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时间:2024-08-09 13:36:1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图片上的美景。

  进过几轮互动,教师点出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1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2.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个人信息如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体出示“律诗”的相关知识:律诗是一种中国诗歌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解释全文,并找出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地点。

  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第一句作者即点明地点,即孤山寺北贾亭西。

  (三)深入研读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观察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______________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动景

  则,此处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此处教师须着重解释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是写愿景。因为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2.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副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

  3.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啼”“遮”?为什么?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

  4.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通过互动引导学生总结出:

  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四)拓展延伸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图片,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口头描述写成一篇200-300字的习作。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春》教学设计2

  一、认字

  1.读《春姐姐》这首儿歌。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识字基础自己试着读一读,把自己认识的字画下来,给同学们读一读,在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同时,使他们享受到自学成功的快乐,保护他们独立识字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听唱儿歌,并把儿歌读通顺,边读边启发学生想一想儿歌所描述的情景,想一想文中的两个亲亲究竟是什么意思,并试着想像亲亲坡上草,坡上一片绿、亲亲小河水,鱼儿唱歌曲是怎样的一幅画面。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下来。

  2.在读儿歌的基础上,认识四个字。

  二、学习韵母ü

  1.可以让学生观察去、绿、曲三个字的拼音,告诉学生去和曲的拼音中声母去q后面也是ü,只是ü碰到声母j、q、x后,上面的两点要去掉。然后让学生反复慢读这几个字,体会ü的读音。借助小鱼吐泡图或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ü的字形。最后借助鱼的读音让学生读准这个字母的读音。

  2.继续练习四声。先读带声调的.韵母ü,体会四个声调的变化,再让学生读读儿歌中带有此韵母的字,体会其声调,并说出它是几声。

  3.巩固记忆字形。

  4.写韵母。ü占中格,两点最后写,写在上格靠近第二条线的地方,四笔写成。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

  1.让学生观察yu,借助鱼这个字掌握yu的读音,并告诉学生yu是整体认读音节,它的读音和韵母ü相同,只是比ü稍长。然后让学生观察yu,说说准备怎样记住它。强调yu中的ü实际是ü,yu由声母y和韵母ü共同组成,ü上的两点要省略。

  2.练习四声。出示带声调的音节yu,让学生反复读,体会四声中声调的变化。

  3.巩固记忆字形。

《春》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感悟,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

  2.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地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3.感悟作者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领悟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有层次写景的方法,初步掌握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

  2.学习用充满诗情画意和音乐之美的语言,表达出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当秋风萧瑟的时候,当大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引导学生背诵有关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明确目标。

  一、读春

  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在听的时候圈点勾画生字词。

  2.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得热情洋溢,有滋有味,有情有境。

  3.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为什么觉得它们重要?

  4.想一想:《春》中描写了春天的哪几种代表性的事物?文章依次描写了哪几幅图画?请用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

  描写了春天的代表性事物:山、水、日、草、花、风、雨;依次描绘了五幅图画: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二、品春

  1.寻美句:

  《春》中有不少句子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请你找出一两个例子,并且谈谈这些句子的妙处。

  示例:“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春花的绚丽多彩,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象。

  2.赏妙笔:

  再次走进文章,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找出三至五个你认为精彩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先独立思考,然后与组员交流,分享发现的快乐。

  形式:我认为第_____段的_____句子写得很美(或很精彩),因为这句话用_____(修辞;表达方式;或抓住哪几个词),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句推荐朗读:(同学推荐朗读,并说理由,教师点拨)

  示例:

  我推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叠用“盼望”足见急切,借“东风报讯”满怀喜悦。读的时候要用活泼清新的.语调。

  我推荐:山朗润起不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三个动词排比用,写春在山头,春在水边,春阳温暖。三个动词要重读。

  我推荐:第三段,写出了春草的新、力、柔的特点;尤其是“钻”字和几个叠词用得妙。要读得轻、柔,仿佛陶醉其中。

  我推荐:描写春花的那一段。写出了春花争艳的热闹场面。还用了不少拟人和比喻的修辞,特别喜欢“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仅写出了野花的多,还写出了花的光亮,仿佛看到它那轻盈的姿态。要读得稍快,让人产生遐想。

  我推荐:描写春风的那段。通过触觉、嗅觉、听觉写出了春风和煦清新的特点。要读得慢而柔,仿佛在感受春风一般。

  我推荐:描写春雨的段。这一段写出春雨的特征,用几个比喻写出了雨的多、细、密。

  我推荐:第⑦段。这段由对景的描写转到了对人的描写,写男女老少在春天的活动,表现出了人们的精神状态。要读得有激情,读出力量来。

  我推荐:最后三句:用三个比喻,诠释出春天的特点:新、美、力。读的时候要读出赞美之情。

  3.品好词:

  体会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现力。

  ⑴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⑵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⑶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学生品味,明确:

  ⑴“偷偷地”和“钻”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表现了小草旺盛的生命力。

  ⑵“闹”字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

  ⑶“卖弄”贬词褒用,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出鸟儿尽情歌唱的情态,表现了鸟儿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

  三、悟春

  1.作者抓住春天景物的特点,细致入微地描绘了五幅动人的春之图。请你根据这五幅图细心体会,说说它们各自的特色。

  2.课文开头连用两个“盼望着”,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心情?

  急切

  3.朗读“迎春图”。思考: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的?

  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4.朗读末尾三段。学生质疑,然后老师提问。

  (1)作者为什么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呢?

  (2)为什么又把春天 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呢?“花枝招展”这个词怎样解释?

  (3)为什么又 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呢?

  明确:这三个比喻句贴切而富于表现力,它从三个角度形象地反映春天刚到人间的“新”的特性;又漂亮,又活泼的“美”的特性;有力量有指望的“力”的特性。它把难以比拟的春之活力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深化了主题。

  四、描春

  1.通过研读《春》,你对“如何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有了哪些认识、收获?

  学生自己谈谈,不要求统一答案,能自学一点方法即可。

  2.写一写:仿写文末写“春天”的三个比喻句写“秋天”,突出秋天的特点。

  写完后小组交流展示,看谁写得最生动。

  结束语:

  作者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而且结构清晰:按盼春—绘春—颂春来组建全文。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他化入了整个春天,要在春天的引领下执著前行。同学们,我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季,更应该抓紧这明媚的春光,奋力追求。

《春》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剩余的4个生字及有关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感受梅花盛开、人流涌动的情景,受到美的熏陶,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感受梅花开放时的动人景象,让学生置身于春光中学习课文,把观察、想象、朗读结合起来,感悟意境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难点:让学生借助图片,紧扣课文中的词语,来体会、感受梅花的美。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4课,请同学们伸出食指跟老师板书课题(提醒大家注意春和梅的写法)。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课题?(指名学生读)你读得真美,谁再来读一读?

