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16 19:02:09 美云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

  设计说明

  “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基于以上安排,将本课时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对概念的理解,倡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本课时的过程中,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垂直现象,找几何图形中的平行线、垂线等活动都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在最后环节,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让学生体会了平行与垂直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了平行与垂直的重要性,更感受了数学的魅力。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探究与比较,让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第二部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三角尺量角器

  学生准备三角尺量角器直尺手工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画一画。

  (1)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

  (2)教师总结同学画的各种情况,大体有以下几种:(出示课件)

  2.揭示课题。

  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位置关系有以上几种情况,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直线,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动手画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探究比较,掌握特征

  1.讨论,下面的图形可以分成几类?

  (生尝试把画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预设学生以是否相交为标准,可能会把①、③分为一类,②、④分为一类。(图形④可暂不做纠正)

  2.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图形特征。

  (1)明确分类标准:按两条直线“相交”或“不相交”进行分类。

  (2)重点讨论图形④中的两条直线是否相交。(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图形④中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会相交)

  (3)明确分类结果。

  相交:①、③、④;

  不相交:②。

  设计意图:分类是建立概念的基础,引导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感受相交与平行的本质区别。

  3.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平行。

  ①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交,另一种是不相交。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平行)

  ②表示方法:平行可以用符号“∥”表示。a与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垂直。

  ①分类:把上面的图形①、③、④以“是否相交成直角”为标准再次分类。

  师:你怎么知道是否相交成直角呢?(用三角尺或量角器量一下)

  ②呈现概念:图③中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板书:垂直)

  ③表示方法:垂直可以用符号“⊥”表示。直线a与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垂足用字母“O”表示。

  4.联系实际,深化概念。

  (1)过渡: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平行与垂直打交道。你们看,书本封面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条边是互相平行的。

  (2)学生举例:同学们,找一找你的身边还有哪些平行或垂直的例子?找到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的例子,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2、通过由远到近看景物,体会看到的范围越来越小。

  3、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空间感。重点难点体会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教学准备

  课件、礼品盒、实物投影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落实知识点

  一、创设情景

  课件演示,教师用语言描述:音乐响起(生日快乐),今天是淘气的生日,我们一起来为他祝贺。淘气家的桌上摆满了朋友们送来的生日礼物,机灵狗想看个究竟。

  (1)机灵狗先是站在地面上看;

  (2)然后抬起了前腿看;

  (3)还是站在凳子上看;

  (4)最后,它终于爬上了桌子上看。

  你能按照机灵狗四次看礼物的顺序,在下面的()里标出①②③④吗?课件展示图片。创设情景

  课件演示,语言描述。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体会不同的位置看到的范围不一样。

  二、实践感知

  1、小组探究:按照机灵狗的方法请尝试观察,并说说分别看到的是什么?

  2、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机灵狗先后看到的并标出①②③④。

  3、不知同学们在生活中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如果有你能和同学们说一说吗?

  想一想:机灵狗观察的位置有何变化?观察到的'范围又有什么变化?

  三、实践探究

  1、说一说:小明沿小路向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

  先比较两幅图的区别,再说一说,哪一幅是在A点处看到的,哪一幅是在B点处看到的?说明什么?

  2、填一填:小明越走近房子,看到的树越()。

  3、想一想:小明观察物体位置的变化引起了什么的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3

  设计说明

  “商的变化规律”是在学生掌握“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引导学生由乘法中积的变化规律类推出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是本节课的关键。因此,本节课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紧抓学生知识的增长点,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有效延伸。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积的变化规律”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例8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同时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让学生在初步感知被除数、除数、商之间存在着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抓住这个知识的增长点,然后从单纯的算式计算延伸到算式内部、算式之间的联系,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最后探究商的变化规律,使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经历发现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

  2、重视合作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学生在与同学合作交流时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接受同学的批评与建议,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与他人分享了学习成果,又体验了合作的快乐,为达到会学、乐学和创造性学习的境界奠定了基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画有表格的纸

  教学过程

  ⊙情境激趣,揭示新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一起去数学王国的`游乐园玩一玩。(课件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游乐园里有很多有趣的知识,也蕴涵很多规律,要想获得知识、发现规律,同学们就要运用自己的智慧,你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一幅生动形象的游乐园的情境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探究体验,建构新知

  1、探究除数不变时,商随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课件出示教材87页例8中的(1)题]

  (1)课件出示导学要求。

  ①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②商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怎么变的?

