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微课的教学设计

微课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26 13:37:5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微课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微课的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微课的教学设计

微课的教学设计1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需要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让学生了解摩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需要灵活运用教材和各种教学资源,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举例来说,可以通过展示不同材质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大小比较,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不同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差异。总之,只有在教学中注重实践和创新,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

  能够在学习完“二力平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根据所学的二力平衡原理,在实验中保证小木块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摩擦力是指当两个物体互相接触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例如,当老师将书本放在桌子上时,书本受到重力作用,向下受力。但是,由于桌子和书本接触面之间存在摩擦力,书本没有滑落。如果老师想把书本拉过来,他需要施加水平方向的力,这样才能克服书本受到的摩擦力,使书本移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书本受到重力和水平拉力两个力的作用。

  很好,是四个力。分别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支持力,老师给它的水平方向上的拉力以及受到与书运动方向相反的水平摩擦力。那你能说一下这个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吗?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着测量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既然我们需要测量力,那么用到的实验器材就一定会有弹簧测力计,除此之外,老师还准备了一个木板和一个小木块。

  现将小木块平放在木板上,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我们会看到弹簧测力计被伸长,木块的受力分析就等同于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本物理书,那我们观察到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分别是拉力和滑动摩擦力,同学们思考一下。

  没错,那就是二力平衡的时候。我们上节课学到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时候,它就处于平衡态了。因此,我们现在想要测量水平方向上的滑动摩擦力,则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匀速拉动我们的小木块。这样,我们所得到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拉力大小)就应该等于小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至此,我们再将整个实验整理一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根据的实验原理是:二力平衡。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

  实验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最后实验的测量结果:F=Ff=N.

  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首先需要将弹簧测力计调零。

  2、在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木块的过程中,应将弹簧测力计保持水平的状态,不可倾斜。

  3、在整个拉动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小木块为匀速直线运动,不可断断续续,否则不满足实验原理,造成较大的实验误差。

微课的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7—68页,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面积的意义,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3、培养认真观察的习惯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小测验:

  1、一个圆的直径是6厘米,这个圆的半径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2、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周长是31.4米,这个喷水池的直径是()米,半径是()米。

  二、问题引入

  1、师:出示图片,小明家门前有一块直径为20米的圆形草坪,每平方米草坪8元。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2、生:尝试说出一个数学问题。(铺满草坪需要多少元钱?)

  3、师:要想求出铺满草坪需要多少元钱,需要先求出圆的面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1)

  三、探索新知

  (一)复习,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探索圆面积的计算方法

  1、我们一起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吧!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1)分别把圆4等分、8等分、16等分、32等分、64等分,拼得近似长方形。

  (2)把圆128等分后,说明分的份数越多,拼得的就越像长方形。

  3、在图形的拼凑与转化中,同时观察与思考以下问题。

  a、拼凑中,圆在转化成什么图形?

  b、长方形的长与圆的周长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圆的半径有什么关系?c、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和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教师一边引导学生一起回到,一边板书以下填空: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是半径(r)

  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的面积=(πr×r)=(r2)

  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 πr2

  5、学生齐读公式

  S= πr2

  教师强调r2= r × r(表示2个r相乘)

  (三)应用公式

  一个圆的半径是4厘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思考:

  1、本题已知什么,要求什么?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

  2、要求圆的面积,可以直接利用公式把r=4代入计算。分组合作交流计算,

  3、指名学生汇报结果,课件展示解答过程。并小结本题属于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面积,可直接代入计算。

  例

  1、圆形草坪的直径是20m,每平方米草皮8元,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

  2、要求铺满草坪需要多少钱,应先求出什么?先求圆的面积。

  3、要求圆的面积,能直接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吗?不能,应先求出圆的`半径。分组合作,完成计算,并汇报计算过程与结果。

  4、课件展示解答过程,强调书写格式。并小结本题的关键是先要求出圆的面积,是已知圆的直径,求圆的面积。

  (四)知识应用

  1、一个圆形茶几桌面的直径是1m,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已知什么,求什么?首先要求出什么?分组合作解决,并汇报结果。

  课件展示解答过程,并让学生说出本题属于已知直径求圆的面积。

  2、街心花园中圆形花坛的周长是18。84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思考要求花坛的面积,应先求什么?怎么求解呢?分组合作交流完成本题。

  3、视情况作适当的提示,展示解答过程。说出本题属于已知圆的周长,求圆的面积。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圆面积公式后,展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引导学生齐答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圆的半径。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71页,练习十五,第1题~第4题。

微课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通过缓冲溶液的定义、作用、组成及作用机制的介绍,使学生对缓冲体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以后学习人体缓冲体系打下理论基础,缓冲溶液。

  【教学方式】:多媒体结合板书进行讲解式教学

  【教学内容】:

  1、缓冲溶液的定义;

  2、缓冲溶液的作用;

  3、缓冲溶液的组成;

  4、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重点及难点】:缓冲溶液的组成、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教学过程】:

  引言:

  通过医学常识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血液pH范围为7.35 ~ 7.45,pH值不因代谢过程中产生酸、碱性物质而变化。为什么血液的pH的范围能保持在7.35~ 7.45?

  知识准备:

  1.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2.盐类水解。

  一、缓冲溶液的.概念(由实验引出)

  缓冲溶液:能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而维持pH基本不发生变化的溶液。

  缓冲作用:缓冲溶液所具有的抵抗外加少量强酸或强碱的作用。

  【提问】:1.缓冲溶液的组成是怎样的?

  2.缓冲溶液为什么能对抗外来少量强酸、强碱或适当稀释,而保持溶液的pH几乎不变的?

