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师教学设计1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可在实际教学当中,部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不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不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好备课工作,有的教师在实际授课中的教学方式同教案设计不符合;有的教师虽有详细的教案,却不能根据具体状况做灵活处理,更有一些教师完全照抄别人的教学设计,因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备课,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设计,不死板硬套
教师的创新在哪里?备课设计,只有创新才能有活力。普拉斯说:“所谓创新,往往只是将早已存在的东西加以变化。”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备课前应当有“三见”:新见、远见和创见。人云亦云、不知变化、原封不动地照搬别人的,永远没有出息。某些教师十分崇拜名师教案,不是自己在独立钻研备课,而是在“复制”名师的课。但令他们苦恼的是往往事与愿违,“复制”的名师教案,用在课堂上效果却很差。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其学习与培训需在反复活动中作行为自省与调整的跟进才能见效。事实证明,教案不能复制出效果。教师备课不仅要考虑课前的预设,还要预见课堂的生成变化。
二、细心品读语文教材,通过感悟文本进行备课
语文教学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身,对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想达到相应的大纲要求,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悟相应的文本,因而教师备课的时候必须先细读语文教材,用心感悟相应文本。阅读教学是一种“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进行备课和教学的时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走近文本。语文教师必须要对相应的文本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要想感动学生,就必须先感动自己,教师应同文本进行对话,认真聆听文本声音,充分调动起自己对于生活的感受和积累,让相应的文本感动自己。第二,走进文本。教师在对相应文本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理清楚自己对文本的感悟过程及方法,获得的体验要尽量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第三,走出文本。在教师对文本进行充分的感悟及体验的同时,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现有状况等设计出可以让学生轻松感悟文本的思路和方法。所以,教师只有通过品读语文教材,感悟相应文本,经历相应的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这种备课的历程,才能有效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准确的解读。
三、突出备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材资源。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感官,才能让他们想学、乐学,才能学有所长。其次是生活资源。紧扣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带进生活之中。如,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蔬菜市场、水果市场、路牌广告等皆可利用,比比谁识得多,谁识得快;教学写景作文时可先带学生到景点去参观,让他们用眼观察,用心体会,把自己印象深的写下来,这样学生写作就会言之有物,真情流露,克服了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内容空洞、瞎编乱造的毛病。
四、严格执行备课流程,不断反思教学效果
首先是写书案,“不动笔墨不读书”,大多数语文老师都要求小学生养成这种习惯。那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更应该这样。在读教材的过程中,要笔随嘴走,对于一些关键词语,精彩之处,以及文章的一些重点、难点,要及时地做上记号。并把自己对教材重难点内容的理解以及独特的教法等直接写在教材的`空白处、株距行宽、页眉页脚,三言两语、点到为止。这样教师的课本可真成为“教本”了,重点内容清晰可见,上课时就可信手拈来,操作方便,不易遗忘或缺漏。这些精笔妙言是教师备课中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反映的是隐性思考中最宝贵的灵感,喷涌的是教师的智慧的源泉。将其定义为“点画批注”也好,定义为“备课于书”也好,其实就是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其次是写教案,隐性思考的过程最后会生成文字性的教案。为了真正把老师从繁重的“抄备课”中解放出来,学校推行精案与简案相结合的备课方式,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都进行有效备课的前提下,有选择地开展深入备课,写出一定数量的精案;其余可写简案。精案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方法引领、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从导课到板书详实有效,各环节清晰,方法得当),课中修正、教学反思等各环节,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删修正,突出创新性与个性化。要求教师广泛阅读有关文献和教学参考书,根据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增删和更新,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和系统性;认真研究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作业布置数量要适当、难易适度,有层次性、创新性;板书设计应简洁明确,合理有序。要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教案二次修正。最后是写反思,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xx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模式。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总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上好任何一节课,就必须在上课前做好备课工作。相信只要教师用心做,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设计2
论文摘要:本次中职教师教学设计调查以广西商业学校为例,通过实证性研究发现,中职教师在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教学过程策略的选择上有待提高和完善,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的系统性设计、师生互动和教学评价体系等解决策略。
调查背景与内容
在全国职业教育如火如茶开展的时候,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并以此全面完善和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格素养和技能水平,成为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关键目标。而教学设计作为教学的灵魂和前提,对于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以及发展方向,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功效是十分关键的。
在信息化、知识化、科技化的今天,中职教师如要在教学过程中适应社会需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匹配合适的传播形式以及选用恰当的教学评价,都必须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中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将直接踏上生产实践第一线,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基本的知识、原理和概念,更重要的是生产技能和工作能力。但是,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教学设计,大都关注在普通教育上,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设计,还没有引起中职教师的足够重视。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中职教育的关注和投人力度的加大,职业教育教学取得了一些成绩,一些教师越来越重视教学设计,但是当前在教学设计中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更好地通过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策略等,减少和克服在正式教学活动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我们设计了此份问卷。本次问卷调查的内容涵盖了教设计的各个环节,如了解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等。
样本选取、分析方法及类别
样本选取本次调查研究以广西商业学校为例,涵盖学校的所有专业学科,共发放问卷127份,回收有效问卷12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o
分析方法本调查主要将频度和比例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具体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相结合,进行了统计、分类和分析,了解中职教师教学设计的优点和不足。
分析类别因为本次调查采用主观题形式,分析难度较大,所以采用了首先对所收集的问卷进行整理,然后分类,最后统计分析的形式。在分类中,尽可能地保持每个样本的内容(故在统计分析中采用的是原样本术语),以防止造成统计数据的不稳定和较低的信度与效度。在结合职业教育和传统教育教学设计的一般构成要素和结构的基础上,我们把教学设计进程分为备课、复习旧课、导人新课、上课、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每个大类又包含一些小类,主要是具体的环节和方法,这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整体设计的频度和比例
教学整体设计是为了达到既定目标、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而设计的一套完整的、系统化的、动态化的程序。统计与分析结果见表1和表2。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到,在教学的准备阶段设计中,进行备课和课堂总结的教师分别占到了41.7%和40.2%,所占比例一般。在备课设计中,作为教学设计重要环节的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占18.9%,熟悉教材占15.0%,准备教案占10.2%,所占比例都明显偏低,而作为教学设计灵魂的制定教学目标竟只有4.7%,可见中职教师对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没有足够重视。在正式的`教学实施阶段的设计中,尽管每一位教师都有表述,但在复习旧课、导人新课以及教学策略选择方面相差巨大,其中在注重学生实践上值得一提,占到47.2%,而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反馈方面分别占18.9%和24.4%,有待加强。在这其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比较多的.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
(二)教学实施设计阶段各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统计与分析
教学策略的设计成功与否直接关系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因此,我们重点对教学实施阶段做了统计与分析,其结果与分析如下:
相关度结果与分析从表3可以得出,师生互动与问答教学(p=0.019)、案例教学与学生实践(p=0.042)、演示法教学与学生实践((p}.000)、问答与学生实践(p}.022)相伴概率p均小于0.05,故认为它们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在剩余的,如师生互动与案例(p=0.081)、师生互动与分组(p=0.561)等中,相伴概率p均大于0.05,故认为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上课环节各个要素在同一节课中出现情况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在正式上课环节设计中,同时应用1至2种方法或策略的比例很多。表s显示了上课环节各要素的应用次数和比例关系,其中学生实践、案例法和评价法教学所占比例较高,基本都在15%以上,其他所占比例较低,在10%左右。从表4和表5的对比可以看出,有一些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中同时被利用,但是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应用任何策略和方法。
案例法应用频数与比例分析从表6可以看出,在教学设计中没有出现案例的教师占67.7%,出现1次的占22.8%,出现2次的占9.4%。而从表7可以看出,在教学设计中,中职教师明确提出精心准备案例的只占7.5%,在教学实施中采用案例导入的占28.3%,但是在上课时应用案例教学的却占到了64.1%。虽然在教学实施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达到了很高的比例,但这是在出现案例法中的比例,在总体中却不尽如人意。
讨论与建议
(一)中职教学设计应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工程,应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
