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26 17:02:4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诗圣”杜甫的诗号称“诗史”。《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也是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篇。学习《石壕吏》有助于学生体会以上特点。但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即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较易,体会蕴含在诗作中的思想感情就较难,尤其是这种感情并未直接点明而又很复杂时更是如此。品味诗作的艺术手法和精美语言就更是难上之难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通过朗读、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3、诵读至堂上背诵。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赏析法、表演法、竞赛法等。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诗作,提出疑问;教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等多媒体课件。

  设计思路:

  《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我把引导学生体味《石壕吏》的思想内容与的作者情感作为重点,通过“朗读疏通整体感知——揣摩模拟人物心理——短剧表演点评”一层层由浅入深体味诗歌的内容、主题、人物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多次多元的对话达到对文本的深透理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人文意识。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进行一次穿越,我们“梦回唐朝”,去拜访一位大诗人——杜甫。

  一、《梦回唐朝》之第一站: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沉郁悲壮,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二.《梦回唐朝》之第二站:了解一段历史安史之乱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三吏” “三别”。

  三.《梦回唐朝》之第三站:拜读一首诗《石壕吏》

  (一)明确学习目标。

  1、熟读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背诵这首诗。

  (二)读诗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五言:二、三停顿)

  3、读出感情。(语调要低沉、悲愤沉郁)

  1)、读准字音。

  逾(yu)邺(ye)戍(shu)老妪(yu)咽(ye)

  2)、论诗

  1、论思想内容。

  2、论写作特色。

  3、论遣词造句。

  四.《梦回唐朝》之第四站:拓展延伸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 。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五.课堂检测

  1、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表明“老妇”一家贫困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石壕吏》哪句话写出了官吏的凶狠:_____________。

  4、《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 。

  六.背诗

  1、化整为零,步步为营。

  2、按图索“意”,读图背文。

  七、告别唐朝。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战争会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不让:“三吏” “三别”的悲剧重演!

  八、布置作业。

  1、阅读杜甫“三吏”“三别”的另外五篇文章,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体会本文的精炼语言

  3、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准确流畅地背诵本文,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由盛转衰的一场大叛乱,历史上叫安史之乱它给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请看影片(背景音乐)同学们,“安史之乱”这四个字一定会刺痛你的眼睛因为那是一场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的战乱,那是一个浸泡眼泪、铺满鲜血的时代在这个苦难的时代里,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记录历史的真实笔录,用忧患苍生、悲天悯人的圣人情怀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今天要来学习杜甫的三吏、三别中流传最广的一篇——《石壕吏》

  请看三幅对联:

  (1)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2)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

  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3)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二)走进作家、了解背景

  请问:这三幅对联所指的人物是谁?(杜甫)大家都说是杜甫,请围绕对联说说理由(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材料围绕对联介绍作者附: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瑰丽精确,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杜甫则被后世尊为“诗圣”

  他的诗作今存1400多首,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历来被誉为“诗史”

  请问:杜甫在什么情况下写的《石壕吏》?

  杜甫就在安史之乱的年代里唐肃宗乾元元年(759)春,郭子仪等率领的六十万大军被包围于安庆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军打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候,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过此处,就其所见所闻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写成了著名的《石壕吏》

  (三)整体感知全诗

  1、请听一听:配乐朗读《石壕吏》

  2、请看一看;下列汉字的.正确读音:

  吏:lì邺:yè戍:shù咽:yè妪:yù泣:qì

  3、请读一读:配乐朗读《石壕吏》

  4、请理一理:故事情节:

  时间顺序:(暮、夜、夜久、天明)

  事件:(开端:有吏夜捉人、发展:听妇前致词、高潮:请从吏夜归)结局:(独与老翁别)

  诗人的行踪:(投宿、住宿、告辞)

  5、请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主要叙述了官吏夜晚来捉人,连衰老的老妇人也被抓去服役的惨事

  (四)语文实践:戏剧表演(理解课文、培养想象)

  请演一演:根据内容,结合体会,加以想像,展示你的才能!这是我的舞台,秀出我的风采!

