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6-27 13:33: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三化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教学准备:

  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分子质量 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教学反思】

  一、组织科学探究要重视学习过程和探究经历

  化学新课程组织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视科学探究的全程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方面的巨大收获,知道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还是今后人生的偶然失败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一笔精神财富,遭遇失败的滋味也许是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自我慢慢体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记录中寻找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收益。

  强调元素符号记忆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前三单元教学中有计划的逐步提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元素符号和物质化学式,着实减轻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体现出化学用语的启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制学习卡片或学习包,将化学用语记忆分解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基础性,体现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性。

  二、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将抽象的知识原理具体化

  本单元组织“元素”化学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运用类比方法,有利将“元素”、“元素周期表”内容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抽象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增强学生对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前三个单元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和认识常见物质有空气、氧气和水,但是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这样势必要求组织教学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化学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明确强调要求进一步淡化化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的知识要求只需学会应用,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正确运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问题,领悟元素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异同,可以通过类比的事例进行讲解:0-9九个数字就是组成无数个数字的元素,26个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引入“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学习工具,不直接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规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为了取用存放的方便考虑,例如超市的商品需要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其中有共同的有序性,那么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科学的有序排列。总之,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学习的每个方面,评价方式可以设计成社会调查、课外探究、课前导学单和课后检测等。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2

  贯彻部省和育厅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指导意见》为指导,积极稳妥推进我校普通高中高一阶段化学新课程实验,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化学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有计划的安排一学期的教学

  开学之初,我总结上学期学生情况,并制定本学期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措施。同时熟悉教材,并认真做一些习题,达到有所准备和有所储备。新学期开始,我继续钻研教材和体会新课标的指导精神,并逐步了解、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备书本、备学生、备实际,并制定本期教学计划。

  二、极作好日常的程序,确保的'有效开展

  1、努力钻研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集体备课小组的作用,互相交流教学经验,集体研讨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最佳教学方法。明确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做好课后反思工作,及时总结教学心得和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全体高一化学教师,团结合作,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三、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处推进

  学校承担了一定的化学立项课题,备课组各成员要在学校领导和科组的积极领导下,努力参与课题研究,为学校的教科研和教改贡献一份力量,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教与研的统一。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

  每周可以利用一节课进行化学活动课,内容包括化学兴趣指引及学法指导、物质的量的综合训练、溶液浓度的计算、化学史、元素周期表的应用、酸碱性质的扩大应用、社会化学简述等;鼓励学生除做好课堂分组实验外、积极做好“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基础现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他们的视野。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

  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

  1课时

  准备:

  1、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到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小实验]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布置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观看录像《空气》。

  3、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布置作业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4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实验室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备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学步骤:

  3、活动与作业:

  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

  ①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

  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

  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

  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

  ⑥其它(自拟)

  【点评】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第一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出现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一节归纳复习课。

  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本节课不但对整册书有关环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相关知识加以扩展,讲授过程中注重中考热点问题的渗透,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更轻松,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更加全面、系统。

  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小组活动内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环境问题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这章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初三学生马上就要进入高中学习,高中学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展研究。他们可以在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对环境问题的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也就是说,初中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可以为高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本节课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化学已有了半年的时间,对于环境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学习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环境问题。但掌握的知识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缺乏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力。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无时间参加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维护校园环境等。针对学生合作意识较缺乏的现状,在讲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这一过程将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活动形式。活动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⒈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

  ⒉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能力目标:

  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⒉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⒊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

  4、将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会化学在美化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观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的来源、危害与防治,本地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难点: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网页的制作。

  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法的确定

  各小组根据选定的活动内容,主要从污染来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在活动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也就是说本节课中教师的“教”,主要是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才华展现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七、教学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引入课题

  通过五幅画面的对比,提出问题:四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什么原因造成的?由学生思考回答,引出环境污染这个课题。

  2、学生讨论回答

  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知识各抒己见,讨论得出每小组自己的观点。

  ⒊教师归纳、总结、讲解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结束后,对同学这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然后按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绿色化学的顺序对学生查阅的知识、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肯定学生的成果,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⒋布置作业

  (1)必做题:

  a、每个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找出一个有关环境污染的典型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b、每个同学找出三到五个有关环境问题的题目,并做出相应的答案。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或“邢台环境现状分析”为主题写一篇小。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学生: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二、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物质有哪些性质

  2、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了解氧气的色、态、味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学生自主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演示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写文字表达式,并学会分析硫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现象差异的原因

  3、演示铁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学设计示例

  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小实验]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布置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观看录像《空气》

  3。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布置作业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高大x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

  表1:烟气观测记录表

  姓名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掌握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其物理性质和用途。 2.理解复分解反应。

  3.了解酸碱指示剂、浓H2SO4的特性及稀释。

  4.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重点

  盐酸、稀H2SO4的化学性质。 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用品 纯净浓盐酸、工业浓盐酸、稀盐酸、NaOH溶液、Zn粒、铁丝段、锈铁钉、Cu(OH)2、CuO、AgNO3溶液、浓H2SO4、稀H2SO4、BaCl2溶液,浓HNO3、稀HNO3、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水、玻璃棒、试管架、试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提问】什么叫酸?写出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 [引言]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决定它们必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因酸根离子不同,必然又有各自的特性,即共性与个性的并存。我们分别学习几种常见的、重要的酸。 【板书】一、盐酸(HCl) 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演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展示纯净浓盐酸和工业盐酸各一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其色、态、闻气味(注意煽风闻味)。待学生观察后,请一个学生回答浓盐酸的颜色、状态、气味。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思考】

  1.瓶口的白雾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说明浓盐酸具有什么性质?

  2.如何保存浓盐酸?敞口放置后的浓盐酸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改变? 【板书】投影1.盐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有挥发性,常用浓盐酸密度1.19g/cm3,HCl的质量分数37%左右。

  [讲解]烟与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为液体小液滴。 【板书】2.盐酸的化学性质HCl=H++Cl- (1)盐酸与指示剂作用

  【演示】实验“指示剂与酸、碱的作用”注意滴管的使用。

  做完实验后,总结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要求学生记住并能准确叙述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溶液、碱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

  【板书】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里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盐酸与金属的反应

  【演示】盐酸与锌粒、铁丝反应。(由二位学生作演示实验,注意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问题]反应现象如何?写出化学方程式 Zn+2HCl= ZnCl2+H2↑(置换反应) Fe+2HCl=FeCl2+H2↑(置换反应) 氯化亚铁(Fe为+2价)

  现象:金属溶于酸,同时产生大量气体。 【练习】Mg、Al与盐酸的反应。

  【板书】金属+盐酸→盐(氯化物)+H2↑ (3)盐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演示】实验“盐酸与生锈的铁钉反应”请学生回答现象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6HCl=FeCl3+3H2O

  不溶(红色) 溶(黄色)

  【思考】1.铁的化合价有无变化?铁与盐酸及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中,铁元素的价态是如何变化的?

