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鹭教学设计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白鹭》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白鹭》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白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秋思
意万重又开封
《白鹭》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62~63页“方程的意义”。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情景理解方程的意义——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相等的关系。
2.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感受方程思想的核心之一,即建模。
3.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应用等能力。教学重点:准确从生活情景中提炼方程模型,然后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来表达,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即用数学符号表示相等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超链接《曹冲称象》的故事。
2、问:曹冲是利用什么原理称出大象的质量的?(初探等量代换)板书:=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天平。问:关于天平.你了解些什么?生:天平可以称物体的质量。
师:天平是根据什么原理称出物体的质量的?动漫展示: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引导学生说说天平的特点,引出相等、平衡的概念。
2、用天平演示称物体
(1)师:在天平的左盘放入两个50克的玩具小猪,右盘放入100克的砝码,此时的天平平衡吗?你能怎样表示这种关系,你是计算出来的吗?(学生回答,直接从平衡关系中找到的)生:50+50=100(2)在天平的左盘放入玩具小鸭,右盘放入100克的砝码,此时的天平平衡,谁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天平的这种平衡现象?玩具小鸭的质量不知道,可以用什么表示?生x、a、b等等生:a=100(3)师:现在老师将左盘的玩具小猪换成了两个30克的玩具小狗天平还平衡了吗?谁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天平的这种不平衡现象?生:30+30
师:你们这样做的目的都是为了什么?生:使左右两盘物体的质量相等。
师:这儿有一个玩具熊猫,它的`质量不知道,我们可以怎么表示?生:可以用字母x表示。
师:现在老师将这个玩具熊猫加在轻的一端,猜猜天平会出现什么现象?并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
生:猜想出以下三种情况:可能加上玩具熊猫后天平平衡,用60+x=100表示;也可能是加上玩具熊猫后还是比砝码轻,可用60+x100来表示。(此处可能有难度,可让学生讨论一下)师:60+x表示什么?100呢?
生:60+x表示两个玩具小狗和一个玩具熊猫的重量,100还是表示砝码的重量。
师:同学们都理解了这些式子两边的含义,并用正确的符号连接起来,真不错。3.引导分类。
师: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的式子来描述天平的平衡情况。你能将这些式子分分类吗?
(1)小组生讨论,师巡视。(2)汇报交流。生1:我们组是按是否含有未知数来分的,将a+b=100,60+x =100,60+x100分为一组,其余的分为一组。
生2:我们组是将平衡的分为一类,大于100的分为一类,小于100的分为一类。
生3:我们组是将平衡的分为一类,将不平衡的分为一类。师:拖放课件上的式子,按学生的汇报将不平衡的归到一起。师:(指着含有等于号的式子)像这样的含有等于号的式子,数学上称之为等式。(板书:等式)其它的式子我们都称之为不等式。师:观察这些等式,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有的没有字母,有的含有字母。
4、揭示课题:
师:这些字母表示——未知数。(板书:含有未知数)像这样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我们称之为方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研究方程的意义。板书:方程的意义师:能说说什么叫方程?老师投影出示方程的意义:像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就叫方程。生:齐读概念。
师:阅读完定义,大家能不能说一说,定义中最关键的几个字是什么?生:是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首先是个等式,其次要含有未知数)
5、理解方程和等式的联系
师:如果用一个圆来表示等式,那方程应该放在哪里?等式方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1.练习写方程。
师:大家对方程有了一定的理解,刚才我们列出了一个方程。(指着黑板上已有的方程),下面,大家根据自己对方程的理解任意写几个方程吧!生:在练习纸上写(叫部分学生在黑板上写)。2.交流:
师:先来看看黑板上这几位同学写的,都是方程吗?同桌间再互相检查一下,看大家列的都是方程吗?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一进行判断,并说说为什么?
3、判断并说明理由。
师:大头儿子也写了两个式子,可是不小心被墨水给弄脏了,猜猜他原来写的是不是方程?生:……
师:同意吗?为什么? 4.介绍数学文化
师:看来,大家对方程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方程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了,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生:听录音,了解方程的历史。
师:随着数学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充,方程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方程的类型也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地发展。但是,无论类型如何变化,各种各样的方程都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五、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1.师:下面咱们来玩个小游戏!把天平下方的材料拖放到天平上,要求大家看到天平的状况就能列出一个方程来。师:你觉得要让大家能列出方程来,关键是什么?生:天平要平衡,还要有未知数。
师:演示,问:能列出方程吗?能就赶快写在练习本上。师:你们列出的方程是?生:50+b=100,a+x=100,b+30=z师:引导学生讲清等式的左边和右边分别表示什么?生:分别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
师:大家看,这个方程两边都含有未知数,这么复杂的方程都能列出来,大家真了不起。
2、巩固练习。(1)出示练习题1。独立思考,列出方程。交流。
生:3x=36 60+x=100师:指着60+x=100。问:这个方程刚才出现过,(指黑板上已经列出的同样一个方程).在这里表示的是长度相等,刚才表示的是什么?生:质量相等。
师:你们能不能再举个例子,让大家也能列出一个这样的方程来呢?师:60+x=100能表示这位同学所说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吗?生:能!师:这个方程又是表示什么相等?师:看来,字母可以表示未知数,同时含有未知数的式子也可以表示未知数。
(2)出示练习题2.师: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在说些什么,我们一起去听听!师:你能从小头爸爸和大头儿子谈话中,选取一些信息列出方程吗?独立思考,列出方程。(师收集学生作业)交流。师:有位同学的列出了37-a=28这样一个方程,请这位同学说说你选择了哪几条信息,为什么这样列?师:这里还有一位同学列的是a+28=37,37-28=a,谁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师:有道理!大家看看,这三个方程都是根据这一组信息列出的,像37—28=a这样的方程,和我们以前学的算术方法的思路是一样的,未知数没有参与运算,今后我们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一般不列这样的方程。
师:再看这位同学列出9-x=3这样一个方程。能说说你的想法吗?生:……
师:9-x和3+x才分别表示的是儿子给了爸爸x张后两人扑克牌的张数,这时他们的张数才是一样多的。
师:看来我们只有找对了相等关系,才能列出正确的方程。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其实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已经认识方程的雏形了,教师可以用ppt展示,各年级的未知数的表示,生:……附板书设计:方程的意义
《白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8个字;理解“痛心疾首”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充分品读重点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白鹭鸶飞走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在品读重点词中理解文章,在反思中感悟主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学生已有的环境保护认识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他们从现在做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教学重点:
了解白鹭鸶飞走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难点:
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渗透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在美丽的大自然中,生活着这样一群鸟类(课件出示),它们的名字叫白鹭鸶!你们了解白鹭鸶吗?(指名说)是啊!这就是美丽,高雅的白鹭鸶: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它们过着多么悠闲的生活啊!
2、可是,我这儿却有一则关于白鹭鸶的遗失启事(课件出示),自由读读这则启事,读完了以后,你们产生了怎样的疑问呢?
3、我们就从第22课中寻找答案吧!(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翻开到125页,先自己把课文读一遍,在了解故事的同时,注意读准生字词。
2、你们能把这些词语读准吗?(课件出示)
坪林山山猪潭搬家水域售屋中心遗失启事湖泊堤防痛心疾首
3、再次快速浏览课文,你能用这样的句式概括文章内容吗?
一群白鹭鸶住在(),可是因为(),连最后一只白鹭鸶()。
三、走进白鹭鸶的世界。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1、是啊,正是因为建筑商们只顾自己的眼前利益,而不顾我们的生态环境,结果,连最后一只白鹭鸶都无可奈何地飞走了。所以才有了我们开课时的那则遗失启事。再小声的读读这则遗失启事,想想白鹭鸶曾经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出示句式)
山猪潭是一个()的地方。那里有()的天空,那里有()的湖泊,那里有()的.山林,所以,那里住着一群()的白鹭鸶……
2、坪林山上,绿树成荫。坪林山脚下,有一个山猪潭,潭面宽阔,潭水清澈明亮,真是天光云影共徘徊,鸟语花香醉人心。潭边的坪林村(学生接读第一自然段)。不知什么时候来了一群白色的鹭鸶,他们也被这里的风景所吸引,在这里安了家,常常在潭边捕鱼,或在田间漫步,也过着平静的日子。
这眼前的美景不是我们的想象,而是真真实实的存在着!这样的美景让你感受到什么呢?(宁静、幽美)
(二)教学2、3自然段。
1、这样的美景不仅吸引了我们,更吸引来了一群建筑开发商的到来。
过渡:对于他们的到来,白鹭鸶心里怎样想?
A、议论纷纷,心里很担心。联系课文说说你认为它们会担心什么呢?(有感情的朗读)
B、有着美好的愿望。(谁有什么愿望?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有感情的朗读)
2、是啊,一只白鹭鸶有着美好的愿望——这就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愿望。这不仅是白鹭鸶的,也是我们人类最初的美好愿望啊。(出示广告词,先指名读,再联系前文师生接读。)
(三)教学4—7自然段。
1、这么宁静优美的环境怎么不让人心生向往呢?可往往事与愿违。仔细读一读4—7段勾画出环境变化的句子,看看发生了些什么事?
(1)工程车来来往往,整天轰轰隆隆的,尘土飞扬。
A、噪音和尘土让鹭鸶们不习惯。他们习惯的是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说一说。
B、(失去了平静,安静。)指导读:一些不习惯的鹭鸶都先搬走了。
是啊,听着机器的轰鸣,原本宁静的家园被一只只“怪手”给毁了!
(2)那巨大的看板,挡住了鹭鸶回家的路线。加上工人抽取潭里的水,不到半月功夫,山猪潭变小了。(失去了碧水蓝天)
小结:环境越来越槽糕,白鹭鸶们现在不仅遗失了宁静,更遗失了属于它们的碧水蓝天。出示读:暑假还没过完,鹭鸶们都急着飞走了
(3)水田不见了,潭边筑起堤防,堤边正在修建环潭道路,草地不见了,潭边的相思林被砍光了。潭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小到当白鹭鸶去喝水的时候,整个潭边的工人,售屋中心的小姐们都跑出来,大叫:“你看!白鹭鸶,真的有白鹭鸶呢!”
A、抓住词语体会环境的变化。想象一下,山猪潭会小到什么程度?
B、出示句子:白鹭鸶吓坏了,觉得这里实在太可怕了,再也不能住下去了。他决定立刻就搬家。
什么让它觉得可怕?(没有了水田,没有了食物,没有了相思树,也就没有了它们栖息的家啊!)
人们在惊讶的叫着:“真的有白鹭鸶!”时,可惜,他们不知道的是,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成千上万只白鹭鸶都飞走了,只剩下这是最后一只白鹭鸶!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连这最后一只白鹭鸶都会失去!是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亲手毁了我们最初的梦想: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与动物和谐共处。
2、所以,鹭鸶们都飞走了。看看鹭鸶行动的句子,比较这三处写法,你发现了什么?
“一些不习惯的鹭鸶都先搬走了。”
“暑假还没过完,鹭鸶们都急着飞走了。”
“白鹭鸶吓坏了,觉得这里实在太可怕了,再也不能住下去了。他决定立刻就搬家。”
3、白鹭鸶一批比一批走的急切,是因为这里的环境一天比一天(恶劣)。就连最后一只白鹭鸶也不堪忍受,仓皇离开。你能理解这些鹭鸶们的感受吗?带着这样的感受来分角色读读重点句子。(男生读环境变化,女生读白鹭鸶的不同反应。)
4、最后一只白鹭鸶,原本期望与人们友好相处,可是最终却带着万分的恐惧,匆忙的离开了自己的家园。他孤零零的在空中飞行,想到了自己曾经和同伴们一起戏水的山猪潭,想到了自己曾经栖息的相思林,想到了自己曾经散步的草地……可是,这一切现在都不复存在了。如果你是一只白鹭鸶,你会对人们说些什么呢?
5、学习“遗失启事”,强化环境意识。
(1)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一群环保工作者听到了白鹭鸶的诉说,他们举起了一块牌子:(课件出示遗失启事,以读代讲)
(2)这一再的遗失!遗失!遗失!让我们感到痛心疾首。但如果我们继续这样下去,我们遗失的仅仅是这些吗?
