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17 08:31:2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利用身边的学习或生活用具进行简单的物理实验,观察声音发生时的振动现象,体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2)在探究活动中,进行合理的推理,学习并培养学生从物理现象归纳出简单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究身边的声现象,对物理有亲近感。

  二、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通过实验和生活实例的分析,归纳出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条件是本节的知识重点。

  三、教学器材:

  扬声器在外的录音机、纸屑、小鼓、音叉与小槌、盛有水的大烧杯、铁板琴、带塞子的试管、注射器、音乐芯片(能放进试管里)、细线、装有金鱼的鱼缸。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你们还在教室外快乐的活动,是什么信号使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走进教室准备上课呢?(学生回答:铃声)许多科学家都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学们对刚刚响过的铃声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提问题,教师选取其中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提出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声音是怎么传播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学习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新课教学

  (1)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第一个问题: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①进行猜想:

  让学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并说话,体会手指的感觉。并进行猜测:物体的发声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回答后教师评价并板书:“进行猜想:物体的发声似乎与振动有关。”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让学生进行实验:

  (自己没有器材的学生利用教师准备的器材,其中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一,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二、1/3的学生分组做实验三)

  实验一、把小纸片放在正在发音的扬声器上,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二、把敲响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实验三、将小纸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击鼓面,观察现象并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分组汇报,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总结:小纸片在发生的扬声器里“跳舞”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发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为发声的扬声器在震动;小纸片在鼓面上做“自由体操”是因为发声的鼓面在震动。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④学生活动:

  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发声时振动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乐器的发声是靠弓和弦的相互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的,笛子是靠管内的空气柱的振动发出声音的。

  师敲击铁板琴并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铁板琴是怎样发出声音的?铁板琴发生时并不是直接贴着你们的耳朵,为什么你们还能听到声音呢?(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①进行猜想:

  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测: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②进行试验与收集证据: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想通过什么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学生汇报后,教师对正确的实验进行充分肯定并进行实验:

  实验一:(演示试验)教师把音乐芯片用细线吊在软木塞下,塞入试管中,芯片不能与试管壁接触。先将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将针管插入软木塞内。缓缓向外抽出活塞,听到音乐声有什么变化?

  设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气完全抽出来,我们还能听见声音吗?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实验二:(演示试验)将装有金鱼的鱼缸放在讲桌上,在一边拍手,观察金鱼的运动。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实验三: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把耳朵靠在课桌的一端。另一个同学用手轻轻敲击课桌的另一端,感觉声音的传播。(学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实验方案更好)

  这个实验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思想渗透:据说,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从而继续进行创作的,《命运》等一系列名曲就是这时候创作出来的。他这样做有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因为木、骨都是固体、都能传声。)

  师:同学们要学习贝多芬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优秀品质。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鲜花也有荆棘,不论何时何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坚定、坚强的面对生活。

  ③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师:在这些不同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④学生活动:

  同学们之间互相讨论。举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关声音传播的事例。

  (3)相关知识介绍:

  ①人耳的结构与听力的`关系。

  ②声音传播的速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③天坛回音壁的介绍。

  3、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由学生自己小结)

  ①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②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它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③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4、课堂练习

  (1)指出下列发声现象是什么振动的结果:悠扬的钟声——;

  海浪的波涛声——;

  气球破裂时的爆裂声——‘

  水沸腾时发出的声音——;

  下雨天听到的雷声——;

  用嘴贴着空瓶口吹气发出声音——。

  (2)把正在走动的闹钟放在密闭的玻璃罩中,用抽气机抽去罩内的空气,在抽气过程中,听到闹钟的“滴答”声是( )。

  A越来越响

  B越来越弱

  C没有变化

  D都有可能

  (3)古代的人在旷野里常用“伏地听声”的办法来判断有无军队、马群到来,这是应用了的知识。

  (4)动画片《星球大战》中,神鹰号太空船将来犯的天狼号击中,听到天狼号“轰”的一声被炸毁,神鹰号宇航员得意地笑了。你觉得这段描写符合科学道理吗?为什么?

  (5)有一个足够长的钢管(两端开口),一个人在钢管的一段用铁锤敲击一下。另一个人在另一端听到几次声音?为什么?如果知道声速,再给计时器,能知道声音在钢管中的传播速度吗?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36、37页1,2、3题。

  六、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一节“探究型的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相信学生集体智慧,决不能将教师思考的结果强加给学生,剥夺学生动脑的权利。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

  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2

  初中物理安全用电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触电的原因,掌握安全用电的原则.

  能力目标

  理论联系实际,能在实际应用中遵守运用安全用电原则.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树立安全用电意识,提高生活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用对话的形式讲述“安全用电”的有关知识,介绍了触电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家庭用电安全的有关事项.

  本节知识学生不仅应该知道,而且,应该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生活中能自觉地按照安全用电的要求去做.对话形式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家用电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学习和宣传安全用电的知识,既是物理教学的需要,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必修课.

  教学重点

  对安全用电原则的掌握和并能实际应用.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易采用理论和实际相对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教材也编得较为生动活泼,因而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例如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让学生就教材中难于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再由教师归纳后有重点地质疑,最后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和学校用电的实际情况,对照检查有没有不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地方,并开展分组讨论.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在本节的教学中,尽可能现代化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三节 安全用电

  (一)触电及触电的危险.

  人体是导体,当人体上加有电压时,就会有电流通过人体.当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小时,人没有感知;当通过人体的电流稍大,人就会有“麻电”的感觉,当这电流达到8~10mA时,人就很难摆脱电压,形成了危险的触电事故,当这电流达到100mA时,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使人窒息、心跳停止.所以当加在人体上的电压大到一定数值时,就发生触电事故.

  通常情况下,不高于36V的电压对人是安全的,称为安全电压.

  照明用电的'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绝不能同时接触火线与零线.零线是接地的,所以火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也是220V,一定不能在与大地连通的情况下接触火线.

  (二)几种触电类型.

  (1)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人接触了火线与零线或火线与大地.

  ①人误与火线接触的原因.

  a.火线的绝缘皮破坏,其裸露处直接接触了人体,或接触了其它导体,间接接触了人体.

  b.潮湿的空气导电、不纯的水导电——湿手触开关或浴室触电.

  c.电器外壳未按要求接地,其内部火线外皮破坏接触了外壳.

  d.零线与前面接地部分断开以后,与电器连接的原零线部分通过电器与火线连通转化成了火线.

