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关于教学设计1
《练习7》教学设计之一
佚名
教学要求:
按笔顺书写、形近字组词、按课文内容填空、把句子补充完整、修改病句、熟记成语、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明确练习要求。
2、指导。
(1)指名认读“胀”、“贼”、“舅”3个字。
(2)学生自己观察每个字的笔顺,指名说说关键偏旁“长、戎、臼”并练习。
(3)练习按笔顺书写。
(4)反馈写字情况,表扬写得正确的同学,帮助写得错误的同学。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根据描红情况,教师及时小结,再让学生仿写。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行纠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让学生说说着一题应这样练习。
2、指导。
(1)指导分别读一读这三组形近字,注意读正确。
(2)分组引导边读边比较音、形、义的异同。
3、练习
(1)学生分组练习口头组词,根据组词,进一步引导区别三组字的异同,特别是“形、型”的区别。
(2)选择最合适的词语写在书上的括号里。
(3)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所组的词语。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引导学生回忆两句话所在的课文,背一背有关的句段。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同座位再交流填写的情况。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边读边想象句子描绘的图景,领悟所填词的意思。
(4)让学生谈一谈读句子时脑海中所浮现的画面。
(5)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堂作业
1、用三组形近字分别组词。
2、抄写填好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让学生说一说题目的要求
2、指导
3、练习
学生自己练习口述地(2)(3)(3)句的答案。
4、反馈
指名说说,每句话补充的内容,表扬说的正确、说的与众不同、说的有创意的同学。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说说要求。
2、指导
(1)读一读例句,想一想例句有什么毛病?
(2)说一说词序混乱的毛病,应怎么样改?
3、练习
(1)让学生用读、想、调的方法练习修改第(1)(2)(3)句。
(2)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
4、反馈
(1)逐题汇报修改的情况,并将修改后的句子与原句做一个对比,体会改后的.句子的正确,反复朗读修改后的句子。
(2)同座位互相修改。
(3)将正确的句子在本子上抄写一遍。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教师谈话帮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镀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习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学生只要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难理解的成语,教师给于讲解。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读。
(2)同座位练习背诵。
4、反馈
(1)集体齐背。
(2)指名背。
关于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的内容和原则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原理,应用系统的方法,在把握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情意等实际状况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确定恰当的教学起点和终点,将教学过程诸要素有序、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由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和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三个部分组成。
教学设计方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优化的教学设计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根本保证和前提。通过对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和评价,又为科学修订教学设计方案提供必要的反馈信息,使教学设计方案更臻完善。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论为指导,对教学过程诸要素进行系统的规划,以求得教学过程这一系统的整体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了工艺化、范式化,因此,教学设计方案规范,可操作性强,便于交流。而传统意义上的备课则不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优点,往往表现出不规范、随意性强、以备知识内容为主线的缺陷。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重点是精心设计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尊重、展现和发展的活动内容与活动方式。教师在学段学期、学年教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单元(或章节)教学设计和课时教学设计,最终形成课时施教方案(教案)。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主要解决三个问题: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教师如何教和学生如何学?教师教得怎么样和学生学得怎么样?第一个问题是解决教学目标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策略问题,即教与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第三个问题是解决教学评价问题。因此,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其任务是通过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它要解决的问题是:①了解学生已有水平,确定学习的起点;②根据教学的总目标,决定阶段性教学目标;③围绕目标差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教什么”和“学什么”的设计的核心是了解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决定解决问题的目标,而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重点是研究学生的需求.及教学内容的状况以便编制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如何教”和“如何学”的教学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是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部分。“如何教”和“如何学”才能有效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首先涉及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然后在某些教学策略指导下,合理安排课的教学顺序,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优化组合运用各种教学媒体,这些都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基本环节。
第三部分,“教得怎么样”和“学得怎么样”的教学设计。如果说,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媒体的运用回答了“如何教学”的问题。那么在教学设计中,最后一个问题是“教学得怎么样”。它要求回答:阶段的或最终的教学结果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目标。 这是教学设计的反馈——调控环节。其任务是测量、评判教学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为教学的反馈调控获取详实的信息。因此,教学评价是教学设计中一个
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客观、科学的评价,教学设计工作将得到不断反馈、矫正而更趋完善。这部分工作,主要由形成性评价和一定阶段的总结性评价组成。
我们认为,新课程中的教学设计:它不是对课堂情境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只描述大体的轮廓,只明确需要努力实现的三维目标。它给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教学进一步开展的契机。
它不是外在于教师生命的“怪物”,而是教师生命力的载体和再现,它是教师构思教学的过程,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和教育的理想、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之光与创新精神,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
它不是一部已经定稿的剧本,而像是一部不能画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否定的动态发展之中。它是课前的构思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反复对话,是一次次实践之后的对比、反思和提升,至少,它的重要意义并不体现在课前的详细教案,而是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完成于教学之后。
它始终充满悬念,因而可能不断产生令人激动的亮点。唯其如此,它才能与教学现实实现真正的融合,并因此而丰富自己,获得旺盛的生命力,才有可能凝练为愉悦的、可供对话的文本。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于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有明确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设计也就自然要以此为依据。现代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信息传播学、教育技术学和系统科学方法等都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设计具体环节的操作要求
(一)制定教学目标的方法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是预期学生在认知、技能、情意行为等方面应产生变化的具体的、明确的规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使师生的心理同步,思维定向,使师生的活动有共同的指向,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行为方向。在教学过程制约着教学策略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起着提纲挈领、纲举目张作用。
教学目标设计要解决的是教什么和学什么的问题,那么就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的起点要求是什么?(起点,即学习的起点能力要求);②教学的最终要求是什么?(终点,即最终要达成的目标);③从起点到终点的差距是什么?(目标差,即使能目标);④要使学生由起点到终点,需要教什么?(哪些内容)。针对以上四个问题,教学目标设计应包括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分析、制定教学目标等基本内容。
