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比的性质教学设计

比的性质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9 08:31:3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比的性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比的性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的性质教学设计

比的性质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下数学第38-39页例4,练习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发现并使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学会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生: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 2、师:如何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生:化简比、求比值。

  3、判断下面每组的比能否组成比例? 4:8和3:6 20:5和28:7生1:因为4∶8 = 1∶2

  3∶6 =1∶2

  所以6∶10 = 9∶15生2:因为20∶5 = 4∶1

  28∶7 = 4∶1

  所以20∶5=28∶7、

  (学生边说教师边用课件展示解题过程,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规范解题格式。)4、师:除了化简比,求比值,还有没有其他更简单的方法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借助现代电教媒体,用形象、直观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

  二、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例4请看屏幕,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回答问题:把原来的三角形按几比几来缩小的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你能根据图中的数据写出比例吗?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汇报。

  2、认识比例的项

  (1)观察这几组比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作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作比例的內项。

  (2)结合6:3=4:2具体说一说在比例6:3=4:2中,组成比例的四个数“6、3、4、2”叫作这个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6和2”叫作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3和4”叫作比例的內项。

  (3)提问:你能说出其它三个比例的內项和外项各是多少吗?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

  认真观察所写出的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1)6和2(或3和4)可以同时是比例的外项,也可以同时是比例的內项。

  (2)6×2=3×4,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

  4、验证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有这样的规律呢?请同学们任意写出一个比例,验证规律。

  (1)与同桌每人写出一个比例,交换验证。

  (2)全班交流:有没有谁举出的比例不符合这个规律?

  5、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个项,即a:b=c:d,那么,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什么?(ad=bc)

  6、小结

  其实这个规律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这叫作比例的基本性质。(板书)学生齐读比例的基本性质、

  7、如果把比例6:3=4:2改写成分数形式,可以怎么改写?

  (1)在这里,谁是内项,谁是外项?

  (2)如果把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结果会怎样呢?

  (3)为什么交叉相乘的积相等?明确:等号两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就是把两个內项和两个外项分别相乘,所以它们的积是相等的。

  8、教学“试一试”

  (1)假设每组两个比能组成比例,说出组成比例的内外项分别是什么。

  (2)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能否组成比例

  (3)交流:以前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是用什么方法?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比入手教学,充分重视了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找准了新知识的生长点。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1)从表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2)从表中选择两组数据,写出一个乘积相等的式子。

  追问:为什么每两个数相乘的积相等? (因为每两个数分别表示速度和时间,它们相乘的积表示路程,甲乙两地路程一定,所以乘积都相等。)

  (3)根据“80×6=120×4”写出比例,。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交流:像这样一个一个举例写出,难免会有重复或遗漏,怎样思考才能很快地一个不漏地写出来呢?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先把80和6当做外项,再把80和6同时当做内项。这样一共能写出几个比例?

  2、练习七第2题

  (1)下面四个数5、7、15和21可以组成比例吗?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观察能写出的有什么规律?

  说明:任意给出4个数判断能否组成比例,可以找出最大和最小项相乘,再把其他两数相乘。

  (3)判断这四个数。若不能组成,你能换掉一个数,使之组成比例吗?

  3、任意从1-10中,写出4个数,判断能否组成比例?与同桌合作完成。一个写,另一个判断。

  4、我是小法官,对错我来判。

  (1)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减去两个内项的积,差是0。

  (2)如果4a=3b,(a和b均不为0),那么a:b=4:3。

  (3)2:3=9:6

  (4)因为3×10=5×6,所以3:5=10:6。

  5、完成“练一练”第2题

  (1)6和4是比例的什么?联系比例的基本性质,括号里可以填什么?指名填空,并说理由。

  (2)学生独立完成第2小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比的性质教学设计2

  4月6日在我校召开了一场有关于高效课堂的研讨会,应区教研室要求,我上了一节示范课。本节课我选择了一节有关于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课。

  我理解的高效课堂应该是教师对学生数学思想的正确引导和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回顾——说一说,利用课本例题1对平行线判定的方法进行复习,增加了自己提问同伴回答的环节,提高了对本例题的要求,从方法、观察图形上对学生进行指导。

  第二环节,应用知识——做一做,利用课本中的例3对平行线的'性质进行复习,增加了求任意夹角的环节,为进一步的两到三步证明奠定基础。

  第三环节,总结方法——辨一辨,总结方法中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图像,明确每个图像中角与线的位置关系。

  第四环节,深化提高——想一想,尝试用两步证明去解决一道关于命题的证明,让学生从中体验逻辑推理,一题多解,以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第五环节,层层递进——考一考,对学生当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在书写过程中体会证明的逻辑关系,对学生的书写格式加以规范。

  反思:能够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能够参与到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效果较好。

  需要改进的方面:在第一环节中的讨论应更具有多样性,给出例1的图形后应该将这道题目彻底放开,学生通过观察图像,自然得出由角相等得到线平行,或者由线平行得到角相等。老师应将学生回答的问题在黑板上板书并按性质和判定两类分开,按这样的方式比之前的设计应该更好一些。

比的性质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了解硝酸的物理性质和重要用途,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

  2、了解工业上氨氧化法制硝酸的反应原理。

  3、通过观察浓硝酸、稀硝酸与金属铜反应试验,培养观察、比较、推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硝酸的化学性质——强酸性、不稳定性和强氧化性。

  2、硝酸的工业生产原理——三阶段、三设备、三反应

  【教师活动】

  《1》 目标解读

  a、硝酸的性质及用途

  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主要用途——

  b、氨的催化氧化法制硝酸

  三阶段、三设备、三原理(与工业上制硫酸进行对比记忆)

  c、浓、稀硝酸分别与铜的反应

  解释原理、现象表述、产物检验,重点是实验综合题目的分析

  《2》 问题引领

  问题1、今天我们所学的浓硝酸与学过的浓硫酸的.性质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2、通常实验室中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接近试管口,试纸变蓝色;另一种检验方法是什么?你知道吗?

  问题3、工业上生产硝酸与工业上生产硫酸有哪些异同点?

  《3》 精讲点拨

  1、硝酸的性质

  2、硝酸的工业生产

  学生活动

  《1》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P100-102 ,完成预学案内容,进一步熟悉硝酸的性质和工业生产原理。

  《2》 合作探究

  探究一:你知道这些事实分别表现了硝酸的哪些性质?请填在后面的括号中。

  (1)久置的浓硝酸显黄色。( )

  (2)铝制、铁制容器常温下可盛浓硝酸。 ( )

  (3)铜片放入硝酸中,溶液变蓝。( )

  (4)碳单质放入浓硝酸中产生大量红棕色的气体。( )

  (5)浓硝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质量会减少。( )

  探究二:I-、S2-、SO32-、Fe2+等离子能否与H+、NO3-大量共存?为什么?

