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语》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体会文章所阐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把握全文梗概,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
教学难点
孔子的教育思想;《论语》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预设
个性化批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介绍孔子及《论语》;朗读全文
2.研读并背诵前四章。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我们同学们进入中小学学习已经七年了,关于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一定有了不少体会。我国古代的孔子是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在《论语》这部儒家经典中,他的弟子记录的孔子言论,有不少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对同学们搞好学习,加强个人品德修养都有很大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这篇课文。
二、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终不再仕。晚年返鲁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分子。孔子高尚之品格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发愤忘食,安贫乐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人为善,直道而行。
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举世闻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位于曲阜城的中央,是在孔子故居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组具有东方建筑色彩和格调、气势雄伟壮丽的庞大古代建筑群,总占地面积约3500余亩,拥有近千间建筑。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世界东方文化中的显著地位,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于1994年12月被收入《世界遗产名录》。
2.《论语》其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主要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三、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读准字音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论( )语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 )乎?不逾矩( )( )
三省( )吾身传( )不习乎曾( )子
一箪( )食曲肱( )而枕之
2.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先仔细读几遍课文,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并提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帮助学生解决。
四、合作探究,重点学习课文前四章。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齐读。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抑扬顿挫。
2.小组合作解决字词意义和语句翻译,教师适时点拨。
第一章
分析文义
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课文探究
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第二章
分析文义
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状语)不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课文探究
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品德修养
第三章
分析文义
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课文探究
1.本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
2.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和做人规则融合为一
3.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思想与言行融合,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4.我们从这一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
第四章
分析文义
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
课文探究
本章谈学习方法
五、课堂小结
这几章强调了学习态度要谦虚,学习方法上要独立思考和复习。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前四章。
2.熟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背诵前四章;
2.继续研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一、朗读课文,检查背诵前四章,考查句子的翻译及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继续研读课文五至十二章
第五章
分析文义
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课文探究
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第六章
分析文义
子曰:“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句子划分停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课文探究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的品质。
第七章
分析文义
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划分句子停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课文探究
本章阐述了学习态度:以学习为快乐
《论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独立扫除文言文阅读障碍;了解孔子与《论语》的相关知识;懂得诵读是阅读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坚持在独立自主、合作交流中,以诵读为主的学习方法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悠久、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积极掌握并运用其中的一些学习方法。
【教学设计】
1、由介绍孔子和赵普(宋开国丞相)“半部《论语》(是我国现存的最早全部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治天下”一事导入。
2、渐进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⑴ 认读课文,落实字音:
① 朗读课文,标记需要注意的字音。
② 学生思考如何校正字音(生字词:矣,愠,弘,柏,罔,殆,诲;多音字:论语,三省吾身,不亦乐乎,传不习乎,任重而道远,曾参;通假字:“不亦说乎”的“说”,“诲女知之乎”的“女”,“是知也”的“知”)?
③ 大声朗读课文。
⑵ 析读课文,落实词义句义:
① 学法指导:通过看注释、、上课讨论听讲、逐字逐句翻译,来落实词义句义?
② 翻译概括各则大意。
关于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吾三日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关于求知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关于修身做人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 在此基础上,划分句子的节奏,读出轻重音。
④ 结合文意揣摩练读,要读得节奏鲜明、有气韵。
3、表演读、诵:
摇头晃脑地读,动容地读,气韵畅达地读,陶醉地吟诵……
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比赛,看谁背得快,看谁背得对。
4、联系课文和自己生活,谈谈对《论语》中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修身做人的建议的理解。
5、课外拓展,交流积累的其他语句: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6、布置作业:
⑴ 熟练背诵课文。
⑵ 课外阅读《论语》。
《论语》教学设计3
目的要求
一、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二、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要点难点
一、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二、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三、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写作背景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此时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发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段落大意
课文六则分为六段,实为六章,分属于《论语》中的四篇。
第一则,讲学习方法,态度和个人修养。
第二则,讲学习方法,指出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知新、创新。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讲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第四则,讲学习态度,称赞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态度。
第五则,讲治学态度,为人师的条件。
第六则,讲学习态度,主张向任何人学习,但不是肓目的学习。
主题思想
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学”,而且谦虚地说自己都没有做到“学而不厌”。他还特别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肯定了学生孔圉“不耻下问”的精神,其实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传说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他就是一个虚心求教善于学习的人,所以才成为古今闻名的大教育家。
写作特点
《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所选六则中,五则直录孔子的言论,第四则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五语,所记述的言论,直起直落,仅提出观点或提出结论,并没有论据或论证。
由于语言凝炼,思想内容极其深刻,所以一些语句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如“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另一些名句,在人们不断引用的过程中又被简化、紧缩,形成了成语、典故,如“温故知新”、“择善而从”。
作业练习
一、朗读下列各句,指出停顿错误的一句。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是以/谓之“文”也。
()
二、“温故而知新”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温习旧知识可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学习了解新的知识。第二种理解是什么?你试着说说看。
三、下面短语或句了,翻译时要调整词序,试着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不耻下问
3.何有于我哉!
四、朗读以下格言般的警句,自己再搜集一些警句抄在笔记本上。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智慧是经验之母
--达芬奇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牛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答案:一、B
二、多次的温习可以对旧知识有新的更深入的理解。
三、1.孔文子,为什么称他为“文”呢?
