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05 13:35:2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热)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热)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

  活动设计意图:

  小班幼儿对于生活中鲜艳的颜色非常感兴趣,但由于年龄小,受生活经验的限制,他们往往会把各种颜色张冠李戴,因此教师必须帮助幼儿梳理有关颜色的知识,使幼儿能正确认识常见的颜色说出其名称并进行分类。本活动运以游戏的形式贯穿整个活动,采用启发谈话、观察交流、实践体验的方法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边学边实践操作,在情境中认识颜色、区分颜色、学习按颜色分类,在轻轻松松的过程中愉快地参与学习,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成为活动真正的主人。

  活动目标:

  1.乐意并愉快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快乐

  2.认识红、黄、蓝三种颜色,并能正确的说出名称

  3.按物体的颜色进行分类。

  活动准备:

  1.课件。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猫各一只,房子各一座。

  2.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小图片若干。

  重点难点:指导幼儿尝试按物体的红、黄、蓝三种颜色进行分类。

  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手指游戏

  2.巩固复习红、黄、蓝三种颜色,并学习分类。

  今天,老师带来了三位朋友,猜猜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1)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三只可爱的小猪。它们分别是红色、黄色和蓝色的。老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每只小猪的颜色,并为它们取名字:小红猪、小黄猪和小蓝猪。

  (2)请帮忙辨认一下颜色,看看这三座房子是红色、黄色还是蓝色的。三只小猪刚盖好了自己的新房子,它们现在要回家了。小朋友们能帮助它们找到正确的家吗?

  (3)小朋友们真厉害,他们帮助小猪们回到各自的家中,还将相同颜色的物体进行了分类整理。这就是按照颜色对物品进行分类的方法。

  3.游戏“送礼物给小猪”。

  今天小猪们搬新房子,我们一起送东西给他们吧

  (1)幼儿自由进行操作将颜色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

  (2)送礼物。幼儿根据教师的指令将礼物送到小猪这里来。

  4.让我们一起来寻找和小猪一样颜色的玩具和物品吧!大家都来看一看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和小猪的颜色相同的呢?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我以情景贯穿,这符合了孩子的年龄特点,也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导入部分我出示黄、蓝、红三只小猪,然后让孩子们说说小猪搬新房,送礼物的形式顺利地过度到给小猪按颜色分类送礼物给小猪,这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活动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一个情景引入,复习了红、黄、蓝三种颜色。接着是学习按照颜色分类的环节。最后是一个名为“送礼物给小猪”的'游戏。这些环节有着清晰的结构,逐步推进。通过操作,孩子们掌握了分类的方法。从目标达成度和老师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来看,这节活动是非常成功的。然而,在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自己进行反思并加以改进。

  一、设计的房子,蓝色与小猪的颜色不接近,容易产生混淆。

  二、在操作环节中,教师的操作要求说的不够清楚,导致幼儿在操作时比较没有目的性。操作材料的选择上,原本选择了三只颜色的图片,让幼儿可以根据三种相同颜色不同的物品进行粘贴,如,黄色的花、黄色的汽车、黄色的气球等。

  三、最后延伸活动新增游戏环节,巩固颜色的分类。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快乐的动物”这一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科书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通过“画一画、摆一摆、圈一圈”等具体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体会“倍”的意义。因此,教学时我会充分利用主情境图中提供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将一个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逐步形式对“倍”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除法算式的意义,99%的学生会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并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98%的学生会用乘、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倍”虽然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倍”这个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学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年级学生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爱玩、好动,接受新鲜事物快,又敢于挑战自己和他人。因此,教学时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求异思维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活动。

  学习目标:

  1、在比较小动物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会“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2、会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竖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经历用图形直观和除法竖式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倍”的意义。

  学习难点:

  理解“倍”的意义。

  学习准备:

  教师:课件、15个圆形磁扣。

  学生:作业纸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把手伸出来,我们一起玩个拍手游戏。

  老师拍2下,请你拍出3个2下,要让老师一下就能听出你拍的是3个2下。

  (拍完后师提问:你拍了几下?)

  生:拍了6下。

  老师拍3下,请你拍4个3下。

  师:同学们敏捷的思维表现,迎来了许多快乐的动物,(板书:快乐的动物)它们想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它们的到来。(生鼓掌,课件显示主题图。)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主参与是《课标》关注的主要理念之一,遵循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的特点,以“拍手游戏”的情境入手,通过拍出“几个几”,既复习了旧知,巩固了知识去,又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枯燥乏味的思想,变为玩中学的理念,为后面环节的学习做良好铺垫。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快往这看,请按照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都来了哪些小动物?

  生:鸭子、松鼠、孔雀、猴子、小鸟、和小鸡。

  师:观察的真仔细,请认真的数一数它们各有多少只?并把数出的结果记录在书第70页“数一数,填一填。”相应的方格中吧。(课件出示“数一数,填一填。”相应的内容。)

  学生开始统计动物的只数,老师巡视指导填写,指名汇报交流。

  师:写完的孩子请用优雅、帅气的坐姿告诉老师。谁来说一说答案?

  生:小鸭子有6只,小鸟有12只,猴子有3只,孔雀有1只,松鼠有2只,小鸡有8只。

  学生汇报时,其他同学加以确认后教师板书动物的只数。

  【设计意图:】通过“数一数、填一填”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有序的观察,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

  2、体会“倍”的意义。

  (1)画一画。

  师:同学们数得非常认真!在这些小动物里就数猴子和鸭子最调皮、最机灵了,它们向同学们发起了挑战,敢于接受挑战的孩子请坐直。请看挑战内容。

  (课件显示:如果3只猴子,用3个圆圈来表示,6只鸭子,用6个圆圈来表示,请试着画一画并且一眼就能让我们发现鸭子的只数和猴子的只数之间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拿出本子动手画一画吧,比比看谁画的又快又明了。

  学生在本上画,教师巡视并指导,同时找一名画的快的同学到黑板上画一画。

  师:画完的同学请用坐姿向老师示意。请看我们班这位小老师画的,你认为他画的怎么样?

