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
教学预设:
1、 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母之爱)
2、 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儿之思)
3、 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我之悟)
层次目标: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思考。
一、导入
同学们,上周六,我到深圳参加一个课改研修班,晚上,到书城闲逛,突然,一本书吸引了我,那是史铁生的《灵魂的事》。史铁生,是一位苦难的作家,他是北京人,1951年生,今年54岁了。16岁毕业于清华附中,当他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18岁去延安地区插队;21岁时,当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却因一场大病,双腿忽然残疾了,一个本是活蹦乱跳的男孩子,突然间不能走路了,只有靠两手摇着轮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后来又受到尿毒症、肾衰竭等病症的`残酷折磨。有谁能经受住这种苦难呢?我沿着文学翻动书页,我的泪水也悄悄地涌满了眼睛。
史铁生的母亲也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次儿子摇着轮椅动身前,她便无言地帮他上轮椅,看着他摇车拐出小路,每一次她都是伫立在门前默默地看着儿子走远。后来,她猝然去世了。她匆匆离开儿子时只有49岁。
请看史铁生在《合欢树》中的一个片断:
课件出示:(请轻声读)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了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史铁生的很多文章都渗透了对母亲的深厚情感,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他的笔迹,走进秋天,走进秋天的怀念吧。
打开书第51页,第10课《秋天的怀念》。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 拿起笔来,读一读,划一划,也可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2、 同学们,请你给自己刚才读的情况作个评价,在课题旁画上☆:
(课件出示:
读书自评榜☆☆☆
一级指标:正确☆
二级指标:流利☆
三级指标:有感情☆
3、 你有几颗星?你想读一读你最感动的片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吗?
学生展示读。
同伴评议。用第二人称“你……”体验面对面的评价,平等、真诚的评价。
同伴指导、范读,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品味课文,读出韵味
1、课件出示: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得把手过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体验“我”的暴怒无常,母亲的对我的安慰、爱。
史铁生病了,如果你是他的家人,你会怎么做?——感受母亲的心情。
2、课件出示:“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体验“好好儿活……”的含义。
3、课件出示: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过,絮絮叨叨在说着:……
想象母亲的神情,体谅母亲的心情。
4、 课件出示:对话
母: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子: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母: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子:什么时候?
母: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子:好吧,就明天。
母:那就赶紧准备。
子: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
5、课件出示: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为什么母亲那么敏感?她悄悄出去了,会怎么样呢?
6、课件出示: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没说完的话是什么?试说一说,“好好活……”
7、课件出示: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引申: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四、掩卷沉思,读出思考
1、“秋天的怀念”,怀念的仅仅是母亲吗?还有什么?
2、母亲为什么老是要去看花呢?
3、“好好儿活”对于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呢?
五、小结,板书:
母:坚强、无私、伟大
儿:愧疚、热爱、怀念
我:(学生板书)
六、推荐作品:
《我的遥远的清不湾》(1983)《奶奶和星星》(1984)《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灵魂的事》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当新课改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课标、教材、课堂、教师、学生的时候,处于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却依然在一步一个脚印地用旧教材探索新方法,在旧教材中渗透新理念。没有多媒体,教师就凭借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台过时的录音机和几盘录音带向学生传输着新的信息;没有及时获取新理念的工具,教师就只能凭借教学参考书和邮局姗姗迟来的几本教学杂志。《秋天的怀念》这篇教学设计就是出自边远山区的一位农村小学教师之手,在设计中或许显得是那样的笨拙和过时,但却真实地再现了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学课堂:朴实、无华,注重文本、原汁原味。
《秋天的怀念》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在设计中,教师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做到读中品味、读中悟情;并在朗读中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和升华,从而放飞学生的思绪。
教学目的:
通过朗读学习课文,让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并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爱、回报爱。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一步步的读书活动由浅入深地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愧疚、怀念和热爱。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录音机、钢琴曲、歌曲《懂你》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设计导语):生命是美丽的,当我们在教室里快乐地学习,在操场上欢快地游戏、活动;当我们在山野间奔跑,在田地里和爸妈一起劳作,我们无不在享受生命给我们的恩赐。但是对于因疾病而不能依靠自己的双脚走动的作家史铁生来说,生命又是那样的残酷。然而就在这不幸的境遇中,却有一个人以她博大的胸襟给了他生活的希望,此刻,就让我们到文中去感悟、体验。
(出示课题、质疑)
1、抽生读课题。(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次与一次读的不同)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提问)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朗读品味、体会感情
(一)配乐范读、初步感悟
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倾听,想想: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听后进行交流。
(二)精读勾画,深入体会
再自由读读,想想:母亲是怎样的一个人?边读边勾画出最能反映母亲品质的句子或最让你感动的句子。(要求:在勾画的时候,还可以在旁边作作批注)
(三)品读体会,悟境悟情
1、抽生交流自己所勾画的句子。
2、齐读(让全班同学都能找到交流的句子)
3、品味情感。(引导学生抓注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等方面进行品味,再交流。)
4、抽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5、抽生评议。
6、在品味和感悟齐读。
7、引导学生小结学法:交流——齐读——悟情——品读——评读——齐读
8、按学法,分四人小组讨论学习所勾画句子。教师参与到薄弱小组中进行学习。
9、重点交流: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交流,让学生尽量组织语言,汇报小组的观点。
10、品读赏析:教师出示文中佳句,学生品读赏析。
三、深入点题、释放情感
1、文中有一段赞美菊花的段落,找一找。
2、自由读,从菊花体会到了什么?
3、文中有几次写到了花?找一找。从这几次写花中写到了我和母亲的情绪变化,是怎样变化的?(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探讨:课题为什么叫《秋天的怀念》?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5、小结,释放学生情感:一个平凡的动作、一句朴实的话语、一件件平凡的小事都涌动着母亲的爱,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母爱是怎样的?假如清明节到了,你就是作者,正站在母亲墓前,你想说些什么?