  2.盐酸为何可以除去铁锈?(Fe2O3不溶→FeCl3溶)。(少量CuO放入试管加少许水振荡,然后再加少量盐酸) 【演示】 CuO与盐酸反应实验操作、现象描述及方程式书写均由学生完成。 CuO+2HCl=CuCl2+H2O

  不溶(黑色) 溶(蓝绿色)

  【练习】 MgO、Al2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 像上述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般为金属氧化物。

  【板书】 碱性氧化物+盐酸→盐+水 (4)盐酸与碱的反应

  【演示】 NaOH中加酚酞,然后加盐酸振荡。

  【演示】 实验,在盛少量Cu(OH)2的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观察现象,然后再加适量盐酸(浓度稍大盐酸或加热),再观察发生的变化。 Cu(OH)2+2HCl=CuCl2+2H2O 不溶(蓝色) 溶(蓝绿色) 分析反应的书写规律。

  【练习】 写出氢氧化钾、氢氧化镁、氢氧化铝(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盐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讲解] 以上反应是因为盐酸电离出的H+所表现的性质,Cl-性质如何呢? (5)盐酸与盐的反应 【演示】 实验“盐酸与硝酸银反应”,请一位学生进行演示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白色,不溶于水,不溶于酸

  【实验】 NaCl溶液中滴加AgNO3再加少量稀HNO3,MgCl2溶液中滴加AgNO3再加少量稀HNO3,让学生做(边讲边实验)。

  【思考】 1.上述实验说明什么问题?为何要滴加少量稀HNO3?

  2.若改用Na2CO3溶液中滴几滴AgNO3,再滴几滴稀HNO3,现象如何?(学生做实验)

  3.如何鉴别盐酸和硝酸? 【小结】 盐酸或可溶性的氯化物与AgNO3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AgCl沉淀。利用此反应检验盐酸和可溶性的氯化物。 【板书】 盐酸+盐→新酸+新盐

  【小结】 学生按板书叙述总结出盐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分析盐酸与Cu(OH)2(碱)、AgNO3(盐)反应时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成分,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板书】 3.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通式:AB+CD=AD+CB

  【思考】 我们学习过中哪几种基本反应类型?请用通式加以表示。 [讲解] 盐酸用途(结合前面性质考虑。亦可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 【板书】 4.盐酸用途:除锈、制药品、制氯化物等化工原料。 【作业】 略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0

  一、引入:

  思考与交流:我们学过哪些分类概念呢?

  二、课堂教学:

  ※纯净物和混合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①:

  1、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你是怎样区分的?请你各举2个例子。

  2、找出下列物质中的纯净物与混合物,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①空气②氯化钠③液氧④氢氧化钠

  ⑤铁⑥赤铁矿⑦干冰⑧铝合金

  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混合物的有: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系。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②:

  1、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什么是氧化物?

  2、你能快速找出下列物质中的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吗?

  ①Fe ② Na2CO3 ③H2 ④CaO

  ⑤SO2⑥KNO3⑦ KCI ⑧CaCO3

  (1)属于单质的.有,化合物的有,氧化物的有

  (2)怎样区分一种纯净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单质是由组成的;化合物是由组成的。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填空形式归纳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关系。

  ※氧化物

  1、概念:由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2、分类:氧化物

  ※酸、碱、盐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③:给下列纯净物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①盐酸②氯化钠③熟石灰④氢氧化钠

  ⑤硫酸铜⑥硫酸⑦氯化钾⑧碳酸

  属于酸的有:;属于碱的有:;属于盐的有:

  你的判断依据:酸是由组成,

  碱则是由组成,盐是由组成。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酸、碱、盐的关系。

  三、※小结:

  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结小结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能力检测:(PPT出示相关练习)

  ※中考怎样考?(PPT出示相关题型)

  ※结束。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重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通过“磷的燃测定空气的含量,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工具

  集气瓶、燃烧匙、吸管、水槽、塑料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对于人类是如此重要,我们做一个深呼吸,那么我们便吸人了空气,空气对于我们又是如此亲近和熟悉,但是有谁摸着了它?看到了它吗?没有。那么本节我们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在,还要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

  [提问]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提问。)

  生1: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了,说明有空气了。

  生3: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

  生4:夏天电风国转动,一阵风扑面而来,说明空气在流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教师作总结。)

  [提问]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生1:第一单元中“探究蜡烛的燃烧”实验说明了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2:第一单元中通过对吸人气体的探究实验说明了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生3:食盐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变潮湿了;早晨的露珠;冷藏的饮料放置空气中外壁出“汗”等现象,说朗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提问]那么,空气中还含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

  二、探究活动

  师:下面呢,我竹j将分组实验,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分数。(提示:可以自己自主设计实验,参考课本实验2-1。)

  师:我观察各小组设计实验,大部分用-蜡烛燃烧”进行实验探究,但是你们得出的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不一致。为什么?想一想,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分析:蜡十氧气≠二氧化碳十水,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会偏小,小于1/5。同时引导学生改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一一五氧化二磷。科学家就是利用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新教材[实验2一】],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三、归纳总结

  师:从[实验2--1]中得出以下结论:

  1.红磷十空气皇鉴五氧化二磷;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从集气瓶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判断);

  4.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从燃着的红磷熄灭了这一现象判断);

  5.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杂质0.03%。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同时讲清三个概念:物理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

  四、课堂练习’

  师:下面我们做几道练习。

  [投影]

  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2.在标准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它的熔点,为一209.9℃,沸点为95.8℃。从红磷在氮气中不能继续燃烧的.事实,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许多实验事实都表明,氮气的性质不如氧活泼。

  (教师组织评讲习题,提出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l源,使学生意识到必须防止空气不受污染,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l

  五、知识扩展

  师:同学们,当你漫步在湖畔边、森林中,阵阵凉风吹过,芳香扑鼻,沁人心脾,多么新鲜的空气呵!但是你们知道.这新鲜的空气需要人类的爱护、保护与珍惜。才能保持新鲜!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空气污染现象?(组织小组讨论,然后提问。)

  生1:摩托车、汽车的增多,导致的尾气排放增多,污染空气。

  生2:前几天报道某乡镇鞋厂发生火灾,橡胶烧排放到空气中的烟雾。

  生3:臭氧层被破坏也会污染空气。.

  师: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从各方面回答了空气被污染的种种现象,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图2-8中“大气污染”,总结一下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总结o)

  [总结]

  1.被污染的空气会:(1)严重损害人体健康;(2)影响农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2.我们应该做到:

  (1)加大空气质量监测,改善周围环境状况;

  (2)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以保护大气。

  六、作业布置

  1.习题1~6

  2.阅读教材第31页“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学设计示例

  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 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 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 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 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 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 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 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 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 [小实验] 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 布置教学环境 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 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 观看录像《空气》

  3. 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 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 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 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 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 布置作业 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高大x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

  表1:烟气观测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烟囱地点 所属工厂

排烟时间颜色浓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果分析和建议

  学生活动2:

  哪儿的尘土多?

  把十块瓷砖(也可用玻璃片或在硬纸板上贴上透明胶带代替)的光亮面朝上分别放在十个不同地点,如居室、教室内、教室外的窗台上、操场上、树林里、公路边等。两三天后,用手指分别抹它们的表面(小心不要把手弄破),上面的尘土一样多吗?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2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表2 :尘土观察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班级 观测季节 编号 地点 放置时间 两天后 四天后 灰尘多少的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 果 分 析 和 建 议

  学生活动3:

  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在一个十字路口统计每天机动车的流量(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观察记录以下问题: 什么时间车最多?哪类车最多?车的排气管有没有冒出黑烟?这时的空气有没有气味?夜间车辆少时空气有没有气味?记录统计情况。

  表3:交通流量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班级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每分钟通过数量统计 绘制十字路口草图,标明车流方向及观察点位置  时间 行人 自行车 卧车 卡车  :  :  :  :  :  :  : 冒黑烟车种 空气质量 结果 分析 和 建议

  学生活动4:

  空气污染的原因

  活动步骤:

  1. 下表列出了造成空气污染的一些原因,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写在表中。

  2. 把下表剪开。

  3. 把剪开的纸条贴在菱形格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原因放在上边,相对次要的原因放在下边。

  4. 公布你的结果。

  5. 对全班结果进行统计,哪种是最主要原因?

