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音乐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音乐的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包子、剪子、锤》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明亮饱满、有跳跃感的声音演唱歌曲,在一定程度上表达出歌曲的情绪。
2、通过游戏歌曲的的学唱、听赏和游戏活动的'展开,学生的音乐视野得以拓展。
重点;学唱新歌、音乐游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师生问好
三、学唱《包子、剪子、锤》
1、玩游戏《包子、剪子、锤》
2、听录音范唱,和着曲中的“包子、剪子、锤”念白一起读一读
3、听录音范唱,注意听辨“包子”二字的声音长短有没有不同、假如不用长短变化会有什么感觉
4、听录音范唱,设计固定简单的节奏在念白处伴奏
5、朗读歌词(可以几个同学互相合作,边玩边读)
6、跟录音轻声哼唱歌词
7、跟老师模唱(29至32小节可以采用连音唱法加以对比;33、34小节歌词节奏相对密集,唱得轻巧而跳跃比较好)
8、齐唱
9、用打击乐器伴奏
10、边玩包子、剪子、锤游戏,边唱歌曲
四、音乐游戏:老鹰捉小鸡
1、欣赏音乐,分析音乐结构
2、说游戏规则和游戏要求:听音乐,第一段是母鸡、小鸡、老鹰出场。当听到音乐的提示,相应的角色才能进行,否则应留在原地。第二段开始追逐。第三段老鹰盘旋而去,母鸡带着小鸡回家。
五、小结
小学音乐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一、能学会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
二、能够认识强弱记号f、p,能够比较声音的强和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美丽的季节,现在正是春季,带上你们的好心情和老师一起去春游好吗?那就让我们唱着歌出发吧!(播放课件《春天在哪里》)
1、出示大山图片
大山不仅美丽而且神奇(播放回声)
喊声和回声这两种声音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课件出示:
在音乐中大的,重的声音叫强,用英文字母f表示。
在音乐中小的,轻的声音叫弱,用英文字母P表示。
2、师生做回声游戏
二、学习歌曲
1、学生闭眼静听感受歌曲。
好听吗?喜欢不喜欢?
2、再听歌曲熟悉歌词
3、歌曲中都唱了些什么呢?随着老师有节奏的读歌词。
师教生有节奏的读歌词。
4、学生轻声随曲唱
5、再次轻声随曲唱
6、学生随着老师的琴声唱
老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重点指导。
7、分角色唱
(1)师生合作唱
(2)男、女生合作唱
(3)指名唱
三、比较声音的强弱
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大山,现在我们将要来到声音谷,这里是一个美丽的地方,里面有美丽的城堡,还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你能比较一下哪种声音强,哪种声音弱吗?(出示课件)
四、找一找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大自然的世界里,有的声音是强的,有的声音是弱的.,现在我们就来找一找,强弱声音。
学生自己找强弱声音,集体交流。
小朋友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表现出这么多的强弱声音。
五、总结
小朋友们,今天春游高兴吗?是啊,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快乐,而且学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还认识了f、p表现了声音的强和弱,收获可真不小。时间不早了,带着我们的收获唱着歌儿回家吧!(播放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
小学音乐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较长的气息演唱合唱歌曲《静夜思》,从中感受歌曲中思念故乡的情感。
2.能正确地掌握四四拍的指挥图示,并能用四四拍的指挥图示指挥大家演唱歌曲。
教学重、难点
1.歌曲第二乐句中的八分休止符,要做到声断气连。
2.正确地掌握四四拍的指挥图示。
教材分析
《静夜思》这首歌曲为两段体,宫调式,四四拍,以级进为主的旋律,舒缓的节奏,稍慢的速度,表现了思念家乡的情感。第一乐段有三个乐句,前两个乐句情绪比较平稳,第三乐句虽然在节奏上是第二乐句的重复,但也不是可有可无的重复,而是歌曲的高潮点,第一小节的八度大跳,把思乡的情绪推向了高潮。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合唱形式,主要突出了第三乐句,使音乐显得更加丰满。
教学过程
一、进行三度和声练习
学生在练习大跳音程时,先请学生注意听琴,老师弹奏音程后学生再开口演唱。
教学要求:通过三度和声练习,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合唱能力。
二、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来欣赏音乐家马思聪创作的乐曲《思乡曲》,听一听有什么感受?(学生谈听后感受。)
这首乐曲表达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当我们离开家乡时,总免不了要思念家乡的亲人,有许多艺术家都留下了思念家乡的艺术作品。像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静夜思》,就是表达了这种情感。同学们一定都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朗诵一遍这首诗。
师生一起朗诵唐代诗人李白的诗《静夜思》。
师:同学们朗诵得非常好,我国作曲家黎英海把这首诗谱写成了一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三、学习歌曲
1.欣赏《静夜思》动画,学生整体感受音乐。
教师提出聆听要求:注意聆听歌曲的情绪,听完以后说说你对这首歌曲的初步感受。
学生回答: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
2.聆听《静夜思》范唱。
教学要求:在听范唱之前,老师提出问题:
(1)听一听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一首几几拍的歌曲?
(2)这首歌曲的力度、节奏、速度是怎么样的?
