-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业
首先来说教材,我们先来看看教材的地位和用;本节内容节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课题一第一课时,它包括了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验证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元素、化学式等知识,对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变化的认识从质过度到量,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化学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整个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为了有好的教学效果,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分析。
1、具备知识:了解元素、化学式、化学反应的现象和实质。
2、具备能力: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3、心理特点:兴奋、好奇,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用语和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心理上比较兴奋、好奇心比较强,有强烈的动手探究欲望,但是定量意识、动手能力不足。
根据教材、学情分析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在实验探究中建立“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开始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2、提高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等能力,特别是提高思维能力。
3、增强创新意识、感知数字实验的功能。
(四)重、难点
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建立”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突破:
1、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反应后剩余的气体中含有氧气,理解“参加”的含义。
2、通过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分析和装置的改进再改进,帮助学生理解“质量总和”的含义。
二、教学策略
教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
学法:动手实验、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下面我重点说说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
我采用以下五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4、反思、优化装置
5、学以致用
具体如下:
1、情景导入、提出问题
我的情景导入是表演两个化学小魔术:
1、“自制果冻”,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沉淀,类似果冻的现象。
2、不打开瓶塞,不用火,就可以把燃烧匙中的铁粉点着。燃烧匙中装的是纳米铁粉,激光手电发出的激光就可以引燃它。
神秘有趣的实验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动力,此时提出问题:这两个化学反应以及其他的化学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设计出测量方案。
2、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实验方案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说课稿
设计意图:用激光手电引燃纳米铁粉代替书中学生难以完成的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代替书中的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有趣;同时让学生接触纳米铁粉、激光手电从而感受高科技的魅力!
用电子称代替天平,可以快速的测量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所以学生可以同时完成两个方案。
(2)进行实验
因为激光手电发出的光较为耀眼,所以方案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与此同时,利用手机、同屏器把学生的实验操作同步在大屏幕上,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观看,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并且可以同时拍下精彩的瞬间,传到班级的微信群、QQ群中,学生可以自己下载欣赏、向亲友展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豪感!
(3)收集证据、得了结论
学生测量后发现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不变,此时以方案一为例让学生分析反应前后测量的总质量包含哪些物质或物体,启发学生还可能有剩余的铁粉和氧气。
此时老师用数字化实验,氧气传感器定量的测量反应后剩余气体中确实有氧气剩余!这不仅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了氧气的剩余,同时感受到数字化实验的功能,开阔了眼界!
对等式两边的进一步分析,学生能深刻的理解“参加”二字的含义,从而突破了这一难点。
同样对方案二分析,学生就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且找出重点词语。
(4)反思、优化装置
学生动手实验意犹未尽之时给学生提供药品和仪器,请设计一套测量过氧化氢分解前后的质量测定,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学生对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原理非常的.熟悉,在探究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质量总和”的含义。
学生设计出两套装置,敞口的发现质量减轻,很容易的分析出是因为水蒸气和氧气逸出。
采用气球密封的学生刚开始很惊喜,测量后发现质量依然减轻,不由得疑惑、深思,为什么用气球密封还是减轻呢?