2.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羞耻。
《论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能够总结出课文中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能当堂背诵课文。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字词。
根据注释准确翻译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并及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学课时
1课时
课型选用诵读课型
教学过程
分为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
第一步:读课文,定背诵目标
1、结合注释,走进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者,被尊为“圣人”。他首开私人讲学的先河,主张“有教无类”,一改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的局面,起到了普及文化知识的作用。他向往西周的“太平盛世”,倡导施行“仁政”。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译注《周易》,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好语气
字音:
曰(yuē)说(yuè)愠(yùn)逾(yú)
罔(wǎng)殆(dài)好(hào)焉(yān)
停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读好语气:教师范读,让学生试读,要求读出语气舒缓,读出韵味。
3、定标——当堂背诵全文。
第二步:读课文,找背诵方法
方法一:译文背诵法
1、译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译。
要求: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译读全文。
2、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对照译文,指导学生背诵。
方法二:理解背诵法
1、让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本文是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终身学习的效果三个方面来谈学习的。
2、让学生自读课文,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方法的语句下画上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学习态度的语句下画上波浪线,在自己认为是阐述终身学习的效果的语句下画双横线。
3、指名发言,学生相互补充,教师归纳板书。
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终身学习的效果:1、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
(点拨:“有朋处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说的是与人交往的态度。)
方法三:交错背诵法
1、教师背上句,学生背下句或学生背上句,教师背下句。
2、男生背上句,女生背下句或女生背上句,男生背下句。
3、同桌相互背诵。
第三步:读课文,测背诵效果
学生选用一种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背诵——单独抽背——教师评价——全班齐背。
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定会灵活掌握各种背诵方法,提高背诵效率。同时,老师也希望大家在将孔子教育教育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终身学习的效果深入结合到自己平时的学习中,开创美好的人生。下面,让我们在齐声背诵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吧!
教学重点:
指导积累和记诵经典的方法。
教学法难点:
结合经典谈感受。
教学过程:
复习
创设情境,回忆孔子的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初步了解孔子和《论语》
1、出示小黑板:20世纪末,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指出:“人类要在于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那里汲取智慧”。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被科学家敬仰的人物,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
孔子—我中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尊称孔子,我国春秋末期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他从小生活贫困,由于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曾办过私学,据说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曾周游列国,晚年从事整理和传播古籍的工作,整理了《诗》、《书》、《礼》、《易》等古代文献,编著了《春秋》。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感觉到孔子是怎样一个人?
生: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
生:孔子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
师:在《论语》一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是写孔子外貌的。
出示小黑板: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师:这里的“子”指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温和又严肃,威严而又不凶猛,庄重而安详。孔子的思想,尽管是两千年以前的,但它对人类具有永恒的意义。你知道孔子说过哪些智慧的话语吗?
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生:寝不语,食不言。
生:……
师:展示《论语》一书,孔子说的这些话,全部在《论语》这部书中,《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徒弟的言行。全书共20篇,每篇包括基于章,共有500多章。出示《论语》的目录及一篇的内容安排
三、指导诵读
师:今天,我们主要诵读《论语》一书记录的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小黑板出示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个环节,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
要求做到:读准音,正确断句,读通顺,读流利。
师: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二环节: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
请同学们对照译注的字词,自己边读边悟,或小组计论理解原文。不求深刻,初知大意即可。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
加深理解文意。请同学们看到第二页,把古文和译文对照读一读,再回照第二幕自己的理解,看出入在哪儿。重在体验解读的乐趣
师:这些语段全是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请你结合自己的体会,说说哪句话让你深有同感?或者你想就哪句话表达自己的看法?
……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
按“镂空指示法”练习背诵。集体背,小组比赛,个人擂台赛。
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今为用——格言美
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些语段中哪些词语和句子,我们今天仍然在用,请画出来。学生用笔画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师:这已成为一个成语,如果要表示自己谦虚好学的态度,就可以运用这个成语。成语不一定是四个字。
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师:这是典型的四字成语。
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这已成为格言警句。
生:……
师:我们不难看出《论语》中凝练,思辨的语言是我们今天现代汉语的源头,我们在平常的说话中,作文中,如果能够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些格言警句,就会增加你语言表达的魅力。
四、总结
老师最后还要把孔子老师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请看——出示句子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弟子:年纪细小的人。弟tì:同“悌”弟弟对哥哥的爱。
师:今天的“弟子”指学生、徒弟,而《论语》中“弟子”指年纪细小的人。孔子老师说“年轻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力量,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从这句话看出,孔子老师特别看重做人。
同学们,诵读《论语》,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是在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希望大家做一个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中国人。
《论语》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5、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6、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今天是几月几日?
9月28日,很好!有谁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呢?
今天是一个圣人的诞辰!说到圣人,我们想到的是谁呢?
x人说圣人,就肯定是说孔子!每年的今天,都会有很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2556年了。今天我们还要上课,就不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孔子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继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强调识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人。
x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x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x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x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板书:
x上:主张仁义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
板书:
《论语》的体式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叙事体
语录体(格言体),只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的1~9则都属于语录体;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他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课文第10则属于对话体;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结,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板书: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反复诵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前先齐读课文前方框内的提示,标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词。
2、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
⑴听清字词读音;
⑵思考这十则《论语》分别属于课前提示的哪一类内容。
3、总结三个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板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4、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5、提问朗读。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则;再提问一男一女朗读。
6、全班跟录音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概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不必花太多时间在有注释的词语上,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3、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
4、提问10人,随便讲自己对哪一则的理解。讲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讲求理解,不追求准确翻译。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详细分析,具体探讨。
〖教学步骤
六、逐句翻译、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副词,时常;也可理解成以时,即按一定的时间,按时、及时。
习:实习、演习。孔子讲的功课,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践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朋:旧注同门曰朋,即同学、同班。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怨恨,生气。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高尚的人。
〖固定句式
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理解
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确数。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理解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内容)。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以(此),凭借(这一点)。
为:做。
〖翻译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理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x思考的必要x,因为只温故而不x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危险、有害。
〖翻译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理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导教诲。
知之:认识事物(的道理)。
为:是。
是:这(就是)。
〖固定句式
也译作是
〖翻译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理解
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言行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贤人。
齐:相同。
内:内心。
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此,在其中。
其:代词,他们,指三人。
善者:优点,好的方面。
从:顺从,学习。
改之:改正自身同样的毛病。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理解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根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有学问有抱负的人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以为己任:即以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已:停止。
〖翻译
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这不也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理解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比喻社会现象,指在浊世。
然:这。
后凋:君子不同于凡人。
〖翻译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作为。
行:奉行。
其:副词,大概(就是)。
欲:想要的事物。
加:施加。
于:在,给。
〖翻译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理解
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七、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做到作业本上)。
2、《每日5分钟》第10课。
第3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八、总结归纳
1、内容小结:
⑴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⑶谈品德修养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文言字词小结:
⑴而:
①表示顺接;
②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顺接
人不知而不愠──转接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顺接
温故而知新──顺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转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顺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
任重而道远──顺接
死而后已──顺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顺接
⑵为:读wèi时,多作介词;读wéi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wèi,介词,替。
可以为师矣──wéi,动词,担任,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wéi,判断动词,是。
仁以为己任──wéi,作为。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wéi,作为。
⑶焉:
见贤思齐焉──语气词,无实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于此、在其中。
⑷之:
①指示代词,这;
②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
③结构助词,的;
④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xx;
⑤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4、固定句式:
⑴不亦乎?→不是吗?
