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黄鹤楼》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黄鹤楼》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歌曲《送别》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
二、谈话导入课题。
刚才听到的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画,猜一猜这是哪一首诗的内容?出示:《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生:(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题,指导书写生字。
师:诗题中有一个特殊的字,是哪一个字呢?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到)
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课件播放黄鹤楼片断,学生观赏。)
生: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它在武汉。
师:而且位于长江边上。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指导书写)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这是一个形声字,它是左右结构。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著名诗人崔颢曾经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吧,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好,让我们打开课本100页,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歌,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通顺,读出节奏来。
生:朗读
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听的同学有个任务,他把5个生字读准了吗?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让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读出自己的味道来,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品诗句、悟诗情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自读这两句诗,想一想哪一句诗用词更准确?对比练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辞别黄鹤楼,烟花三月去扬州。这两句诗有什么地方不同?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辞?何谓西辞?西辞准确指出送别的位置(简笔画:长江、黄鹤楼、扬州)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下?(相当于诗题中的之?为什么用“下”比如说咱们去北京说不说下北京?用“下”可以看得出孟浩然乘船顺流而下,从“西”和“下”看得出来作者用词特别准确。)
李白是什么时候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生:李白是在三月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师:李白说是“烟花三月”,三月份正是春天,我们来想象一下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用一个词、一句诗或者一段话描述春天的美景。
生:三月的长江两岸鲜花盛开,绿树成荫。
生:三月的长江,江水是碧绿碧绿的。
师: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一枝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春天来了,提到的都和鲜花有关,那就说“鲜花三月”好了,为什么说“烟花三月”呢?先议一议。
生:因为花多,像浮动的烟雾。
师:对!注释中提到的。
生:李白当时在长江边送孟浩然,江边水气大,映衬着蓝天的水气像“烟”一样。
师:这就叫发现!这就叫智慧!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读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去的是什么地方?
生:孟浩然去的是扬州。
师:你了解唐代扬州吗?那时的扬州是我国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是当时的大上海,是一座东方名城。扬州的繁华热闹吸引了许多诗人,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诗文,老师收集了两句描写当时扬州城的。(课件出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王建)生读诗句。
师:孟浩然在烟花三月乘船去游赏一个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的扬州,此时李白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我认为李白此时非常羡慕孟浩然。(板书:羡慕)
生:李白此时肯定在想:要是我能去美丽的扬州那该多好啊!
师:这就叫向往。(板书:向往)
师:是啊,李白此时充满羡慕,所以他在诗中写到:(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李白此时满怀向往,所以他在诗中写到:(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师:李白伫立江边,遥望江面,难道真的只是看到了一叶孤帆,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他还会看到什么?生:还会看到很多船。 ……
师: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为什么在他的眼里只有孟浩然“孤帆”呢?
生:因为他的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
生:因为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
生:那时他自己心里的孤帆。
生: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师:是啊,长江上一定会有千帆竞渡,长江两岸一定是繁花似锦,但是,此时此刻,诗人看不见,他能看到的,只有——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那一叶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他心头的那一叶装满了离愁别绪的——
生:孤帆远影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师: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师:如果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数一数用了多少个字?
生:28个字。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领悟,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生:(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在《赠汪伦》中说:(师生齐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今天我们要说,这流向天际的长江水也不及李白与孟浩然的情深意长。请再带着深情齐读这首诗。
五、师拓展其它送别诗。
六、请学生欣赏古诗新唱。
《黄鹤楼》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理解,对语言的品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利用课文中的语句理解诗意;
3、在对诗文的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揣摩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1、利用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2、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感情,体会两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突破重点的方式:
1、以诗统领全篇课文的解读(从诗入、在理解诗中读、从诗出、以诗结);
2、以“送别”为文本的结构线,把握住文本的结构脉络(谁送谁?在何时何地送?怎样送?)
3、以“依依惜别”为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线,紧扣感悟、体会两人的深厚友谊。
教学准备:
1、PPT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准备李白、孟浩然的诗,表示离别的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李白、孟浩然的深厚友谊;
2、诗文对照初步整体感诗的意蕴,理解时的一、二两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咱们认识吗?但是,昨天晚上我却在想着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那我们马上要一起学习那一课,知道了吧。
(相机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读题、简介黄鹤楼)
昨晚预习了课文读了几篇?预习了,又读了书,可不能白读,敢试一试,挑战一下自己读后的效果吗?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学生读,
点出两个生字:孟唯
(整体感知诗的类别特点——送别诗、押韵公正、脍炙人口……适时点评,了解学生目前对文本已有感知状况,并作出相机调整。)
二、利用学生对文包诗的已知学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
1、这首诗与课文内容有什么样的关系?这样的课文以前学过吗?要想把这类课文中的古诗意思读懂,是什么方法?
2、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的生字词自学情况。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老师和其他听的同学点评。
(2)适时解决每段中的生字读音及意思。重点词语点拨:
饯(jian)行:根据偏旁理解“饯”;结(jíe)识;暂(zan)时友谊(yi)
伫(zhu)立;按捺(na)不住:换词“控制不住”;脍(kui)炙(zhi)人口:好的文章大家都喜欢读。
(3)出示课文中的插图1请同学们用书中的词描述图中的景物,带着理解读出词中意味:
用图理解:“暮春三月”“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利用图理清“暮春三月”与“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关系;
利用图词结合,整体概括全文大意。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江边江上景物——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人物事情——伫立、凝视、、孤帆、依依惜别。
3、再读古诗,说诗意。
三、精读一、二两自然段,一名楼相送的真心,深入理解古诗前两句。
过渡:理解了大概意思还不够,诗得细细咀嚼带能真正体会其中的味道。
1、出示古诗前两句,请同学读试着用书中的语句来理解诗意。
重点提示:
(1)看图和读课文第三段中的“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理解“西辞”、“下扬州”;
(2)读课文第一段“理解“烟花三月”
烟”——烟雾迷蒙;“花”——繁花似锦。
(3)连起来说两句诗的意思,然后再读这两句。
过渡:就这样从表面看着两句的意思已经明白了,我们感到了春天的美丽,与好朋友在此美景中赏玩,应该是件快乐的事,他们真得很快了吗?
2、出示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说自己的感受。
重点提示:
(1)“一会儿……一会儿……”(两人心都不在赏景上,让学生揣摩此时此刻李白和孟浩然藏在心中话语、感受,相机点出“依依惜别”的意思。读出这种感情。)
(2)再读前两句古诗,读出诗中隐含着的感情。
(女生读课文内容,男生读古诗句)
3、激发探究:李白为何选择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1)联系前面的介绍,激发学生体会“名楼送名士”对朋友的尊敬、感情深厚的真心表示,用心良苦;
(2)再读古诗,深入体会诗的意蕴。
板书:名楼——真心相送
《黄鹤楼》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古诗,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句子或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李白写的《赠汪伦》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很好,孩子们,把后两句有感情的再读一遍。是啊,汪伦送别李白的情谊真的是比那桃花潭水还要深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去感受李白送别友人的真情吧。
二、解题:
1、学习题目中的三个生字,齐读课题。
2、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三、初读古诗。
李白如何描述他和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1、学习诗中两个生字。
2、指名读古诗。指导朗读
课件范读。
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件,根据划分好的节奏,自己先学着读一读。
指名读、教师范读、齐读
四、理解诗意
自由的读一读第一、二句,想想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1、故人:指老朋友。
2、西辞?