因为亲身经历了实验探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提出了气密性不好、测量误差的原因,其他学生经过分析给予了否定,有的提出了是因为没有冷却到室温,经过学生自己分析也不是主要原因,此时有的学生提出是气球胀大受到浮力,其他同学认可,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此时老师追问,如何消除浮力的因素呢?此时,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学生深思后交流讨论出了我没有预料到的方法,降温至室温以下(热胀冷缩)、降温到氧气为液态、放在压强大的地方测量、把氧气收集起来等。
在老师提示是否可以用消耗氧气的方法消除浮力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提出了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白磷燃烧消耗氧气、纳米铁粉燃烧消耗氧气,并根据前面的实验设计出这样的装置。因为这个实验时间所需较长,在课堂无法完成,我事先录制了视频让学生欣赏自己高计的成果,这是部分视频画面。
学生通过过氧化氢分解装置的改进和再改进实验探究,不仅深刻理解了“质量总和”的含义,而且养成了严谨求实的态度,用气球密封后并没有想象中的相等。在遇到问题、解决问题、又遇到新的问题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深度思维、创新思维。此时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史,学生会感同身受,产生强烈的共鸣。
(5)学以致用
用解决生活中的两个问题更能加深对质量守恒的理解。
四、板书设计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简单明了突出了重难点。
五、教学感想
在教学时会担心较多的实验完不成,分析浮力和消除浮力时会遇到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兴奋起来,实际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令我赞叹不已!我会和学生继续探究和创新下去。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解释一些简单现象以及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3.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并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难点: 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辅助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言]一天,福尔摩斯像往常一样滋滋有味地抽着他的烟斗,房间里充满了刺鼻的烟味。他的助手华声问道“敬爱的神探先生,别人都说你很聪明,那么你能告诉我你吐出的这些烟和气体有多重吗?”请同学们来回答神探助理提出的'问题。由此引出本节课内容,并板书课题“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复习”。
[展示]多媒体展示本专题考情分析以及中考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课前回顾]复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板书“一、基础回顾”),对相关问题加以强调,如:对内容中“参加”一词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只适应于化学变化;只是质量守恒,不能扩大到其他物理量;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特别注意有气体或沉淀参与的化学反应。
多媒体展示相关内容。
[知识延伸]引导学生回顾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的变量,不变量,以及可能变量。即从微观角度理解并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 推断物质的元素组成
2 .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3. 解释生活或实验中的一些现象
4. 用质量差确定某一物质的质量
5.化学计量数的待定
6.表格数据分析
多媒体展示例题,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得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问题的一般方法。
[板书]三.直通中考
分析近五年有关质量守恒定律应用的考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小结] 本节课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倾听并思考,举手回答解决引言中问题的方法。
观看
思考,并积极配合老师,回答老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回顾思考
积极思考,并进行分组讨论,解决相关问题。
归纳总结
思考,讨论
小结归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复习目标,准确把握中考动向,做到有的放矢。
使相关基础知识条理、系统化,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
实现宏观到微观的跨越,更加透彻的认识并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明确相关知识考题类型,做到有的放矢。
了解中考动向
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3
一、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习该课题之前,学生已知道许多化学反应,能用微粒的观点从质变的角度分析一些化学变化的实质,但对于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是否改变还缺乏认识。从量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观念有待建立。
学生在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小组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熟悉一些基本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作出假设”“实验方案的设计”“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学习动态。一方面经过第四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认识物质的基本思路,并且对化学用语有大致的了解,这些是进行化学思维分析的基础,在本单元学习中需要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经过一段时期的抽象思维相对集中的学习过程,有必要通过能够让学生参与的实验来调动和发展学习兴趣,从而在新的认知框架上形成学习化学的方法和发展态势。
【设计思路】
所有的化学变化都无一例外的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当面对这一统辖所有化学变化的定律时,难道我们对此不感到惊奇吗?如果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如上一些体验,那是我们所盼望的。我们渴望本课题的教学能从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发展到树立观念,产生体验的水平。如何才能产生体验?