四、拓展延伸、放飞思绪
1、读了课文,也许你正被文中的母爱所打动,也许被你正享受着的母爱所感动,老师也沉浸在母亲的深深关爱之中,让我一起听听满文军的《懂你》,感受那份深深的母爱。
2、多想,告诉你,告诉你我多么的想你……你也想你妈妈吗,勇敢地站起来,说说你最想对妈妈说的话。
3、把课文编成课本剧,演一演。
附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我母亲
暴怒安慰
怀念逝世
作者邮箱:xxxxxxxxx@xxx.com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3
一、备课思考:
读史铁生的文字越多,越会被他那来自心底的苍凉的文字而感动。可能是他先天的敏感善思的禀赋,更由于后天的深重灾难吧。史铁生在作品中从追问自己为什么活着到追问人类为什么活着,从设想自己应该怎么活到设想人类应该怎么活,他把自己,也把读者一步步引向了心灵探险之路,最终引向人类的终极精神关怀。《秋天的怀念》是对母亲的追忆和怀念,更是一篇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应该如何活着的充满哲理性的感人作品。我想透过《秋天的怀念》这扇窗口,把学生引向史铁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引向对母爱内涵的深层诠释,引向对活着意义的深层追寻。只是不知能否达到这样的预期目标。
二、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带星号的阅读课文,按照略读课文的要求,对这类文章不宜讲得过细,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从这个角度来看,正好是放手对学生阅读能力检验的机会,从而给老师的教学提供了放开手脚的机会。但,这又是一篇文字及其细密、细节及其感人的文章,让学生抓住这些重点文字揣摩语句含着的意思,体会文章里蕴涵的哲理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做到疏密有致,粗细结合。为此我决定遵循以下的教学思路:由简介史铁生引出有关 “母亲”的话题——由“母亲”话题引出《秋天的怀念》——从《秋天的怀念》中来诠释“母爱”的内涵——由“母爱”的内涵引申对“好好活”意义的探询——由 “好好活”的话题进一步走进史铁生更为丰富的精神世界——由史铁生的精神世界再进一步上升到关于“活着意义”的哲学思考。牵引着学生先由课外走向课内,再由课内再走向课外。通过“披情入文”、“披文入情”一步步读懂课文,并读出自己的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运用和巩固已学的阅读方法。
三、过程预设:
(一)简介作者,引出“母亲”:
1、在中国当代的文坛上,有这样一位作家……他叫史铁生。
2、那么是什么力量让史铁生写出这么多震动中国文坛的.好作品呢?因为她有一位这样的母亲,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位母亲。可惜这位母亲早就不在人世了,她在儿子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当时年仅49岁。
3、请大家读这段话: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在树林里吹过。——摘自史铁生的《合欢树》)
4、你抓住了哪些关键词?读懂了什么?
5、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什么问题出来了吗?
(二)初读课文,感知“母亲”:
这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母亲呢?请自读课文,找出有关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用不同的符号标出。
(三)品词嚼句,诠释“母爱”:
1、根据学生找出的重点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品读,读出母亲的苦,母亲的爱。
2、母亲的这些苦,母亲的这些爱儿子当时知道吗?后来知道了吗?你从哪儿看出来后来儿子懂了?品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你还从这段话中还读懂了什么?品味“好好活”。
(四)升华情感,延伸思考:(机动安排)
1、母亲死后,史铁生才慢慢悟出母亲的这些爱以及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的。请看下面这两段文字,读一读(注意抓住关键词)。(摘自《我与地坛》的两段文字。)
2、从这几段儿文字当中,你进一步体会到“母爱”是什么?“好好儿活”怎么讲?
(五)课外拓展,推荐阅读:
1、这种爱为什么直到母亲去世后我才明白呢?正是因为史铁生对母亲的这种不尽的怀念深深折磨着他,同时也激励着他。请再看下面这段文字:(摘自《我与地坛》和《有关庙的回忆》的相关文字。)
2、像这样的对母亲思念的文字出现在他很多的作品当中,比如:《我与地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至于其他的文章,非得有一定生活阅历的人才能品味到他文字当中所表现的那种厚重与苍凉。如果你们愿意,课下请读读下列文章:《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病隙碎笔》。
3、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读读余华的《活着》。在这部作品里,余华用一个叫“富贵”的人告诉我们:“活着”是一个充满了力量的语言,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抓住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①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②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及“我”对母亲的一片真情。
4、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体味人物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并以此点燃烧学生情感,引发真情,促进学生主动探求,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母亲是那么亲切的字眼儿,提起母亲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谁愿意说说你的母亲?(生各抒己见)
老师从你们的话语中,体会到了妈妈对你们的爱,同时也感受到了你们对妈妈的一片深情。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再次来感受博大的`母爱吧!
师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
看到文章的题目,同学们想知道什么?生可能说出的问题: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2、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3、他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
二、初度课文,整体感知。
1、整体感知。
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读全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2、激发情感:
在自读的基础上,指明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配乐(世上只有妈妈好)朗读,使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产生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文的欲望。
通过度课文你感受到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关心体贴儿子、坚强乐观,非常爱我)
三、自由研读,真情感知。
1、找一找
这篇文章老师读后深受感动,下面请同学们再次读读课文,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划出来,并于小组讨论为什么受感动。
2、说一说
(1)、师:我看有些同学已经划好了,谁来读一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生: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得地方偷偷的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他又悄悄的进来,眼圈红红得看着我。”从这些句子中我体会到母亲对我的宽容和关怀。
生:母亲默默的承受着我的粗暴无理,我体会到了深深的母爱。
生:我却一直都不知道,他的兵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他的肝病肠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得睡不了觉。
师:母亲为什么没让我知道她得病?
生:不想给儿子在增添痛苦。
师:母亲都忍受着什么痛苦?
生:母亲重病缠身,独自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面对风华正茂的瘫痪儿子。又默默地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这位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和无私啊!
生:当听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高兴的一会坐下,一会站起,还不停的絮絮叨叨地说着。
师:在我答应母亲看菊花时,母亲什么表情?
生:喜出望外,高兴的一会坐下,一会站起,絮絮叨叨。
师:从这些词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母亲非常高兴,因为我答应看菊花,说明我对生活还有希望,还有信心。
生:母亲知道自己病重,他想最后带儿子去北海看菊花,好让儿子树立起对生活的勇气,儿子的快乐就是最大的快乐啊!
生:他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
生:母亲临终前,仍然惦记我和妹妹,我们是他心中唯一的牵挂。
师::这些句子震得令人好感动啊!体现了母亲对儿子伟大无私的爱,从这些句子中尼体会到什么?
生:儿子热爱母亲。
生:儿子对母亲有一种愧疚之情。
生:儿子深切地怀念母亲。
师:原来的母爱儿子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有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了什么?
生: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我那未成年的女儿---”
师:母亲还想说什么?
生:你们俩在一块要好好活。
四、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师:这篇课文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母子之间的四海深情,让我们有感情地再把这篇课文读一遍好吗?
