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03-11 12:21:4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圆,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学习圆的知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圆的面积等。本节课主要对这一单元进行整理和复习。

  学生分析:

  随着学习知识的增多,及时整理已学的内容变得更为重要。经过前面五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整理知识的方法和学习习惯,有能力自己整理学过的内容。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这一单元所学的知识,提高整理知识的能力;能根据这一单元所学的内容,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自主预习、自主思考、合作中整理、评议中完善、演练中检验。

  3.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教学重点:应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上一节圆的整理和复习课。圆以它本身独有的特点和魅力装点着我们周围的世界。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更为精彩。老师也从我们的校园中找到了许多圆,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拍到的照片)

  2 .如果我们要知道这圆形花坛的铺草坪的面积,该怎么计算?

  生计算,汇报

  那有关圆的面积你还知道哪些?

  演示圆面积公式的推到过程并板书.

  (设计意图:在兴趣中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感受到数学之美,老师又及时地激疑,“需运用那些知识?”在自然而贴切中引出课题——圆的整理和复习,这大大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淀,使学生以良好的心理态势进入后继的梳理复习。)

  二、回忆整理、交流探索

  既然是圆的整理和复习课,你觉得还有哪些内容需要整理的`?(生回答)

  你们能模仿圆的面积整理的方法把圆的其他知识也整理出来吗?

  生整理,汇报,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预习、自主思考、合作中整理、评议中完善、演练中检验)

  三、实践应用

  (一)明辨是非

  1、圆的半径扩大2倍,周长就扩大2倍,面积也扩大2倍。( )

  2、梯形可以画一条对称轴。 ( )

  3、圆周率等于3.14。( )

  4、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它是圆内最长的线段。( )

  5、画一个半径是3cm的圆, 圆规两脚间的距离为3cm( )

  (二)精挑细选

  1、一个钟表的分针长10cm,从2时走到4时,分针针尖大约走过了( )cm。

  A. 31.4 B 125.6 C. 314

  2、要在一个长8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纸片中剪出尽可能大的圆,最多可剪出( )个。

  A. 1 B.2 C. 3 D.4

  3、一个半圆,半径是r,它的周长是( )。

  A. C÷2+2r B.лr C. лr+2r

  4、一个圆的直径等于一个正方形的边长,这个圆的面积( )正方形的面积。

  A. 大于 B.等于 C. 小于 D.无法比较

  (三)实际应用

  1、你能提出哪些有关圆的问题并解答?

  周长:

  环形面积:

  2、如果在这个圆形草坪内,准备安装自动旋转喷灌装置进行喷灌。现有射程为20米、15米、10米的三种装置,你认为选哪种比较合适?安装在什么地方?

  (四)发展练习

  1.沿着半径把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16.56厘米,这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四、小结:

  1、本节课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2、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交流,不但对圆这部分知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整理水平也有了进一步提高,对自己的整理一定会发现很多不足之处,请同学们在课下进一步完善,好吗?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2

  复习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12册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有关知识。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表面积和体积等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掌握。

  2、通过复习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及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复习重点:圆柱和圆锥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复习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上的联系与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复习过程:

  一、情景引入、回顾交流

  1、师生问好。

  2、师生交流谈话,引入正题。

  师:孩子们,屏幕上是一个装粮食的粮囤,这个粮囤是由哪两种图形组合而成的?

  生:圆柱和圆锥

  师: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圆柱和圆锥)。

  3、请看复习指导(出示屏幕)。

  组内交流

  汇报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电脑大师也是这样说的,请看屏幕,齐读一遍。

  汇报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各怎样计算(教师分别出示课件并板书)

  圆柱圆锥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V=sh÷3

  4、从体积公式可以看出,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等底等高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过渡语:下面我们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1、看谁快: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半径10分米,高是20分米。

  回答问题,并列出算式

  3.14×102②2×3.14×10

  ③2×3.14×10×20④3.14×102×20

  2、压路机前轮直径10分米,宽2.5米,前轮转一周,可以压路多少平方米?如果平均每分前进50米,这台压路机每时压路多少平方米?

  10分米=1米

  3.14×1×2.5=7.85(平方米)

  50×2.5×60=7500(平方米)

  答:————————。

  3、一根6米长的圆柱形木料锯成相等的`3段,表面积增加了15平方厘米,每一小段的木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每小段木料的长:

  6÷3=2(m)=200(cm)

  15÷4×200=750(cm3)

  答:———————。

  4、圆柱与圆锥等底等高,圆柱体积比圆锥体积大36立方分米,圆柱与圆锥体积各是多少?

