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有理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有理数》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理数》教学设计1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及应用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地位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共计两课时,加法运算律是第二课时的内容,依据教材的安排本节课应是让学生在理解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基础上来运用加法运算律,最终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因此加法的运算是本小节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在于本一节的学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有理数加法运算法则,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并能用有理数加法进行简化运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归纳能力,通过分类结合思想渗透,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尤其是简便计算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律
难点:灵活运用有理数运算律简便运算
重难点的突破:
1、处理好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复习,以旧带新,相互对比。
2、给出大量具体的例子。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思考、抽象概括、补充完善的过程,从不同的问题情境中抽象出相同的数学模型。
【学情分析】
认知:七年级的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还较低,学生爱表现、有较强的好胜心理等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结合学生的这些特征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能力:1.学生对正数加正数,正数加零的情况较为熟练,但计算准确率不高。
2.对异号两数相加确定符号,绝对值大减小掌握不好。
3.学生善于形象思维,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讨论。
【教法与学法】
教法:以引导法为主,辅之以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全过程。
学法: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使学习过程直观化、形象化。通过PK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掌握简便运算的技巧
【教学过程分析】
回顾复习,承前启后
例题讲解,合作学习
应用练习,巩固新知
归纳总结,反思提高
作业布置
《有理数》教学设计2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 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 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 教学过程
1、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
2、 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①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②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③ 2 ×(-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④ (-2) ×(-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 运动 米
(-2) ×(-3)=
(2)学生归纳法则
①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 ) 同号得
(-)×(+)=( ) 异号得
(+)×(-)=( ) 异号得
(-)×(-)=( ) 同号得
②积的绝对值等于 。
③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 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 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
(3)学生做练习,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例题,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有理数》教学设计3
1.3.1有理数的加法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探究过程,深刻感受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师生活动,学会自我探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难点:有理数的加法中异号两数如何进行加法运算。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问题
活动1学校的运动会刚结束不久,我们知道在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那么,在本次运动会中,我们学校红队进4个球,失两个球。蓝队进一个球,失一个球。请问两队的净胜球数分别是多少?如何表示?
红队:4+(-2)蓝队:1+(-1)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个式子,和我们小学所学的加法运算有什么不同呢?生:有了负数的参加师:像这种有了负数的参加的加法运算我们称为什么?想知道有理数是如何进行相加的呢?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共同研究——有理数的加法(引出课题)。设计意图:采用与生活实际相关的足球比赛引入,通过净胜球数说明实际问题中要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二)启发探索,获取新知活动2看下面的问题
1、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左为负,向右为正。向右运动5m记作5m,向左运动5m记作-5m.
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8m.写成算式就是:5+3=8①
2、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
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8m.写成算式就是:(-5)+(-3)=-8②
这个运算也可以用数轴表示,其中假设原点O为运动起点:
-3–9–8–7–6–5-8–4-5–3–2–1O 4、如果用正数表示向右运动,用负数表示向左运动,就可以用算式描述相应的问题。
活动31、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式就是:5+(-3)=2③
用数轴表示为:
5-3O122345
2、探究;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物体两次运动的结果:
(1)先向左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物体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_m;(2)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_m;(3)先向左运动5m,再向右运动5m,物体从起点向___运动了___m;
(4)如果物体第一秒向右(或左)运动5m,第二秒原地不动,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左)运动了___m.
师生行为:让学生自己探究,利用数轴可得出相应结果,依次填空;引导列算式为:-5+3=-2④
5+(-5)=0⑤-5+5=0⑥5+0=5或-5+0=-5⑦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结合数轴,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用数轴表示加法的方法,从而为后面利用数轴探究其他情况做准备。
异号相加有三种情况,要充分利用数轴,由在数轴上表示结果的点所处的位置以及表示结果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就可以确定两次运动的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①到⑦的式子中可以发现什么规律?(①②两式是同号两数相加、③④⑤⑥是异号两数相加且⑤⑥是两加数绝对值相等、⑦是一个数与0相加)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研究和的符号以及绝对值与两个加数之间的符号以及加数绝对值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分组概括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运算三个步骤:①确定类型②确定和的符号③确定和的绝对值
设计意图:运算法则是从实例引出的,这时说明法则的合理性。使理解法则并学会运用法则
(三)运用新知
活动5例1计算(1)(-3)+(-9)(2)-4.7+3.9
解:原式=-(3+9)解:原式=-(4.7-3.9)=-12=-0.8
例2足球循环赛中,红队胜黄队4:1,黄队胜蓝队1:0,蓝队胜红队1:0,计算各队的净胜球数。
(四)巩固新知,变式练习(课本P22)1.用算式表示下面的结果:(1)温度由-4℃上升7℃;
(2)收入7元,又支出5元。2.计算:
(1)15+(-22);
(2)(-13)+(-8);
(3)(-0.9)+1.5;
(4)+(-).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师生一起回顾有理数加法法则)
作业:习题1.3第1、7、11
《有理数》教学设计4
《有理数加法法则》是华东师大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六节第一课时内容,主要是通过问题情境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探究、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它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实数运算的基础,也就是一切运算的基础。
教法: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设计问题串,诱导学生探究、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自主运用法则进行计算。重点突出异号两数相加,明确有理数的加法,名义上是加,但实际上同号是加,异号则要转化成减法。最后将巩固法则融入游戏中,并将法则编成顺口溜,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
学法: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分类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通过将法则巩固融入游戏、顺口溜中,让学生学得轻松,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的意义。
2、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3、通过法则的探索,向学生渗透分类、归纳、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法则的探索与应用
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
教学准备:预习教材,填上相应的空白,思考并举出运用有理数加法的实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一个不为零的有理数可以看做是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2、比较下列各组数绝对值哪个大?
①-22与30;②-与;③-4.5和6
3、小学里学过哪类数的加法?引入负数后又该如何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
(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复习回顾与本节课相关的旧知识。)
二、新知探究
1、打开教材,请一位学生将他通过预习得到的加法算式说出来写在黑板上,并说出该式子表示的实际意义。
2、你还能举出类似用加法运算的实例吗?
3、观察这些算式,从加数上看你可以将它们分成几类?每一类和的符号与加数的符号有何关系?和的绝对值与加数的绝对值有何关系?