  ②人自以为与大地绝缘却实际与地连通的原因.

  a.人站在绝缘物体上,却用手扶墙或其它接地导体或站在地上的人扶他.

  b.人站在木桌、木椅上,而木桌、木椅却因潮湿等原因转化成为导体.

  ③避免家庭电路中触电的注意事项.

  a.开关接在火线上,避免打开开关时使零线与接地点断开.

  b.安装螺口灯的灯口时,火线接中心、零线接外皮.

  c.室内电线不要与其它金属导体接触,不在电线上晾衣物、挂物品.电线有老化与破损时,要及时修复.

  d.电器该接地的地方一定要按要求接地.

  e.不用湿手扳开关、换灯泡,插、拔插头.

  f.不站在潮湿的桌椅上接触火线.

  g.接触电线前,先把总电闸打开,在不得不带电操作时,要注意与地绝缘,先用测 电笔检测接触处是否与火线连通,并尽可能单手操作.

  (2)高压触电.

  高压带电体不但不能接触,而且不能靠近.高压触电有两种:

  ①电弧触电:人与高压带电体距离到一定值时,高压带电体与人体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导致触电.

  ②跨步电压触电:高压电线落在地面上时,在距高压线不同距离的点之间存在电压.人的两脚间存在足够大的电压时,就会发生跨步电压触电.

  高压触电的危险比220伏电压的触电更危险,所以看到“高压危险”的标志时,一定不能靠近它.室外天线必须远离高压线,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捉蜻蜓、爬电杆等等.

  (三)发生触电事故后的措施

  1.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了,下列哪些措施是正确的?

  A.迅速用手拉触电人,使他离开电线.

  B.用铁棒把人和电源分开.

  C.用干燥的木棒将人和电源分开.

  D.迅速拉开电闸、切断电源.

  通过讨论要学生明确:处理触电事故的原则是尽快使触电人脱离电源,而避免在处理事故时,不使其他人再触电,所以A.B两项是绝对错误的.

  2.如因电线短路而失火,能否立即用水去灭火?为什么?

  要学生明确:不能,因水可导电,会加重灾情.必须迅速切断电源,用砂土、灭火器扑灭火焰.

  (四)安全用电原则

  电器设备安装要符合技术要求.

  不接触高于36V的带电体.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不弄湿用电器.

  不损坏电器设备中的绝缘体.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3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校名称:榆树市五棵树镇前进中学

  课例名称:功和机械能复习课第一课时

  教师姓名:袁淑影

  学段学科:初中物理

  教材版本:人教20xx版

  章节:第十一章

  年级:八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加强学生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功的公式W=FS的应用。2.加强学生对功率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侧功率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能力,会应用推导公式P=FV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梳理和课堂练习巩固和应用各知识点,学会从生活中总结物理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对做功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2.对功率的理解和对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1.公式W=FS的应用。2.测量物体的功率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了解了力的作用,这些知识都为学习功和功率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比较熟悉,类比速度的概念,很容易建立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

  常规复习法练题复习法归纳综合法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上台展示知识总结框图(检查学生的复习情况,培养学生设计框图的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灵活度)

  2.针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出示例题和练习题来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例题和习题见课件)关键是理解这个力如果做功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有力,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3.观察课件上三幅图片总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归纳能力.)

  4.根据课件上的习题练习公式W=FS应用,并练习估测生活中的常见的物体做功的.情况。

  5.理解功率的关键点:功率只是反映做功的快慢,不能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率大做功就多”,这句话是错误的,因为功率是由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的。

  6.根据课件显示理解功率的公式P=W/t和导出公式P=FV(要求学生自己推出导出公式,并标明计算时的单位)。

  7.课件展示对应习题练习P=W/t和P=FV(提高学生对已学习知识的运用能力)

  8.功率的测量:要求学生总结测量原理P=W/t,因此要从公式入手,找出需要测量的量。要比较功率的大小,有几种方法呢?(提示学生回答)课件展示答案,针对这一部分设计了爬楼梯比赛的习题,锻炼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同时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这些在以后教学中应该注意改进。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4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这是整个初中物理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后面学习浮力、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和掌握既是物理课程的目标,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学生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着重让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的密度知识解决我们身边的问题,使学生感受物理有用,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通过探究实验,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会用刻度尺、量筒和天平测定液体和固体的体积与质量。 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理解物质的属性之一——密度。 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 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通过实验探究,初步理解物理中研究问题常用的求比值的基本方法。 体验和感悟密度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实验探究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及能运用密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5

  【设计思想】

  本设计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性、民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通过实验操作的方法加深理解。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观察法、探讨法、演示实验法、训练法,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一节压强第13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学情与教材分析】

  1.学情分析

  对于初中二年级的农村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都不相同,这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心理特点,且大多思维活跃,可塑性强,学习积极性高,平时由于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需要,使学生对物理有兴趣,学习有信心,且课堂气氛好,师生配合融洽。

  2.教材分析

  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后三节的基础,教材的编写采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路.压力和压强的概念及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的教学重点,用压强知识解释和解决问题和制定计划、设计实验、分析、论证、交流、评估、最后概括出规律的方法的掌握,是本节的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图钉、方砖、泡沫塑料、水果刀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教师提问:

  1.大家见过怎样用斧子砍树吗?是用斧刃砍,还是斧背?为什么? 2.同学们观察过自己的书包带子吗?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请大家拿出你们的三角板,按书中图的方法做一做.感受有什么不同,知道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道理。

  二、新课教学。

  前面我们学过重力,弹力,摩擦力,浮力等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力——压力

  对于压力我们分析一下,我们知道压是个动词那么那我同学来给我们演示一下压这个动作。请同学演示自己据一些例子

  请画出在下面四种情况下支持面上所受力的方向。

  在物理学中,将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重力与压力的区别?以放在物理课桌上的课本为例。

  分析归纳:

  课本受到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桌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课本。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压力的方向是垂直于接触面的。

  1.感受压力的效果。

  2.实验探究

  发给每桌一个图钉,请学生用食指和大拇指轻轻地夹着图钉,感受一下,为什么两个手指的感觉不相同呢?

  举例:为什么人在雪地上行走时脚容易陷进积雪中,而穿上宽宽大大的滑雪板时不仅不会陷进雪里,还能在雪地上滑行?

