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汇总五篇
为了确保工作或事情顺利进行,就常常需要事先准备方案,方案是有很强可操作性的书面计划。优秀的方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搜集有关于“罗布泊”“月牙泉”“青海湖”等资料。
4、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后记在笔记本上。
二、课堂教学
1、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罗布泊吗?那里是浩瀚的沙海,是一个充满恐惧又充满神秘的戈壁,但是,罗布泊在100年前曾是一片辽阔的水域,那里水鸟成群,碧波荡漾,罗布泊滋润着大片的'生命绿洲。那么,罗布泊是怎样消失的?是谁制造了这个悲剧?我们一起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寻找答案。
2、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图片。
3、研习新课:
⑴、指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②、罗布泊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③、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⑵、同桌同学为一组讨论以上问题。
⑶、教师检查讨论情况。
⑷、学生每四人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
①、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②、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⑸、教师点拔,明确:
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环的深层原因是人们只图眼前利益,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文表达了作者对罗布泊消逝的痛惜之情,以及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⑹、指名分别读一读揭示罗布泊生态环境被破坏原因的句子和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认真体会。
⑺、指名来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⑻、文中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从文中找出来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⑼、文中还引用了大量确凿详实的数据,从文中找出几例,试分析它们的作用(使用数据的好处)。
4、拓展:
⑴、出示“青海湖”“月牙泉”的图片,问:青海湖,月牙泉的悲剧也在不断上演,这说明了什么?
⑵、对于“青海湖”“月牙泉”的环境保护你有怎样的建议?
⑶、想像一下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5、练习:请你以世纪老人的口吻,将你向人们诉说的内容写在练习本上。
提示:
⑴、从出生~20岁,水草丰美,水鸟成群的仙湖;
⑵、20岁~60岁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⑶、60岁~100岁紧扣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寻找回来的世界。
6、小结:
本文用惨痛的历史教训说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共建美好家园。只有这样,我们的明天才会更美好。
三、课外作业
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和月牙泉濒临干涸的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的恶化。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能真正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人生道理。
2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读题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读课题)
2、 当我们得到别人的帮助,别人的理解,甚至于别人的一个温暖的鼓励,心情就会很快乐,而“给予”就意味着付出、失去,那课题为什么还说给予是快乐的呢?给予是不是真的让人快乐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去读读课文吧。
二、自读初探
老师提出自读要求:这篇课文中谁给予了谁?他感到快乐了吗?为什么?
(同学们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可以在书上写一写划一划。学生读文思考,教师在鼓励学生的同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三、精读探究
1、指名说说课文中谁给予谁?
2、学生交流,相机理解以下部分
▲哥哥对保罗的给予(板书:哥哥——保罗)
相机出示:“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
(1)学生自读,体会保罗的心情
(2)保罗哥哥在给予中感到快乐了吗?为什么?
(引导体会哥哥给保罗快乐,所以他也快乐)
(3)朗读体会体会保罗的快乐的心情。
▲小男孩对弟弟的给予(板书:小男孩——弟弟)
找出相应的句子,相机出示:
但是,那小男孩说接下去说的话却让保罗十分惊讶:“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1)先抓住“为什么保罗会惊讶”?带出第3节(出示),理解吃惊,为什么会吃惊(是吃惊保罗有这样一个好哥哥)读出吃惊的样子。体会保罗认为他希望什么?(相机出示第4节前半段话)
(2)然后再来读第5节,现在保罗知道小男孩希望的是什么?
(3)在读中想象出他说这句话时的美好心愿。小男孩在给予中感到快乐了吗?为什么?
(4)进一步体会保罗吃惊的原因:为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5)分角色朗读1-5自然段,感受一下小男孩子看到保罗哥哥送了保罗一辆汽车以后所产生的美好希望以及他说“我希望??”时的快乐的感觉)
(过渡:小男孩不但立下了将来给予弟弟新轿车的希望,而且还要把这种希望亲自带给了他的弟弟,课文中还有那些语句表现了他的这种给予。)
相机出示:
不一会儿,他背着相机返回来了。他拿着那些好东西了!”
(1)学生读 ,从他的话语中,你感觉到什么?(希望送给弟弟汽车,让他 快乐,美好的愿望)
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
(2)从他的举动中你感觉到什么?(对弟弟的的关心和爱)
指导读出自己的.感受
(3)他快乐吗?现在你觉得他是为什么而快乐?(板书:给别人关爱)
(不仅是许下一个愿望,送轿车,更重要的是他觉得给他残疾的弟弟送去关爱,送去温暖,是最快乐的)
(4)读好这一段话。读出小男孩对弟弟的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保罗对小男孩与弟弟的给予(板书:保罗——小男孩——小弟弟)
过渡 :课文中还有谁给予谁?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思考,保罗有没有给予谁什么?
相机出示句子:“保罗下了车,??那位小男孩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1)你认为保罗这时快乐吗?为什么?