  二、缓冲溶液的组成和作用机制。

  1.缓冲溶液的组成

  根据缓冲对不同,缓冲溶液分为三种:

  弱酸及其盐。

  弱碱及其盐。

  多元弱酸的酸式盐与其次级盐。

  12.缓冲溶液的作用机制

  以HAc — NaAc为例 HAc、NaAc足量。

  HAc+H23O+Ac-;

  +左移3O+ 抗酸成分+抗碱成分 右移-2H2O共轭酸 — 抗碱成分 共轭碱 — 抗酸成分。

  三、讨论:

  NH3—NH4Cl的缓冲原理。

  四、练习:

  五、小结:

  概念: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组成和缓冲作用;

  缓冲原理;

  六、作业:

  搜集资料:

  缓冲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微课的教学设计4

  为引导大学生爱国奉献、勇于担当、热爱科学、勇于创新、学会感恩、珍爱生命,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与人文科学素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将通过引导大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并以微课比赛的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其具体方案如下:

  活动目标

  一、比赛时间

  20xx年4月20日—20xx年5月19日

  二、参与对象

  全体在校学生

  三、活动流程

  (一)授课内容与参评要求

  1、授课内容

  根据主题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学史增信”(A类),包括但不限于党史团史学习、重要历史事件、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史、民族精神风貌、坚定四个自信等方面的新发现、感悟、影响,与个人生活及心理成长的联系。

  二是“榜样的力量”(B类),组织观看电视剧《功勋》、央视《时代楷模》《感动中国》《大国工匠》等节目,学习国家功勋、时代楷模等各类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确立人生榜样,做爱国上进的自我。

  三是“生命教育与心理成长”(C类),包括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感恩人生、热爱学习、珍爱生命、自律负责、理想追求等。

  2、授课对象

  自选主题,自行设定听课对象(如大学生、中小学生、家长亲属、社会公众等)。

  3、参评要求

  要求团队参赛,原则上每个团队不超过3人,倡导互助合作,共同成长。采用课堂讲授、案例讲解、穿插情景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形象生动、针对性强。

  (参与人员可以进QQ群:xxxxxxxxxxxx咨询)

  (二)奖项设置

  创作以录制讲课视频形式进行评比,主办方将组织专家评委对提交资料进行盲评,成绩由讲课文字稿评审成绩(占20%)+教学视频评审成绩(占80%)构成,然后按照参赛队伍数量的前10%进行评奖(上限10个队伍)。

  ①按要求参与者均可认证C类素质分5分/人(加分名单模板在活动群提供)。

  ②本次活动奖项设置

  一等奖1个(奖金500元/作品)

  二等奖2个(奖金300元/作品)

  三等奖3个(奖金100元/作品)

  (三)提交材料要求

  参赛必须提供三种电子版材料:讲课文字稿、微课视频、多媒体课件。参赛作品及材料须为本人原创,不得抄袭他人作品,侵害他人版权,若发现参赛作品侵犯他人著作权,或有任何不良信息内容,一律取消参赛资格。参赛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赛事主办方享有网络传播权。

  1、讲课文字稿:应包括教学背景、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的内容,并在开头注明讲课内容适用对象等。

  2、微课视频:格式应为MP4,大小不超过500M,并应确保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能较全面真实反映教学情境,能充分展示教师良好教学风貌,视频要具有美感、动静结合、合理安排信息量。视频片头应显示微课名称,主要教学环节可以有字幕提示,时长一般不超过5分钟,功勋人物可以为8—10分钟。为便于推荐参加重庆市成长论坛活动,视频中不能透露学校与个人信息。

  3、多媒体课件:限定为PPT格式,应围绕教学目标,反映主要教学内容,与微课展现形式合理搭配。

  4、提交方式:统一交由群管理员(xxxx,QQ:xxxxxxxxxxxx)汇总,双桥校区参与人员可联系活动负责人(xxxx)线上传相关文件参与评比。

  四、评分细则

  1、主题(25%):围绕规定讲课主题,针对性和现实性强,观点正确;重大史实及人物功绩讲述准确,体现课程思政要求。

  2、重点(30%):重点突出。内容充实,讲述条理清楚,有系统性和逻辑性,思路清晰,有一定的深度和扩展性。重点讲述涉及主题核心的内容。

  3、教法(20%):教法生动。教学方法运用得当,辅助媒体选择合理,课件设计规范美观,操作熟练、有助于主题的深化。

  4、表达(15%):表达清晰。语言流畅、表述准确,普通话标准、运用得当。

  5、教态(10%):教态端庄。展现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得体大方的仪表、站姿,教态端正。

  6、时间:讲课时间为5分钟,功勋人物可以为8—10分钟,超时酌情扣分。

  7、难度加分。根据选题及教学难度适当加分。

微课的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1.语言描述,激情导入

  爱是人间永恒的主题!在不同的人眼里,爱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篇课文,体会其中与众不同而又感人至深的'爱。

  2.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茉莉有什么特点?爱怎么能像茉莉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二、认读感知、初步理解

  1.自学课文。

  要求:

  (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2.检查交流。

  (1)出示生字词检查认读

  茉莉掏出谎话叮嘱光泽静谧洗漱眸子胳膊嗔怪

  莫名其妙平淡无奇

  一本正经蹑手蹑脚

  (2)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叮嘱:爸爸叮嘱我什么?一遍两遍是不是叮嘱?爸爸会怎样叮嘱?生活中的你有没有受到别人的叮嘱?(联系生活与展开想象相结合理解词语)

  “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需要教师对教材深入地钻研,灵活地把握]

  3.梳理概括。

  这篇课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要求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意思。)

  三、巩固生字,描红临写

  1.练读词语

  2.趣味记字

  (1)温柔的手――打一字(揉)

  (2)有心不平静,有话不可信――打一字(荒)

  3.描红临写

  要点提示:茉莉(上下结构,上小下大);掏、谎、叮、泽、缕、揉、哦(左小右大)

  四、布置作业

  1.写好生字,记住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感受茉莉

  1.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茉莉?每一次写茉莉分别带给人什么感受?

  2.学生读书、交流,出示词语:

  平淡无奇洁白纯净诗意弥漫缕缕幽香袅袅3.在作者眼里,茉莉开始是平淡无奇的,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茉莉变得洁白纯净、富有诗意、散发出缕缕幽香,还袅袅地钻进了心中。为什么呢?

  二、精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爸爸**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要求同学们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2.要求:自读课文,标出能表现细节的词句,在旁边空白处写上自己的感受。

  三、师生合作,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交流内容:从哪些细节,那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交流方式: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读一读,然后表述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

  2.班级交流(预设)。

  (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引导1:在妈妈心里,生病与爸爸吃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

  引导2:“爸爸直奔医院”,从“直奔”这个词读出了什么?练习读。

  小结:平凡的小事、普通的饺子、美丽的谎言却系着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真情,爱,如茉莉。

  (2)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引导1: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引导2: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这些问题在指导朗读中相机引导)

  引导3: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妈妈恬静的微笑、爸爸紧握住**的手,不正像盛开的茉莉吗?作者似乎闻到了生命的芬芳。

  (3)“似乎是我惊醒了爸爸。他……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和“爸爸去洗漱……爱如茉莉”。引导1: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感悟内心。

  引导2:联系当时情景、抓住提示语指导朗读。

  引导3:分角色朗读。

  引导4: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的爱;“爱”温暖人们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四、归纳提炼,诵读积累