  圆锥体积:36÷2=18(dm3)

  圆柱体积:18×3=54(dm3)

  答:——————。

  5、一个圆锥形的沙堆,底面周长是31.4m,高是7.2m,每立方米沙重1.5吨,如果用一辆载重6吨的汽车来运,几次可以运完?

  解:底面半径r=31.4÷3.14÷2=5(m)

  沙堆的体积:

  V=×3.14×52×7.2=188.4(m3)

  188.4×1.5÷6≈48(次)

  答:——————————。

  6、将一个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是6分米的圆柱木料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至少要削去多少立方分米的木料?

  3.14×32×6×2/3=113.04(dm2)

  答:——————。

  7、一个装满稻谷的粮囤,上面是圆锥形,下面是圆柱形,量得圆柱底面的周长是62.8米,高是2米,圆锥的高是1.2米。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立方米?如果每立方米稻谷重500千克,这个粮囤能装稻谷多少吨?

  解:圆柱的底面半径为:62.8÷3.14÷2=10(m)

  3.14×102×2+3.14×102×1.2÷3=628+125.6=753.6(m3)

  圆柱体积圆锥体积

  753.6×500=376800(千克)=376.8(吨)

  答:————————————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附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圆柱和圆锥

  圆柱圆锥

  S侧=c×h

  S表=S侧+2S底

  V=shV=sh÷3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教材77—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难点: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1、出示:小明家新买了一个圆形餐桌,它的直径是2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一个人需要0.5m宽的位置就餐,这张餐桌大约能坐多少人?

  提问: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到和谁有关的知识?

  2、这节课我们就对圆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自主整理。

  说一说本单元你学习了有关圆的哪些知识?

  (1) 学生可翻阅课本,并简要记录各节要点

  (2) 小组内交流.

  (3) 整理知识点:

  内容

  知识要点

  举例

  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

  圆的面积

  2.小组汇报。

  学生分组汇报整理结果,汇报时其他学生认真听,完善补充。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基础知识

  (1)圆是平面上的.( )线图形。( )决定圆的位置,( )决定圆的大小。

  (2)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 )。

  (3)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周长扩大( )倍,面积扩大( )倍。

  (4)正方形的边长是2厘米,剪下一个最大圆的半径是( )厘米,周长是( )厘米,面积是( )平方厘米。

  2.判断:教材79页的6题。

  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进一步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

  3.解决问题:

  (1)79页的4题:明确场地的直径是8+1+1=10m

  (2)79页的9题:仔细观察图,明确四个扇形合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半径1m的圆。

  (3)79页的10题:

  提问:操场跑一圈是多少?

  让学生明确圆的周长加上正方形两条边的长度,就是操场的周长。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判断题

  (1)圆的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

  (2)半径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

  (3)一个圆的半径扩大4倍,它的面积扩大8倍。( )

  (4)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中,圆的面积最大。 ( )(5)半圆的面积就是圆面积的一半. ( )

  (6)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 )

  2.解决问题:

  练习十七的1、2、3、5题

  小组内评价。

  3.师:谁来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的表现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115页第一、二个红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

  2.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

  4、通过整理和练习,养成乐于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体会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会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1、动画导入:教师放映曹冲称象的故事。

  2、谈话:看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哪些启发呢?学生自由交流感受。

  教师适时小结:曹冲能将复杂的事情与简单的事情相转化,从而巧妙的解决了问题。转化也是一种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

  以学生比较熟悉、感兴趣的动画导入新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充分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活动。

  3、多媒体出示

  ⑴学生先独立计算并思考。

  ⑵小组内交流。

  ⑶师引导学生发现:

  ①小数乘法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法来计算。

  ②小数除法可以转化成整数除法来计算。

  ③异分母分数加法可以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法来计算。

  ④分数除法可以转化成分数乘法来计算。

  ⑤发现:计算时经常用到转化的方法。

  4、质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用到转化的策略,请同学们想一想,除了以上所说,还有哪些知识也用到了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说出:

  ①平面图形:

  ②立体图形:

  ③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

  ④解比例的问题:

  ⑤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小结:其实象这样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的情况还有很多,转化”的策略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很常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应积极使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下面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先自行讨论,再进行交流)

  预设:把新知识转化成熟悉的或者已经解决过的旧知识,使问题更加容易解决。

  【设计意图】

  通过唤醒学生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已有经验,引入“转化”策略的学习,做好教学的衔接与迁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彼此帮助,共同完成“转化”策略的探究,师生进行小组评价。及时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体会“转化”策略的广泛应用,形成积极应用策略的情感。

  5、教师多媒体展示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转化过程。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看来同学们对于转化的知识掌握的不错,赶快来检验一下吧:

  (一)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1.25÷1/8(2)16-2.54-7.46

  (3)9÷0.25(4)(5l×11×l9)÷(57×77×17)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怎样算比较快。

  2、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友情提示:

  此题在于培养学生的转化意识,运用转化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转化方法的重要性,因此重点让学生说说转化过程。

  3、你能用最快的方法写出它们的结果吗?

  友情提示:

  此题既考查学生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能力,又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看来刚才这几道题难不倒同学们,下面老师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

  1、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

  友情提示:

  把曲线转化成线段来进行测量周长。

  2.求出下面图形的内角和。

  友情提示: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转化为一个平角。

  3、质疑:对于转化这一策略,现在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预设:运用转化这一策略可以将较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板书:复杂+简单)

  (三)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你们刚才的表现真是棒极了!继续发挥你们的集体智慧,老师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计算1/2+1/4+1/3+1/16,你发现了什么?

  友情提示:先让学生试算,然后出示图片。

  质疑:你能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吗?

  引导学生交流算法,明确把加法计算转化为减法计算的过程。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5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在本册教科书的第四、六单元中,也已经学习过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了约分、通分和把假分数与整数进行互化的方法。本单元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准备。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理解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第四单元中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了通分的方法,同时,三年级借助直观图初步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也将为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除法计算和分数、小数、百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铺垫。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三年级上册已学过一些简单的(分母不超过10),但当时采用直观的方法进行学习,没有引导总结一般的计算方法。本册第四单元,系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建立起了“分数单位”的概念。本小节系统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利用类推,让学生自主把握计算的关键——通分,填出通分后的两个分数,并算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结果。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习方式:同桌交流、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评价任务

  任务1:通过观察能说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任务2:通过练习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五单元分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大家相互补充,比一比谁整理的全面、系统。(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整理的结果。

  学生大概会出现不同样式的网络结构图。

  如:树状整理图,表格整理图,大括号整理图,编号整理图等。

  内容包括: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3)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异分母分数加法(2)异分母分数减法

  (3)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a、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b、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3、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学生交流时,采用边展示边补充的合作方式。下边的同学可以随时向台上的同学提问,质疑。构建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认识。)

  师:同学们归纳整理的能力越来越强,大部分同学整理得都非常的全面,有条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展现,既突出了知识体系,又有自己的个性。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师: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他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回顾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回顾)

  指名交流: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总结完毕,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对于回答特别好的小组或学生,要加以表扬。)

  四、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一)自主检测。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组测试题,看看大家能否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

  1、解方程

  x+2/5=9/10x-(1/4+1/5)=7/10

  2、用简便方法计算

  3/8+1/5+5/82/5+3/5—5/7

  5/12—1/6—5/6+7/122—2/7—5/7

  4/7+(17/24—4/7)12/13—(12/13—2/3)+1/3

  3、一段红布,做红领巾用去了3/10米,做小红旗用去了3/20米,还剩下7/20米,这段红布原来长多少米?

  (二)评价完善

  学生做完后,全班订正,教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五、课堂总结

  1、谈收获: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自我评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整理与复习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加减法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6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火柴盒 魔方 特仑苏牛奶 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看一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生1:火柴盒、魔方、牛奶。

  师:它们各是什么形状?

  生:火柴盒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牛奶是长方体。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这些小小的物品就将成为我们学习中的小助手,和我们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

  (教师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整理和复习)

  (设计意图: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火柴盒、魔方”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第一次尝试:自我梳理,形成网络。

  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有什么特征? (7号抢答)

  形体相同点不同点联系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的面积棱长长方体6个

  6个12条8个6个面都是长方形,有时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正方体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12条8个6个面都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在这一单元中,你还学过哪些知识?(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师:你能说出它们的意义吗?

