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及案例

教学设计及案例

时间:2024-10-29 16:58:38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教学设计及案例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及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及案例

教学设计及案例1

  案例背景:

  本次课前,我们充分认真地进行讨论和修改,不断调整教案和思路设计,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同组的老师们提出的建议使我对这节课的考虑更加周全,甚至在细节方面也给予了帮助。经过几次修改后,我们最终确定了教学设计。从课前准备到课后总结,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的收获,同时也意识到了需要提升的地方。

  案例分析:

  《手提袋的设计》是五年级下册“设计与应用”教学领域的一节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

  1、知识与技能:了解设计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掌握手提袋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功能。学习手提袋的结构设计与制作方法,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制作出独特美观的手提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运用折叠、粘贴、裁剪等方法来展现自己的设计构思,体验手提袋制作的乐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愉快的实践中感受设计手提袋的趣味性,同时注重对生活中设计的关注,观察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运用折叠、粘贴、裁剪等方法来制作手提袋,难点在于手提袋开口的造型设计。所需准备的材料包括4k卡纸、彩色手工纸、双面胶、剪刀、打孔器、绳子等。

  在讲授新课环节,我给学生欣赏了不同样子的袋子,倡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来制作提袋,丰富了美术课堂资源。传统的美术课堂只讲高雅的纯艺术,而贴近生活的美术课堂则是打破这层束缚,融入社会那些不断创新的流行艺术、乡土艺术。我们要适应新课程改革,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就应该更好地考虑贴近生活的美术课堂教学。

  回想起上次的美术绘画比赛《未来科技画》,主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老师只是抽象地讲解给学生听,学生们完成情况较差,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然而,这一次我们在教学设计中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选择了与现代学生生活实际更为相关的元素。这些元素让学生们感到亲切,他们更愿意接触和探索,并且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发现共通之处。这为学生们大胆、热情的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案例反思: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将美术课程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在帮助他们美化生活的同时,让他们领悟到美术课的独特价值。通过本节课,我不仅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还取得了一些宝贵的收获。相信通过持续总结和反思,以及不断地努力学习,我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短板,并争取在教学中有所突破!

教学设计及案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应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体积活动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导入: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出示目标1、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应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体积活动的兴趣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会在方格图上用折线表示相应数量的多少和变化情况,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三、独立学习

  自学提示:

  1、自学课本第1

  26、127页例2,请你在127页图中画出韩国获得金牌情况的折线图。

  2、你知道什么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吗?

  3、回答127页图下四个问题。自学时间:6分钟

  四、展示讨论:3分钟

  和你的同桌探讨你的探究结果

  五、师生总结

  总结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六、练习7分钟

  内容:第128页“做一做”对改要求:

  细致批改,将你发现的问题在全班交流。

  七、堂清、对改2分钟

  组长检查对“做一做”的修改情况,进行指正。

  八、盘点收获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缺失?

  九、统计各小组得分,表扬优秀小组。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及案例3

  随着科技教育的发展,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传统教学媒体无与伦比的作用。在幼儿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使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教学方式更更加灵活有效,将是我们广大幼教工作者共同研究和关心的问题。笔者根据个人的经验,谈一谈在幼儿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的粗浅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在幼儿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于多媒体能将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进行有机组合,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因而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大班散文诗欣赏《秋天的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同时背景音乐《秋日私语》轻轻地响起,雨滴嗒滴嗒地从天空中下来,秋天的大门徐徐打开,一朵朵的菊花盛开了、银杏变黄了、枫叶变红了、果子成熟了??,在这种诗情画意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地把所听、所看的秋天告诉大家,较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运用多媒体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过程。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幼儿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对具体、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理解。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设计及案例4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大家找到青岛了吗?瞧,那是个很漂亮的城市(课件出示青岛城市漂亮风景),同学们去过青岛吗?你们想知道那儿的降水情况吗?请看屏幕。

  二、学习新知。

  1、复习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课件出示青岛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了解信息。

  提问:这是一幅——(折线统计图),根据这张图,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你能根据图中折线的整体形态,说说青岛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吗?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作用?(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也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课件出示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谈话导入,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件出示两张分开的折线统计图,师提问:看了这两张折线统计图,如果要比较这两个城市20xx年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你打算怎么办?像这样把两张折线统计图分着进行比较,你们觉得方便吗?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把两幅统计图合并在一起。)

  师:对,如果要把这两张折线统计图中的内容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把这两张折线统计图合并在一起,比较方便。

  课件出示青岛市、昆明市20xx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师指出这是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3、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找出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不同的地方。有两条折线;右上角必须要有表示两个城市的图例。

  (2)比较两个城市每月的降水量。

  找:在图中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和相差最少的月份。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

  指出:如果出现两个组点的距离差不多,还需要算一算。(同桌一起算)验证找出“降水量相差最多的月份”和“降水量相差最少的月份”的`正确性。

  (3)感悟图中的其他信息。

  全年降水量:(独立计算,班级交流)青岛市全年降水量811毫米,昆明市全年降水量833毫米。(悟:相差不大。)

  月平均降水量:(学生说算式,教师计算器计算)青岛市月平均降水量约67、6毫米,昆明市月平均降水量约69、4毫米。(悟:相差不大。)

  变化情况不同:(学生交流变化情况,教师概括总结)青岛市的降水量是一个从少到多或从多到少的过程;昆明市降水量偏多或偏少。

  (4)你觉得复式折线统计图与以前所学的折线图相比,又有优点呢?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三、自主探索,巩固深化。

  除了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可以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某个城市的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变化情况等等。它在我们生活中非常有用!

  1、完成“练一练”:让我们来了解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

  (1)学生看图理解。

  (2)组织全班交流:

  ①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②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3)提问:

  ①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在6—9岁,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长要快,10—12岁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过了男生。)

  ②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比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么样?

  ③教育低于平均身高的学生:不挑食,使营养均衡,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一起来看看北京市20xx年4月份一周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1)指明读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

  第一,可以怎样确定表示每个数据的点的位置?