  猴子:○○○

  鸭子:○○○ ○○○

  生:很清晰,整齐。

  师:如果你也是这样画的请自己鼓鼓掌。谁能说一说鸭子的只数和猴子的只数之间关系?

  生:鸭子的只数比猴子的只数多3只。

  生:猴子的只数比鸭子的只数少3只。

  师:你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呀,鸭子的只数与猴子的只数除了有比多比少的关系外,还有一种神秘的关系。

  (2)圈一圈。

  师:同学们,看,猴子有3只,我们把它圈在一起(边说边在黑板上圈),看作1份,也就是几个几?

  生:1个3;

  师:鸭子有6只,6里面有这样的几份呢?请用你灵巧的小手试着圈一圈吧!

  一生黑板圈一圈,其他生练习本上完成。

  师指黑板图问:你圈出了几份?

  生:我圈出了2份。

  师:他正好圈出了2份,说明鸭子的只数里有二份猴子的只数那样多。也就是说6里面有2个3。(板书:6里面有2个3。)这时我们就说:6是3的2倍。

  师:6代表什么?3代表什么?

  生:6代表的是小鸭子的只数,3代表的是小鸭子的只数。

  师边听汇报边板书。鸭子的只数猴子的只数

  师:既然6是3的2倍,6又代表的是鸭子的只数,3代表的是小鸭子的只数,所以我们说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板书生齐读: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

  师:我们刚才3个一份,3 个一份圈,实际上就是看6里面有几个3对不对?

  生:对。

  师:那我们怎么列式呢?

  生:6÷3=2

  师:2是指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它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算式中的得数后面不写“倍”字。

  师:你们知道除法算式里的6、3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谁想当个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

  生:6表示鸭子的只数,3表示猴子的只数,2表示鸭子数是小猴的2倍。

  生:6表示6只鸭子,3表示3只猴子,2表示鸭子数是小猴的2倍。

  师:说得真清晰。同学们,鸭子的只数与猴子的只数之间这种神秘的关系,现在你们知道了吗?

  师:对,它们的只数之间还有倍数关系,即:鸭子的只数是猴子的2倍。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一环节中,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通过“画一画、圈一圈”等活动,让学生感觉非常有趣,在一种兴奋、积极的心态下学习数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从而在玩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

  3、加深对“倍”的认识。

  师;松鼠和小鸡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能干,它们想挑战同学们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掌握得怎么样?有信心吗?

  生;有。

  师:好样的!请看挑战内容,一起读一读。(课件显示:小鸡数是松鼠的倍。 请“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

  师:同学们请用你喜欢的图形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吧。完成后同桌两人1组,互相说一说做法。

  学生动手操作后汇报交流。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全班同学听?

  生1:我用2个圆片表示小松鼠的只数,用8个圆片表示小鸡的只数。我先把松鼠的两个圆片圈起来,然后再2个2个地把小鸡的8个圆片圈起来。我发现8里有4个2,所以我知道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 8÷2=4。

  师:和他办法相同的同学请举手。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2:我先画了2个星星表示小松鼠的只数,又画了8个小星星表示小鸡的只数。我把8个小星星每2个分成一组,我发现能分成4组,我知道了小鸡的只数是松鼠的4倍。 8÷2=4。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新朋友“倍”,看,鸭子数是猴子的几倍?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生:除法算式。

  师:像这样,求“一个数是另一数的几倍”的问题,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解决。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小动物们可不太相信,它们出了两道有关倍数的题想考考同学们,请看内容:(课件显示:“画一画,圈一圈,填一填”的内容。)

  师:一起读一读要求和问题。同学们有信心做对吗?打开书第70页最下面动手开始吧!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交流。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的做法?

  生:松鼠有2只,我画2个三角形,把它们圈在一起,看成1份,也就是1个2,鸭子有6只,我画6个三角形,2个一圈,圈了3份,6里面有3个2,

  6÷3=2,鸭子数是猴子的2倍。

  师:老师真佩服你的语言组织能力!掌声送给他!如果同学们也是这样想的请你这样坐(老师示范坐直的姿势)。

  师:谁来说一说下一题的做法?

  生:孔雀有1只,画1颗五星来表示,把它圈起来,看成1份,猴子有3只,画3颗五星来表示,1个1个的圈,圈了3份,3里面有3个1,,3÷1=3,猴子数是孔雀的3倍。

  师:说得非常清楚,看来你已经和倍交成了朋友,如果你也是这样想的请为自己鼓鼓掌!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力求实现教学由“扶”到“放”的过程。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和解题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活动中加深对“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寻找倍数关系,拓宽思维。

  师:在这些小动物中,还有一些动物的数量之间也存在着倍数关系。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试着说一说。

  生1:小鸟的只数是小猴子的4倍,12÷3=4。

  师:你还能说出除法算式来,真了不起!

  生2:小鸭子的只数是孔雀的8倍,8÷1=8。

  师:看到同学们敢于发言,善于提问的学习态度老师为你们感到高兴,这样,同桌2人一组,一个做老师提一个有关倍的问题,另一个做学生来回答,如果有困难请举手问老师,说完后请坐直,比比看哪一组的速度快!开始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完全“放手”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操作,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学生考学生,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内化提高。

  1、“练一练”第1题。

  师:同学们出色的表现,又迎来一些小动物,我们一起去看看是谁来了?

  (课件出示书第71页练一练的第1题。)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幅图中有8只老鼠,4只小猫,求老鼠是小猫的几倍?

  生:第二幅图中有4只蜻蜓,2只蝴蝶,求蜻蜓数是蝴蝶的几倍?

  师: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第71页,看第1题,开动脑筋,试着填一填。

  学生做完后指名汇报交流。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找2名学生交流,根据情况教师进行适当表扬。)

  2、看星星,找倍数。

  (1)总结各小组得星情况。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内已经和倍交成了知心朋友。小动物们可开心了,他们为我们送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快来看看吧。

  (课件显示以下内容:1、师生一起总结各小组的得星情况。2、同桌两人一组互相提出一道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让对方口头列式解答。3、完成后请坐直!比比看,哪个小组的速度快!)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根据各组的得分情况,你能提出一个有关倍数关系的问题吗?