  1.朗读全文,整体回归。

  2.出示小诗,练习诵读。

  爱是妈妈劳作的身影,

  爱是妈妈羞红的脸,

  爱是对亲人的片片思念,

  爱是费尽心思编织的美丽谎言。

  爱是轻轻的叮嘱,

  爱是心情的坦然,

  爱是亲密的牵手,

  爱是阳光的恬淡。

  爱是真诚理解,

  爱是沟通无限,

  爱是会心一笑,

  爱是温情款款。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清幽香远。

  (1)读一读,背一背。

  (2)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想一想,议一议,把你或他人眼中的真爱记录下来。

微课的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种不同的山体部位。

  二、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陡崖、鞍部等山体部位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识别五种不同山体部位;

  2、区别山谷、山脊。

  五、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二)授课:

  教师拿出模型,与同学一起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同学通过观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帮助学生得出规律,识别山谷、山脊;联系瀑布的形成,强调河流的形成部位。

  (三)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

  一、教师自评:

  《地形图判读》这一节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以自制模型为载体,以海拔的认识——等高线图的判读——山地部位名称作为教学主线,较好地演示了等高线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知识,使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较好地强调了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获取知识。 但是在帮助学生辨析山谷和山脊时,我比较着急,留给学生观察思考的时间较少,这对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有些困惑;还有如果语言的表达能更简短精确、风趣幽默,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还要继续努力。

  二、学生反馈:

  教师语言通俗易懂,教态亲切自然;教学用的模型直观、形象、生动,让我们似乎身临其境,并且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也是依照模型绘制的,让人一看就明白。

  三、同行点评:

  1、备课充分,教材处理得当,教学目标清晰、科学性强,教学重、难点突出。

  2、运用自制模型并结合小黑板,形象直观地呈现教学内容。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微课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2、难点:课文的感情朗读、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具准备】

  鱼缸、金鱼、课件。

  【课前预习问题】

  1、课文讲了谁的事?

  2、课文说的是什么事?

  3、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过程】

  一、初读设疑,激发兴趣

  1、今天俺们学习第13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13、动手做做看

  2、检查预习:

  ①课文讲了谁的事?板书(朗志万和伊琳娜)随机教同学字。

  师追问:“你能通过自身的学习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两个人物吗?”

  ②师:法国科学家朗志万喜欢给小朋友提一些有趣的问题,今天他的问题又会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用波浪线勾出他提的问题,并读一读。(指名同学学着科学家朗志万的样子来问一问。)

  3、有没有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呢?

  二、动手实验,解决疑问

  1、师:看来同学们的看法不一,同学们说得好,百说不如一做,俺们做做实验来看看结果,怎么样?

  师做实验:(把一玻璃杯放在高凳上,再当场装满水)让一名同学把鱼缸里的金鱼轻轻放入杯中,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结果。

  2、师:通过实验,俺们发现结果是──

  3、师:做了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受?

  三、回归课文,感情朗读

  1、伊琳娜和俺们做了同样的实验,请同学们找到她做完实验后对朗志万说的话,想想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呢?

  师:谁来说说自身的体会,并读给大家听?(生气的语气、质问的语气、急匆匆的感觉)

  师:他们的体会各不相同,也读出了自身心中的独特感受,让俺们像他们一样,读读这句话,读出自身的体会。

  2、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俺也想加入你们的'行列,和你们合作读好这篇课文,你们愿意吗?(师生合作读课文)

  师:法国科学家朗志万有一天给小朋友们提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师:一个小朋友毫不犹豫地说──

  师:另一个小朋友肯定的说──

  师:伊琳娜觉得他们说得都不对,于是回去问妈妈,妈妈鼓励她说──

  师:伊琳娜做了实验,觉得朗志万说的不对,她找到朗志万,大声质问他说──

  师: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说──

  四、质疑过渡,深化认知

  1、师:伊琳娜原来不是很生气的吗,为什么听了朗志万的话,又高兴的笑了?(引导同学练读科学家说的话,了解他这样做的用意,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质疑,注重实践,不要迷信权威。)(师板书: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2、想一想,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以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五、联系生活,以知导行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人(板书)都会对俺们表达自身的观点或看法,这时候,你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生谈自身在生活中遇到的事)

  师:(总结)看来,其他人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俺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听到他人表达自身意见时,要通过自身的考虑去判断,敢于大胆质疑,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要动手做做看。把心中的问号变成经过实践解决后的大大的感叹号!(完成板书)

  师:让俺们一起再读读课文中朗志万对伊琳娜说的话,相信你一定有了新的感受。

  六、静思名言,深化认知

  师:在本节课将结束的时候,老师送给大家一句俺国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名言:“实践出真知。”(师出示名言)希望你们永远记住它,让它指引你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漫游!齐读。

  七、延伸课外,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师:这节课就要结束了,可俺们实践活动却永远不会结束。老师这里有两个论断,假如你们心中有疑问,希望你们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其一去探究。相信你们都会胜利!

  师出示两个论断:

  1、鸟多的是,是不会灭绝的。

  2、鱼靠尾巴在水里游动。

  附板书:

  13、动手做做看

  朗志万伊琳娜

  ?想、做

  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微课的教学设计8

  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上会演绎出不同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而不同的教学设计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演绎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声声慢》这一课的教学,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单元解读

  《声声慢》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即“笔落惊风雨”专题,这个专题重点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形态之一二,所选皆为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分为三个板块,《声声慢》所在的“词别是一家”板块选择了四首婉约派词作,代表着一代文学之盛的宋词,或蕴藉含蓄,典雅秾丽,或疏放恣肆,酣畅淋漓,使我们为之情志向往。本专题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词的能力。欣赏诗词要在反复的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和诗句中蕴含的感情。

  2、课文特点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名篇之一,写词人历遭国破家亡劫难后的愁苦悲戚,是词人情感历程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苦难的象征。李清照作为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和内心世界为主,善于选取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起居环境、行动、细节来展现自我的内心世界——她独有的寂寞心境。其艺术表现方式是独特的,视角和笔触比男性词人更为敏感与细腻,而《声声慢》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作

  二、学情分析(包括三维目标整合及重难点确立)

  1、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与众不同的学科,它时时震撼学生的内心,常常牵动学生的真情,而三维目标的整合正是这样一个发挥教育功能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个活动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传授新知识时,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接教学对策。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接触过部分唐宋词,当时的学习要求只是读一读,背一背,了解大意,体会情感而已。进入高中阶段,这种要求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篇作品、某一位作家,而要把他们放在整个宋词的发展脉络中观照、比较他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