长期以来,一些中职教师对教学设计关注度不够,始终认为它与教学的联系不大,忽略甚至忽视教学设计;还有一些教师尽管在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但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其实,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和操作性。邓泽民教授认为: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的中职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直接反映在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胜任工作的知识和能力。教学作为一个整体性的系统,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着眼整体,统揽全局,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尤其是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教学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从这次调查来看,中职教师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令人担忧。在所统计的6个环节中,教学设计包括所有环节的仅占1.6%,含5个环节的占4.7%,4个环节的占10.2%,包括i-3个环节的最多,分别占到23.6%,34.6%和25.2%。这些数据都充分表明了中职教师在教学设计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要改变这种现状,中职教师必须加深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和理解,系统地、综合地、整体性地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并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变化,做出动态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二)教学策略的选择应适宜,应以注重师生互动,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度和创造性为前提
在以能力培养为本的中职教育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方法选择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水平。但这都有一个前提,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互动的学习情境和氛围,而不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单纯地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以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从本次调查我们看到,中职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多样的,存在案例教学、分组教学、演示教学、问答教学等形式。例如,案例教学占了教学过程的26.8%,学生的动手实践则达到了47.2%,这些都与中职教育培养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技术人才的教育目标是相对应的。但是我们同时也要注意其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方法的选择是否都与培养学生的技能相关,是否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例如,在对上课过程的相关分析中,在教学过程中选择的分组法与案例不存在显著的相关,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形成师生互动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总之,教学过程设计作为整个教学设计的主体,其中各种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应该强调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提高和完善为中心。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初学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学,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三)注重教学评价
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评价是一个评价教学效果、教学效率的措施,特别是基于中职教育本身固有的属性,教学评价不可或缺。在本次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课堂评价意识较其他方面还是比较乐观的,占到了24.4%。但在总的教学过程设计中,却只占到了14.9%。虽然在课堂小结环节,教师也可能有教学评价方面的内容,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却未表现出来,况且有课堂小结的人数只占到了总体的40.2%,在这方面还是存在不足的。因此,新时期应鼓励和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这要求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成绩动态地给予评价,及时激励学生或者帮助学生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胜任工作。
总之,在中职的实际教学中,应该把教学设计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教学进行认真的设计,不断适应当今社会和科技迅速发展对中职学生的新要求,敢于对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努力为社会造就全方位的人才。
教师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7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教学重点
准确掌握生字生词的发音与拼写。
教学难点
理解民族小学的校园生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综合性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的图片、文字资料。
2.PPT课件
讲学部分
第一课时:新授课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练习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新授课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教师教学设计4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很多老师在利用多媒体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尝到了不少甜头,而今天我想说的是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的一些心得体会。
多媒体的优点很多,表现在教学上就是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来辅助教学。比如,课堂的激趣导入、情境朗读、突破难点的动画模拟演示、风俗民情的再现、趣味练习设计、单元复习以及专题学习的知识梳理等等,好处不胜枚举。现就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激趣导入,效果事半功倍。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习一篇文章如何导入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效果。而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内容在空间上跨度很大,例如《离骚》这首诗歌是战国时期的作品,不管是内容还是写法都离我们相去甚远。如果按照常规教学,一支粉笔,一本书很难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老师上课辛苦,学生也一脸茫然。相反如果能借助多媒体视频辅助教学,让学生时空倒转置身体验于楚国忠臣报国无门的氛围当中,那么对理解这篇文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通过视频画面再现当时的生活情景结合声情并茂的经典片段朗读来导入课文,就能立刻把屈原那种“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激情与苦闷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这忧国的哀伤氛围中,不用过多讲解,就能很好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基调。从而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利用多(全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传周活动总结及小结)媒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新《语文课标》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培养想象力是语文教师一项头疼的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在很多时候,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成了一句空喊的口号如果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轻而易举的实现了这一教学目标。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老师在即将结束课文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播放了音频──“厨房交响曲”,鼓励学生细心倾听厨房发出的这些声音,在倾听中想象母亲为自己忙碌早餐的情景。我们知道情感是想象力的动力,这样的设计恰好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因子,激发学生急于表达的欲望,进而创造性地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促使学生想象的翅膀高飞远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不再是一句空话。
三、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写作修改。
作文几乎可以说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作文教学要着力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要提高语文写作水平,关键是要让学生自主写作,自由表达,自主修改。叶圣陶向来反对写作教学中“学生只管写,老师只管改”的做法。他说:“教师给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而多媒体为学生共同修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方法是每次写作由学生推选一篇最好的文章出来共同修改。把要修改的文章输入电脑文档,中间设置一条竖线把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文章隔开,修改前的文章显示在左边,修改后的文章显示在右边。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需要修改的语句语段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而电脑将这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痕迹及时地以动态演示的方式显现出来,并且这些思维的痕迹在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中逐渐趋于完美,直至得出让学生一致满意的文章。这样利用多媒体辅助,动态演示作文修改,学生在共同修改中取长补短,互相提高,享受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这是传统教学所无法给予的。
四、利用多媒体,单元复习、专题学习轻松有效。
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学好语文,离不开基础知识。而语文基础知识零星分散在每一篇文章中。在学习一篇新的文章时,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大多停留在只要能疏通文章内容就停止的阶段。要想深入理解,透彻掌握,还得在单元复习,专题学习中归纳运用。而在单元复习,专题学习中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多媒体应成为首选的教学辅助工具。因为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本、数据、图象、动画、声音等素材提供给学生,既能大容量,高速度的存储和传递相关教学信息,又能比较系统地、完整地呈现语文基础知识。这样的学习学生学起来容易理解,轻松又有效。
五、利用多媒体,将时政新闻和语文教育紧密结合。
在课改的新形式下新课标极力倡导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与生活联系密切,抛开生活去谈语文教育不太可能。特别是关乎国家大事,人民生活的时政新闻与语文教育之间更应该找到两者的链接点。例如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里我们认识了言行一致的闻一多先生。可是那段时间学生在学习方面很消极,有畏难情绪。为了教育学生做个言行一致的乐观者,我特地播放了汶川地震中被困废墟75小时的22岁少女被解救的视频。当解救人员来救她时她笑着说:“我很高兴我还活着,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的。”生死关头的乐观深深感染了学生,接着我让学生就今后如何做个言行一致的乐观者谈了自己的看法。这样巧妙的利用时政新闻视频辅佐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让自己尝到了甜头,不过语文教学应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它只有在语文教学之中找到契合点才会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在教学运用中应把握好度,喧宾夺主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巧妙的结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教师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读“蚂蚱,樱桃,蚌壳,瞎闹,倭瓜,水瓢,圆滚滚”等词语,通过,并结合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出“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感受作者童年生活的情趣。
3、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 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学重点】
体会“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心情。学习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童年冬日下的一队队骆驼,给作者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下面这篇课文中的哪些童年生活的情景让“我”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呢?
