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城市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城市化”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市化”教学设计1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三章 第四节
三、学时
2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交通运输与聚落的形成和分布;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2.难点
交通运输与城镇的分布。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河浦1994年道路图片
【交通运输的基本概况】
1.概念
指利用各种交通工具,使旅客、货物沿着特定线路实现空间位移的过程。
2.作用
连接生产与消费、城市与乡村、各地区和各部门的重要纽带。
3.方式:管道、水路、航空、公路、铁路
4.发展趋势(特点):高速化、大型化、专业化、网络化
5.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思考:假设你要到外地旅行,需要选择一种交通运输方式,你会考虑哪些问题?
如何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航空——贵重急需数量不大;公路——易死亡、变质、短途;铁路——易死亡、变质、长途;大宗笨重远程——水运;管道——液体、气体、粉末状固态。
【交通运输与聚落】
北方:多呈团块状,形状比较规则;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
南方:沿河道、铁路、公路呈带状分布;河网密度较大;铁路、公路的兴建使聚落多沿铁路线和公路线发展。
【交通运输与城镇分布】
思考:为何古代著名城市多数诞生于河流的中下游?
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
1.河流(水运)和城市区位
沿河设城的类型: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交汇处;河口;过河点。
2.铁路交通和城市区位
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
【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布局】
思考:1.山区和平原的交通线路布局有什么不同?(提示:形状、密度等)
山区的交通线路受地形限制,多沿河谷和山间谷地布局,线路较弯曲。平原地区地形开阔平坦,道路不受限制,非常平直。
2.山区和平原商业网点的分布有何差异?试分析其原因 (提示:商业网点分布密度、人口、交通)
山区商业网点的密度明显小于平原。
山区商业网点多沿河流分布,因为河谷地带是山区交通相对便利、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但由于山区人口稀少、交通闭塞,所以商业网点密度较小。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商品流通便捷。
1.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平原:交通发达,商业网点沿交通干线分布,密度大;
山区:地势起伏,交通运输路线稀少,商业网点密度小。
2.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位置的影响
交通最优:建立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
市场最优:分布在城市的几何中心处。
【练习】
“城市化”教学设计2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以及工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理解认识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掌握工业分布的大势,主要工业区和工业城市的分布,理解工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学会从工业分布图,工业基地图获取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各类工业产品和景观图片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抽象概括,形成工业的地理概念。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的地理分布;初步学会从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市场条件说明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富民强,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2)通过学生对家乡工业发展的认识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让学生养成为家乡繁荣发展而努力拼搏的精神。
2教材分析
本节是这一课的第一课时,包括“工业与我们”和“工业的空间分布”两个标题。第1个标题下,讲述了3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形象地介绍了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和类型,以及工业生产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学生对工业生产有一个概括了解;其次,强调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第三,强调工业与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每天都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工业品,享受工业带给我们的幸福和快乐。并且教材通过活动练习“观察我们的家……”使学生加深对工业生产过程的认识,培养联系实际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通过第1个标题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要实现国强民富,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生产,充分认识到发展工业的重要性。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我国工业分布的大势和主要工业城市、工业基地的分布。
教学难点:以辽中南和沪宁杭工业基地为例,理解资源、交通、市场条件对工业分布的影响。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我国工业的分布与发展
一、导入
用实物投影仪打出钉子和火柴。提问:同学们,请看屏幕上这两件物品是什么?(钉子、火柴)钉子、火柴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两个日常生活用品,但同学们能想像得到吗?在中国,工业落后,工业体系残缺不全,许多工业产品不能自己生产,就连这些普通的.东西也需要进口,所以人们以前把它们叫洋钉、洋火,当时全国能生产工业产品的地方屈指可数。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汽车、飞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已经形成了独立、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地更是遍布大江南北。
二、讲授新课
1.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空间分布
(1)铁路沿线:京广、京沪、京哈等铁路沿线。
(2)沿河地区:黄河流域是能源开发的重要工业带;长江沿线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为中心的沿江发达地带。
(3)沿海地区:集中了长江三角洲、辽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以及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
3.高新技术产业
地区、优势、方向
沿海地区
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
侧重发展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地区
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
发展贸易导向型产业
内地
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
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4。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发展
工业基地、示意图、发展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辽中南工业基地
①煤、铁和石油资源丰富;②海陆交通便利
①环境污染严重;②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工业产品类型单一、技术落后
①加大科技投入;②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工业;③限制能耗大、当地缺乏原料资源的工业的发展
侧重发展科技园区型高新技术产业
沿边地区
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沿边的地理优势
发展贸易导向型产业
内地
资源优势和工业基础
多发展与军工有密切关系的产业
京津唐工业基地
①煤、铁、石油、盐等资源丰富;②便利的铁路、公路和近海运输;③紧靠山西能源基地
①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②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
①积极发展高科技产业;②重点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精纺和精细化工方面
①煤、铁和石油资源丰富;②海陆交通便利
①环境污染严重;②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工业产品类型单一、技术落后
①加大科技投入;②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工业;③限制能耗大、当地缺乏原料资源的工业的发展
沪宁杭工业基地
①工业历史悠久,基础雄厚;②技术力量雄厚;③发达的水、陆、空交通运输
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坚持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①毗邻港澳,邻近东南亚,多侨乡;②水、陆、空运输便利
能源和矿产资源缺乏
①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②加强区内各城市的相互分工与合作;③加强规划与管理
②重点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精纺和精细化工方面
①煤、铁和石油资源丰富;②海陆交通便利
①环境污染严重;②高科技产业发展不足,工业产品类型单一、技术落后