  探究三:为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是NO,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图中K为止水夹(处于关闭状态),F是一半空的注射器,D是尾气处理装置(兼防倒吸功能)。

  (1)设计装置A的目的是什么?为达到此目的,该如何操作?

  (2)在(1)中的“操作”后将装置B中的铜丝插入稀硝酸,并微热,观察到装置B中有什么现象?

  (3)装置E和F的作用是什么,该如何进行操作?

  (4)开始时C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后来又消失了,什么原因?

  《3》 归纳拓展

  1、硫酸的工业制法与硝酸的工业制法比较。

  (1)三阶段 (2)三设备 (3)三原理

  2、硝酸与不同物质反应时,性质表现的规律总结。

  (1)与金属单质反应:

  (2)与非金属单质反应:

  (3)与低价态金属化合物反应:

  (4)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5)与碱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4》 技能应用

  《5》 体悟反思

比的性质教学设计4

  [引言]我们都听说过“真金不怕火炼”,这说明金子即使在高温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有些金属如铁、镁等能存放在空气中,但在加热时能与空气或氧气剧烈反应,甚至燃烧。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呢?

  [板书]一、金属与非金属的反应

  [探究实验3-1]钠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吗?

  [学生探究]用镊子从桌上盛放钠的试剂瓶里取出一小块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注意,不可用手接触),放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割,请仔细观察其断面处的变化。

  [师]描述你们所看到的现象。

  (钠很软,刚切开时,其断面呈银白色,后逐渐变暗)

  [师]回答得很好,请把刚才切割的钠块用镊子放回原试剂瓶中。请大家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并结合课文总结出钠的物理性质。

  [板书]

  1、钠( sodium)的物理性质: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是热和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问]钠的光泽为什么很快变暗?

  (钠却与空气充分接触,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以致变暗。)

  [讲]好,事实上,是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在常温下与钠反应生成了氧化钠,从而使金属钠失去了光泽,纯净的氧化钠是一种白色粉末。

  [板书]2、钠与氧气的反应:

  (1) 常温下:4 Na+O2==2Na2O (白色)

  [问]为什么要将钠保存在煤油或者石蜡油中?

  (为了隔绝空气,防止钠被氧化。)

  [讲]常温下,金属钠在空气中就会发生变化,这说明钠比铁、铝、镁等金属活泼得多。那么,如果加热,钠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还会生成Na2O吗?

  [资料卡]氧化钠(Na2O)和过氧化钠(Na2O2)都是钠的氧化物,Na2O是白色的粉末,Na2O2是淡黄色的固体。

  [探究实验3-2]钠在空气中加热生成的是Na2O还是Na2O2?

  [学生探究]取黄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钠,吸干表面的的煤油,切掉外面的氧化层,放在坩埚里,加热至钠块燃烧。

  [讲]实验时应注意,钠开始燃烧后立即撤掉酒精灯。

  实验现象:可观察到钠受热先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接着燃烧起来,火焰呈黄色, 最后生成淡黄色固体。

  结论:钠的熔点较低,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Na2O2 。

  [板书](2) 加热时:2Na +O2=== Na2O2 (淡黄色)

  [讲]除了金属钠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金属表面生成一层氧化物,有的氧化膜疏松,不能保护内层金属,如铁表面的铁锈;有的.氧化膜致密,可以保护内层金属不被继续氧化,如镁、铝表面的氧化层。所以,在点燃镁条前,常用砂纸打磨,这样点燃起来更容易些。铝的情况如何呢?

  [探究实验3-3]未打磨的铝箔和打磨过的铝箔加热现象会有不同吗?

  探究步骤:剪一小块铝箔,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轻轻晃动。观察现象。另取一小块铝箔,用砂纸打磨,除去表面的保护膜,再加热至熔化,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铝箔熔化,失去光泽,熔化的铝并不滴落

  [问]熔化的铝为什么不滴落?

  [现象解释]铝表面的氧化膜保护了铝,即使是打磨过的铝箔,在空气中也很快生成了新的氧化膜,构成的薄膜Al2O3的熔点为20xx℃,高于铝的熔点660℃,包在铝的外面,所以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

  [讲]正因为铝表面容易形成致密的氧化物,可以隔绝铝与空气的接触,阻止内部铝被氧化,所以铝成为一种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

  [生活小常识]尽量不要使用铝制餐具,因为铝在人体内积累过多会引起智力下降、记忆力衰退和老年痴呆。

  [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金属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和铝箔在空气中加热的反应情况。同时我们利用铝在空气中的化学特性,可以把铝制成日常用的铝制品。

  [课堂检测]略

比的性质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根据正比例函数的图像,观察归纳出函数的性质;并会简单应用。

  (2)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的能力,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初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本节课的难点是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画图)、多观察(图象),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最后发现其性质。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归纳的学习方法。

  四、教具准备

  电脑PPT,洋葱学院电脑版

  五、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温故: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是什么?

  答:正比例函数图像是经过原点(0,0)和点(1,k)的一条直线

  (二):知新:

  在两个直角坐标系内,分别画出下列每组函数的图象像:y=xy=3xy=4xy=y=x②y=-xy=-3xy=-4xy=-y=-x

  引导学生观察图像,看看每组直线分布的特征先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画出上述函数的图象,之后利用洋葱学院播放《正比例函数的性质》,以动态的演示画出函数图象,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查漏补缺,找出自己所画的图象与视频中的图象有什么不同?

  观察图像,思考问题:

  1.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的取值有何联系?不够明确。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的取值(特别是符号)有何联系?

  2.对其中的某一个正比例函数图像(例如y=3x),当x增大时,函数值y怎样变化?x减小呢?是不是要提出减小?请斟酌。

  3.你从中得出什么规律?

  第一个问题:图像经过的象限与k的取值有何联系?

  估计生:发现第一组的五条直线都经过第一象限和第三象限;而第二组的五条直线都经过第二和第四象限。

  师:从比例系数来看呢,函数的比例系数和他们的图像分布有什么联系?用词前后宜一致

  估计生:第一组k>0,而第二组k<0。

  师:很好,谁能把他们联系一下?