4、总结归纳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突破难点:异号相加好比正数和负数进行拔河比赛,谁的力量(绝对值)大,谁胜(用谁的符号),结果考察力量悬殊有多大(较大绝对值减较小绝对值)。
(设置问题情境,探究、总结、归纳法则。对比了华东师大版教材和北师版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法则的,并且这种载体非常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以前也听过其他老师上这节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向东走、向西走,要么一晃而过,要么总是纠缠不清,法则刚出来,便下课了,所以,我就更换了一种模式,让学生先预习,然后说出这些算式的实际意义更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我认为只要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应该说理解法则中“和”的符号与“和”的绝对值的由来更容易一些。)
三、运用法则
例:计算
(1)(+2)+(-11) (2)(-12)+(+12) (3)(+20)+(+12)
(4)(- )+(- ) (5)(-3.4)+(+4.3) (6)(-5.9)+0
思维过程:一“看”二“定”三“和差”
(主要是通过设置一组题目,理解法则,并展现思维过程“一看、二定、三和差”,规范学生的解题过程)
四、巩固法则
1、开火车游戏。
第一位同学说一个算式,第二位同学说答案,第三位同学接着说一个加法算式,第四位同学说答案,依次类推,谁卡住,谁表演节目。
2、填数游戏。
将-8,-6,-4,-2,0,2,4,6,8这9个数分别填入右图的9个空格中,使得每行的三个数,每列的三个数,斜对角的三个数相加均为0
3、思考: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
(设置了两个游戏:开火车和填数,另外就是打破了小学的思维定势“和总是大于加数”,引入负数后,是有变化的。设置问题“两个有理数相加,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吗?”让学生对有理数加法理解的更深一些。)
五、小结
加法顺口溜:有理加减不含糊,同号异号分清楚;同号相加号相随,异号相减号大绝;相反数、和为0;碰见0、不变形。
(用一段“顺口溜”识记加法法则)
六、作业设计
1、练习完成在书上,习题1~2完成在作业本上。
2、在圆圈内填上彼此都不相等的数,使得每条线上的三个数之和为0。
五、小结:用一段“顺口溜”识记加法法则。
反思:“运算能力”是修订后的课程标准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而“有理数加法”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也是实数运算的基础,也就是一切运算的基础,有理数加法法则是有理数加法运算的准绳,更是难倒了一大片初学者,有的同学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不但不能叙述法则,反倒连小学学过的非负数的加法运算也不会了,如何突破这个障碍,我认为关键还是加法意义的理解,应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情境中搞清楚加法究竟是怎么回事,这样一来“和”的符号的确定与“和”的绝对值的确定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对比了华东师大版教材和北师版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法则的,并且这种载体非常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以前也听过其他老师上这节课,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向东走、向西走,要么一晃而过,要么总是纠缠不清,法则刚出来,便下课了,所以,我就更换了一种模式,让学生先预习,熟知加法就是连续两次变化的总结果,然后再给这些算式赋予新的实际意义更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其实,只要理解了加法的意义,应该说理解法则中“和”的符号与“和”的绝对值的由来更容易一些,通过操作,学生对于将算式置于实际情景非常感兴趣。对于接下来将算式按加数分类,探究和的符号与加数符号的关系,还有和的绝对值与加数绝对值的关系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得到“互为相反的两数相加和为零”时就有学生提到:异号两数相加其实就是正负一抵消,余下的部分就是和。看来只要在课堂上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身释放出琢磨的能量比让学生打开大脑的录音系统录音要好得多。通过后续学习的考察,学生对于加法法则的记忆与应用并非停留在表面的记忆上,而是对法则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没有学生刻意追求用教材上的句子一字不漏地来叙述加法法则,他们都能用自己理解的语言来说明到底是为什么。
再思考:这节课是我调入新的学校上的汇报课,领导还有同事们对我的课都做出了中肯的点评,最后一位颇有资历的领导谈到:数学教学应体现其本质,用“数轴”探究有理数的的加法更能体现加法的本质,授课者应做好合理的应用。换言之,本节课未能很好体现加法的本质。个人思考再三认为加法的本质就是“连续两次变化的总结果”,用数轴表示向东走向西走,还是举生活中的盈亏实例等都体现了加法的本质。新旧版本的华师大教材都是以“数轴”为载体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这种载体的应用主要凸显了直观,变化的结果一清二楚,也体现了数与形的有效结合,无疑是一种很好而有效的载体,但我们为什么不在教材现有载体的基础上做一些突破,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加法运算呢!其实现实生活中的“盈”与“亏”生活气息浓郁,且学生熟知,会吸引众多的学生参与,“同号相加”就是“盈盈”型或“亏亏”型,“异号两数相加”就是“盈亏”型,(+5)+(-5)为什么是0?显然盈亏一样,最终兜里没钱!而(+3)+(-10)为什么结果取“-”且用“10-3”,盈少亏多呗!最终还是亏了7元!将加法置身于这样的情景更有利于理解加法的意义,总结加法法则,理解加法法则。
《有理数》教学设计5
《有理数的惩罚》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非负有理数的四则运算以及运算律。在本章的前面几节课中,又学习了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的有关概念,并掌握了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及其混和运算的方法,学会了由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备了学习有理数乘法的知识技能基础。
2、学生的活动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历了探索加法运算法则的活动,并且通过观察"水位的变化",运用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从而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曾经历了合作学习和探索学习的过程,具有了合作和探索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教科书基于学生已掌握了有理数加法、减法运算法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节课的具体学习任务:发现探索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了解倒数的概念,会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本节课的数学目标是:
1、经历探索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观察、归纳、猜想、验证能力;
2、学会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掌握确定多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方法以及有一个数为零积是零的情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环节:第一环节: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猜想,发现结论;第三环节:验证明确结论;第四环节:运用巩固,练习提高;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观察教科书给出的图片,分析教科书提出的问题,弄清题意,明确已知是什么,所求是什么,让学生讨论思考如何解答。
(2)如果用正号表示水位上升,用负号表示水位下降,讨论四天后,甲水库水位的变化量的表示法和乙水库水位变化量的表示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从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感受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算法多样化,并从第二种算法中得到算式3+3+3+3=3×4=12(厘米);(-3)+(-3)+(-3)+(-3)=(-3)×4=-12(厘米)从而引出课题:有理数的乘法。
第二环节:探索猜想,发现结论
问题:(1)由课题引入中知道:4个-3相加等于-12,可以写成算式
(-3×4)=-12,那么下列一组算式的结果应该如何计算?请同学们思考:
(-3)×3=_____;
(-3)×2=_____;
(-3)×1=_____;
(-3)×0=_____。
(2)当同学们写出结果并说明道理时,让学生通过观察这组算式等号两边的特点去发现积的变化规律,然后再出示一组算式猜想其积的结果:
(-3)×(-1)=_____;
(-3)×(-2)=_____;
(-3)×(-3)=_____;
(-3)×(-4)=_____。
教前设计意图:以算式求解和探究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观察思考,从负数与非负数相乘的一组算式中发现规律后,猜想负数与负数相乘的积是多少,通过对两组算式的观察,归纳,概括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并用语言表述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能力,能力和表述能力。
教后事项:(1)本环节的设计理念是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亲身经历感受乘法法则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交流中互相补充,完善结论。但在实际过程中,学生对结论的表述有困难,或者表达不准确,不全面,对于这些问题,不能求全责备,而应循循善诱,顺势引导,帮助学生尽可能简练准确的表述,也不要担心时间不足而代替学生直接表述法则。
(2)展示两组算式时,注意板书艺术,把算式竖排,并对齐书写,这样易于学生观察特点,发现规律。
第三环节:验证明确结论
问题:针对上一环节探究发现的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零。进行验证活动,出示一组算式由学生完成。
4×(-4)=_____;
4×(-3)=_____;
4×(-2)=_____;
4×(-1)=_____;
(—4)×0=_____;
(—4)×1=_____;
(—4)×2=_____;
(—4)×(-1)=_____;
(—4)×(-2)=_____。
教前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是因为它是合情推理的`必要环节,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特例归纳得到的结论不一定适合
一般情况,所以要加以验证和证明它的正确性。同时,验证的过程本身就是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练习和熟悉过程。
教后反思事项:(1)教科书中没有这个环节的要求,但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这个环节,确实让学生体验经历验证过程。
(2)本环节的重点是验证乘法法则的正确性而不是运用乘法法则计算。所以在验证过程中,既要用乘法法则计算,又要加法法则计算,真正体现验证的作用和过程。
(3)在用乘法法则计算时,要注意其运算步骤与加法运算一样,都是先确定结果的符号,再进行绝对值的运算。另外还应注意:法则中的“同号得正,异号得负”是专指“两数相乘而言的,”不可以运用到加法运算中去。
第四环节:运用巩固,练习提高
活动内容:
(1)1。计算:
⑴(-4)×5; ⑵(5-)×(-7);
⑶(-3÷8)×(-8÷3);⑷(-3)×(-1÷3);
(2)2。计算:
⑴(-4)×5×(-0。25); ⑵(-3÷5)×(-5÷6)×(-2);
3。“议一议”:几个有理数相乘,因数都不为零时,积的符号怎样确定?有一个因数为零时,积是多少?