带着问题,学生听录音范唱。(老师随着旋律单手划四四拍指挥手势。)
听完范唱以后,学生回答以上问题:这首歌曲的演唱形式为合唱,是一首四四拍的歌曲。力度较弱、节奏比较舒展、速度较慢。
师:同学们对这首歌曲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这首歌曲。
3.《静夜思》歌曲学习。
(1)这是一首合唱歌曲,我们先来学唱第一声部。
要注意用连贯、较长的气息唱满全音符的时值;第二乐句的八分休止符,要做到声断气连;唱准第三乐句的八度音程;前倚音要唱得巧而连。
(2)学唱第二声部。
注意听第二声部是在什么时候进入的?指导学生用连贯、较长的气息唱满全音符的时值。
(3)练习合唱。
①学生在演唱第二声部时,要注意聆听这个声部的准确进入。
②在合唱教学时,要求学生不仅唱好自己的声部,还要聆听另一声部的旋律,做到声部和谐统一。
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感,使歌曲的和声部分融合在一起,而不是产生对抗的效果。
4.学习歌词。
(1)学生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歌词,体会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学生分小组有感情地朗读歌词,教师加以指导。
(3)全班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教学要求:教师先范读,然后,指导学生带着感情朗读歌词。诵读歌词时,要注意指导学生用声音来表现情绪。
5.学唱歌曲。
(1)聆听《静夜思》范唱,小声哼唱歌曲。
(2)老师演唱歌曲,学生模仿老师的口形,随《静夜思》伴奏张口无声地学唱歌词。
(3)学生运用较长而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静夜思》。
(4)教师在学生学唱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
教学要求:在学生学唱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运用较长而连贯的气息演唱歌曲,并随时纠正学生演唱中的不足。
6.歌曲处理。
演唱歌曲时,力度要随旋律线的起伏而变化。指导学生用声断气连的方法唱好第二乐句的八分休止符,更好地表达思念家乡的情绪。在演唱倚音时,要用弱的声音演唱,不要太突出倚音。第三乐句的开始同第二乐句结束音是八度关系,演唱时力度要稍强,突出思乡的情感。歌曲的结尾要渐慢渐弱,表达了人们对自己的家乡久久难以忘怀。
7.聆听《静夜思》伴奏演唱歌曲。
教学要求:学生用柔和的声音、较弱的力度,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歌曲。
8.欣赏视频《静夜思》。
9.学习四四拍指挥图示。
(1)教师在黑板上先画出已学过的四二拍指挥图示,让学生进行复习。
(2)教师画上四四拍的指挥图示,让学生观察四四拍同四二拍在指挥图示上有什么不同?
(3)然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
(4)最后,用四四拍的指挥图示演唱歌曲。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同学们掌握了四四拍的指挥图示,感受到《静夜思》这首歌曲的意境,体会到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巩固四四拍指挥图示。
小学音乐的教学设计4
一、教材分析:
《牧羊女》是苏教版第五第六单元《牧笛声声》中的一首歌曲,它是一首活泼、愉快的捷克民歌,3/4拍。歌曲以舒展的节奏、流畅的旋律描绘大自然的美景和牧羊女的愉快心情。本首乐曲由四个乐句组成是A+A+B+A格式。第一、二、四乐句很相似,第三乐句以欢快跳跃的节奏与其他乐句形成对比,描绘出羊儿叫声、歌声、流水声,使全曲更生动活泼,感人而又简练。
二、教学思路:
本课我以“听、唱、感”为主,以“律动、欣赏、想象”为辅的手段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中感受牧歌和草原民歌的基本特点,使学生以音乐的情感为纽带,学会关注大自然、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劳动的人文情感。在演唱与欣赏中外不同节奏不同情绪的牧歌中,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体验、感悟音乐文化的多样与沟通。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自主参与到各项音乐活动中,感受牧歌和草原民歌的基本特点,使学生以音乐的情感为纽带,学会关注大自然、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 (2)能用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牧羊女》,初步感受三拍子歌曲的音乐特点,并从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劳动的快乐。
(3)欣赏、辨别歌曲的演唱形式:独唱与齐唱。能自主地处理歌曲《牧羊女》,能用舒展的歌声、肢体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2、知识与技能:
(1)学习音乐力度记号F与p,了解它们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在歌曲中加以运用,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2)比较相似乐句的异同,学习分析AABA曲式结构。
四、教学重点:
1)用连贯的气息、强弱的对比,清晰的吐字,在美好的气氛中感受三拍子的韵律及创编出歌曲意境
2)通过观察与比较,能利用已有的认知,发现歌曲结构的'特点
五、教学难点:
1)能对歌曲进行力度表现的处理2)能用柔美连贯的声音表达歌曲意境。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导语:
今天这节音乐课,我们又要乘着音乐的翅膀去旅行了,歌声会带我们去哪里呢?视频《牧童之歌》第一遍生听、第二遍生唱、第三遍边唱边律动
设计意图:
赏、唱、演《牧童之歌》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氛围。爱动是孩子的天性,简单的律动不需要什么技巧训练即可让每个孩子参与其中,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节奏感,又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同时锻炼了学生聆听音乐,感知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
活动二导语:
1、看美丽的大草原就在我们的眼前,听草原深处传来了歌声(律动听歌)。
2、我们都知道好听的歌儿是有一个个小音乐组成的,我们来认识一下它们吧。
3、生唱曲谱拍三拍子节奏。
4、看看老师拍的和你有什么不同?有变化的三个乐句是一个怎样的关系呢?
5、唱第三乐句感受节奏的紧凑带来的活泼跳跃的感觉。
7、在唱曲谱过程中化解难点。
8、在第三乐句再做一个强弱的对比,增强歌曲的感染力。
9、即兴表演唱
设计意图:
感——以草原远景图为背景聆听歌曲旋律,并通过身体律动感受歌曲韵律特色;唱——视唱旋律了解歌曲结构特点。在演唱歌曲体会牧羊女的愉快心情及力度对比对歌曲意境的渲染。
活动三导语:
草原牛羊多,草原歌儿也多。热情的小主人又唱起来了。听《欣赏《草原赞歌》《牧场上的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体验、感悟音乐文化的多样与沟通。《草原赞歌》以歌词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牧场上的家》先景后词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用变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积极聆听、主动感受。
设计意图:
欣赏《草原赞歌》《牧场上的家》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让学生体验、感悟音乐文化的多样与沟通。《草原赞歌》以歌词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牧场上的家》先景后词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用变化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积极聆听、主动感受。
活动四导语:
我们唱了《牧童之歌》《牧羊女》听了《草原赞歌》《牧场上的家》有活泼欢快的也有优美流畅的,你感受到了吗?能把相同情绪的歌曲找出来吗?