  第二,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指名学生口答问题,并展示学生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提问: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①统计时间;②图例;③描点、标数;④连线。)

  (5)提醒学生:完成复式统计图时,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同样,要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

  (6)媒体出示折线统计图: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7)看图回答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①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②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③回答上面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教学设计及案例5

  案例教学是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在激发学习兴趣、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熏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民事权利知多少》一课是八年级上册人民版教材的内容,在对这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

  一、运用案例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这样一个案例:农民赵某买了一台农用三轮车,将其租给邻居老李使用,每年收取租金20xx元。不料老李私自将车卖掉,谎称车被偷走,为此两人争吵不休。针对此案例提出两个问题供学生讨论:

  (1)你如何看待老李的这种行为?

  (2)如果你是老赵,你该怎么做?通过讨论得出:老李不具备这辆车的所有权,不能擅自将车卖掉。从而导出要讲授的第一个大问

  题——我们享有财产权。

  二、运用案例讲授新课

  法律常识部分的知识抽象、枯燥,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果在教学中,多补充些有情节、有悬念、有血有肉、有名有姓、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案例,往往能吸引学生,变枯燥为生动,变空洞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

  首先,为了讲清财产所有权的含义,我充分利用教材的案例《被扣押的自行车》进行详细的分析:

  (1)你如何评价看车大爷的言行?

  (2)看车大爷为什么不能扣押顾然的自行车?

  (3)如果你是顾然,你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分析,学生对什么是财产所有权就能轻松地理解和掌握。

  其次,为了讲清肖像权的含义,我充分利用教材的案例《我什么时候拍广告了?》进行分析:

  (1)结合案例说说厂家和广告制作商侵犯了王瑶瑶的什么权利,为什么?

  (2)这种做法给瑶瑶带来了什么影响?

  (3)你认为瑶瑶的父亲该怎样替女儿维权?通过分析,学生对什么是肖像权以及侵犯肖像权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了清晰的认识。

  三、运用案例巩固新知

  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出示案例:某市某饮料厂举行展销会,与电视台商定对展销会进行现场录像,制成40秒的广告,每周播放两次,持续两个月,厂家付电视台人民币1万元。厂家还与市第一小学约定,由学校组织40名小学生在展销会上吹小号奏乐,届时有电视台在现场录像,并根据摄像制作广告。厂家给学校支付3000元的报酬费。展销会如期举行,电视台和学校各自履行了与厂家的.约定。(40名小学生及其家长均不知此事)通过此案例加深学生对公民肖像权的理解及应用。

  整个教学环节,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乏味的陈述,通过案例情节的逐步展开、内容的循序渐进,在期待和思考中,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使知识得到了落实,能力得到了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了熏陶。

教学设计及案例6

  【识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认识“蜻、蜓、蝴、蚯”等11个带有虫字旁的生字和“展、运、网”3个生

  字。引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正确、整齐、规范书写“蚂、蚁、前、空、房、网”6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儿歌

  3.认识并了解夏天一些小动物的生活,体会小动物给夏天带来的情趣,使学生

  产生好奇,愿意观察、了解大自然。课前准备

  课件、复合图、词卡、字卡、动物图片、小信箱、信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这画上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那请你讲讲你喜欢的夏天景色。

  出示暗藏6种小动物的夏季风景图(即复合图)。

  2.一些同样喜欢夏天的小精灵藏在图中,给夏天增添了更多的快乐,快找找吧!

  说说你在哪儿找到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儿歌,用“——”划出藏在儿歌里的这些小动物,并大声多读几遍。

  出示读书要求:读准字音。自由读儿歌→开火车读儿歌→读词。重点指导:蜻(q9ng)、蜓(t0ng)。

  2.(课件出示生词:蜻蜓、蝴蝶、蚯蚓、蝌蚪、蜘蛛)它们又从儿歌里跑出来了,还认识它们吗?(1)借助拼音认读词语。(2)去掉拼音再认一认。3.观察特点,认记生字。

  (1)观察生字,找出生字共同的秘密。

  (2)开动脑筋,想想识记这些虫字旁的办法。可独立思考,也可与周围同学讨论。

  (3)检查识记结果。(出示6个无拼音词卡)看图贴词,记住哪个词就贴哪个,并讲讲识记办法。

  (4)指名领读词卡——齐读——抽读。4.巩固11个虫字旁的生字。

  (1)师生互动,给图找朋友。(教师手持动物图,学生从字卡中挑选正确的字

  组成相应的词,以图片作为奖励。)

  (2)学生互动。学习伙伴用小字卡交朋友组词。

  师小结:你们真聪明,11个带虫字旁的字全记住了。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在美

  丽的夏天,忙碌些什么?

  三、学习儿歌,巩固识字。

  1.(播放6种动物在夏季活动的录像)观看录像,注意这些动物在做什么?2.把看到的说一说、学一学。

  3.指导朗读。从儿歌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小动物的一行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情

  和小动物的快乐。也可以上台边读边即兴表演。最后齐读儿歌。4.继续识记“网、运、展”。

  (1)(课件出示3个生字所在的句子)指名朗读。(将生字变成红色)指名读字。

  (2)学习生字。方法:小游戏猜一猜。(出示3个无拼音字卡。)①猜“网”字。(教师读字,学生找卡)

  说说你是怎么猜出这张卡是“网”字?(课件辅助。)读句子。蜘蛛为什么忙着结网?你还知道什么网?练习组词。

  ②猜“运”字。说说你是怎么猜到的?(课件辅助,出示“云”与“之”组合的动画)还可以运什么?用什么运?练习说话。

  ③猜“展”字。(最后一张即是)做展翅动作。了解伸展的意思。同桌一起想办

  法识记,看谁记得快。

  5、游戏中巩固生字。游戏:小小邮递员。

  方法:(1)(出示有6种动物图案的小信箱,给每小组发一封信)小组阅读信的内容,并选派代表准确投递到小动物的信箱。(2)检查信箱。(3)阅读信件。(注:信的内容均为含生字词的儿歌。)

  四、小结。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小动物收到信件,知道你们记生字真快,特别高

  兴!夏天到了,还有很多小虫子是怎样过的呢?大家可以课后到大自然里去

  认识它们,观察它们,它们的生活可有趣呢!

