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看雪的教学设计

看雪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01 13:54:5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看雪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雪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看雪的教学设计

看雪的教学设计1

  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好奇,爱玩爱动,对雪有一种向往留恋之情;同时,他们富于想象,容易进入虚构的情境;但是他们逻辑思维能力还很低,对课文蕴含着的“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的含义,领悟会有一定困难;对话语的情感揣摩能力不够,教学本课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性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读出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需要具体指导。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认读9个字,正确书写6个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1、师:同学们,秋天过去,冬天到了,你们最盼望什么呢?(学生口答)

  师:是呀,伴随着冬天的到来,纷纷扬扬的雪花轻轻飘落,地上铺一层厚厚的雪毯,树上挂满了蓬松松、亮晶晶的雪球,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这时,你们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

  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样子,老师也想分享你们的快乐,告诉老师,大雪过后,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看着这样美丽的雪景,心情怎么样?

  2、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关于雪的文章。

  教师板书课题──12、看雪请大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学问,学问,爱学,善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带着你的问题读课文,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好了,咱们的“快乐读书”开始吧?

  1、自由朗读课文。你们读书的时候,老师有两点提醒,可以接受么?

  (1)、边读书边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划出有生字的词语,对照拼音,多读一读。

  ⑵、划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大家读书可真认真,老师想考考大家,怎么样?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课文

  (2)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

  a、在我国台湾省,是很难看到雪的。

  b、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

  c、她顺手指了指地图上的.北京。

  d、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e、天上飘着雪花,地上铺着雪毯,树上披着银装,到处一片洁白。

  f、小伙伴们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玩得可高兴了!

  老师发现这些句子有点难读,咱们看着黑板练习读一读,特别注意读准红色的字词。还可以读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互相帮助一下。

  指名读,正音。最后全班齐读五个句子。

  (3)再读生词(出示活动词卡)。

  (4)多媒体出示生字,学生开火车读:

  仗、银、讲、毯、店、省、橱、指、接

  (5)在小组里用巧办法记一记这些字。

  (6)全班交流记字方法。

  (7)游戏:猜字谜。

  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三、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自由朗读课文1~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

  2。说说你对台湾的了解。

  3。在小组里互相读读课文,读完讨论:台湾小朋友只能在商店里看到用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出示图片)

  4、出示文字,指导朗读。

  四、书写生字

  书写“讲、指、接、惊、故、仗”六个字。

  1、观察生字字形以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互相提醒书写时该注意什么问题。

  3、教师范写,学生观察笔顺并书空。强调: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应该写得左窄右宽,“接”字右下的“女”,横画要长些;“故”字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指”右上是“匕”,不是“七”。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坐姿与执笔姿势。

  5、展评学生作业。

  五、课堂小结,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看雪的教学设计2

  在备课《湖心亭看雪》时总想选择一个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作为综合分析的突破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开篇、篇末那些带强烈感情的词语,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语言点,往往是我们教学问题设置的突破点。

  思虑良久还是选择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教学的'突破口,设置主问题:“相公痴”中“相公”指谁?何以见得其“痴”?于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便走近了张岱,了解到张岱的“痴”行和眼中的“痴”景;“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似相公者”指谁?他们与张岱一样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再次走近,认识到张岱之“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此时变“走近张岱”为“走进张岱”,张岱自有自己用痴情与旷达酿造的纯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问题设置卓见成效。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在“突破点”寻寻觅觅中,在抓住“突破点”设置适度合理有效的主问题反复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

看雪的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语新课:

  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自古道,赏西湖,“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雪中西湖别有一番妙处。现在我们就随大才子张岱到西湖赏夜雪。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湖心亭简介

  多媒体显示: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明亡后不仕。晚年避居山中著书以终。他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阐释:《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四)欣赏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教师设置背景音乐图片,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1、教师提示以下字音,检查预习:

  更(ɡēnɡ)

  定毳(cuì)

  衣雾凇(sōnɡ)

  沆砀(hànɡdànɡ)

  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要求:边读边翻译,有困难的地方做上记号,译完后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拿一小船(撑、划)客此(动词,客居)

  (4)学生齐读课文,对照译文,整体感知。

  课文要素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余、金陵二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

  (五)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教师可显示课本中的配套插图,帮助学生再现形象。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教师阐释: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六)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

  ①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映出作者什么“情怀”?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超凡脱俗孤高自赏