设计意图:
《找朋友》活动是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一次梳理。让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要素找到歌曲的共性。草原之旅我们一起唱了《牧童之歌》,又学会《牧羊女》还欣赏了《草原赞歌》《牧场上的家》根据节奏情绪等给它们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吧!
结束语:今天我们欣赏了草原美景,唱了听了草原歌曲,我们的草原之旅也要结束,让我们唱着《牧羊女》这首歌和牧羊女和大草原再见吧!
小学音乐的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木瓜恰恰恰》
教材分析:
《木瓜恰恰恰》是印度尼西亚流传很广的一首歌曲。通过欢快、活泼的旋律唱出了卖瓜人的喜悦心情。由于歌曲运用了恰恰恰的节奏,使歌曲显得非常活泼并富有情趣。歌曲分三段体,大调式。歌词非常生活化,表现了卖瓜人挑着瓜到城里去卖的过程。歌词非常生活化,表现了卖瓜人挑着瓜担到城里卖瓜的过程。有介绍瓜的品种和吆喝声,富有情趣,特别是衬词“恰恰恰”的运用是这首歌曲最富情趣的亮点,同时也表现了卖瓜人喜悦的心情。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①了解印度尼西亚的风土人情,热带水果等,加深学生对印度尼西亚音乐的印象。
②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不自觉地体会到劳动人民的辛苦,同时感受到劳动的辛苦和快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果实的良好品德。
2、技能目标
①能够听辨歌曲的情绪,准确地掌握弱起小节、切分节奏,能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②了解叫卖调;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
基本理念:
《木瓜恰恰恰》的教学从叫卖歌曲的欣赏入手,引出叫卖调,然后模仿叫卖调,学习叫卖调,学习演唱叫卖歌曲,最后到设计情景,进行叫卖歌曲的处理演唱。整个过程用叫卖调串联,同时还对印尼风情、恰恰舞蹈进行介绍。这样,很好地突破了歌曲学习的难点。教学重难点:
1、聆听、感受歌曲的情绪和结构,能够完整地、有表情地演唱、表现歌曲。
2、准确地掌握弱起小节、切分节奏。
3、能够为歌曲设计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教师播放歌曲《卖报歌》学生聆听,初步感受叫卖情境。
二、导入:环球采风——走进印度尼西亚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的环球采风了解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你们对印度尼西亚有哪些了解。让我们一同欣赏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些印尼概况。
简介印尼概况:印度尼西亚,意为“水中岛国”,是一个由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的群岛国家,又称为“千岛之国”。由于火山活跃,又被称为“火山之国”。地跨赤道,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湿度大。印度尼西亚位于东南亚,是热带国家,盛产很多水果。介绍水果,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这些水果:有木瓜、芒果、香蕉、番石榴、菠萝、榴莲、苹果、桔子。并用节奏读出水果。
设计意图:挖掘学生已有经验,增加课堂信息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歌曲中的附点四分音符节奏“××”是本课的新知,我把它融入果农叫卖水果的生活场景中来教学,生动、形象、易学。
三、聆听感受
(1)教师播放《木瓜恰恰恰》,学生用连续的切分节奏模仿叫卖,练习掌握切分节奏。
(2)教师播放歌曲《木瓜恰恰恰》,学生聆听,介绍恰恰舞步的起源及基本动作,初步感受歌曲的结构情绪。学生边学舞步边加唱恰恰恰。
设计意图:通过连续的、多遍的切分节奏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切分节奏。初听音乐,开发学生想象思维,从听觉入手,感受歌曲速度、节奏旋律等特点。
四、学唱歌曲
(1)跟随音乐朗读歌词。用节奏的.形式来读歌词,了解歌曲内容并为学习歌曲打基础。(恰恰恰属于衬词,暂时不读)一组学生读歌词,一组学生读恰恰恰。
(2)教师讲解反复记号的运用。
(3)设计打击伴奏:在演唱过程中教师自然运用打击乐器沙锤等表现恰恰恰节奏。节奏练习:注意开头的弱起小节,练习接前奏。
(4)教师弹琴,学生完整表现。
(5)分组演唱。可以运用多种表现形式。
一组演唱,一组表演;一组演唱,一组伴奏;一组唱歌词,一组加恰恰恰;一组演唱,一组跳恰恰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趣味化的活动交替安排,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解决了教学中的重难点。采用对比聆听的方法来感悟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从而更能深刻的理解和表现歌曲及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
五、介绍叫卖调
民间风格歌曲的一种,只是吆喝以招徕顾客,它是在叫卖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提问学生:除了《木瓜恰恰恰》属于叫卖歌外,你还知道哪些歌曲属于叫卖歌?(歌曲《卖汤圆》《卖报歌》《冰糖葫芦》等等)教师播放《卖汤圆》等音乐。
(2)学生说说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叫卖,运用歌曲,学生进行木瓜恰恰恰的律动表现。
设计意图:开阔学生视野,理解多元文化。
六、总结:
今天同学们收获真不小,了解了印度尼西亚,还了叫卖调,老师希望你们能根据咱们乐亭的特产创作出简单的叫卖歌,用熟悉的旋律唱一唱。
《木瓜恰恰恰》效果分析
1、学生可以用热情欢快的声音演唱《木瓜恰恰恰》,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和喜悦心情。
2、学生了解印尼人文风情,一些相关文化以及“叫卖”的艺术形式。
3、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木瓜恰恰恰》教学反思
歌曲《木瓜恰恰恰》是一节以欣赏切入的情景式音乐课。这首印度尼西亚歌曲,它通过“叫卖”的形式,以欢快、活泼的旋律唱出了卖瓜人的喜悦心情。由于歌曲运用了恰恰恰的弱起节奏以及连续的切分节奏,给歌曲的演唱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本单元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世界的多元文化,通过熟悉外国的民间音乐,了解世界个地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因此,在导入时,通过观赏印尼的风光及讲解,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音乐,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习歌曲的兴趣。
2、遵循了音乐是音响艺术、听觉艺术的原则,歌曲是听会的,随着衬词拍节奏等,都是为了增加学生聆听歌曲的遍数,歌曲就
小学音乐的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1、唱《学做解放军》
2、听《我是人民小骑兵》
教学目标:
1、学会唱《学做解放军》,感受进行曲的特点,体验“解放军”的自豪情绪,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这种情绪。
2、通过听赏《我是人民小骑兵》,使学生感受进行曲的节奏特点,以及速度力度的变化在音乐中表现作用。
教学分析:
由于本单元的第一、二课时教授了歌曲《小海军》,所以第三课时一开始我选用了欣赏教材,介绍四种乐器,先动后静,掌握木琴的`敲奏,及吹喇叭的姿势,用歌表演的形式学习歌曲《学做解放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自豪饱满的声音演唱《学做解放军》。
教学难点:
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进行曲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邀请了几位朋友来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能听出它们是谁吗?
