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时间:2021-11-25 20:37:09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态系统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复述生态系统的概念、能区别生态系统与种群、群落,并能运用概念来判定生态系统。

  2、知道生态系统类型以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能在具体的生态系统中列举出生态系统的各组成成分,说出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4、能结合生态系统的特征正确书写出食物链,并知道食物链与食物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5、能说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并能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特点,说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及相互关系。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特点及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的的概念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间的区别与联系

  3、食物链的书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自我评改

  复习引入:

  1、什么是种群?什么是群落?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2、下列属于种群的是(),属于群落的是()

  A、草原上的所有羊

  B、整个草原

  C、池塘中的所有生物、

  D、整个池塘

  二、进行新课: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的统一整体,称之为生态系统。

  问题:生态系统与群落相比较有何不同之处?

  引导归纳:生态系统=生物群落+非生物因素。

  问题:非生物因素包括哪些?

  非生物因素包括:土壤、空气、水、温度、阳光等。

  强调: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强调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不是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的简单拼凑)。

  问题: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的总和,不同的生活环境会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那么,不同的生活环境中会不会存在不同的生态系统呢?

  2、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生活区域大小不同导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生物圈含义: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所组成的统一整体。

  生物圈的范围:上限可达离地面约10千米的`高空,下限可达距海平面约12千米的海沟底部,或者距地面深达2~3千米的岩石层。

  思考:离地约10千米高空中以及距海平面约12千米处的生物可能有哪些类型?为什么?

  学生思考,作答,补充。

  较小的生态系统:有时侯可以将一棵树,甚至一滴水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的差异导致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见课件

  练习:观察相关生态系统的图片(P52),通过比较说出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解释导致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不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读图,比较,思考,回答交流。

  归纳:

  1、各个生态系统尽管外形或结构千差万别,但是其组成要素都包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两方面是肯定相同的。

  2、非生物因素的不同(如气温、降水),会导致植物的生长状况不同,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动物的不同,从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特点不同。

  问题讨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请具体说说其组成要素各有哪些?

  演示:观看森林生态系统的相关图片(或录像)

  问题讨论:

  A、森林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

  B、森林生态系统各组成因素之间有何关系?

  C、为什么说生态系统中各要素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而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简单的拼凑,试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例加以说明?

  学生思考、讨论,补充,归纳:

  A、归纳: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其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组成生物包括植物(乔木、灌木、苔藓等)、动物(草食和肉食动物)、微生物(细菌、真菌)等。

  B、各组成要素间的关系:生物与非生物的关系—————森林中的绿色植物(乔木、灌木、苔藓等)通过光合作用(利用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贮存能量;生物与生物的关系———————(营养关系)草食动物以植物为食,肉食动物又以草食动物为食;各种微生物(如细菌和真菌)又可以通过寄生或腐生的方式从植物或动物中摄取营养,从而使各种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问题:其它生态系统也有类似的特点吗?

  问题:比较森林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说说它们生物复杂性的差异有何不同?

  学生思考,回答,补充。(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简单、数量少)

  引导学生讨论:P53三个讨论题。

  问题: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动植物的种类在哪类生态系统中更多?

  (森林)

  问题:影响海洋生物的非生物因素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其主要区别有哪些?(水、阳光、温度)

  问题:农田生态系统与森林、草原、海洋等生态系统有所不同,在农田生态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人,农田生态系统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退)

  思考:

  1、校园是一个生态系统吗?

  2、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类型的生态系统?

  3、下列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海洋中的所有生物B森林中的所有桦树

  C、一个花坛D一个蜂巢E一个池塘

  问题:

  1、为什么一个花坛、一个池塘可以称为一个生态系统,而一个蜂巢却不能呢?

  2、一个花坛和一个池塘在组成成分上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其他生态系统的成分也有类似之处吗?

  3、读图分析资料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产者(绿色植物)

  消费者(各种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某些

  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太阳能、热量、水、空气、矿物质等)

  构成生物群落

  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

  次级消费者(肉食动物)

  问题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分解者各起什么作用?你认为它们对于一个生态系统的持久稳定有何意义?