(4)计算:
⑴(-8)×21÷4 ; ⑵4÷5×(-25÷6)×(-7÷10);
⑶2÷3×(-5÷4); ⑷(-24÷13)×(-16÷7)×0×4÷3;
⑸5÷4×(-1。2)×(-1÷9); ⑹(-3÷7)×(-1÷2)×(-8÷15)。
教前设计意图: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巩固和运用,练习和提高.
教后反思事项:(1)学生先自主尝试解决,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要注意格式规范,一开始对每一步运算应注明理由,运算熟练后,可不要求书写每一步的理由;
(2)例2讲解之后,要启发学生完成"议一议"的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对例2的运算结果观察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学生有困难时,教师可设置如下一组算式让学生计算后观察发现规律,而不应代替学生完成这个任务。
(-1)×2×3×4=_____;
(-1)×(-2)×3×4=_____;
(-1)×(-2)×(-3)×4=_____;
(-1)×(-2)×(-3)×(-4)=_____;
(-1)×(-2)×(-3)×(-4)×0=_____。
通过对以上算式的计算和观察,学生不难得出结论:多个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的符号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的符号为正。只要有一个数为零,积就为零。当然这段语言,不需要让学习背诵,只要理解会用即可。
第五环节:感悟反思课堂小结
问题
1.本节课大家学会了什么?
2.有理数乘法法则如何叙述?”
3.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采用了什么方法?
4.你的困惑是什么
教前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励学生展示自我。
教后反思事项:学生小结时,可能会有语言表达障碍或表达不流畅,但只要不影响运算的正确性,则不必强调准确记忆,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教师可用准确的语言适时的加以点拨。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巩固作业:教科书知识技能1、2;问题解决1;联系扩广1
预习作业;略
四、教学反思:
1、设计条理的问题串,使观察、猜想、验证水到渠成
2、相信学生的探索能力。本节课的内容适合学生探索,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具有能力探索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不需要教师代替,也不能代替。
3、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但绝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
《有理数》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使学生知道数轴上有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的已知点所表示的数,知道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及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内容简析】
本节课是数轴的第一课时,在学生学了有理数概念的基础上,从标有刻度的温度计来表示温度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点表示数的方法,可以使学生借助图形的直观来理解有理数的有关问题,突出知识的产生过程,也为以后学习实数奠定基础。本节的重点是掌握数轴的概念和画法,明确其三要素缺一不可。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的理解是难点。教学中要求学生多动手,增强对“形”的感性认识,培养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流程设计】
一、情景创设
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类似于这种用带有刻度的物体表示数的东西还有哪些(直尺、弹簧秤等)?
数学中,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
二、新知探索
1.请学生阅读新课思考:
①零上25℃用正数_____表示。0℃用数____表示;零下10℃用负数_____表示。②数轴要具备哪三个要素?
③原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④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3的'点在什么位置?
⑤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11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2.数轴的画法
师生共同总结数轴的画法步骤:
第一步:画一条直线(通常是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o,叫做原点,用这点表示数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这条直线的一个方向为正方向(一般取从左到右的方向,用箭头表示出来)。相反的方向就是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适当地选取一条线段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也就是在0的右面取一点表示1,0与1之间的长就是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1℃占1小格的长度。)
在数轴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这些点依次表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它们依次表示–1,–2,–3,?。
3.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位置的选定、正方向的取向、单位长度大小的确定,都是根据需要认为规定的。直线也不一定是水平的。
三、范例共做
例1:判断下图中所画的数轴是否正确?如不正确,指出错在哪里? 分析: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这数轴的三要素缺一不可。解答:都不正确,
(1)缺少单位长度;
(2)缺少正方向;
(3)缺少原点;
(4)单位长度不一致。
例2:把下面各小题的数分别表示在三条数轴上:
(1)2,-1,0,?32,+3.5(2)-5,0,+5,15,20;
(3)-1500,-500,0,500,1000。
分析:要在数轴上表示数,首先要正确画出数轴,标明原点、正方向(一般从左到右为正方向)和单位长度这三要素,然后再表示数,第(1)题,数不大,单位长度取1cm代表1,第(2)、(3)题数轴较大,可取1cm分别代表5和500。数轴上原点的位置要根据需要来定,不一定要居中,如第(1)题的原点可居中,(2)的原点可偏左,(3)的原点可偏右,单位长度也应根据需要来确定,但在同一条数轴上,单位长度不能变。表示某个数的点,在图形上一定要用较大的“.”突出来,并且在数轴上写出该点表示的数。这样画出的图形较合理、美观。
例3:借助数轴回答下列问题
(1)有没有最小的正整数?有没有最大的正整数?如果有,把它指出来;
(2)有没有最小的负整数?有没有最大的负整数?如果有,把它标出来。
解答:观察数轴易知:
(1)有最小的正整数,它是1,没有最大的正整数;
(2)没有最小的负整数,有最大的负整数,它是-1. 例4:比较–3,0,2的大小。
分析一:先在数轴上分别找到表示–3、0、2的点,由“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得到–3<0<2;
分析二:直接由“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的规律得出–3<0<2。
四、检测反馈
1.判断下图中所画的数轴是否正确?
2.下面数轴上的点a、b、c、d、e分别表示什么数?
3.将-
3、1.5、21、-
6、2.25、1、-
5、1各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224.画一条数轴,并在上面标出下列的点。
±100
±200
±300 提示:1.图(1)是数据标注错误;图(2)的画法是正确的,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遇到。
五、小结提高
1.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反过来并不是数轴上的所有点都表示有理数;
2.画数轴时,原点的位置以及单位长度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选取,注意不要漏画正方向、不要漏画原点,单位长度一定要统一,数轴上数的排列顺序(尤其是负数)要正确。
六、课后思考
1.一个点从原点开始,按下列条件移动两次后到达终点,说出它是表示什么数的点?(1)向右移动11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2(2)向左移动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移动2个单位长度。
2.数轴上表示3和-3的点 离开原点的距离是多少?这两个点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数轴上到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几个?它们分别表示什么数?
