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时间:2024-07-08 16:57: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与收藏。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

  教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学习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入: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

  b、找出爬的动作词;

  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2

  学习内容:

  《爬山虎的脚》

  学习班级:

  四年级

  学习课时:

  第二课时

  教师:

  陈继云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三、四、五自然段,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并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体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什么吗?

  2、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点呢?

  3、(PPT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就是叶圣陶先生描写的爬山虎,这一墙的爬山虎你们觉得美不美?

  4、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齐读第二自然段)

  5、爬山虎的叶真的是很美很好看,这节课我们再继续来学习一下他描写的《爬山虎的脚》又会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查自学,感知“脚”。

  1、老师要看一下课前同学们自学的怎么样,是不是也很认真呢?

  2、检查阅读:小组齐读

  3、师指导“柄”“茎”“着”的读音

  4、指名美读第三自然段

  5、PPT出示第三自然段重点句——齐读

  6、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或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生举手作答)

  7、师整理板书:位置、形状、颜色

  8、它的脚长在哪里?

  (生举手作答)——师出示PPT图片明确位置。

  9、它长什么样子?(用文中的话说)你觉得还可能像什么?(指名说,自由说或讨论说)(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0、你看到什么颜色?

  11、谁能用完整的话把爬山虎的脚表达出来。(请两个学生说)

  12、生上台画脚。

  13、这么柔软的脚是怎么爬的呢?

  三、细读文段,体会如何“爬”。

  1、出示第四自然段。

  (指名有感情读)

  2、你又从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举手作答,指名说)

  师:(1)把“巴”改成“贴”好不好?为什么?

  (2)使用了哪些动作的词?

  2、讨论:说说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的?

  (小组汇报结果,师作引导。)(师生一起口述一脚一脚向上爬)

  3、生上台试用手边说边演示

  (师生台下站起做动作)

  4、师小结: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的往上爬。在墙上爬时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呢?

  5、自学第五自然段

  师:爬山虎的脚爬得很顺利吗?师:萎是什么意思?又用了哪些动作的词。

  这说明爬山虎的脚与墙关系怎么样。

  四、师总结(观察细致)

  五、延伸

  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植物或花,观察它的形状、颜色等特点,写一写。板书设计:6.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颜色:嫩红

  怎么爬

  触→巴→拉、贴(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3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2.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写好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抓“题眼”导入课文,展示重点。

  1.揭题,读题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想提出些什么疑问?

  3.提问:1.本课课题哪一个是在重点词(板书:脚)

  4.文章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山虎的脚?(3~5自然段)

  二、精读重点段,抓训练项目过关。(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读,读后在小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惑?

  (2)生汇报:

  板书: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像……(细丝)

  颜色:嫩红

  (3)齐读。用一句话概括这一自然段的大意。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学习,并用动作演练(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指名上台前作演示)

  (2)看课件演示:

  板书:

  爬触→巴→拉、贴

  (3)填空:体会动词的用法。

  (4)仿说句子:“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谁能学一学蛟龙爪子的样子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

  (5)这段话中主要讲了什么?可以用文中哪一句话来概括或写小标题。(“蛟龙的爪子”)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组内自主学习。

  (2)汇报:

  板书:没触着墙萎

  触着墙变(灰色)相当牢固

  (3)体会对比描写的方法。(朗读)

  (4)你发现了什么?(爬山虎的脚和墙有密切的关系。)

  4、小结:三、四、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三、调动自读能力,通过朗读、填空解决课文非重点部分。

  1、提问:课文除了写“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通过多种形式感情朗读,让学生获得美感,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3、通过改变形式填空,进一步理解课文填空练习。

  爬山虎的叶子好看得很,刚长出来颜色是(),长大变成(),绿得那么(),看着非常(),叶尖一顺儿(),在墙上铺得那么(),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一阵风(),一墙的叶子就( )。

  4、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

  四、回归整体,深入理解全篇课文,进一步体会重点段与全文的关系。

  1、分段、归纳大意。

  2、投影:(意在加深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

  爬山虎的叶

  嫩叶

  嫩红——嫩绿

  长大的叶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描写

  爬山虎的脚

  初生的脚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比喻

  爬墙原理

  脚触墙——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墙——弯曲拉茎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描写

  比喻

  老脚

  没触墙的萎了

  对比

  触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巴得相当牢固。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特点样子:……像……(细丝)

  颜色:嫩红(灰色)