  1.压力的作用效果。

  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情预设:学生的猜想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做好引导工作,为引入演示实验做好铺垫。)

  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大小有关,或猜想还与其他什么因素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两个因素有关。所以,用控制变量法,控制受力面积相同,研究压力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再控制压力相同,研究受力面积大小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选用器材:两块砖和一泡塑料。

  设计意图:把两块砖和一块砖分别放在泡沫塑料上所产生的压力大小不同,但把两块砖叠起来平放与一块砖平放的受力面积相同,因此,可以比较出压力的大小对压力效果的影响;把同一块砖平放与立放能保证压力相同而受力面积不同,可以得出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

  参照课本实验。

  (1)把一块砖平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2)把两块砖叠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3)把一块砖竖放在泡沫塑料上,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收集证据:图(a)、(b)受力面积相同,但压力不同,图(b)受到的`压力大,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图(a)、(c)压力相同,但受力面积不同,图(c)的受力面积小,产生的形变大,作用效果明显。

  分析论证: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压强的计算

  3.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压强的计算公式为:P=FS。(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单位是由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单位组成的复合单位,写作“N/m”,物理学中称为帕斯卡。帕斯卡是非常小的单位;我们把三粒芝麻压成粉,均匀地分布在1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约为1Pa。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信息窗”,让学生对帕斯卡有所了解。

  【知识链接】

  帕斯卡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1623年6月19日生于法国克莱蒙费朗,1662年8月19日逝世于巴黎,享年39岁。

  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对流体力学、静力学和大气压强的研究。

  托里拆利实验的消息传到法国后,引起了帕斯卡的极大兴趣,在1646年10月,他几次重复了托里拆利的实验,均获成功。1646-1647年,他准备了几根长度约12m的各种形状的玻璃管,把它们固定在船的桅杆上,分别用水和葡萄酒做实验,帕斯卡根据这次实验的结果,在1647年10月出版的《关于真空的新实验》一书中指出,管内出现的空隙确实是真空。

  帕斯卡还做过大气压随高度变化和虹吸现象的实验。1648年9月19日,帕斯卡让他的内弟佩里埃把气压计带到克莱蒙附近高约1000m的多姆山,在山上进行实验,看出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山顶比山脚的水银柱高度低8.5cm);他自己也在巴黎的圣杰克塔顶做过同样的实验。帕斯卡把真空存在的论证和大气压强联系起来,进而把两者放在更为一般的“流体平衡”理论中来加以阐述,说山顶实验使他“亲眼看到自然界中最轻的流体——空气和最得的流体——水银之间的平衡。”

  实际应用:比较坦克与图钉所产生的压强。

  例题:一辆质量为12t的坦克,每条履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m2;一颗图钉尖的面积是0.05mm,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力是20N。试比较坦克对地面的压强与图钉尖对墙的压强的大小。

  已知:坦克的质量m=12×103kg,履带面积S1=1.5m2,图钉所受压力F2=20N,面积S2=0.05mm2。

  求: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和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并比较其大小。

  解:坦克对地面的压力:F1=G=mg=12×103kg×9.8N/kg=1.18×105N。

  地面的受力面积:S1=1.5m2×2=3m2.

  坦克对地面的压强:P1===3.93×10Pa。

  图钉尖对墙的压力:F2=20N。

  墙的受力面积:S2=0.05mm2=5×10-8m2。

  图钉尖对墙面的压强:P2==4×108 Pa。

  比较可知,图钉虽小,但是它对墙面的压强却远大于坦克对地面的压强。设计意图: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压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交流与讨论:

  估算自己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行走时和站立时的压强一样吗?如何估算每只脚的面积?

  采用的方法:割补法测面积。

  根据质量计算重力,得到人对地面的压力,代入公式P=FS进行计算。

  4.压强的增大与减小。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增大压强?怎样才能减小压强?

  分析归纳: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

  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应用:

  (1)把两个核桃同时放在一只手上捏,由于两个核桃互相挤压,其接触面积非常小,产生的压强很大,很容易把核桃压开。

  (2)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它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答: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应用:钉子、箭头、刺刀、长矛等。

  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的应用:建筑物的地基、载重汽车的轮子比普通汽车的轮子多、学生的书包做成双肩背且背带做得比较宽。

  三、课堂小结。

  1、基础知识。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相互接触,并相互挤压的那部分面积叫受力面积。

  (3)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叫做压强。公式:P=FS,单位:Pa。

  2、研究方法。

  通过猜想、分析、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分析论证得出压强的规律。

  四、课堂反馈。

  1、推土机对地面的压力也很大,为什么它可以在土路上工作而不陷入泥土中?

  (答案: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减小压强。)

  2、往地里打桩,为什么要把桩的下端削成尖形?(答案: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书包的背带为什么要做得很宽?(答案: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4.将边长为3dm的立方体铜块放在上表面面积为100cm2的水平放置的铁块上。求铁块上表面受到铜块的压强是多少?(铜的密度P=8.9×103kg/m3,g=10N/kg)

  分析:找到受力面积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铜块的底面积900cm2,大于支持面的面积100cm,所以受力面积是100cm。(答案略)

  【设计思路】

  1.本节从学生常见的但没有思考过的现象引入新课,意图引起学生的学习物理兴趣;再介绍压强的铺垫重点知识压力,通过对四个图例的分析来理解压力的的概念;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为了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压强的概念;之后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并口头解释压强现象,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增大与减小压强的方法,突出物理学是描述自然现象,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学科。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通过演示实验的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科学的乐趣,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精神。

  3.本节课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结论,培养了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通过对压强的相关计算进行练习加强对于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知道磁铁有磁性。

  2、方法与过程目标:能够对具体事物和现象进行自主与合作探究活动,从而认识磁铁的磁性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活动中体会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乐于探究和发现周围事物的奥秘。

  教学重难点:认识磁铁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

  观察演示用: 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等。

  分组实验用:各种形状的磁铁、铜线、回形针、大头针、小铁钉、牙签、橡皮、玻璃珠、螺丝、硬币、铁丝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在这里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怎么样?(出示笔和钱)。我能用笔穿过这张钱以后,再修复它,您信吗?