4.某数轴的单位长度是1cm,若在这个数轴上随意画一条长100cm的线段ab,则线段ab盖住的整数点有()
a.99个或100个
b.100个或101个
c.99个或101个
d.99个、100个或101个
《有理数》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正确理解乘方、幂、指数、底数等概念,在现实背景中理解有理数乘方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乘方的运算。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乘方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乘方运算。
3、情感目标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灵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1、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乘方运算法则。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乘方、底数、指数的概念,并合理运算,
3、教学关键:弄清底数、指数、幂等概念,区分-an与(-a)n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结构以及思维活动特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法,联想比较、发现教学法,设疑思考法,逐步渗透法和师生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一章我们主要学习了有理数的计算,其实有理数的计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一种游戏叫“算24点”,它是一种常见的扑克牌游戏,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玩过?那我们现在约定扑克牌中黑色数字为正,红色数字为负,每次抽取4张,用加、减、乘、除四种运算使结果为24。
师:假如我现在抽取的是黑3红3黑4红5 (幻灯片放映图片)如何算24?
师:如果四张都是3呢?
生答:-3 - 3×3×(-3)=333324
师:现在老师把扑克牌拿掉一张红3,变成2个黑3,1个红3,大家有办法凑成24吗?
生:思考几分钟后,有同学会想出33(3)的答案
师:观察这个式子,有我们以前学过的3次方运算,那它是不是乘法运算?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一种乘方运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乘方运算都是乘法运算,它与乘法运算又有怎样的关系?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究“有理数的乘方”,相信学过之后,对你解决心中的疑问会有很大的帮助。(自然引入新课)
2、动手实践,共同探索乘方的定义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进行对折,再对折
问题:(1)对折一次有几层? 2
(2)对折二次有几层? 224
(3)对折三次有几层? 2228
(4)对折四次有几层? 222216
师:一直对折下去,你会发现什么?
生:每一次都是前面的2倍。
师:请同学们猜想:对折20次有几层?怎样去列式?
生:20个2相乘
师:写起来很麻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空间,有没有简单记法?
简记:22 23 24
师:请同学们总结对折n次有几层?可以简记为什么?
2×2×2×2×2
n个2
生:可简记为:2n
aaa?师:猜想:a生:an
n个a
师:怎样读呢?生:读作a的n次方
老师总结: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运算的结果叫幂;(教师解说乘方的特殊性),在an中,a
的因数),n叫做指数(相同因数的个数)。
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看作是的次方的结果时,也可读作的次幂.小试牛刀:
练习一:把下列各式写成乘方运算的形式:
6×6×6= (-3) (-3) (-3) (-3)=
2.1×2.1×2.1×2.1×2.1= 1
21
21
21
21
21
2=
注意:当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底数一定要加上括弧,这也是辩认底数的方法.练习二、说出下列各式的底数、指数、及其意义
543431126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乘方运算的性质
师:我们在进行有理数乘法计算的.时候,要先确定积的符号,然后再把绝对值相乘。我们知道乘方是一种特殊的乘法运算,那对于乘方运算的结果如何来确定积的符号呢?用幻灯片出示表格,计算后,请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并总结。 (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从底数和指数两方面进行考虑)
教师再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师生总结: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
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为0。
4、应用新知,尝试练习:在七年级数学晚会上,有6个同学藏在盾牌后面,男同学的盾牌上写的是一个正数,女同学的盾牌上写的是一个负数,这6个盾牌如下图所示,请算一算,盾牌后面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3)15 ;(-5)8;(-7)6;(-10)25;123;(-16)9
乘方的运算是本节内容的第二个难点,符号确定后,学生往往容易犯直接拿底数和指数相乘的错误,所以准备了下面的例题,且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过程,加深对乘方运算的理解
例1:计算(教师板演一题后请学生板演)
(1) 26 (5) 62
(2) 73
44(3) (3) (6) 3
33(4)(4) (7) 4
比一比:(1)与(5)一样吗?(3)与(6)一样吗?(4)与(7)一样吗?
小结:一定要先找出底数和指数,确定符号后再去计算。
例12:计算:(1) 2522,(2)()3,(3),(4),(5)4 53533334
比一比:(2)与(3)一样吗?(4)与(5)一样吗?
总结:负数和分数的乘方书写时,一定要把整个负数和分数用小括号括起来。
5、课外探究
一张纸厚度为0.05mm,把它连续对折30次后厚度将是珠峰的30倍。试着去计算一下,这句话对不对。
6、归纳总结,形成体系:
1、乘方是特殊的乘法运算,所谓特殊就是所乘的因数是相同的;
特别提醒:底数为负数和分数时,一定要用括号把负数和分数括起来
2
3、进行乘方运算应先定符号后计算,要确定符号要先确定底数和指数。
7、作业布置:习题2.6第1、2题;
《有理数》教学设计8
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
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加法运算.
2.理解加法运算律在加法运算中的作用,适当进行计算以及训练.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经历对有理数的运算,领悟解决问题应选择适当的方法,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运算
知识重点
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
设计原则
复习知识
引入课题
通过展示四道题目,让学生分析是运用哪条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而进一步总结复习有理数加法法则。
师提问:有理数加法运算能不能更简便呢?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
(出示课题)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律
让学生感受到有理数的运算在实际中是很简单的,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1.让学生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自主运算.
注意:符号的确定是由几种情况决定的①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②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
2.观察四组算式中的加数和他们的和,提问:有什么发现?从加数的位置,和的角度探讨.
3.通过练习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
交换律--两个有理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a+b=b+a.
运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个有理数,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或者零.在同一个式子中,同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4.两个运算律分别是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得出交换律的基础上,运用同样的推导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1)(小组合作)自主做题,将步骤和答案写出,并将答案在小组里订正.
(2)交流汇报.从运算顺序,和的角度进行探讨.(各学习小组的汇报结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3)说一说运用的加法法则是什么?(①运算顺序,②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4)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结合律.
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用代数式表示:a+(b+c)=(a+b)+c
(用投影仪展示)
有理数加法交换律: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有理数运算使用的两个运算律,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师需对学生进行相应,点拨、指导,引导学生对有理数相加运算时进行相应的步骤,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
①交换律是两个加数相加,结合律是三个加数相加,那四个数相加或者更多的数相加也可以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
②教师巡堂随时进行相关的指导,关注每一们学生及各个学习小组的活动情况,及时做好引导.
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板书或用投影仪进行展示)
例1计算:
下列运用加法交换律的变形中,错误的是()
A.30+20=20+30
B.(-5)+(-13)=(-13)+(-5)
C.(-37)+16=16+(-37)
D.10+(-20)=20+(-10)
教师板演,让学生说出加法交换律的应用方法.
例2计算:
(+23)+(?12)+(+7)
例3计算:
(?1/3)+(?5/2)+(?2/3)+(+1/2)
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确做有理数的加法应怎样运用两条运算律:(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
学生活动:请学生总结做题过程中运用哪些方法可以简化运算。
注意点:(1)学会运用运算律解题.(2)教师板演的例题要完整体现过程,并要求学生在刚开始学的时候要把中间的过程写完整.(3)体现化归思想.(4)这里增加了两道题目,要是让学生能较为熟练地运用运算律进行计算.