汽车尾气 吸烟 燃烧含硫煤 焚烧树枝、树叶 冶炼厂排放废气 装修材料释放气体 炒菜、做饭 焚烧废旧塑料 天然气燃烧 食物腐烂 使用喷发胶类

  学生活动5:

  1.大气污染与防治

  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3. 臭氧层受损

  4. 酸雨

  5.空气质量周报

  6.居室环境的污染和防治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3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 药匙 试管 胶塞 红磷白磷热水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蒸馏水与天然水区别,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与软水。

  (2)观察和操作净化水的实验,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了解净化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能把简单净化水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设计并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水污染的了解和对净化过程的参与,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决简单的水净化处理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水净化的一般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为主结合其他形式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

  导入课题

  设问过渡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教师引导

  学生动手

  制作过滤器

  学生讨论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预留问题

  设问过渡

  投影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阅读探究

  预留问题

  阅读探究

  教师提问

  投影练习

  设问过渡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

  学生深思

  总结教育

  布置作业

  同学们,自然界的水是否都是无色无味,澄清透明呢?展示三杯水样:井水、河水、污水,请大家看一看。请前面的学生闻一闻自备的玉带河水,能否尝一尝,为什么?

  我们怎样把这些浑浊的水变得较为纯净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水净化的一般过程。投影课题。

  同学们,你们家在没有用上自来水之前,饮用的是河水,还是井水?你们家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对水进行简单净化的?

  教师见机提问:

  这些白色物质是否有净水作用呢?

  同学们,我们如何把这些沉淀和水分开?请大家举出日常生活生产中把固体和液体分开的实例。教师先举例,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实例:用滤布把豆腐浆和豆腐渣分离;用沙层滤水等

  (教师表扬学生,夸奖他们是生活有心人)

  这些分开固体和液体的

  实例,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倾听、总结

  实验室通常用过滤装置(展示事物)把不溶于水的物质和水分开。

  教师示范

  投影:操作提示,并进行指导

  同学们比较过滤前后的水,清澈程度如何?山泉水为何总是很澄清?

  教师倾听

  大家再闻一闻、看一看过滤后的.水,和过滤前相比哪些性质基本无变化?

  如何把水中的颜色、气味也除掉呢?

  大家参看教材p57~58,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自制简易活性炭净水器

  教师展示制作较好的简易净水器,表扬肯定学生。

  请大家看一看,闻一闻滤后的水,和处理前有什么不同?

  借助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课件投影),简介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掉水中一些溶解性的杂质。如:去色去嗅。

  活性炭净水器的进水口为何在下面?

  同学们知道我们所用的自来水的水源来自于何处?自来水厂是如何把浑浊的长江水净化为我们能饮用的自来水呢?

  播放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影片。

  经过上述处理过的水,澄清透明,比较洁净,是不是纯净物?

  若水量不同,肥皂的量不同,现象又有何不同;用不同硬度的水洗衣服时,产生肥皂泡沫是否相同。

  请同学们回忆日常生活,长时间烧开水的茶壶内壁有什么物质?这些物质如何形成?生活中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一杯是加明矾并过滤后的井水,一杯是纯净水,你能采取什么样的简单方法加以区分。

  刚才经过静置沉淀、过滤、吸附这些操作净化后的水能否用作医疗上的注射用水?

  在实验室,我们可以使用装置(投影蒸馏装置,并展示实物),采取蒸馏的方法制得净化程度较高的水—蒸馏水。请同学们说出蒸馏净水的原理,其中包含了水的哪些物态变化。

  通过水的汽化和液化,可以使水得到较高程度的净化。事实上,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水的方法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上网,查资料等作一下了解。

  同学们,我们要使被污染了的河水,得到初步净化,要经过哪些操作?

  由此我们看到,若使污染的河水变得更清更蓝,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水的净化很复杂,洁净的水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我们都要为身边的水资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社会调查:请同学们调查,了解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举措来治理污染的水。

  一位学生用透明的杯子盛接一瓶教室里的饮用纯净水,展示。大家看一看,该学生闻一闻,尝一尝。同学们说一说这种洁净的水的有关物

  理性质。

  学生回答:

  井水、河水……加明矾……

  把明矾加入盛井水的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并记录现象,交流……

  (有白色物质生成)

  阅读教材p55,回答。(明矾溶于水后形成的白色物质,能够吸附悬浮于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使它们从小颗粒变为大颗粒,从水中沉降出来。)

  学生激烈讨论……

  学生甲:用漏勺子将煮熟的饺子和汤分开;学生已:用地漏盖子将固体垃圾和水分开……

  学生思考,归纳。

  回答:都是用一种液体能通过,固体不能通过的物品,把固体和液体分开。

  同桌之间合作,动手制作过滤器,并过滤加明矾静置后的井水。

  学生回答:过滤后的水较澄清。当山泉水通过山上的小石块、沙层时,小石块、沙层起到了过滤的作用。

  学生回答:仍有臭味、仍显黄色。

  动手制作简易活性炭净水器,互相,取长补短。把过滤后的玉带河水通过简易净水器净化处理。

  学生回答:基本无气味,无颜色。

  课后讨论探究,解答。

  学生回答:长江水,东城河水……

  欣赏观看。看后简要说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两位学生分别用硬水(准备的井水),软水(教室里的纯净水)(用水槽盛装)加肥皂水洗涤毛巾(水量同,肥皂的量同),其他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56内容回答。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54内容,了解硬水有哪些危害。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不能,因为净化程度不高。

  学生回答:汽化和液化。

  学生集体回答……

  写。

  通过熟悉的事物进入课题。

  发挥学生的语言智能。

  借助课件告知目标。

  发挥学生运动智能。

  发挥学生语言智能,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迁移到课堂,以建构知识。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展现和发展学生运动、人际关系智能。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并体现运动智能。

  通过评价他人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展现和发展自我认知智能。

  拓展课堂知识,延伸课堂内涵。

  通过影片,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比较实用的知识。

  拓展课堂知识,延伸课堂内涵。

  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借助熟悉的生活知识,学生自然得出结论,体现建构知识。

  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了解铁的重要物理性质

  2、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现象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教学方法】

  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试管

  【教学过程】

  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章中,将主要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我们将介绍铁的一些性质。以及一些常见金属的知识。

  “钢铁”这个名词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钢并不等于铁,虽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性能方面跟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铁的性质。

  一、铁的物理性质

  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克/厘米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都不是纯铁,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熔沸点、密度、导电、导热性质和硬度等方面来研究。

  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与氧气的反应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可以氧气中剧烈燃烧,铁还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这些反应能说明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学过铁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怎样的?那么,铁在常温下会不会与氧气反应呢?

  演示:演示实验6-1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第二、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讨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讨论:怎样防止铁生锈?