  小试牛刀:必答题(6号同学)。

  填空: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1、给一个玻璃柜台的各边都安上角铁,是求这个玻璃柜台的( )。

  2、给一个乒乓球台喷漆,是求这个乒乓球台的( )。

  3、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装满水后,水的'( )是30cm。

  4、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这个容器的( )是30ml。

  5、给一个洗衣机做布罩,是求这个洗衣机的( )。

  三、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在小组内进一步整理(2号填写,3号、5号汇报)

  形体表面积体积(容积)定义计算公式

  (长a宽b高h)常用单位定义计算公式常用单位长方体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叫做它们的表面积

  S=(ab+ah+bh)×2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V=abh

  V=Sh

  立方厘米(升毫)

  立方分米(升)

  立方米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正方体

  S=6a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整理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而让他们自由地独立或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

  四、第二次尝试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和老师设计的表格,同学们已经对本单元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做几道练习题,检验一下同学们是否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一)抢答题(4号同学)。

  判断并说明理由。

  1、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 )

  2、a=3a ( )

  3、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4、电饭锅的体积大约是20立方厘米。 ( )

  (二)今天老师设计的习题都与火柴盒、牛奶盒有关,请同学们猜猜,老师为你们设计了什么样的问题?

  师:看来有关它们的数学问题还真不少。请同学们看老师设计的问题。

  问题一:

  如果把这个火柴盒放在桌子上,它所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学生自己解答,指名到前面演示: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怎样摆放占桌面的面积最小?

  师:以后再摆放物品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知识合理利用空间了。

  问题二:

  做这样1个火柴盒的外壳要用多少纸板?做这样1个火柴盒内盒要用多少纸板?(衔接处忽略不计)

  要求只列式,说明每步求的是什么。

  师: 你还能举出类似计算火柴盒内盒这样只计算5个面面积的例子吗?

  师:火柴盒不能只有内盒吧?(外壳)计算几个面?(4个)

  类似计算火柴盒外壳这样只计算4个面面积的情况,在生活中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问题二通过计算火柴盒的内盒和外壳所用纸板即表面积的大小,以及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问题三:

  用两盒牛奶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与原来两盒牛奶的表面积、体积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了多少?小结:拼的方法不同,表面积减少的也不一样。

  1、做个小小包装师:如果要给这几盒牛奶套上包装盒,不计算接头处与损耗材料,最少需要多少硬纸片?

  (小组合作,拼一拼,汇报方法,集体评价。)

  2、若将1盒牛奶倒入一个底面积是8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饭盒里,这个饭盒的高至少为多少厘米?

  学生计算,并测量高度。

  (设计意图:知识应用分成两个环节:基础练习给定数据的题目,学会熟练应用数据,巩固所学知识;实践练习要由学生自己测量出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这自然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种练习设计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基础性”“层次性”“应用性”的特点。)

  五、课堂小节

  像火柴盒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这就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今后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物体,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125、P127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回顾梳理用算术法和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练习对比,明确算术法与方程的解题特点,体会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势,并灵活的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3、培养学生审题、灵活选用解决问题方法的习惯,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找准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的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投影,展台

  教学过程:

  一、小题引路,唤起回忆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复习了用字母表示数、方程、解方程的知识,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在庆六一准备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2.出示例题:

  师:仔细观察这两道题中有哪些信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应该怎么想呢?在审题时可以画画关键词语,也可以画线段图来帮助理解题意。请同学们把这两道题完整解答在1号作业纸上,学生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

  方法一:是先求出已完成的,再求剩下的。(画关键词语)

  方法二:60x(1-2/5)。是先求剩下占总的()/(),再求剩下的。

  (预设)方法三:完成的+剩下的=总数

  检验:这道题结果是36对吗?请你来检验检验。生口头检验。

  订正:同位相互批改一下吧。不对的改一改。

  小结:同学们通过分析,找出了不同的关系式。用两种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谁来说说第二题是怎么做的?