  (3)全班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说一说?(找2组同学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适当表扬。)

  【设计意图:】本环节力求通过真实的学习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新理念;通过练习体验,加深对“倍”的理解。尤其是“看星星,找倍数”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回顾。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一定掌握了一些有关倍数方面的问题,你能说说吗?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你想夸夸谁?

  找3名学生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是不少啊,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设计意图:】在学生谈体会,谈收获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自己及他人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为学生的心理发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作业布置。

  师:课下,找一找生活中有关倍数的问题,用你灵巧的小手在A4纸上写一写、画一画、算一算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比较角的大小过程中,产生度量角的需要,经历角的度量过程,体会角的度量的本质,感受1°角产生的必要性。了解1°角实际有多大。

  2.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并会估测生活中角大小。

  3.在逐步精确的探索过程中,体会角的度量方法,感受极限的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探索三个角大小的过程,感受度量角的意义和认识角的度量单位。

  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1°角的产生、发展过程,理解用小角量大角的方法。

  【教学准备】

  滑梯中的三个角、360等分圆、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生活情境引入,体会角的作用

  (出示三个滑滑梯,角度不同)

  讨论:

  (1)三个不一样的滑滑梯,你喜欢玩哪个?为什么?

  (2)同样是滑滑梯,为什么会给人不用的感觉?

  结论:滑梯面和地面所形成角度的大小不一样,角度越小,滑下来的速度就会越慢;角度越大,滑下来的速度就越快,越刺激。

  (课件抽象出滑梯中的三个角)

  3.提问

  问题:那这三个角到底有多大呢?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三个角度的大小呢?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探究角的大小

  利用剪好的滑滑梯的三个角,动手操作,比一比:哪个角大?大多少?

  2.用直尺量边——感知量边比角的局限

  直尺测量法——在固定边的长度位置处,量张口的大小。

  结论:能比较出这三个角的大小,但确无法准确知道这三个角具体是多大。

  3.用角量角——初步感知“标准角”由大到小的变化

  小角量大角法——用最小的∠1去量,把∠1对折1次,再去量;把∠1对折2次,再去量。

  结论:测量的标准越小,所剩余的部分就会更小。

  4.认识角的度量单位—1°

  (1)介绍角的'度量单位。

  微课解说度量单位1度是怎么来?并引出度量角的单位。

  (2)建立1度角的表象。

  课件演示1°,并比划比划,

  理解1度角的意义。

  (3)认识直角、平角和周角。

  课件演示10°,感受10°的大小。并通过课件依次演示直角、平角、周角,了解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与度数。

  深入实践,深化思想

  1.估角

  利用附页1中图1的360等分圆,来估计这三个滑滑梯的角度的大小。

  汇报:

  第1个滑滑梯的滑梯面与地面的角大约是15°;

  第2个滑滑梯的滑梯面与地面的角大约是41°;

  第3个滑滑梯的滑梯面与地面的角大约是63°。

  2.估一估,下面的角是多少度?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说说自己的收获

  2.设疑:角的度量有没有专门的工具呢?它是怎么测量角的大小的呢?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4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生们情况分析:

  本班16名同学在一学期的一年级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如对数字的认识、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都有一定的基础。从同学们的学习和^考~试检测中发现影响本班学习掌握的因素较多。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方向与位置、认识图形、100以内的数、认识人民币、10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三)、认识钟表,,统计,数学实践活动。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们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们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们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们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会读写100以内数。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爱护人民币。

  4、会认读整时、几时半,会写时间,知道珍惜时间。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进行恰当的描述、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以及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们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们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们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们。

  3、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作业分层设计。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5

  一、学生基础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加减法意义、能初步看懂图意的基础上来学习一图四式的,再在一图四式的基础上掌握8和9的加减法算式。学生能从图中找出数据,但对于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就有一定的困难。之前,图画应用题,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能根据提示找到数据,提出问题。但一图四式是要自己找出数据,自己提问题,这就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和想象力,在这一点上,学生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本节课要低起点,逐步引导,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列出算式。

  二、作用

  一图四式是要揭示三个相关的数之间的换算规律。掌握好了本课内容,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理解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与特点。

  三、教学要求

  1、能说清一幅图所表示的三种图意。

  2、根据一幅图能熟练地列出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

  四、教学片段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师:小朋友,我们学过的算式有哪些?

  2、指其中的一道算式,如:5+2=7,

  说:老师这儿有两种棋子,黑棋和白棋,你能用这些棋子来表示这道加减算式吗?

  学生摆完后,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用三应用题的三句话来描述。)

  学生说完题后,再问:这道题除了5+2=7,还可以怎样列算式?(提醒学生同一道加法应用题可以列出两道两加法算式:5+2=72+5=7)

  3、当学生说出减法算式时:如5-3=2时,

  也让学生上来用棋子来表示这道算式,并说一说棋子所表示的意义。

  4、学生上来用这些棋子编一道题,让其他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二)、新授

  1、出示

  师:你能猜一猜老师所摆的棋子所表示的意义吗?

  请把你的想法用算式来表示,写在自己的纸上。

  2反馈:把学生所写出的算式写在黑板上,总共四道算式:

  5+4=99-5=4

  4+5=99-4=5

  3、根据算式说明图意

  1)、写的是5+4=94+5=9的小朋友举手,问:你是怎么想的?(说明图中的一种图意:

  求一共有几个棋子。)

  让尽量多的学生说出图意。

  2)、写的是9-5=4的小朋友举手,问:你是怎么想的?

  (已知白棋数,求黑棋数?)

  3)、写的是9-4=5的小朋友来说说:是怎么想的?

  >(已知黑棋数,求白棋数?)