1.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即分析学生。包括学生的态度分析、起点能力分析、心理状态分析、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等等。通过分析,把握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1)学习态度的分析。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认为“学习的每一种形式都发展为一种有关的态度系列,这种副产品常常比正式教给个人的初步技能更有调节的意义”。当学生对学习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时,将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高涨的学习热情,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人感知敏锐、观察细致、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精神,记忆效率高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考虑学习态度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影响。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要明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二要分析不良学习态度产生的原因;三要考虑在教学设计中发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学习态度属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应引起教师在教学设计时;真切的、必要的关注。教师要在实践中找到最佳的、最有效的方法,去转变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激活他们的学习热情与智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学习起点能力的分析。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技能之前,原有的知识技能准备水平。研究表明,起点能力与智力相比,对新的学习起着更大的决定作用。起点能力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内部前提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策略的最重要的原则是学生必须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的85片以后才能进人下一步骤的学习。其目的就是确保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已具备适当的起点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诊断测验,平时作业批改和提问等方式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学生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要的起点能力。
(3)心理状态分析。学生由于个体的差异,一些同学喜爱这些学科,一些同学喜欢那些学科,特别是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后,对理科学习感兴趣的男生明显多于女生,而女生又普遍对语言类学科充满兴趣 (当然不是绝对的)。在同一学科的学习中,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如重难点、部分章节内容等等,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或特别感兴趣,或不喜欢;或因为理解起来很因难而表现出信心不足,产生心理障碍;或自认为知识简单,易于掌握而学习时粗心松懈??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都应细心分析至究。
(4)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总要与旧知识发生联系,即背景知识发生联系来理解和获取新知识。学生有利的旧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而不利的旧知识则妨碍获得新知识。因此,在分析学生背景知识时,既要注意分析有用的旧知识,又要重视分析那些不利的旧知识。不利的旧知识有:
①妨碍正确知识获得的错误知识 (错误的概念、观念等)
②给新知识的学习带来困难的被遗忘的知识。
③对新知识产生干扰混淆的不清晰、末分化的知识。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积极采用那些有用的背景知识,学生实现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要尽量排除不利的背景知识。
2.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分析
这里要根据教学的总目标和学习的实际需要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分析的要点包括:
(1)明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具体要求,揭示教学内容、技能的相互关系,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智力因素、情意因素、德育因素,确定教学目标的类型、内容和相应的学习水平。
(2)分析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重点目标和难点目标,把握它们的隶属关系。
(3)要求内容选取恰当,适应多层次的需求。即内容的范围、深度既与学生的“现有水平”相衔接,又适合学生的“潜在水平”,有利于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同化”或“顺应”新知识。教学要求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绝大多数学生通过正常的学习活动,能够基本掌握。
3.确定教学目标
(1)制定教学目标有如下要求:
①要从学生学习的特点出发,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教学目标是针对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而设计的,因此,任何一个教学目标设计只有在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最终体出为了学生的发展。同时教学目标还应具体、明确。如仅使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描述心理过程的术语来描述目标,就缺乏测量的具体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测性,削弱了目标的导向功能和评价功能。值得指出的是,思想目标和能力目标是许多教师在目标设计中最为空泛和不具体的,主要表现为缺乏实现目标的载体。例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能力目标,就缺乏实现这一目的载体,此目标可以出现在任何学科、任何课时的目标中,形同虚设,毫无价值。有了载体,不仅使目标变得“有血有肉”,同时也有利于促使教师挖掘教学内容中蕴藏的丰富的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素材。因此,具体的能力目标不如改为“‘根据多题一解和一题多解法’的探索,发展学生的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等为更好。
②从整体出发,处理好纵向、横向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不是孤立的,它往往同其他目标一起,共同构成教学目标系列,它既要考虑一个教学目标与同一课题或同一学科领域前后提出的内在之间的关系,又要考虑这一目标与其他学科正在实现的目标的关系,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目标时,应首先考虑学期、学年学生发展的终极目标的设计,在此基础上设计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再逐步分解落实,最终形成课时教学目标。目标设计切忌吃一节、剥一节,任意割裂整体目标,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性。
③教学目标体现全面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是指目标的制定,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应尽可能包容认知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思想目标和能力目标,即新课程所倡导的三维目标。设计要克服重知识技能目标而轻视其他目标的倾向,要关照三维目标之 间的关系。
④教学目标应具有弹性。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制定一个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几乎是不可能,但教学又必须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来开展。因此,应确定教学目标的最低下限,并使目标在一定的幅度内波动。这样,既可以满足对大多数学生学习要求的规定,又可使每一个学生在自己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产生更大的学习积极性。
⑤教学目标的描述要力求科学。科学描述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以下要求:第一,教学目标描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描述教师教学行为的动词 (如“培养”“对??进行??教育”等)不宜出现在教学目标中。
(2)教学目标应尽可能描述得明确具体,可以测量,不能含糊笼统。因此,通常用描述学生心理过程的术语和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式来描述。例如,仅有描述心理活动过程的术语“理解”,而缺乏与之相应的行为动词相匹配,使这一目标就显得过于笼统。此时在这一目标下若能再列出若干独立性说明,就可以使之具体化。如补充:能说出??的区别与联系;能辨别??的区别等。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在强调目标明确性的同时,也要防止目标过细、过碎,以至烦琐,否则容易导致教学机械呆板,限制师生的思维。
(3)教学目标的描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相应的学习水平。
(4)教学目标的描述要体现出较强的情感驱动力,使目标具有吸引力和认同感。
(二)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策略是关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与学的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由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设计、教体设计等组成。
1.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方式,重难点的确定及处理、课内外练
习材料的选择等。
(1)教学内容的选择。
①要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内容,对教材内容可作适当着重选取达成目标的重点内容和学习上的难点内容,以便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选取与达成教学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尽量减少和消除教学的随意性;不选取或适当处理与目标有关而又为大多数学生所熟知的内容,避免浪费教学时间。要选取学生背景知识中己遗忘或混淆不清的知识内容和学生起点高且缺的知识技能内容,使学生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能顺利实现知识的顺应。
②要注意选择“策略性知识”,即关于如何学习的知识,探究性的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而且会学。
③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发展性、可接受性、时代性、多功能性,要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基础性:观点正确、准确,依据确实,表述规范,不能有科学性的错误。
发展性:蕴含培养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的内容。
可接受性:教学内容的难度恰好落在学生通过努力可达成,在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上,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水果”。
时代性: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体现现代社会、将来社会所需求的知识。 多功能性:在同一教学内容中能达到多个教学目标。
重点:所谓的重点是相对的概念,就教材篇章结构而言 是指教材内容重点。就知识类型而言,知识重点,指的是知识的“源”。知识的“源”具有理论性、基础性、结构性、典型性四个特性。与其他知识点相比,它是构成矛盾运动的主要方面。
难点:所谓难点指的是学生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难点的形成,一是教材的因素,二是学生认识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教学设计,应主要以学生的难解、难以把握之点为真正的难点。