一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发现质量守恒定律,将验证性实验改为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生产“质量守恒”这一知识结论的`快乐。
二是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重温历史,让同学们回到了2百多年前,与拉瓦锡一同思考,一同实验,感受拉瓦锡的所思所想,感受建立量的观点的重要性,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是一个在新观念支配下经过大量一丝不苟的定量实验的探究过程。
三是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多数同学从“化学反应是一个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而同意“反应前后质量相等”的观点时,通过蜡烛燃烧实验,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指针向砝码一端偏移,从而很自然的迸发出寻求原因的欲望和动力。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同学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认识的发展是理论和实践不断交锋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四是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实例(如螺栓螺母的不同组合,总质量不变)作为质量守恒的类比模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实现形象到抽象的跨越,由此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五是将更多地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见,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的意见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和提高。这种自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和技能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们追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贯彻以学生的问题为线索来推动课堂的原则。备课中时时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多做出针对学生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要随时抓住学生即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组织教学,坚持将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比如,让学生换个角度,从量的方面对学过的反应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提炼出本节课的主题和教学的线索。不再由教师领着学生亦步亦趋,而是教师建立桥桩,让学生自己搭桥实现跨越。
本节将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追求在学习的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类比
2.【学生实验】烧杯、天平、锥形瓶、小试管、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粗铁丝、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3.【演示实验】天平、烧杯、表面皿、木块、蜡烛、水、火柴
4.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接触定量化学实验,必须重视启蒙与提升相结合。由质量将宏观的定性分析,向微观的定量分析过渡,立足于定性地理解,培养定量微观分析的意识。还要注重探究中的变量分析与控制的基础——对比的设计与运用,激活学习思维,发展学习方法与能力。
注意科学探究教学要素中有关证据收集、结论解释和反思与评价等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渗透,重视通过知识与技能,引导认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通过探究实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 采用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
3、 通过巩固练习体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模式:
猜想→探究→得出结论→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3、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启发式、实验探究式、交流讨论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及课件、白磷、锥形瓶、托盘天平、硫酸铜溶液、铁丝、蜡烛、镁带、酒精灯、烧杯、滤纸、玻璃片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1、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1) 磷在氧气中燃烧;
(2)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2、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引言: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是不变的,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
猜想:可能变大、可能变小、可能不变。
(通过实验探究验证猜想是否正确)
[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与猜想是否相同。)
[过渡]刚才是老师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结论,那么是不是一切的化学反应都存在相同的现象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运用桌面上的仪器及药品探究一下“硫酸铜溶液与铁丝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实验探究]分组活动。探究、讨论、交流、记录、发言、分析、总结。
(小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反馈练习]质量守恒定律应用于一些简单的计算。
[问题思考]为什么一切的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学生讨论]通过学生的思考、分析、讨论得出原因。
[分析]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从微观上进行分析。
[过渡]那么下面我们来观察一下下面的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总和将怎样变化?
[探究实验]蜡烛的燃烧和镁带的燃烧。
(由学生探究后思考、交流、讨论、分析原因)
[提出问题]如何改进实验?
[反馈练习]见投影
[小结]学生叙述他们个人的收获。
[作业]《百分达标》相关的练习。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
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化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上教版上册第五章课题一(定量认识化学变化)的第一课时,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
二、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经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学生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还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控制。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五、学法的指导
本课题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采用教师讲解、实验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来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形成初步科学探究意识。
六、教学突破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教师可先讲解并演示一个实验,接着让学生合作探究不同的实验,学生在实验后自己总结实验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使学生在活动与探究中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实质。
七、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磷在氧气中燃烧和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的文字表达式
问题1: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2:到底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会是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只知道物质经过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新物质,但是没有涉及到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量的关系。这样设置学生感觉惊愕、意想不到,就会积极的思考由此产生了学习动机。
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
①老师根据本班的实际先做演示实验可以缩短探究的时间,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意识。
②学生再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三)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先由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看法,然后老师通过讲解磷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中粒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再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达到本节课难点的突破。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达到突破疑点的目的。
(五)归纳小结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六)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设计意图:使本节课的知识能得到延续、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板书设计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1、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2、原子的数目没有改变
3、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三、质量守恒质量的运用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
