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钱》教学设计

《钱》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29 04:09:2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钱》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钱》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钱》教学设计

《钱》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个主题单元“金钱”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文章主要记叙了二十多年前,在一个北风凛冽的日子里,“我”骑车撞倒一位低头数钱的老大爷,钱掉地并随风四处飞扬,过路行人纷纷抢钱归还主人的故事,赞誉了人与人之间真诚、友爱、互助得好品德和良好风尚。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识字方法,认识本课4个生字;利用观察字型的方法,会写本课5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体会理解“迟疑”和“肯定”,“沉重”和“轻松”;

  2、通过自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本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思路,鼓励学生自述;

  3、通过理解过路行人“抢”被北风吹落的钱,并还给生人的故事,帮助学生树立人与人之间应真诚、友爱、互助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

  品读第5、6自然段,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迟疑与肯定”“沉重与轻松”中体会人间真情互助友爱的可贵和可敬。

  四、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抢”字加与不加引号的不同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钱”被风刮跑了以后,发生了什么事。)

  (三)学习课文

  1.出示课件,检查生字,正音。“趔趄、诧、蹬、续”

  2、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老师指导学生学习练习用较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本文是叙事的,故从引导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来叙述。

  3、理清条理:钱为什么被风刮跑——钱被风刮跑以后。

  3.自读学习“钱为什么被风刮跑”部分,指名回答用一句话概括说明。“一月二十月,长春,刮着猛烈的北风,“我”骑车撞了一个低头数钱的老大爷,让钱被风刮跑,心情很慌忙。”

  4。指导学习“钱被方刮跑了以后”部分。

  (1)过路行人的动作、神态、语言?(“不约而同地向钱飘走的方向跑去,有人还高喊着:‘钱跑了!快抢啊!’”;“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一一交在他的手里。”-------)

  (2)老大爷的动作、神态、语言?(“焦急地拍着大腿说;‘风刮人还抢,这可怎么得了!”“喜出望外,不住地向众人点头。”------)

  (3)“我”的动作、神态、语言?(“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

  (4)自己边读边想几个“抢”字,加引号与不加的含义有何异同。(1、当时风大,必须动作要快,顾用“抢”;2、这种行为目的.是为了老大爷追回钱,它实际是帮助性质的。)

  (5)品读5、6自然段,通过体会“迟疑”与“肯定”,“沉重”与“轻松”的含义,感悟老大爷和我的心情变化,

  5.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6.鼓励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讲述在风中发生的事。

  7.结合课后习题,感悟文章内容。

  课文叙述了二十多年前一件真实的事,谈谈你读后的想法。

  (四)作业:“假如这件事发生在今天人们会怎么做,说出理由,”

  (五)板书:

  过路行人:“抢”——〉“还”

  钱被风刮跑以后

  老大爷:“迟疑”——〉“肯定”

  人与人互助互爱

  “我”:“沉重”——〉“轻松”

《钱》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了解货币在生活中的用处,知道钱的来源。

  2.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萌发对父母的感恩,关心父母的.情感。

  活动准备

  爸爸、妈妈工作PPT;

  活动过程

  1.阅读导入。

  (1)阅读幼儿用书p18页。

  (2)师:你们看到爸爸、妈妈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要工作?

  小结:爸爸妈妈都有自己的工作,用工作换来劳动报酬。

  2.幼儿讨论交流,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你长大了要做什么工作?

  2.在生活中,没有钱可以吗?为什么?

  3.如果你每月有一笔属于自己的零花钱,你会怎么用?

  小结:你确实需要的、有用的东西可以买。还要根据你拥有的前的数目,合理计划用钱。其实,熊爸爸说的“下雨的时候”就是家里更急需用钱的时候。所以我们平时就要节约用钱、合理计划地用钱。

  小结:每个人都需要通过工作赚钱,每个月赚到的钱要合理规划使用,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好用钱规划。

  4.激发幼儿对父母的感恩。

  我们幸福的生活是通过父母辛苦工作获得的,你会怎样感谢他们?

  活动拓展

  开展商场购物活动。

《钱》教学设计3

  ⊙谈话引入

  师:我们班有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的同学吗?

  师: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平时谁来照顾你们呢?生活费从哪里来呢?

  师:有一位亮亮同学,他的父母也到城市里去打工了,家里只有他和奶奶,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就跟亮亮的生活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的谈话,拉近了所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容易联系生活实际来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顺利掌握新知。

  ⊙探究新知

  1、解决问题:亮亮和奶奶八月花了745元,八月节余了多少元?

  (1)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

  师(课件出示教材21页左边的情境图):从这幅图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看图边阅读图上的文字信息,初步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对城市建设的作用和贡献。

  师(课件出示教材21页右边的情境图):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仔细观察后将图中的数学信息一一列举出来,并解读每条信息的含义。

  (2)尝试解决问题。

  师(课件出示问题):谁能把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完整地叙述一遍?

  请学生将已知条件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师: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你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想好之后列出算式,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3)集体交流。

  师:你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生将列出的算式呈现出来,并将自己的想法向全班汇报。

  预设

  生:我是这样想的,要求八月节余了多少元,首先得求出八月收入了多少元,即800+185,再从总收入里面减去花掉的钱,列综合算式为800+185-745。

  师:还有其他不同的解题方法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

  生:先用父母寄回的800元减去八月花去的钱,再加上奶奶的补助,即可求出这个月节余多少钱,列综合算式为800-745+185。

  (4)明确运算顺序。

  师:这两个综合算式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共同点呢?