(3)现在的山猪潭不在祥和。白鹭鸶们无家可归,你愿意为白鹭鸶在武汉找个家吗?快快模仿广告语或遗失启事,写下邀请吧!(出示训练格式)
(4)说得多好啊!希望我们现在的悔改还来得及。那么在生活中,面对山猪潭这样的事件,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五、课堂总结。
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让最后一只白鹭鸶的悲剧不再有!
板书:
22、最后一只白鹭鸶
宁静幽美
遗失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湖泊山林鹭鸶
《白鹭》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白鹭》是郭沫若先生写的一首文质兼美、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的散文诗。作者以生动的笔调,清新的语言再现了白鹭的精巧和韵致。全文条理清楚,生动地描写了白鹭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给人以美的享受,表达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作者善于运用形象和色彩来刻画事物,运用对比、直接描绘等方法体现白鹭的美,使全文洋溢着浓浓的诗情画意,是一曲自然美的颂歌。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有四年多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而五年级的学生也会有一个兴趣偏向,那就是比较喜欢贴近自己生活的文章和轻松有趣的课堂,还要有个和蔼可亲的老师。同时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十分接近,学生很容易与作者产生共鸣,体会作者的心情。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具有强烈启迪性的句子,既是学生学习、理解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情感爆发的源泉。而这些具有强烈启迪性的句子,五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也就需要抓住五年级学生喜欢轻松课堂,采用直观明了的方法帮助理解,引发学生学习思考。
【教学目标】
1、 .认识“鹭、嫌”等8个生字,会写“素、宜”等11个字。掌握“精巧、配合”等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3、通过本文学习,启发学生要善于从平凡中发现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
【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本课时的
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杜牧的诗句:霜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这是杜牧笔下的白鹭,(让学生自由读读,读完后说说自己对白鹭的认识。)其实,许多伟大的作家就是善于从那些平凡普通的事物中发现不一样的美,比如郭沫若老先生就能够从平凡的白鹭身上发现它的美丽,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吧!(板书课题:白鹭)
2.他以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鹭》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小声自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质疑交流。
3.重点区分翘舌音“朱、澄”,平舌音“增”,指导“鹤、嫌”的书写。
三、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读课文。作者笔下的白鹭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自主探究
(1)你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美得像一首诗?谈谈你的理解。
(2)学生汇报教师适当点拨体会白鹭外形的和谐美:
A.(师播放白鹭以及白鹤、苍鹭朱鹭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白鹭的美:精巧。
师点拨:作者拿白鹭和白鹤、朱鹭、苍鹭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更突出了白鹭的身段大小是那样的恰到好处)
B.第5自然段:
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白鹭的?美在哪里?有没有缺点?文章里是怎么写的?重点语句: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设计意图:便于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 ”的含义,从而体会白鹭的完美、协调、精巧。 】练习读一读这句,读出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形体美得恰到好处。(学生练习品读)
【设计意图:在读中体会白鹭的完美,体会白鹭外形的和谐美】
过渡:课文中除了描写白鹭外形的精巧之外,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白鹭的美?
体会白鹭钓鱼的画面美:C.合作探究:第6自然段中,如果把“钓”换成“啄”字可以吗?好不好?(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成了钓鱼,仿佛一两位白衣少年在垂钓,那么悠闲,充满情趣。)
(3)教师小结
作者笔下的白鹭不仅外形优美,而且还是一只懂得享受生活的白鹭,它的美不仅美在眼里,更像一首诗一样美到人的骨子里。这么美的白鹭我们能不喜爱吗?能不赞美一番吗?(齐读最后一结通过今段)让我们踏着音乐再次去欣赏一下白鹭诗一般的美丽吧。(出示图片)
四、小天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美无处不在。
五、布置作业。
1.掌握课后生字词。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白鹭
颜色
身段的精巧
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订正。
精巧色素配合身段生硬寻常常见
忘却流线型结构青色清晨安稳悠然黄昏恩惠美中不足散文诗
2.抽查背诵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白鹭是一首(诗),一首(精巧的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白鹭的.精巧体现在那些地方?指名答。【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能有效地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把握情况,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 】
二、赏读1-5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精巧”美。
1.直入开篇,抓住中心:白鹭这种常见的鸟,在郭沫若先生的眼里,它却是一首--“精巧的诗”。板书:精巧的诗
2.指名回忆诗的特点:在你们印象中,诗有哪些特点呢?(语言精炼形象,节奏感强,富有意境。)
3.自由朗读课文1-5自然段,体会白鹭诗一般的“精巧美”。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打开课本,读读1-5小节,边读边想边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读出学生自己的理解,感受白鹭外形的诗一般的精巧美。 ]
4.集体交流,引导,感悟。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白鹭的外形图和对比图。
第二小节--概括描写:白鹭颜色、身段搭配的和谐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并通过观察课件中的白鹭感受它外形的和谐优美,读出和谐美。)第三小节--对比描写:白鹭与白鹤、朱鹭、苍鹭相比,有其独特的小巧美和寻常美。(引导学生在对比中感受白鹭的美:小巧、玲珑、柔和、平常。伴随音乐,读中感受如诗般精巧、美丽的白鹭。)第五小节--具体描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真是天工巧夺!(引导学生观察白鹭的近景图,说出白鹭的外形,读中体会白鹭形体一切都很适宜,像诗一样精巧,优美。)▲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啊!古往今来,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听听课文6-11自然段,也许大家能从“白鹭”这首诗中找到优美的、富有诗意的画面!
三、赏读6-11自然段,感悟白鹭的“韵味美”。
1.范读课文6-11小节。(音乐稍低)
2.指名交流捕捉到的关于白鹭生活的画面:此刻,你仿佛看到白鹭生活的哪些画面呢?(觅食、栖息、低飞)
3.布置学生自读自悟:哪些画面深深地吸引了你呢?用心读一遍,画出使你回味无穷的词句,并写下你的感受!
4.学生自读自悟自写,教师巡视指导。
5.指名学生集体交流,相机使用多媒体展示画面,师生导读导悟。
第一幅图--白鹭觅食(第6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觅食图”:是啊,白鹭觅食恬静安详,如诗般迷人!
(3)欣赏画面并取画名:多美的一幅画,你们能给它取个画名吗?
(4)精读第一句,体会拟人手法的绝妙,体会白鹭与水田的和谐搭配。
文中不说白鹭“叼鱼”,却说它“站着钓鱼”,你是怎样理解的?
(5)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指导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读出诗一般的韵味。
第二幅图--白鹭栖息(第7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栖息图”是啊,白鹭垂钓美妙绝伦,白鹭登高栖息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3)看看图,读读画面下的文字,再说说你们的感受吧?
(4)指名交流感受。
(5)点击画面隐藏的文字“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质疑激趣,启发想象:你们说,在晴天的早晨,白鹭悠然登高,独处小树的绝顶,真的是在瞭望吗?
(6)指名给画配上画外音。
(7)配乐齐读课文。的确,郭沫若的这一疑问,真能引起我们读者无限的遐想。多么耐人寻味的生活画面啊!用心读一遍,读出自己的感受吧!
第三幅图--白鹭低飞(第8小节)
(1)指名读或说出读后的感受。
(2)展示画面“低飞图”及第8小节的内容。
(3)指导朗读,读出内心的悠然和快乐。白鹭低飞,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无穷的乐趣!看白鹭乘着夕阳归去,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目睹白鹭的亲身经历。当我们再次聚焦白鹭生活的画面,不得不惊叹于白鹭全身流泻的、诗一般的美!
第四幅图--白鹭全部生活场景
(1)展示白鹭生活场景组合图,配乐让学生静静地欣赏。
(2)质疑:此时此刻,你觉得白鹭美吗?它美中还有不足吗?
(3)指名集体交流,体会“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4)教师描述:是啊,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5)全景图中显示第11小节文字: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6)齐读第11小节。让我们和郭老一样,面对这可爱的小精灵,发出内心的赞叹吧!
(7)板书:韵味无穷的诗
四、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赏读全文。
也许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味无穷的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美文,细细品读,感觉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让我们伴着音乐,齐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
2.齐读。(音乐渐高)
3.指名说说欣赏了全文以后的感受。
4.教师总结:老师最想说的是,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我们人类发现美的眼睛。真诚地祝愿同学们人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捕捉,去挖掘生活中像白鹭这样如诗如歌如画的美!
五、布置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抄写你喜欢的自然段。
2.阅读类似课文《白鹭》这样的美文,写下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精巧的诗
白鹭觅食图
韵味无穷的诗瞭望图
低飞图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诗,我注重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美,感受意境美,激发学生对美的感受,从而使学生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2.不足之处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对个别学生关注较少,造成他们对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在讲解课文的写作手法时一带而过,部分同学不能很好把握。总之,我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在今后教学中,要在注重朗读的基础上,训练学生不同形式的阅读方式,比如默读,希望这样能加快阅读速度而且能更快地理解课文。同时我还要多多关注这些学困生,使他们能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白鹭》教学设计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鹭”、“黛”等生字,掌握“长喙”、“清澄”等词语
2、正确、流利的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的含义。(教学重点)
3、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单元感知,万物皆情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民顺小学的柯洁老师,欢迎大家进入五年级的学习。
1、古诗导入,为“白鹭”出场打下铺垫
通过《绝句》、《渔歌子》两首古诗让学生发现万物皆情语,了解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引出第一课《白鹭》。
人是万物的尺度,不管是杜甫笔下直飞云天象征春天的白鹭,还是张志和眼中以西塞山为景代表自由的白鹭,它们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美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郭沫若笔下的《白鹭》。
2、熟读词语,概括课文大意
选取课文关键词,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开阔课文大意。
白鹭、蓑毛、长喙、色素、嵌入、清澄、镜匣、韵律、恩惠。
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这几个词语简单的将课文中的白鹭描绘出来呢?我们不妨跟着音乐来思考一下吧。
预设: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铁色的长喙、雪白的蓑毛,色素的搭配都很适宜,远远望去,就像是嵌入在一幅清澄的山水画中,那清新的田野就是它独特的镜匣,仔细聆听,风声雨声鸟鸣声,大自然的韵律是如此的动听,这一切都是大自然赠予的恩惠。
二、回归本文,走进“诗意”
1、凝练句子,概括大意。
从首尾两段概括白鹭在作者中的形象,强调“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在这两句话中,有哪些关键字词让你印象深刻?老师听到不少同学说“精巧”、“韵”,翻开字典,我们发现,精巧的意思是“精细巧妙”,诗歌怎么可以精细巧妙呢?原来,诗歌的“精巧”是针对语言的,诗歌中的音、韵、意要精细巧妙地对仗、般配,才能让人感受到诗歌的美丽,那作者为什么把白鹭称之为“一首精巧的诗”呢?就让我们一起去品读这精巧的诗意美吧!
2、寻找诗意美——走进“白鹭”的外形美
朗读指导,从白鹭外形中感受精巧美。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这段文字,看看白鹭究竟美在哪?
3、寻找诗意美——走进“白鹭”的画面美
请同学们朗读课文6—8段,边读边想,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
(1)清田钓鱼图
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面。田的大小好像是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通过“钓鱼”和“捉鱼”的对比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同时让学生发挥想象,看看画面中还有哪些景色。
(2)清晨望哨图
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地站立于小树的绝顶,看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可它真是在望哨吗?
望哨是动物界弱肉强食的一种表现,是充满紧张、警惕的,你们觉得课文中的白鹭是在望哨吗?
是啊,如果白鹭真的在望哨的话,那画面就欠缺美感了,那白鹭如果不在望哨,它在望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出你的想法吧!