  爬触→巴→拉、贴

  没触着墙萎

  触着墙变相当牢固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体会新词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过程预设】:

  一、揭题,感知

  01、揭题,读题。学习“虎”的笔顺。

  02、直观感知爬山虎。课件显示图片,学生欣赏,可以边欣赏边说与图片相关的话。

  二、初学,梳理

  03、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的音,体会新词的意思。

  04、读读典型的生字和新词。并交流“叠”的书写特点。

  均匀嫩茎叶柄蛟龙重叠空隙痕迹逐渐

  05、说说此时心中的爬山虎。(图片感知和文本阅读之后,一定会对爬山虎产生新的感受。)

  06、听或跟录音朗读,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07、讨论: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三、细究,感悟

  08、叶圣陶爷爷是如何经过自己长期细致地观察,通过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写,来介绍爬山虎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09、学习句子:“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随机讨论: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10:学习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随机讨论: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爬山虎叶子还独特在哪里?)

  11、过渡:哦!怪不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2、阅读了上面这些恰切真实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写,让我们对作者叶圣陶爷爷产生了油然的敬意,为什么呢?

  13、齐读第二自然段。

  14、试背第二自然段。(机动)

  四、作业,延伸

  15、作业:在生字本上抄写生字。

  16、实样观察爬山虎。可以在自家周围、居民小区、公园等地方仔细观察爬山虎。

  五、板书预设

  爬山虎的脚

  嫩红嫩绿

  爬山虎的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

  一顺朝下铺得均匀

  教后反思

  一堂课下来,感觉良好,教学进程和学情呈现与预设基本一致,整堂课充分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浅显而不浅薄”的教学风格。

  就课的“点”而言,从“虎”的书写笔顺和“叠”的书写结构等,在课堂上有了合理而巧妙的落实,扎实而有效。

  从课的“线”而言,从“图片欣赏”到“文本阅读”再到“精神感悟”,使整课完满连贯,一气呵成,使学生在没有迂回和陷阱的氛围中,量力而习,获得语文。

  从课的“面”而言,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联动”,有“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有“有声的读”,有“无声的思”,使“课堂场景”和“语文场景”融会贯通,联势推进。

  唯一遗憾的是,也许由于作者对课文结构的故意布排,在“叶、脚、爬”三块内容的描写中,后两块内容文句交互,没有明显的边缘痕迹,所以在梳理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上,学生思维受阻,险些进入“冰河时代”。早知如此,这一个微格弃之也不可惜,因为“一课一得,足矣!”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体会新词意思。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结构,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通过对“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学习,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过程预设】:

  一、揭题,感知

  01、揭题,读题。学习“虎”的笔顺。

  02、直观感知爬山虎。课件显示图片,学生欣赏,可以边欣赏边说与图片相关的话。

  二、初学,梳理

  03、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的音,体会新词的意思。

  04、读读典型的生字和新词。并交流“叠”的书写特点。

  均匀嫩茎叶柄蛟龙重叠空隙痕迹逐渐

  05、说说此时心中的'爬山虎。(图片感知和文本阅读之后,一定会对爬山虎产生新的感受。)

  06、听或跟录音朗读,思考: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07、讨论:课文写了爬山虎的哪几个方面?

  三、细究,感悟

  08、叶圣陶爷爷是如何经过自己长期细致地观察,通过自己形象逼真的描写,来介绍爬山虎的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09、学习句子:“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随机讨论:你认为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10:学习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随机讨论: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爬山虎叶子还独特在哪里?)

  11、过渡:哦!怪不得“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2、阅读了上面这些恰切真实的文字、逼真形象的描写,让我们对作者叶圣陶爷爷产生了油然的敬意,为什么呢?

  13、齐读第二自然段。

  14、试背第二自然段。(机动)

  四、作业,延伸

  15、作业:在生字本上抄写生字。

  16、实样观察爬山虎。可以在自家周围、居民小区、公园等地方仔细观察爬山虎。

  五、板书预设

  爬山虎的脚

  嫩红嫩绿

  爬山虎的叶子绿得新鲜看着舒服

  一顺朝下铺得均匀

  教后反思

  一堂课下来,感觉良好,教学进程和学情呈现与预设基本一致,整堂课充分体现了“简约而不简单,浅显而不浅薄”的教学风格。

  就课的“点”而言,从“虎”的书写笔顺和“叠”的书写结构等,在课堂上有了合理而巧妙的落实,扎实而有效。

  从课的“线”而言,从“图片欣赏”到“文本阅读”再到“精神感悟”,使整课完满连贯,一气呵成,使学生在没有迂回和陷阱的氛围中,量力而习,获得语文。

  从课的“面”而言,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有“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联动”,有“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互动”,有“有声的读”,有“无声的思”,使“课堂场景”和“语文场景”融会贯通,联势推进。