拓宽学生视野,让学
生体会到数学与实践的密切联系。
课堂练习
导学案上的练习题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让学生口答)
本课作业
必做题:阅读教科书第47页,教科书第49页练习题1、2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原则,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教后反思: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加法运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总结出来,但是同时运用两个规律解题就不知道怎么来运算。要引导学生从做题过程中总结几种方法,课下多加练习进行巩固。
《有理数》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了解的概念和的画法,掌握的三要素;
2.会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
有了,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
定义
三要素
应用
数形结合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
原 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并非都是有理数
比较有理数大小,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要大
在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基础之上,要会画出,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三、教法建议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的根本依据。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关于有理数与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的相关知识点
1.的概念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
(2)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以是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有了,数和形得到初步结合,数与表示数的图形(如)相结合的思想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另外,能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还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因此,应重视对的学习。
2.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3.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 ”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
五、定义的理解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如图1所示。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例如: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如图2).
A点表示-4; B点表示-1.5;
O点表示0; C点表示3.5;
D点表示6.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上的位置,可以知道: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 ,表示 是正数;反之,知道 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 。
同理, ,表示 是负数;反之 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 。
3.正常见几种错误
1)没有方向
2)没有原点
3)单位长度不统一
教学设计示例
《有理数》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说出有理数的意义以及有理数的分类和0在分类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树立对数分类讨论的观点并发展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理数的分类,感受数学对称美。
重点、难点
1.重点: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2.难点:有理数的分类。
教学思路
这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有理数的分类,讲解时要启发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参与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投影1)
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6,3.8,0,-4,-6.2,-3.8,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2.填空:
(1)若下降5记作-5,那么上升8记作__________________,不升不降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规定+20表示收入20元,那么-10元表示______________。
(3)如果由地向南走3千米用3千米表示,那么-5千米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在地不动记作__________________。
【教法说明】出示投影后,学生思考,然后举手回答问题。当学生回答完一题后。教师追问:你能不能说说什么叫正数,负数呢。0是正数吗。是负数吗。通过第1小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负数的概念,以及零的特殊意义。
通过第2小题使学生掌握对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如果其中一种量用正数表示,那么另一种量便可以用负数表示。
师:在小学大家学过1,2,3,4……这是什么数呢。
生:自然数。
师:在这些自然数前面加上负号,如-1,-2,-3,-4……这些是什么数呢。
生:负数。
师:具体叫什么负数呢。
师:今天我们要把大家学过的数分类命名,然后给一个统一的名称。
【教法说明】
通过教师由浅入深层层设问,使学生在头脑当中逐步认识问题。这样一步一个台阶的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识问题的一般规律。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分类数的名称
1,2,3,4……叫做正整数;
-1,-2,-3,-4……叫做负整数。
0叫做零,(即)……叫做正分数;,(即)……叫做负分数;
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即
【教法说明】
以上内容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师启发诱导,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
提出问题:巩固概念
(出示投影2)
(1)0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2)-5是整数吗。
是负数吗。
是有理数吗。
(3)自然数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教法说明】
1.这三道小题主要是检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新授过程中随时设计习题进行反馈练习,以便调节回授。
注意:有时为了研究的需要,整数也可以看作是分母为1的分数,这时分数包括整数,本章中的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为了便于研究某些问题,常常需要将有理数进行分类,需要不同,分类方法也常常不同,常用的有以下两种:
(1)先把有理数按“整”和“分”来分类,再把每类按“正”与“负”来分类,如下表:
(2)先把有理数按“正”和“负”来分类,再把每类按“整”和“分”来分类
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下列有理数中:-7,10.1,89,0,-0.67,.
哪些是整数。哪些是分数。
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学生思考,然后找同学逐一回答.其他同学准备补充或纠正。
【教法说明】
通过此题,检查学生对有理数分类的掌握情况,通过对有理数进行分类,培养学生树立对数分类讨论的观点和正确地进行分类的能力。
3.数的集合
我们曾经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所有的负数组成的集合叫做负数集合。同样把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合;把所有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分数集合;把所有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合。
(三)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4)
(1)把有理数6.4,-9,+10,-0.021,-1,-8.5,25,0,100按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分成四个集合。
正整数集合,负整数集合
正分数集合,负分数集合
(2)把下列有理数:-3,+8,+0.1,0,-10,5,-0.7填入相应的集合:
整数集合,分数集合
正数集合,负数集合
【教法说明】
学生思考后,动笔完成上述第(1)题。
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做在练习本上,然后师生共同订正.从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类能力。第(2)题采用分组计分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
(四)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
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再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两种分类方法.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注意“0”不是正数,但是整数。
【教法说明】课堂小结,采取学生小结的办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归纳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帮助全体学生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应达到的目标。
(五)反馈检测
(出示投影5)
(1)整数和分数统称为_______________;整数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零,分数包括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集合的持号内:
-3,4,-0.5,0,8.6,-7
整数集合:,分数集合:
正有理数集合:,负分数集合:
(4)选择题:-100不是(?)
A.有理数;?B.自然数;?C.整数;?D.负有理数。
以小组为单位计分,积分最高的组为优胜组.
【教法说明】通过反馈检测,既使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布置作业
思考题: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集合中
3.14,-5,0,89,-2.67,+1001
有理数集合:
非负有理数集合:
负有理数集合:
板书设计
一、复习引入
二、探索新知
三、变式训练
四、归纳小结
五、反馈检测
教学反思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有理数》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足球赛中的净胜球数,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2)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数学思考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得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3、解决问题
能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4、情感与态度
认识到通过师生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叁与探索获得数学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5、重点
会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运算。
6、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二、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加法”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第三节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四个课时,本课时是本节内容的第一课时,本课设计主要是通过球赛中净胜球数的实例来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为今后学习“有理数的减法”做铺垫。
三、学校与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3、4班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的基础及学习习惯是比较差。学生对新的课堂教学方法不是很适应;不过,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旧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逐步淡化,而是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现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和勇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学生间互相评价和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已逐步形成。
四、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情境
我们已经熟悉正数的运算,然而实际问题中做加法运算的数有可能超出正数范围。例如,足球循环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数,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作净胜球数。章前言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于是红队的净胜球为
4+(—2),黄队的净胜球为
1+(—1)。
这里用到正数与负数的加法。
(二)、师生共同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
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有理数的一些基础知识,从今天起开始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个有理数的加法。
两个有理数相加,有多少种不同的情形?