(预设:
这是一只羽毛刚刚丰满的少年白鹭,他在——眺望远处的山峰,幻想山那边的风景;
这是一位慈爱的白鹭母亲,她在——看着远处池塘嬉水的孩子;
这是一位刚刚捕鱼回来的白鹭父亲,他在——巡视着周围的一草一木,守卫家园。)
(3)黄昏低飞图
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更是乡居生活中的一种恩惠。那是清澄的形象化,而且具有生命了。
哇,寂静的天空因为有了白鹭而更具生命的活力,落霞与白鹭齐飞的画面是多么动人美丽啊,试想一下:
夕阳西下,放学回来的孩子看到眼前的白鹭,他们会——
(预设:在田野间追逐着白鹭,与白鹭玩耍)
干完一天农活的父亲,看到白鹭,他会——
(预设:因为眼前美丽的景色忘却一天的疲惫)
烧好晚饭,等着家人回来吃饭的母亲,看到白鹭,她会
(预设:在窗口驻足,静静欣赏这美丽的风景)
听完同学们的发言,老师不禁想到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清新脱俗、悠然自得的白鹭给平淡的乡村生活增添了一抹快乐,装饰了别人的梦,此时此刻的白鹭一定不知道它已经成为许多人眼中的风景吧……
三、古今对比,升华情感
通过对比杜牧笔下的白鹭和郭沫若笔下的白鹭,让学生感受二者的不同。
三幅美丽的画面中,白鹭这充满诗意的小精灵与大自然和谐的融为一体,引人遐想,杜牧也把这三幅画面写进他的诗中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同学们,你们能将诗句和课文对应吗?相信这一定难不倒你们,那你们是更喜欢谁笔下的白鹭呢?课后请和你的老师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观察画面、抓住关键词,进一步理解“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并初步了解作者借助具体事物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借助背景资料,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赞美之情,并初步领悟作者寄托的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见“诗”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通过作者的文字感受到了白鹭的外形美,在他描绘的三幅图:清田钓鱼图、清晨望哨图、黄昏低飞图中,我们也进一步感受到了白鹭独特的美。接下来我们通过视频再来欣赏这美丽的白鹭。
2、播放白鹭相关视频
二、对比悟情
1、“钓渚青凫没,村田白鹭翔”,从古到今,美丽的白鹭是许多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诗人郭沫若也为白鹭创作了这一文质兼美的文章。我们能通过他的文字感受到白鹭的美,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郭沫若是怎么写出白鹭的美,当中又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呢。
2、(出示说明文《白鹭》)学生默读说明文《白鹭》。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4、学生分享两篇文章的异同点。
5、小结。
三、赏文得法
1、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要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写白鹭来表达自己对白鹭的喜爱、赞美、欣赏之情的呢?课文中很多句子和段落都在表达着作者对白鹭的情感。
2、学生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作者对白鹭喜爱、赞美、欣赏的语句。
3、学生分享找到的语句。
4、小结。
5、学生再读5—8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
1、同学们,前面我们提到,作者除了用“精巧的诗”形容白鹭外,也提到白鹭是“清澄的形象化”,“清澄”这一词,除了贴合同学刚才提到的白鹭外形纯洁外,其实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创作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我们才能更加体会到为什么在白鹭在作者眼里是“清澄”的一种形象。我们一起来看看。
(1)播放郭沫若的介绍视频。
(2)出示《白鹭》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师小结。
3、同学们再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句: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这里有个字用得特别精妙和恰当——“韵”。你们认为可以换成别的字眼,比如说“刻”或“渗”吗?
4、学生分享,师小结。
五、课后作业
1、出示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白鹭儿》。
2、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查阅相关背景资料,进一步理解白鹭的独特美,以及诗人诗中所表达和传递的情感。
教学课件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白鹭》教学设计6
《窃读记》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写的一篇散文,回忆少年时代因贫穷买不起书,但又热爱读书,只能到书店蹭书看的少年往事。文章因为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所以对当时“窃读”的心情描写得惟妙惟肖,相当的生动感人。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我在教学设计上,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以“窃”引领全文
我上课时首先问学生,窃是什么意思?很多学生都知道是偷、盗窃的意思。我问那“读”呢?学生说是读书、阅读的意思。我接着问,说“窃书”可以,但“阅读”怎么可以“窃”呢,这里的“窃”和盗窃的“窃”一样吗?学生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然后我马上要他们通读全文。
二、紧抓心理描写,体会“窃”的滋味《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通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接着,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哪些方面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等。学生很快在书中找到许多,因为“窃”读的快乐和惧怕无处不在,作者其实就是在这样的矛盾的描写里,充分的体现“窃读”的欣喜。比如学生找到了开头写到饭店的香味,但放学后她“急匆匆”赶去的,不是饭店,而是书店,让人充分的体会到作者对书的喜爱,对“读”的迫切。还有一处典型的描写“最令人开心的事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这个描写显然是有违常理的,但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矛盾,细细体会有关的句段,学生很快得到“原来如此”的收获。
在阅读感悟作者爱书之切的情感,品析作者细致入微的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我接着向学生述说了自己相仿的“窃读”经历:将书置于腿上,老师一来,就踮起脚尖,刚好将书顶到课桌底面。有了我的提示,学生也情不自禁联想起自己“窃读”的情景,纷纷述说自己的“窃读”经历——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台下低头窃读自己喜欢的“闲书”,或将书夹藏于课本中,或放于桌斗里,窃读的原因自然各不相同,窃读的情景也不尽然,各有奇招。这样学生准确体会到作者很快乐,也很惧怕的窃读滋味。
本节课,虽有许多收获,可也有许多不足,如朗读不充分,朗读指导也不够具体。还有,学生找到不少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可有些句子仔细一读又感觉不太像。如: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应该算动作描写,可似乎也是作者窃读时的感觉。我自己到现在也还没弄明白。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是一篇“访谈录”,也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的一种文体。文中的两个人物虽然在年龄、阅历、学识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却平等和谐。所以,在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蔼亲切、对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关爱。
在教学中由于内容比较简单,我是这样让学生认识这种新文体的:一开始,我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苗苗和季老来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等他俩读完后,我再问其他学生:“这两个人在干什么?”孩子们联系了之前学过的对话形式说出了这是在“对话”。“一个问一个答,他们在干什么?”“采访。”一个孩子马上接上来了。“真好!那如果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呢,我们就叫它为‘访谈录’,这是我们第一次碰到的。而且它就像我们平时在对话一样,内容很简单”在学生认识这种文体之后,我再抛出问题“苗苗和季老先生对读书有哪些见解?”问题一抛出,读过之后竟然无人能回答,这是我意料之外的。我反省自己,是不是问题给的太大,学生还没有透过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于是,我换种方式说:“苗苗提了些什么问题?季羡林爷爷是怎么回答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分类,看看谈了哪几个方面的问题。学生们纷纷举手,问题迎韧而解,孩子们似乎如释重负
我接着问学生:你们喜欢看闲书吗?有的说喜欢;有的干脆就保持沉默,不表态,其实我心里清楚:他们爱玩,爱看电视,即使有书也不去翻一翻。于是,我先给他们读季老先生的作品《我的童年》节选,然后结合老先生的主张教育学生:平时多看一些闲书可以多学一些知识,也可能多写一些好的文章。季先生有如此高的成就,其实跟他小时侯爱看闲书分不开的,且小时侯记的东西长大了也不容易忘记。而文章写得好,苗苗说的那两个重要条件——写真事、多看课外书,我认为也是有道理的。我希望经过我不间断的提醒,能慢慢地使孩子们有爱看闲书的意识,并能主动积钱买书看,从提醒到自觉,让“书香伴我行”不再是空话。
不足之处:可能是自己这样的设计有问题,方式过于直白、简单,以问题来贯穿,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而在实施教学时,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透文章,也导致课堂沉闷的原因,我高估了刚上五年级的孩子的能力,以为在很短的时间,他们就能从大段的的文字中提炼出最主要的内容。这是自己对于学生的学情不了解造成的《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反思
《走遍天下书为侣》是一篇散文,它用比较的手法阐述了作者的观点──走遍天下书为侣。这篇略读课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学生把握很容易。因此这节课的`设计意图是要体现新的教学理念。
通过本文的学习,精心设计,注重学生的活动,真正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把握文章结构时,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入手:文章写了作者童年读书的那几件事?又写了我作文的哪几件事?默读课文找出事件,用简练的几个字归纳出来。学生们很容易就找出了几件事并归纳为:1、香烟人。2、连环画。3、文艺书籍。4、中外名著……
学以致用,使听、说、读、写四种语文基本能力都得到了训练,较好地完成了本文的学习任务。
《泊船瓜洲》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表达思乡的诗,脍炙人口。对于学生来说,读诗、背诗已不是重点和难点,因为他们早在三年级时就积累过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感受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这也是我在请教同年组多位教师之后的共同意见。于是,我便在怎样感悟古诗的情感上仔细揣摩,探寻方法。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几个环节的设计让我颇有收获:
1、注重朗读,熟读成诵: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是体会古诗感情的最好方法。通过朗读,学生和诗人的感受会贴得更近。新课伊始,我先指名让学生朗读古诗,并指出多音字的准确读音。之后,在学生讨论诗意汇报时,让学生读出诗句再解释诗意。分析完作者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乡情后,又多次朗读,每读都有新的要求。我觉得学生的感情应该是越来越强烈的,他们的这种感情恰恰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
2、重点明确,安排合理:
真正优秀的教师不是讲好一节课,而是能根据学生的现状因材施教。这首古诗学生早就背诵过了,所以重点应放在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时间的分配上,初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只用了半节课,后半节课意在品味诗情,这也充分体现了教学的重点。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尽管本节课考虑多多,还有不足之处:课上,同学们能按着我的思路学习,不过在感受诗情的环节学生体会得还不够。首先,学生对于诗人的资料、诗歌的写作背景还不是很了解。虽然课下学生查找过相关资料,但不具体,也不翔实,所以诗人写这首诗的感情就不能够很好地去体会,也不能理解为什么路途遥远,诗人却只觉得“一水”“只隔”。教师应该把诗人当时的心态,所处的政治环境,屡次的人生遭遇都讲解给学生,用他们的生活感受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其次,王安石用字推敲、准确也是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我想让学生从“绿”这个字感受江南满眼新绿,一派生机的景色。我也感觉学生对于作者多次换字的典故熟悉万分,没必要进行换字练习了。然而我的想法错了。学生的体会不深刻,只有进行换字练习,他们才能体会作者用字的斟酌。
看来,看似简单的东西未必简单。越是简单的文章,它包含的内容越耐人寻味,道理越深刻,需要教师付出的越多。
《秋思》教学反思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教完全诗,应课后要求,要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因此,上课学这首诗时,我就特意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交流“诗人在写家书时,他会想些什么?以及如何拆开家书,再看一遍自己写的诗?”就这样,在教完诗后,我自以为学生这下应该会写了。可是,学生写完后,一看上交的作业,竟然会像课堂上学生自己口述的文章很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呀。上课说的,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拆开信时的动作,这两方面可以说是等于在课堂上,白白地走过场呀!课间,我把这事与同一个年级段的语文老师交流了一番。才明白,让学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应该允许他们在诗意的基础上去扩充,或是让一些学困生抄抄诗意也行。
作业中的“练笔”,在我们教学时,应该因材而写。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同时,也要注意因人而异。我想,面对这样比较难操作的内容,可事先与同年级段的老师交流,这样集思广益,也能相互之间有成长。不过,绝对不能走过场;批改时也应该把握尺度,这也是个关键。
《长相思》教学反思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读出了征程的“画面”与故园的“情景”。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王崧舟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出词的精神和生命,启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王崧舟再次启动了他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我认为,语文课上,既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长相思》教学中,王崧舟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
学生在朗读中体验着情感、深化着情感,逐步由“感悟”到“感动”,感悟词人的理想与壮志,为纳兰性德保家卫国的精神而感动。
3、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
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
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梅花魂》教学反思
《梅花魂》是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文章讲在异国的华侨老人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本课是阅读课文,怎样指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梅花的品格;在爱梅花、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既是教学重点,又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为了在课堂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三段录像和一张图文片的课件,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一、利用“梅花傲放”的录像突出教学重点:
了解梅花的清高品格。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梅花的清高的品格后,教师适时地放第一段录像:画面上,一朵朵梅花在严寒中相竞开放,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梅花的清高品格,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激昂向上的情景之中。接着教师再出示图文片(图文片中的背景部分是一幅梅花怒放的情景,文字部分是描写品格的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二、利用“送梅花图”的录像突破难点:
在送梅花图中寄托着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当学生深入了解梅花的品格特点后,教师再播放第二段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外祖父郑重地送给“我”墨梅图的动人情景,亲耳听到外祖父对小外孙女说的话,并配上适当的音乐,图、声、乐并茂,学生心中洋溢着对外祖父由衷的敬佩。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外祖父说的话,深入体会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利用歌曲《我的中国心》巩固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爱国之情,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学生深入了解外祖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后,教师再播放第三段录像:“我的中国心”这首歌。师生一起跟着音乐唱,在歌声中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琦君用抒情的笔调,写下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文笔疏淡有致,令人回味。文首开篇明旨,写小时候我喜欢桂花,因为它的香气、童年的摇花乐,文章后半部分,写母亲爱家乡的桂花。
面对这样的文章,每一段都非常优美,很难取舍。在第一次对文本进行解读后,我们把教学重点放在了:
一、谈话营造阅读期待,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在这个块面的教学上,抓住一个“浸”字,扣住花香,感受桂花香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二、享受摇花乐,体悟母亲的思乡情怀借助朗读,把文字化成一幅幅画面,从画面中点出这是思乡之雨、回忆之雨。这样的处理,主要是抓住了桂花的香、摇花的乐,花雨的美,牵出对童年的怀念,对故乡有留恋,让作者魂牵梦萦。
但是,在把这种对教材的解读实施在课堂教学后,我们却发现这样的问题:教师在对文本进行细读后,过于拘泥于文本,觉得文本中的很多枝枝叶叶都值得学生去体悟,都想跟学生交流、享受,想把教师自已对文本的解读来触动学生。学生在下面听着老师很激情得投入着,他们的情感体验远没有老师那么强烈,甚至说是很少的。我们认真地检讨,发现我们老师的教学思路其实是非常清晰的,但是学生的学路是非常不清晰的,他们很吃力地跟着老师在文本中跳来跳去,而面对文本、潜心阅读、自我感悟的东西是并不多的。
于是,一个这样的问题摆在了眼前:如何使教师的解读与学生的认识走在一起?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感情强加于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发现,于是我们对教学的顺序进行了如下调整:
1、从课题入手,营造阅读期待:什么是桂花雨?然后定格文章第5自然段,分享桂花雨的美丽,体会那份摇花的快乐。2、品读“浸”字,感受桂花雨迷人的香:
3、对比母亲的话,杭州的桂花再香,也比不过家乡的桂花:
这里,出示杭州满觉陇的桂花,的确是非常美非常香,但是为什么母亲还是认为家乡的桂花更香更美呢?回文再读,再次品味那摇花乐,那桂花香。于是这份快乐更乐,这份花香这香,情感上自然也就提升到了思乡的层面。
这样的处理,不仅老师的教路非常清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也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