  思考、表达交流,补充:

  结论:生产者主要功能之一是制造有机物,为其它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分解者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机物分解成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要使一个生态系统持久稳定,两种成分缺一不可。(有些生态系统中可能没有消费者)。

  小结:生态系统的概念、类型、成分。

  练习:课件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2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四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并对其组成成分以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因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本书第1章“认识生物”和第2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生物圈、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学习的基础,学生学习本课不仅是对以前学过的内容的继续,也是以后学习内容的理论基础,因此,这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上好这节课更是重中之重。

  1、 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学生对生物圈的范围及其对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以及“光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两个探究活动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考虑到采取直观的视频影音以及直观教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加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加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统一关系,设计播放“草原生态系统”视频,由此引入对生态系统的学习。教师有序引导,通过问题串的设计和分析,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获取过程,在学习中体验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部分时,草原上生活的生物之间有联系吗?存在着什么联系?对于羊来说,影响它生活的环境因素都有哪些?生物与环境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在这种成就感的氛围里继续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

  学习食物链与食物网部分时,通过动画展示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中的生物现象引出食物链,直观、新颖且富有趣味性。通过教师引导写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进而带领学生深入对食物链的学习。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检验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与掌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主动建构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部分。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会影响与它相关的其他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的统一关系。通过对某种生物数量的变化情况得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继而通过人为破坏生态系统的案例的分析,学生逐步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教学过程

  2.1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草原生态系统”片段。直观的视频影音不仅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能引起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2.2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教师提问:

  (1)你看到了哪些生物?

  (2)草原上生活的生物之间有联系吗?

  (3)存在着什么联系?

  (4)对于羊来说,影响它生活的环境因素都有哪些?

  (5)生物与环境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教师总结:在这片草原上,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对于羊来说,草、豹等是影响它生活的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等是影响它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它们共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这片草原就是一个生态系统。

  通过上面的分析,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对生态系统的理解(或什么是生态系统)。

  总结: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称之为生态系统。

  一片草原是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草原上生活的所有生物以及生物生活的环境。

  教师提问:你能举出生态系统的具体例子吗?

  通过问题串的讨论与分析,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能力,实现自主建构。

  学生思考:草原生态系统中除了草等植物,羊、豹等动物以及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以外,还有其他成分吗?

  教师展示正在腐烂的苹果和树桩,并提问:苹果、树桩正在腐烂,是谁在起作用?

  教师总结:阳光、空气、水等为非生物,它们构成了生态系统的非生物部分;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它们构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部分。

  学生思考: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细菌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植物——生产者。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品,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动物——消费者。

  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因而叫做消费者。随着动物摄食的过程,食物中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动物体内。

  细菌和真菌——分解者。

  细菌和真菌将植物的枯枝落叶以及动物的尸体和粪便分解,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成简单的物质,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细菌和真菌被称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教师提问:在生态系统,

  (1)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教师通过展示生态系统的具体实例,并引导学生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而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在其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对事物和事物间联系与统一的意识。

  2.3食物链与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网。

  动画展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教师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中有没有食物链?

  (1)蝉以什么为食?

  (2)黄雀又被什么生物所食?

  展示完整的食物链:树-蝉-螳螂-黄雀-鹰。

  教师问:这条食物链中,起始的生物是什么?

  “树”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什么?食物链中其他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是什么?

  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从哪里开始?

  教师总结:

  (1)一条完整的食物链总是从生产者开始,以大型凶猛肉食类动物结束;

  (2)食物链由消费者和生产者构成,体现的吃与补吃的关系,食物链中的第一个消费者称为初级消费者,第二个消费者称为二级消费者,第三个消费者称为三级消费者……

  (3)“→”指向取食者。

  通过动画展示,给学生以直观感性认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好的理解食物链。

  教师展示“观察与思考”中的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要求学生用“→”将它们连接起来,以表示不同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问:(1)你们组连接了几条食物链?

  (2)食物链和食物链之间有联系吗?

  (3)它们之间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总结: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了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通过观察与思考的活动,检验学生对食物链的理解与掌握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主动建构食物网。

  2.4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教师问:请写出“观察与思考”中生态系统中的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思考: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假如蛇的数量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1)蛇的数量大量减少,猫头鹰的数量怎么变化?青蛙的数量怎么变化?

  (2)青蛙的数量增多,蛇的数量怎么变化?猫头鹰的数量怎么变化?

  (3)蛇的数量增多,青蛙的数量怎么变化?

  总结: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与它相关的其他生物的数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不是无限的,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不会无限增多,也不会无限减少,而是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教师提问: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什么特点?

