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23 13:36:2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什么是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什么是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什么是教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美读课文,感悟作者语言之美。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感知,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之情,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水的各种形态的变化,了解水对人类的好处和坏处。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和收集资料的过程,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有关水对人类的`好处和坏处的资料.

  [教学方法]

  探究式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多媒体出示本课生字

  2.抽生读。

  二、播放动漫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孩子们,猜猜我是谁?对,我就是水。

  2、如果让你给题目加一个标点符号,你会加什么?在“我会变”后加上一个“?”。请同学们读出问号的语气。

  三、精读课文,指导朗读。

  1、请孩子们打开书,自由地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我都变成了什么?是怎样变的?

  2.指名汇报。

  生:太阳一晒,就变成汽,升到空中,就变成云。

  师相机出示课件:水的变化。(水──汽──云)

  3.指导朗读。

  4.请孩子们自由地读课文2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我又变成了什么?(生:为什么我有时穿着白衣服,有时穿着黑衣服,有时披红袍呢?或白衣服、黑衣服、红袍是什么?)

  5.指名说。

  6.什么时候穿白衣服?人们管我叫什么?什么时候穿黑衣服?人们又叫我什么?什么时候穿红袍?人们又管我叫什么?

  7.指名说。

  (课件出示:白衣服──白云,黑衣服──乌云,红袍──朝霞、晚霞)

  指到朗读

  8.体会“飘、落、打”的用词之美。

  9、同学们水特别能变,它不变的时候都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老师跟同学们合作读第三自然段。

  师:为什么说我平常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

  (课件出示水池、小溪、江河)

  10.抽生回答

  11.指导朗读

  12.孩子们,水娃娃不仅形态会变,它的性格也会变呢!有时温和,有时暴躁。请孩子们小声自由地读读第4自然段,看看水娃娃做了哪些好事,又做了哪些坏事。

  13.指名说。

  14.指导朗读。

  四、拓展

  1.上课之前,我们收集了有关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和带来灾害的资料,请孩子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2.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3.老师也收集了许多的资料,孩子们想看吗?

  (课件出示:水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水是人类的朋友。水的危害──让学生了解水的危害,引起学生共鸣。)

  人类想出哪些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呢?指名说。

  生:(关注天气预报,举世闻名的三峡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葛州坝水电站。)

  五、总结

  水是生命之源,给人类做出了许多贡献。没有了水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而可爱的世界,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让我们都做一名“节水小卫士”。

  六、板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一、 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小学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第二课,本单元从地球运动所引起的自然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本课由从同一时刻各地时间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时间差,北京和纽约昼和夜刚好相反这些现象开始,通过研究得出这是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而且在不停的自转造成的。

  教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纽约是白天时,北京是夜晚”这一事实来开头,引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第二部分用模拟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为下面几课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 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科学概念初步认识地球仪,了解经线、纬线、赤道等概念;能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纽约的地理位置。

  过程与方法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⒉学生能够用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探究出纽约和北京的时间刚好相反的原因。⒊学生学习模拟实验,能围绕研究课题有条理地进行实验。⒋学生能够对“纽约是白天时,北京是夜晚”,“纽约是夜晚时,北京是白天”的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培养、促进学生乐于研究有关地球的问题的兴趣。⒉培养学生科学学习中,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三、本节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能够对“纽约是白天时,北京是夜晚”这一事实做出自己的解释,从而理解为什么世界各地同一时刻的时间不一样。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地球仪的认识。所以本节课堂组织教学的过程应突出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最终实现本节教学的三维目标。

  教法设计

  明确事实,提出假设和模拟实验,验证假设是本节教学的两个中心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创设情景质疑激趣、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等探究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同一时刻,世界各地的`时间会不一样。俗话说:“真理越辩越明”因此对于问题的提出,我采用创设情景,由问题引领,得出初步的假设和解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学生中营造各持己见、百家争鸣的问题质疑氛围,然后通过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实验来肯定自己原来的假设,最后再选出代表发言在全班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归纳出问题的探究结果。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于这些问题正确观点的认识,又通过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锻炼学生的思维行为和合作交流的科学精神。因此本节教法我设计为实验探究法、质疑诱导法相结合,组织学生获取和掌握相关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提升了科学味。

  教学准备

  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每组1个,小球每组1个,手电筒每组1个,实验记录单每组1张,幻灯片。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玩地球仪。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小组同学充分观察地球仪,并让学生放开说:“你们小组在地球仪上看到了什么?”

  新课开始:一、明确事实,提出假设

  1、课件出示北京小朋友和纽约小朋友打电话的画面:“早上好!”“晚上好!”你看到怎样一个情景?你想到了哪些问题?(创设情景,由问题引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2、老师打“?”当纽约是早上时,在北京却是晚上。你们认可这一事实吗?

  3、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两个地方,用红色的笔圈出来。你们能试着来解释一下这一现象吗?

  4、认识地球仪。

  看地球仪上还有什么?(让学生充分观察地球仪,并重点认识赤道,经线,纬线.)(在教师的引导下了解一些重要的科学概念。)

  二、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1、看看刚才的假设,能不能用实验来证明呢?老师现在手里有一个小球和一个会发光的手电筒,你也可以利用你身边一切能用的工具,怎么来证明呢?我们先来制定小组的实验计划。

  2、小组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3、全班交流汇报(2组)修正实验方案

  4、小组实验(让学生经历实验过程。)

  在实验时还要注意什么呢?按照自己小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师巡回适时指导。(注重实验的有效性。)

  5、汇报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请小组边汇报边演示,其他同学评价、补充)(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倾听、评价的能力。)

  得出结论:同一时刻,纽约是白天时,北京是晚上(板书)

  6、Δ想一想:太阳和地球的位置是怎么样的时候,北京是中午12点呢?此时,纽约又是什么时间呢?(师边说边板画)

  Δ当太阳和地球的位置怎么样的时候,纽约是中午12点?此时的北京是什么时间呢?你们能像老师那样用图表示出来吗?(指名板画)

  7、全课小结。

  8、20xx年世界各地的新年钟声会在同一时刻敲响的吗?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吗?

  三、总结拓展延伸

  四、猜一猜,老师今天最喜欢哪一个小组?哪一个同学?为什么?(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思想,不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而且在教法设计上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依靠学生的质疑、探究、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形式来获取和掌握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身受益。

什么是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解米·伊林及《十万个为什么》,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

  2.在阅读科普作品时,遇到不懂的科学术语,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3.能自主规划阅读,乐于与大家分享阅读的成果。

  【教学重点】

  1.了解米·伊林及《十万个为什么》,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

  2.在阅读科普作品时,遇到不懂的科学术语,能运用多种方法解决。

  【教学难点】

  能自主规划阅读,乐于与大家分享阅读的成果。

  【设计理念】

  本单元选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4篇科普文章,与自然进步、科技发展密切相关。本次“快乐读书吧”以“十万个为什么”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科普作品,是对“科普”单元的拓展和延伸。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更多地科学知识,从而产生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

  为指导学生更好的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初步印象、认识作者、了解作品的教学策略,当学生对作家、作品有一定了解后,就会产生亲近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接下来聚焦阅读《十万个为什么》,通过读一系列问题,想一想、试一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然后,围绕“酵母是怎么工作的”这一问题,展开探索,带着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方法。最后,放手让孩子们自主阅读,感受阅读科普作品的乐趣。

  【教学流程】

  板块一链接生活,引发新知

  1.链接生活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我们的居家方式。居家抗疫期间,我们的"居家旅行路线图",几乎都是从厨房到餐厅、到书房、到客厅、到阳台、再到厨房,这样循环往复的自助游,你喜欢吗?如果有一本居家旅行“导游书”,你愿意一睹为快吗?

  2.引发新知

  《十万个为什么》是苏联作家米·伊林于1927年创作的科普读物,1929年正式出版。引入中国,译本众多,今天我们共读的是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

  板块二走进《十万个为什么》

  1.初步印象

  同学们,翻一翻手中的《十万个为什么》,你有哪些发现?小组讨论交流,借助思维导图梳理分享的内容。

  小结:一本新书,可以从封面、作者、序言、目录、封底等多方面进行了解,这样会有初步的感知、把握。

  2.认识作者

  交流:读了这段文字,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了解什么?

  小结:米·伊林的作品在引领人们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科普读物。而《十万个为什么》取自英国作家卢·吉卜林的一首诗,“五千个在哪里?七千个怎么办?十万个为什么?”

  3.了解作品

  交流:请同学们翻看书的目录,边读边思考,画出米·伊林的屋内旅行路线图。

  小结:《十万个为什么》中,作者领着大家在屋内旅行了六个站点,分别是水龙头、火炉、餐桌和炉灶、厨房锅架、碗柜、衣柜。挑选自己喜欢的故事读一读吧!

  板块三探索《十万个为什么》

  1.读一读

  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片段。

  2.想一想

  (1)想一想,这些问题你能解释明白吗?

  (2)这些问题,作者是怎么想出来的呢?

