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0 10:10:1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篇(合集)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篇(合集)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

  课题分析:

  我的大树一课是为了让三年级学生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结果,并向大家展示他们的观察成果。这是他们第一次对科学研究进行描述,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不应过高。教师需要组织引导学生使用“我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观察到了什么”来进行描述。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标题:我爱树—探索大自然的奇妙之旅主要活动内容:1.组内讨论:我们以各种简便方法来描述一棵树的样子,比如形状、颜色、大小等。2.组际观察记录:我们利用实物标本、拓印和资料进行讨论,以便更好地了解树木的特点。3.汇报观察实验报告:每个人将根据自己的观察结果,撰写并汇报一个关于树木的实验报告。4.快乐游戏:我们通过互相描述树木的特征,让其他人试图根据描述找到那棵树,增加乐趣。活动安排:1.第一天:组内讨论形状、颜色、大小等描述树木的方法,并收集实物标本和拓印资料。2.第二天:组际观察记录环节,小组成员交流资料并讨论树木的特点。3.第三天:撰写并汇报观察实验报告,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发现。4.第四天:快乐游戏环节,通过描述树木特征让其他人找到对应的树木。这样,我们能够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去认识树木,探索大自然的奇妙之旅,并且更加了解和欣赏树木的美丽和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关于大树的有关记录;捡几片该树的树叶;

  教师:用于学生拓印树皮图案的白纸若干。

  教学活动过程?:

  一、交流上节课观察到的内容。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察了一棵大树,并作了记录,今天来开个观察成果交流大会吧!

  ·你们觉得我们用怎样的方式交流比较好?

  ·取得共识:我们在小组内讨论了我们观察到的内容,并分派了一位代表将小组的观察成果向大家进行交流。(当我们观察大树时,我们也是按照这样的小组进行观察)。

  ·全班交流汇报。

  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尽量不重复同学说过的话。

  过程评价:

  通过动作告诉别人所观察到的树冠;

  用手比划观察的那棵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观察的大树有多高;

  观察树皮的颜色,粗糙程度;

  展示该树的树叶及果实。

  ……

  ·小结:观察和描述大树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包括绘画、比喻以及收集实物标本。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大树的特点和美感。如果我们再去观察一棵大树,我们可能会发现更多关于它的细节和特色。我们可以观察到它的高度、树皮的纹理、枝叶的形状和颜色等等。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触摸它的树干和叶子来感受到它的质地和触感。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树的生命力和自然之美。

  二、学生拓印树皮画(教室外)。

  刚刚有一位同学提到自己观察了一棵大树,他注意到树干非常粗糙。我想知道你们认为教师是否也觉得那棵树的树皮粗糙呢?接下来,我将展示一幅由教师制作的树皮拓印画作为参考。

  ·学生观看教师已拓印好的树干画,主要让学生看树干的纹理。

  ·你们想把自己观察的那棵大树的树皮拓印下来吗?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所观察的那棵大树下拓印。

  ·选择校园一角,交流所拓印的树皮画,请拓印清晰的同学介绍方法。

  三、细致地进行观察(教室外)。

  ·现在同学们手中都有自己观察过的小动物的足迹和毛发拓印画,同学们相互交换,比比谁能最先找到与足迹、毛发拓印画相符合的小动物?

  ·学生活动,让能快速找到大树的同学说说自己的好方法。

  今天,我们已经学到了许多用于描述大树的方法,现在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方法来修改我们小组的观察记录。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蚂蚁进行细致观察,并能用语言、文字、图画

  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能尝试用归纳的方法对观察到的蚂蚁作合理的解释;能制作简单的昆虫模型。

  2.意识到科学探究中细致观察的重要性,观察时爱护小动物;愿意与他人合作,探讨昆虫的共同特征;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辨别常见的动物类型——昆虫。

  3.能说出蚂蚁的身体构造;知道身体分为头、胸、

  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的动物是昆虫,能对常见的动物进行判定是否属于昆虫。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知道昆虫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发现并尝试解决观察蚂蚁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能利用昆虫的特征辨别常见的动物是否是昆虫。 【教具、学具】 学生准备:

  每组:材料箱(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材料袋(牙签、塑料泡沫、刻刀、橡皮泥)。 教师准备:

  各种蚂蚁、放大镜、记录表;收集、整理与昆虫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资料卡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数量最多的昆虫种类。蚂蚁能生活在任何有它们生存条件的地方,是世界上抗击自然灾害能力最强的生物。中国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就有600多种。中国居室内常见的蚂蚁主要有以下三种:小黄家蚁,大头蚁,洛氏路舍蚁。

  1.谈话导入: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捕捉了几只小蚂蚁,你们都把它“请”到我们的课堂上了吗?你们是怎样去捕捉的? 2.学生交流捕捉蚂蚁的方法。

  3.让学生画一只心中的蚂蚁,将画的快的5名同学作品张贴在黑板上。师根据学生所画的蚂蚁总结出画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蚂蚁,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1:脚有几只? 问题2:脚长在什么位置? 问题3:蚂蚁是否有触角? ??

  4.师引导:关于蚂蚁你想了解哪些问题?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蚂蚁的.身体构造,看看它们有哪些特点。(板书:蚂蚁)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制定观察方案。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箱(师提供的观察器材:放大镜、蚂蚁、昆虫观察盒、塑料瓶、羽毛、水、水槽、卫生球、瓶盖、小塑料泡沫块、毛笔),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订出自己组的观察蚂蚁的方案。 2.汇报观察方案。

  (教师及时引导,在不能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蚂蚁会自由爬动,我们无法仔细观察。)

  让学生说说本组的观察方法。

  方案1:把蚂蚁关在一个更小的塑料瓶里,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2:把蚂蚁放在水中的瓶盖上,用放大镜观察。

  方案3:把蚂蚁放到昆虫观察盒里,用放大镜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

  方案4:让蚂蚁爬在羽毛或毛笔上进行观察,边观察边记录。 方案5:用胶水粘住蚂蚁的脚,拍照片观察。

  方案6:用卫生球画一个蚂蚁的活动范围,再进行观察。

  方案7:用大蒜画一个圈使它的活动范围缩小,然后用放大镜观察。 (蚂蚁到处爬,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用什么办法观察蚂蚁的效果好、材料容易找而且还不会伤害小蚂蚁。) 3.学生分组观察,出示观察要求。

  在观察前让学生相互补充各组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地方,老师再及时进行总结,并提出要求:

  (1)蚂蚁太小不要拿着观察,我们要借助放大镜去观察。 (2)观察要仔细,小组分工合作,填好观察记录表。还可以用画图的方式记录观察到的蚂蚁。画图时先画蚂蚁身体的主要部分,然后再画出其他部分。

  (3)重点观察蚂蚁的身体的构造,数一数蚂蚁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叫什么?各有什么特点? (4)注意不要伤害蚂蚁!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3

  一、教材分析

  四(下)的教材内容主要是生命世界和物质科学两方面.教材编排的意图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特点: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这和科学家工作没什么两样,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科学家.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也是科学课真正的精神和内涵.本学期,学生探究对象是认识事物的性质和相互关系,共安排了5个教学单元:《骨骼与肌肉》、《养蚕》、《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的力》、《调查与预测》.从探究水平上看,仍以引导性探究为主,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为以后的自主探究打下基础.本学期的科学探究首次涉及对比实验,教师要细心引导,要具体指导操作的方法,带领学生经历“预测—设计并进行实验—整理分析收集的证据—表达与交流”科学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控制变量.从过程与方法上看,在观察与测量的基础上,学习假设与收集证据,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理解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在此基础上形成结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反思改进自己的探究过程的合作探究态度,使学生知道科学也需要共享.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教材设计了触摸、模拟、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作用,了解自己的运动机理,懂得运动系统的卫生保健知识.

  第二单元《养蚕》让学生亲身经历一次完整的养蚕过程,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体验到为养蚕所付出的辛苦劳动和养蚕成功的快乐(与三年级的种植相联系),在知识、情感、态度、方法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收益,在养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一场养蚕活动交流会,让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展示自己在养蚕活动中的研究成果.

  第三单元《物质的运动》选取了力学中可直接感受的“运动”内容,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物质的基本规律之一,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要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况,学会简单的定量观察,学会辩证地看问题,本单元出现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去探究影响小车的运动的快慢的因素和摆的快慢因素,这是学生探究能力的.一个跨越,教师要对学生探究方法作具体的指导,要让学生知道要保证实验的公平,实验结果的公正和客观,实验中有些条件不能改变,有些条件需要改变,但每次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在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大胆假设,周密计划,认真操作,仔细观察,要尊重事实,要做好原始记录,要用数据说话,教师的角色由初始的“帮”到“扶”,渐渐到“放”.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就力在哪里,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方向,力有大小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通过对重力、摩擦力和阻力的探究,使抽象的力的概念得到理解和深化,能综合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自主探究影响降落伞下降快慢的因素.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调查和预测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要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情况应采用调查,调查的常用方法有哪些;预测是对事物的未来作出科学猜测,预测要有依据.

  二、教学建议:

  1、合理地使用教材.教材是教材编写组提供的教学素材,有严密的逻辑性、思想性、结构性,是编写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不可否认,教材很难顾及不同区域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因此教师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对教学内容作出调整.四(下)将《骨骼与肌肉》安排在二月份,在气候还比较寒冷的情况下,学生穿着厚重的棉衣,难以通过触摸的形式感知骨骼和肌内.《养蚕》受气温影响也很大,建议将这两个单元推迟,先进行

  三、四单元教学,待气温升高时,再进行

  一、二单元教学.教学《养蚕》单元时还需注意,养蚕活动时间较长,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好养蚕计划,认真记好养蚕日记.教学时穿插在其他单元中进行,采用大小课的方式,定期交流观察日记,适时进行阶段性评价,最后举行养蚕经验交流会,全面总结养蚕的收获.

  2、加强学科沟通.养蚕活动持续时间长,学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肯定会受到来自语、数、英教师及家长的阻力,科学教师要与班主任多沟通联系,将养蚕活动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平时请班主任指导孩子们写养蚕日记;蚕吐丝结茧时,还可集中在作文课上观察,然后写篇作文.在培养孩子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作文水平,这是一件双赢的好事.班主任的重视与积极参与,可将各方面对养蚕活动的阻力降至最低.

  3、教师要先于学生“下水探究”.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是一个学生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教师仅仅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服务于学生的学,要能更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学期的教材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会控制变量”,因此教师要做科学探究的先行者,先于学生去经历、体验和发现.用孩子们的眼光去看待科学,用孩子们的心去体验科学理解他们的惊奇与幼稚地思考,理解他们的个性化的表述,真正做到“蹲下来教科学”.教师的“下水探究”可以摆脱以往“坐而论道”的弊端,在一个可预设的情境中,教师以学习者的角色,设身处地地去实践,以探知水之深浅,路之难易,教师可根据下水探究的体验,在情感态度方面对学生做出恰当的发展性评价.

  4、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探究.严谨是科学的显著标志之一,严谨表现为科学的任何结论都需要有事实为依据,离开了事实的支撑,任何科学结论都无法存在,在研究“小车的运动”“摆”等过程中,学生开始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做好原始记录,注意保留且不能随便涂改数据,每次实验需做三次以上,求得中间值或平均值,全班采用统一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毅力是科学家必须具备的优良品质之一.科学探究是一种非常辛苦的劳动,需要研究者坚忍不拔,持之以恒.教师要告诉学生,养蚕是一项长期活动,需要他们付出辛勤的劳动,要鼓励学生在养蚕过程中自选课题,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教师要给予阶段性表扬,鼓励他们坚持就是胜利.通过活动锻炼能力、培养意志.

  5、对学生的评价要科学、客观、公正.对学生评价的标准是科学素养的提高,全面反映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对学生的评价要避免重知识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试卷并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方法,科学日记、科学实验报告,科学成果展示都可作为评价的重要参考.实践证明,在科学探究中表现最好的往往是语文、数学成绩中下等生,科学教师评价他们时不能受其干扰.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影子的秘密》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三课。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对影子的变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本课中学生将继续深入探索影子的秘密。

  聚焦板块,通过观看图片聚焦问题“影子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学生知道光源、遮挡物和屏(接收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探索板块,通过产生影子,让影子发生变化,手影游戏三个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理解影子产生的三个条件和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同时让学生经历通过实验探究问题的过程。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影子的秘密进行总结归纳,并了解影子的变化和太阳位置的变化是有联系的。