  【教学反思】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学生的注意力是学习与记忆产生的前提,而小学生的注意力必须靠兴趣靠好奇,好奇可以促使儿童更多地去观察,观察社会而与外界频繁地接触和,又反过来增强儿童的好奇心和观察力,并且促进他们创造性的发展,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点促使小学生有兴趣地学习汉字,如生字卡片传递,既是对字的认识与巩固,又是词语的积累,课中畅游游戏世界,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这样的游戏多运用于生字的认、写学习中。在识字教学上,本人认为,有几点教学技巧:

  一、看图识字法

  在学习汉字的.初级阶段,课本配有大量的插图和字理图。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来引导孩子观察和思考,帮助孩子学习汉字。课本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有趣,只要我们进行引导,自然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然而,它的作用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它来搭建孩子记忆汉字的桥梁,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把汉字放到有生命的环境中,使抽象的汉字形象化,促进孩子记忆。接着让孩子看清字形,拼对字音,再“回”到图上,这一过程能检验他们是否真正掌握了汉字,同时也强化了记忆。

  二、游戏识字法

  根据字形特点,编成谜语或儿歌,以猜谜的方法让孩子记忆生字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比较识字法

  在低年级独体字教学中有很多字都是加一笔,减一笔,变一笔的。可引导孩子观察,比较两个字的一笔变化。然后记住字音,分别组词,这样才能记得快,记得牢。而且还有利于学生汉字的积累和记忆。

  四、形声识字法

  汉字是属于表义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声字。因此,正确掌握形声字是完成小学识字任务的关键之一。在形声字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形旁表意,声旁表音。形声字的这一特点能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字形。例如:“蜻”是蜻蜓的“蜻”,所以用虫字旁,右边读“qīng”,整个字也读“qīng”。从这个角度思考、讲解,孩子基本做到过目不忘。

  五、迁移识字法

  迁移识字法是利用熟字迁移认识熟字加偏旁的字,熟字去偏旁的字,熟字换偏旁的字。这一识字方法是小学生最易接受的识字方法,因为这种识字利用熟字迁移,降低了识字的难度,熟悉熟字的同时,再记一个偏旁的变化就可以了。

  要想让小学生识字多、用时短,记性好就必须探讨具有兴趣高、规律强、口诀化、印象深,在学中玩、玩中学的教学,让小学生牢记更多的汉字,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小孩的感悟程度,在识字教学上,如何才能让小学生入心入脑地感悟才是教学设计应该考虑的要点。

教学设计及案例7

  课题

  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当兵的人》

  课型

  学唱歌曲

  授课教师

  曾协平

  课时

  一学时

  授课班级

  七年级

  上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

  教学内容

  湖南文艺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七年级上册P21《当兵的人》

  教学准备

  教案、音乐教学光盘、课件、多媒体等设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进行曲的特征:音乐的节奏和行进的步伐是一致的。

  2、通过学唱当兵的人来感受行进中的歌,感受它的豪迈有力,以及感受歌曲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1、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引导学生有节奏地演唱歌曲。

  2、通过音乐作品的欣赏与演唱,启发、引导学生养成聆听音乐作品的良好习惯,积极参与感受与体验,充分展开想像。

  3、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唱歌曲抒发学生情感,从而使爱国主义的感性认识得到升华,得到思想上的教育。

  教学重点

  有节奏地演唱歌曲《当兵的人》。

  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教学难点

  进行曲的特征。

  教学方法

  听唱法、范唱法、跟唱法、启发式聆听、对比欣赏法等。

  学法引导

  创设意境;

  专心聆听,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演唱,采用跟唱法和模唱等方式来充分体验歌曲的情感。

  教学过程

  备注

  ★组织教学:

  1、课前播放歌曲《打靶归来》,让学生在意境中走进多媒体教室。

  2、师生问好!

  ★导入新课:(课件)

  播放77周年驻香港部队大阅兵片段(引出进行曲的特征)

  ★播放歌曲《当兵的人》

  一、歌唱准备

  发声练习:断音练习。(课件)

  二、聆听歌曲

  归纳:是一种用步伐节奏写成的声乐曲或器乐曲,常用于队列行进中。这种音乐作品的结构严整、节奏鲜明、旋律铿锵有力,富有强烈的号召性。这样的音乐叫做进行曲。2/4前半部豪迈有力的,后半部相对抒情,缓和一点

  2、教师范唱,让学生更直接地理解歌词含义,有利于更好地学唱歌曲。

  3、学唱歌曲,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先跟唱,再有感情的唱,注意咬字、加强音的运用,强调前后部分的不同点,前半部铿锵有力,后半部相对缓和

  4、艺术处理歌曲:当兵的人跟我们有什么不一样,有什么是一样的呢?————新中国成立之前,为了全国人民的`解放,多少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把生命献给了党和人民。今天他们依旧没有放弃手中的枪,保卫着祖国家园。他们是我们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5、表演唱(音乐伴奏)。

  三、总结

  提问:1、当兵的人是不是进行曲呢?(是)

2、进行曲有哪些特征呢节奏和步伐一致,为行进的队伍而写的歌曲,器乐曲。

  (在歌声中结束)

  结语:

  今天我们在海洋音乐里相识,让我们热爱军人、热爱生活,共同歌唱军人的雄伟身姿,一起歌颂军人宽阔的胸襟吧!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体现军人的形象

  为歌唱做准备

  感受歌曲并思考

  关注歌曲

  了解歌曲特点

  熟悉歌曲

  理解歌曲

  学习现歌曲

  升华音乐

  采用听辨、哼唱、欣赏等交流形式,来打开学生音乐文化视野,希望能起到一定的感染力。激励他们热爱节奏分明的音乐作品,热爱军人、热爱祖国的情感相信也会油然而生。

  巩固音乐知识

  归纳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注重学生的发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感知,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理解和表现音乐的美。如果在课堂上能够询问一下学生:有没有家长是军人,他们是怎么样的形象,他们在什么情况下唱歌,唱什么样的歌,就更有特色。

教学设计及案例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学具卡、绘图工具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小朋友,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表演一个。(老师表演的魔术可以渗透本课教学二图合一的教学内容。)

  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统计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有关统计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1、观察统计表,获取信息。

  课件出示统计表:

  师:这是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从表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指名回答)

  师:在这个统计表中,不仅能看到城镇的人口数量,还有乡村的人口数量。我们除了用统计表记录这些数据,还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生答:统计图)

  师:我们以前学过什么统计图?(生答:条形统计图)

  2、根据信息,绘制单式条形统计图。

  实物出示学具卡一:

  师:仔细看,这张统计图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生答:没有方格。)

  该怎样来画呢?谁想来试一试?(一生前台试画)

  师说明:先对准竖轴上的数,再看清年份。

  师:条形画好后,可以怎样涂呢?(画斜线或涂满)请同学们对照统计表,完成学具卡一。(座位右边的同学画“乡村人口统计图”,左边的同学画“城镇人口统计图”,比一比,谁完成的又快又好!注意绘图时要用绘图工具。(师巡视)

  师:谁来展示你的统计图。(评其好差)

  师:看着自己的统计图,回答老师的提问:1985年,城镇和乡村的人口数量,谁的多些?(城镇)你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看统计图)你觉得这样观察起来方便吗?(不方便)

  师:动动脑筋,能不能创造出一种让人观察比较起来方便的统计图?同桌可以交流一下。

  3、绘制复式统计图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方法?(生答:可以把两个统计图合成一个统计图)

  师:你的办法真不错!我们该如何把它们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同桌小组商量一下,你打算怎样做?(师小组指导)

  师:哪小组来说一说你们的想法?(各小组学生汇报)

  课件出示学具卡二:

  师:这有一张统计图,谁来试一试?(一生演示画法)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提出你的修改意见。

  师:两个条形画完就可以了吗?(涂两种颜色)

  为什么要用两种颜色?(能区分开)

  4、引出图例师:为了让看图的人比较容易辨认、区分,绘图时要有图例(课件出示学具卡二上的图例)

  师:请你拿出学具卡二,先标上图例,再完成这张统计图吧!(学生绘图,师巡视。)

  师:谁来展示你的统计图?(其余生进行评价)

  5、比较单、复式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单、复式两种条形统计图师:对照学具卡一中统计图,说一说今天认识的统计图和它有什么不同?(生说)

  师补充说明:学具卡一中统计了一方面的内容,称为“单式条形统计图”,而学具卡二中统计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像这样的统计图,称为“复式条形统计图”。

  (揭示课题: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比较一下,还有别的不同之处吗?(生答)

  6、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师:像这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好处?(从一个图中同时看到了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的变化情况,便于观察、比较,让人一目了然。)

  7、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分析信息。

  课件出示:复式条形统计图及相关问题。

  师:看着这个统计图,你会解决下面这几个问题吗?⑴哪年城镇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⑵哪年乡村人口数最多?哪年最少?⑶哪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哪年最少?⑷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师质疑:为什么城镇人口逐年增加,而乡村人口在逐年下降?(学生思考并回答)

  三、巩固训练师:下面就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吧!(课件出示:四年级课外小组人数统计表)

  师:请你拿出学具卡三,完成统计图,回答下面相应的问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教学设计及案例9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再互相讨论一下,该怎样读好些。(学生反复朗读后讨论)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高尔基不愿意见记者,但他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所以前一句要读得平淡一些,后一句要读得热情一些。

  师:确实是这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再来?

  生:前面有一句“是个小男孩吗?”还有这一句中的“一定”。

  师:对!那么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没有能照成像,肯定会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生:不光是小男孩失望,班里的同学们也肯定会失望的,高尔基是不会让同学们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师:是啊!你看高尔基多么关心孩子们,爱护下一代啊!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子会再来吗?

  (生读课文)

  点评:由读入手,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情感,体验高尔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在读中想象,让这浓浓的情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受到情感的熏陶。

  评析:

  试用修订版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上面的两个教例,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一般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因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教例中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可以想见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教学设计及案例10

  教学目标

  《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指出7—20xx岁是整个儿童期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然而,物质极度发达的今天,学生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厌学现象已很普遍。而大部分厌学的学生都有想学好之心,结果或者是不能约束自己、或者对学科失去兴趣、或者经过短暂努力却没有取得效果就“果断”放弃。因此,帮助孩子重拾学习的信心是十分重要的。希望能够借此次家校活动,引导家长认识到自信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帮助家长认识到自己平时教育的弊端,学习培养孩子学习自信心的方法。

  一、案例来源

  《父母学堂》20xx年4月刊的教子良方26页《帮孩子重拾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引言:

  师:有一句教育名言是这样说: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抬起头来”意味着对自己、对未来、对所要做的事情充满信心。任何一个人,当他昂首挺胸、大步前进的时候,在他的心里有诸多的潜台词——“我能行”、“我会干得很好的”、“小小的挫折对我来说不算什么”……这是充满自尊和自信的表现。假如每一个小学生,都有这样的心态,肯定能不断进步。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意义深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培养孩子学习的自信心。(课件出示主题)

  案例:

  叶叶从小天真活泼、非常聪明,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小学都是一个好学生。可自从上了小学四年级以后,不知道为什么,她的成绩开始下降,许多以前成绩比她差的.同学都超过了她。看见叶叶越来越不开心,父母很着急,不停地鼓励她继续加油,一定可以提高自己的成绩。谁知叶叶非但没有要加油的样子,反倒对学习越来越没有了兴趣。以前一回家就做作业的习惯也变了,现在她总是玩到很晚才做作业,有时甚至不完成作业。有几个早晨,叶叶哭着对妈妈说:“我不想去上学。”妈妈不答应,她就哭着说自己肚子疼,让父母很是头疼。

  ppt展示案例,出示思考题。

  板书:帮孩子重拾学习的信心

  二、案例分析

  1、孩子厌学的原因有哪些?

  (1)父母的期望值过高。期望过高,会使孩子心理压力大大增加,不自觉地把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

  (2)父母陪读,使孩子缺乏学习自觉性。这会使孩子难以领悟学习的过程,难以独立地解决遇到的新问题,体验不到独立解决问题后的成功的快乐。

  (3)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目的定向有偏差,将学习知识的目的定在将来而不是今天。比如家长常对孩子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找不到工作。”这样,孩子就体验不到获取知识本身的快乐,而只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对知识本身不感兴趣,自然将学习看作是苦差。

  (4)孩子不会学习。这类孩子往往学习时不集中注意力,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不能选择重要内容而抛开不重要的内容;无法将学到的知识正确、合理地表达出来。这样,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内容,自然产生厌学情绪。

  2、当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时,你是怎样帮孩子重拾信心的?