  小结:作者由炉子里毕剥作响的柴,想到了冒出来的烟,又想到了燃烧用的煤油,想到了马铃薯,同时还想到了马铃薯的两种制作方式,一种烘烤,一种煮。我们可以发现作者的思考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一步一步引领我们走向深入。

  3.试一试

  (1)读一读,阅读《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系列问题。

  小结:这些问题都来源于我们日常所见的事物,看来寻常的`事物只要仔细思考,也能提出不寻常的问题。

  (2)试一试,如果你是米·伊林,在环顾四周时,看到这些平常的事物有没有想要探寻的问题,试着把它写下来吧!

  板块四聚焦《十万个为什么》

  1.读一读

  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片段。

  2.想一想

  酵母是怎么工作的呢?

  (1)联系上下文

  当把酵母加入面团里,酵母菌分解面粉中的淀粉时就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面团就会被二氧化碳气泡撑起来,面团就会变得比原来大几倍。一群酵母菌就好比是一个释放二氧化碳的小工厂。

  (2)查阅资料

  观看面团发酵视频。

  (3)结合生活经验

  我们常喝的气泡水,增加酵母,就会产生小气泡;我们常喝的果酒,需要加入酵母进行发酵;我们常吃的食母生片,其中也加入了一些酵母,具有补充维生素、帮助消化、提高食欲的功效。

  小结:酵母,除了能够做面包、发面团,在生活中还发挥着很多作用。通过联系上下文、查阅资料、结合生活经验的方法,我们更加了解酵母是如何工作的了。

  板块五阅读《十万个为什么》

  1.阅读计划

  (1)请根据自己的读书节奏,制定阅读计划表。

  (2)借助阅读单,边读边画导游图,在“景点”处标明问题和答案。

  (3)把你最感兴趣的“景点”,介绍给身边的人听。

什么是教学设计4

  一、激趣导入

  播放歌曲《假如幸福的话拍拍手》,师生共同边唱边做动作。

  师:幸福有很多表达的方式,刚才同学们又是拍手,又是跺脚,很有意思。可是幸福到底是什么呢?(板:幸福是什么)有位作家说,幸福是一个谜,如果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一起读课题——

  生:幸福是什么

  师:看看这个童话故事中我们能找到什么样的答案。快速打开书,先自己读一遍课题上方的自学提示。

  生读略。

  二、自读自悟

  师:谁来读一读大屏幕上的自学导航?

  生:认真默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三个孩子是怎样寻找和认识幸福的,再说说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师:老师在给你一个读书的方法:(投影片)根据自学导航,把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在书上空白处简单写写自己的体会。请开始默读。

  生边默读边用笔画有关语句,并简单写体会。

  三、汇报交流:

  师:好了,孩子们。我们交流的时候,还和我们平时一样,对于同一个问题,如果有补充,请直接站起来回答。先读自己画的句子,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第16自然段第三行“小井周围的树苗已经长成枝叶茂盛的大树……却给别人带来了这么大的好处。“我也觉得是这样的,他们开始只是把这个老的泉眼挖开,砌成了一口小井,但是十年以后,这口小井派上了很大的用场,动物来到这里喝水,人们也在这喝水,如果没有这口小井,人们和动物都会很渴,有了这口小井,他们就不会渴了。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我觉得这三个牧童做得很好。

  生:我也觉得他们做得很好。因为他们三个人就只挖了这么一口小井,就给人们带来这么大的好处。

  师:这口小井他们是什么时候挖的?

  生:十年之前。

  师:十年之前他们挖了这口小井,疏通了泉眼,就像埋下了一颗幸福的——

  生:种子

  师:十年以后,却开出了如此灿烂的幸福之花。如果你是三个青年中的其中一位,你的心情如何?

  生:非常高兴

  师:高兴地读一读这一段。

  生读略

  师:请继续汇报三个青年是如何认识和寻找幸福的。

  生:第一自然段“森林里有一口老井……再挖一口小井好不好?”我觉得这口老井已经堆满了枯枝败叶,疏通泉眼是很不容易的事了,而他们这么小却下决心把这个不可救药的老泉砌成小井,很值得大家学习。

  师:为人们做了一件好事。

  生:第三自然段“他的同伴快乐的说:‘好!’”,我觉得这三个牧童都很好,第一个牧童说要把这口老泉清理一下,而另外两个同伴觉得这样是快乐的,所以他们没有犹豫。

  生:我觉得这件事非常有意义,他们把老泉的枯枝败叶都清理掉了,再挖一口小井,这口小井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非常有用的。给别人带来很多的方便。

  师:他们清理了这口老泉,就像雪中送炭一样。请其他同学继续汇报你画的内容。

  生:“我给病人治病。他们恢复了健康,多么幸福,我能帮助别人,因而感到幸福。”我觉得第一个青年是个很好学的人。

  师:对,学到了很多医学知识。你们也来读读这句话,看看有什么体会?

  全体生自由读。

  生:这个青年给病人治病,能让别人恢复健康,别人非常快乐,自己也非常快乐,所以我觉得这个青年得到了幸福。

  师:说得真好!我给你把这句话写上,让别人快乐自己也就得到了幸福。(板书:让别人快乐)还有想发表看法的么?继续说

  生:我觉得这个青年和小时候一样,甚至比小时候更加有爱心了。因为他不觉得给别人治病累,而且还感到非常的幸福。

  师:假如你就是这位医生,如果来了病人,你能不能给他热情的给他治病呀?

  全体生:能!

  师:真能啊!

  生:嗯

  师:现在呀病人就来了。

  生左右寻找

  师:我看到后面就有一位病人。我们的马校长,(马校长坐在学生的后边)这几天,他的腰疼病又犯了。以前我不知道马校长的腰病是怎么得的,后来,我听别人说,马校长是帮助一位老师扛水桶到办公室时不小心扭了腰,一直没有治好。但他依然坚持每天工作,今天还坚持来听我们的课,我们先把掌声送给他好不好!(生鼓掌)现在就看你们各位医生的了,谁主动去给马校长治治病?

  没有人举手。

  师:刚才谁说能了?

  很多生笑着摇头。

  师:医生得说到做到呀!来,我看看这个善良的医生在哪里?

  商可钦高高举起手。

  师:赶快去吧!我来做随行记者,看看她怎么治病?

  商:马校长您哪儿疼呀?(其他生笑)

  马:我腰疼啊,是老毛病了,很难治的。

  商:回家经常揉揉吧。(全场爆笑)

  师:别回家了,看看你现在能帮上什么忙吧!医生,帮帮忙吧!

  商可钦鼓足勇气给马校长按摩腰部。(生笑)

  师:校长感觉如何?

  马:你这是手到病除呀!效果非常好,谢谢你!

  商:希望您好好休息一下。

  师:(向全体生)这么多医生都光看着,只有这一个主动“出击”的。我这个记者要采访一下这个善良的医生,请问刚才马校长说谢谢你的时候,心里什么感觉?

  商:感觉很幸福,心里很舒服。给别人带来了快乐,自己也很快乐。

  师:(指大屏幕第一个青年的话)请你幸福的读一读这句话。

  商可钦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师:同学们跟她学一遍。

  全体生读这句话。

  师:为病人解除痛苦是第一个青年体验到的幸福。请接着汇报。

  生:“我”第二个青年说:“走了很多地方……所以我是幸福的”我从这段知道了只要努力就有收获。

  生:我补充一下,他做了许多事情,虽然给别人带来了幸福,但是自己很苦很累。而他却不叫苦不叫累,我很感动。

  师:有一个词我想问一下,“勤勤恳恳”什么意思?

  生:干什么事都很认真仔细。

  生:我来补充一下,我觉得应该是任劳任怨的意思。如果别人让他干什么,他都会认真去做。

  师:你现在想象一下,这个青年他可能会在火车上、轮船上做哪些事是勤勤恳恳的呢?

  生:我想他在火车上肯定会帮人家送饭,收拾床之类的。

  生:他做消防队员的时候救火时肯定是第一个冲上前去的。

  生:火车上有人没有座位,他可能会把座位让给别人。

  生:他可能会提醒吸烟的人不要吸烟,这样对其他人也有好处。

  师:他做这些好事,心里怎么样?

  生:他做这么多好事,心里肯定觉得很幸福。

  师:请你幸福的读一读划线部分。

  生:我勤勤恳恳的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

  师:你读出了这种幸福的感觉。虽然第二位青年做什么事勤勤恳恳的,可是有人不理解。有的人可能会说:“你呀,干活别那么卖力了,差不多就行了。”这时候,你可以给他说——(师手指大屏幕)

  生:我勤勤恳恳的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

  师:假如咱们班有同学对班干部说:“你天天为班级操心,多累呀!”这时候,你也可以给他说——(师手指大屏幕)

  生:我勤勤恳恳的工作,我的工作对别人都是有用的,我的劳动没有白费,所以我是幸福的。

  师:勤勤恳恳的做对别人有用的`工作是第二位青年体验到的幸福。继续汇报。生:第22自然段,“我耕地,地上长出了许多麦子来,麦子养活了很多人。我的劳动也没有白费,所以我感到很幸福。”我觉得这第三位青年虽然在乡下种地,但他种出麦子给人们带来了粮食,所以我觉得他也很幸福。

  师:你再幸福的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师:其他同学读一读,看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比较好?