⑵也。→是。
九、文言文翻译技巧(略略带过)
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⑴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⑵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⑶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2、文言文九字翻译法:
⑴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⑵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⑶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⑷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⑸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⑹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⑺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及通假字
⑻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⑼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十、小组讨论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十一、堂上默写《<论语>十则》
十二、假期作业
1、复习所学的课文,10月8日进行基础知识测试。
2、背诵课外古诗两首:《题破山寺后禅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假后默写,基础知识测试中也有课外古诗默写的内容。
3、作文一篇,择优推选去参加中小学生书香作文竞赛。
内容:与读书有关;
体裁:可以是读书笔记、小说、诗歌、散文等;
题目:自拟,可以参考《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书与我飞翔》、《我一直想买的一本书》、《我与书的故事》等等;
字数:800~1200;
要求:写到每页400个格子的原稿纸上。
4、制作一份手抄报,假后进行评比。
主题:漫游语文世界;
内容:与语文或文学相关的任何内容,自由发挥即可;
规格:最小要像试卷般大小,有兴趣的可以做成报纸一般大小,单面;
形式:可以x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自由组合,每组1~4人。
十三、教学反思
《论语》教学设计6
第二课时
(课间播放朋友的歌曲)
(一)导入
好的朋友就像这一首首唱不完的歌……
朋友一词最早出现在……
《周礼地宫大司徒》:“五曰联朋友”
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板书)
友,甲骨文……
孔子很重视交朋友,《论语》中有很多精辟的交友之道,现在让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
孔子择优的标准,齐背,(板书择友)
孔子择友的方法,(察友)
古人读《论语》的方法齐读
读法建议一
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程颐
归纳为落实文字读懂文章
读法建议二
凡看孔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程颐
归纳为联系自己联系生活
(二)课堂分析
俗话说“相识易得好,久住难为人”,交到了朋友,我们还必须学会怎样与朋友相处。(板:处友)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和朋友相处,找出有关语句
大致有15.15;14.34;5.17;4.26;12.23
齐读,按照昨天学过的方法进行探究
探究问题一
1、古汉语中怨/憾/恨的区别
2、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之、忠的词义
补充资料:(幻灯片)
钱穆《论语新解》
敬之:此之字有两解:一,人敬晏子。人敬晏子,当因晏子之贤,不当谓晏子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此孔子称道晏子之德。孔门论人,常重其德之内蕴……今从第二解。
白话试译:
先生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4、5.17章的评读
补充资料:(幻灯片)
南怀瑾《论语别裁》《古文观止》上有一篇,辑自《史记管晏列传》,提到晏子的车夫,一天回家时,太太要求离婚。车夫问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载晏子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简朴无华,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显得意气扬扬、自足自满的样子。你竟是这样没有出息,不长进的人,所以我要离婚。晏子的车夫听了这番话,就马上改过,力学谦卑。晏子看见他突然一反常态,样子变了,觉得奇怪,问明了原因,晏子就培养他,从此立志读书,后来官拜大夫。从这个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这个人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
朋友之间的交往,多数人喜欢接交新友而轻慢故人,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君子之交,依于礼义,重在相知,故淡如水。唯淡于水,故能长久。虽为久交之友,然不敢相忘,在于思朋友之德、感朋友相知之情,所以说才会“久而敬之”。
探究问题二
小组讨论:选择这五章中的任意一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探究问题三
读了4.26;12.23这两章,你是否认为
孔子很圆滑?如不是,又该如何理解?
补充资料: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南怀瑾《论语别裁》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这两个章节的现实意义?
补充资料: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
读法建议三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程颐
归纳为领悟思想取其精髓
7、孔子提出了处友的各项原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提示:为了辅仁(板:仁)
孔子讲择友也好,处友也罢(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仁德的培养,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谋私利(比)。因为这些处友的原则都是符合孔子的“忠恕之道”,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的,故而,辅仁之功,取友为大。
结尾:
我们已经开始了《论语》的学习我们都在路上,可能坑坑洼洼,
但是我们相信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心灵激荡
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精神坦然
《论语》就是这么一种力量,这么一种情怀,让《论语》成为我们的朋友
《论语》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文章大意
3,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解法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正音、字、义
罔,愠,殆
谓,哉,焉
诲,论语
2,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3,熟读成诵
二,导入
1,作者作品介绍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小官。后罢官,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72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修《春秋》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贵族统治,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很大。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书。《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文字简短,精练质朴,含义很深,不少句子被人们当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导语:
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
三、正课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全班齐读课文,教师纠正
4,请学生翻译课文
⑴,翻译方法指导:要弄懂每个字的含义;把古代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双音节词;弄清虚词的用法;补充适当词语;调整句子的语序;揣摩句子的语气。
⑵,指名翻译课文,教师纠正。
四,探究质疑:本文所选十则有的谈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的谈到思想品德的修养,请具体分析。
明确:
1,谈学习方法、态度和为人态度,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2,古代治学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4,谈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5,谈学习态度,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则,谈学习态度,要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
7,谈思想品德修养,鼓励门人为实现“仁“而奋斗。
8,谈思想品德修养,面对利害关系,遇到事变关头,方能见君子的操守。
9,谈思想品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
五,联系自己生活体验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小结课文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翻译课文。
2,选做“导学“部分练习。
《论语》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
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
3、理解、运用其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它形象地概括了这部儒家经典对后世的`卓越贡献。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孔子,随着这位“万世师表”一起去探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特别注意加点字的音、形、义。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乎 ..