  通过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影响与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如果人为干涉呢?有些人爱吃蛙肉,为此便有人大量捕捉野生青蛙,这种做法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教师质疑:

  (1)生态系统不是具有自动调节能力吗?这里不能调节吗?

  (2)避免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通过人为破坏生态系统案例的分析,学生逐步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5课堂回馈

  《识验》第四节“生态系统”。

  2.6课下作业

  假设自己是某个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之一,可以是生产者,可以是消费者或是分解者,也可以是非生物部分,请用拟人的手法,首先介绍一下自己,接着描述自己生活的一天。

  改变传统的作业模式,回归自然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归纳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通过指导学生归纳主要生态类型的分布和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对比判断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认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认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材及重难点分析

  在人教版教材中,生态系统这一部分与北师大版的有很大不同(08年前本地使用北师大版教材,这部分被安排在八年级下册),这样安排有它的好处,能让学生宏观地了解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与其生活的环境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再带着这样的认识去学习后继的生物学知识。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下面要学习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对于刚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

  2、生态系统中各种组成成分的作用是本节中的另一个重点内容,重点在于说明生产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各种生物的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则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分解者分解动植物的尸体,促进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学习者特征及教学策略分析

  我校是一所规模较小的农村初中,学生都生于农村,长在农村。孩子们从小学自然课里学到的生物知识比较零碎,不成系统,在知识储备方面有所欠缺。但在大自然这个大课堂里农村学生却有着城里学生无法比拟的优势。

  考虑到本地学生实际,本课时就只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两个知识点,利用自编的、引用“远教资源”的题目及时巩固。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功能”及“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放到一下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交流、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教学过程设计

  本课是在学生初步掌握生物的特征,知道生物生存需要依赖并适应一定的环境,环境为生物的生存提供哪些条件的基础上呈现出来的,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把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

  以下教学过程只体现第一课时的内容。

  第一课时:

  1、情境引入。由一小资料“‘迷你’生态系统日益受宠”引入,分析密封小透明球内小虾能长时间存活的原因,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提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

  2、通过分析课本P23“资料分析”中的两幅图所含信息,学生讨论3个小问题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实际给予引导,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合理表达自己的见解,通过同学间的竞争合作共同学习;播放三段录像片段,归纳总结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特点、功能,从而完成本课时的重点之一。

  再利用分析课本P24图Ⅰ-7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借助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出食物链这一重要的知识点,这在里“远教资源”中的一个flash动画把生物间的吃与被吃的关系清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对食物链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为进一步掌握食物链的正确写法,认识食物链的功能奠定坚实的基础。接着让学生讨论完成P25“观察与思考”中的两个问题,让学生连接后用投影展示,分析其中某些生物的数量发生大的变化时其它生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并不是独立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教师再利用与书上相近似的草原生态系统挂图或直接用书上P25的图进行讲解,之后指导学生用箭头将图中的生物用箭头连接起来。例:草→鼠→猫头鹰,草→兔→狐,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等等。归纳书写食物链的要点及注意事项。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之间往往相互关联形成网状联系,称之为食物网。每种生物就是这网上的一个“网结”,这个网也可以被称之为本节教材中提到的“生命之网”。

  4、通过课堂练习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内容。

  ①以下可作为生产者的是( )

  A.种植水稻的农民 B.人工养殖的鱼

  C.田中的水稻 D.能使树桩腐烂的真菌

  分析:生物学上生产者指的是能制造有机物的生物

  ②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下列哪一项属于一个生态系统()

  A.黄河中的水B.黄河中的所有的生物

  C.黄河中的鱼D.整条黄河

  分析:生态系统应同时包含“生物”与“环境”两部分

  ③从“狼吃羊,羊吃草”

  以看出,狼体内的有机物最终来源于()。

  A、狼B、羊C、草D、光

  分析:食物链中,消费者的有机物的最终来源是生产者(一般是植物)

  ④下列能完整构成食物链的是( )

  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C狐狸吃兔子,兔子吃草 D猫头鹰捕食田鼠,狐狸也吃田鼠

  分析:食物链应开始于生产者(一般是植物)

  ⑤据报载,几乎每年都有至少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B.天敌过多

  C.动物病害D.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分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原因很多,但人类的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常是最大的。研究表明:随着人类活动能力加大,动植物灭绝速度在加快。