  唯一遗憾的是,也许由于作者对课文结构的故意布排,在“叶、脚、爬”三块内容的描写中,后两块内容文句交互,没有明显的边缘痕迹,所以在梳理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上,学生思维受阻,险些进入“冰河时代”。早知如此,这一个微格弃之也不可惜,因为“一课一得,足矣!”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6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掌握十个会写的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

  3、以品读感悟、想象画面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采用重点语句品悟法、图画法、课件演示法、朗读法等方式使学生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爬山虎叶子、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难点:

  使学生清楚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种新的植物,它是爬墙的高手,可以不借助任何藤架就能够爬满墙,还记得这种植物是什么吗?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爬山虎的脚》。

  二、回顾全文,理清顺序。

  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课文围绕爬山虎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三、品悟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读悟结合品悟叶子的美。

  那一墙绿绿的爬山虎啊,是那么引人注意,它吸引了作者的眼睛,爬山虎的叶子真美,写叶子的语言更美。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勾出你认为写得美的词语或句子,体会叶子的美。

  交流:

  预设:

  1、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在学生感悟品读的基础上,出示图片引读:

  这是新鲜得快要滴出水的叶子,看着那么舒服,你能读出来吗?

  这是新鲜得发亮的叶子,耀人的眼,你能读出来吗?

  2、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一顺”、“均匀”体会叶子排列的整齐美。

  出示图片感情引读: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就这样铺满墙。你能读出来吗?

  3、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在学生想象出海上波浪般的美丽后,引导学生读出这种美。

  观看视频:你们真了不起,已经完全体会出了爬山虎的叶子的美,老师决定送给你们一个小礼物(播放视频,起风时爬山虎的叶子。)

  谈感受:你有什么感受?

  感情朗读:此时此刻,我们仿佛置身于一面爬山虎铺成的墙前,在那绿意盎然的叶影间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清爽气息。带着这种感觉,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二)读画结合了解脚的特点。

  过渡:爬山虎之所以绿得这么鲜亮,是因为脚能牢牢地抓住墙壁,才能使它舒枝展叶,任意吸吮阳光,显出这般的勃勃生机。那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又长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勾出脚的位置,用曲线勾出脚的样子。

  交流:

  脚的位置:学生找出脚的位置的语句后,教师出示画有爬山虎的小黑板,引导学生对照课文找出图中脚的位置。

  脚的样子:在学生找出脚的样子的句子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枝状、蜗牛的触角有什么特点,再在小黑板上画脚,其他学生拿彩笔在练习本上画。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判断黑板上脚的对错。

  观看脚的视频:想看一看爬山虎真实的脚吗?认真观看,看看它和叶圣陶先生写得是不是一样?跟你画得是不是一样?

  你觉得叶圣陶先生写出脚的特点了吗?他是怎样做到的?这段中也有一个词表明他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是那个词?(注意)正是因为他注意了,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再读一读这段话,注意读出脚的特点。

  (三)读书与探索相结合发现爬的秘密。

  作者不仅观察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还观察了它怎样爬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

  思考: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这样指的是怎样呢?

  谁能读出相关的语句?

  默读这一段话,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发生了变化: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细丝由直变弯;还要引导学生发现脚发生变化的用途:变成小圆片是为了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是为了将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指导学生读这段话,边读边想象爬的情景。

  课件演示爬墙的过程。一边看课件一边用书上的语言描述。

  思考:你明白什么叫一脚一脚往上爬吗?