传(chuán)不习乎 知之者不如好(hào)之者 ..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教师泛读课文,然后学生自主朗读。
2、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学习了,然后时常复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文的读法。
3.仔细体会四则语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四则语录的含义,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精炼的特点。
教学准备
课前可阅读《论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吗?谁愿意给大家讲讲?(初步了解孔子及《论语》,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正确流利
1.根据课后注音轻声读文,达到读音准确。
2.指名读课文。
3.学生互相订正,达到“正确”这一目标。
4.学生再练习朗读,不仅要求读音正确,还要注意文言文语言简练的.特点,掌握好句子停顿,可以同桌进行讨论,在书上做标记,并相互指导。
5.指名读课文,全班评价
6.出示课文范例,再引导学生练习朗读。
7.不同形式引导学生朗读。
三、深入读文,理解内容。
1.《论语》四则讲的都是为学的内容,谈了哪些关于学习的问题呢?同学们先根据课后注释理顺文章大意,再来思考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注意读讲结合,主要依前面的关于本文的译文进行讲解。
3.现在我们来想想,课文中谈到了哪些关于学习的问题呢?你有哪些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4.请大家带着自己的体会再读文章。
5.尝试着背诵。
四、延伸
1.你还了解哪些先哲语录呢?
2.回忆一下有关自己学习的事,并联系这篇课文谈谈今后自己将如何学习。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积累一些有益的先哲语录。
板书设计
《论语》四则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论语》第七章《述尔》中的第二章,即: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一章,既是孔子自道自话,也是孔子一生的写照,正因为孔子有这样的态度和境界,才成就了他为至圣先师,成为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所以,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深厚,包容宽广,对人生会有深刻的启迪,所以应该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受益终生。
【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本章教学虽是一句话,看似简单实意深刻,如何使简单变丰富,化深刻为浅显,这是我教学设计中的思考。为此,我教学中采取了这样几种做法:一是用《论语》学《论语》,即:有时引用已经学过的《论语》句子,来理解新句子,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这样学生会觉得很轻松;有时扩展《论语》中其他与本章相关联的新句子,来丰富对本章的理解,学生会觉得很新奇刺激,富有挑战,所以,表面重点是学一个句子,其实同时也学习了解了一些其他的句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思维空间。二是多处采用故事教学的方式,寓教于乐,化难为易,学生会很喜欢,会在身心愉悦中有所感悟和收获。三是采用古今结合、教材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方式,深入浅出,难点迎刃而解,如:理解“静定”的一种境界,我就结合了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功夫熊猫》的一些情节来诠释和引领,学生非常喜欢,理解也变得轻松愉悦。四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印象深刻。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一二年级曾学过《弟子规》,目前已经学过一些《论语》内容,对孔子及《论语》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古文也已有了一些感悟理解能力。而句中的“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又是现在我们常用的成语,有的学生可能不陌生,所以学起来,同学们应该是很喜欢。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论语》第七篇《述尔》中的第二章,了解孔子一生的学习和治学态度方法风格及谦虚好学的品格;
2、进行国学知识积累,学习感悟理解古文的能力,丰厚底蕴,为学生将来对中华国学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3、学习孔子的情怀及品格,培养学生快乐学习的品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积累知识,学习品格,培养态度和品质。
难点:如何化难为易使学生轻松理解句子含义及其思想品质,并潜移默化受到熏陶,学习孔子的品格,形成自己的品质。
【教学准备】
视频电影课件、视频动画课件,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自然入课
1、背诵已学过的章句。
2、自然引入:同学们真了不起,已经记住了这么多《论语》章句!相信孔老夫子对你们的努力一定会非常感谢和欣慰的。本节课,我们继续穿越,回到孔子的课堂,聆听孔夫子的教诲。
(设计意图:这样开课,简单直接,让同学们带着一点成功和自豪去学习新知识,学生会充满信心和激情。)
二、新授
1、师板书,请学生仔细看,在心里默读。
板书: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指读,强调“识”的读法为(zhì)及字意(记住)。强调“诲”和“倦”的读音。
3、理解“默而识之”的意思。
(1)“默而识之”的意思。
(2)为什么孔子说要“默”而识之呢?(而不是“读”而识之或“学”而识之等等呢?)
(3)深入体会“默”字。
(师根据学生回答后引领:表面理解是告诉我们静静的默不作声的学习并记住所学的知识,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要静下心来,沉下心来,这样你就会全神贯注,调动你你内心所有的能量,那么,你原来记不住的你现在就会记住,你原来迷惑不解的你现在就会豁然开朗,你原来觉得很困难的事也许现在就会迎刃而解……
此处观看电影《功夫熊猫2》中片段,结合其中的两段,即浣熊师父教育熊猫如何静下心来,调动内心巨大的潜能,来使自己达到武功的最高境界,以及最后功夫熊猫如何悟透了师父的教诲,面对孔雀沈老爷最强大的攻势,如何使自己静下心来用武术的最高境界彻底摧毁他们的情节来谈。)
教师总结:所以说,“静下心来”不光是一种态度,一种方法,更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会是你的内心无比强大,这种内心的力量发乎于外会使你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3)先来“默而知之”记住这四个字。(其实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你也可以扩展开来用于其他方面。)
(设计意图:上述环节,由字义到句子字面义,再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再到联系学生最喜欢的动画电影,深入显出,寓教于乐,学生会在自身的体验中,在观看剧情的愉悦中,理解文意,参悟道理。然后老师给予总结升华,水到渠成,激发能量。)
师过渡:孔子为什么能做到“默而知之”呢,这其实体现了孔子的一种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更体现了他的一种学习情趣,学习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快乐的学习境界,他学习的时候总是乐在其中,即陶陶然,其乐无穷也,从来不会厌倦。
那么他的这种态度在这句话当中也说得很明白,那么哪个词说的就是我刚才说的这个意思呢?