  鉴赏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高一的学生心理上摆脱了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可塑性极强。

  2、三维目标:根据学情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结合本词的特点,我确立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解读意象,品味意境,赏析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觉感知——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3)情感目标: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

  3、教学重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感受“闲愁”与“丢家弃国之愁”的区别,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2)教学难点:这首词选择的意象很符合传统的审美视角,挖掘词中意象的丰富而又复杂的内涵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教师教法

  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教育实践也证明,学生对学习本身、对学习科目有兴趣,符合他的`由活动动机产生的认识倾向,就可以激发他的学习积极性,推动他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作为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首先使用的方法应是诵读法。

  ①诵读感悟法。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郁,作为教师的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教师可以做示范背诵,在诵读中体验女词人孤凄愁绝的情感。让学生在诵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在诵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

  ②自主合作探究法。

  结合学讲计划,结合导学案的“问题导学,互助探究”的模式,让学生分成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启发。

  在教学中设计有有梯度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

  ③比较分析法。

  通过与《一剪梅》的比较阅读,让学生在多诵读、多分析、多联系比较中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本词的艺术特色。

  ④多媒体“情境法”。

  通过多媒体和mp3的展示,借助图片、音乐等教学手段,营造一种情境,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构想:以对联“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贯穿全文,结合词人生平大事,比照前期代表作《一剪梅》中的愁,通过意象的解读领会此词的“愁”的内涵。

  四、学生学法:

  有人说,课堂好比战场,教师是统帅,学生是士兵,统帅要指导士兵怎样去打仗,但是,去打仗的是士兵,所以,士兵如何领会统帅的战术,尤为关键。学生的学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相长,鉴于教师的教法,学生可采取如下的学法。

  1、诵读法。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让文字发出丁丁咚咚的有如天籁般的音乐声响,是一件美妙无比的事情,让学生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可以使难以理解的文字变为易懂的,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能力,从而感染学生,使他们更进一步的接受美的熏陶。

  2、圈点法:不懂笔墨不读书,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课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要学生学会圈划并批注,勾出疑难及哲理名句。

  3、讨论法:让学生在交流中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经历生疑、矛盾、挣扎、释惑的学习乐趣。

  4、练习法: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结合导学案的练习,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关键在一个“精”字。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现在我们先来听一段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这首歌的歌词化用了哪位词人的哪首词?(李清照《一剪梅》)那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中,李清照的情绪若用一个字概括,是何字?(愁)如果在这个愁字前面加上定语的话,应是怎样一种愁?(闲愁,闺愁)在李清照前期的代表作《一剪梅》中,表现的是一种闲愁、闺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后期的代表作《声声慢》,看看写的又是什么愁?(板书:声声慢,李清照)

  设计意图: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气氛,让学生更易融入到词的意境当中,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的情感。

  2、朗读训练,初步感知。以朗诵为起点,在与录音的对比中寻找突破。通过学生齐读、录音朗读、个人朗读等形式,熟悉文本和领会情感。引导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和轻重读音,注意感受朗读中的情感基调——哀婉凄凉。

  都说“一般愁字别样情”,多愁善感的诗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千般浓、万般深的“愁”该怎样抒发呢?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明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通过这句,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愁情。这次第,是指什么时候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的生平,去了解她写此词时的情形。(展示李清照生平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年,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8月18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奔波。

  1131年:寄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李清照写此词时是1151年,由上表中可知是在经历了一些什么境遇下写此词的?(国家灭亡,失去丈夫,颠沛流离)正是在此情形下,词人在《声声慢》中写下了自己的愁思。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内容,引导学生注意语调、节奏和音乐的烘托,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3、鉴赏意象,体验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这样写到:“语文教学应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请问作者在词中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她的愁。自渎课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为什么是淡酒?(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酒的诗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由此我们可知酒是“愁”的象征。

  “怎敌他晚来风急。”这里的风是什么季节的风?(秋风)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风指秋风的诗句?

  (秋风秋雨愁煞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由此我们可知秋风能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为什么是“旧时相识”?(大雁从北飞到南方的,词人也是由北向南来的;而且鸿雁曾经为她和丈夫穿过书信。)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雁的诗句以及其他诗人作品中含雁的诗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由此我们可知过雁象征离愁。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请同学们回忆出词人以前的作品中出现过黄花的诗句?“黄花”一般喻指什么呢?(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对于满地黄花堆积,你们怎么理解?(花开得盛:花凋谢在地。理解为花开之盛则是以乐景哀情反衬;理解为花凋谢在地则是以花喻人正衬,写出词人的凄苦忧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梧桐的诗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温庭筠《更漏子》)

  由此我们可知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含雨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由此我们可知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

  在完成该词的教学重点目标上,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就自己最有感触的意象进行交流,在这一环节主要安排与作者的另一首词《一剪梅》的比较阅读。

  对比阅读。现在我们来看看《一剪梅》和《声声慢》这两首词中,哪些信息是共同的?哪些信息又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之下内涵都一样吗?

  相同的信息A雁“雁”这意象带有何意?两首词分别用了哪个动词写它?

  B花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c独两首词所代表的内涵相同吗? D愁

  不同的信息A月与梧桐、细雨B酒

  这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异同?

  明确:同:愁。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声声慢》中的愁我这样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过雁、满地黄花、淡酒、梧桐更兼细雨,这些意象共同的特点是惨淡,通过它们,我们能领会到词人的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板书: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

  设计意图:通过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风格和不同情感。通过对不同意象的解读,使学生明白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情感的变化。通过“深入探究——情感提升”逐层深入地鉴赏诗歌。

  4、学生朗读,具体体会语言特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提问:七组叠词分别写什么?寻觅什么?结果怎么样?仔细体会这一句的语言特点。

  “寻寻觅觅”,李清照在寻觅什么?她当时的境况怎样?(当时李清照的境况时国破家亡、夫死,自己颠沛流离。她可能在寻觅往昔欢乐的岁月,流亡前的他太平生活,还有丈夫在世时的爱情等等,但却又不知道去哪里寻找。从神态入笔写出了她的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诗人寻找到曾经的快乐、幸福了吗?冷冷清清是指哪里冷清?(寻觅的结果不但没寻回失去的东西,环境的冷清反而让人的心境更添寂寞冷清。从环境上起笔,写环境之冷清。)

  “凄凄惨惨戚戚”,诗人最后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凄苦无告。从心境落笔,写内心之凄怆。)

  开头这14个叠词奠定了全词哀婉凄凉的感情基调。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体验、语言品味、引导学生体会本词语言的凄美,认识词中意象的特定内涵,初步掌握诗词欣赏方法。