  二、复习词语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文中的生字娃娃,老师要检查一下你们的掌握情况,我们开火车来读一读。词语宝宝你们掌握的怎么样,也来读一读吧,谁能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好这节课,让我们随着春姑娘的脚步,继续到梅花山欣赏法它的美景吧!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p27,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读书的时候做到不添字,不漏字,遇到难读的字词你就多读几遍。开始吧!(自由读)

  三、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从刚才同学们的读书声中,老师看出了小朋友们陶醉在这美丽的梅花山中了!(对于小朋友的自由朗读,老师及时给予评价。)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第一句话:早春,寒气还没有退尽,满山的梅花就开放了。

  (1)指名读,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梅花开得可真早呀!(由于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因此在这里我只要让孩子能够抓住“早春”或“满山”来回答。)

  (2)(“早春”两字变换颜色,让学生加深印象)“早春”是什么时候呀?天气怎么样呀?读读整句话。(早春是初春,春天刚刚来临的时候)

  (3)是的,春天刚刚来临,寒气还没有退尽,讲解“寒”(宀”(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三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和“尽”(尺寸度量到头),这句话你还读懂了什么?(满山的梅花——开放了)在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呢?(指导学生抓住“满山”,来理解梅花的多。)

  教师追问学生:你怎么知道很多的呢?(学生回答。接着,“满山”两字变色,让学生理解“满山”。(“满山”就是指不管是山脚,还是山腰、山顶,到处都开满了梅花)板书:满山的梅花

  (4)教师小结:漫山遍野,开满了梅花。谁来读读这句话?

  (如果学生“早春”读得到位:你读得真好,让我一听就知道梅花是在早春开的;如果学生“满山”读得到位:听了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梅花山的梅花可真多啊!)

  2、还有哪一句你也读出了梅花的多呢?你喜欢那开放的梅花吗?请你找出课文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交流学习所得(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小组讨论等形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开放的梅花。老师可创造机会让学生评价。)

  出示第二句话:盛开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云彩。

  (2)分男、女生读。

  (3)“你挨着我,我挨着你”是什么样子的呀?谁能用一个动作和老师表演一下挨,同桌互相体会一下挨,表示靠的`很近的样子。(讲解挨这个字表示动作,所以是提手旁,那梅花——,来,让我们来读一读。

  (让学生通过看图、朗读理解“你挨着我,我挨着你”,让学生体会到梅花的多。)

  (4)小结:你看,这么多的梅花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竞相开放。那你站在梅花山的山脚下,远远地看山上那满山的梅花,那梅花就像——

  (5)指导学生看梅花图体会挨的景象。那梅花彩云在哪儿呀?(让学生在图片上指)哦,这么多的梅花连成一片,成了一片梅花彩云,还有吗?这儿还有一片,这儿、这儿,都是!真多呀!在蓝天的映衬下,美丽极了,真惹人喜爱!

  (通过看图,让学生在体会梅花多的基础上,再来感受梅花的美。)

  (6)那谁来读好这句话呢?(2个人)(梅花真多、真漂亮呀!)好,让我们一起来读!

  3、刚才,我们站在远处看梅花,现在让我们走近梅花树,看看近处的梅花吧!

  出示句子:那一朵一朵的梅花,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1)指名学生读句子。(出示图片)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

  (让学生结合图片,来理解“晶莹透亮”,体会有着露水的梅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非常的美丽。)

  (2)小朋友们,你们闻到什么了吗?

  (让学生通过朗读,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淡淡的清香”。)

  (4)淡淡的香味让人闻了很舒服,心旷神怡。老师听出来你非常喜欢这里的梅花,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读出你对梅花的喜欢吗?(2个人)

  (5)那你能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一读吗?(男生读、女生读)让我们再把这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齐读)。

  (6)小结:这么美丽的梅花,这么美丽的梅花山,怎能不让人喜爱呀!让我们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想说什么呢?

  2、看图理解:人流(出示人很多的图片)。这就是“涌动着的人流”。

  3、你看,老人、小孩、姑娘、小伙儿都来到了梅花山,这么多的人置身于这美丽的梅花山中,你猜猜他们会干些什么呢?你想干什么呢?

  (通过这一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从而让学生融入文本,体会到人们的快乐。)

  4、哦!歌声、笑声融合在一起,这时的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板书:欢乐的海洋);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美,陶醉在这梅花丛中,梅花山成了——

  5、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再一次来到了梅花山,欣赏到了梅花盛开时的动人景象,老师还把梅花山的美景拍成了照片,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吧!(看完说说感受)播放梅花山梅花盛开的图象,伴着舒缓的音乐(老师范读课文)

  四、指导写字

  现在我们来学习最后三个生字,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

  片:教师要强调书写笔顺。教师先板书,再让学生描红。

  息:(指导学生如何教字:先分析字的结构,再分析字的每个组成部分,再说说每个部分需要注意的地方)

  五.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有关梅花的诗句,请同学们读一读背一背,回家收集一些

  有关梅花的诗句,下节课展示

《春》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利用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以及蕴含的诗人情怀

  3、深入赏析,真切感受本文高超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

  1、赏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感受其高超的艺术魅力

  2、理解本文看似消极却洋溢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就曾在自己开满桃花的庭院中大宴宾客,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下,李白和他的堂弟们的这一次“夜宴”诗情。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请大家听朗读录音

  2、请大家齐读课文,感受文章

  3、疏通文意

  要想把文章真正地读好,还必须更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对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理清文章大意,有不懂的地方找出来,跟同学讨论解决如果还有疑问我们就共同探讨下面按照这样的步骤:分组——讨论——质疑释疑——提问解答

  ①通假字:序天伦之乐事(序,通“叙”)

  ②古今异义:大块假我以文章(大块:古义,大自然今义:大的块头文章:古义,错杂的色彩今义: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群季俊秀(古义,弟弟今义,季节)

  ③词类活用: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动词作名词,诗歌)、幽赏未已(形容词作名词,幽雅的景致)

  4、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②状语后置:阳春召我以烟景

  5、文中典故:

  ①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②群季俊秀,皆为惠连

  ③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三、赏析课文

  1、解题:课文的字词义大家都没什么问题了,下面我们来具体欣赏诗文先从题目入手,题目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呢?