  全体生自由读。

  生:应该用高兴的语气读。

  师:你来高兴地读一读。

  生读

  师:很高兴的一位农民。还可以用什么语气读?

  生:兴奋

  生:谦虚

  师:为什么用谦虚的语气?

  生:因为他用麦子养活了很多人,他还要养活更多的人。

  生:还可以用自豪的语气读。

  师:请你自豪地读一读,我听听。

  生读。

  师:种麦子养活很多人是第三位青年体验到的幸福。有一个人对他们三个的话做了总结,谁呀?

  生:智慧的女儿。

  师:智慧的女儿怎么总结的?

  生:“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我觉得只要自己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自己就会幸福。

  生:我觉得只要做出对别人有用的事,不管大事小事,对别人都是一种帮助。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看看幸福到底是什么?

  全体生读

  生:幸福是要有责任心

  生:幸福是让别人快乐。

  师:再读这句话,看看幸福的真谛是什么?

  生:幸福要靠劳动的。(师板:靠劳动)

  生:幸福就是要做出对人有益的事情。(师板:做益事)

  生:幸福就是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师板:尽义务)

  师:我想问一问,什么叫义务呀?

  生:就是责任的意思。

  师:能举个例子么?

  生:比如工人就要把要盖的楼房盖好,这就是自己的义务。

  师:把自己该干的事情干好就是尽自己的义务。我想问问同学们,在学校,你的义务是什么?

  生:学习好

  生:学习要认真。

  生:上课要认真听讲。

  师;我看你上课就挺认真的。

  生:下课玩的时候不要打闹。

  师:在学校我们有很多的义务。在家里,作为父母的儿女,你的义务是什么?

  生:帮妈妈刷碗

  生:做家务活

  生:帮爸爸妈妈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生:孝顺父母

  师:对呀!这些都是我们的义务。这里还说要做有益的事情,什么叫有益的事情呢?

  生:就是对别人有帮助的事。

  师:就是好事。你想一想,在咱们周围,或你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到过哪些人做过什么事是有益的事情呢?

  生:我刚才看到商可钦替马校长捶背,这就是有益的事。

  生:帮助盲人过马路,这也是有益的事。

  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中,中国台湾青年给小钱捐献骨髓,这也是有益的事情。

  生:电视上,警察抓小偷这也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情。

  师:智慧的女儿揭示了幸福的真谛。我们把这句话和家人一块而分享也是一种幸福。回到家,给妈妈说——(指课件)

  生: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

  师:再对奶奶说——

  生: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

  师:邻居家的小弟弟小妹妹也说了,哥哥姐姐,你们今天学的什么呀?告诉他——

  生: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

  师:时光飞逝,转眼间,你变成了老爷爷老奶奶,这时候,你会拍着小孙子小孙女的头对他说——(此时屏幕变成空白)

  生: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

  师:就让这幸福的真谛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吧!你们看,孩子们,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把这句话背下来了,这就叫熟读成诵。以后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方法背诵更多得好文章,积累我们的语言。

  师:我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假如第一个青年和第二个青年不到外面工作,他们能不能找到幸福?

  生:能

  师:怎么找?你来给他们出出主意吧。

  生:可以在家里自己读书,再教农民一些科学知识,让果子结得更多。

  生:他们可以在家里和第三个年轻人一样一起种麦子;也可以帮助村子里的残疾人。

  生:他们可以陪一些孤独的老人,给他们讲一些故事,做一些家务活。

  生:如果他们看见自己的弟弟种麦子很累,就让弟弟休息一下,喝口水,他们可以帮助弟弟种。

  生:他们可以在村子里的小河上修一些木桥。

  师:不管干什么事,只要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而且让别人感到快乐,这样都能得到幸福。

  师:是谁让三位青年十年后知道了什么是幸福了呢?

  生:智慧的女儿。

  师:她的智慧表现在哪里?

  生:这个姑娘的智慧表现在让他们亲自去实践。

  师:这很像许多懂教育的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一样,不是直接告诉他什么是幸福,而是让他亲自去实践。等你们长大当了父母,也要学习他这一点,好不好?

  生:好!

  四、童话特点

  师;智慧的女儿在这篇童话中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具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是童话的一个特点。你爱读童话么?

  生:爱

  师:读过什么童话?

  生:格林童话

  生:安徒生童话

  生:王尔德童话。

  师:想想你读过的童话,还有哪些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生:童话很神奇。

  生:每个童话讲明一个道理。

  生:童话有波折性

  生:想象丰富。

  生;每个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把我们引向好的地方。

  师: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生:幸福要靠劳动,尽义务,做益事。

  师指板书和学生一起总结。

  幸福要靠劳动,尽义务,做益事,只有让别人快乐,自己才会得到幸福。

  五、拓展延伸

  师: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师配乐朗诵,课件演示同步进行)

  对雷锋来说,幸福是“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快乐;

  对警察来说,幸福是“舍一家团圆,保万家平安”的奉献;

  对农民来说,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

  对母亲来说,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期盼。

  作家毕淑敏这样感悟幸福。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师:想知道侯老师对幸福的理解吗?我也写了一首小诗,愿和大家一起分享!(师生配乐共同朗诵老师作的诗《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侯长缨

  幸福是学生的一声声问候,如一股暖流温暖心窝。

  幸福是看到学生灿烂的笑脸,那是一首甜美的歌。

  幸福是和学生一起畅游书海,去寻找真善美的生活。

  和孩子们一起发现春的颜色。

  幸福无处不在,幸福就是快乐。

  幸福是一种感觉,找寻幸福更需要心的平和。

  师:孩子们,你们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句格言,一件小事,一段感悟……

  要求:构思一分钟,写三分钟,不抬头,不停留,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一会儿我们找同学来汇报。(学生配乐写)

  生汇报交流

  生: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听到亲人的一声声呼唤

  看厨房里冒出的烟雾

  幸福是看到弟弟满分的卷子

  和他一声声的欢呼

  幸福是听到妈妈给自己说声晚安

  轻轻给自己盖好被子

  生:幸福的小诗

  幸福是一种快乐,只要让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幸福。

  幸福无处不在,只要你伸出援助的手。

  无论大事小事,哪怕是借一块橡皮,借一只铅笔,只要你去做,都会感到幸福。

  生:当你尽到最大努力,又让别人很快乐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幸福。

  师;还有很多同学想说,请给同桌一起分享你的幸福。

  同桌互说自己的作品。

  师:孩子们,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要用心去体验。让我们随着一首歌曲《我们多么幸福》,一起去耕耘幸福,品味幸福,传播幸福吧!

  下课!

  附板书设计:

  靠劳动

  幸福是什么尽义务让别人幸福

  做益事

  附其他学生作品:

  幸福是什么

  郝琰

  幸福是听到亲人的一声声呼唤

  看厨房里冒出的烟雾

  幸福是看到弟弟满分的卷子

  和他一声声的欢呼

  幸福是听到妈妈给自己说声晚安

  轻轻给自己盖好被子

  幸福是什么

  乔嘉祎

  幸福是感动

  幸福是快乐

  幸福是美丽

  幸福是激动

  幸福是帮助老人过马路

  幸福是小时候的游戏

  幸福是花朵的美丽

  幸福是得满分的激动

  幸福是什么

  任源

  幸福是帮助父母干家务,让父母多休息。

  幸福是陪孤独的老人讲故事,让老人脸上露出笑容。

  幸福是陪盲人过马路,让盲人安安全全。

  幸福的小诗

  段呈源

  幸福是一种快乐,只要让别人快乐,自己也会幸福。

  幸福无处不在,只要你伸出援助的手。

  无论大事小事,哪怕是借一块橡皮,借一只铅笔,只要你去做,都会感到幸福。

  不管是自己伤痕累累,还是劳累疲乏,只要为别人服务,自己会更快乐。

  幸福是什么

  高铭

  幸福是家人的支持

  幸福是家人的笑容

  幸福是我们的歌声

  那是美好的回忆

  幸福是孩子对父母说我爱您

  幸福是家人的问候

  幸福也是帮助他人

  这就是我们的幸福

  幸福

  贺朴真

  幸福是有一个好老师

  她多么美丽

  课堂上讲课生动

  下课陪我们游戏

  幸福是一张张满分的卷子

  幸福是快乐的收获

  幸福像阳光,照耀到别人的心窝,别人就会感到温暖。——岳翰林

  幸福就是父母疼爱自己。就是活的自由自在。幸福就是要为别人雪中送炭,把快乐和别人分享。 ——李赢

  幸福并不是贪享钱财,而是看到别人的笑脸。——袁松炜

  当你尽到最大努力,又让别人很快乐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幸福。——邵将

  幸福是让奶奶爷爷和叶子姐姐的糖尿病好起来。——张延玮琦

  幸福是什么

  李雅婷

  幸福是和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幸福是和老师一起读书,幸福是和同学一起做游戏,幸福是能在学校上学。

  幸福无处不在,我们需要一双发现幸福的眼睛。

  幸福是在家里帮妈妈捶捶背,妈妈快乐了,我也幸福了。——杭淑伟

  我觉得幸福就是好好的活着,因为生命很可贵。——李钊

  幸福其实就是每次回来都平平安安,生活平淡,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情,但幸福并不是别人送给你的。 ——张涵哲

  家人身体健康是一种幸福,老师每天都很快乐是一种幸福。——贾岱瑛

  我的幸福是放学回家,妈妈端来的水。幸福是不会做题的时候,爸爸的一句提醒。幸福是生病时妈妈做的一碗面。 ——韩鹏辉

什么是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和画图活动,认识图形面积的意义

  2、经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

  1、体会面积的意义

  2、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拍手游戏

  (二)比一比手掌面

  二、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

  (一)认识物体的表面的面积。

  1、找一找: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身边物体的面。你找到哪些物体的面?