4、理解“学而不厌”
(1)指生说词语意思。
(2)结合以前学过的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体会。
(3)师讲“叶公问子路”的故事。(教师结合这段话,即: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来讲解孔子快乐学习的态度。)
(4) 视频播放孔子的故事《韦编三绝》,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记这个成语。
(5)教师结合『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句继续体会。
(设计意图:这段环节主要结合有关孔子的故事,通过学生已有知识、教师讲解和看视频的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品味学习孔子快乐学习的品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快乐学习,快乐人生的'教育。)
师过渡:易中天说:孔子一生的学习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特点:博学、好学、活学、乐学。孔子不光把自己学习当作是无比快乐快乐的事,而且,他还把“教书育人”当作是无比快乐的事,他乐淘淘的做了一辈子教书先生,
5、 学习“诲人不倦”。
(1)理解词语意思。
(2)教师渲染:(从孔子弟子之多,年龄性格之异,教学内容之广,孔子皆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这些方面来渲染。)
(3) 故事:朽木难雕(孔子骂宰予)
A、课件出示: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之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B、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C、了解成语,课件出示:朽木难雕、朽木不雕、朽木不可雕、朽木粪土。
D、扩展孔子的教学风格:孔子的教学有时很严肃,像这样批评宰予;有时又是十分风趣和快乐的,此处引用《论语》中第十一·《先进》篇中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了解孔子教学课堂的和谐愉悦民主人性率真……
(设计意图:此部分教学主要结合孔子骂宰予的这段故事和孔子平时教学的一些特点,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尝试思考的方式来理解孔子的教学风格,进一步感悟大师的风范。文字课件的出示,使之作为丰富教学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古文的特点及趣味,了解成语的源头,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为将来的可持续学习和快乐学习培养态度和品质。)
6、学习:“何有于我哉?”
(1) 学生根据上述学习评价孔子。
(2) 理解“何有于我哉?”的意思。
(3) 从这句话中理解孔子的谦逊与反思,学习他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反思的精神。强调反思对于我们修身养性方面的重要意义。(如,教师在课后的反思,会有利于今后更好的教学等等,也可以结合曾子的《吾日三省乎吾身》等)
(设计意图:此部分教学作为次要内容,旨在了解孔子做学问的一种谦逊和精进,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
三、 回顾全句,总结。
1、说说全句的意思。
2、朗读全句,背诵全句。
3、激励教育:师:把此句话送给学生当做“座右铭”,按此去做,将来一定会成为优
秀的学者,也许会成为了不起的伟人,也许会成为流芳千古的圣人。但也许你不会成为什么什么重要的人,但我相信你今后学习一定是快乐的,做人做事一定是快乐的,那么你的人生一定是快乐的。最后,让我们一起牢牢记住这两成语,出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吟诵三遍)
(设计意图:此处这样设计旨在让学生强化记忆,背诵在心,然后老师强化激励,使学生有个认识的高度和铭记,终生受益。)
四、布置作业:
请学生自己阅读《论语》找一找书中记录有关孔子学习和教学的章句,选择一两句你喜欢的背下来。
(设计意图:教是为了对学生有个引领,督促学生主动阅读,进而形成爱阅读爱思考爱积累的学习品质,这非常重要。此环节设计,目的正在于此。)
【板书设计】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好学 zhì 厌烦 厌倦
乐教 记住
谦逊
《论语》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品。
1.激趣导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
2.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智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4.教学第四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5.学习第五则。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这一则是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老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后五则。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3.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背诵检查,提问前五则哪些是有关学习态度,哪些是有关学习方法,哪些是思想修养。我们这一节课继续学习后五则。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6.教学第六、第七则。
①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②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贤:贤人齐:相同焉:语气词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示课件16)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以上两则讲述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总之,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7.学习后三则,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本则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人们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探究第二句]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哲理:经历磨难,培养意志,成就大事。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师小结:
这两句谈修身做人的道理:
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三、探究十则如何分为三类: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
求知态度: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传不习乎?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出示课件25)
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③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⑤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语言积累。
(一)成语归纳
①温故而知新: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
②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③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④死而后已:到死为止。
⑤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二)重点文言实词
不亦说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一词多义
1.大家到文中找到有“为”的句子并和第五课中出现的相比较。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
项为之强。为,因为。
为之怡然称快。为,因为。
以丛草为林……。为,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可以为师矣。为,做。
知之为知之……为,是。
仁以为己任。为,作为。
前三句中的为字读wèi,后面的读wéi。
2.可以:
可以为师矣。可以:可以凭借。
士不可以不弘毅可以:能够
3.知
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温故而知新。知:领悟,知道。
知之为知之知:知道
4.“而”的用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这六句中的“而”表承接。不译,或译为“然后”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
学而不思则罔……
这三句中的“而”表转折。可译为“却”或“可是”、“但是”
任重而道远表并列。 “而且”、“并且”
5.“之”的用法
学而时习之。
诲女知之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这四句中的“之”是代词。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中的是助词,不翻译。
(四)通假字
不亦说乎:通“悦”,高兴
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五、拓展练习
请根据以下的环境或画面,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格言
根据提示回答:
1.看图回答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与“梅花香自苦寒来”以及“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同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与本文哪一则内容相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听故事,说格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六、教师小结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成为最畅销的经典解读。大家可以课后阅读《于丹〈论语〉心得》,来更好的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背诵课文。
七、作业布置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教学设计1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难点:目标3
预习指导: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愠 罔 殆 谓 哉 焉 诲
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3.熟读。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三、文言文入门:
教师讲解:
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3.通假字
4.朗读与背诵
5.四种特殊句式:
四、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
(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
(3)弄清虚词的用法。
(4)补充适当的词语。
(5)调整句子的语序。
(6)揣摩句子的语气。
(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处理方法:
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七、指导背诵
八、小结
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则明白了什么是学习方面的道理。
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九、作业。
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2.背诵全文。B类。
3.默写全文。C类。
[说课精要]本节是入门课,准备活动一定要做好,所以不贪快,只求稳.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3.朗读与背诵.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三分钟演讲
二、检查复习
朗读全文。
三、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四、翻译课文6-10则
1.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五、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六、片断写作:
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七、小结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八、背诵指导: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九、作业
A.课后练习三、四题。
B.默写课文
[说课精要]学以致用,本课注意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点
《论语》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一、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二、翻译文句,积累重点词语
三、理解文意,理解各章主旨
【重点难点】
重点:目标二
难点:目标三、目标一的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课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论语》是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孔子的言行涉及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等诸多方面,为历代所推崇,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我们可以辩证学习,学习其中的精华。
二、预习检测
1、复述孔子及《论语》的相关常识要点。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2、朗读选文。
三、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
请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自主翻译选文,在课本上标注重要词语,并针对选文的内容作批注。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二)合作解疑
1、请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以段落为单位,逐词解释,口头翻译,每人主讲一段。
2、请提交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讨论探究,尝试解决。
3、仍未达成一致的疑难问题,由提交者统一在全员解疑环节提交求解。
【参考译文】
第一章: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第二章: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第三章: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第四章: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第五章: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第六章: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
第七章: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肩负的任务重大而路程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难道不是重大吗?到死方才停止下来,难道不是遥远吗?”