“在西边辞行,往东走。”课件出示黄鹤楼和扬州的的位置图。
3、烟花?形容花开得很繁茂,像浮动的烟雾。烟花三月到底有多美,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课件出示春天的美景),美吗?
师: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李白和孟浩然这对好朋友会做什么?
刚才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诗中一些词的含义,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在这柳暗花明的三月,在这莺歌燕舞的三月,本是和好朋友欣赏美景,吟诗作画的好时候,可是老朋友就要离开自己到千里之外的扬州去了,假如你就是李白,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引读
4、尽管依依不舍,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孟浩然的船走了,李白回去了吗?你从哪里知道?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诗中哪个词告诉我们小船不见了?
孤帆什么意思?
这么大长江上难道真的只有孟浩然的这条小船吗?为什么诗人却说孤帆呢?
5、小船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了,李白还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那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此时此刻他在想什么呢?
指名读、引读、齐讲习
五、感悟诗情
带着这种感受,这种感情把整首诗读一读。
指名读、分男女读、全班齐读。
六、课外拓展
读得真好,读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一年后,李白回忆起当时与孟浩然分别的情景又写下了《江下行》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欣赏: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真是“人分千里外,情在一送中”,古代诗词里,还有很多关于离别的佳作,请同学们回去后搜集一些描写送别的古诗,用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仔细品读。
教学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这节课上,我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整首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为此,我制定了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第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就是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这也是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第三个目标,是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为了达成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在课前就预先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课前搜集了李白与孟浩然、黄鹤楼、广陵等的相关资料,整个教学流程就按照“谈话导入,了解背景,课题质疑、自学释疑,感悟诗境、诵读诗文、拓展学习”来进行。
一、情景导入,了解背景
本课教学从李白的《赠汪伦》导入,让学生从诗人感受到朋友送别自己的深厚情谊中迁移到自己送别友人的真情,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题质疑、自学释疑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通过自学,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困难,我就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何时送”和“怎么送”这两个问题。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情
本环节通过学生自由读、听课件范读、齐读、教师范读、划分节奏读等方式,使学生在读中初步理解诗中蕴含的画面与情感。
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句来表现三月的美丽,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同时又辅以课件展示烟花三月的美丽,让学生感到三月的美丽,美得并不空洞,为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奠定了基础。
在处理“怎么送”这个问题时,我主要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去送别的现场,通过“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比如:“这时长江里只有孟浩然的一条船吗?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呢?”“假如你就是李白,站在黄鹤楼边,心中会想什么?”这三个问题,让学生较深入地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在解决深层次的疑难后,我再引导学生个性化的朗读最后两句诗句,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就使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水到渠成地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诵读诗文,感悟诗情
本环节通过播放配乐、教师引读,使学生用自己的情感去诵读古诗,用自己的声音抒发自己的情感,感悟到诗中所蕴含的浓浓的惜别之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拓展学习,加强联系
课中,我安排了李白在一年后所作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做为拓展学习,扩大阅读面,加强了课内外的联系,激发学生多积累古诗,让他们通过反复的积累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总之,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很多不如人意的的地方,比如:
1、语言不够精炼,没有经过精雕细作。
2、节奏显得前松后紧,整体把握不够好。
3、对于难点的突破,由于时间的关系,现得比较匆忙等。但我相信,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地学习,以上这些不足会逐步得到克服。
《黄鹤楼》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的意思。
2、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3、品读诗文,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2、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感受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轻轻走入离别之境。
1、离别是一首歌,是一首诗。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5课,一起读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再读。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写的是谁送谁?(板书:李白孟浩然)谁记得他们的诗篇?请学生各背一两首。
3、也许都是诗人,他们成为好朋友,他们一起游玩祖国的山水。我们猜想他们在黄鹤楼会做些什么呢?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4、此时此刻,李白与孟浩然即将分离,他们心情如何?打开课文,快速浏览,哪个词语最能表达他们的心情?
同意吗?(板书:依依惜别)学习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5、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呢?请你把这深厚的感情送进这个词,读这个词。依依惜别还可换成哪些词?
过渡:此时,他们在黄鹤楼一会儿……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二、扣文眼,初步感受惜别之情。
1、出示第三自然段
2、看屏幕,齐读“藏”。藏的是什么?对,藏的是深厚的友谊,离别的伤感。一个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意啊,谁能读出这种情意?
过渡:离别之时,正值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此景此情,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三、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古诗,读
2、自由读文,找出文中表示诗句的意思
3、检查、交流。
四、品语言,深层理解深厚情谊。
1、不忍别时终须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引读李白的话。(出示李白的话)
2、离别之言,情真意切。自由读读李白的话,你能读出哪些感情?(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不要着急。再次默读,用心触摸每个字词,你会有更多的体会,可以用笔在你体会深的字词下加点)
3、读尽人物的语言,读进人物的心里。从李白的话中,读出来哪些感情?交流。
(1)交流:从六个“您”和“夫子”体会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仰慕、尊敬
指导朗读:加进人物的提示语读。谁能读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2)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他敬仰孟浩然的什么呢?(诗篇人品)
杜甫是这样评价——清诗句句尽堪传。孟浩然的诗句句优美,每句都值得代代相传。所以李白说,您的诗篇——
李白不仅敬仰孟浩然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包括注释),指名读诗。
《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注释: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结合注释,能看懂李白敬仰孟浩然的什么人格吗?齐读《赠孟浩然》
这样的孟浩然怎能不令李白敬仰呢?其实李白何尝不是如此呢?用王勃的话来说,他们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假如你就是李白,送别你的兄长老师知己,读出你的敬仰之情吧。
(3)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你还能读出什么?(感情深,不忍离去)从哪儿知道的?指名读最后一句。我听到了一份离别的感伤,示范读,齐读。
(4)指导朗读: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一切的一切都在这酒中,再一次饱含深情地读读李白的话。
同学们,你们就是李白,轻轻地站起来,举起你的酒杯。一只手不够尊敬,这是捧,再高点,面对你的兄长老师,你会深情地说——(齐读)“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4、引读: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到——“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诗,言下之意是什么?孟浩然何尝忍心与好友分别,但作为兄长,此时更多的是在——安慰李白。你来安慰一下李白,指名读。好一个永世不绝!除了安慰,你还读出了什么?既是说长江之水,更是说友谊天长地久,你来读孟浩然的话。好一个永世不绝!同学们渐渐走进诗人的心里。
5、分角色朗读。现在,这边的同学是李白,这边的是孟浩然,再次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再次感受这份浓浓的离情别意吧!(配乐)
四、巧练笔,真切体验依依别情。
1、音乐继续,师范读第4节,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伫立吗?伫立前面还有个词(依然)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李白是在欣赏江上美景吗?是在仰望蓝天白云吗?他站在江边干什么?