(请三位同学在教室的角落分别敲击锣、鼓、小喇叭、木琴,其他同学听辨并说出乐器的名称。)
2、师:其中有四种乐器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个新朋友。
(出示木琴)
3、师:我们别看它是由几片竹片组成,比较简单,可由它弹奏出来的乐曲别提有多好听了。
(听赏音乐《我是人民小骑兵》)
(多煤体出示骑兵图)
4、师:启发学生用简短的语言表述乐曲表现了哪些内容。
5、复听音乐《我是人民小骑兵》在听赏重点之处作一点简要提示,如速度、力度以及情绪的变化。
6、每组学生发一只木琴,让学生边敲边感受速度、力度的变化,让学生初步了解渐强、渐弱的概念,启发学生感受强、弱、快、慢的变化所造成的不同情绪、不同情景。
7、最后一遍一边听,一边请学生敲击木琴,表现小骑兵骑着马过来,又渐渐远去。
二、学唱歌曲
1、师:上节课我们学做了小海军,今天我们来学习做一下解放军好吗?
2、请学生上台表演解放军。(播放歌曲《学做解放军》)
3、出示歌曲谱例在相同的节奏下做标记。(解决附点节奏)
在模仿喇叭声处,用小喇叭标记。
4、师:让我们一边吹喇叭,一边学唱这首歌曲。
5、学会歌曲后,抬头挺胸行进,并以吹小喇叭的姿势来演唱这首歌。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听辨和尝试敲打木琴,帮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感受木琴不同敲打方法产生的不同音色,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和探究音乐的兴趣。歌曲学习采用适用于低年级的图画标记,让学生在模仿和体验中学习。
小学音乐的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粉刷匠》。
2.做歌曲《粉刷匠》的歌表演。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轻松愉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粉刷匠》。
2.通过做《粉刷匠》的歌表演动作,表达对劳动的`喜爱心情。培养孩子的音乐表演才能。
教学进程:
1.组织教学,师生之间相互问好。
2.讲故事导入歌曲《粉刷匠》的学习。
3.聆听歌曲,并说说歌曲的演唱情绪是怎样的。
4.有表情,有节奏地朗读歌词。
5.学唱歌谱。
6.代词入曲。
7.跟琴伴奏,用愉快欢乐的歌声演唱歌曲《粉刷匠》。
8.设计歌表演动作。
A:我是一个粉刷匠,粉刷本领强。
双手放在胸前,然后放下,右手做一次左右刷的动作后,双手向上打开。
B:我要把那新房子,刷得很漂亮。
双手做拱形的向下动作后,右手做一次左右刷的动作后,双手再次向上打开。
C:刷了房顶有刷墙,刷子飞舞忙。
右手做后刷和前刷动作后,双手做抱球的左转与右转动作。
D:哎呀我的小鼻子,变呀变了样。
右手食指指向自己的鼻子,双手做向前旋转动作后,两手大拇指伸开,另外四指握紧,做两手贴在一起的动作。
9.分组进行歌表演,师生就歌表演展开评述。
10.老师小结。
小学音乐的教学设计8
一、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用诗的语言勾勒了一幅草原美景。歌曲用单二部曲式完成。歌曲的旋律辽阔、悠扬,非常深刻地表现了蒙古族牧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及对幸福生活无比赞美的欢乐心情。《天堂》是一首演唱者自己创作和演唱的具有浓郁蒙古族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歌曲由两段体构成,并有前奏和尾声,体现出蒙古族长调音乐风格,并有创新。
【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普遍都进人青春期,生理、心理都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课堂表现力不如低段的学生,对真善美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渴望。该年级学生音乐素养好、演唱及表演能力强、对教材的音乐作品能有自己的见解,表现真实。为了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综合音乐素养,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情感进发与释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侧重挖掘学生的内心情感,充分地用歌声抒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表现自我。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孩子们热爱自己家乡的情绪情感
2、通过演唱、聆听、舞蹈等环节感受体验蒙古族音乐进而喜欢蒙古族音乐
3、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分类
【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渗透教学法、情境体验法
二、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律动(筷子舞》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进人青春期,从心理上分析大都羞涩于个人在肢体上的表现。教师在课的一开始设计律动表演《筷子舞》,更多的是激起学生对蒙古族音乐的喜爱,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三)新课学习
1、情境模拟,自然导人
(1)教师讲解并模拟蒙古族的祝酒场面,师生互动。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互动环节,使学生对蒙古族人文风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产生学习的兴趣。因为现场气氛是次要的,而学生的真实感和参与感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教师在设计本环节时没有采用视频观看,而采用的是教师的范唱和动作模拟。
(2)教师由“祝酒场面”的表演逐步引导学生从音乐要素分析歌曲《祝酒歌》。
师:蒙古族被大家称为“马背上的民族”,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蒙古族人民离不开马,“骏马”是蒙古族人民心中的第一大宝。那同学们知不知道第二大宝是什么呢?猜猜看!想一想!对,是大草原。
(3)揭示课题《来自草原的歌》。
2、作品欣赏,由表及里
(1)初听作品,感受旋律美。
师:首先,老师请大家欣赏一首《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前请大家轻轻闭上你的眼睛,根据老师朗诵的歌词,在脑海中想象你心中的画面。