  老师对以上三种图意的理解都予以肯定。

  小结:一幅图可以表示三种意义:白棋有5个,黑棋有4个,求一共有几个?我们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5+4=94+5=9;第二种:一共有9个棋子,白棋有5个,求黑棋有几个?我们可以列出:9-5=4;第三种:一共有9个棋子,黑棋有4个,求白棋有几个?我们可以列出:9-4=5。现在我们明白,像这样的一幅图,我们可以列出几道算式―――两道加法,两道减法。

  (三)、尝试练习

  出示56页的主题图

  1、看清图上是什么。问: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会想象出各种情境的应用题来,教师都予以肯定、表扬)

  (三)、摆一摆,做一做

  1、老师摆,学生写出四道算式。(一共有8个棋子)

  (1)、左边3个,右边5个。

  (2)、左边7个,右边1个。

  (3)、让学生上来摆这些棋子,还可以怎么摆,其他学生写出算式。

  2、四人小组合作,摆一摆,列一列、算一算。(每个小组9个圆片。)

  3、集体讨论得数是8的加法算式有哪些?第一个数是8的减法算式有哪些?分别把这些算式按顺序排一排。

  4、小组讨论按顺序写出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有哪些?第一个数是9的减法算式有哪些?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6

  新授课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为了保证学生,系统的掌握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在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时要,抓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精心设计数学、优化课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水平,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注意灵活的使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课教学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的联系。教师在新的知识传授要找准与旧知相衔接,抓住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知道每一新知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使学生感到新知不新,并不十分难,从而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达到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生才能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获得真实的水平。所以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极为重要。

  一、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要注意抓教材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过程。为了保证学生系统的掌握小学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教材的重点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部分。对于重点内容和关键部分,要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切实掌握。教材的难点往往是指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或者最容易引起混淆和产生错误的内容,教学难点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来确定的。同样的一段教材,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不一定都是难点,但在通常情况下,有些内容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难点。在教学时,要把难以掌握,容易引起混淆和产生错误的内容要突破。对于突破难点的方法,人们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分散难点,正如新大纲指出的“对于难点,能够采取适当分散、预作准备、多举实例等办法加以解决”。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教学数学是以数学问题为中心教学,遇到教材中的困难问题,教师应创造一个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探索,使难点得以解决。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教学重点、难点实行教学,诱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肯学、学会、会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引入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讲,这是抓教学的起点。小学数学知识可分起始知识和后继知识。对起始知识的引进很难找到与之相联系的旧知识做基础,教师最好采用直观性,操作性强的方法引进新知识。例如:教学长方体的理解时,教师可课前布置学生自制长方体的学具。教学中,教师讲完什么叫面、棱、顶点之后,学生可观察自己的学具,动手指出哪是面,哪是棱,哪是顶点。然后,让学生数一数共有几条棱、几个面、几个顶点。这样教学起始知识是符合小学生从感知到表象理解事物规律的。

  对于后继知识的引进,要注意旧技能的迁移作用,根据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来实行。如: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教师能够以新旧知识的共同原理为起点。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过程中,平行四边形变换成长方形,而且底和高都不变。但三角形跟平行四边形形状不一样,推导方法会有些不同,不过基本思路还是相似的。教学时要强调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已学会的图形,并分析底和高有什么变化,面积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用三角形变换时会出现几种情况,然后找出比较简便的推导方法,概括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样通过回忆、推导,以及手、口、脑并用,留下了清晰的印象,为计算做了铺垫。

  2、抓突破

  从认知结构角度讲,是抓教学的坡度。教学时,要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知识的转折处,和思维的转折处设计数学的坡度。目的是架起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化难为易,把新知识纳入到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5/6+3/4=?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怎样才能相加?怎样才能变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这样引导学生把异分母分数变成同分母分数,使通分成为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结构中去,化难为易。

  3、抓变式

  变式就是变换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的形式,使知识的本质性经常出现,而非本质属性受到抑制。数学中恰当地使用变式,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动思维的活性,锻炼思维的深刻性。例如: 图中有几个三角形。像这样隐蔽本质属性,使事物复杂化,目的是增大题目的难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水平。

  4、抓过程

  就是抓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完整的学习过程,重点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小学数学的内容可分为概念、计算、应用题等。教师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内容围绕教学重点,向学生展示不同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从中学会相对应的数学思维方法。例如:应用题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展示解答应用题的全过程。首先是审题,然后是分析数量关系,最后是列式计算、验算、书写答案。重点是抓住分析数量关系这个环节,使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常用的`一些方法。如分析法、综合法、对应法、假设法等。这样通过展示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

  二、精心设计提问,优化课堂教学

  新课讲授中的提问,重在启发学生自己探求知识。提问要抓住要害,也就是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

  1、层次式提问

  就是按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设计出前后关系,环环相扣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实行思考,步步深入。例如:教学应用题“自行车装配车间要装配690辆自行车,已经装了8天,每天装配45辆。因为改进了技术,剩下的任务6天能完成,这6天平均每天装配多少辆?”

  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实行提问:①要求6天平均每天装配多少辆必须知道哪个条件?②要求以后要装配的辆数,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③要求已装配的辆数,需要知道哪几个条件?上述几个提问紧扣教学重点,层层推动,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2、变换式提问

  变换式提问,就是改变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思路得以开拓,达到加深理解知识本质的目的。教学时要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根据知识的因果关系、可逆关系、相近的知识与方法等去设计问题。如:甲数与乙数的比是5:1,这是用比的形式表述两数的数量关系,教师从不同角度逐步提问学生表达两数的关系,使学生加深理解知识的本质。得出:1、甲数是乙数的5倍;2、乙数是甲数的15;3、乙数比甲数少45;4、乙数是甲乙两数和的16;5、甲数是甲乙两数和的56 ……这样,当学生遇到相对应的应用题时,解题思路就相当开阔了。

  3、寻疑式提问

  在学习中,学生对有些知识似乎明白,不过理解不深刻,往往提不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善于在学生“无疑处见疑”实行提问。寻疑式提问要少而精,目的是使学生会看书学习。例如:教学490÷80=6……10时,提问为什么余数是10而不是1呢?因为学生在学简便算法时,往往忽略余数问题,把余数写成1。所以,教师有必要在此设问,引起学生学习时注意。