①加大科技投入;②调整工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高科技工业;③限制能耗大、当地缺乏原料资源的工业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了解了工业地区和城市沿河、沿海和沿交通线的分布特点,而且知道了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还分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辽中南地区和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地区,懂得了合理分布工业是工业建设中一个重大的战略问题。
四、板书设计
工业的空间分布
一、分布趋势
1.沿河、沿江、沿海
2.沿海地区——工业最发达:4基5特14开放
二、合理分布工业
1.辽中南地区——资源配置好,交通便利,重工业为主
2.沪宁杭地区(上海宝钢)——资源匮乏,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综合型工业
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城市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了解城市化进程;
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数据、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明确城市人口、城市用地、社会经济发展等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能够辩证地看待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城市化含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难点: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
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从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中小城市──大城市的发展过程,由于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断扩大,就是城市发展过程,那城市化是什么?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
1.城市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读“上海市的城市图片及人口、用地变化图”。
教师启发:上海市在建设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
教师引导:结合以上结论,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教师引导: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是否增加?
学生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数量增加且城市人口比重也随着增加。
教师启发:通过以上例子,说明城市化有何含义?
学生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以及学生的思考讨论,从而得出城市化应该包含人口城市化、地域城市化这两方面的`内容。
2.城市化的标志
教师提问: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学生讨论:根据城市化的含义,可以得出其三个主要标准即主要标志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其中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
承转过渡:读图6.17,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如何呢?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学生活动:自学阅读教材,讨论后回答:18世纪中叶前,世界城市人口缓慢增长;自18世纪中叶到二战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世界总人口和城市人口都增长很快;自二战结束后到现在的第三个阶段,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上升。
教师提问:三个发展阶段人口增长速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探究: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承转过度: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否有差异?
三、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教师引导:读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6.19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以及右图,如何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填表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生活动:对比探究。
教师总结:通过右图来帮助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①国代表发达国家,②国代表发展中国家):
1.每一个年代,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都比②国大,反映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起步早,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起步晚。
2.1980年以前,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比②国大。
3.1960年~1980年间①国的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速度与1960年以前相比有所下降,但增长速度仍大于②国;1980年以前,②国城市人口比重缓慢增长,1980年以后快速增长,但城市人口比重仍低于①国。
4.1980年以后,②国人口比重快速提高,远大于①国的增长速度,而①国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继续放慢。
结合6.17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6.19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图,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得出:(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比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快;(2)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比农村人口的增长速度快;(3)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的比重都上升很快。
“城市化”教学设计4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所以我认为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比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准备知识]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数学有关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及成因等等。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内容,具备了一定的自然地理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对他们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能够通过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他们人文地理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文地理素养。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4.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3.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咸宁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等调查,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
4.小组讨论:给咸宁市政府提出建设咸宁市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及参与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五、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重要标志
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
六、教学难点
1.城市化进程阶段特点
2.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七、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读图析图的过程,特别是曲线图的读法。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通过读图析图,不仅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城市化
[导入]通过对上海世博会的简单介绍引出今天上课的主题。
[思考]多媒体显示咸宁市两幅图片,激发学生兴趣,提出城市化含义。
通过观察咸宁市的变化图片,引出城市化的含义,即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思考]1.结合城市化的含义得出城市化的标志。
2.乡村的人口为什么大量向城市迁移?主要的动力有哪些?
[答]1.城市化的标志,即人口的集中过程,地域的转换过程,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化的本质)。
2.略。(提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促使这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评价]用生活中的常识提出城市化的含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强化了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新课改理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城市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②城市化水平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③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④城市化给人们带来哪些影响?