设计意图:教师根据歌曲的歌词和意境自制了视频。如果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唯美的音画,就极大限制了学生对大草原的想象。所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目的就是让学生认真地聆听歌曲,通过草原、彩蝶、骏马、牧羊姑娘等词语在学生脑海中勾勒自己心中的草原形象,为后期观看视频埋下伏笔。
师生交流。
(2)复听作品,体会音画美。
①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自制视频。②在学生被视频陶醉之时,和乐哼唱,并画出旋律线条,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体会歌曲情绪。
预设学生回答:辽阔、悠扬、婉转、抒情。
师小结:旋律起伏较大,音域宽广,节奏工整,结构长,情绪辽阔、悠扬,婉转抒情。
(3)再听作品,用情抒发美。
①出示课件,介绍德德玛,感受她对家乡及歌唱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之情。②表现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抒发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③老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师生交流,自然地引出歌曲《天堂》。
3、作品欣赏,择机释情
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一个人把自己的家乡比作“天堂”。天堂是什么?天堂象征着至高无上、快乐、纯洁。这个人就是对本民族音乐情有独钟的腾格尔。这首具有浓郁音乐风格的通俗歌曲《天堂》是他自己创作和演唱的。那么我们来聆听感受这个“天堂”般的大草原是什么样的。
(1)欣赏歌曲,引出问题:①捕捉表情:陶醉而投人。②体会情绪:悠长并深情。③对比风格:激情对粗犷。④归纳主体:热爱并赞美。
(2)演绎歌曲,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对歌曲高潮部分的学唱,唤起孩子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使学生人情人境,情到深处,放飞心灵,宣泄情感,对歌曲进行演绎。
4、拓展知识,提高素养
(1)教师讲解蒙古族民歌“长调”和“短调”的定义及特点。
(2)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本课的两首蒙古族歌曲在创作上哪首采用了“长调”风格,哪首采用了“短调”风格。
(3)聆听长调,师生交流。
师:“长调”在蒙古族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今天欣赏的两首蒙古族民歌都在创作上虽然都采用了“长调”风格,但是它们不是真正大草原的“长调”。诗人席慕容曾亲临大草原现场聆听了“长调”。她在文章中这样写道:“当你在大草原上听到长调的歌声,风能停止呼吸,云能停止移动,马能掉下眼泪,女人能停止挤奶,男人能拉住组绳。”可见长调带给人们的视听震撼有多么强烈。
(4)结合实际,拓展视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①20xx年,国家正式将这种包括长调在内的“原生态唱法”列人“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说明国家对民族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了崭新而深刻的认识。借助媒体展示56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增进了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②师生讨论模仿“长调”的特点:颤音。明确:这种歌唱艺术不仅有它独特美学本质及其风格,而且具有独特而科学的歌唱技巧。
5、课堂小结,给予希望
今天不是终点,只是一个起点。老师希望从你们身上能够看到这种宝贵文化的传播,将来把它放扬光大。
课例点评
首先,本课教学设计新颖,将“热爱民族音乐,热爱家乡”为主线贯穿其中,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俗话说“良好的开端预示着未来的成功”,课堂的开场环节“筷子舞”热烈奔放,调动了学生的情绪,期间充分地展示学生的表演才能和教师良好的个人专业素质,为整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本课教学中难点突破自然,学生掌握情况良好,从听、唱、跳、演等环节上自然地将重点一一化解。本课教学所选的两首欣赏歌曲均表达了一种隽永、深长、令人回味的深刻情感,教师在这方面把握得恰到好处。虽然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从表现力上不如低段学生,比较矜持、害羞,故在表演环节上显得学生配合不够,但是音乐中那种来自心灵深处的震撼正需要一种深刻的沉静,反而弥补了学生的不足。
第四,课堂总结环节设计得别出心裁。该教师打破了一贯的教师进行课堂总结的惯例,用一句话对本课进行了总结,效果显着。
第五,授课教师教态良好,个人整体素质较高,专业能力强,调动学生能力强,语言流利、措辞严谨。
第六,从国家课程教育改革来看,教师设置情境由旧知牵引新知,过渡自然、流畅,充分体现教改理念。自始至终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能和学生产生共鸣,师生有一种共同的心灵感悟,感受草原的美、大自然的美,使音乐知识融人心灵深处。
小学音乐的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歌曲宽广、优美的音乐情绪,体会歌曲中描绘的大自然的美丽景象,逐渐养成对大自然以及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体验音乐旋律,探索歌曲中所描绘的自然山河的秀丽,通过小组合作,利用三角铁和沙锤进行简单的打击乐创编,体会创编的快乐。
【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并掌握连线的两种名称、用法以及连线在歌曲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
【难点】
掌握连线的两种名称,并能背唱第一段。
三、教学用具
三角铁、沙锤、钢琴、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图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说出图片上的事物。
图片一:茂密的森林里,有一只小鹿在嬉戏。
图片二:连绵起伏的山川,一条河流从山谷流过。
图片三:在一片绿色的草地上,有许多小朋友在一起野餐。
2.请学生回答这几幅图片带来的感受,以此引入本课《我们的田野》。
(二)初步感知
1.播放《我们的田野》,在聆听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
(1)这首歌的音乐速度是怎样的'?