其实,这样的生成过程真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当我们在仔细解读文本后,满心欢喜地想把这种阅读体验带给学生时,却由于学生的一下子难以达到这种体验,使教学效果备案阻滞不前,于是再三修改、再实践。不过,与其说是痛苦,不如说是一种教学的磨励。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反思
本文为略读课文,语言清新优美,字里行间直接或间接流露着作者对家乡无限的怀念和热爱。
第一,课前,我和同学们一起背诵了马志远的《天净沙》:“枯藤老树混呀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了解了文题的出处。教学时根据教材特点,我自己倾情融入到了课文所描述的绵绵的思乡情境中,所以语言饱含深情,对作者的描写充盈着赞美与爱恋,使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爱乡”的气息,让学生也产生了阅读的强烈欲望,进而入情入境地去阅读课文,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第二,略读课文重在让学生自读自悟,老师要大胆放手,确实给出足够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真正从容地读上几遍课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方法,自己把课文读懂。
第三,在全班交流环节,应营造宽松愉悦的交流氛围,激励学生乐于畅谈自己的读书所得,老师则要认真倾听,及时捕捉“鲜活信息”,或点拨指导、或引发讨论、或归纳学法,甚至即时进行教学“二度设计”。特别要提醒的是,如果在交流的伊始,学生就谈到结束句:“那段日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老师应暂缓展开引导,待到交流尾声,再让学生体会其含义也就水到渠成了。
《鲸》教学反思
新课标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贯彻新课标精神,积极创设教学情景,注重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探究,在读中创新。
我觉得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考虑到鲸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不常见的东西,所以我运用了课件,让学生不仅从书上,更从视觉上深深的体会到了鲸的各种特点和生活习性。在让学生了解鲸的进化时,通过让学生看鲸的进化图片,使学生从直观上了解了鲸的进化过程。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故在教学中我注重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在让学生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时,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来概括,这样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领悟说明方法,在教学第一自然段理解鲸的“大”时,我将课文中的句子改成“很重” “很大”等模糊的概念,让学生与原文对比,体会不同的表达效果。学生通过比较很容易发现,用上具体数字,能更清楚、更准确地了解鲸的特点。同时对于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也是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感知,而不是一味的灌输。
在教学的中,我设计了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去找鲸是哺乳动物的理由,并且让故事贯穿在教学中。教学“腭”:学生伸出舌头,顶住上腭,“肺”字,上下通气,呼吸顺利。这样的形象教学都有效的激发了学生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枯燥的说明文变得有趣。
在教学中,我还精心设计了过渡语,使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过渡非常自然,让学生的思路也随着老师的语言自然的转换。同时,我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通过这样的评价,既培养了学生的中头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通过上第一课时,我发现少许优点之余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改善的。在课文的朗读方面有待加强,学生读的方式也很少,如果能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来读,在读中思考问题,在读中领悟内容就更好。同时,在调控课堂气氛方面也仍需要下功夫,教师不敢太放手让学生去自学,让学生说的有些少,教师语言有些多,致使课堂气氛不够充分活跃。
《松鼠》教学反思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习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而,上课前我创设了情境,利用播放松鼠活动片以及歌曲《小松鼠快长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小松鼠的喜爱之情,这样的设计效果很好,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查找和搜集资料的能力,我设计了交流资料这一环节,来丰富学生的知识,使课内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后,让学生说一说对松鼠的印象,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感知,并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文体”,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理解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不同的形式来引导学生体会:
1、个人思考到教师小结—让学生先读松鼠外形的部分,然后出示课件填空,教师进行对本段小结,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找时间词,加以运用──让学生划出课文中的表示顺序的词,并出示顺序词,鼓励学生运用这些词说一段话,可以同桌试说,再在班上说。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为了把学生的认识与创造结合起来,我设计了采访,表演这一环节,使学生体会交流、合作的快乐,并加深对课文的感悟,犹如身临其境之感,同时,也提高了语文素养。
《新型玻璃》教学反思
上完这一节课后,我认识到,要想处理好班级教学、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要想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去,必须做到:
一、话题生活化,创设和谐的空间
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整个课堂洋溢着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个性的机会。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当然,只有学生对话题本身感兴趣才愿意说,才有话可说,才有可能说好。玻璃随处可见,为学生所熟知,加上新型玻璃不寻常的功能与特点,很容易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热情地参与话题。我创设了生动逼真的语言交际环境:如“3.15”消费者权益日,同学们在展销会上帮助玻璃娃娃介绍自己;优秀学生声情并茂的示范介绍;玻璃娃娃与顾客之间的可能对话等情境,很快就启迪了学生的思路,让他们进入“玻璃娃娃”的角色。后来,我还成功创建了交流时畅快讨论、第一人称创造性介绍的情景,做到“以境促思,以思促说”。
二、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互动的交流参与。1、师生互动:
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在本节课中教师应该蹲下去与孩子平等对话,赏识孩子的闪光点,正面评价鼓励。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
2、生生互动:
这是一种更为广泛的互动方式,便于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具体说来有:小组内
成员互相介绍;小组代表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小组进一步进行介绍;说说自己家最需要什么新型玻璃则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敢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较好地培养了小组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反思
这篇说明文语言准确、生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作者运用了假设、列数字、对比等说明方法,清楚明白而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灰尘与人类的重要关系。
(一)放手让学生去“读”: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正因为我没让学生读透,因此后边的交流就不可能透彻。
(二)放手让学生去“问”: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消除学生头脑中的疑问,还要让学生头脑中产生更多疑问。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多问。
(三)放手让学生去“讲”: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强调个体的自主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略读课文的教学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为重要,教师应更多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四)放手让学生去“评”:
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评点、争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他们分辨真假、对错的能力,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五)放手让学生去“练”:
《假如没有灰尘》这一组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课后练笔很有必要。我不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资料进行练笔──以第一人称写写灰尘。这样有助于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均得以提高,达到思维开放的开放。
教学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会放手,教师走下“讲坛”,学生走上“学坛”。
《钓鱼的启示》教学反思
《钓鱼的启示》是一篇比较深奥的课文,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为了探索深文浅教的教学方法,即对蕴含深刻人文哲理的课文,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以及如何优选组合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释化疑点,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课文的思想。
刚开始唱歌时调子起高了,就难以唱下去。教学也是这样,一开始,把中国定的很高,随着教学难度的提升会使教学难以进行下去。深奥的课文,中国定得低些,然后逐步提高要求,学生的学习才能比较顺利。揭题时,是引导学生关注“钓鱼”还是“启示”,中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开始就关注“启示”,抓住“启示”的语句学习,遵循的是从理性到感性,学生学习会感到困难重重。一开始从“钓鱼”入手,体会放掉鱼之难和父亲教育之严肃,再来感悟得到的启示,遵循的是从感性到理性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教学中读的引导,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如找出表现“我”的心理变化的语句,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的语句,“我”得到启示的语句等;有在体验中的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等。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力求符合文本特点。
一是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父亲和“我”的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父亲和“我”的形象。
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我”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父亲的角色着墨虽然不多,但对子女严格进行道德教育的形象栩栩如生,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
三是想象体验法。对“我”再次向父亲投去乞求的目光,引导学生想象:儿子向父亲“乞求”,会怎么说?四是移情体验法。父亲的“不容争辩”,引导学生移情体验:你就是父亲,当年儿子投来乞求的目光时,你会不容争辩地说些什么?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外问题解决。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反思
学习《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一课时,我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认识自主学习的意义,由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收获颇丰。现在将这朵教海里的浪花与大家分享。
那天,走进教室,我看到那一张张疲倦的小脸像霜打过的茄子一样无精打采的耷拉着。我想:如果和往常一样布置自学课文,然后谈体会,学生也不会有什么收获的。沉思了片刻后,我说:“我总是让大家先自学,然后再讲,而且也总是讲得很少……”话音未落,嘴快的林非凡就嚷起来:“就是,我们以前的老师讲课讲的可详细了,你总是问我们:你认为是什么意思?你觉得是为什么?”她这么一说,教室里像开了锅一样,大家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的说:“以前我们学古诗,都是老师给我们讲古诗的意思,然后抄下来背一背,我们对古诗理解地可透彻了。”有的说:“我们以前的老师讲生词时讲的可明白了。”……
听了他们的话,我才知道,原来这两个月以来,我在他们的心目中就是一个什么也不懂,只会问的笨老师;什么也不讲,只会听的懒老师。震惊之余,我接着说:“我为什么要让大家讲,为什么要听大家的意见呢?因为我要让大家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凡是大师们,凡是有权威的人物,都是有独到见解的人。我是在培养大师级的人物。我只是一个小学教师,而我的学生很可能是教育家,是教育部长。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自主学习后,你会学到很多很多东西,我一个小学教师又能给你讲多少东西呢?”我的话一出口,教室里就安静下来了,大家静静地看着我,尔后,又兴奋起来,摩拳擦掌地要成为大师级人物。
这时,我布置本节的任务:学习阅读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自学要求一布置下,大家就学习起来。这节课的课堂效果非常好,在汇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到了什么”时,有几个学生的意见非常精彩:
高紫毅说:我认识到了通往成功的路不止一条,我们在一条路上走不通,还可以走另一条路。
卢慧琴说:我同意任强的意见,比如,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但我可以学做生意,可以把生意做大,这也是为国家作贡献,也是成功。
这节课在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中落下了帷幕,由此,我想说: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强大动力,正如布鲁纳所说:对学生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
《落花生》教学反思
根据“教学课程”理论,《落花生》这片课文反映出花生的好处,借物喻人,阐明做人的道理,很有教育意义,是人们学习的榜样,花生虽然外表不美,但心灵很美值得赞美,喜欢,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如下方式:
1、重视培养学生读书能力,利用插图和录音等多种媒体,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了解。
2、对重点字、词、句、段进行富有实效的训练,使本课的知识点落到实处。3、围绕学习提示语,把学习提示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与课文理解融合在一起,文章第二段是重点段,着重理解父亲说的话。父亲拿花生跟石榴、苹果比,赞美了花生藏而不露的特点,告诉我们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4、学生进行比较真正体会到做人的美德:⑴花生、核桃──外表丑陋,果实香、实用。⑵桃子、石榴、苹果──外表美,果实又香又甜。
5、小组合作,自主构想,自主探究设计,互相交流引导、评价。6、在过程性自我评价中提升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具有生活化的学习点明文章主题,父亲借花生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用“藏而不露”埋在地里象征革命前程无限美好,光明灿烂,表现出父亲有一颗爱祖国、爱劳动的心,教学中紧紧抓住父亲教育子女的话去读,从读中品味,从读中欣赏。
7、不足之处:
学生理解的能力有层次的差异,今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努力使每位学生学有所长,可采用“扶──半扶半放──放”的顺序进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珍珠鸟》教学反思
珍珠鸟是一篇文旨优美的课文,无论是遣词造句,还是文章主旨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所以我的教学重点就放在这两个方面。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就想如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我”与小珍珠鸟亲近的这一过程,这一过程体会不好,文章主旨的理解会显得生硬。所以我还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仔细的体会,并仔细观察图,利用这一具体的形象来体会抽象的东西,经过实践,同学们的反应不错,文章主旨水到渠成。
整堂课教学我都试着根据文章的特点采用学生自读自悟的方法,结果效果非常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热情极高,普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反思以前上的课总是不能彻底的解放思想,经常不敢相信学生,生怕他们不会,说不出来,总喜欢按照自己所设计的问题循规蹈矩地牵着学生走,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所以老师们,把机会让给学生吧,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他们会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表现在特殊环境下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既然是感人的故事,我们常常会由情入手来展开我们的教学。我抓住了“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个情感线索来展开教学的。
首先由地震后,一群孩子的父母见到自己孩子所在的漂亮三层教学楼化为废墟之后的言行举止与阿曼达的父亲做比较入手。让孩子们感受到同样是对孩子的爱,但阿曼达的父亲更多了一分执着。
而后在探讨阿曼达的父亲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出父亲的执着,不顾一切。而这一连串的言行举止都缘于他心中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在这部分教学中主要抓住了两个语段:1、父亲不顾旁人的劝说,依旧执着地挖着。
2、父亲不顾自己的身心俱疲,依旧执着地挖着。而这两部分的教学,我把他们紧紧的整合在一块来展开教学。
其次是第二个层面,这句话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
最后也便升华、理解了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任。
不足之处就是朗读还没有真正的落实到位,学生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腔调一个情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就比如在重点段“他挖了8小时,12小时……”这一段的研读中,虽然我反复的引读,扣问,再读,但始终没有得到情感的升华。在教学目标的落实上,没有让学生“用”起来,如果可以让学生给这位父亲颁颁奖,写写颁奖词儿,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语句用起来,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慈母情怀》教学反思
作者用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语言和事例来体现着母爱的意味深长。在这里,母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给儿子如何才能无憾人生。文中四句那么朴实而又简单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存在的,蕴涵在日常生活中的母亲。“瘦弱的、疲惫的、龟裂的、忙碌的”体现着母亲的付出。“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就这一句话,为儿子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大爱无形呀!
