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1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根据色彩、形状、用途等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的过程,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
能力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简单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好处,初步养成有条理整理身边事物的习惯。
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关键: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活动增加感性认识。
教具准备:CAI,动物卡片,各类小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知
1、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参加森林王国的最爱整洁小家庭的评选活动吗?CAI播放:在一片郁郁葱葱林里,一只百灵鸟手拿喇叭在广播:“森林王国的居民们请注意,最爱整洁小家庭的评选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大家作好准备,下面开始评选。”动物评委大象、梅花鹿、熊猫、狮子走向动物们居住的房子。先是小蝴蝶的家--很多不同颜色的花朵按颜色分类放得整整齐齐;再是袋鼠的家--很多玩具按形状分类放得整整齐齐;然后是乌龟的家--很多鹅卵石按大小分类放得整整齐齐;再是小白兔的商店--货柜上第一层是学习用品,第二层是生活用品,第三层是各类蔬菜;此时,评委们面露喜色,当来到小猴子的家时,(38页图)一片狼籍,评委们目瞪口呆。
2、教师导入:当评委们来到小猴子的家时,为什么都呆住了?(因为小猴子的家乱七八槽的,没有别的动物的家那样整洁。)
3、CAI显出:小猴子可怜的样子,用可怜的语调(配音要逼真)说:“小朋友们,你们快帮帮我吧,我也想有一个干净整洁的家”)
4、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帮助小猴子把它的家整理得整整齐齐的呀?(想),那么该按怎样的方法去把这些凌乱的物体分类整理好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知识--给物体分类,板书;分类。
二、自主探究??建抅新知
活动(1)看一看
1、CAI出示:桌子上有一些三角形、圆形(11个绿三角形、8个正方体,12个铅笔,10数字卡片)
2、师:小朋友们,请看大屏幕,这里有一些图片,小华和小红分别把它们分成了四堆,我们先来看小华的分法:CAI(要显示出分的顺序),大家仔细观察,桌子的左边都是些什么?右边呢?。想一想小华为什么这样分?再看小红又是怎样分的呢?桌子的左边都是?右边都是?想一想,小红为什么这样分
3如果学生同时按颜色、形状分成四类,教师要给予表扬。
活动(2)涂一涂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可以按物体的形状、颜色给物体进行分类,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比如:请大家把书翻开(P40)看第二题这里有许多图片,请大家把在地上跑的.涂上喜欢的颜色。
活动(3)贴一贴
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做游戏。(对40页练习创新整合)请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片草地,草地上空飘着几朵白云,草地下面是一条小河,请小朋友们想一想:哪些东西可以在天上飞?哪些东西可以在地上走?哪些东西可以在水里游?(让学生自由说)再拿出一些卡片(燕子、飞机、氢气球、小鸡、猪、汽车、海豚、鱼、鸭子、兔子、蝴蝶、鹅)。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卡片,看看画的是什么?想想它们分别可以在什么地方?(抽学生到黑板上把图片贴到相应的地方,放轻音乐--⑤只设置音小而活泼的音乐)。
活动(4)??分一分
1、刚才同学们表现得很好,老师为了奖励你们,特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出示八个蓝子,内装各类物体,上用布覆盖。)将八个篮子放在讲台上,请小组长上台领取。
2、现在,每个小组都挑了一篮礼物,不过上课前(老师在装礼物的时候因为时间来不及了,所以装得乱七八糟的,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刚才学习的给物体分类的方法,将篮子里的礼物进行分类整理,在桌子上摆好,看哪一组的同学摆得又对又快,并想一想你们为什么要那样分类?
3、学生自由分类整理
4、小组演示:你们真能干,很快就整理好了,现在,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来告诉大家:你们是怎么分的:分了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生1:按颜色分类:将篮子里五种不同颜色的花儿分类排放好。5类
生2:按形状分类:将篮子里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积木分类摆好。3类
生3:按大小分类:将篮子里的柚子、苹果、葡萄、梨子、桂圆分类摆好。3类。板书:大小(也可能学生会按种类分,教师应予以肯定。板书:种类)
生4:按用途分类:牙刷、梳子,尺子、钢笔、本子,饼干、糖,帽子、鞋子)4类。板书:用途
5、分别给予表扬,对于说得特别好的学生给予握手的表扬(老师在走下讲台时,巧妙而不露痕迹的将讲台早已装好学具子碰倒,使学具四处散开)。
活动(5)帮一帮
1、刚才老师不小心将学具碰倒了,谁来帮老师收拾一下?(请生上台收拾,让生归类放好给予表扬)
2、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分类的方法,有能力帮助小猴子整理房间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吧?你们看,小猴子的家里有一个书桌和玩具架,还有学习用品和玩具,它们放得真乱啊!这些玩具和学习用品应该分别摆放在什么地方呢?(1)我们先看看地上的玩具应摆放在哪里?(2)这地上的笔应放在哪儿?(3)这个笔筒应摆在什么地方最合适?(4)这书桌上还有两个玩具也应该摆放在哪儿?(5)这个文具盒放在书桌中间会给写作业带来不方便,那么,放在哪儿最好呢?(6)这些书应摆放在哪儿?(7)这个书包呢?(CAI出示上述画面,抽学生用鼠标拖动物体放到合适的位置)(完毕,CAI显示小猴子咧嘴大笑:“太舒服了,谢谢你们!”)