关键点:所谓关键点,指的是教材中对顺利地学习其他内容(包括重点、难点)起决定性作用的知识。关键点是与众多知识点相比较而突显出来的,是众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抓住了关键点往往在教学中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重点、难点、关键点确定以后,要抓住关键点,精心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2)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方式。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要符合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认知规律,要按学生的认知次序安排教学内容。如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特殊,或由特殊到一般的次序来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或按知识的自身结构,加以逻辑系统的排列,使内容呈现自身价值。或按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或按科学过程来安排组织教学内容,后两种方法在理科科学素质教学中尤其重要。
这里有两点要十分注意:第一,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情感;联系学生身边的生活、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联系学生的思想。第二,要“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传之以神”。A.“晓之以理”,重在应用逻辑思维。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概念原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讲解概念与原理等这些“基本知识”时,教师着重于“晓之以理”。B.“导之以行”,重在应用操作思维。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探究学习,提高动脑动手的能力。示范实验与操作这些“基本技能”时,教师着重于“导之以行”。C.“动之以情”,重在应用情感思维 (或称艺术思维)。让学生在审美立美中提升境界,学会想象。体验情感与态度这些“基本态度”时,教师着重于“动之以情”。D.“传之以神”,重在应用交往思维。在教学交往中要“画龙点睛”,传播出精神实质,让学生得其要领。领悟过程与方法这些“基本方法”时,教师着重于“传之以神”。
关于教学设计3
几乎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有闪光点和不足,要想做到尽善尽美,只有经常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在失败中成长,在挫折中进步。
(一)课堂中的几个闪光点
1.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作为课堂主线 ----设计了自学、讨论、探究、归纳、练习、拓展等多种学习活动。通过读图、对比、填表分析出巴西的位置、地形、气候特点,通过绘图、填图,进行图文转换,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反馈矫正贯穿课堂始终,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成为课堂主线。
2.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改变学生单一的地理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音像欣赏、动手画图、角色扮演、自主探究、合作讨论、阐述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例如处理这节课的重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危机和开发利用时,就充分运用了多种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利用录像提高学生的视觉效果;利用学生从网上下载的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增加信息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亚马孙热带雨林中独特动植物的趣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交流机会,并且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加了自信心;短小课堂剧加深了学生对雨林危机的认识,更加认识到“环境保护从我做起”的重要性。
3.学以致用,注重拓展提升----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的之一,把巴西与中国加以对比,找出巴西与我国的相似之处。将巴西的教训作为前车之
鉴,铭记心中。将巴西的成功经验,借鉴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当中。联系我国的具体国情,特别是西部开发过程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环境保护问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教学中渗透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一切为了学生发展”思想。目标定位明确,注重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学习学生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学生身边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在学习中渗透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价值观、人生观。运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在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团结协作,提高交际能力。
(二)今后需要注意的地方
1.还是不敢大胆放手,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只是浅尝辄止,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地理问题可让学生去探究、讨论。
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各环节的活动要做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平时要加强习惯、学习方法的训练和指导。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要把这些优点继续发扬光大,对于这节课尚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我将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要不断探索,继续挖掘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让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散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关于教学设计4
创意说明: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在叙述方式上也独具匠心。阅读本文,学生既可感悟到自然的美丽、童心的可贵,从中得到美的熏陶,又可认识一种全新的写景方式,指导自己的写作。
设计本课时,我将情境创设、知识领悟和方法指导并重,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会”并“会学”。首先设置情境,引出课题,然后入境赏文。我将赏文的三大境界作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为“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引领学生进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第二板块为“研读质疑”,引领学生进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境界。这一板块又由三部分组成: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朗读贯穿整个散文教学的始终。“读与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感知文章的景美、语美、情美;“读与思”则让学生通过朗读,自主发现,探究质疑;“读与悟”是让学生深入理解后感悟,是由“形”到“神”的升华。这“三部曲”是由“学会”走向“会学”的必不可少的环节。第三板块为“迁移拓展”,引领学生进入“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教师让学生展开联想,进行交流,知、情、意、行在此得到完美的结合,实现了美的领悟、美的延伸、美的再塑。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和朗读整体感知,发现“美”。
2、通过读与品、读与思、读与悟进行研读质疑,鉴赏“美”。
3、通过联想与交流和课余练笔进行拓展和迁移,升华“美”、创造“美”。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步骤:
导语:同学们,你看到过晨曦穿越层林,在枝条上跳跃吗?你欣赏过落叶飘零到水上又在漩涡中起舞吗?你感受过“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清新吗?你静听过午夜梦回花开的声音吗?如果你没有,就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吧,让我们一起去山中访友吧!(板书课题、作者)
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欣赏画面,静听范读,思考:作者到山中都访问了哪些朋友?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并标出精彩的词句与段落。
设计意图:学生们是一群在城市水泥钢筋丛林里长大的孩子,森林里的一切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但他们骨子里有着对自然的向往,音乐、画面与语言的完美结合唤醒了他们的潜意识,营造了一个美好情境,把他们带入了“山中”,初步感悟作者“所访之友”,整体感知课文。
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1、读与品:
⑴学生讨论: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美文?
设计意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怎样学”的问题,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⑵讨论明确:鉴赏美文可以从以下角度着手:词语、句式、语段描写的角度,修辞、意境构思等等。
⑶小组交流:
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是哪一位?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并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品析:
我认为最妙的词语:
我认为最妙的修辞:
我认为最美的句子:
我认为最细腻的描写:
我认为最精彩的段落:
我认为描写角度最丰富的段落(触、嗅、视等)
设计意图:对学生提出的鉴赏文章的角度进行总结归类,找出最接近他们的中国,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并且明确各小组分工,确保讨论扎实、有效,不是浮于表面。
⑷小组汇报,班级交流。
⑸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再对比文章的第四自然段,评评哪一段文字更优美,并说明理由。
走进树林,青翠的树枝,随风摇摆,上面有鸟儿在歌唱,随风摇摆,露珠在树叶上闪闪发亮。大树的根须深深地扎进了泥土和岩层,吸取地下的水分和养料。
设计意图:“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更深地品味本文景物描写的`栩栩如生、灵气飞扬,文笔的生动活泼,字里行间的诗情画意。
2、读与思:
⑴请生再次朗读质疑。
⑵学生提问──讨论──交流──解决。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本身比回答问题更重要”,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时间,再在班上交流,师生互动,完成知识的深化与学习能力的提升。
3、读与悟:
作者从山中众朋友身上领悟到了什么?阅读本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迪?