  2.现在老师就来给大家露一手。(老师演示)很神奇吧!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我是怎么做到的。

  3.对了,其实魔术并不神奇,它都是在巧妙的利用一些科学知识来完成的。今天,就是磁铁帮了老师的大忙。这节课,咱们就来研究磁铁的秘密。(课件出示课题并板书:研究磁铁)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通过魔术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强烈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由自主就被老师设计的情境带入课堂。不同的方法引入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支笔是我预先准备好的一支魔术笔。 】

  二、认识磁铁的形状及用途

  1、同学们都玩过磁铁吗?谁能说说你玩过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

  2、学生汇报。

  3、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形状的磁铁,我们把它归纳起来,可以分为这么几类。(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让学生辨认)

  【学生在平日生活中所见到磁铁大多数是条形或环形,借助课件让学生多认识其他形状的磁铁,让学生体会到磁铁的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磁铁的兴趣。】

  4、上面所出示的磁铁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相同之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说说看。

  【经过仔细观察,可发现图片上的磁铁上面都标有字母“N”和“S”,这里教师可不用先讲“N”和“S”的意义,为下面学习南北极作铺垫。】

  4、这么多的磁铁,你知道它们在哪些地方有用到?用来干嘛?(让学生多说)如指南针、磁性玩具、磁盘等。

  【知道磁铁与生活息息相关,了解科学就在身边,它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三、探究活动

  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

  (一)磁性 实验活动一、指导学生用磁铁去吸各种不同的物体。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各种不同的物品,动手前,教师要先说说活动规则及注意事项(幻灯片展示注意事项)组内同学先讨论讨论怎么来研究呢?实验时,大家要注意观察,并且及时做好实验记录,完成实验记录表。由组长上来领取实验材料。

  通过实验可发现磁铁能吸引铁的物体,我们把磁铁的这一性质叫做磁性。(课件出示)

  实验活动二、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可发现----磁性能够传递,磁性越传越小。

  【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应该懂磁铁会吸引铁的物体,所以在本节课准备时,多准备一些不同种类的东西,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共同探究 “磁铁到底吸引哪些物体”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去吸不同的物体,看看到底哪些物体能被吸引。再用玩游戏的方法,让吸起来的铁钉排成队。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而且也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到了知识。】

  (二)磁极

  先让学生讨论,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一样吗?该如何验证?

  实验活动三:让学生用磁铁的各个部位去吸引小铁钉,观察哪个部位磁性最强?

  用磁铁的不同部位去吸铁。可发现---------磁力最大的部位是磁极。

  磁铁的磁极除了磁力大,还能指示南北极。教师演示分别把3块不同形状磁铁用细绳悬吊空中,等待静止。再和指南针进行比较,磁铁指向北的一端是北极,用“N”表示,指向南的一端是南极,用“S”表示。磁铁的`S极总是指向地球南端、N极总是指向地球北端。因此,我们也把磁铁的S极称为南极,把磁铁的N极称为北极。(板书:指示南北)

  [在这里要揭示前面提到的“S”和“N”,到底是什么意思了,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进行实验,很快就能发现磁性最强的是两极。]

  (三)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实验活动四:刚才我们研究时,只用到了一块磁铁,如果把两块条形磁铁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大家动手实验,并且要把把观察到的现象及发现记录下来。组长领取一块条形磁铁。你试着让磁铁的相同磁极和不同磁极靠近,看看会有什么现象?

  【教师在以上环节中,主要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机会,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了磁铁间、磁铁与物体间奇妙而有趣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了孩子们的探究能力。】

  四、介绍司南和指南针

  (1)师出示:指南针。(介绍指南针其实就是一块小磁铁,它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指南的一端成为南极,用“S”表示,指

  北的一端成为北极,用“N”表示。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战国时被称为司南。磁铁和指南针都有一样的性质。)

  指南针也是利用了磁铁能指示南北极的性质。在军事或野外旅游、考察时用得较多。

  五、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幻灯片展示)

  磁铁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门吸、磁盘、带磁性的冰箱门。

  师:1、课前我不小心将一根铁钉掉入装满水的水槽中,如果要求手不沾水,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帮老师把铁钉取出来?生说办法并操作。

  2、小华在玩耍时,不小心将铁钉倒在了大米里,请你想办法将铁钉和米分离开来?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探究得出磁铁的磁性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孩子们会立即就会想到用磁铁。这样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正是我们学习科学的最终目的。】

  六、拓展延伸

  1、总结:通过这节课,我们发现了磁铁的许多性质,关于磁铁,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2、延伸:利用磁铁的磁性我们可以设计很多玩具,要求每个同学回家制作一个磁性玩具,自己实在不会设计的可以仿造各种磁性玩具进行制作,下节课我们要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创意,谁发现的问题最多。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7

  《力》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对力既“熟悉”又“陌生”。其中的“熟悉”是指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前概念”和常识,生活中也有大量与力相关的词语,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陌生”则是强调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科学的介定,有丰富的物理内容,这方面对学生而言又是陌生的;也缺乏对力的相互性的认识,如一般认为:磁铁对铁有吸引力,铁对磁铁则没有吸引力。所以教学从“熟悉”入手,充分关注和利用学生的经验,让学生不逐步断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感悟一些科学方法,把学生引进科学的力世界,把“陌生”变为科学意义的“熟悉”。

  [教学目标]

  新〈〈课标解读〉〉指出: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把大量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现代科学教育观则认为,科学教育除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还应重视对学生探索兴趣及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使其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即从强调科学知识内容获取向理解科学过程转变,从强调单纯积累知识向探求知识转变的科学观。在这些基本理念的基础上,新课程制定三维培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由此可明确,本节课应达到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力的概念;

  (2)认识力的相互性;

  (3)认识力的效果。

  2、过程与方法:(1)掌握对各种不同的现象进一步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它

  们的相关性和共性进行科学概括、归纳的基本方法;

  (2)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

  身体验和分析、交流与合作,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掌握科学

  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单一的传授知识和接受学习转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教学设计与过程]

  1、新课引入:上一章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现象和规律,除了声、光现象以外,力、电也是我们生活中常碰到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先来了解“力”。

  [演示]:a、提起一桶水;b、请同学拉健身弹簧。

  [提问]:平时我们说 “努力学习”、“用力提水”这两句话,哪句是描述力的现象呢?

  [启发]:我们能否举出一些力的现象?

  2、 力的产生

  [引入]:(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

  列表:

  人对球 踢

  马对车 拉

  [启发]:有生命的物体能出力,没有生命的物体是否也能出力?

  (记录同学举出的例子)

  车对地 压

  磁铁对磁铁 吸引、排斥

  [小结]:物体对物体 作用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加深理解提问]:相接触的物体间有力的作用,不接触的物体间能否有力的作用?

  [演示]:a、大U形磁铁吸引一堆大头针;

  b、通电导线相吸引/排斥(用锡薄做导体)。

  3、力的相互性

  [引入]:下面我们进一步探讨:形形色色的力,在物体对物体作用的时候,有什么共同规律?