  小结: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用心,能够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找出合适的方法,相信一定会收到效果。

  出示ppt。

  三、组织反思

  孩子拥有自信是学习成功的起点;孩子拥有自信才能战胜困难与挫折;孩子拥有自信才能面对未来的挑战。让我们每一位家长都来尊重、信任学生,用最大的耐心和细心呵护孩子们的自信,培养孩子们的自信。为每一个孩子开启自信之门,使他们昂首阔步迎接美好的未来,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四、引导践行

  1、话题一:谈一谈学习之后的认识与感受。

  2、话题二:结合实际说说在以后对孩子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应在哪些方面加以修正。

  3、话题三:讨论有哪些提高孩子学习信心的小妙招。

  五、课后拓展

  1、家长写学习心得。

  2、为了更好地教育孩子,推荐阅读《父母课堂》

  课后反思

  自信心是人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孩子各种良好习惯养成的动力基础,更是完美人格的核心。缺乏自信是制约孩子健康成长的严重阻碍,犹如拿破仑所说:“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创造机会”。

  通过这节案例课,老师和家长们一起分析了孩子们缺乏自信心的原因,并探讨了提高孩子学习自信心的好方法。通过这次活动,家长们也意识到了自信心的重要性,承诺用最大的耐心一起去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迎接更多的挑战。

教学设计及案例11

  全国教改的浪潮冲击着我校,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目前我校的教学普遍存在问题是: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一直停留在口号阶段,为了形成一个良好教改氛围,针对学校实际,我特设计这堂课,作为参考案例。

  教材分析: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粒子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学情分析:

  分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的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的认识。学生学起来往往感到难于理解,难于掌握,难于应用。初中生主要通过形象思维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如何让学生在脑子里建立概念,掌握好知识,运用好知识,教学中可通过录像、实物投影、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质量和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解释日常现象。

  2. 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通过与他人合作实验的形式,对有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实验中注意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3.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推理、判断的能力。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分析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 通过了解分子的基本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

  教学重点:

  1. 了解分子的基本特点。

  2. 学会应用分子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形成对分子微观行为的想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教学设计思路:

  我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科书上的例子,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组织教学。如演示实验、补充实验、展示图片、播放录像、设计三维动画等。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1、做好实验,为学习分子建立感性认识

  通过实验、观察,建立感性知识,从而为学生学习分子的知识奠定事实基础。 2、图片引导,抽象变形象,微观变宏观,展示微观世界,展示分子、原子

  分子、原子这些名词学生虽然在生物和物理上已听说过,但并没建立这些概念。对这些微观的粒子感到陌生,感到抽象,感到难于理解甚至怀疑。现在人们借助高科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获得了苯分子的图片以及在晶体硅表面移走硅原子获得当今最小的两个汉字“中国”。通进对图片、动画的讲解,将微观世界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打消怀疑的思想。引导学生去认知、去分析、去理解。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情况是肉眼看不到的',但通过图片、动画就可使这些微观的东西以宏观的方式展现出来,从而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变得直观,变得易于理解,易于掌握。

  3、回归生活,体会知识的应用,知识的力量。

  学了分子、原子的知识不只停留在解释几个实验现象和事例上。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现象和问题可用分子、原子的知识来解释。例如:走到加油站附近可闻到汽油味,走到花店附近可闻到花香味,打开香水瓶会闻到香水味,走到面包店、麦当劳、肯得基会闻到相关的气味??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再如:气体加压时体积缩小,减压时体积增大;物体受时体积彭胀,遇冷时体积收缩;不同液体混合时体积不能相加??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分子间有间隔。不惜时间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例给予启发式地教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去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知识的力量。

  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素质得到提高,思维得到更高发展,使学习更具有探索和研究价值,讲授时尽可能具有形象性,并充分利用实验来丰富感性认识,进行逻辑推论。本节课采用了“激趣——探究——讨论——应用”的教学手段,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学法是边看、边思考、边讨论。实验引导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了解生活常识和观察实验现象,以及通过思考、分析、演绎、推理来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教学用具:

  香水、浓氨水、浓盐酸、酚酞、玻璃棒、手绢、小烧杯、试管、小烧杯、大烧杯、注射器、量筒、容量瓶,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1、教学中通过录像、实物投影、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多种方式将文字、图像、声音综合起来,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效果较好。

  2、让学生学以致用,去体会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知识的力量。增强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3、注意提醒学生观察的重点,当学生表述不完整时,规范学生的回答。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修改建议:

  演示实验看的不是很清楚,条件允许的话改为学生实验。 给出每个实验的观察重点。对学生的回答给与适当的评价,当学生表述不完整时,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规范学生的回答。

教学设计及案例12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20xx年9月期刊《培养孩子的自制力》。

  教材分析

  《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一文是怎样培养孩子的自制力。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说说现在孩自制力的情况;二是心理专家对自控力做了跟踪实验;三是该怎样如何做呢?

  学员分析

  本次家长主要是一年级家长,平时都比较溺爱孩子,当孩子们遇到自制力不能控制时如何是好,所以本次授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帮助家长怎样控制孩子自控力,并引导家长掌握教育的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孩子的意志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毅力和耐心。

  教学过程:

  各位家长朋友好,首先感谢各位家长的到来。

  一、问题导入

  这些问题是否让你束手无策?是否让我们做家长的特别苦恼?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家长一起探讨的问题:

  二、请家长听一段情景对话。

  三、分析对话

  (一)案例中的孩子因为不想练字,她发生了哪些变化?

  1.情绪上:不高兴

  2.行为上:积极性越来越低、不想练字,出现放弃的行为

  3.心理上:累、害怕。

  (二)这些问题的产生的根源在于孩子的意志力不坚强,如果家长不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会给孩子带来什么不良影响呢?