2、师:母亲带着女儿的牵挂走了,我想儿子一定有许多话要对母亲说。
清明节到了,他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
生答。
五、师:同学们说得太感人了!你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学习完这篇课文你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生:答。
师:你们说得真好!可后把你们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书信的形式写出来好吗?
最后,让我们大声把这首歌词读出来,献给我们的妈妈好吗?
出示歌词《烛光里的妈妈》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生字词;
2、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3、掌握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方法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4、理解题目和篇末描写菊花的含义。
一、自主学习
(一)了解作者,走进感人的文本
1、走近作者。
史铁生,男,汉族,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赴延安插队,1972年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年始在某街道工厂做工,七年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
197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命若琴弦》、《往事》等;散文随笔集《自言自语》、《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以及《史铁生作品集》。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xx年,史铁生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之六)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20xx年12月31日病逝。
2、了解作者。
①“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②“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扩展它的宽度;不能改变天生的容貌,但你可以时时展现笑容;不能企望控制他人,但你可以好好把握自己;不能全然预知明天,但你可以充分利用今天;不能要求事事顺利,但你可以做到事事尽心。”
③“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从作者的三段语录中,你觉得他应该是怎样的一个人?
3、阅读文本(一定按照要求做哟!)。
(1)朗读课文。给课文标上段序,圈画出生字新词,标注出疑难问题;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悟人物形象;
(3)选段朗读。选择你认为精彩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4、自学诊测(不要看课本!)
⑴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填汉字,并把下面词语抄写在田字格内。
瘫痪()qiáocuì()沉寂()诀别()喜出wàng外()
lànmàn()淡雅()暴nù()chuí打()絮絮叨叨()
⑵课文写了四个场景,你能标出它们所在自然段,并概括每个场景所写的事件吗?
场景1:(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场景2:(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场景3:(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场景4:(第自然段)主要事件:
(二)再读课文,体会复杂的'情感
1、再读课文第1自然段。
⑴用一个词语概括我脾气的特点,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⑵从母亲的言行中,体会母爱。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②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③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默读课文2—6自然段,思考:
⑴母亲和儿子对话时,为什么对“跑”和“踩”一类的字眼敏感?
⑵从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⑶把“我”看到的,描写北海菊花的句子抄下来。
⑷北海的菊花有什么精神?“我”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3、如果将文章的题目直接改称“怀念母亲”好不好,为什么?
二、合作探究
(一)品味语言,读懂母爱的深沉
下面是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试分析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作用。
1、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4、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二)研读思考,读懂儿子的忏悔
母亲对儿子的爱是深沉伟大的,那么儿子呢?儿子爱母亲吗?
(三)感受坚韧,读懂人生的磨难
认识的史铁生,一个坚强的“好好儿活”的史铁生。朗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这里要强调菊花的色彩?文中还有表示颜色的词语吗?为什么这样描写?
(四)品读课文,感悟文章的主旨
1、文中几次写到“看花”?你能看出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的吗?
2、母亲提议在春天去北海看花,是何用意?秋天到了,又提议去北海公园看菊花,又是为什么?
3、课文几次写到了秋天?课题《秋天的怀念》,怀念什么?
三,即时训练
(一)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的”去掉好吗?为什么?
(二)拓展训练
给身在天国的史铁生或他的母亲写一封短信,或写一段墓志铭。
(三)推荐阅读
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写一篇读书报告。
四、评点总结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
2、品词析句,领悟文章涵蕴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3.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抓住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体味人物内心情感
2.难点: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对“我”的爱和深情。
通过品悟菊花的描写深刻理解母亲“好好儿活”的含义。
教法学法: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剖析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的方法,自读、自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媒体出示史铁生的两段话导入。
A“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
B“人生如梦。生命从无到有,又从有走向无,生生死死,构成社会和世界。从人生无常这一点来说,人生有如梦幻。因此,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
二.作者介绍:
1951年生于北京, 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
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xx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三.活动一:
一场灾难降人生,品悟心情显真情。
1.双腿瘫痪后,“我”的心情变得怎样了呢?品味“暴怒无常”一词。(学生在文中勾画能体现“暴怒无常”的句子,指明同学读一读。
2.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我的“暴怒无常”。
3.指导“砸,摔,捶打”的读法,品人物内心。
4.如果你是他的朋友或弟弟妹妹,你会对他怎么说?
四.活动二:咬文嚼字知母爱,细节之中品深情。
1.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做才合适呢?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么做的吧?
(学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相关的句子。指明同学朗读这些句子)
2.媒体出示相关句子,师生共同交流品读。
3.细读课文,找找母爱还流淌在哪些细节当中?全班交流。
4.朗读媒体出示的一段文字。
五.活动三:品读菊花悟人生,泼泼洒洒无限情。
1.母亲的唯一希望就是----让儿女好好活。儿女读懂了她的这份苦心了吗?
2.细读感悟文章最后一段,交流,探究“菊花”的意义。
六.结束语。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领悟文中蕴涵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二、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三、课前准备:
有关母爱的文章和磁带。
四、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引入课题。
师:现在让我们来共同欣赏一段歌曲(播放歌曲《母亲》)。大家听过这首歌吗?叫什么名字?对!它就是《母亲》。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少不了母亲的关爱。母亲是博大的、无私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对母子,再一次去感受催人泪下的母爱。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现在开始放声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它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谁能给大家说说!
(学生归纳,教师引导总结。)
师:大家概括得都很准确!这充分表明你们都很善于动脑!那么接下来我们来共同交流还有哪些词、句是你还不能很好理解的。希望大家能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3.团结协作,交流心得。
(1)词的理解。
(学生间采取问答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2)句的理解。
(学生提出的许多问题,多数可由学生自行解决,少数有代表性的问题由教师点拨,指明句子表达的深意。)
(3)教师总结。
师:大家的表现棒极了!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又有不小的进步。能与文章中的.主人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是一件了不起的事!现在让我们也来做一次演员,再现母爱的真挚,再去体会一下那世间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吧!
4.真我演绎,唤醒情感。
(表演前让学生自由分配角色,熟悉台词。道具任选教室内的桌椅,简单布置舞台。)
演员:母亲、“我”、妹妹、邻居们、旁白。
(教师提示“演员”注意话语的语调、语速及情感的准确把握。)
师:看了你们的表演,老师仿佛看见了未来的“明星”,你们真是出色的“演员”。谢谢你们的表演,让我们再一次为了那份深沉的母爱所感动,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更加爱自己,爱我们伟大的妈妈!