  1、明确活动目的要求

  2、全班分为四组,每组至少两人以上

  (1)组内全员参与

  (2)想象丰富,有创意,合情合理

  (3)补充一些事实已经发生却被诗人隐去的故事情节

  (4)表演符合人物身份

  (5)配合默契

  表演时,一组表演,另外三组的每一个同学根据文意和要求评分,满分是五分三组的评分结果相加为该组表演的总得分

  2、疏通文意,组织表演

  各组准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排练

  首先,疏通文意,理解诗歌内容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疏通理解文意,提出疑难,共同解决

  (五)拓展:

  1、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句还有哪些?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这个故事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那么,你如何看待战争和平呢?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石壕吏》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设想

  理解诗中语句,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背诵五首诗词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采取读读、议议、背背的方法教学。阅读强调整体感知,字面上的意思给予答题解惑,不必逐字逐句讲解;学生看不出的精妙之处要给予点拨,点到为止,不必深挖。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发挥想象,作再创作,可以画成图画或扩展成一个故事进行口述。还要注意各首诗词的写法。

  安排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和文字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有思想、有意境、有韵律,尤其是本课所选的五首诗词更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们应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词的意境,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龟虽寿

  曹操

  一、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全诗,教师订正或强调“骥””枥”的读法。

  2.指名解释下列词语。

  竟时,烈士,暮年,不已,盈缩之期,养怡之福

  二、简介背景。

  这首诗是《步出夏门行》的'最后一章,写作时间比《观沧海》稍晚,写在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曹操以统—天下为己任。他一生南征北战,历尽艰辛,既有过胜利的喜悦,也尝过失败的痛苦。但他从不消极,总是主动进取,虽屈暮年,还是老当益壮,不失雄心壮志。这是他写这首诗的思想基础。

  三、品味、理解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写法。

  1.齐读课文。

  2.讨论以下问题。

  ①全诗的核心句是哪几句?表现厂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为统一中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

  教师补充:诗人写这诗时53岁。故以“老骥”自称,又称“暮年”,但他还要继续奋斗,所以又说“志在千里”“壮心不已”。他的“志”就是要统一全国。他认为统—全国符合历史的需要,所以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②学生自读、背诵这四句诗,本诗主要写自己’的雄心壮志,为什么要写到“神龟”“腾蛇”?

  明确:作者先以神龟、腾蛇为喻,极言人的寿命有限。这四句诗的言外之意是,像神龟、腾蛇这样的神物都不能不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更何况人?诗人这样说,用意是积极的,即要求自己利用这短暂的生命建功立业,不要虚度一生。

  ③既然宇宙万物都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那么人的寿命长短是不是全由天来决定呢?请从诗中找答案,并作简要分析。

  明确:不是。“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说明人的寿命长短也不是全由天决定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自然,养怡身心,延年益寿,与天争时,始终保持昂扬乐观的进取精神。诗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十分可爱的。他的千里之志,就是建筑在这一人生态度的基础之上的。

  ④这首咏志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和气概?

  明确:先运用比喻后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和豪迈的气概。

  3.自由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石壕吏

  杜甫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一何,前致词,新战死,长已矣,无完裙,逾墙走,语声绝,泣幽咽,登前途

  —、检查预习情况。

  二、简介背景:指导学生看注释⑦。

  三、指名朗读课文,教师订正生字读音,注意“逾”、“戍”、“妪”、“咽”等字读音。

  四、口述故事:将这首叙事诗扩展成一个故事。

  五、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这首叙事诗按故事情节可分为几部分?

  明确:开头四句为第—部分,写故事发生。第二部分从老妇致词起到叙家事结束,写故事展开。最后四句写故事结局,是全诗第三部分。

  2.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中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明确: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们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在人们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

  第二课时

  相见欢

  一、解题:引导学生读注释①。

  二、教师指导朗诵后范读课文。学生再自读。

  三、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理解词的意境和词人的情感。

  1.“无言”和“独上”描写了词中人怎样的形象和心境?

  明确:“无言”,“独上”,让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由此可以想见其人处境的孤寂,心境的萧索。

  2.二、三句是摹画词中人所见楼外之景,按什么顺序写景,景中渗透了一种什么心情?

  明确:从仰望之景、天空之景写到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这些词中人眼中之景。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的色彩.虽没写一个“愁”字,但寂寞哀愁之情自见。

  3.第三句中哪个词是传神之笔?请说说它的妙处。

  明确:“寂莫”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非“深秋”。亦入也。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小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主之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以上三句是词的上阕。指导学生自读,背诵上阕,体会景中愁情。

  4.下阕与上阕相比。在抒情方式上有没有不同?

  明确:上阕寓情于景,下阕借助比喻直抒离愁。

  5.“离愁”是抽象,难以言状的.为何词人能将它写得如此真切、深刻?