  总:爬山虎长一只脚巴住墙,然后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不断长脚,不断向上爬,向左爬、向右爬,最后,爬满整面墙。

  四、总结全文,学习作者认真观察的精神。

  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

  总:事物的美、事物的特征、事物的奥妙,是不容易一下子被发现的,需要进行认真地观察、甚至长期的观察。你看,叶圣陶爷爷认真观察了爬山虎很长时间,才发现了爬山虎特征。这长期、认真观察、反复观察是多么重要啊。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正确读出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从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

  教学准备:爬山虎的实物、资料、课件(爬山虎触着墙时,怎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脚?(猪脚、狗脚)这些都是动物的脚。那你们见过不会走路的植物也长脚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所写的一篇文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交流资料,检查预习。

  1、集体交流课前布置搜集的资料:

  (1)叶圣陶的资料。

  (2)爬山虎的资料。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茎上、叶柄、触角、痕迹、逐渐等词语卡片,指读,开火车领读。(生字用红色标出)

  (2)指导书写难写字。在田字格中书写叠、痕、逐

  3、课文主要内容。

  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这篇课文重要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4、小结过渡:孩子们你们的预习非常充分到位,都是会学习的好孩子。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细读这篇文章,好吗?

  三、指读理解,读文精讲。

  1、指名按段读文,正音。

  2、想一想: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叙述的?(预设:课文先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再介绍爬山虎的脚和它怎么样向上爬的)

  3、自读爬山虎的叶子那一段,体会爬山虎的叶子特点,抓重点子理解。

  例句: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

  叶子的特点;绿、整齐均匀;从一顺儿没有也说明作者观察得认真,语言准确。(大屏幕出示爬山虎的叶子排列)

  4、指导朗读:读出绿得特点。

  5、交流汇报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和它是怎样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1)实物观察: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与文中语言对应。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枝状、六七根:一个比喻句: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体会语言的生动与准确,也体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

  (抓住动作词:触、变、巴、拉、紧贴一系列词语清楚地写出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和同桌交流交流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集体交流,老师配以图示(课件出示)

  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呢?

  对比学习:没触着墙萎了,没有痕迹

  触着墙的变成灰色,相当牢固

  6、从刚才的学习当中,你有什么体会?

  预设:知道

  (1)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

  (2)作者观察细致

  (3)不是一次观察而是长期观察。

  小结:观察不但要用心,还得细心和有耐心,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在平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样处处留心观察。

  四、指导朗读,回归整体

  1、文章语言生动优美,请你用心的、美美地读一读,体会爬山虎的特点。

  2、读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2、继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3、积累语言并加以运用,使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事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

  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听写:爬山虎、均匀、重叠、空隙等10个词语。

  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蛟(jiāo yiǎo)龙蜗(wuō wō)牛

  痕迹(ji jì)波(bō pō)纹

  爪(zhuǎ zhǎo)子茎(jing jìng)

  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学法指导。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略)

  2、学法指导: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时要让学生按照学过的方法进行:

  A:先把整篇课文读一读,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B:然后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部分的内容。

  C:再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归纳总结,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积累语言,指导背诵。

  1、文章语言精炼生动,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几遍,并与同桌交流喜欢的原因。留待课后积累在读书笔记上。

  2、指导背诵:在理解课文内容和反复读的基础上,按部分一部分一部分地背。如:第2自然段可让学生找出过渡句,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的叶子,帮助记忆前后的内容,进行背诵。再如:3、4自然段,要指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帮助记忆,然后熟读背诵。(可自背,同桌或小组合作背诵,检查)

  读写结合,练习仿写。

  1、用第一人称,说说写写爬山虎脚的自述

  2、布置学生观察一种动物或一种植物,把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

  3、指导书写观察日记。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8

  教学目标:

  1、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具体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2、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过程:

  一、板题、读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爬山虎的脚(叶圣陶)。

  二、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上课前先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于生字的掌握情况。

  (听写:重叠、均匀、逐渐、触角)。

  2、背诵第二自然段(指名背、齐背)

  三、新授: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背诵,让老师再一次感受到了爬山虎叶子的美,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联系,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详细的描写了爬山虎的脚。这节课我们随着叶圣陶爸爸一起去学习写“脚”的部分。

  1、出示问题、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想一想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把你喜欢的部分读一读。指名回答。(板书:位置、形状、颜色;爬;触着墙,没触着墙)

  2、学习第三自然段

  那书上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呢?请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课件填一填

  (3)我们已经对爬山虎的脚有所了解了,根据文中所描写的,现在请你试着画一画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好,指一名同学上台画;

  (4)评一评,是否画得准确(出示课件,师引导学生体会“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描写得生动具体)。

  (5)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写得非常细致,那么为什么作者会写得细致呢?因为他……(生答后板书:仔细观察),你从本段的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呢?(抓“注意”一词)

