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1分有多长”的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有多长。
2、知道1分=60秒,能进行简单的时间单位换算。
3、发展运用画图等多种策略或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比分小的单位——秒。
教学难点:
体会1秒有多长,知道分与秒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运动会上小明跑的.真快,跑100米只用了16秒,得第1名,小华用了17秒,得第二名。
2、你知道你自己跑100米用多少时间吗?
3、我们这里用的时间单位是什么?你们觉得秒比分大还是小?
4、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时间的最小单位:秒(板书)
二、认识秒针
1、出示钟表:哪根是秒针?
2、观察分针与秒针的比赛,你能发现什么?
3、学生交流:1分=()秒
4、在什么地方还见过秒?
三、体会1秒
1、看秒针走动拍手,每秒拍一下。
2、数数:数到60看走了几秒。就是几分?
3、同桌合作:
(1)做一次深呼吸用()秒
(2)跳绳20下用()秒
(3)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秒
四、实际应用
1、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1)夏天午睡大约1()
(2)小芳吃饭大约要25()
(3)脉搏跳10次用了8()
(4)一节课的时间是40()
2、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说一说这时同学们在干什么?
出示各钟表同桌先互相说,然后交流。
3、趣味题:一人唱一首歌要用3分钟,5人合唱这首歌要几分钟?让学生先猜测,然后试一试验证。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分=60秒
75秒=1分15秒
1时30秒=90秒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1、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3、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4、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5、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6、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2、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创设问题情境,以情引趣,激活思维。
1、教师的教学具有趣味地、合理地提出的问题同样引起学生积极探索,产生求知欲望。而补充知识的引导更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3、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4、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5、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6、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8、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在实际操作中,感受排列与组合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初步感知它们间的不同,且能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通过相关的操作活动,能够找出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4、培养观察、分析、推理及比较(类比和对比)等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排列规律的过程,能用不同的方法有顺序地来计算组合、排列数,初步了解简单事物组合和排列的不同。
三、教具、学具的准备:
课件、衣服卡片、学生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和贝贝一起进入有趣的教学广角,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事先板书: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创设情境
1、衣服搭配中的组合问题
星期天,爸爸、妈妈要带贝贝去游乐园玩,既然是去游玩,就要穿得漂亮一些,贝贝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穿什么衣服(点击出示图片例1图(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电脑音问:这些衣服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
①生猜
师:谁猜的对呢?(你们是不是猜对呢?)我们不妨一起来验证以下,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搭配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摆完后,用你喜欢的方法在练习纸表示出来。
展示成果并交流:
师:为了便于同学们表述,我们给这些衣服编上号。
反馈:让学生先反馈摆法,再反馈记录法。
评议。
师:他们的搭配方法中,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他们再摆的时候,是怎样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的呢?
师:简单的说,他们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然后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再确定一件上装,和不同的下装进行搭配,很快就摆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这样的思考方法,非常的——生:有顺序。
师:是啊,只要做到有序的思考,就能做到不遗漏也不重复。
师:然后他们按照摆法的顺序,用连线法进行了表示。你们也是用连线法表示的吗?有没有不是的?其实,我们还可以编号组合来表示,如①A……你们为什么都选择用连线法呢?
师:理解了摆法,学会了连线法,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3=6可以改写为2×3=6)算式中的2和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2表示有2件上装,3表示每件下装有3种搭配方法。)
师:刚才我们讨论的是先确定一件上装的情况,有没有,思考的角度和他们不一样的同学?
(有,就让学生上来用连线法边说,边记录。)
(没有)谁能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呢?
师:谁能一边说,一边用连线法表示出来?
师:看懂了,举手,好,他是先确定,……虽然思考角度不同,但因为思考有序,也完整地得出了6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2、早餐中的组合问题
等贝贝穿好衣服,妈妈也为她准备好了丰富的早餐,(看练习纸),有哪几种饮料?哪几种点心?如果饮料和点心各选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选法呢?你能刚学会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1)生尝试独立完成
(2)反馈谁想上来说给同学们听?
(3)评议
师:他按照这样的方法选一选,连一连,你们赞同吗?大家都赞同的方法,肯定都是好方法,这种方法好在哪里呢?
(他是先确定一杯饮料,与3种不同的饮料进行搭配,再确定一杯饮料,与不同的点心进行,这样,以此类推)
师小结:因为思考有序,所以做到了不遗漏,不重复,而且速度很快。
(4)会列式计算吗?每个数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5)他是从饮料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有思考角度和他不同的吗?(能换个角度思考吗?)
(4)取一张饮料图放在练习纸上
师:如果再添1杯饮料,那有几种选法呢?
师:这么快,你们是怎样想的?
(师引导学生说清楚每种饮料都有3种搭配方法,所以4种饮料就有4×3=12种配方法。)
师:啊,原来,用饮料的数量和点心的数量——生:相乘,就可以得到总的搭配数量。同学们学出点门道来了,那我来考考你们,再增加1种点心呢?如果有5种饮料,6种点心呢?
3、3个数的排列问题
吃好了早餐,就让我们和贝贝一起出发吧?他们先来到游乐园做个数字游戏,(课件出示)
用手势告诉我,你认为可以组成几个不同的3位数?
谁想的是正确的呢?(都认为是6个,有哪6个呢?)仍旧以同桌为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摆一摆,然后把你摆的数记下来。
(1)同桌合作完成(2)交流(3)评议
师:有重复的吗,有遗漏的吗?有顺序吗?他是按怎样的顺序摆出来的呢?
师小结: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然后剩下的2个数摆在十位和个位,然后交换十位和个位两个数的位置,就又得到了一个新的数,以此类推,得到了6个不同的三位数。
师:当他在确定百位上的数的时候,他又是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的?还可以按怎样的顺序来确定呢?