  题目信息:

  ①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②文体:序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某个春夜我李白和各位堂弟在桃花园宴游,并为之作序

  2、如果仅仅只是给大家这样一个题目让大家去猜测诗文内容的话,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①为什么宴游?(原因)②这是一群怎样的人物?③在宴会上会做些什么?(过程)④宴会气氛如何?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3、下面我们还是按照前面的分组,自主讨论这些问题,每个组一个问题五分钟后请每组派代表来发表你们研讨的结果注意:你们每组的答案都要合乎文章的内容,要结合课文内容来分析(好的,大家从文章中找答案然后自己归纳)

  ①为什么宴游?(原因)为什么要举行这次夜间的宴会呢?

  ⑴篇首“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运用了什么修饰手法?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比喻,把天地比作旅舍,把光阴比作行人,旅舍是供人临时寄宿的,所以不能久居;行人是来去匆匆的,所以转瞬即逝这样写的用意说明光阴易逝,人生莫测这一道理

  ⑵既然光阴易逝,人生莫测,古人是怎样做的?

  他们异常珍视生命,爱惜时间,秉烛夜游,及时行乐

  ⑶白天满可以“宴”,为什么要夜“宴”呢?

  因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珍惜生命,爱惜时间,夜间都不肯放过不仅如此,“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用一个表示进层关系的连词“况”承接上文,进一步回答: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因而应该夜宴,更何况这是春天,阳春用她的烟景,大块以她的文章召唤我,岂容辜负!因而更应该夜宴。

  ⑷看来这春天的景色一定很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

  春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呈现一片红艳(阳春)春天地气上升,所有的自然景物都被弥漫在空气中的袅袅轻烟笼罩,分外迷人(烟景)

  ②这是一群怎样的人物?

  “群集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

  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的族弟谢惠连工诗文,善书画,作者便说“群集俊秀,皆为惠连”以谢惠连比他的几位从弟,不用说就以谢灵运自比了“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不过是自谦罢了。

  ③人物如此俊秀,谈吐自然不凡,他们在宴会上做些什么呢?

  赏美景——阳春烟景、大块文章、桃花园

  序天伦——享受天伦之乐,而且相会于流芳溢彩的桃花园中,真是百倍欢乐

  高谈转清——赏的对象那么优美,所以赏是幽赏;谈的内容那么欢乐,所以谈是高谈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从而把欢乐的激情推向高潮。

  饮酒赋诗——“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兄弟相会,花月交辉,幽赏高谈,其乐无穷,于是继之以开筵饮宴。“飞”字把兄弟们痛饮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痛饮固然可以表现狂欢,但光痛饮就不够雅,他们都是诗人,痛饮不足以尽兴,就要作诗。

  ④宴会气氛如何?作者有怎样的感受?文章中有没有表现作者情绪的词语?(“叙天伦之乐事”)“乐”字与前文哪个词相照应?具体意思是一样的吗?(与“为欢几何”中的“欢”照应,赋予了特定具体的内容)诗人李白与堂弟们在桃花园夜宴,究竟有哪些可乐之事?

  一乐:春景秀美,风光旖旎

  二乐:兄慈弟恭,尽享天伦

  三乐:各具才情,幽赏高谈

  四乐:佳咏伸怀,纵兴释怀

  在桃李芬芳的季节,与自己的几位堂弟一起行游于醉柳清烟的园中,映现在诗人眼中的是无限的`阳春风光,大自然的景色就是最美丽的文章众人谈笑风生,摆酒设宴,四处春花飘香,清风轻轻拂来,席间各赋新诗,作不出诗来的要罚酒三斗,一时间笑声盈盈,确是人生一大乐事!

  四、拓展探究

  1、李白俯仰天地古今,就人与宇宙的关系,发出了“浮生若梦”的慨叹,再转到“秉烛夜游”,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虽有“浮生若梦”的慨叹,读起来却并不感到低沉?

  作者一上来先行议论,从感慨人生短暂,世事如梦起笔,说出夜宴的第一条缘由可是接下来并不是沿着这个调子去进一步抒发悲观、低沉的情绪,而是笔锋一转,说自己想效法古人“秉烛夜游”去追寻人生的欢乐援用“秉烛夜游”,他所表达的首先是一种珍惜时间,挚爱生活的情感,同时也流露了他当时仕途不达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并不是醉生梦死地一味追求宴饮享乐,这从下面的文字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作者写春天风光之美丽诱人,从而引出春日夜宴桃花园的另一个缘由,并极自然地过渡到记叙与从弟共叙“天伦之乐事”可见开头的一番笔墨即是作者有意的铺陈,为的是提起下文,突出后面的诸多内容当然,这由感慨“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到转而去记“乐事”抒“雅怀”的变化,也正和李白的一些诗歌相同,反映着他那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

  2、将本文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进行比较,说说魏晋人与唐人生命观和精神气质的异同,体会李白开朗乐观的性格,对自然、对友情、对生活的珍爱,和纵笔挥洒的才气。

  五、读背课文

  六、课堂小结

《春》教学设计6

  【教材简介】

  这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中诗海拾贝的第二首古诗,为唐朝的杜甫所作,诗人敏锐的抓住了这场雨的特征,前两句点明了这是一场及时雨,后面写出了雨随风悄悄滋养万物,集中写“夜雨”,再到最后诗人的联想:“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全诗紧扣一个“喜”字,体现诗人的喜悦之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组诗。

  2、深入学习《春夜喜雨》,通过诗后注释和赏析,了解诗句意思。

  3、阅读《春夜喜雨》,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点】

  1、深入学习《春夜喜雨》,通过诗后注释和赏析,了解诗句意思。

  2、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并能学法迁移,拓展课外一首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抓诗眼的方法,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并学法迁移,进行拓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由课外写雨的.诗句导入新课

  二、学习《春夜喜雨》

  (一)解诗题

  (二)读诗文

  1、引导学生把古诗读正确、流利,并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2、通过师生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读诗。

  (三)明诗意

  1、回顾以前学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和课后赏析,小组合作解诗意。

  2、提出不懂的词句,师相机点拨。

  3、师生交流诗意。

  总结学法:了解古诗的诗意可借助注释。

  (四)悟诗情

  补充材料: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当官被贬,后又被作乱的叛军所虏,冒险逃回,尔后又做官又遭贬斥,这些经历,都使他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百姓的疾苦,创作了大量关于百姓疾苦的名篇,后来,他抛官弃职,几经辗转,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成都,在城西建了一座草堂定居,在这里,他亲自耕种,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也是在这个时候,写下了《春夜喜雨》这首名篇。

  1、根据材料,生自由发言,说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师相机介绍喜为诗眼,并介绍何为诗眼。