  估计生: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

  师:那么是不是对于所有的正比例函数的图像都有: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呢?【电脑演示:任意正比例函数的图像,当在一、三象限运动时,它的解析式中的k的值无论怎样变化都是大于零的,反之,图像在二、四象限运动时,k的值都小于零的。】(这个演示过程可以登录xx这个网址,进行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的`观察到k的正负对函数图象的影响)

  下面由老师来证明这个性质:(由观察猜想到逻辑证明)

  板书: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

  证明:当k>0时,若x>0,则kx>0,即y>0∴点(x,y)在第一象限

  若x<0,则kx<0,即y<0∴点(x,y)在第三象限

  当x=0时,则kx=0,即y=0∴点(x,y)即原点。

  即函数图像上所有的点(原点除外)都在一、三象限内,所以图像经过一、三象限。同理,当k<0时,亦可证明函数图像经过二、四象限。

  我们看到:当k>0时,函数图像的走向很像汉字笔画里的“提”,当k<0时,走向是“捺”。这样更形象,容易记忆。

  PPT展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

  师:现在我们做个小练习,由正比例函数解析式(根据k的正负),来判断其函数图像的走向。

  y=-xy=xy=xy=-xy=(a2+1)x(其中a是常数)y=(-a2-1)x(其中a是常数)

  鼓励学生踊跃抢答。

  反过来,由函数图象所在的象限,请你说出一个满足条件的正比例函数解析式。好,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电脑重现第二问题:2、对其中的某一个正比例函数图像,当x增大时,函数值y怎样变化?x减小呢?)播放洋葱视频。

  板书: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函数值y也在逐渐增大;(即“提”的走向)当k<0时,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函数值y反而减小。(即“捺”的走向)

  师:小练习:由函数解析式,请你说出它的变化情况:y=3xy=-xy=xy=-y=(a2+1)x(其中a是常数)y=(-a2-1)x(其中a是常数)

  鼓励学生踊跃抢答。

  第三个问题:你从中得出什么规律?

  归纳总结(由学生回答)正比例函数y=kx(k≠0)的性质:

  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函数值y也在逐渐增大;(也就是“提”的走向)

  当k<0时,函数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自变量x逐渐增大时,函数值y反而减小。(也就是“捺”的走向)

  归纳为一句话,正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归根结底看k的符号。

  即:k>0提(一、三,增大);

  k<0捺(二、四,减小)

  (三)应用

  1、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___________,它的图像一定经过___________。

  2、y=-的图像经过第___________象限。

  3、已知ab<0,则函数y=x的图象经过___________象限。

  4、已知正比例函数y=(2a+1)x,若y的值随x的增大而减小,求a的取值范围。

  5、当m为何值时,y=mxm2-3是正比例函数,且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思考题:

  ①已知正比例函数y=(m+1)xm2+1,那么它的图象经过哪些象限。

  ②分别说明下列各正比例函数,当m为何值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或y随x的增大而减小?

  a、y=(m2+1)x

  b、y=m2x

  c、y=(m+1)x

  (四)小结这节课让我们知道了……

  以表格形式小结,可以整理知识点,形成网络.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内化,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先播放视频,之后PPT总结本节课的重点)。

  (五)作业89页练习题

  (六)课后反思

  1.成功之处:本节课的重点是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其应用。难点是发现正比例函数的性质,通过教师的引导,洋葱视频的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的去分析发现函数的性质。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达到了统一。使本节课的重点得到了突出,难点得到了突破;对学生学习中的情况进行了指导,作出了反馈;培养了学生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注重由传授单一的知识技能,转向为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总结规律”,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不足之处:

  (1)在探索正比例函数性质时,没有预估到学生画函数图象费时太长,导致后面的教学过程比较紧张。

  (2)在应用新知这一环节中对学生习题的反馈情况了解的不够全面。

  (3)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师的课堂语言应精炼。

  3、改进措施:

  (1)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在学生总结规律过后给予肯定,不必加以过多的语言进行重复,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思考回答问题。

  (2)在学生明确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后,应用新知反馈练习时,可以采取课堂小测验等方法进行,这样教师可以更准确的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

  (3)在性质的发现总结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不必着急帮助总结,这样可以更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教师教学的主导性,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在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上,但如何能更好的处理好学生探索过程中的引导和讲解,还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

比的性质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整理和复习,帮助学生巩固对分数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认识理解,提高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增强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整理和复习,回顾学习过程和方法,体会将知识条理化的作用,逐步养成整理和反思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算理、算法。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整理,整体回顾

  1、知识梳理。

  教师:关于分数,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写一写吗?

  (1)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写一写,组内交流。

  (2)学生汇报,老师补充并同时在黑板上整理,形成下图。

  【设计意图】总复习是对一个学期所学知识的全面整理和巩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已学的知识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复习整理习惯。

  2、概念回顾。

  (1)复习分数的意义。

  教师: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教师:单位“1”与分数单位有什么不同?请举例说明。

  学生:把一块月饼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位同学分到这块月饼的。这块月饼就是单位“1”,就是分数单位。

  教师: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

  (2)复习真分数和假分数。

  教师:什么是真分数和假分数?

  学生1: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学生2:真分数小于1,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学生3:假分数可以转化为整数或带分数。

  (3)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什么相似?

  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它与商不变性质相似。

  教师:如果的分子加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该怎么办?为什么?

  学生:分母应该加16,因为分子加6之后扩大到原来的3倍,分母也要相应地扩大到原来的3倍,所以应该加16。

  (4)复习约分和通分。

  教师:什么叫约分?什么叫通分?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学生1: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可以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学生2: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叫做通分。通分便于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也便于异分母分数相加减。

  教师:什么是最简分数?

  学生: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5)复习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化。

  教师:分数如何化成小数?小数如何化成分数?

  学生:分数化小数,可以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按要求取近似数;小数化分数,一位小数就是十分之几,二位小数就是百分之几……

  教师:怎样的最简分数可以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

  学生: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他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因为分母只含有质因数2和5,可以通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乘若干个2或5,使分母变成整十或整百、整千等,一定可以化成有限小数。

  (6)复习分数的加减法。

  教师: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要注意什么?