板书课题:
祖父的园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找出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
3、联系上下文,与同桌探讨,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4、分小组讨论,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快乐玩耍的哪些情景?
5、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交流。
板书:
观赏小昆虫,大榆树
跟随外祖父栽花,拔草,种菜,铲地
误把狗尾草当谷穗留下不铲除
在祖父的园子里玩耍的情景:摘吃黄瓜,追逐蜻蜓,捉玩蚂蚱
用瓢舀水往天空扬
沐浴阳光,感受花、鸟、果、虫的`自由
用草帽遮脸睡觉
三、体会作者在园子里的心情
1、默读课文,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勾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全班交流:
让学生通过找句子,谈体会,有感情朗读,体会到“我”在园子里的心情,达成共识:“我”在祖父的园子里是自由自在、快乐无忧的,“我”的童年生活是多彩有趣的,令人向往的。
四、领悟表达特点
讨论:
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通过交流,老师点拨,使学生明白,作者留心观察生活,并用心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是写好童年生活的根本原因,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感受生活中的人、事、物。)
五、课外延伸
课外阅读有关写童年生活的文章,如高耳基的《童年》,为口语交际学习作准备。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我”的乐园
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表达感受
教师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46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交流前参知识: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是比?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生自由发言)我们以前还学过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测比的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有什么性质?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
2、验证猜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汇报(预设):
①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② 0.4:0.5=0.4÷0.5=0.8
0.4×5=2 0.5×5=2.5
2:2.5=2÷2.5=0.8
③ (3/4)÷(5/4)= (3/4)×(4/5)=3/5=0.6
3/4×(2/3)=1/2 4/5×(2/3)=5/6
1/2 :(5/6)=1/2×(5/6)=0.6
……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结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问:为什么0除外?(生自由回答)
说一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比的性质的应用
① 最简整数比
师:我们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它化简分数,约分,通分,其实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可以用来化简比,把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知道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吗?(生自由发言)
结论:最简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是1,这就是最简整数比。
② 教学例1:化成最简整数比
出示例题,生独立解决,小组交流汇报方法。
15∶10 (1/6)∶(2/9) 0.75∶2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46“做一做”
2、判断:
①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②把2:(1/4)化简后的结果是8:1。( )
③把1小时:45分钟化简后是1:45。 ( )
3、练习十一第2题(提醒学生第二个长方形,长的那条为“长”,短的那条为“宽”)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延伸:
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比是2:3。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教师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分析: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很多。教材通过飞机、蝴蝶和_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征,再做剪纸实验,然后揭示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教材中安排了一些实际操作内容,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图形的特征,理解有关概念的含义。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基本图形特征。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一方面可以加深对一些已学过的图形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一些事物,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研究一些问题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用折叠重合这样的词语准确地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确定它的对称轴。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欣赏想象、操作发现等数学活动过程,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和审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主动参与画图形的活动,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剪好的树叶、大树、葫芦、爱心和小衣服等。学生:彩纸3张、剪刀1把,直尺1把,学习材料1份。
教学重点:
(1)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简单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判断对称图形,做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老师在眼镜店看到这样一副眼镜,请你检验一下它是否合格,为什么?(出示课件:不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师揭示”对称”,并板书。
2、请看这幅眼镜合格吗,为什么?(出示课件:对称的眼镜)
生回答。
3、这是一只美丽的蜻蜓,你看它对称吗?如果是哪里对称?
生回答。
4、在生活中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对称现象?
生回答。
5、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的对称现象,请你欣赏一下。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并配有音乐。)
6、它们美不美?这只蝴蝶美不美,美在哪里?
生回答。
7、蝴蝶的家人和朋友带来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请你仔细观察:
(出示课件:对折之后两边完全重合)
8、你有什么发现?
生回答。师揭示“完全重合”,并板书。
9、你能用双手表示“完全重合”吗?你能用一张卡纸表示“完全重合”吗?生做,师评价。
二、动手操作,理解新知
1、就是这张简单的纸,老师可以把它变成很多漂亮的对称图形,你信吗?请
看老师手中的作品。(展示已经准备好的大树、葫芦、小衣服等简单的对称图形。)
2、你们想做吗?小手背后向前看,竖起耳朵仔细听,我们一起做一个爱心。(课件演示,教师用纸演示过程)
第一步:将纸对折,做到完全重合。
第二步:在合适的位置画出爱心的一半。
第三步:沿着刚才的画痕剪下来。
第四步:打开便是爱心。
3、请同学们准备好你的学具剪一个爱心。
生操作,师巡视。
4、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黑板上。
5、你们真是了不起的艺术家,能剪出这么漂亮的作品。我们把这样的两边一
样的对称叫做对称图形。
6、你还能剪出其他的对称图形吗?
生操作,师巡视。
7、展示学生的作品,并贴在黑板上。
8、打开你手中的对称图形,请你仔细观察,你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生:一条折痕。
师:揭示“对称轴”,并出示课件解释对称轴:它通常是一条直直的虚线,并能向两端延长。请画出你手中的对称轴。
9、仔细观察老师黑板的对称轴和你画出的对称轴,有什么区别吗?