第八章: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第九章:孔子说:“智慧的人不疑惑,仁德的人不忧愁,勇敢的人不畏惧。”
第十章: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抑制自己,使言语和行动都走到礼上来,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具体途径。”孔子说:“不合礼的事不看,不合礼的事不听,不合礼的事不言,不合礼的事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第十一章:子贡问道:“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孔子说、“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第十二章: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三)全员解疑
由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同学和老师一起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文本探究
1、请概括各章所蕴涵的道理。
(1)小组探究,理解各章的主旨。
(2)合作交流,概括各章蕴涵的道理。
【明确】
一、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要善于抵制物欲,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做事要勤勉,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本章议论“什么是好学”,四句话,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
二、孔子讲了仁与礼、乐的关系,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
三、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四、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小人追求个人利益,而君子亦会追求个人利益,但会先考虑所得是否合于道义,以义为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五、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说明在一个人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问,提高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自省的重要作用。
六、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
七、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愿望。
八、孔子运用“堆土成山”与“填土平地”这两比喻,说明了功亏一篑与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为人处世,都应自觉自愿地坚持下去。如若半途而废,只会前功尽弃,留下终身遗憾。
九、孔子认为,一个人要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养,智、仁、勇缺一不可,它们是君子的'基本品质。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惧。
十、孔子阐述了对“仁”的内涵的理解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仁”的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
十一、孔子认为推己及人的恕道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也是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十二、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
2、请结合现实说说学习选文得到的启示。
【提示】结合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谈个人的感受。
三、拓展延伸
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礼”。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论语学而》)似乎周礼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晋国铸了刑鼎,他尖锐地反对,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左传哀公十一年》:“季氏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私于冉有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尔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妨焉’。”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跏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又问“克己复礼”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论语宪问》)曾子以忠、恕,二字概括“仁”的涵义,是比较接近原意的。忠恕之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7、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
8、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孔子主张天命,一次,他受到匡人的围困,他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孔子看来,“天”是宇宙万物无言的主宰者。孔子认为他自己就是秉承天命而说话做事的。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他把恢复周礼看做是自己的历史使命,说:“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论语子罕》)
三、整理总结
四、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检测。
《论语》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的写作背景、内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
2、学习孔子为追求理想而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用知识强大自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背诵《论语》中精彩片段、名言警句等,学会积累,并初步养成阅读文学名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感受《论语》的文化魅力,以非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经典中领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享受名著带给自己的心灵启迪。
教学难点:
梳理《论语》中的格言警句,翻译、理解并进行分类整理,了解孔子的重要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对自己学习、生活、为人处世的启发及影响。
教学方法:诵读领悟法梳理分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想:
《论语》是必修一名著导读的重要内容,对孔子及其作品、思想等有一个全面的介绍,对学生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本节课重在把名著导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取其精华,感悟文化的魅力,开拓知识的宽度。因此这节课,从有关孔子的教育名言警句入手,这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便于学生去探究、思考,并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采用“诵读领悟,梳理分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个性思维,徜徉在经典名著中,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教学过程:
一、热点话题导入
凭借在百家讲坛的《论语心得》,于丹教授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学术快女”,她说《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比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自你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言。再如:“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的很多遗憾,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这让我们又一次唤起了对《论语》的思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和孔子亲密接触,沐浴春风、洗涤心灵吧。
二、聆听孔子故事
大家在小学、初中时已接触到《论语》中相关篇章,对孔子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孔子在中国是个闻名遐迩、妇孺皆知的人物。老百姓叫他孔圣人,读书人称他为孔夫子,那么你还知道有关孔子的那些故事呢?(找二到三个学生讲故事)
(一)孔子带弟子去齐国,路上听见有哭声。孔子说这人的哭声不像是家里死人。上前问哭者,哭者说,我从小就好学,游遍列国后返回家乡,可双亲已经过世。往而不来着,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说罢哭者就跳河自杀了。孔子对弟子们说,要记住此事,引以为戒。从那以后,孔子的弟子告辞归家的人数达到30%。可见“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情在当时孔子就深有体会了。
(二)孔子带弟子去郑国推销自己的政治观点,但是与弟子失散了。孔子独自一人站在东门外。有人对子贡说,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可是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如丧家犬一样失意不得志。子贡将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显出高兴的样子,又叹了口气说,他表述的形状未必准确,可我的神色确实是象丧家犬啊。然乎哉!然乎哉!表现出孔子的大度、宽容的胸怀。
三、梳理分类思想
《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请大家迅速阅读名著导读部分,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梳理分类,进一步走进孔子。(学生自由阅读,圈点式画出来并进行总结,自由发言。)