5.知识引伸,诗作共赏。
师: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在歌颂母亲,母亲是不平凡的,是伟大的。这节课,老师也带来了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走了,妈妈》。(投影仪出示诗歌内容。)
五、布置作业:
习作《我爱妈妈》
六、教学反思: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没有华丽的词汇,却感人至深。初读课文时我就被深深地感动了,甚至掉下泪来。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学生的表现非常好,带给我许多惊喜。在“团结协作、交流心得”这一环节,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并自行解决了大部分疑问。课上一问一答,交流学习进行得井然有序。有疑问的,教师稍一点拨便迎刃而解了。在“真我演绎,唤醒情感”这一环节,学生形象的表演让我情不自禁地带头鼓起掌来。孩子们的创造力和潜力真的是无可限量!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精心地钻研教材,把孩子们带入更有趣、更精彩的学习氛围。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点:
深入文本,圈划、朗读、品味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语句,领悟文中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教学难点:
仔细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作者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教法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言: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
20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生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是一份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
展示目标
1、积累本课的生字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运用语言、细节、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3、体会文中深沉无私的母爱和所蕴含的自强不息、热爱生活的精神。
二、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xx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我们从史铁生的文字里看得到一个人内心无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时也在这个人内心的起伏中解读了宁静。”蒋子丹
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史铁生,当代著名作家。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其后陆续发表了《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等小说。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著有散文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
2、检查预习
积累词语
tānhuàn bàonùwúchángqiáocuì fānláifùqùchuídǎ xùxùdāodāo
瘫痪 暴怒无常憔悴 翻来覆去捶打 絮絮叨叨
三、合作探究
带着问题朗读
1、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
2、为什么是怀念?
3、为什么会在秋天怀念?
(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2)“秋天”是“我”的不幸遭遇、低落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3)“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题目内涵:
(1)怀念母亲对儿子博大无私的爱。
(2)怀念母亲坚韧的性格。
(3)“我”以勇敢面对人生的决心,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几次提及,其背景和结果有何不同?
本文以“看花”为线索展开叙事和议论。
文章三次提到“看花”,其背景和结果各不相同。
第一次是春天,因为“我”的暴怒无常,母亲力图让“我”快乐起来,提出去北海公园看花。“我”不但没有响应,反而大发脾气,自暴自弃。明媚的春花也不能消解“我”的颓废,驱散“我”心中的愁云。
第二次是秋天,“我”勉强同意母亲看花的提议,但未能成行,母亲就突然病逝。母亲的生命和秋天的花草一样衰萎了。
第三次也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公园看花,完成了母亲生前的心愿,“我”体悟到生命的可贵,决心和妹妹坚强地活下去。
你觉得文中的“我”,性格脾气是什么样的?试找出相关的语句。
性情暴躁,脾气很坏。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面对我的暴躁,母亲
——悄悄地躲出去理解、体贴
——偷偷地听我的动静牵挂、关切
——扑过来、抓住手坚定、执着
——忍住哭坚强
——好好儿活坚韧
品读第三段,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的?
——挡在窗前理解、体贴
——央求般的神色母爱执着
——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喜悦
——比我还敏感细心、体贴
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
儿子瘫痪
女儿未成年
四、精讲解疑
1、读下面的话,比较用上“悄悄地”、“偷偷地”“红红的”和去掉“悄悄地”、“偷偷地”“红红的”有什么不一样,选择一处谈谈:
A“……母亲这时候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悄悄地过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
B调整后——“……母亲就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时,她又进来,眼圈红的,看着我。
运用了叠词,两个“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红红的”含蓄地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为痛苦,又无可诉说。
2、细读课文,看看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的?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她说:“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挡住的究竟是什么?
实际是母亲像一扇门一样,挡住的不是窗外“唰唰啦啦”地飘落的树叶,而是儿子郁闷烦躁的思绪。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踩”和”跑”一类的字眼,他比我还敏感。
细心,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内心沉重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急切
她高兴的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热烈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反应的强烈,沉重,贴心
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想说什么?你能把母亲的话补充完整吗?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未成年的女儿,”
你们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好好儿活。
五、达标测评
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艳丽的色彩是对“我”成功人生的描绘,“我”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了“我”怀念母亲永远的寄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自主学习
1、分析母亲形象
深受苦楚的母亲
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没有
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没有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没有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
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三、合作探究
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文中几次写到了花?找一找。从这几次写花中写到了“我”和母亲的情绪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①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花死,表明我和母亲情绪低落,没有活下去的信心。
②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花开得烂漫,表明我已经走出自暴自弃的阴影,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会热爱生活,坚强地活下去。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在“秋风中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格,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心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淡雅、高洁、热烈而深沉”各有何深刻含义?
“淡雅”指要活的平淡,做实实在在的人;“高洁”指要活得高尚而纯洁;“热烈而深沉”指要活得有热情、有活力,而又不张扬。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四、精讲解疑
1、“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我”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好的事物。无论是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者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我”对生活的热情。
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2、本文写母亲提议在春天和秋天去北海公园看花,有什么深刻的意蕴?
母亲提议春天去看花,是希望“我”看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驱散心中的阴云,重新唤起生活的热情和信心。
母亲提议秋天去看花,是想让“我”从菊花傲雪凌霜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启示,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顽强地活下去。北海公园是“我”童年时经常去游玩的地方,母亲希望这样的重游,能唤起“我”美好的回忆,让“我”从生活的不幸中振作起来。
3、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含义。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第1段)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第4段)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我”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与醒悟中变得成熟了。
4、文章标题“秋天的怀念”有什么寓意?