  总结学法:学习古诗,可借助抓诗眼来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五)熟读成诵

  1、深情朗读,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

  2、尝试背诵古诗。

  (六)小结

  三、借助课外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1、借助自学提示,完成拓展练习。

  2、师生交流

  四、总结回顾

  五、板书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喜→喜爱春雨

  学法:借助注释品诗意

  巧抓诗眼悟诗情

  【设计理念】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品诗意、悟诗情这方面,还是有一些些的不足,于是,我以《春夜喜雨》这首古诗为例,让生能够结合注释,组内交流,自己能够将大致意思讲出来,淡化老师的主讲,强化学生的自主性。而在学习古诗里,抓住诗眼,是品悟诗情最好的方法,我让生能够认识何为诗眼,巧抓诗眼,从而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完成上述教学中,我在进行1+X的语文主题的整合学习。以“结合注释品诗意”和“巧抓诗眼悟诗情”来将课内与课外拓展将结合,来完成我的教学任务。

《春》教学设计7

  第十一课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写景的方法——抓住特点描写。

  2.进一步学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

  二.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感情。

  2.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现景物的特征及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在景物描写中抒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生于1898年,逝世于1948年,“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记录着朱自清先生的一生:在大学读书后期,开始创作新诗;1920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学教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这期间从事散文创作,做学问;1946年7月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使他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8月在北平逝世。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本文是一篇散文,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

  三.1.生字词

  眨(zhǎ)眼酝酿(yùnniàng)巢(cháo)朗润(rùn)稀疏(shū)

  卖弄(nòng)应和(hè)薄烟(báo)蓑(suō)衣笠(lì)

  抖擞(sǒu)嘹(liáo)亮宛(wǎn)转嫩叶(nèn)

  (zhǎng)涨价(sǎn)零散(cáng)捉迷藏

  (1)涨(zhàng)涨红了脸(2)散(sàn)散步(3)藏(zàng)宝藏

  (yūn)晕车(báo)薄片(huó)和面

  (4)晕(yùn)黄晕(5)薄(bó)薄礼(6)和(hú)和牌

  (bò)薄荷(hé)和谐

  2.解释词语。(hè)一唱百和

  (1)欣欣然:欢欢喜喜的。(2)朗润:明朗润泽。(3)赶趟儿:原意是赶得。文中是指各种果树也争先恐后地开花。(4)卖弄:炫耀。

  (5)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6)黄晕:黄色的光圈。(7)舒活:舒展,活动。(8)抖擞:振作

  (9)应和:相呼应。(10)烘托:本是画画的一种方法,从旁边或者周围涂抹淡墨或浅的颜色,使画的主要部分更鲜明,更突出。文中指“衬托”。

  (11)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12)花枝招展:花枝迎风摆动,娥娜多姿。比喻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13)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3.课文层次

  全文可分三段: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力。

  四.探究质疑

  1.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第一部分的?明确:总起全文,写的是盼望春天的到来。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写春天的脚步近了,是把抽象的春天具体化,人格化了。将春天比做人,她的到来便是慢慢的踩着步子款款而来。更加生动形象。

  2.同学们齐读第二部分,并思考:

  (1)、第二部分主要讲的是什么?

  答:主要是对春天的景物的描绘,这里面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和人们迎春。

  (2)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三段,并思考:

  ①春草图中作者怎样描绘小草的?

  (1)用“偷偷”“钻”写春草的情态;

  (2)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

  (3)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

  (4)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

  ②“钻”和“偷偷地”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讨论并归纳:“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写出小草破土而出挤劲,写出不经意间,春草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这样使无意识的、无情感的小草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③“嫩嫩的、绿绿的”是修饰小草的,按正常的语序应该放在“小草”的前边,作者却将它们放在句末,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把它们放在句末,强调小草的质地和颜色的特征。

  ④写春草为什么又写“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讨论并归纳:通过小孩在草上兴致勃勃地嬉戏侧面衬托春草勃发给人的欢乐

  ⑤“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人在草上的感受,表达喜爱春草的感情。

  (3)同学起来朗读第四段,并思考:

  ①作者是怎样描绘春花图的?

  讨论并归纳: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花朵多;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花色艳;

  (3)“花里带着甜味儿”写花味甜;

  (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眼前的春花,联想到秋实;

  (5)写蜂闹蝶舞侧面衬托春花的竞相开放,万紫千红、香味浓郁;

  (6)“野花遍地是”写野花的多;“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仅写出野花的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②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用拟人,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排比,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用比喻、拟人,写出野花多、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情景。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春花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③“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如果把“闹”换成“叫”好不好?

  讨论并归纳:不好。因为蜜蜂的嗡嗡声音不是从嘴巴里“叫”出来的,而

  是振动翅膀发出的声音,所以不能用“叫”;而且用“闹”不仅有声响,还呈

  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热闹景象,一个“闹”字,境界全出。

  ④如果把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应怎样分?各写了什么?

  第一层:从开头到“大小蝴蝶飞来飞去”。

  写树上的花(木本的花)。

  第二层:从“野花遍地是”到本段完。

  写遍地野花(草本的花)。

  ⑤这一段中有相互的对比,请找出来。

  答: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

  五、小结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如春草图,抓住春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来写。如春花图,则抓住春花的多、艳、甜的特征来写。还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导入新课

  二.探究质疑

  1.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五段,并思考“春风图”从哪些感觉写出春风的什么特征?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触觉写出春风的温柔;(2)“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空气里酝酿”从嗅觉写出春风的芳香;(3)“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成天嘹亮地响着”从视觉、听觉写出春风的和悦。这段文字从触觉、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把无形、无味、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

  2.“春风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写出春风的温暖。

  (2)“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写出春风的温柔。

  (3)“(鸟儿)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运用拟人,写鸟儿迎春的欢悦。

  3.请同学起来朗读第六段,并思考:

  ①这一段写的是什么?春雨图”如何抓住春雨的特征来写的?

  (1)“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出春雨的经常;

  (2)“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写出春雨的细密;

  (3)“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写出春雨的轻盈;

  (4)“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写春雨的润物。

  ②“春雨图”按什么顺序描写的?

  讨论并归纳:从静景到动态,从物到人,由近到远。

  ③“春雨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用博喻、排比,写出春雨多、细、密的特征。

  (2)“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用拟人烘托出乡村的安静而和平。

  4.请同学起来朗读第七段

  ①文章怎样描写“迎春图”?

  讨论并归纳:由景及人,从天上的风筝写到地上的孩子;蜗居在屋子里一

  冬的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春到人欢,舒活舒活筋骨,抖搂

  抖搂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春天充满着希望,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②文章引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个俗语有什么好处?

  引用俗语启迪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体现了文章的主旨。

  5.请同学起来朗读最后一部分(8—10),并思考:

  (1)、最后一部分讲的是什么?

  答:是通过三个比喻,表达对春的赞颂。,强调它的“新”“美”“力”。

  (2)、这三段可不可以互换,或者是合为一段?为什么?