  (6)让我们一起细致、认真地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吧

  小结:因为作者仔细观察了,所以把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生动。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课文中哪一段告诉了我们?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合作学习(出示课件):

  A、指名读合作学习要求

  B、合作学习

  C、反馈

  (2)抓住“巴”字(老师请一名同学上台,老师演示“巴”这一动作,请一名同学说出“巴”的感受),结合第四、五自然段,你还从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可以体会到爬山虎的脚就紧紧地“巴”在墙上的。

  (3)同学们,你们看过壁虎爬墙吗?大家学了文,又观察了爬山虎,能说说壁虎爬墙和爬山虎的爬有什么不同呢?爬山虎是不是只往上爬呢?根据学生回答,回归第二段“叶尖一顺儿朝下……好看得很。”再问:课后思考题(金话筒)。最后一句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有什么作用?

  (4)齐读三、四、五自然段四、拓展文本,课堂延伸

  学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启发?

  五、作业

  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课后去观察葡萄、丝瓜、冬瓜等并试着去写一写。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9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了爬山虎是一种葡萄科藤蔓植物,并且了解到本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叶子、脚)我们一起回想一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颜色好看、排列整齐),爬山虎的脚究竟有什么特点,咱们大家一起到课文中找一找,好吗?

  二、研读课文,品味爬山虎的脚的位置,特点

  1、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哪几个自然段是描写爬山虎的脚的呢?(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呢?它长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

  2、请生回答,预设找出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简笔画板书)同学们说这爬山虎脚的位置和形状,老师来画一画。

  男女生分读:结合图片,脑海中想象一下爬山虎的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大家见过蜗牛的触角吗?仔细观察过蜗牛的触角吗?今天我特意带来一只小蜗牛,你们想不想看?(课件出示图)这是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非常生动形象。看到蜗牛的触角,说说你的感受。

  预设生:蜗牛的触角给我的感觉有点滑,很有光泽,特别细,长得很漂亮。

  4、同学们找得很仔细,如同蜗牛触角般的细丝,作者叶圣陶爷爷是怎么发现的?预设学生回答“仔细观察”,师继续追问:你本自然段中从哪一个词语知道的?“注意”。是啊,正是由于作者今年注意到了爬山虎的脚,所以才会把这么可爱的“脚”分享给同学们。

  三、研读课文,了解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

  1、作者除了观察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样子,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呢?大家想不想知道?请同学们继续朗读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爬山虎脚如何向上爬的语句?圈出相关的动词。

  2、请生回答:“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简笔画板书)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变成了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得弯曲。爬山虎如何爬的相关动词,你可以圈出来了吗?

  3、如果把“巴”换成“挨”字可以吗?当然不可以,“巴”字说明爬山虎贴在墙上很牢固。如果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可以吗?“一步一步”是指双脚交替前行,而爬山虎是长出一只脚,巴住墙,向上爬,再长出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一脚一脚的向上爬的,所以不能换。

  4、同学们,了解过爬山虎是如何向上爬的,请大家借助你的双手,一只手臂扮演墙壁,另一只手扮演爬山虎的脚,同桌两个人互相来演一演吧!请同学示范演。

  5、带动作齐读:请同学们带着动作一起读一读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

  6、作者叶圣陶爷爷仍然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了解到爬山虎的是怎样向上爬的?从文哪一个词语直接告诉了我们?“仔细看”这一个词语体现作者观察认真,仔细。

  四、爬山虎与墙的关系

  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它是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如果没有触到墙呢?会怎么样?

  课文第5自然段。这说明爬山虎与墙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爬山虎依赖墙壁。

  无论是爬山虎的叶子、脚还是它如何爬的,作者观察爬山虎特别仔细,那他是采用了那种观察的方式呢?板书(连续观察),在我们的课文中有哪些表示他连续观察的词语呢?

  预设生找出: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

  五、练笔

  这节课,我们了解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怎么爬?它与墙的关系?如果你是爬山虎,让你来自述一下自己,你会如何去说呢?请同学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一写“爬山虎的自述”。

  格式:

  1、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长在……

  2、我爬的时候,脚先……再……

  3、我与墙……

  六、升华

  因为爬山虎有了脚它才能不断地向上爬,每走一步都是那么坚实。一步一个脚印,做人也应该这样。你喜欢它吗!当然,我们也要学习叶圣陶爷爷善于观察的特点,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0

  学习内容

  爬山虎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学会生字新词,正确读写“均匀、重叠、空隙、痕迹、触角”等词语。