  1.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2.孩子容易出现娇气;脆弱;胆怯;缺乏自信;做事经常半途而废的现象。

  3.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容易产生放弃的行为。

  四、教师讲解

  在教师、家长共同交流讨论的基础上,让家长明确认识培养孩子意志力的重要性:

  1.不能坚持、缺乏毅力和耐心是很多孩子都会面对的'一个难题。

  2.家长如何引导和鼓励孩子坚持下去,是一个重要的策略问题。

  (一)什么是意志力

  要想了解孩子缺乏意志力的原因和矫治对策,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意志力”呢?意志,是一个人决定达到某种目的所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而意志力,则表现为一个人实现自己生活、学习、工作直至人生目标的重要品质,同时,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跨越障碍、解决矛盾的心智力量。这种心智力量越强,你越是能更好得控制自己的行为。意志力强的人表现在:做事情有耐心,不急躁;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地把它完成;遇到挫折时,努力想办法解决,直到将它克服;每天都能够坚持做平凡枯燥但是又是必须做的事情。

  (二)目前我国孩子意志薄弱的现状

  目前,我国家庭教育,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着较大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孩子过度溺爱,以

  “保姆”式的方法,从衣、食、住行统包到底,唯恐累着、饿着、冻着孩子。那些从磨难中、从艰辛中走过来的父辈们,生怕孩子也受自己经受过的磨难和艰辛,生怕孩子不能过上比自己更幸福、更快乐、更完美的生活,从而就无限制地娇宠孩子,甚至一味地溺爱孩子。这样做的不良后果——造成许多学生的意志薄弱现象。

  (三)造成孩子缺乏意志力的原因

  俗话说,要想治病,必须得找到病根。要想培养孩子的意志力,必须得找到意志力缺乏的原因。

  造成孩子意志力缺乏的原因是什么呢?

  ⑴与一些家长注重智力投资、智力开发而忽视对孩子意志力、行为习惯的培养有一定关系。

  ⑵兴趣不稳定。

  ⑶家长的教育方式。

  五、培养孩子意志力的方法

  在对待孩子缺乏毅力和耐心的问题上,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给孩子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⑴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⑵父母们在培养孩子意志力的时候,要从小抓起,首先要尊重孩子,要把孩子放在主体的地位上去思考问题,家长要让孩子多参与。

  ⑶意志力的培养要注重第一次的坚持,要制定合理的计划,并重在监督

  ⑷培养孩子的意志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提高孩子延迟满足的承受能力,并适当进行奖惩,以鼓励为主。

  六、家长转换角色,做孩子成长中的有心人。

  下面就介绍五种培养幼儿意志力的方法

  1.目标导向法。家长应该指导和帮助孩子制定短暂和长远的目标,使孩子有努力方向。

  2.、独立活动法。应尽可能让孩子独立活动,如让孩子自己穿衣,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完成作业,等等。孩子在进行这些活动时,要克服外部困难和内部障碍,他正是在克服这些困难过程中,使意志得到锻炼。

  3.克服障碍法。家长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点障碍,为他们提供克服困难的机会,使他们在生活的道路上有点小小的坡度。

  4.自我控制法。家长应经常启发孩子加强自我控制。自我鼓励,自我禁止,自我命令以及自我暗示等都有是意志锻炼的好形式。

  5.表扬法。

  对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努力和取得的点滴进步,家长要适时、适度地给予肯定和赞许。

  七、结束语

  家长朋友们,学习挫折,工作挫折,生活挫折,感情挫折等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有坚强的承受力,去直面人生的坎坷呢?那就让我们从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做起吧!

教学设计及案例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中蕴含的数学原理,并能根据这些原理进行算法分析;

  ⑵ 基本能根据算法语句与程序框图的知识设计完整的程序框图并写出算法程序。

  2、过程与方法

  在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学习过程中对比我们常见的约分求公因式的方法,比较它们在算法上的区别,并从程序的学习中体会数学的严谨,领会数学算法与计算机处理的结合方式,初步掌握把数学算法转化成计算机语言的一般步骤。

  3、情感与价值观

  ⑴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⑵ 在学习古代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利用算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培养理性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难点:把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方法转换成程序框图与程序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研究一个实际问题的算法,主要从哪几方面展开?

  算法步骤、程序框图和编写程序三方面展开。

  2、在程序框图中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有哪几种?

  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3、在程序设计中基本的.算法语句有哪几种?

  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

  4、思考1:18与30的最大公约数是多少?你是怎样得到的?

  5、 思考2:对于8251与6105这两个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多少?你是怎样得到的?

  由于它们公有的质因数较大,利用上述方法求最大公约数就比较困难。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较简单的找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呢?

  (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 辗转相除法

  思考3:注意到8251=6105×1+2146,那么8251与6105这两个数的公约数和6105与2146的公约数有什么关系?

  我们发现6105=2146×2+1813,同理,6105与2146的公约数和2146与1813的公约数相等。

  思考4:重复上述操作,你能得到8251与6105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吗?

  6105=2146×2+1813

  2146=1813×1+333

  1813=333×5+148

  333=148×2+37

  148=37×4+0

  以上我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就是辗转相除法,也叫欧几里德算法,它是由欧几里德在公元前300年左右首先提出的。

  利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用较大的数m除以较小的数n得到一个商 和一个余数 ;

  第二步:若 =0,则n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 ≠0,则用除数n除以余数 得到一个商 和一个余数 ;

  第三步:若 =0,则 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 ≠0,则用除数 除以余数 得到一个商 和一个余数 ;

  ……

  依次计算直至 =0,此时所得到的 即为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思考5:你能把辗转相除法编成一个计算机程序吗?

  第一步,给定两个正整数m,n(m>n)。

  第二步,计算m除以n所得的余数r。

  第三步,m=n,n=r。

  第四步,若r=0,则m,n的最大公约数等于m;否则,返回第二步。

  INPUTm,n

  DO

  r=m MOD n

  m=n

  n=r

  LOOP UNTILr=0

  PRINTm

  END

  INPUTm,n 思考6:如果用当型循环结构构造算法,则用辗转相除法求两个正整数m,n的最大公约数的程序框图和程序分别如何表示?