  预设

  生:这两个算式都没有小括号,只有加减法,所以计算的时候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的。

  师:在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中,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即可。

  设计意图:在学生列出加减混合的算式之后,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水到渠成之功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解决问题:九月节余260元,十月节余的钱比九月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

  (1)出示题目,独立思考。

  课件出示问题,请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求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钱,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

  (2)尝试理解,集体交流。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示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课件出示教材上的示意图。请学生说说图意。

  ③全体学生照样子画一画,明确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

  (3)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请学生根据刚刚的分析和理解,尝试独立列式解决问题,强调列综合算式时要注意小括号的用法。

《钱》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需要多少钱?》是小学数学北师大版第一单元《乘除法》(积在百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中的内容。本单元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它是学习笔算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在《需要多少钱?》这一教学中,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积在百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为今后学习作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2)班共有42人,从二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质检成绩看,成绩倒不尽如人意,平均分只有40多分,对表内乘法口诀大部分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背诵,但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比较含糊。因此本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积在百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索两位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法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取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树立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1、两位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

  2、能用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并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小组交流后提出:

  (1)3个小朋友每人买1个泳圈要多少元?

  (2)3个小朋友每人买1个球要多少元?

  (3)买1个泳圈和1个球一共需要多少元?

  (4)用100元钱可以买几个泳圈、几个球?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先解决“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的问题。

  师:

①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②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师:你是怎么算的?

  师:板书课题:“两位乘一位数”的口算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算法。

  (3)学生说出自己的口算方法。

  (4)观察小结:这道题与以前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揭示课题)

  (三)巩固练习

  师:指导学生完成第5页1—4题。

  学生完成后全班交流。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两位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与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我想:我们的教学,就应从我们的学生实际出发,抓好最基本的口算、计算是我们的根本任务,那些偏难的“题海”,我们弃之远曰!

《钱》教学设计5

  一、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大胆活泼,大部分学生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读书,并在阅读过程中质疑、思考、交流、探究,一部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执著探究的毅力。

  二、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

  3.理解文中三处“抢”字的深刻含义。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根据“金钥匙”栏目的提示,联系上下文认真阅读,细心品味课文中两对前后呼应的词语的意思:老大爷先“迟疑”,后“肯定”;我原先心情“沉重”,后“轻松”。学习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

  5.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复述课文内容,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从几组相对的词语描写中,体会人间真情互助的可贵和可敬。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几处“抢”字的含义。

  五、教学过程

  (计划用两课时)

  (一)质疑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

  2.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钱为什么会被风刮跑?钱被风刮跑以后发生了什么事?最后结果怎样?)

  3.从课题看,你认为课文重点写的是什么?

  (钱被风刮跑以后发生了什么事。)

  [点评:题目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可培养学生逐步养成审题质疑的习惯,引导学生弄清题目与课文的内在联系,明确课文的重点,这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帮助正音。

  3.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是否读得正确流利。(如达不到这一要求,须继续朗读)

  4.默读课文,想一想,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给各部分列个小标题。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主要写了在一个北风呼呼的日子里,过路行人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把被北风刮跑的钱“抢”了回来,送还主人的故事。)

  5.同桌交流。

  6.反馈。(钱被风刮跑――路人抢钱――钱归原主)

  [点评: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是学习阅读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检验学生是否认识生字的好方法。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顺序,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教师:刚才大家在质疑时提出了“钱为什么会被风刮跑”这个问题,作者在文中告诉我们了吗?是课文的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的?(课文第一自然段。)

  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都告诉我们什么了?

  2.指名回答。

  (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一月二十日;地点:长春市的一条大街上;人物:只顾低头骑车的“我”和一边走路一边低头数钱的老大爷;以及事情发生的原因,即钱为什么会被风刮跑。)

  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2、3自然段,边读边想:钱被风刮跑以后,行人、老大爷和“我”各有什么反应?请画出相关的语句。

  2.全班交流讨论。

  行人:

  a)指名读画出的写行人反应的句子,理解词语“不约而同”、“喧腾”的意思。(教师板书过路行人:抢)

  b)有感情地朗读描写行人的句子。(先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读,再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老大爷:

  a)指名读画出的描写老大爷的反应的句子,理解词语“突如其来”、“焦急”的意思。(教师板书老大爷:焦急)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样的语速,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可让学生带上动作读,在读中体会老大爷焦急的心情。)

  我:

  a)指名读描写“我”的句子,体会“我”此时的心情。

  b)想像“我”当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体会“我”歉疚、沉重的心情。

  3.自由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

  [点评:边默读边勾画,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师:行人纷纷跑去抢钱,老大爷焦急不安,“我”歉疚地不知说什么好,事情的结果到底如何呢?

  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

  1.默读第4~6自然段,边读边做批注,看看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地方不懂?

  2.四人小组交流讨论。(先由小组成员之间交流自己读懂的地方,再讨论各自的疑问,记录员整理好读懂的、经过讨论后弄懂的以及讨论后还未弄明白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时进行汇报。)

  3.汇报学习结果,在各小组汇报学习结果的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通过对路人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感悟路人的内心世界及精神风貌。

  (“从四面八方陆续朝老人走来,把‘抢’来的钱都一一交在他的手里。”“聚集”“关切”“小学生抢着喊开了……”“诧异”“中年妇女不好意思地……”)(教师板书:还)

  b)从老大爷的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中,体会老大爷的朴实、真诚。

  (“喜出望外,不停地向众人点着头。”“情面难却”“微颤”“迟疑”“肯定”)(教师板书:喜出望外――迟疑――肯定)

  c)“我”的心情的变化。

  (“我沉重的心情一下子变得轻松了。”)(教师板书:沉重――轻松)

  d)理解“迟疑”与“肯定”,“沉重”与“轻松”的含义,感悟老大爷和“我”的心情的变化,体会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友爱、互助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e)文中三处加引号的“抢”字与不加引号的“抢”字的.含义有何不同?