  ③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

  (2)学生观察,小组内讨论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或除以几),商也乘几(或除以几)。

  2、探究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1)我们再来观察教材87页例8中(2)题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变了)

  (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按照下列方式进行观察。

  ①从上到下观察被除数、除数、商。

  ②从下到上观察被除数、除数、商。

  (3)学生自由交流,相互补充。

  (4)师总结: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商反而除以几(或乘几)。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4

  设计说明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这节课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数据。

  1、教学中,把“统计”这一数学知识还原到了学生的生活背景中,使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导入新课。

  2、在探究新知时,激发学生统计的兴趣,使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格子不够的认知困境中,自觉地进行探索、交流,最终把认知指向“1格表示2个数据”这一新知的前沿。

  3、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情境中参与教学活动,进行数学探索、交流,开展数学操作,主动构建起“以一当二”的数学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两种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一看老师这里的三样早餐都是什么。

  生:牛奶,豆浆,粥。

  师:同学们喜欢这三样早餐吗?

  生:喜欢。

  师:那老师就将这三样早餐奖励给这节课表现好的三个组。现在我们看一看四(1)班的同学们最喜欢的早餐是什么?

  设计意图:爱吃是小学生的天性,用学生喜欢的早餐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都主动参与学习,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统计表。

  2、学生观察统计表,说一说得到的数据。

  生1:最喜欢的早餐是牛奶的有6人。

  生2:最喜欢的`早餐是豆浆的有12人。

  生3:最喜欢的早餐是粥的有24人。

  3、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种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选择一种把统计表中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4、学生在组内汇报各自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

  5、各组汇报并展示各自的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教材96页的两个条形统计图)

  6、学生观察两个条形统计图并说出区别。

  (全班交流)

  预设生1:左边这个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数据。

  生2:右边这个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数据。

  7、思考:观察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认为用哪个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有时由于数据偏大,在画条形统计图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格表示2个数据。

  8、同学们根据条形统计图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9、思考:如果最喜欢的早餐是牛奶的有5人,那么在右图中怎么表示?

  学生组内讨论,各组汇报。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用半格表示1人。

  设计意图

  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学生在活动中对比两个统计图的区别,发现“以一当一”的局限性,总结出“以一当二”的统计图。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5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和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将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迁移到更大数的比较大小上来,学会改写大数。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以下两点:

  1.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在设计比较大数大小的过程中,先着重复习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再通过类推的方法分步进行尝试,解决更大数的大小比较的几种情况,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位的意义和数位的顺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比较的方法,最后引入教材情境,完成多位数大小的排列。

  2.突出观察比较,掌握方法。

  在设计大数的改写活动中,先用课件出示两组不同的数据进行对比,让学生感受以“万”或“亿”为单位计数的好处,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再通过对比两种计数方法,观察特点,探究出改写的方法。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下面的数各是几位数?最高位是哪一位?

  43600 607003 5897100 56427800

  2.比一比下面各组数的大小,说一说你是怎样比的。(出示课件)

  1098○998   4378○4387

  引导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3.引入新课。

  生活中还有很多较大的数,我们不但要会读写,同时还要会对它们进行比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大数的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既巩固了旧知,又为学习新知迁移过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大数比较的方法。

  出示中国地图册挂图。

  (1)激趣引入问题。

  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到以下几个省和自治区的位置:内蒙古、青海、四川、西藏、新疆。

  师:你去过这些省吗?你能比较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的大小吗?

  (2)学生尝试比较。

  (3)汇报比较方法。

  (迁移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的方法:位数多的数比较大;位数相同,从最高位开始比较)

  (4)排列各省、自治区的面积。

  ①排列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

  师:你能将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从大到小排列吗?