  5、提炼信息,概括手法。

  提问: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感情的?——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得艺术手法。

  纵览该词可知,通篇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愁绪。是的,她的国愁,家愁还有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凭借着自己极高的艺术天赋将漫天愁绪抽丝剥茧,然后进行细细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无穷的词作珍品。

  设计意图:关于该词艺术手法的知识点,已经在鉴赏意象的环节中散落在教学过程中,在这里提炼信息既考察了学生听课的效果,又培养了学生提炼信息的能力。

  6、总结巩固。通过对比,我们清晰看到了词人早晚期词作迥然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个人遭遇和文学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抓住词中所选择的意象,在这些意象背后,我们看见了一个一生都被“愁”所困的女词人,“愁”是她作品的主调。早年的“愁”是“闺怨”、“离愁”、“相思之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晚年的“愁”则是在经理了颠沛之苦、丧夫之痛、亡国之恨之后的“欲说还休”的愁,是一种沉甸甸的深沉的愁。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明白词人早晚期词作风格的差异,理解了“愁”的丰富内涵。

  7、课堂小结:从《一剪梅》到《声声慢》,相隔将近半个世纪。同半世漂泊感生平样写愁,内涵却不尽相同。真是“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板书: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她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世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最后,让我们跟录音一起朗读,在诵读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8、探究性作业: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不同含义。

  设计意图: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作业设计可以呈现多元化的形式,探究性作业的形式符合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综合素质。

  亡国之痛

  声声慢李清照沦落之苦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

  孀居之悲

  风急断虹收。孤鹜摇摇下荻洲。醉帽尽从吹落去,飕飕。幸有黄花插满头。君唱我当酬。千里湖山照眼秋。不见故人思故国,休休。一阕清歌听解愁。《南乡子·风急断虹收》年代:宋作者:王之道

  风急雁声高,露冷蛩吟切。枕剩衾寒不耐烦,长是伤离别。望得眼儿穿,巴得心头热。且喜重阳节又来,黄菊花先发。

  蝶恋花·急水浮萍风里絮》年代:宋作者:吴礼之

  急水浮萍风里絮。恰似人情,恩爱无凭据。去便不来来便去。到头毕竟成轻负。帘卷春山朝又暮。莺燕空忙,不念花无主。心事万千谁与诉。断云零雨知何处。

微课的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课时主要学习数字6-10的英语表达法。

  2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学生已有的对数字的认知水平为one—five;本节课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数字six—ten.要求学生能听说认读数字1-10;能听懂Let's do里的指示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2)能力目标:拓展学生对数字的应用,感受数字在生活中存在的广泛性与重要性;通过一系列任务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思维、大胆实践、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和精神。

  (4)策略目标:鼓励学生积极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和策略,自主获取信息,主动交际,分享交流;延伸数字教学,透过数字找规律,

  3.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数字6,7,8,9,10的认读;

  (2)教学难点:如何结合实际生活,创设大量真实、生动的'语言环境,拓展学生对数字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字在生活中广泛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否让学生学以致用是本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4教学方法:情境探究法;任务探究法;讨论法;

  5.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图片、单词卡片、实物

  二、教学过程

  Step 1:猜一猜。Boys and girls,let’s guess what youcan many bags? many cats? many gifts? many cakes? Nine..How many monkeys? 2:兴运大转盘。教师播放PPT,反复点击鼠标,指针停下,师生读数字单词。练习所学新单词。

  Step 3:计算下列算式,用英语说出数字单词。

  (1)三根香蕉+四个香蕉=

  (2)二个草莓+六个草莓=

  (3)one+nine=

  (4)two+six=

  Step4:读出下列长数字。(播放课件,请学生快速认读电话号码)***

  Step5教师出示自己的电话号和QQ号,师生齐读(This is my phone number:***This is my QQ number:。小组活动,四人一组,说出自己家长的电话号,和QQ号,教师检查2-3名学生。

  Step6读算式,说答案。 + four =__________ ÷ three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nine + three =_____________ 5.________-one = six × four =_______________ + one= _______ ÷ two =__________

微课的教学设计10

  一、活动目的

  本届微课大赛宗旨在通过微课课程的一系列培训、制作和比赛等活动,探索教师成长的新途径,构建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帮助教师迅速转变教育教学行为,适应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我校教学改革,神话高效课堂建设,不断提升我校的`办学规格。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微课大赛,进一步推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2、提高教师制作和运用微课的兴趣和能力。

  3、创新教师培训形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教师教学经验交流,进一步丰富学校生成性数字资源库。

  三、组织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全校教师

  四、竞赛内容及要求:

  “微课”是指视频为主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用于帮助其他教师改进课堂教学、促进专业发展。参赛教师应依据学科《课程标准》为基本内容依据,结合当前的课堂教学方向,自选内容,精心备课,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及设备,设计课程。

  (一)微课视频制作要求

  1、录制成时长在5—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

  2、图像清晰稳定、构图合理、声音清楚,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格式为AVI;

  3、视频片头显示学科、课题、作者,主要教学环节有字幕提示。视频内容根据具体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根据实际需要,视频中可插入动画等媒体形式。

  (二)参赛人员

  在职在岗教师

  (三)比赛时间

  教师自行进行制作,作品送评截止时间:20xx年6月

  (四)作品报送方式

  教师将制作完成的微课,分别通过QQ或者U盘传给潘远俊老师。

  (五)评奖方式

  学校组建评委小组,设立一、二、三等奖。

微课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习得体、贴切地说好比喻句。

  2、在活动中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结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3、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学会说好比喻句。教学难点: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学会说好比喻句。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2、彩虹挂在雨后的天空。

  同学们,这两个句子,你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

  二、深入探究

  1、是的,像第一句这样的句子可以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将这样的句子称为比喻句。

  比喻,俗称打比方。简单点说,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

  它是利用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来进行说明或描写。

  2、练习: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这个句子写了哪两样事物?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寻找共同点:月儿和小船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它们有共同之处,都是弯弯的,而且两头尖。所以这个句子是比喻句。

  3、一般来说,一个比喻句包括三个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通常把被比的事物叫作本体,把拿来作比的事物叫作喻体,把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词叫作比喻词。

  4、练习:

  (1)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这个句子中的本体、喻体、比喻词各是什么?