生回答,师指导:当对称轴在真实物体上时是画不出延长部分的,只能再作品的本身画。而老师的作品是在纸上,所以能画出延长的部分。
10、像这样沿着对称轴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并板书。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下面图形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
生回答。
2、判断:下面的图形是对称的吗?如果是请画出对称轴。(课件出示)生拿出练习纸做题。
3、连线。
生回答。
四、回顾新知,总结提升
1、这节课的学习之旅即将结束,请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首先观察了什么?生回答。
2、通过剪一剪的活动我们发现轴对称图形有个显著特点:对折后两边都能完全重合,并且能留下一条很明显的对称轴。
3、同学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对称的'美,在课堂上也剪出了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此时你们的心情美不美?让我们带着这份美丽的心情来欣赏美丽的图片。(课件出示,并配有音乐。)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
对折→完全重合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我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通过不对称的眼镜和对称的眼镜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的现象,再引入蜻蜓的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共同的特点,引出“对称”的概念。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轴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接下来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发现对称轴,由此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一、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有疑问才能思考和探究。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有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心里产生一种悬念,进而达到以疑激学的目的。本节课一开始,用生活中的眼镜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既熟悉又不熟悉的现象使孩子初步感知对称的美和价值。
二、搭建体验探索的平台,开展有序、有效的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本节课我在课堂上展开了观察对称图形——发现特点——动手剪对称图形——欣赏与应用等一系列有序的学习活动。例如:活动一:观察对称现象,感知对称图形。活动二:动手剪对称图形,在活动中加深体验。“剪一剪”的活动,让学生先自己探索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并尝试着剪一剪。这一活动的开展,激起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趣和欲望。
三、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乐趣。
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教学中,要让学生带着数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验数学的价值。因此根据对称的物体给人一种匀称、均衡的感觉,一种美感。我抓住对称图形的特点,精心设计:大红的中国剪纸、美丽的蝴蝶、蜻蜓、中国的京剧脸谱、各种建筑等图片,师生一起欣赏生活中一幅副精美的对称图片,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接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对称图形,讲述生活中哪些东西是对称的,判断生活中的具体事物是否是对称图形,从而感受身边的对称图形。
教师教学设计8
师:同学们好!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今天就让大家认识认识。来,同学们看着我,同学们聚精会神地看着我,同学们屏住呼吸看着我。
(学生按要求做)
师:看出什么来了吗?
(生摇头)
师:我可看出来了,你们虽然一个字都没说,但是老师看出你们语文学得很好!
(生疑惑)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说你们语文学得好吗?
生:因为老师让我们做的动作我们都做出来了,说明我们把这些词语都理解了。
师:对啊,看来你平时的语文水平就很高。
师:同学们语文水平这么高,向你们请教两个字。
(板书:咬嚼)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生: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口
生:咬是要牙齿把食物弄下来,嚼是把咬下来的食物嚼碎。
(板书文字)
师:咬文嚼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咬文嚼字就是弄懂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有时候是说一个人挑别人的毛病,是贬义。
师:会咬文嚼字吗?
(板书冷、暖)
师:来咬嚼这两个字。
生:看到冷这个字,想到寒冷的冬天。
生:在困难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感觉心里暖乎乎的。
生: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人情的变化。
(师板书:字词知冷暖得失寸心间)
师:语言真的很神奇,一个字,一个词就能唤起我们的记忆,就能激发我们的情感。能不能感受到语言的神奇魅力,要看我们有没有一颗敏感的心,要看我们有没有咬文嚼字的本领。
一、检查预习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咬嚼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可不像冷暖这两个字这么简单。
(板书课题: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师:咬一咬吧,有什么滋味?带着你们感觉到的滋味自由读一读。
(指名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你觉得是什么滋味的?
生:我觉得这里的生活轻松快乐。
师:提前读课文了吗?
生(齐):读了。
师:依你多年的阅读经验,你觉得这篇课文怎么样?
(学生谈初读感受)
二、咬文嚼字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的初读感受,现在咱们就抱着咬文嚼字的态度,用心去感受字词的滋味。把你觉得最有滋味的地方画下来,可以在旁边写上你品到的滋味。同学们,我们可要真的去咬,真的去嚼啊,要不然那些字啊、词的仍然在那里沉睡着,我们可要努力唤醒他们。
1、学生自读圈画
2、自由汇报交流说出你品到的滋味。
(指名3-5名同学)
(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是先把你品到的滋味读出来,然后说说是什么滋味?二是先说一说从那部分品到什么滋味,然后把品到的滋味读出来。)
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也一同跟着品味。
3、教师引领,学习咬文嚼字。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品出了自己的滋味,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咬嚼一个自然段,看大家能不能掌握这样的方法。
自由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我发现,闭上眼睛时,声音就会变得特别清晰和富于形象。有一种鸟的叫声像是有人在磕牙,时断时续,嗒嗒作响;另一种鸟的叫声好似老人叹息,声音沙哑而又苍老;还有一种鸟叫声很像猫叫。一天,它一边叫,一边从我的窗前飞过,我幻觉中出现一只飞着的猫。
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咬嚼一个自然段,行不行?我们共同来看第三自然段。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滋味)
师:大家一同读,嚼嚼其中滋味,看能不能嚼成一两个词?
师:究竟能嚼出哪个词呢?闭上眼睛,听老师读。
(师范读)
师: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一只飞着的猫。
生:听到了各种声音,好像有人在磕牙,好像看到有个老人在叹息
师:是啊,从这些词句中,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和形象。
(板书:富于形象)
师:下面把你的滋味放进去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找一名同学来读,你读的时候是在回味,我们大家都闭上眼睛来感受!
(生读)
师:你比老师读得好,大家能感受到那些形象了吗?这么多的形象,这些样子又清晰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这就是富于形象。
师:刚才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步骤一咬二嚼三回味,咬出滋味嚼出意味读出韵味。
4、集中练习,感受方法。
师:下面来试一试,看同学们学会了没有。大家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要用心去体会细节,看你能嚼出什么滋味?
(学生自由读)
生:从这个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很熟悉那些小鸟的声音。
师:能不能说出具体的词语?
生:我从小家伙这个词体会到作者和这些鸟很熟悉,感觉很亲切。
生:我从辨认这个词看出作者对这些小鸟很熟悉。
生:我从准确这个词看出作者对这些小鸟的声音很熟悉。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咬文嚼字了,不但知道了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而且能够从词语中品出滋味。
5、确定研究段落,集中练习。
师:看来同学们能够咬文嚼字了。下面加大点难度怎么样?刚才是自由的,现在是非自由的。请三排同学,分别研究6、7、8自然段。可以用你习惯的读书方式,可以朗读,可以默读,可以小声读,关键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静静地去感受。
(学生自由读)
师:一遍读完了可以再读第二遍,第三遍。
(生再读)
师:(看学生都停下来)看来同学们都学完了,那下面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咬文嚼字的。从第六自然段开始。
生读文今年,园艺家们别出心裁,在公园东北角临街的一块高地上,用白玫瑰和冬青搭起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于是,维也纳的主题音乐与花,就这样被表达了出来。
生:从芬芳的三角钢琴感觉到园艺家们很了不起。他们用白玫瑰与冬青搭起了三角钢琴。
师:为什么这样就了不起呢?