  学生:要先把异分母分数化成同分母分数,计算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能简算的要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对概念的回顾与复习,可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相关内容。例如,约分与通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依据分数的`基本性质,保持分数的大小不变;它们的区别在于,约分只对一个分数进行,而通分至少要对两个分数进行。再比如,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既可以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也可以解决分数化小数的问题(分数化小数既可以利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可以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应用拓展,发展技能

  1、分数的意义与性质练习。

  (1)分数单位是的最简真分数有();分子是3的假分数有(),其中最大的是(),最小的是()。

  (2)把一条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8段,每段长()米,每段是全长的()。

  (3)()÷()=0.6=()÷35。

  (4)用直线上的点表示下面各数,估计一下哪个更接近2。

  (5)先填空,再把各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6)下面哪些数是最简分数,哪些数不是最简分数,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化成最简分数。

  【设计意图】第(1)小题至第(6)小题是关于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综合练习,其中第(4)小题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数,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并通过估计培养学生的数感;第(5)小题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还涉及分数的大小比较,其中与的大小比较需要学生选择合适的策略,是对学生思维灵活性的考查。

  2、分数的加减法练习。

  【设计意图】同时出现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旨在帮助学生切实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联系和区别。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适当增加简便运算的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和技巧。

  3、拓展练习。

  (1)为帮助四川地震灾区的小朋友,小红捐献了自己压岁钱的,小刚捐献了自己压岁钱的,小刚捐的钱一定比小红多吗?请说明理由。

  (2)在等式=+的括号里填入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设计意图】第(1)小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单位“1”的掌握情况,为六年级学习分数乘除法解决问题做铺垫。第(2)小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情况,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括号里填相同的数,那么=+;如果括号里填不同的数,则有多种选择,=+=+=+=+。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需写出所有答案,只要能有意识地先将分子、分母乘以相同的数,再分成两部分,最后化简为最简分数即可。

  (三)课堂小结,回顾反思

  1、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在练习的过程中遇到什么困难,出现什么错误?

  2、回忆今天复习的方法,对今后的复习有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对于复习课,教师要关注两点:一是查漏补缺,发现问题是改进教学的起点,也是帮助学生进步的方向;二是关注反思,培养学生整理与复习的方法。

比的性质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

  3.探索并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外角和公式,了解多边形的概念。

  4.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密铺,了解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为什么可以密铺,能运用这三种图形进行简单的密铺设计.

  二、教学设想

  本章主要学习了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的有关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并进行简单的推理。且包括的知识点较多,学生要系统的掌握困难较大。所以在完成本章知识复习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增强其简单逻辑推理意识,及梳理知识的能力,就在导学案模式下利用学生自主发展小组我对本节课做了以下设想:首先鼓励学生独立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制作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图,并进行学生自主发展小组评优,再每组展示最优的结果;其次,教师则根据所复习的知识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并适时加以点拨纠正。最后出示一些有拓展性的习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最后,通过检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出一些针对性的训练题,有重点地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再针对本节课谈谈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三、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主要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总结四边形的性质及其常用的判别方法,并能进行简单推理,重点体现四边形与三角形的紧密联系,这就需要学生把本章所学的知识点连成线再织成网,形成结构严谨的知识系统,获得知识的自主构建过程。为此本节课主要有两个任务:四边形性质及其判别方法的知识系统的建构以及对典型例题的解析。

  四、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性质、判别方法及初步应用。

  难点:应用特殊四边形的性质及判别解决有关问题。

  五、教学方法

  1. 独立制作知识结构图,再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最优评价。

  2.按照本课时导学案的'提示完成导学案,A类学生讲其他学生及时补充。

  3.展示学生制作的知识结构图并及时作出评价。

  4.典型习题让学生先分析讲解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六、教学反思

  复习课大多是以解题为主或是教师板书本章节所学的知识点占据整个课堂,而本次我改变以往的做法,先独立总结、再小组讨论评价评出最优、再展示最优、最后有学生评价并补充.紧接选择有针对性的训练题,有重点地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在此过程中学生基本上能做到如何分析,改用什么知识点来解决问题,集中出现的问题是知识的灵活应用不够强、书写格式不够完整,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增加书写练习,是学生更加熟练。

比的性质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比例的“项”以及“内项”和“外项”。

  2、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引导观察,自主探究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

  设计理念:

  本课时设计,在“项”以及“内项”和“外项”的认识的设计上,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理解比例的有关知识,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而在本课时第二大块内容,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本课时设计中,为学生提供开放真实的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尝试探索规律,引导学生写出不同比例,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从知识的矛盾冲突中导入并引入。

  制造冲突,也为后面的思考题做理论铺垫,顺便起到引入课题,探索性质后回应开头的知识,也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请勇敢的同学配合老师)

  师:xx你出生的时间哪一年哪一月哪一日?(根据学生的回报板书两次分子分母上下易位,同为比例的外项)

  你还想知道教师内谁的生日,请他告诉你.(板书一次,做一个内项,那么括号应该怎样填呢)今天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我们就可以迅速的填出了。(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发现新知。

  1.引用练习中的3:8=9:24为例子,比例中的四个数叫什么名字呢?两端的两项叫做什么,中间的两项叫做什么?(自学课本)

  学生回报,师完成板书:

  (注意板书的时候教师的手势要指明确到位)

  2、练习:请指出下列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各是多少?

  80:2=200:56:10=9:151/2:1/3=6:40.2:2.5=4:50

  2.4:1.6=60:40

  3、这么多的比例,每个比例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之间存在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么?可以说的具体一些。

  带着问题小组内展开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当中若干组的活动)时间2分钟。

  4、小组汇报初步形成共识: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多找几个小组发表意见)

  回到板书例题验证:两个外项的积是:3×24=72

  两个内项的积是:8×9=72

  5、拿出自己任意找的5个比例,验证是否存在相同的特点。(请学生在展台展示自己的5个比例,并说明外项和内项的积情况)2明,如果出现不相等的,要观察反例,说明两个比组不成比例。

  6、完成板书: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呢,以板书的例子,写成分数的形式,引入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

  三、基本练习。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1)6:3和8:5

  (2)1∶5和0.8∶4

  (3)1/3:1/4和12∶9

  (4)1.2:3/和4/5:5

  (注意学生语言叙述的规范性:如1)两个外项的积是6×3=18

  两个内项的积是3×8=24,18≠24,所以不能组成比例)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2:3=():5

  (2)():1/3=1/4:1/6

  (3)0.2:0.6=6:()

  (4)4:3=80:()

  3、用5、3、4、8这四个数组比例,看看你能组几个?为什么?