  [启发]:两食指相扣,有什么感觉?如果松开其中一个,会怎样?

  [学生活动] ??

  [引导]:手指钩手指,感觉力是相互的;一个手指不出力另一个也没法出力。

  [实验探究] :(后附分组实验提示)

  [提供仪器]:弹簧测力计两个、水槽一个、泡沫块两个(在其

  中一块泡沫的两头固定两颗螺母、在另一块的两头固定两小磁铁,然后把外观包装成一模一样)。

  [学生活动与交流]:??学生借助实物投影仪上讲台介绍自己

  设计的实验,总结结论??

  [引导]: a、使用两把弹簧测力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等大的,且同时变化; b、浮在水面的泡沫小船,能判断出哪条是带磁铁吗?不行:若两个同时放手,则向中间靠拢;若固定一个,另一个将被吸引过来;说明磁铁吸引螺母的同时,螺母也吸引磁铁。

  [小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它作用;我们把其中一个物体称为施力物,另一个叫受力物;但要注意其实它们既是施力,同时也受力,只是研究时侧重点不同。

  4、 力的作用效果

  [引入]:怎样才知道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

  [实验演示]:磁铁改变钢球运动方向、弹簧挂重物后发生形变

  [学生实验]: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提供仪器] :大玻璃板一块、象棋子三只、一胶袋水

  [学生活动]:a、弹棋子b、把水袋放在不同接触面上,观察

  接触面的形变

  [小结]:力能改变物体运动方向和使物体发生形变。

  5、 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实验丰富,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基础上建立抽象的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环节紧凑,过渡自然,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为后继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本节课由学生熟悉的生活体验切入,在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学习力的知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另外,分组活动、参与式交流等探究教学方式的运用,学生的手、眼、脑全方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锻炼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是较难深刻理解的,所以它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亲自去体会,然后根据现象归纳出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也是引导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启蒙阶段,切不可包办代替。所以教学的关键是要设计好实验。本节课最突出的优点是实验丰富,设计巧妙到位,使课堂丰满紧凑,兴趣盎然。以下对个别实验进行简单介绍:

  1、 关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探究实验:

  [制作方法]:取一泡沫板,从中切割出两块长5cm、高1cm、宽1cm的长方体,把两块小磁铁(可从挂图磁贴中撬出)固定于泡沫条两端,把两个与磁铁质量相当的螺母固定于另一个泡沫条两端,然后用防水胶布将两者外观包装成一样,这样,两艘“泡沫小船”就制作完毕。提供水槽和水。

  [问题设计]:请同学们试一试能否用实验的方法分辨出两者?

  2、 关于“磁铁可以改变钢球运动方向”的演示实验

  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钢球在水平桌面上的直线滚动(如让一颗钢球从一个斜槽中滚到桌面上后自由滚动)。然后,在钢球滚动的轨道附近放一磁力较强的磁铁(可多条条形磁铁并拢在一起)。再让钢珠从斜槽上滚下,就可看到钢珠偏离原来 的直线、改变运动方向作曲线运动。实验时要注意调整钢珠滚动的速度(即释放钢珠的高度)。如果速度太快,轨道改变就很不明显;如果速度太慢,则钢珠可能被磁铁吸住。同时还应调整安放磁铁的位置,以取得最佳效果。(调整好 位置后可做下记号,提高实验成功率)。

  附1:分组实验提要

  一 科学探究:力的相互性 1 提出问题:手指扣手指

  (1)同时向外拉时,手有什么感觉?

  (2)能不能做到只有一只手出力而另一只不出力? (3)为什么?

  2 猜想与假设: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4 进行实验<1>选择实验仪器<2>实验方法与步骤

  5 交流与合作6 得出结论

  二 力的效果

  实验1:一塑料袋水,提起来观察其底部的形状,再将它放在不同表面上,观察接触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 2 :用玻璃板与棋子,实验探究:力的作用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8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912年秋天,奥林匹克号正在大海上航行,在距离这艘当时世界上最大远洋轮的100米处,有一艘比它小得多的铁甲巡洋舰豪克号正在向前疾驶,两艘船似乎在比赛,彼此靠得较拢,平行着驶向前方。忽然,正在疾驶中的豪克号好像被大船吸引似地,一点也不服从舵手的操纵,竟一头向奥林匹克号闯去。最后,豪克号的船头撞在奥林匹克号的船舷上,撞出个大洞,酿成一件重大海难事故。

  科学探究要素:提出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学习方法:从实验观察中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尝试根据经验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猜想。

  师:同学们,请先看一个实验,如图1所示,我打开阀门A,关闭阀门B,让红色的水流入管径粗细不同的透明塑料管,请注意观察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你观察到什么?

  学生回答。

  师:请看如果我打开阀门B,可以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

  师:这时请看三支小竖管中水柱的高度是否相同?

  学生回答。

  师:你看高度发现什么特点呢?

  学生回答。

  师:根据学过的连通器原理,当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如今当水流动时,小管中水柱的高度却不相同,说明水平管中的深度也就不相同。p=ρgh根据液体的压强公式,也就是说各个粗细管中水的压强就不相同。同学们猜一猜,想一想,这个不相同可能会跟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回答。

  实验一:

  (如图2)在两纸中间吹气,观察两张纸的运动情况。(课件出示)

  教师:如果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你们认为这两张纸应怎样运动呢?

  学生:两张纸应该会向一块靠拢。

  教师:各组实际来做一做,看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操作,教师边巡视边与同学们交流。各组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并简单加以分析。

  实验二:分别让两位学生做用漏斗吹乒乓球的实验,把乒乓球放置于漏斗里,一位朝上用力吹,一位朝下用力吹(如图1)。

  吹前先让其他同学猜,哪位同学的球会被吹走,哪位同学的球不会掉下来,然后实验。实验现象与学生猜想会有很大差距,鼓励不相信的同学可以再亲自做一下,此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入新课“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师:介绍流体和流体压强。液体和气体都

  具有流动性,统称为流体。如:空气、水等。流体流动时的压强称作流体压强。学生回答。

  师:我们猜想这种关系无非存在两种情况:

  一种是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大,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小;另一种是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反而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反而大。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下面我们将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2、创新实验展示

  三个小组展示

  3、教师创新实验展示

  二个小实验

  4.实验教具制作

  飞机的升力

  教师:几十吨重的飞机之所以能腾空而起秘密在于其机翼。大家观察一下飞机的机翼,看它的截面是什么形状?(课件出示飞机和机翼截面图)