生:白玫瑰是白色的,冬青是绿色的。
师:那这和钢琴又有什么联系呢?
(生沉默片刻)
师:来,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学生手中的材料是复印的,没有彩色的图)哦,怪不得呢,大家手中的插图是黑白的,那你们就凭借这些文字来想象。
生:白玫瑰当作钢琴的琴键,冬青做钢琴的身子。
师:你真了不起,能够凭借这些文字就想象到画面。
师:那能不能找到一个你认为重要的词语。
生:别出心裁。
(师板书)
师:别出心裁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独具匠心。
生:就是非常用心来做,与平常不同。
师:以往的时候,园艺家们用什么来表现?
生:大表。
师:那些大表怎么样?
生:表针走得很准时,花儿组成的'表盘年年都是全新的图案。
师:那这算不算非常用心呢?
生:算非常用心,而今年是更用心了,才创造出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
师:是啊,在原来非常用心的基础上再想办法,再去创新,才叫别出心裁啊。来,同学们,带着我们的这种感受,读读这个自然段。
师:我们再来看第7自然段。
(古老的维也纳,很难找到一条笔直的路。车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两边的景物像是突然冒出来的。或是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或是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而且,跑着跑着,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在这个音乐之都中,最重要的并不是到处都有的音乐会,到处都有的音乐家雕像和故居,而是你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师:你品出什么滋味?
生: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师:维也纳的路是用音符铺得吗?
生:不是,是说随时随地都有音乐的存在。
(师板书随时随地)
师:随时随地怎样来理解。
生:就是不管是将晓的黎明,还是落日的黄昏,都能感到音乐的存在。
师:你的语言真美!可是,这只是随时啊。谁能说说。
生:随地,就是在任何一个地方。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
生: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而且,跑着跑着,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在道路上就能想到音乐。
师:维也纳的道路弯弯曲曲而又畅如流水,为什么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就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呢?
生:因为汽车发出吱吱的响声。
师:是这样吗?
生:因为这些弯弯曲曲的道路像线谱。
生:汽车像音符。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有这么奇妙的想象!那突然冒出来的房舍和开满花的树像什么呢?
(学生沉默,教师充满期待地注视着学生)
生(猛然站起):像音节线。
师:是啊,道路是线谱,汽车是音符,房舍和树木是音节线,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节奏、有旋律才是优美的音乐,多么优美的生活圆舞曲啊!就让我们把这种滋味放进这些文字中,自由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
师:谁来说说第8自然段中你咬嚼到什么了?
(第8自然段,神仙的手指撩动略)
师:(铃声响)同学们,留恋处,铃声催发。其实,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地方可以挖掘,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里。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维也纳随时随地都有音乐的存在,维也纳的音乐之花是维也纳人辛勤培育的结果,这朵花就生长在生活这片土地上。
(板书音乐生活,把音乐写在一朵花的中间。)
教师教学设计9
7月23日,在我校组织了“青蓝工程”教师学习“如何设计教学设计”一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主要是让青年教师了解如何设计教学设计以及它和教案的区别,通过学习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这个课程,我明白了这个课程主要是对课程的设计提出的要求。文章结尾的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教师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让学生看清核心概念是很重要的。围绕核心概念,按照数学思想指引的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应当尽量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把从老师那吸取到的知识自己再体验加工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不是满堂灌。例如学生对比较难理解的概念长方体的特征,学生亲自摸一摸,量一量,就可以有深刻地体会,了解到长方体的具体特点。学生还可以结合在生活中应用到知识。这样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数学的目的了。
二、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
以往上课时一般都是注意到这节课目标没有考虑到以后在其他方面都能用得到,只认为只要暂时掌握这个单元的知识即可,谁知在以后的学习往往都有紧密的联系。例如因数倍数的知识点到了分数这方面的就要用到了,由此可以看来许多知识点往往就是个基础,我们要把这个知识点打好了,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对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是非常的必要的,我们并不只是单单看现在的还要开未来的',要高瞻远瞩。
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这个从实际出发的观点,非常的认同,每一班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点和相同点,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来进行设计,过高让学生二丈和尚摸不到头脑,过低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没有一个探索的动力。所以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这样才能有效地收到教学效果。
总之,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我们要高瞻远瞩,要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能把数学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师教学设计10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分式方程”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6章第3节的内容,是继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之后,初中阶段所讲授的又能一种方程的解法。本节课是在继分式的内容及分式的四则混合运算之后所讲述的一个内容,其实际上就是分式与方程的综合。因此本节课可以看作是一个综合课,同时分式方程的解法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分两次学习过整式方程(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他们对于整式方程特别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基本思路(使方程逐步化为x=a 的形式)已经比较熟悉,而分式方程的未知数在分母中,它的解法比以前学过的方程复杂,需通过转化思想,化分式方程为整式方程。
三、教学目标:1、明确什么是分式方程?会区分整式方程与分式方程。
2、会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3、知道分式方程产生增根的原因,并学会如何验根。
四、教学重点: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
五、教学流程
1、忆一忆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2)什么叫分式?
(3)结合具体例子说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旧知识的回忆自然引出新知识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2x-(x-1)/3=6 3x/4+(2x+1)/3=0
2、猜一猜
板书课题“分式方程”,让学生猜一猜其概念,结合分式和方程的特点学生易得出:分母中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叫分式方程。
设计意图:采用这种形式引入今天的话题,让学生觉得不是在上数学,而象是在拉家常,让学生没有负担,另外,学生在前面的回忆的基础上很容易猜出来分式方程的概念。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简单,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辨一辨
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分式方程,并说出为什么?