  ②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3、学生齐背课文。

  (七)课堂练习

  (八)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八、布置作业:搜集描写西湖景色的古诗文

  教学后记:

  张岱的小品从来不爱讲道理,他只是感受人生,描绘人生。在这篇游记中,作者的态度、举止,也只是静静地观赏、静静地体味。凡是情绪比较活跃的地方,都是从他人写出。见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痴”的是“舟子”。他始终是淡然的,似乎深深有会于心而难以言说,令读者有会于心。

看雪的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导语设计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

  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雾凇(sōng)

  2生词注解

  (1)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3)古今异义。

  ①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②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④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3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奈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4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2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大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3)“是日,更定矣,余籋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1自然段。

  (5)齐读第2自然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6)齐读第3自然段。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二)深层理解

  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交流点拨】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三)走进语言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2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是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四)走进写法

  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如第2自然段写景,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是“看雪”行动的延伸。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五)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四、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体

  五、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交流点拨】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看雪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提示: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提示: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看雪的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雪后奇景的赏析 。

  三、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视学生情况可用西湖诗词导入,也可直接导入。

  (二)作者介绍 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同学们,听了之后你能以最快的速度说出“湖心亭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吗?

  (四)互动释疑

  1、学生质疑

  2、相互解答、指导、明确。

  3、提示积累重点词语:(幻灯)

  是日更定:是,这。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拿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客此: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五)深入理解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形象的一个词语。引出——痴。

  教师追问:那些地方能体现作者的“痴”,从而带动全篇的阅读。在这个过程中,品味语言、理解人物,展开师生对话。 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更定时分,冬天的凌晨,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2、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

  3、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作者一大清早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

  (六)教师小结:“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堂课的学习,大家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雪中的情(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看雪的教学设计7

  在《湖心亭看雪》时总想选择一个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作为综合分析的突破点,引导理解文本。

  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开篇、篇末那些带强烈感情的词语,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语言点,往往是我们教学问题设置的突破点。

  思虑良久还是选择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教学的突破口,设置主问题:“相公痴”中“相公”指谁?何以见得其“痴”?于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便走近了张岱,了解到张岱的“痴”行和眼中的“痴”景;“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似相公者”指谁?他们与张岱一样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再次走近,认识到张岱之“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此时变“走近张岱”为“走进张岱”,张岱自有自己用痴情与旷达酿造的纯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问题设置卓见成效。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在“突破点”寻寻觅觅中,在抓住“突破点”设置适度合理有效的主问题反复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

看雪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揣摩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感受作者描写雪景的手法。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1. 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 走进作者孤傲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一、导入 (识字)

  1. 猜谜:雨余山色浑如睡——打一字

  2. 说文解字:雪

  由甲骨文的“雪”字说起。

  (1)天空中飘落的白色结晶体,多为六角形,是天空中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雪花。雪山。

  (2)洗去,除去:报仇雪恨。为国雪耻。平反昭雪。

  (3)擦拭:“晏子独笑于旁,公雪涕而顾晏子”。

  3. 猜题:湖心亭看雪

  问:①猜猜课文会写什么内容?

  ②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一下雪景。

  设计说明:

  以“雪”字作为本堂课的突破口,在猜谜和识甲骨文的游戏活动中,追根溯源,了解“雪”字的含义,为学生进一步掌握并理解课文的内涵和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怀,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做铺垫。

  二、雪中景(学习课文第一段)

  1. 请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2.古文里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加的,老师把下面句子的标点符号重新修订了一下,你觉得好吗?为什么?

  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

  3.下面文段是老师修改过的写雪景的句子,你觉得原文好,还是老师改的好?为什么?

  教师版: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叶、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

  设计说明:

  本环节通过断句、改词、文段比较等教学活动的进行,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鉴赏并感悟作者写景的高妙手法。

  4.比较下面两个文段,思考:这两个文段在写作手法有什么区别?哪个更简洁?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田野空阔,雪好似扫尽了地面上的一切多余的东西。丘垄、渠坝、沟沿、高耸的树枝……所有带棱角的地方,都变得异常光洁而圆润,并且长着如天鹅绒般的茸毛,仿佛晴空下的雪原不是寒冷的,而是温暖的,总使我不由得想把自己的脸颊贴在上面。

  展示两幅国画,一幅白描,一幅工笔。

  设计说明:

  通过文字和图画的鉴赏比较,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

  5.问题设计小组对抗赛:

  比赛规则:

  A.每个小组针对课文设计一些问题,其他小组回答。把小组设计的问题写在横线上。

  问题设计点:重点字词、难句翻译、记叙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景物及其特点等。

  B.问题设计好的,给加分。对抗小组回答正确的给加分。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问题四:

  设计说明:

  小组对抗赛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问题设计,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在一问一答的对抗赛中,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雪中事(学习课文第二段)

  1. 读文章第二段,翻译纠错:(抢答)

  下面翻译,有的是错译,有的是漏译,共三处,请找出来。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席,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高兴地说:“湖中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这里做客。等我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啊!”

  ① ② ③

  设计说明:

  此活动,打破让学生直接翻译课文活动的沉闷和枯燥,让学生在找错中明确重点字词的.含义。这三个错误,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点。

  2.闯关题:

  规则:闯关一道题,得币一次。

  1、 作者写作本文,似乎漏洞百出,本文是他晚年写《陶庵梦忆》,当时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文章开头交代“独”往湖心亭看雪,可文中却出现了几个人,是作者写错了吗?为什么?

  2、共赏奇景品雅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观赏这样的奇景的时候,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呢?请你把文中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独”、“喜”和“痴”。(也允许学生说其他的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3.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合理设计全文诵读,并展示。

  设计说明:

  两个闯关题,有一定的难度,课堂在这里已经进入最难的地方,属于难点突破。所以名之为闯关。意图让学生在貌似错误的文本中去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养成质疑书本,并认真研读书本的学习习惯。最后在诵读的过程,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天人合一,随性的孤傲情怀。

  四、雪中意(整体研读课文)

  活动:冥想

  冥想语:雪花、洁白、融化……

  雪落在冬天的西湖上,落在远处的白堤上,落在湖心亭上,落在张岱的衣服上,落在他的心灵上……大地一片苍茫,这洁白的雪花掩盖了春夏的斑斓,还世界一片白茫茫真干净……

  思考:根据刚刚的冥想和雪的特征,你能赋予雪一些思想文化意义吗?

  设计说明:

  本环节在轻音乐的伴奏下,教师通过缓慢的冥想语,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思维,通过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理解雪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录描写雪景的优美段落和诗句。

看雪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和闲情雅趣。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型:

  赏读课

  教学方法:

  读读,说说,议议。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你心中雪景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二、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范读或播放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注音:

  崇祯(chóng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毡(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下列词语,学生试译,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点算起。定,开始.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下船:等到。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这里可看作自言自语。

  (3)试译下列文句,突破难点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B、拥毳衣炉火

  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

  E、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F、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4)学生齐读课文,加深理解。

  (5)试译课文。

  (屏幕显示课文的译文,供学生参考。)

  三、整体感知文意

  1、本文写谁做什么?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根据课文大意来评价一下吗?

  (张岱,半夜到湖心亭看雪。他是个“痴人”。)

  2、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作者是个“痴人”?

  (学生讨论并明确课文所写“痴人”的“痴行,痴景,痴情”。)

  痴行:大雪独行

  痴景(奇景)(白描):上下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醉情自然

  3、“痴”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四、合作探究:

  1、说说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有什么特色?

  (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2、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会所用的白描手法。

  补: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黑线在白底上勾勒物像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数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3、白描的例子:(抽象、概括)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渲染的例子:(形象,具体)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风……《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五、比较阅读: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二文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六、结束课文:

  《红楼梦》中有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作者用“痴笔”叙“痴事”,绘“痴景”,抒“痴情”,融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借以表达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与众不同的闲情雅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3、收集有关“西湖”“冬雪”的诗歌。(附有关诗词)

看雪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⑵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① 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对故国的留恋。

  ② 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③ “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④ 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⑤ 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⑵ 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⑵ 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① 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② 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⑵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⑶ 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板书设计〗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

  湖心亭看雪 独往湖心亭

  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湖心亭奇遇

看雪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知识

  方面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情感

  态度

  方面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能力

  方面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拿一小船(撑、划)

  客此(动词,客居)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教师可显示课本中的配套插图,帮助学生再现形象。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习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两位同学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其余同学评点。

  6.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习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形成性评价试题:

  1.“看雪”的时间是(---五年十二月)地点是(余住-- )