  学生自主排列并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1660000>1230000>490000

  ②排列5个省和自治区的面积。(课件出示教材8页情境图)

  师:你能把情境图中5个省和自治区的面积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与同桌交流比较的方法。

  学生独立试做,全班交流比较方法。

  (5)引导学生归纳较大数的比较方法。

  多个较大数进行比较时,可以按位数分一分,位数多的数比较大;位数相同时,把相同数位上的数进行比较会简便些。

  2.大数的改写。

  (1)课件出示信息,发现不同。

  ①课件出示信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面积大约是:166万平方千米。

  我国的人口总数大约是:14亿人。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6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比较角的大小过程中,产生度量角的需要,经历角的度量过程,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感受1°角产生的必要性。了解1°角实际有多大。

  2.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并会估测生活中角大小。

  3.在逐步精确的探索过程中,体会角的度量方法,感受极限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三个角大小的过程,感受度量角的意义和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1°角的产生、发展过程,理解用小角量大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

  滑梯中的三个角、360等分圆、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生活情境引入,体会角的作用

  (出示三个滑滑梯,角度不同)

  讨论:

  (1)三个不一样的滑滑梯,你喜欢玩哪个?为什么?

  (2)同样是滑滑梯,为什么会给人不用的感觉?

  结论:滑梯面和地面所形成角度的大小不一样,角度越小,滑下来的速度就会越慢;角度越大,滑下来的速度就越快,越刺激。

  (课件抽象出滑梯中的三个角)

  3.提问

  问题:那这三个角到底有多大呢?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角度的大小呢?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探究角的大小

  利用剪好的滑滑梯的三个角,动手操作,比一比:哪个角大?大多少?

  2.用直尺量边——感知量边比角的局限

  直尺测量法——在固定边的长度位置处,量张口的大小。

  结论:能比较出这三个角的大小,但确无法准确知道这三个角具体是多大。

  3.用角量角——初步感知“标准角”由大到小的变化

  小角量大角法——用最小的∠1去量,把∠1对折1次,再去量;把∠1对折2次,再去量。

  结论:测量的标准越小,所剩余的部分就会更小。

  4.认识角的度量单位—1°

  (1)介绍角的度量单位。

  微课解说度量单位1度是怎么来?并引出度量角的单位。

  (2)建立1度角的表象。

  课件演示1°,并比划比划,

  理解1度角的意义。

  (3)认识直角、平角和周角。

  课件演示10°,感受10°的大小。并通过课件依次演示直角、平角、周角,了解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与度数。

  深入实践,深化思想

  1.估角

  利用附页1中图1的.360等分圆,来估计这三个滑滑梯的角度的大小。

  汇报:

  第1个滑滑梯的滑梯面与地面的角大约是15°;

  第2个滑滑梯的滑梯面与地面的角大约是41°;

  第3个滑滑梯的滑梯面与地面的角大约是63°。

  2.估一估,下面的角是多少度?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说说自己的收获

  2.设疑:角的度量有没有专门的工具呢?它是怎么测量角的大小的呢?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7

  一、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67-69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单位的含义。

  2、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四、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分数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了比较完整的建立起分数的概念,利用学生已有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供平台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的含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找到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强调了单位“1”的概念,揭示了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五、教具准备:

  课件、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卡纸。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有4只猴子,它们摘了8个桃子,需要平均分着吃,你觉得怎么分?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

  2、师:后来,它们又得到一个大西瓜,也需要平均分着吃,应该怎么分?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

  3、引出1/4这个分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位“1”。

  (1)动手操作。

  师:如果用图表示1/4,可能你们每人会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现在请你动手利用手中的小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来表示1/4。学生先分小组合作,后汇报展示成果。

  (2)师投影出示图片。(P61页下方的香蕉图和面包图)

  师:投影片上的这些图,你能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它的1/4吗?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反馈。

  A:把4根香蕉看作一个整体,一根香蕉是这个整体的1/4。

  B:把8个面包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两个面包是这个整体的1/4。

  (3)概括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1/4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甲:都是把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学生乙:我发现有的是把1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一把香蕉、8个面包平均分。

  师:一个图形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物体,那么4根香蕉8个面包是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些物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4)举例。

  师: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个苹果、一盒粉笔、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全校学生数、全中国人口、全世界人口等。