  拓展板块,通过观看天然遮挡物——云的各种形状,感受云朵带来的影子变化和大自然的魅力。

  【学情分析】

  影子,三年级学生非常熟悉。绝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过与影子相关的经历,如上节课制作简易日晷的活动,还有小时候的踩影子游戏和手影游戏等。三年级学生对于影子的形成以及变化过程也有初步的认识,但是他们并没有系统地梳理和学习过影子背后的“秘密”——形成和变化的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知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知道光源、遮挡物和屏(接收影子的平面)是影子产生的条件。

  2.知道光源和遮挡物的变化会导致影子长短、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光和影的实验,耐心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分析光源,遮挡物和影子三者之间的关系。

  3.掌握模仿和创作不同的`手影的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参与活动,对探索“影子的秘密”有一定的兴趣。

  2.积极寻找改变影子的方法,体会创作手影带来的乐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影子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

  2.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光影的世界里,人们对光影规律有各种各样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能总结影子形成和变化的条件。

  难点:通过实验和游戏等活动,理解影子产生的三个条件和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手电筒、小木块、白纸、皮影戏道具。

  小组:手电筒、小木块、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

  1.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观察了阳光下的影子,这些影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示PPT,预设:长短不同,方向不同)

  2.那么影子的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呢?(预设:太阳位置不同导致的)

  3.影子千变万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子的秘密。(板书:影子的秘密)

  二、探索:影子变化的秘密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手电筒、小木块、白纸]

  (一)产生影子

  1.猜测:产生影子需要什么呢?(预设:太阳、人、大地)

  2.如果我们想把影子搬到教室里,你打算如何做?(预设:学生说说产生影子的方法并演示)

  3.老师今天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材料(展示材料:手电筒、小木块、纸),你能让他们产生影子吗?这些材料分别模拟了什么?这些材料在影子产生中起了什么作用?(预设:手电筒模拟的是太阳,发出光;小木块相当于人,挡住光;白纸模拟的是大地,接收影子)

  4.教师实验前提示:2分钟内利用所提供的材料产生影子。在产生影子的过程中不要把手电筒对准眼睛。时间到了把材料马上整理好并且坐端正。

  5.学生利用材料产生影子。

  6.小朋友们都开动小脑筋产生了影子,那产生影子需要哪些条件?(预设:光源、遮挡物、屏)

  7.提问:影子是怎么产生的呢?(预设:光源发出光,光照射到屏上。遮挡物挡住了一部分的光,这时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暗的,就形成了影子。)

  (二)让影子发生变化

  1.上节课我们制作日晷发现影子会变化,影子是怎么变化的呢?(预设:上午影子比较长,然后慢慢变短,过了中午后影子又慢慢变长。影子的方向变化会像时钟一样转动)

  2.提问:在课堂上,我们怎么让小木块的影子发生变化呢?想一想改变小木块影子的方法。(学生边说边演示)

  3.教师实验前提示:将白纸放在桌子上,在5分钟之内尽量寻找多种方式改变小木块的影子,每改变一次用画图的方式将方法记录下来并画上影子。(演示:用箭头表示手电筒并画出影子的样子。)时间到了把材料马上整理好并且坐端正。

  4.学生寻找改变影子的方法并记录。

  5.交流汇报:你是怎么改变影子的?影子的什么发生了变化?(预设:学生根据记录单交流)

  6.教师总结:当我们改变光源的照射角度时,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发生变化。当我们改变遮挡物的形状时,影子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三)手影游戏

  1.其实影子的变化在生活中应用很多,我们还可以利用影子的变化,玩很多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玩的吧!(观看影子变大变小游戏)

  2.在刚才的游戏中,影子的什么发生了变化?是什么导致的呢?(预设:影子的大小发生了变化,是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不同导致的。)

  3.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玩玩手影游戏。我们一起来看看游戏规则。

  手影游戏规则:在2分钟时间里,小组合作利用教室里的地面、桌子或者墙壁等作为屏创造手影。(1).改变手影大小。(2).改变手影形状。(3).改变手影的方向......在做手影游戏时要保持安静,比一比哪个小组做出的手影变化最多。时间到了马上坐回位置。

  4.学生创作手影。

  三、研讨:影子的秘密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影子是怎样产生的?(预设:学生简单描述。光照射到屏上,遮挡物挡住了一部分的光,这时光照不到的地方就是暗的,就形成了影子。)

  2.影子可以产生哪些变化呢?(预设:影子的大小、方向、长短和形状都可以发生变化。)

  3.那么太阳一天的位置变化情况是什么样的呢?这个位置变化又是如何影响影子的变化呢?(预设:太阳在东时,影子在西......)

  四、拓展:生活中影子的应用

  [材料准备:多媒体PPT、皮影戏道具]

  1.我们发现了影子的秘密。其实影子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很多。人们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电影,艺术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皮影戏,科学家用影子的原理发明了无影灯,让医生们在手术时不再受影子遮挡视线的困扰。

  2.在生活中我们仰望天空,天空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云朵,有些像船,像老虎,像桌子,它们是天然的遮光物,当阳光撒下的时候,会在天然的接收屏(大地)上形成影子。例如阴天,其实我们就都生活在云的影子里。

  3.最后我们一起来扮演角色,完成一段皮影戏表演。

  【板书设计】

  3.影子的秘密

  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改变 影子变化

  光源的照射角度长短和方向

  遮挡物的形状 形状

  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距离大小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在学生开始实验操作前,指导学生将改变影子的方法画在平行四边形(接收影子的平面)上,光源用箭头表示。实验时学生画清楚光源和小木块的位置并画上影子的样子。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找出四种不同的方法。

  【作业设计】

  1.关于影子产生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物体就一定有影子

  B.有光就一定有影子

  C.有光源、遮挡物和屏才会有影子

  2.如下图,改变被照射物体的远近,影子()会发生变化。

  A.大小 B.形状 C.方向

  3.如下图,改变木块的摆放,影子()会发生变化

  A.大小

  B.形状

  C.方向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学生们认识了电、电流、电路之后,渐渐地他们就不满足于只点亮一个小灯泡,于是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的活动过程中,由于用几根电线连接好几个灯泡和灯座,一个地方的连接或一个器材出了问题,灯泡就不会亮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分2个部分:1.什么地方出故障: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些电路出故障的情境,让学生学会查明电路出故障的原因,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2.做个电路检测器:指导学生对电路进行检测,学生将学习一种新的检测方法--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经历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的分析活动过程。

  〔2〕经历用电器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的活动过程。

  2.能力目标

  〔1〕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3.情感目标

  〔1〕愿意自主、合作研究。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教学难点:分析、思考电路出故障的各种原因。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信封1:小灯泡2-3个、电线若干、灯座一个、电池一节、电池盒一个;坏的灯泡3组、没有剥皮的电线2组、废电池3组、形成断路的电池盒2组,共12组。

  〔2〕信封2:每个小组一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教师事先测试会亮。小灯泡、电池、电池盒、灯座各一,电线三根)

  2.教师准备:课件;科学文件夹;电路故障分析表和检测电路故障方案设计表;一组会亮的电路。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引入,了解电路

  1.展示一个能使小灯泡发光的串联电路。

  2.课件展示电流在电路的流动情况。

  1.说出电流在这个电路是怎样流动的。

  要求学生能简单地口述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电线、电灯,又回到电池的负极。

  二、探究活动:什么地方会出故障。

  1. 为每组的提供了一个有故障的电路。

  2.引导

  〔1〕分组试一试本组的灯泡能不能亮?