(2)这首歌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回答后,教师总结:这首歌的音乐速度是中速,音乐情绪是宽广、优美的。
2.再次播放歌曲,并引导学生思考: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
学生交流讨论后得出:歌曲描绘了大自然的田野、湖泊、鲜花、森林等,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风景。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小背打直,小手置于头顶,将声音向上提,用“mi-ma”做发声练习。
2.教师钢琴范唱,学生跟琴模唱,熟悉歌曲旋律及歌曲节奏。
3.学生根据曲谱演唱旋律,教师提出问题:音符上方的连音线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讲解连音线有两种名称及用法:一种连线是延音线,其作用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音高的音符相连,在演唱或演奏时作为一个音符,只演唱或演奏第一个音,它的时值等于所有这些音符的总和。另一种是圆滑线,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音高的音符相连,表示在演唱或演奏时应该连贯。
4.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曲谱中带有连音线的部分,区分出哪些是延音线,哪些是圆滑线。
5.教师钢琴弹奏连音线部分,学生看谱演唱,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能够正确演唱两种连音线的唱法。
6.学生完整演唱曲谱。
7.带节奏的朗读歌词,加强学生对歌曲节奏的正确把握。
8.教师钢琴伴奏,词曲结合,学生完整演唱,并思考:歌曲描绘了大自然的田野、湖泊、鲜花、森林等,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风景,作曲家想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演唱歌曲?
9.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想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建设美好祖国的愿景。
10.教师指挥,学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歌曲后,背唱第一段。
(四)巩固提升
请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十分钟时间,将事先准备好的沙锤、三角铁,进行简单的打击乐伴奏,并上台展示小组成果。
(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这节课我们学唱了《我们的田野》,歌曲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这些美好的自然景色伴随歌曲一起被我们记忆。也加深了同学们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将来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景。
作业:与同桌分享你都见过哪些,或者喜欢大自然的哪些景色。
五、板书设计
小学音乐的教学设计10
概述
《竹乡娃娃爱竹林》是北师大版艺术第七册第五单元主题二的一首学唱歌曲。竹子在建筑、交通、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竹是中国文化和人格的象征,它的气质与我们民族的审美情趣相迎合。学习此歌曲需一课时,在学会唱这首歌的同时也学习了听辨竹乐器的不同音色和风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
(2)懂得感受歌曲节奏、句式及情绪的变化
(3)初步懂得分辨竹乐器的不同音色。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不同的节奏朗诵歌词,感受不同的节奏韵律
(2)能够跟唱歌谱,按照歌曲乐句,用拍手、拍肩、跺脚等方式表现歌曲旋律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形式的演唱歌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通过感受竹的秀美,体验竹带给人的美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体验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2、教学难点:掌握歌曲的节奏,装饰音、变化音记号的唱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琴(钢琴)、打击乐器、音乐用书
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了解而做出的:
1、学生大多数是外来工子女,除了学校的音乐课,平时比较少接触音乐。
2、本班学生男多女少,学生都喜欢上音乐课。
3、学生学习过简单的打击乐器。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情境创设策略: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竹林的美景。
2、游戏激发兴趣策略:采用拍手、拍肩,跺脚等游戏方式按节奏朗读歌词。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
1、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朗诵《翠竹儿》
翠竹儿飘 , 翠竹儿飘
清风吹过竹林梢;
``````
快来吹一曲“直苗苗”
2、欣赏竹景,感受自然美(在背景音乐中,播放竹海,竹林的vcd)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什么地方?你有什么感觉?同学们喜欢竹子吗?
3 、与竹对话,表达对竹的感受
教师让学生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有关竹子的资料和信息,共同分享竹带给我的美好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在聆听、欣赏的过程中感受竹子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唱一唱《竹乡娃娃爱竹林》
1、欣赏歌曲《竹乡娃娃爱竹林》
(1)感受歌曲的民歌风味
(2)理解歌词内容
(3)体验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2、学唱歌曲
(1)引导学生讨论用不同的节奏朗诵歌词,感受不同的节奏韵律
× ×× × × | × × × × × |×
竹 叶儿 长 哟 ,竹 叶儿 青 罗
×× × × × | × × × × × | ×
竹 叶 儿 长 哟 ,竹 叶儿 青 罗
… …
(2)引导学生熟悉和跟唱歌谱,按照歌曲乐句,激发学生用拍手、拍肩、跺脚等方式表现歌曲旋律的变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采用集体、小组、个别、齐唱、分句接唱等形式学唱歌曲
设计意图:欣赏并学唱歌曲,感受竹乡娃娃爱竹林的情感
(三)、联想讨论
1、竹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会看到很多用竹子做的东西?有谁知道来说一说。
2、 竹子还能做成什么乐器?它们的声音是怎样的?
师:竹子除了可以做成各种各样的物体,它还可以做成不同的乐器,奏出很好听的声音,我们一起来看看。
3、学生观看视频,了解竹子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观赏、聆听了解竹子的用途
(四)欣赏竹竿舞,体验竹竿舞带来的乐趣
1、欣赏竹竿舞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竹乡娃娃爱竹林》这首好听的歌曲,知道了竹子的许多用途,你们一定不知道在少数民族的地方还有种舞蹈叫竹竿舞,我们一起欣赏吧。
2、表演竹竿舞,活动结束
师:看了这么好看的舞蹈,同学们一定也很想表演表演吧,好,那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动起来吧
设计意图:体验舞蹈的乐趣,激发学生爱竹林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流程图
开始
情境朗读
倾听
欣赏
讲解引题
演示竹林图片
录像课件
欣赏图片
回答问题
讲解
读一读
演一演
教唱歌曲
听赏并学唱歌曲
回答问题
欣赏图片
提出问题
点评总结
结束欣赏舞蹈
小学音乐的教学设计11
教学内容:
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和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教学目标:
1、继续培养良好的倾听音乐的习惯,能随音乐展开丰富的想象。
2、初步了解塔克族及该民族乐器常用的民族乐器鹰笛和手鼓,了解火把节的概况和民族乐器的中阮。