  2、概括分数意义。

  (1)概括意义。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单位“1”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整体“1 ”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分数的例子,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学生试说,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2)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

  3……分子

  —……分数线

  5……分母

  学生: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3.学习分数单位。

  (1)投影出示。

  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3份,2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4份,3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6份,5份这堆糖的()/()。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学生用小塑料方块表示糖块,动手分一分,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3)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出1/2,2/3,3/4,5/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单位的意义。

  师:1/2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谁是单位“1 ”。(这堆糖是单位“1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谁是单位“1 ” ? (还是这堆糖是单位“l ”。)

  师引导学生发现:1/2,2/3,3/4,5/6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是2 , 3 , 4 , 6 …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

  讲述:回想一下:自然数有哪些计数单位?346里包含哪些计数单位?分数也有计数单位,是什么你想知道吗?

  师讲解边板书: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如,2/3的分数单位是1/3。

  老师指明说出黑板上其它分数的分数单位。

  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已写出的另外三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5)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

  师:你们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几分之一。)为什么?(因为分数单位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

  说一说黑板上这些分数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2、3题

  2、自主练习第5、8题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设计

  和同学们说说在生活中见过的分数,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8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使他们体会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的魅力,感受数学的乐趣,所以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处理好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节课通过将较大的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到用1格代表5个数据的条形统计图存在的意义。

  1、使学生经历动态数据的统计过程。

  通过统计一个路口几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使数学贴进生活,让学生体验随机出现的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明白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

  2、使学生知道学习统计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

  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预测20分钟后开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种车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的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感受学习统计的必要性,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段时间内一个路口车辆过往的情境,让学生自主记录各种车的数量。

  (学生自主记录,并汇报记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不仅是引入新课,更是激发矛盾,学生在没有分工合作的情况下,独自去记录各种车的数量,表现出手足无措,因为记住了这种车又记不住另一种车,于是学生自己提出遇到的困难。这时,顺势引导学生思考:有什么好方法可以同时记录各种车的数量?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分工合作是最好的方法。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98页上面的统计表。

  (1)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有几种车。

  (2)学生分组讨论是否可以把这个统计表用“1格代表2个数据”的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3)各组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

  (4)说说在绘制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难题。

  (用1格代表2辆车,要画很多个格,太麻烦了)

  (5)讨论:如何解决上面遇到的难题。

  (6)小组汇报。

  生1:可以用1格代表3辆车。

  生2:可以用1格代表4辆车。

  生3:可以用1格代表5辆车。

  ……

  (7)教师引导学生用1格代表5辆车绘制条形统计图。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条形统计图,并在组内展示作品)

  (8)全班交流,课件展示各组的代表作品。

  2、分析数据,合理预测。

  (1)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思考:

  ①什么情况下用1格代表5个数据比较合适?

  ②哪种车最多?哪种车最少?两种车相差多少辆?

  ③猜一猜,20分钟后,这个路口开来的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种车?为什么?最不可能开来的是哪种车?为什么?

  (2)各组学生讨论上面的问题,教师巡视。

  (3)各组汇报,全班交流。

  3、知识拓展。

  课件出示教材98页下面的统计表,学生观察,思考:每格代表几个数据合适?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汇报)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9

  教学内容:

  小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在生活中产生的必要性。

  2、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两三位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探究两三位数小数意义的过程。

  教学准备:

  正方形卡纸

  教学过程:

  一、测量物体导入,了解小数的产生。

  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一张四边形彩纸,你猜测一下它是什么图形?

  2、那只是我们的猜测,怎样才能难我们猜测的结果呢?

  生:用对折的方法(真善于思考)

  师: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测量

  师:怎样测量。

  生:四边长度是否相等。(用数据说话更有说服力)

  师:同学们手中也有一张四边形彩纸,那我们就用刚才这名同学所说的测量四边长度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它到底是什么图形。拿出尺子开始吧!把测量完的长度分别写在四边的括号里。(培养学生猜测、验证的数学思维)

  师:同学们都量好了,谁来汇报一下你验证的结果。

  生:是正方形,边长长度都是厘米。

  师:是正方形吗?四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我写在这好吗?