  答:不可以。用比喻手法。三个比喻有联系有区别,使春意越来越浓。先喻为娃娃,再喻为小姑娘,最后喻为健壮的青年,从不同角度写,写春的成长,把春天的生意盎然、千姿百态、青春活力描绘得十分动人。

  三.概括主旨

  四.课后反思

《春》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 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

  2.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3.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情景导入:欣赏歌曲或回忆有关春的古诗。(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今人对春的赞美的散文。

  2、介绍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3.朗诵:欣赏并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播放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倾听。 (听的过程中,能听出作者写了春的哪些景物,听出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初步感受意境美。)

  4.积累字、词

  蓑衣 水涨 酝酿

  薄烟 黄晕 应和

  捉迷藏 抖擞

  (二)、自学探究

  1、你能按照盼春、绘春、赞春的提示把文章分为三个部分吗?

  2、请你找出文中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作者具体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4、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如:____图。

  (三)、品味鉴赏:说出你最喜欢朱自清先生描绘的哪一幅图画?或者最喜欢哪些词句?与大家分享。同时说明理由,可以用这样的格式:我喜欢----------句,因为它写出了 春天中的______景物,用____修辞,(或是从__感官来)表达_________情. 我用 的语气、语速或语调来读。

  (四)教师寄语

  “一年之际在于春”,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同学们,你们正处在人生的春天:花样的年华、如歌的岁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五)作业:仿照下列句子说说秋天的美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秋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__________________”, 不错的, 。

  (五) 板书设计

  

  朱自清

  迎 盼望着

  春 绘 草、花、风、雨、人

  颂 娃娃、姑娘、青年

《春》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感觉观察景物的方法。

  2、探究欣赏语言美。

  3、感情朗读。

  教学重点:

  1、探究欣赏语言美。

  2、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1、精准用词。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朗读、讲解。

  学情分析:

  学生少年烂漫,喜欢美丽的春天,喜欢语言生动的文章,《春》语言生动精彩,满含深情,富有诗情画意,适宜学生朗读背诵,学习他的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描写春风、春雨的优美古诗句

  二、潜心精读:

  1、春天的风。

  (1)、春天的风有什么样的特点?——柔和(触觉)

  (2)、作者除了用到了触觉,还从哪些方面不定期写春天的风?——嗅觉、听觉。

  (3)、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引用

  2、春天的雨。

  (1)、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像牛毛(密)、像花针(亮)、像细丝(细)、薄烟(轻)

  (2)、作者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排比

  (3)、作者还写了雨中的什么景物?是用了什么方法、顺序?——写了雨中的树、草、灯、人的活动。从静写到了动,从近写到了远。

  (4)写春天的雨,作者一方面从正面写春雨的特点,另一方面用雨中的景物和人的活动从侧面来衬托春雨的可爱。

  3、春天的人们。

  (1)、以上几幅图都是写景,那么春天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欢天喜地的出来迎春,感受春的美丽。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起的?——从“风筝”,引到了孩子,扩展到“家家户户、老老小小”。

  (3)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春天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写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三、小结:文章一共写了五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四、探究欣赏语言美

  1、叠词美(听写后欣赏)

  欣欣然偷偷地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软绵绵嗡嗡地密密的

  2、句式美

  整齐、短小、对称

  3、修辞美

  拟人、比喻、排比、反复、引用

  4、用词精准美

  5、小结:语言美的特点,整齐美、音乐美、情感美。

  五、教师小结

  抓住重点的字词句,仔细品味、赏析,真正体味到了《春》一文准确生动、朴实鲜活、异常精美的语言。作者用心灵去感受春天的景物,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中,表现出作者向往春天、热爱生活、充满希望的真情实感,是不可多得的美文。让我们追随着作者的思路,感受作者的感情脉搏,调集起我们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去朗读全文,细心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六、作业设计:

  1、仿照《春》,运用拟人、比喻、生动的词语写一篇200字的描写春景的文章。

  2、朗读背诵全文。

《春》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乐曲聆听使学生了解以小提琴为主的弦乐器的音色;感受音乐的情景,模唱《春》的主题旋律。

  2、通过聆听、表演、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乐曲中的情境。

  3、在音乐中体验春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时光。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视、电子琴、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那谁能用一句话描绘一下春天吗?

  生:

  师:春天是个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季节,在这美好的春天里,让我们活动一下筋骨,全体起立!

  生:律动。(结束时手势让同学们坐下)

  二、欣赏教学:

  师:歌声中的小朋友都在哪里找到春天的?

  生:

  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描绘春天的乐曲,请你们闭上眼睛,静静的听一听,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乐曲又是由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哪?(初听)

  师:你仿佛看到春天怎样的景色?

  生:(你说的可真美;说的真棒;你可真有想象力)

  师: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乐曲的名字就叫《春》,是意大利作曲家维瓦尔第创作的《四季》当中的一首作品。那你听到了吗,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生:

  师:同学们的小耳朵可真灵!这首作品就是由提琴家族所演奏的,同学们看提琴家族的这四个成员?(边指边说)他们长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生:

  师:对,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看看这两样乐器,就是小提琴和中提琴,他们的演奏姿势是怎样的(教师带领学生模仿)形状相同,那他们的音色会一样吗?我们来听一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把小提琴,同学们听一下小提琴的音色是怎样的?再来听听一听中提琴,它的'音色。他们的音色一样吗?小提琴的音色怎样。(纤细、明亮)中提琴的哪。(圆润)

  生:

  师:再来看下其他两个成员,由于体积大,所以演奏姿势也于小提和中提琴不同,他们在琴身下面都有个支架,把琴支撑在地上演奏。那么他们的音色又会怎样哪?我们来听一听!

  生:

  师:低音提琴声音非常的低沉、大提琴声音更加的柔和饱满了!提琴家族的音色是各不相同的,但是他们配合在一起,却给我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音乐。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师:听乐曲的第一部分,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看到了什么画面?用你的动作告诉我!把你听到的用动作表现出来!

  师:刚刚看到有的同学做出了这样的动作(教师模仿)你是想表达出什么画面哪?(请同学解释)还有谁感受到了不同的画面?

  生:(说的真好,感受的很准确)

  师: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春天万物复苏,鸟儿欢乐唱歌的情景,同学们用你们的动作来再次感受这一段。(单1)

  师:鸟儿们为春天唱起了欢乐的歌,谁又为春天奏响了美妙的音乐哪?我们在这段中寻找答案。(单2)

  师:是谁哪?

  生:(说的很美,感受的很到位)

  师:微风轻拂,冰雪融化,泉水叮咚流淌当你听到流水的声音的时候,就用你的动作表现出来吧!(单2)

  师:听了刚刚的两段音乐,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哪?