活动(6)比一比
我们已经帮小猴子整理了房间,也学会了一些分类的方法,那么你们能不能运用学到的方法,将自己书包的东西进行分类?请大家把书包拿出来,比一比,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开展争当小能人活动,小朋友们,请把你们的书包拿出来,用我们刚学到的方法进行整理。(准备几面写有“小能人”字样的彩旗,谁整理得好而快就奖励他一面旗帜。
三、引导归纳??深化新知
这节课,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了分类的方法,知道了可以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来分类,在生活中,我们给物体分类时常根据不同标准,比如:物体的大小、用途、种类……只要大家能说出适当的理由。我们都可以对物体进行分类,今天回家之后,请大家对自己的房间进行分类整理.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或者提出问题,并能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2.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获得数学的思考方法,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引入课题
(一)情境创设师:我们前边学习了如何解决问题,今天就和老师一起来复习一下本册我们学到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引入课题师:不过,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帮忙去解决,你们有信心完成吗?好,下面我们就以闯关的方式,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好玩的吧?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对本课学习的内容充满期待。】
二、情境铺垫,解决问题:
(一)情境一:猴子。
1.他们先来到树下,准备摘梨: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两个已经条件。
2.谁来帮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吗?引导学生发现,没有问题,不能解决。
3.谁来提一下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树上还剩几只猴子?
4.谁能完整地把这个问题叙述一遍?
5.这道题是已知什么?求什么?你能帮助他们解决吗?来,试试看!
6.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
7.指名汇报,集体讲评,教师画出线段图并完整板书解题过程。
(二)情境二:分桃子。
1.摘完了梨,我们来分桃子,课件呈现情境图:分步呈现图与已知条件。
2.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看图,得出:已知我们班27人,每人分1个桃子后,还剩4个。
3.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引导学生提出:一篮有多少个桃子?
4.你会解决吗?请独立解答。
5.学生解答完成后,让学生汇报,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画出线段图,并板书解答过程。
6.小结: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可对照线段图来观察)
(1)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是:都是已知两个条件,求一个问题,不同点是:第一题求部分,而第二题求总数。
(2)引导学生发现:这1道题是已知整体,求其中的一部分,所以用减法解决;第2题是已知部分,求整体或总数,所以用加法解决。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解决最基本的数学问题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提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境三:比花多少。
1.多美的花儿啊,有牡丹、月季和菊花等。课件呈现情境图:
2.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3.课件呈现问题(1):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
4.看到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想提醒大家注意的?引导学生发现:
(1)因为问的是月季花比菊花多的盆数,而没有问牡丹。所以,这个问题与牡丹的盆数无关,也就是说20盆牡丹是多余信息。
(2)因为我们要求的是月季比菊花多多少盆,就是求45比30多多少。
5.学生独立解答。而后汇报,讲评。
6.小结:
(1)如果没有刚才那位同学的提醒,你会不会出错呢?
(2)我们在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应该怎么办?
7.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让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评价,不正确或不完整,教师要帮助其修改或补充。
(2)提出问题后,学生分析,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有一个多余条件的问题的练习,进一步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给予及时的评价,提高他们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情境四:分糖。
1.课件呈现情境图:
2.学生观察:小明和红红分别有多少块糖?红红还剩多少块?小明还剩多少块?
3.呈现问题:
(1)红红吃了多少块糖?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3)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4)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5)根据结果,带领学生再次理解“已知总数求部分”、“多余条件”。
4.小结:这个问题和前面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样吗?引导学生发现:
(五)情境五:运梨。
(1)学生同桌讨论交流完成。
(2)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都应给予肯定。
(3)如果学生没能汇报完整,再请另外的学生补充回答出另一种。
(4)前面所解决的问题结果都是唯一的',而本题结果是多样的;
(2)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需要指出的是:不管用哪种方法,第一次运走的数量与再次运走的数量发生变化。教师可以举例说明。
5.呈现问题2:小平呢?
(1)这个问题只有三个字,谁来完整的把这个问题表述出来?引导学生说出:小平可能套中了哪两个玩具?
(2)学生独立解决。
(3)指名汇报,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师生共现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这道逆序、开放的练习,让学生在利用方法与策略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与灵活性。】
(六)情境六:母鸡下蛋。(同数相加)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
【设计意图:本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认知水平,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水平的方法来解决。】
(7)情境七:分装鸡蛋。(减去相同的数)
1.课件完整呈现情境图:从图上你了解了哪些信息?装满是什么意思?
2.你会解答吗?学生独立完成。
3.学生汇报,让学生说出思考过程,教师板书方法。(连减法、列表法、画圈法)
【设计意图:本题的解决方法有多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认知水平,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水平的方法来解决。】
三、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一)全课总结
1.哪个同学来说一说: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2.本课结束后,我们本册的数学学习就完成了,但我们的数学学习还将继续,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知识。我们也将接受更多、更大的挑战。你们有信心接受这样的挑战吗?那我们就先来试一试吧?
(二)拓展延伸
1.课件呈现情境图:(各种商品及相应的价格)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
2.理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来。
3.同桌互相合作,讨论交流完成。
【设计意图:本题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可以用同数连加的方法计算,也可用减去相同数的方法计算。把本题放入拓展延伸环节,既是为了今后学习乘、除法作铺垫,也是为了数学学习的有效延续,让学生对未来所学知识充满好奇心与期待!】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介绍,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形象的感知一些比较直观的特征,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相互学习、观察等诸多能力。
2、通过储蓄罐,乘车付钱,买东西这三种方式来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
3、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学生相互间的帮助主动探究1元=10角。
4、适时渗透思品教育,从而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学具(真币、模拟人民币)、小黑板、储蓄罐。
教学流程:
1、情境引入:谈话,说话。
2、认识活动:介绍、整体认识。
3、探究元角:1元=10角→进一步认识元与角的关系→运用。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生谈话
教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金元宝的储蓄罐
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教师出示金元宝)
学生:金元宝、储蓄罐
教师:看到金元宝你会想到什么?
你们有储蓄罐吗?他有什么作用呢?当你把自己的零花钱慢慢变多的时候,你打算怎样用他们呢?
教师:那你知道买这个要多少钱呢?