  2、摸一摸: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物体的面,现在就来摸摸这些物体的面吧!

  3、比一比:同学们,摸了这些物体的面,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物体的面有的大,有的小,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积。(课件出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4、说一说:谁来说说其他物体的面积?

  (二)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1、什么是封闭图形

  2、辨一辨:(课件出示五个图形)师:请大家判断一下。下面的图形哪些是封闭图形,哪些不是封闭图形?(把不封闭的图形隐藏)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叫做它的面积。(课件出示)

  (三)总结面积的意义。

  师: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面积了吗?(课件先出示:物体的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再出示: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全班齐读两遍。

  (四)基本训练。(课件出示:课本41页练一练第1题。)

  三、合作交流、比较面积

  (一)(课件出示)探密游戏,激发比较的乐趣(比较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大小)

  (二)小组汇报。师: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比较的呢?

  (三)师小结比较的方法,比一比哪种方法好

  四、巩固练习

  (一)小小设计师。(课本40页画一画)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1、明确比赛要求,创意要求:在方格中画3个不同的图形,使它们的面积都等于7个方格那么大。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2、小组内交流作品,数数他的作品是不是占七格?然后欣赏他的作品!

  3、投影展示作品,交流评价。

  4、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二)数一数;课本41页练一练第4题。(课件出示)

  五、课堂总结

什么是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唱山歌《什么结子高又高》,感受壮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2.简单了解刘三姐的故事,知道山歌的特色。

  3.了解壮族的风俗歌会。

  4.弘扬祖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

  用放松、愉快的歌声演唱歌曲《什么结子高又高》,知道山歌的特色,感受壮族民歌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

  正确掌握歌曲的节奏:前十六分音符、后十六音符、附点音符的时值。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用音乐问好: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换一种方式向你们问好呢,你们是否会用相同的形式向我问好呢?

  师:2---|323261232|2.5312|

  哎同学们呀你们好咧嗨你们好?

  哎老师呀你好咧嗨你好

  师:刚才我们问好的这种方式叫“对山歌”的形式,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山歌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

  师:大家对山歌有一些了解,但不全面,下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山歌是劳动人民自由抒发情感的民歌种类。传统山歌中最常见的内容是爱情和苦难。山歌常在户外歌唱,曲调多高亢、嘹亮,节奏多自由、悠长,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山歌的歌词具有纯朴的`情感、大胆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等特点,生动鲜活,真切感人。山歌往往在音乐的一开始处便出现全曲的最高音,感情充沛,表达强烈。在高音区,山歌还常常会有自由延长音。有的山歌因音域较高而使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歌唱方法。

  2.同学们,大家以前都听过哪些山歌或对歌呢?

  (刘海砍樵、猜调、山歌好比春江水等)

  师:老师这里也准备了几首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吧!播放(1.刘海砍樵2.猜调3.山歌好比春江水)

  3.以猜唱谜语的形式引入歌曲。

  师:下面老师来请大家猜谜语,谜底就藏在今天要学的这首《什么结子高又高》的山歌中,大家猜猜分别是哪四种农作物。

  生:……

  4.介绍刘三姐。

  师:老师告诉大家,这首歌是出自一部电影,谁能告诉大家师哪一部电影吗?

  生:《刘三姐》

  师:真聪明!看来大家的知识真的是很丰富,电影《刘三姐》同时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歌剧,主人公刘三姐是位勤劳美丽、明喉善歌的奇女子,这部电影大概讲的是她以善歌为武器,与封建官府、地主老财作斗争的故事。

  另外,它取材于广西壮族地区一个古老而优美的民间传说。这个传说讲的是唐代壮族的一位农家女,刘三姐。从小就聪慧过人,八岁时,就能把看到的东西编成歌曲唱起来。她唱的歌山也爱听,水也来和。壮家人都称她为歌仙。可见她的歌声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她那动听的歌声和动人的传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流淌在广西的山山水水间。

  师:听完老师的介绍,大家想不想看看这段电影呢?

  生:想

  (播放视频)

  二、学唱歌曲

  1.学歌词

  师:看完视频,大家想不想学一学这首歌呢?

  生:想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歌有趣的歌词,大家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段都是问句,第二段则是答案。

  师:说得不错,第一段就是我们的谜题了,下面请左边的同学读问句,右边的同学读答句。注意有感情的朗读。

  2.学谱子

  师:下面,大家看到我们的谱子,这是什么拍子的?轻声唱一唱,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

  生:它是四四拍的。

  师:你观察得非常仔细。

  师:感觉哪儿挺难唱的、非常有特点的?

  生:……

  难点解决(1、2依次出示)。(板书)

  (1)前十六和后十六分音符

  (2)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3)小附点的时值

  (4)前倚音

  师:下面跟着老师把谱子唱一唱吧

  师:下面老师请同学们试着把这首歌来唱一唱,注意节奏,休止。

  3.跟音乐唱

  师:接下来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唱一遍,帮腔也是全班一起吧。

  师:老师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今天听的这首歌在开始提问和回答前要“哎——”一声呢?

  生:

  师:吆喝声是山歌的特点之一,本歌的吆喝起着为提醒对歌方注意的作用。我们也学着吆喝一声好不好?看谁吆喝得最有山歌特色。

  4.创编歌词

  师:老师这儿有几个问题,你们听清楚了,看谁能与老师来对歌。哎…什么说话先摘帽咧?嗨溜溜啰?什么说话先脱衣咧?嗨溜溜啰?什么说话先喝水咧?什么说话飘雪花咧?老师提示大家一下,这四句话分别指的是我们学习生活中要使用到的不同类型的笔。

  生:哎…毛笔说话先摘帽咧?嗨溜溜啰?铅笔说话先脱衣咧?嗨溜溜啰?钢笔说话先喝水咧?粉笔说话飘雪花咧?

  师:真聪明!现在老师把大家分成两个组,各组来创编歌词,大家先自由讨论5分钟,每组选出领唱四人,其他同学就帮唱,看看怎么能难住对手?

  (生讨论)

  师:准备好了吗?

  生:好了。

  师:好!左边这组先来。

  三、拓展──壮族风俗歌会“歌圩”

  师:刚才同学们的对歌真精彩!

  师:老师了解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有许多民族音乐活动(出示卡片),最著名的是传统的风俗歌会“歌圩”。“圩”是“集会”的意思;“歌圩”就是赛歌、唱歌的集会。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方面的知识?

  师: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观看老师给大家搜集的图片──壮乡风情(大屏幕)。

  (师在旁作介绍。)

  四、课堂小结

  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所以民歌也很多。我们今天只是学习了壮族民歌海洋中的几滴水,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民歌,学唱我们的民歌,让它代代相传下去!最后,我们以优美的歌声演唱《什么结子高又高》结束本课。

什么是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知道食物含有的六种主要营养成分。

  知道人需要的营养成分主要来自食物。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不偏食、不挑食和注意食物多样性的意识。

  培养关注自己饮食健康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按指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教学准备〗

  食物卡片分组——食物卡片,统计表,食品包装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平时都吃些什么食物啊?(适当板书)

  2、讨论:人为什么要吃这些食物?(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观点,以小组为单位)

  二、自主学习

  1、给食物分类

  (1)讲述:我们每天吃食物有很多很多,老师这有些食物卡片,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你想按照什么方法来给这些食物分类?

  (2)在P77上写下你的分类方式

  (3)统计全班每一个人最爱吃的食物

  提问:这么多食物中有没有你喜欢吃的食物?可以放到哪类食物中呢?

  把你爱吃的三种食物名称填入表格一(见附录)

  小组长把组员的信息收集起来,看看组员最爱吃的三种食物是哪些

  小组长汇报“组员最爱吃的三种食物”名称,添入全班每一个人最爱的三种食物“表格

  2、了解各类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1)一看这个统计图表我就知道◎◎是大家最喜欢吃的食物了,有多少人喜欢的`?

  (2)谈话:我也喜欢吃,那我们回家后天天让妈妈烧这个给我们吃,喜欢吃嘛,每天只吃这个,好不好?为什么不好?我喜欢吃啊,天天就吃这个不行吗?会有什么问题?