  三、新授知识的教学设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水平

  现在教学论认为,教学基本任务之一,就在于培养学生的水平,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水平又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这个基本任务是由现代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是学校教育不再可能一劳永逸地,单独完成整个教育教学的任务,从学校获得的大量知识已不足以终生受用。为了让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继续独立地学习,持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适合社会发展,就要使他们在有限的学校学习年限内学会学习,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其次,重视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是提升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措施。要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促使学生“想学”,即调动积极性;二是要协助学生“会学”,即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再次,增强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促使学生善学,不但可提升质量,还可减轻学生负担,从而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设计时就要考虑学生学法。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精心设计动手操作

  只动脑不动手和只动手不动脑都会使一个人片面发展,只有手脑并用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均衡发展。在教学设计时精心设计动手操作的题目,有利于学生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智能的发挥。例如: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设计让学生把圆柱体学具展开,得到两个圆和一个长方形,那么圆柱体的表面积就是两个圆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体的侧面积,两个圆的面积就是两个底面积,所以得出结论:圆柱体的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像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极思维,使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通过操作和思考,协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努力发现规律,采用动手操作的学习方法既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2、教学设计要注意利用迁移规律

  迁移是指学生使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对新的学习产生影响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迁移水平。例如:在教学多位数加法计算时,引导学生利用20以内加法计算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类推出多位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学生牢固。清晰地掌握已学过的知识是实现迁移的重要条件。所以,在增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创设迁移情境,促动学生的思维的发展和智力发挥。

  3、教学设计要重视比较

  比较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区分事物异同的基本方法。学生用比较方法学到的知识,概念清晰,印象深刻,并能逐步变化。教学设计“比一比”字样的题,就是让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异同,从而学到新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概念时,教学时还要从周围事物出发,抽象出长方形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分析图形的特征,使学生弄清什么是长方形的边和角,边和角有什么特点,有几组对边,每组对边有什么特点。通过学生动手操作,量一量,比一比,理解长方形的各种特征,最后概况出长方形的各种特征。正方形特征理解也能够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也能够让学生通过操作,度量正方形的边和角,理解正方形的特征。进一步通过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异同点,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懂得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

  4、教学设计要利于学生联想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训练学生用联想的方法学习,能够培训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独创性,使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分析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联想的学习方法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非常适用,越到高年级学生的知识越丰富,联想也就会越迅速,越丰富。例如:高年级学到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时,学生一见到题中已知条件“一条公路300米,已修了它的4/5”时,立刻联想到:①修了多少米?②还剩多少米?③还剩几分之几没有修?④修的比剩的多多少米?⑤修的比剩下的多几分之几?这样即使学生思维活跃,又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水平。

  5、教学设计要考虑教给学生制图方法

  分析应用题最好的办法是画图。画图能够使抽象的问题变得具体化,能形象地表示出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生掌握并使用画图解题方法,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水平。所以,教师在教学应用题时,就应注重应用这个方法。教师精心设计经常画图,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学会。低年级教学,教师可先用手势圈出图,然后逐步学会画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线段图,随着年龄的增高逐步提升绘图的难度。通过绘图,学生可弄清各数量间的关系,并依据寻找解题思路,实质是直观图像与分析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四、教学设计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就是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时持续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和主动求知的水平,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求知识。

  1、教学设计要有利于激发有意义学习

  激发有意义学习心向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美国现代认知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认为,让学生实行有意义或有心理意义的学习,应该是教学的首要任务,而有意义学习的主观条件之一就是学习者应处于实行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既有意义学习心向)。可见激发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使学习成为学生的需要,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心理条件。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儿童的心理,努力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使他们趋向学习目标,激起求知欲望。把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使学生从内心有“我要学”的愿望。

  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学生的兴趣点,通过有趣的课本插图猪八戒分西瓜、孙悟空分糖果以及远程教育影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理解逐步深化。教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从建立余数概念到巩固概念,完整概念,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具体到抽象的理解概念。这样既改进了教法,又改进了学法,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喜欢探究新知识,富于奇特的问题很容易引发他们的求知欲。如果是一些枯燥的计算,可利用数学游戏,数学趣题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教学设计要有利于提升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

  提升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和稳定性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

  奥苏泊尔认为,个人已有的认知结构是一种决定学习新材料是否有意义,是否能很好的地获取并取得以保存的最重要因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点,能够利用及原有起固定作用观点的稳定性和清晰水准,是影响知识学习的两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所以,学习新知识前,充分挖掘原有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提升稳定性和清晰水准,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知识保证。

  例如:教学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时,就必须利用整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这部分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设计复习题目旧知识的迁移作用,引出新知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设计要架设学习的桥梁,促动知识内化

  架设学习桥梁,促动知识内化,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教学策略。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知识和所要学习的知识之间架设一道桥梁,是新知识能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到适当的“固着点“,从而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这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教学策略。

  例如:教学“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重点是运算顺序。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来讲,已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教学时,教师能够设计这样的问题“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这样,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很轻松地把新知识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降低了难度,学生自己就能完成这道题。

  五、教学设计要灵活地选择教学方法

  小学数学基本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谈话法、实验法、练习法、游戏法、尝试法、引探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等教学设计。每种方法的教学功能都有它的局限性。教师在教学设计选择一节课的教法时,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情况综合选用几种方法。如何综合选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靠教师熟悉的多种方法,以及各种方法的长处和使用时应注意的方面,自己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去灵活地创造性使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节课的教学方法一般是一二个基本方法为主,搭配其他方法,构成相对应的教学模式。

  但一节课选用教学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一般来说,低年级多采用直观教学法,中高年级多采用温故知新,利用旧知、旧技能迁移的规律实行。但是对于起始知识也需用直观的教学方法。无论采用哪些方法,关键看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获取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要贯穿教学始终,把提升学生独立学习的水平作为教学的重点。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7

  设计说明

  本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鉴于教材的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本课时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几个特点:

  1.复习、铺垫,理清关系。

  上课伊始,通过做复习题,使学生加深对比的意义、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转化、类推,理解性质。

  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从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恰当的提问,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领悟用旧知学习新知的方法,发现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本质,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3.体验、总结,发现方法。