叶嘉莹教授说“不仅要明白作品所写外表情事方面的主题,更可贵的还在能掌握作品中流露的作者隐意识中的某种心灵和感情本质,从而自其中得到感发。”所以,在感悟文本的时候更注重的是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抓住能以点带面的“文眼”后,用“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这三个关键句分别与“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伏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对比。对比感悟,对比读,反复读。一层层的深入,在这个过程中,慈母的形象淋漓尽致,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打上烙印,由此学生的生成一点一点地加深,最后引出母爱究竟是什么。将家庭境况,母亲的艰辛与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希望放在一个矛盾却又和谐的教学背景下教学,让学生反复地,用各种形式去读,不管是分角色,还是个人读或是齐读都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样一种无痕的指导,不露声色地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的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文本中人物对话。学生内心感情的涌动在老师的鼓舞下变成了读和说,使整堂课充满了生气与激情。
但是当我们读书时,总停留在人家的感动中,没有和自己的感情和心灵的对照,那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同样在上课时,老师与学生的认识不协调时,也失去了这节课的意义。如何让课堂更和谐,如何让师生的和谐从表面转化为实际,我想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思考的问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反思
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还有老师听课调研。原以为学生头一天在家按要求预习了,信心十足,预计完成第一部分“父母的评价有什么不同”没有问题。谁知开课才发现,班上大部分同学没有预习,书上干干净净没有丝毫批画的痕迹。
没办法,只好要求大家朗读课文三遍思考预习提示。有些学生这时才查阅字词典,了解词义。等大多数同学完成预习,时间已经过去大半。等到来学习第一部分,只有两三个学生举手,一个学生刚发言,下课铃已经响了。这一节课为什么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主要是学生课前预习没有完成,迫使我调整内容。可是课堂上为什么只有少数学生举手发言?客观上是有教师听课,学生没有心理准备。但是主观原因还是教师没有及时调动学生情绪,没有及时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自由表达的兴趣。看来,课堂教学风云突变时,调整教学内容,调动学生情绪是救场的“及时雨”,教师在这两方面还要下功夫。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儿子感冒了,妈妈让他独自上医院,学会了看病的事。母亲用这种方式,锻炼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对母亲的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教学时,我采取学生先自学,后交流的方法,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的句子,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理解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感受母亲浓浓的爱子深情。
但由于一节课时间有些紧张,对于朗读训练没有很到位。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
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最后一段。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课文所写的事件战争年代时期发生的事,不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五年级的三位语文老师决定利用作文课的时间,让学生观看影片《狼牙山五壮士》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学会快速阅读课文的方法。
2、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的同时了解哪一部分是解详写哪一部分是略写。针对这两个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方法来教学:在快速阅读课文方面,先教给孩子们快速阅读的方法,从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到一行一行地快速读。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我采用了填空的方法:接受任务──()──()──()──跳下悬崖。并根据填空把课文分成五部分,同时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最后用引读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的最后一部分“跳下悬崖”,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通过这课的教学,我有以下的收获:
1、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好教材,还要备好学生。
2、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更不能含含糊糊。3、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难忘的一课》教学反思
本课我主要是采用:导入入情──自学悟情──读议动情──总结释情的课堂结构,从而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了解课文所讲的故事,并从中体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2、知道课文哪些内容围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详写。学习这种表达中心思想的写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常用词语。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导入入情的教学环节中,由于特定的历史与现实存在天然的沟壑,学生一时难以走进课文、进入主题。因此,首先通过让学生欣赏台湾美丽的风光,了解台湾有关历史,其目的是就是为了弥补他们对台湾感知的不足,同时调动学生的感情,为全文的学习定下一个感情的基调。
在随后的自学悟情教学中,紧紧围绕“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一贯穿全文的主线,深入领悟情感,展开听说读写的训练。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分别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场景中反复出现,形成课文思想感情的主旋律,挈领全文。虽然是初读,整体感知课文,但这句话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学生看来,读这句话只要尽量读出感情就行了,而实际上这句话每次出现时读法是不同的。
安排学生先读,然后老师激疑,形成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披文入情。读议动情,抓住“怎么读──为什么──悟真情”这三个主要环节,理解感悟。最后总结释情,结合当前情况,进一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最后一分钟》教学反思
《最后一分钟》是一首充满激情的诗,表达了中国人民积蓄心中的强烈爱国情怀和对香港回归祖国后美好前程的衷心祝福。但语言凝练,语句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初读反馈,几乎一无所知。课前预案推翻,以“读”为核心,重新作了尝试。
1、初读降低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顺口。
2、轻声细读,用更精练的词语概括每一节的内容:倾听、等待──升旗、自豪──联想、屈辱──迎接、展望。这样一来,诗歌的线索就非常明了,为理解诗句降低了难度。
3、精读感悟:“让我拉住你的手”──拟人化,亲切动情。“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激动自豪。“百年的痛苦和欢乐”──联想到屈辱的历史,如今的扬眉吐气尤显珍贵。“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表达对香港回归的欢迎祝福。
4、联系实际,补充资料,进一步深化主题,激发爱国情怀。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毛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活动板块:
1、精彩回放,走进长征。2、以读代讲,感知长征。3、文本对话,深入长征。4、诵读延伸,升ふ鳌
我这样设计并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课始到课终,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
2、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我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倡导个性化阅读,如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心灵交融、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3、正确对待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现在有的课堂教学为了突显人文性,一味强调让学生感悟,而丢弃了作为第一性的工具性,这是极为片面的。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既注重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如:对“寒”字的生成、理解。
4、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5、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播放影像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坡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使得学生对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像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问题,真诚地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是一篇长文,整体把握是必须的,那么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仅仅是走过场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思考的问题。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抓住这些“点”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的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一、“用一个词概括对开国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统领一文。
“会读书的学生可以把文章读成一句话,甚至读成一个词。”这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人性化描述。在课堂上以中心词为切入点,将词语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另外,抓住这些词语做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当学生把“隆重”、“热烈”、“庄严”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便有了具体的落实。
二、“这些感受照应了题目中的哪个词?”──紧扣题眼,教活一课。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情操的感染。引导学生发现“隆重”、“热烈”、“庄严”与题目中的“大”的联系,学生有了顿悟感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直奔重点作好了铺垫。
三、“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大”?”──整合问题,串联一篇。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问题也可以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当然,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提倡引导学生大胆提问题。但是学生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琐碎肤浅,这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多个小问题,整合成一个能够推进阅读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覆盖了全文,可以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又可读,又可想,可说,可辩。
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不仅较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有言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高”“阔”的空间里,才能“任飞”“凭跃”!
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牵动对全文各部分的阅读感悟,就能实现阅读结构的优化,关键是我们老师能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课堂,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长文短教,提高效率这个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长文短教,教师“教”的时间压缩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就增加了──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时间进行感受、进行理解、进行欣赏,进而真正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幸福。《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
1、只有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学生才能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才能使朗读具有真情实感,比如:我在课堂上通过出示地图和简练的讲解,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毛岸英的照片更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这样一个年轻人牺牲了多么可惜,从而体会毛主席的悲痛心情;配乐朗诵描写毛主席复杂心情的语句,催人泪下的语句配上凄美的音乐,使在场的师生走京乐主席的内心世界,被主席博大无私的胸怀所感染,有的老师控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泪水夺眶而出,现场充满了凝重的气氛,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2、只有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有活力,无论是在备课中,还是在课堂上,都必须注意以学生为主,只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是成功有效的课堂,本课以学生汇报收集材料开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到很多相关的知识,对后面的感悟作了良好的铺垫。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也很有积极性,要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主席流泪的情景,不仅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份真情,感人肺腑。
本课,我要由衷地感谢去进修校宋香莲老师和魏玲老师给我很多帮助,尤其是魏玲老师深入课堂,作具体的指导,使我深受启发,受益匪浅。
通过这一节课,使我了解了很多语文课应当侧重和注意的东西,开阔了我的思路,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今后我会更加努力,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争取再进一步。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反思
1、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说出文章中讲了毛主席在花山的哪几件事?可要求用比较简练的话语概括出几件事情。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从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中体会到了什么。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事实内容出发,认真仔细地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者叙述的顺序。
从文字表面看,文章主要记叙了毛主席在花山村的三件事,叙述顺序很清楚。可进一步让学生理解这三件事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安排。让警卫员把群众请回来碾米,不要影响群众正常生活,表现了主席对群众的关心。进而派警卫员每天给碾米群众送去茶水,表现主席对群众的体贴、爱护。最后毛主席来到群众中,亲手给群众递去茶水、帮群众推碾子,表现了主席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作风。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同时这样的叙述顺序也符合一般的事理发展过程,这样的分析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叙述顺序,要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来安排。
3、本文是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作者具体写了毛主席在花山时的三件事,体现了毛主席的热爱人民、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高尚品质。用具体事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表达方法。在阅读中应该让学生加以体会。
4、课外可让学生练写一篇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白鹭》教学设计7
教材理解
《白鹭》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课文生动地描写了白鹭的颜色、身段的精巧以及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韵味,处处都表现了郭沫若先生对它的喜爱。针对对这堂课的教学,旨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教给学生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能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写作中能灵活运用。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感受白鹭的美,感受语言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设计理念
统编教材注重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形成。为了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语用,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练习说话,并让学生采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方式。运用多种手段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感悟美、欣赏美、表达美,最重要的在学习课文的过程当中让学生掌握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3.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4.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 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白鹭图片)同学们,你们喜欢鸟吗?喜欢哪种鸟呢?为什么?
2. 图片上的鸟你们认识吗?它是我国南方常见的一种鸟。叫白鹭,你们看到它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3.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郭沫若先生的这篇散文,用心走近白鹭、感受白鹭!(板书课题)
二、赏读1-5自然段,感悟白鹭的“精巧美”
1.白鹭这种很常见的鸟,在郭沫若眼中却是一首----“精巧的诗”。
2.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呢?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接下来请大声朗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边画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白鹭的精巧?