这是一个颇有诗意的标题,寓沉重于轻灵中。母亲在秋天病逝,带走了未能陪儿子去看菊花的遗憾,留下了对儿女的无尽牵挂。多年后的一个秋天,“我”在妹妹的陪同下,终于完成了母亲的遗愿,去北海看花,也以实际行动告慰母亲:她惦记的儿女都在按照她生前的愿望,坚强地生活着。
请读他在《病隙碎笔》中写的话: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世界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不是有这样的缺憾就有那样的痛苦。世界上有看得见的痛苦打击,也有看不见的痛苦和打击。身体的局限,生活的挫折,命运的安排,我们这辈子可能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理局限——我们都要好好活。
五、达标测评
小结: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也流露了自己的忏悔。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儿子淡雅母亲
瘫痪高洁憔悴
砸热烈躲
摔深沉扑
捶烂漫抓
作业
观察秋天的景物,抒写一段感悟
课后反思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选自小学语文S版十一册第三单元。本单元课文都在讲述作者内心深处那些温暖的记忆,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求注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揣摩作者是怎样表达真情实感的。
本课是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写出了自己在瘫痪时,母亲怀着博大无私的爱细心、耐心、小心地照顾自己,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与愧疚之情。文章的语言朴素、真切,却又意味深远,寄悲观于从容,蓄智慧于认真的人生思考之中。
二、学情分析
这篇散文比较短小,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能够通过有效阅读达到“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自己的看法”的要求。
因此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但如何从字里行间深刻体会作者所蕴含的感情还需教师多加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读“瘫”、“痪”“膳”等几个字,理解“暴怒无常”、“喜出望外”、“诀别”等词语并会用其造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能够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三次看花”所蕴含的母亲对子女的爱以及子女对母亲的怀念
2、学习本课通过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心、传递情感的写作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感受母亲对子女真挚无私的爱以及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与怀念,学会感恩母亲对自己的付出。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从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这些细节来体会母爱的无私
教学难点:通过品读三次“看花”深刻理解“好好儿活”的意义
五、教学方法
(一)教法:启发法对话法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尽量启发学生、跟学生谈话,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和利用课件演示的教学方法来突破本课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学法:品读结合法读悟结合法读写结合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这节课中,将采用品读结合法和读悟结合法等方法为主进行教学,指导学生采用读写结合法进行仿写。在学生感受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朗读过程中学生也进一步体会“好好儿活”的意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及背景介绍
师: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秋天
师: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尽的遐想--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这样的秋天产生了怀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十二课《秋天的怀念》。
生:齐读课题
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史铁生:中国作家、散文家。1972年,21岁的他因病导致双腿瘫痪,从此永远地坐上了轮椅。而在不久后,母亲也因病逝世。本文也就是为母亲所作。(PPT2)
(二)初读感知
师:请同学们按照多媒体上的阅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首先齐读一次阅读要求。(PPT3)
生:齐读
师:谁来讲一讲,这篇文章到底写了些什么?
生:……
师:课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是(PPT4)
生:“我”和母亲(PPT4-1)
师:文章还提到了一个重要情节--看花,(PPT4-2)你们注意到了吗?课文中提到了几次看花?(PPT4-3)母亲提了几次?看成没有?最后呢?儿子去看花了吗?和谁一起?
课文就是围绕这三次看花展开的,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将本文按照“看花”的顺序划分为三段。
生:浏览课文、分段
师:大家看老师和你们划分的一不一样?(PPT4-4)
生:验证
师:第一次母亲是怎样提议的?我是什么反应?(PPT4-5)第二次?(PPT4-6)第三次?(PPT4-7)
(三)分层解析
1、第一次“看花”
过渡:首先我们来一起研读第一次“看花”的部分,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师:(PPT5)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怎么样了?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就是
生:暴怒无常
师:暴怒无常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它造句?
生:回答……
师:具体表现是什么?请大家勾画出来。
生:浏览、勾画、回答……
师:(PPT6)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PPT6-1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PPT6-2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当听到母亲提议去看菊花时(PPT6-3不,我不去!狠命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我活着有什么劲!)
北归的雁阵、甜美的歌声、菊花,这些东西在你们看来美不美好?为什么史铁生还要发脾气呢?
生:回答……
师:我们可以看出,此时的史铁生遭受的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摧残,他甚至失去了生活的勇气。(PPT6-4)带着这样的愤恨、绝望,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生:齐读
看着如此“颓废不堪”的儿子,母亲又作何反应呢?谁能读一读母亲的反应。(PPT7)
生:读课文
师:“咱娘俩好好儿活”,这话,既是说给儿子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听的。因为,此时的母亲已经身患重病。
接下来请女生读第二自然段,男生思考:母亲说的“好好儿活”是什么意思
生:女生齐读、回答……
师总结:母亲希望儿子能和自己一起,面对现实,顽强地生存下去。(PPT7-1)带着母亲的希望,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咱娘俩儿……”
2、第二次“看花”
过渡:母爱是什么?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第一次提议看花遭到了拒绝,母亲是不是从此就不带儿子去了呢?
同桌两人,左边的同学读第三自然段,右边的同学读第四至六自然段,读的时候,想一想:母亲是什么心情,儿子又是什么心情?
生:齐读
师:这一次“我”拒绝母亲了吗?母亲此刻是什么感受?文章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
生:喜出望外
师:喜出望外是什么意思?谁能用它来造个句?
生:回答、造句
师:最终母亲和“我”看成花了没有?发生了什么?(PPT8)
生:回答……
师:诀别是什么意思?给它找个近义词呢?
生:永别……
师:请同学们把这几个词圈出来“再也”、“绝没有”、“竟”,你能从这几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生:回答……
师:此时的儿子不敢相信、难以接受、甚至还带着满满的愧疚。带着这样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生:齐读
师:母亲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PPT8-1)谁能帮母亲把话说完?你觉得她希望儿子和女儿怎么样?
生:回答……
师:这些希望浓缩成一句话,就是母亲曾对儿子说过的--“好好儿活”。(PPT8-2)
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却还牵挂着儿女,此时的母亲是以怎样的心情说出这句话的?
生:回答……
此时的母亲该有多么不舍、多么担心、多么留恋、多么牵挂啊!带着这样的牵挂和不舍,我们把补充完整的这句话再读一次。
生:齐读
(四)品析词句
过渡:看,这位母亲是多么爱自己的儿子呀!但自始至终,母亲有说过一句爱吗?
(PPT11)母爱是什么?母爱就是一句句叮咛的话语,一个个细微的表情,一个个不起眼的动作。
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找一找母爱流淌在哪些举动当中。小组交流讨论一下,看看哪一组找到的最多。
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点评……
(五)升华主题
第三次“看花”:
过渡:母亲带着遗憾和不舍离开了人世,那最终儿子和女儿懂得母亲说的话了吗?他们有没有好好儿活?
师:这一次,儿子终于如母亲所愿来到北海看花。他看到了什么?(PPT9)请大家看多媒体,谁能给大家读一读这段话?
生:朗读(PPT9-1)黄色的花淡雅,(PPT9-2)白色的花高洁,(PPT9-3)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评价 (板书: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你们看,在史铁生的'眼中,菊花就是这样的--
生:(读)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是否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呢?他为什么要带儿子去看菊花呀?
