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平行线》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行线》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行线》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它为今后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量角器对“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公理进行验证,再通过农远资源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一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推理,得到平行线的另两个性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运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推导及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3、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是少数民族农村中学,这里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但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新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学生对于平行线也有了很深的了解,已经学会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不是非常难学。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选用下面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新技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的印象。
3、鼓励和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并指导学生进行验证,对学生的观点多加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
(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生活中的电是通过两条互相平行的导线送到千家万户的。输电线路在某处转了一个弯,已知转弯后的两条导线中的一条和原来的两条导线中的一条之间的夹角是130°,那么这条导线和原来的另一条导线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呢?学习了这节课后我们就很容易知道答案了。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设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平行线的判定来引入新课的目的,一是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实现知识思维的正迁移;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比较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2、探索新知
(1)、画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找出哪些角是同位角,哪些是内错角、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一下同位角,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猜想同位角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的这个过程主要让学生明白确定平行线性质的前提是要两条平行线,帮助学生区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2)、讲解平行线的性质一。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这一知识点,为推导出下面两个性质打好基础。
(3)、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讲解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之间的联系,还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测并通过推理验证所猜测的结论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帮助。
(4)、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区别:
要强调“平行线的判定是知道了角的关系来得出平行,而平行线的性质是知道两直线平行得角的关系”
3、知识运用
(1)、解决引入时提出的问题
(2)、利用所学的知识讲解例4和例5
(3)、把一条直线平行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两条直线一定平行。讲解例6。
(4)、练习P174—175第1、2、3、4题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性质的用处,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此处知识点更加熟悉。
4、回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这节课得到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能区分清楚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将本节课学的知识与前一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整理。有利于学生加以区分和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
5、作业设计
P175第5题
设计意图::本题是让学生补充完整解答过程,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不但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同时也让学生了接逻辑推理的步骤,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
五、效果预测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各个环节自然衔接。在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分析,合理猜想,解决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的性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农远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更加明了,更易使学生接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利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将进一步的得到加强。
《平行线》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行线》,这节课所选用的教材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等六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1、 (1)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第五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研究“空间与图形”的 基本问题。 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就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 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 继续探究平面内 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起着 承上启下 的作用。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直线、线段及射线,对直线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平行概念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2、 目标分析:
1、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 体会平行线的概念 ( 知识与技能)
2、 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学生观察、操 作、 讨论等数学小组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其实是充满无限的 探索性和创造性。 ( 过程与方法 )
3、 在学生探索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过程中,体会 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问题, 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
三、根据以上对教材和目标的分析,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总结如下:
重点: 学生通过观察、画图和讨论,共同 探索平行公理 的这一过程。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从未接触过反证思想
难点: 就是学生自己独立 的 对平行公理推论 进行 清晰说理 这一问题。
4、 教法学法分析
我将其归纳为一个4字要诀:动、探、乐、渗
1、动: 通过多媒体动画情景,鼓励学生 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
2、探: 激发学生强烈的 探索 欲望;
3、乐: 促使学生 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 不断渗透 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和方法给学生,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让学生尝试自己来“说明道理”。
5、 教学过程分析:
(1) 创设情境 引入课题
分别出示笔直的竹子,塔,国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其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图形例子让学生自己找出其共同点,引出平行线的课题及概念, 锻炼学生自我发现,总结,表达的能力!
(2) 合作交流 探索新知
1、建立模型
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
设计意图 :再次通过动态思维来强调两平行线之间没有交点的特点, 加强学生的认识及记忆!
接着 向学生出示一个长方体,提问学生一个长方体不在同一平面的两条棱所在的直线是否相交,是否平行?
设计意图: 强调说明平行线是在同一平面内的基础条件上锁建立的,加强学生认识的印象!
2、 平行线的概念及结论
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结论: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 平行线的画法: (1)放 (2)靠 (3)推 (4)画
动手实践:
3、 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平行线,看看你能作出吗?能作出几条?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对平行线的初步了解及认识,立马让学生动手操作, 学以致用, 且 强调画图的规范性, 在此基础上引出平行公理及推论。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平行公理推论: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也就是说:如果b∥a, c∥a, 那么b∥c 。
(3) 反馈练习 落实新知
1、 巩固练习
下面是几道判断题
(1)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错)
(2)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对)
(3) 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错)
(4) 在同一平面内的三条直线a、b、c,如果a∥b、b∥c,那么a∥c。(对)
设计意图: 通过判断题所设置的“同一平面”“不相交”“直线外一点”来直观考察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情况,同时 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与思考!