  这个句子中的本体是弯弯的月儿,喻体是小船,比喻词是像。

  (2)孔雀那美丽的尾巴抖动着,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这句话中的本体是xx,喻体是xx,比喻词是xx。

  (3)判断下面两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并说出理由。

  a、妹妹急得像要哭了。

  b、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

  分析:妹妹急得像要哭了。这个句子的比喻词是像,本体是妹妹,但没有喻体,所以不是比喻句。

  分析: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应该是不同类别的,而这个句子中小女孩和妈妈是同一个类别的,都是人,不构成比喻句。

  三、小结

  通过比较,我们应该更清楚地明确比喻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1)句中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

  (2)句中的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微课的教学设计12

  学习目标:

  1、从具体的文字中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尝试运用。

  2、通过《狼王梦》第三章语言实践(第81页—83页),加深对细节描写的理解;

  3、运用到写作实践中。

  导语:

  现状分析:作文写不长,不会写怎么办?作文总是乱写,七拼八凑的怎么办?为什么会这样呢?

  分析:

一、和孩子写作态度有关;

  二、当然是孩子真的不会写,还没掌握一些写作技巧。

  总结:作文要想写得好,细节描写不能少。

  各种感官来写景,方能惟妙又惟肖。

  事情经过精细准,一招一式要写到。

  人物刻画要形象,神动心语和外貌。

  第一课时怎样进行细节描写

  1、描写上讲台发言

  A、我坐在椅子上,想了又想,心里很紧张,犹豫了很久,终于走上了讲台……

  B、我坐在椅子上,双脚发抖,手也冰凉冰凉的,这使我感到很不舒服,不停地在椅子上挪动……又有两位同学上去改答案了,教室里出奇地安静。到底上不上去呢?我心里像揣了只小兔,怦怦地跳着。我又把脚伸直了压了压,几次想冲上去,可我能对班里权威人物的答案提出异议吗?我再一次在草稿纸上认真地计算了一遍,似乎真的找不出什么错误了。于是,心一横,“呼”地站起来,跺跺脚,对着手哈了几口气,迈离了座位…… ——摘自《脱下自卑的外衣》

  2、描写淑女的吃相

  A、她端起碗,挑了几根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嘴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原文)

  B、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挑了几缕菜叶,慢慢地送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樱桃小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嚼着食物,还不停地用餐巾纸擦拭唇角的余油。(改文)

  3、描写粗汉的吃相

  A、他见菜齐后,便提起筷,端起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合着饭往嘴里送。又掺和了汤水,撑的两腮鼓鼓的。(原文)

  B、他见菜端齐后,便忙提起筷,端起大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合着饭呼呼地往嘴里送。又掺和了汤水,撑的两腮鼓鼓的,还有一粒米粒挂在嘴角上。(改文)

  4、把握动作描写的方法——具体写出动作的过程

  A、那天,他在雪地里罩住了一只小鸟。

  B、他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捧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A、《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艰难地穿过铁道。

  B、《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5、摄取细小传神的动词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最能反映其内心活动、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

  比如有些同学在不自然的时候会反复地搓手,或者搔头皮,写文章时如能将这些运用进去,就是很好的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写孔乙己买酒时“排出九文大钱”,只一个“排”字就表现出了孔乙己底层文人讲面子、好显摆、穷酸迂腐的个性。

  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吃力地爬月台时的动作描写,让每个读者都感动不已。例如《药》中:“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便点上灯笼,吹熄灯盏,走向里屋子去了。”这一连串动作的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华老栓开的是小茶馆,积攒一包洋钱不容易,因此收藏也就特别小心,以至于华大妈要“掏”上半天!老栓“接”、“抖抖”地“装”、不放心地“按”,生动表现了在社会最地层的市民生活的艰辛。

  第二课时把握外貌描写的方法描写外貌

  不一定要像工笔画一样,面面俱到,对人物的神态描写也要着眼于某一细小的特点,这样才能鲜明地展现人物形象。

  魏巍在《我的老师》中描写外貌时,只一句“右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就写出了蔡芸芝先生的美丽。

  鲁迅在《祝福》中表现沦为乞丐后精神麻木的祥林嫂的神态时这样写道:“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实在是“画龙点睛”的绝妙之笔。

  描摹神态时应注意:要仔细观察人物外貌神态的细微变化;人物的外貌神态描写应为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服务;外貌神态描写应结合在人物行为或语言叙述中,以增强其表现力。

  1、步步追问法

  如:“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我们就可以问“是怎样的银元?”“谁的银元?”“银元是谁弄掉的?”“银元怎样掉到地上?”“掉下地以后发生什么事情?”

  “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年龄不大,长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范句: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2、想象延伸法

  上面追问的实际情况如何?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了解到,但在制作时,你不可能凡事都能亲自演示一番,实际状态只能联想和想像,使其合情合理,这个过程我们又给它取名为想像延伸法。

  3、局部细写法

  写人时,要使文章具体形象,仅有上面两种方法,还是不够全面的,比如,描写人物肖像时,还得对人的某一部位、某个方面进行精细描绘,我们又把这种方法叫做局部细写法。

  我们将以上三点归纳为:

  具体形象=步步追问+想像延伸+局部细写。

  第三课时用以下几种方式修改

  例:语文课开始了,老师把批好的试卷发了下来。在拿到试卷之前,我紧张得要命,就怕自己考砸了。试卷拿到手以后,我一看不及格,很是伤心。

  (1)内心独白

  我不停地在心里念叨:“阿弥陀佛,上帝啊,保佑我吧!我再也不听单放机,不看电视,不打游戏机了。唉!都怪我自己,老想着打游戏机,考试前一天还趁父母不在家跑出去打。老师啊,发发慈悲,我以后上课一定好好听讲,千万别让我不及格啊!老爸呀,手下留情吧,我以后学习一定用心呀!”

  (2)梦境幻觉

  我好像看见满试卷鲜红的叉组成一张巨大的网向我卷来,使我不得动弹,不能呼吸。我又仿佛看到了老师满面的怒容,仿佛听到了父母悲伤的叹息声和旁人的嘲笑声。

  (3)利用环境景物衬托人物心理

  天阴沉沉的,不时刮来阵阵冷风。风刮到我身上,我就不由自主地打颤。教室里静悄悄的,只听见“沙沙”的发试卷的声音,“哗啦!”一个同学不小心把书碰到了地下,我的心随之猛跳了一下。同桌的试卷已发下来了,72分,看着同桌哭丧的脸,我不由得心里直打鼓。

  (4)神情肖像、动作语言行动式

  试卷静静地反躺在桌上。我用有点颤抖的手去掀试卷,一个鲜红的“4”字映入我的眼帘,我的手一抖,试卷又合上了。我一咬牙,把手伸到试卷底下,用力一翻,随着“啪”的一声,我看到了我的分数──48,“唉”,可怜的“48”,我瘫在了桌上。