  2.写雪大的句子是(大雪---)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是(湖中--- )

  3.写西湖雪景:(雾凇---,天与-与-与-,上下--,惟长堤--,湖心亭---,与余舟---,舟中人--而已。)

  4.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到--,有两人-对坐,一童子-炉正-。)

  5.那人对我的态度是(见-,--曰:“湖中--有此人?”拉余--。 )

  6.我的态度是(余---饮三大-而别)

  7.舟子对作者的评价(“莫说相公--,更有--似相公者!”)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板书设计湖心亭看雪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入)景:雪后湖心亭奇景

  (含)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课后记张岱的小品从来不爱讲道理,他只是感受人生,描绘人生。在这篇游记中,作者的态度、举止,也只是静静地观赏、静静地体味。凡是情绪比较活跃的地方,都是从他人写出。见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痴”的是“舟子”。他始终是淡然的,似乎深深有会于心而难以言说,亦令读者有会于心而已。

看雪的教学设计1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练写带提手旁的三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愿望。

  3、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知道词语搭配的妙处。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2、教学难点:从课文最后一句话中激发学生盼望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愿望。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猜谜激趣,导入新课

  1、猜谜语“一片一片又一片片片鹅毛飞满天,掉在地上处处白,落在水里都不见。”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标出自然段。

  2、师提问:是哪的小朋友想看到雪?他们希望到哪里看雪?(板书:台湾、北京)

  3、认读生字

  (1)自由练读生字。

  (2)开火车读生字。

  (3)生字排序,学生观察找排序规律。

  (4)去拼音读生字。

  4、认读词语

  (1)看词语,心里默读。

  (2)齐读词语。

  (三)感悟课文,指导朗读

  1、学习一、二自然段。

  (1)齐读一、二自然段。

  (2)师提问:假如你是台湾小朋友,看到这种人工做的雪景,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2、学习三-八自然段。

  (1)同桌合作朗读三-八自然段。

  (2)指名朗读。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们问的句子。

  A、您看到过真的雪吗?(读出好奇的语气)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呢?(读出惊奇的语气)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吧?(读出打探的语气)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老师回答的句子

  A、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B、小时候,在我的故乡。(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

  C、不算太远。

  3、学习九自然段

  (1)自由轻声朗读九自然段。

  (2)课件出示雪景图,学生在课文中找句子配图。

  (3)完成课后连线题。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话。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句话。

  (6)齐读全段。

  4、学习十、十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十、十一自然段。

  (2)学生填空:()的小朋友正盼着()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3)学生把自己当作北京的小朋友,为台湾小朋友介绍北京的名胜景点。

  (4)欣赏台湾的名胜景点介绍

  (四)朗读全文,指导写字

  1、全文朗读。

  2、指导写“打”“指”“接”三个生字。

  (1)观察三个字的共同点。

  (2)老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写。

看雪的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

  3.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深入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初步领会作者复杂的心境,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对作者的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揣摩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文章字词的理解是通过朗读及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

  2.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主要通过课堂讨论来完成,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

  3.学生对作者复杂心境的领会主要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成,引导鼓励学生大胆交流,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导回顾曾经学过、读过的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

  2.导语:明人汪珂玉曾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同学们平日所见多为“晴湖”“雨湖”,今天,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一看雪后的西湖。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学过、读过不少于西湖有关的诗文作品,通过回顾可以帮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同学引起学生对“雪湖”的兴趣。

  (二)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

  2.学生自读课文,尝试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3.学生翻译课文,教师进行方法点拨和重难点字词的纠正与强调。

  方法点拨:(1)将古代汉语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特别是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2)将古代汉语的单音节的字扩展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3)人名、地名、官职名等沿袭保留;(4)适当增补省略成分。

  重点字词: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是日更定(代词,这);惟长堤一痕(只有);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竭力);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设计意图】本文字词难度不大且注释较为详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与运用所学方法疏通文意,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理解内容

  1.全班齐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尝试使用几个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举例:夜游西湖赏雪、偶遇雅士饮酒。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进行宏观、整体地把握,同时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四)共赏雪景

  1.准确寻找描写雪景的语句。

  2.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思考:你眼前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这幅雪景有怎样的特点。(引导学生抓住“与”“一”“惟”“而已”等重点词语)