  4、把5、3、4、8这四个数换掉其中的一个,组成比例。

  4、在例一个比中,两个外项的积互为倒数,其中的一个内项是4/5,另一个内项是()。

  5、回顾矛盾冲突题目:9解决因为两个外项乘积是1,所以两个外项乘积是1,另一个数就是那个已知数据的倒数。

  四、全课总结

  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质疑,并完成课题总结),提出预习任务,(那么利用比的基本性质如和求比例中的未知数呢,请自觉预习课本35页的例题2和3)

比的性质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两个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和学习化学的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二氧化硫对空气的污染,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2)加强环保意识,做珍爱家园——地球的主人。

  教学重点:

  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

  教学用品:

  1、学生用品:(两人一组)盛有SO2的试管(用胶塞塞好二支),试管、火柴、水槽、酒精灯、石蕊试液(含滴管)、品红试液(含滴管)、试管夹。

  2、教师用品:除学生用品外,需导管、投影仪、SO2发生装置、有色花朵。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实验法。

  学法引导:

  1、做好两个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

  2、 SO2的.氧化还原性,通过分析硫元素的化合价来理解。

  3、 SO2的漂白性关键在于做好实验,并与氯水、过氧化钠的漂白作用比较。

  4、引导学生评价SO2的利弊,想办法来变害为利。

  【作业】

  1、完成家庭小实验

  测定雨水的pH值

  第二节二氧化硫

一、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易溶于水。

  二、化学性质

  1、酸性氧化物:SO2 + H2O== H2SO3

  2、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2SO2 + O23

  3、漂白性:与有机物结合生成无色物质,不稳定。

  三、SO2的用途

  四、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

  五、二氧化硫防治

  作业:P133页:习题一,习题五:1,2。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依据新课程为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力求三个维度建构课程目标,在教学设计上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围绕学生的学以及“自主、合作、探究”为出发点进行教学设计。本节以学习二氧化硫的性质为载体,采用边讲边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教材中二氧化硫对环境的污染的内容,培养学生关注环境污染,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科学发展意识。

  (一)教材处理方面

  新课程强调“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即课程,课程包含教材、教师、参考资料、网络等各种资源,教师只要完成课程标准即可进行调整。为此本节作以下调整:

  1、增加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投影,从空气质量日报入手引出新课。

  2、改两个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为了保证二氧化硫有毒气体学生能做分组实验,本实验做了改进。

  3、增加了二氧化硫污染的3个画面和二氧化硫来源的图片。

  4、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增加讨论二氧化硫防治的方法。

  5、增加了二氧化硫漂白花朵的图片。

  (二)创设学习化学情景方面

  为了充分发挥情感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和探究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习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本节情景创设作如下设计:

  1、从空气质量日报入手引导学生学习二氧化硫。

  2、增加污染、来源图片。

  (三)在师生关系处理方面

  教学不能以“知识为本”,知识仅是载体,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意识,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而不是从知识结构角度去讲授。具体处理如下

  1、讲授SO2的性质力求从学生实验去认识;

  2、整个过程设计多个学与问、形成性练习和诊断性练习,力求师生对话、互动;

  3、教学着力点是“广积粮”而不是“深挖洞”。本节未补充二氧化硫与氯气、硫化氢、高锰酸钾的反应,有关这方面内容在高三选修课中会进一步学习。

  (四)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为了使学科教育体现STS教育,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养成用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养成终身学习化学的习惯,同时为了学生辨证看等二氧化硫,本节除了重点讲授二氧化硫的污染,本节还补充了应用化学方法可以变害为宝。具体处理如下:

  1、从网上下载了空气质量日报等内容。

  2、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增加讨论二氧化硫防治的方法。

比的性质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初步建立数学模型。

  2、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为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等思维能力及(渗透变与不变)数学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

  三、教学难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初步建立数学模型。

  四、教学准备:

  课件、正方形的纸。

  五、教学设计过程:

  (一)迁移旧知.提出猜想

  1、回忆旧知

  猜信封:老师手上的信封里有一个数、一道算式,我抽出其中一张 ,谁能猜出另一张是什么?出示: 2÷3

  你为什么这样猜呢?引导学生回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媒体演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被除数÷除数=

  谁能说一道与2÷3商一样的除法算式?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算式。你为什么认为这些算式的商是一样的?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媒体出示:商不变的性质: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商不变。

  2、提出猜想:

  既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么紧密.除法有商不变性质,那分数是否也会有这样的性质,请大家大胆猜想一下。(学生可能根据商不变性质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学生汇报后投影出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二)验证猜想,建构新知

  A、 看图分类

  下面是一组相等的正方形,请写出每个图形阴影部分所表示的分数,并把相同的分数分在一起。

  B、 讨论方法

  师:你是怎么判断它们相等的?

  师:它们相等,用算式可以怎么表示?

  1/2 = 2/4 = 4/8

  C、研究规律

  师:这些相等的式子,除了我们从图上看到的'大小相等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秘密呢?

  利用研究卡进行研究。

  确定的研究对象

  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者

  除以一个相同的数

  得到的分数

  研究对象与得到的分数相等吗?

  相等( )不相等( )

  猜想是否成立?

  成立( )不成立( )

  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资源:揭示课题: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师:为什么要0除外?

  师:对于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让学生互相讨论,并进行说明。)

  练习:2/3=( )/18、 6/21=2/( )、 3/5=21/( )、 27/39=( )/13

  师:这里面什么变了,什么不变?(生:分子和分母变了,但分数的大小不变)

  师:分子与分母是怎样变化的?(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有什么联系?

  D、质疑完善

  3/4 = 3×( )/ 4×( )

  师:括号中可以填哪些数?

  预设:可以填无数个数

  师:如果只用一个数来表示,填什么数好?

  预设:字母

  师:这个字母有什么特殊要求吗?(0除外)

  得到一个初级的数学模型。3/4= 3×X/ 4×X(X≠0)

  让学生打开课本进行阅读、内化,并想一想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 练习升华

  1、5/7=( )/35 、3/4=9/( )、 3/( )=12/20、 16/24=( )/3

  2、把5/6和1/4都化为分母为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3、把2/3和3/4都化为分子为6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把2/5的分子加上2以后,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多少?

  5、 和 哪一个分数大,你能讲出判断的依据吗?

  (四)总结延伸

  师:这节课学了什么?

  师:如果一个分数为A/B,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A/B=A×X/ B×X(X≠0)或A/B=A÷X/ B÷X(X≠0)(板书)

  六、作业p87-1、2

  板书设计

  分数基本性质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A/B=A×X/ B×X(X≠0)或A/B=A÷X/ B÷X(X≠0)

  6÷8

  3÷4

  12÷16

比的性质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重点:

  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比,说说你对比的理解?怎样求比值?

  你还记得除法有什么性质?分数又有什么性质吗?

  除法有商不变的性质,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一下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

  2、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2)会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二、民主导学

  1、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温馨提示:

  自学书上50页的内容,可以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也可以根据比和分数的`关系来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2)全班汇报交流。

  (3)总结归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4)根据商不变性质,我们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分数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即化简比。

  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的意义。

  ①举例:4:6=2:3

  前项、后项同时除以2,前、后项必须是整数,而且互质

  符合最简单的整数比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后项必须是整数,二是这两个整数必须是互质数,也就是这两个整数只有公约数1。

  ②判断:下面哪些比是最简比

  6:92:94:22 7:13

  2、探究化简比的方法。

  出示例题:

  (1)“神舟”五号搭载了两面联合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

  ①学生尝试完成,师巡视指导,要求写出化简过程。

  ②师生共同讲评:教师板书过程。问:化简比的结果是什么?