师:他是先确定百位上的数,换个角度思考,也可以——生(略)师:看着这6个数,你能列一个算式吗?说说想法。
师小结:每个数摆在百位,都可以有两个不同的3位数,3个数,就有3×2=6个不同的三位数。
4、拍照中的排列问题
做了这么长时间的数字游戏,可真有点累了,到开心屋去开心一下吧,这不,贝贝一家三口经过装扮,变成了这三兄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开心时刻,当然要拍照留念,他们有多少种不同的站法呢?为了方便记录,你们可以先给他们编编号。
(1)生尝试独立完成(2)反馈
5、比较例1和例2的异同,感受区别
学到这里,我们已经和贝贝一起解决了生活当中的4个问题,这第1个问题和第3个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衣服的搭配问题和顺序无关,数字的排列和顺序有关。)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为什么开心?
(四)完成课堂作业
五、课后反思:
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与组合知识,学生已经可以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套教材注重体现这一要求,所以在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继续学习排列与组合的内容。因为本课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所以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向学生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上。
本次教学内容安排的都是学生身边的事例和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如在例1中安排的是有关衣服的搭配问题,让学生找出不同的'穿法,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用活动数字卡片找出不同的两位数的活动;在例2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三位数的情景,在“做一做”中安排了照相时的不同站位的活动。
由于这部分内容的活动性和操作性比较强,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动手实践、同桌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学。从而让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采用罗列、连线等方式,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并能感受到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
如教学例1时,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摆一摆(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制作好衣服的小卡片),看看一共有几种穿法。接着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把各种穿法记录下来,学生都用了连线的方法,所以我又简单地介绍了罗列法。之后把练习二十五中的早餐搭配问题做为了巩固练习,并且做了修改,增添了1种饮料,将横向摆放改为纵向摆放,以此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在学生顺利完成后,又了进行了加深,将饮料逐渐增加至5种,饮料逐渐增加至6种,让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渐抽象为抽象思维,从连线法抽象为计算法。又如教学例2时,也是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看看用三个数字卡片一共能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并把它们记录下来,然后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接下来让每个小组进行汇报交流:你一共摆了几个三位数?你是怎样摆的?用什么方法记录既清楚明了又不重不漏?最后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小结:不管是怎样的摆放、排列,只要做到有顺序的记录,就可以保证不重不漏。
课程结束后,杨老师予以了细心的指点,在她的指点下,原本自己觉得混沌不开的地方,就豁然清晰了。
1、课堂中没有完成课堂作业本,显然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存在问题,经杨老师点拨后顿悟:教学内容主次不分名,如新授要引导到位,但练习在放手让孩子完成后,略微指导就过,而我花了几乎与新授等同的时间,细究原因,还是老师的本位思想在作怪,没能充分相信学生的接受能力。
2、教参要求,让学生初步理解例1与例2的区别,即有的与顺序有关,有的与顺序无关,但由于教学时间安排的不合理,以致于没能让学生经过讨论而匆匆指名说说就收场了,所以很多学生其实是不理解的。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一、填空题
1、所谓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就是: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依据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师的经验,基于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对课程性质的分析,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活动等进行规划和安排的一种可操作的过程
2、合作学习的实质是: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个组员不仅要自己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教师根据小组的总体表现进行小组奖励。
3、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四个维度。
4、教学目标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
5、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有:席地式、双翼式:半圆式、秧田式、小组合作式:等。
6、教学案例的一般结构是主题与背景、案例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
7、教学模式指的是:.是广大教学工作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并总结出来的规范的实践方式:。
8、“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智力第二发展水平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
9、情感与态度方面的目标涉及数学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自我负责精神、意志力、对数学的价值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等诸多方面。
10、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的概念。它倡导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的探索与创新精神:,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发展:。
11、教学设计的书写格式有多种,概括起来分为:文字式:、表格式、程序式:三大类。
12、教学方法是指教学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结合,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的总称。
13、练习法是指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14、“以问题探究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指: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发现和探索某些事物间的关系、规律。
15、学习者对从事特定的学科内容或任务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的认识水平、态度等,就称为起点行为或起点能力。
16、“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的智力第二发展水平即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潜在发展水平:。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
17、教学模式指的是广大教学工作者经过长期教学实践逐渐认识并总结出来的规范的实践方式:。
18、谈话法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教材内容组织成若干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展讨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方法:。
二、辨别题(对的打√,错的打×,并加以分析或改正)
1、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和同伴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2、教学案例不是教师的教案或教师个案,也不是课堂实录,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疑难问题的教学情境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情景水平及其保持、下降或达成等现象。:(√:)
3、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要求每个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答:算法多样化是指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即对同一个计算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积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十分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算法多样化不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而是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有多种策略的过程。
4、《标准》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四个维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彼此独立的。:(×:)
这四个方面的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他们是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的,其中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5、掌握、了解、理解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答:经历、体验、探索是过程性目标的行为动词。
6、“情感与态度目标”是可以预设的。:(×:)
情感与态度目标分为预设性目标和非预设性目标,有些是可以预设的,有些是不能预设的。
7、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彼此独立的。:(×:)
教学重点和难点常常呈交叉关系,有些是重点而不是难点,有些是难点不是重点,有些则是重点又是难点。
8、只要把学习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学习,就是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自主学习和自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上面提到的是自学,开展自主学习,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更需要的是自主学习的空间。
9、秧田式最大的优点是,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最大优点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空间,缺点是,容易形成以教师为中心,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10、案例主题一般以本课教学内容加上教学案例几个字来体现。(×:)
案例主题一般是从案例的中心思想中提炼出来的关键词语,是案例的主题。另外,再用本课教学内容加上教学案例几个字样作为副标题。
11、数学课程标准四个目标之间的'区别,我们以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学习为例加以说明。如果他能够根据两者的属性辨别图形、画出图形,则说明他已经习得其知识。P2:(×):如果他能够根据两者的属性辨别图形、画出图形,则说明他已经习得其技能。
12、分析教材首先要研究课标,对全套教材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分析某一课时教材时,要对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这一课时教材作全面分析。如本课时在本单元的地位,是新授课还是巩固拓展课、是综合课还是复习课、是以探究为主的课还是以传授为主的课、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如何处理教学内容等等。:(√:)
三、简答题
1、1、教师应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合作学习的技能?