  师:有和这名同学数据不同的吗?

  师:怎么可能,大家都是正方形,你验证错了吧?

  师:你真勇敢,在真理面前,不要向任何人低头。

  师:观察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整数,也有小数。

  师:同学们为什么会用到小数呢?

  师:刚才我们在测量图形边长的时候因为长度不是整厘米数,所以我们用到了小数,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你也运用到了小数呢?

  师:你们真是留心生活的孩子,老师这也搜集了一些,谁读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很多情况。引出课题。(数学学习来源于生活实际。)

  大家读得都很准确,在三年级我们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而在这一节课,我们要研究一下小数的意义。板书。

  师:我今天也带来了几个小数,请大家注意看。

  师:你们猜接下来老师要写哪个小数。

  板书:

  师:你们是怎么猜到的呢?

  二、探究一位小数的意义

  1、让我们来看这个小和0.1,它表示什么?

  师:刚才我们进行验证的那张正方形纸,我们把它看作是1,那这样的2张呢,10张呢?

  师:如果想用这张纸表示出0.1这么大的一块,你估计一下能有多大呢?用手指给大家看。

  师:这个0.1到底有多大呢,就用你手中的正方形纸画一画涂一涂表示出0.1那么大小的一块。

  生:汇报。

  师:现在谁能说说0.1所表示的意义?

  生: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十分,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就是0.1也就是十分之一。

  师:只能是正方形平均分吗?

  师:所以0.1也就是十分之一。

  师:仔细观察这个正方形,除了0.1你还看到了哪个小数。0.9也就是十分之九。

  师:怎么得到的呢?

  师:那么0.1和0.9合起来就是多少?

  师:看这些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呢?

  这些一位小数就是表示十分之几。

  三、认识两位小数的意义。

  1、如果要表示0.01那么大小的一块,你会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把这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表示其中的一份。

  师:你们认为是这样吗,谁再来说一说。

  师:(教师演示这样的'过程)

  师:谁来说说0.01所表示的意义呢?表示百分之一。

  师:你还看到了哪个小数呢?百分之九十九。

  3、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在有一百个格子的正方形上涂一涂,自己创造出一个小数来。

  师:哪位同学说说你涂了几格,阴影部分用小数表示是多少?

  师:你创造的小数是多少,猜猜他涂了多少个格子。那空白部分应该是多少呢?

  4、用这一环节引出0.4和0.40。区分意义的不同。

  这样的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在分法上不同,所表示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四、认识三、四位小数的意义。

  1、我们认识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那三位小数呢?四位小数呢?

  师:0.001表示千分之一0.234表示千分之二百三十四

  师:那千分之31写成小数是多少?

  2、我想表示出一个很大的三位小数,你认为应该是多少?

  4、它和谁合在一起才会是1呢?

  五、巩固应用。

  1、把一米长绳子分成10份,分别用小数分数表示其中的4份。

  2、解释下面题中小数的意义。

  周末天天去一个距家有0.3千米的超市买了一支铅笔用了0.3元,来回路程共用去了0.3小时。

  0.3千米=()米0.3元=()角0.3小时=()分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的过程,同时掌握正确口算除法的方法。

  2、能对被除数或除数进行适当地估算,能运用于口算除法中。

  3、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除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口算除法算法的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出示口算练习:

  20×3 60×4 80×5 30×4 70×8 40×9 400×5 500×7 110×6 200×9 150×3

  2、提问:指出150×3 70×8 400×5 你是怎么算的?

  3、总结:整十或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二、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一)生活情境:

  1、出示课本情境图:学校要准备开运动会了,在入场仪式上每个班级都要拿着气球入场,最后一起放飞气球,庆祝运动会开始。现在就是小红跟小明代表自己班级去总务处林老师那里领气球。这时,林老师出了一个问题考他们: 这里还剩80个气球,每个班分20个,还有几个班没有领到气球?