  学生:认真观察。

  教师: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呢?我们用自己制作的机翼模型来做小实验。

  实验四:两同学从两边拉平绷紧机翼模型的细线,固定机翼模型,另一同学用嘴对着机翼前端细线位置用力水平吹气,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合作操作实验,观察到机翼向上翘起。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飞机飞行时,机翼的形状决定了机翼上下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是不同(如下图所示),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可知,其上方弯曲,下方近似于直线,因此,飞机飞行时,空气和飞机做相对运动,相同时间内,由于上方的空气比下方的空气走的距离要长,所以机翼上方空气流动比下方要快,压强变小。机翼下方空气流动较慢,压强较大,上下的压强差造成了空气对飞机有一个向上的升力。

  教师:同学们思考,如果把机翼反着安装使用会收到什么效果呢?一般用在什么地方?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跑车的尾翼,防止飘起来。

  评估 : 你的实验现象是否与其他同学做得完全一样?

  实验中你是否遇到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

  利用其他比较简单的实验器材是否也能说明问题?

  本节课为鲁教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是教材中压强部分的升华,本节课的特点是探究活动多、生动有趣,所得规律应用性强。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调控好探究与讨论等几个主要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教材正是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兴趣的激励下,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学到方法、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本节从一个小演示实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并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物理规律,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本节课为鲁教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章第五节的内容,是教材中压强部分的升华,本节课的特点是探究活动多、生动有趣,所得规律应用性强。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调控好探究与讨论等几个主要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教材正是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兴趣的激励下,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究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学到方法、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养。本节从一个小演示实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并使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物理规律,学会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学习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演示实验能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②通过分析推理能用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分析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③通过学习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知识能简单解释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象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认识流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②通过探究,获得流体的压强跟流速有关的初步规律。

  ③通过体验,理解由流体压强差异产生的力。

  ④通过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飞机升力的理解能领略流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感受物理学的魅力,获得对物理现象的亲近感,激发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对身边现象关注的习惯和对科学的热爱。

  ②透过飞机对本节知识的运用,让学生看到科学原理的价值,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③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小组能增强交流讨论意识和协作精神。

  学习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到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学习难点:运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解释飞机升力成因及其他相关物理现象。

  学情分析:

  初中生的思维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现象比较感兴趣,喜欢动手,但欠缺对问题深入的思考及理性的思维。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从直观现象入手,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降低学生学习难度。特别是让学生通过创造性地学习,来探究物理规律,拉近了学生与物理的距离,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在学习中克服困难的能力。

  五、【当堂达标】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气体流速越大,气压越小;B.气体流速越大,气压越大;

  C.气体流速不影响气压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 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离站台边缘1米左右的地方标有一条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上候车,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 离车越近,车的吸引力越大; B. 防止车上掉下物品砸伤行人;

  C. 火车驶过时,空气流速较大,气压会减小,安全线外气压大于线内气压,大气压力会把人推向火车,容易发生事故; D. 以上说法都有道理。

  3. 一场大雪过后,在公路雪地上行驶的小汽车,车后部常常会有雪附着在上面,对于这种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汽车与空气摩擦而吸住雪; B. 车上原来有雪;

  C. 司机为了保持车体干净而故意做的;

  D. 汽车行驶时车体两边的空气流速较大,是气压差的作用把雪掀起附着在上面的。

  4. 观察右图所示实验,当用力向A管吹气时,会看到B管中水位_______的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这个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实用价值,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__。

  5.探究:用手拿着试卷纸相邻的两角,让试卷自由下垂,用嘴分别向试卷的两侧吹气,观察、对比、分析两次吹气时,试卷运动情况、受力情况有什么不同?

  (1)在试卷上侧吹气时的受力情况;

  (2)在试卷下侧吹气时的受力情况。

  6、把两只杯子并排放在一起。2.把乒乓球放进其中一个杯子里面。3.对着球的 上方持续地吹气。 这时你会看到,乒乓球慢慢地浮起来,然后跳到另一个杯子里去了。 注意:要对着乒乓球的上方吹气,如果从其他角度吹气,实验不容易成功。

  试一试,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效果分析

  1.整节课以“巧设情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为主线的思维程序让学生自己探究,整个过程有条不紊,便于学生的整体把握。

  2.整个课堂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合作实验、讨论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协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了教学模式的转变。

  3.创设的情景、设计的实验、列举的实例、布置的作业都贴近生活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4.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使相关现象的解释直观明了。

  1.注意知识与实验内容要有机结合。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所以实验要注意其有效性和可参与性;而同时知识又为实验提供了理论基础,要注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做完后,还要回头想一想,“尝试对相关现象进行解释”,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揭开科学神秘的棉纱,又可以让学生具有成就感。

  2.活动与实验要有选择性。活动不必过多,也不必过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有目标地完成几个有趣的可操作性大一点的实验,然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和交流的时间,这是这一堂课成功的关键。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在本节教学内容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也基本掌握了的物理的探究方法。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的区别,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的物理意义

  4、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二)难点:应用压强的知识说明生活实例

  五、教学方法:情景法、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小游戏:扔飞镖

  让学生分别用有箭头和没有箭头的飞镖射到靶上,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引发思考。从而引入课题——压强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p76-p78,完成学案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二)通过实验引入新课

  教师引导: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那么现在,你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三)压强

  体验:

  1、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分别用不同大小的力让笔尖接触手指,体验有什么不同感觉 从同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么问题吗?(经体验,学生感受到接触笔尖和笔帽的手的疼痛感觉不同,而这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明确探究课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有关,与受压面积有关;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实验探究:巡回指导学生从课桌上已备的器材或身边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选择器材,来验证猜想。提醒同学们注意团结协作,小组交流 交流评估:鼓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及他人的实验提出评估意见。 大家各抒己见

  围绕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练习:

  1、压力相同,受力面积不同的比较

  2、压力不同,受力面积相同的比较

  3、压力不同,受力面积不同的比较

  教师分析引导,类比速度的概念引出压强的概念:

  压强:单位面积上物体受到的压力

  利用课件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

  强的公式、单位机器物理意义

  例题应用:课件例题,巡回指导,及时反馈

  (四)压强的应用

  1、课件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

  2、根据刚才同学们讨论分析的,生活中有时我们需要增大压强,有时需要减小压强,总结一下,我们用什么方法来增大压强,用什么方法来减小压强呢?