教学辅助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及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生—生: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组代表: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正确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NaOH溶液与CuSO4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生一生: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顺利地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生—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做小结,自然地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色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CuSO4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然不变。
三组:无色NaOH溶液与蓝色的CuSO4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恒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
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生—生:(讨论、归纳)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
生: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用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生:(学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
实验2: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2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供给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板书设计
课题二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试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化学反应模板、教科书
五、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元芳的蜡烛》
【提问】蜡烛燃烧、铁剑生锈都是化学变化,那究竟化学变化后物质的质量会如何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讨论并回答
从视频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探究的问题做铺垫。
二、探究一红磷燃烧
【提问】首先我们对红磷燃烧,铁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这两个化学反应进行探究。
【展示】我们知道,进行探究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天平。
【提问】我们先探究红磷燃烧,用的是这套装置。可以看到,锥形瓶底部有细砂,套有玻璃管和气球。这三者有什么作用
【展示】细砂、玻璃管、气球的作用。
思考,回答问题
(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细沙作用,但不知道玻璃管有何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实验】1、先称取反应前的物质质量,为xxg,记录在书本表格上(投影)。
2、现在我准备引燃红磷,同学们的任务是观察红磷燃烧的现象,还有气球的变化。
3、引燃红磷。我们可以看到红磷燃烧。
4、把实验现象记录在书本表格上,生成的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
5、再次称取反应后的物质质量,我们发现质量没有变化。
6、我们可以发现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反应前的物质称为反应物,反应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配合黑板板书),由此可知
记录数据。
观察反应。
产生大量白烟,过一会熄灭。气球膨胀然后变得干瘪。
记录现象,并在此读数。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引导、过渡红磷燃烧的装置;
先清楚燃烧注意的事项,并明白各样仪器的作用,增强学生实验理论知识。
逐步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笔记。
懂得归纳。
硫酸铜与铁
【过渡】可能由红磷反应前后质量相等只是巧合。所以我们需要继续探究。
【实验】
1、实验
2、可以观察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展示给前排同学看),也即已经发生化学反应。
3、再次称量发现质量,没有变化。也就是这个反应也是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没有变化。
4、取出铁钉投影,并与未反应的铁钉作对比。(书写符号表达式)
观察现象,并记录现象以及天平读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精神。
加强学生对现象的描述能力。
先让部分学生证实已经反应,使得实验更加有说服力。
对比明显,学生思路更清晰。
【小结】通过这两个化学反应,我们发现,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不会变化的。我们把这样的规律称为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强调我们所说的质量守恒只是用于化学变化。
观察、思考,小结。
了解自来水厂生产流程。体会生活中的化学,深刻认识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探究二
【过渡】我们发现这两个装置它都是密闭的。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呢?我们继续进行探究。
【实验a】
1、碳酸钠与盐酸。
2、观察现象。
3、质量变轻了,为什么,有什么补救方法。
4、仍然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实验b】
1、镁条燃烧。(坩埚钳前后对比)
2、现象,质量。
3、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都有锥形瓶,密封
产生大量气泡,气泡跑走了,质量就变轻,使装置密闭,或者把跑走的气体手机回来,天平就平衡了。
发出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大量白烟。遵守,损失大量氧化镁。
使学生想到前两个装置的共性
引导学生发现此实验也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再次巩固质量守恒定律。
【微观解释】
1、用氧气与氢气燃烧生成水的模板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2、此过程中原子质量、数目、种类不变,所以物质质量也不变化。
分子的分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不变。
培养积极思维能力。
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1、化学变化
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2、微观本质:原子数目 原子种类 原子质量→不变→物质质量不变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9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六、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下面方案中分组做前面2个实验,教师演示后面2个实验学生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A、等于(m+n)g B、小于(m+n)g
C、大于(m+n)g 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A、镁条放入盐酸中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A、大于铁丝质量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6、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是比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因此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七、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八、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
技能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用微粒的观点说明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过程
方法
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同学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提高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3.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发现、提出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天气炎热,化学课外小组的三位同学想自制酸甜可口的汽水解暑,他们查阅到了一份“汽水配方”如下:
在约500毫升的饮料瓶中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加入约1.5g小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半个小时后,你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注:实验中应使用食品级的碳酸氢钠和柠檬酸。)
可是,三位同学在制作汽水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先一起来看看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播放教师自制的学生制作汽水的视频)
【提出问题】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会发生变化吗?
倾听,思考。
观察视频,并针对三位同学的问题提出猜想:(1)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应该不会发生变化;(2)因为是制汽水,所以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可能会有气体产生,质量可能会发生变化。
用学生自己的家庭小实验来创设学习情境,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生活处处有化学,化学是我们人类生活服务的,更加热爱化学学习;另一方面,利用情境中问题,制造认知冲突,引发“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变化”的思考和猜想。
环节二、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那么,小苏打与柠檬酸混合后质量到底是否会发生变化呢?口说无凭,实验为证。下面老师为各小组提供了天平、烧杯、矿泉水瓶、小试管等仪器,还有小苏打与柠檬酸两种药品。
【提出问题】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倾听,查看桌上老师提供的仪器和药品:
给学生提供零散的仪器,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空间。
【讲述】我们的目的是要研究混合前后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所以实验的关键首先是“如何称量”。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这个实验过程中,你认为应该进行几次称量?具体说明。
思考,讨论,交流。
开始时,学生的思路是分布称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整体称量”的思路。
建立“整体称量”的实验思维方法,既培养学生一种实验研究方式,也为后面的小组实验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
【布置任务】下面请同学们完成刚才的任务“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小苏打与柠檬酸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是否发生了变化?”