  防止铁生锈可采用将铁与空气隔绝,或保持空气的干燥,当然第二种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采用与空气隔绝,如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一层漆,在一些铁制品表面镀上其他金属或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生锈。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资深编辑 • 1对1服务

文章代写服务

品质保证、原创高效、量身定制满足您的需求

点击体验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12-26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06-26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热】04-08

【热门】初三化学教学反思04-08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范文04-24

【热】初三化学教学反思06-15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优秀)07-05

【推荐】初三化学教学反思06-17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实用)07-07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三化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理性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常见27种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课题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个部分。前面课程学生已经知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需要结合原子结构知识,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进行比较确定的概念定义,将物质的宏观元素组成与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有机统一起来。

  1、元素概念是化学概念的教学难点,这里可以淡化概念的具体教学,可以通过生活物品中元素组成的大量实例,促进学生认识到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只需了解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或核电荷数。

  2、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根据,因而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以课本列举27种元素为重点,包括每种元素的符号、名称,做到会写、会读、会用。

  3、简介元素周期表,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个化学工具,依据学生有限的知识基础,可以安排学生组织探究活动,从原子序数查找一些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以及确定元素分类等信息,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提供方便,建立良好的使用学习工具习惯。

  教学准备:

  系列生活物品,教学课件,学生导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展示课题:

  【生活启示】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用实物、图片、食品包装标识等,让学生阅读分析这些物品所给出的信息。

  【展示实物】提供生活中的系列用品(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

  【教师导语】生活中我们使用过“加碘食盐”“含氟牙膏”“AD钙奶”,这里的“氟”“碘”“钙”分别指的是什么?应该是分子、原子、元素中哪种呢?

  【学生回答】这些指的是都是元素。

  【投影课题】第2课题:元素

  (评析):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要注重化学联系生活,积极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紧密联系,将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用品包括食品、日常用品等,运用化学的观点认识。

  二、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理解元素的概念:

  【问题探究】那么什么叫做元素?

  【学生演板】要求书写几种常见物质的化学式:O2、CO2、H2O、H2O2等。

  【共同分析】四种物质分子里都含有氧原子,虽然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从上次所学的“原子结构知识”中知道: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即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于是将这些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

  【学生1】我们把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的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学生2】把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定义概念】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题讲解】氧元素和氢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

  A、中子数 B、质子数 C、相对分子质量 D、核外电子数

  【师生分析】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的因素是核内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因此选择(B)。

  【引导讨论】下述化学反应:2H2O==2H2↑+O2↑,S+O2===SO2中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1】分子种类和性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2】元素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生活应用】

  1、生物细胞无论来源于动物还是植物,微生物,其中元素种类及其质量分数都相近。

  2、从生物学或科普书刊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

  【阅读图表】了解地壳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分布即质量分数。

  【发现规律】地壳中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从多到少次序:氧硅铝铁

  【师生讨论】为了加强记忆,可以采取谐音记忆技巧:养闺女贴(心)。

  【知识拓展】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元素。

  【引导归纳】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2千万种,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多种。

  (评析):现阶段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和原子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则用“原子”,运用形式多样的训练方式,加强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突破两个概念容易混淆的认识误区。

  三、熟记常见元素符号,领悟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

  【趣味话题】外国友人不会认识实验桌上的三瓶金属材料,他问都是些什么物质?他说我不认识。

  【教师提问】科学上使用什么来表示元素呢?

  【学生讨论】为了书写和学术交流的方便,需要采用国际统一的符号表示各种元素。

  【阅读资料】常见元素符号的历史演变过程,了解道尔顿在化学上的又一贡献。

  (评析):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动漫形式介绍,有利学生从乐于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充分了解元素符号的国际通用性,这样就便于不同国度的化学界进行学术交流。

  【学生1】书写元素符号应该注意法则:一大二小。

  【提出问题】氧元素符号为O表示什么?

  【学生2】O表示氧元素

  【学生3】O表示一个氧原子

  【共同归纳】元素符号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阅读资料】从中文元素造字规律来看,将元素分成哪三种?

  【学生1】有“金”字旁的是金属元素,例如生活中的“五金”即金银铜铁锡Au、Ag、Cu、Fe、Sn。

  【学生2】有“气”字头一般是气态非金属元素O、N、Cl、H等,有“石”字旁的'是常温下的固态非金属元素,C、S、P等。

  【学生3】记住三种常见稀有气体元素:氦He、氖Ne、氩Ar等。

  (评析):元素符号作为学习化学的第一种化学用语,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作用,为马上学习的化学式做好准备。

  四、开展课外探究,简单认识元素周期表:

  【类比引入】超级市场为了便于顾客选购采用分门别类、有序方式排放成千上万种商品。而化学上为了便于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需要寻求它们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规律探索】根据元素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有序排列构成元素周期表。

  【学生1】元素周期表共有7个横行,即7个周期。

  【学生2】共有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共有16个族。

  【教师提问】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叫做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我们可以从元素周期表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1】可以查找元素的名称、符号、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2】通过计算还可以知道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中子数等。

  【学生3】确定该元素属于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

  【拓展视野】通过科普书刊或互联网查询:门捷列夫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评析):由于认识元素种类不多,暂时无法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内在规律,因而需要适当降低运用知识的难度系数,重要的让学生积极拓宽知识视野,体验门捷列夫和道尔顿等科学家研究化学的乐趣。

  【教学反思】

  一、组织科学探究要重视学习过程和探究经历

  化学新课程组织化学原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的快乐,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过程,重视科学探究的全程经历,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学习方面的巨大收获,知道学习上的暂时失败,还是今后人生的偶然失败都是难得的人生经历,是人生中一笔精神财富,遭遇失败的滋味也许是刻骨铭心的永久记忆,自我慢慢体味,但是要在不成功的记录中寻找失败的经验教训,这就是我们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收益。

  强调元素符号记忆的学习任务,可以采取分散难点,逐步记忆,前三单元教学中有计划的逐步提供元素符号和化学式,让学生逐步熟悉常见元素符号和物质化学式,着实减轻对枯燥无味的元素符号的记忆负担,体现出化学用语的启蒙性和工具性。也可以安排学生个人自制学习卡片或学习包,将化学用语记忆分解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加强书写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让学生体悟运用元素符号的重要基础性,体现认知发展规律的渐进性。

  二、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将抽象的知识原理具体化

  本单元组织“元素”化学概念和“元素周期律”原理的教学,都可以运用类比方法,有利将“元素”、“元素周期表”内容结合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将抽象的知识体系具体化,增强学生对元素概念、元素周期表的感性认识。

  前三个单元知识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接触和认识常见物质有空气、氧气和水,但是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这样势必要求组织教学时,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化学新课程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在生动、丰富的情境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归纳形成概念,明确强调要求进一步淡化化学概念的教学,对于概念的知识要求只需学会应用,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正确运用,因而理解“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个问题,领悟元素和原子之间有什么异同,可以通过类比的事例进行讲解:0-9九个数字就是组成无数个数字的元素,26个字母就是英文的基本元素等,让学生知道元素是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一切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引入“元素周期表”这个化学学习工具,不直接介绍元素周期律的内在规律,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为了取用存放的方便考虑,例如超市的商品需要分门别类、有序的排放,其中有共同的有序性,那么为了研究元素的性质和用途,也需要科学的有序排列。总之,化学是生活泛化的自然科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学习的每个方面,评价方式可以设计成社会调查、课外探究、课前导学单和课后检测等。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2

  贯彻部省和育厅有关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湖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化学学科指导意见》为指导,积极稳妥推进我校普通高中高一阶段化学新课程实验,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化学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有计划的安排一学期的教学

  开学之初,我总结上学期学生情况,并制定本学期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措施。同时熟悉教材,并认真做一些习题,达到有所准备和有所储备。新学期开始,我继续钻研教材和体会新课标的指导精神,并逐步了解、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备书本、备学生、备实际,并制定本期教学计划。

  二、极作好日常的程序,确保的'有效开展

  1、努力钻研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加强集体备课小组的作用,互相交流教学经验,集体研讨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最佳教学方法。明确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2、教学中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做好课后反思工作,及时总结教学心得和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4、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会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以上几项措施,全体高一化学教师,团结合作,完成本学期教学任务。