生:回答……
师总结:母亲知道,苍白的语言不足以平复儿子此时内心的悲伤,所以她要带儿子去北海看花,看看那些傲霜开放的菊花,她要让儿子知道,失去了双腿不等于失去了一切,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值得留恋,她要用自己的爱来重新点燃儿子对生活的希望!让心胸如时节一样秋高气爽、让精神和菊花一样坚韧刚强。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就是:她想让儿子……(PPT10)
生:好好儿活
师:同学们,让我们看这段文字,又是秋天,是哪个秋天啊?
生:是母亲去世以后的那个秋天。
师:是啊,这个秋天里,母亲已经不在了。同学们,看着这满眼烂漫的菊花,史铁生怎能不怀念起自己的母亲?谁带上这份怀念之情,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又是秋天……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师:你把史铁生内心深处的怀念都读了出来。同学们,又是秋天,这还是哪个秋天,在史铁生的眼中,已经有了生活的色彩,这又是哪个秋天?
生:回答
师:这是史铁生获得新生的那个秋天。让我们也一起带上对生活的热爱,带着一份昂扬和激情,再读这一段。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PPT12)你们看,这就是史铁生的烂漫人生。20xx年,史铁生获得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这是组委会为他撰写的一段颁奖词,也是史铁生的人生写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PPT12)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我”在双腿瘫痪后,变得暴怒无常(PPT12-1),母亲耐心抚慰(PPT12-2)。但母亲此时已经重病缠身(PPT12-3),“我”却浑然不知(PPT12-4)。当我终于同意看花(PPT12-5)时,母亲的反应是喜出望外(PPT12-6)。但她出去后却再也没能回来(PPT2-7),而“我”也终于懂得了母亲的用意(PPT12-8)。母亲的坚强无私(PPT12-9),儿子的愧疚怀念(PPT12-10),两颗心紧紧交织在一起(PPT12-11),连接这两颗心的是彼此的爱(PPT12-12)。那句“好好儿活”(PPT12-13),也成为了儿子心中永远的--秋天的怀念(PPT12-14)。
七、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好好儿活
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烂漫
八、作业布置
写一个体现人间真情的小片段,或一件让你感动的事情,要注意细节描写,比如妈妈的泪,爸爸的笑,老师的话语等等。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握重音和停连。
2、根据文中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关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握重音和停连。
教学难点根据文中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关爱。
教学方法
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感导入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多媒体展示补充:
1、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
2、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的境况,让学生能理解文章史铁生脾气暴躁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并思考完成这样两个任务: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的史铁生,在母亲的安慰、鼓励下走出困境。
(多找几个学生回答,不断补充、修正,直至得到较好的句子。这个过程教会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2、课文几次写到看花?母亲有没有看到花?
课文三次写到看花,前两次是母亲请求他去,最后一次是妹妹推着他去北海看菊花。母亲到最后也没去看成菊花。这成了史铁生心中永远的痛。
(训练学生跳读,寻找目标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品味体会感情
找出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关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明确:
1、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动作描写。“砸”、“摔”两个动作写出了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4、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情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5、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语言描写。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说明了“我”答应去看菊花使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6.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明确:心理描写。怕“我”想到自己瘫痪,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表现出母亲的细心。
(此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应细细品味)
四、课堂小结:浓浓母爱心灵升华
多媒体展示资料:
更让他痛心的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重时,母亲却永远的离开了他。他曾经在《我与地坛》中说: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设计意图:史铁生后来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对母亲的愧疚,后悔瘫痪后对母亲所做的不理智行为,结合课文开头“预习”中反思的话题,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去关爱回报父母。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成长。)
五、布置作业
读史铁生的《合欢树》和《我与地坛》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母亲
(怀念)(用心)
(懊悔)爱(勇敢)
(悲伤)(坚强)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1
教材内容:《秋天的怀念》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儿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小事细致地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情深。
教材分析:《秋天的怀念》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简单,文字比较浅显,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适于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接受一次爱的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
学生分析:本班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已具有一定的独立阅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合作学习中能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具有较高的朗读水平,但个别学生虽然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但缺乏感情。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思维比较活跃,能主动探索新知。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秋天的怀念》一课语言通俗,但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热烈。根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及本课特点,针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设计“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己的情感朗读中,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借助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交流。在交流评价中变单为多向,让学生都动起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补互促中共同提高。
设计特色:朗读中感悟、感动。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2、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 通过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使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深刻体会“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读课文,体会伟大的母爱,受到爱的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史铁生的《合欢树》中的一段文字,菊花图片。)磁带《思乡曲》
教学设计过程:
一、 激情导入,激发情感
1、 激情导入(课件出示)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
(由教材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能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走进文本”也能“走出文本” )
学生自读后发言。
(有的学生说母亲在世的时候活得太苦,有的同学说他读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师:在作者的好多文章中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愧疚之情。像《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秋天的怀念》等。今天我们就写作者一起重温那份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去感受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板书:“秋天的怀念”
齐读课题。
2、 激发情感
教师配乐《思乡曲》诵读课文4—6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配乐为了渲染气氛,在《思乡曲》低回哀婉、如泣如诉的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学习做了铺垫。)
二、 速读梳理,整体感知
1、 整体式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面的理解作铺垫。)
2、 寻读式速读。想一想: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安排了两种阅读方法,整体式默读和寻读式速读,目的是为了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三、 品读感悟,沟通感情
(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找出重点词句品读,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说说感动的原因。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一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二是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在全班交流时就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讨论后学生汇报所得,汇报时教师的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还要相机指导朗读。)
1、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1) 感悟: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说说为什么?