  明确:以“剪不断。理还乱”为喻,是形象地描绘离愁的绝妙之笔。因“丝”与”思”谐音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四、小结:这是广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前2句写景,后2句议论。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景。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会欣赏通过写景、写物抒情的诗词。

  3.五篇作品各自的体裁。

  (二)能力目标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础上自读“三吏”“三别”。

  2.背诵五首古代诗词。

  (三)情感目标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悲天悯人之心。

  2.认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二、学法引导

  朗读背诵联系写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强积累,用配诗作画的方法体会意境,佐以点拨、讨论、改写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石壕吏》中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妇的诉说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妇无可奈何自请服役。

  2.五首诗各自的体裁。

  教师讲解并加以举例、比较。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l.投影片:①文学常识 ②随堂练习

  2.有关配诗、配词的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于课内熟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课外读“三吏”、“三别”,教师作适当指导。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l.学习《石壕吏》一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内背诵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

  l.阅读提示,教师讲解此诗背景:诗歌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思想和人民贴得更近。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亲见差役把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了“三吏”“三别”,这组诗如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师范读此诗。

  (三)教学过程

  1.讲解该诗体裁:五言古风。

  2.生字、词的掌握。

  逾墙:yú 越过。一何:多么。

  致词:说话。

  邺城戍:shù 防守。

  老妪:妇人。

  3.疏通文意,指导学生口译诗歌,并分析。

  ①故事开始:第一自然段,点明时间、地点,官吏在晚上出来抓人当兵揭开了故事的序幕,老头警觉地越墙而逃,老妇出门应付。深刻揭示战祸之中人民不得安宁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开: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态呼,老妇的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明确一点,差役绝不是静听老妇诉说,而是不断怒呼咆哮,并没有同情她,因为如不是差役追问不放,老妇不至于被逼到自请赴役。从老妇的哭诉中也可见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见战争之惨烈,寡儿媳衣不蔽体可知其贫困。

  ③故事的结局:第四自然段,老妇被捉,儿媳妇抽泣,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彻夜未眠。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4.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控诉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惨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总结、扩展

  1.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在他的诗中,“三吏”、“三别”描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会有启发。

  2.背诵《石壕吏》。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三吏”“三别”。

  2.改写《石壕吏》为记叙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龟虽寿》一诗中作者所表达的人到暮年而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

  2.体会《观书有感》一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意义。

  3.背诵这四首诗。

  (二)整体感知

  1.阅读提示中的相关部分,介绍作者的情况。

  (1)曹操,字孟德(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

  2.朗读这两首诗歌。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龟虽寿》

  (1)了解《电虽寿》的体裁:乐府诗,四言古风。

  (2)讲解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字词:

  烈士:有雄心壮志的人。

  不但;不只。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神龟、腾蛇虽一个长寿、一个能腾云驾雾,但它们没有雄心壮志,所以终有竞时,终成上灰;而烈士虽已暮年,却依然壮心不已。作者希望通过人为的努力达到长寿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业。

  2.《观书有感》

  (1)了解《观书有感》的体裁:七言绝句。

  (2)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够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

  它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地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才能免于停滞和僵化。这种形象的表达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四)总结

  两首诗歌内容不同,体裁各异,通过学习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这两首诗。

  2.预习《相见欢》、《清平乐》。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欣赏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

  2.文学常识。

  (三)教学过程

  1.学习《相见欢》

  (l)写作背景

  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来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写了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见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见愁情浓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凉冷落的,情和景合二为一。其中“锁”字暗点了身世。

  (3)词的下闽直抒胸臆,为千古之绝唱。

  把抽象的愁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说出,只能意会,这是真正经历过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学习《清平乐》

  (1)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之初。他在上饶、铅山隐居时期写了不少诗词,《清平乐》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媪(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赖——无赖,指顽皮、淘气之意。亡通“无”。

  相媚好——互相打趣。

  (3)体味词所描绘的意境,表现农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四)总结

  词所表达的意境比诗更加深远。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石壕吏》认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

  2.学会欣赏通过写景、写物抒情的诗词。

  3.五篇作品各自的体裁。

  (二)能力目标

  1.在理解《石壕吏》的基础上自读“三吏”“三别”。

  2.背诵五首古代诗词。

  (三)情感目标

  1.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悲天悯人之心。

  2.认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

  二、学法引导

  朗读背诵联系写作背景加深理解,加强积累,用配诗作画的方法体会意境,佐以点拨、讨论、改写等方式加以提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l.《石壕吏》中老妇向官吏诉说家中的悲惨遭遇,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老妇的诉说用意在于想使官吏同情她,使家庭免于服役。但是官吏不同情她,老妇无可奈何自请服役。

  2.五首诗各自的体裁。

  教师讲解并加以举例、比较。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l.投影片:①文学常识 ②随堂练习