3.集体交流(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关句子)
(1)“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让学生具体谈谈为什么说颜色、身段都很适宜。
(2)“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a.为什么这里不用“雪白的羽毛”,而是用“雪白的蓑毛”?
师:因为“蓑”是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工具(出示蓑衣图片),你们看,这就是“蓑衣”。白鹭身上的羽毛又多又长,就像披了一件雪白的蓑衣一样,所以说是雪白的蓑毛,明白了吗?
b.接下来请找出描写白鹭样子颜色的词。你从这些颜色词语中能看出郭沫若先生对白鹭的观察非常?(仔细)
C.“长喙”又是指的什么?
d.出示图片让学生理解“流线型结构”。
e.师拿出一根铁钉,并告诉学生这就是“铁色”,像铁一样的颜色。
f.你们又是如何理解“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这句话的?(学生讨论交流)
(3)试着用这种句式练习说话。
妈妈为我编织围巾,()补充练习。
(4)齐读第五自然段。
(5)学了第2、5自然段,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了白鹭的样子。课文的第2、第 5 自然段浑然一体,那么中间为什么要插进第 3、第4 自然段?这两段是不是多余的`呢?男生读第3段,女生读第4段。
a.拿白鹭和白鹤、苍鹭和朱鹭作比较,有什么作用?(对比突出了白鹭的身段的适宜。)
b.老师觉得这三种鸟挺美的,而且非常的罕见,人们都说物以稀为贵,可郭先生却觉得?
生1:郭沫若嫌白鹤、朱鹭和苍鹭太不寻常了。
师:你让我们知道了郭先生喜欢白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寻常。的确有很多平常的事物,他们的美容易被人忘记。在生活中,往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
4.小结:所以作者说白鹭色素的——(生接读),身段的——(生接读),一切都很——(生接读),难道白鹭不是一首精巧的诗吗?
二、 赏读第6—9自然段,感悟白鹭的“韵味美”
1.同学们,人们常说“诗中有画”,那白鹭这首精巧的诗中有着怎样的画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6—8自然段,大胆想象你仿佛看到了哪些优美的画面?
2.接下来,请四人为一小组,为6-8段中描绘的三幅优美的图画,各取一个名字。
3.交流:
(1)投影出示:课文第6自然段内容。(钓鱼图)生交流所取的名字,这幅图画的背景是什么?主人公是谁?在干什么?
白鹭是一种水鸟,它能在水里捕食鱼虾,可作者不说“捉鱼”。也不说“叼鱼”,而说是“钓”鱼,这个钓字让我们有怎样的联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把整句话连起来再读一读,你觉得这幅画面美吗?能具体说说美在哪里吗?
这里的“玻璃”是什么?“框”是什么?你觉得这幅图怎么样?
交流小结:整个画面给我们的感觉幽静,令人回昧,那么这静中有没有动呢?
谁愿意把这幅优美的画面美美地读一读。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清水绿田中的白鹭钓鱼图吧!齐读第六自然段。
(2)投影出示:第7自然段内容。(瞭望图)生交流所取的名字
你从这段话中了解到了什么?
出示“嗜好”:
A、读准“嗜”的音;B、白鹭的嗜好是什么;c、“绝顶”指哪里?
看着它站在小树的绝顶,我们心里可真替它(担心),而它却很(悠然);这可真是特殊的爱好,所以,“嗜好”的意思就是一
那么,白鹭站在小树的绝顶,向远处瞭望,它究竟在干什么呢?把你的想象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一昕。
正如刚才同学们想象的那样,白鹭或许在―或许在――还可能很多很多的或许,总之,耐人寻味,怎么读好这句话?
(3)投影出示:第8自然段内容。(低飞图)生交流所取的名字
赏析“低飞”:在落霞满天的黄昏,白鹭正低低地来回飞旋着,是那么悠闲,那么自在。这分明是一幅舒展、飘逸的白鹭归巢图,悠闲的你见到悠闲的白鹭,定会其乐无穷。你能把这种乐趣读出来吗?
欣赏了这三幅白鹭图后,你们内心有什么样的感觉?(宁静、优美)想对白鹭说什么?大家将这三幅图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4)这般诗情画意的白鹭,还有人觉得美中不足呢!
请大家读一读第9段,他们认为美中不足的是什么?你同意他的观点吗?把你的想法写在书上空白的地方。
三、总结
此时,在我们心中情不自禁地对白鹭说:“白鹭实在是―首诗,一首韵昧无穷的诗。”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呀,今天我们能有幸领略到白鹭的无穷韵味,这不得不感谢郭沫若先生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也能用自己的双眼去发现美,欣赏美。
四、拓展延伸
1.白鹭给我们带来这么美的享受。以后我们该怎样保护这些鸟类呢?
2.课件出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片段,让学生体会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写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白鹭》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学会“鹭、嫌、黛”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生字。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在朗读中体会“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感受白鹭精巧的外形美,感受作者如诗的语言。
在小组合作中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体会白鹭有韵味的意境美,体会“白鹭是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读诗,品“诗中白鹭”
交流诗中的白鹭。
(1)引导交流:喜欢诗吗?背背你最喜欢
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诗。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出诗歌的三美——
形美、意美、情美。
(2)出示图文,师生共读。
图片
(3)小结:很多人用白鹭装点他们的诗,为诗增添美感。
揭题: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也爱白鹭。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散文,欣赏他笔下的白鹭。齐读课题:白鹭。
板块一初读课文,寻“白鹭如诗”
初读: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有没有什么想问郭沫若的。
预设: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
课文中哪里提到了白鹭是诗?出现了几次?预设一: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预设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板块二细品课文,悟“精巧外形”
自读,找“精巧”。
布置任务:朗读第1到第5自然段,思考从哪里体会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交流,说“精巧”。
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1)提问:从哪里感受到白鹭的精巧?读出你的感受。
预设:色素的配合很适宜;身段的大小很适宜……
(2)追问:还有哪个句子让你感受到“一切都很适宜”的精巧?
预设:白鹤太大而嫌生硬,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小结:正是有了与白鹤、朱鹭、苍鹭的对比,才衬托出白鹭“一切都很适宜”,让人觉得精巧。再读读这个句子。
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1)提问:从哪里感受到白鹭的精巧?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尝试朗读,读出“精巧”,读出“如诗的美”。预设一: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预设二:雪白的蓑毛,铁色的长喙,青色的脚。预设三:两组反义词“增—减”“素—黛”。预设四:两个“一分”,两个“一忽”。
(2)引导:这样精巧的`写法,老师在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的作品《登徒子好色赋》里见过,写的是一位美丽的女子。读一读。你有什么感觉?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3)小结:你们不仅读懂了白鹭的精巧,也读懂了文章的精巧。寥寥数笔,就写出了白鹭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的美。白鹭真是一首精巧的诗。
读诗,赞“精巧”。
(1)引导: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作者的文
字也如诗一般精巧。
用诗的形式出示第1、第2、第5自然段。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色素的配合/身段的
大小/一切都很适宜/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2)学生自由练读,试着读出白鹭的美。指名配乐读。背诵读。
板块三小组合作,寻“诗韵画面”
布置学习任务。
黑板上出示三幅画面。大屏幕上出示学习任务。
图片
巡视指导,点拨学生,引导想象画面。(1)水田垂钓。
提示1:钓鱼。白鹭也会钓鱼吗?用什么钓?
提示2:嵌。一个嵌字,把这水田变成了玻璃框,这个画面就被定格了。
提示3:玻璃框、镜匣。精美的图画才会有专门设计的镜匣。
(2)树顶远眺。提示:望哨。真的是望哨吗?从哪里看出来不是望哨?
(3)黄昏低飞。提示:清澄。猜一猜这个词的意思:清明澄澈。
对比,评选最有韵味的标题。学生朗读并说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记录画面。作者就是这样,用简单的语言描绘白鹭的精巧外形,用几个画面描绘白鹭的无尽韵味,就像诗一样。这么美的画面,老师想和你们一起把它记录下来。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抄在图画下面。
《白鹭》教学设计9
一、导入:
(课件)师出示风筝:同学们看,这是什么?生:风筝。师:我们一起来写写。板书:风筝。
师:你们放过风筝吗?当时什么心情?生1:快乐生2:高兴师: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
师:真好!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到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请打开课本37页
二、检查预习情况:课前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现在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情况。(课件)
1、检查字词,多音字。2.课文讲了我和伙伴——、——、——的情景。
三、细读理解:
导语:同学们,对于文中的小伙伴而言,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和放风筝。我们就先来感受他们做风筝时的快乐吧!
师:请同学赶快读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画出表现孩子们做风筝时快乐的句子。
师:好的,停笔!抬头!挺胸!
师:已经找到了孩子们做风筝时快乐的句子,请举手。师:都找到了。我们来听一听。
文字(课件)随机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师:(课件点红“精心”)我们还会怎样地做着?
生:我们认真做着
生:我们仔细做着
生:我们用心做着
师:假如你就是这些做风筝的孩子中的一员,你这样精心地扎着风筝,精
心地画着色彩,你们在想什么?生:我们做得风筝能飞得很高。生:我们做的风筝一定会很漂亮。
师:噢,原来你们心中充满了这么多憧憬和希望啊!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师导读:我们精心地扎着风筝,精心地画着色彩,读——我们梦想着风筝飞得更高,梦想着风筝飞得更远,再读——师:你还从哪句话感受到我们做风筝是快乐的?
(文字课件):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师:你理解得真好!你能不改变句子的意思,给“依然”换个词语吗?生:我们仍旧快活
师: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就这样你们还快活?生:快活。师板书快活
师:为什么?生:这是我们亲手做的。生:这是我们精心做的。师出示:
1、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2、风筝做好了,什么也不像了。虽然-------------------------但是----------------能用上“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把这两层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
师:读出你的快活吧
学生自己读;指名朗读(课件)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师: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好,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憧憬与无
限的幸福,一起去放飞我们的“幸福鸟”吧!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感受: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生自由朗读。
师:我们是怎样把风筝放上蓝天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红颜色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动词)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如果你能够运用得准确恰当,就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师:同学们快看,风筝飞上蓝天了!看着越飞越高的风筝,你想喊什么?生:我们的风筝飞上天了。
师:你会怎样喊?能用上“我()地喊()”这种方式表达吗?生:我大声地喊:“它飞上天了!”师:还有谁也想喊。生:我高兴地喊:“看,我的风筝多漂亮!”生:我兴奋地喊:“我们终于成功了!”
师: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你听了别人的`赞美有什么感受?生:骄傲。生:自豪。师板书
师:来,把你们的快乐和你们的自豪读出来吧。(文字课件):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起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师:我们的名字和快乐的心情跟随着这只小小的幸福鸟在一望无际的蓝天上一起快乐地飞翔着(音乐起)
师:假如你就是这只幸福鸟,你来到了白云身旁,你会对他说点什么?生:白云,白云,我要和你比比谁高。
师:你还会看见谁?,想对他说些什么?生:我想问问小鸟:我漂亮吗?
师:就这样,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始终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尽情的奔跑着。风筝也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可就在这时候,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音乐停)我们的风筝飞走了,此时此刻,你还快活吗?又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用书上的词语来形容一下?
师:大惊失色(师板书)是什么把我们的脸惊得都变了颜色?生:风筝飞走了
师:所以我们对着天空——千呼万唤(师板书)师:你还知道哪些带有“千万”的四字词语?生:千军万马、千山万水、师:在这些词语中“千、万”都表示程度深的意思。那么在这里,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对着天空喊什么呢?
师说:一遍又一遍地对着天空喊
生接:‘幸福鸟’你在哪里?师说:一遍又一遍地对着天空喊
生接:‘幸福鸟’你快回来?师:但是风筝是听不到我们的呼喊的,我们都哭了。文字课件: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师导读:
为了一只我们亲手制作的风筝,读——
为了一只曾经带给我们快乐和希望的风筝,读——为了一只曾经让我们骄傲和自豪的风筝,读——
师:我们找了半个下午都没有找到,此时此刻你是什么心情?生:垂头丧气(师板书)
师:正当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时,忽然发现远处的水磨坊还没有找
过,此时,你是什么心情?会怎样地说:
文字课件:
我会()地说:“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呢。”生:满怀希望(师板书)
四、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故事没有结束。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幸福鸟真的被你找到了,你什么心情?会说什么?