  WHILEn>0

  r=m MOD n

  m=n

  n=r

  WEND

  PRINTm

  END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的数学专著,其中的“更相减损术”也可以用来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更相减损术

  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

  翻译出来为:

  第一步:任意给出两个正整数;判断它们是否都是偶数。 若是,用2约简;若不是,执行第二步。

  第二步:以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较小的数与所得的差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这个操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等数)或这个数与约简的数的乘积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例1(课本P36例1) 用更相减损术求98与63的最大公约数。

  解:由于63不是偶数,把98和63以大数减小数,并辗转相减,即:98-63=35

  63-35=28

  35-28=7

  28-7=21

  21-7=14

  14-7=7

  所以,98与63的最大公约数是7。

  练习:用更相减损术求两个正数84与72的最大公约数。(答案:12)

  (三)讲练结合,巩固提高

  例2: 分别用辗转相除法和更相减损术求168与93的最大公约数。

  辗转相除法:

  168=93×1+75,

  93=75×1+18,

  75=18×4+3,

  18=3×6。

  更相减损术:

  168—93=75,

  93—75=18,

  75—18=57,

  57—18=39,

  39—18=21,

  21—18=3,

  18—3=15,

  15—3=12,

  12—3=9,

  9—3=6,

  6—3=3。

  例3: 求325,130,270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因为325=130×2+65,130=65×2,所以325与130的最大公约数是65。

  因为270=65×4+10,65=10×6+5,10=5×2,所以65与270最大公约数是5。

  故325,130,270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是5。

  练习:用更相减损术求两个正整数m,n的最大公约数,可以用什么逻辑结构来构造算法?其算法步骤如何设计?

  第一步,给定两个正整数m,n(m>n)。

  第二步,计算m—n所得的差k。

  第三步,比较n与k的大小,其中大者用m表示,小者用n表示。

  第四步,若m=n,则m,n的最大公约数等于m;否则,返回第二步。

  讨论:该算法的程序框图如何表示?

  讨论:该程序框图对应的程序如何表述?

  INPUTm,n

  WHILEm≠n

  k=m—n

  IFn>kTHEN

  m=n

  n=k

  ELSE

  m=k

  END IF

  WEND

  PRINTm

  END

  1、辗转相除法,就是对于给定的两个正整数,用较大的数除以较小的数,若余数不为零,则将余数和较小的数构成新的一对数,继续上面的除法,直到大数被小数除尽为止,这时的较小的数即为原来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四)小结

  2、更相减损术,就是对于给定的两个正整数,用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然后将差和较小的数构成新的一对数,继续上面的减法,直到差和较小的数相等,此时相等的两数即为原来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四)布置作业

  P45练习:1题。

  P48习题 1。3A组:1题

教学设计及案例14

  在当今社会,英语能力成为一个合格从业人员必备的素质之一。中职学校的学生除了必须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必须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即能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借助工具书阅读英文的专业书籍。

  一、案例提出

  1.案例 1: 在给一年级某班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 让学生用英文写一封信寄给英国的朋友约翰。笔者向学生提供了写信的主要目的和约翰的中文地址,并在课堂上给每个学生一份中英文信件的书写样例,详细讲解怎样写英文信件,分析总结中英文格式的区 别,并解释疑难、易混淆的语言点,如英文称呼和落款的写法,以及地址所涉及的“区”、“街道”、“5号楼”等词语的英文表达法。

  2.案例 2: 在给二年级某班学生布置课后作业时,选取相同的作业题目,但只口头提醒学生注意中英文信件的格式和写法有所不

  同,具体怎样写则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书店或互联网等途径进一步查阅相关的英文写作资料。3天后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讨论 ,讨论话题包括:中英文书信写法、格式的不同之处,以及从哪里获得的有关信息,等等。以上两个案例的教学内容相同,但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最后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案例 1 采用的是典型的传统教学方法,其特点是讲授,然后通过机械的操练巩固。案例 2 是一个“自主互助”型教学活动范例,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然后在班内进行讨论,并由学生自主总结,最后教师归纳讲解。

  二、 案例分析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强调语法讲解、分析课文,教师主导课堂,而学生听教师解释课文并记下所讲内容,以至养成被动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因此,传统教学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1. 传统教法如案例 1 所示,教师是权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教师力求讲得系统、详尽透彻,给学生留有很少的思维空间。“自主互助 ”型教学则以学生为中心,启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任务的设计与语言的功能密切相关,真实的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即设置一个障碍,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自主动口、动手、动脑,服困难,完成任务”的机会。传统教学重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如在案例 1中,写作知识的讲授,布置的作业都在围绕所学知识进行操练 。而“自主互助”型教学则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在教学中不仅要

  考虑语言知识的习得,也要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如交际能力、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案例 2 中,笔者采用了“自主互助”型教学 ,不是先讲授有关的语言知识,而是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教师的辅导讲解,习得新的语言知识。设计任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英语,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2. 传统教学重讲轻练,如案例1所示,培养的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差,表现为高分低能。“自主互助”型教学精讲多练,如案例 2 所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与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一致。新课程标准强调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就是让学生学会“游泳”在课堂上,可根据所学课文,向学生讲授有关的背景及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从感性认识递升到理性认识,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能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 ,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没有“反思”,没有对自己教学经验的继承和对教训的吸取,那么,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其教学水平也就只能永远停留在“一般型”层面。

  三、 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有效性的成长阶梯

  北京师范大学申继亮教授对教学反思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界定:“教师的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

  为了成功地实现教育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 反思教学有利于教师对教学从感性认识递升到理性认识,能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种种本质特征,能成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学实践者。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没有“反思”,没有对自己教学经验的继承和对教训的吸取,那么,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其教学水平也就只能永远停留 在“一般型”层面。综上所述,没有反思就没有提高,反思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反思能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有利于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学观念的更新和课堂教学的有效。

  新课程标准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英语教学中,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二者协调配合,教学质量才能有保证。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者,力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思维和自学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应当采取重点突出,少而精的原则,避免满堂灌、一言堂,组织教学时尽量创造活跃、和谐的气氛,使学生适度放松,鼓励学生通过扮演各种角色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和自学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应当采取重点突出,少而精的原则,避免满堂灌、一言堂,组织教学时尽量创造活跃、和谐的气氛,使学生适度放。

  1.以学生为中心,理清教与学的统一性。传统教学重“教”轻“学”,对教学过程中每个步骤的安排设计主要从“教”的视角考虑,忽视了怎样把知识讲得更加系统和深入浅出。“自主互助”型教学则强调从

  “学”的角度设计组织每一次教学活动。

  2.以兴趣为导向,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这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深入浅出的讲授与适量的练习进行巩固和提高。其实,这与“教游泳”是一个道理:教师教一个班的学生游泳,先讲有关游泳的知识,并向学生示范动作。如果他讲50分钟,只让学生练10分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长时间的理论讲授过程中,学生早已失去了实践的兴趣和热情,教学效果难免受到很大影响。而如果将教学方式改一下,只讲10分钟,其余时间让学生直接下水练习, 并在练习过程中及时辅导,最后的效果则好得多。可能出现这样的现象:听讲多的学生游泳知识掌握得不错,笔试得分高,但不会游泳;而练习时间多的学生笔试得分较低,但学会了游泳。