  三、积极参加教学改革工作,使学校的教研水平向更高处推进

  学校承担了一定的化学立项课题,备课组各成员要在学校领导和科组的积极领导下,努力参与课题研究,为学校的教科研和教改贡献一份力量,达到教与学的统一、教与研的统一。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化学意识

  每周可以利用一节课进行化学活动课,内容包括化学兴趣指引及学法指导、物质的量的综合训练、溶液浓度的计算、化学史、元素周期表的应用、酸碱性质的扩大应用、社会化学简述等;鼓励学生除做好课堂分组实验外、积极做好“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基础现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增加他们的视野。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

  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

  1课时

  准备:

  1、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到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小实验]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布置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观看录像《空气》。

  3、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布置作业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4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实验室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备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化学,认识到通过化学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自然、适应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到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实践活动等具体探究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激发学生亲近、热爱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感触化学的魅力、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激发学生对化学的热爱之情、探究之欲。

  【教学难点】

  了解什么是化学。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内容包括“绚丽多彩的化学世界”视频录像、拓展教学内容的相关素材及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的Internet超级链接)2、实验相关器材及用品:试管、烧杯、玻棒、白纸(用NaOH溶液书写“变化中学、探究中学”后晾干)、NaOH溶液、酚酞试液、澄清的石灰水、稀盐酸等。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常见或不常见的材料、用品、食品、药品等实物和相关的说明书、商标等,以及相关的现代高科技信息资料。

  【教学设计】

  1、教学方法: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实验展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

  2、教学步骤:

  3、活动与作业:

  请你参考下列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查询相关材料或自主上网搜索(可参考课件)、,完成一篇小论文或自办、合办一期小报(报题目自拟,突出个性、特色)进行交流:

  ①有关化学学科形成的历史

  ②化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举例

  ③探索学好化学知识的方法

  ④你最感兴趣的化学前沿知识

  ⑤你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的化学知识

  ⑥其它(自拟)

  【点评】

  本课题是九年级学生系统地学习化学的第一课。谭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示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魅力,“视频导入”抓住了学生眼球,物质世界绚丽多彩的第一印象,浓缩了历史的变迁、拓展了求知的视野。

  教学中注意发挥教科书“图文并茂、以图代文”的特色,培养学生“解读图文”的自学能力,通过互动实践的探究突出化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展示学生课前调查的`信息,能较好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如此坚持下去,其深层次的教学意义还在于让学生通过互动实践活动、资源共享展示等环节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践第一性的观点向学生推介出学习化学的基本方法————变化中学、探究中学。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安排在第一册课本知识学完后讲授。本节教学内容是对课本中出现的空气污染、水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等环境问题的总结,是一节归纳复习课。

  环境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考点之一。在教材中,环境问题倍受关注,出现频率较高,但知识点较分散。本节课不但对整册书有关环境知识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且对相关知识加以扩展,讲授过程中注重中考热点问题的渗透,使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更轻松,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使知识更加全面、系统。

  教师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后确定小组活动内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本地环境状况调查,供学生选择。这样做可使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其“有事能做”,“有事可做”,“有事愿做”。

  环境问题贯穿整个中学化学的学习,知识内容可发展、适用年级可扩大。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不少,例如:高二教材氮族元素这章中介绍了“汽车尾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污染,在学了有机物的初步知识后介绍了“合成洗涤剂”对水体的污染,以及“白色污染”等。初三学生马上就要进入高中学习,高中学生可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扩展研究。他们可以在学习了更多的化学知识后,对环境问题的有更多的、更深的了解。也就是说,初中对环境问题有个整体认识,可以为高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也就是说本节课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化学已有了半年的时间,对于环境问题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懂得了学习化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解决环境问题。但掌握的知识零散,对知识缺乏整体认识,缺乏理论和实际联系的.能力。因为学生的学习任务重,无时间参加一些有关环保方面的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维护校园环境等。针对学生合作意识较缺乏的现状,在讲课前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进行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这一过程将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难度也不大,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自行设计活动形式。活动的宗旨是使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在教学中要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⒈了解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危害性;了解防治环境污染的初步知识。

  ⒉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明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

  能力目标:

  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科研意识,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⒉培养学生组织活动、协作学习、与人交流、沟通等社会实践能力。

  ⒊学会资料的收集、整理,培养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将知识加工整合用于实践的能力。

  4、将成果以网页的形式制作出来,使学生有较强的成就感,从而增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自信心。

  德育目标:

  通过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体会化学在美化改善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认识到事物具有两面性,使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行为与环境和谐的必要性,激励他们保护家园,积极投身环保,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以及社会观注的热点环境问题的来源、危害与防治,本地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

  难点:课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网页的制作。

  课时安排:1课时

  五、学法的确定

  各小组根据选定的活动内容,主要从污染来源、危害、和防治三方面收集有关文字、图片、视频、图表等资料。在活动中会搜集到大量的资料和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这些知识、资料进行认真地、细致地梳理,通过组内协作学习的方式,达到使认知系统化、有序化的目的和宗旨。

  六、教学方法的确定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采用:“师生共同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中,师与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具体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一小组针对某一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将本小组的学习成果以网页作品的方式呈现给大家,也就是说本节课中教师的“教”,主要是在课外,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留给了学生才华展现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七、教学过程设计

  1、设置问题,引入课题

  通过五幅画面的对比,提出问题:四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有何不同?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什么原因造成的?由学生思考回答,引出环境污染这个课题。

  2、学生讨论回答

  什么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的类型有哪些?这些污染对人类的危害是什么?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污染对我们生活影响?有什么解决方法?我们身边有哪些环境污染?我们自身应该如何去做?

  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结合课前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的知识各抒己见,讨论得出每小组自己的观点。

  ⒊教师归纳、总结、讲解

  教师在学生的讨论过程要注意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启发。讨论性结束后,对同学这次活动中的关键问题进行评价和总结。然后按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温室效应→水污染→土壤污染→居室污染→白色污染→绿色化学的顺序对学生查阅的知识、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讲解。

  在教学过程中,肯定学生的成果,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高环境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身边的环境保护活动,从自身做起,从每一件小事,每一个细节做起。

  ⒋布置作业

  (1)必做题:

  a、每个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找出一个有关环境污染的典型社会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b、每个同学找出三到五个有关环境问题的题目,并做出相应的答案。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环境污染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或“邢台环境现状分析”为主题写一篇小。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及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认识物理性质的顺序,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察的全面,又起到了对照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察和描述的顺序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接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形状,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顺序。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基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如许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者让学生想想办法,做个家庭实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对比。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进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注意①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②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均匀而不分层?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学生: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二、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物质有哪些性质

  2、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了解氧气的色、态、味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学生自主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体验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演示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写文字表达式,并学会分析硫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现象差异的原因

  3、演示铁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学设计示例

  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小实验]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布置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观看录像《空气》

  3。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布置作业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高大x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

  表1:烟气观测记录表

  姓名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掌握盐酸、硫酸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了解其物理性质和用途。 2.理解复分解反应。

  3.了解酸碱指示剂、浓H2SO4的特性及稀释。

  4.通过展示样品及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重点

  盐酸、稀H2SO4的化学性质。 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用品 纯净浓盐酸、工业浓盐酸、稀盐酸、NaOH溶液、Zn粒、铁丝段、锈铁钉、Cu(OH)2、CuO、AgNO3溶液、浓H2SO4、稀H2SO4、BaCl2溶液,浓HNO3、稀HNO3、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水、玻璃棒、试管架、试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教学过程

  【提问】什么叫酸?写出盐酸、硫酸、硝酸的电离方程式 [引言]不同的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决定它们必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因酸根离子不同,必然又有各自的特性,即共性与个性的并存。我们分别学习几种常见的、重要的酸。 【板书】一、盐酸(HCl) 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

  【演示】浓盐酸的物理性质:展示纯净浓盐酸和工业盐酸各一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其色、态、闻气味(注意煽风闻味)。待学生观察后,请一个学生回答浓盐酸的颜色、状态、气味。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思考】

  1.瓶口的白雾是什么?如何形成的?说明浓盐酸具有什么性质?