  电路中,连接一个灯泡也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就不会亮;

  电路中,连接两个灯泡会亮,但是连接三个灯泡就不亮了;

  〔2〕展示台出示灯泡不会亮的电路,:灯泡为什么不亮了?

  3.投影出示故障的六种可能:1、电池2、电线3、电灯4、灯座5、电池盒6、电路连接

  1. 学生自己找出来故障。

  2.分析故障原因。

  3.分析猜想:电路中那些地方出故障了?

  4.整理记录:在科学文件夹里记录分析和猜想。

  问题的出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讨论。

  三、探究活动:做个电路检测器

  1.讨论:有什么办法知道电路中哪里出了故障?

  板书:检测法 替换法

  2.引导:如何检测电路连接是否有问题呢?

  3.提示:检测器必须保证有用,即小灯泡会亮。

  4. 深入各组指导

  5. 课件提示:电路检测器只能在实验室里检测简单电路;不能用来检测220V的电路。

  1.思考讨论

  2.根据信封中所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电路检测器。

  3.全班交流制作方法

  4.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5. 小组讨论检测的方法及步骤。

  6. 用电路检测器查找故障产生的原因。

  7. 排除故障,使小灯泡亮起来。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方法由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后形成。

  安全用电教育。

  总结

  1.电路可能会出现哪些故障?

  2.怎样检测电路中的故障?

  思考讨论。

  巩固运用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植物王国的奇事,十分有趣。从植物妈妈的“办法”中,我们能感到大自然的奇妙。

  这篇课文从题目到内容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作者把科学知识用韵文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朗朗上口,是一篇百读不厌的科普作品。我们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都要多读,在读中去感悟课文的.韵律美,去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精妙,去了解课文告诉我们的知识。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有观察植物、了解植物知识、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重点:识字与写字

  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方法

  教法:激发引导、自主学习

  学法: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生字卡片

  六、教学时间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二)初读识字

  1、激发学生多读,在读中识字。

  2、先分小组自由读,学生勾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同一小组互相帮助识字,再让每一小组的识字能手当小老师,教大家认字。

  3、在学生互教互学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归类指导,如,用基本字加偏旁识字(纷、识),用换偏旁的方法识字(娃、洼),适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识字。

  4、学习生字之后,通过朗读来检查识字效果,根据反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指导读准翘舌音“炸”“察”“识”。“识”在“知识”一词中读轻声。

  (三)朗读感悟

  1.范读激趣。

  2.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读第一节,启发提问:谁读懂了“四海为家”这个词语?

  4.朗读第二、三、四节,说一说自己最欣赏哪一位“妈妈”的办法,为什么?

  5.小组合作朗读全文,并试着背诵课文。

  6.背诵比赛(小组集体赛与个人赛结合)。

  (四)读读说说

  1.读补充阅读材料(见“资料袋”),再说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2.读“读读抄抄”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识字(排火车)注意指导读准翘舌音“炸”“察”“识”。“识”在“知识”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朗读

  (二)指导写字,抄写词语

  让学生按笔顺自主写字,第一遍描红,第二、三遍写正确,写美观。教师巡视,有针对性地指导。

  本课有2个要求写的字都是女字旁,指导写字时让学生注意女字旁与“女”字宽窄不一样,第三笔到右边不出头。“旅、降”左窄右宽,指导学生把字写匀称、美观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不仅多,而且有趣,就让我们与学生们一起去探究植物王国、探究大自然的奥秘吧。

  (三)实践活动

  1、让学生读读课文后“泡泡”里的话,说一说除了课文中讲到的,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

  2、让学生把课前准备的资料拿出来展示交流,激发学生观察植物、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资料袋:

  蒲公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果实像一个个白色的绒球,当冠毛展开时,就像把把降落伞,随风飘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

  春天,柳絮四处飞扬。你知道春天柳絮飞扬的奥秘吗?抓一团柳絮仔细观察,会发现里面有些小颗粒,那就是柳树的种子。柳树就是靠柳絮的飞扬,把种子传播到四面八方的。

  凤仙花妈妈的办法跟豌豆妈妈的办法差不多,凤仙花果实成熟后会炸裂,风仙花妈妈用这种办法把种子送到四面八方。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连接小灯泡的图例和验证实验,引出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问题。

  (2)观察一根电线、一个电池,一个小灯泡的特点,明白哪些地方是可以连接的。

  (3)通过实验经历多种简单电路的连接过程,学会画发光小灯泡的连接装置图。

  (4)观察和画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

  2、知识与技能:

  (1)知道环行电路可以点亮灯泡。

  (2)观察电线、电池,灯泡的特点,能通过不同的方法连接灯泡,组成不同的连接方法。

  (3)用图画的方法表示电在小灯泡内的流动路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思考、分析的基础上动手实验探究的科学精神,初步建立电路的概念。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能让小灯泡亮起来。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电路连接方法,认识回路。

  教学准备:每组学生:2根导线、1节电池、1个开关、1个小灯泡、1份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展示实验器材)

  师:如果要点亮这小灯泡,我们需要些什么呢?

  生:电池,导线

  师:给你电池和导线,你最想干什么?

  生;点亮小灯泡。

  二、尝试接亮一个小灯泡

  1、根据生活经验认识实验器材。

  2、小组合作,接亮小灯泡

  师: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用这些材料,看看哪一组最先点亮小灯泡。开始。

  [学生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最先点亮小灯泡的告诉我。

  3、请没有点亮小灯泡的小组上台展示,并用教具表示连接情况。

  师:实验先到这儿。刚才短短一、两分钟,有的组点亮了小灯泡,有的组没有点亮小灯泡。看起来很简单的一件事,却遇到了问题?你们看这样行吗?,我们先让遇到问题的小组把问题拿出来,大家帮助他们解决一下好吗?