设计意图:架设课本与生活的桥梁,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生活的启迪。
三、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积累与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风景的诗词或散文?
设计意图: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整合,知识的归类与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2、联想与交流:
美好的时光总是匆匆而过,清晨踏着露水进山,而此刻夕阳已涂抹了小路,该回家了,请闭上眼睛想一想:此时此刻,山中的朋友会对我们说些什么?你又想对山中的朋友们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生活本身就是童话”,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与表达能力,在美的情境中再塑美!
3、结语:
喧嚣尘世,碌碌人生,在工业文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在水泥与钢筋日渐密集的层林里,我们已距离大自然越来越远。可是,飞鸟、游鱼、老树上的一抹新绿、石缝里的一颗嫩芽和我们人类都是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别忘了用纯真的双眼去发现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的美丽;别忘了我们和大自然有一个约会;别忘了,我们相约爬山去;别忘了,我们相约看海去……(荐读汪国真的《看海去》画面、字幕、配乐。)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让学生将目光由课本转向浩瀚的书海,将思维由“山中”投向广袤的大自然,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延伸与升华,让语文课堂有情境而无穷境。
4、布置课外作业:
假设自己是家乡的岳阳楼,写一段与游人互诉心声的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设计意图:“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用“心”去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让学生自己动笔用文字描绘“美”,再塑“美”,读写结合,实现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
设计反思:
《山中访友》通篇洋溢着作者对大自然发自心底的爱,感情饱满。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即意境,也就是诗情画意。散文和诗词的情形不同,但富于诗情画意、境界鲜明的散文,一定是好散文,而本文就成功地营造了一个物我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童话般的意境。教学本文时,可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陶冶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操。
《山中访友》里所描绘的景物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融情于山中,山中的万物都成了我的兄弟姐妹,“宇宙的人情化”(朱光潜先生语)在本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在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特点,并探究取得这种效果的艺术手法,例如拟人手法的运用、人称的变换等。
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美”,又能轻松地自主、合作、探究“美”的根源,成了教师在教学中重点考虑的问题。我将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审美层次相结合,将学习过程划分为三种境界,三境界既是知识深度与广度的渐进又是给学生搭建几个认知的平台,还让学生在得“鱼”的过程中学会“渔”,整个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力图构建一种新型的充满民主、张扬个性、激励创新的“对话式”和“板块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设计5
学生的知识和智力发展水平,学生动机,年龄等心理特征,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习惯,这些因素都反映出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学生这些心理因素,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受到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和他们所具有的基础知识水平条件的制约。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的学生对某种教学方法的适应性可能会有很明显的差异。同样,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同样一种教学方法的适应程度也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准确地分析研究学生的上述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向更高的水平和阶段发展。
一般在教学设计中,都要写上学情分析,这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之一,也是确定学习目标的依据之一。“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目标往往比较空泛,没有针对性。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心理认知特点,才能确定其在不同知识、不同技能和不同学习活动中的最新进展,而从知识、技能等方面来阐述最新发展就是教与学目标。“学情”分析是教与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依据,因为只有针对具体学生才能界定内容的重点、难点。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是从如下几个方面去分析了解学生的:
1.学生年龄特征分析
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特别关注,喜欢进行合作学习。他们上课的注意力比较集中,注意力比较持久,适合进行软持久的技能训练。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学生的认知需要那些只是储备,他们徐洗过了没有货他们了解吗。
3.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本班级学生认知水平如何?有没有较强的求知欲。那些学生底子好,那些学生对这部分的学习有困难。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关心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因材施教,设计任务。
4.学生的学习习惯
本班学生是否思维比较活跃,反应灵敏,思考有没有深度?
“学情” 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部分,并与教学设计的其他部分存在极为紧密的互动关系。“学情”分析是教与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方法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方法会变成教师个人的表演;因为没有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任何讲解、操作、练习、合作都很可能难以落实。
关于教学设计6
这位送礼物的人,原来是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婆婆,她独自住在山脚下的小屋里,生活贫困而朴素,品质勤劳而善良,正因为她无私地把微笑送给别人,因此人人都尊敬她。一张精美的贺卡、一份温馨的祝福、一句亲切的话语、一种诚挚的关怀是礼物,一丝真诚的微笑,更是一件神奇的礼物:送给伤心的人,他会满怀宽慰;送给愤怒的人,他会转怒为喜;送给劳累的人,他会精神焕发。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微笑,把真诚的微笑送给别人,让别人感到幸福的同时你也是快乐的。
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积累新词。
2. 理解课文,学会抓重点词句体会微笑的神奇。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微笑能带给人们幸福和快乐的道理,学会在生活中善待每一个人。
重点难点
1.让孩子们懂得微笑有着无穷的魅力,从而在生活中善意地对待每一个人。
2.通过品文感悟老婆婆虽然贫苦但心里充满阳光。