  (1.当时风大,动作必须要快,要抢先;2.这种行为表面看来是抢,而目的却是为了帮助老大爷追回钱,是帮助的意思,这就不能叫抢,所以要加引号。)

  4.设计复述提纲,复述课文内容。

  a)个人或同桌设计。

  b)交流复述提纲,自言自语复述。

  c)指名复述。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先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悟朗读,然后请学生说说应如何去读,最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点评:这是课文的重点部分,教学中采用“自学――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边读边做批注,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与文本对话,在读中与作者交融。同时让学生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四)语言积累

  1.读一读,理解句子的含义。

  当金钱在人们心中高到不恰当的位置时,世界就倾斜了。↓

  ↓发财不是人生的目的,贫困不是穷人的耻辱。

  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情。↓

  2.交流课前搜集的与钱有关的名言、谚语,并适当谈点自己的见解。

  3.选自己喜欢的与金钱有关的名言、谚语摘抄在摘录本上。

  [点评:要提高语文水平,必须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逐渐养成习惯,提高审美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五)联系实际,交流讨论

  这件事发生在今天人们会怎么做?你会怎么做?说出理由。

  (结合发生在本地的相同事件以及课前调查的周围人对金钱的观点谈一谈。)

  [点评:学生在与文本和作者对话之后,加上名言、谚语的直接引导,应该对金钱有了正确的认识,此时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案例点评

  1.新课程强调“教”要服务于“学”,教学是双边活动,一节课设计再好,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难以实现预定目标。本课的教学中能以学生为本,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2.注重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去感悟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进而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把语言积累与语文教学密切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去积极、主动、大胆地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回归了语文课堂的本来面目。

《钱》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明白实现自己的愿望要结合实际情况,学会有所放弃。

  2.使学生能合理地支出并知道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

  3.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消费观,能够为家长分忧,不向父母提不合理要求。

  教学重点:

  知道在生活中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要学会有所放弃。

  教学难点:

  学会把钱花在合理的地方。

  (目标确立意图: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要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教材内容与课前调查,从学生实际出发,解决学生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调查表

  教学流程:

  主线:谈话激趣————钱与愿违————在情境中体验花钱————总结

  一、谈话引入————畅谈愿望

  1.师导:如果有钱,你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

  2.过渡:可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爸爸、妈妈辛苦挣来的钱又是有限的是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呢?,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哪些钱是该花的?哪些钱又是可花可不花的呢?

  3.引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出示课题:钱该怎样花)

  二、钱与愿违————了解我想要的、我需要的与我能要的。

  师:你们有那么多美好的愿望,你们现在都还是消费者,你们的愿望都要通过父母才能实现。那么,你们是不是了解你们的爸爸妈妈有什么愿望?(学生汇报在家的调查情况)

  1.课前老师让大家做了一个家庭调查:除知道自己现在最想要的、了解一下家人(如父母)现在想要的及全家现在都想要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2.现在,请你想一想:在你们这些家庭愿望中,哪些钱是现在该花的,哪些钱现在可花可不花,可以过一段时间,或近期还不能实现,你为什么这样安排?简单说明理由。请你现在把表接着填写完。

  3.师: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我们感到,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但钱是有限的,哪些钱该花哪些钱可花可不花,消费者要学会什么呢?

  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取舍。(板书:有选择、有取舍)

  4.师:请你思考:你在帮助家人选择安排时考虑到了什么?再请你结合分析书中三种情况所想到的,想一想你又是根据什么来选择取舍呢?

  5.师:请同学们把调查表拿回家,在争求一下父母的意见。

  三、在情景中体验钱该怎样花

  过渡:可有的时候,有的东西我们特别喜欢或特别想要,在你向家长提要求的时候,可爸爸妈妈未必给我们买。

  1.请你看这三种情况,钱到底该花不该花呢?(书图)

  2.小组共同合作,选择其中的一个情景,接着表演下去。要求表演时,作为家长,必须说清楚你手中的钱花没花,为什么?作为孩子,听了“家长”的话你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3.小组共同合作表演。对学生提出要求:认真倾听,相互学习,发表看法。

  学生表演完每一组表演后,教师适时追问学生:

  师:你刚才了解到“妈妈”是怎样想的?

  学生:妈妈觉得溜冰鞋太贵了,家里钱不富余,如果太想要,让我自己攒够零花钱,再来买。

  师:通过这一组的表演,我们在向家长提要求的时候应想到什么呢?

  学生:要考虑家庭经济情况。(板书:经济情况)

  4.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在与家长发生矛盾时,应该怎么办呢?

  师生小结:应该及时了解父母的想法,与父母沟通交流,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如果类似这三种情况,父母不给买是有道理的,这时我们要能够尊重父母的想法。(板书:尊重父母的想法)

  师:刚才这几个同学遇到的'花钱烦恼,也让我们想到:现在的儿童市场在吃、穿、用方面也是种类繁多,例如我们大家的零花钱大部分用来买文具,你们是否感觉到文具商品也是五花八门,商家变着花样来吸引消费者,那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1:要慎重!

  学生2:不要轻易相信商家,要有主见。

  学生3:要能抵制诱惑!