(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抓住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母亲抚慰我时的细致入微和体贴周到。如,我发脾气时,妈妈为了让我尽情的发泄而悄悄地躲出去,她躲出去以后对我还是不放心,所以就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当我自暴自弃狠命地捶打双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扑灭的是儿子想死的心,抓住的是儿子活下去的信念。眼圈红红的,说明母亲哭过,“我”的一举一动,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我的做法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母亲难过之后,哭过之后,她还要安慰我,鼓励我好好儿活,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词足以看出母亲对儿子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那种伟大无私的母爱。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 朗读:(在这里,指导学生读我“暴怒无常”的句子时,要读出暴怒、绝望的语气,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动词“摔、砸、大声地喊、捶打”等词要重读体会做着极度绝望的心情。读描写母亲的句子时应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和无奈。如“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当我心情不好,乱发脾气时,母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她的痛,她的苦又能向谁说呢?她只能自己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母亲不仅要忍受着自己的病痛,还要忍受着儿子的病痛给自己造成的心理上的痛苦,母亲活得太苦了,太累了。她之所以能忍,就是因为一个“爱”字,对儿子深深的爱。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3、 母亲央求“我”看花。(汇报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如“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如,“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吧。”结尾时欢快的语调戛然而止。因为当母亲说到“还记得那回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儿子还要敏感。她认为自己太粗心了,说错了话,感到对儿子很愧疚,在心里不断的自责。再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可见她在儿子面前时时处处都是那么小心翼翼,恐怕儿子会不高兴。)
过渡(母亲想陪我看见菊花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离开了作者。)
4、 母亲的临终嘱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限牵挂。朗读“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年女儿”时要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的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 的母亲形象。)
(品读感悟沟通情感这一环节的设计,始终围绕“母爱”这一主题让学生谈感受、朗读。这样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再感悟中品读,这样学生对母亲那伟大、无私、坚强的形象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5、 秋天赏菊,怀念母亲。(课件出示菊花图片)
让学生一边欣赏菊花图片一边回想母亲关心我的四件小事,与作者一起赏菊一起感受那份深深的怀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烂漫。”
最后一段学生自读自悟。
学生汇报自己的独特感受。
文章结尾段作者寓浓浓的思母之情于开放的菊花之中,菊花依旧,慈母却不在,睹物思亲,怎不伤怀?想起母亲的鼓励与期望,怎不令人泪下?
师总结:(在那看菊花的世界里,作者懂得了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好好儿活”这句话不仅是母亲送给她两个孩子的最好礼物,同时也是送给我们每个人的最好礼物,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思索。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的,不管是现在的我们,还是将来的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我们都要好好儿活,活出自我的尊严,活出自我的价值,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四、 配乐朗诵,情感升华。
在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之时,教师播放《思想曲》,学生和着乐曲朗读全文。(那字字真情,句句思念在乐曲的烘托下,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汩汩涌涌出的思母之情,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
五、 口语表达,放飞思想。
此时,为学生更好的抒发情感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我设计了一段口语表达: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呢?(说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成长的过程,是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还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 笔尖升情,以情激情。
再学完本课之后,学生肯定被文中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的以情激情,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歌颂一下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可以写一段话,可以写一首诗,真正点燃学生爱的情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文道得到统一。)
七、同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结束课文。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与母亲之间的一片深情。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根据课文质疑,激发学习情绪。
1、汇报交流预习读文后的感受。
2、提出读文自己仍不懂的地方。
二、体验怀念之“情”,领悟人物情感。
点拨内容:
1、认真读文,想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
①、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体验人物内心感情。
①、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她总是这么说。
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三、品味母子之情,产生情感共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抒写内心感受,表白生命激情。
1、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
2、出示怀念母亲的文章,或出示表现母爱的名言警句,让学生熟读、背诵。
3、让学生想一想自己今后准备怎样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中的人和事,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延伸,走进生活。
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可透过生活中小事体现你们之间的深情。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与母亲之间的一片深情。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根据课文质疑,激发学习情绪。
1、汇报交流预习读文后的感受。
2、提出读文自己仍不懂的地方。
二、体验怀念之“情”,领悟人物情感。
点拨内容:
1、认真读文,想想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
①、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体验人物内心感情。
①、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她总是这么说。
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三、品味母子之情,产生情感共鸣。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抒写内心感受,表白生命激情。
1、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
2、出示怀念母亲的文章,或出示表现母爱的名言警句,让学生熟读、背诵。
3、让学生想一想自己今后准备怎样面对生活,面对学习中的人和事,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五、课堂延伸,走进生活。
写一写自己的母亲,可透过生活中小事体现你们之间的深情。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4
(一)人教版语文《秋天的怀念》
1、从价值引领的角度去把握文本的灵魂
史铁生在他的访谈录中,说“其实人生的一切事,都是与困境的周旋。”母亲对史铁生的爱和帮助也是想让他明白,病既然生了,就该直面现实,要战胜困境,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但这位母亲没有豪言壮语,有的只是点滴的言行累积。这样伟大的母爱,却要细细地品味。那么读,是最好的诠释。也只有静静地、沉浸其中的读,才能体味出母亲为儿子呕心沥血的爱。这爱让史铁生明白了人活着的意义。尽管这句话没有明白地告诉读者,可是文中的菊花分明已透视出了蕴含的内容。因此动情地咀嚼这句话,使我们被母爱及史铁生的坚强深深地打动了。而这堂课,我主要就是通过作者病的痛苦和后来坚强的对比,让学生感悟到文章的灵魂所在。尽管这其中价值观的建构不是一堂课所能做到的,但我希图通过学生反复朗读体悟文的魂。遗憾的是我入情,学生并不入情,难以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由此影响了学生的认识,朗读的味并没出来。
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去疏理文本的脉路
中国的历史源源流长,中国的文化也应承了历史的光荣,一直为国人所骄傲。慈母、孝子,是我们所推崇的文化辉点。母爱在这篇文章是不言而喻,时时刻刻都闪现着感动的光芒。我又是通过多少次的朗读,进行疏理,从文本到字里行间内在的意义:比如暴怒句:将疾病的本身的苦,引向对生命本质意义否定的痛,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当时作者的悲痛欲绝;再如菊花句:从对菊花的美的欣赏感悟到人生的精彩,从生命力的绽放领悟到母亲给予他动人心弦的爱。