学生猜价钱,教师引导,加深对数的大小的体会,同时感受“区间套”的逐步逼近的思想方法。“你猜得贵了,便宜了……”
学生猜到后,让他们看储蓄罐上的标签:18元
2、学生说话
教师:刚才小朋友说到的钱,就是我们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人民币(课件出示:人民币)
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见过或者用过哪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说。
二、认识人民币
1、介绍
教师:在这个信封里有一套人民币,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互相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说一说他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教师参与)
2、整体认识
课件展示,认识所有的人民币:(分两个层次)
l两个1元有什么不同?(区别纸币和硬币)
先展示旧的人民币,在出现新的人民币(区别新旧版)
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人民币,那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钱呢?
让学生自由说
三、探索1元=10角
1、小朋友们乘过城市公交车吗?它需要多少钱呢?
2、可是如果身边没有1元的纸币和硬币,只有一些1角,二角的零钱,你该怎么办呢?同桌两个小朋友可以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比比那个同桌想出的方法多?(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交流方法。并让学生说为什么这样拿。
学生自己上前,把自己的拿的钱粘贴在小黑板上:
1元10角
2个5角
5个2角
1个5角2个2角1个1角
1个2角8个1角
3个2角4个1角
多付找回(展示学生付钱的一个过程)
师:1元钱原来可以付10张1角,也可以2张5角,……那么你知道1元等于几角?
师:那10角等于几元?
(课件展示:1元=10角,10角=1元)
4、进一步认识元、角的关系。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这么多的人民币,同时也知道了1元=10角,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道换钱的题目:
课件展示:图片形式:2角能换()个1角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换”,如何是等价。
在这个基础上再出示其他各题:
1元能换()张5角
1元能换()张2角
5角能换()张1角和()张2角
师生共同校验结果。
重点对5角能换几张2角和几张1角3种方法进行分析。
四、买东西
教师:人民币的知识是很丰富的,人民币的作用也很大的,我们经常要用钱去购买一些东西,这是一些商品(课件展示),每个商品都有价格,如果你有一元钱,你会买些什么?你是怎么买的?
铅笔(1角)
橡皮(2角)
剪刀(3角)
尺(5角)
棒冰(1元)
你可以悄悄的把你想买的东西告诉你的的同桌。
再汇报。
五、小结
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你觉得对你的生活有哪些帮助呢?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其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成语的寓意,并从中受到启发。
3、分角色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方法:愉快教学法
教学用具:课件、小鸟图、青蛙图、白纸、小鸟头饰、青蛙头饰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流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现在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从前,有一口古老的井(在黑板上画一口井),井里坐着一只青蛙(在井里贴青蛙图)。一天,一只小鸟飞来落在井沿上。(在井沿上贴小鸟图)后来,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大家想不想知道呢?大家读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出示提纲,合作学习。(出示小黑板)
1、圈出生字,读一读。
2、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朗读课文,想以想:课文写了青蛙和小鸟的什么事?
三、朗读课文,学文明理。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2、课文中写青蛙和小鸟的什么事?(争论天的大小的事。)
3、它们各自的看法是什么?用--画出。
(青蛙: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4、“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用“无边无际”说话。
5、?它俩谁说的对?它们为什么会这么说?用……画出。
6、?看课件,思考: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小鸟看得多,见识广。)
7、青蛙同意小鸟的看法吗?从哪儿看出?
8、“大话”是什么意思?
9、?做实验:学生用白纸卷成筒看天花板,仔细观察:纸筒中看到的天花板与平时看到的天花板有不同?为什么?从而明白“坐井观天”的意思、寓义。
(目光狭小,见识少。)
10、青蛙认为自己不会弄错,它弄错了没有?
11、拓展:我们怎样才能让青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让它从井里跳出来看看。)
青蛙从井里跳出来会说什么呢?
四、角色朗读,再现情境。
1、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2、指名分角色朗读。
3、学生分角色戴头饰表演课本剧。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8个生字及其词语。
教学难点:准确、美观地书写8个生字。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提问:“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学习生字
1、抽读3个会认生字,给生字组词。(沿?际?信)
2、抽读8个会写生字,说说在课文中的词语。
(信?沿?抬?际?蛙?错?答?还?)
3、指导学习课后“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1)读一读词在课文中的句子。
(2)仿照词在课文中的用法自由说话。
(3)指名说、评议、订正。
4、指导学习会写得字。
(1)你认为哪些字最难认?你是怎么记住的?
(2)你认为哪些字最难写?
重点指导:
沿:第五笔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
答: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合”。
蛙:右边是两个土。
(3)练习写字,完成“我会写”。
(4)展评作业。
板书设计:
小鸟--??天无边无际:看的多?见识广
坐井观天
青蛙--?天井口大:看的少?见识少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85页例1以及课后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基本技能:让学生发现、经历、探究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通过比较,从而理解并掌握找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推理能力。
2.数学思考: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合理、清晰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合作中逐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4.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体会一组图形重复出现多次就是排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水彩笔、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感知规律
师: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
(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
师:真不错,那再换一组头部运动:左右左右左右。(学生随着老师的示范不由得跟着做下去。)
师:做得真好!刚才小朋友们为什么学得这么快?
生:因为动作太简单。
生:就是几个相同的动作重复做下去。
师:那你们能不能也创造一组这样的动作让大家跟着做一做?
(学生思考,自己比划。)
师:好,谁先上来把你创造的动作教给大家,看谁最勇敢。
生:一边说边做。
师:真棒!创造了这样特殊的动作让我们大家做,其他小朋友还有没有自己的动作。
师:像这样的一组动作重复做下去就叫做规律。这节课,我们就学习找规律.(板书:找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课始我安排了“做律动”的游戏,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感知了规律的存在。】
二、引导探索,认识规律
1.观察场景,探究规律
师:同学们开了联欢会,特意把场地装扮了一下。看,漂亮吗?用什么打扮的?(出示课件)
生:有花、彩旗、灯笼。
师:都是什么颜色的?