[讨论]为什么不能用城市人口数量多少或其占地面积大小来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城市化”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贵州浦东“么?它就像上海浦东新区一样从一片田园风光变成一个如今拥有20万人口的城市。它,就是我们贵阳的新区——金阳,经过短短的10年的时间,金阳实现从“百草园”到“贵州浦东”的大转变(下面我们来看一组图片)。这些城区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用地面积的不断扩大,就像一轮金黄的太阳冉冉升起,越升越高,越升越亮,城市的发展脚步也越来越快,这种地理现象就是——城市化。那么,到底什么是城市化呢? 它经历了哪些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它有些什么特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板书 第二节 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
(过渡)一个地区是否在发生城市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判断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点击课件)请同学们思考:城市数量和城市地域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数量增加,地域扩大,城市等级提升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个具体的实例:伦敦市建设用地的变化
我们可以看出伦敦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大,随着伦敦城市地域面积的不断扩大,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在这个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什么变化?
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长就是城市化的三大标志。(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
(强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承转)那么,促进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呢?
读图思考——讨论——归纳(调查学生)
(板书)3、城市化的动力——推力、拉力(完成学案)
(小结)城市化也是人口迁移的一种方式,人口由农村流向城市,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举例深圳)
(活动)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板书:4、意义)
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
2、带来聚落形态变化;
3、带来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过渡)目前,就世界范围来说,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已上升到百分之五十左右,有近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那么城市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板书)
世界不同时期城市人口所占比例情况(%)
我行我秀: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系中画出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画完学生用投影仪进行展示
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我们自己所绘的图
合作探究:1、分析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变化特点?目前发展特点?
(提示:从水平高低、发展快慢来考虑)
2、预测今后世界城市化速度将如何变化?
(承转)请同学们在学案上简单补充一下,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我们自己绘制的世界城市化进程曲线,就城市化的整个过程而言,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
学生回答:先慢后快又慢
展示曲线图,
(评价)同学们真的好厉害,美国著名学者诺瑟姆研究了好多年才发现这个规律。 (过渡)刚才同学们动手画的这曲线仅仅代表的是世界城市化的变化趋势,那么,
发达国家是不是也是一样的情况呢?下面我们来看看世界上第一个进入城市化的国家——英国的案例。
阅读案例,和学生一起归纳“英国的城市化道路”(点击课件,展示结果)。对比发现: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线,基本上都是呈一个被拉张了的“S”形态。
引导分析:
引导读图城市化进程“S”形曲线示意图
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进程可分为哪三个阶段?图中两条界线对应的人口比重是多少?(学生回答:初期阶段,中期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30%,70%)。不同阶段特点不同,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三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出现什么问题?
自主探究:完成P34页活动(提示:从速度和水平高低两个方面分析。)
(承转)在城市化发展的不同阶段不仅有着不同的特点,而且会出现不同的城市化现象,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思考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分别出现什么现象。 中期加速阶段: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到底什么是郊区城市化?什么是逆城市化?让我们通过这个简单的示意图来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击课件)
(承转)城市化进程不仅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也不一样,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提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曲线图,引导学生读图分析
高手竞答
合作读图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哪些不同?
小组竞答
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分析设计表格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
【课堂总结】
工业在发展,城市在进步,社会在飞越,我们身边的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那城市化是不是越快越好,是不是有力而无害呢,课后请同学们调查一下你所在
的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数据,分析今年来的城市化及带来的影响。
“城市化”教学设计6
一、教学内容分析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非常突出的社会现象,教材主要讨论了三个问题:城市化的含义、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等。
教材中利用了一些实例和图表加以说明,充分运用这些图表和实例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
二、教学思想设计
1、理论联系实际:城市化和现代生活息息相关,应密切结合学生身边实例来分析,验证这些抽象性的理论。
2、注重案例的探究: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发挥“导”的作用,提出启发性问题或提供材料,由学生自己解决,培养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理解城市化及标志,了解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及原因。理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差异及原因。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图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德育教育:学会运用辩证的方法看问题,树立爱国主义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城市化含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差异及原因。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等
六、教学过程
[导入]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取得巨大进步。尤其是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一方面,大批乡村人口涌入城镇,使得原有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通过县改市、乡改镇的途径,新设一大批市镇。
材料二:《深圳的`崛起》影视片断。
结合材料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
①深圳的发展,体现了城市化进程,结合“材料一”,分析城市化的含义。
②城市化使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用地发生哪些变化?
一、城市化含义及主要标志
1.城市化水平高低衡量的最主要标志(略)
2.读下表分析,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gdp的关系,思考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反映经济发展水平)
1970年
1992年
国家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人均gdp(美元)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人均gdp(美元)
埃塞俄比亚
9
69
13
114
韩国
41
282
74
6777
英国
89
1912
89
15625
美国
74
4861
76
23180
日本
71
1946
77
29486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读“世界城市化进程”图,结合教材分析:
①世界城市化进程大致分为几个阶段?