  方法一:是根据“用舞蹈队人数-合比舞少的人数=合唱的人数”列方程解答。

  方法二:根据“舞蹈队人数X合唱队人数占舞蹈队人数的()/()=合唱队人数”也是列方程解答的。

  (预设)方法三:12÷(1-3/1)=18(人)。

  师:对,这种方法还是利用“舞×(1-1/3)=合唱”这一数量关系倒过来想的。同学们比较这两种方法,用方程和算术法哪一个简单哪?是的。我们用方程解决问题,能使较复杂的思考过程变得简单。

  追问:想一想,列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式,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检验:这道题结果是18对吗?请你来检验检验,

  注意:先检验是否是方程的解再检验是否符合题意。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第一种方法是否正确。

  二、梳理交流、构建网络。

  1.小组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用算术法和方程解答了这两道题,仔细观察这两道题的条件和问题,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想一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呢?小组讨论。

  2.全班汇报交流。

  师:这两道题在解决问题时都是按照什么步骤进行的?

  汇报:生1:…….生2…….

  师:无论用算术法还是用方程我们都要先读读题,画画关键句子,也就是先审题(板书),(说弄清题意)。再分析数量关系。(说:根据等量关系灵活的选择方法列式解答,有时用算数,有时用方程。),最后检验写答(板书)

  师:用算术法和用方程解决问题时的不同点是什么?

  生:汇报

  小结:是的。根据题意,找出基本的数量关系。把已知信息带入关系式,未知量没有参与运算,用算术法,未知量参与了运算,用方程。(出示课件)

  3.沟通联系与区别

  师:同学们,用方程还是用算术法解决问题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出示课件联系图)同位相互说说用算术法和方程解决问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追问: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情况下用方程解答可以使思考过程变得简单呢?第一题为什么不用算术法哪?

  过渡:刚才我们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了梳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继续解决六一准备活动中的其他问题。

  三、综合练习、提升技能。

  1.基本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请同学们先仔细审题,想一想这些数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解答时选用哪种方法比较简便,请在作业纸上只列式不计算。

  订正: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学生的。大家同意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T1要求一共?用扇子价钱+花价钱……(体现摘录条件解题策略,板书摘录条件)

  T2要求h△?先想公式:ah÷2=S△。用方程解答。

  出示:错例……为什么错?用算术法怎么改?像这种题目用方程简便还是用算术法简便?互相检查检查,看同位有错误吗?错在哪里?

  师:是的,在这里公式就是等量关系式。(板书:数量关系)追问:同学们想一想,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中,像这种知道S△,求a或h。根据公式列方程解决问题比较简单的还有哪些知识?(S梯形、V锥、C长方形)

  小结:做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什么?(认真审题,分析数量关系选择合适的方法)

  过渡:刚才同学们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了道具问题。现在来看看学生演员人数中的数学问题:

  2.综合练习:连线。

  师:请同学们认真审题把问题和相对应的算式连一连。请完成在3#作业纸上。

  订正: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学生的。认真对照一下,跟你的一样吗?

  (预设)错例:这个对吗?错在哪里?(你发现了,来说说……应怎么改?……)怎样能够直观的看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出示线段图分析题意)板书(线段图)

  质疑:想一想我们是怎么解决这道题的?(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算式再与正确的算式连起来)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信息分析后与正确的算式相连,也可以根据算式选择相对应的信息和问题。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分析给每个问题找到了正确的算式,现在你能根据要求补充信息提出合适的问题吗?(出示)

  3、拓展练习:补充信息和问题。

  师:请同学们完成在作业纸上,独立完成。

  订正:如果想用算术法解答,可以补充什么信息?提什么问题呢?2人说,大家同意吗?

  师:同学们,如果用算术法解答,补充的都是那一类信息?提出的都是哪一类的问题?(生答:)如果用方程解答,补充的都是那一类信息?提出的又是哪一类的问题呢?

  师: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关键句相同,标准量知道用算术法,标准量不知道用方程)

  师:你编对了吗?同位交换你编的题互相做一做,相互看看同位做得符合你的意思吗?(如果出现了数据除不尽时,想想应该怎么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数据呢?)