  学生总结:用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用减小压力或增大手里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

  (五)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所学到的物理知识

  七、板书设计 压强

  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P) 公式:P=F/S

  单位:N/m2 Pa 1Pa=1N/1m2 压强的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0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物理学这一门自然科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物理学知识跟平时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通过“动手动脑学物理”,学生们已对进一步学习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我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主”的教育理念,用“生活中的物理”这一思想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想学物理到热爱物理。现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物理世界,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对周围的自然世界有一个更深入的,更加科学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具体教学内容有

  第六章 电压电阻

  本章是学习电学知识、掌握欧姆定律的基础。学生只有在掌握了最基本的电学知识后才能再进行以后的学习。

  1、能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2、会使用电压表;

  第七章 欧姆定律

  本章是电学中的一个重要定律,在初中电学中处于核心地位,既是后面学习“电功率”的基础,也是理解日常生活中电学知识的基础。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2.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八章 电功率

  本章在学习了欧姆定律的基础上,把对电学的研究拓展到电能和电功率。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2.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3.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

  4.了解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知识,有安全用电的.意识;

  第九章 电与磁

  本章主要讲述磁现象、电流的磁场、电磁铁及其应用、电动机、电磁感应及其应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1.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2.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3.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4.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第十章 信息的传递

  本章主要讲述了电磁波及信息的传递。

  1.知道光是电磁波。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2.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社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能举例说明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学生基本情况。

  八年级学生参差不齐,尖子生少,学困生多,两极分化突出,上课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够灵活,这需要教师在教法和学生学习方法上作进一步的改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进行探究式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做好演示实验,让学生自己做好随堂探究实验,尽量进行直观教学。

  2、加强概念规律教学,训练学生对知识概括整理能力。

  3、注重“辅优转差”工作。

  4、渗透目的教育,提高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

  5、结合教学实际狠抓“双基”,全面提高,重点辅优,全面发展。

  五、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周数日期内容

  第1周电压(1)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1)

  第2周电阻(1)变阻器(1

  第3周探究电阻上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1)欧姆定律及应用(1)

  第4周测量小灯炮的电阻(1)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1)

  第5周电能(1)电功率(1)

  第6周电功率(1)测量小灯炮的电功率(1)

  第7周电与热(1)电功率与安全用电(1)

  第8周生活用电常识(2)

  第9周磁现象(1)磁场(1)

  第10周电生磁(1)电磁铁(1)

  第11周电磁继电器扬声器(1)电动机(1)

  第12周磁生电(2)

  第13周现代顺风耳—电话(1)电滋波的海洋(1)

  第14周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1)

  第15周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1)

  第16周复习和总结(2)

  第17周复习和总结(2)

  第18周复习和总结(2)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1

  随着新课程改革本着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死扣难、偏、怪题,不为考试而考试的宗旨和指导方针,要狠抓教学常规工作,重务实,重实效。只有这样,教师就会放开手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和思路。挖掘教材和研究教法,力争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

  一、中考复习抓好课本和课程标准

  教师的授课必先确定教学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如何把握,时间和内容如何合理的分配。但在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深度与浅度相差悬殊,师生互动交流并非融洽,教法与学法相脱节的现象发生。通过对一堂课或一个单元的教学反思,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可对下一知识点的教学产生催化的作用。

  如我在讲授九年级物理“功和机械能”一章的内容时,把教材的编排顺序通过由浅入深的原则,根据以往授课时学生认知规律的.特点给予调整,使学生学习轻松易懂。功的概念理解一直是初中理学的难点,但教材编排时将该内容放在了这一章的第一节,先认识功,再学习机械能,让学生的学习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在借鉴了以往授课的经验中,将机械能的学习置于本章的开始,先认识了能量,然后引出物体具有了机械能,我们就说物体做了功,使概念的出现有章可循。因此,有益的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学创新有了智慧的沃土。

  二、对教学方式多注重精讲多练

  教学方式的反思是反思的重中之重。它应包含课堂环境条件,(或是课堂氛围)是否让参与教学活动的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是否提高、增强人的活动能力,教师激情是否高涨,学生学习热情是否高亢,怎么样才能创造既有舒适感又有生活情调的高雅活动场所,同时,内容怎样处理,顺序如何调查,语言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如何利用,课堂结构如何布局,学生兴趣怎样激发,师生互动交流平台怎样构建等。

  三、对学生应该学会分层次教学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的过程,是对活的活动,是师生通过课堂对活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因此,课堂教学的好与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人。教学活动中师生的角色是否投入,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融洽,学生是否愉快地投入课堂的全过程,是否深切地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华到自己精神的需要。 在九年级物理“大气压强”的教学中,先设计了几个问题做到猜想,如把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口,从细管向乒乓球吹气等,让学生从平时的经验中做到猜想,然后实际操作,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得出流速和压强的关系,使学生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精神饱满地投入学习,在反思中要回想教师、学生是否达到教学设计的情感状态,有没有更有效地途径发展新课标提倡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反思是教学的催化剂

  物理学科的特点确定了物理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长期有效地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做好及时有效地教学反思。反思可以是课后,还可以是课前。如教学设计完成后,可以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课堂效率是否高,学生会不会产生抵触情绪,师生交流是否会顺畅,授课的进度,内容与时间分配在实施过程中会不会产生不协调。同时,学生的反思也是课后反思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一节课自己学会了什么,有什么缺憾,如何使自己的学习变得丰富而又有个性。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2

  知识目标: 了解物理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品德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

  教学重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物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浮力的'应用:古希腊的教学家阿基米德首先提出比重概念并发现了物体在水中所受浮力的大小的规律,并写了<<浮体论>>正因如此,才发明了潜水艇和母舰。此外,阿基米德发现杠杆、滑轮等机械的工作原理,在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他说一句名言世”给我一个支点,我将能移动地球。

  2、电磁波:科学家发现了“电”和“磁”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于是各种各样的电器才应运而生。电磁波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跑得跟光一样快的物质。

  3、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了这一发现,人类才开始认识到了宇宙、天体的运动和变化,并制造出各种航天器。

  二、有趣的物理现象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描述)

  1、筷子提沙子实验

  现象:沙子被提起

  2、纸托水

  现象:水不流

  3、瓶吞鸡蛋实验

  现象:鸡蛋会掉入瓶中

  4、试管上升实验

  现象:水流出小试管上升

  三、小结本课

  四、作业:课后完成学习活动卡第三页A、B、C、D、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

  2、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部分电路的电压。

  3、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理,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2、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用“变量控制法”来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

  3、尝试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注意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教学重点】

  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中,用图像法分析实验数据和对实验结果的评估。

  【教学准备】

  电源(干电池)、开关、导线、定值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阻器(20Ω、1Α)、电压表、电流表、学生实验报告单(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教学法、分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及创设情景

  1、播放多媒体课件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教师调节声音的强弱。

  2、[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教师是通过什么方法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学生]:老师是通过旋动音量开关改变声音的强弱的。

  [教师]:你知道为什么通过旋动音量开关可以改变声音的强弱吗?