  (教师板书:抵制诱惑)

  活动四节约与浪费

  1.师:在日常生活中花钱的学问可大了,花钱买的东西超过了人们的正常需求是一种浪费,可为了省钱该花的钱不花,你们认为这叫节约吗?

  生:自由发言。

  2.师:老师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对于这些花钱的方式你有什么看法?(出示幻灯)

  生:小组讨论。

  3.师:在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花钱时要考虑家里的经济情况,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和需求量,不要盲目图便宜。另外,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该花的钱也需要花。

  五总结

  1.课后实践活动: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消费知识,课下对自己一周的零用钱做一个消费计划,你打算怎样花。下节课进行交流,谈谈你在花钱中的收获。

  2.师:父母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挣来的,这些钱不仅要支付家庭的必要开支,还要支付你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费用。因此,我们作为家庭的消费者要学会为家庭减轻负担,在花钱时提醒自己:是否家考虑庭经济条件、是否考虑有利于身体健康、是否在盲目攀比等,把想要的、能要的、该要的这些因素统一起来考虑,有选择有放弃,就能做到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符合实际,成为有头脑的、最会花钱的消费者。

《钱》教学设计7

  知识要求:

  1、会认6个生字。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能力培养:

  从课文中感受爷爷对后辈的关爱和寄予的希望,体会爷爷与“我”之间真挚的亲情。

  重点:从读中体会祖孙之间的浓浓的亲情。

  难点: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能体会体会祖孙之间的浓浓的亲情。

  教法:读中感悟

  教学内容: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会得压岁钱)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压岁钱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初读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

  思考:文章讲了几件事?都是围绕什么来讲的?

  学生汇报。

  2、再读课文

  要求:圈画课文中要求会认和会写的'字,在读中认识这些字。

  学生读文。

  交流:你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记住的?你是通过什么方法了解这些字的字义的?

  3、小组读文

  要求:看谁读的又快又流利。

  评价。

  4、悟

  你读懂了什么?

  爷爷给我几次压岁钱?分别都放在什么地方?想一想,他为什么这么做?

  交流,不会的问题在读中解决。

  5、根据课文内容分段

  学生根据问题独方分段,师相机指导。

  三、自由读文

  四、交流:你拿到压岁钱是什么样的心情?有哪些想法?

《钱》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明白实现自己的愿望要结合实际情况,学会有所放弃。

  2.使学生能合理地支出并知道把钱花在合适的地方。

  3.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消费观,能够为家长分忧,不向父母提不合理要求。

  教学重点:

  知道在生活中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要学会有所放弃。

  教学难点:

  学会把钱花在合理的地方。

  (目标确立意图: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要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教材内容与课前调查,从学生实际出发,解决学生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调查表

  教学流程:

  主线:

  谈话激趣————钱与愿违————在情境中体验花钱————总结

  一、谈话引入————畅谈愿望

  1.师导:

  如果有钱,你现在最想要的是什么?

  2.过渡:

  可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但爸爸、妈妈辛苦挣来的钱又是有限的是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呢?,这时我们该怎么办?哪些钱是该花的?哪些钱又是可花可不花的呢?

  3.引课:

  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出示课题:

  钱该怎样花)

  二、钱与愿违————了解我想要的、我需要的与我能要的。

  师:

  你们有那么多美好的愿望,你们现在都还是消费者,你们的'愿望都要通过父母才能实现。那么,你们是不是了解你们的爸爸妈妈有什么愿望?(学生汇报在家的调查情况)

  1.课前老师让大家做了一个家庭调查:

  除知道自己现在最想要的、了解一下家人(如父母)现在想要的及全家现在都想要的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2.现在,请你想一想:

  在你们这些家庭愿望中,哪些钱是现在该花的,哪些钱现在可花可不花,可以过一段时间,或近期还不能实现,你为什么这样安排?简单说明理由。请你现在把表接着填写完。

  3.师:

  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我们感到,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但钱是有限的,哪些钱该花哪些钱可花可不花,消费者要学会什么呢?

  学生:

  学会选择,学会取舍。(板书:

  有选择、有取舍)

  4.师:

  请你思考:

  你在帮助家人选择安排时考虑到了什么?再请你结合分析书中三种情况所想到的,想一想你又是根据什么来选择取舍呢?

  5.师:

  请同学们把调查表拿回家,在争求一下父母的意见。

  三、在情景中体验钱该怎样花

  过渡:

  可有的时候,有的东西我们特别喜欢或特别想要,在你向家长提要求的时候,可爸爸妈妈未必给我们买。

  1.请你看这三种情况,钱到底该花不该花呢?(书图)

  2.小组共同合作,选择其中的一个情景,接着表演下去。要求表演时,作为家长,必须说清楚你手中的钱花没花,为什么?作为孩子,听了“家长”的话你又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3.小组共同合作表演。对学生提出要求:

  认真倾听,相互学习,发表看法。

  学生表演完每一组表演后,教师适时追问学生:

  师:

  你刚才了解到“妈妈”是怎样想的?

  学生:

  妈妈觉得溜冰鞋太贵了,家里钱不富余,如果太想要,让我自己攒够零花钱,再来买。

  师:

  通过这一组的表演,我们在向家长提要求的时候应想到什么呢?

  学生:

  要考虑家庭经济情况。(板书:

  经济情况)

  4.通过刚才的表演,我们在与家长发生矛盾时,应该怎么办呢?