  教学反思

  本课“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这一部分知识的基础,多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但教师要精心准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否则学生的讨论就容易流于形式或偏离本课的重点;对教材内容涉及的实例应根据当地实际取舍或补充,由于学生家庭在生产生活中会碰到一些问题,所以利用学生身边的实例,学生乐于接受,若能解开学生心中的疑团,更能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快感;采用“讨论、交流”的教学方式耗时较多,课堂容量有限,而且对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要求也较高,所以应合理使用,课堂上并非讨论得越多越好,否则就容易“课上热热闹闹,课后空空荡荡”;多媒体课件制作方面,则应考虑其“辅助”作用,不用过多不是必须的声音、动画,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演示过程中页面的转换要合理,留给学生较充分的思考、讨论时间。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2.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概念。

  3.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

  4.在对有关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认识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

  重点、难点分析

  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是本小节的学习重点,对于初中学生,生态系统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分析一个具体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特别要强调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环境包括所有生态因素,即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因素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对于生态系统中的无机环境所包含的非生物因素及其作用也不能忽略。所以,教师可以利用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在了解了图中各种生物相互关系后,引导学生分析生物的生存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些条件对生物生存有什么影响?通过学习,建立生态系统是生物个体生存的最基本的环境,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

  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仍然可以以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中的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和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

  2、生态平衡的概念和意义是这一小节学习的另一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一条典型的食物链(捕食链)的讨论,分析其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关系,以食物链中各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及其动态平衡说明自然界中存在的生态平衡的现象,理解生态平衡的概念。然后进一步分析可能引起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数量变化的因素以及这种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的后果,认识生态平衡的意义,以及人类按生态规律办事对于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各种系统的挂图,生态平衡破坏后对环境影响的录像。

  参考课时

  本节参考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准备:

  分小组调查校园中的生物。尽自己所能认识校园中的生物并记录它们的生存环境和主要特点。调查时应注意,观察对象不仅为地面上生长或栖息的生物,还包括地下生活的各种生物以及依附其它生物而生存的各种生物。调查结果整理后供上课时讨论。

  2.复习上一节课教学内容:

  以教材P。150图V—14为例提问,图中老鼠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图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3.引入新课,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

  为了进一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请学生看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根据教材的要求,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讨论。

  (1)这些生物各有什么特点?

  (2)这些生物之间是否有关系?

  (3)在这个环境中,生物要生存,还需要哪些条件?

  (4)在小麦成熟时,为了防止鸟吃小麦的种子,对这些田地加网,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

  小结:从讨论的结果可以看到,一个环境中有各种生物。各种生物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一些生物在自然界中是相互制约的。除此之外,生物要生存下去,环境中还要满足生物所需要的各种非生物因素。所以,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概念:我们将在一定地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根据地域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等。

  4.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

  讨论:

  (1)各小组介绍本小组在校园观察时看到的生物。教师可以将学生看到的生物根据其营养方式写在黑板上。如:

  (2)校园中这些生物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若不同,说明各类生物的特点。

  (3)以校园为一定的地域,在校园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若不同,各类生物各具有什么作用?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产者。各类动物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吃现成的,因此称为消费者。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叫做分解者。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到蚯蚓这种动物,蚯蚓是属于消费者还是分解者,理由是什么。

  (4)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是不是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什么因素?

  (5)分析教材P152图v—l5“湖泊生态系统”、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分组成。

  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可以用P153图V—16表示。

  小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应该包括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分、温度、土壤等

  生物部分:生产者(如绿色植物)

  消费者(各种动物)

  分解者(细菌、真菌等)

  5.“食物链与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学生将P。151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如:

  植物→昆虫→食虫鸟→鹰

  植物→吃草籽的鸟→鹰

  植物→兔→鹰

  小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这种关系,叫做“食物链”。

  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之间往往相互关联,形成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如P。153图V—l7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人类在生态系统中也占有一定位置。根据我们知道的人类的生物学特点,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6.关于“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平衡的概念。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

  (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4)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小结:生态平衡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的生与死,迁人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

  读书P154~155,讨论:

  (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2)这种平衡关系会不会被破坏?