教法学法 :品读感悟法 合作交流法 实践体验法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新华字典》或《现代汉语小词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老婆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积累新词。
2.整体感受老婆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收到过礼物吗?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当时的心情吗?那你们有送礼物的经历吗?送出礼物那一刻,又是怎样的'心情呢?(生汇报。)
2.师:世上有一种礼物,它不仅能传递祝福,而且还有着神奇的力量。那它到底是什么礼物?又有着怎样神奇的力量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物》这一课。(板书:礼物)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读后交流,掌握概括大意的基本方法,教师相机指导。
2.检查生字词情况,齐读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孤苦伶仃”、“捻”、“搓”的词义。
3.抽生读课文,生生互评“字音读准没有,句子读通顺没有”。
三、再读课文,感受老婆婆的生活态度
1.刚才你们自己读了课文,听了别人读课文,你知道老婆婆的生活条件怎么样?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请迅速勾画下来,先给你的同桌说说。
2.抓重点词、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等方法,来指导学生运用到本课学习中,明白句子的深刻含义
3.根据师生共同整理的内容,点拨学生采用勾画重点词进行理解,并在反复朗读中领悟。在交流中,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评价。
(1)老婆婆吃住条件怎样呢?(抓住“砖头支起一口锅”、“野菜”、“只有…才”、“唯一”等词语,让学生把勾画出来的词句反复读读,并深入体会,交流感想。)
(2)老婆婆生活环境是如此艰苦,那她是怎样面对生活的呢?引导学生勾画出体现老婆婆心情欢快的词语:“金黄的树叶”、“小鸟和虫儿的啼鸣”、“月亮当灯笼”等。从“每天天亮”、“拾柴割草”、“编筐织席”、“夜里”、“捻麻线”、“搓草绳”、“一年四季”、“手脚不停”等词语中体会老婆婆积极的生活态度。是啊,穷困并不可怕,要有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3)通过对比穷困和乐观,以各种形式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感情变化(同情——赞赏)。同情老婆婆的孤苦伶仃,赞赏老婆婆乐观的生活态度。读出相应的语气和情感。
(4)这样一位老婆婆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勤劳、善良、乐观。)
四、总结课文,设疑悬念
一位勤劳、善良、乐观的老婆婆,却在那么差的生活环境中,要送给谁礼物呢?送给别人什么礼物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
关于教学设计7
一、活动背景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春节更是如此。春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是最隆重的节日。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相联。传统的春节,有关于“年”兽、万年创建历法、熬年守岁、贴春联、赏冰灯等各种传说;有扫尘、春联、门画、倒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看大戏、闹元宵等习俗;有腊八粥、年糕、饺子、元宵、春饼等食俗;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万事如意等风俗
春节文化历经几千年,质是不变的,这个质就是源于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春节文化的魅力,使春节成为最有凝聚力的节日。每当春节来临,背井离乡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每年一度上亿人次的“春运”高潮,说明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与春节相关的年俗,早已由一种礼仪渐变为一种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因此,我们三(1)班举行了“春节风俗谈”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春节
(二)活动目标:
1、了解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最期盼的日子。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从形式上的过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进而了解春节的由来、礼节及相关习俗。
2、到超市、饰品屋、节日礼品屋等进行参观、调查、访问,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过年的热闹与快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彼此间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参与意识。
(三)活动人员:三年级学生
(四)活动分组:春节的来历、春节的食俗、春节的风俗、春节新想法
(五)活动准备:按小组分别联系有关人员讲授春节的神话起源、习俗等相关知识;通过括图书、网上查找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春节的知识、准备各种资料。
(六)活动注意事项:
1、活动在老师带领下有序进行,注意安全;
2、调查采访时态度诚恳,注意文明礼貌,并做相应的记录。
(七)课时安排:主题活动准备阶段3课时;收集资料3课时;整理资料4课时;观察、汇总4课时;总结就评价2课时。
三、活动实施
阶段一:分组确定研究项目(准备阶段)
第一课时
(一)观看“春节”音像片断,引出课题“春节习俗”。
(二)提出可以研究的相关问题:
1、关于“春节习俗”你了解多少?
2、对于“春节习俗”你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春节的来历、饮食文化、文学艺术、民间美术等等)
3、把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为下一步作准备。
第二、三课时
(三)学生分组确定研究问题
1、根据问题的类别,学生自由选择,成立研究小组(互相协调)。
2、分组讨论要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上网查资料、调查、访问等)。
3、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
4、确定研究专题:
(1)回溯历史渊源——春节的来历
(2)流落民间的饮食文化——包饺子、年夜饭
(3)春节的传统风俗习惯——办年货、扫尘、贴春联、拜年、放鞭炮、接财神
(4)春节新畅想——
(四)分组制定研究计划
1、提供一份研究计划,供学生学习参考。
2、各组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和方法,设计调查表格和访问记录表。组员分工,商讨在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教师及时指导。
阶段二:各小组展开研究计划(实施阶段)
第四—六课时
(一)每个小组分头行动,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最终获得所研究问题的结果。(小组成员分工协作)
第一组:春节的来历调查小组。春节由来与传说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计划开展活动,有的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有的走向图书馆,搜集关于春节的资料,最后进行加工整理,编写小报,供大家欣赏。
第二组:饮食习俗调查小组。
该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到食品批发市场、各大超市,了解春节期间人们的购物情况。其中,最让他们关注的是饺子、汤圆一类的大众食品,他们拍摄饺子、汤圆的品种,品尝它们的味道,干得特别带劲。从实物到图片、文字,最后到自己亲自动手包饺子、撮汤圆,从中感受到活动的无限乐趣。
第三组:春节风俗习惯调查小组。
该组成员走街串巷,来到各大商场、超市进行现场调查、采访,了解春节前后最受人们欢迎的春节饰品,如中国结、红灯笼、对联、窗花、大红“福”字、鞭炮,在调查中,同学们还学会了剪窗花、制作灯笼,培养了动手能力。
第四组:春节新想法调查小组。
该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到社区和街道走访人们对一些春节习俗的新看法,以及旧风俗造成的一些弊端,形成了自己的资料。你过年时放鞭炮吗?你放鞭炮时遇到过安全事故吗?对于现在我们这里不许燃放鞭炮您赞成吗?为什么?你收到过压岁钱吗?你是怎么花的?你如何看待这些风俗?50年后的春节和今天有什么不同?传统文化该不该丢?