  生:(欢快的,高兴的,活泼的。)

  师:那么下面这段又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心情哪?你仿佛又看到怎样的画面?(单3)

  生:(紧张的)

  师:乐曲的旋律突然紧张了,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在这一部分,提琴家族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发挥了他们的作用,为我们渲染出了,雷雨交加的情景。那么整个这一部分是都是这么紧张吗?后半部分旋律又舒缓了,为我们渲染出了雨过天晴的景象!

  师:我们来听最后的一部分,仔细听和我们听过的哪段音乐相似?(单4)

  生:

  师:这一段就是第一段的再现,那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再次再现第一部分呢?作者想表达什么心情呢?

  生:

  师:同学们说的不错,作曲家再现第一部分,是想让听者再一次徜徉在春的美好之中,体会春天带给人们的生机盎然、蓬勃向上。

  师:听了这么美妙的音乐,老师也禁不住想演奏一段,你们听!这段旋律你们熟悉吗?(教师范奏主旋律)

  师:你们的小耳朵可真灵,同学们看这段旋律就是这首乐曲的主题旋律。感受了这么美妙的音乐,老师想邀请同学们也开一个属于我们的春天的音乐会,在这场音乐会中,我们都是小演员,看谁表演的最棒!我们一起先来唱一唱这条旋律,老师来弹琴,同学们看着乐谱,在心里默唱音符。

  师:谁能来试着唱一唱这段旋律?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生:(教师边弹琴边指着乐谱)

  师:老师为这段旋律创编了一句歌词,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生:(老师弹琴)

  师:为了今天这个音乐会,老师还带来了几样打击乐器,谁想来担当我们音乐会的小伴奏家啊?

  师:好,你们来看这边的节奏,自己试着练习一下,我们其他的小演员哪,你们都是音乐会的歌唱家,看我们的旋律,还剩下两句歌词,这两句就交给你们了,同学们分小组来讨论一下吧!(自由练习)

  师:好了,小歌唱家们那组创编好了?给大家读一读,他们的词创编的好不好,你们组一起来唱一唱吧!(老师伴奏)小伴奏家们,我们来为他们伴奏吧!

  师:我们的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小演员们都准备好了,老师来用小提琴来为你们伴奏,我们开始我们的音乐会吧!

  三:总结

  师:同学们表演的真棒!这节课,我们沐浴在春天的怀抱里,感受到了春日暖阳,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走进春天的怀抱吧!

《春》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朗润、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⑵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⑴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⑵掌握课文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的写作特点。

  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3、德育目标:

  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涵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课堂讨论·评述·借鉴:

  如在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打印好的“春草图”“春雨图”“迎春图”的讲义资料、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节课在充分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彩词句,体味文章朴实隽永的语言美。理清盼春──绘春──颂春的行文思路。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课件展示冬春对比动态画面,以《蓝色多瑙河》作背景音乐。)

  同学们,正如圆舞曲之王施特劳斯的经典名曲《蓝色多瑙河》所表达的,人们在饱受了寒冷的严冬之后对春天到来的企盼、欢悦,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概念,更是有着感知和生命的歌咏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表达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板书文题)

  二、根据背景材料,感知朱自清及其散文创作

  投影:

  这是一个普通的中学国文教员的永恒记忆: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三日,走出家门,就看见一群小学生在争着抢着地看一张当天的报纸,其中一个惊慌地喊道:“老师,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昨天死了!”看到孩子们那种怆惶悲戚的神情,不禁无言地流下泪来。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人。我国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等。他的散文秀丽朴素、真挚质朴、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郁达夫)

  “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发他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林非)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此时创作风格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三、感知朴实隽永的语言美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投影显示:

  ⑴正音正字:(查阅字词典,注意辨识)

  ⑵释义:(结合注解,理解词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朗润泽。

  卖弄:炫耀。

  酝酿:文中是说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舒活:舒展,活动。

  赶趟儿:文中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宛转:同“婉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2、感知阅读,要求读得顺口、流畅。请班里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1~2名范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本文是篇贮满着“诗意”的散文,描绘了春回大地、诗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赞美春天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行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节奏感强,朗读时采用的基本语调是轻盈的,各部分因内容不同可有所变化,表达盼春天到来的欣喜的感情,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表达作者对春喜爱欣赏的感情,应用轻松明快的语调朗读;表达作者对春天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朗读的情感要到位,把自己的身心融汇到课文的情景氛围中。

  针对朗读的情形,作简短的点评。

  3、放多媒体课件的配套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循声朗读,进入情景,欣赏如诗如画的春景。

  ⑴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选请小组代表陈述,教师可作如下归结:

  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短句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⑵请同学们浏览文章,找出文中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拟人来描写景物,你最喜欢哪些?谈谈看法,进而可仿例造句。

  学生可能提出的例句有: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教师可设置情景让学生充分想像:假如你就是一株小草,经历了漫长寒冬,当你刚从有些松软的土地里苏醒过来,你会做些什么?

  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好在哪里吗?(教师归结:“偷偷地”和“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感觉。同时,这样写使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也似乎有了意识,有了情感)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教师提示: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②“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请仿照这个句式造一个句子。

  比如:

  蝴蝶满天飞:五彩的,绚丽的,缤纷的,聚集在空中,像姑娘,像花朵,还羞答答的。

  “野花散在草丛里”的“散”,是否可以改成“开”呢?说出你的`理由。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卖弄”解释为“炫耀”,含贬义。在本句中还可以这样理解吗?为什么?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句中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

  如果将“不错的”句改为平实说法“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表达效果你认为会有什么区别?

  四、感知课文思路流向,理清层次

  1、提问:由阅读提示得知,本文是篇绘写江南春景的散文,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找出课文哪些语段是描绘春景的?

  学生回答。

  明确:课文的2~7语段。其中第2段是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是以下5个语段具体描绘的背景。依次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可称之为“春之五图”。(板书加粗词)

  2、提问:请同学们轻声诵读第1段,体会其中两个“着”、两个“了”动态助词在语气上的柔和亲切的感觉,思考它和文章主体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

  明确:叠用“盼望着”是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则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喜春的感情。(教师适机补充拟人手法的常识: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在于使事物人格化,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写盼春,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基调,创设诗一样的氛围,是绘春的依托。(板书加粗词)

  3、朗读8~10段,思考这样的结尾与描绘景物时所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

  明确:三个形象化的比喻各自成段,是按照喻体由出生──美丽──健康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强调春天的“新”“美”“力”(适机补充比喻的有关常识)。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颂春,着墨于意。(板书加粗词)

  小结:文章以盼春落笔,中间以绘春续笔,结尾以颂春收笔,这是本文的思路。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⑴呼朋引伴()

  A、指引

  B、牵引

  C、引申

  D、招引

  ⑵欣欣然张开了眼()