生:有红旗和黄旗,有红灯笼、蓝灯笼,还有红花和紫花。
师:它们是乱摆乱放的吗?
生:它们排列的也有规律。
师:那好,我们就来研究都有怎样的规律。(出示彩旗的课件)彩旗是按怎样的规律排列的?把你看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同桌之间合作)
师: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黄红黄红黄红。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我发现彩旗在排列时是一面黄旗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一面红旗这样重复地排列下去的。
师:很棒,那是以什么为一组排列的呢?请你试着在书上圈出来。
生:是按黄红为一组重复地排列的。
师: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找规律已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要想完整的表达却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把规律说完整、说清楚,既加深“规律”在学生脑中的印象,又体现了对学生学会完整表达自己思考方法习惯的培养。】
师:是啊!彩旗是按这样的规律排列的,再看看灯笼呢?(课件出示灯笼的排列,留给思考的时间)
生:灯笼是按一个红两个蓝为一组这样排列的。
师:是这样吗?(是)看小朋友又有怎样的规律?看谁找的最快。
生: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排列的。
师:是的,彩旗是按黄红一组重复排列的,灯笼是红蓝蓝为一组重复排列的,小朋友是一男一女为一组有规律的排列的。从这里找到了这么多的规律,棒极了!
师:看,谁能猜一猜这个后面是什么?
生:后面是一个红色三角。
师:可以怎样想呢?可以先观察形状再观察颜色。
生:因为前面的图形是按一红一黄有规律的排列的,所以后面是一红一黄。
师:小朋友们同意吗?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说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环节设计了“想一想”的场景,让学生在自己喜欢活动中,探究发现规律、体验规律,使学生在动眼、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加深规律的概念】
2.图形的规律
师:按你找到的规律,把后面空白的图形涂上颜色。(学生拿出图涂色)
教师巡视,发现有涂完的同学,可以让互相介绍自己的想法。
师:谁来介绍你的方法?
生:我是这样涂的。前面是按绿黄一组重复排列的,到了这里正好是涂绿色和黄色。而三角形是按黑红紫这样的顺序重复的,后面就要是红色和紫色。(学生到展示台前介绍)
师: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
生:同意!
师:检查一下,有没有涂错的同学?
生:没有。
师:把纸和彩笔放在桌子的最前面,看谁收拾的最快!
师:看到小朋友们都能找到图形的规律,顽皮的智慧星想来考考大家,故意把一些图形藏了起来.
(课件演示:顽皮的智慧星笑着挡住了每一组其中的一个图形)
师:看!智慧星先把谁藏起来了?生:红色的圆形。
师:同意吗?生:同意。(课件演示:智慧星消失。)
师:智慧星又把谁藏起来了?生:黄色的倒立的三角形。
师:对吗?生:对。
师:这个智慧星的后面是谁?生:绿色的三角形。
【几组图形的规律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当课件演示掌声想起时,学生的热情很高,会忍不住也鼓起掌来,充分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并且争先恐后的抢着回答问题。】
3.猜规律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都猜对了。下面,老师也想摆一摆有规律的图形,请看老师做的。(出示PPT)。
师:谁来猜一猜,老师下面接着会怎样摆?
生1:会是一个红色正方形和一个蓝色圆形.
生2:可能是一个黄色的三角形。(教师接着操作)
师:谁猜一猜,下面会是什么图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一个红色的'三角形,两个蓝色的圆形。)
师:为什么第一次答案多种多样,这一次都认为是一个红色的正方形和两个蓝色的圆形呢?
生:因为前面就两个图形,还没有找到规律,后面找到了规律了。
师:是呀,只有图形重复出示了两三次之后才能找到规律。也就是说图形的规律不仅要看形状、颜色,还要看数量。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本环节让学生在猜测图形的活动中,更加明确规律的概念,加深对规律的认识,培养了推理能力。】
三、实践运用,体会规律
1.85页做一做。
2.欣赏规律美
师:生活中规律也是无处不在的,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有规律的图片,请欣赏。(课件演示)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通过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欣赏规律,让学生发现原来数学离我们并不远,原来我们的学的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
3.创造规律
师:这么多的规律,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其实,你们的双手就可以创造出很多的规律美。现在请小朋友们当一个小小设计师,发挥你们聪明才智,创造出规律行不行?要求:用彩笔创作规律,分组合作,想想该怎样设计才有规律,然后动手画一画。看哪组作品最多。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活动结束后,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展示)
【在本环节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摆学具的活动中创造规律。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创设出更多、更复杂的规律,培养了他们的大胆创新意识。】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规律,找了规律,并且创造了这么多的规律,希望你们长大后当一个真正的大设计师,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丽、富强!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648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认识1元=10角、1角=10分。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购物活动,学生初步体会到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功能和作用。
3、适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学生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掌握100以内数的认识及已知道用钱才能买到东西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接下来学习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打下基础。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音乐、文字补充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课件出示:在碧绿的青草地上,喜羊羊和它的同伴们为即将举行的联欢会而忙着羊村长要发东西奖励大家:喜羊羊要尺子、沸羊羊要铅笔、暖羊羊要橡皮、美羊羊要小本本,可把羊村长难住了。)
1、谈话:每只小羊要的东西都不一样,该发什么好呢?
2、交流钱在生活中的用处。
3、揭示课题:认识人民币
二、自主探究、引导点拨
(一)认识人民币
1、元、角、分
(1)小组合作:拿出学具人民币,把你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小组同学听,并说说你是怎么认的?