⑴学会勇于参与、与人为善
⑵学会倾听
⑶学会表达
⑷学会收集资料
⑸学会组织
⑹学会反思
2、教学案例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1)案例讲述的应该是一个故事,叙述的是一个事例;
(2)案例的叙述要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完整情节,并包括一些戏剧性的冲突。
(3)案例的叙述要具体、特殊,例如,反映某教师与某学生围绕特定的教学目标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的双边活动,不应是对活动大体如何的笼统描述,也不应是对活动的总体特征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化的说明。
(4)案例的叙述要把事件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等。
(5)案例对行动等的陈述,要能反映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态度、动机、需要等。
3、举例说明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和非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
答: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指教学设计时预先列出的情感与态度目标,如:讲授圆周率时介绍中国古代数学文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非预设性情感与态度目标是指在教学准备阶段不能确切设定的,但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出现时机就应该加以落实的目标,如:学生出色回答问题,老师及时矛以鼓励,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
4、如何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
一是课前自问自答;
二是课前了解;
三是导入环节直接了解;
5、编制课时目标时一般要做到哪几点?
(1)内容全面;
(2)层次分明;
(3)要求适度;
(4)具体可测;
(5)因材而设。
6、讲授法教学应该注意什么?
①讲授的内容要具有思想性、科学性;
②讲授要有系统性、条理性,层次清楚,重点突出;
③讲授的语言要简洁、准确、生动、形象,符合学生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
④讲授中要运用启发式等手段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思维活动;
⑤讲授的时间不宜过长,更不宜运用“满堂灌”式的讲授法。
7、练习设计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①:练习要有目的性,要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练习,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展开练习。
②:练习要有层次性,练习的设计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要有一定的坡度。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多层训练有利于暴露差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③:练习要多样性,练习的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思维的发展,培养灵活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练习要有反馈调节性,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练习的情况,适当调整练习。
⑤: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做什么练习都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
⑥:练习的份量要适中,做到质与量的兼顾。
⑦:练习设计要有弹性,能促进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收获。
四、论述题
1、教师应如何看待教材?
答:教材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是师生对话的“话题”,是一个引子,或者是一个案例,而不是课程的全部。可见,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教师的任务是用教材教学生,而不是教学生学教材。在对教材的处理方法上,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修正开发和创造。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心所欲地对待教材。应当看到,教材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它是根据课程标准写的,体现了基本的教学要求,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主要依据,是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开发课程资源绝不能忽视教材,而深入地钻研教材、理解和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是使用好教材的前提。只有在真正弄懂弄通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学目标把握非常明确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也是课程资源,学生间的学习差异、师生间的交流启发,学生在课堂出现的错误也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开发各种教材之外的文本性课程资源与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习中的生成提供良好的平台。
2、新课改要不要教学模式?为什么?
从本质上来讲,教学模式应看做是实施教学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而作为一整套“方法论体系”,在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中,就应当包含着理念基础、教学目标和原则、教学程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技能、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若干内容。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才构成为一定的教学模式。它既是相对稳定的,但同时又呈现着动态开放的特征。:与新课程的要求相适应的数学教学模式,需要体现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二是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三是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四是加强学习者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变革中的几种新的教学模式(一)以自主活动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二)以问题探究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
3、新课程为什么要提倡合作学习?
1、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3、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评价意识
5、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4、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好问题?
答:(1)应当是明确、具体和可感。学生可以不必为琢磨问题的内涵而费尽周折,可以直接关注问题所导向的学习领域或学习空间。只有这样的问题,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直接切入。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
(2)应当具有思考价值,即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和广度,需要学生历经真实的思考,运用多种思维方式的组合进行苦苦思索、探究后,才能寻求到问题的结果;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应当让绝大多数同学经过思考后都能解决问题,并且让那些学习基础和能力暂时较差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同学的帮助下也能够不同层次地解决问题。(3)要关注“三维”目标的全面达成。(4)问题要具有情境功能,等等。
5、你认为写教学反思时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我认为写教学反思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教学定位问题。教学定位是否恰当,包括教学起点是否把握准,目标定位是正确、恰当,教材合理的设计意图是否得以体现;(2)动态生成问题。新课程把教学看作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多了,对话也就多了,一系列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自然也多了。面对这些生成的资源,教师需要从教学要求出发加以把握和利用,从而改变教学的预期行为,重新建构教学过程;(3)教学设计问题。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包括:①教学意图是否体现。实际教学过程和效果有时与教学设计的意图相一致,但难免产生两者不相统一的情况,教学反思中捕捉这类事件,无疑有助于完善日后的教学,积累教师自己的教学智慧。②教学资源是否还需优化。即有没有更理想的教学资源代替设计中的教学资源。③教学的方式、方法是否还需优化;(4)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教学总是有一定的目标指向的,总是要达到一定的知识、情感等方面的要求的。那么,教学是不是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行为是不是产生了预期的变化?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反思时需着重考虑的问题。
另外,要写好一份教学反思,还需注意:①把新课程理念作为反思的着眼点;②:把相关经验和理论作为反思的重要参照。
6、你认为问题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要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第一,要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民主学习空间。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空间中,学生的心态才能得以放松,思维才能得以自由的施展,个性化的观点才有了生长的基础,问题的产生才有可能。第二,要致力于挑战性、竞争性学习环境的营造,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三,要设置一定思维障碍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产生问题和提出问题。第四,要营造一种对话、交流、质疑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的对话、研讨成为可能。第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提问技巧的培养。
(2)向学生提供成功体验,正确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横向比较中的确有好坏优劣之分,然而对于学生自身来说,每一个问题都不得是其思考的结果,都不得是他对自身的一种超越。学生的问题要么是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要么是他们孜孜以求后的收获,要么是他们灵光闪现的惊喜发现。教师必须能够透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发现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的过程,才能理解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善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正确分析学生的每一个问题。
五、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
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5.8×2.5: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习的前提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习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习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
2、[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习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习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
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
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
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
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
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
[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
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
3、案例描述
师:今天,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之前,请你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笑笑在书店买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
师:淘气跟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也有一个问题,看谁有办法帮他解决?