  [学生]:可能是旋动音量开关改变电流的大小改变了声音的强弱。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二、进行新课

  (一)、实验探究: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教师]:请同学们先回忆电流是怎样产生的?电源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源是提供持续电流的装置,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

  [教师]:请同学们再回忆电阻的概念。

  [学生]:电阻就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对比水流的大小与落差和阻力的关系猜想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板书]猜想1:“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有关,可能是电压越大,电流越大。”

  猜想2:“电流大小也可能与电阻有关,可能是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猜想3:“电流大小可能与电压和电阻都有关,可能是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教师]: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科学探究的下一个环节是什么?

  [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了解内能的实际利用,知道内能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的学习,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

  情感目标

  联系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关系,感受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建立发展的观念

  教学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和社会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和社会实践.

  在内能的利用的发展上,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学习.

  环境保护的学习,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信息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课题】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难点分析】利用内能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主要危害、保护环境的措施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和内能利用及环保有关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可以有: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大气污染的危害是什么;解决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有哪些;我国利用内能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各种内能的利用方式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是什么.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调查附近的工厂在利用内能进行生产上是如何进行的,对于环境的危害有哪些,如何减小对环境的影响.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写出调查报告,分析的结论等.

  实验探究(另一例):调查社区中是如何利用内能的,调查本地区近三十年中利用内能来取暖的发展情况,咨询和分析现在的取暖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样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地考察,分析并得出调查报告和结论.

  信息学习:网上查阅有关内能的利用,环境保护,及内能利用对环保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小组讨论.这种学习是为了形成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1.内能的利用

  2.环境保护的问题

  探究活动

  利用信息学习: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课题】温室效应和热岛效应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物理教案《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参考方案】尝试对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注意在收集足够材料的基础上分析。

  【备注】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3、发现新问题。

  物理教案-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步了解电路和电路的连接的基础上来认识电流的概念,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对电流表的使用教材以电流表说明书的形式出现,学生可对照电流表的实物结合说明书来了解电流表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的自学,使学生养成在测量仪器使用前阅读说明书的好习惯。

  通过教材中的“动手做”,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电流表的使用,为后面的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做准备。教材突出了过程与方法、更加注重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持经历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实验过程,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电路的基础上来学习电流,在平时的生活中学生们可能就听说过电流,但那种认识是肤浅的,是模糊的,在头脑中没有构成知识体系,现在来真正的学习这些内容,他们会怀有极大的兴趣。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满足他们好动手操作的愿望。在学习中使用电学中的重要的测量仪器——电流表学习也会有新鲜感,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说明书来进行自学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1、知道电流的单位,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2、通过探究,知道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

  3、通过关于“电路短路造成的危害”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难点

  电流表的使用。

  重、难点突破

  让学生经历“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过程,通过探究进行理解来突破重点,

  通过阅读说明书,讨论交流和实际操作等形式来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流表仿真课件、电流表、干电池若干、小灯泡、导线若干。

  学生准备

  电流表、小灯泡、干电池若干、导线若干。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观察图片、实验,引入新课

  1、播放一组图片:手电筒的光亮和汽车前灯的光亮对比

  2、演示实验:用一节和三节干电池分别供电的'一个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对比。

  提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灯发光的亮暗不同,电路中有了电流,流过它们的电流变化了。

  说明:图片及演示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这样引入新课,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的教学理念。

  二、进行新课

  (一)认识电流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电流是由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关于电流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怎样来描述电流?电流的单位是什么?怎样能测量电流的大小?……

  教师介绍:物理学中用每秒通过导体某一横截面的电荷多少来表示电流的大小。用I表示,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指出不同的用电器工作时,电流的大小一般不同。打出幻灯片:常见的电流,使学生对电流的大小有个初步的印象。

  (二)电流的测量

  1、观察认识电流表

  教师:电路中电流的大小需用电流表测量,大家桌上摆的仪表就是电流表,请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手中的电流表,看看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交流:①表上有一个标记符号A;②标有“—”、“0、6”和“3”三个接线柱,“0、6”和“3”是“+”接线柱;标有“+”号、“0、6”和“3”三个接线柱,“0、6”和“3”是“—”接线柱。因为电流有方向,“+”和“—”接线柱告诉我们:电流应该从哪个接线柱流进电流表或流出电流表。③电流表表盘上有两种刻度。表明有0~0、6A和0~3A两个量程,分度值分别为0、02A和0、1A。

  教师补充电流表的符号。

  说明:认识电流表是正确使用电流表的前提。从观察开始来让学生接触一个新的仪表,比直接讲解怎样把电流表连入电路要来得缓和,学生在心理上不会感到突然,可以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认识上有充分的准备,又可以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2、电流表的使用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电流表的说明书,来了解一下如何使用电流表测电流。

  学生阅读教材中的电流表说明书,结合实物来了解如何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学生叙述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①实验前要检查指针是否对准零刻度线,如有偏差,需调零。

  ②电流表要串联在被测电路中。

  ③必须使电流从“+”接线柱流进电流表,从“—”接线柱流出来。

  ④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可以用试触法确定量程的选择。注意:绝不允许将电流表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

  教师演示试触现象,学生观察电流表指针摆动情况。

  说明: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试触,清楚违反以上规则造成的危害,对此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

  进行读数练习(用电流表仿真课件演示),教师演示,学生读数并说明是如何读数的。

  (三)用电流表测量电流

  “动手做”活动:测量通过灯泡的电流值。

  教师强调:

  (1)要遵守科学规则,即电流表连接电路时要遵循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2)连接电路时,开关是断开的,检查无误后再闭合开关。

  学生先画出电路图,再根据电路图把电流表连入电路,测量电流。

  交流、评价

  1、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谈收获和体会。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7-23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0-16

[集合]初中物理教学设计01-17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06-06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15篇01-16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优选15篇)06-16

初中物理教学总结05-24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04-09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