  A、然而

  B、的样子

  C、这样

  D、对

  ⑶一年之计在于春()

  A、计算

  B、主意计谋

  C、打算

  D、策略

  ⑷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A、声音相呼应

  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

  C、和谐

  D、和悦

  2、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参考答案〗

  1、⑴D⑵B⑶C⑷A

  2、C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背诵1~5段,鼓励全文背诵。

  2、试就春花图、春风图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进行品味赏析。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析春花图、春风图,选点突破,掌握课文写景特点。

  〖教学步骤〗

  一、检查知识掌握和背诵情况

  1、听写生字词。

  2、集体背诵1~5段。

  3、请语感较好的同学作背诵表演。

  二、诵读赏析“春花图”

  1、集体诵读。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⑴朱自清先生细笔细绘,把现实生活中的春花移到笔下,一幅春花图气息浓郁、春意盎然,读来仿佛使人置身于烂漫春花的美景中,哪些语句突出了春花开得热烈、色彩美丽、味道怡人?

  ⑵绘写春花,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⑶“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写野花之多吗?

  ⑷这段文字的立体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⑸试举出本段中选词准确精当的例子,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一字传神的诗文事例吗?

  针对同学们的讨论和推举代表的回答情况,教师适时引导、点评、明确:

  ⑴“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⑵拟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花态;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具体生动;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衬花多、花艳、花香。

  ⑶这是用“眼睛”“星星”作比,写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⑷首先,这一段的行文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很有层次;其次,这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

  ⑸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可用“叫”同义替换,但“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体现不出沸腾喧嚣的热闹景象。作者着一“闹”字,除了声响外,还有沸腾的热闹景象,内涵丰富,境界全出。

  一字传神的佳话,同学们会举出唐代苦吟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故事,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踏花归来马蹄香”“天街小雨润如酥”“处处闻啼鸟”等。

  3、模仿本段立体写景的手法,以“冬日雪景”为情景口头描述片断,尽可能地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三、诵读赏析“春风图”

  1、教师范读。

  2、无疑,在草、花、风、雨的景致中,风因其无形、无味、无色是最难绘写的,而朱自清先生却以他细腻的观察静心体悟,抒写的和谐优美、有情有感,请问: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尽显其妙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南宋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柳风”,又以“母亲的手”打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3、学生集体诵读。

  四、合作解读“春草图”“春雨图”“迎春图”

  把打印好的以上三幅画图的讲义资料分发给3个学习小组长。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结合讲义资料合作探究选定的画图的写景特点。然后小组长到讲台前交流本组的评述意见,限时5分钟,鼓励学生创新表述,鼓励用多种形式表现个人理解,如绘画作品、舞蹈(形体)动作等。教师予以点评。讲义资料如下:

  春草图。先正面,后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问: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写小草的情态的?

  春雨图。“可别恼”口语,显得特别亲切有情趣。问:江南春雨的妙处何在?三个比喻怎样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

  迎春图。全段用短句。问:为什么要引用俗语?

  五、课堂练习

  1、下面这首写春风的散文诗,同样是形象可感、形神兼备的,请学生试作分析。(投影显示)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哨音在青色的树梢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中去了。

  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铧犁的镜面滑过去了。呵,那里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的啼啭?可有牛的哞叫?

  明确:本诗充分调动听觉、视觉、味觉等多种感觉,并动用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将无色无形的春风写得形神兼备。

  2、选词填空:

  ⑴风轻的,草软的。(绵绵悄悄)

  ⑵坐着,躺着,两个滚,几脚球,几趟跑,几回迷藏。(捉赛打踢)

  ⑶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着,大小的蝴蝶来去。(飞闹)

  ⑷……呼朋引伴地卖弄的喉咙,唱出的曲子……(宛转清脆)

  ⑸……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着蓑,着笠。(戴披)

  〖参考答案〗

  ⑴悄悄绵绵

  ⑵打踢赛捉

  ⑶闹飞

  ⑷清脆宛转

  ⑸披戴

  六、声情并茂地集体朗读全文,体会文章蕴涵的情味美

  七、课堂小结

  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春天画图,赞美、抒唱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一年之计在于春”,同学们,让我们问一声自己: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准备好了吗?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春天,可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可以写成作文,也可以写成片断。

《春》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酝酿”“卖弄”“宛转”“烘托”等词语。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品读写景画面,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的方法;

  3、赏析语言,学习本文用词精当、修辞恰切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美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2、培养学生朗读写景抒情散文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难点】

  1、品味语言的清新优美,抓住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的写作方法。

  2、体会作者情感。

  【方法手段】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多媒体展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语: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可记得孟浩然的《春晓》,可记得杜甫的《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读一篇描画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投影出示课文题目及学习目标)。(这样导入课文有如下作用:①帮助学生回忆获得春天时的美好感受,为课文教学做情感的铺垫;②轻松自然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作者简介

  方法:学生展示预习情况,最后简化为如下知识点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①字词疏导:叫学生在多媒体上注音,后纠正。

  朗(lǎng)润钻(zuān)出嫩(nn)绿

  眨(zhǎ)眼酝酿(yùnniàng)鸟巢(cháo)

  宛(wǎn)转蓑(suō)衣稀疏(shū)抖擞(sǒu)精神

  ②多音字:

  水涨起来了zhǎng应和h捉迷藏cáng黄晕yùn

  他涨红了脸zhàng和平h宝藏zàng头晕yūn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音听《春》的朗读,把握文章的情感。

  2.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小组讨论以上问题,做好总结,并展示。

  3.理清文章结构: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明确: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

  (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第二部分)

  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读后请回答: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3)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第三部分):

  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读后请回答:

  (1)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2)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教师明确:“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3)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

  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四、总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五、当堂检测

  方法:多媒体出示题目,学生先做,做完后师生互动、点评。

  目的:学习中掌握知识,训练中巩固知识。

  六、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背诵课文。

  2、在老师的指导下描写片段,训练写作能力。

  提示:在我们陇西,初春的景致同样富有特色,请根据你的观察和感受,调动多种感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描绘初春的景象,展示一下你的风采吧。

  板书设计:

  当堂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朗润()抚摸()抖擞()撑伞()

  liáo亮()yùnniàng()黄yùn()suō衣()

  2.结合语境,给加粗的多音字写出正确的读音:

  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②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③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④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3.下列各项中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朗润:明朗润泽。宛转:形容声音圆润柔媚。

  B.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繁花:密密地开着的花。

  C.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指引同伴。舒活:舒展.活动。

  D.卖弄:炫耀。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4.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的一项是()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D.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5.填空。

  ①《春》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春的,春的,春的,都通过作者的生花妙笔表现出来了。

  ②默写: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春天像小姑娘。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③在横线上填一个词或短语,要求符合文章内容。

  春草春花春风

  春雨春人

  6.积累。

  请从你积累的古诗词中,默写一首有关咏春的古诗词。

  教学反思

  我坚信: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节课,是对语感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在指导学生感受语言、领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也喜欢这节课,我甚感欣慰。但是,我对语感教学只是初窥门径,理论上掌握得不多,教学实践更少,上这节课的时候遇到了一些问题。课堂驾驭能力不强,由于师生对话多,秩序有点乱。教学过程中的四大步骤平均用力,造成用时紧张,虎头蛇尾。今后要注意删繁就简。部分学生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较低,课堂练笔差,记忆能力也低。今后必须更多地把目光投向后进生,关注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春》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四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梅花盛开的情况,结合园艺文化,让学生受到美丽熏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们喜爱梅花的原因。

  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

  一、学习第一段:

  1、学生轻声朗读这段话。想一想讲了什么?

