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橡皮泥等。
教师演示:地球仪,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在讲台前摆放一只地球仪)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地球表面的地形是各种各样的。反映在这地球仪上,我们通常说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绿色代表(平原)。像这些高高隆起的地方往往就是一座一座的(高山)。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大海永远是大海,陆地永远是陆地呢?
(的确如此地球并不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内部外部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变化着。)揭题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火山改变地形
地球内部的运动我们见过吗?
师,是的,我们谁都没有看见过。那我们又如何知道地球的内部是运动着的呢?请看大屏幕:1963年一艘渔船漂泊在漫无边际的大西洋中,忽然间有渔民看到远处海水汹涌翻滚,转眼间升腾起数十丈烟柱,弥漫了整个上空。结果一昼夜之间在海面升起了一座苏尔特塞岛。为冰岛共和国增加了一块新的土地。
谁来说说大西洋海域里发生了什么?(火山)(板书:火山)从哪里看出来?(海水汹涌,有浓烟产生)火山爆发的结果是什么?(产生了小岛)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次火山,你决定用哪个词?(猛烈)(板书:猛烈)为什么?
小结:如此可见,火山带给地球表面的地形变化是多么猛烈啊!我们再通过一段视频,让同学们感受一下震撼的.火山爆发。
2、地震改变地形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组卫星拍摄的照片。这是同一个区域不同时期拍摄的两张照片。可能不是很清楚,老师做一些大概的描述:这是蜿蜒曲折的河流,两边是高山,在高山的峡谷间是城镇与村庄。现在请同学们比较两张照片上地形地貌有什么不同。
(河流堵塞;山体滑坡;村庄掩埋了,公路塌陷了。)小结:一句话,这里的地形地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是哪儿呢?(屏幕出示:四川省青川县)同学们应该明白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变化如此猛烈吧?(板书:地震)(课件:细节)
这次地震不但伤亡惨重,而且使当地的地形地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又如:(课件出示)2007年4月2日所罗门群岛发生里氏8级地震,在引发海啸造成人员伤亡的同时,将一座名为拉农加的岛屿突然“拔高”了3米,岛屿周围的珊瑚礁受到影响露出水面。
这次地震又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老师再来介绍一次地震:1920年,在宁夏的一个地方也发生了剧烈地震,地面出现了许多长达几米到几十米的裂缝(课件出示:裂缝),从山上崩塌下来的泥土、石块把长约2500米的河流堵塞,很快就形成了一个湖泊(课件出示:湖泊),这就是由于地震形成的堰塞湖。
3、小结。
由此可见,每次强震过后,都会改变地球的地形地貌。你们还知道哪些因为火山爆发或地震而形成的地形地貌吗?(补充课件:富士山、唐家山堰塞湖、火山锥、断层)
三、地球内部运动与地形变化关系
每年全球有震感的地震不少于上百次、火山不少于50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火山和地震的呢?
教师解释:科学家们对地震和火山都进行了跟踪调查。慢慢的他们发现这与地球内部运动有关。地球内部分地壳、地幔、地核三层(课件出示)。地壳是有岩石组成。它包括岩层上面所有的陆地和海洋。我们人类及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生活在地壳上。往下是地幔。地幔主要有流动的物质岩浆组成,我们看到的火山爆发时的岩浆就是从地幔喷射而来。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高,压力也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促使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课件出示:有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及我们国家所在的亚欧板块。)这些板块就如同漂浮在湖泊上的树叶也在运动着,唯一不同的是运动很慢,我们不易察觉。这一学说称之为大陆漂移说。开始很多人质疑不相信。可慢慢的找到了很多很多的证据证明这一学说。(板书:大陆漂移说)
1、探究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现在我们来仰望一座高山。它是(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高的山。瞧,科学家们在这作座高山上发现了什么?(出示:喜马拉雅上上发现的各种海洋生物化石。)
的确,许多证据表明喜马拉雅山曾经是海洋,你们推测推测:喜马拉雅山是如何产生的?