  教学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时,引导学生动手体验,总结出化简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化简比与求比值的区别,概括出化简比的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对新知的运用能力得以提高。

  课前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1.什么叫两个数的比?(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2.比与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可以结合算式或表格回答)

  3.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各是什么?[商不变的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回顾比的意义和商不变的性质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理清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为探究比的基本性质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

  (2)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吗?为什么?(相等,因为它们的分数值都是0.75)

  (3)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证明它们的大小相等吗?怎样证明?(有,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都可以化成,所以它们的.大小相等;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商不变的性质也可以证明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4)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性质,在分数中有分数的基本性质,那么在比中是否也有类似的性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2.探究比的基本性质。

  (1)把,,改写成比的形式。(引导学生汇报并用课件展示:=3∶4;=6∶8;=12∶16)

  (2)探讨这三个比之间的关系,用算式表示出来,并说明理由。(3∶4=6∶8=12∶16,比值都是0.75)

  出示课堂活动卡。

  (3)观察、比较、发现。(结合学生的汇报,用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6÷8=(6×2)÷(8×2)=12÷16

  ↓↓↓

  6∶8=(6×2)∶(8×2)=12∶16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6∶8=(6÷2)∶(8÷2)=3∶4

  ↓↓↓

  6÷8=(6÷2)÷(8÷2)=3÷4

  规律: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情境认识“逆向求和”的问题,并能运用整体部分的数量关系解决这类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思考问题的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题、画图的方式理解题目的含义;在学生交流互动过程中,掌握解决“逆向求和”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回顾与反思,梳理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学习经验,体会学习中的乐趣。

  二、目标分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在掌握加法意义的`基础上,能通过逆思考来解决问题,同时体会到,当问题不好理解时,可以采用画图表示信息的方法来帮助理解,从而找出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解决

  “逆向求和”问题的模型。

  教学难点:

  采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逆向”求和的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激活经验

  1.课件出示游戏规则老师这里有一个漂亮的魔法盒,里面装着很多的小球,请一个同学从盒子里拿出几个小球,另一个同学再数一数盒子里还剩下几个小球,最后请同学们猜一猜,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

  2.玩一玩教师演示游戏方法,与学生一共可以玩三次。之后进行全班学生进行游戏。

  3.回顾与反思每一次求原来盒子里一共有几个小球,都用共同的方法:拿走球的个数加上剩下球的个数,等于盒子里原来有多少个小球。

  4.揭示课题。这类现象在生活中常见,今天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初步对逆思考解决的问题有所感悟与理解。

  (二)情境展开,构建方法

  1.引导观察,提取信息。

  (1)课件出示p98例6

  (2)学生观察,交流信息。

  ①出示情境图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不出现。老师去商店买口哨,已经领走了7个。(板书:领走7个)。

  ②猜一猜,原来有多少个口哨?你是怎么想的呢?

  预设1:如果商店的口哨领完了,那么原来是7个;

  预设2:如果商店还有剩余的,那么原来的可能是8、9……个。(总之,不少于7个)

  ③出示剩下一部分情境图。商店还剩下5个,(板书:剩下5个)。

  ④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原来一共有多少个口哨?(板书)

  ⑤由同学完整地叙述题意。(可以边指图边说)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境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教学,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具准备:

  四种立方体,印泥,白纸,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今天的课要从一位我们喜欢的老朋友说起,看看他是谁?

  一向断案入神的黑猫警长,今天来到我们的教室,却是要找几位好心人,找什么样的好人呢?事情是这样的,张爷爷生病了,他一直惦记自家花园里的草没有除掉,几天之后,张爷爷身体恢复了回到了花园,却惊喜的发现这些杂草被哪些好心人除掉了,张爷爷请来了黑猫警长帮助他找到这些好心人,经过仔细观察,黑在地上发现了这四个脚印,看到这四个脚印,您能想到哪些我们以前认识的立体图形。那黑是怎么想的呢?黑经过仔细观察,终于确认了四个一向爱做好事的朋友,老师也把它们请到了课堂。

  二.教学新知。

  1、这个有点陌生,它叫三棱柱,她叫正方体,长方体,猜猜还有谁?球(看来你们都具备了做小侦探的潜质)。

  3、同桌之间先讨论讨论,怎么把这些脚印取下来。(汇报方法可以描一描,可以》。

  4、现在就请你们同桌两人合作取脚印,至少取下两个脚印。

  5、老师很好奇,你们都用了哪些好方法,愿意和老师分享一下吗?

  6、刚才你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证明了,张爷爷要找的就是这四个好朋友。

  7、这些脚印的身上还藏着很多很多的秘密,它们都是图形王国里很重要的成员,有没有兴趣想继续研究它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图形,去找到这些图形身上的秘密。

  8、老师把你们刚才采集到的这些图形脚印放在了ppt上,它们挤在一起很杂乱,那孩子们你们能给它们分分类吗?(准备怎么分)。

  9、把像这种形状的`分在一起,像这样的图形宝宝,它们都有很好听的名字。

  10、谁能像小老师一样,介绍一下它们的名字。

  11、这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这四个新朋友,那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它们,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同桌听一听。

  12、李老师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点像,你有什么好方法区分它们吗?

  13、这些图形的家都在哪呢?想想我们刚才取脚印的过程,我们发现从长方体的表面能找到长方形。

  三.练习巩固。

  2、猜猜我是谁?