(一)“仁”的思想
教师:《论语》中“仁”字出现过104次,可见“仁”的思想统率全书。其中“仁者爱人”指重视人的生命与生活的人本理念,是儒家“仁爱”思想最直接的表述,不仅强调要爱自己、爱亲人,也强调“泛爱众,而亲仁”。而爱己、爱人、爱众、亲仁……不仅要将人的生命置于首位,且要安顿好人的现实社会生活。那么你对“仁”的思想有哪些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预设:
学生1: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克己复礼”:仁与礼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就是提倡人们要以克制和礼让的态度来调和社会矛盾,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个体自觉的道德修养。“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有不断反省、循礼而行,就能达到“仁”的境界。
学生2:“孝、悌、忠、信”以仁为根本与核心,以爱为联系的纽带,以礼为规范形式,链接成一个个环环相扣的十字形人际关系结构。父慈子孝、君礼臣忠——这是纵向上下关系;兄友弟恭、朋友有信——这是横向左右关系。父子、君臣、夫妻、兄弟、朋友关系纵横交织构成的一个个十字形互立双赢的价值结构,彼此相互支撑、缺一不可,任何一方的脆弱、缺省或倾斜,都会使之失去平衡,使“仁爱”之实施陷于困境。
学生3:“仁民爱物”——长保久安的王道思想。孔子还将仁爱扩及鱼鸟生灵,“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且寄希望于仁人君子“仁民爱物”而长治久安。”在对“仁爱”有着极高要求的孔子看来,只要能使天下安定,做有益于民众现实生活与生命的事,就是仁德;能广泛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生活得好,那是高于仁德的圣德。
(二)教育思想
教师: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孔子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独特的思想。下面就请大家再找找并进行总结。
预设:
学生1:孔子首创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他认为不因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他一生努力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念,据说他的门下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有地域差别、年龄差别、贫富差别,正因为孔子“有教无类”的人文教育理念,他们才得以接受教育,这应该是孔子能受万世敬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学生2: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孔子认为受教育者存在潜质和兴趣的差异,经济社会发展也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他把因材施教分为三类:一是针对学生的性格进行教育。二是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教育。三是根据学生的年龄进行教育。
学生3:孔子注重引导的教育方法。
1、强调启发。孔子对启发式教育的表述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学思并重。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惘;只思考不学习,那就有危险。
3、重视实践。《论语》开篇表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过后经常去实践,不是很愉快吗?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4、方式灵活。孔子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或集体讲授或个别教导,或对话座谈或现场讨论,他十分重视与弟子的互动,从而激发弟子努力学习和思考。
学生4:以塑造人格为教育目的。孔子提出了不同层次的理想人格:从“成人”到“君子”,再到“圣人”。按照《论语》的记载,孔子认为“圣人”要具备完美的个人品格,是最高级的'理想人格,一般难以进入这个层次,即便是古代的尧、舜也没能做到。
四、诵读领悟名言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其中一些经典的对话在当时,对后代都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篇章诵读领悟这些名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仁政、治国,学习、教育,为人处世”三个方面收集、诵读、翻译、感悟。)
师生总结并归类:
(一)仁政、治国之道:
1、克己复礼为仁。
克:克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西周之礼)才是做仁义之事。"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一种由己及人的思想,就是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感受,往往指的是不好的东西或事物。自己不能接受,也不要转嫁到别人身上。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这句话指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在当今仍有反腐倡廉的现实意义。
教师明确:1—3表达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论语》中的阐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个人修养,又关注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更体现了治国之道。
(二)学习、教育: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强调启发学生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用他们的缺点对照自己,加以改正。见人之善就学,这是虚心好学的精神。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厌:满足,学习而不知满足,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
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前四个"知"是知道之意,而最后一个"知"同"智",智慧。
教师明确:孔子的这些学习方法对我们有积极的意义,不因时代的变迁而过时,希望大家能活学活用。
(三)为人处世:
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季氏》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
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孔子认为,君子心胸开阔,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夺去。这句话,两千五多百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的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子罕》
谓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教师明确:这几句均谈论为人处世的方法。对我们大家交友、做事都有帮助。
五、合作探究借鉴
从《论语》中得到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你有什么启示、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生生互动,倡导个性思维,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小组、个人积分,选出优秀个人和小组。)
预设1:从《论语》中学到了要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
《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我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可见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他人。在当今社会“关爱他人”仍然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正如我们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预设2:我学到了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如“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能见利益就自己得到,有难处就推给别人;想到自己想得到的别人也可能想要,自己讨厌的东西别人也不会喜欢。一个人做任何事不要只想自己,而应该多从别人的角度出发,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做到推己及人,就掌握了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预设3:活到老,学到老,要活学活用、终生学习。
《论语》中关于教育、学习的名言很多。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都强调学习对一个人来说是头等大事,学习是要讲求方法技巧的,学了就要及时实践,学习与思考应时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果,同时又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对照自己的短处,进行查漏补缺,保持谦虚学习的态度。只有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学习,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教师分享:大家说的很好,对《论语》的内容把握的不错,那老师也得到了一些启示想要和大家来分享。如孔夫子的“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在这一段中,孔子在面对子路和冉有所提出的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时,没有给出简单笼统的回答,而是给不同的答案,那是因为他们的的性格特点不同。如今我国正在飞速发展,这就需要各行各业多方面的人才,可见因材施教正是我们的教育所需。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可见孔子的启发式教学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孔子的儒学经典仍传播着中国伦理道德的精华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细细品读。
六、阅读方法指导
学生讨论读《论语》应该读些什么?怎样去读?