科学家们认为它是怎样产生的呢?请让我们关注它特殊的地理位置。从图上我们能清楚的看到他处在哪儿?(出示:地形图)
它正处在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师:注意这交界处。我们刚才知这两个板块是运动着,它们之间会发生(碰撞)碰撞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用挤压两本书做实验,发现两本书中间隆起了。)联系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两个板块碰撞,交界处就会抬升,隆起。(板书:碰撞高山)其实这个抬升过程是很缓慢的。是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地壳运动才造就了今天如此伟岸的高山。同学们相对于地震、火山改变地形的猛烈,这样的板块碰撞改变地形要来得(缓慢)。(在碰撞前加上缓慢一词)
根据科学家测定伟岸的喜马拉雅山现在每年还在以0.33——1.27厘米上升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印度洋板块还在撞击亚欧板块。)
2、预测非洲大陆的未来
了解了高山的崛起。我们一起到非洲大陆随同科学家预测这块神奇大陆的未来。
科学家们在卫星传来的非洲大陆照片惊讶的发现了一条大裂缝。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生:(读图及相关文字)在非洲大陆的卫星照片上,科学家惊讶的发现有一条大裂缝。纵穿非洲东部。裂谷宽约几十至200公里,深达1000至2000米,谷壁如刀削斧劈一般。总长超过8000公里。张裂的平均速度为每年2厘米~4厘米。
科学家们把它称为地球的大伤疤。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裂谷呢?(原来大陆板块除了相互的碰撞,自身也会在岩石圈脆弱的地方产生分离。东非大裂谷就是一个典型。)也让我们来做一个模拟实验吧。(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学生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那么预测一下,几百万年之后,非洲大陆会出怎样的情境?
(裂谷会更大。非洲大陆分成两块。)
师;老师告诉你们,你们很很能干,你们的预测和科学家预测几乎相同。一起来看看科学家的预测。(屏幕出示)
小结:大陆板块分离产生裂谷。那么在海洋深处板块分离会产生?(海沟)
(板书:分离裂谷、海沟)。这样的地形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是很(缓慢)的。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地球的内部从来没有人进去看过,科学家又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的呢?此部分从探索三个黑盒子开始,了解科学家是怎样通过火山、地震、地热等自然现象引发对地球内部的思考,最后通过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来构建对地球内部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内部的构造
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2、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内部的结构
3、科学态度: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能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难点: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准备各色橡皮泥,小老师报名收集资料分享成果教师准备:煮熟的鸡蛋、三个黑盒子、水、沙子、小石子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桌上放了3个盒子,里面装着不同的物品(水、细沙和小石头)。
2、谈话:你们不打开盒子,用什么方法能够猜出盒子里有什么?
学生交流。
3、话:同学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刚才猜物体的方法对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
4、同学们,你知道吗?我们的地球家园上共有224个国家,一起生活在这个大家庭里。虽然每天生活在地球,但大家不一定真正了解它。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地球家园的内部,了解其中的奥秘吧!
(板书:《地球的内部》)
(二)目标摆出,学生尝试
(1)带着这三个学习目标,请同学们欢迎xx同学先给同学们讲解,讲解不到位的地方,老师来做以补充。台下的同学注意听台上小老师讲解过程中优点和缺点都有哪些?台下学生可以对小老师进行点评,之后老师会出测试题来考一考大家。
(2)学生尝试
学生根据课前收集《地球的内部》资料,讲解知识。(辅助工具:学生制作的课件)
注意:学生知识点讲解有无错误,课件是否准备充分,有无和同学互动,语言是否流利,知识点是否理解等等。
(3)师生共评
1、教师根据小老师和学生的表现,先请小老师谈感受。
2、请台下学生对小老师进行点评。
3、教师汇总评价。
4、根据学生点评,没有讲清部分,教师补充。(根据课堂小老师讲解,灵活引导学生理解知识)
(三)、指导学生讨论并制作地球内部构造模型
1、谈话: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科学家对地球的了解,我们可以用橡皮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制作?
2、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区分地球内部各层次及怎样确定各层厚度等问题展开讨论。
如:(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3)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
3、交流汇报,确定方案。
4、分组制作。
5、各组展示后切开相互评价。
内容:
地球构造模型x月xx日
今天我得了x颗☆
评价项目 ☆☆☆ ☆☆ ☆ 下次努力
1、外形美观
2、内部比例与色彩
3、组员的合作情况
(四)、知识检测
1、地球内部构造按照不同的圈层可分为几层?
2、举例说明地壳占地球体积的多少?
3、地幔又可分为几层?