  [请两名学生到前面展示他们的连接方法。要求边说边做。]

  师:为了让所有的同学都看清楚,我给你们大一点的模拟设备。好吗?[教师出示模拟灯泡一个和电池一节]

  生:我们组存在的问题是......

  师:我们把他们组遇到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师:还有哪一组遇到了不同的问题?

  [学生到前面展示遇到的问题。]

  师:你们是怎样安装的?把你们的连接方法贴在黑板上,边做边说。

  3、请接亮的小组到前面展示,并表示连接方法。

  师:现在有两个组遇到了不同的.问题。点亮小灯泡的组是怎样做的,大家想不想知道?现在我们就请他们小组到前面展示一下。看一看他们的是怎样连接的。[学生师:请把你们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粘到黑板上。

  4、小组讨论,比较灯泡亮和没亮的连接方法的差别。

  师:现在黑板上有几种不同的连接方法,前两种方法遇到了问题。这种方法获得了成功,这是怎么回事?下面请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讨论:当你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与点亮小灯泡的组相比较问题出现在哪?师:通过刚才的讨论,你认为问题出现在哪?[教师指三种连法]生:(灯泡没有放到电池的正极上,灯泡也没有与电池的负极相连。

  师:把灯泡放到了正极,并且与负极连上了,灯泡也没有亮啊?[师指第二种连法]

  生:(我们组认为,第二种连接方法的电线连到灯泡上的位置不对,所以没有点亮小灯泡,应连到灯泡的金属上。)

  [给出断路和短路的概念]幻灯片出示

  师:你们组试试,把电线的这一端放到这个位置,看看能亮吗?[学生动手试试]

  师:电线这端放到这个位置小灯泡不亮,而放到这个位置小灯泡就亮了。

  你认为与什么有关系?

  师:刚才碰到问题的小组能把灯泡点亮了吗?

  师:灯泡能亮,是因为灯丝里有电,那电从哪里来?

  生:(电池。)

  三、观察导线、电池、灯泡的结构

  1、师:同样是三种材料,第一次我们在点亮小灯泡时碰到了不小的麻烦,第二次却成功了,看来这点亮灯泡的秘密还是藏在这三种材料里面,那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三种材料,看看有多少秘密被我们发现。(学生观察导线、电池、灯泡的结构。讨论)

  2、出示模拟图,提示连接点的概念。

  师:请同学们看这个模拟图。正如刚才我们看到的,灯丝两端分别连到了两根金属丝上。两根金属丝,一根连到了小灯泡底部金属点,另一根连到了灯泡金属壳的金属点。我们就把这两个金属点叫做连接点。[教师板书:连接点]

  师:两个连接点连到了哪?[指图]

  生:(分别连到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3、讨论电流流动的趋向。

  师:哪位同学能来说说,灯泡亮时,电在灯泡里面怎么流动?

  师:那在能使灯泡亮起来的这幅图示上,电怎么流动?

  学生讨论

  师小结:(出示课件)经过科学家实验研究,电池里的电是从正极出来,经过灯泡的一个连接点,流过灯丝,再经过另一个连接点,通过导线流到电池的负极,这条路通了,灯泡就亮了。大家看一看,如果断开了会怎样?[学生回答]

  师:无论是同学们的猜想还是科学家们的实验,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要走正负极,都要经过两点。中间没有断开的地方。[教师板书:中间不断开]

  四、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小组合作,用多种方式接亮小灯泡,师:(指图)这样连接就可以点亮小灯泡[粘上灯泡亮的模拟图。]。刚才点亮小灯泡的小组,你要寻求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刚才没有点亮小灯泡的小组你可以按这种方法点亮小灯泡,也可以寻求不同的方法点亮小灯泡。这回方法多了,一会叫你到前面与同学们交流记不住了,怎么办?对,这回我们得做记录了。老师给你们每组一张记录纸,请小组的同学相互配合,用蓝笔把你们点亮小灯泡的连接方法画下来。[每组发一张记录纸,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展示连接装置图。

  五、展示比较,找出相同点。

  1、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使小灯泡发亮的连接方法的相同点。

  可以提示:与电池的什么地方相连,与灯泡的什么地方相连。][学生回答]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都要走正负极,也就是两极[板书:两极]。都要经过两个连接点,也就是两点[板书:两点]。两极和两点连起来就能点亮小灯泡。

  [教师板书:两极连两点]

  2、观察连接装置图,小组讨论猜想电流是怎样流的,并在记录纸上画出电流的流动路线。

  每个小组经过讨论得出一致结论后,用红笔在你画的电路图上,勾画出电流动的路线图。[学生猜想,画电流动的路线图,教师巡视指导]

  [给出断路师:这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解决呢?为什么这几幅图不亮

  六、教学延伸,解决问题。

  [短路的概念]幻灯片出示。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新的问题要提出来。[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同学间交流、实践、研究;也可以与老师交流,还可以上网查阅资料解决。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道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2、了解血液循环器官的构成及循环过程

  3、能通过模拟实验推测出脉搏与心跳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用来制作简易听诊器的乳胶管和漏斗一套,模拟脉搏和心跳的气球、注射器、乳胶管,人体血管分布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我们运动时心跳和脉搏都会加快,究竟心跳与脉搏有怎样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授

  1、指导学生搜集自己运动前后脉搏和心跳的数据

  (1)学生自己测量运动前的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运动后由自己测量脉搏,同时请一位同学帮助测量心跳。

  (3)指出:在使用制作好的听诊器时,乳胶管的一端放在耳朵上,漏斗则压在胸部的中央附近,也就是心脏的部位倾听。

  (4)把以上测得的结果填写在书本中的表格里。

  2、指导学生认识心跳与脉搏的关系

  (1)比较上面测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2)组织交流各自的发现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作出概括,心跳和脉搏是一致的。并提出研究的问题:这是什么原因呢?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上的

  (5)组织学生讨论:橡皮球、注射器活塞、乳胶管模拟的是人体的什么器官?

  (6)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脉搏和心跳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生阅读小资料

  在指导阅读过程中,让学生明白以下5个问题:

  (1)产生心跳的原因是什么?