(2)为什么说这个夜晚对他们来说是难忘的?(讨论)
(体会各人心中的快乐)
四、总结深化
1、齐读最后一节
2、联系板书说说课文中的给予及快乐。
3、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帮助别人,关心别人,你就会感到快乐)
4、教师小结:同学们,给予是快乐的,哪怕是给予有困难的人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给别人带来帮助,从而给自己带来快乐。大家还记得这句话吗?(出示: “给”永远比“拿”愉快)
再送给大家巴金爷爷的一句话:人活着,就是要给我们生活的社会添上一点光彩。这样我们的生命之花才会开放。一心为自己,一生安慰自己的人什么也得不到。(出示,读一读)
5、这些话说得多好啊,与给予是快乐的是同一个意思,你能根据你对“给予是快乐的”的理解,也写写你们的格言吗,要注意从你们的语言中体现出给予是快乐的。(配乐,学生在情境中写,交流,实物投影出示,朗读)
6、教师总结,深情地读“给予是快乐的”
五、课外延伸
今天老师布置一个不需要用笔,但需要用心灵去完成的作业,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体会“给予是快乐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非常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狐狸用精神胜利法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如果不是小猴子敢尝试,他们都将错过一顿美餐。它告诉我们做事要亲自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二、学生分析:
学生的学习起点并不为零,他们的智慧口袋里装满了东西。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认知水平和独特感受。
三、设计思路:
1.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生乐学,积极投入其中。
2.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在朗读指导、以读为本中,让学生感悟道理,积累语言。
四、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酸等九个字,会认会写狐等八个字,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游戏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通过自读、挑战读、评价读等方法,使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表演课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读书,从而悟出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五、学习重点分析: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和有感情。
2.识字
六、学习难点分析:
读中感悟,明白道理。
七、课前准备:
课件、头饰猴子图、狐狸图、写字卡。
八、学习过程:
1.看图识字:(课件出示葡萄图,认读葡萄)你觉得葡萄成熟了吗?成熟的葡萄把小狐狸吸引过来了。(出示狐狸图,认读狐狸。)
2.激趣导课:可是狐狸却说葡萄是酸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让我们学习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
3.板书课题:17酸的和甜的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一、授课类型:讲授新课
二、授课时间:40分钟
三、授课方式:多媒体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
①文化传播途径有哪些。
②文化传播的传播媒介的过程及作用。
(2)、理解
①现代传媒的产生是否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
②中法文化交流的作用。
(3)、分析
通过所学内容,分析传媒的演变过程。
2、能力目标
(1)能例举史实说明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结合实际,运用知识分析中法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3)通过观看不同图片、不同视频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能准确寻找信息的能力;通过表演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小组竞赛可以增强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索同一问题的不同答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文化传播的作用,提高对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自觉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通过图片视频的展示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方法:讲授、提问、小品表演、小组竞赛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互相聊天,交流着各自的思想、观点、知识等内容,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实现了文化的传播。这也就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内容《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二)、讲授新课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1、 文化传播的含义(提问)
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2、文化传播的.途径
a.播放视频《丝绸之路》,让学生思考视频中出现的是哪一种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人进行的贸易活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展示图片)
永嘉之乱(两晋)安史之乱(唐朝中期)靖康之乱(南宋)
b.播放视频《古代“留学生”》,让学生思考视频中出现的是哪一种文化传播的途径。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是------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
a.学生表演:小品《梁祝私奔记》b.在《梁祝私奔记》中梁山泊与祝英台借助了哪些现代化工具逃跑的?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1、传媒的发展
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联系小品)
2、大众传媒的标志及方式
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
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联系小品)
3、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a.大 擂 台(小组竞赛):你知道哪些中外文化交流的史料?
b.视频:《郑和下西洋》
三、文化交流1、文化交流的作用
(1)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走出去”)
(2)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引进来”—优秀文化)
研究性学习探究
现今,各国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那么,面对全球化趋势,在文化交流上我们应该怎样做?