  2、我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要背诵下来。

  3、我要积累描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脚的样子。

  学习分析

  《爬山虎的`脚》作者叶圣陶,这篇文章细致描述了爬山虎脚的特点,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要学生学习做着的观察方法和表达能力,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学习准备

  1、读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碰到不认识的字,查阅字典并读准字音。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叶圣陶及其主要作品。

  学习流程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5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习第一部分。

  二、自主独学

  1、初读全文,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初步掌握生字,理解词语,(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了解课文大意

  2、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一个学生领读,全体学生齐读

  (2)任选生字,指名学生认读。

  (3)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均匀蜗牛触角蛟龙萎

  3、指名讲述课文大意。

  三、合作研学

  小组探究:

  1、全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并总结段落大意。

  2、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部分)

  四、汇报展示

  五、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目标导学

  1、谈话导入

  2、明确学习任务

  二、引出行为

  1、明确自主独学任务

  2、指名反馈并点评

  三、呈现材料

  1、出示合作研学任务

  2、师点评小组学习情况

  四、反馈学习

  1、小组汇报展示

  2、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1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认识“均、匀、茎、柄、蛟”5个生字,会写“虎、占”等11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等词语。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生通过初步阅读课文,了解课文每一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评论(0)学时重点

  教学重点:

  学生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本课的词语;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评论(0)学时难点

  教学难点:

  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爬山虎的脚的

  教学活动

  活动1

  【导入】

  一、了解作家导入新课

  了解作家

  -叶老吗?(生介绍)我们以前学过他的哪篇文章?他都有哪些主要作品?

  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就再来一起学习一篇叶老的作品,也就是第六课《爬山虎的脚》。板书课题

  (2)学习书写“虎”字。和我们学习的哪个字比较象?(虚)

  (3)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活动2

  【讲授】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交流预习的字词部分。

  3小组进行字词学习的汇报。

  (一)我会读

  PPT出示:均、匀、茎、柄、蛟

  1指一组读生字

  2强调:茎的字音

  (二)出示多音字:

  1出示:空:kong ①里面没有东西或没有内容②无着落,无成效③天空④姓

  Kong ①使空,腾出来②闲着的,没被利用的③没被占用的时间或地方

  2讨论“空隙”读哪个音?

  3结合句子理解“空”的’意思。

  出示句子: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抹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三)出示本课词语: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叶柄、触角、痕迹、逐渐、休想

  1小组读词语。

  2出示带有词语的句子: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的叶子。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四)我会写:PPT出示:虎、占、铺、均、匀、叠、茎、柄、触、痕、迹

  1、小组交流难查的字的部首。(占、叠)

  2小组交流难写的字:叠、逐

  3把你认为难写的字在写一个。

  (五)请小组交流形近字、近反义词等。

  活动3

  【讲授】

  三再读课文理清内容

  课文围绕爬山虎,每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1小组内先说说

  小组汇报:第一自然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第二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

  第三至五自然段写:爬山虎的脚

  2读了课文,了解了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你此时还有什么问题?(课题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还要写爬山虎的叶子?)

  3阅读第一自然段:

  (1)指读课文:思考作者都是在哪观察爬山虎的?进行交流。

  活动4

  【作业】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勾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继续练习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准备爬山虎的教学挂图,设计爬山虎的画(隐去它的脚),制作演示课件。布置学生课余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芦等植物那样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完《爬山虎的脚》,就能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

  二、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1、轻声读第二自然段,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刚长出来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长大了的叶子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图,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

  4、朗读指导:读出叶子的美来。

  5、试着把这一自然段背下来。

  三、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引言: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铺满墙,跟它的脚关系密切,它的脚到底是怎样的呢?请自学第三自然段,边默读边画出写爬山虎脚的有关句子。

  1、观察实物(或挂图),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用自己的话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2、屏幕显示描写爬山虎脚的话,学生说说每句话讲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3、让全班学生选择彩笔,边默读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画出爬山虎的脚。

  4、按照课文有关内容,小组评议画的情况。

  5、熟读,指导背诵。

  6、结合板书小结: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对爬山虎脚长的位置、样子、颜色才了解得这么详细。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请自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圈出写爬山虎怎么爬的动词。

  2、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触巴拉贴

  3、小结:作者正是准确地运用了这些动词,才把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过程写得很具体。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长顺序来观察的,所以写得才这么有序。

  4、观察电脑演示的爬山虎的脚爬墙的过程,用课文语句来解说这一过程。

  5、教师小结:原来爬山虎可不像动物那样只有几只脚交替着爬,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爬就必须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一直往上长,必须不断长出新脚。所以,叶圣陶爷爷说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6、看电脑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墙的过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还往左边、右边爬,紧紧贴在墙上,爬满整个墙。所以课文第二自然段才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7、小结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爬山虎触着墙的脚是怎么爬的,那么没触着墙的脚会变成什么样呢?请同学们自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归纳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没触着墙:板书:萎了

  触着墙:板书:牢固

  2、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怎样?