淘气在书店买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3.2+11.5=?)
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有没有列式和这个不同的?(学生还可能列出11.5+3.2=?教师也把它写到黑板上,给予肯定)
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付钱的问题,大家都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可我们都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想到?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和相同之处?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5)全班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更多教师考试资料尽在华图教师网():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问题讨论
(1).:“小数加法”这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的,本案例中教师引入时先安排了整数加法的内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直接安排学生尝试,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是否有帮助?
(2)、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安排了看书的环节,你认为有必要吗?为什么?
(3)、书中三种算法的共性是什么?为什么要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案例分析(围绕上述问题分析)
4、案例《9加几》前半节课的教学过程:
⒈创设9+5的情境,列出数学算式。
⒉学生合作交流9+5=?
⒊比较算法多样化,得出“凑十法”。
⒋教师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的为单位,通过摆小棒计算9+6=
9+7=:9+4=:9+3=
笔者仔细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大多数小组同学先写出得数,再摆小
棒,有一个组的同学纯粹在玩小棒。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了弄清原因,于是我又出了一些9加几的算式让学生口答,每人5题,抽测了十位同学,只有一人算错了1题。问他们怎样算的,多数同学回答,想出来的,在幼儿园里就会算了。位数不少的同学能把“凑十法”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明明白白。
思考题:1、摆小棒计算时学生为什么先写得数再摆小棒?
2、我们应如何对待书中所安排的动手操作?
案例分析:
5、设计一个你认为较理想的问题情境,并加以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三角形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理解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三角形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一条高,认识三角形的三条高。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定义,了解三角形特性和画三角形的一条高。
教学难点:三角形高的画法。教具准备: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
三个头,尖尖角,其中奥妙真不少。(打一图形)
看来同学们很善于动脑,那三角形到底有哪些奥妙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画面:(屏幕出示)
从这些图片上你看到最多的图形是什么图形?(三角形)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形成概念。
1、三角形的定义。
(1)分类。
师:现在老师想看看谁的眼睛最亮!下面的图形哪些是三角形?(多媒体出示6个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1 2 3 4 5 7
生:只有图3、5、7是三角形,其他图形都不是三角形。
(2)概括定义。
师指图:为什么你们认为这些图形不是三角形?
生1:因为图1没有连起来。
生2:图3有一条边弯了,不是线段。
生3:图4是四边形,有四条边。
师:那你们说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小组同学先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生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
师:围成和组成那个词更准确?
师:谁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生2:有3条边、3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
师:谁还有不同的说法?
生3: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的图形是三角形。
师:“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师板书: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3)概括特征(各部分名称)
师:请仔细观察,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点?
生: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多媒体出示: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3个顶点。)
(4)字母表示。
为了表达方便,我们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这个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2、三角形的高。
(1)找相应的顶点和对边。
师指图:请大家仔细观察,A点的对边是哪条?(Bc)B点的对边呢?(Ac)c点的对边呢?(AB)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对口令游戏”,好吗?比如老师说顶点A点,你们说出对边Bc;老师说对边Bc,你们就说顶点A。
(2)三角形的高。
①理解三角形高的含义。
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现在有一只小蚂蚁想从A点向对边Bc走,请同学们帮小蚂蚁想一想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师:谁来说一说小蚂蚁走哪条最近?
生??
师:为什么你认为这条路最短?
生:垂直线段最短。
师: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的线段中,垂直线段最短。师:这条垂直线段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的一条垂直线段,在这里它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三角形的高?生??
师指图中另外的两条线段追问:这条是三角形的高吗?为什么?这条呢?(多媒体演示把其余两条线段擦除。)
②画三角形的高。
师:大家还记得怎样画“垂线”吗?那么三角形的高又该怎样画?想不想试一试?请同学们试着在练习纸上画三角形的高。
学生独立试着画高。
师:谁来说一说怎样画三角形的高?生??
(3)延伸:认识三角形所有的.高。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三角形有几条高?
师:三角形另外两条高是怎样画的。(多媒体动态演示画三角形3条高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角形的3条高。)
3、三角形的特性。
(1)引入:观察画面,发现问题。
师:我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三角形的知识,那么三角形有什么作用?欣赏一组画面(多媒体播放电线杆、自行车、篮球架等三角形应用的图片)
师:为什么这些物体的这些部位要做成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作用?
生: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真的吗?我们来做实验验证一下好吗?
(2)动手操作发现三角形的特性。
师:两位同学都轮流用手拉一拉,说一说有什么发现?生:四边形容易变形,不稳定。三角形不容易变形,稳定。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回应“特性”的引入。
师:聪明的人类正是运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创造出这些牢固、美观的物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希望同学们长大后,也当一名优秀的设计师,设计出更牢固、更美观的物体。
(5)解决生活问题。
师:谁能应用三角形的稳定性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故事引入:一只小兔和一只小猴在围篱笆,小兔子坚持这样围,而小猴子坚持这样围。你们同意谁的做法,为什么?
师:我们怎么帮助小兔子使它的篱笆更牢固?
三: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思考题:怎样把容易变形的四边形固定住?