  2.如何保存浓盐酸?敞口放置后的浓盐酸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有何改变? 【板书】投影1.盐酸的物理性质

  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有挥发性,常用浓盐酸密度1.19g/cm3,HCl的质量分数37%左右。

  [讲解]烟与雾的`区别。烟是固体小颗粒,雾为液体小液滴。 【板书】2.盐酸的化学性质HCl=H++Cl- (1)盐酸与指示剂作用

  【演示】实验“指示剂与酸、碱的作用”注意滴管的使用。

  做完实验后,总结酸碱指示剂的概念,要求学生记住并能准确叙述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溶液、碱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

  【板书】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酸里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盐酸与金属的反应

  【演示】盐酸与锌粒、铁丝反应。(由二位学生作演示实验,注意纠正操作中的错误)。

  [问题]反应现象如何?写出化学方程式 Zn+2HCl= ZnCl2+H2↑(置换反应) Fe+2HCl=FeCl2+H2↑(置换反应) 氯化亚铁(Fe为+2价)

  现象:金属溶于酸,同时产生大量气体。 【练习】Mg、Al与盐酸的反应。

  【板书】金属+盐酸→盐(氯化物)+H2↑ (3)盐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演示】实验“盐酸与生锈的铁钉反应”请学生回答现象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O3+6HCl=FeCl3+3H2O

  不溶(红色) 溶(黄色)

  【思考】1.铁的化合价有无变化?铁与盐酸及氧化铁与盐酸的反应中,铁元素的价态是如何变化的?

  2.盐酸为何可以除去铁锈?(Fe2O3不溶→FeCl3溶)。(少量CuO放入试管加少许水振荡,然后再加少量盐酸) 【演示】 CuO与盐酸反应实验操作、现象描述及方程式书写均由学生完成。 CuO+2HCl=CuCl2+H2O

  不溶(黑色) 溶(蓝绿色)

  【练习】 MgO、Al2O3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讲解] 像上述能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碱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般为金属氧化物。

  【板书】 碱性氧化物+盐酸→盐+水 (4)盐酸与碱的反应

  【演示】 NaOH中加酚酞,然后加盐酸振荡。

  【演示】 实验,在盛少量Cu(OH)2的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观察现象,然后再加适量盐酸(浓度稍大盐酸或加热),再观察发生的变化。 Cu(OH)2+2HCl=CuCl2+2H2O 不溶(蓝色) 溶(蓝绿色) 分析反应的书写规律。

  【练习】 写出氢氧化钾、氢氧化镁、氢氧化铝(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 盐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讲解] 以上反应是因为盐酸电离出的H+所表现的性质,Cl-性质如何呢? (5)盐酸与盐的反应 【演示】 实验“盐酸与硝酸银反应”,请一位学生进行演示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AgNO3+HCl=AgCl↓+HNO3

  白色,不溶于水,不溶于酸

  【实验】 NaCl溶液中滴加AgNO3再加少量稀HNO3,MgCl2溶液中滴加AgNO3再加少量稀HNO3,让学生做(边讲边实验)。

  【思考】 1.上述实验说明什么问题?为何要滴加少量稀HNO3?

  2.若改用Na2CO3溶液中滴几滴AgNO3,再滴几滴稀HNO3,现象如何?(学生做实验)

  3.如何鉴别盐酸和硝酸? 【小结】 盐酸或可溶性的氯化物与AgNO3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AgCl沉淀。利用此反应检验盐酸和可溶性的氯化物。 【板书】 盐酸+盐→新酸+新盐

  【小结】 学生按板书叙述总结出盐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分析盐酸与Cu(OH)2(碱)、AgNO3(盐)反应时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的成分,引出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板书】 3.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复分解反应。 通式:AB+CD=AD+CB

  【思考】 我们学习过中哪几种基本反应类型?请用通式加以表示。 [讲解] 盐酸用途(结合前面性质考虑。亦可让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 【板书】 4.盐酸用途:除锈、制药品、制氯化物等化工原料。 【作业】 略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0

  一、引入:

  思考与交流:我们学过哪些分类概念呢?

  二、课堂教学:

  ※纯净物和混合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①:

  1、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你是怎样区分的?请你各举2个例子。

  2、找出下列物质中的纯净物与混合物,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①空气②氯化钠③液氧④氢氧化钠

  ⑤铁⑥赤铁矿⑦干冰⑧铝合金

  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混合物的有: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系。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②:

  1、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什么是氧化物?

  2、你能快速找出下列物质中的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吗?

  ①Fe ② Na2CO3 ③H2 ④CaO

  ⑤SO2⑥KNO3⑦ KCI ⑧CaCO3

  (1)属于单质的.有,化合物的有,氧化物的有

  (2)怎样区分一种纯净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单质是由组成的;化合物是由组成的。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填空形式归纳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关系。

  ※氧化物

  1、概念:由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2、分类:氧化物

  ※酸、碱、盐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③:给下列纯净物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①盐酸②氯化钠③熟石灰④氢氧化钠

  ⑤硫酸铜⑥硫酸⑦氯化钾⑧碳酸

  属于酸的有:;属于碱的有:;属于盐的有:

  你的判断依据:酸是由组成,

  碱则是由组成,盐是由组成。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酸、碱、盐的关系。

  三、※小结:

  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结小结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能力检测:(PPT出示相关练习)

  ※中考怎样考?(PPT出示相关题型)

  ※结束。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重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初步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通过“磷的燃测定空气的含量,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记并初步学习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教学工具

  集气瓶、燃烧匙、吸管、水槽、塑料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没有空气就没有生命!人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空气对于人类是如此重要,我们做一个深呼吸,那么我们便吸人了空气,空气对于我们又是如此亲近和熟悉,但是有谁摸着了它?看到了它吗?没有。那么本节我们就是要通过实验证明空气的在,还要探究空气的组成成分。

  [提问]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但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提问。)

  生1:把一个空的集气瓶放人盛满水的水槽中,用力向下压,集气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集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生2:吹气球,发现气球鼓起了,说明有空气了。

  生3:用打气筒给车胎打气。

  生4:夏天电风国转动,一阵风扑面而来,说明空气在流动。(同学们争先恐后回答,教师作总结。)

  [提问]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确实存在,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气体成分呢?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组织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

  生1:第一单元中“探究蜡烛的燃烧”实验说明了空气中含有氧气。

  生2:第一单元中通过对吸人气体的探究实验说明了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气体。

  生3:食盐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变潮湿了;早晨的露珠;冷藏的饮料放置空气中外壁出“汗”等现象,说朗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总结]大家回答得很好。从生活经验和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知道了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提问]那么,空气中还含有其他气体吗?各种气体的体积分数又是多少?