  结合录像说明生态平衡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提问: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交往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7.本课小结:生态系统是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各种非生物因素组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人类也是其中的一个成员。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这一规律,树立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

  小资料

  1.食物链的几种类型:

  (1)捕食链:捕食链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食物链形式。它是由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通过捕禽与被捕食的关系形成的。如植物→昆虫→蛙→蛇。

  (2)寄生链:寄生链是指生态系统中一些营寄生生活的生物之间存在的营养关系。哺乳动物为营寄生生活的昆虫寄生,寄生的昆虫又可能成为原生动物的寄主。如鹿→蚤→原生动物→细菌→病毒。

  (3)腐生链:腐生链在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不可缺少的部分。腐生链指营腐生生活的生物通过分解作用在不同生物尸体的分解过程中形成的相互联系。如动植物尸体为土壤中蚯蚓分解,蚯蚓死后可被营腐生生活的真菌或细菌分解。

  2.澳大利亚的“三害”:

  澳大利亚的三害是指野兔、蛙和仙人掌。这三种生物如何成为澳大利亚的“害”?

  先谈谈野兔。在二百多年前,澳洲大陆没有什么家畜和家禽,也没有兔子。兔子和其它家畜一样是从国外引进的。1859年,墨尔本动物园引进了24只欧洲家兔供人欣赏。1863年,动物园遭到火灾,关兔子的木笼被烧,幸存的兔子逃窜于旷野,在澳洲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迅速繁殖,最后变为野兔。五六十年后,野兔破坏庄稼,危害牧场,成为澳大利亚的一害。

  澳大利亚种有大量甘蔗。为消灭危害甘蔗的一种甲虫,澳大利亚从国外引进了一种体重可达三四斤重的蛙。未曾想到,这种人类的朋友在澳大利亚这片土地上却成为人类的敌人。这种“新移民”很快帮助农民消灭了甘蔗田里的甲虫。但是,消灭了害虫后,这种蛙就大吃起益虫。除了益虫,它们还吃纸团、硬纸板、烟头等等。它们还能从肛门喷出一种毒汁,这种毒汁不仅伤害人,还会使猫、狗、小牛、小羊毙命。

  仙人掌,一种观赏植物,在非洲它是大自然的宠儿,它可以在贫瘠的土地上顽强的生长。当它们被引进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上时,它们到处蔓延,侵占土地,以至一些肥沃的土地被它们侵占不能种植牧草和庄稼,被农民称为“恶魔”。

  所以,人类处在生态系统中,要特别注意维持生态平衡。任意的破坏,盲目的“引进”,管理的失当,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5

  一、设计说明

  1、教学内容分析

  《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是新人教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了解生物圈”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属于一级主题“生物和生物圈”下的二级主题“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食物样”该教学片段是“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这一节中的一个重难点内容,本节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由此概念又衍生出了食物链和食物网等概念,该片断的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在充分理解生态系统这一概念的基础上,能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2、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师生共同探讨,描述出食物链和食物网,并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员,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生物,树立保护环境意识。

  二、环节教学目标

  1、描述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和食物网

  2、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手段、方法

  1、使用多媒体辅助

  2、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四、环节用时:10分钟

  五、环节的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

  通过刚才我们对生产者、消费者和分析者的关系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形成了一定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

  2、授课过程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观察与思考”’,尝试完成食物链的链接图,并写出所有的食物链。

  2、教师用课件展示正确的食物链连接图。

  3、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食物链书写方法。提问:食物链由什么组成,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4、食物链的起点是什么?箭头由什么指向什么?能不能倒过来?为什么?

  5、在掌握食物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食物网的概念。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各自特点。

  (2)能理解并能说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查阅各种生态系统的特点,培养学生查阅、整理和分析资料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2)通过阐述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分析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形成整体与部分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对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培养爱护生物的情感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各种生态系统的结构特点

  2、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二)难点:

  各种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

  三、课前准备:

  教师:各准备一部生态系统景观的影像资料及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

  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各种生态系统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说到了我们的生态系统是有自动调节能力的,例如我们的草地上鼠的数量多了,使的猫的数量也多,最后鼠就会减少从而维持了生态平衡。我们知道我们的生物圈中存在着许多的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以及组成成分和特点都是一样的吗

  这节课我们就来介绍一下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①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你所了解了几种生态系统

  ②观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你又了解了几种生态系统

  ③你能否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

  听了其他同学的表述后,你又了解到了有关生态系统的哪些知识

  ①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它们都有哪些共同之处

  ②你认为在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设是什么

  ③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由此你认识到了什么

  ④在你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⑤观看影片,分析资料中生态系统的.恶化情况,你有何感想。