为此,我们来看一个大家熟悉的实际问题:
足球比赛中赢球个数与输球个数是相反意义的量。若我们规定赢球为“正”,输球为“负”,打平为“0”。比如,赢3球记为+3,输1球记为—1。学校足球队在一场比赛中的胜负可能有以下各种不同的情形:
(1)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赢了1球,那么全场共赢了4球。也就是
(+3)+(+1)=+4。
(2)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输了1球,那么全场共输了3球。也就是
(—2)+(—1)=—3。
现在,请同学们说出其他可能的情形。
答: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输了2球,全场赢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输了3球,下半场赢了2球,全场输了1球,也就是
(—3)+(+2)=—1;
上半场赢了3球下半场不输不赢,全场仍赢3球,也就是(+3)+0=+3;
上半场输了2球,下半场两队都没有进球,全场仍输2球,也就是
(—2)+0=—2;
上半场打平,下半场也打平,全场仍是平局,也就是
0+0=0。
上面我们列出了两个有理数相加的7种不同情形,并根据它们的具体意义得出了它们相加的和。但是,要计算两个有理数相加所得的和,我们总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7个算式,你能从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也就是结果的符号怎么定?绝对值怎么算?这里,先让学生思考,师生交流,再由学生自己归纳出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口答下列算式的结果
(1)(+4)+(+3);(2)(—4)+(—3);(3)(+4)+(—3);(4)(+3)+(—4);
(5)(+4)+(—4);(6)(—3)+0;(7)0+(+2);(8)0+0。
学生逐题口答后,师生共同得出
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例2(教科书的例1)
解:(1)(—3)+(—9)(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3+9)(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2)(—4。7)+3。9(两个加数异号,用加法法则的第2条计算)=—(4。7—3。9)(和取负号,把大的绝对值减去小的绝对值)=—0。8
例3(教科书的例2)教师在算出红队的净胜球数后,学生自己算黄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
下面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题以及教科书第23页练习第1与第2题
(1)(—0。9)+(+1。5);(2)(+2。7)+(—3);(3)(—1。1)+(—2。9);
学生书面练习,四位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师生评价。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本节课你有什么感受?(由学生自己小结)
(五)练习设计
1、计算:
(1)(—10)+(+6);(2)(+12)+(—4);(3)(—5)+(—7);(4)(+6)+(+9);
(5)67+(—73);(6)(—84)+(—59);(7)33+48;(8)(—56)+37。
2、计算:
(1)(—0。9)+(—2。7);(2)3。8+(—8。4);(3)(—0。5)+3;
3、29+1。78;(5)7+(—3。04);(6)(—2。9)+(—0。31);
(7)(—9。18)+6。18;(8)4。23+(—6。77);(9)(—0。78)+0。
4、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_0。
五、教学反思
“有理数的加法”的教学,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较快地由教师给出法则,用较多的时间(30分钟以上)组织学生练习,以求熟练地掌握法则;另一类是适当加强法则的形成过程,从而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相应地适当压缩应用法则的练习,如本教学设计。现在,试比较这两类教学设计的得失利弊。第一种方案,教学的重点偏重于让学生通过练习,熟悉法则的应用,这种教法近期效果较好。
第二种方案,注重引导学生参与探索、归纳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学生在这节课上不仅学懂了法则,而且能感知到研究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这种方案减少了应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练习,所以学生掌握法则的熟练程度可能稍差,这是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但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学生将千万次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故这种缺陷是可以得到弥补的第一种方案削弱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失去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能力的一次机会。权衡利弊,我们主张采用第二种教学方法。
《有理数》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3.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教学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程序设计:
一.类比联想提出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算术运算的学习过程,类比联想到在认识了有理数之后,必然要首先学习有理数的加法.
又通过提问,复习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和用负数表示的量的实际意义,并通过实际问题,提出质疑导入新课.
具体问题是:在下列问题中用负数表示量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1)某人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向前进了3米;
(2)某地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C,第二天上升了-1°C;
(3)某汽车先向东走4千米,再向东走-2千米。紧接着,回答:
(1)某人两次一共前进了多少米?
(2)某地气温两天一共上升了多少度?
(3)某汽车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千米?
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在此基础上指出:这三个问题都是求物体两次向同一方向运动的和的问题,同小学一样,可以用加法来做。但是,这些数中出现了负有理数,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引出课题.
在刚才的教学中,通过复习,加强了铺垫,刻意去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前面学过的有关知识和方法,在旧知识的复习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这样,既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带领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知识准备,又使学生认识到本课学习的重要性,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求知个欲望,让每个学生都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
二.直观演示归纳法则
用6个实例讲两个有理数相加的问题:
(1)向东走5米,再向东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2)向西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3)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4)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3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5)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6)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0米,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米?
点拨:“一共”的含义是什么?通过小学的学习知道,就是两个数相加.
探究:若设向东为正,向西为负,你能写出算式吗?
(1)(+5)+(+3)=+8;(2)(-5)+(-3)=-8;
(3)(+5)+(-5)=0;(4)(+5)+(-3)=+2;
(5)(+3)+(-5)=-2;(6)(-5)+(+0)=-5;
以上六个问题的设置运用了数学中分类的思想方法,因为两数相加,按符号异同划分为三大类。即:
这样自然就把问题归结为三种情况:问题(1)和(2)是同号两数相加的情况;
问题(3)、(4)、(5)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况;
问题(6)有是有一个加数为零的情况.
这6个问题,都借助于数轴,先规定了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通过电教手段具体演示验证两次运动的结果,由在数轴上表示结果的点所处的方向,确定和的符号,由表示结果的'点与原点的距离,确定和的绝对值。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通过分类、观察,最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一般步骤为:
(1)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确定和的符号;
(2)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绝对值的加减运算.
前面已经分析过,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我抓住突破难点的关键,一是借助于数轴的直观演示,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自己归纳法则;二是引导学生分析法则特点,总结规律,在此基础上加以记忆,从而使难点化解,并在化解难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结出法则之后,可进一步提问:在算术里,两个不都是零的数相加,和一定大于加数,那么,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后和还一定大于加数吗?
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最终要让学生明白:在有理数运算中,算术中的某些结论不一定再成立,即对于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和不一定大于加数,这是有理数的加法与算术运算的一个很大的区别.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为了解决从掌握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转化,使知识教学和智能培养结合起来,设计了例题和练习题,选题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类型:同号、异号、0与一个数相加的三种情况的有理数相加
例1:计算下列各题:
(1)(+7)+(+4)
(2)(-3)+(-9)11
(3)4+(-4)
(4)()+(-))23
(5)(-10.5)+(+1.5)
(6)(+5)+0
(7)(-7)+0
(8)0+(-8)
分析:先确定符号,在进行绝对值加减运算.
解:(2)(-3)+(-9) (两个加数同号,用加法法则的第1条计算) =-(3+9) (和取负号,把绝对值相加)
=-12.
通过此例,训练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和直接应用,进行有理数加法,先要判断两个加数是同号还是异号,有一个加数是否为零;再根据两个加数符号的具体情况,选用某一条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通常应该先确定“和”的符号,再计算“和”的绝对值.
变式题1:填空(口答,并说明理由)
(1)(-4)+(-7)=____()(2)(+4)+(-7)=_____()
(3)7+(-4)=_____()(4)4+(-4)=_____()
(5)9+(-2)=_____()(6)(-9)+2 =_____()
(7)(-9)+0 =_____()(8)0+(-3)=_____()
变式题2: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某地水库的水位在某天当中每一次上升了a厘米,第二次上升了b厘米,问:
(1)两次一共上升了多少厘米?
(2)计算当a、b为下列各数时的值:
① a= 4 , b=3 ② a= -3 , b= 7 ③ a= 5 ,b= -5 ④ a= 4, b= -1 ⑤ a = 3 , b=0
(3)说出以上运算结果的实际意义
四. 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印象,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三方面小结。学生先回答,进而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1)本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在应用时应注意的哪些问题?(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3)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哪些?五.作业课本第19页练习2、3题.