  2、提问:你们能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列出算式80÷20

  3、揭题:口算除法(板书)

  (二)、自主探究,展示各种算法

  1、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小组内进行交流。

  2、各组汇报: 80÷20=4 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a.由20×4=80,想乘法算除法,得出80÷20=4 b.8÷2=4,则80÷20=4 (引导学生说出80看成8个10,20看成2个10,从而让学生明白8÷2=4与80÷20=4的商的大小为什么是相等的,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c.80-20-20-20-20=0,这里有4个20.所以80÷20=4

  3、学生展开评价,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说说你的理由。

  4、拓展进行估算:老师那里还有83根彩带,每班也20根,可以分给几个班? a.学生进行估算,83看成80,得出83÷20≈4 b.83÷20=4……3 (对于这种方法肯定,但是不进行引导。因为这是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

  变式练习:改成有80根,每班19根呢?分几个班?

  5、小结:对于整十除以整十的口算的方法:是看成一位数除以一位数进行口算。对于除数与被除数不是整十的,要进行估算,把除数与被除数估成整十。

  (三)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60÷20= 90÷30= 80÷40= 60÷20≈ 90÷30≈ 80÷40≈ 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计算

  这里提供评价:如果全做对的同学可以奖励3颗星星,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1、创设情境:运动会开幕式不仅要气球,还要彩旗,为运动会添彩。现在刘老师那里有120面彩旗,每班要3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2、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120÷30= 学生会能够运用刚刚学过的知识,进行知识的迁移,进行口算。

  a.12÷3= 4 则120÷30= 4 (把120看成12个10,30看成3个10.这里强调让学生进行说一说他的算法过程是怎么想的,落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b.30×4=120,则120÷30= 4

  3、想一想:122÷30≈ 120÷28≈

  4、尝试练习,进行巩固 180÷30= 240÷40= 420÷60= 184÷30≈ 240÷37≈ 420÷58≈

  四、练习巩固、提高应用

  1、要求口算:

  90÷30= 150÷30 360÷40= 143÷70≈ 632÷90≈ 240÷77≈

  2、解决问题:练习十三第2题

  每包有30本书,一共要邮寄240本书,要捆多少包?

  3、练习十三第5题:

  小红在看故事书,这本书一共有120个小故事,我每天看1个小故事,看完这本书大约需要几个月?

  (要学生说出题目当中隐含的条件:一个月大约30天。这道题目放在课堂上训练,对于优秀学生可以进行提高训练,同时还针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帮忙指导,以便他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这里还剩80个气球,每个班分20个,还有几个班没有领到气球?

  80÷20=4(个)

  答:还有4个班级没有领到气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24—25页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锐角、直角、 和钝角,也感知了图形的旋转,在此基础上,教材从旋转入手,使 学生体会旋转过程中角的变化,从而引入平角和周角。在开展活动时,可以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让他们摆出经过旋转后的角,说说他们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 〖教学目标〗:

  1、借助具体情景和实物,认识平角和周角,掌握平角、周 角的特征。

  2、能找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3、会在点子图上画出平角和周角。

  4、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平角、周角的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活动角、折扇。角的卡片

  〖学具准备〗:

  每生准备一个自治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重温角的有关知识。

  (一)看一看,说一说

  教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荡秋千吗,它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乐趣。让我们观察小朋友荡秋千的过程,你发现了哪些数学问题?(师出示电脑课件,小朋友荡秋千的过程)

  (1)学生复习、发现了锐角、直角、钝角。

  (2)学生动手操作,画出锐角、直角、钝角,进一步体会角的形成过程。

  (3)多媒体出示角的形成过程:从一个顶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二)转一转,说一说

  教师:你能用活动角旋转,得到一个锐角、直角、钝角吗?(学生活动)

  教师:在旋转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获取新知

  1、认识平角

  (1)学生演示教具发现新知,请同学们拿出做好的活动角,固定其中的一条边,转动另一条边,观察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各角,有什么发现,与同学交流。

  (2)让学生在投影上展示角的变化情况,

  (3)通过旋转,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让学生讨论是不是角?(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教师归纳总结:通过旋转,当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时,又得到一种角,这种角的名字叫平角,

  (2)请学生说一说平角的特征。

  (3)学生用学具旋转形成平角。

  (4)指导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平角,注意画角的方法过程,不要将平角画成一条直线,再在直线上点上一点。

  (5)说出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平角。学生交流(如,两臂侧平举、向后传、倒立等)

  2、认识周角

  (1)学生在认识平角的基础上接着演示教具。

  (2) 学生讨论,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知的滋生点)将角的一边固定,旋转另一边得到周角。让学生讨论是不是角?