四、练习题:
填空
1.由( )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三角形有( )条边,( )个角,具有( )性。
2.从三角形的( )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作三角形的( )。
3.任意三角形都有( )条高。
小法官
1、有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
2、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
3、三角形可以作出三条高。( )
4、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都具有稳定性( )
五、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的定义:有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三角形的特征: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三角形的作用:稳定性
六、课后反思:
如何正确地理解并画出三角形的高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什么学生在画高的时候经常会出现错误,经过认真分析与思考后,我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于“高”的定义没有理解,他们不能正确地找到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学生的操作是在模仿中进行的。因此我利用三角形先帮助学生找顶点及相应的对边,分散三角形“高”定义中的难点。然后让学生“帮小蚂蚁找最短的路线”,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具体的问题,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逐步理解三角形“高”及相应的“底”的定义。接着启发学生回忆画“垂线”的方法,放手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画三角形的“高”,以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教师再板演画“高”的过程,强化画“高”的方法,培养学生画“高”的技能。最后让学生通过“猜想”“推理”,感知三角形不同的高及相应的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教学过程:
刚才老师教大家折纸的时候,用到了一个词,谁知道?
生1:1分钟。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1分钟,1分钟有多少,能干什么。
课件出示钟表:
师:谁知道有关1分钟的哪些知识?
生1:16秒
生2:60秒
师:谁能告诉我哪个是分针?
师:分针走1格是1分种,那分针走1格,秒针走多远呢?
生3:60格。
师:那1分钟到底有多长啊?感受下。(课件演示)
谈感受:
生1:我觉得有点长。
生2:我也觉得很长。
生3:我觉得很短。
生4:很快。
师:有的觉得长,有的觉得短,……
测一测1分钟内自己的脉搏。
汇报:
生1:60(板书)
生2:97(板书)
生3:88(板书)
生4:12
师:老师帮你测一测。只测10秒就能推出。78下。(学生:啊?)
生5:96下。(板书)
生6:70下。(板书)
师:根据这些数字,你能估计其他同学的心跳大约在多少下吗?
生1:90
生2:60
生3:80
小结:每个的…………不一样,所以心跳也不一样。
师:老师带来了一组活动,活动内容:
计算 拍球 数小棒 读字 画画
要求:每小组选择一项内容进行活动。并记录下相应的次数。
汇报:
生1:我拍了122
生2:我拍了50个
生3:我小棒数了50个
生4:我小棒数了30个。
生5:我1分钟读66个字
将活动记录下来:(课件出示表格,当场填入数字)
拍球
活动内容
组员代号
结果
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
师:我能看出,1号1分钟拍90个,我能推算出2分钟拍几个。
提问:4号2分钟大约能拍几个?
做实验:1分钟你能写多少个字?
先估计:
生1:50个
生2:30个
生3:90个。
验证到底写几个(课件出示要写的字)
学生开始写。
汇报:
生1:我猜想的'是10个字,我写的就是10个字。
生2:我猜的是30个字,只写了13个字。
师:刚才猜90个字的同学呢?
生3:我也只写了十几个字。
通过刚才的体验,你有什么感想?
生1:只会说是没有用的,得做出来。
师:你能猜测2分钟写多少个字吗?
师: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你有什么收获吗?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6~87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密铺现象,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图形的密铺。
2. 使学生通过铺一铺、摆一摆等实践活动,探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密铺,在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密铺的特点。
3. 在设计密铺图案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图形之间的转换,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受到数学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从教科书第121页剪下的图形,七巧板,方格纸,各种图形的磁铁教具,水彩笔。
教学过程
一、 观察与理解
谈话:最近老师拍摄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课件出示:
提问:这些图片分别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是怎样拼成的?
学生观察后,组织交流。(如果学生能说出没有空隙,教师给予肯定,并板书:没有空隙;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没有空隙,教师告诉学生并板书。)
课件继续出示图片:
谈话:上面的三幅图都可以看作密铺吗?为什么?(第一幅图是密铺,因为每个三角形之间既没有空隙,也没有重叠;第二、三幅图不是密铺,因为第二幅图图形之间有空隙,第三幅图图形之间重叠了。)
小结:(指密铺的图形)像这样的,无论什么形状的平面图形,如果能既没有空隙,又不重叠的铺在一个平面上,这种铺法就叫做密铺。(揭示课题)
[评析:先通过实物拼图使学生初步感受图形的密铺,再提供三个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交流,认识密铺图形的含义——既无空隙,又不重叠地铺在一个平面上,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认知规律。]
二、 操作与探索
1. 一种平面图形的密铺。
谈话:学校要在教室的地面铺地砖,现在有如下形状的地砖(出示平行四边形、梯形、正三角形、圆、正五边形等图形),如果让你选择,你想选择哪种?
学生自由选择。
谈话:猜猜看,你选择的图形能密铺吗?
提问: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测呢?(用纸片代替地砖铺一铺)
谈话:这确实是一个好方法。我们按这个方法来验证,请同学们按下面的要求动手铺一铺。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 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图形铺一铺。
(2) 想一想铺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3) 将铺的结果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操作,在小组里交流验证结果,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并选择一些学生作品贴在黑板上。
提问:哪些图形能密铺?哪些图形不能密铺?你是怎么铺的?
小结:梯形、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能密铺;圆、正五边形不能密铺。为什么圆和正五边形不能密铺呢?这个内容以后将会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查资料,自主探究。
[评析:让学生选择一种图形进行密铺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密铺的特点。同时提出为什么圆与正五边形不能密铺的问题,启发学生课后查资料去进一步研究,给学生留下了自主探索的空间。]
2. 两种平面图形的密铺。
启发:怎样才能将圆或正五边形进行密铺呢?(用其他形状的图形填满铺的空隙就行了)
提问:如果用圆、正五边形与另一个平面图形来密铺,你会选择下面哪个图形?