  ⑥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⑦小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学校花园和草坪的实施方案。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四)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种种破坏行为,如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过度放牧、环境污染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生物圈的稳定和繁荣。近些年来,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已开始发展成为全球性的环境变化,威胁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物圈。为了挽救这场危机,很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都积极行动起来,认真研究生物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为保护生物圈的稳定而努力。我们相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一定能够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会朝着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

  (五)巩固训练,检测反馈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A、水圈B、生物圈C、草原生态系统D、森林生态系统

  2、施用农药“DDT”的地区,虽然只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可是远在南极的动物体内也发现了DDT,

  这种现象说明()

  A、DDT挥发性极强B、这些南极动物可能是从施药地区迁去的

  C、考察队把DDT带到南极D、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3、数千年的黄土高原,曾经生态优越、气候宜人。草原上鼠欢兔跳、狐走蛇行、鹰击长空……一派盎然生机,但后来由于砍伐树木、植被破坏,现在正成为一片秃山秃岭,不毛之地。每年雨季到来,大量泥沙冲进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罕见的“悬河”。请你分析:

  (1)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已提到的生物外,还应包括。

  (2)写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

  (3)草原生态系统的特点是。

  (4)看了上述黄土高原遭到破坏的事实,你认为在“西部大开发”时,应注意些什么

  (六)梳理总结,反思升华

  1、生态系统的种类,他们各自的特点。

  2、各个生态系统是如何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圈的。

  3、反思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7

  第四节 生态系统

  一、教学目标

  1、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并能不同的生态系统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4、阐明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5、加深科学调查和资料收集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科学调查和资料收集的能力

  6、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1、 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

  2、 提高科学调查和资料收集的能力

  3、 增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情感

  4、

  三、课前准备

  教师:1、分组

  2、安排学生活动

  学生:1、以小组为单位对一个地域(如学校、池塘、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内的生物及影响这些生物生存的因素进行调查

  2、收集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生态系统的组成

1、学生对自己调查所得的资进行交流并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2、分组讨论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自己调查所得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得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食物链和食物网

1、 查阅教材P29观察与思考讨论:图中的生物及其之间的关系,总结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2、 讨论:观察与思考中的蛇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3、 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4、 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图中的各种生物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与思考中的蛇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
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学生交流超过调节能力而使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分析实例中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原因,讨论在生产生活中怎样来保护生态平衡。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分析、讨论。

环保教育

学生观看课件,讨论分析环保意义。

  六、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课前让你们观察一定的地域如学校(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学校的草坪,一个湖泊)内的生物及影响它生存的因素。下面同学们交流一下好么?

  生:好

  生1:我观察的是一片树林,土壤、阳光、树、草、水、鸟

  生2:我观察的是一块农田,有作物、人、杂草、鸟、虫、土壤、阳光、水、肥料

  生3:我观察的是学校的草坪,有草、杂草、鸟、虫、土壤、阳光、

  生4:我观察的是一个池塘,有水、水草、光、温度、鱼虾、蛇、

  …………

  师:同学们交流的很好,据交流情况你们说一片树林、一块农田、学校的草坪、一个池塘等有什么成分?

  生1:生物与非生物

  生2:生物与环境

  …………

  (小组讨论,相互补充)

  师:(总结校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好,如一片草原,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子罩起来,过一段时间,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子吃光了,而天然的.却生长良好,为什么?

  生:分组讨论

  生1:吃草籽的虫无天敌,导致吃草籽的虫增多,从而草减少。

  生2:吃草籽的虫失去鸟的控制,猖獗起来,草减少

  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有分析的例子可看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何?

  生1:不可分割

  生2:相互依存

  师: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整体是什么?

  生:生态系统

  师:谁能定义一下生态系统?

  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师:生态系统有什么成分?

  生1:生物与非生物

  生2:生物与环境

  师:生态系统有生物与非生物两大部分

  师:生物部分又有什么成分?

  生:动物、植物

  师:很好,除此之外,生态系统中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以及真菌。

  下面,我们来观察一幅图片教材28页图17

  生:(观察、讨论、分析)

  师: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生1: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且贮存在体内,所以它扮演的是生产者;

  生2: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扮演的是消费者;

  生3: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分解,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师: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作用如何?