第一、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使阅读更有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数量的工具书,从字音、词意入,掌握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句式等知识,从量变达到质变。
第二、广泛阅读,熟练掌握《论语》选入课本的篇目,并能有感情的诵读。
第三、了解对话的人物,掌握故事情节,读懂寓意。
第四、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孔子的思想的闪光点,教育学生领悟儒家思想的精华。
七、我的课堂收获(各抒己见)
八、布置作业:
阅读《论语》,交流读书心得。(要求:内容真实,结合实际,有感而发,300字左右。)
九、板书设计
(一)“仁”的思想
(二)教育思想
1、有教无类
2、因材施教
3、引导的教育方法。1、强调启发。2、学思并重。3、重视实践。4、方式灵活。
十、教学反思
这节课内容充实,通过“梳理、诵读、感悟、提炼”,层层深入,让《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光辉思想再一次照亮我们的人生。注重学生的互动、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引导、启发,问答、抢答、积分等激励措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竞争意识。不足之处,课堂时间有限,有些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到位,希望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读书活动,让学生再深入领悟《论语》的精髓。
一、教学设想
《信》是一首儿童诗歌,语言凝炼,内容浅显易懂,结构段式大体相同。基本形式是:替谁写信,然后交待写信的原因。作者替雏鸟给妈妈写信、替花给蜜蜂写信,替大海给小船写信,替云写,替树写,表达了美好的心愿,抒发了自己真挚的情感,并进一步体现“信”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纽带。这种结构段式相同的诗歌,在前五册语文书中经常出现,加之《信》这首诗歌篇幅短小,层次清楚,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感到很亲切、自然。因此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围绕“作者都替谁写了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来自读自悟,并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中领悟“信”使人与人心灵沟通,是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2、了解诗的结构,体会诗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理解体会诗歌的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信”是人真情实感的表露,是连接人与人心灵的纽带。
五、教学准备
1、让学生向自己周围的父母、亲人、伙伴、同学寻访:给别人写过信吗?写信时心情是怎样的,收到过信吗,收到信时有什么感受。
2、字词预习准备:
教师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的指导,并提出预习要求。
一级预习目标
a、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认识它。
b、读课文,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将生字所在的新词及句子多读几遍。
c、读课文,遇到读不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为止,标出自然段号。
二级预习目标
通读全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提出读不懂的问题。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引入:上课伊始请一名同学装扮成邮递员给一部分同学送信(事先请本班一部分同学的老师、父母、朋友、写好信)让这些同学读一读信的内容,谈一谈自己接到信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同学们,今天收到信的还有一些伙伴呢,看看都有谁,请同学们打开书,听老师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还有谁也收到了信?(雏鸟妈妈、蜜蜂、小船、有些云、有些树)
(三)学习字词: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听一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2、自由读课文,如果在预习中哪个字音读错了,请你在读书中改过来。
3、检查大家预习效果,在具体的语境中联系生活实际识记生字、新词。
出示生字卡片:替、雏鸟、回巢、蜜蜂、姹紫嫣红、航海
a、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
b、给“替”组词。
c、让学生数一数“巢”的笔顺。
d、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形容一下花儿姹紫嫣红的景象。
e、嫣:右半部是上下结构,上半部是“正”,下边是“与”字中的横变成四个点。
f、词语辨析。
4、小组合作读书,看谁读的正确、流利。
(四)理解课文:
1、同学们,老师发现大家在小组里读的特别认真,我想你们一定特别喜欢这首诗,请问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部分,读给大家听,再说一说理由。
2、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再练一练,一会儿咱们可要比赛呢。
3、指名读,同学们进行评读。在评读中使同学们明白这些信中表达了雏鸟对妈妈的爱,表达了花朵对蜜蜂的情,大海对小船的希望。
4、同学们,这些信中所包含的情呀、爱呀、希望呀,实际上可以说就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关爱的体现,课文中有一个字涵盖了这个意义,你把课文读一读,看看是哪个字代表了写信人的真挚情感和体贴关爱?(心)
5、所以我们说“信”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是连接人与人心灵之间的纽带。
(五)补充介绍,升华主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书信”是现代的名称。古时候“书”和“信”却是两回事。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书”与“文”与“字”是同义词,而“信”的本义为“诚”,也就是真诚,不欺骗人,由真诚引申为信用,再引申为传递消息。你们看自古以来人们就在“信”中赋予自己的真情实感。
一封小小的书信饱含着人们的情谊,承载着人们的关爱,让我们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这种情感充分的表现出来。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六)仿写诗歌,深化感情:
我们身边有许多人让我们牵挂,像边防战士,像远方的亲人,像失学的孩子等等,你愿意给谁写信,写什么,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进行评议。
(七)小结:
一封小小的书信包含着浓浓的情谊,让我们也用我们的一双手,一颗火热的心给周围的人写一封信吧。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1、搜集孔子及其《论语》的有关资料。
2、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板书课题。
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朗读课文
1、范读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a、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包括全文中的重点词语: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见贤思齐焉。◆士不可以不弘毅。◆死而后已。◆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b、吾日三省吾身c。传不习乎?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作业
1、背诵课文。2、抄写、识记字词。3、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后五段内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2、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1、见贤思齐焉。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2、学习态度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论语》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
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
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
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
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1、疏通文意:
(1)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习中完成)。
(2)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课后第四题)。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2、指导诵读:
(1)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
(2)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诵?
(3)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
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1、2、3、4、5章)
择友(6、7章)
处事(12、13、14章)
待人(8、9、10、11章)
注:此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发言与老师讲解应结合进行。
老师讲解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化——讲解焦点:多义性、联系性、丰厚性。
多义性:例举“久而敬之”的多义理解。
联系性:例举“处事”章应与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联系。
丰厚性:例举“察人”章中可补充孔子对“君子”的评判与见解。
教学步骤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
1、联系《论语》中其他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语录,更广泛的整体理解文化内涵。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论语》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内涵,将原文具体化。如:517子曰:“晏平仲善于人交,久而敬之。”让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如何与人交往,让人“久而敬之”。
3、联系实际,生动理解《论语》在今天的意义。用《论语》具有的警醒意义的话反思我们的言行,鞭策我们进步。如: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以此反思自己的集体生活。
注:活动应充分体现儒家注重内心修养的精神,鼓励学生反省自我,反思生活,不可泛泛而论。
(形式:分组讨论,就某一论题设正反方辩论,写小论文。)
【《论语》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论语教学设计03-11
《论语》教学设计05-12
《论语》 教学设计07-08
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案人教版一等奖12-16
《论语》教学反思05-16
论语教学反思11-11
论语教学反思15篇03-09
(必备)《论语》教学反思15篇05-16
论语十二章教学反思04-21
设计校园教学设计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