操作:请同学按自己的想法试一试,如果你选择的图形不能与圆、正五边密铺,可以再用其他的图形拼一拼。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反馈后,把学生拼出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
提问:为什么圆和另外的三个图形不能密铺?(因为圆的边线是曲线,另外三个图形的边线是直线,所以不能密铺)
再问:你是怎样想到用这个平行四边形和正五边形在一起密铺的?(先用正五边形铺,再看空出的图形是什么样子。)
[评析:在一种图形不能密铺的情况下,提出两种图形密铺的问题,为学生探究正五边形与圆怎样就能密铺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学生在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了图形密铺的特点,发展了空间观念。]
出示七巧板中的两种图形密铺的图案。
提问:你能像这样用七巧板中的任意两种图形进行密铺吗?
学生分小组活动,尝试用七巧板中的两种图形进行密铺。
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并与学生交流。
组织反馈,展示学生作品,共同评价。
三、 创作与欣赏
1. 设计密铺图案。
谈话:同学们能用两种不同的图形进行密铺,真了不起!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图形进行的密铺(课件出示)。
学生欣赏并说说每幅作品是由哪些图形密铺而成的。
谈话:看了这么多美丽的图片,你想不想也来设计一幅作品呢?我们一起来当“设计师”,先确定用什么图形密铺,再把你设计的图案画在方格纸上,并涂上不同的颜色。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创作进行必要的.指导。
在黑板上展示学生的作品。
提问:你觉得自己设计的作品怎么样?
[评析:鼓励学生运用图形密铺的特点进行设计,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图形密铺的认识,发展空间想象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 欣赏埃舍尔创造的密铺图案。
课件播放介绍埃舍尔主要成就的短片。(具体内容略)
谈话:同学们,埃舍尔创造的这些密铺图案美吗?只要充分发挥想象,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创造出更美丽的密铺图案。
[评析:精美的短片带领学生走进了奇妙的密铺世界,学生随着音乐的旋律,用心感受着图形密铺的神奇和美妙,陶冶了情操。]
四、 回顾与总结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图形的密铺,你有什么收获?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美丽的图案,大家在学习和生活中,要不断地用眼睛去发现美,用心灵去感受美,用智慧去创造美。
五、 拓展与延伸
1. 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一些生活中用平面图形密铺的图片。
2. 设计出用两种以上的平面图形进行密铺的图案,与同学交流。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本班有学生51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三名学生因年龄小、习惯差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设计思路: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4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29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画出下列度数的角:70度110度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说一说,哪种更方便。画150度角呢?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同桌互说。
五、课堂作业:书29页2、3题。
六、板书设计:
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
①画一条射线,中心点对准射线的端点,0刻度线对准射线(两合);
②对准量角器相应的刻度线点一个点(找点);
③把点和射线端点连接,然后标出角的度数(连线)
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标出角度,再检验。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材说明
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用面积单位直接量时,体验到这样做很麻烦。因此教材开始提出能不能找到其他比较简便的方法,以引起学生思考。
教材采取引导学生自己试验、探索的方法来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让学生先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在量的过程中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边长有什么关系,从而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有助于理解面积的含义,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则在掌握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完全让学生自己去推想。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在练习题中,注意安排让学生实际计量的问题(如练习二十六第3、4题),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还出现少数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的题目(如第12*题和思考题),但不作为共同要求,也不作为考试内容。
教学建议
1.这一小节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完成练习二十六的习题。
2.教学长方形面积之前,可以给每个学生准备好一张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纸,20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先让学生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启发学生同时想下面的问题:怎样能较快地确定可以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这个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数与它的边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在自己操作和思考的基础上对三个问题逐一进行讨论。最后教师参照课本说明:长5厘米,沿着长边一排可以摆5个1平方厘米,是5平方厘米;宽3厘米,沿着宽边可以摆3排,一共是15平方厘米。(边说边演示),可以看出,长方形包含的平方厘米数,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积。所以要算长方形的面积只要把长边的厘米数和宽边的厘米数乘起来。写算式时要强调正确写出面积单位平方厘米。
3.教学例题中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可以让学生联系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想出来。遇到学生中有不同的算法,如少数算成5×4=20(平方分米),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这样计算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结合正方形图使学生明确正方形每边长5分米,就想到一排摆5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要摆这样5排,所以要算5×5。
4.关于练习二十六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做第3题时,要实际量出黑板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分米。如果遇到黑板的长和宽不是整分米,可以向学生说明量到最后不够1分米的,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就是满5厘米的,分米数加1,不满5厘米的舍去。确定长、宽的分米数以后,再计算黑板的面积是多少。
第12题,要让学生明确这道题求的是什么,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能否直接求出?要先算哪一步?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
本节的思考题,实际是求组合图形的面积。需要先分析出涂色部分与两个正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涂色部分可以分成左上和右下两个相同的图形,而每个图形的面积等于一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一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大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从图上可以算出是4-2=2(厘米)。由此可以求出大正方形和小正方形的面积分别是16平方厘米和4平方厘米。从而算出左上部和右下部的面积各是16-4=12(平方厘米),阴影部分的面积应是12×2=24(平方厘米)。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教材首先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关于温度和海拔的知识经验,探索学习用正、负数来表示一些意义相反的量,再组织学生分类、归纳、概括,从数的理性高度更进一步地认识了负数,最后教材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引领学生把对负数的认识和理解应用到生活中,从而进一步丰富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应用意识。这样安排即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又为今后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打下坚实基础。
[目标预设]
1、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和意义,认识负数,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并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2、在认识负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联想、猜测、推理等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方法。
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设计理念]
一、注重实效。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提高过程是个稳固扎实的推进过程,本课设计我注重实效性研究: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切入,从找负数、理解负数、到运用负数都力求注意扎实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联系生活。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应该是生动的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各个环节,我都力求与生活联系,选取学生身边的经常经历的事例,引导了学生“从生活中学”,学“生活中的数学”。
三、创新合作。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它不仅仅只是体现教师如何教,还在于体现学生如何学的过程。本课我设计一系列新颖的,能动性强而又有思考价值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设计思路]
数学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本课我先通过检查预习入手,巩固对“相反关系”和“温度计”的认识;接着引导从“天气预报”中探索负数开始,用“海拔高度”巩固对负数的认识,再到生活中找负数的方式探索新知;然后通过分层练习巩固知识;最后通过观看“负数的产生”,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总结本课,并进行适当地爱国主义教育。这种采用“检查预习、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延伸”的模式,宜利于形成高效、实效课堂。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预习题:
(1)、照样子写反话,再与附近的同学或家人一人说一句,另一人说反话。①向前走100米(向后走100米);②小明将200元零花钱存入银行( );③;④ 。
(2)、观察温度计,我知道到了、还知道了。我知道昨天晚上7点的气温是。)
1、互动游戏。
交流预习第一题时,通过游戏了解预习情况。游戏叫做《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或同学)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2、检查交流。
交流预习第二题时,相机出示温度计放大图,了解温度计的刻度情况,主要交流左边的刻度情况,明确其单位—摄氏度,用℃表示。
3、激趣导入
相机小结:小小温度计作用非凡,是预报天气的好帮手,同学想不想学好呀?(想)老师现在就带大家观看中央气象台某天的天气预报。
【设计意图:关注预习,巩固预习成果,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善对温度计的认识,为后面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探索例1、
(1)、将学生带入中央气象台某天的天气预报情景,引导记录城市的最低气温。这是东方大都市——刚举办过世博会的上海(出示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这天上海的最低气温吗?你是怎么看出的?