如果没有找到,你又会是什么心情?会做什么?
生:孩子们在水磨坊找到了‘幸福鸟’。大家非常高兴,又开始放风筝。生:水磨坊那儿没有找到‘幸福鸟’,大家准备再做个风筝。
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不管这件事情的结果如何,我们都会快乐。即使这只风筝没有找到,我们也会重新制作一只新风筝,重新放飞我们的快乐和梦想。这也正是风筝带给我们童年最大的快乐。
《风筝》教学反思
《风筝》一文围绕风筝叙述了孩子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详细地描写了孩子们的动作、神态、心情,做风筝时满怀憧憬和希望,即便做出的风筝并不精美,仍满心欢喜,高兴地称它为“幸福鸟”;做好了风筝,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放飞风筝,他们快乐的喊叫,从早晨到下午,情绪高涨,兴味浓厚;可是忽然来了一阵风,无情地将风筝吹断,这可急坏了孩子们,他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想唤回断线的风筝,可是努力无效,风筝倏地飞得无影无踪;孩子们自然不会这么轻易就放弃自己心爱的风筝,于是开始苦苦追寻,他们愿意找遍每个角落……多么可爱的一群孩子,多么自由、快乐的生活。文章正是
因为这份感情深深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三年级的孩子品读课文,极其容易与主人公一起憧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
《白鹭》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重点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课前准备:
挂图、配乐朗诵音乐带
教学时间:
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诗句揭题,简介白鹭。
1、诗句"两个黄丽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简介白鹭。体长50厘米,全身的毛雪白,生殖期间枕部垂有两根长翎,背和上胸部分蓬松蓑羽,以后消失。春夏多活动于湖沼岸边或水田中,主食是小鱼等水生动物。
二、初讲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想一想课文写了白鹭哪几方面?
2、交流:
①指名读生字、找出新词、理解词语,并集体齐读。
寻常:平常。 嗜好:特殊的爱好。
美中不足:虽然很好,但还有缺陷。 韵味:含蓄的意味。
每每:每一次。
②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白鹭的?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第二段(2—5)写白鹭颜色的配合,身段的`大小都很适宜。
第三段(6—9)写白鹭在觅食、栖息、飞行时充满韵味。
第四段(10)写白鹭实在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三、自由练读课文
1、你喜欢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
2、分类组合,学生互相评析指导。
四、写字指导
1、老师示范。鹤、蓑、喙、嵌、框、嗜
2、学生临写,教师巡视。
五、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教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二、精读指导
1、指名朗读找出能体会作者感情的句子,读中品析。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文首、文尾相呼应,首尾圆合,深化了文旨。)
①通常的诗有什么特点?(语言精练、开锅、节奏感强,充满意境)
②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意味无穷的诗"?
a、自读2~9节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明原因。
b、第2~5节写的是白鹭的"精巧",第2节是概括地描写,第5节是具体的描写。
c、第6-8节写的是白鹭的"韵味无穷",作者从白鹭觅食、栖息、飞行这几方面写出了白鹭的韵味。
(细细揣摩第七节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以《白鹭真的在瞭望吗?》为题目,"晴天的早晨,白鹭常常孤独地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为开头,说话,陈述自己的观点。)
d、小结:静态的精巧、动态的韵味,都是一幅幅值得欣赏、口味的画。
☆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的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
①这是什么句?请换一种说法。
(反问句,白鹭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②"白鹭不会唱歌",为何还说"白鹭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歌"?
(白鹭的外形那么漂亮,活动那么高雅,虽然它不会发出宛转的声音,但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带来欢乐,它就是一首无声的歌。)
3、说说自然界里还有哪些情景充满韵味?
(蜜蜂采蜜、秋虫呼叫、冬梅傲雪、高山流水、小桥人家……)
三、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第三段的背诵:"觅食-栖息-低飞-不会唱歌")
四、总结全文,巩固提高
1、作家郭沫若以诗人独特的眼睛和诗心,善于发现美、鉴赏美、评价美,发生动、形象、简洁和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借鉴电影蒙太奇的艺术,创造了气韵生动、情景俱美的意境,宛如一首流动的音乐,韵味无穷的诗歌,艺术地再现了白鹭不同角度的美,给读者以无限美好的艺术享受。
2、鸟是大自然中动人的音符,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
五、作业
背诵课文
小作文《白鹭真的在望吗?》
《白鹭》教学设计11
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贪玩、尽职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猜谜语、谈话导入。
1、猜谜语游戏引入猫。
2、提问:同学们见过猫吗?哪些同学家里养过猫?你们仔细观察过猫吗,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谈一谈对猫的了解。
3.欣赏猫的写真集。
过渡:有一位著名的作家,他的`名字叫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与,满族人。其中《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都被改编成了电视剧,深受人们喜爱。他非常喜欢猫,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猫》。
板书:15猫。
老舍。
指名读课题,再齐读。
2、同学们已经朗读了课文,那老师来检查检查,同学们是否能读准字音。检查字词:
3、讲解多音字。
4、请同学们说一说写了哪些时期的猫?生汇报交流。
生汇报:课文第1-3自然段在写大猫,第4自然段在写小猫。师:写大猫的3个段落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读一读。生: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师:对。同学们用波浪线把这句话勾下来。这是这3个自然段什么句?生:中心句。
师:那你能迅速找出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吗?也把它勾下来,读一读。生: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三、
研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大猫的性格古怪“1.细读第1-3自然段,体会猫的古怪性格。师:同学们快速浏览第1-3自然段,看看猫的性格古怪体现在哪些方面?圈出表现猫古怪的关键词,画出具体描写的句子。生: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师:猫的性格古怪主要体现在(板书)既老实,又贪玩,又特别尽职,有时候极其温柔,有时候又极其冷漠,还体现在它:既极为胆小,又极为勇猛。看来,这真是一只——生:性格古怪的猫。(板书)。
过渡:这篇课文老舍先生是用具体的事例来写猫的性格特点的。a.首先说说猫有多老实呢?谁找句子读一读。生读: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
师:那你从这段话里体会到了什么?生:这只猫很老实很乖。
师:那么谁能把这只猫读得更乖一些。生读句子。b.师:这只猫一直都是这么老实吗?谁能读一读。
什么叫“任凭”?课件出示:任凭......也生:不管、无论??。
生:着急生:去找它。
在这一句话里面有三个语气助词,凸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心疼,担忧,种种情态尽在其中。可猫就是不回来,你又拿他没办法,谁能再读一读猫贪玩的句子。
c.师:猫是这样贪玩,可他面对老鼠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呢?
生读: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生: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猫的古怪性格,它的古怪具体在: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老实、贪玩、尽职这是一组互相矛盾的词语,而正是这组矛盾表现了猫的古怪。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猫的古怪,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猫的古怪还表现在哪里。
《白鹭》教学设计12
一、认真读题,谨慎填空(每空0.5分,共17分)
1.3除以11的商用循环小数表示为(),得数保留三位小数,约等于()。
2.王老师的身份证号码是330724198009300011,我们可以知道王老师的生日是()月()日,今年王老师()岁了。
3.《哈利波特》一书一共有a页,小红每天看x页,看了3天,一共看了()页,还剩()米。甲、乙两地相距86千米,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驶了x小时,86÷x表示()。
4.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6cm和8cm,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dm,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5. 3米5厘米=()米0.6平方米=()平方分米
72000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6.在○里填上“<”、“>”、“=”。
9.3×0.95○9.310.5÷2.5○10.5÷1.25
4.95×99+4.95○49.5×102.3×4.6○0.023×46
7.口袋里有红球1个,绿球2个,黄球3个。任意摸出一个球,红球的可能性是(),绿球的可能性是(),黄球的可能性是(),黑球的可能性是()。
8.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28÷0.4=()÷43.5÷0.007=()÷7
9.一根彩带长6.4米,每1.4米剪一段,这根彩带可以剪( )段;60升油装入容量为7升的油桶中,需要( )只油桶。
10.如果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顶角的2倍,那么它的顶角是()度,底角是()。
11.粗心的小明计算一道乘法题时,把因数4.2错写成了42,结果得158,正确的得数应该是()。
12.阴影部分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周长是()。整个图形的面积用字母表示是()。
13.在□里填入相同的数,使等式成立。
2.4×□-□×1.5=1.8
二、仔细推敲,认真判断(每题1分,共6分)
1.无限小数一定大于有限小数。()
2.5.010010001…是循环小数,0.7777不是循环小数。()
3.观察一物体时,一次最多能看到3个面。()
4.2a×a>a。()
5.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6.一个整数除以一个小数,商一定比这个整数小。
()
六、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第1、2、3题每题3分,第4、5、6、7、8题每题5分,共34分)
1.妈妈带了50元钱到新世纪商场买25千克大米,钱够吗?(列式解答)
2.妈妈买了3千克橘子和4千克苹果共用27.60元,已知每千克橘子的售价是3.20元,每千克苹果的售价是多少元?
3.一只鲸的体重比一只大象体重的37.5倍还多12吨。已知鲸的体重是162吨,大象的体重是多少吨?(用方程解)
4.一个梯形果园,它的下底是240米,上底是180米,高是60米。这个果园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棵果树占地9平方米,这个果园共有果树多少棵?
5.学校买来的桌椅一套需要140元,桌子的价钱是椅子的2.5倍,桌子、椅子各需多少钱?
6.张大伯用篱笆围一块梯形的菜地(如下图,一边靠墙),篱笆长80米,求这块地的面积。如果每平方米收菜10.2千克,这块地共收菜多少千克?
7.某地通讯公司通话的收费标准有两种:
(1)月租18元,通话费每分钟0.18元;
(2)无月租,通话费每分钟0.22元。
若张老师每月的通话时间为150分钟,他选择哪种标准比较省钱?为什么?
8.五年级有14人分两组举行踢毽子比赛,成绩如下:
甲组:55,37,25,5,46,12,9。
乙组:31,36,34,15,21,34,18。
(1)请分别求出两组数据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2)你认为这两个组中,哪个组的成绩更稳定些?为什么?
七、选做题(共10分)
1.规律填数:1+3、2+4、3+5、4+6……第100个算式的和是()。
2.韩旺在计算一道小数除法算式时,把除数的小数点漏写了,结果得到的商是8.4。已知被除数是210,正确的商是()。
4.妈妈到粮食店买米。如果买20千克大米,所带的钱还剩5.5元;如果买同样的大米25千克,则差7元。妈妈带了多少元钱?
《白鹭》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 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并在次基础上感受白鹭的美,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选取课文中喜爱的部分进行背诵积累。
教学重难点: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个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白鹭》。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郭沫若的眼中,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韵味无穷)的诗。板书
2、 指名读课文一、四段。
二、 新授。
1、 那么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对应的部分。
2、 学生读课文。
3、 指名答。板书。(2~5讲的是白鹭的精巧,6~9讲的是白鹭让人感到韵味无穷。)
4、 看白鹭的图片,要求学生读2~5,说说怎么来写精巧的。
5、 ⑴白鹭常见,教师口述,郭沫若把白鹭和白鹤、苍鹭和朱鹭作了比较;
⑵颜色配合、身段大小都很适宜,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文字。指名读,具体说说感受。那谁来读一读,争取读出白鹭的`精巧。指名作评价。要求学生练读。指名读。问同学们喜欢它的精巧吗?试着背一背。
6、 白鹭不但是精巧的,还是韵味无穷的。默读文章6~9,想想课文中写了白鹭哪几个画面?你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白鹭的韵味无穷?用笔画下来。
7、 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8、 指名说。板书。(钓鱼图、了望图、低飞图)
9、 要求学生自由选择一幅图画,向大家介绍白鹭的韵味无穷。相机出示图画。
10、 钓鱼图
⑴比喻是一幅图画,让作者感到美;
⑵钓鱼是拟人的写法,写出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喜欢上这图画了吗?自由读。指名读。
11、 了望图
悠然,一种与众不同的美。指名读,要求在心里体会。评价。再指名读。师评价。齐读。
12、 低飞图
给人带来乐趣,很少见。学生读,教师读。评价两者的表现。齐读。
13、 这三幅图写出了白鹭的韵味无穷,你们喜欢上它了吗?但是白鹭不会唱歌,你们觉得是不是有点遗憾?为什么。理解白鹭是一首优美的歌。
14、 积累。你喜欢哪一图画。读一读,背一背。
三、 小结。
1、 白鹭,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也曾多次写到。出示杜牧的古诗,带领学生读。
2、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中还有很多像白鹭一样的事物,只要我们用心留意,用心思考,就会不一样。下课。
《白鹭》教学设计14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3.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1.看视频,激发兴趣。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一部关于小猫的短片,想看吗?生:想。
师:好,同学们,看完后说一说这些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播放短片,生观看,不时地发出阵阵笑声。)。
师:说一说吧,这些小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它们很可爱。生:它们很调皮。
生:它们是一群淘气包……。
2.作者简介生:老舍。
师:(板书)不能这样说。他可是中外闻名的大作家,一生发表了近800万字的作品,而且他已经去世40多年了。我们应该这样称呼他——老舍先生。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老舍是他的笔名。
同学们,老舍先生一生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有机会同学们可以在课外看看这两本书。
课件出示老舍先生简介。
老舍先生尽管是一位大作家,也写小文章。今天,我们学的就是他写的.一篇小文章——。
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预习时读了课文吗?