第七—九课时
(二)各小组整理归纳研究成果。
阶段三:信息交流会,展示动手实践、创作的成果。(展示阶段)
第十—十四课时
1、交流研究成果。
各小组可由1—2名学生向其他学生介绍本组获得的成果及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同时出示相关资料,并介绍资料的来源。其他同学可提出相关问题询问。
2、归纳总结各组的研究成果,并展示。
(1)研究“回溯历史渊源”小组搜集了春节的来历,春节相关的典故等,并以资料的形式进行展示。制作手抄报。
(2)研究“流落民间的饮食文化”小组,主要研究“年夜饭”、“水饺”、“年糕”的来历、程序及象征意义;传统菜肴的象征意义及取菜名的学问等,并模拟操作实践。
(3)研究“春节的传统风俗习惯”小组,主要研究的是传统春联的制法、写法、张贴的讲究及春节灯谜的由来。以及拜年的吉祥用语,还给大家展示精彩的对联,送上全组同学对大家新年诚挚的祝福。
(4)研究“春节新畅想”小组主要研究的是你对放鞭炮有什么看法?你对收压岁钱有什么新的`想法?小组成员还进行了现场辩论赛。
3、总结延伸:
(1)活动后,将有关“春节习俗”的资料归类汇编成册,或制成专题网页,上传到学校网站上展示。
(2)利用寒假民间采风。
第十五—十六课时
四、活动评价与反思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突破了教材和学校的局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了解到了许多过年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访问、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将
自己的活动成果以新颖的方式向更多的人展示,社交能力及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此次活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爱好及兴趣,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从主题的选定到小组成员,从制定计划到调查研究,教师只是对各组成员进行必要的指导,没有包办代替的现象。
2、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题的研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同时又是协同互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活动中,学生不是讲台下被动的看客,而是活动的主人。他们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寻找资料,根据活动内容制作主题板报;可以通过询问父母了解饺子的做法,自己动手包饺子;也可以向手工艺人拜师学艺,制作灯笼或剪制窗花。
关于教学设计8
教学重点: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2、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
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人,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泯扳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下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⑹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丁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贪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人”、“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字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1、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2、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3、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关于教学设计9
宽城区兰家中心校
高明
杜甫的《绝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8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韵味无穷的美。
一、色彩美。
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将眼前的景物描绘成一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它产生了诱人的魅力。黄鹂、白鹭、翠柳、青天,四种景物四种颜色,黄绿相间,白蓝辉映,读来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
二、结构美。
这首诗巧妙地将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既使诗在结构上浑然一体,又获得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
三、意境美。
这首诗描写的是公元759年春末夏初成都浣花溪旁杜甫草堂前生机勃勃的景象,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
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写的是动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树上成对的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由远及近,写的是静景,作者身在草堂凭窗远眺西面的雪峰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低头瞥见门外停着的来自万里之外的东吴的船只,不禁喜上心头。短短四句诗,却描写了诸多景物,远近结合,动静交错。色彩明丽,有条不紊,勾画出一幅春意盎然,清新开阔的自然景色的画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和愉悦的.情感。
但是作为二年级的学生不需要对古诗了解得多么透彻,理解得多么深刻,只要求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并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就可以了。理解诗句的意思我给学生设计了两个梯度:这首诗的前两句意思浅显,所以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自己来说,后两句意思学生比较难以表达,所以以老师的讲解为主。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如:在教学第一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他的家乡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他往窗外一看,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看看,又看见了什么?在教学第三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都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在教学第四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这时诗人又低头一看,门外的江面上停着一艘艘船。猜猜哪个字是“停”的意思?这些船都是从遥远的东吴行驶而来的。哪个词说明这些船行驶的路途很遥远?我们的眼睛始终跟随着大诗人杜甫的眼睛去观察,去体会,仿佛自己置身于其中。
挖掘文本的空白点,然后进行说话或写话训练,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刚研读文本时,没发现有什么空白点,但随着研读的深入,发现文本的空白点还是有的,如第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里就含有说话训练点,这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叫,不就是在歌颂美好的春天吗?于是在学生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后我设计了学生想像说话: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飞来飞去,跳来跳去,嘴里不停地鸣叫着,好像在说——。
课后,大家提了条非常好的建议:在背诵这个环节中,如果让学生跟着情境背诵,把原来的配音去掉,那这个意境就更美了。是啊,如果把这个课件的利用率再如果一步,效果会更好。真是一个人的力量小,集体的力量大无比啊!
关于教学设计10
一、知识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动物们都是怎样过冬的。
二、能力训练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课文对话为蓝本,进行口语对话能力的训练,要求说的明白、通顺。
三、情感方法目标:教育学生和人交流要有礼貌。
四、教学手段:计算机、图片、头饰
五、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一同到大森林里的动物王国去玩,好吗?
播放cai(教师边介绍:凉爽的秋天就要过去了,阵阵秋风把寒冷的冬天给我们送来,动物王国里的小蚂蚁、喜鹊、青蛙、蛇、刺猬在这里谈论着怎样过冬呢。松鼠姐姐把它记录在我们的书中第21课,我们快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的读一读,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明白为止。(学生读书)
2、同学们都读明白了吗?谁来告诉大家,你从松鼠姐姐记录的文字中知道了哪些小动物的`过冬方法?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贴图、板书)
(三)、朗读训练
1、看来同学们对你喜欢的动物朋友的过冬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你想跟哪个小动物交朋友,就请你读读那个小动物说的话。只有读出动物说话时的神态、语气,小动物才能答应和你做朋友。现在你就练习练习吧。(学生自由练习读)
2、谁愿意给大家读读你的动物朋友的话。(指名读,并评价)
3、通过你们的努力,你们都成为了小动物的朋友,我的动物朋友蚂蚁告诉我一条消息,你们想知道吗?(出示招聘广告),咱们一起报名应聘呀?那咱们先准备第一关,请你们在小组内练读,注意同学要合作、要分工明确。
4、指两组同学配音(即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知识,口语训练
1、看来同学们都达到了第一点的要求了,闯过了第一关,祝贺你们,现在咱们再闯第二关,你还知道其他小动物的过冬方法吗?看谁的知识丰富。(学生汇报搜集到的资料)
2、看来前两关对于同学们来说太简单了,第三关可有点难度,你们有信心吗?那好,给老师个机会,先尝试一下。我们俩表演的怎么样?(生评价)
3、老师相信你们也能闯过这一关。一天,小蚂蚁又遇到了蛇、黑熊、乌龟、蝙蝠等小动物,他们又会怎么说呢?同桌间练习,要做到像课文中的小动物一样,有礼貌,说的清楚明白。
4、指两组同桌进行表演。(评价)
(五)小结:今天,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连闯了三关,我想每个同学都能获得一张《动物过冬》剧组的录取通知书,你们高兴吗?今天我们在动物王国里游玩太有趣了,让我们带上动物头饰到前面来一起照张像,留作纪念吧。
板书: 21、动物过冬
蚂蚁、喜鹊(图):在本地过冬
燕子、杜鹃、黄鹂(图):到南方过冬
青蛙(图):冬眠
关于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了解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大自然、赞美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夏天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阅读描写夏天的书籍。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夏天相片,包括江南水乡、苍茫塞外、黄河流域的夏日图片,请学生辨析哪一幅图片是本课描写的夏日情景。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小组交流
1?人们爱吟诵春花秋月,冬雪的洁白也为人们称道,夏天却极少被提及。一说到夏天,人们总会想到骄阳似火,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字词或不理解的问题。
2?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3?用横线勾出文章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再仔细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赞美夏天
1?文章从几方面赞美了夏?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夏季特点的句子。
2?感受夏天的气氛。
(1)夏天的气氛热烈得像什么?作者把夏季、绿草、树林带各比作什么?在这沸腾的夏季、密密的绿草、茂盛的树林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2)这一声声蝉鸣真是那样使人心烦吗?在这里,作者透过蝉鸣,想告诉我们夏天怎样的特点?