(2)、这是我们江苏的省会南京(出示温度计图),你能从温度计上面看出南京的最低气温吗?这个温度比上海的气温怎样?(将温度计图放一起,便于学生比较)
(3)、这是我们祖国母亲的心脏——首都北京。猜一猜:北京的气温一般要比上海和南京怎样?学生提出猜想后,出示温度计图,引出北京气温“零下4℃”。
(4)、刚才三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中,南京正好是0摄氏度。而上海超过了0摄氏度,是零上4摄氏度;北京却低于0摄氏度,是零下4摄氏度。是一组相反的量。大家能想出巧妙的方法来记录着两个相反的气温吗?(学生交流自己的设想,老师选择性板书:+4℃或4℃ —4℃等,并交流负号、正号以及它们的读写方法)
(5)、巩固练习。记录其它城市的最低气温,(分别出示同时拉萨、哈尔滨、香港、曾母暗沙、南极中山站等地的温度计图)你能分别写出它们的最低气温吗?
(6)、在温度计上找刻度。师指出温度计是通过酒精柱的高低来表示气温变化的,带有箭头的直线大家并不陌生吧。在下面的直线上,你觉得下面哪个点表示+4,哪个点表示—4呢?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完成后,再让学生尝试在图上表示出—8、—10、10等)
2、探索例2、
(1)、(显示珠穆朗玛峰图)谁知道它有多高吗?(8844米)这个高度是从哪儿到山顶的距离呢?(学生回答后,在添加8844米前面添加“海拔”,并在图上添加一条海平面的水平虚线。)
(2)、世界上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比海平面高的,比如,我国的第五大盆地——吐鲁番盆地,就低于海平面155米(接在上峰图旁边出示盆地图)。大家能从刚才表示气温的方法受到启发,也用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呢?(出示:+8844米—155米)
(3)、模仿练习。课本第6页“练习一”第1题。
(4)、在数轴上尝试表示“— 400”“+3193”。相机揭示“正数”“负数”的概念和数的分类。
3、小结延伸
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看到,在表示气温时,以0℃为界,高于0℃时用正数表示,低于0℃时用负数表示;在表示海拔高度时,以海平面为界,高与海平面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用负数表示。由这两种情况想开来,同学们觉得还可以用正数、负数来表示哪些相反的数量呢?
【设计意图:先借例1抓“相反关系”;初步认识负数;再借例2用“海拔高度”巩固认识负数;最后推广到在生活的其它领域寻找负数。这样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分层练习,深化理解
1、基本练习。将黑板上的数(说明:出示的数都是可以在黑板上粘贴、移动的)移到圆圈内
正数负数
(1)0为什么不移?(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你还能再写几个正数和负数吗?
(3)观察这些正数,你发现了什么?(正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我们以前学过的除0以外的数都是正数)
(4)你是怎样理解负数的?(负数小于0,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相机板书大于号,形成板书:正数>0>负数
2、对比练习。选择合适的结果天在括号内。
我国多次成功发射神舟系列飞船,其中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为( )以上,而背阳面却低于( ),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 ),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① 21℃ ② 100℃ ③ —100℃
3、综合练习。
比赛羽毛球规定了标准重量。4只羽毛球称重并后标准重量比较后,记录为:
1号—0.15克2号0克3号+0.7克4号—0.2克
(1)2号羽毛球真的就重0克吗?
同桌先交流自己的想法,再集体交流。
(2)几号羽毛球最重?几号羽毛球最轻?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通过循序渐进地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正、负数的意义;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寻找并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以求达到学为之用的目的】
四、小结揭题,拓展延伸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课题一: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P72的内容,练习十五的第1-4题,认识图形。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能够辨别这些图形。
教具、学具准备:
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的实物,同样大小的.正方体8个。
教学过程:
一、新课
1.初步认识长方体。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拿出一个纸盒)。大家看,这是一个纸盒,谁知道它是什么形状的?板书:长方形。
让学生数一数纸盒有几个面?教学生有顺序的数法:上下,左右,前后各两个面,一共是六个面。
再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其中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学生看一看长方体的各个面和相对面有什么特点。
这样使学生明白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的形状相同。
2.初步认识正方体。
出示一些正方体的实物。问:谁知道它们是什么形状的?板书:正方体。让学生数一数正方体有几个面?并且指出正方体的六个面有什么特点?