  小结:通过这道题,我们知道了要联系题中的数量关系,弄清条件和问题的配搭关系。

  2、提升练习: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解答。

  师:节目组为小演员做演出服,他们也遇到了数学问题。出示:课件

  师:独立思考,认真审题,你想出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

  ①方程:x+3x=120

  ②比:120÷(2+3)×2

  ③120×2/5

  小结:同学们真不简单,从不同角度思考,灵活的选用学过的知识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真佩服你们。

  四、总结:

  师:通过今天对解决问题的整理和复习,你们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收获?(畅所欲言话收获)相信在解决问题时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策略步骤

  1.画关键句

  2.审题

  3.找等量关系

  4.分析算术

  5.画线段图

  6.列式计算

  7.摘录条件

  8.检验写答方程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教材第12至26页的内容。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

  2、使学生能区分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沿竖直与水平方相平移后的图形。

  3、体会对称、平移和旋转在图案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学生在方格纸上划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难点

  使学生体会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熟练地在方格纸上划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2、指导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件、学具、方格纸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这些知识之间都有什么关系?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对称图形吗?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你还见过对称图形,请举例说说。

  2、(课件出示)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风扇、飞机、拖车、水龙头等画面。

  3、谁能说出这些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4、体会平移和旋转:

  指名利用教室内的'物体体会平移和旋转,如推窗户,转动阀门等。

  5、教师拿出教具和镜子,通过练习让学生体会镜子的特点。

  (二)拓展练习:

  1、找一找哪些字也是对称的?

  2、请你用积木摆出对称图形,比一比看谁摆得又快又好?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为什么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对称图形?

  五、布置作业

  自己做一张要单元的复习题。

  六、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9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立体图形体积的集中整理和复习。教材中的第三个红点通过回顾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沟通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第四个红点借助解决实际问题(制作水桶),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再现梳理旧知,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四种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及推导过程。

  2、让学生独立地经历“问题-想象-选择-计算-问题解决”的流程培养学生主动整理知识的意识,注重让学生学会自己复习的方法。

  3、促进认知策略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制作鱼缸,复习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体会“立体-平面-立体”的知识运用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再现知识

  师:同学们,小鱼要换新家了,你们能帮它选一选吗?(出示各种鱼缸)

  学生自由选择鱼缸

  【设计意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引导学生在熟悉情境中复习,所以本课以“为小鱼选择合适的家”为主线,创设了“鱼缸”这一现实情境,将体积的相关知识都融入这个情境之中,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进行旧知的回顾整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行知识网络的建构,达到综合运用,整体提高的目的。

  师:看到这个鱼缸,你想到了那些数学知识?

  师适时贴出四种立体图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对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入课题,学生目标明确,直接找到切入点。

  二、梳理归网,主体内化

  1、回顾梳理

  师:还记得这些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吗?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推导过程,找一找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并把你们发现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交流这四个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观察前三个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你发现了什么?并把你的发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汇报时可以小组选代表汇报,也可以小组四人一起汇报。

  生交流,师巡视

  师:哪个小组愿意带领大家一起汇报推导过程及发现。可以派一名代表上来交流,也可以发挥集体的力量一起上来,每人说一种图形。

  同学们,咱们还有任务,边听边在脑海中再现这个过程,听完后,请用手势进行判断。一会儿,咱们评评哪位表述的最清楚?我说明白了吗?

  请学生上台汇报。

  针对学生的表述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寻找发现,引导学生找出这些零散知识之间的联系。复习课的目的是查漏补缺,由学生自主回忆知识,教师可以很好的洞察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断点和薄弱环节。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师:看得出来。咱们同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的真是扎实,评一评,哪位同学或哪组表述的最清楚?

  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根据学生的评论进行奖励。

  师:我们来看温馨提示二,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他们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

  师:你的眼睛真亮。这些立体图形本身有什么特点?

  生:上下两个底面都是完全一样的面。

  师:你也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其实,具有这样特点的图形还有许多,(课件出示)三棱柱、四、五,……,根据刚才的发现推测,他们的体积怎样计算?

  师:你们和科学家一样聪明。所有棱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计算。今天咱们只是初步了解,进入中学后会具体学习。

  【设计意图】从学生认知规律来看,知识的学习必须经历习德、巩固、迁移与运用几个阶段,而复习则是后两个阶段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由三个立体图形的特点拓展到所有棱柱体的特点,再由这三个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方法,迁移到棱柱体的体积计算方法。以本节课的内容为平台为学生呈现出一个更广阔的视野。

  2、引导建构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立体图形的体积这一部分的知识现在一目了然了,结合刚才的过程,想想,你们以后在复习的时候可以怎么办?