2、 综合运用
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点P是直线AB外一点,直线CD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
(2)直线AB、CD是相交直线,点P是直线AB、CD外的一点,直线EF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与直线CD相交于E。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实际动手操作锻炼学生将知识化为动手的能力,使学生不光学习知识, 更要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3、 拓广探索
通过 小红为妈妈设计一个规定为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的广场舞队列,以此来引出平行、相交的相关知识点。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
设计意图: 通过一个生活实例来应用学生学习的平行线,相交线里面两两相交以及交于一点的数学知识, 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和思想
四、布置作业 形成技能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我将本堂课的课后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
1、P19、第8题(必做) 2、P41、第12题 (选做)
五、教学设计说明
1、 注重对学生几何学习兴趣的培养。
2、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
板书设计:
5.2.1 平行线
1、平行线的定义: 例题:
2、平行线的画法: 学生绘图区:
3、平行公理:
4、平行公理推论: 课堂总结:
《平行线》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垂线与平行线》是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本单元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重要学习内容,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线段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射线和直线的,为以后学习角的概念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能够画出他们,并且掌握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等活动,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观念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交流能力以及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有所提升。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难点:
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小组讨论法。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各抒己见。这样既能启迪思维,又增加了合作的意识,便于形成平等、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参与。同时让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索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解决问题,学生会主动探索、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这样安排有利于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会向同学们展示用双手捏住线的两头,拉紧,并询问同学们这条线可以看成我们学过的哪个图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直的线都有哪些?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通过示范呈现图形以及引导学生回顾线段有哪些特征。帮助学生建立起线段和射线、直线的联系性。)
(二)、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从生活现象出发教学射线和直线,体会特征。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的长度是有限的,可以用尺度量。本册教材以线段为新知识的生长点,继续教学射线和直线。射线和直线都是把线段“无限延长”得到的几何图形,小学生理解“无限延长”往往有些困难,如果不能理解把线段无限延长,就难以建立射线和直线的表象。因此,教材在教学射线和直线时,作了如下安排。
(1)、从生活现象引入。
在一幅美丽的夜景图里有许多灯光,这些灯光各自从一点出发向天空射去,射得很远很远。结合文字介绍:这些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作射线。图形显示和文字描述相结合,引入了“射线”,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射线的特征——向一端无限地延长。
(2)、突出射线和直线的几何图形。
在学生对射线有了形象感知以后,继续引导他们观察数学现象,从数学的角度认识射线:把线段的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配合这句话,教材画出一条线段,把线段的两个端点都涂上红色;其中一个端点保持不动,另一个端点随着线段无限延长。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射线的表象。
《平行线》说课稿4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三角尺和直尺熟练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2、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3、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说重点难点】
重点:巩固对平行线的认识,会用三角尺和直尺准确的画出一组平行线。
难点:准确的画出垂线和一组平行线。会利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
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
板书课题:画平行线
二、探究新知
1.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步骤:
1).用左手固定直尺,用右手将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贴着直尺,沿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2).将三角尺紧贴着直尺移动位置,再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与第一步画出的直线平行。
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平行。
2.大家用自己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
3.小组活动:
在你所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全班汇报
小结: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学生汇报
学生举生活中的实例。
学生认真观察后叙述画平行线的步骤
学生画一组平行线,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
复习所学的平行线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使学生掌握画平行线的方法,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4.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长方形的对边是互相平行的。
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
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再过两个端点在线段的同侧分别画两条与它垂直的2厘米长的线段,最后把两条线段的端点用线连接起来。
三、巩固新知:
1、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
2、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自己设计一幅图画。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画平行线,你有什么体会
五、作业:68页4题
学生讨论画法
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
说画长方形的步骤。
使学生会利用画垂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平行线》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线及平行公理》,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说课综述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线及平行公理是初中几何的重要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主要学习:平行线的定义、画法,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的推论,它是在相交线、对顶角、垂线之后编排的,是以小学学过的平行线画法及中学学过的相交线、直线的有关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习的问题,重点探讨了定义、画法、公理及推论。特点之一:它揭示了同一平面内的两直线除了相交之外的另一种位置:关系平行,为今后学习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以及八年级研究的特殊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证明两直线平行提供了重要方法和依据;特点之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使的认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深刻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视图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段教材承上启下、至关重要。
2、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获得数学重要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实践能力。根据本节教材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已具备的初步的几何基础知识,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平行线的意义及平行公理,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理解平行线的传递性。