3.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
4.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
出示一些实物,让学生辨认。
课间活动。
5.做P72的“做一做”
二、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五的第1-4题。
三、小结
回忆长方体有几个面,相对面一样吗?
正方体呢?
认识图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有余数除法》学生对于除法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概念。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有余数除法,在探究中理解有余数除法,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理解余数的含义,探究除数与余数的关系,并知道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名称,并且体验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性。
教学目标:
1、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教学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关键:
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
课件、挂图等。
现实生活的联系性。
学情分析:
由于二年级学生,他们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想象丰富,求知欲旺盛;学习责任感不断增强,但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他们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干扰。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逐步树立自信、自尊、自律等积极心态,是他们通过思考,提高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基础,也是教师需努力和强化之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6÷818÷821÷8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
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1、师:上节课我们解决了分橘子的问题,学习了用竖式计算除法,
2、如果把板演的数21换成55,你会做吗?(出示分草莓画面,让学生理解题
意,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放几个,还剩几个?
3、探究试商的方法: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2)指名回答,板书:55÷8
师过渡语:面对要分的数目比较大,当我们再采取一次一次的分,继续利用学
具来分是比较麻烦和困难的,那怎么办呢?
(3)先引导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55,又比55小。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以商6。
列式55÷8=6(个)……7个。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
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
又要比被除数小。
3、引导学生总结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除数与几相乘的积最接
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几。二乘,商和除数相乘。三减,被除数减
去商与除数的乘积。四比余数比除数小。
4、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P5“试一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了解制作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一般方法。
2、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根据数量多少描点、连线。
3、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数量的简单分析。
4、体会统计在生活里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看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中数据及其变化情况作简单分析。
课前准备:
1、让学生收集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自己的体重情况,并制成统计表;
2、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3、制作本节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教师叙述:小明是一个气象爱好者,在老师的指导下,他认真地收集了20xx年每个月的降水量,并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多媒体出示64页统计表)。
教师叙述:小明为了比较形象具体地把收集来的数据表示出来,他把收集来的数据制成了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根据第64页例题制作的单式条形统计图)
问: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
它用什么表示每个月的降水量的?有什么特点?
二、初步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入新课
1、教师叙述:后来,小明把它改成这样一幅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例题单式折线统计图)
问:这幅统计图与刚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导学生看懂图中每个月的降水量是多少,弄清折线上升、下降与数量变化的关系)
2、揭示课题
这幅统计图叫做单式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
1、师生共同制作图
(1) 师生共同边说教师边用多媒体演示至画好横轴、纵轴、网格后的图。
(2) 针对一月和二月的降水量,让学生说说如何描点?(学生说,教师用多媒体演示。)
(3) 问:怎样连线?(突出顺次,教师用多媒体演示连线过程。)
(4) 制好后检查。
2、指导学生看图
问:从这幅单式折线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相邻两个月之间,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归纳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请你说出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指出:折线统计图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可以清楚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板书:特点:表示数量的多少;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问:小明为了表示20xx年降水量变化的情况选用哪一幅统计图比较好?
教师叙述:所以小明把这幅折线统计图寄给了当地的防汛抗旱总指挥部,为当地的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一点依据。我们也要学习小明,小能人做大事,用自己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实际,这祖国的发展作点贡献。
四、巩固练习
1、(1)根据自己收集的一至五年级第二学期的体重制成折线统计图。
(2)画完后相互交换检查。
(3)同桌根据自己制成的折线统计图相互说说自己的体重变化情况。
(4)到实物展示台前展示自己画的折线统计图,并向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2、教师叙述:小红生病了,在今年6月79日住进了医院。医院每隔4小时给她量一次体温并把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66页第一题图)
(1) 指导学生看图。
(2)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3) 这幅折线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见到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指出:在实际运用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作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六、深化拓展
教师叙述:我是育才文具店的老板,你们都是我的员工。我收集了本店二至九月钢笔销售的情况,并制成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图)进货多了,我怕卖不掉,积压资金;进货少了,我又怕不够卖,赚钱少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神奇的扑克
教学内容:
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小王=月亮红=白天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大王=1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
三、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能用所学知识识别和判断角,并能向别人介绍角。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
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剪刀,活动角,不规则纸,绳子。
【教学过程】
一、操作感知,引入概念。
师出示一个颜色鲜艳的长方形盒子,装有学生已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生闭眼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形状。师语:我们来玩一个猜图形的游戏,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图形?(先猜圆形,再猜长方形)追问:“这次你们为什么不猜成是圆形?你是根据什么来猜测的?”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图形朋友——角(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参与活动,新课开展。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师:你发现了什么?咱们比比看,谁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2、抽同学汇报,表扬发现角的孩子。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2、引导正确指角。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
3、同桌互相指角。
4、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三)小组合作,折角
1、折角。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
2、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3、还有不同折法的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对折出来不是角的要让学生指出并说明理由。
4、说一说折的角的各部分名称,
(四)动手操作,做角
1、做角。
师:刚才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初步认识了“角”这个朋友,那么现在我们动手来做一个角。
学生选择材料自己做一个角,然后交流。
师:你还能用什么做成角呢。
2、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怎么又会变小呢?(两条边收拢一些)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
3、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的'小的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
(2)重叠法。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4、课件出示主题: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小组讨论,代表汇报。
(五)体验感悟,画角。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的表面中有角,只要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师: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3、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三、练习与巩固。
1、辨认角。课件出示书上第1题。
2、数角。课件出示书上第2题。
3、比较角。课件出示书上第3题。
4、一张正方形纸,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做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初步认识了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05-30
小学数学复习教学设计02-27
小学优秀数学教学设计优秀05-08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06-1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06-13
小学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04-1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