微课的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第一课时-------认识整时(84-85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钟面,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整时。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时间、遵守时间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

  教学媒体:课件,学具钟。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对整时的认识,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学生对时针和分针的整体认识还不太习惯,重点放在通过观察时针和分针来判断所表示的时刻。数学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要把数学知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导入到实践活动整个环节都与学生的日常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而且根据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动手、比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学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达到教学要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1、师导言: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预设生齐说:喜欢)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请你们来猜一猜.课件显示谜面:嘀嗒嘀嗒当当当,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师:谁猜到了这是什么生可能说:闹钟,师可引导说: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自主探究

  1.认识钟面。

  (1)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钟(课件出示),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

  (2)学生反馈交流结果。引导学生说出钟面上一共的12个数,还有长短不同的指针。

  (3)边出示课件,边小结:通过同学们的观察,我们发现了钟面上一共有12个数,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还有2根指针,又短又粗的──时针;又长又细的──分针;。 (4)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指一指,并告诉同桌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

  2.认识整时。

  (1)屏幕上出示主题图。

  师:请小朋友观察,看看小闹钟叫醒小女孩的时间是几时?生说。

  (2)你能说出下面钟表上的时间吗?

  (3)引导学生观察12时、4时、6时,观察讨论:这三个钟面的分针和时针分别所指的数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回答:12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12;4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4;6时的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6。学生也可能回答: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从1到12的任何一个数,指向几就是几时。

  (4)教师小结:在钟面上,当分针指向12的时候,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5)讲述电子表表示法

  三、开心练习

  1、课件显示3个钟面,学生回答:8时,8:00;3时,3:00,6时,6:00

  2.《小明快乐的一天》。师:“现在老师要带同学们去看看,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屏幕上出示课本92页插图。

  (1)师:“看第一幅图,小明什么时候?在做什么?并写出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2)小组间说说: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

  (3)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小明是怎样过快乐的一天的,并说出是什么时候?(如7时,是什么时候的7时。)

  (4)这样的一天一定会有很多收获的。那么你们的一天又是怎么安排的呢?

  同组的学生说说,然后指名说说。并教育学生要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作习习惯。

  四、课堂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一起认识了表示整时的时间,并学会了表示整时的时候,有两种表示方法,你学会了吗?)

微课的教学设计14

  【关键词】微课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xx)12B-0040-02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任何学习都必须在一定的学习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初中化学学习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准备,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一直是困扰高一化学教师的难题。高中化学教师到初中听课较少,不熟悉现行的初中教材和教法,衔接意识不强,甚至没有梳理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或者因高一化学教学时间紧,不能花费一到两个星期的时间专门复习初中化学知识等,导致学生初高中化学学习出现脱节和低效的现象。还有,处于高一的学生,面对环境的新旧临界点,也面对自身的心智发展的新旧临界点,需要寻找一些途径帮助学生克服他们学习的困境。

  微课是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重要资源。微课短小、内容精、情境化、便于应用等特点满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微课贴合了学生的兴趣,避免疲劳和乏味,可反复观看学习。如今,以微课为主的现代化教育方式正在我国迅速火起来。科学、有效地应用微课,可以帮助教师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值得探讨。在此,笔者尝试聚焦探讨,如何使用微课,助推化学教材知识内容、教学重难点的有效衔接;助推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衔接及其学生学习心理的有效衔接。

  一、微课的内涵及其有关研究

  在国内,20xx年广东佛山教育局胡铁生提出微课,并定义了微课的含义,20xx年再次丰富微课的内涵。胡铁生认为,微课又名微课程,它的主要载体是微型教学视频,是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他特别强调了微课的视频型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20xx年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焦建利教授认为,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

  近年来,黎加厚,张一春,郑小军,吴秉健等各地学者也都提出了微课的内涵,强调了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融合了多种数字资源。微课在我国研究发展的时间比较短,20xx年后知网上呈现的'有关微课的研究明显增多,研究者大多在研究如何设计微课内容,寻找开发微课的工具、软件,或者进行理论建构。有学者研究如何将微课融入高中的化学教学中,或者探讨微课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使用策略。有关如何使用微课进行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的文章很少,20xx年中学教师郑于艺在《地理教学》期刊上发表了《让微课为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润色》的文章,对探寻使用微课助推初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衔接的策略有借鉴意义。

  二、微课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的应用

  (一)理清知识内容的衔接点,找准微课切入点

  借助微课开展衔接教学,首先需要理清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初中的化学学习主要包括5个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高一化学必修模块提出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六个学习主题。初高中化学课程在内容设计,教学要求,编排体系上都有相应的衔接,但是高一必修化学的教学内容广度大,起点高,习题相对初中难度大。通过分析这些衔接点,找准切入点,再强化和铺垫,有效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

  比如,在教材的第一章“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的第1节,关于粗盐的提纯,与初中重点学习的溶解、过滤、蒸发衔接紧密,在此,可以以微课重现这些基本操作的过程,温故知新。同时,以此为线索,让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除去粗盐中含有的杂质CaCl2、MgCl2及硫酸盐等,深化过滤除杂知识。再比如,学习必修1第二章物质的分类时,以微课展示图书馆,超市等因为有序分类带来的方便性和重要性,避免教师讲解枯燥。同样,以微课对初中酸、碱、盐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从物质进行有序分类方便生活,过渡到对化学物质的分类,这些都是为了方便研究其性质,引导学生从分类法的高度用化学方程式表示CCO2H2CO3CaCO3和CaCaOCa(OH)2CaCO3的转化关系,从而强化了学生对酸、碱、盐的认识,领会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研究的重要性,为日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梳理知识衔接的重难点,建立微课资源库

  短小精悍的微课,集中几分钟的时间聚焦解决一个问题,丰富又灵活,可融合于课堂又可移动地学习,高效突破教学重难点。运用微课,可以浓缩初中知识关键点,整合教学资源。教师通过测试,教学经验积累等途径找准学生初中化学知识的盲点。针对知识盲点把握关键内容,包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及其易错点,组织语言讲解透彻,录制成微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或者从互联网上整合多方资源,形成知识关键点的微课资源库,呈现给学生。针对高中时间紧,无法使用长时间专门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复习的情况,可以尝试在每个章节中使用微课对衔接知识点进行铺垫,使用微课资源包,融入课堂,或者留给他们做移动性的随时性的自我充电,引导学生事先适当地复习和预习,实现初高中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平稳过渡,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微课资源包也可以融入课堂教学中,比如在初学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时,学生的障碍点往往是不记得元素的化合价,或者不会判断物质中元素的化合价,或者思维还停留在“得氧和失氧”的片面角度。此时,把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分析的过程和元素化合价记忆口诀以微课形式呈现,引导学生从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及时突破学生的认知障碍,也衔接了知识点,并使得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延伸。