  (3)讲述:中午我在学校值班,就发现有些同学不吃肉、只吃蔬菜,有的是只吃肉、不吃蔬菜,长时间这样有什么结果呢?缺少维生素,为什么会营养不良?

  (4)人体到底需要什么营养呢?一起来看书上P43,看看书上告诉我们什么。

  (5)提问:人的生长发育需要哪些营养成分?这些营养对身体有什么好处?(老师出示对应填空,帮助学生记忆)

  (6)学会看食物营养标签

  谈话:你们吃食物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包装袋上有食物的营养标签,有什么作用?你们会看吗?

  (集体看饼干、燕麦片的标签)

  分组看自己带来的包装袋,并全班汇报

  3、按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1)谈话:这次你们能按食物所含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吗?(很多食物含多种营养,告诉学生分类时按主要成分)

  (2)说一说大家分类的结果

  (3)讨论:刚才统计了大家爱吃的食物,分析一下营养成分,有什么想法?

  (4)强调挑食的害处

  (5)小结: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化,不偏食很重要。

  三、课外拓展

  1、提要求:努力做一个不挑食、偏食的孩子

  2、制作宣传标语,号召全校学生不挑食、不偏食,不浪费午餐粮食

  〖板书设计〗

  1、我们吃什么

  食物 营养成分

  粮食类 碳水化合物

  鱼、肉、蛋、奶、豆类 蛋白质

  油脂类 脂肪蔬菜

  水果 维生素、矿物质不偏食,不挑食

什么是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的传播必须依靠介质,声具有能量;

  (2)了解在不同介质中声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发声现象,能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发声体的共同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对比和概括能力。

  (2)通过声传播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初步的在观察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初步学习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学习,让学生知道我们生活在声的广袤空间中,声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情感,通过声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

  (2)使学生初步领略声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从而引起对声的好奇,激发求知的欲望。

  二、重点与难点:声音发生的条件是重点,声波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同学、老师的说话声,上、下课铃声,马路上汽车的笛声,树上小鸟的叫声……这些声音有什么用呢?让学生自由发挥,目的是把学生带入声的世界,了解声音的重要性。(2)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中的呢?(引入新课)。

  (二)新授

  1、声音的产生

  (1)教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小刀等发出声音,并进行体验,同时观察直尺、小刀在发声时处于什么状态,学生通过观察会看出发声时直尺、小刀都在来回运动。师总结指出:物体的这种往复运动叫振动,声音与振动有什么联系呢?我们继续看下面的实验。

  (2)把橡皮筋缠到铅笔盒上,两边用铅笔支起来,绷紧橡皮筋,用手拨动它,会发出声音,同时可以看到橡皮筋在振动。

  (3)教师用鼓槌敲鼓,会发出声音,鼓面怎样运动呢?我们可以在上面撒一些纸屑,敲鼓时观察纸屑的运动,纸屑上下运动,说明鼓面也在振动,不敲了纸屑也不跳了,说明什么呢?(说明不发声时,鼓面也就不振动了)

  (4)教师出示音叉,让一学生用手摸一下音叉,看有什么感觉,然后教师用小锤敲一下叉股,再让刚才的学生去感觉一下,并告诉大家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还注意到什么现象?(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手摸音叉,发声停止)。刚才只是一个同学的感受,为了让大家都观察到,看我这有一用绳吊着的小纸球,让它接触音叉,同学们认真观察发声和不发声时小球的情况,判断音叉是否在振动。

  (5)现在我们大家一起说“声音的发生”,同时用手摸喉头,有什么感觉?

  总结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那么,谁还能举出一些物体振动发声的例子呢?①敲锣面,锣面在振动;②吹口琴时,口琴在振动;③用嘴吹纸片时,嘴发麻,说明纸片在振动;④弹琴时,琴弦在振动……很好,自然界中的鸟、兽、虫等发声虽千奇百怪,但发声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振动。如:①鸟的发声靠的是鸣膜的振动;②蟋蟀发声靠的是左右翅膀的摩擦振动;③苍蝇、蚊子、蜜蜂发声靠的是快速扇动翅膀引起空气振动。

  然后引导学生看课本P36,观察声音是哪个部位发出的,从而给出声源概念。

  2、声音的传播

  有了振动就能听到声音吗?(不行)物体振动发出的声音传入人耳引起鼓膜振动,我们才有可能听到声音,那么声音是怎样传入人耳的呢?

  (1)同学们是怎样听到老师的.讲课声的呢?(这个问题同学们很快会想到是空气)。那么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吗?观察下面实例或实验:

  (2)花样游泳运动员在水下也能听到音乐。

  (3)鱼缸中的鱼会被走近的人吓跑。

  (4)我们小学还学过一首《垂钓》的古诗,同学们一起回忆并分析为什么小孩“怕得鱼惊不应人”?总结以上实例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那么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吗?举例。

  (1)将一只耳朵贴着桌面,捂住另一只耳朵,让同桌轻挠桌面,能听到声音吗?

  (2)一同学在教室敲暖气管,另一同学在隔壁教室能听到声音吗?靠什么传过去的?是空气吗?

  (3)动画片《海尔兄弟》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海尔兄弟在铁轨上发现一块大石头,为了判断火车是否会马上过来,他们用嘴叼着一根棍,然后用棍接触铁轨就判断出来了,为什么呢?

  综上所述,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那么声音在真空中能传播吗?教师演示:将系小铃铛的铁丝的上端穿过橡皮塞,在衔接处涂上真空脂进行密封,把橡皮塞塞到烧瓶上,晃动烧瓶听小铃铛此时的响声,卸下橡皮塞,向烧瓶内倒入少许水,给烧瓶加热,直到大量蒸气涌出后停止加热,并迅速塞紧橡皮塞,冷却后水蒸气液化,瓶中气体稀薄,再摇晃烧瓶听小铃铛声,比较两次铃声的变化。

  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所以月球上的宇航员尽管面对面站着,也听不到对方的说话声,必须用无线电交谈。那么声音在介质中又是怎样传播的呢?请同学们阅读P37“声音的传播”一段。(1)观察:把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我们会看到以石子为圆心的高低起伏的波浪——水波,传递声音的波叫声波。(2)老师讲解,我们讲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引起空气疏密的变化,传入耳中使鼓膜振动,听到声音。

  3、声速

  (1)观察P38图3-1-8(a)为什么要把长铁管的一头放入水中,才能听到远处的船只的声音,空气中为什么不行?(2)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3)百米赛跑时,裁判员总是先看到冒烟,后听到枪声。(4)放烟花时,从远处总是先看到花,后听到声音,这些例子说明什么呢?(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声速)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书中几种介质中的声速,找出:V固>V液>V气的规律,同时声速还与温度有关。

  4、人耳的听声能力

  教师组织学生看书P39了解:“频率”:物体在1秒钟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简称“赫”,符号Hz,并不是所有的声音人都能听到,人耳能听到20Hz—200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20 Hz的声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叫超声。

  5、课堂练习

  (1)蝴蝶翅膀每秒钟振动5-6次,我们能听到蝴蝶飞来的声音吗?

  (2)在装满水的容器中,敲击两块石头,在容器外 (能,不能)听到敲击声;

  (3)在金属文具盒上,撒一些纸屑,敲击盒盖,可以看到纸屑在 。

  6、课后作业

  (1)思考总结声音和光在介质和真空中传播规律的异同。

  (2)下列关于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40m/s;

  B、声音只能在透明介质中传播;

  C、有声音的发生一定有物体的振动;

  D、在相同条件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

  (3)课后P40页自我评价 1 2

  四、板书设计

  什么是声音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气体中的速度。15℃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人耳的听声范围:20 Hz -- 20000 Hz。

  次声:低于20 Hz的声音叫次声。

  超生: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

什么是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歌曲《这是什么》

  教学目标:

  1.用轻松愉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这是什么》。

  2.在多种艺术形式中感受歌曲,表演歌曲。

  3. 感受切分节奏。

  学情分析:

  刚刚升入二年级的学生,可以说对音乐有了较为初步的认识,尤其对那些有情节的音乐作品更为喜欢。他们很愿意用歌声、用动作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但这种表演常常是最原始、最表面的,音乐形象稍有些抽象他们便不知所动,加之学生对音乐素材的积累浅而少,体态语言就更显得匮乏了。此时特别需要老师的帮助,从音乐本身和其思想内涵上引导学生,使他们的内心与作品产生共鸣。

  教材分析:

  《这是什么》是一首创作儿童歌曲,2/4拍,五声宫调式,为四乐句构成的`一段体结构。歌曲以谜语为歌词,“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生动形象富有童趣,那是什么发出的“嘀嗒”与“当当”的声音呢,启发学生以形象思维,积极动脑思考。

  教学重点:

  用轻松愉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

  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学习

  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学科综合,扩展知识

  猜一猜,想一想:

  师:“小朋友们都很棒,老师真喜欢,现在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看看谁最聪明”!(师按节奏说,边说边做动作。)

  生齐答。

  师:“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

  师:“你对钟表有那些了解呢?谁能说说?”