3、学习演奏手鼓,为乐曲伴奏。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现傣族泼水节欢快情景的歌曲《快乐的泼水节》,今天我们要到傣族的山乡去“旅游”,参加他们的火把节。现在我们先来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2、欣赏中阮独奏《火把节之夜》
提出要求:同学们已经到了四年级了,今后欣赏的乐曲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听,器乐曲没有歌词,该怎样欣赏呢,首先能跟着哼唱几遍,以后有一听到这个主题就能说出这乐曲的'曲名和作者,这也是我们欣赏音乐的重要目标之一。再者,听音乐时要根据乐曲的标题展开联想和相象,想象越丰富,你对乐曲的理解就越深,对“对音乐语言”就越熟悉。最后,还要注意乐器的音色。
(1)初听乐曲。随教师学唱主题A,要求能初步记住。
(2)复听主题A。
(3)复听全曲,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4)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为A、B两段旋律填上速度和表情用语。
3、欣赏弹拨乐合奏《塔吉克的节日》
(1)简介塔克族及鹰笛、手鼓。
(2)初听乐曲。
(3)随教师学唱主题,要求能初步记住,边用“X.XXX”的节奏型为这一主题伴奏。
(4)学习手鼓的演奏方法,部分学生持手鼓实践,部分学生模仿击手鼓的动作。
(5)教师奏主题音乐,学生用手鼓伴奏。
(6)复听乐曲。
4、小结:
教学反思:
学生能专心投入的欣赏音乐,学习用手鼓的为音乐伴奏。
小学音乐的教学设计12
设计理念:
1、以审美为核心:通过欣赏优美的图片、音乐,结合教师的讲解,学生走进美的意境,感受到风景美、歌曲美。
2、鼓励音乐创造:通过山歌形式创编歌词,培养创编能力
3、弘扬民族音乐:本首歌曲是广西壮族歌曲,通过学习鼓励学生更多的了解民歌,热爱民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歌山歌《什么结子高又高》感受壮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刘三姐,知道山歌的特点。
3、弘扬民族音乐,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民族音乐。
教学重点:用愉快的歌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启发创编歌词
教学准备:PPT歌片多媒体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影片导入
1、师:今天的音乐课老师想问一问同学们,你知道刘三姐的故事吗?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描写刘三姐的故事影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
2、简单介绍关于刘三姐的传说(使学生了解歌曲的.背景)
师:刘三姐,是民间传说的壮族人物。被誉为“歌仙”,她聪慧机敏,歌如泉涌,八岁时就能把看到的东西唱出来,。还善于把人们的心声用歌声表达出来,所以人们对她无比喜爱,有关她的故事与记载很多,更是在每年的三月三当成节日来纪念她。
3、师:一部好的影片一定会有好的音乐来衬托,在这部影片中就有许多优美的歌曲,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山歌好比春江水》)(引导学生感受影片的美、音乐的美)
4、影片中的地方景色很美,是哪里呢?这就是刘三姐的家乡广西桂林(音乐伴奏结合图片简单介绍壮族风情。)
三、了解山歌的特色
1、师:这部影片中,刘三姐唱了许多山歌,那什么是山歌呢(提示学生,山歌在哪里演唱,曲调有什么特点,是即兴演唱还是经过创作)
师小结:多在户外演唱,曲调高亢嘹亮,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的即兴演唱。
四、学习新歌
1、出示歌片聆听录音范唱
师:《什么结子高又高》是这部影片中比较脍炙人口的一首山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
(回答歌曲表现了欢快、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
2、介绍曲作者
师:这首歌曲是我国著名的电影作曲家雷振邦根据广西壮族音乐创作改编,获得了全国第二届电影百花奖的最佳音乐奖,也成为广为流传的经典电影歌曲。
3师:歌曲开头出现了“哎——”是什么意思呢(学生讨论)对,他就是起提醒的作用,意思是提醒对方注意自己的歌声。我们一起来模仿一下(学生练习喊哎)
4、随录音演唱(解决难点)
5、教师弹琴伴奏,学生视唱曲谱。
6、知道演唱歌词,注意咬字。
7、教师范唱
8、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9、学生思考:什么是对歌,教师小结。
五、创编歌词
1、引导学生分小组创编歌词。(结合自己的生活)
2、各小组演唱创编的歌词(一段)。
3、课件出示本节课学习的问题,生答。(课件逐一出示问题答案)
什么地方山水美?(广西桂林)
什么人被称歌仙?(刘三姐)
问答唱歌叫什么?(对歌)
4、师声生以对歌的形式演唱,结束本课。
小学音乐的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冬妈妈和麦苗苗》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体验,能较准确地理解、表现本单元音乐作品的情绪与意境。
2、初步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小雪花》、《冬妈妈和麦苗苗》,能背唱《过新年》,并能较流利地模唱《过新年》的歌谱。
3、通过欣赏《乘雪橇》,能从音乐中初步感受冬季的异国风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师生问好
三、导入新课
自己创编节奏朗读:过新年,喜洋洋,敲锣打鼓鞭炮响。狮子舞,雪人唱,祝愿祖国更富强。
四、学唱歌曲《冬妈妈和麦苗苗》
1、导入: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下雪吗?下雪天我们可以做哪些事呢?你们知道冬雪对农作物的作用吗?
2、听录音范唱,边听边按三拍子缓缓晃动身体,感受三拍子的韵律
3、听老师跟节奏朗读歌词
4、听老师范唱,请小朋友用打击乐器伴奏
5、跟琴轻声哼唱歌词(提示学生尽量唱完四小节后再换气,以免破坏旋律的`连贯性)
6、试用不同的力度演唱,比较,哪种比较适合该歌曲(柔和)
7、有感情的演唱(启发学生唱出对雪花的赞美之情)
8、自编动作,边唱边舞
五、欣赏《乘雪橇》
1、初听全曲,不揭示曲名,要求学生专注聆听,并闭上眼睛随音乐展开想象。
2、揭示曲名,复听,找出重复最多的地方。感受音乐的力度变化。
3、再听,体会乐曲所表现的人们欢乐的心情。
六、小结。作业: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雪”的音乐作品。
小学音乐的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的地位,从而产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和继续了解的愿望。
2、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欣赏音乐,由此初步探索中国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同时在感受和体会歌曲情感的基础上尝试创作,体会创作带来的喜悦。
3、感受和发现江苏民歌的特点并尝试用柔美的音色、悠长的气息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二、教学策略:
1、通过闻“花”、看“花”、听“花”、唱“花”、表演“花”循序渐进地了解茉莉花、感受茉莉花、表现茉莉花,由此培养了学生细致的洞察力与大胆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通过旋律线入手学习歌曲,在学生树立音高概念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感受与发现江苏民歌的风格。
3、通过比较东北民歌《茉莉花》与江苏民歌《茉莉花》,感受与发现南北民歌的风格差异。
4、在听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中,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音乐在世界上的地位,激发其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向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与发现江苏民歌的风格,激发对民族音乐的兴趣与向往。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边观赏江苏风情(多媒体)边欣赏《茉莉花》旋律,谈感受。师:请描绘出画面中的景象。与我们这里有何不同?(这就是江苏的风光:小桥、流水、人家)
2、继续欣赏《茉莉花》,介绍茉莉花,出示茉莉花的'图片。 ★师:这首乐曲是江苏民歌名叫《茉莉花》,你见过茉莉花吗?有什么特点?