请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按照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讨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方案一】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后质量变小。
【方案二】采用如图所示装置,测得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化。
【发现问题】不同的装置出现了不同的结果。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学会记录实验的现象和数据。
利用提供的多种仪器,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同时,由于实验结果的不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出新问题】为什么两种不同的装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教师将学生发现的问题作为新问题进行讨论)
讨论交流,得出:方案一由于是敞口容器,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没有被称量,所以造成反应后质量减小了。而实际上,反应前后的质量是没有变化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反应后的容器,看有没有什么新发现啊?
观察实验容器,发现容器底部还有没反应完的白色柠檬酸固体。
培养学生实验中,必须认真观察现象,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讲解】利用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氢氧化钠+硫酸铜→氢氧化铜+硫酸钠”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通过实验体会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普遍规律。
通过规律必须具有普遍性的论证,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录像】红磷燃烧实验
【讲述】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环节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分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述】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所遵循的一个普遍规律,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呢?
倾听,思考
引发学生思考
【模拟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
(1)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利用球棍模型,模拟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2)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学生动手模拟、观看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模拟微观过程,帮助学生建构“宏观——微观”之间的联系。
Flash模拟可以更形象的帮助学生理解微观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微观模拟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学生分析、交流,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是:原子的质量、原子的个数、原子的种类不发生变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学完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
交流表达
将本节课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建构有体系的知识结构。
【提供资料】教师给出历史上波义耳和罗蒙诺索夫两位科学家的“争论”的历史史料。
【提出问题】请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你支持哪位科学家的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课后思考
一是利用史料让学生认识科学研究的道路是充满曲折的,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二是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以致用的思想。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1
一、教学设想
本课将以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力求将传统教学的“以知识为本”转移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先讲解并演示一个实验,接着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不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不但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而且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良性互动效应。
二、教学理念
体验“人人参与,个个成才”的成功感。
三、教学方法
采用合作探究、类比推理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2)理解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变化中发生的―些现象。
(3)说出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4)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进一步提高观察、分析实验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及观察分析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及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自己动手进行试验探索,逐步形成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测定,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通过练习,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六、教具:
1、实验用品:天平、烧杯、锥形瓶、玻璃管、小气球、石棉网、坩埚钳、白磷、铁、CuSO4溶液、蜡烛、镁条、火柴等。
2、多媒体播放软件或投影以及相关资料。
七、教学流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实质(见课本)。
3、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
八、板书设计:
1、活动与探究。
2、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实质(见课本)。
3、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而且是针对化学反应(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它强调的是“质量守恒”。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反应生成”的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和“反应生成的各物质”,强调“参加”和“生成”,即运用此定律时其他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
(5)宏观上“物质的总质量”和“元素的种类”不变;微观上“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不变,“分子的种类”可能改变。
4、化学方程式的定义、读法和意义(见课本)。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2
一、【是真是假】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人们经常用来赞美蜡烛“照亮别人,毁灭自已”高贵品质的诗句。这里所说的毁灭是指自然界的物质可以随意的消灭,这是真的吗?
2、废品收购站的经营之道是:先从零散的家庭当中以较低的价格收购钢铁之类的金属,然后又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给厂家,从中赚取差价。但废铁收购站往往把收购来的废铁放在潮湿的环境中,待长满铁锈后再出售给厂家,这样可以提高钢铁的质量,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是真的吗?
二、【合作探究】
请你根据幻灯片上的问题作出选择,
我的观点是。
请按照指导完成实验并将实验记录填入下表中:
实验名称反应前的质量实验现象反应后的质量我的结论
三、【快速抢答】
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1、1g水完全汽化后质量仍是1g,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镁燃烧之后生成氧化镁,质量增加,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学法指导]
①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
②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认清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③定律揭示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四、【前失后鉴】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金属汞放在一敞口容器里煅烧,冷却后进行称量,得出的结论是固体物质的`质量增加了。该实验导致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擦肩而过。
(1)是什么原因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2)说说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探微求知】
(1)你能用图片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吗,那就试试吧!(请以两个水分子为例)
(2)说说你在贴图过程中的发现吧?