(2)人民币单位:元
(3)爱护人民币教育
(课件闪动人民币左上角的国徽)
(4)介绍人民币的种类:新币、旧币、纸币、硬币。
(课件出示不同的1元)
(5)单位:角
(课件出示纸币1元和1角各一张:这张纸币上也有数字1,为什么它是1角而不是1元?)
(6)认整套人民币:谁还想当小老师,上台介绍你所认识的人民币?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7
一、教学内容简述:
本节课主要是学习一些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本课时让学生找的都是一些直观图形和事物的变化规律,还未抽象到数,所以应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让学生能在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中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本课的学习能为将来“循环”的理解奠定基础,也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活中有规律事物的美感和规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本节课没有把握好,那么对学生后面的继续学习将会造成影响。
二、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操作、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欣赏和发现数学美的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的排列规律。
难点:引导学生创造出有规律的排列。
四、原始教学设计:(要点简述)
原设计方案先创设情境:过二十多天就是同学们自己的节日了,“六一”儿童节,你们想不想在那天把自己的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课件展示主题图,出示彩旗图①观察小旗的规律,②观察彩花的规律③观察灯笼的规律④小朋友的规律。然后摆一摆: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动动手好不好?出示课件:图上画了什么?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照规律照着摆吗?试一试,找出规律.
五、教学反思:
原本的教学方法仍是以教知识为主,虽然让学生上“摆一摆动动手,并未体现学生要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在学习中尚未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二期课改的精神相违背。
六、教学改进设计:
(一)突破口设计: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和分类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找规律这一内容。因为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形象思维较为发达,所以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富有儿童情趣且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和内容。对学生来说,没有什么比兴趣更能引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了。因此,在教学导入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利用游戏,感知规律。带大家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听得最认真,反应最快。在游戏中感悟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本堂课的兴趣。
(二)教学思路设计:
由于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层次上差别较大,所以在整堂课中,仍旧贯穿执行“分层学习、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思想,学生从中体验较之以往不同的学习方法。关键是,学习内容必须由浅入深,自主探究必须让学生可操作。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利用游戏,感知规律
1.孩子们,今天温老师要带大家来玩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动作接龙”,看谁听得最认真,反应最快。
这节课,老师想带领小朋友们做几节律动,看谁的眼睛亮最先学会,好不好?
(教师示范:拍手两下拍肩两下。师重复两次后边做边说:学会的可以跟着老师做。师生一同接着活动,重复四、五遍后教师喊停)
师:摸摸鼻子摸摸耳朵,摸摸鼻子摸摸耳朵……(边说边做)
哎呀,温老师忘了后面该怎么做了,谁能帮帮我?孩子们真棒,再来下一个。
2.小朋友们真厉害,你们是怎么想到后面的动作的呢?对,像这样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是一种规律。(板书:“规律”。齐读规律2字)
生活中到处都有规律,只要你做个爱观察的孩子,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认识规律
1.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准备布置会场,我们一起去帮帮忙吧。
2.课件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
(1)课件逐步出示彩旗图,这里的彩旗需要大家帮帮忙,谁会想办法,红旗后面挂什么颜色的旗子?首先来研究彩旗图中的规律。
a.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都猜是黄色?看看对不对。(点击鼠标,出现黄旗)。猜得真准!你们是怎么想的?
b.如果让你给彩旗分分组,好把彩旗排列的规律看得更清楚。你准备怎样分?谁来指指?(小旗就是这样一组一组重复出现的,规律就看得特别清楚了。)一面红旗一面黄旗为一组,所以红旗后面是黄旗。这个任务已经完成了,表扬一下自己。我们来看看彩花还需不需要我们帮忙。
(2)课件出示彩花图和灯笼图。
师:彩旗的规律我们已经找到了,那么彩花的排列和灯笼的摆放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朵花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该怎么给它们分组呢?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学生思考、交流。)该怎么分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击,出现正确分组。)谁能说一说?谁还能说?
三、欣赏规律美,寻找生活中规律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像这样有规律的排列在我们的身边到处可见,这样不仅显得整齐,而且很漂亮,给人以美的享受。只要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规律就在我们的身边,请你仔细找一找。
生1:教室的座位是按一排桌子一排椅子又一排桌子一排椅子的规律排列的。
生2:小朋友的毛衣图案是按一条红一条黄又一条红一条黄的规律排列的。
生3:女同学辫子上的皮筋颜色是按一个蓝一个红一个绿又一个蓝一个红一个绿的规律排的。
生4:斑马身上的图案是一条黑一条白又一条黑一条白的。是有规律的。
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真的是无处不在呀,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一起来欣赏规律的美吧。
课件演示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学生欣赏规律,感受规律。
四、实践操作,用规律创造美
学生实践活动:按规律摆一摆,规律创造美
师:我们小朋友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手中的图片摆出规律创造美!(想怎么摆就怎么摆,但必须按规律摆)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各种颜色、形状不同的图形数个,动手在纸板上有规律地排列,然后交流)
1、分组讨论交流,创造规律。
2、汇报,展示作品。
五、拓展延伸 猜一猜,后面应摆什么图形?
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七、改进体会:
在本节课上,情景的创设使我在课的一开始就把学生抓住,为课的后续推进创造了条件,较之前一节课“老师强制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方式,效果明显提高,本环节的教学比较详细、具体,先让学生自己去找排列规律,学会用语言表述规律,同时利用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一组”的规律性排列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对圈出、画出重复部分的操作活动,突出规律的“核心”,加深学生对于规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下一环节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铺垫
最后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规律、欣赏规律、创造规律在让学生意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并感受到有规律的事物能带来美感。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体现“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符合新课标和新理念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8
教学内容:
第48~49页例题,:“想想做做”地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的简单规律。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以及与他人交流等活动,发现事物中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用数学的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探索和合作交流“找”出间隔排列的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一部分:初步感知规律(2分钟)
1、出示图,你能猜猜接下来老师会放什么吗?
