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24 15:16: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行道树》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行道树》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行道树》教学设计

《行道树》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感受行道树的奉献精神,体会文章象征的写作手法。

  2、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体会行道树复杂的内心世界,领悟奉献者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想利用这一节课的时间做一个“实话实说”的访谈节目,我呢,就是“实话实说”的主持人,你们则是被邀请来的嘉宾或是观众。我想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棵树,你喜欢在什么环境中生活?

  2、我们今天的节目现场来了一群很特殊的客人,他们就是生活在城市里的行道树,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行道树,哪位同学来把课文朗读一遍?(课件播放朗读的背景音乐。

  二、感知行道树的形象。

  1、请以课文为依据,用行道树的口吻作一个自我介绍:我们是的行道树,我们。

  (提示:可以从生活环境、生活状态、心理状态等方面介绍。

  2、听了刚才行道树的`自我表白,你认为哪一句最能打动人呢?请谈谈你的理解。

  (见机落实一些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我们在寂静里,我们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

  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3、你认为文中最能概括行道树形象的是哪一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抓住“忧愁”和“快乐”这两个词重点理解这句话。

  三、体会行道树的奉献精神。

  1、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对行道树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进入我们的“实话实说”节目的互动环节。

  2、我们先进行一下角色调整。同桌的两名同学一人充当行道树,一人充当现场观众,现场观众的身份自定,也许你是来自树家族的任意一员,是行道树的近亲;也许你是来自人类社会的一份子。你还想对行道树有更深的了解吗?请与它进行心灵的对话。下面就请同桌两个同学开始对话,一问一答。问的同学在问之前先作个简单的身份介绍,如:大家好,我是来自黄山的一棵松树,我想请问行道树?

  3、哪一座的同学愿意给我们大家表演一下的?

  4、通过刚才的互动交流,我们的现场观众有哪些感悟?

  5、行道树通过自身的经历想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呢?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可分解为:什么样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你又如何理解这里的深沉呢?

  四、拓展延伸

  1、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行道树式的人?你能举例说说吗?

  2、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五、总结

  1、今天的“实话实说”节目让我们与行道树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我们深深体会到:正是这些行道树的默默无闻的奉献,让我们的天更蓝、风更柔、空气更清新!让我们用最真挚的情感,最美丽的语句来表达对这些自然界或社会中的“行道树”们的感谢吧!

  2、老师也写了一段话给行道树……

  3、最后,让我们在《好大一棵树》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这堂课,也希望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更多的行道树。

《行道树》教学设计2

  《行道树》(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之一)是张晓风一篇短小而精美的散文。如何实现“短文厚教”、“小文富教”呢?从笔者教学实践看,要紧扣“短”的特点,组织反复整体诵读,移步换景,“读”径通幽。

  一、初读,整体感知,填写“我们是一列 的树”

  学生自由诵读,勾画圈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角度,提取信息,组织语言,完成思考和填空。教师组织交流。师生在尊重个性化认识、开放性认识的原则下,共同补充完善。

  生1:是一列立在城市飞尘里的树。

  生2:是一列离开了原始森林大家庭,不能吸露玩云的树。

  生3:是一列自己选择了自己命运的树。

  生4:是一列春天勤生绿叶、夏日显出浓阴的树。

  生5:是一列给城市迎来光明的树。

  生6:是一列给人类制造清新的树;还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二、细读,独自默诵,感受形象,填写“行道树是一群 的形象”

  这个空的填写,需要找准文本相关语段,扣住关键词句,进行品味。还得下一番概括、归纳、联想、抽象之功,进而才会有所得,有所表达。

  同学们交流了以下感受:

  生1:行道树是一群生活在艰苦环境里,默默地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生2:是一群寂寞孤独者形象。

  生3:是一群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的奋斗者形象。

  生4:是一群主动放弃安逸生活,承受痛苦的牺牲者形象。

  生5:是一群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的劳动者形象。

  生6:是一群创造者的形象。

  生7:是一群自豪的幸福者形象。

  三、赏读,深思品悟,填写“这群形象具备 的品质”

  这是关键的一步,需要学生在前两次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理解“形象”的本质特点。当然,要完成这一步,依然离不了对文本语言的推敲。作者用语言能够巧妙的表达这样的信息,我们自然也可以从字里行间得以领悟。学生结合前面的形象把握,从语句中不难读出“行道树”的品质。教师也可适当点拨,促成学生认识升华。

  生1:“苦熬,牙龈咬得酸痛”——具有坚持的品质。

  生2:“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具有负责任的精神。

  生3:“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对工作、事业的执着。

  生4:“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舍己为人,任劳任怨的品质;

  生5:也体现了只讲给予,不求回报的品质。

  生6:“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具有豁达乐观的品质。

  生7:为人类习惯污浊而忧愁,为自己从事高尚的工作(事业)而自豪——深沉的品质。

  生8:这是一群具有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品质。

  生9:这群形象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

  四、美读,陶醉地读,领会情意。填写“抒发作者 的.感情”

  学生在陶醉的诵读中,结合前面所获得的“形象”及“形象的品质”,自然而然领悟作者所发现的行道树的“独特美”和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态度。在学生的交流和师生互动中,可以形成一些共识:

  生1:抒发对行道树精神的歌颂与赞美之情。

  生2:抒发对行道树品质的崇尚之情。

  生3:抒发对具有行道树品质的人的崇尚之情。

  生4:抒发自身具有行道树精神品质的自豪感。

  师:能够感受到这一层,真了不起。我们在读出了文章意蕴的同时,对表达手法有认识吗?有无同学愿意交流?