  生1:全世界有数不尽的植物,植物的形态各异,植物的颜色也数不胜数,别看植物有时候很不起眼,可是他们的作用却极其重要,没有植物,地球上就没有充足的氧气,人们也闻不到那花儿的芳香。虽然有时候动物们要把植物吃掉,可是不要紧,植物的根深扎在地下,过后还会长出绿绿的青草的。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植物,那些靠吃植物生长的动物不早就饿死了;

  生2:动物家族庞大,动物的食物可丰富了,有数不尽的青草,有吃不完的肉,你们看,动物的生活多么的自由自在。

  生3:虽然细菌与有的真菌小到人们用肉眼看不清,但是它们在自然界的作用可不小哟,自然界中每天都有很多垃圾,比如:如果没有它们,动物的尸体,腐烂的植物将永远不会消失,只有它们慢慢地分解它们,才会使它们变成营养丰富的养料,为植物提供营养,使植物健康地生长;

  师:大家分析的很好,那么环境的作用如何?

  生:尽管细菌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环境,动物能够呼吸到新鲜的氧气吗?植物能够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养料吗?所以,只有在环境的怀抱中,动物、植物和细菌才能共同生活。由此可见,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师:通过前面的许多例子,我们了解到,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另外,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

  好,下面谁能总结一下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生1:我们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态系统的组成。

  师:下面我们进入挑战阶段(练习)

  出示题目

  生:争先恐后的挑战对方。

  师:下面请大家仔细观教材29页观察与思考中的插图并思考

  1、 图中有什么?

  2、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 你能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么?

  生:(仔细观察插图,相互讨论。)

  生1:图中有生产者、消费者。

  生2: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师:我们知道,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草被兔吃,兔被狐吃,狐被狼吃,等等。大家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来吗?

  生:(讨论)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把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用箭头连接起来,注意箭头要指向捕食者,如草兔狐狼,这就叫做一条食物链。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连接书中29页这幅图。

  生:(连图)

  生1:能(在黑板上表示它们之间的正确关系)

  生2:一种生物在吃时可能被吃。

  生3:哪一位同学表示的生物之间的关系我不同意,我的是…………

  …………

  师:(总结、讨论结果),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这种是吃与被吃的关系,是食物链。

  你连接的食物链有几条?它们互不相关么?

  生:8条

  师: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老师,这么多条食物链在一起彼此交错,形成了一张网。

  师:这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师:观察与思考中的蛇大量减少,哪些生物的数量可能发生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

  生1:青蛙、蜘蛛、鸟、鼠、猫头鹰

  生2:青蛙、蜘蛛、鸟、鼠增多、猫头鹰减少…………

  同学们,你们想想,青蛙、蜘蛛、鸟、鼠增多、猫头鹰减少…………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或减少吗?

  生:(讨论)不会,当青蛙、蜘蛛、鸟、鼠的数量增加时,食物就会缺乏,由于食物缺乏,青蛙、蜘蛛、鸟、鼠的数量减少,草因蛙、蜘蛛、鸟、鼠的的数量减少又繁茂起来,如此循环下去,它们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长。

  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师:也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师:同样是一片草原,人们过度放牧牛羊,草原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讨论)草原会被破坏,再也长不出草来,最后变成一片沙漠。

  师: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讨论)这说明草原如果被过度利用,就会超出它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有负面影响。

  师:非常好!这个例子也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到底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呢?

  生:(讨论)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

  师:(展示水族箱),大家仔细观察这个水族箱,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生:水族箱中有小鱼、水草、假山、水,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整体。

  师:非常正确。就像这个水族箱一样,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农田,一个湖泊,等等,都可以看做一个个生态系统,除此之外,你们还知道哪些生态系统?

  生:(讨论)校园生态系统,花园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师:很好。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生态系统到底是由什么构成的?

  生:(讨论)生态系统是由动物、植物和周围

  的环境构成的。

  师:很好,除此之外,生态系统中还有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菌,以及真菌。下面,我们来观察两幅图片(书中23页)。

  生:(观察、讨论、分析)

  师: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动物、植物、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分别扮演什么角色?