3、这离别之情就在久久的伫立中,李白似乎还有许多话要对好朋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在书上写上几句。
4、让我们一起听听诗人的心情。岸边杨柳依依,目送孟浩然的船越去越远,心里默默地说——
五、吟诗句,再次回味离情别意。
1、老师不禁有个疑惑: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尤其在古代,为何江面上只有一只孤帆呢?过尽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孤帆包含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深情。再来读读这首诗。
2、配乐领读,谁想在音乐声中深情诵读?你读出了李白的心声,谁还想来读。真好,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情意。在这烟花三月,送别好友前往扬州,多想一同前往,面对滔滔江水,再次深情地吟诵到——
3、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见证了一场千古绝唱。登楼远眺,浮想联翩。如果你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两个人——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你一定会深情地吟诵到——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自古多情伤离别,多少文人墨客因离情别绪而留下来千古名篇,六、交流同学们收集送别诗。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下课。
《黄鹤楼》教学设计5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唱响“读”的主旋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美,在读中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在老师的指导下,借助工具书、注释、图片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悟诗歌的.内容,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阅读了解古代送别诗相关内容,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搜集相关内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情景导入,揭示诗题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指名背诵《赠汪伦》、《别董大》。
【设计意图】
未成曲调先有情。为学生创设一种情景,铺陈一种调子,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初步感知古人送别的深情。
3、介绍诗歌创作的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争相歌咏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4、板书诗题,学习“孟、浩、陵”三个生字,了解诗题中有关“送”的内容:谁送谁?在哪里送?朋友要到哪里?
【设计意图】
40分钟的课堂是有限的,教师应珍惜每分每秒的时间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此环节紧扣题目,随文识字,从诗题入手,设计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讲述的故事。
二、互动交流,分享信息
1、课件展示黄鹤楼名楼风采,认识这座江南名楼。
2、出示地图,了解“黄鹤楼”与“扬州”的地理位置,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李白与孟浩然的资料。
【设计意图】
古诗的创作年代距学生较远,长江简图板画不但助于学生明确地理位置,更有助于理解诗中“西辞”等意思。互动交流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为深悟诗情奠定基础。
三、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古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名朗读全诗,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借助注释等方式了解诗的大意。集体交流:
⑴、指名概述诗的大意。
⑵、引导学生质疑。
⑶、结合板画弄懂“西辞” 意思。
【设计意图】
疑者,觉悟之机也。质疑环节有助于提炼研度专题,体现课标提倡的顺学而导的课程理念。
四、赏析俪句,入境悟情
赏析“烟花三月”
1、引导学生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的画面,并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2、共议“烟”的丰富内涵。(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出示多媒体课件,配乐欣赏烟花三月的扬州如诗如画的春景。
【设计意图】
介入音乐元素,播放扬州春景视频,欣赏“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拓展想象,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由“形真”到“意远”。
《黄鹤楼》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古诗两首》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开篇之作,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
(二)重难点分析
文章所描绘的场景,诗人所处的时代离学生的时空距离较远,理解诗人之间的感情是教学的难点;走进故事,走进古诗,走进名著,理解意思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设计理念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螺旋上升,通过“读词”——“读句”——“读段”的教学,为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这一“内核”这一教学目标服务。
2.以读为主,以诗为主,诗文对照,适当拓展。
3.按照“找——划——读——想——说”的线条指导学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三、教学准备
(一)学生准备
1.学生通过查阅字典,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
2.自由读文章2——3遍,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教师准备
教师应对诗歌的写作背景,李白和孟浩然的诗歌成就,学生对李、孟诗的认知程度有所了解。
(三)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引出课文题目。
1.全班同学一起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春晓》。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师评:这是一千多年前的唐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了解它们的作者吗。
3.板书李白,孟浩然,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知识。
(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是屈原以来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2)孟浩然,唐代诗人,湖北襄阳人,他和王维友谊深厚,史称“王孟”。他洁身自好,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是晋代陶渊明后的山水田园诗的最高峰。
(3)李白年轻时潇洒倜傥,挎一把宝剑,带上他最心爱的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在路过湖北襄阳时,认识了当时誉满天下的大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4、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他们离别时的动人情景。
5.导入课题,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
(二)初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1、学生自学课文?带着你的问题细细的朗读课文,精读深思。用笔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课文内容圈画出来,写写你的感受。
2、完成下面的填空:李白?孟浩然?并指名口头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板书。
(三)讲读课文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谁能用学过的词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B、感情朗读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孟浩然乘舟离去了,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李白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此情此景,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想想这首诗的意思,你可以自己思考,也可以和同桌讨论。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布置作业
A:积累送别诗,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选择其中的一首,模仿课文,将它改写成一篇短文,写下来。
B:课文语言优美,处处融情,选择自己喜欢的背诵。
教学反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表达了一种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又有一种阔大深远的意境。这是唐代时期非常盛行的送别诗中的佳作,读来很有韵味。上这首诗歌前,我的本意既想教给学生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又希望学生能发散思维,大胆想象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画面。于是,在教学设置上,我从题目入手,抓住一个“送”字,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觉得就一个字来提问非常新奇,纷纷举手想要发言,在热闹的发言中,我步步启发,引导他们提出了“谁送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么送”、“为什么送”六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六个问题去反复读诗,一一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理解整首诗发生的背景、体会烟花三月的美景、感受诗人李白的难过和对友情的珍重并进行感情朗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高。
本诗中“烟花”一词是学生感悟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就通过让学生用优美的.词来表现三月的美丽,再这种设计过渡到描写春天的诗句,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在理解后两行诗时,抓住“孤帆”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
”xxx“为什么只见孤帆。
”xxx“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老朋友乘坐的帆船都看不见了,为什么还久久不愿离去。”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感受,理解,领悟。最后设计引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情同身受的意境。在课堂上,我本着充分相信学生,努力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给他们自读自悟的机会,争取使学生都“动”起来,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
有人说:诗歌是无声的音乐。因此在课堂中要让学生享受古诗的韵律美,画面美以及整体美,以达到情感熏陶的目的。“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要使学生披文以入情,教师就必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披文入境,进而入情。在“悟诗情”教学环节时我让学生先朗读古诗再观察图画最后音乐渲染,通过移情,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李白,李白就是你。你会对即将离开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学生的情感体验被调动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流淌的是诗意的语言,涌动的是真实的情感,碰撞的是思维的火花。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们积累背诵。
同时指出: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的聚散离别,请你用几句话,写一写与亲人或好友离别时的场景或心情,并恰当运用学过的诗句来表达。这样的教学,不仅增加诵读积累的数量,也是一种初步的对比学习,激发并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最后的练笔意在读写结合,古为今用。有意思的是,课后张艺鑫同学竟然就在原诗的基础上改动几个字表达了自己对好朋友谢谁小学毕业能升入长郡中学的美好祝愿,听起来还颇有意思。当然,这节课上也有不足之处。我在时间的把握上有些遗憾,致使后面的环节进行地不够充分。原因在于我在预设学生汇报自学情况的时间不准确,对学生的学情没有充分的估计。
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课前充分地备好学生,对学生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这样课堂教学会顺畅得多。
《黄鹤楼》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做到书写认真、规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技能目标
增强学生理解送别诗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
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字词查查字典,熟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45分钟)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生字、词语)。
一、课前交流,质疑导入
1你听说过李白吗?你们以前学过他的什么诗?大家背一背李白的诗好不好?(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歌,教师鼓励)
2你们愿意再学一首李白的诗吗?