补充:
1.计算:
(1)(-10)+(+6);
(2)(+12)+(-4);
(3)(-5)+(-7);
(4)(+6)+(+9);
(5)67+(-73);
(6)(-84)+(-59);
(7)33+48;
(8)(-56)+37.
2.计算:
(1)(-0.9)+(-2.7);
(2)3.8+(-8.4);
(3)(-0.5)+3;
(4)3.29+1.78;
(5)7+(-3.04);
(6)(-2.9)+(-0.31);
(7)(-9.18)+6.18;
(8)4.23+(-6.77);
(9)(-0.78)+0.
《有理数》教学设计13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了负数产生的背景 ,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表示方法 ,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能力 目标 通过 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 能力、理论联系 实际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立统一"、"实践第一"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思想目标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
教学设计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小学所学算术数之后数的范围的第一次扩充,是算术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并且是以后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
重点
正、负数的意义,
难点
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方法:
鉴于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精神不能长时间集中,但思维比较活跃。我决定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及情感教学,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用大量的实例和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节学习情绪。并利用计算机和投影胶片辅助教学,增大教学密度。
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为四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入负数;
二、联系对比,突出重点;
三、课堂练习,及时反馈;
四、总结提高,渗透德育。
在引入部分,我通过介绍数的产生与发展 ,向学生渗透"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原始社会,从打猎记数开始,首先出现自然数,经过漫长岁月,人们用数"0"表示没有,随着人类 的不断进步,在丈量土地进行分配时,又用小数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使同学们感到,数的第一次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随之提问:同学们小学都学过哪些数?
为了给下节课讲述有理数概念及分类作好铺垫,我把学生们答出的数归类为整数和分数。
那么小学学过的这些数能否满足社会生产生活及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呢?
为了体现负数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我选择了三个学生较熟悉的例子,用计算机显示动画效果 ,采取形象化教学。
(计算机)比如零上5°C,它比0°C高5°C,可记作5°C,而零下5°C比0°C低5°C,怎么表示呢?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怎样表示二者的海拔高度?又如向东走3米与向西走3米、收入50元与支出50元等等。还可以联系抗洪实际,让学生思考怎样用数学来区分高区警戒水位1米与低于警戒水位1米呢?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积极的思维参与,兴致勃勃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共同进入角色。
以上实例说明,小学学过的那些数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而且数的局限也阻碍了数学自身向前发展。如小学遇到0-2、3-5这类题我们束手无策。以上种种矛盾及不便我们如何解决呢?
使学生感到数的扩充势在必行,扩充的根源是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及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既然小学学过的数不能满足需要,我们需要引出新的数。根据同学们的生活经验,零下5°C,比0°C低5°C,那么有没有比0还上的数呢?此时,负数已到了呼之欲出的地步,学生顺利地接受了这一事实,负数自然而然的引出了。
接下来讲解正、负数的定义及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采取联系对比的方法,始终不脱离小学所学知识。在给出正、负数的定义时,我采取比较轻松的态度,尽量避免使概念复杂化:小学学过的大于零的数就是正数,负数就是在正数前面加上一个"-"号。让学生觉得数学并不难学。在讲述正、负数的表示法、读法后,强调这里的"+""-"是性质符号,虽然与表示运算符号的加号、减号涵义不同,但又能完全统一,因此形式上是一样的。在学运算时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从温度计上观察0°C以上的温度用正数表示,0°C以下的温度用负数表表示,说明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是正数与负数的界限。因此,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非正非负的中性数。对于0的认识,我们小学知道,0表示没有,又知道0的一些性质:0不能作除数、0乘以任何数都得0等。其实,0不仅仅表示没有:比如:0°C并不是没有温度,水位线定为0米并不是没有高度。在实际意义中,0是用来表示基准的数,比如海平面、警戒水位等。因此,0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它比所有正数都小,又比所有负数都大。当然,0的内涵还很丰富,我们将在以后陆续学到。
以上对数0表示量的意义的分析,实际上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和理解。正数、0、负数的大上关系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形成,也为下一节课讲述有理数分类打下基础。
在此选取课本练习1让学生口答,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并把课本例1作为练习给出。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正、负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为了突出正、负数的意义这一重点,就要突出它的实践性。那么,与引入部分呼应,有了负数以后,那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零上5°C可记作5°C或+5°C,零下5°C可记作-5°C;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吐鲁番盆地海拔-155米;收入50元记作+50元,支出50元记作-50元等等。同学们观察、正、负数所表示的两个意义正好相反的量,叫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趣的是,在千世界 中,有上就有下,有升就有降,有收入就有支出,有赢就有亏损。因此,上仍相反意义的量是普遍存在的。正、负数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能表示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了加深学生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请学生再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总结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特征:
(1)意义相反 (2)同一种量
并解释相反与相异的区别。比如向东走3米向北走3米就不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通过以下练习加以巩固。
由于用负数表示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很不习惯,是理解上的难点,如何讲解难点呢?在此要向学生渗透相反意义所隐含的辩证关系。
"+""-"作为性质符号有着更深层的涵义:
"+"表示与问题中给出意义的相同意义,
"-"表示与问题中给出意义的相反意义,
如:前进+5米,表示真正前进5米,
前进-5米,表示后退5米,
那么,后退-5米就表示前进5米。并通过课本例2加以巩固。
为了加深对正、负数的意义及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理解,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练习:
图中所示是一个零件的剖面图。用φ30±0.07表示轴直径的误差范围,说明±0.07的意义。
因为学生第一次见到这种标注误差的方法,很难回答。我采取铺垫式启发,先讲解;"这是一个直径为30mm的轴,在制作过程中允许产生尺寸上的误差,既可以大些也可以小些,但不许超过一定的范围,如此标准谁能说出它的意义?"这时,学生就会根据正、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特点回答出+0.07表示比30mm大0.07mm,-0.07表示比30mm小0.07mm。这样使学生把正、负数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加深了对正、负数意义内涵的理解。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练习巩固知识发现不足,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检查教学效果,采取相应措施。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学生的练习分出了梯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高,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各组练习在进行中,进行后,都要掌握学生的完成情况,让学生举手,加以统计,及时纠错及再讲解,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调整练习题目的多少与难易。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我通过语言、目光、动作给予鼓励与告诉,发挥评价的增益效应。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语气、神态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影响。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在听课过程中通过有形的精神状态如眼神等所表现出来的无形思维状态加以感知,随时捕捉反馈信息,对自己的讲课进程作出相应的调整,快、慢、停、转应用自如。
在本节课的小结部分,首先小结本课重点与难点,然后向学生提问:你知道是哪个国家最早使用负数吗?负数最早记载于中国的《九章算术》中,比国外早一千多年。借此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并布置思考题及作业,目的是把正、负数与第一章所学代数式联系起来,加深对正、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通过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我认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学习习惯,更要重视教学生做人,才能真正讲出一堂好课,真正成为一名好教师。
《有理数》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减法之后的又一种基本运算。它既是有理数运算的深入,又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的基础。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他们虽已通过学习有理数的加减法具备了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对符号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对知识的主动迁移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只要引导学生确定了“积”的符号,实质上就是小学算术中数的乘法运算了,突破了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这个难点,则对于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学生就不难掌握了。