学生讨论后,由代表总结大家意见。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物性格志趣。
2、体会课文写人方法。
3、品析词句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
2、把握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
【教学方法】
l、诵读—品味—积累。
2、品读—评析—习作。
3、设疑一点拨一释疑。
【媒体设计】
1、放音机(配课文朗读磁带)。
2、投影仪(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画胶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印发教师撰写的《采菊东篱下──古诗新读》。(见后“附”)
一、导语设计
(出示诗意画投影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我国晋代大诗人陶渊明《饮酒》诗第五首中的名句。它表达了诗人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自由恬静的心境。诗人为何有此心境呢?主要与诗人生活际遇、性格志趣有关。现在,我们就通过他的著名散文《五柳先生传》,来认识认识这一代名家。
(解说:诗丈、图并举,乃为教学营造淳朴、宁静的意境,让学生迅速找到与课文谐和的振点。)
二、解题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少时受家庭和儒经影响,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能施展,直到29岁才出仕,但也不过几任小官。由于他厌恶官场的污浊,不愿“为五斗米折腰”,41岁时决然从彭泽令任上退隐,归田躬耕。归田后的陶渊明写下了100多首反映劳动生活的诗歌和多篇辞赋散文。《五柳先生传》就是诗人自撰的小传,全篇不足200字,却以精粹笔墨形象勾画了诗人的性格、生活、志趣。
自传,传记文的一种,是叙述作者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一般来说,自传要介绍自己的姓名、籍贯、年龄、性格爱好及思想发展等等。
三、研习课文
1、诵读──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听读课文,认准字音。
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作圈注。
生疏字:嗜(shì) 辄(zhé) 吝(lìn) 褐(hè) 箪(dān) 汲(jí) 俦(chóu) 黔(qián) 觞(shāng) 欤(yú)
多音字:传(zhuàn) 好(hào)
⑵ 和读课文,明确节奏。
学生边随录音轻声诵读课文边标划节奏。
如三字短句:好读书晏如也
如四字短句: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如复杂长句: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⑶ 跟读课文,掌握语调。
学生随教师的范读而读。第1段应读出舒缓陈述的语调;第2段应读出赞叹抒情的语调。
⑷ 默读课文,领会文意。
运用工具书和注释,边默读课文边理解字意、词意、句意。
⑸ 分读课文,总理全篇。
① 男生读课文第1段,女生读课文第2段,说说两段的不同:
从内容上看,第1段主要是生活(蕴涵性格志趣);第2段主要是赞语(蕴涵精神风貌)。从形式上看,第1段主要是描述,是分写;第2段主要是评论,是总说。
② 女生读课文第1段,男生读课文第2段,说说两段的联系:两段以关键句相呼应。第1段“不慕荣利”,第2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③ 男女生齐读课前“阅读提示”,再次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与形式,并明确学习重点。
(解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文学习,贵在“读”字。此环节设计五步诵读,由浅入深,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习惯,并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2、品味──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⑴ 品味“不”字,初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用“不”字有九:
不知何许人 不详其姓字──实不愿说,非“不知”“不详”,可见先生淡泊宁静。
不慕荣利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忘怀得失,不追名逐利,可见先生恬淡自足。
不求甚解──意存高远,不舍本求末,可见先生胸襟开阔。
不能常得 不蔽风日──安然自若,不为境所困,可见先生开朗乐观。
不吝情去留──去留无意,不装模作样,可见先生耿直率真。
⑵ 品味细节,再识人物性格志趣。
文中所写人物生活细节,突出有三: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先生专志乐学。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可见先生洒脱不羁。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可见先生高雅脱俗。
(解说:阶段小结,顺势找出文章主旨句,明确人物思想: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⑶ 既括态度,体会多面写人法。
文中态度概括有六:对读书的态度;对作客的态度;对家境的态度;对著文的态度;对得失的态度;对贫富的态度。如许种种态度,即从多层面表现人物。而每个层面所用笔墨都简约洗练,正是点到即止,速写传神。
⑷ 抓取典故,体会类比写人法。
文中用典有四:
“屡空”“黔娄”“无怀氏之民”“葛天氏之民”,分别以学者、隐士、百姓类比,烘托凸现人物。
(解说:⑴是文中的亮点、美点,9个“不”字几乎网尽人物性格志趣;⑵是⑴的补充,让学生进一步揣摩平淡内容中的深刻寓意,更全面认识人物。⑶既为⑴⑵的总收,又是难点的突破;⑷是难点的进一步开掘。以上四环节重在培养学生阅读的.选点突破能力。)
3、积累──培养美感,丰富语汇。
⑴ 积累名言:
好读书,不求甚解。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⑵ 积累精练雅致的连用四字句:
课内的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衣穿褐,箪瓢屡空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迁移联想: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爱莲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是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陋室铭》)
(解说:古文中有很多名句,意蕴丰厚,哲理深透;古文中有大量连用四字句,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显得精练、精致、精美、精神。学生积累它们,既受美的熏染,又丰富语汇,受益无穷。)
4、课堂训练。
⑴ 说的训练: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有何看法?
⑵ 写的训练:学用课文多层面速写的记人方法写写自己(100字左右)。
(解说:⑴要注意在时代背景、作者思想上予以点拨,不求学生有多么深刻的认识。如:“不慕荣利”,其实是不愿与丑恶的社会同流合污。⑵要注意提示学生写出自己的性格志趣,同时语言要简练。)
5、课堂小结。
本次课学习了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写的自传,认识了这位隐逸者的性格志趣和精神风貌,并体会了多层面速写和类比烘托的记人方法。相信同学们一定在做人、为文方面有所领悟。
(解说:从课文人物和写作方法两方面收束新课,强化课文重点;从做人与为文两方面启发学生,渗透德美教育。)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练习三。
【附录】
读诗:
饮酒(之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联想:经过几李雨,东篱已残了:几杆枯竹斜插,几缕老藤缠绕。就如此罢,反正鸡已送给南山那个老翁了。昨天,他还送了壶酒来,不知对送鸡的答谢,他只说耕事闲了,随便联几句也算一乐。噫──篱下随意补的几簇菊,竟然开了,像昨夜展开经卷时,挑亮的灯焰。风来,香来,正好盈一袖回屋品酒,要是醉了,喝杯菊花茶,兴许诗行里也有余芳。那就采一些回屋罢,要是老翁还来,也好送几枝给他。“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哪里来的歌呢?仿佛坡下长烟截断的松林里。是老翁来了吧?正好,昨天他留的联句我已有对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