出示课文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文题目。
【设计说明】
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师利用课件播放伴有悠扬的古筝音乐的范读,学生注意听朗读时的节奏。
2、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指名朗读)
3、学生齐读古诗,感知诗意。
4、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
5、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6、反复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大胆形成自己的理解。
【设计说明】
多读是学生了解和学习古诗的一中捷径,在读中感知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悠扬的背景音乐更能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
三、深入探究,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注释理解题目意思、再次了解作者。
(出示课件中注释及作者生平事迹)
2全班交流,了解诗意。
(1)结合课文题目理解“故人”指得是谁?简介孟浩然其人,并阐明他和李白是忘年交,“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点明了时间。(课件出示黄鹤楼的图貌和简介)
(2)反复朗读前两句,结合书上的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试着解释意思,先互评后师评)
☆在黄鹤楼(李白)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扬州去。
(3)把后两句作为想象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孤帆”、“唯见”展开送别时意境的想象。
(学生根据注释和图文,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好朋友的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有那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3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
(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
(3)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
【设计说明】
将电教资源和参与式教学融为一体运用在课堂,尤其是在古诗的教学中效果很明显,学生积极主动的讨论,探究,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四、练习背诵,感悟全诗
1、听课件范读,体会古诗的情绪节奏。
2、分小组读,分别选出一名同学在音乐伴奏下赛读,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3、练习背诵。
4、感悟全诗(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师问:学习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生答:依依不舍之情,或依依惜别之情,或两人的深情厚谊等等。(教师鼓励与总结)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学习本诗歌曲
(教师播放课件中关于这首诗所谱的歌曲,学生学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说明】
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六、教师总结
离别是忧,离别是愁,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叙事、写景表现了朋友之间难分难舍、依依惜别之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让我们一起背诵这首诗,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你我的感动和温暖。
七、布置作业
解释这首诗的意思并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设计说明】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深化,此作业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的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附: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依
烟花三月下扬州。依
孤帆远影碧空尽,惜
唯见长江天际流。别
《黄鹤楼》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鹤、孟、陵、辞、唯”,会写“孟、浩、陵、辞、唯”5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注释、插图、想象、诵读,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一)谈话法导入新课
古时候,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所以那时候朋友要远行,是一定要送别的,送别后还会作诗词纪念。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新课,亲切自然,同时不露痕迹地交代要学的古诗是一首送别诗。
(二)了解题目、了解作者
1.读准课题中四个生字“鹤、孟、陵、浩”,重点读音是“陵”后鼻音,引导学生想办法记忆字形。
2.写一写“陵”字。广陵还叫什么?课题中还有一位诗人的名字,你知道孟浩然吗?通过让学生汇报查找的资料了解两位著名诗人间的情谊。
3.注意恰当的停顿,理解“之”的意思。读懂题目。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解题目、知作者。这样我们就能知道诗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20xx版)》中要求,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随堂练习。对于“陵”字的指导既复习了汉字的识记方法,又给予了学生写法的指导。
广陵和扬州的关系大多数学生不明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明确了广陵就是扬州,为学生理解诗句扫清了障碍。同时学生课下查资料,课上交流,使学生知道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关系,为两人情深不忍离别做了铺垫。
(三)初读古诗
那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来读这首诗。
1.谁来读,声音要洪亮,要把字音读准。(课件显示古诗)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有没有读错的字。
2.再读强调停顿。
3.读古诗,不但要读准音,还要注意停顿,更要读出它的味道来。
你自己练习读一读,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四)师生合作读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形式的有层次读,让学生读出古诗的味道。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从而增强语感,促进思维。
(五)学习前两行诗句,了解学诗方法
同学们读着读着就读出了味道,不过我想你们可能还会有没读懂的地方,学生质疑。
1.(西辞、烟花三月)
(出示地图长江两岸 西辞 黄鹤楼,直接理解“西辞”意思)
烟花三月是怎样的情景?理解了重点词,这两行诗意一定懂了。
(板书:明诗意)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质疑,顺学而导,想象烟花三月是怎样的情景。用四个字的词语说一说,进行词语拓展练习。
2.想象,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诗人可能和老朋友孟浩然干什么?(欣赏美景、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今天,却要忍受离别之苦,你能把作者的感受和心情读出来吗?
生读前两句,这是多么让人伤心无奈呀?让我们感同身受,更加珍惜朋友间的真情。(板书:悟诗境)谁再来读一遍?
【设计意图】诗歌教学需要想象的介入,引导学生开展想象,诗人在如此美丽时节却要忍受离别之苦,带着这样的心情入情入境的诵读,学生自然就会体悟诗的意境,同时领悟到诗句的学习方法。
(六)运用方法,学习后两行诗句
就像这样的学习后两句(先抓住重点词弄明白诗意,不懂的地方可以看注释,看图,还不懂就提出来),和同座说一说,然后汇报。谁来读这两句?
1.你从中听出了什么?船渐行渐远,李白仍然站着,望着,他多么舍不得孟浩然呀?谁再来读?猜一猜,大约站着望了多长时间?你这样送过朋友吗?这是多么深的情意呀!谁再来读后两句?
2.在唐朝盛世,长江是交通要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板书:孤帆尽。
板书:情意长。谁再来读一读?
3.这仅仅是在说帆船孤吗?
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
【设计意图】利用前两句的学习方法,学生自主学习后两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开展想象,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体悟情感。
(七)创设意境,升华情感
1.有一首歌词源自这首诗。我们来闭上眼睛听一听,看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孟浩然的船一桨一桨地划着,最后没有了踪影,可是,李白还在望啊、望呀,谁再来读全诗,再次感受那依依不舍之情?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让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留在心中吧,谁来背一背?