  2、你读懂了那些地方?

  3、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梅花什么时候开?

  "早春" "还……就"说明了梅花开得很早,"满山"说明梅花开得很多。

  4、指导朗读。

  5、盛开的梅花怎么样?

  "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像蓝天下的片片彩云。"

  "挨"说明梅花开得多而密,还给人一种竞相开放的动态感。

  "片片彩云"大片大片的梅花开在山上,向高处望去,艳丽的'红花映着蓝天。确实像片片彩云。

  6、看图理解;指导朗读。

  7、"一朵一朵"的梅花又是什么样的?边读边想象,结合图理解指导朗读。

  "晶莹透亮"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渗透园艺文化:梅花又名春梅、红梅。梅花有单瓣或重瓣,白色、红色或淡白色、淡红色,有芳香,再早春1-2月开花,后发叶。]

  8、小结:早春,满山的梅花盛开了,在阳光的照耀下五颜六色,晶莹透亮,散发出阵阵香气。你喜欢吗?

  9、请学生跟着音乐朗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许多人也都像同学们一样喜欢梅花,是不是仅仅因为它的漂亮?

  1、请学生自由朗读第二段,思考:人们喜欢梅花的什么?

  2、讨论(人们喜欢梅花的报春)。

  3、指导朗读。

  [渗透园艺文化;梅花,不畏严寒、独步早春,它赶在东风之前,向人们传递着春的消息,被誉为"东风第一枝",梅花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被人们欣喜。]

  4、同桌讨论;从那里看出人们喜欢梅花?

  5、指导朗读

  6、如果你来到梅花山,心情怎么样?

  7、学生配乐朗读。

  三、学习生字:

  1、挨:注意右边"矣"的写法。

  2、息:认识"心",说说怎样记住它?

  3、休:你怎样记住它?注意木中的"竖",要写在竖中线旁。

  4、淡:注意左边的"火"中"捺"的变化。

  四、写字。

《春》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这首《武陵春》为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不少诗词,也对诗词有了一定的认识,加之他们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过度时期,因此对爱、恨、情、仇的文章感兴趣,因此通过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作者之愁;其次,之前已经学习的词的有关篇章,所以对词的理解上要来的比较快;再次,学生的文学感受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具体表达上还是有一定的欠缺,所以通过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好的表现愁绪,使得学生更好掌握表达感情的手法的多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让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

  板书设计

  武陵春——愁国破家亡之恨

  丈夫痛死之苦船载不动(夸张、比喻)

  文物散失之痛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到位?有多少还存在差距(小组做统计)2、与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愁表现在几个方面能否回答完全或者更多(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3、作者运用的哪些方法来表现这种愁(小组统计有多少能回答完整)4、通过统计结果由小组内部消化不完整原因是什么,并相互交流,做出总结。

  教学反思 九年级学生已经对词这个概念掌握比较到位,对词所表现的思想内涵了解比较透彻,通过作者时代背景及作者自身的了解,更能看出当时的社会给作者造成的痛苦学生通过积极探讨表现出对当时代发生这种现象在一个女人身上的体现的愁,意境的挖掘比较深入,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痛和悲。基本能掌握本课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但是个别学生不能很好的联系时代背景看问题,思想比较单一,只能通过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悲愁无法完全掌握作者为什么出现这种心境,通过老师的指点后才能疏通,但是对时代背景还是有很大不解。这个也许与我们现时代大环境较之作者生活的时代不同的空间差异造成的,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因此觉得在授课当中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很好的把社会时代风貌特点贯穿给学生,因此引起学生极大的困惑,所以在今后讲授诗词的过程中应该都传授点当时社会时代背景的特点及知识,这样学生理解诗词也许会更加顺手。

《春》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聆听”“雏菊”“禁不住”“绿苞”“唤醒”“搔痒”“面颊”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一边诵读,一边展开想象,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

  教师:1、 本课的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课件。

  2、 舒缓、优美的音乐和其他赞美春天的诗歌。

  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信息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冬去春来,你眼中的景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有一位著名诗人叫金波,他也发现了一些春天的足迹,并且写了一首优美的诗,题目叫《春的消息》(板书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了解大意

  1、 自由读文,认识生字新词。

  (1)边读边标出新词,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抽读、正音、齐读、开火车。

  2、 把课文读通顺,说说金波爷爷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

  (1)自由练读,抽读,生生、师生互评。

  (2)相互交流,老师相机引导。

  三、品读诗歌,深入感悟

  1、 诵读第一节。

  (1)结合课件或挂图、插图,说说诗人捕捉到哪些春的消息。从“漂白”“摇绿”,你体会到什么?

  (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

  (3)想象画面,诵读第一节诗。

  2、 诵读第二节。

  (1)伴随着春风春雨,我们小朋友又有怎样的变化?

  (2)从两个“飞”字中你体会到什么?(追寻春天、投入大自然的急切心情。)

  读诗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些什么。

  3、 诵读第三至六节。

  (1)诗人发现了哪些春的踪迹?勾画出来,议一议。这些春景给“我”带来哪些快乐?给你又带来了哪些快乐?

  (2)质疑问难。合作释疑。

  四、感情诵读,背诵诗歌,教师小结

  五、记忆和书写生字

  1、 讨论、交流生字的记忆方法并组词。

  2、 展示作业,交流写好生字的要领。

  3、 抄写、积累课文中的美词佳句。

  六、查阅资料,拓展延伸

【《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春》教学设计11-11

《春》优秀教学设计02-18

《春》优秀教学设计05-22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07-18

《春望》教学设计07-31

《春》教学设计(15篇)05-18

《春》教学设计(精选15篇)05-22

江南春教学设计07-20

《春》教学设计15篇11-25

《春》优秀教学设计5篇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