  (2)周角与0度的.角有什么区别。(看它们的形成过程)

  (3)教师总结: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形成的角是周角。

  学生用学具旋转形成周角。相互说一说周角的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画周角。

  (2)认识生活中的周角。师出示钟表,折扇等

  三、发现平角、周角之间的关系

  (一)、摆一摆、说一说

  1、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摆出一个直角、一个平角、一个周角吗?

  2、在摆的过程中谁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同桌交流。

  3、学生自主填卡,1平角=( )直角 、 1周角=( )平角、1周角=( )直角 ?

  三、课堂活动

  1、跟我做。运用你的身体来表示所出示的角(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用手关或脚来表示)

  2、看谁帮我排好队,(将锐角、直角、平角、钝角、周角,按一定顺序排好,从大到小或从小到

  3、课本25页练一练1、2两题

  4、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师生看课件体会生活中现象经过旋转形成的角。

  四,阅读:你知道吗?

  (在生活中,除了钟表外,还有很多不同用途的计量表,它们的指针的旋转也会构成不同的角度。在组织学生观察时,可以引导学生认识旋转的中心,并说说指针在不同位置与在零点时所形成的不同角的名称。

  五、全课总结: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请学生回答)师:有关角的学问多着呢,如果有兴趣,课下继续讨论交流,也可以上网调查收集资料。

  (课尾环节设计,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感受到学无止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在看图回答问题及实际测量的过程中,感受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2、知道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距离,会测量两点间的距离。

  3、学生积极参与看图说话,实际测量和画线的实验活动,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获得愉快的学习数学的活动经验。

  重点

  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和两点间的距离的含义。

  难点

  掌握距离的含义和线段最短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板书设计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教学过程:

  一、炫我两分钟

  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直线、射线、线段,关于这三种线,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在汇报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加深对这三种线的认识。】

  二、尝试小研究

  活动1、看图说话

  课件出示“小明家到学校”的`情景图。

  (1)、观察“小明家到学校”的情景图,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2)如果你是小明,去学校会走哪条路?为什么?

  汇报,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讨论走哪条路,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活动2:测量连线

  (1)、观察36页“从点A到点B的三条连线”插图,估计一下哪条线最短?

  (2)、实际测量,验证猜测。

  (3)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先独立完成,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说出: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4)教师介绍: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设计意图:本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两点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什么是距离,并且会测量,在这个环节中通过估计、测量、讨论、交流,学生逐步由生活经验提升到理性认识,知道“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同时也知道“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还为学生自我展示提供了空间,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挑战自我

  1、39页练一练第一题

  组织学生读题,了解题中的信息。然后讨论:为什么乘坐三种交通工具所行的路(航)程不同?

  2、课件上出示练一练的第二题,让学生用距离的概念说明判断哪条路最近的依据。

  3、练一练第三题。

  让学生自由画出三条线,并测量然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际空间感知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多变式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巩固所学知识。】

  四、梳理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是怎样学到新知识的?你对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反思建构的良好学习习惯。】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复习整理本单元知识。进一步理解素数与合数的含义,能正确判断素数与合数,并能将合数分解素因数;进一步巩固三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计算,能用合理的方法正确计算。

  2、通过复习对本单元的知识有系统的认识,能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正确判断素数与合数,并将素数分解素因数;正确计算两位与三位数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综合运用本单元知识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设想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引入

  1、请学生思考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你都学会了什么?

  2、根据学生的回答将本单元的知识系统分类,理清知识点,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3、用你所掌握的知识出一些题与同桌同学沟通,并思考你还有什么问题?

  二、练习提高

  1、按顺序写出30以内的.全部素数。这些中数哪两个数的和还是素数?有规律吗?

  先请独立完成,然后讨论第2个问题,得出规律。

  2、找出下列各数中素数,剩下的都是合数吗?把合数分解素因数。

  4551571339167

  1959729883213

  思考:这题有几问?你打算如何完成?