  二、探究活动

  师:下面呢,我竹j将分组实验,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分数。(提示:可以自己自主设计实验,参考课本实验2-1。)

  师:我观察各小组设计实验,大部分用-蜡烛燃烧”进行实验探究,但是你们得出的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不一致。为什么?想一想,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分析:蜡十氧气≠二氧化碳十水,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会偏小,小于1/5。同时引导学生改用在空气中能够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红磷,它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一一五氧化二磷。科学家就是利用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教师边介绍边演示新教材[实验2一】],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

  三、归纳总结

  师:从[实验2--1]中得出以下结论:

  1.红磷十空气皇鉴五氧化二磷;

  2.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约占1/5;

  3.氮气是不易溶于水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从集气瓶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不能继续上升这一现象判断);

  4.氮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从燃着的红磷熄灭了这一现象判断);

  5.实验表明,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杂质0.03%。教师简介空气的其他成分,同时讲清三个概念:物理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

  四、课堂练习’

  师:下面我们做几道练习。

  [投影]

  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结合实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

  2.在标准状况下,氮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它的熔点,为一209.9℃,沸点为95.8℃。从红磷在氮气中不能继续燃烧的.事实,说明氮气不支持燃烧。许多实验事实都表明,氮气的性质不如氧活泼。

  (教师组织评讲习题,提出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l源,使学生意识到必须防止空气不受污染,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l

  五、知识扩展

  师:同学们,当你漫步在湖畔边、森林中,阵阵凉风吹过,芳香扑鼻,沁人心脾,多么新鲜的空气呵!但是你们知道.这新鲜的空气需要人类的爱护、保护与珍惜。才能保持新鲜!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的发展,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烟尘对空气造成了污染,请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空气污染现象?(组织小组讨论,然后提问。)

  生1:摩托车、汽车的增多,导致的尾气排放增多,污染空气。

  生2:前几天报道某乡镇鞋厂发生火灾,橡胶烧排放到空气中的烟雾。

  生3:臭氧层被破坏也会污染空气。.

  师:同学们根据各自的生活经验,从各方面回答了空气被污染的种种现象,下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图2-8中“大气污染”,总结一下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那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组织小组讨论,然后教师总结o)

  [总结]

  1.被污染的空气会:(1)严重损害人体健康;(2)影响农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2.我们应该做到:

  (1)加大空气质量监测,改善周围环境状况;

  (2)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以保护大气。

  六、作业布置

  1.习题1~6

  2.阅读教材第31页“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与建议

  初中生在学习化学之前,对空气和氧气已有较为丰富的常识。这些是他们以前积累的知识,但从化学学习的角度来看,就显得零碎、不够深入。课前应了解学生有关的具体知识情况,以便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外理教材及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课的开始,建议除检查学生对绪言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之外,还应检查他们掌握的有关空气常识的情况,以针对性的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

  在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演示实验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习实验操作步骤和操作技术,还要指导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此外,要引导学生掌握这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把它推广到其它实验。即把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究性的实验。先不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此问题,并逐渐的解开疑点,找出答案。

  在通过实验推断空气组成成分的.基础上,对于200年来,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当时的科学家是怎样进行科这研究的,应介绍他们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使学生受到对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同时也应叙述一下,从那时起,科学家把“天平”用于研究工作,使化学研究走向定量化。

  教材通过讲述空气对人类的危害和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教师应该有意齐全的积累一些有关大气污染事件的报道资料,尤其应对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作些调节器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有关大气污染的防治可作为课外讨论专题。

  在讲述过程中,也应介绍大气的自净作用。启发学生在各自的岗位承担起环保的义务。

  对稀有气体,通过简史介绍,启发学生科学研究新领域总是在不断发展,科学思维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就接受新事物,在学习中适当发展求异思维,而不能盲目的接受甚至产生僵死或孤立片面的思想。在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时,可以演示稀有气体在放电管中的放电现象,以增另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节课后,可介绍几种元素符号,以分散元素一节的教学难点。

  关于空气成分的教学:

  在知道空气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它气体杂质组成的后,在本节中需注意,关于氧气,将在下一节学习,氮气将到高二学习,二氧化碳在本册第五章学习,本节不做深入学习。

  关于稀有气体,要指出过去,人们认为这些气体不和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曾叫它们“惰性气体”,但科技的发展,例这种“惰性”也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有些稀有气体也能和某些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联系它的化学不活动性,介绍稀有气体的用途。

  关于污染的形成,介绍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整个大气本身有自净作用,但当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杂质超过了大气的自净能力,就形成了污染。

  教学设计示例

  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 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 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 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

  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 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 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 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 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 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 [小实验] 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 布置教学环境 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 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 观看录像《空气》

  3. 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 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 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 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 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 布置作业 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学生活动1:

  烟气观测活动

  在你居住地或学校附近有没有高大的烟囱?这些烟囱每天冒烟吗?冒几次?什么时间冒?冒出什么颜色的烟?是锅炉房的烟囱还是工厂的烟囱?如果是工厂的烟囱,这个工厂生产什么产品?记录烟囱冒烟的时间,烟的颜色等。如果能把烟囱冒烟的景象拍摄下来,则更能说明问题。

  高大x囱排烟的地点、时间、颜色、烟尘的浓度、所属工厂等记录在表1中。

  表1:烟气观测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烟囱地点 所属工厂

排烟时间颜色浓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果分析和建议

  学生活动2:

  哪儿的尘土多?

  把十块瓷砖(也可用玻璃片或在硬纸板上贴上透明胶带代替)的光亮面朝上分别放在十个不同地点,如居室、教室内、教室外的窗台上、操场上、树林里、公路边等。两三天后,用手指分别抹它们的表面(小心不要把手弄破),上面的尘土一样多吗?把实验结果记录在表2中,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表2 :尘土观察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班级 观测季节 编号 地点 放置时间 两天后 四天后 灰尘多少的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结 果 分 析 和 建 议

  学生活动3:

  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在一个十字路口统计每天机动车的流量(要注意交通安全)。注意观察记录以下问题: 什么时间车最多?哪类车最多?车的排气管有没有冒出黑烟?这时的空气有没有气味?夜间车辆少时空气有没有气味?记录统计情况。

  表3:交通流量记录表

姓名 指导教师 学校 班级 观测时间 观测地点

每分钟通过数量统计 绘制十字路口草图,标明车流方向及观察点位置  时间 行人 自行车 卧车 卡车  :  :  :  :  :  :  : 冒黑烟车种 空气质量 结果 分析 和 建议

  学生活动4:

  空气污染的原因

  活动步骤:

  1. 下表列出了造成空气污染的一些原因,你认为还有哪些原因,写在表中。

  2. 把下表剪开。

  3. 把剪开的纸条贴在菱形格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原因放在上边,相对次要的原因放在下边。

  4. 公布你的结果。

  5. 对全班结果进行统计,哪种是最主要原因?

汽车尾气 吸烟 燃烧含硫煤 焚烧树枝、树叶 冶炼厂排放废气 装修材料释放气体 炒菜、做饭 焚烧废旧塑料 天然气燃烧 食物腐烂 使用喷发胶类

  学生活动5:

  1.大气污染与防治

  2.“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3. 臭氧层受损

  4. 酸雨

  5.空气质量周报

  6.居室环境的污染和防治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3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 药匙 试管 胶塞 红磷白磷热水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蒸馏水与天然水区别,会用简单的方法区分硬水与软水。

  (2)观察和操作净化水的实验,通过与同学交流合作,了解净化水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沉淀、过滤、吸附、蒸馏,能把简单净化水的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设计并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对水净化过程的初步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水污染的了解和对净化过程的参与,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2)通过学生亲自参与水净化过程的实验探究,感受化学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意义,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欲。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决简单的水净化处理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水净化的一般过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为主结合其他形式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

  导入课题

  设问过渡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教师引导

  学生动手

  制作过滤器

  学生讨论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预留问题

  设问过渡

  投影

  设问过渡

  活动与探究

  阅读探究

  预留问题

  阅读探究

  教师提问

  投影练习

  设问过渡

  学生讨论

  学生思考

  学生深思

  总结教育

  布置作业

  同学们,自然界的水是否都是无色无味,澄清透明呢?展示三杯水样:井水、河水、污水,请大家看一看。请前面的学生闻一闻自备的玉带河水,能否尝一尝,为什么?