  四.总结回顾。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分数乘整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的内容是在已学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这里变成了分数。对今后求几个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来解决。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整数乘法的意义,约分和分数加法计算。学生可以利用分数加法来推导出分数乘整数时只需把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学生在刚学习分数乘法时,可能会有时想不到先约分,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加以强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动手做绸花,加深了学生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来算。

  2、让学生操作涂彩纸表示绸带,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推算。

  3、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认识分数乘法算式,加深理解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小结。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1

  课题 北京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认识方程》的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教材分析

  《字母表示数》是代数学习的首要环节,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是学习代数的关键。学生对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的理解,是在经历运用字母表示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的活动中实现的。

  本课通过青蛙儿歌、母子年龄、摆小棒等情境,说明可以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及数量关系,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和作用,并渗透函数思想;掌握含有字母的式子的书写规则,然后引导学生会用字母表示学过的有关图形计算公式和运算定律。这样编写,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意图与特点。既简洁明了,又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用字母表示数这一内容,看似浅显、平淡,但它是由具体的数和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度到含有字母的式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转折点,也是认识过程上的一次飞跃。其整个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抽象化过程,渗透的是函数思想。从有趣的问题情境出发,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入问题的解决中,同时设计教学程序时由简单到复杂,逐层深入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四年的学习中大量接触到的是有关具体的数的认识和运算,对用字母表示数有一些生活经验和初步的接触,但对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不理解。同时,从研究一个个特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一般的数,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学生尤其会对用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一个数或结果感到不适应、并难以理解。基于上述学情分析,并依据学生的年龄、兴趣、思维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感性材料,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反复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并从中体会它的优越性,促使学生建立用字母表示数的模型,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情境,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有关图形的计算公式,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操作、思考、体会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探索规律并用适当方式表示规律,通过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引导使学生感悟初步的代数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符号的简洁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学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

  难点:理解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量和数量关系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教材第八册P137—P138及练习三十一的第13—15题。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认识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的观点。

  2.使学生通过学习“三角形内角和”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三角形内角和知识的实际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 法:实验法,演示法

  教具准备:三种类型的三角形若干个。

  学具准备:三角形纸片若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一练

  师:前几节课我们一直在研究三角形,有关三角形,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呢?

  二、猜角设疑,揭示课题

  师:看来同学们对三角形已经非常熟悉了,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这个游戏叫“猜角”。请同学们拿起桌子上量好角度的三角形。你只要报出三角形中任意两个角的度数,我就能猜出你第三个角的度数。相信吗?下面我们来试一试。

  (师生猜角活动)

  师: 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有什么法宝,能这么快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通过这节数学课的学习,你就可以揭开这个奥秘了。(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 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生:什么叫三角形的内角和?

  生:我们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有什么用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要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以及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理解“内角”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谁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内”是里的意思,“内角”就是三角形里面的角。

  师:你知道三角形有几个内角吗?(三个)

  2、理解“内角和”

  师:那我们再来想一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指的是什么呢?

  生:(边指边说)“内角和”就是将三角形里面的角相加的度数。

  生:我还有补充。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个角相加的度数。

  师:说的真好,为了方便,我们将三角形的每个内角编上序号1、2、3,我们叫它∠1,∠2,∠3,∠1,∠2,∠3的度数和,就是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出示)

  3、探究新知。

  ①分工

  师: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就要对每一类的三角形进行研究。如果咱们分工研究,你们组愿意研究哪一类的三角形呢?(小组进行选择)先别着急,每位同学想想,你准备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把你的想法简单的在小组内说一说。我发现有的小组已经胸有成竹了。下面请各小组组长来领取你们要研究的三角形和需要的材料。为了研究方便,请把你研究的三角形的内角也编上编号,如果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别忘了老师在你身边。

  ②小组合作探究内角和。

  ③学生汇报交流。

  师:我发现大部分小组已完成了研究,哪个小组愿意派代表到前面汇报你们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小组汇报)

  ④得出结论。

  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这几个同学的观点。

  (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师小结:我们研究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其实也就包括了所以的三角形,从而可以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都等于180°(板书)

  4、学习例题。

  师:根据这一规律,如果知道三角形中两个角的度数,就能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课件出示例题:在三角形中,已知∠1=78°,∠2=44°,求∠3的度数。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注意纠正学生的书写格式。

  四、应用深化

  1、变式练习

  师:三角形兄弟听说咱们发现了它们的.内角和是180°,非常高兴。瞧,它们也特地赶来了,请听听它们在说些什么?(课件出示)

  你会解决它们提出的问题吗?

  2、练习三十一的第15题。

  师:同学们放过风筝吗?你见过的风筝都是什么形状的?

  这些形状都是美丽的对称图形,看!小红的爸爸给小红买了什么样的风筝?(课件出示)你是怎么想的?

  3、抢答:

  师:原来生活中也会应用到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老师猜角的秘密是什么?(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师:如果让你来猜你会猜吗?下面咱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抢答,规则是:先举牌者先回答,答对的小组可获得一面小旗,最后小旗多的小组是比赛的冠军。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进行猜角游戏)

  已知∠1,∠2,∠3是三角形的三个内角。

  (1)∠1=38° ∠2=49°求∠3

  (2)∠2=65° ∠3=73°求∠1

  已知∠1和∠2是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

  (1)∠1=50°求∠2

  (2)∠2=48°求∠1

  师:现在每小组都得到了红旗,但最后获胜者是第几小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4、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有三个内角,你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几个内角吗?它们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那么任意四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任意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

  五、反思回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探索和合作交流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充分发挥了你们的聪明才智,你们真不简单!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索,掌握更多的本领!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探索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被减数减小数需要补0的计算方法,应用小数的性质可将计算结果简化(去0)。

  教具准备:

  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出示情景图)

  (1)提出加法问题。复习整数加法的要求: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数位上相加满十向前一位进“1”.