1/(x-2)=3/x x(x-1)/x=-1 (3-x)/=x/2
2x+(x-1)/5=10 3/x=2/(x-3) (2x+1)/x+3x=1
指出: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分母中含不含未知数)
设计意图:学生说出来了分式方程的概念还远远不够,通过这道题使学生更进一步的.巩固分式方程的概念。 (x-1)/x=-1这个方程可能学生会有争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后,老师可总结,在判断方是否为分式方程时,不能化简,以形式为准。
4、想一想
提出该如何解方程呢?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通过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简公分母,回忆最简公分母的定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想该如何解,然后老师加以指导,这样会使学生感觉到自己真正是课堂的主人,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5、试一试
(1)80/(x+5) (2)1/(x-5)=10/x.x-25
方程两边同乘以 x(x+5)得: 方程两边同乘以(x+5)(x-5)得:
80x=60(x+5) x+5=10
80x=60x+300 x=5
20x=300
x=15
提醒学生检验,对比两个方程发现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醒学生检验,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自然引出话题。
6、议一议
分式方程为什么会产生增根?(两边都乘以了一个零因式,但这个根是整式方程的解)所以分式方程的检验代入最简公分母即可,提出,分式方程能不检验吗?通过讨论使学生得出分式方程必须检验,因为分式方程的检验是为了看是不是增根,而不是检验对错,所以必须检验。
7、说一说
老师帮忙总结出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1、程两边都乘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最简公分母,看它的值是否为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值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可简单记作:一化二解三检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
8、做一做
解方程: (1)2/(x-3)=3/x (2)x/(x-1)-1=3/(x-1)(x+2)
体验解分式方程的完整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11
xxxx年7月14日到16日,有幸在运城中学参加了地理新课程的培训,聆听了北京市大兴区刘彦君老师,宋晶晶老师和王小冬老师分别关于新课标下的教学与评价,地理课堂教学设计,新课程背景下谈地理教学的实效性的精彩报告,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王小冬老师的《地理课堂设计》这份报告以及一点心得和大家分享一下,因为这是与我们每位年轻教师密切相关,对提升我们的自身业务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从地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质和内涵,教学设计的功能,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以及编写教学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谈一谈。
综述: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的规划。
地理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和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一、地理教学设计的本质
是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应用和转化,指导地理教学实践的过程。因此,地理教学设计是一种应用科学,就是把教育、教学、学习理论、教育技术论、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讲,地理教学设计也是一门设计科学。地理教学设计的本质在于决策、问题求解和创造。地理教学设计要应用大量的科学理论和已知的教育、教学规律去创造性地解决新的教学问题。
二、地理教学设计的功能
1、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涵义
教学设计:调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定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资源,去完成目标,并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教学本身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即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教学设计是为了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力求贯穿两条线索:
(1)学生的‘学’(感受、质疑、钻研、讨论、联系等)。
(2)教师的‘教’(质疑、交流、争鸣、释疑、归纳等)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情感体验和人格熏陶交织在一起。
只要我们坚持“为学生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就很容易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我们就会对课堂中新“生成”的问题和探究有更多的首肯和鼓励。
2、地理教学设计的功能
(1)有利于地理教学工作的科学化。
(2)有利于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
(3)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科学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
(4)有利于电化教育的开展,提高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效率。
三、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首先,地理教学设计是以包括地理教学论在内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而不仅仅依赖教师的教学经验。
其次,传统的备课主要强调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教学目标具有单维度,平面型的特点。地理教学设计是以知识、技能的获得与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目标,能全面落实新课程的培养标准。
第三,地理教学设计要求深入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目标合理,符合“学情”。传统备课时提出的教学目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往往重视不够,甚至忽视。
第四,地理教学设计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教师的“教”,更重视学生的“学”,体现教与学的双主体。传统的.备课往往注重“教法”设计,对“学法”关注不够。
第五,地理教学设计注意充分利用地理教学信息和地理教学媒体,重视反馈功能,体现教学信息的双向性,因材施教。传统的备课在地理教学信息的传播设计上,往往是单向性的,封闭性的。
总之,地理教学设计与传统的地理备课相比,更新了教学观念,能体现大教育观、学生观、教与学的辨证观、知识与能力统一观、评价观。
四、编写地理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应重视研究地图教学。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地图,如教学挂图、中学生地图册、插在课本中的地图和填充地图等。地理教师在编写教学设计时,应该认真研究学生认识地图的思维特点。
(二)要注意小结、承转与总结。
在设计新教材部分时,要注意对各部分进行小结,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注意承转,新课内容结束后要注意归纳总结 。此次运城之行,我才终于明白什么是教学设计,如何设计好地理课堂教学以及如何把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王小冬老师尤其强调了在教学设计中的最后一步教学反思,她认为教学反思在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她给我们例举了很多她自己在作为教师时写过的教学反思,让我感触很深,应该说很多时候都是真情的流露。所以,在最后,王老师千叮咛万嘱咐我们年轻教师一定要做好教学设计,写好教学反思。
教师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 认识6个生字,读读记记“下旬、募捐、水泵、筹集、吭声、颠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懂得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还要通过不懈的奋斗才能梦想成真。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课题“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本课的学习我将引导他们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理解实现梦想的艰难与漫长,从而树立起自己的梦想,并在梦想的指引推动下完成自己的梦想。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瑞恩心灵的美好。
教学难点:
体会课题“梦想的力量”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对比:课件出示两组非洲缺水的图片和另一组有水的图片,让同学们说说图片内容(有水时会怎样,雨水充足时又会怎样),并谈谈感受,教师相机介绍有关非洲缺水的资料。
2、再次出示: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指导朗读。
师:是谁的梦想让非洲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受梦想的力量。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1)课文写了谁的什么梦想?(2)这个梦想是怎样实现的?(3)这个梦想究竟有什么力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
下旬 募捐 水泵 筹集 吭声 颠簸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讲述了6岁的加拿大男孩瑞恩·希里杰克为了实现“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这一梦想而不懈努力,终于使梦想成真的经过,体现了瑞恩的一颗善良、坚定执著的、金子般的美好童心。)
三、走进课文,了解梦想。
1、小瑞恩只有6岁,可他却为非洲人民打出了一口井,这可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小小的瑞恩为什么要去做这样一件伟大的事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原因,并说说哪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瑞恩的心?
(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瑞恩的梦想是什么?找出文中有关瑞恩梦想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来,指导朗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他们不应该过那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3、知道非洲的孩子处境是这样的艰难,水对他们是这样的重要,6岁的瑞恩才会有这样伟大的梦想。请大家与老师一起依次读好这三句话:
师:于是刚一放学,他便迫不及待地冲进家对妈妈说
生:.“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师:在学校里,他下定决心对自己说
生:“他们不应该过这样的生活。”……“我一定要为他们挖一口井。”
师:当一位工程师告诉他:“如果有一台钻井机,凿井的速度就快多了”时,他声音很小,但很坚定地说
生:“那我来攒钱买钻井机吧。”……“我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
4、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瑞恩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善良、有同情心、有爱心)
四、研读课文,探究梦想实现的过程。
1.一个年仅6岁的加拿大孩子,要为遥远的非洲孩子挖一口井,还想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能喝上洁净的水,这谈何容易?要想把梦想变为现实,那就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
2.快速默读课文,思考:瑞恩梦想的第一步是什么呢?是怎样实现的呢?
生:筹集70元打一口井,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3.课文哪一段介绍了他为梦想而努力的过程呢?指名读。
4.课件出示:瑞恩为攒够70元钱,做了很多额外的家务活。
师:他都做了哪些家务活呢?