  (2)血液循环的大致过程是怎样的?

  (3)脉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人体比较容易模拟到脉搏的地方在哪些部位?

  5)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三、本课小结

  1、心脏跳动与脉搏跳动是怎样的关系?

  2、心脏和血管有什么作用?

  四、课外实践活动

  1、介绍心跳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2、要求学生继续坚持上课制定的锻炼计划,并要求测测自己在运动前后的心跳变化。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9

  《水》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课,主要有三个活动环节的内容,一是通过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结合观察视频,能用网状图加以描述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辨别水和其他物质;三是给物质分类,让学生掌握物质分为固态、液态、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学生分析】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三年级的孩子们对水是非常熟悉的,但熟悉程度是停留在感性 认识层面的,本课的教学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关于水的科学概念。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结合实验探究活动,形成水的科学概念。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种方法,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对水形成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引领学生通过“水在哪个袋中”、“给袋中的物体分类”这两个环节的实验探究,形成对水特性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给每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1块小石头、1块小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1张。

  2、给每个小组准备:1瓶醋、1瓶牛奶、网状图记录纸1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观察:

  上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倒一杯自来水,观察可以发现些什么,同时比一比谁观察最认真,谁收获最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习惯。

  二、检查观察情况,导入新课:

  上课了,师生问好后检查课前观察一杯水的情况。

  老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一杯水进行了认真观察,现在请几名同学汇报观察收获。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为本课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给力。

  三、新课学习: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请同学们用简洁、准确的语句或词语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知识记录下来。

  2、视屏观看(课本配套视频)四人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我们知道的水

  3、合作填写教材P.66.关于水的网状图。

  4、小组汇报展示, 教师适时小结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用途、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设计意图】该环节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是让学生对“水”已有认知的回顾、总结,也是对“水”进行描述的语言提炼;第二步视屏观看,小组成员交流,为学生相互进一步认知“水”提供了条件;第三步填写网状图,是对第二步的进一步梳理和概括;第四步师生互动,让学生对水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并提问: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我们怎样将袋中的水和其他物体一一分辨出来?

  2、学生分组实际操作,教师温馨提示: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感知,才会更加全面。

  3、小组汇报交流:哪些物体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难辨别的原因是什么?

  4、指导学生把那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是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为什么?

  5、学生分小组实际操作。

  6、小组汇报,教师适时评价后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领学生学会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感官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三)、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1、引导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我们将袋中的物体都一一分辨出来后,将他们分类,如何分类呢?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2、汇报交流(注重分类理由)。

  3、教师评价后归纳总结:给物体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

  【设计意图】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分类方法,理解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只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标准不同,给物体分类的方法也不同。

  四、课外延伸:

  在生活中找找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哪些是气体?

  [设计意图] :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理解更加深入,记忆更加深刻。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学习,我发现了背面人物头部所具有的美感,并进一步研究了描绘写生和线条造型的技巧。这个过程中,我培养了自己的观察能力、线条塑造能力以及画面组织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探究,相互交流,培养合作和探究意识。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并培养他们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重点:掌握捕捉背面人物头部特征,并通过线条勾勒出来的技巧。难点在于如何运用线条准确地表现人物头部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中性笔,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老师请来了一位大明星,大家一步一步猜猜这是谁,才出来先不要讲出来,举手示意。

  大部分同学都猜出来了,一起说这是谁呀?

  生:孙悟空!

  师:你是从第几步,看到了什么猜出来的?

  生1:从第三步,看到了他的眼睛和脸猜出来的。

  生2:从第二部,看到他的猴毛还有头上的帽子猜出来的。

  师:大家看到他那狡黠的眼神,黑色的毛发和华丽的头饰,能否猜出他是谁呢?没错,就是孙悟空!这次我们来提高一下难度,从背面猜猜看我是谁吧!(板书课题:猜猜我是谁)。

  二、主题探索

  活动一:研究不同发型的特点。

  师:同学们先来猜猜这是谁呀?

  生:是老师。

  师:你为什么能猜出来,从那看出来的?

  生:头发是(卷)的……

  师:我们通过五官特征、发型、穿着和风格来辨识这个人的身份。我们班里的同学们有着各种不同的发型,他们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格。

  生:男生是平头,女生有长发,也有短发……

  师:发型是人们在头发的造型和设计上展现自己个性和风格的一种方式。不同的发型可以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和线条。短发通常简洁利落,线条明确,适合展现干练、俏皮的形象。短发的线条短而精细,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长发则能展现柔美、优雅的.特点。长发线条流畅、柔和,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长发的线条可以搭配不同的发型,如盘发、披肩发等,进一步凸显个人魅力。卷发则给人一种动感、活泼的感觉。卷发线条曲线多变,有时呈现出充满动力的弧线,有时又呈现出柔和的波浪线,让人感到生气勃勃。而丸子头的发型线条则简约而圆润,给人一种可爱、甜美的感觉。丸子头的线条圆润、饱满,能够让人看起来更加年轻活泼。对于选定的同学,可以通过观察他/她的发型线条来了解其特点。例如,如果同学选择了短发,那么可以看到他/她的线条会显得利落、清爽;如果同学选择了长发,那么可以看到他/她的线条会呈现出柔和、流畅的特点。这样的线条能够向我们展示同学们的个性和风格。

  生:(每组选一位同学,分析他的发型,观察线条的组织和线条的变化。)

  师生:交流,总结几种发型的特点,演示演示线的组织。

  活动二:欣赏画家的作品。

  师:同学们除了有不同的发型,还有各种个性化的发饰,请大家欣赏明朝著名画家唐寅的《孟蜀宫伎图》,看看画中人物所佩戴的发饰是怎样的。

  生:发饰很漂亮,画得很精美。

  师:他在画中精心绘制了人物头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妇女头部的装饰。不同的发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观察画家如何通过人物背影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情感。

  请来看王晓明的《未来世界》,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看画。

  师:马马虎虎的看,粗略的看吗?

  生:认真地看,聚精会神的看。

  师:线描作品可以透露一个人的态度、性格等信息,其中背影和发型尤为重要。通过观察背影,我们可以窥探一个人的姿态和动作,从而判断其态度和性格。而如何用线描来描绘一个人的背影和发型呢?以下是几个不同发型的线描作品,让我们一起感受线条的变化。(作品欣赏)

  活动三:学生作品欣赏

  师:大家看一下这些同学们的作品,你们喜欢哪一张?为什么?它有什么优点?生:这一幅作品的线条非常流畅,它展现了线条的长短、粗细和疏密的变化。

  这幅一幅画的很精细

  师:对大家有什么启示吗?