小结:我们在学古诗时要解诗题、知作者,还要明诗意、悟诗境,以后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习古诗。
【设计意图】音乐拓展了想象,在音乐中,学生丰满了意象,还原古诗描绘的场景画面,这样古诗中的文字鲜活起来,加之让学生一遍一遍诵读,使学生身临其境,走进诗人的心灵深处。
拓展阅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教学设计9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 利用课本注解理解“之、故人、烟花三月”意思,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烟花三月、孤、尽、唯”的丰富内涵。
3、 创设诗境,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复杂心情,感受朋友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4、 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步骤、借助工具书等理解诗意。)
二、 设计意图及教学思路:
1、 从诗题入手,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初知大意。
2、 通过贴黄鹤楼和扬州位置,感知方位,理解西辞。自东向西,顺流而下,理解“下”。
3、 抓住关键词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心情及和友人的感情。“烟花三月”既写出离别时节,又透露出诗人对于孟浩然此行既带着羡慕和向往又有不舍,即诗意的送别。“孤帆、唯见”借景抒情,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友人的帆已消失却还伫立在楼上目送,想象话别场面,感悟深情。
4、悟中读,读中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三、 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课前积累本回顾摘录送别诗;了解孟浩然,及李白写诗背景,两人相识故事。
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送别诗
这是一首名为《送别》的乐曲,边看边听,你心中是否会飞溅起几朵情感的浪花,想起几首曾经读过的古诗来。
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师:白居易的送别名篇。
《赠汪伦》 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厚吗?能读出来吗?(生进步)这样是不是有诗的味道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的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送行时以作诗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师板书)
(师写到陵时)请同学们留意看老师写这个陵。指导“陵”的写法。请同学们写两个。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题目当中就有两个生字是带后鼻音的,谁能读准确?(课件出示二词)
请你带大家读一读。
师:他后鼻音读得特别好听读准了音,诗句就读得更好听了,咱们一起来读题目,黄鹤楼,齐——
2、读懂诗题
同学们,从诗体题中读懂了什么呢?
☆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
(你知道黄鹤楼在什么地方吗?)
☆要远行的人是孟浩然。
☆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师:广陵是扬州的旧名。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 “之”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用法不同,请你选一选在这儿是哪个意思?
题目告诉我们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
4、 感性读题
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他们之间的相识相知还有段小故事呢!通过预习谁知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就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
师: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让我们一起再读诗题——
读懂题目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体会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三)自主学习,读通句子
1、自由读
学习古诗的第二步就是读通句子。在咬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诗的节奏。自己试试。
2、反馈,指名读并随机指导
谁能读?(指导:生字辞的读音平舌音读准)
再指一名。师总结: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刚才这位同学是按“故人/西辞/黄鹤楼”停顿,这是二二三节奏。老师读一句你们接一句。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就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老师读前四个字,后三个同学们读。
同学们前四个字,老师后三个字。
就这种感觉,一起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句读通了,第三步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同学们可以一边默读一边借助书中和词语手册的注释,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2、理解“西辞、故人、下扬州”的意思。
(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故人在这是指谁?(孟浩然)
由于长江水势是自西向东,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这个下就是指——
再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3、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谁还能用读过的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是诗人向往之地。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理解“孤帆、尽、唯见”,感悟离别之情。
师:看来三月的扬州是令人神往的地方,作为喜欢游玩、善于游玩的李白来说,在这美好的时光里,不能去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他的心中有的是一种羡慕,但和感情笃厚的好朋友分别,心中更多的会感到——
(生:孤独、舍不得)
默读后两句,边在书上做记号,诗中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种情感?
重点:
(①“尽”、“唯”字衬托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过程以及对孟浩然无限深情。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独立江楼,目送友人。李白一直盯着孟浩然的船,直到从视线里消失,船都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仿佛要把孟浩然目送到扬州一样。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机动点拨:我们知道,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客人告别需要送送。一般关系的客人只是送出房门,而关系密切的要送到大门口,亲近的.朋友就送到街口,非常密切的朋友就送上车,等到车开动,也就回头了。(李白怎么送)李白不是这样,他不仅送到江边,送上船,等到开船,而且一直站在江边不回头,直到看不见朋友的船。这是什么样的朋友离开,这是怎么样的友谊?
②孤帆。长江自古就是水上的交通要道,可以说是过江千帆,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 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
“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帆不见了,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这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
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指名读。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延长起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后两句。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
(五)、展开想象,多元感悟。
1、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
2、(放音乐)道不尽的千言万语,这深深的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
男同学站起来吧。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六)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作业:课外摘录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
《黄鹤楼》教学设计10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古诗的扩展和阐释,古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对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潜心会文的过程,应给足时间,让学生沉下心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内心世界,阅读品味,领悟内容,体验情感。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动情地读。补充部分送别诗,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阅读的积累,感受古诗的悠远流长,努力使课堂教学真实、朴实、扎实,让孩子真正学有所得。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板书:送别
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回忆了不少关于送别的诗。请你与大家一起分享。
学生交流《相送》《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黄鹤楼送孟浩然治广陵》……
2、板书:黄鹤楼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来细细品读李白的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二、学文悟情
1、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介绍黄鹤楼
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友情的见证地,号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楼高50多米,巍峨耸立,踞山临江,凌空而起。
出示图片
课文中有两个词语写出了黄鹤楼的雄伟壮观。
出示:俯临长江飞檐凌空
指导朗读词语
(2)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设酒送行,(板书:饯行)
a理解“烟花三月”
晚春三月,春意正浓,这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用一个词,也可以用一句话来说说。
柳絮飘飞,繁花似锦,春意盎然,这就是诗中所描述的——
“烟花三月”
c结合地图理解“下扬州”
出示地图,烟花三月,好友孟浩然从黄鹤楼出发,自西向东,前往繁华的扬州城,扬州那时候也叫广陵。
(3)绚丽多彩的季节,在巍峨耸立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么样?出示1,2自然段
学生交流,抓住“一会儿……一会儿……”“藏”“依依惜别”
李白与孟浩然相视无语,谁也不忍开口道别。配音朗读1,2自然段。
2、学习课文3—4自然段
(1)不忍别,终需别,终于,李白举起酒杯说——引读
课件出示李白的.话“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
江东下,前往扬州,不只到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师:洒脱、率直的礼拜将自己满腔的情感都洋溢在字里行间,请你细细品读李白的话,从他的言语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
a敬仰之情
生:李白对孟浩然尊称为“夫子”,我知道,在古代,“夫子”是对那些有才学有人品的人的尊称。
生:从多个“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对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生:“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看出李白对孟的敬仰之情。
师:通过课外阅读,你对孟浩然的人品或诗篇有哪些了解?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辑清芬!
指名读,
师:这首诗的意思是说:
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而在乡村种菜种花。这样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读1、2句
生:孟浩然的诗篇也誉满天下。他一共写了二百六十多篇呢。
生:不仅多,还有很多名篇呢?有《春晓》《过故人庄》……
师:的确,这些诗篇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指名背诵。
师:孟浩然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让李白深深折服。
指导朗读,
生:我从“兄长”和“老师”看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
师:孟浩然比年轻的李白大12岁,把他当成自己的朋友,兄长,老师。
齐读
b、依依惜别之情。
学生交流
就是这样一位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的朋友、兄长、老师 ,此时就要顺江东下前往万里之遥的扬州,不知何日才能再见面,酒请您——
引读
为什么遥满饮此杯?(这酒中装着浓浓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师徒之情。)
这依依惜别之情酒在这满满的一杯酒中。齐读李白的话
板书:依依惜别之情
(2)其实孟浩然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毕竟比李白年长,他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来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请你来
品品孟浩然的话,谈谈你的体会。
学生交流,从孟浩然的话中也体会到依依惜别之情。
a“一饮而尽”饮下去的仅仅是杯中的酒吗?(是与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师徒情)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究竟是怎样的朋友才称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师徒,正因为如此,两人的友谊才象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此时的分别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暂时分别)
板书:话别
小组分角色练读。
(3)引读第四自然段
a不忍别,终需别。你看,那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那是在述说这千言万语,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b(师配音描述)滔滔的江水,流淌着友情,此时,在李白的眼中,就只剩下孟浩然所乘的那一只小船了,他就这样站着,站着,看着,看着…
…直到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水天一色,他还在看什么?想什么?心里还在默默地说什么?