  举例:迷蒙、朦胧、梦幻、静谧、安宁。

  3.再次朗读描写雪景的.语句,读出雪景的特点。

  4.与其他文章,如《观潮》对比,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及其使用意图。(引导学生强化写作手法为写作内容服务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有助于学生融入雪后西湖的意境氛围当中。抓住重点词语,有助于学生加深体验,享受审美。以读促解,以解助读,有助于学生加深思考感悟,受到情感熏陶。

  (五)揣摩情感

  1.从文章中提炼出“痴”字来概括作者的情感。

  2.讨论探究作者之“痴”,除“痴”在游览欣赏西湖雪景外,还“痴”在何处。(引导学生关注“偶遇雅士饮酒”中所含蕴的作者情感)

  3.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总结梳理。(给予学生提示:联系前后文,从“写景”“叙事”两个角度,抓住文本依据进行思考。)

  角度一:酒逢知己千杯少。

  “大喜”既是客人大喜,也是张岱大喜,作者“反客为主”。

  “强饮”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正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对话简短,看似所答非所问,可见张岱与亭中之人虽身份背景不同,但有一样的雅趣。

  角度二:话不投机半句多。

  “拉”标明作者并不想和湖中二人同饮,如果真是“酒逢知己”,或许用“邀”“请”更为恰切。

  “炉正沸”破坏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孤寂美。

  “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了作者的孤傲,虽然“舟中人两三粒”,但作者与他们的精神境界截然不同,作者更向往独往的游赏,更向往空旷的雪景。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可以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火花,有助于学生各抒己见。同时,这一环节,教师不预设“标准答案”,旨在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六)拓展阅读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而《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写法探究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不平凡,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设计意图】从叙事、写景、抒情三个角度分析,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拓展迁移:课后自读张岱《龙山雪》,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

  【设计意图】《龙山雪》同样为张岱描写雪景的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与《湖心亭看雪》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拓展迁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在写景、叙事中分析作者情感的基本方法,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看雪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

  1、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 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

  3、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展示图片。

  三、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串词:下面,我们就去湖心亭,看看张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 听配乐朗读。

  2、 听了范读,也通过早自习的预习,请一个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评析)

  3、 齐读,要求流畅自然,充满感情,尽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读文本:

  (一)一读:走进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课文大意)

  1、张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样去的?

  3、沿途所见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今晚的举动的?

  (二)二读:

  1、其实,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能找出来吗?

  2、是张岱大意了,写错了人数?是否要让张岱改改呢?

  独: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读: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作者的呆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来,如何理解他的行为?(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时跑到湖上看雪实是怪异)

  表现他不愿看见人,不愿人看见 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

  (2)痴景:A,天寒地冻,夜深人静,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B,这是一种美吗?怎样理解这种美?(结合图片,讲解白描)

  天地苍茫,人物渺小,这种对比,创设出一种悠远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种白昼看不到的梦幻般的朦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审美趣味。(与众不同之处,痴之所在)

  C,作者钟情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

  (3)痴心:作者不愿见人,不愿人见,却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现?

  A,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己)

  B,为何“同饮”“强饮”?(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谢知己。)

  C,为何临别时才问姓氏,也不留下电话号码,联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见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正可谓痴心一片啦。)

  (四)小结: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拓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也试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中,让我们在景物描写中感受你当时的思想感情。

  七、在乐声中再听录音,结束全文。

看雪的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文中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雪的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逸致。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并掌握了文言学习的方法,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但是对文言文阅读的深层分析还不够到位。对于情境交融、借景抒情的文言文,还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理解文字基本内容。2.学习白描手法,感受文言词句之美,感受雪后景色之美。3.理解张岱的“痴”,感受张岱的闲情雅致和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了解白描手法,品位语言词句之美,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张岱的“痴”,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圈点勾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准备上课。PPT上的诗句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呢?(PPT展示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没错!就是西湖。在西湖中央有一个被称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湖心亭。【PPT展示湖心亭图片】“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里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那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的脚步去湖心亭赏雪。

  二、检查预习,字词积累

  {教师活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果。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范读(提醒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范读,注意重音及节奏)

  {学生活动}:同学们自由朗读并结合书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把自己翻译不懂的记下来。

  {小组合作}: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我们稍后共同探讨。(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巡回指导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活动}:小组讨论的差不多了,哪个小组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小组问题)