  师:结合学生的整理进行梳理。可以先在头脑中再现相关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点进行进行整理、梳理、归类,就可以将零乱、无序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串,以后我们再来回忆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串知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建构的过程,学会建构的方法,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串,促进学生的后续发展。

  3、综合应用,掌握策略。

  1、师:同学们,假如你是生产商,怎样选择下面的材料制作一个鱼缸?有几种方案?

  温馨提示:

  (1)仔细观察你手中的图片,选择合适的图片制作鱼缸。

  (2)小组内交流解决方案及各自的思考过程。

  2、学生小组内进行,教师巡视。

  3、小组内汇报:说说你们是怎样制作的?

  结合学生的汇报,概括出学生经历的“问题-想象-选择-计算-问题解决”的流程。

  4、同学们,通过这道题,你体会到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要勇敢的退,让学生先说话,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这样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体验“立体-平面-立体”的知识应用过程。

  三、实际应用,整体提高

  1.开放题

  出示右图:

  提问:看到这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自主解决。

  师:出示圆柱体鱼缸。将正方体鱼缸注满水,倒入圆柱体中,请你算出圆柱体内水的高度。如下图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42、43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会取商的近似值,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合理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3、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了解小数除法中的规律。并能运用所学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能灵活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运用小数除法及其它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PPT、练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 直接引入课题,宣布本节课的任务。板书课题。

  二、 梳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1、师生共议,回顾单元所学知识。

  2、学生课前独立整理,完成知识结构框架图,然后小组内交流。

  3、小组内交流:

  (1)、三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

  (2)、你认为哪些知识你掌握的比较好?

  (3)、你还有哪些疑惑?

  4、小组汇报展示,全班同学讨论交流。

  教师强调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的重要性:便于及时复习,查漏补缺,更全面、系统的掌握所学知识。

  4、学生质疑: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在这些所学的知识里面,你认为自己哪个知识点掌握得比较好?还有哪个知识点不太明白或者说有一些疑惑呢?大声说出来吧,让我们一起探讨。(学生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随机典例悟导……)

  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带着刚才所提出的问题走进我们的练习大本营吧!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系统整理发展学生的归纳与概括能力和交流与配合意识,再通过师生之间的质疑、解惑过程系统地再现并掌握本单元知识。]

  三、练习大本营。

  (一)、计算练习,选择合理灵活的方法。

  79.3÷2.6= 2.2÷3= 7÷0.25=

  8.1÷1.8= 24.7÷2.5÷0.4= 0.22÷0.6+ 0.2÷0.6=

  方法:先让学生独立选择题目做,再抽生板演、对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合适的方法,求出正确的结果。并在讨论中发现合理灵活的方法,发展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分析能力。]

  (二)、综合练习。

  1、选择题。

  1)、李阿姨买了14个橘子共重2.1千克,如果买这样的橘子13千克,大约有()个。

  A 200个以上 B不到50个 C80多个

  2)、下面的商是3.45的算式是( )。

  A 11.04÷32 B 11.04÷3.2 C 110.4÷3.2

  学生选择正确答案,并说出思考过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计算、估算等。

  2、口答:

  1)、五一班有16名同学去春游,每5名同学乘一条船,需要几条船?

  (16÷5=3条……1人,3+1=4条 采用了进一法)

  2)、钢笔2.5元一支,11元最多可以买几支?

  (11÷2.5=4支……1元 最多可以买4支 采用了去尾法 )

  3)、买3个面包用2元,每个面包多少钱?

  (2÷3=0.6666…… 大约是0.67元 采用了四舍五入法 )

  3、解决问题:

  妈妈让小红去超市买米,某品牌的大米原来的单价是每千克4.8元,妈妈给小红准备好了买30千克的钱。小红来到超市,发现这种大米正在促销,单价为每千克4.5元。这样可以多买多少千克大米?

  1、先求出小红准备的钱 4.8※30=144元

  2、按照现价可以买多少千克大米 144÷4.5=32千克

  3、现在比原来多买的千克数量 32—30=2千克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读题,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再通过思考、解答与交流的方式完成;便于培养学生估算、口算、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五、拓展练习

  ※ 6除以7的商的小数点后面第100位上的数字是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用循环小数表示商以及其周期性规律的应用]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反思02-27

整理与复习教学反思05-31

《圆的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08-13

整理与复习教案03-18

乘法口诀复习教学设计11-20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02-05

《分类与整理》教学反思09-03

《整理书包》教学反思08-08

一年级分类与整理优秀教学设计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