(3)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两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欣赏夏天的色彩。
(1)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这指什么?有怎样的道理?(出示句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洋溢着成熟的气息。比较研读,深刻体会。)
(2)结合对希望、成熟等词语的理解,完成填空:
夏天,正当之间,正是一个、的旺季。(春华秋实承前启后生命交替)
(3)联系下文,理解句子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含义。
(4)田间长着哪些庄稼?它们的长势怎样?
4?感悟夏天的旋律。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出自白居易的《观刈麦》。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诗句意思。(出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引导学生读这句话。)
(2)用自己的话谈谈人们夏季的繁忙、紧张。
(3)有感情地朗读全段,读出夏天紧张的旋律。
四、精读全文,拓展积累
1?引读文章最后一段,勾出写夏季特点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对夏季的赞美之情。
3?背诵课文第一段。
4?文中有许多句子把夏天的景象写得形象生动,读一读,抄一抄。
板书:
夏
热烈磅礴之势
金黄旺盛活力
紧张人倍忙
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
关于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 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内容:学习第一首古诗,学习生字。
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意思。
重点:识字、写字。
用具:字卡、教学图片。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 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l、 板书诗题: 春雨
2、 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 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 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 指名读诗句。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í,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ù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 到,它就下起来了) 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
(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 齐读这两句诗。
※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
(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迸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你说得真好! 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 知/ 时节。
当春/ 乃/ 发生。
随风/ 潜人/ 夜,
润物/ 细/ 无声。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
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三、描红指导。
第 二 课 时
内容:学习第二首古诗,学习生字。
要求: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意思。
重点:识字、写字。
用具:字卡、教学图片。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 春晓
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ǎo三拼音, 左右结构,
左部是“日字旁”,右都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 画面上是个什么人? 她左手在拉起什么? 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
(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 指名读四句诗。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á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都是“目字旁”右部是“民”。 “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é。上下结构,上部是“ ”,不是“ ”,下都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jue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 (“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
(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
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 (“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
(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 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白已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想一想:
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5) 齐读这两句诗。
(6) 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 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 想到什么? (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
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 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8)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借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 / 不觉晓,
处处 / 闻啼鸟。
夜来 / 风雨声,
花落 / 知多少。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 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 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 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知道这些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3、初步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 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内容:学习第一首古诗,学习生字。
要求: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意思。
重点:识字、写字。
用具:字卡、教学图片。
一、导人新课
小朋友们,现在正是春天,天气暖和,百花齐放,人们心情舒畅。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古代诗人为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写的两首诗。(板书: 古诗两首)
二、教学《春雨》
l、 板书诗题: 春雨
2、 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杜甫写的。原诗有八句,这里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说的是春雨的特点。
3、 教师范读一遍,领读两遍。
4、 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说出春雨细密、滋润万物、催开百花等特点。诗人是怎样来写这春雨的呢?
(2) 指名读诗句。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乃:nǎi,鼻音。共两画,第一笔是“横折折折钩”,第二笔是“撇”。这里“乃”是就的意思。
随:suí,平舌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有”,再写“ ”。“随”是跟从的意思。
润:rùn,翘舌音,前鼻音。左右结构,右部先写“门”,再写“王”。“润”是加水分,使东西不干枯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说生字的笔画或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春雨像知道时节似的,当春天一 到,它就下起来了) 想一想:为什么诗人说它是“好雨”呢?
(因为春天庄稼最需要雨水,所以诗人说春雨是好雨)对,这两句诗赞美了春雨来得及时。
※ 齐读这两句诗。
※ 指名读“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潜入”(“潜入”就是在人不知不觉中透进去)那么“随风潜入夜”该怎么解释?
(夜间,好雨随着风在人们不知不觉中透迸万物的内部)“润物细无声”是什么意思?(春雨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谁能把这两句诗连起来解释一下?(春雨是在夜间,乘人们不注意的时候,随着春风洒落,细密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你说得真好! 春雨做了好事却不声不响,怎么不是好雨呀!
※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四句诗赞美了春雨及时而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反映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好雨/ 知/ 时节。
当春/ 乃/ 发生。
随风/ 潜人/ 夜,
润物/ 细/ 无声。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好,是全诗的中心,其他都是围绕“好”来写的,是春雨“好”的表现。
知,表现春雨善解人意。
“当……乃……”强调春雨好在下得及时。
潜、细、无,强调春雨的美好品格。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三、描红指导。
第 二 课 时
内容:学习第二首古诗,学习生字。
要求: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意思。
重点:识字、写字。
用具:字卡、教学图片。
一、检查复习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春雨》。
2、默写“春雨”、“时节”两个词语。
二、教学《春晓》
1、板书诗题: 春晓
2、解题: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孟浩然写的。“晓”xiǎo三拼音, 左右结构,
左部是“日字旁”,右都是“尧”,上面没有“点”。诗题里的“晓”是早晨的意思。“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3、教师范读,领读一遍。
4、看图导读,结合学习生字。
(1) 出示挂图,指导学生看图: 画面上是个什么人? 她左手在拉起什么? 她看到室外有哪些景物?
(画面上是个古代女子,她左手拉起帘子,看到室外有桃花、小鸟和芭蕉等景物)
(2) 指名读四句诗。
(3) 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眠:mián。前鼻音,三拼音。左右结构,左都是“目字旁”右部是“民”。 “眠”就是“睡”的意思。
觉:jué。上下结构,上部是“ ”,不是“ ”,下都是“见”。“觉”是个多音字,读jue时是觉得的意思。
指名学生读生字,说生字的结构,讲生字的意思。
(4) 分句讲读。
※ 指名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 谁能说说“春眠不觉晓”的“晓”是什么意思? (“春眠不觉晓”的“晓”是天亮的意思)为什么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不同呢?