  让学生明确还是一个比。

  (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0.75:2

  观察0.75:2这个比,并与例1比较,有什么不同之处,怎样把小数转化成整数,比值不变?

  引导学生可以乘整十整百的数,变成整数。学生独立完成。

  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

  可以把0.75转化成分数,:2怎样化简呢?

  引导学生想办法去掉分母,前项和后项可以同时乘4。

  最后出示:,想一想怎样化简?

  总结归纳:①化简比的方法

  ②不管选择哪种方法,最后的结果都是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而不是一个数。

  三、检测导结

  1、化简下列各比。

  15:210

  12:0.4

  2、判断:下面说法对吗?

  (1)0.48∶0.6化简后是0.8。()

  (2)4(3):2(1)化简后是12(1)。()

  (3)0.4∶1化简后是2:5。()

  3、连线:帮小蜗牛找家

  4、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四、反思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和同学们分享一下你的收获吧。

  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求比值:结果是一个数

  化简比:结果是一个比

比的性质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四边形是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它在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这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平行四边形的图案,还包括其性质在生产、生活各领域的实际应用.

  本节课既是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等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续学习矩形、菱形、正方形等知识的坚实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还为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

  另外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移、旋转知识的基础上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能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探索、体验数学思维规律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培养学生初步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考: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学生亲自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索成功后的快乐.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其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平移、旋转的图形变换思想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4.教材处理

  首先,打破了原教材的知识结构,构建成一个新的教学体系.

  第1课时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2及相关计算

  第2课时探索平行四边形性质3及相关计算

  ↓重组后

  第1课时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第2课时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

  本节课是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这样安排能很好地体现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然后,将教材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活动完全开放,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动手实验,动脑思考.力图构建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的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实践的探索者、知识的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

  最后,把一道文字证明的练习题改编成实验操作型问题.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教具制作成模型,让图形动起来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在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去发现其中不变的关系,从而发现图形的性质.

  总之,教材处理力求在深挖概念内涵、拓展性质外延、深化练习效用的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实现认识上与态度上的跨越;在学法上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利用多媒体、自制教具、探究活动记录卡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实效性.

  三、教学程序

  创设情境揭示主题

  问题1:同学们,你们留意观察过阳光透过长方形窗口投在地面上的影子是什么形状吗?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可能回答:平行四边形、矩形、四边形……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太阳光属于平行光,窗口投在地面上的影子通常是平行四边形.

  问题2:爱动脑筋的小刚观察到平行四边形影子有一种对称的美他说只要量出一个内角的度数,就能知道其余三个内角的度数;只需测出一组邻边的长,便能计算出它的周长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共同研究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建模过程]

  通过观看学生习以为常的平行光线在室内的投影片,让学生感受到平行四边形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同时,把思维兴奋点集中到要研究的平行四边形上来,为下面学习新知识创造了良好开端.

  实践探究感悟新知

  活动一:拼图游戏

  问题1:你能利用手中两张全等的三角形纸板拼出四边形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留意观察,请学生将拼出的`6种形状不同的四边形展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学生在拼图活动中可以获得丰富的感知、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

  问题2:观察拼出的这个四边形的对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说你的理由.结合拼出的这个特殊四边形,给出平行四边形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拼图游戏,让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概念的探究过程,自然而然地形成平行四边形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了以往概念教学的机械记忆,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问题3:黑板上展示的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学生对黑板上拼出的四边形进行识别教师强调定义的两方面作用:一是可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二是平行四边形具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性质.

  [设计意图:在比较中学习,能够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概念本质的理解渗透类比思想]

  问题4:根据定义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画图,亲身感悟平行四边形.教师画图示范结合图形介绍平行四边形对边、对角、对角线等元素及平行四边形的记法、读法.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画图操作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及其相关元素获得丰富的直观体验,为下面介绍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对角、对角线以及从这些基本元素入手探究图形性质做了有利铺垫]

  活动二: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1.活动要求

  (1)请你适当选用材料袋里的学具;

  (2)可以采用度量、平移、旋转、折叠、拼图等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4)结论写在白纸板上

  大家先看清要求,再动手操作,结论写在记录板上.

  2.学生利用学具(全等的三角形纸板、平行四边形纸板各一对,格尺,量角器,图钉)小组合作探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深入到各小组中,了解学生的探究过程并适当予以指导.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探究方式、结果、表示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做到既着眼于共同发展,又关注到个性差异]

  3.汇报:学生展示实验过程,相互补充探究出的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探究出的结论按照边、角、对角线进行归类梳理,使知识的呈现具有条理性.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探究结果的展示,从多个方面完善了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不但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还学会了与人交流沟通的本领.这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新课程理念]

  4.请大家思考一下,利用我们以前学习的几何知识,通过说理能验证这三个结论吗?

  教师小结:连接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是我们常做的辅助线,它构造出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将四边形问题转化为熟悉的三角形问题充分体现了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由繁化简的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注重直观操作和简单推理的有机结合,把几何论证作为探究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然发展,使学生的实践精神、创新意识和自觉说理意识得到提高]

  5.总结: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

  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

  教师小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实验、说理得到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它为我们得到线段相等、角相等提供了新的方法和依据.

  [设计意图:在开放式探究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活动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由此达到数学教学的新境界――提升思维品质,形成数学素养]

  开放训练体现应用

  1.解决课前提出的实际问题

  某时刻小刚用量角器量出地面上平行四边形影子的一个内角是60°,就说知道了其余三个内角的度数;又用直尺量出一组邻边的长分别是40cm和55cm,便胸有成竹地说能够计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你知道小刚是如何计算的吗?这样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设计意图:回扣课始导言,体现了教学的连贯性,也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学以致用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有趣的、丰富的、有价值的]

  2.试一试

  用图钉把一根平放在ABCD上的细纸板条固定在对角线AC、BD的交点O处拨动纸板条,使它随意停留在任意的位置观察几次拨动的结果,你有什么新发现?记录下来,再与同伴交流.

  教师深入小组参与活动,倾听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给出不同的答案.