4、地核的显著特点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地球的内部
地壳
地幔
地核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能够通过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2、 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3、 知道可以用模型方法来研究科学问题。体会科学探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 体验探究的球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模型和学具,知道地球的构造,地壳、地幔和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并且知道模型方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教具
活动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师: 说起地球,我们心中就会涌起无限的感情。虽然在茫茫宇宙中,地球只能算得上沧海一粟,但她却是我们人类可爱的故乡,唯一的家园。人类对大自然的一切认识,都是从地球开始的。作为地球的儿女,我们对于这颗养育自己的行星又有多少了解呢?请问大家地球是什么形状的?(配课件)
2、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圆球,那么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个巨大的圆球里面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猜测地球内部有什么
1、 我们都知道,由于大气和水更多吸收太阳光谱中的红色,这颗玲珑剔透的行星便静静焕发出独特的、梦幻般的蔚蓝,这么美的地球,它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来猜测一下好吗?
2、 学生交流(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石油。 生:我觉得有好多的煤炭。 生:我想还有许多矿物,如:铁、铝等。 生:我猜想还有许多水。 生:我想还有许多岩石。生:我觉得地球应该有一个很硬的壳。……)教师适当评价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1、 师: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测,到底地球内部有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一看,对吗?但直到目前,钻得最深的井,也只有12千米,这个数目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那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去了解地球内部的呢?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资料。
2、 学生分组交流收集的地球构造资料(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地球内部构造的资料)。
3、 过渡:查找、搜集大量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但很花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兴趣、信心、恒心是不可能取得探究成果的。今天xx小组的成员就做得非常好!我们要向你们组学习。
4、 讨论:通过同学们的资料,我了解了科学家已经想到了钻孔、地震波等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5、 师生交流
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 说了这么多,那么到底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同学们想得一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播放录像)
2、 原来地球的内部分了三部分,分别是地壳、地幔、地壳。(板书)
3、 介绍各部分厚度及相关知识。
4、 师:通过科学家的研究我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圆形,而是一个椭圆形,就像这个鸡蛋(出示鸡蛋)鸡蛋的内部结构与地球的内部会不会有什么关系?
5、 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7、师:假如你能留意发生在身边的事,假如你在发现的`基础上能做个细心人,假如你能多问个为什么,那么,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也许就存在于你的不经意之中!
自由活动:做地球结构模型
1、师:在科学研究中,对于无法直接观测的内部的事物,科学家会按照对事物已有的认识建立一个模型,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看到地球的内部,但根据我们对他的了解,可以用橡皮泥来制作一个能“打开的地球”,好不好?
2、师:为了能具体、形象地看到这个构造,我们今天就要来把一些枯燥的地球数据变成一个地球模型。 下面小组在讨论和交流时要围绕、解决以下问题:(课件展示)
(1)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模型,怎么做?
(2)制作模型时用不同颜色的材料表示地球的内部构造;
(3)制作地壳、地幔、地核的橡皮泥球的大小比例是多少?……)
3、 交流汇报,确定方案(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用三种颜色的橡皮泥表示地球的地壳、地幔、地核……)
4 、分组制作。
6、 各组展示后切开相互评价。
总结:
今天我们的研究非产成功,不仅知道了地球内部的构造,还了解了建立模型便于研究的科学方法。人类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而曲折的,并且这种探究还将继续下去,因为科学是永无止境的……课下,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知识,考虑一下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4
一、授课教师:
林志(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实验小学)
二、指导教师:
王仙德(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教研室)
三、教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学习有关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形成和重塑的内容。地球上,地形地貌的形成和重塑有两个原因,一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另一个是地球外部的力量。内力是指由地球的内能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外力是指地表受太阳能和重力而产生的各种作用,如风化、流水、冰川、海流、波浪、潮汐以及风力等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地球上巨大的地貌形态及变化都主要是内力作用的结果。内力创造了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即海陆的分异和大的地形起伏;外力则进行雕塑加工。内力作用造成高山盆地,使地面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则破坏高山、填平低地,使地面趋于平夷。二者在地形发展方向上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过程。