  素数有:67、97、83、213

  3、在上一题的几个数中选一个两位数,再选一个三位数组成乘法算式,并你喜欢的方法求出乘积。

  4、讨论分解因数和分解素因数的区别。

  先完成书上第4题,再思考区别。

  5、用分解素因数,然后重新组合成两位数的方法完成第5题。答案不唯一。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整理与应用(一)的第3、6、7(部分)、8

  四、应用与探索(根据各班不同情况选择完成)

  梨、橘子、苹果都要分给每位老人,正好搭配好,说明老人数应是36、60、48的共同因数。

  1、本单元学习内容:素数、合数、分解素因数、三位数乘两位数。

  2、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整理。

  1

  自然数分类素数

  合数

  乘法计算

  3、学生出题同桌交流,选一些有代表的题目全班汇报,共同提高。

  1、30以内的素数有:2、3、5、7、11、13、17、19、23、29。

  素数除2外都是奇数,两个奇数的和是大于2的偶数,一定是合数,所以只有2与另一个素数相加有可能是素数。

  2+3=52+5=72+11=132+17=192+29=31

  2、非0自然数中除1外,不是素数就是合数。这些数中没有1,所以找出素数,剩下的就都是合数。

  两位数的可根据百以内素数表确定哪些是素数,超过100的,可以先判断是否是2、3、5的倍数,再判断是否是7、11、13...的倍数。

  3、13397=133100-1333=13300-399=12901

  也可用竖式。总结计算方法,但第一要求正确率。

  4、分解因数的答案不唯一,分解素因数的答案是唯一的。素因数一定是因数,因数不一定是素因数。

  5、152028=35225227=251424

  =3020xx

  =151056

  应用与探索:

  分别写出36、60、48的因数,再找共同的因数:1、2、3、4、6、12,可得老人数,并算出每份的梨、橘子、苹果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4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先把教科书中的复习题按下面的格式写在黑板上.

  20×3 12×4 200×3

  120×4 2000×3 1200×4

  然后让学生口算,教师逐题从上到下分别写出左右两组题的得数.然后提问:观察每一组题,第一个因数有什么特点?乘积有什么特点?怎样算比较简便?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用第二个因数乘第一个因数中0前面的数,再看第一个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后面添几个0.

  二、新课

  1.教学例9.

  教师出示例题350X3,提问学生:这道题怎样用笔算?

  教师再提问:还有更简便的算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告诉学生: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可以先不计算,只用乘法去乘0前面的数,最后再把第一个因数末尾的0、落下来.然后让学生列竖式用简便算法计算.

  教师接着出示2500X3,让学生用简便方法试算.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

  2.做例9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

  指导学生做“做一做”中的题目时,可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

  1.做练习六的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行间巡视,了解学生竖式写得对不对,有什么问题.然后集体订正,结合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说明.

  2.做练习六的.第2题. 让学生独立做,直接把得数写在教科书上.教师了解学生在2分15秒内全做完的学生

  有多少,哪些学生还没有做完.然后集体订正.

  3.做练习六中的第3题.

  学生做前教师提问:“各是多少”是什么意思?要求的是什么?

  4.做练习六中的第4题.

  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然后集体订正.

  5.做练习六中的第5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15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复习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运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一)基础训练

  1、复习旧知。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的一样。算式的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算式里没有括号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2、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练习十八。

  (二)指导练习基础练习。

  1、完成教材第77页第1题。

  题目出示后,让学生采用抢答的方式完成,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

  2、完成教材第77页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题目的要求,然后再根据要求填表。之后集体订正,采用开火车的方式,一位同学只说一个得数。

  3、完成教材第77页第3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计算。交流反馈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计算的。

  4、完成教材第77页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5、完成教材第77页第5题。

  (1)让学生说说题目中的条件。

  (2)解决第一个问题:肖红跳过了多少米?

  (3)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

  (三)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78页第6题。

  学生根据提供的数据,独立尝试解决。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获得的信息,用什么方法计算,如何计算。

  2、完成教材第78页第7、8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2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9-16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7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20

(热)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9-05

(精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05-30

小学数学复习教学设计02-27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8-21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