六、【知识运用】
1、[再回首]请你重新思考学案第一环节:“是真是假”。
2、工业上用氮气(N2)与氢气(H2)两种物质反应来制氨气(NH3)。某生产车间氨气的日产量是340吨,消耗掉氢气的质量为60吨,则理论上消耗掉氮气的质量为吨。
3、植物的光合作用可用下图表示为: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由此可推断淀粉中一定含有元素。
七、【收获共享】
〖基础篇〗
1、化学变化的过程是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不变;不变;不变,所以,参加反应的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2、比较下列物质的质量大小,用“<”、“=”、“>”填空。
(1)木材燃烧,余下的灰烬的质量原木材的质量。
(2)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原铜丝的质量。
〖拔高篇〗
3、有人说他能使水变成油(含有大量的碳、氢元素),一本万利。现在,他要把这项发明权超低价卖给你,你会买吗?请你用化学知识揭开骗子的可恶面纱。
八、【走进生活】
减肥是当今社会上的一个时尚话题,但有许多人走进减肥误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专家指出:科学的做法是合理饮食、多运动。你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合理减肥的原理么?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来探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之间的关系,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的过渡,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做好理论准备。学生在实验探究基础上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这是本节的重点,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从而实现本节难点的突破。
二、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科学、简明,切合教材要求、切准学生实际,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为此,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实验测定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体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难点:质量守恒的原因及其应用。
3、疑点: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镁条燃烧质量增加”,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教学设想]
1、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实验分为二大组,每一大组分四小组,每一大组做不同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得出同样的结论,让学生知道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同时也体验质量守恒的存在。
2、借肋多媒体教学,通过 Flash动画模拟化学变化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的运动, 从微观角度人性化地设计出化学反应的过程,从而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实验准备] 托盘天平、锥型瓶、烧杯、小试管、酒精灯;白磷、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铁钉。
[教学媒体] 多媒体,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教学流程
这节课,我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重视实验、体验探究——动画摸拟、突破难点——联系实践、学以致用——整合应用、反馈纠错”五个环节组织教学。
附:教学流程图
课题
提问
实验
演示实验
学生实验
分析讨论
实验结果
质量守
恒定律
结束
学生信息反馈
课堂练习
激发学生兴趣,
启发思维
利用动画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
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点,知识线索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引入:什么是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是什么?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可能发生哪些变化?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自然兴趣是得高学生的内部动力。
(二)重视实验体验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教师演示实验(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规律呢?学生通过做分组实验(铁与硫酸铜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从而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
设计意图:授课与实验同步教学,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体验自己探究知识的乐趣;更加注重实验的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缩短探知的时间,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实验的.作用,因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三)动画摸拟突破难点
[质量守恒定律原因]设问:为什么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通过播放多媒体Flash动画,摸拟在氧化汞受热分解、磷与氧气燃烧、铁与硫酸铜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微观变化。学生小组讨论,进一步探究质量守恒的本质。结论: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没有改变。
设计意图:Flash动画摸拟实验达到了一目了然的效果,对学生获得更真切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深刻地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分析能力。
(四)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质量实恒定律的应用]这一部分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教师设计一些符合生活常识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用“学生摘苹果”做比喻,要让学生“摘着苹果”,而且是跳起来“摘着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一些有疑问的化学现象,大家共同讨论,使学生真正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反应现象,以此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整合应用反馈纠错
[反馈练习]:实物投影出示(略)
设计意图:通过随堂检测,及时评价,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尝试获取成功的愉悦。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到能力提高把所学知识一步步的提高,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
[小结]: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的内容以及活动探究的心得,交流收获,体验成功:(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逐步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总结自己的收获。
设计意图:再一次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完成对知识的内化和顺应。
[布置作业]本节课后习题1、2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4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用微粒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2.教材中的内容
教材不是从定义出发,把质量守恒定律强加给学生,而是首先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与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通过作出假设、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方法,设计并实施一些实验方案,指导学生观察、思索,使学生从自己亲身观察到的事实中,经过思考,得到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一规律,然后教材又给出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方案,让学生比较前后质量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进而较深刻地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二、教学对象分析