  (2)提出减法问题。复习整数减法的要求: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数位上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作“10”。 2.揭示新内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二、新内容讲授

  1.认识小数(正确的读小数)。

  2.认识小数各数位名称和计数单位。

  3.课堂探索

  (1)教学例1,出示情景图。

  a.读已知条件,它提了什么问题?

  b.写出算式,想想怎样列竖式计算?(先学生说,再课件展示):相同数位要对齐,小数点也就对齐了。从最低位算起,数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十分位前一位是个位)c.带单位写答语。

  (2)教学例2,出示情景图。

  a.读已知条件,它提了什么问题?

  b.写出算式,想想怎样列竖式计算?(先学生说,再课件展示):相同数位要对齐,小数点也就对齐了。从最低位算起,数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作“10”。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进行计算。 c.带单位写答语。

  (3)师生小结: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和整数的加减法计算非常的相似:

  a.小数点要对齐,也是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

  b.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

  c.从最低位算起,数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或数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作“10”。

  (4)试一试

  a.做试一试两道题:

  b.学生自己独立完成。

  c.展示学生做的,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讲怎么做的。

  d.老师订正,课件展示。

  (5)议一议:计算小数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和整数的加减法计算非常的相似:

  小数点要对齐,也是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数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后再进行计算。从最低位算起,数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或数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1”作“10”。

  4.课堂练习(找同学在黑板上计算,其他同学在本子上算)

  (1)学生独自计算。

  (2)师生共同订正。

  5.完成数学医院判断题

  6.游戏:准备:同桌两个人,每人在自己本子上写一个比10小的一位小数或者两位小数。

  规则:(1)写大数的同学算两数的差,写小数的人算两数的和。并各自把得数记在练习本上。

  (2)玩2次后,再将自己的2次得数相加,总数大的一方获胜。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数加减请注意:小数点.要对齐,加减符号要注意,计算要从低位起,满10进1别大意,借1作10别忘记,小数末尾可添0,得数末尾0舍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折扣和纳税之后的第三个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知识点,是用百分数解决问题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本章内容中的一个难点。

  2、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意义,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以及利率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1、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折扣和纳税这两个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将要学习的第三个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知识点。

  2、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的障碍点应该在于利息税的扣除和国债利息不扣除利息税上。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储蓄的意义:明确本金、利息、税后利息和利率的含义;掌握计算利息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2、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灾区、贫困地区建设的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

  难点:1、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2、利息税的扣除和国债利息不扣除利息税上。

  教学过程:

  一、课内交流、探究

  师:在储蓄的过程中,你搜集到哪些相关的知识?(学生分组汇报调查结果)

  (生汇报。开放的问题情景下,根据每组学生的差异,预计可能出现下列情况:(1)有关储蓄的一般知识,如储蓄的方式;(2)有关储蓄的相关概念,如本金、利息、利率、税后利息税的知识;(3)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如有的小组利率的含义推导出利息的计算方法;(4)、有关调查中遇到的困难、解决的方法和自己的'感受)

  师:根据每组交流的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和学生共同整理储蓄的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板书: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二、创设情景、体验储蓄

  1、创设情景

  2、体验储蓄。根据刚才的汇报情况,安排教学过程。

  (1)学生拿出复制好的储蓄存款凭证进行填写。

  (2)学生活动,教师了解学生填写情况后,最后利用投影仪进行订正。

  (3)、充分联系生活,设置储蓄密码。

  (4)保管好存折或存单。

  师:储蓄完成以后,银行要给我们一个存单或存折,我们要牢记密码,妥善保管好存单或存折。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交流讨论,了解利息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根据刚才的知识,如果告诉你两年的利率是2.43%,你能够求出张大爷储蓄到期时能获得多少利息吗? (学生分组讨论计算,汇报情况)

  2、学习利息税知识。

  师:大家都算出了应得的利息,但实际上张大爷他并不能得到你们算出的这些钱,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大家看一下课本第99页最下面的一句话:“国家规定,存款的利息要按5%的税率纳税。”哪位同学能解释一下?

  生:就是银行多给的那部分钱的5%要上交给国家。

  生:就是只能得到利息的95%。

  师:对,存款的利息必须要按5%的利率纳税,纳税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座的各位同学长大之后都要依法进行纳税。

  师:储蓄到期时,张大爷实际领取本金和利息一共是多少?

  生1:48.60×5%=2.43(元)

  1000+48.60-2.43=1046.17(元)

  生2:48.60×(1-5%)=46.17(元)

  1000+46.17=1046.17(元)

  生3:1000+48.60×(1-5%)=1046.17(元)

  师总结利息的利息计算方法。

  3、巩固新知:学生进行练习(教材第100页的“做一做”)

  (1)学生个人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学生个人汇报

  四、课后实践、体验储蓄过程

  师:请同学们课后把平时积攒的零用钱存入银行,在储蓄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布置

  课本练习二十三的第6、9题。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建立边的概念,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通过对图形的找一找、搭一搭、围一围、画一画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在比较中逐步清晰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形。

  呈现:

  1.第一次找与众不同的图形。

  要求1:其中有一个图形,和其他的都不一样,你能找到它吗?并说一说什么地方不一样。

  学生找出:

  揭示:其他图形都围起来了,这个图形没有围起来。

  2.第二次找与众不同的图形。(要求同上)

  学生找出:

  理由:其他图形的`线都是直的,这个图形有一条线是弯的。

  揭示:直的线 曲的线 直线图形 曲线图形

  3.第三次找与众不同的图形。(要求同上)

  学生找出:

  理由:其他图形都有4条边(4个角),这个图形只有3条边(3个角)。

  揭示:三边形(三角形)、四边形

  4.这些四边形中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认识一般四边形。

  揭示:四边形家族里除了有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行,还有其它的四边形。

  总结:刚才,找出了与众的三角形。看的是什么?

  揭示:边 角 科学家在研究图形的时候,都要研究图形的边和角,看看他们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5.进一步清晰“边”的概念

  这个长方形上“边”在哪里呀?看一看,摸一摸,你觉得边是怎么样的?

  直直的,平平的。

  数一数,长方形、正方形有几条边?

  6.画一画:

  如果要在纸上画一个四边形,要画出几条边呢?在白纸上任意地画一个四边形。

  交流。选择任意四边形呈现。

  提问:这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旋转一下再问:那现在是四边形吗?为什么?

  7.找四边形。

  8.再次分类,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剩下的图形再次分类:你为什么这样分?(板书:5条边。6条边)

  分别取个名字。

  揭示: 五边形, 六边形。

  9.创造多边形

  像这样的五边形、六边形你们以前见过吗?

  用小棒搭五边形,六边形

  二、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图形王国里的几个新朋友,它们是: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后我们看到一个图形,怎样判断它是几边形呢?

  三、课本练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2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20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7

小学数学复习教学设计02-27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8-21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优秀)05-30

(精品)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15

[精选]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11-2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