  三、创作实践

  作业要求:请通过仔细观察一位同学的头部外形,注意他们的发型特征和头发的走向,并用精细的线条画出来。接下来,我们来猜猜你所描绘的是哪位同学。教师辅导要点:1、头部与肩部的比例应保持适当。

  2、各种发型特征描绘及线条的组织。

  四、作品展评

  1、猜猜这是谁。

  2、互评:作品有什么优点、缺点,改进意见。

  3、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拓展

  课后,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了一个情景,并将自己的作品贴在墙上。同时,我们还尝试着画了一张人物背影的线描图,让大家猜猜这是谁。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钟乳石的有关图像提出关于钟乳石的各种假设。

  2.能设计模拟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

  2、过程与方法

  用自己的话解释钟乳石、石笋以及石柱的成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用文字的语言赞美钟乳石构成的千奇百怪、扑朔迷离的景象。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流水的侵蚀作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难点

  进行钟乳石形成原因的猜想和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

  课前准备

  准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石灰石、稀盐酸、滴管、盘子、挂图等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那里的美丽景色吸引着众多的游人。

  同学们是否知道那里还有许多美丽的溶洞,溶洞中的钟乳石随处可见,形成了奇妙无比的溶洞景观,更体现了大自然的.巧夺天工。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于钟乳石的知识。

  (板书课题)

  2、新课学习

  1.科学探究

  (播放钟乳石相关视频)

  提问:看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这些溶洞里的钟乳石都非常美丽……

  师:对,这些都是钟乳石,也叫石钟乳。看到这么多美丽的钟乳石,那它是怎样形成的,你想知道吗。

  生:想

  提问:你了解了哪些钟乳石的资料。

  学生汇报。

  提问:根据我们了解的钟乳石的基本资料,谁来大胆的推测一下你认为钟乳石的形成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地下水、石灰岩、温度、空气等。(板书)

  提问:好,既然溶洞里的地下水是酸性的,那我们能不能大胆的推测一下,这些酸性的水和石灰岩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

  生:酸性的水溶解了石灰岩。

  讲述:好,这只是大家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酸性的水能不能溶解石灰岩。

  2.实验:稀盐酸和石灰石的反应。

  我们所用的实验材料就是石灰岩,这和溶洞里的钟乳石是一样的。

  这个小的烧杯里是稀盐酸,模拟溶洞里酸性的水。我们用滴管把少量的稀盐酸滴在石灰岩上,看看石灰岩会发生什么变化。在做这个实验时,请同学们先看看实验提示再来做。

  实验提示:

  稀盐酸有腐蚀性,本次实验请戴上手套进行实验。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2

  一、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软木杆,卡纸,剪刀,钉子

  二、教学目标:

  1。在制作风向仪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情感,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会制作简单的风向仪,并利用风向仪观测天气

  三、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风向仪的的制作方法和原理。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及小组合作实验探究法。评析人:刘宝东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教学引入:同学们,平时你们看不看天气预报?现在想看吗?因为条件有限在这我们只能听一段天气预报的录音了,等一会儿我有问题要问大家。刚才预报员最后说什么风?北风、南风、东风等统称为风的`方向,简称风向。风向是用什么测定的?板书:风向仪

  想不想认识它?(出示风向仪)生:看生:想

  生:北风转南风生:风向仪

  生:想教师播放天气预报,学生有直观感受,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进行了天气的观测和记录,但有的同学的观测记录不准确。如果我们能够借助一些仪器的帮助,那我们的结果就会精确许多,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气象仪器——风向仪板书课题。

  活动一:认识风向仪

  1、启发学生提出研究问题

  同学们,看到这个风向仪,你想了解关于它的哪些问题呢?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探究问题:①构造?②测风?③制作?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机评价,如:你们真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

  2、讨论探究方法

  我们先来研究第一个问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看谁肯动脑筋想出办法来?

  教师随机评价。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的研究方法,现在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方法来探究吧。在探究时我看哪个组合作的好。每个组桌上都有一个风向仪,请组长打开盖布,研究研究它吧。

  3、小组探究,师巡视指导。

  4、汇报探究结果

  教师评价,同学们研究得很仔细,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好不好?请看大屏幕。(把学生的汇报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巩固。)

  活动二:做个风向仪。

  1、激发学生兴趣导语:风向仪我们认识了,现在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师出示实物两个简单的风向仪)这是我的风向仪,板书:“我的”

  2、讨论设计方案

  你们想不想有自己的风向仪?你们想制作一个怎样的风向仪呢?请各小组同学悄悄的讨论一下,订出你们的秘密方案。

  3、指导学生动手制作

  现在我们进行制作比赛,各小组同学有组长分工合作,开动脑筋,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风向仪,看哪个小组制作的新颖别致、与众不同,在制作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请组长打开信封,比赛开始。教师巡视指导,参与活动。

  大家比一比,哪组的风向一最漂亮?为什么?光漂亮还不够,我们还要看一看它能不能测风向?

  活动三:用自己制作的风向仪测风向。

  请大家注意观察,你的风向仪箭头指向哪方?说明了什么?

  现在看一看,哪组的风向仪能准确的指示风向?评出又漂亮又准确的风向仪,贴红星。不够准确的课后在改进一下。)

  这节课上到这儿,下课!

  我的风向仪

  1制作箭头箭尾

  2取一根软木杆,作为风向杆

  3将箭头箭尾插入杆中固定住

  4取另一根塑料管作为支架

  5风向仪拿到有风的地方,固定住支架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3

  教材分析

  《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中》的第五课,旨在通过做摆,探究摆得快慢与什么有关,带领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控制变量,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实验兴趣十足,已基本具备了观察、思考和整理数据的能力,也能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类,但探究过程中过程与方法的运用还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则快。

  2、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能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体验到对待科学研究要持严谨的态度;体验合作、发现摆的规律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自己制作的摆,推测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因素。经历一个观察现象—推理判断—制订方案—论证计划的可行性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尝试自行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出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摆角的大小无关,只与摆线的长度有关。初步学会分析和推理对比试验中的定变量关系,观察图片中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想办法将观察到的形状和结构形象的'记录下来。

  学生:将教师所示图片尽快的记录在一张白纸上。

  老师:请学生上台展示,比一比谁的观察仔细,谁的描述形象。老师:这些建筑物的结构有什么不同?你们能不能自己制定标准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分类?