(因为联系全句的意思,说成春天睡眠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才好讲,说成不知不觉就到早晨了不大好讲)对,你能联系全句的意思来解释“晓”字的意思,讲得合理,对头,很好!
那么“处处闻啼鸟”该怎么解释呢? (“处处闻啼鸟”就是到处听到鸟叫声的意思) 那么诗人为什么不写成“处处闻鸟啼”呢?
(自答:写诗是要押韵的,这首诗押的是“ao”韵,所以要把“鸟”字放在句末)
※ 谁能补充一些想象,用白已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春天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醒来时只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想一想:
这春天的早晨多么美好!
(5) 齐读这两句诗。
(6) 指名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 这两句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事? (写的是昨天夜里的事)昨天夜里听到什么? 想到什么? (昨天夜里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想到这样风吹雨打,花儿不知落下了多少)
请连起来说一说。(想起夜里曾听到刮风下雨的声音,不知花儿被吹打得落下了多少)再想一想: 花儿落了,春天即将离去,这春光多么可贵,多么值得珍惜呀!
(8) 齐读这两句诗。
5、总结。
这首诗描写了春天一个雨后早晨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爱春、借春的真挚感情。
6、朗读指导。
(1) 掌握节奏,韵律(加点的是韵脚字)。
春眠 / 不觉晓,
处处 / 闻啼鸟。
夜来 / 风雨声,
花落 / 知多少。
(2) 抓住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不觉晓: 反映睡得香,人感到满足。
处处闻啼鸟: 反映春天生机勃发的景象。
花落知多少: 反映春光不能常驻,应该加倍珍惜的心情。
(3) 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4) 学生自练。
(5)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关于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凭借具体语言材料,初步了解化石的作用,培养学生从小具有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3.初步了解化石的知识,石头书里有哪些学问。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石头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2.教学难点:结合课文语境,特别是抓住文中叔叔的五次回答中的句子,来理解“石头书”是一本怎样的书。
教学工具准备一些石头化石的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生字词
二.精读训练
(一)引出全文的感情线索。
读文,思考:川川和磊磊在整件事的过程中感情是在不断变化着的,请在文中勾画出有关表示感情的词语。(好奇、奇怪、高兴)
(二)导读第一、二自然段。
“好奇”是什么意思?川川为什么觉得好奇?
指导朗读: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把这种好奇的心情表现出来。
过渡:勘探队员叔叔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那么,勘探队员究竟在干什么呢?
(三)导读第三、四自然段。
过渡:第一、二自然段告诉我们勘探队员叔叔趴在一块大石头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什么,这一不寻常的举动引起了川川的好奇。那么,叔叔究竟在干什么呢?齐读第三、四自然段。
川川和磊磊听了叔叔的回答后为什么感到很奇怪?
比较“奇怪”与“好奇”的异同。(“奇怪”是就川川和磊磊对勘探队员叔叔的话感到难以理解;“好奇”是说川川和磊磊对叔叔的那种异常举动觉得新奇而产生了浓厚兴趣。)
指名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四)导读第五至十三自然段。
启发思考:勘探队员叔叔的面前明明只有一块光秃秃的石头,可他为什么说自已是在读书呢?
(引导学生从石头的外形、石头上的字画、及石头的价值和作用这些角度思考)
1.比较句式:
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一册厚厚的`书。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出这两个句子在意思上是一样的,但第一句所表达的语气比第二句要强烈些)
2.川川听了,“不禁笑了起来”,“不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禁笑了起来”?
3.石头上的字指的是什么?画指的是什么?
(五)读第十二自然段,联系第八、十自然段,想想勘探队员叔叔是根据什么来推断这里曾经是密林和大海的?
“刨根问底”是什么意思?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这本书究竟有什么作用?这是根据什么来推断的?(引导学生结合全文的内容来思考这些问题)
(六)导读第十四自然段。
川川和磊磊为什么高兴?为什么就石头书里的学问可真多?这里的“读”字该怎么理解?
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总结全文
1.说说“石头书”的含义。
2.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石头书”了解了石头里竟蕴含了这么多的学问。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类似“石头书”这样的事物,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研究。我们现在应该努力学习常握知识,长大了去揭示那些奥秘。
四.布置作业
1.写出下列词语近义词。
好奇——()高兴——()
刨根问底——()聚精会神——()
2.在括号里选择正确的词语和带点的词语搭配起来,再抄写在横线上。
关于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作者笔下白公鹅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白鹅》和《白公鹅》在写作上的的异同之处,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特点。
4、学习收集好词好句,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学生要完成的表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
2、生,观察讲述,你们见到了一只什么样的鹅?
(学生自由讲述,动作描述)
3、师,这只白公鹅与《白鹅》里面的鹅有什么异同。
(学生可用语言或动作描述)
二、初读课文
1、学生找自己的.同桌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
2、全班交流,注意正音:
指名读、小组分段读。
3、再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
1、利用课件进行对比阅读。
2、找自己的好伙伴边阅读边完成表格:
白鹅 白公鹅 共同点 不同点 叫态 步态 吃态 玩态
学生填写的表格。
3、全班交流。
(分别讲述共同点、不同点。)
4、对比阅读,体会两位作者的写作特点:
⑴ 丰子恺怎样观察、写鹅的吃态?
⑵ 叶诺索夫怎样观察、写鹅的玩态?
四、品读课文
1、通读课文,读出感情。
2、自读、小组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字、词、句,和不明白的地方再读一读。
3、自由交流:
⑴ 自己为什么喜欢这些字、词、句。
⑵ 质疑。
⑶ 体会两位作者对白鹅喜爱之情。
五、师生小结
六、摘录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字、词、句,积累词语
关于教学设计15
【学习目标】
1、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生字生词卡片。
3、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课件:昔日的洨河风光。
2、谈话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方案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方案吗?读读课文就清楚了。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2、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
三、自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2、汇报交流:
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⑴ 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⑵ 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⑶ 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3、引导小结:
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4、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四、识字学词
1、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2、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3、指导写字:
⑴ 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
独体字:爪
⑵ 学生写字。
⑶ 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听写词语:
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2、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二、朗读体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2、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扩展交流
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有兴趣的,可完成课件选做题。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小学教学设计04-21
排列教学设计05-03
《称赞》教学设计04-30
《走路》 教学设计05-21
《挑山工》教学设计05-20
《画》教学设计04-25
《雨点》教学设计05-09
西部教学设计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