1.知识技能基础
初三刚开设化学课,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较高,通过学习,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在实验中观察,在观察中讨论,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不仅使学生学到新的化学知识,也可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更深的理解。
2.学习能力方法
所授课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学习较主动,思维灵活,方法得当。
3.非智力因素
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探索新问题,能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设计思想
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制订教学目标,全面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课程目标;注重科学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了解常见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并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五、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2.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一)引言:“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火,使曹军百万雄师,化为灰烬。满江的人船怎么就成了一堆灰呢?它的质量为什么减小了呢?而铁生锈后它的质量增加了,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在化学变化中隐藏着什么秘密吗? | 积极思考,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 | 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
(二)提出问题:化学反应的特征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反应物碳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有什么时候关系呢? | 产生猜想,出现不同的想法 | 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来进行研究 |
(三)实验探究 1、提出假设 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几种情况? 2、制定方案 方案一(第一组)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第二组)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3、指导实验 适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4、收集数据 5、归纳小结 屏幕显示:质量守恒定律 | 分组讨论,交流得出有如下三种情况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分工、合作 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归纳、完成表格(表格见后) 分析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试着总结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的变化规律。 体会、记忆定律内容 | 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和科学品质 初步记住定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问题讨论]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呢 [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 [小结](投影)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质量守恒 原子的质量不变 6、反思评价 [演示]实验1、2 实验1改为: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以及反应后并刺破汽球质量的测定 [讨论]在封闭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没有物质逸散到空气中,而在开放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常会有生成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分析是否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 [小结]所有的化学反应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 猜想、讨论 出现思维困惑,产生新的学习期待 观看动画演示,思考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 记忆“三个不变” 学生阅读教材P92页 观察现象,分析原因,讨论 思考 | 再次设疑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通过形象的分析,使学生的思维由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对本质深入思考,学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激发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作准备 加强对定律的理解 使学生对开放体系的化学反应也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更直观的理解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四)纸笔练习(略) (五)归纳总结 | 独立完成,自查知识掌握情况,并分小组互相检查 归纳,小结 1、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反应物)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生成物)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 及时反馈,使学生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及运用 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
七、学习评价设计
1.通过活动表现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学生们在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实验技能、记录和处理数据的能力、交流讨论和发表见解的情况作出综合的评价,并给予恰当的反馈以激励学生进步。
[表现性评价学生实验探究,收集数据,交流表达]
下面方案中分组做前面2个实验,教师演示后面2个实验学生并观察记录现象,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探究内容 |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 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 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 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
仪器药品 | 天平,锥形瓶,单孔塞,套有小气球的玻璃管,白磷,火柴,小刀,滤纸 | 粗铁丝,硫酸铜溶液,烧杯,天平 | ||
实验步骤 | ||||
实验现象 | ||||
分析 | ||||
结论 |
2.通过课堂的纸笔练习来评价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较全面地认识自己在群体中的相对水平,明确发展方向和需要克服的弱点。
[纸笔评价](在课内进行,时间5分钟)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是因为( )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 B、反应后原来的种类没有变化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没有变化
2、现有化学反应A+B=C,若mgA和ngB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C的质量是( )
A、等于(m+n)g B、小于(m+n)g
C、大于(m+n)g D、不大于(m+n)g
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成的
D、蔗糖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的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
A、镁条放入盐酸中 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氧气中空气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
A、大于铁丝质量 B、小于铁丝质量
C、等于铁丝质量 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6、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质量是比反应物高锰酸钾的质量小,因此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对吗?为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验证?