  学生:分类,填写“建筑物结构分类卡”。

  汇报:我们是按照xx标准进行分类的,属于这一类的建筑物有……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老师:关于建筑物的结构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提问。

  老师:板书问题,提出要求。

  你们可以选择一个问题自己设计方案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书上P10的实验项目中选择项目进行研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再实验。

  学生:实验

  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案和实验结果。

  老师:怎样使自己实验的物体既稳固而且承受力大?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某种建筑物的选材和结构有什么科学道理。

  拓展活动各具特色的形状和结构

  老师:出示各种物体的结构图片,请学生说说它们的形状和结构。学生:小组讨论:这些结构有哪些特点?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功能?老师:你还知道哪些奇妙的结构?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简单电路》,教材第30页至32页。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使学生亲身经历探究一个简单电路的构成,初步学会连接一个简单的电路。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简单电路的探究,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做科学的热情,体会探究、合作、交流的乐趣。

  3、科学知识:

  认识简单电路的组成,并能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重点

  认识简单电路的组成并画出简单的电路图。

  教学难点

  能连接稍复杂的电路。

  教学准备

  电池、电池盒、导线、小灯泡、小灯座。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新课。

  二、亲身经历,科学探究

  1、试一试。

  用给定的材料,想办法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观察是怎样连接的。

  2、画一画。

  用图表示出小灯泡亮起来的连接方法。

  3、换一换。

  提问:如果把小灯泡换成其他用电器又会怎样呢?

  (1)把小灯泡换成小喇叭,会怎样?

  (2)把小灯泡换成小电机,会怎样?

  4、问一问。

  (1)在连接过程中使用了哪些元件材料?

  (2)怎样连接才会使小灯泡亮起来?

  5、做一做。

  (1)小灯泡亮时,怎样才能让它熄灭?

  (2)小灯泡熄灭时,怎样才能让它亮起来?

  (3)有更方便的.办法来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吗?

  请大家分组合作连一连。

  6、说一说。

  (1)这个电路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你知道这些材料各自的作用吗?

  三、合作参与,探索发现

  指导学生分组动手组装一个简单的红绿灯,并使红绿灯按指令工作。

  (1)红灯亮。

  (2)绿灯亮。

  (3)红灯、绿灯都熄灭。

  四、回顾亲历,自主小结

  1、今天我们探究了什么知识?

  2、通过今天的探究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简单电路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做利用x氧化钙检测二氧化碳的实验。

  2、会做利用火柴燃烧的情况检测氧气含量的实验。

  3、会选择一定的方法测定自己的肺活量。

  4、能通过收集资料制作戒烟小报。

  科学知识:

  1、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

  2、知道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3、知道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肺活量越大,呼吸功能越强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保护肺等呼吸器官的重要x。

  2、知道吸烟有害呼吸器官的健康,能逐步养成有利于保护呼吸器官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重点:认识肺、气管、支气管等人体呼吸器官及其作用。

  2、难点:准确测定自己的肺活量。

  三、教学准备:x氧化钙、塑料袋、水槽、吸管、玻璃杯、气球、软尺、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我们每天都在呼吸,你知道我们身体的哪些器官是呼吸器官吗?(板书:呼吸)

  学生汇报:鼻子、肺……

  2、讲述: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呼吸器官吧!(强调:嘴不是呼吸器官。)

  看视频资料。

  3、通过观看,相信你现在对自己的呼吸器官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在身体上找到它们的位置吗?

  分组活动,指名演示。

  4、你觉得在观看过程中,哪个呼吸器官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汇报。

  5、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肺和呼吸的关系。

  (二)、自由研究:

  1、比较吸进和空气和呼出的气体。

  (1)提问: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不停地呼吸?

  学生讨论、汇报:呼出二氧化碳……

  (2)讲述:刚才同学们进行了猜测,但不能说明什么,我们必须用实验来验x。

  (3)演示实验1,并讲解:先收集一塑料袋空气,再倒入x氧化钙溶液,把袋子摇晃一下,看看有没有变化?

  学生观察并汇报:溶液颜x没变。

  (4)演示实验2,并讲解:收集呼出的气体,也倒入x氧化钙溶液,摇晃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并汇报:溶液变浑浊了。

  (5)为什么实验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呼出的气体含有二氧化碳……

  (6)讲述:一个实验成功还不足以说明问题,我们再做一个实验看看结果如何。

  (7)演示实验3,并讲解:我们先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师收集气体),把收集到的气体用玻璃片盖好,再收集一瓶新鲜空气,也用玻璃片盖上。现在老师点燃火柴,你们仔细观察火柴在两个瓶子的燃烧现象。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在呼出的气体的瓶子里火柴灭了。

  (8)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汇报: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9)提问:我们做以上对比实验,这些实验的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分组讨论并汇报。

  (10)小结: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11)提问:在呼吸时起交换气体作用的重要器官是什么?(肺)

  (12)讲解: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交换的重要器官。

  2、测肺活量。

  (1)讲述:一次用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就是肺活量。每个人的.肺活量都不一样,我们可以参照p50吹气球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注意:先要深吸一口气,再把所有的气都吐出吹气球,然后把气球扎紧了;要测量气球的最宽处周长。比一比谁吹的气球最大。

  分组实验,并记录结果。全班汇报结果。

  (2)提问:找出本组肺活量最大的同学和肺活量最小的同学,比较上节课你们所测量的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汇报。(肺活量大的同学呼吸次数少)

  (3)提问:肺活量大好还是小好?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汇报。

  (4)提问:怎么样才能增大肺活量呢?

  学生汇报。

  (5)小结:肺活量大对健康是有益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呼吸器官,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加肺活量增进健康。

  3、保护呼吸器官。

  (1)提问: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呼吸器官呢?

  分组讨论,全班汇报。

  (2)小结:我们要为保护呼吸器官做些积极的事情,比如平常打扫卫生先洒水,经常通风换气,积极锻炼身体等等。

  、拓展练习:

  1、提问:你对吸烟有什么样的看法?

  2、讲述:课后请每个小组收集资料,设计并制作一份戒烟小报。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05-22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篇(精华)05-23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集锦15篇)07-06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15篇【集合】09-02

青岛版科学教学设计12-17

小学教学设计05-25

小学教学设计04-21

《长城》教学设计小学04-12

小学美术教学设计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