学生交流
板书:目送
c齐读第四小节
(4)他的祝福,他的牵挂就让这滚滚的长江水伴随友人直到扬州。千言万语汇成了一句话——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3、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1)此时的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板书:吟诵
配音齐读
(2)喜欢这一首诗吗?它是一首千古传诵,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脍炙人口的名诗。配音背诵。
板书:
饯行
黄鹤楼送别 话别 依依惜别
目送
吟诵
【教后反思】: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但它却不同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一种深情体贴的送别。从李白、孟浩然两人关系来看,虽带有一丝依恋,几许惆怅,更多的是李白表达自己的敬仰与向往,是一种富有诗意的送别。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文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朗读这句,既可以品诗,在诗中对应“故人”、“黄鹤楼”、“烟花三月”,人、地、时尽在,又可以感受到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柳絮翻飞,是烟是雾;繁花乱眼,似云似锦,正是阳春三月春意最浓时。在此情此景下,年轻而又浪漫的李白送别同是风流潇洒的孟浩然,别情也如诗如画。
《黄鹤楼》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课前三分钟:欣赏乐曲《送别》,说说自己听懂了什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
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成为一种习俗。因此许多的送别诗被人们广为传诵。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1、指名拼音较差的学生拼读生字、新词。
2、指名个别读生字,新词。
3、观察要写的生字,重点指导“陵”。
4、学生练习生字的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自己先思考古诗的大意再与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一)理解第一、二句诗。
1、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课件出示课件帮助理解。)
2、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板书:名楼送
3、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想象华美画面。)板书:盛景送
(二)理解第三、四句诗。
1、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2、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板书:目光送
(2)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3)讨论:滚滚东流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板书:心随送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听范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师生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高适的《别董大》。
(理解高适与董大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友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5、你有特别好的朋友吗,举一个例子,简单说说你们之间的深情厚谊。
五、总结
在家里,我们享受着亲情的温暖。走出家门,我们又将感受到友情的快乐。愿大家都能寻找到一位能够交心的朋友,我把自己的祝福借这首《找朋友》送给在座的每位老师与同学们,愿我们与自己的朋友友谊天长地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收集送别诗
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名楼送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目光送
唯见长江天际流。 心相送
反思:
在教学中注重体会一:烟花三月下扬州——三月的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在这春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是大家相聚的大好时光,可好友即将远行,分别时的恋恋不舍使人感到忧伤。阳春三月的美景与故人离别时的忧伤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为后面学生的想象做好铺垫。在交流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三月”的传神,来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遐想,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借着一喜一忧让学生说说、演演临行前,李白的心情如何?又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再用言语、行动表达内心情感,融理解、感受、运用于一体。
教学中注重体会二:“带着朋友的句句叮咛,孟浩然毅然乘船东去,只留下李白一人独自站在江边远望,远望……他望到些什么?”以一个问题为发散点,给学生们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学生可以根据对诗文的理解,从各个方面去思考,感悟,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当学生提到“孤帆”一词时,我马上设疑:“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为什么只见“孤帆”? 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这样用三个带有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开启学生思维,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用自己的语言去沟通,去表达。最后让学生通过朗读把李白的恋恋不舍传递给远方的孟浩然,让他们的友情天长地久,引领学生达到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景如亲临,情同身受的意境,与文章达到共鸣.
在古诗的教学中,我注重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情感的提升,但在揭题时,却忽视了对诗题的理解,使部分学生误认为黄鹤楼为一人名,同样的,对于“之”字的理解也过分依赖于书本上的注释,对于此类难理解的字词,教师没有单独提出,引导学生进行理解、掌握。
古诗教学应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诗中的意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孩子们用自己想到的方法来进行自主学习,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注重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把“爱的教育”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黄鹤楼》教学设计12
设计构想:
1、不论如何设计,但要实用、高效。
2、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
3、紧紧扣住文本进行教学,教学围绕学生展开。
文本理解:
1、景色的美衬托二人情感之美,即使分别时的情感也很唯美。如:暮春三月,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岸边杨柳依依等等都是在写景色之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之景我想必是在衬托二人情感之美,分别之时情真意切之美。
2、有关李白对孟夫子的敬仰之情:(1)、夫子之称呼 ,有诗为证《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云松。人品好,学问高才能成为夫子,李白后面的话也能验证孟浩然称为“夫子”理所应当。(2)、李白的送别中包含了6个您字,这是一种深深的敬意。(3)、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李白举起的就被请孟夫子满饮杯中酒,那杯中承载的仅仅是酒吗,分明是对孟浩然的敬重、感谢、留念、不舍、祝福……而孟浩然接受了这一切,他的内心和李白一样,但作为兄长和老师,他强忍住内心的那份不舍之情,反而安慰李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足见二人情感之深。
3、孤帆远影碧空尽:长江是黄金水道,历来都很繁忙,为什么此时
李白的眼中直看到了“孤帆”,而江面的片片白帆哪里去了,难道消失了?这孤帆还是因为李白对孟浩然的情深意重,“情”人眼里怎能容得半点沙子,更何况是那么大的帆船呢?真所谓“过尽千帆皆不是”,只为孟夫子一人也。远影碧空尽:长时间的站立在那江头凝望着孟夫子的船渐渐消失在天与水的尽头,正是文中所说的那个词语“伫立”,这一词语包含着李白的千愁万绪。
4、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煜说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在李白这里可以改一下:问君情能有多深,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流淌的仅仅是滔滔江水吗?套用周星驰的话来说就是:我对您的敬仰有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那流淌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是李白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是李白的无限遐思……
5、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此时此刻李白的心中的离愁别绪萦绕在心头,他为什么会激动不已,诗兴大发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教法学法研究:
1、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友情之深,还是要从文本入手,从咬文嚼字入手,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逐步深入体会文本所要揭示的主题思想。
2、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在朗读中感悟文本的思想内涵,在读中感悟,以感悟促进朗读。
3、块状结构,层次推进,循环反复,突出重点。
教学设计部分: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伫立”、“凝望”、“按捺”等词语,并结合语境理解在课文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深厚的.友情和离别时依依不舍之情,并能体会李白的这首“送别诗”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离愁别绪。
3、诗文对照,学会学习“文包诗”,并能掌握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古代诗歌的自我学习中去。
教学重难点:如上1、2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
1、出示古诗
2、读一读古诗
3、议一议古诗
二、诗文对照学习
1、自读课文,结合课文理解诗句
2、交流学习成果
分块交流:
板块一:……一会儿仰望天空的白云,一会儿眺望远处的长江,谁也不愿意触动隐藏在心底的那份离别情意……
理解:从他们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板块二: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告别
理解1:李白的话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理解2:孟浩然的话又能感受到什么?