  {教师活动}:大家翻译的不错,对这篇文章的大意已有了基本的了解。那我请一名同学来分享一下,翻译的过程中有哪些文言词语需要格外注意吗?比如一词多义,通假字。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翻译。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梳理,谁能用小标题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1:夜观西湖雪学生2:偶遇雅士饮酒

  四、品读赏析,共赏雪景

  {教师活动}:本文题目是湖心亭看雪,那哪句话是描写所看到的雪景呢?同学们再读文章,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说出你感受到一幅怎样的雪景。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朗读,圈点勾画出相应句子。学生1:我找到的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我感受到的是大雪茫茫,银装素裹,像童话世界一样。学生2:我找到的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读出了静谧的感觉。

  {教师点评}:同学们都找对了,并且也感受到这是一幅梦幻静谧美好的雪景。

  {教师活动}:作者用短短两句话就把这美好的雪景呈现出来了,这种描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1:简洁明了学生2:不加渲染{教师明确}:文字简单质朴,不加雕琢,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写作中它是一种描写方法,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简洁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文章中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几个词就写出了景物的形与神。

  {回顾拓展}:同学们还能想起哪些古诗也是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共同明确}:《天净沙·秋思》;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教师拓展}:白描也可用来描写人,写一个人的外貌时,无须长篇大论,只用寥寥笔数抓住其最本质的特征即可。想一想我们学过的《故乡》中对“杨二嫂”的描写。{教师活动}:了解了白描的写作手法,那文章是怎么运用这种方法来写雪景的呢?{学生活动}:教师指引,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小组代表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写出了雪后西湖全景,天地茫茫,突出一种“大”的境界。小组代表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从近景角度来写雪景,突出了“小”的境界。

  {教师明确}: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的大与人物的渺小,令人产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这句情景交融,天人合一,既写出了观雪的乐趣又有一种孤独之感。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描写雪景的句子,再次体会雪景之美。(评价指导学生“雾凇沆砀”要读出弥漫之美;“痕、点、芥、粒”写的`很轻,我们就要读出那种轻微的感觉。)

  五、悟读延伸、感悟升华

  {教师活动}:共赏完西湖雪景,接下来还有更精彩的风景等着我们。大家能用一句话评价一下张岱,概括他的情感吗?

  {学生齐答}:“痴”

  {教师活动}:非常好,作者“痴”在哪些地方?同学们思考

  {教师明确}:“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大雪过后)、不寻常的时间(晚上八点),不寻常的行踪(独往看雪)。“痴”于景:天地茫茫,天人合一,朦胧的冰雪世界。 “痴”于情: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世俗之外的高雅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共同探究}:酒后分别时,问其姓氏,回答是“金陵人”,是不是所问非所答?显然不是这就需要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作者,了解一下时代背景。

  {教师补充}:作者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平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结合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作者在明亡之前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爱好广泛,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明朝灭亡,他不愿意与清为伍,这体现了作者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活动}:文中还有哪一处也能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

  {学生思考并回答}:崇祯五年;写这篇文章时已是清朝,作者仍用明朝的年号,可见他对故国的留恋,体现故国之思。

  六、对比阅读,深入主题

  课件展示张岱作品《龙山雪》{教师活动}:带领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学生活动}:对比此篇与《湖心亭看雪》的异同之处。(教学重点:《龙山雪》中的白描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七、课堂小结,切身领悟

  小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既描绘了雪后西湖的雪景,又展现了作者的“痴”和他深深的故国之思。

  【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尝试把文中白描手法描写的雪景改写成一篇和雪景有关的作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采取先解释字词再逐句翻译的方法,而是小组合作自行解决,教师强调重点,既节省了时间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研读部分通过“白描”写作手法和“痴”字的讲解,进行品读,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但本节课细节处理的不太好,未能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学生的思考,而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未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我认识到在课堂上要把握住教学契机,尤其是对学生学习中不懂的问题的讲评要到位;课堂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在讲完课之后,让学生角色扮演,情境演绎一下,可以辅助课堂讲解,提高背诵效率。

【看雪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看雪》教学设计02-21

《看雪》教学设计优秀03-16

《看雪》教学设计(15篇)03-13

《看雪》教学设计15篇02-25

看雪教学反思04-03

《江雪》教学设计02-22

《看雪》教学反思06-15

雪孩子教学设计07-22

《看雪》教学反思(14篇)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