  我们怎样把这些浑浊的水变得较为纯净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一下水净化的一般过程。投影课题。

  同学们,你们家在没有用上自来水之前,饮用的是河水,还是井水?你们家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对水进行简单净化的?

  教师见机提问:

  这些白色物质是否有净水作用呢?

  同学们,我们如何把这些沉淀和水分开?请大家举出日常生活生产中把固体和液体分开的实例。教师先举例,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实例:用滤布把豆腐浆和豆腐渣分离;用沙层滤水等

  (教师表扬学生,夸奖他们是生活有心人)

  这些分开固体和液体的

  实例,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倾听、总结

  实验室通常用过滤装置(展示事物)把不溶于水的物质和水分开。

  教师示范

  投影:操作提示,并进行指导

  同学们比较过滤前后的水,清澈程度如何?山泉水为何总是很澄清?

  教师倾听

  大家再闻一闻、看一看过滤后的.水,和过滤前相比哪些性质基本无变化?

  如何把水中的颜色、气味也除掉呢?

  大家参看教材p57~58,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自制简易活性炭净水器

  教师展示制作较好的简易净水器,表扬肯定学生。

  请大家看一看,闻一闻滤后的水,和处理前有什么不同?

  借助活性炭净水器示意图(课件投影),简介活性炭。利用活性炭的吸附性,可以吸附掉水中一些溶解性的杂质。如:去色去嗅。

  活性炭净水器的进水口为何在下面?

  同学们知道我们所用的自来水的水源来自于何处?自来水厂是如何把浑浊的长江水净化为我们能饮用的自来水呢?

  播放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影片。

  经过上述处理过的水,澄清透明,比较洁净,是不是纯净物?

  若水量不同,肥皂的量不同,现象又有何不同;用不同硬度的水洗衣服时,产生肥皂泡沫是否相同。

  请同学们回忆日常生活,长时间烧开水的茶壶内壁有什么物质?这些物质如何形成?生活中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一杯是加明矾并过滤后的井水,一杯是纯净水,你能采取什么样的简单方法加以区分。

  刚才经过静置沉淀、过滤、吸附这些操作净化后的水能否用作医疗上的注射用水?

  在实验室,我们可以使用装置(投影蒸馏装置,并展示实物),采取蒸馏的方法制得净化程度较高的水—蒸馏水。请同学们说出蒸馏净水的原理,其中包含了水的哪些物态变化。

  通过水的汽化和液化,可以使水得到较高程度的净化。事实上,得到净化程度较高的水的方法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上网,查资料等作一下了解。

  同学们,我们要使被污染了的河水,得到初步净化,要经过哪些操作?

  由此我们看到,若使污染的河水变得更清更蓝,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水的净化很复杂,洁净的水来之不易,我们要爱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我们都要为身边的水资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社会调查:请同学们调查,了解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举措来治理污染的水。

  一位学生用透明的杯子盛接一瓶教室里的饮用纯净水,展示。大家看一看,该学生闻一闻,尝一尝。同学们说一说这种洁净的水的有关物

  理性质。

  学生回答:

  井水、河水……加明矾……

  把明矾加入盛井水的杯中搅拌、静置,观察并记录现象,交流……

  (有白色物质生成)

  阅读教材p55,回答。(明矾溶于水后形成的白色物质,能够吸附悬浮于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使它们从小颗粒变为大颗粒,从水中沉降出来。)

  学生激烈讨论……

  学生甲:用漏勺子将煮熟的饺子和汤分开;学生已:用地漏盖子将固体垃圾和水分开……

  学生思考,归纳。

  回答:都是用一种液体能通过,固体不能通过的物品,把固体和液体分开。

  同桌之间合作,动手制作过滤器,并过滤加明矾静置后的井水。

  学生回答:过滤后的水较澄清。当山泉水通过山上的小石块、沙层时,小石块、沙层起到了过滤的作用。

  学生回答:仍有臭味、仍显黄色。

  动手制作简易活性炭净水器,互相,取长补短。把过滤后的玉带河水通过简易净水器净化处理。

  学生回答:基本无气味,无颜色。

  课后讨论探究,解答。

  学生回答:长江水,东城河水……

  欣赏观看。看后简要说出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两位学生分别用硬水(准备的井水),软水(教室里的纯净水)(用水槽盛装)加肥皂水洗涤毛巾(水量同,肥皂的量同),其他学生观察现象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56内容回答。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54内容,了解硬水有哪些危害。

  思考,回答……

  思考,回答……

  不能,因为净化程度不高。

  学生回答:汽化和液化。

  学生集体回答……

  写。

  通过熟悉的事物进入课题。

  发挥学生的语言智能。

  借助课件告知目标。

  发挥学生运动智能。

  发挥学生语言智能,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迁移到课堂,以建构知识。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展现和发展学生运动、人际关系智能。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并体现运动智能。

  通过评价他人制作的简易净水器,展现和发展自我认知智能。

  拓展课堂知识,延伸课堂内涵。

  通过影片,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比较实用的知识。

  拓展课堂知识,延伸课堂内涵。

  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能力,借助熟悉的生活知识,学生自然得出结论,体现建构知识。

  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教育学生关心、爱护、珍惜水资源。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的】

  1、了解铁的重要物理性质

  2、掌握铁跟氧气、酸及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的化学现象和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使学生对铁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金属有一个概括的认识。

  3、使学生对铁及铁制品锈蚀的原理和一般防锈方法有一个常识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

  对铁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对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理解。

  2、建立反应条件对化学反应的结果有很大影响的观点。

  【教学方法】

  讲述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试管

  【教学过程】

  在前几章中,我们学习了氧、氢、碳等非金属的一些性质,在这一章中,将主要学习一种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用途广泛的金属--铁,我们将介绍铁的一些性质。以及一些常见金属的知识。

  “钢铁”这个名词在生活中是很常用的,可是钢并不等于铁,虽然钢的主要成分是铁,但在性能方面跟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铁的性质。

  一、铁的物理性质

  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有良好的延展性、密度为7.86克/厘米3,熔点为1535℃,沸点为2750℃,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

  日常生活中的铁制品一般都不是纯铁,讨论金属的`物理性质主要从色、态、光泽、熔沸点、密度、导电、导热性质和硬度等方面来研究。

  二、铁的化学性质

  1、铁与氧气的反应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过铁可以氧气中剧烈燃烧,铁还可以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来制备氢气,这些反应能说明铁是一种比较活泼的金属。

  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学过铁可以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怎样的?那么,铁在常温下会不会与氧气反应呢?

  演示:演示实验6-1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了,第二、第三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变化。

  讨论: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

  答: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铁生锈是铁与氧气和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铁锈的成分很复杂,主要是氧化铁,铁锈很疏松,易吸水,因此,铁制品表面的铁锈如不及时除去,会加快铁制品的生锈速度。

  讨论:怎样防止铁生锈?

  防止铁生锈可采用将铁与空气隔绝,或保持空气的干燥,当然第二种方法不可行;所以一般采用与空气隔绝,如在铁制品的表面喷上一层漆,在一些铁制品表面镀上其他金属或通过化学反应使铁制品的表面生成的氧化膜,即,在铁制品的表面涂上一层保护膜,以防生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