生:为地毯吸尘、擦窗子、捡松果、捡树枝、取得好成绩……
师:除了这些,让我们设想一下,小瑞恩为了筹集这70元钱,还做了些什么呢?
生:捡废纸、、捡塑料瓶、发传单、拖地……
师:在这些事中,除了瑞恩自己的努力,还得到了谁的帮忙呢?他们为什么要帮助小瑞恩呢?
生:爸爸、妈妈、爷爷、邻居,他们被瑞恩的行为感动了。
师:让我们齐读这一段,去体会瑞恩的辛苦。
师:为了筹集这70元钱,其实瑞恩是从1月份开始做这些额外的家务活,他一直坚持到(4月下旬),也就是说,瑞恩整整坚持了4个月。在这4个月里,他放弃了玩的时间,放弃了玩的机会,遇到困难,瑞恩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对自己说
生:.“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挖一口井,好让他们有干净的.水喝。”
5、做了4个月的额外家务活,终于攒够了70元钱,瑞恩的梦想实现了吗?(还没有)当他得知自己辛苦攒了4个月的钱只够买一个水泵,而挖一口井需要20xx元时,我们的瑞恩并没有放弃,于是他又有了梦想的第二步,那就是
生:筹集20xx元。
6、20xx元,是个不小的数目。如果让瑞恩通过干活来攒够20xx元,实在是太难了。可是后来,在短短的两个月的时间里,瑞恩居然就筹齐了打一口水井的钱。这是因为
生:他还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支持。
师:请在课文中找出你的依据。
生:(1)妈妈的朋友;
(2)寄支票的好心人;
(3)老师与班上同学;
(4)还有爷爷、邻居和爸爸。
师:他们又为什么帮助瑞恩?从他们的行为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被感动了,感受到参与瑞恩梦想的人越来越多。
7、师:当瑞恩得知人工凿井工作非常艰巨,而如果有一台钻井机速度就快多了时,小瑞恩又有了他梦想的第三步,那就是:
生:筹钱买钻井机。
师:我们猜测一下一台钻井机要多少钱呢?
生:5000元,10000元……
师:一台钻井机的价钱可能是5000,也可能是10000,甚至更多,但不管多少钱,我们的小瑞恩都会尽全力去实现他的梦想,从这儿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生:坚定执着,坚持不懈…...
师: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瑞恩与工程师的对话,感受瑞恩的坚定执著。
师: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讲述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呢?
生:事情发展的顺序。
师:除了事情发展顺序,本文还按什么顺序来写呢、
生;时间顺序。
师:从文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生:1998年、4月下旬、20xx年7月......
师:这样写的好处是让故事更清楚明了,结构更为清晰,平常我们写作文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师:瑞恩的梦想感动并带动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所以他才能迅速地筹集这20xx元,说明瑞恩的梦想成真靠的不单单是钱,更重要的是
生:人们的同情心和爱心。
8、从70元,到20xx元,再到买钻井机,瑞恩的梦想在不断变大,难度也在加大,请大家联系课文内容,用“越来……越”说一句话。
生:筹集的钱越来越多,瑞恩的梦想实现起来困难也越来越大。
生:被瑞恩感动的人越来越多,参与瑞恩梦想的队伍也越来越壮大。
五、感悟“梦想的力量”
1、默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感受梦想成功的喜悦。
瑞恩的第一口井终于建成了。20xx年7月,瑞恩和爸爸妈妈坐着卡车,一路颠簸来到了乌干达的安格鲁。
2、说话练习。
此时此刻,如果你就站在井旁,看着清澈见底的井水,你会说些什么呢?
师:如果我是瑞恩,我会说
生:真是太好了,你们终于能喝上水了!
师:如果我是瑞恩的父母,我会对瑞恩说
生:瑞恩,你太棒了,我们为你感到骄傲!
师:如果我是非洲安格鲁的孩子,我会对瑞恩说”
生:瑞恩,谢谢你让我们喝上清澈的水,是你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
3、课件出示:是啊,一个梦想,竟有如此大的力量,在此时有谁不流泪呢?
(1)齐读,想一想都有谁流泪了,为什么流泪?
生:瑞恩,瑞恩的父母,所有的非洲人民,他们被彼此感动着。
(2)思考:梦想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体现在哪里?
(1)打好了瑞恩的第一口井, “瑞恩的井”基金会成立,已经为非洲打了30多口井。
(2)梦想的力量,能够唤起人们的爱心,能够为非洲人民带来生存的希望,为非洲建设作出贡献,还增进了加非人民的友谊。
(3)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为了梦想而努力坚持不懈的人。课件出示两句名言,让学生在名人事迹的影响下,树立自己远大的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有志者,事竟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苦心人,天不负,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小结、作业:写一篇读后感。
1、梦想是助人成功的基石;梦想是催人奋进的动力;梦想是勇往直前的源泉。让我们一起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吧!
2、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教师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作者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有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课文中优美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搜集资料预习,课堂朗读等,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含德国风光图、课文重点词句段、小练笔)
一盆花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面,激趣导入
1、同学们,在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有许多美的东西,在中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优秀的中华文化。而德国,也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今天,我们一起去德国看看。好吗?
2、欣赏德国风光片,导入新课
3、德国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二、直奔中心,引导质疑
1、季老先生又是怎么赞美德国的呢,他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出示中心句)
2、读了这个句子,你有疑问吗?
3、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呢?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拿出笔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文中描写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句子。
三、读中感悟,领略美景
1、谁来说说,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景色奇丽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2、品读这两个句子
3、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山阴道的意思。
4、在朗读中感受花多而美。
5、指导朗读,想象意境
四、品读课文,感悟理解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民族的奇特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文中三个都让你感受到德国人养花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3、什么是花的脊梁?
4、正是这样你读懂了什么?
5、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6、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
7、生活中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吗?
8、指导朗读。
五、创设情景,课外延伸
1、当季老先生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从文中的又是你能体会到什么?
3、四五十年了,这种奇丽的景色依然如故,这让季老先生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这里的美丽指什么?
4、在梦中有怎样的花?又有怎样思乡愁绪呢?