从二人的对话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
板块三:李白伫立在江边凝望远去的“孤帆”,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的流向天边
理解:伫立一词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语中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花画面?凝望说明什么?这个词语能解释古诗中的那个词语?
李白眼前的那一江春水滚滚东流,此时你认为那流淌的仅仅是谁吗?
三、回到古诗
1、李白按捺不知内心的激动,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理解:什么叫做按捺不知内心的激动?引出“情不自禁”一词,追问:是什么情让李白激动起来了?激发学生不同的理解,带着种种不同的理解来朗读这首诗。
2、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包含着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对友人的祝福,对未来的憧憬,应该说基调不是悲伤,人说“自古多情伤别离”,李白多情,和友人离别他也很悲伤,但其中包含着更多的豪迈之情。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首千古名作。
3、出示一两首其它的送别诗,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名作。
《黄鹤楼》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读熟课文。
2、教师:
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揭题、解题
(2分钟。)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3分钟。)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5分钟。)
1、学生自学古诗:
(5分钟。)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0分钟。)
⑴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同学讲解古诗;
⑵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6分钟。)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4分钟。)
1、引导:
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
2、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
《黄鹤楼》教学设计14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这个字念?
生:故
师:你能给它组组词吗?
生:事故 故人 故事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故人,你知道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
师:我们把自己的老朋友称为故人,那么说到朋友,有没有谁想介绍介绍自己的朋友的?
生自由说,可以从姓名,特点,爱好,等多方面来说。
师:今天,朱老师也要带大家去认识一对好朋友,让我们上课好吗?
师: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一、解诗题
师:这对好朋友是(课件出示:李白 孟浩然)?
生:李白 孟浩然
师:通过昨天的预学,我知道,你们已经对他们有所了解?我们请小先生沈嘉程带我们去了解一下!(小先生沈嘉程交流)
沈嘉程:通过昨天的预学,我们已经搜集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的一些资料,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哪个小组的同学想来交流?
李白的背景。
孟浩然的背景资料。
(得根据同学的回答,随机应变,适当评价,如:
是呀,你们的预学可真充分。你知道的可真多。谢谢你们组的交流。你们组的资料可真全面。)
总结各小组的发言:
同学们了解得可真多,据我所知,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时,李白才28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两人年纪相差12岁,我们把这样的朋友称为忘年交。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谒见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于是,相约来到江夏,游历月余,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看着好友离去,李白思绪万千,欣然写下千古绝唱《送孟浩然之广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吧!
1、 读诗题
师:感谢我们的沈先生,好,谁先来给我们来读课题!
一生读。
师:读正确了,孟和陵是后鼻音,让我们一起读!
2、 解诗题
师:读了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呀?
自由说:李白送孟浩然 在黄鹤楼
师:那题目中哪个字表示去?
生:之
师:带着理解,让我们再读课题。
齐读
师:那么长的题目,我们不妨在地点和人物后面稍作停顿。再来一次!
齐读
师:声断气别断,像我这样!(师范读)一口气读完
生再读。
二、读古诗
1、 自由读诗:把诗读正确读流利。
师:打开书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试着把它读通顺读连贯,多读几遍,自己读自己的,开始。(生自由读诗)
2、 检查交流。
师:现在,谁来为我们读一读这首诗?(一生读诗)
读得不准的:正音。(尽量请差一点的学生)正确的:读得真美,正确又流利,还读出了古诗的一些节奏。
师:让我们合作着试试,我读一句,你们读一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师注意在读前一句的时候把古诗的节奏示范出来)
交换顺利,再读!
师:同学们,读古诗呀,声音不要太响,想学着老师读一读吗?最后一句,我们试试好吗?(师范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学习读
师:有读古诗的感觉了,我们连起来一起试试!(生齐读一遍)
3、 完成练习。
师:读了那么多遍,你记住些什么了吗?拿出我们的预导学案,找到当堂打标的部分,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课件出示填字部分)
师;昨天我们已经通过预学,找了找,学了学你们认为难写的字,这部分我们请小先生王思源来给我们交流。
同学们,昨天我们已经预学过这些字,那么你们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其他同学自由说,可以是孤、帆、唯等任意一个,并适当评价。
我们组都觉得"辞"字较难写,我们看,辞左窄右宽,在写得时候左右两边要进行穿插,右边的辛的几横要穿插进左边,这样整个字才能变成一个整体。来,再在预学案上端端正正地写两遍,与你昨天预学时写得比一比,有没有进步。
小老师巡视,在巡视过程中,提醒坐姿:
我们的某某同学,书写时挺直了腰板,可真精神,瞧瞧他的字也跟他的坐姿一样,精神大气的很。
师:在我们小先生的提醒下,我们这个辞字写得真漂亮,那辞是什么意思啊?
生:告别
师:那西辞呢?
生说自己的理解
师:我们来看他说得对不对,这张图能不能加深你的理解?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地图)
师: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
师:孟浩然就是要从西边的黄鹤楼出发,沿着长江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明白了吗?让我们再看着自己填好的诗一起来读(齐读)
三、想象画面
1、 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 交流画面。
师:同学们,这学古诗不仅要读好,而且要边读边想象,让古诗当中的画面浮现在你的眼前。板书:画面现在再请你默读这一首诗,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生默读)
a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说,可适当引导,前一句诗的内容。
师:你是从哪两句诗看到这个画面的?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这故人指的是谁?(孟浩然)
师:谁也看到了这幅画面,能再具体地说一说当时的情形吗?(生自由说)
师:在这幅画里除了人之外,还有什么?三月,这个三月是怎样的呢?谁来给我们描绘一下这个三月?(烟花)
师:可不是我们过年放的烟花,这个烟花是在形容春天?烟花是一副怎样的场景?一个怎样的春天?
生自由说春天的美景!草翠花开,桃红柳绿,
师:你是从注释中发现的,结合注释读古诗能把古诗读得更透。谁能把这烟花三月说得再美些?
生自由说!
师:真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你看,在你们看到的画面里有人物,有时间,还有那么美的春光,谁来读?(几个学生读)
b师:这一路诗情画意,风景独好,那么你还看到哪些画面呢?
后一句诗的交流。
师:在你想象的画面中,这一只船有什么变化吗?(渐渐消失)
师:消失在哪里?
(长江的尽头,天空的尽头)
师:除了小船的变化外,在画面里你还看到什么?
(李白)
师:还有这滚滚?(长江,一泻千里)奔向了哪啊?(天空的尽头)这就是,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有同学还看到李白了,那你看到李白当时的表情了吗?