  学生可能从以下几方面发现结论,发现一些线段相等、一些角相等、一些图形全等、一些图形面积相等……

  [设计意图:本题构造了一个图动→手动→脑动的动态思维场景学生在此场景中观察、分析、归纳、推理,培养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还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应该说是对新教材的基本设计思想的一个很好的诠释]

  反思小结持续发展

  以师生共同小结的方式进行

  1.知识再现

  2.方法总结

  解决四边形问题的方法;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的方法

  3.思想提炼

  转化、类比、抽象、概括

  [设计意图:这是一次知识与情感的交流,浓缩知识要点,突出内容本质,渗透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自主发展的意识.对整个课堂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能够促进理解,提高认识水平,从而促进数学观点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进行知识构建,实现良性循环]

  作业布置

  已知任意三点A、B、C是否存在点D,使得这4个点顺次连结成平行四边形.如存在,请你做出平行四边形;如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本题学生可以经历二次开放、二次分类,会充分感受到问题蕴涵的巨大乐趣]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开放式教学,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使学生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的过程,体现了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问题的建模过程中

  本节课以学生习以为常的“平行光线在室内的投影”为情境引出课题,使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参与的切入点和思维的激活点.

  二、实践探究把学生引入新知的感悟过程中

  首先,通过拼图游戏将数学的呈现方式转变为数学的生成方式,使学生经历了平行四边形概念的发现和探究过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概念.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教师精心搭造的教学平台上去创造知识.

  然后,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加工,将教材中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究活动完全开放,为学生建构了合作探究的平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该活动的设计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做到既着眼于共同发展,又关注到个性差异.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显示灵性、展示个性.而教师真正成为课堂问题的激发者、有序探究的组织者、学生错误的澄清者、多角度思考的促进者师生互动,有机结合为“数学学习的共同体”.

  三、变式训练把学生引入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中

  把书中一道文字证明的练习题改编成有趣的实验操作型问题,做到源于教材,活于教材,使学生学会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发散性、灵活性,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

  四、反思小结把学生引入可持续发展的提升过程中

  这节课的结尾,既有对课堂知识的系统小结,又有对思想方法的高度凝练,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让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总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本节课的核心思想,教学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真正达到“快乐做数学”的美好境界.

比的性质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经历预测猜想——实验分析——合情推理——探究创造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为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是互相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到数学验证的思想,培养敢于质疑、学会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故事情景引入

  同学们,每年的中秋节你们都会吃什么呢?对了,月饼。中秋吃月饼是我们中国传统风俗。去年的中秋节,易老师的邻居李奶奶家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大家想不想知道?

  好,既然大家都这么好奇,就张开小耳朵认真听。去年的中秋节呀,李奶奶家的孙儿小红、小明、小兵都来了,家里可热闹了。李奶奶笑得合不拢嘴,她拿出一个又大又圆的月饼,对孙儿们说:“孩子们,奶奶给你们分月饼了。老大小红,奶奶分这块月饼的1/3给你,老二小明,奶奶分这块月饼的2/6给你,老三小兵,奶奶分这块月饼的3/9给你,(边讲边贴出名字和三个分数)你们同意吗?”奶奶的话刚讲完,小红就嘟着嘴叫了起来:“奶奶你不公平!分给小兵的多,分给我的少!”小明连忙叫着:“奶奶不公平,奶奶偏心!”只有小兵在偷着乐。

  同学们,你们觉得奶奶公平吗?现在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讨论完了请举手。

  生甲:“我觉得不公平,小红分得多。”

  生乙:“我觉得小明分得多。”

  生丙:“我觉得公平,他们三个分得一样多。”

  师:“看样子我们班的同学也争论起来了,到底李奶奶的月饼分得公不公平,上完这一节课同学们就会明白了。”

  二、新授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同学们请你们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学具袋,看看袋子里有些什么呢?(圆片)有几张?(三张)”

  请你们把这三张圆片叠起来,比一比大小,看看怎么样?

  生:“三张圆片一样大。”

  1.师: “ 下面我们就用三张一样大的圆片代替月饼,象李奶奶一样来分月饼了。”

  首先,请在第一张圆片上表示出它的1/3;

  再在第二张圆片上表示出它的2/6;

  然后在第三张圆片上表示出它的3/9。

  好了,大家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指导)

  2. 师:“分完了的请举手?

  老师跟你们一样,也准备了三张同样大小的圆片。(边说边操作,同样大)

  下面请哪位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把第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三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三分之一。”

  生:“把第二个圆片平均分成六份,取其中的两份,就是它的六分之二。”

  师:“那九分之三又是怎么得到的呢?大家一起说。”

  生:“把这块圆片平均分成九份,取其中的三份,就是它的九分之三。 ”

  (学生说的同时,教师操作,分完后把圆片贴在黑板上。)

  3. 师:“同学们,观察这些圆的阴影部分,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原来三个圆的阴影部分是同样大的。

  师:“ 现在再来评判一下,奶奶分月饼公平吗?为什么?”(请几名学生回答)

  生:“奶奶分月饼是公平的,因为他们三个分得的月饼一样多。”

  师:“现在我们的意见都统一了,奶奶是非常公平的,他们三个人分的月饼一样多。那你觉得1/3、2/6、3/9这三个分数的`大小怎么样呢?”

  生甲:“通过图上看起来,这三个分数应该是一样大的。”

  生乙:“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

  师:“刚才的试验证明,它们的大小是相等的。”(板书,打上等号)

  4. 研究分数的基本规律。

  师:“我们仔细观察这一组分数,它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甲:“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变了,大小没变。”

  师:“那它的分子分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让我们从左往右看。

  第一个分数从左往右看,跟第二个分数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乙:“它的分子分母都同时扩大了两倍。”

  师:“跟第三个分数比,它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生回答)对了,它的分子分母都同时扩大了三倍。

  再引导学生反过来看,让学生自己说出其中的规律。(边讲边板书)

  教师小结:“刚才大家都观察得很仔细,这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同,它们的大小却一样,那么,分子分母发生怎样变化的时候,它的大小不变呢?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总结一下,好吗?”

  学生发言

  小结:像分数的分子分母发生的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分数的基本性质。

  5. 深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什么叫做分数的基本性质呢?就你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学生讨论后发言)

  师:刚才同学们都用自己的语言说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的书上也总结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现在请打开书看到108页。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是你说得好,还是书上说得好,为什么?

  齐读分数的基本性质,并用波浪线表出关键的词。

  生甲:我觉得“零除外”这个词很重要。

  生乙:我觉得“同时”“相同”这两个词很重要。

  师:想一想为什么要加上“零除外”?不加行不行?