这是我在预设时努力希望做到的,当然,如果我能有时间将史铁生的其他文章比如《合欢树》、《关于庙的回忆》中写母亲的段落穿插其中的话,学生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他们母亲之间,那荡气回肠的亲情。
3、从感性复活的角度去体悟文本的情怀
感性,是学生本已有的东西。今天的文章讲述的是母亲的爱、儿子的思,那老师就应当激活,唤醒和调动这本有的感情,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感受、想象、情感、直觉、潜意识去触摸文章深层次的含义,去领会、把握文章的脉动和心跳。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文中的人物平凡无奇,但它所给予学生的却很多很多。老师的每一次唤醒都让学生感受到精神生命的升华,每一次唤醒都让学生的感性积累跃上新的台阶。每一次读都让学生仿佛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近一步,仿佛离母亲的精神家园更近一步,读是启动学生感悟最好的途径。
以上是我对本堂课的粗浅认识。愿望当然非常美好,我努力让课体现学习是师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师生的精神生命不断累积的过程。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和学生们都有所收获。但如果我再多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去感悟,多一点时间让学生品味“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相信本次的学习更能让学生走进文本,展现生命的熠彩。
(二)人教版数学第四册《找规律》
学习引领者:重庆市巴蜀小学张帝
今天我就教材、教学设计以及边老师的七个问题,谈谈我这节课的设计意图。首先,教学中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分析学生所处的学习背景;第二问题从规律本身的价值入手,分析到底什么是规律,那么它来到我们生活中,这样的数学知识有什么用。确定了规律的价值以后,然后再来确定教学方法,分年段实施一些知识。然最后来分析找规律本身的含义。首先是重在找字,本堂课的重点就是找到位置移动,或者是位置循环的规律。然后是“找到规律我们做什么”的问题,就是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同时,第二个教学重点就是学会数学的思考。遇到困难,遇到新知,怎样利用已有知识去解决。从这堂课的`实施,结合边教授提的七个问题,我想说三点反思:
1、思考。数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的办法。
2、学生的情感需要。学生有情感需要和知识本身的需要。就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如何?借一个学生的方法,综合所有学生的观点进行学习。
3、语言方面的问题,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教师如何把学生的话借过来,然后加以提升。
(三)二年级美术《想像的鲜花》
学习引领者:珠海香华实验学校曹康
本堂课我有两个困惑,但可以辐射出很多方面:
1、人在认识事物上,是从眼睛开始的。考虑到这点,在设计中,我就从人的认知发展出发。人的发展有不同的时期,儿童到底处在哪个时期?所以应该尊重儿童,尊重他的发展规律。但是儿童认识相对客观,他以自我为中心,而且他的身心发育不完全。但是,他有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想象。因为他是以自我为中心,他的想象是肆无忌惮的,他可以把面前的活生生的真实,想象成自我的真实。
2、如何解放儿童。我自己问自己如何解放儿童?有一天我想到,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要解放儿童,首先要解放自己。要把自己从讲台上迈出来,让自己下来,融到儿童中去。也只有老师解放了,孩子才能解放。
在整堂课中,我注意扣住自然美。在儿童看来,他会想象成什么。我们成人想象的不一定是对的,儿童想像的不一定是错的,在整堂课结束的时候告诉学生,你自己想像的那种形象就是一种美。这是一种创造的美,这是一种人类从远古一直延续到现在直至未来都要追求的美。
(四)三年级科学《找空气》
这堂课想找出亮点,挺不容易的。于是,我就结合我们学校正在做的一个课题《做中学》,用它的理念来指导我的教学。我们“做中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公民。所谓“科学素养”就是“实事求是”。那么“实事求是”就是源于实践,源于体验,源于经历。这就要给学生一个探究的、体验的过程,同时又给他一个探究的方法。这就是这节课我所要抓的重点。
设计时我本着三点原则:以人为本、探究实验、实事求是。这三点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1、在教具上,我进行精心准备。我准备的材料很多,在这节课里都完成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也要实事求是。学生做多少就算多少,发现多少算多少。我就是本着这样的原则进行教学。
2、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整个课堂经历了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得出结论的四个过程。
3、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科学的快乐。在课上,学生很高兴做一个个实验,让他们在做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让他们以后愿意学科学,愿意研究科学。
4、用事实说话。这点贯穿了我整个教学的始终。从刚开始的假设,到最后一个小女孩最精彩的回答,我又回到了主题。
听了四堂课,我最想说的,我们的孩子真的很幸福。从课改这么几年来,我觉得我们的课堂发生了一场革命。这几年来,听了很多课,但今天四堂课是给我感触非常多的。在我谈感触前,希望先听听大家的感受。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5
在初中中,《秋天的怀念》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篇课文是我国当代作家史铁生以回忆的形式写下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这篇课文对母爱的内涵进行了深层次的诠释,作者在文章中刻画了自己在瘫痪时对生命的绝望、对母亲冷漠的形象,并且回忆了母亲在身患绝症时依然忍受儿子的坏脾气、病痛的折磨及生活所赋予的苦难,但是依然用爱鼓励儿子、帮助儿子重新振作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无限愧疚及深深的思念之情。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词。
2.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词,感受文章的表达特色,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引导学生感受文章中母亲的爱与伟大,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从而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找到关键词句和细节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文章中母亲的爱与伟大,儿子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法进行导入:同学们,史铁生是我国文坛中一位比较特殊的作家,他双腿瘫痪,并且常年患病,在无数次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是谁给了他坚持下去、活下去的勇气?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名叫《秋天的怀念》,那么作者怀念的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去看一看作者到底怀念什么。(板书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手边的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课文主要写作者在瘫痪期间,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与抚慰;母亲身患重病却不告诉他,瞒着他;为了带他去看菊花,央求他;母亲临终还对他进行嘱托,一直牵挂他。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思考文章中每一个部分都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首先,写了作者双腿瘫痪之后,脾气变的暴躁无常,但是母亲却一直抚慰他;
其次,写母亲为了让作者出去转转,央求他去北海看看花;
再次,写了母亲身患绝症,在临终之前还对作者进行嘱咐,牵挂他;
最后,写了作者在回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所表达的对母亲深深的愧疚及怀念之情。
2.在文章的第一段有这样一句话:“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在这句话中运用的一个动词“扑”,为什么要用“扑”这个词?
明确:“扑”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急切,并且更能表现出母亲的爱,母亲忍受着病痛但是对“我”却无微不至的照顾。
3.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又说了一次“好好活”,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者渐渐懂得了“好好活”的含义,作者越是懂得越是对母亲无比的怀念。这样写同时表现出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越是怀念对于往事越充满回忆,但是母亲无法再推我去北海看菊花了;越是怀念对于往事越自责,我的任性给母亲带去的伤害是无法弥补的;越是怀念就越难过,我多想再听听母亲对我说咱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啊。
(四)拓展延伸
又是一年秋天到了,菊花再次开放,如果你是史铁生,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
作业:在课下给母亲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爱意、歉意或者是谢意。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对本文内容进行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情感。同时,对史铁生生平的了解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本文。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结合作家作品背景展开指导学习,知人论世。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04-01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01-20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5篇06-02
【优选】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5篇03-13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常用【15篇】11-28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03-07
秋天的怀念的教学反思02-13
【精选】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07-09
《秋天的怀念》教学反思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