  3.以多媒体为辅助,促进英语教学的发展。 新课标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表明,在开发英语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中职英语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 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 ,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及学生扩展知识、提高能力的工具。随着信息化时代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已经具备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如多媒体教学网、计算机闭路电视网、“处组室”备课办公网等。有的中专学校已经建立了各个学科的教学网站,尝试开设网络课程,进一步加强学习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网络为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师应有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上资源来丰富课堂内容、扩展知识要点。教师可以上网

教学设计及案例15

  设计简述:

  本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设定都是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准则,从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出发,并以交际法语言教学为理论依据。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发现语言规则并创造性地活用这些规则的过程,任何人类语言的交际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

  学情分析:

  (1)分析学生的学习起点,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其依据

  (2)确定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解决困难的思路和策略。

  教学目标设计:

  Objectives: By the end of the session, most students will be better able to acquire the required information. This will be achieved by:

  1. Knowledge Objectives:

  1) Be able to master the pronunciation, meaning and spelling of the names of diseases: fever, sore throat, sore back; stomachache, headache, toothache, cold, cough;

  2) Be able to learn the expressions of giving advice: lie down and rest, drink hot tea with honey, see a dentist, take this medicine;

  3) Be able to talk about health problems by using

  “What’s the matter? I have a…” and give advice by using “You should…You shouldn’t…”

  2. Ability Objectives:

  1) Be able to talk about one’s health problems and give advice fluently;

  2) Be able to role play doctor and patient;

  3. Moral Objectives:

  1) Improve the cooperative spirit through pair work and role playing

  2) Care more about yourself and your family members’ health.

  重点难点设计:

  The teaching Focus

  1. Master the names of diseases: fever, sore throat, sore back; stomachache, headache, toothache, cold, cough;

  2. Master the expressions of giving advice: lie down and rest, drink hot tea with honey, see a dentist, take this medicine;

  3.Talk about health problems by using “What’s the matter? I have a…”and give advice by using “You should… You shouldn’t…”

  The Teaching Difficulties

  1. Students may find it difficult to remember all the target new words in the class;

  2. Students may find it difficult to give appropriate advice to the certain disease because of their limited life experience.

  教学过程:

  这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分几个环节具体说明教学活动的安排,包括学生学习活动、教师指导活动、师生交互活动。应采用文字叙述加点评的格式,不要采用表格或流程图的形式。

  Step1 Warming up

  Greet Ss by asking them: How are you today? Then I’ll tell Ss that I’m not feeling well today (Write the sentence on the blackboard and guide Ss to read it.) and get Ss to guess the reason freely. If Ss can’t get the answer, I’ll tell them that I didn’t have a good sleep last night. So I have a headache. (I say this by doing a gesture)

  Step2: Presentation of words about diseases

  1. Show Ss a bandage and tell them there is something wrong in the place where the bandage lies. Then get Ss to guess the health problems. When I do an action, ask Ss: “What’s the matter?”(write it on the blackboard) For example, when I put the bandage on the stomach, ask Ss: “What’s the matter with me?” Help Ss say: “I’m not feeling well. I have a stomachache.” Then teach the other target words: fever, sore throat, toothache, sore back in the following way: Put the bandage on the other part of body and get students to ask: What’s the matter? Then get other Ss to guess the problem.

  2. Use body language to guide Ss to guess another two names of diseases: cold, cough.

  3. Show Ss pictures of diseases half hidden, and get Ss to guess the names of diseases: fever, sore throat, toothache, sore back, cold, cough.

  Step3: Pair work

  Put the bandage on the part of a student’s body and ask: “What’s matter?” and guide him to use the pattern: I’m not feeling well. I have a… Then ask Ss to work in pairs and talk about health problems by using the bandage given and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What’s the matter? I’m not feeling well. I have a …

  Step4 Presentation of expressions of giving advice

  1. Tell Ss that I have a cold/cough, ask them: What should I do? Ss may give different answers, collect their answers and help them to use: You should/shouldn’t do… Then show some pictures of other diseases mentioned before and ask them to give advice to eachproblem by using target language: You should/shouldn’t do… During this activity, some phrases will be learned: lie down and rest, drink hot tea with honey, see a dentist, drink lots of water, take some medicine.

  2. Show Ss two bags. In one bag, there are pieces of paper with problems while in the other one, there are pieces of paper with advice. Have a competition between boys and girls. Take turns to get paper. For example, one boy gets one paper with problem, and one girl get one paper with advice. The girl should say: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The boy should answer the question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 he got by saying: I’m not feeling well. I have a…If the girl got the right advice, she should answer it according to her paper: You should… If it is not, she should say: You shouldn’t, then give the right advice. The one who makes right sentence can get one

  point.

  Step5 Making a conversation

  Show Ss the picture in Section A 3a, ask them to look at the picture, and suppose they are the doctor, what they will ask the patient. Collect Ss’ answers and lead in the sentence: When did it start? Show the sample dialogue and ask Ss to complete it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 orally.

  A: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B: I’m not feeling well. I have a _______.

  A: When did it start?

  B: About______ ago.

  A: Oh, that’s too bad. / I’m sorry to hear that. You should/shouldn’t ________ and you should/shouldn’t ________...

  B: Yes, I think so.

  A: _________________.

  B: Thank you, doctor.

  Step6 Role playing

  Ask Ss to make a four -people group, one of them is a doctor, the other three are patients. Ask the Ss to role play the dialogue above. Then ask several groups to perform before the class by using some tools: bandage, a uniform, a stethoscope. Ask other Ss to select the best doctor and the best patient.

  作业设计

  Give advice to the following problems as much as possible: sore throat, toothache, headache, cold. Choose one to make a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

【教学设计及案例】相关文章:

案例教学教案02-09

教学案例反思03-18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案例设计09-11

幼儿园教学反思案例01-03

分数乘整数教学反思案例03-05

萧乾的《吆喝》教学案例通用03-25

最新统计案例单元教学计划09-09

《对称图形》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01-06

《长城》语文教学案例及反思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