  师生小结:

  应该及时了解父母的想法,与父母沟通交流,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合理。如果类似这三种情况,父母不给买是有道理的,这时我们要能够尊重父母的想法。(板书:

  尊重父母的想法)

  师:

  刚才这几个同学遇到的花钱烦恼,也让我们想到:

  现在的儿童市场在吃、穿、用方面也是种类繁多,例如我们大家的零花钱大部分用来买文具,你们是否感觉到文具商品也是五花八门,商家变着花样来吸引消费者,那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学生1:

  要慎重!

  学生2:

  不要轻易相信商家,要有主见。

  学生3:

  要能抵制诱惑!

  (教师板书:

  抵制诱惑)

  活动四节约与浪费

  1.师:

  在日常生活中花钱的学问可大了,花钱买的东西超过了人们的正常需求是一种浪费,可为了省钱该花的钱不花,你们认为这叫节约吗?

  生:

  自由发言。

  2.师:

  老师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对于这些花钱的方式你有什么看法?(出示幻灯)

  生:

  小组讨论。

  3.师:

  在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花钱时要考虑家里的经济情况,要根据实际的需求和需求量,不要盲目图便宜。另外,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该花的钱也需要花。

  五总结

  1.课后实践活动: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消费知识,课下对自己一周的零用钱做一个消费计划,你打算怎样花。下节课进行交流,谈谈你在花钱中的收获。

  2.师:

  父母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挣来的,这些钱不仅要支付家庭的必要开支,还要支付你们在学习上、生活上的各种费用。因此,我们作为家庭的消费者要学会为家庭减轻负担,在花钱时提醒自己:

  是否家考虑庭经济条件、是否考虑有利于身体健康、是否在盲目攀比等,把想要的、能要的、该要的这些因素统一起来考虑,有选择有放弃,就能做到合理消费,适度消费,符合实际,成为有头脑的、最会花钱的消费者。

《钱》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P50—51,例1,例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法意义。

  2、掌握用竖式表达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的方法,结合具体操作,理解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重点:建立有余数的除法的概念,能用口算解决简单的有余数除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意义。

  难点:

  笔算方法及笔算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学生课间活动的场面)这是一个美丽的校园,同学们正在课间活动。仔细观察一下,你能从这些图中发现哪些除法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没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写法和意义

  1)、校园一角放着些盆花,国庆节的时候,同学们用盆花布置联欢会的会场。课件出示情境图。

  先搬15盆花,布置会场。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谁会列算式?15÷5=3(组)

  “15÷5=3(组)”表示什么意义?

  2、竖式的写法和意义

  这是除法的横式,那竖式你会列吗?我们一起来看老师板书,边写边结合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看清了吗?“被除数写在哪个位置?除数呢?商写在哪里?对着哪一位,为什么?第二个15表示什么?这就是除法的竖式,它和横式是不同的,横式只表示出了分成3组而竖式还可以表示出3组摆了15盆,看看有没有剩余。学会了吗?自己在在练习本上写一遍试试看。

  同桌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是怎么写的,让同桌听听你写得对不对。

  3、有余数的除法的竖式的'写法和意义

  1)、情境:摆完以后他们发现不够,于是将校园一角的花全部搬到了会场,一共是23盆(出示情境图),如果还想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如何列式呢?谁来说说,23÷5为什么用除法?拿出老师发给你的图片,动手圈一圈,分一分。

  4、横式和竖式的写法及意义

  (展示分的结果),这3盆还能不能再分?为什么?这里剩下的3盆,能给他起个名字吗?这道题的得数怎样写呢?写除法得数时,要先写商4,再在商的后面打6个小圆点,写上余数3。(板书:23÷5=4??3)

  读作:23除以5等于4余3,和老师读一遍。这里商4表示什么?(4组)(板书单位名称“组”。)这里余数3表示什么?(3盆)(板书单位名称“盆”。)竖式会列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试。指名学生演板展示竖式的写法。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竖式中各步表示的意思,介绍竖式中的余数。这个除法算式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这个算式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提示课题)比较例1和例2有什么不同?

  三、巩固新知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数学问题。(大屏幕出示)

  1、书53页第1题。口头回答。

  2、书53页第2题。让学生听清题目要求,选一种装法,列算式。集体订正时说一说竖式的意义。

  3、老师还想考考你除法的竖式会列了吗?(书51页做一做)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余数的除法怎样才能算的又对又快,下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片段:

  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竖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1页例2。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学生布置联欢会会场的画面)

  让学生看情景图,描述布置联欢会会场的情景,续编布置联欢会会场的故事,并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一共有23盆花,每组摆5盆,最多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

  二、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算式怎样列?为什么这样列?(板书:23÷4=)

  教师:怎样进行计算呢?请同学们用23张圆片表示23盆花,按照布置会场的要求分一分。(小组合作的形式)

  (展示学生分圆片的结果)

  教师:这3盆还能不能再分?为什么?