★★师介绍:茉莉花原产于印尼等国,在宋朝时期传入我国。它洁白无瑕,美丽动人。老师把它的香气带来了,同学们闭着眼睛闻一闻感觉怎样?茉莉花香气芬芳,经常用来熏茶。
(二)新授:
1、师边舞蹈边范唱:想听老师用当地方言唱一唱吗?这首歌曲说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
2、学用方言来读歌词。
3、学唱歌曲旋律:
(1)边划旋律线边哼lu。★要求:看到小园点唱lu,气息要连贯。★★观察旋律特点:象小桥流水般委婉。
(2)唱词:
★老师演唱加花与不加花的旋律,比较差别。(加了花会更优美)
★ ★发现江苏民歌的特点:一字多音显得曲调优美秀丽婉转。
★ ★★用柔美的音色、流畅的气息有感情地演唱。
(3)试跟老师做着动作来唱。
(4)分小组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来演绎歌曲,交流和评价。
(三)、拓展:
1、导入:
你们知道吗?据史料记载,《茉莉花》最早起源于明朝的江苏扬州,原来歌名叫《鲜花调》,后来经人们的传唱,各地都有了《茉莉花》。
2、欣赏东北民歌《茉莉花》,要求边听边手划旋律线。
★这首《茉莉花》与我们唱的感觉一样吗?
★ ★找出特点:旋律起伏大,高亢明亮。(原因:那里山较多,人们的性格很率直)
3、了解世界眼中的《茉莉花》。
(1)《茉莉花》在我国各地都有自己具有地方特色的版本,正因为这样,《茉莉花》代表了我国的民族文化。在雅典奥运会的闭幕式上,它的旋律响彻了整个世界,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大门。(出示图片)
(2)欣赏宋祖英在悉尼的演唱。
★《茉莉花》让国际友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音乐的美,歌唱家宋祖英美妙的歌声象茉莉花的花香一样芬芳迷人,让我们来欣赏这位第一个在悉尼开演唱会的歌唱家的演唱。 ★★谈谈你现在的感想。
(四)师小结:
老师愿茉莉花的清香永远留在每个同学的心里,让我们在茉莉花动听的旋律中结束这节课。
(五)在音乐声中,学生走出课室。
小学音乐的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作品欣赏、演唱、配乐诗朗诵,体现文化艺术多元化的特点,让学生通过体验感受沉浸于浓郁的诗情画意中。
(二)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演唱《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三)认识还原记号;学习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轻快、优美的声音演唱《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难点:掌握三拍子歌曲的韵律感。
教学具
钢琴、录音机、磁带等
预习要求
看《把心儿种在春天里》的歌词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复习歌曲《校园的早晨》
1、学生听教师演唱歌曲一遍。
2、学生跟随伴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在音乐声中走进教室。
反复播放《春之歌》A段旋律
(二)导入教学
比一比,赛一赛:
1、 说出带有“春”的成语。
引导:同学们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师:提到春天,人们总喜欢用温暖、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等词语,写它带给人的美好。
2、说出古诗词中关于“春”的诗句。
3、 配乐诗朗诵《推开春的大门 》
听到鸟叫了
在城效,有几只报春鸟
它们不敢进城
只在效外欢呼和跳跃
它们朴素得像乡下的农民
让我萌发一种亲近
它们是我的朋友啊
又仿佛是我巧遇的亲人
它们在寻找不知名的虫子
向同伴发出亲和的声音
在效外,我爱上了鸟的声音
在鸟的争鸣中
我推开了春的'大门 (音乐《春之歌》A段旋律)
(三)欣赏门德尔松的《春之歌》
1、跟琴轻唱A段主旋律。
认识还原记号:表示将已升高或降低的音恢复到原音高。
2、初听乐曲
问:A、在听到主题旋律的时候作出表示
B、乐曲表现了怎样的情绪?
3、、再次欣赏。
要求学生用色彩表示听不同段落时的感受,并说明理由。
4、揭题、简单介绍乐曲创作背景及作者。
(四)学习歌曲《把心儿种在春天里》
1、让学生描述自己所做过的美好的梦,谈谈自己的理想。
2、听教师范唱歌曲。
3、学生用LU跟琴哼唱旋律。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歌词,感受歌词抒发的情感。
5、再次听录音范唱。
注意第一乐段各乐句的相似之处的区别,并唱一唱。
6、跟琴学唱第一段歌词。
7、自学第二段歌词。
8、学习三拍子的指挥图式。
9、完整演唱歌曲,边唱边划拍。
(五)表现歌曲
1、讨论用什么样的力度来表现两个乐段不同的情绪。
2、采用多种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比如:领唱,合唱;轮唱;接口唱等
3、在歌曲后半部分用拍手为歌曲伴奏。节奏型“0 XX X”
可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唱,一组伴奏。
(六)课堂小结
【小学音乐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1-28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01-10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精选)10-26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模板07-26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15篇12-19
音乐教学设计01-31
小学音乐《东方之珠》教学设计08-29
春晓音乐教学设计12-09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