  (三)分析学情,以微课助推学习方法的有效衔接

  初中化学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教材内容浅简,直观性和趣味性强,以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为主。高中教学内容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化学原理多,知识的难度深度加大,抽象思维为主。学习内容的变化,学习方法也跟随着转变才能适应学习内容的变化。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不只是内容的衔接,更需要解决学习方法的衔接。当前的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处在高一的学生,生理上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潜意识里普遍存在习惯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去对付高中的学习。生理、心理上微妙的变化,使得更多的高一学生碰到问题碍于颜面不敢于或者不愿意向教师或者同学请教。还有,学生处于求新求异求新奇的时期,手里的手机、iPad、平板电脑、MP4播放器是他们的挚爱,如何引导他们发挥这些信息设备的学习功能呢?

  微课发挥独特的魅力,使得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有效引导学生运用微课资源库自主掌握学习节奏,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点击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点,或者重点关注自己的学习盲点,反复琢磨,因时因地因需克服学习盲区,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激发他们主动分享学习的乐趣,提出问题,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在线提出疑惑,在QQ群或微信群中进行讨论,解决问题,收获成就感。教师从中及时地分析出学生在哪些知识的衔接上断链,或者及时反馈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采用微课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新手段引导学生在移动中学习和在线学习,促进学生比传统课堂更积极、投入地学习,在潜移默化中适应高中的学习,助推学生初高中学习方法的衔接。另外,教师把学生交流的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可以使得备课更有针对性,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做到以学定教,有效助推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总之,微课这种基于学科知识点而构建、生成的以视频为主的教学资源,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优势。微课为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注入了活力,是帮助学生迈进高中化学学习的关键性的第一步,为学生适应高中的学习,习得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提供资源。建议我们广大化学教师,以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为起点,集中集体智慧,开发微课资源,不断扩充、优化和综合利用微课,建立微课资源库进行分享,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汪金鑫.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7)

  [2]张晓菊.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论坛,20xx(13)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20xx(4)

  [4]郑于艺,黄志明.让微课为初高中地理衔接教学润色[J].地理教学,20xx(17)

  [5]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xx(0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xx年度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专项课题[20xxZJJ107]

微课的教学设计15

  微课设计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

  在微课的设计与制作中,“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微课以视频为载体,以网络为传播途径,是一种提供给学生自主观看、自主学习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微课的出现是教育资源建设之重心由助教向助学转变的重要契机。”。总体来说,微课的用途大致可以分为三类:①用于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供学生课外复习,查缺补漏;②用于翻转课堂,起教授新知的作用;③用于拓展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无论出于何种使用目的,都需要明确:第一,微课的使用对象是学生,不是老师;第二,微课的主要使用时间是课外,不是课内;第三,微课的使用地点一般在家里、宿舍,不是教室。因此,学生看不看、看多久,教师无法直接监控。作为一种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资源,微课要想达到理想的使用效果,必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有用和有趣,否则无法有效维持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微课设计的核心原则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偏离这个中心,微课就很可能重复“建设——闲置——浪费”的命运。

  在微课的设计中,“以学生为中心”有三层含义:

  1、在视听传播的设计上,要用学生的眼睛看画面,用学生的耳朵听声音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教师在制作微课时会习惯性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没有认真分析一下:学生需要看到什么?学生需要听到什么?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视听感受。

  首先,从内容上看,学生在微课中最需要得到的信息是知识、技能本身,他不需要看到完整的教学活动过程。因此,并非教学内容的一些因素和环节,如教师个人形象、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乃至学习竞赛等传统课堂教学环节,是完全可以省略的。微课不是课堂录像的微缩版,更加不是视频公开课、示范课、精品课。因此,微课不需要展示教学活动过程,只需要展示教学内容本身。

  其次,从画面和声音的'制作方面,要学会用学生的视角看画面,用学生的耳朵听声音。比如,在拍摄实验操作、乐器弹奏、手工制作、运动技巧等内容的镜头时,一定要从方便学生观察、模仿、学习的角度拍摄,顺着学生的视角采用俯拍、同侧拍等方式制作画面。画面要重点呈现学习内容,而不是呈现老师或者教学活动全景。同理,声音的制作要让学生听得清楚,感觉舒服,注意背景音乐可控等。

  2、在教学思路的设计上,要根据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

  一个好的微课,要善于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用学生看问题的思路来引领教学内容的组织。比如,问题解决思路就是一种常用的设计策略。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微课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疑惑点、困难点把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小问题,顺着学生的问题思路展开内容讲解,一步步引领学生深入学习。此外,还可以灵活使用归纳总结、联系对比、案例分析、逻辑推理等设计思路。总而言之,要善于分析教学对象的特点,按照学生的思维重组知识呈现顺序,真正做到在教学思路上“以学生为中心”。

  3、在心理感受上,要有面对面辅导的亲切自然感

  微课并非传统课堂教学搬家,也不是课堂授课的微缩版,它是一种能够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教学服务的资源和工具,这是微课区别于其他教学资源的重要特征之一。可汗学院的微课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是因为可汗学院的教学信息处理和呈现手段非常简单,仅仅利用了一个手写板。微课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熟练驾驭,在于教师充满人情味的耐心讲解,在于透过语言信号传递出来的亲和力、感染力。

  当前,很多老师在制作微课时容易忽视心理感受问题。教师在录制微课时不注意调整自己的感觉,还是停留在上集体课、公开课、示范课的场景,声音会不自觉地变得生硬、呆板、不自然,让人感觉像是大会发言或新闻广播。也有部分教师不习惯对着计算机讲课,找不到对人讲话的感觉,因此语音缺乏自然感、亲和力,无法在情感上传递出和谐的旋律。微课是供学生单独使用、反复观看的,要传递出与集体教学不一样的,一对一教学的亲切自然感,才能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增强微课的感染力。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是“我在你面前,我为你讲解”。有了这样的情感基调,微课的制作才容易取得成功。

【微课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微课教学设计08-19

物理微课教学设计10-07

地理微课教学设计05-24

微课教学设计优秀03-12

微课教学教学反思10-15

写字课教学设计08-25

练习课教学设计04-17

心理课的教学设计09-16

微课程教学设计11-30

字母组合ar 在单词中的发音微课教学设计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