  学生:题目要求每组摆5盆,现在只剩下3盆,给每组再分一盆,不够了,所以不能再分。

  教师:23盆花,每组摆5盆,摆了4组,还剩3盆,这里剩下的3盆,就是余数。教师:这道题的得数怎样写呢?(让学生先说一说)

  教师:写除法得数时,要先写商4,再在商的后面打6个小圆点,写上余数3。(板书:23÷5=4)

  教师:这里商4表示什么?(4组)(板书单位名称“组”)

  这里余数3表示什么?(3盆)(板书单位名称“盆”)教师:这道题的竖式会写吗?请同学们自己在草稿本上试着写一写。(指名学生演板展示竖式的写法)

  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重点讨论竖式中各步表示的意思,介绍竖式中的余数。

《钱》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三维融通表述):

  1、通过同学们秋游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开展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运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通过独立计算,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恰当地选择计算方法(口算和笔算),体会到在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根据计算的难易程度和自己的计算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搜集和处理数学信息,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分钟)

  师:今天见到同学们,和大家一起学习我特别高兴。一高兴我就想把自己开心的事和大家一起分享。知道吗,前几天我和我们班里的同学一起去秋游,在玩的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意图: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处处不再。生:愿意。

  师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解决问题”

  师:到了景区,看到了碧波荡漾的湖水,于是大家提议去划船,我们一起来到了租船处。出示幻灯片。

  二、课堂授课

  (一)例题

  1、读题,批画,分析题意(3分钟)

  师:请你按照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顺序找找,在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意图:教会学生观察的顺序,以及解决问题的前提。

  生:共有30人,每条船最多做4人。(限乘4人)

  师:在你们说的过程中,老师把这些重要的信息进行了圈画,这种方法叫批画,就是把重要的数学信息圈画出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题意。这种方法,同学们可以在在面的问题中尝试使用。我们接着理解题意。意图:交给孩子审题的要点师:什么叫“限乘”?生:最多只能做4人。

  师:我们知道了这些数学信息,那你们猜老师遇到了什么难题?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条件,提出问题的能力。生:老师不知道租几条船?

  师:你们真厉害,就是这个问题难住了老师,那谁能将这个问题用数学语言描述一下呢?

  生:至少要租几条船?

  师:我们找出了条件,也找出了问题,将条件和问题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实际问题。请你轻声地读题。生:读题

  师:说说这道题什么意思?

  生:有30条船,每条船坐4人,可以租几条船?

  师:这道题让咱们求可以租几条船实际就是让我们求什么?生:说不出来

  师:学具演示,老师这有30人,4人拿出来坐一条船,那就是再求什么?生:求30里面有几个4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

  师:求30里面有几个4用什么方法计算?生:除法

  师:谁能列式?板书:30÷4

  师:那你们能帮老师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吗?生:自己解决问题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3分钟)

  教师巡视,收集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汇报结果

  预设:(1)画图策略

  (2)除法算式30÷4=7(条)2(人)租8只船

  (3)除法算式30÷4=7(条)2(人)租7条船

  (4)竖式计算

  3、生汇报结果并比较(3分钟)

  师:展示学生解题策略,说说自己解题的方法

  生:共有30人,每条船上坐4人,可以坐几条船?实际上就是求30里面有几个4?所以用除法计算列式是30÷4=7(条)2(人)师针对学生方法,进行评价

  如果有学生没有使用画图方法可以教给学生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说说途中每个动作都表示什么意思?

  意图:培养学生解决策略的方法,图形结合理解题意。

  10分钟情境创设:到了中午,我们都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食物准备野餐,这时爱学习的小红给我出了一道她买东西时遇到的数学问题。

  出示图片(3分钟)

  小红拿了20元钱去买矿泉水,最多可以买几瓶?还剩几元?师:刚才我们学习的观察法和画批的方法,标出重要的信息。生:批画

  师:说说你画批了那些重要的信息?教师出示,强调问题我们要用曲(qū)线画出来。

  师:我们把这些条件和问题放在一起,又组成了一个新的实际问题,谁能完整的把这道题读一读。

  师:想一想我们求最多可以买几瓶实际就是让我们求什么?生:实际就是求20里面有几个3?用除法计算?

  师:下面请你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有同学没有思路可以按照咱们画图的方法,画一画,看看能不能得出答案。

  生:列示计算(2分钟)

  师:听了小红的提问,小强也给我出了道题?你们在帮老师解决一下。(3分钟)师:请你按照审题要求在图中批画出重要信息。生:批画,汇报

  师:你们到找到了数学信息,要正确解答这个问题,需要提醒大家点什么?生:同学们所花的钱必须少于15或者等于15元。

  师:那小强可能买了哪些食品呢?下面我们小组一起来写写这道题,看看那组写的方案最多。注意你写完一种方案后要答清楚你买了几个什么。生:创设自己的方案,5分钟展示方案(3分钟)

  总结买的两点规律(1)钱有剩余(2)钱没剩余出示主题图

  情景创设:我们吃饱了喝足了,接着往前走,走着走着看到了一个大花园,花园里有黄色的康乃馨,红色的玫瑰,和金色的郁金香,园丁阿姨正在扎花,我们就过去帮忙。可是阿姨说了,扎花是有要求的,赶快在你的练习纸上找一找圈一圈,扎花有哪些要求?课件演示什么叫一束。

  师:我们知道了怎么把花扎成一束,再仔细看图,我们还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康乃馨22枝,玫瑰16枝,郁金香10枝。

  师:下面小组合作看看这些花最多可以扎成这样的几束?生:合作交流

  预设:生学生做不出来,老师演示生:在完成

  生: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三、总结收获

  今天这节课上同学们和我一起重温了秋游的过程,我们也一起解决了一些问题,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钱》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口语练习

  一、导入课题。小朋友们,过年的时候,你收到过长辈送给你的压岁钱吗?今天我们口语交际的话题就来谈谈压岁钱怎么用。随机板书课题:压岁钱怎么用?

  二、小组交流。你用压岁钱都做了些什么?在小组内讲给小朋友听听。

  三、小组汇报。

  1.每组推荐一位小朋友,上台讲讲你是怎么用压岁钱的?其他小朋友请认真听,看看台上哪位小朋友说得清楚、明白。

  2.学生上自讲述自己对压岁钱的使用情况。

  3.学生评价:你认为谁把自己的意思说清楚、明白了?