本节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学生可能不很清楚。本课教学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识基础进行的。
教科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火山和地震”;第二部分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本课的教学思路是通过现象寻找原因,从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教学方式主要是阅读、交流和讲解、模拟实验。学生所认识的地貌现象是本课教学的起点,仅仅依靠上一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形地貌的种类、特征认识还是不够的,课前的资料搜集活动对本课的教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设定明确的要搜集的资料任务,使得学生有的放矢。建立在学生对地形地貌的认识基础上,寻求现象形成的原因,利用火山和地震学生特别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探究,进一步引出地球内部运动对地形变化的影响的探讨。最后利用模拟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地壳板块的各种形式的运动形成的地貌。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2、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
(四)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或资料、毛巾、报纸、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等。
教师演示:地震、火山对地形地貌影响的照片或多媒体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五)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1、课前资料收集
收集不同的地貌照片以及相关的资料。例如喜马拉雅山的地貌以及是如何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怎么的,它是怎样形成的;火山爆发会形成怎样的地貌;地震对地貌有怎样的影响,为什么会发生地震;连绵起伏的山川是怎么来的等等。
(资料收集活动既是上一节课的课后延伸,更是本节学习活动开展的基础,有目的地收集本课相关的资料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认识本课的难点活动中,能先接触大量的事实,使得学生能将模拟实验和地貌改变的事实有深刻的印象。)
2、了解火山和地震
1) 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2) 借助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实例。(借助多媒体或挂图向学生展示)
(火山喷发的实例最好使用视频资料,视频资源与文本资源比较,视频更能刺激学生的感知,学生对火山喷发的过程认识得更深刻,对地貌变化的认识也更为直观。海原地震可以借助地震后地貌变化的图片。)
3) 说一说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4) 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学生尝试解析)
5) 教师讲解: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壳是有若干个板块拼接成的。
2、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 交流汇报收集的其他地貌资料,教师有意识地筛选出由地球内部运动而形成的地貌,如:褶皱山、断层山、喜马拉雅山的隆起、东非大裂谷等。
(模拟实验的现象并不是真实的地貌,如何将实验现象和实际地貌在学生的头脑中“对号入座”是进行模拟实验达到教学效果的关键。对学生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使得学生头脑中的地貌特征更为丰富明显,为后面的模拟实验打下基础。)
2) 这些地貌也是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吗?它们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
3) 学生尝试解析。
4) 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5) 大陆板块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会形成我们所熟悉的哪些地貌呢?
6) 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7) 教师小结: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它们也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而形成的。
8) 这些地貌的形成也和火山地震一样迅猛运动后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吗?
9) 介绍喜马拉雅山的资料:
有科学事实证明,喜马拉雅山从一片海洋横空出世以后,一直在不断地上升,然而成为今天的世界屋脊却是在最近一至二万年地壳运动的结果。科学家认为这里的上升速度是一亿年以来为0.04厘米/年,五十万年以来为0.2厘米/年,十万年以来为1-1、5厘米/年,7000年以来达到4-7厘米/年。有人根据印度板块的漂移速度计算出喜马拉雅山目前正在以每年1-2厘米的速度上升着。解放后,我国测量工作者在西藏高原东部进行过重复水准测量,测得那里的上升速度为每年0.5-1厘米。科学家们断定,只要印度板的向北漂移俯冲运动不停止,喜马拉雅山的这种上升运动亦不会止息。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的第二课。本节课主要通过火山和地震的事例来认识地球内部的力量是如何改变地形地貌的。火山和地震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他们也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特别是08年的汶川大地震让学生对地震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然而对火山和地震怎样改变着地形,学生可能不是很清楚,本课教学正是基于学生这样的认识基础进行的。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过程与方法: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的,地形地貌也是不断变化的。
三、教学重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四、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形地貌。
五、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板块平移学具等。
演示材料: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球表面的地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地形的图片。(播放地形的图片),那么,地球表面的地形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大海永远是大海,陆地永远是陆地呢?那到底是什么引起了地形的变化呢?(板书:引起地形的变化)
(意图:通过复习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设计地形地貌会不会发生变化,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为下面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做了一个铺垫。)......