  生: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且贮存在体内,所以它扮演的是生产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扮演的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使动物体和植物体分解,它扮演的是分解者。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分别扮演一下动物、植物、细菌、真菌这几个角色,注意,要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

  生:分配角色并且讨论发言;扮演成动物的同学说:我们动物家族庞大,我们的食物可丰富了,有数不尽的青草,有吃不完的肉,你们看,我们的生活多么的自由自在;扮演成植物的同学说:全世界有数不尽的植物,我们的形态各异,我们的颜色也数不胜数,别看我们有时候很不起眼,可是我们的作用却极其重要,没有我们,地球上就没有充足的氧气,人们也闻不到那花儿的芳香。虽然有时候动物们要把我们吃掉,可是不要紧,我们的根深扎在地下,过后还会长出绿绿的青草的。话又说回来,如果没有我们,那些靠吃植物生长的动物不早就饿死了;扮演成细菌和真菌的同学说:虽然我们小到人们用肉眼看不清,但是我们在自然界的作用可不小哟,自然界中每天都有很多垃圾,比如:动物的尸体,腐烂的植物,如果没有我们,它们将永远不会消失,只有我们慢慢地分解它们,才会使它们变成营养丰富的养料,为植物提供营养,使它们健康地生长;扮演成环境的同学说:尽管细菌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我们,动物能够呼吸到新鲜的氧气吗?植物能够吸收到充足的水分和养料吗?所以,只有在我们的怀抱中,动物、植物和细菌才能共同生活。由此可见,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师:大家都表演得非常好。通过大家所说的,我们了解到,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另外,构成生态系统的成分还有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到此为止,我们已经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请大家做书中27页的练习1。

  生:(做练习)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师:我们知道,动物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所以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以及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总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草被兔吃,兔被狐吃,狐被狼吃,等等。大家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来吗?

  生:(讨论)

  师:很好,现在我们就把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用箭头连接起来,注意箭头要指向捕食者,如草兔狐狼,这就叫做一条食物链。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连接书中25页这幅图。

  生:(连图)

  师:大家发现什么问题了吗?

  生:老师,这么多条食物链在一起彼此交错,形成了一张网。

  师:这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近日所吃的食物名称都写下来,然后写出每种食物分别来自哪种动物或植物。对于动物,请接着写出它们的食物,别忘了把自己的名字写上,然后用箭头把它们连接起来,你们能发现些什么问题呢?

  生:(做练习)我们发现自己处在食物网的最高位置。

  师:非常正确。人类是食物网中的最高阶层,应当属于消费者。

  师: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一种生物数量的变化往往会引起其他生物数量也发生变化,如农田里大量捕蛇,可导致鼠的数量增加,从而危害农田;人们大量捕捉青蛙,导致害虫数量增加,从而危害农田,通过这些事例,同学们发现什么道理了呢?

  生:(讨论)我们人类应当保护食物链中的有益动植物,适当控制有害动植物,否

  则就会给人类带来危害。

  师:非常正确。人类应当保护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否则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我们的地球也会失去平衡。

  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师:在一片草原上,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得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同学们,你们想想,兔的数量会无限制地增加吗?

  生:(讨论)不会,当兔的数量增加时,食物就会缺乏,由于食物缺乏,兔的数量减少,草因兔的数量减少又繁茂起来,如此循环下去,兔的数量就不会无限制地增长。

  师: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说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

  师:也说明了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师:同样是一片草原,人们过度放牧牛羊,草原会有什么变化呢?

  生:(讨论)草原会被破坏,再也长不出草来,最后变成一片沙漠。

  师:这个例子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讨论)这说明草原如果被过度利用,就会超出它的自我调节范围,就会有负面影响。

  师:非常好!这个例子也说明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到底什么样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呢?

  生:(讨论)那些生物种类多、数量多,自然条件好的生态系统不容易遭到破坏。

  五、环保教育

  师:要使我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变好,我们每个人必须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幅图片(书中26页的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你们发现什么问

  题了吗?

  生:(分析、讨论)在食物链中,有毒物质会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的安全。

  师:很好。那么这些有毒物质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工厂排放的废水,废电池随手扔入水中,生活污水排入水中……

  师:这说明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终威胁人类自身,所以为了我们的生存,为了地球的生存,让我们珍惜环境吧

【生态系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勇气》教学设计03-24

折扣教学设计03-23

《弹力》教学设计03-29

《赵州桥》教学设计03-28

松鼠教学设计03-27

《秋天》教学设计04-02

电路教学设计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