(依依不舍,愁眉)眉宇间有离愁,后两句,来读!(一生读)
师:谁也感受到这离愁了,读。
师:带着依依不舍,齐读后两句。(齐读)
师:原来诗中藏着那么多丰富的画面啊,想象着这些画面,(配上音乐)这是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孟浩然在黄鹤楼与李白辞别,李白他就站在江边目送着他,船远去,李白却久久不愿离开,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吟读!(配乐齐读)
四、编故事
1、 质疑问难。
师:让我们再走近些,你们看,这就是长江,长江是我们古代的黄金水道,每天在这里往来的船只?(很多很多)
师:那么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呢?
生质疑,诗里只有一只船,(孤帆)。
师:这是为什么?不妨让我们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说起怎么样?板书:故事
2、 创编故事。
师:话说有一天,李白正在院中吟诗作对,仆人送来书信一封,原来是孟浩然这位故人约自己到黄鹤楼,李白收到信后特别高兴,于是李白如约赶到黄鹤楼,这一玩就玩了一个多月,这一个月来,他们朝夕相处,情意绵绵,完全沉浸在这烟花三月的美景中.(贴故人呵黄鹤楼两张纸片),他们两个在这一个月来,都做了些什么呢?也许就是在这个鲜花盛开的季节,他们来到了?(花园里)一边赏花,一边(作诗),你说的是他们赏花作诗的.故事。还有其他同学能来说说他们的其他故事吗?他们又去干了什么?(饮酒谈心的故事)(吟诗作对的故事)这些都是他们难忘的回忆啊,可是此时此刻呢,江边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他看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望着孟浩然的船越来越远,但是往事却历历在目,此时此刻,李白的眼前肯定浮现出孟浩然在黄鹤楼边的身影,那时,故人孟浩然会做些什么呢?你能试着改改这句诗吗?
3、 改写诗句。
师:来拿起笔,试一试,我们来吟一吟我们自己的诗,从这里开始,没人说一句,开火车。(生读自己改的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作诗 观景 饮酒 赏月 赏花 对诗
4、 感情诵读。
师:你们都是小诗人啊,这满满地都是李白当时的回忆,曾经李白与故人作诗王鹤楼,现在只留下李白一个人,孤零零地看着(读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多次重复,读诗。一生读,一生读,齐读。
师: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李白只看到孤零零地一只船了吗?(自由说)一个孤字,写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不舍)。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还道尽了李白当时内心的?(离愁),你来读读。一个孤字诉说着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情)读读。
齐读后两句。
师: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奉送孟浩然。让我们一起来!(配乐齐读整首诗)
师:你们不仅读出了诗人的感受,还有这首古诗的韵味。同学们当古人深深陶醉在这种情感中时,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吟唱起来,也许会像我这样(师吟唱)
师:古诗吟唱没有固定的曲调,也可以这样唱(课件播放吟唱声音),有兴趣的同学也去找找相关资料。
五、拓诗文
师:你们知道嘛?这唐代大诗人李白啊,一身云游四方,他豪迈浪漫广交朋友,写下了100多首送别诗,你读过哪些啊?
1、 拓展古诗。
一生吟诵《赠汪伦》
师:这首诗是汪伦用什么在送李白?(踏歌)这叫以歌相送。我们再来看下一首。
生读诗,分别请三位学生读诗
师:发现了吗?这是在以什么相送啊?(以酒相送)
师:再来看我们今天的这首诗,他又是以什么在相送(目送),这是饱含真情的目送,在这么多送别诗里,要数我们今天这首最为出名,广为流传,他被无数的书法爱好者写成了书法作品,你们想欣赏一下吗?
2、 回扣古诗。
师:这是楷书,没有标点,从右写到左,出现了繁体,谁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篆书,和花一样的字,谁还会读?
一生读。
师:这是在扇面上写得行书,谁还会读,男女生合作读,一半一半。
分工读。
师:最后一张最难,古诗配画,(音乐响起)字都看不见了,还会读吗?
齐读。
师:看来今天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已经在你心里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
《黄鹤楼》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引导、探究,通过课文的学习,领悟古诗的意思和意境,感受话别的的情景。
难点:品读文诗,深入体会意境和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1、古筝曲《高山流水》
2、插图投影片
3、第三自然段文字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指名说)(板书李白孟浩然)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4、合作探究:浏览课文,画出课文与诗句对应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一边默读一边作批注,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在小组内交流)。
(1)交流前两句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小组交流的结果向大家汇报以下,谁来说前两句的意思:
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交流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哪个同学愿意把你们小组交流的结果向大家汇报以下,谁来说后两句的意思: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1)男生读前面的诗,女生读后面的诗意;(2)女生读前面的诗,男生生读后面的诗意;
5.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谁来说说。(板书依依惜别)
出示合作探究: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体现在哪些地方,找出有关的语句,写出自己的体会。
6、交流汇报:
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谁来用朗读表达这份难舍的情意?
离别是他们心底最柔弱的弦,面对遥遥无期的再次会面,他们谁都不忍心去触动。我们一起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
7、离愁别绪在心头,情难启,口难开,可有些话总得说出口,这两位大诗人是怎样话别的?自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吧!谁来说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出示句子:“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你来敬仰地读一读,还有谁听出了什么?谁来
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回呀,面对友人的道白,面对故人的深情,孟夫子感动极了,人生能得这样的知己,我还有什么遗憾的呢?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但毕竟他比李白年长,他得一面将自己的眷恋之情隐藏,一面安慰好自己的好兄弟。谁来带着你的理解,用如兄长,似老师一般的口吻,安慰安慰李白。谁来,谁再来!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这句诗,你能理解它的意思吗?是呀,正如他后面讲的,我们的分别只是(生:暂时的)虽然分别了,但友谊却(生:永世不绝)
你能用表演来传达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先把两个人说的话读通顺,然后配上动作,自己在下面练习表演,开始。
下面我们要穿越时空隧道来到江边,再现当时的情景。谁想演李白?孟浩然谁来?老师给配上音乐。
说话时眼睛能看着对方,做着动作就更好了。谁再来!
哪两组坐得最好,听得最认真,哪两组就来!一边捧起酒杯,一边读。
8、刚才我们主要解决了第一句诗句,下面我们看第二句诗。
9、指名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0、这句话,谁能用书上的话来解释?
11、指名说出示第4小节。
12、不忍别,终需别。你看,那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那是在述说这千言万语,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B(师配音描述)滔滔的江水,流淌着友情,此时,在李白的眼中,就只剩下孟浩然所乘的那一只小船了,他就这样站着,站着,看着,看着……直到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水天一色,他还在看什么?想什么?心里还在默默地说什么?
学生交流
多么真诚的朋友,多么真挚的友情呀,一齐满含眷恋之情地读:(生齐读第四自然段)
13、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起读……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站起来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4、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小结全文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就像那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多么深厚的情谊呀!(板书:情谊深厚)
出示:作业自助餐
1、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向对手挑战。
2、演一演,与朋友合作,改编课本剧演一演。
3、找一找,找更多的送别诗,摘抄在采蜜本上。
【《黄鹤楼》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04-22
黄鹤楼送别教学反思03-19
幼儿园古诗《黄鹤楼》的教学反思04-28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0-23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黄鹤楼送别》教案04-12
位置教学设计08-04
成数教学设计07-16
ai教学设计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