  3、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

  1、学生归纳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讲的是什么内容。

  2、复习第三、四、五这几个自然段,讲讲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观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

  4、总结:这篇课文重点围绕“爬山虎的脚”来写,为了说清楚这个意思,作者进行了细心而有序的观察,并且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使爬山虎的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作业。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

  2、细心观察一种植物,将它最有特点的部分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模板13

  一、教师导入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本课是围绕哪一个意思写的呢?(围绕爬山虎的脚写的)从哪儿看出来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哪几段是围绕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

  二、总结“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1、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确定了“要写的是什么”。(板书)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国各地都有,为绿化祖国,美化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满墙碧绿的叶子,从小到大,从红到绿,又从绿到红,最后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们为什么能那样牢固地铺在垂直的墙壁上,不管多大的暴风雨也不会把它们打落下来。但却很少有人扒开那密密的叶子仔细观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写出了这样生动有趣的文章。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写的是什么,还要根据要写的意思选择好内容。(板书:选择好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要写爬山虎的脚,选择了哪些内容呢?

  请三个同学分别读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说了什么?

  (1)分小组讨论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请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

  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什么样;第4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第5自然段写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3)作者选择好了要写的内容,还要安排好写的顺序,这样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更有条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6句)

  2、这6句话分别说了哪几个意思?

  (一、二句写了作者发现爬山虎有脚;三、四句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和形状;第五句写了爬山虎脚的颜色。)

  3、指导朗读:

  当作者发现爬山虎是有脚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墙上爬的秘密后,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非常惊喜。)

  (1)学生小声练习读出惊喜的语气。

  (2)教师范读:

  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要读出疑惑的`语气。第二句中“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尤其是“有脚的”三个字语气更要强烈。

  4、在书上画出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注意要画准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过看图或投影让学生清楚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地方。弄清“茎”、“叶柄”、“反面”这几个关键词语的意思。要给学生直观印象。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加上手势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5、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在书上画下来。(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学生看图加深理解,产生直观印象。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换句话说:爬山虎的脚就像六七根蜗牛的触角;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什么样。

  6、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的?

  (像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7、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8、再请两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语气。

  (第二句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后面几句要读得像解说员一样,介绍要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请一个同学读第4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墙上爬的。)

  2、读这段中的第三句话:“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中的“这样”指的是怎样爬?从上文找答案,划在书上。(前面的两句话。)全班一齐读一读。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请两个同学用动作演示:

  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后十指弯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贴到黑板上。再用同样的动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学齐读(或背诵)这一部分。说说“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么。

  5、每个同学都要边背边演示动作。

  6、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为什么看到那些细小的脚就会使人想起蛟龙的爪子?(太像了。)当两种事物很相像的时候,就可以用比喻句来形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细小的脚就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换一个词,句子内容不能变,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练习说句子。(“好像”、“像”、“犹如”、“如同”、“像……似的”)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一人读,其它同学说说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和没触着墙的结果不同。)

  2、看投影:

  (1)填空。

  (2)回答问题:

  ①“灰色的脚”指什么?原来是什么颜色?

  ②从哪儿能看出爬山虎的脚扒在墙上相当牢固?

  (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再读课文三、四、五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爬山虎的脚的?

  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来写的,但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爬山虎的叶子(分小组讨论)

  原因有三:

  1、因为平时人们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叶子,课文就从人们的认识规律入手,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熟悉。

  2、爬山虎这种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对人类最有贡献的部分就是叶子。

  3、用叶子来衬托爬山虎脚的重要,如果没有爬山虎的脚,就不会有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那样舒服,铺得那样均匀,荡漾得那样好看的绿叶。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1-19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03-03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精选17篇)07-29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05-26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15篇)05-27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9-10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2-27

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8-15

【精】《爬山虎的脚》教学反思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