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2、师谈话:大家都认为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板块造成一定的影响,那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个演示实验,用两张纸表示两大板块,把两张纸靠紧平放在水面上,再用一根吸管插入水底,向两纸中间吹气,使水运动起来,表示地球深部不断得运动。观看模拟实验录像
3、师提问:观察两个板块由于内部运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4、生回答(分离)
师提问:板块分离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呢?生答:(板块分离会形成海洋)
5、师谈话:前面的实验说明板块分离会形成海洋。那如果板块碰撞呢?(出示实验要求并讲解),请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动手做做!并完成实验报告《一》)。(讲解实验报告《一》)
6、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展示实验报告。模拟大陆板块的撞击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大陆板块的撞击会形成什么地形?(预设:互相靠近后:连接处会隆起来。高高的。大陆上特别高的地方我们会称它为山或者山脉。这些山脉有什么特点?山脉是排列在两个板块边缘。越用力拥挤,山越高。)
意图:学生看完模拟实验对板块运动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地球内部运动引起板块碰撞而引发地球表面的变化,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增强自身的科学素养。
7、师提问:说说板块碰撞会使地形有什么变化?拉伸呢?请学生根据实验要求自己动手做做!并完成实验报告《二》)。(讲解实验报告《二》)
8、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展示实验报告。模拟大陆板块的平移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说明了大陆板块的平移会形成什么地形?(中间先慢慢变薄,拉开后原本陆地上相连的河流、山脉都塌了......河流消失,平原也变了。)
三、效果检测,引领提升
课堂小测:
一、选择题(把合适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
A、温度越高,压力越大B、温度越高,压力越小
C、温度越低,压力越大
2、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内。
A、地核B、地幔C、地壳
3、雄伟的喜马拉雅山是()形成的。
A、一次的火山喷发B、一次大地震C、两个大陆板块碰撞挤压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地球的地壳部分主要由岩石组成。()
2、火山和地震是地球释放能量的`一种形式。()
3、地球表面的变化都是很猛烈的。()
4、地震会产生湖泊。()
5、火山喷发只会给人类带来灾害,不会带来好处。()
6、地球表面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的作用下也会产生变化。()
三、填空题
1、地球内部可以分为()
2、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压力越。
3、地球表面在()等自然力的作用下,也会缓慢地发生变化。
(设计意图:对所学知识加以运用和深化)
四、归纳总结,深化认知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形地貌
火山和地震的成因
地球内部的运动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清晰,使学生一目了然。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学生应该掌握火山与地震会使地形发生改变,而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这就总结了地球内部运动会使地形发生了变化,在板书中很好的体现了,并且突出了重点与难点。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内容时更直观形象。)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一些自然现象推测地球的内部构造。
2、能够制作一个地球结构的模型。
科学知识:
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科学的自然观。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分别装有水、细沙、小石头的黑色胶卷盒若干。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录像。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也可以为录像)。优美的音乐一段
学生准备:煮熟的鸡蛋、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桌上有三个密封的胶卷盒,在不打开盖子的前提下,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做?
2、学生讨论
3、学生实验:(注意在实验中要及时记录你所得到的信息,然后依据所得的信息进行判断:盒子里可能是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并能提示学生完整的表达)
二、了解地球内部构造
1、过渡提问:刚才同学们说盒子里的物体的时候,都用到了“好象”这个词,说明大家对这个实验的结果还不能肯定,这仅仅是一个猜测而已。地球也象一个无法打开的胶卷盒,那么关于地球内部的信息你可以通过哪些现象去猜测呢?把你知道的说给大家听听。
2、学生汇报。(让学生进行充分交流,注意让学生说出一些现象和判断。)
3、看相关录像:科学家们又是通过哪些途径来收集并了解有关地球内部的信息的呢?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地表现象的图片。
(课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热、海啸等图片,让学生进行观看。)
4、通过这些现象引导学生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并画下来。
5、相互交流讨论
6、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
7、观看录像,对比验证(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片段)
8、出示鸡蛋一只,讨论: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
9、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之间的相似之处。
三、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1、用橡皮泥做一个地球构造模型
2、师生讨论制作步骤
3、学生交流自己想好的制作步骤,教师注意及时进行归纳
4、学生动手做地球模型。(教师播放音乐)
5、制作完成后,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构造模型,并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以及制作时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四、课后拓展
讨论:现在人们已经想到了钻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地球的内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球的内部教学反思09-04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11-30
地球圈层结构教学设计07-15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01-02
地球自转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01-18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06-30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精选20篇)06-07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09-05
地球的结构教学反思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