2、你们都是这么想的吗?咦,猜得真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这是一个隔一个摆的,象这样的一个隔着一
个排列,我们叫它“间隔排列”(板书:间隔排列)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间隔排列”这种情况中的规律。
第二部分:发现规律(8分钟)
1、看图,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出间隔排列的事物吗?把你的发现轻声地说给同桌听听。
2、谁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你的发现?(学生说时,教师板书)
3、你能在图中找出间隔排列的事物吗?
兔子和蘑菇是不是间隔排列呢?
师边指图形边请学生齐说“兔子、蘑菇、兔子、蘑菇……”
兔子和蘑菇是间隔排列,从兔子开始排,中间隔着蘑菇,一直排到兔子结束。(板书:兔子蘑菇)
数一数,兔子有几只?蘑菇有几个?(师补充板书)
4、兔子排在队伍的两端,我们就把它叫两端物体。(板书:两端物体)
蘑菇排在兔子的中间,我们就把排在中间的物体叫做“中间物体”(板书:中间物体)
5、除了兔子和蘑菇,还有其他也是这样间隔排列的吗?(板书:夹子手帕;树桩篱笆)
6、数数各有多少个?(师板书)
7、总结规律。
师:观察一下这4组事物,有没有一定的规律。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一说
排在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中间的物体比两端的物体少1(板书:两端比中间多1)
两端的物体相同(板书)
(3)师:噢,原来这四组事物都是间隔排列,两端相同,而且排在两端的事物都比中间的多1,反过来,中间的都比两端的少1。
8、一开始的小棒和圆片是不是也符合这样的规律呢?
继续摆小棒和圆片,数一数是否符合刚才找到的规律,如果这里有10根小棒,该有多少圆片?如果这里有15个圆片,该有多少根小棒呢?
第三部分:运用规律(25分钟)
寻找到规律还不够,关键是我们要学会用规律解决问题。
1、先来一个简单的,5个8相加,要用几个加号?
2、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一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3、①小东用30张纸订成一本本子,从头数起,每两张纸之间夹一片树叶,这本本子内一共可以放进多少片树叶?
②明明用同样的方法夹树叶,用了99片树叶,那么明明这本本子有多少页?
4、(1)学校一条大路的一边共插了20面彩旗。如果每两面彩旗之间放一盆花,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2)如果使每两盆花之间有一面彩旗,一共要放多少盆花?
5、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如果需要锯成6段,需要锯几次?
提醒:要注意两端物体是什么,中间物体又是什么?
6、(1)河堤的一边栽了8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指名口答。
(2)沿圆形池塘的一周共栽了8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①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不同?(重点突出“圆形”、“一周”、“一边”)
师:噢,原来刚才是在一条直线上栽柳树和桃树,而现在是在圆形池塘的周围栽柳树和桃树。
可能的结果:7棵、8棵、9棵
②师:这3个结果到底哪个正确呢?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因为在这个游戏中有个小秘密,你如果找到了这个秘密,也许就能知道这道题的正确结果了,比一比,谁能先找到这个秘密。
※排队游戏。
①请4名男同学上来排成一排,想一想,每2个男同学中间站1个女同学,应该叫几个女同学上来?(3个)
②请3个女同学上来站成一排,问:这样排符合我们今天所讲的规律吗?
现在,请这7名同学手拉手围成一圈,看一看,这样排符合我们所讲的规律吗?
该怎么办?(下去一个男生或上来一个女生)
数一数,男生和女生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围成一圈的时候男女生人数相等了)
师:现在你知道这道题的结果了吗?
7、摆花题
①8盆红花摆成了1个正方形,在每2盆红花之间放1盆黄花,应该放几盆黄花?
②8盆红花摆成了1个三角形,在每2盆红花之间放1盆黄花,应该放几盆黄花?
③你有什么发现?
生:如果两种事物围起来的话,不管围的是什么图形,他们的数量是同样多的。
这是间隔排列的第二种情况,首尾相连时,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同的。(板书)
8、拓展题(备用)
任意任意拿几根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并且两端物体相同,摆成一排。
(1)两端都摆小棒,摆了20根小棒,圆片应摆几个?
(2)两端都摆小棒,摆了50个圆片,小棒应摆几根?
(3)两端物体相同,摆了7根小棒,圆片可能摆了几个?
6个,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两端都摆小棒,小棒比圆片多1。
8个,小棒和圆片间隔排列,两端都摆圆片,圆片比小棒多1。
第四部分:总结评价,延伸规律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找一找,看一看,发现了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只要大家平时多观察,多动脑,相信你们一定能找到更多的规律,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
第五部分:课堂作业(5分钟)
完成《一课一练》第37页。
课后作业题:
小小设计师:运用今天学到的规律设计一幅漂亮的图案来。
教后反思:
“找规律”是新课标实验教材的新增内容之一,它蕴含着深刻的教学思想,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的基础知识之一。这部分内容原本是数学竞赛植树问题中的内容,一共有四种类型:(1)一端植的;(2)两端植的;(3)两端都不植的;(4)首尾相连的。现在把这部分内容摆在了课堂教学中,这是一个比较难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从给定的事物中发现蕴含的简单规律,然后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本课的重难点就是找到规律解决问题。
本节课从摆小棒和圆片入手,让学生猜测其中有何规律,揭示这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间隔排列”,然后把间隔排列分成两类,一是两端相同时的间隔排列,二是首尾相连时的间隔排列。第一类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自己的除规律,两端的事物比中间的事物多1。这其中练习题的第二题我是把它归到这一类的,因为这可以把木料段看成是两端事物,锯口看成是中间事物,这样还是满足刚才的规律的。至于第二个类型的题目是在习题中才出现的,我是想通过题目的相互比较,游戏的实际演示,学生会得出不管是什么形状,只要是围成封闭图形并且是间隔排列,那么两种事物的数量是相同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的设想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原因有二,一是课堂上前半部分练习的题量稍稍多了点,占用了一部分的时间,二是课堂上提问的都是班级中的学习有点困难的学生,拖了一点时间,导致了第二种类型的题目讲得不够到位,有点草草收场的味道,于试教时的情况绝然不同,试教时不仅是把课堂内容全部完成,并且还把《一课一练》上相关的习题完成。这也就说明课堂的应变能力还得进一步的提高。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9
教学内容:课本第8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欣赏、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图形中的一些简单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
3、在探究规律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规律能创造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图形排列的简单规律,掌握找规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述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利用比赛,感知规律
记忆比赛:男女生分别记忆两组数据,得出有规律的好记,没有规律的不好记。得出规律的重要性,引出课题:找规律.