  生5:由“树”到“人物形象”——以物喻人;由“树”、“形象”到“品质”、“感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师:一语中的,精练、简洁。

  五、比读,类文比较。填写“两文共同点是 ,不同点是 。”

  老师提供《一棵树的悲悯》,同学们阅读比较。学生读的虽然是另一篇文章,要完成比较,心中依然要对课文进行一次“默念”。

  一棵树的悲悯

  传说,在古印度,有一个极为专横的国王。有一天,国王忽然想要新造一个皇宫。工匠的头目禀告国王说,若要把宫殿修建得坚实而华丽,必须选用一棵千年老树做材料。于是,国王传令下去,无论如何,也要寻得这样一棵老树。

  在茂密的原始森林,国王的使臣果然找到了一棵千年老树。那是一棵参天大树,气宇轩昂地屹立在众树之间。使臣前来禀报国王,说他们找到了一棵大树,只是那树年代久远,砍了会不会太可惜。

  国王才不管那么多,当下命令工匠,翌日就去伐了那树来,修建宫殿。然而,那毕竟是一棵千年老树,它已经吸纳了天地之灵气,化作一个树中精灵。当天夜里,趁国王熟睡之际,老树走进了他的梦里,恳求国王手下留情,别让它千年修行,毁于一旦。

  “既然你有千年的道行,我就更要砍你来修建宫殿了,要知道,再怎么样你不过是一棵树!”国王傲慢地说。老树一声叹息,说:“唉,我老也老了,死了也就罢了。只是陛下,您能不能在砍伐我的时候,别从根部下斧,您让人从我头上往下砍吧。”

  国王大为不解:“从上往下伐你,岂不使你肢体寸断,更为痛苦?哪有从根部砍了你干脆?”

  “陛下,从上往下伐我自然倍加痛苦,可您瞧我这般高大,若从根部伐了我,倒下之时,势必压死压伤无数小树……请陛下成全我吧。”

  国王一觉醒来,顿感羞愧难当。他收回了砍伐大树的命令,并放弃了修筑宫殿。打那以后,那国王善待于民……

  这个故事渗透着佛学中一种叫禅宗的境界:即使身处险境,仍悲悯于苍生的冷暖与苦弱。其实,这也可以是一种人生的修为:我们很难做到荣辱不惊,大义凛然,但至少可以分一点温暖给你的家人,多一点关怀善待朋友,接纳一份承担给你的孩子……

  生命中的诸多忧愁,多半来源于自私自利,患得患失。而人生中最大的快乐,便是与他人共享的快乐了。 ——许永礼 《文苑》20xx. 1

  因为是刚跨入初中的学子,要求不必过高,能够有一点发现、一点认识,都应予以肯定。

  师:先说说相同点吧。

  生1:两文都以“树”作为写作对象,歌颂“树”的品质。

  生2:都写了树给人的启示,阐述生活哲理。

  生3:都在文章中借“树”来表达作者自己的主张和追求,寄托自己的理想。

  师:不同的方面呢?

  生4:课文刻画“群体”;此文突出“个体”。

  生5:课文主要写实;此文重视虚构。

  生6:课文侧重写“奉献精神”;此文主要写“悲悯情怀”。

  生7:课文是写景散文,侧重于描写抒情;此文是记叙文,侧重于叙事说理。

  师:大家抓得很准确,水平很高。鼓掌祝贺。

  六、悟读,融会贯通,模仿创作,进入新境界。

  学生自由读,将各种思绪、体会汇聚文本,使各方面信息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积累。然后,迁移运用,模仿创作,再一次走高,进入新的境界。至此,明确文章是作者有情而发、因情而发的结果,不是空洞地无病呻吟。作者有表达的原因、表达的冲动、表达的欲望,这样自然成文。

  从读文到表达、运用的提升,把阅读与写作(表达)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要求联系生活,联想想象,拓展延伸,创造创新。用下列形式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我准备描写 (物)。

  “这种(物),在我心中是一种 形象。

  “这种形象具有 品质。

  “描写它抒发我 的感情。

  个人完成以后,先小组交流,在广泛的分享借鉴中,强化对课文表达技巧的领悟。最后布置为课外练笔活动。

  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调动学生,激活思维,体现梯度,启迪悟性。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出入文本,入有“深度”,出有“高度”,移步换景,“读”径通幽,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学生的读诵境界有了,教学的境界也就有了。

【《行道树》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行道树》语文教学反思07-23

《行道树》教案03-03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景阳冈教学设计01-09

杠杆教学设计01-09

gkh教学设计01-09

jqx教学设计01-09

位置教学设计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