  2.有关配诗、配词的画。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于课内熟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课外读“三吏”、“三别”,教师作适当指导。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l.学习《石壕吏》一诗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内背诵这首诗。

  (二)整体感知

  l.阅读提示,教师讲解此诗背景:诗歌创作于“安史之乱”期间,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为了补充兵力,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思想和人民贴得更近。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亲见差役把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创作了“三吏”“三别”,这组诗如镜子般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2.教师范读此诗。

  (三)教学过程

  1.讲解该诗体裁:五言古风。

  2.生字、词的掌握。

  逾墙:yú 越过。一何:多么。

  致词:说话。

  邺城戍:shù 防守。

  老妪:妇人。

  3.疏通文意,指导学生口译诗歌,并分析。

  ①故事开始:第一自然段,点明时间、地点,官吏在晚上出来抓人当兵揭开了故事的序幕,老头警觉地越墙而逃,老妇出门应付。深刻揭示战祸之中人民不得安宁的情景。

  ②故事的展开:第二、三自然段,在差役的态呼,老妇的.苦啼声中,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种种不幸,一步步展示出来。明确一点,差役绝不是静听老妇诉说,而是不断怒呼咆哮,并没有同情她,因为如不是差役追问不放,老妇不至于被逼到自请赴役。从老妇的哭诉中也可见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疾苦:三男全被征兵,三男已死亡,可见战争之惨烈,寡儿媳衣不蔽体可知其贫困。

  ③故事的结局:第四自然段,老妇被捉,儿媳妇抽泣,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彻夜未眠。凄苦、悲愤,尽在不言中。

  4.作者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控诉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惨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切同

  情。

  (四)总结、扩展

  1.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在他的诗中,“三吏”、“三别”描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抨击石壕吏的凶暴气焰和冷酷无情,对于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本质会有启发。

  2.背诵《石壕吏》。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三吏”“三别”。

  2.改写《石壕吏》为记叙文。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学习《龟虽寿》一诗中作者所表达的人到暮年而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

  2.体会《观书有感》一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意义。

  3.背诵这四首诗。

  (二)整体感知

  1.阅读提示中的相关部分,介绍作者的情况。

  (1)曹操,字孟德(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朱熹,字元晦,南宋著名理学家,客观唯心主义者。

  2.朗读这两首诗歌。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龟虽寿》

  (1)了解《电虽寿》的体裁:乐府诗,四言古风。

  (2)讲解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字词:

  烈士:有雄心壮志的人。

  不但;不只。

  (3)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

  神龟、腾蛇虽一个长寿、一个能腾云驾雾,但它们没有雄心壮志,所以终有竞时,终成上灰;而烈士虽已暮年,却依然壮心不已。作者希望通过人为的努力达到长寿的目的,成就一番人事业。

  2.《观书有感》

  (1)了解《观书有感》的体裁:七言绝句。

  (2)体会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寓意。

  “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而得以深且清,清得不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而巨能够反映出它们“共徘徊”的细微情态。

  它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地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才能免于停滞和僵化。这种形象的表达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四)总结

  两首诗歌内容不同,体裁各异,通过学习理解借物抒情、借景寓理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这两首诗。

  2.预习《相见欢》、《清平乐》。

  第三课时

  (一)明确目标

  1.欣赏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的能力。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朗读。

  2.文学常识。

  (三)教学过程

  1.学习《相见欢》

  (l)写作背景

  亡国前耿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来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写的就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2)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写了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西接见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见愁情浓重。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凉冷落的,情和景合二为一。其中“锁”字暗点了身世。

  (3)词的下闽直抒胸臆,为千古之绝唱。

  把抽象的愁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说出,只能意会,这是真正经历过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2.学习《清平乐》

  (1)介绍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出生在金国建立之初。他在上饶、铅山隐居时期写了不少诗词,《清平乐》为其中的一首。

  (2)疏通字意。

  翁媪(ǎo)——老公公、老婆婆。

  亡赖——无赖,指顽皮、淘气之意。亡通“无”。

  相媚好——互相打趣。

  (3)体味词所描绘的意境,表现农村平和、清新、愉快的生活情境,给人一种清新的感觉。

  (四)总结

  词所表达的意境比诗更加深远。

【《石壕吏》优秀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石壕吏教学设计01-26

《石壕吏》说课稿02-15

搭石的教学设计06-05

《搭石》教学设计03-04

搭石教学设计06-10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02-06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03-04

《搭石》优秀教案设计05-16

《搭石》教学反思优秀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