八、本教学设计的特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方式,以问题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力求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既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关注学生的兴趣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以及学习过程中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九、教学反思
该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在活动与探究中,引导学生认真完成实验和做好结果记录,对实验现象进行思索归纳,并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和讨论,得出结论。这些实践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认真扎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的学习方法。本节课对演示实验1的改进,使学生对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中的化学反应都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使认识更加深刻,效果较好。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能从微观角度分析质量守恒定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及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教学难点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及运用
课前准备 仪器:托盘天平、锥形瓶、烧瓶、镊子、坩埚钳、酒精灯、石棉网
药 品 白磷、铁钉、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镁条
多 媒 体:CAI课件
教学方法 激励情趣、实验引导探究
教学过程
师:[激趣] 演示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
[引言]已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大家先猜想一下:
①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种类有无变化?
②化学反应的前后,原子的个数有无变化?
③化学反应的前后,各种物质的总质量有无变化?
比如:P+O2──P2O5 Fe+CuSO4──FeSO4+Cu
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些问题。
师:[投影]教学目标
学法指导 师[投影]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1、布置自学内容。
2、指导自学方法:对照思考题看书,有疑问的地方可以问老师或同学。然后在书上写出结论。
3、明确自学要求:3分钟后能回答问题。
[自学思考题]
1、质量守恒定律概念中的关键词是什么?
2、质量守恒的原因是什么?
3、铁器生锈后,质量增加了,为什么?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教师巡回释疑)
师:提问,采用一帮一方式,然后投影。
师:设计实验探究活动方案,并布置学生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 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什么关系?
[问题假设](1)质量增加;(2)质量减少;(3)质量相等。
[实验证明]
实验报告
姓名 班级 合作者 日期
实验方案
方案一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
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及质量 实验前:白磷为 色 体,
溶于水。
反应前总质量是 克
混合前:硫酸铜为 色的 体,铁钉为 色的 体。
反应前总质量是 克
实验后:锥形瓶中有 且气球 ;
反应后总质量是 克。
实验后:烧杯中出现 色的
铁钉表面有 色的
反应后总质量是 克。
结论
实验表明: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生成新物质时,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 反应后生成物的总质量。
师:(抽样每组选一人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用CAI课件演示微观过程)
[投影]
生:达标训练(一)
1、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可简单表示为H2O+CO2—→淀粉+O2。由此判断:淀粉中一定含有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2、在化学反应A+B=C中,10 g A物质恰好与8 g B物质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为( ) A、8 g B、18 g C、10 g D、无法确定
3、将27.5 g高锰酸钾粉末加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物质的质量为17.9 g,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
A、9.6 g B、12.6 g C、6.6 g D、14.9 g
师:以上是在封闭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没有物质散逸到空气中。下面我们来探究在开放体系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观察它们的结论是否与质量守恒定律相矛盾?
实验方案
方案一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方案二
镁条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实验现象
实验前:蜡烛为____色____ 状。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中:蜡烛___,产生 色火焰。
实验后:有___烟产生。
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前:镁条为___色固体
总质量为_______克
实验中:发出____光并____ 热。
实验后:生成___色___状物质。
总质量为_______克
结论
实验表明:
蜡烛燃烧后质量 。
实验表明:
镁条燃烧后质量 。
师:抽样每组选一人汇报实验现象及结论。
[投影]课本P91的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在作白磷燃烧的实验时,如果锥形瓶口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在蜡烛燃烧的实验中,如果要使反应后天平仍然平衡,此实验装置应该怎样改进?
生:讨论后回答。
师:演示蜡烛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的实验。
生:达标训练(二)
4、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 )
①原子数目 ②分子数目 ③元素种类 ④参加化学反应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⑤物质的种类 ⑥原子的种类
A、①④⑥ B、①③⑤ C、①③④⑥ D、①③④⑤⑥
5、火箭推进器中盛有液态肼(X)和双氧水(H2O2)。当它们混合反应时,放出大量的热量,有关反应方程式为X+H2O2==N2+H2O,根据此判断肼的化学式是( )
A.N2 B.NH3 C.NH2 D.N2H2
6、在化学反应2X2+3Y2=2R中,若用X、Y表示R的化学式,其中正确的是( )
(A)X3Y2(B)X2Y(C)X3Y4(D)XY2
师:点评,同学们,通过今天的探究,你有什么感受?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10-20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06-03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01-14
《质量守恒定律》教学反思15篇02-28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12-15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03-09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景阳冈教学设计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