二、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数学小精灵聪聪听说我们学习找规律,也来到了这里。他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说呀,在这春暖花开、春暖花开的季节,光明小学一一班的小朋友去公园聚会了!他们把会场布置得可漂亮啦!同学们又蹦又跳玩得可开心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小朋友、灯笼、彩旗、小花。
首先研究装饰物是怎么排列的。
三、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彩旗是怎么排列的?(黄红、黄红)
我们就把这一面黄旗和红旗看作一组。(板书:一组)
2. 接下来讲解小花、灯笼的排列方式。
3、小朋友队伍的排列。
小结:像彩旗、小花、灯笼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按都是按顺序为一组,一组一组重复排列的,而且至少要重复3次,像这样的排列我们就说它是有规律的。
四、学以致用,摆出规律
小组合作,作品展示。
五、智力闯关,应用规律
六、联系生活,找出规律
七、情感教育,总结本课
八、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10
教学目标:
1、通过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
2、通过涂色、摆学具、布置教室等操作、观察、实验、猜测活动去发现规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找规律、认识规律、探索规律、创造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规律,学会找规律。
教、学具准备:
彩带、涂色卡、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明确目标。
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在漂亮的教室里跳舞。)
师:他们的摆放都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找规律。
(板书──找规律)
二、出示探索提纲、引导认识规律
1、先找找彩旗排列的规律。猜一猜,这面旗会是什么颜色?
2、灯笼图和小朋友的队列图。
观察:灯笼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又有什么规律呢?下一个灯笼会是什么颜色,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把你发现的秘密小声地告诉同桌。
3、彩花排列图
讨论:教室里还有彩花,它的规律和彩旗、灯笼的规律一样吗?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讨论讨论。
猜一猜下一朵花是什么颜色的。
再下一朵呢?
三、讨论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思考、交流。)
1、谁愿意把你的发现向全班宣布?
2、你是怎么想的?
3、师生小结:彩旗、灯笼、彩花的摆放和小朋友的.队伍都是有规律的,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出现。
四、动手操作、巩固发展
1、涂一涂。(课本89页“涂一涂”)
2、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一评,涂对了吗?
(学生评议、订正错误)
3、摆一摆、猜一猜。
摆一摆(设计规律,摆学具“○、△、☆”)。
(学生动手操作。)
4、联系生活、运用规律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规律,还有哪些东西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呢?谁来说说。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1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认识人民币》这一课是人教版第二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一年级儿童年龄虽小,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的这种意识还是有的。因此我根据教材先了解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程度,紧接着来认识面值不同的人民币的币值,通过换算人民币明白人民币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最后进行各种人民币的兑换练习,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
2.教学目标:
①经历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人民币的过程。
②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③感受人民币在生活中的作用,接受爱护人民币的教育。
3.教学重点:认识人民币的面值和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
4.教学难点:弄清楚元角分之间的关系,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5.教具学具:带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二、关于教法
本节课属于认知教学,因此在教法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转变教师角色,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索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民币的保护和不乱花钱的教育。让学生知道每一分钱都是父母用汗水挣来的,要学会合理花钱。
三、关于学法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必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三点:
1.在多种情境中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中体验探索的成功。
2.在动手操作进行实践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设疑激趣
首先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都买过东西吗?谁还记得,你买过什么东西,花了多少钱?”让学生充分表述之后,揭示课题“认识人民币”(设计意图:数学知识于生活,也用于生活。我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巧妙引入课题,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更便于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
2.引导探究,自主建构
(1)认识人民币的面值
我首先用猜一猜的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猜猜老师拿的信封里装的是什么?(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自己认识的人民币,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我用“考一考”的形式,指名学生回答并说说你是怎样认出是多少钱的。教师指导学生从颜色、数字、图案、大小等等几方面来说。(设计意图: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能更直观更形象的认识人民币。)
在这个过程中,我把2角和2元的人民币同时出示,让学生说说怎样区分它们。(设计意图:我这样设计,是因为这两种人民币现在不是很常见,学生容易混淆,所以,我让学生比较记忆,使学生能更清楚的认识它们。)
最后,我用抢答比赛的形式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
(2)认识人民币的单位
首先教师提出把这些人民币按照元、角、分来分类的要求,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迅速地分一分,让一个小组在磁力板上分,然后订正,归纳总结出元、角、分就是人民币的单位。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分类整理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让学生真正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学习元、角、分之间的换算
学习1元=10角、1角=10分
首先我和学生做换钱的小游戏:“老师这儿有1元钱,我想把它换成1角的零钱,想一想,你应该给老师几张1角的?如果换成2角的或5角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得出了1元=10角,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接着老师问学生:“谁知道1角等于多少分呢?”指名回答(板书1角=10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首先用换钱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高高兴兴的进入数学世界。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经验探求新知,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让孩子们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主动的获取知识。)这一环节比较难,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走进各组共同参与引导。当学生能答对时教师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3.强化训练,应用拓展
(1)课后做一做
(指导学生看清题意,然后填空,订正。)
(2)练一练第2题
师:同学们,接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玩一个购物的游戏,请你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人民币,轻轻的倒在桌面上,现在请大家用这些人民币想办法凑出5角钱,来买老师手里这个棒棒糖,看看谁能拿得又快又对。(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拿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在同学们能准确地识别人民币,掌握元角分之间的换算关系的基础上,对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进一步用游戏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探索和交流的机会,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做”数学的乐趣。让学生“做”中学,“做”中得到巩固,“做”中学会应用,“做”中学会创造,“做”中得到发展。)