那老师来检查检查,同学们是否能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请四名同学接读课文。
四生接读课文,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生汇报:课文第1-3自然段在写大猫,第4自然段在写小猫。师:写大猫的3个段落是围绕哪一句来写的?读一读。生: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师:对。同学们用波浪线把这句话勾下来。这是这3个自然段什么句?生:中心句。
师:那你能迅速找出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吗?也把它勾下来,读一读。生: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三、研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大猫的性格古怪“1.细读第1-3自然段,体会猫的古怪性格。师:同学们,先来读读1-3段的中心句。出示: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生齐读中心句。师:“实在”是什么意思?生:的确。
师:这是很肯定的一种说法。再读读这句话。生再读。
师:同学们快速浏览第1-3自然段,看看猫的性格古怪体现在哪些方面?再和同学讨论讨论。
生读课文1-3自然段,然后同伴互助讨论。
生:性格古怪的猫。(板书)。
过渡。
:这篇课文老舍先生是用具体的事例来写猫的性格特点的。a.先说说猫有多老实呢?谁找句子读一读。生一读。
b.师:这么老实的猫其实也很贪玩,从哪儿能看出来?生一读。
什么叫“任凭”?课件出示:任凭......也生:不管、无论……。
师:说说都有谁会呼唤它,会怎样呼唤?生若干分角色想象尝试。
师:任凭谁怎样呼唤它,猫也不肯回来。
师:同学们能用“任凭……也……”的句式来说句话吗?生造句练习。
c.师:猫是这样贪玩,但非常尽职。什么叫“尽职”?生议。
师: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猫究竟有多尽职?找句子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你读得很认真,同学们,让我们看看这幅画面。师描述猫捉老鼠屏息凝视的情景。
猫蹲在老鼠洞口纹丝不动,仿佛停止了呼吸,几个小时过去了,它仍然等在那,有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念头,看来老鼠在劫难逃了。
课件出示:图片。
师:什么样子啊,都来做做。
生做。
师:我看你做得很好,你来说说为什么这样做。
生:非要把老鼠捉住不然不吃饭。
师:哦你说的是它心里的想法,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认真的看,生怕老鼠溜掉。
师:凝视就是认真地看,屏息呢?
生答。
师:,就是控制呼吸。一个小时过去了,它——一起读。
生:屏息凝视。
师:轻一点,千万别惊动老鼠,两个小时过去了,它。
生:屏息凝视。
师:它就是这样,一连几个小时不动,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猫尽职。
生:很执着,非要捉住。
师:课文中哪两个词还能读出它的尽职?
生:非,不可。
师:你体会到了,你能读出它的尽职吗?
生读。
师:读得好。
边评价边鼓掌。
师:这么尽职的猫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来,一起读读。
生齐读。
师:猫等老鼠的态度真认真,时间长达几个小时,决心大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真是太尽职了!
课件出示:非......不可.......生造句。
d.师:猫的性格古怪还表现在有时候温柔可亲。谁来读一读猫对主人温柔可亲的句子?
生一读。
e师:这样极其温柔的猫也有极其冷漠的时候,冷漠到什么程度?生读句子。
生:古怪。
2.品读第4自然段,体会小猫满月时淘气可爱的特点。
师:同学们,猫的性格这样古怪,老舍先生是讨厌还是喜爱它呢?生:喜爱。
师:对。其实,从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之情,特别是刚满月的小猫。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他笔下的小猫是什么样子的。
看视频图片。
师:你们笑什么呢?
小猫更可爱呢,你能读出老舍先生对猫的喜爱吗?自己先读读。
生读。
师:谁能读出猫的更可爱和淘气。都想读,咱推荐一位同学,谁读最好。
师:读得太好了,把掌声送给他。在她的朗读中,我们就感受到这天真淘气的小猫的确是更可爱了。
生配乐读课文。
四.阅读拓展,体会不同作家笔下的“猫”
师;我们在老舍先生的字里行间感受着老舍对猫的喜爱,对生活的热爱。那么同学们,在其他作家的笔下,它们是怎样写猫的呢,请大家读读课后的链接阅读,比较一下他们笔下的猫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然后再填写表格。
生讨论填表格。
老舍笔下的猫周面复笔下的猫夏丐尊。
不同。
相同。
喜爱之情。
师:谁来比较一下相同之处是什么?
生:都写出了对猫的喜爱。
师:通过一比较我们就感受到了三位作家都有爱猫之情,那不同呢。
生:老舍先生是用反话表达对猫的喜爱之情,周而复先生……。
师:没想好,没关系再坐下,同其他两位作家相比老舍先生主要通过什么来写猫的生:性格。
师:对性格,周而复呢。
生:是通过样子来写猫的师:夏丐尊呢?
师:夏通过态度同样也表达了对猫的生: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啊,三位作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了对猫的深深喜爱之情,其实,他们写猫还有不同呢,相信大家一定会在比较中有更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
《白鹭》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能用明朗、圆润的声音和对家乡充满喜悦的感情演唱《白鹭湖呀好地方》,唱出真情实感,体验家乡的美好。
3、能主动参与音乐活动,享受集体合作的乐趣。
设计理念:
本课是围绕“爱我家乡”这一主题展开的,通过课件对家乡的展示,将学生自然地引入到主题——《白鹭湖呀好地方》,让学生感受到家乡物产丰富和美丽的自然景色,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极大的提升,从中也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离不开生活,生活是音乐的创作源泉这理念。
教学重点:
用明朗、圆润的声音和感情视唱《白鹭湖呀好地方》。
教学难点:
表现歌曲的演唱方式及打击乐器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课件展示;2、碰铃、双声筒、响板、三角铃。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
很久很久以前,白鹭湖由于没人治理,放眼望去,杂草丛生,湖水滔滔,居委会十年九不收的地方。解放后,湖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挖河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让部分湖区变成良田,生活有了保障。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白鹭湖,湖区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家乡的一切。如今的白鹭湖是:莲藕遍地,鱼儿满塘;良田万亩,果树满坡;棉花雪白,楼房林立,好一派南国风光。
同学们,你们不知道白鹭湖的过去,可你们看到了白鹭湖的现在。老师生活在这美好的家园里,倍感自豪,出于对家乡的热爱,特作了一首歌曲:《白鹭湖呀,好地方》与同学们分享。
二、出示歌曲《白露湖呀好地方》
白 鹭 湖 呀 好 地 方
1= 4/4 邓天美 词 曲
稍快 明朗、喜悦地
. 6 | 5 3 5 6 | 3 3 3 5 7 6 | 5 - - |
3 5 2 3 5. 6 | - 6 5 - | 3 5 2 3 | 5 - - |
1—4段 白 鹭 湖 呀 好 地 方 好风 好雨 好 爽 朗
好风 好雨 好 爽 朗
这儿 是我 美丽 的家 乡
这儿 是我 迷人 的家 乡
3. 3 3 2 . 6 | 5 3 5 6 i - | 3 3 3 5 7 6 | 5 - - |
映 日 荷 花 红 呀 遍 地 莲 藕 香 还 有 鲤 鱼 跳 吉 祥
千 树 桃 花 红 呀 万 树 梨 花 香 还 有 白 鹭 在 飞 翔
棉 花 白 如 雪 呀 稻 花 翻 金 浪 丰 收 喜 悦 绕 农 庄
小 呀 小 伙 弹 琴 姑 呀 姑 娘 唱 歌 唱 家 乡 好 风 光
6 6 6 | - - :|┃ 3 3 3 5 7 6 | 5 - - |
还 有 鲤 鱼 跳 吉 祥 歌 唱 家 乡 好 风 光
还 有 白 鹭 在 飞 翔
丰 收 喜 悦 绕 农 庄
歌 唱 家 乡 好 风 光
5 6 | - - |┃
歌 唱 家 乡 好 风 光
1、下面老师自弹自唱这首歌。
2、提问:
(1)在这首歌曲里,唱出了家乡的哪些景色?(学生交流)
(2)你们来自四面八方,歌曲中描写的,你居住的地方有吗?(师生互助)
三、简介原创歌曲
1、歌曲有四段歌词,全曲由五个乐句和结束句组成,音域起伏不大,易传唱,结束句略有变化。
2、第二小节中的前倚音 ,应唱得明朗、自豪。
3、整首歌曲应唱得明朗,充满喜悦,唱出自豪感。
4、引子部分给人以轻快、喜悦的感觉。歌曲的主体部分就象说话一样,唱出了家乡的美丽景色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演唱对应以声传情。
四、学唱歌曲
1、请同学们随着老师的伴奏,哼唱旋律,感受旋律(1—2遍)。
2、视唱第一段歌词,注意第二小节 - 6 5 - | 中的“好”字的前倚
好 地 方
音的唱法,要唱得圆润、自豪。
3、视唱后面的乐句时,应唱得明朗喜悦。
老师:课件展示一,你们看多美呀:“映日荷花,遍地莲藕,金色鲤鱼,这是白鹭湖具有的标志性产品,畅销周边几个县市。
4、随伴奏视唱第二段歌词。
老师: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家乡的桃花、梨花竞相绽放,空中白鹭展翅飞翔,是我们家乡的一道风景,是春游的好地方,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愉悦。
课件展示二,白鹭是白鹭湖的标志,白鹭湖是因有白鹭而得名。
5、跟伴奏视唱第三段歌词。
老师:白鹭湖土质肥沃,是种水稻、棉花等作物的好地方。
课件展示:近几年来,有60%土地种上了棉花,农民的收入成倍增长。白鹭湖不仅是“鱼米之乡”,还是产棉之乡呢!如今的白鹭湖是楼房鳞次栉比,公路四通八达,好一派繁荣景象。
6、跟伴奏视唱第四段歌词。
“小呀小伙弹琴,姑呀姑娘唱”要唱得有弹性。结束句情绪要饱满,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唱出来。
老师:课件展示,湖区人民不再是“白天拿锄头,晚上睡枕头”的时代了,他们在享受物资文明的同时,也享受着高尚的.精神文明。农场领导经常组织各种大型的文体活动来愉悦人们的身心,提高生活品味,就连中老人也没闲着,夜幕降临,华灯初放,到处都响着阵阵悦耳的腰鼓声。我们的家乡一派祥和。
7、全班跟琴齐唱全曲。
要求唱得明快、充满活力,把对家乡无比热爱的情感表达出来。
五、表现歌曲的方式
1、齐唱:这首歌只有一个声部,同学们同唱一个声部。
2、领唱:一个人领唱一、二乐句,其它人齐唱其余乐句。
3、表演唱:手拿道具,边歌边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六、表现歌曲,师生互动
1、齐唱: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认识乐器,使用乐器。
2、领唱、齐唱:指派一名学生担任领唱,其余学生担任齐唱。(同打击乐器、电子琴伴奏)
3、表演唱:作课件编排,全班可成几个小组,看谁表演得最好。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一首歌唱家乡有歌,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家乡的美好,生活的甜蜜。我相信同学们长大后,用所学到的知识,用勤劳的双手去建设我们的国家,建设我们的家乡。
老师再次弹奏歌曲旋律,学生依次走出教室。
【《白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白鹭教学设计07-23
《白鹭》教学反思05-15
《白鹭》教学反思01-02
白鹭教学反思11-14
《白鹭》教学反思[必备]05-15
白鹭课文教学反思11-25
《白鹭》教学反思(15篇)10-14
(实用)《白鹭》教学反思15篇05-15
《白鹭》教案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