  生说一说对钟表的了解。

  师介绍钟表的历史。(出示多媒体课件)

  二、欣赏《调皮的小闹钟》

  老师简介创作背景。

  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自由地表演。

  学生模拟调皮的小闹钟不同的节奏。

  三、双基训练,解决难点

  师板书:小闹钟——八分音符 挂钟——四分音符 座钟——二分音符

  1.分别模仿3种钟表的声音。

  2.组成钟表的交响曲。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表的声音,你们来听一听。

  2/4 滴答 滴答 | 滴答 滴答 | 当0 当0 | 当 — ||

  请同学们也来模仿。

  四、学习歌曲,陶冶情操

  1.播放歌曲《这是什么》并重复多次,学生与教师律动。

  2.学唱歌曲,感受表现音乐形象。

  3.请你拍手为歌曲伴奏好吗?

  4.播放课件歌词部分,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1)以交替的形式朗读歌词。

  (2)随钢琴完整朗读歌词。

  5.模唱。(用 lu 、 la)

  6.听听闹钟走的声音(嘀哒嘀哒),提示学生要用轻松而弹性的声音来读唱,并用合适的动作来进行配合。

  7.听听闹钟的闹铃声(当当当—),提示应该用相对稍强,连贯的声音。进行两声部的节奏练习。

  8.感情的演唱歌曲。

  五、小结

  同学们,说说钟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它是我们的好朋友,它能提醒我们要有时间观念,提示我们什么时候该睡觉,什么时候起床上学了!那我们能不能离开它呀?(不能)

  我们要做一个遵守时间,懂得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教后记:

  在欣赏《调皮的小闹钟》时,学生出人意料的安静,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备课时这一环节准备有点不充分,课后需改进,争取在下一个班级有好的效果。

什么是教学设计10

  师:封闭图形的线段必须首尾相连。

  师:大家看这两个封闭图形,谁的面积大呀?(黑板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看来封闭图形也是有大小的。在数学上我们把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 面积。(板书:封闭图形的大小 )

  师:那在封闭图形里面积究竟指的是哪一部分呢?请两位同学到黑板表示出来。(生上来画。)同学们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随意画一个封闭的图形,也把它的面积表示出来。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面积这个概念有这样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物体表面的大小;第二层是:封闭图形的大小。

  (三)、实践活动:

  1)多种策略,比较大小

  投影出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师:你们觉得哪个图形面积大?

  生:长方形面积大

  生:正方形面积大。

  师:看来有争议。有什么办法知道吗?那现在你们就利用学具分小组来证明自己的想法吧。

  学生活动:

  ①学生拿出剪好的一个正方形和长方形(附页2中图5)

  ②小组活动。

  ③学生汇报。(投影显示活动结果,并配合课件演示几种比较方法)

  生1:我们小组是用摆硬币的方法,

  生2:我们小组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长方形的格子要比正方形要多。

  生3:我们小组是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面积要大一些。

  小结: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用多种方法,尤其是可以借助工具进行比较大小,在用,数格子的方法时,所用的每一个格子的大小应一样大。

  (学生自己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在小组和班级内交流自己比较的策略,如用硬币摆、数格子、剪拼等,并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使学生从中学到比较的方法,得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养成办事要想策略的好习惯。)

  2)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状

  ①创作要求:在方格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7个方格的图形,比一比,谁画得准确而有创意。

  (作品展示,交流评价。)

  ②活动思考:通过这次活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呢?

  (体验面积相同的图形,形状各异。)

  ③让我们用画笔把图形美化一下,选一个图形,用蓝色笔描出图形的边线,用红色涂出它们的'面积。展示学生作品。

  师:图形上一周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周长)周长表示图形的哪一部分?红色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面积)面积表示图形的哪一部分?

  (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感受,周长是是表示长度的。而在涂面的时候,感受面积的概念是和长度的含义是不同的。学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这画和涂的过程中,学生的内心已经能充分感受他们的区别。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说给大家听听。

  师:这些都是你们的收获,不仅知道什么是面积,还会用多种方法去比较面积的大小,其实学习数学是很有趣的,只要我们有信心、爱思考、多动手就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学反思

  1、从生活导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神秘而简洁的话语可以调动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从生活实物出发学生容易理解,让学生从摸入手,感知面积。

  2、这一课不光是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面积,还要让学生能够对于面积与周长进行区分。这两个定义要分清楚。明白周长是指边线,面积是指表面的大小,也就是封闭线内所包含的内容。

什么是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探究,激发学生了解气象科学的兴趣。

  3.情感目标:

  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了解水的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难点: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变化教学过程

  教具准备:趣味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谜激趣

  师:学习新课之前,让我们先来做个猜谜游戏。我们的游戏规则是:要等老师念完谜面的最后一个字才能举手,听明白了吗?(读第一则谜语:身体多轻柔,逍遥漫天游,风来它就躲,雨来它带头。)

  生:答。云

  师:他猜得对不对呢?老师来公布答案。恭喜你,答对了!老师从这么多的云朵中摘一朵最漂亮的送给你。

  2.同学们,今天的课文就是一个大谜语。(齐读课题)课前大家读过课文了吗?还想再读吗?同学们真爱读书。请同学们端起课本,做好读书的准备。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文中的我到底是什么呢?(通过课前准备及导入新课,突出神秘感,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增加他们学文的期待)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一)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边读边圈画出生字并读会,把句子读通顺。学生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二)检查字词:

  1.读多音字。(出示课件)

  2.再读词语。(出示课件)

  3.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出示课件)

  三、细读课文

  (一)读议第一段:

  1.学生自己朗读第一段,在指名读。

  2.赏读重点句:“太阳一晒,我就变成汽”

  ①看课件中画面,再从文中找有关句子回答。②学生再读这一句。

  3.赏读重点句:“升到天空,我又变成无数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①指名试读②听范读③学生仿读

  1.赏读写云的句子:①出示课件“云”的三种画面②指名读句子③讨论问题:它们在什么时候穿这些“衣服”。联系生活理解白衣服、黑衣服、红袍:

  这些云有时候穿着白衣服,(出示图片)那就是——白云

  有时候穿着黑衣服,(出示图片)那就是——乌云。

  早上的太阳照着云朵,云朵红彤彤的`(出示图片),那就是——朝霞

  晚上的太阳映着云朵,云朵红艳艳的(出示图片),那就是——晚霞。

  2.教师小结:我们理解了第一段中的重点句子,知道水能变成汽。

  (二)读议第二段:

  1.学生加动作自读本段,思考:云又是怎样变成雨,雹子和雪的?

  2.指三名同学台前展示读,大家评谁读得好,好在哪儿?

  教师点明:加上动作读,能把意思表达得更清楚。

  3.同学挑战读第二段。(课件出示第二段内容)

  4.出示填空题,让学生体会“落”“打”“飘”的用法:雪花轻用“飘”,雹子重用“打”,雨比雪花轻比雹子重用“落”。

  5.排说变化:指一名同学仿照课件中的例句按照顺序说说水的各种变化。

  6.教师小结:雨、雪、雹子落下来又变成了水,水就是这样在自然界中循环变化的。

  第二课时

  一、继续细读课文

  (一)读议第三段:

  1.听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汇报想象内容:如小鱼给小水珠唱摇篮曲;看见小水珠睡梦中笑了;看见小水珠在江河中奔跑开运动会呢。

  3.学生赏读本段,播放课件图片:①平静的池水②缓缓的小溪③奔腾的江河④广阔的大海

  4.教师小结

  (二)读议第四段:

  教师:水不仅会变,还会帮助人们做许多事呢。

  1.学生朗读第四段,再汇报:水都做过哪些事?(用文中句子回答)

  出示图片,理解:温和暴躁。

  2.联想:水还做过那些好事?那些坏事?(课件出示图片)

  3.教师指导学生理解“灌溉”“淹没”“冲毁”词意

  4.人们有什么办法管住水呢?

  ①建拦河大坝,可储水、排洪、发电②种树、种草:防止水地流失。

  (三)回归整体

  1.学生戴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

  2.教师总结全文。

  (四)写字教学

  1.读字

  2.选难写字共同分析指导“器”“黑”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教师小结,展示写好的字。

  二、练习

  1.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下来。人们就管我叫()。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下来,人们就管我叫()。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下来,人们又管我叫()。

  2.平常我在()里睡觉,在()散步,在()里奔跑,在()跳舞,(),()。

  三、拓展延伸

  1.联系生活经验,说说水还能变成什么。

  2.课外画一画水的变化的连环画,分别画出水的不同样子,再在每幅画下面写一个词或一句话。学生动手说一说,画一画。

  四、小结

  教师根据板书总结课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性评价。用评价的方式总结,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

什么是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66—6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实际情境中,让孩子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知道1分=60秒,体会分与秒的关系。

  过程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1分钟的长短,并感受时间的意义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及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感目标:

  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生活和数学的密切联系。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一分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对一分钟的感知

  教学准备:

  学具袋、课件、秒表、篮球、跳绳。

  教学过程:

  (一)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师:同学们,我们放松一下唱首歌曲《时间像小马车》

  师:刚才我们唱首歌曲用了一分钟,那一分钟还能干什么呢?今天我们来看看一分钟能干什么。

  板书:一分能干什么

  (二)动一动感受一分钟

  师:首先我们来认识钟面上的指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时针和分针,那钟面上还有一根指针很特别,他叫什么名字呢?有什么特点?