  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商不变的性质讨论,为什么加“零除外”。

  教师小结:“以三分之一这个分数为例,它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零,行吗?不行,除数为零没意义。所以零要除外。同时乘以零呢?我们就会发现,分子分母都为零了,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里,分母又相当于除数,这样的话,除数又为零了,无意义。所以一定要加上零除外。”(边讲边板书。)

  三、应用

  1.学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到底又什么用呢?老师告诉你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我们就能变魔术一样,把一个分数变成多个跟它大小一样,分子分母却不同的新分数。下面就让我们来变个魔术。

  2.学生练习课本例题2,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做。

  3.学生自己小结方法。

  4.按规律写出一组相等的分数。

比的性质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了解纯碱的物理性质,探究纯碱的化学性质,并能解释一些相关的生活现象。

  2、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会判断一些物质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能力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对碳酸钠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究物质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

  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实验探究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 碳酸钠的化学性质及其实际应用,复分解反应实质的理解和应用

  辅助手段:多媒体、演示实验

  实验用品:碳酸钠固体及其溶液,蒸馏水,无色酚酞,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钡溶液,试管,胶头滴管,火柴,烧杯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引言]多媒体展示关于纯碱的谜语,并简单介绍纯碱的一些重要用途。

  [过渡]由于碳酸钠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因此我们十分有必要了解碳酸钠的性质,由此引出课题。

  [板书]碳酸钠的性质

  [展示]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引导]探究物质的性质一般是从观察物质的外观开始,通过观察物质的外观了解物质的部分物理性质,现在请大家来观察这瓶药品。

  [展示碳酸钠样品]

  [板书]一.物理性质

  [过渡]通过观察碳酸钠的外观我们了解了碳酸钠的部分物理性质,那么碳酸钠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引导]分别叫学生演示

  1.碳酸钠溶液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结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可使无色酚酞变红,故碳酸钠虽是盐类,但却称其为纯碱。告知学生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2.碳酸钠固体与酸反应

  结论:碳酸钠可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多媒体展示拓展应用问题,并要求学生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并和以上碳酸钠和酸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比较,得出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碳酸钠溶液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结论: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思考:碳酸钠溶液可以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吗?氢氧化钾溶液呢?

  4.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

  结论: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加稀盐酸后沉淀溶解。

  提示:也可将氯化钡换成氯化钙。

  [归纳并板书]二.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1.溶液显碱性

  2.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3.与某些碱反应生成新盐和新碱

  4.与某些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

  三.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向盛有待测物质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迅速将燃着的木条伸进试管口,木条熄灭(或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含有碳酸根离子

  [展示]多媒体展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微观分析,由此得出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板书]四.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酸碱盐电离出的离子相互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的过程。

  [解释]氢氧化钾溶液不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原因。

  [小结]本节课你的收获都有哪些?

  [练习]多媒体展示

  倾听

  观看

  观察、总结出碳酸钠的部分物理性质:白色粉末,易溶于水

  个别学生完成演示实验,其他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

  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观察并思考

  整理实验现象及结论,总结出碳酸钠的化学性质。

  归纳

  讨论、总结

  倾听

  回顾与思考

  思考,并完成练习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到碳酸钠与生活的关系密切。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物质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总结,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迁移。

  突出学习要点

比的性质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醛是有机化合物中一类重要的衍生物,由于醛基很活泼,醛可以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在有机合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各种含氧衍生物相互转化的中心环节。乙醛是醛类的代表物。本节课从乙醛与溴水的反应引出话题,采用了假设猜想的方法,推断出乙醛的结构,再与乙醇的还原性做对比,引出乙醛的氧化反应,从而得出乙醛更具有较强的还原性,能与强氧化剂(KMnO4、O2等)反应,也能与弱氧化剂(银氨溶液、新制氢氧化铜)反应。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识乙醛的结构,掌握乙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通过乙醛的性质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观点。

  渗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点:

  乙醛的性质

  四、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猜想、引发争论→批判性思考和探索→得出结论→再引导拓展中引发更多新问题。

  五.教学流程整体构架:

  【实验】学生向溴水中滴入乙醛,观察现象:溴水褪色

  【问】乙醛的分子式为C2H4O,根据以上实验现象说明乙醛分子有什么样的分子结构?

  【问】:如果分子中含有C=C键,根据不饱和度,则分子还应什么键?如何证明其分子中含有C—O—H键呢?学生讨论得出:含有C=C键或C=O键

  【学生讨论】:

  向乙醛溶液中加入一小块金属钠,若冒气泡证明含有羟基。

  【实验探究】向乙醛中投入金属钠,结果无气泡。由实验现象得出乙醛分子中是否含有—OH

  【课件展示乙醛结构】

  对比乙醇的分子结构。认识分子中各个部分,指出乙醛的性质是由醛基决定的。

  【分析得出】

  乙醛分子中不含C=C键和C—O—H键,故含有C=O键。

  【分析巩固】要求学生掌握乙醛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官能团等。 【展示乙醛样品】

  一、乙醛的物理性质

  【观察、总结】得出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液体,易溶于水。

  【提出猜想】由乙醇催化氧化的实质是氧化a—H,那么乙醛能否像乙醇那样发生a—H的氧化反应呢?若能氧化,难易程度又怎样呢?

  【实验并观察现象】

  二、乙醛的化学性质

  三、

  (一)氧化反应

  1、将红热的铜丝伸进乙醛溶液。

  结论:乙醛催化氧化的催化剂不是铜丝。

  2、在0。5mlKMnO4溶液中滴入乙醛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溶液褪色。

  3、配制银氨溶液(弱氧化剂)并向其中滴入1ml乙醛水浴加热。

  实验现象:产生银镜。

  方程式:

  实验成功的条件:

  应用:制镜工业。

  4、制氢氧化铜的悬浊液(弱氧化剂)并向其中滴入0。5ml乙醛加热。

  实验现象:

  实验方程式:

  实验成功的条件:

  应用:

  【检测与反馈】

  一.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乙醛和银氨溶液的反应

  2、乙醛和氢气的加成反应

  3、乙醛催化氧化得乙酸

  二、将1.8g某醛与银氨溶液反应,得到5.4g金属银,该醛是

  三、下列试剂中,可用来清洗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的是A。盐酸

  B、硝酸

  C、烧碱溶液

  D、蒸馏水【教学反思】:

  1、本课节以问题解决模式,由实验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假设、猜想和实验探究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由于课时时间的原因,完成该堂课的全部内容有一定难度,在处理过程中对实验的条件和方程式的书定要置于第二堂课进一步巩固。

【比的性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5-11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教学设计07-11

“比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04-02

《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5-22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04-16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设计(精选5篇)03-24

比的性质教学反思12-17

菱形性质教学反思04-22

菱形的性质教学反思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