三、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立意)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
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教学,渗透化归、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
(4)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难点: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
五、教学策略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用诱思探究式教学法,并应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引导启发、自主探究、点拨归纳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设计为七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 创设情境
我首先出示几个相同负数和的计算题,利用乘法的意义很自然地引出负数与正数相乘的新内容,以形成知识的迁移。进而引入本节课题,以问题引领来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师生互动 探究新知
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完成课文中的填空。我给与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引导学生从有理数分为正数、零、负数三类的角度,区分出有理数乘法的情况有五种:(正×正、正×0、正×负、负×0、负×负)引导学生根据以上实例的运算结果,从积的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准确地归纳出有理数的乘法的符号法则和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板书:法则)(确定有理数乘法运算的两步模型:先定符号,在求绝对值)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1)构造这组有规律的算式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算式和结果在符号、绝对值方面的关系,找到乘法结果的`符号规律,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同时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2)通过比较、分析、概括、讨论、展示,渗透分类讨论和从特殊归纳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使学生知道”如何观察”“如何发现规律”。
(三)分析法则 掌握实质
(有了以上的认识)通过设置问题4,让学生带着以上的结论,认真观察(—5)×(—3)这个算式,首先确定积的符号(同号得正,先定号),再确定积的绝对值(5×3=15,再求值)。第二小题让学生仿照第一小题填空、解答,理解法则的实质,真正掌握本节课的重点。这样设计是为了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避免单纯的记忆,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四)解决问题 综合运用
通过习题(小试牛刀)的计算,既巩固了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又明确了倒数的定义,(板书:倒数-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在有理数范围内仍有意义。本环节通过让学生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完成填空,使学生有效的巩固重点化解难点。
(五)体验成功 享受快乐
利用摸牌游戏,抓住学生对竞争充满兴趣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抢答题的形式,使学生的眼、耳、脑、口得到充分的调动,并让学生在抢答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通过学生参与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通过本环节进一步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并在实际问题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
(六)总结收获 畅谈体会
在课堂临近尾声时,我鼓励学生从数学知识、数学方法和数学情感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并相互补充。 及时有效的回顾小结,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思想和方法。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善于反思的好习惯。让学生品尝收获的喜悦,坚定今后学习数学的信心。
(七)布置作业 巩固深化
七、课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去参与,去探究,去分析。通过创设、引导、渗透、归纳等活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发展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續、和谐的发展。本节课的设计一定还存在不少的纰漏和缺陷,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有理数》教学设计15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有理数乘法法则.
2、学情分析:有理数的乘法是继有理数的加减法之后的又一种基本运算.有理数乘法既是有理数运算的深入,又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除法、乘方的基础,对后续代数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3、教材分析:与有理数加法法则类似,有理数乘法法则也是一种规定,给出这种规定要遵循的原则是“使原有的运算律保持不变”.本节课要在小学已掌握的乘法运算的基础上,通过合情推理的方式,得到“要使正数乘正数(或0)的规律在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时仍然成立,那么运算结果应该是什么”的结论,从而使学生体会乘法法则的合理性.与加法法则一样,正数乘负数、负数乘负数的法则,也要从符号和绝对值来分析.由于绝对值相乘就是非负数相乘,因此,这里关键是要规定好含有负数的两数相乘之积的符号,这是有理数乘法的本质特征,也是乘法法则的核心.
4、教学重点: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教学难点: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符号法则。
二、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计算两个数的乘法.
(2)能说出有理数乘法的符号法则,能用例子说明法则的合理性.
三、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在小学中我们学过乘法运算,实际上是两个正有理数相乘的运算,以及一个正有理数与0相乘,如:(+2)×(+3)=+6(+2)×0=0如果两个有理数相乘,其中有负数时,应该如何计算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有理数分类的角度考虑,区分出有理数乘法的情况有:正数乘正数、正数与0相乘、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负数乘负数.
设计意图:有理数分为正数、零、负数,由此引出两个有理数相乘的几种情况,既复习有关知识,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又渗透了分类讨论思想.
问题2在实验室中,用冷却的方法可将某种生物标本的温度稳定地下降,每1min下降2 ?C,假设现在生物标本的温度是0 ?C,问3min后的温度的多少?
追问1:你认为问题要我们“观察”什么?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去观察、发现规律?
如果学生仍然有困难,教师给予提示画出图形:如果把温度下降记作“-”,那么由先让学生观察、叙述、补充,教师再总结:都是正数乘负数,积都为负数,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
设计意图:先得到一类情况的结果,降低归纳概括的难度,同时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问题3在上述实验的情况下,问1min前、2min前该生物标本的温度各是多少?
如果学生仍然有困难,教师给予提示画出图形:
这里,以现在为基准,把以后时间记作+,以前时间记作-,那么1min前记作-1,观察示意图可得,1min前生物标本的温度是2 ?C,用算式表示,有
(-2)×(-1)=2
2min前(记作-2)生物标本的温度是1min前温度的2倍,可以写成
(-2)×(-2)=4
鼓励学生模仿正数乘负数的过程,自己独立得出规律.类似的计算,(-2)×(-3)
(-2)×(-4)
(-2)×(-5)
设计意图:为得到负数乘正数的结论做准备;培养学生的模仿、概括的能力.
追问1:要使这个规律在引入负数后仍然成立,你认为下面的空格应各填什么数?
(-1)×3=,(-2)×3=,(-3)×3=.
练习:请你模仿上面的过程,自己构造出一组算式,并说出它的变化规律.
追问2:类比正数乘负数规律的归纳过程,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角度观察这些算式(指师生给出的所有含正数乘负数的算式),你能说说它们的共性吗?
先让学生观察、叙述、补充,教师再总结:都是负数乘正数,积都为负数,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
追问3:正数乘负数、负数乘正数两种情况下的结论有什么共性?你能把它概括出来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模仿已有的讨论过程,自己得出负数乘正数的结论,并进一步概括出“异号两数相乘,积的符号为负,积的绝对值等于各乘数绝对值的积”.既使学生感受法则的合理性,又培养他们的归纳思想和概括能力.
问题4 总结上面所有的情况,你能试着自己给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课堂交流,师生共同完成,得出结论后再让学生看教科书.
追问:你认为根据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时,应该按照怎样的步骤?你能举例说明吗?
例1计算:
(1)(-5)×(-6)
(2)(3)(4) 8 ×(-1.25)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教师说明:在(3)中,我们得到了1.与以前学习过的倒数概念一样,我们说与互为倒数.一般地,在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设计意图:本例既作为巩固乘法法则,又引出了倒数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很容易理解)。小试牛刀略
四、小结、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1)你能说出有理数乘法法则吗?
(2)用有理数乘法法则进行两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3)举例说明如何从正数、0的乘法运算出发,归纳出正数乘负数的法则.
(4)你能举例说明符号法则“负负得正”的合理性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两个方面进行小结.作业:教科书第31页,练习1,2,3;
【《有理数》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有理数》教学反思04-15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反思06-12
有理数的除法教学反思06-20
有理数加法教学反思11-03
《有理数减法》教学反思12-07
《有理数乘方》教学反思01-05
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09-04
有理数的加法教学反思03-23
有理数减法教学反思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