  师: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一秒到底有多长,ppt看大屏幕看两遍

  师:你可以用动作或声音来表示吗?

  师: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我们知道了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也通过这么多方法我们记住了一秒。

  (三)数一数:感受1分=60秒

  师:秒针如果走一圈,是多少秒呢?生齐说:60秒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师: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秒针走60个小格就是60秒,那么当秒针走一圈时,分针又走多远呢?

  师:是啊!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ppt,那你觉得他们俩是什么关系?(板书1分=60秒)

  我们知道1分=60秒,看来一分钟真的很短暂,

  (四)活动体验 试一试 

  师:那大家来猜猜一分钟究竟能干什么呢?

  师:老师位同学们准备了10钟不同的活动体验一分钟,现在我们体验一分钟到底能做什么呢?能做多少

  师:谁再来说一说,你都做了什么?

  师:同桌互相说说你一分钟做了多少?

  (五)说一说

  师:太了不起了,一分钟做了这么多事请,看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做更多的事

  实际上一分钟除了能做这些事以外,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里还能做很多的事,发生很多的事(PPT)

  师:看到这些你想说点什么?

  师:是啊,一分钟能做很多的事,也会发生但很多的事,所以我们要把握现在,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啊!

  (六)估一估

  师:刚才我们一直是在钟表的帮助下来认识一分钟。可是如果没有钟表,你能用什么方法来估计一分钟有多长呢?老师请小组的同学互相说说,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小组合作,师到小组中参与合作)

  师:都找到好办法了吗?哪个小组先把他们的`好办法和大家交流一下?

  师:看来大家都找到好办法了,老师要看看你们的方法灵不灵。现在老师要播放音乐,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计老师是不提醒的,听明白了吗?预备——开始!

  (七)猜一猜

  师:我们学习了这么久,大家放松一下,老师请大家听一首歌,不过可是有要求的:请你用最喜欢的方法估一估这首歌大约多长时间。准备好了吗?开始!(播放音乐)

  师:想好了吗?这首歌大约用了几分钟?

  师:估计得很准确,我来考考大家!

  72秒=( )分( )秒  你是怎样算的

  师:当秒数超过60时,就可以把60秒变成1分钟,再把多出的秒数写在后面就可以了,所以72秒就可以等于1分12秒。85秒=()分()秒  100秒=()分()秒

  120秒=()分()秒  

  巩固练习

  师:分和秒是我们常用的时间单位,下面是小明写的一篇日记,请同学们看一看他写得怎么样?改一改

  (八)比一比

  师:想必大家累了老师播放一分钟动画片,但是要闭上眼睛仅仅等待一分钟,等老师说好了,再睁开眼睛,能做到吗?

  师:好了,同学们看得意犹未尽,那么你们觉得,等老师弄课件和看动画片同样是一分钟说说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师:同样是一分,如果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会觉得很短暂,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会觉得很漫长。

  师:这节课上到这儿已经过了将近40个1分钟,这40个1分钟,你觉得是短暂的还是漫长的呢?为什么?

  师:珍惜每1分钟有时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你们能珍惜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分!让我们共同来读一句有关珍惜时间的话来共勉吧:

  犚淮绻庖跻淮缃穑寸金难买寸光阴!

  最后在《时间像小马车》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这节课!

  板书设计:

  一分钟能干什么

  1分=60秒

什么是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教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2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各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探究,了解怎样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方法。通过探究结果,总结出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讨论并运用多种方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能用语言表述整个过程,能提出不同的见解和质疑,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物体在水中沉浮规律的探究,使学生获得关于物体沉浮和物体大小、轻重关系的认识,能在观察研究活动中自己解决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能解释物体在水中发生沉浮变化的原因,发展和保持学生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沉浮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能在观察研究中自己有关沉浮的一些问题,能在小组或班级里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能解释物体在水中发生沉浮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及与他人合作的良好科学态度。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的第二课。它由四部分组成:一、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二、控制其他因素进行研究;三、用小瓶子研究沉浮;四、潜水艇的原理。本课教材编在《物体在水中是沉是浮》一课之后,目的在于加深、巩固学生对物体沉浮和物体的轻重、大小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2、学生: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是学生生活中很常见的,也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饮料瓶沉浮的活动与带橡皮泥的笔帽沉浮都是模仿潜水艇的沉浮,而且前者对学生来说不是很有挑战性,且本课内容较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将此部分活动略去。重点让学生去探究多种物体的沉浮的原因及改变沉浮的活动。

  3、设计理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和手脚,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教具和学具,并通过课前的魔术导入、课中的玩的活动、课后的探究等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科学探究中来,品味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准备:小石块,泡沫塑料块,橡皮泥,干净的粗沙一包,带盖玻璃瓶,浮标,易拉罐,带盖小塑料瓶,吸管,橡皮筋,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将实验器材发放给学生并在小组选一组长和记录员。这样,有助于组织教学。

  2、一上课就出示( 课件)潜水艇的游戏,让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现象?”(复习“沉浮的现象”,导入本课课题。)

  3、出示课题(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操作演示,探究方法。

  1、探究改变玻璃瓶在水中的沉浮方法。

  教师演示:

  ①“这是一个盖紧的空瓶,把它放在水里观察沉浮现象。”

  (学生观察,看到浮上来了)

  ②“这是一个同样大小的瓶子(瓶内装满沙子盖紧盖不让学生发现),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同学汇报,看到沉下了。)

  ③提问“为什么同样大小的瓶子,在水中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呢?”

  (前排的同学很容易发现,第二个瓶子里有东西。学生会说“第二个瓶子里有东西重,就沉下去,第一个瓶子轻就浮起来。”)

  ④“请你把‘沉’的瓶子取出来,检验你的回答是不是正确。”

  (发现瓶里装满沙子)

  ⑤提出“大家想:有什么方法,把这个沉下去的瓶子让它浮上来?”(学生能想出:“把沙子倒掉”的方法。)

  ⑥为什么要这样做?

  (减轻重量使物体“变”轻,上浮)

  2、用不同方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

  (1)讲明实验要求——“在我们每组实验台上有一些物体,(出示:小石块,泡沫塑料块,橡皮泥,干净的粗沙一包,带盖玻璃瓶,浮标,易拉罐,带盖小塑料瓶,吸管,橡皮筋。)这些物体有的沉在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你们可以借鉴改变玻璃瓶的沉浮方法,使沉在水中物体浮上来;浮上来的要想方法让它沉下去;

  (2)开展探究活动——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①布置活动:出示《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②提出小组活动规则(排好轮流操作次序,大家想方法,每次1-2人操作,互相合作)

  ③分组开展活动:(教师巡视,进行指导,在巡视中重点指导学生用沙子改变玻璃瓶和浮标的沉浮;用橡皮筋把重的物体与泡沫捆扎,增加物体的体积,就会浮起来。启示把橡皮泥的形状变成船形。)

  ④控制活动时间,适时转入研讨阶段

  三、交流成果,形成结论。

  1、整理活动资料:(填在缺项表格中)

  (1)问题:“说一说我们怎样改变了物体沉浮?”

  ①学生说出具体的操作方法时,要提示:“这样做对××物体会有什么影响?”(增加或减少了物体的重量,体积大小)

  ②学生如果没有用沉浮关系说明现象时,要追问:“你根据什么要这样做?”

  ③适时针对“方法”把缺项(“增加减小物体的重量”“增加减少物体体积”)填充在表格中

  (2)学生填写课本中的表格

  2、研讨资料 解决问题

  问题:

  ①“说一说,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②“说一说用什么方法改变潜水艇的沉浮?”

  四、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探究活动——(我们来做一个“潜水艇”)

  1、学生利用自带吸管和空易拉罐,分小组操作,然后学生在讲台上演示。

  2、活动后研讨:易拉罐做成的“潜水艇”与真的潜水艇相比较,它们的沉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进水增加重量,下沉,排水减少重量上浮。)

  五、探究小结,拓展延伸。

  1、让我们学会做一个沉浮自如的“潜水艇”

  2、介绍材料,讲解制作方法,要求(如课本内容及插图)

  3、教师先演示,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也试一试。思考:挤压瓶子与“潜水艇”的下沉有什么关系?(挤沉,松浮)

  六、作业

  1、潜水艇自由沉浮的秘密是( ),把橡皮泥浮在水上的方法是( )。

  A、改变自身大小来实现 B、改变自身重量来实现 C、改变水的浮力来实现

  (本问题是对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考核)

  2、用两种以上的办法把沉在水中的橡皮泥浮上来。

  (本问题是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考核)

  3、怎样应用沉浮知识帮助农民伯伯选择优良饱满的稻种?