5、再读课题。
6、总结延伸。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设计说明: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意味着学生要自觉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切实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觉,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本课的设计重在运用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各个感觉器官,刺激视觉、听觉,从音、画等多方面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感,把语言文字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达到入情入境的境界。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或同学合作学习,共同解决疑难,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教师教学设计14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 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教师做到了: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在这里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解答问题。
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2、1/4、1/8,让学生读出各数。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
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所以,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受尊重。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
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我在课堂中经常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教师教学设计15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的优美的语言表达的意境与深刻的寓意的关系,了解本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特点。
3、联系自然与生活,获得启示,丰富思想,感受人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启示的理解
2、难点:体会景与意的对应关系。
【教学安排】
1、通过朗读,感知文章的内容,
2、用心体会深刻的寓意,学生自主探究,
3、观察自然、思考生活,联想人生,获得启示,丰富思想
4、读写结合,锻炼学生的观察和表达,深化感受与思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我们生活在一年的四季中,春的勃发,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冬的冷峻,让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五色斑斓,一切生命才如此丰富,生活才有了意义而显得精彩。散文《春》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焕发的勃勃生机和无穷生命力,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与激励。《夏之绝句》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与生命之美是瞬间的,脆弱的,只有我们让自己浮躁的心平静下来,关注大自然,才能发现美,才能体会到生活之美。《夏天的旋律》和《唐宋诗中的物候》告诉我们,古人从大自然的观察中悟出了物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还能借物抒情,表达自己的情感。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所写的《大自然的启示》,看看一个外国人又从大自然获得了那些启示。
(开篇激趣,让学生对大自然的感受更深刻一些,为理解本文的深刻的寓意作铺垫。利用本单元的前几篇学过文章,从启示这个角度总结一下,可以达到“温故而知新”,并顺利地过度到本文的学习。)
1、整体感知,读中说品
㈠初读文章
⑴检查预习,梳理字词
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听配乐朗诵
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文章的意思或感情
⑶学生读后自由说说文本的内容
要求:不看书,用自己的话概述或用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复述:语言通顺,意思连贯。
(学生初读课文,读出感情,说出大意,加强对文本的理解的力度,为下一步打好基础。教师不讲,学生自己去读,在听读中感知文本的内容,完成自主学习文本,自主诵读,自主吸纳文中的营养。学生说内容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促使学生提高吸纳的效率,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的学习的主体地位。)
㈡再读文章,读中说品析
⑴学习跳读文章,寻找自己感受最好的或最深的语句或段落品读。
要求:读也语句或段落的感情,注意运用朗读的技巧。
⑵学生交流,说出朗读的方法与原因,教师点评。
要求:可以说整个语段的语气语调的特点,也可以说一句话中的一个或几个词的读法。
(这个板块意在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充分尊重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领悟,从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朗读探究中,自主地领悟文本的内涵。读中品,品中读,真正达到学生在听读中领悟文本的目的。)
2、问题探究,质疑解难,加深认识,品中说悟。
⑴作者在文中写了大自然哪些物象,从中领悟到什么人生的启示?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⑵从全文来看,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⑶本文的描写的景与表达的意有什么关系?探究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的特点?
学生结合问题自主探究
(方法:全班前后四个人为一个小组,自选一个小组长,进行研讨,要求用把理解的意思写下来。)
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小组探究交流
第二步。小组间交流。
第三步。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探究,形成对文本解读中问题共识。
(这一板块主要的目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感知,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并能自主、合作、探究,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明确文章的主旨。提出的问题,为的是加深对内容主题的理解。通过合作与探究,激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在相互交流中,提高理解力,在相互的质疑中,提高分析力,在相互对话中,提高表达能力。养成读书能深入思考的良好的习惯。)
第二课时
3、品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深刻哲理。悟是说品。
⑴学生自由选择品味点或是难点,进行朗读。
⑵交流自己的体会,提出自己的疑点。学生答疑,教师点拨。
教情设想:几个精辟的句子理解。
①人生要经受“风雨的磨练和洗礼”,而事实上人生的风雨是时刻存在着的',就像人生如流云,时刻变化。在文中找出写云变化的句子?在文中找出写人心、命运变化的句子?
明确:云,快快慢慢、大大小小、白白淡淡、高高低低,时刻溃散崩离,时刻瞬间组合,各有不同。人的心、命运:明明暗暗、各式各样、分分秒秒、变幻莫测,人生如流云。
②人生变幻,悲喜交加,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学生讨论明确:得意淡然,失意夷然。每个人都要拥有坦诚、谦虚的胸怀,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的工作,必可体会出那漫长人生中的无穷情趣。
③声朗读最后两段,思考揭示了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明确:人生要经历崇山峻岭般的起起伏伏,经历风吹雨打,要振作精神,克服困难,继续奔向前程,在那山的那一头,永远有着我们的希望。这也便是作者所要告诉我们的大自然的启示。
(这一板块的教学主要的培养学生从不同有角度去理解文章的主旨,感受文章的语言优美与深刻的内涵。体会文章运用语言表达思维的特点,从语言品味这个角度去把握作者思维,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目的。)
4、观察大自然,结合生活,展开联想。读写结合,训练能力,拓展思维。
⑴你从作者表达的对人生的感悟中,感受到作者是怎么一个人?我们应该对待生活?
⑵你还能从大自然中获得哪些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探讨与交流。
(本教学板块目的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课文的深刻思想启发学生对生活细心地去观察每一件小事,深入的认识。立足学生的个性的感受,从课本走向课外,学会关注自然与生活的细节,让学生在读书中学做人,在生活中学做人,在自醒自悟中成长。)
5、教师小结
6、布置作业
我们身边的自然变化,试着也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出来?从中领悟到什么启示,用抒情议论的句子表达出来?题目自拟,
教师的点拨:
你看过山吗?山是伟大壮阔的。你看过海吗?海是宽广无边的。一片偶然飘落你手中的落叶能让你想到什么?是它过去曾拥有的历史?是它来自何方?还是依*在枝头上的岁月中所看见的大大小小的、数也数不清的人人事事?
我一直认为,人生在大自然中领悟很多,难道不觉得大自然的一切代表着人的压力、失意、竞争以及喜乐悲愁吗?好,就拿月亮来说,月圆月缺这种自然的现象,常常代表亲友的团聚、离散。蚂蚁和蚜虫,就表现了为生存而合作互助。看过独自生活的蜜蜂吗?他们讲求的是团结、分工的精神。
大自然还带给我岁月匆匆,务必要珍惜光阴的启示。你看过那日出和日落,仿佛刚刚旭日东升,转眼间却是星月稀疏。夜来香绽放了,又萎谢了,若是说,落花、残叶曾代表着一个个绚丽的生命,那么,它实在太短促了。花蕾初生的光彩转眼间化为死寂的干枯,蝶儿在夏季热闹以后,也会僵死在花儿的冷香里!虽然,它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它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写下最美好的历史,这不也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吗?
生命虽然短促,但若能使它放出色彩,但可称之永恒,是吗?
【教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师教学设计11-21
教师教学设计范文08-30
教师教学设计与反思02-05
教师教学设计15篇01-29
教师教学设计(15篇)02-10
教师课堂教学设计04-13
教师教学设计精选15篇03-14
教师教学设计13篇03-20
《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08-30
老师,您好教学设计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