  4.台下学生说说自己和台上哪位同学的做法一样。

  5.如果台下小朋友有自己的做法,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教师小结。下面讨论讨论,你认为谁的压岁钱用的最有意义,谁说得清楚、明白。(小组交流)

  五、谁愿意当一次小评委,评一评谁的压岁钱用的最有意义?为什么你认为他的'压岁钱用的最有意义?

  六、教师小结。小朋友评价得都很有道理,所以我们的压岁钱应该用在孝敬长辈、学习、帮助他人等该用的地方。

  七、小组准备短剧。下面我们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最欣赏怎样用压岁钱,编一个短剧表达你们的意思,一会儿我们上台展示。

  八、小组汇报。

  1.老师指导一组学生表演,学生分角色扮演,目的是使学生交谈起来。

  2.再请一组学生表演。

  九、教师小结。会天,小朋友明白了应该怎样花我们的压岁钱才有意义,希望大家按照我们说的去做,好吗?

《钱》教学设计12

  活动目标

  1.了解长辈给孩子压岁钱是春节习俗之一。

  2.从压岁钱中体验长辈工作赚钱的辛苦,从而关心、尊重长辈,珍惜压岁钱。

  3.学会正确使用压岁钱。

  活动准备

  1.布置教室:过年时的场景。

  2.小朋友使用压岁钱的图片、红包袋、纸币。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收过压岁钱吗?是谁给你的?

  (2)大人什么时候要给你们压岁钱?为什么给你们压岁钱?

  小结:了解长辈工作的辛苦,压岁钱来之不易,教育孩子关心、尊重长辈,珍惜压岁钱。

  2.观察讨论。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使用压岁钱的。

  (2)讨论谁的压岁钱使用的最好,为什么?

  (3)幼儿与同伴相互说说自己的压岁钱是怎么使用的。

  (4)长辈给你压岁钱时,会对你说什么祝福的话?

  小结:了解过年时长辈给小朋友压岁钱包含了美好的祝愿,祝愿小朋友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成长。

  3.游戏:发压岁钱。

  (1)教师准备红包袋和纸币,把不同面值的纸放在红包袋中,发给每位幼儿。

  (2)请幼儿数一数自己的红包内有多少钱,比较看看,谁的压岁钱最多?谁的最少?你会怎样使用这些压岁钱?

  (3)教师做好小结工作,引导幼儿学会正确使用压岁钱。

  活动拓展

  了解春节的不同习俗。

《钱》教学设计13

  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

  同学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你们最喜欢什么?觉得什么最重要呢?如有学生回答喜欢钱,可以继续追问:为了金钱,你愿意舍弃什么?生命呢?今天我们一起去古代的永州认识一个人,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

  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

  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就。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被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著有《柳河东集》。我们熟悉的《江雪》、《渔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2、师范读课文,生注意听,注意朗读节奏。

  3、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自主阅读。读准字音,读熟文本。

  4、生再读文,并结合译文,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

  5、反馈自学情况: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指名读文,生评议。

  ③师带领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氓: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咸:全、都。程度副词。

  善:同擅,擅长。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

  绝:横渡。

  济:jì第四声。渡,到。组词:救济。多音字,jǐ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

  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

  6、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重点是如何处理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溺水者:贪婪与固执同伴:关切与焦急

  7、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提问:

  ①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②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

  ③如果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

  对于以上问题的回答,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在充分表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要指引他们从本单元主题进行思考,加深对主题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合作交流: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这些事例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这篇文章是节选,为了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使文章变得完整,出示结尾: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师指点学生理解这句话,进而引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病态的追求必将使自己一无所有,甚至是生命。

  3、引学生将本文中的“金钱”与“生命”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处理二者的冲突。学生可以讨论交流,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层次清晰即可。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2、你认为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为什么?

  3、教师总结:喜爱金钱,无可厚非;追求利益,理所应当,但当这些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样处理,这又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课题。让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毕竟世界上还有许多更为美好,更为重要的东西。

  五、布置作业

  开展小组辩论赛,话题是:金钱是不是万能的?

《钱》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认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一往情深”等词语的含义。

  4、通过读文感受爷爷对后辈的关爱和寄予的希望,体会爷爷与我之间真挚的亲情,培养珍重亲情、珍惜生活、珍爱人生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弄清叙述顺序,学习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爷爷话的深刻含义,从而体会爷爷对后辈的关爱和寄予的希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中国有一个传统的习俗,就是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们压岁钱,同学们,你们得到过压岁钱吗?当时心情怎么样?可是,你知道亲人们为什么要给你们压岁钱吗?谁来谈一谈?(学生畅所欲言)

  学过了这节语文课,老师相信大家肯定会有更深的'理解。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下第一课《爷爷的压岁钱》。

  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读文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词语,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儿?

  学生读文并汇报

  3、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中爷爷给了“我”几次压岁钱,分别放在了哪里?

  4、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第一次给压岁钱的情景,读出我的喜悦之情。

  5、教师介绍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6、再读第二段,说说这段可以分几层?

  思考:爷爷为什么要把压岁钱放在鸡窝里?让我喂鸡的意图是什么?

  师:当时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是困苦的,养鸡能攒些零花钱,从而补贴家用,可以看出,这压岁钱来之不易,没有鸡就没有钱。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知道感恩

  7、小组合作学习第2、3层,交流并思考:爷爷把压岁钱放在菜园子和我衣兜里的原因是什么?