  (本问题是对学生运用科学情感态度的考核)

  4、课外做一个“沉浮自如的潜水艇”

  板书设计: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材料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物体的重量

  物体的体积

  其他

  玻璃瓶

  浮标

  橡皮泥

  石头

  泡沫塑料

  教学反思:

  本课是从观察身边常见的物体开始的,研究关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现象,引导学生在自行探究中解决沉浮的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活动,并体验了物体沉浮的变化过程,学会了合作学习,学到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收集、记录和表述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始终兴趣盎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虽然有的小组探究活动并未十分成功,但他们没有气馁,继续尝试,这已让我感到欣慰。另外,作为教师在实验材料选取上应具有开放性,尽可能用身边容易获得并且效果明显的材料,大胆、反复尝试,力求沉浮现象明显,一目了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

  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发现问题,并从解决问题中发现《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秘密。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沉变浮。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沉变浮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

  在《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浮,体积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信息)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哪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

什么是教学设计14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对象为二年级学生,所选择的教材内容《爱什么颜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色彩”的第一篇课文。这首诗以简练的语句,相同的结构段式勾勒了三幅绚丽的色彩画面,抒发了作者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己理想的追求。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现有水平及教学目的的需要,只撷取了第一小节作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一小节描绘了碧绿的禾苗,碧绿的小草,碧绿的梦。这是作者对自已农村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其余两个小节作为创编诗歌的迁移凭借。

  2、本校的课题《小学儿童诗歌教学与创编实验与研究》,在儿童诗歌教学与创编的第一阶段倡导“模仿是通向诗歌创作的桥梁”。心理学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的基础。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儿童诗的创作也不例外。本堂课的教学把儿童诗的欣赏与仿写结合在一起进行尝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颜色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培养学生喜欢色彩、热爱生活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仿写一段诗。

  教学重点、难点:

  仿写一到二节小诗。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看,老师的手里有什么东西呀?(彩色的粉笔)有哪几种颜色?你能说说表示颜色的词语吗?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现表示颜色的词语。学生齐读。

  2、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这多姿多彩的生活,感受由色彩装点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学生欣赏课件。(课件内容是:五颜六色的花朵、色彩斑斓的风景、鲜艳夺目的服饰等)

  欣赏完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3.板书课题:爱什么颜色。

  齐读课题。注意“颜”字的读音和字形。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老师:初读诗歌,我们不仅要读准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不添字,不漏字,把字音读准确,还要把声音放轻一些。

  2、在小组内读一读,互相纠正读音,并汇报自学生字情况。

  3、说一说,怎样识记“碧”“梦”,并进行扩词练习。

  三、配乐朗读,读中感悟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想一想,作者生活在哪里?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

  2、你喜欢这首诗吗?美美地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3、配乐朗读。

  4、练习背诵。

  全班同学随着音乐读课文。

  四、课文延伸 ,仿编诗歌

  1、老师:你是怎么这首诗背诵下来的?学生反馈。

  2、对,找到了背诵课文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很快地背下来。只要找到仿写诗歌的小窍门,我们也可以当一回小诗人。那么作者的小窍门是什么:诗歌是分行的,这节小诗分在几行?作者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先写“我”爱什么颜色,接着交代喜爱的原因,最后落笔在自己的身上,强调喜欢这种颜色的真正原因。)

  3、你最喜欢什么颜色,什么东西的颜色是这样的,你也来编一段小诗。(课件出现两组图片:朝阳、枫叶、队旗、少先队员;天空、大海、轮船、海军战士)

  2、学生在小组内根据上面的两组图片口头仿编小诗。

什么是教学设计15

  教学过程:

  一、简介瓦特,导入新课。

  1.(出示瓦特画像)你们知道这是谁吗?板书瓦特。教师指名认读,谁能说一下怎样记住“瓦”这个字?

  2.老师让同学们在课前搜集关于瓦特的资料,谁能说一下你搜集到了哪些?

  同学们了解了很多关于瓦特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瓦特小时候的故事。(板书:壶盖为什么会动)

  二、初读课文,读中识字。

  1.阅读要求。

  (1)选择轻声读或者默读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词、长句子和自身感兴趣的词句多读几遍。

  (2)标志出自身不认识的字,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识字,借助拼音、听记识字、问同学问老师、查字典、猜一猜……

  (3)小组内分段轮流读课文,做到读准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2.检查识字情况。

  3.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听后说说课文大意。)

  三、品读课文,交流感悟。

  1.阅读要求

  仔细读课文想一想,讨论下列问题

  (1)通过读课文,你还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你觉得瓦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2.合作交流, 品读感悟。

  小组内同学依照要求讨论交流。

  小组汇报,教师归纳整理同学的意见。

  3.根据同学的意见,引导同学从以下几点感文悟义。

  瓦特留意观察身边不为他人注意的现象。

  师:找到有“奇怪”一词的那段话,说一说,瓦特对什么事情感到奇怪,为什么?

  生:瓦特小时候,有一次看到水开了,壶盖就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

  生:我们也见到过这种现象,只是没有像瓦特那样感到奇怪。

  生:从这里可以看出,瓦特是一个爱观察的小朋友、认真的小朋友。

  生:瓦特爱动脑筋,注意观察不被他人注意的现象。

  师:这句话应该带着好奇的语气来读。哪位同学能读给大家听。(生读课文,同学之间互相评价。)

  能够做到仔细观察认真考虑。

  ①瓦特从祖母那儿没有找到答案,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瓦特没有像其他小朋友一样,问过以后就不论了,而是仔细观察,寻找其中的奥妙。

  生:从此,他就经常坐在炉子旁边仔细地观察。

  师:那么,瓦特一边仔细观察,一边想,他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壶盖是被水汽推动的,一壶开水发生的水汽,能够推动壶盖,更多的开水会发生更多的水汽,不是可以推动更重的东西吗?

  ②出示语句,进行句子比较训练;读一读体会两句话的语气。说一说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更多的水汽,不是可以推动更重的东西吗?

  -更多的水汽,就可以推动更重的东西。

  生:第一句话是问句,读的时候,声调应该上扬。第二句话不是问句,读的时候声调不能上扬。

  生:第一句话比第二句话听起来,表达的意思更强烈。

  生:我觉得第一句比第二句用在课文中更好一些。

  能够认真研究。

  读课文最后一段,从课文中学到了什么?

  生1:我知道瓦特长大后,还是不时研究这个问题。

  生2:我知道瓦特终于发明了蒸汽机。

  师:为什么用“终于”这个词呢?(板书:终于)

  生1:因为他是不时研究这个问题,经过很多试验才发明的.。

  生2:因为他是吸取他人的经验,经过很多试验才发明的。

  师:你能用“终于”说一句话吗?

  生1:我努力考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生2:乌龟经过不时努力,终于战胜了兔子。

  [利用“终于”一词造句,即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又有利于理解词义,而且鼓励同学创新,有利于培养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是啊,瓦特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发明了蒸汽机。你想对瓦特说什么?

  生1:瓦特,你真了不起。你真棒。

  生2:瓦特,我要向你学习注意观察、爱动脑筋。

  读说议评,体悟内化。

  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1.瓦特为什么能够发明蒸汽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在小组内交流看法。

  2.从瓦特的故事里,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同学汇报:

  生1: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

  生2:瓦特发明蒸汽机是因为他善于观察,善于考虑。

  生3:瓦特发明蒸汽机不只仅是因为他们说得这一些,我觉得还和他不时的试验有关系。假如光想不做也是不行的。

  师:正是因为瓦特勤于观察,勤于动脑;此外还借鉴了前人的经验,经过了很多次的试验,终于发明了蒸汽机。我们应该学习他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考虑研究的精神。

  四、拓展活动。

  1.好词积累:把课文中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或者你在课上造得好词好句写到你的好词好句记录本上。

  2.希望同学们在课下搜集科学家的故事或图片,每人做一张《我最喜欢的科学家》的手抄报,看一下哪位同学做得最好,咱们评出咱班的“手抄报之星”。

  点评:《基础教育发展纲要》中指出:素质教育基本点之一便是面向全体,从无人教育转为为人教育,将同学看成具有很大潜能、具有发明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新课程规范提出的低年级段学习要求“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身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故教师把同学自主质疑或交流后得出的难点、疑点,作为全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并努力引导同学综合文本内容,重点加强对理解课文有重要意义的词语学习,通过对“奇怪”、“仔细观察”、“想”、“终于”等重点词语的体悟,培养同学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瓦特胜利的秘密。

  本课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理念,以同学为主体,给同学充沛的自主,合作学习机会,通过自读、自悟,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探究交流,分享学习快乐。并以识字为基点,通过反复诵读,分角色朗读,评价读等多种方法培养同学的语感,激发同学的情感。辅以“思议演说”等手段,紧紧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依据教材自身特点,并以自主学习为主,让同学们在张扬个性中边学、边悟、边积累、边发明,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受到思想教育的目的;让同学们在读中真切感受语言文字的微妙和魅力,体验到胜利的乐趣,得到情感的熏陶,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什么是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是什么》的教学设计06-27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经典)06-03

《我是什么》教学设计05-18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12-29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06-10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07-05

《爱什么颜色》教学设计04-08

《幸福是什么》的教学设计优秀08-11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优秀)02-25

《幸福是什么》教学设计(优)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