4.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这些人民币的用处是非常大的,而且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所以,我们都要爱护人民币不乱花钱,不能在人民币上乱涂乱画,更不能损坏人民币。
这节课,同学们有那些收获呢?(我们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认识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还知道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这,1元=10角,1角=10分。课后我们和爸爸妈妈再做一做换钱的游戏,进一步巩固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
五、教学反思
有关人民币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有一定的直接经验。在这节课中,我就利用了这一点,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1.紧密结合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这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环境巧妙引入课题,老师问:“同学们,你们清明小长假都干什么?这些地方都要用到钱。”随之引出课题《认识人民币》。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重视小组学习,促进合作交流。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认识人民币的知识比较适合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结合情境摆一摆,通过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活动,既鼓励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的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往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如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说一说是怎样认识各种人民币的,摆一摆,把人民币进行分类整理等。学生在学习中互相交流,提高了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联系实际用数学,提高探究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创设实践的机会。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如模拟购物的游戏,使学生体会做数学的乐趣。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不仅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人教版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P57页,第五单元例5、例6及相关练习。
【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社会经验,上市场购物也少,对人民币只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于要用钱才能买到东西这一补数的等价交换原则只有初步的意识。但是大多数学生对人民币并不陌生,在生活上对人民币有接触,也有一些简单的生活经验,这点是学生学习好本节课的基础。生活经验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数学学习经验,将生活经验上升到数学知识,对一些学生而言还有困难。本节课的教学会使学生对人民币有近一步的认识,是学生在简单的活动中感知人民币的币值和人民币的商品功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方法,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2)认识用两位小数表示的以元为单位的商品价格,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关于元、角的加法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有关元、角加法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民币单位间的简单换算和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
难点:统一单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例5、例6教学挂图、模拟人民币、商品标价签。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过程教学】
一、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今天请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师出示面值不同的人民币让学生复习。)
(1)、人民币的单位有哪些?
(2)、人民币按质地分为哪两类?
(3)、1元=()角1角=()分
(4)、写出下面的钱数
1张伍拾元,2张贰角和1张伍角写作:()
1张贰拾元,1个壹元硬币,1张伍角和1张壹角写作:()
1张拾元,1张伍元,1个壹元硬币,1个壹角硬币和1个伍分硬币写作:()
师:孩子们,你们回答太精彩了!那么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人民币----简单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例5。
师:老师想考考你们,谁来帮帮老师用最快的速度拿出1元2角,然后悄悄的举起你们可爱的小手?
师:我们的小朋友都会拿出1元2角,现在请你们把手中的人民币样本放在抽屉里,然后用端正的姿势来告诉老师?
1、出示例5的主题图,
师:老师是这样拿出1元2角,请看大屏幕。
1元2角=()角。(板书)
师:你是怎样想的呢?
老师引导学生:
1元是10角,10角加上2角,就等于12角。即,1元2角=12角。
2、继续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18角=()元()角。(板书)
想:把18角分成10角和8角,因为10角=1元,8角=8角
所以:18角=(1)元( 8 )角
3、独立完成“做一做”第1题,并说自己的想法。
(二)元、角的加减法计算
师:孩子们,你们刚才帮老师解决了问题,现在用你们所掌握的知识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出示例6的`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们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请学生起来说说)
师:从图中你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然后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回答可以解决,不合理之处,教师纠正。)
师:刚才你们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老师挑出三个问题来解决。
三个问题:
(1)、买一个圆气球和一个爱心气球,要多少钱?
师:你们能自己列出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完成。列出算式后,请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汇报。)
板书:5+8=13角
师:在日常生活中,当满10角时就转化成“元”,所以13角=()元()角。
板书:13角=1元3角
小结:单位名称都是“角”,可以直接计算。
(2)买一个笑脸气球比一个花朵气球贵多少钱?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读题目?
师:“贵”是什么意思?(贵是多的意思,贵多少就是多多少。)
师:你们能自己列出算式吗?请在练习本上完成。列出算式后,请同桌讨论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汇报。)
板书:1元=10角10-6=4角
师:为什么把1元换成10角?
生:1元减6角,它们的单位不一样,只有单位一样的时候才可以计算,因此1元换成10角。
小结:单位名称不同时,要先转化相同单位名称,再计算。
(3)买一个笑脸气球和一个天鹅气球,要多少钱?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板书:1元+3元1角=4元1角
师:谁来用响亮的声音说一说你的计算方法?
生:1元加3元等于4元,再加1角,所以等于4元1角。
小结:进行人民币的计算时,一定要注意单位名称!(全班读一读)
2.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并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57页,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例5和例6的知识。我们把上面的空格填完整。
三、知识运用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人民币的简单计算。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你们愿意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一块三角蛋糕5元一块长方形蛋糕6元5角
一瓶塑料橙汁3元一盒纸盒橙汁3元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买哪种蛋糕和哪种饮料?用了多少钱?(指名汇报)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作业:练习十三第1题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06-24
数学教学设计02-07
数学教学设计07-23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01-03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3-01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反思04-26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总结01-25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02-06
语文下册《争吵》教学设计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