②简析各阶段特点及成因。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各阶段分析:
①产业革命之前低水平缓慢发展,原因:生产力水平低。
②产业革命后加速发展,原因:产业革命后,生产力发展迅速。
③二战结束后城市空前发展。原因:二战之后,世界进入和平发展时期,生产力迅猛发展。
问题: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生产力发展。
问题: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上有没有差异呢?
读教材表格及英、美、巴西、印度等城市化进程图,分析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在进程上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学生读图思考。
提示学生:从哪些方面比较?
①城市化时间;
②城市化水平差异;
③城市化速度差异;
④各国城市化未来发展趋势。
学生回答,总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特点,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
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所处阶段的不同,如图(见下图):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看,城市化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尽管世界各国城市化水平高低不一,但都处于城市化过程中的某一阶段上。
②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讨论分析原因。
③发展中国家二战结束之后发展迅速,分析其原因。
④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与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其城市化由于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等造成,导致城市人口用地规模扩大,出现劳动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城市向郊区城市化发展。
三、知识运用检测
1.读“我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回答:
我国城市化大致分为哪几个阶段,试析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前,增长缓慢,原因是: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以后迅速增长,原因是:政治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1958年~1978年前后,增长缓慢,由于“左倾”政策和十年“文革”内乱的影响,经济发展较慢。1978年后,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原因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经济发展迅速。)
2.读图分析:
亚洲5个国家城市化趋势图
(1)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这五个国家的城市人口有何变化?
(2)日本和其他几个国家的城市化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专家点评:该——选取城市化非常突出的深圳为典型材料导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总结相关地理概念和规律。总体上,突出了图表的作用,以图表来带动学生的分析、总结、运用和概括。这是对新课程中教师作用的变化进行的尝试,强调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图表能力。教学实施中,应激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同时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状况的及时观察、分析和反馈,以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
“城市化”教学设计7
一、课题:城市化(第一课时)
二、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教材分析:上一节学习的“城市的空间结构”是把城市作为一个面,深入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本节教材把城市作为一个点,从总体上认识城市的发展过程。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二是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三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法、图表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来讲授,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四、学情分析:本届高一学生基础薄弱,自制能力差,但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图表分析能力,但是看待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让学生学会全面的分析问题。 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了解城市化的动力; ?运用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城市化的内涵 七、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案例教学法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入深圳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图片、表格和数据,让学生思考:深圳三十年来发生的变化。 一、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
[引入]一首歌,一个伟人,一座城市。便成了《春天的故事》。故事中的城市就是深圳。30年过去了,故事依旧,而城市却发生了翻天腹地的变化。一组图片,大家感受深圳发生的巨变。观察图片:1982年的边陲小镇—老深圳、20xx年流光溢彩的深圳、20xx年国际化的大都市,从图片中总结城市化的概念:
城市化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大家看课本城市化还有那些表现?2.城市化的具体表现 ⑴人口的集中过程
⑵地域的转换过程 ⑶经济结构的变化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城市人口总量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
[过渡]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大量的农村人流向城市呢?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这股动力来自于产生源地不同,但方向相同的两个,即拉力和推力。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结合人口迁移的动力因素,思考: (1)什么是拉力?一般来说拉力因素有哪些? (2)什么是推力?一般来说推力因素又有哪些呢?
生1:拉力是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如就业机会多;赚钱机会多;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多;现代建筑居家舒适;文化设施齐全;社会地位提高等。
生2:推力是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师:从上述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师总结: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 [过度]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 5.城市化的意义
(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带来聚落形态变化;
(3)带来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过渡]目前,就世界范围来说,城市人口所占比重已上升到百分之五十左右,有近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那么城市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让我们来看一幅图。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1.世界城市化进程
[合作探究](1)分析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变化特点?目前发展特
点?(提示:从水平高低、发展快慢来考虑)
(2)预测今后世界城市化速度将如何变化?
世界城市化进程图
教师归纳总结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同
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下表。
“城市化”教学设计8
一、学习课题;第三节 城市化
二、课程目标
三、重难点: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学生学习成效自我评价
课程
目标
学 习 成 效
评 分
(自评/他评)
知识与
技能
(35分)
学会独立或合作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
方法
(35分)
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城市化问题,学会收集、整理、分析城市化信息,与他人合作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城市化环境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0分)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建设家乡社会责任感。
总分
( / )
四、课时安排:两课时
五、实验电教设备: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课程目标
掌 握 要 点
知识与技能
学会独立或合作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
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城市化问题,学会收集、整理、分析城市化信息,与他人合作提出探究方案,提出解决城市化环境问题的对策。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城市化”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城市化》教案08-02
《城市化》教案8篇03-12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20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04-27
《勇气》教学设计03-24
折扣教学设计03-23
《弹力》教学设计03-29
《赵州桥》教学设计03-28
松鼠教学设计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