  8、指导朗读,读出爷爷的话的语重心长及我的急切心理。

  试理解“一往情深”等词的意思

  9、学生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

  师生交流:没有土地,生活没有依靠,经济没有来源。

  教师相机板书:不能忘本相信自己

  讨论:母鸡、土地和我,是爷爷最寄予希望的对象了,具体说一说爷爷对母鸡、土地和我寄予了什么希望?

  10、汇报并交流

  11、根据板书,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弄清写作顺序,是依据时间顺序来表达感情的。

  三、拓展延伸

  读了课文,让我们心里酸酸的、也暖暖的,那个时代的老人,没有渊博的知识与先进的方法教育下一代,但是,爷爷用实际行动教育孙子,并期望着晚辈们成材。那么,你觉得爷爷当时想说而未说出的话到底是什么呢?

  四、总结课文

  爱是无言的,也是无声的,正因为有了这无私的爱与亲情才让我们有了一次受教育与感动的机会,让我们珍惜亲情,珍爱生活,从而去创造我们自己更加璀璨美好的未来。

  板书设计:

  爷爷的压岁钱

  7岁鸡窝知道感恩

  10岁菜园不能忘本

  12岁衣兜相信自己

《钱》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作者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广阔的视野;

  2.了解钱的“经济学脉络”,使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

  3.学习梳理归纳信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梳理归纳信息。

  2.难点:了解钱的“经济学脉络”,使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字词:

  商贾gǔ云集(像云一样聚集了许多商人)积弱(长期衰弱)

  励精图治(振作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脉mài络(比喻条理和头绪)

  兑duì付(兑现、兑换)贬值(这里指单位货币中的含金量降低)

  本位(这里指货币价值的计算标准)应运而生(顺应时机而产生)

  双赢(双方都得到赢利)毋wú庸置疑(无须怀疑)

  谈虎色变(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情,脸色就变了)独领风骚(独自领先)

  二、课文研讨:

  (一)分组集体朗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总体把握。回答:

  1、本课的体裁是什么?为什么?

  ——议论性散文。比起议论文,内容上要散一些。

  2、本课关注了“钱”的什么的方面的问题?“钱”还有别的方面的问题吗?作者限定问题的范围有什么好处?

  ——钱的“经济学脉络”。有,比如政治思想、道德、法律、教育等方面。作者限定问题的范围,可使说明的问题集中,不至于太散。

  3、“经济学脉络”的含意:

  ——“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各方面问题的学科的总称。脉络,比喻条理和头绪。探讨钱的“经济学脉络”是指从经济学的层面探讨钱的发展情况。

  4、全文的议论中心在哪里?请在书上找出。

  ——第二自然段。

  (三)重点研讨

  1、课文第二自然段提到,“从钱的角度,探讨一下其中的经济学脉络”请梳理出本文的“经济学脉络”。(练习二。做这题首先要给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

  ——1、教给学生概括层次大意的方法。

  概括段意,就是从段落的具体表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其思维步骤是:首先弄清全文的内容;再读懂各自然段的内容,在正确地理解句与句、层与层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区别主次;最后用明确、完整、简要的语句表述。

  常见的基本方法有:

  ①摘录归纳法。就是从段落中摘录现成句子或词语连成段意。这是最简便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②分层归纳法。用多层归纳的方法概括段落大意,要先分好一个段落的层次,再弄清每层的意思,然后归纳这个段落的大意。

  ③归纳中心法。有许多段落往往找不到中心句。其实,没有中心句的段落,仍然有个中心,它融合在字里行间。这就必须把中心归纳总结出来。

  ④缩句法。这种方法就是将段落的句子加以压缩,即压缩句子的.次要意思。采用这种方法有时可以添加或改写个别词语。

  ——2、划分层次,概括层次大意

  第一部分:提出议论的中心——探讨钱的“经济学脉络”,使我们的头脑保持清醒。①摘录归纳法

  第二部分:从上一个千年之交展开,说明纸币的功能,并指出纸币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②分层归纳法。

  第三部分:世界最近一千年来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结果。②分层归纳法。

  1、总启下文。③归纳中心法。

  2、二次世界大战前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结果。③归纳中心法。

  3、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双赢”。③归纳中心法。

  4、“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拥有了大部分钱。③归纳中心法。

  5、举例说明现代“钱”灾。③归纳中心法。

  6、经济发展的后劲在于提高“国家增长能力”。①摘录归纳法

  第四部分:对“钱”带来的问题和“钱灾”要特别注意。③归纳中心法。

  ——3、本文总思路:

  提出问题(第一部分:提出探讨钱的“经济学脉络”问题)──

  分析问题(“第二部分:从上一个千年之交展开,说明纸币的功能,并指出纸币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第三部分:世界最近一千年来人们对钱的追求及其结果)──

  解决问题(第四部分:对“钱”带来的问题和“钱灾”要特别注意。)

  2、课文为什么说“‘钱’变成‘纸’,表面上轻了,实际上重了”?

  ——表面上轻了,是指物理重量轻了;实际上重了,是指纸币具有一定的含金量。

  (四)学生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探讨了钱的“经济学脉络”,指出了“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对“钱”带来的问题和“钱灾”要特别注意,我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

  三、活动练习:

  1、抄写生字词。

  2、学习第2页《活动指引》,做好活动准备。

【《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钱的教案设计01-03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06-07

教学设计07-11

《》教学设计09-27

推敲教学设计 《推敲》教学设计优秀07-26

《猫》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06-10

松鼠教学设计03-27

化学教学设计05-24

《老王》教学设计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