(2) 能力目标:通过渗透类比、转化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抽象等思维能力以及视图能力。
(3) 德育目标:向学生渗透数学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平行公理和推论是集合证明两直线平行的重要和依据,而且这些知识的得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实现了认识上的飞跃,所以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平行公理及推论。但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接触到几何学习时间不长、内容不多,思维具有单一性,理解能力有限,对于平行公理的推论要真正弄清楚有一定难度,所以我把如何理解平行公理的推论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 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新课程理念强调:我们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它不在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由于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自我表现欲望高,根据加德纳的多元化智能理论和双主教学原则,结合本段教材特点,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发现法,并以电化教学为辅助教学手段。
引导发现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体现了认知心理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以达到学生对知识的发现、形成与巩固,进而实现知识的内化。教学媒体我采用电化媒体,电脑媒体以其形象、颜色等多种形式强化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感性认识,使教学目标更完美的实现,另外,电脑媒体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它可以将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思路交互体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三、 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通过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实践、类比、探索、归纳等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四、 教学过程的设计
1、 结合实际,情景导入
上课开始教师首先强调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两直线相交的情形,在同一平面内两直线还有不相交的情形然后教师用展示笔直的两条铁轨、立在路边的两根电线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发现:每个图形的两条直线是不相交的,启发学生:请思考现实生活中还有这样的想象吗?由学生举例,教师指导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平行线(板书课题)。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自然地渗透数学于实践的观点。
2、 理性归纳,形成概念
什么叫平行线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抽象、概括,尝试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特点,师生共同完善表述内容,形成概念,对于学生的积极表现,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及时鼓励,使学生增强信心,并给出平行线的符号表示及读法,指出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或平行。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3、 及时反馈,巩固概念
为了及时巩固概念,我用出示了两道判断题:(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线段(2)长方体的.两个棱。通过判断可知:长方体的两个棱既不相交也不平行,显然不是平行线,我们把这样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我用这两个定义来强调定义中“在同一平面、不相交、两条直线”这些条件缺一不可。这样不但及时巩固概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视图能力。
4、 动手实践,理性归纳
对于平行线的公理及推论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在复习小学平行线的画法的基础上,由学生动手操作:过直线AB外一点 P画已知直线AB的平行线,突出“两靠紧,推动”等重要步骤和方法,然后出示练习:按要求作图。用来强化作图技能,用投影展示学生画图,共同评判,然后引导学生在刚才的基本图形上过P再画直线AB的平行线,从而得出此平行线存在的唯一性,进而归纳出平行公理,若过直线AB再画AB的平行线,发现三条直线彼此是平行的,为什么呢?学生讨论,这样突破了教学难点。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达到思维碰撞,获得对数学最深切的感受,体会创造之乐,通过推论的得出,实现了“再创造”的过程,富有成就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5、 反馈练习,巩固所学
为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第一题是判断题,目的是巩固基础知识;第二题是填空题,平行公理的推论的符号表示,旨在培养学生图形与符号的转换能力,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第三题是读语句、画图形,书本P 页,旨在检查学生画图技能的形成情况,强化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设计习题力求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既注重双基,又注重能力的培养,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体现了素质教育提出的面向全体的要求。
6、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主要由学生完成,教师适时进行重点强调。分两层:第一层是知识和方法的总结:
(1) 本节课学习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疑问?
(2) 平行线是怎么定义的?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和平行公理的推论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用概括归纳本节课的知识框架,使本节内容一目了然,重点突出。
第二层是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体会和感受方面的总结
布置作业分两层:
(1)必做:教科书
(2)观察与思考:在现实生活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并找出存在两直线平行关系的现象,并思考为什么是这种现象?
这样设计不但及时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去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7、版面设计:
本课的版面我主要是以的形式体现的,内容包括平行线的定义、画法、平行公理及平行公理的推论等知识框架。这样使本节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实现了重点突出、图文并茂。
五、说课综述: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使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准备”的理念,努力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数学教学成为一种过程教学,并注意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责任是为学生创造一种宽松和谐、适合发展的学习环境,创设一种有利于思考、讨论、探索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起点和教学方法。整堂课以问题思维为主线,充分利用直观教具与学具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特别是几何画板,巧妙地把数学实验引进了数学课堂,让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整堂课融基础性、灵活性、实践性、开放性于一体,通过“观察——猜想——探讨——归纳”,把知识形成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观察、实验、发现、探索、运用的过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兴趣,认识自我,增强信心,提高能力。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平行线》说课稿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浙教版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判定》的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及手段”和“教学过程”这四个部分来汇报对本节课的设计。
一、 教学内容
“平行线”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接触到的。它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在七(上)的第七章,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行线的表示方法,以及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画法。在前一节课,学生接触了“三线八角”,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概念,掌握“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经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这种画法的依据其实就是我们刚学过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
因此,这一节课将在学生这样的知识基础上继续学习判定两直线平行的另两种方法:“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在老教材中,平行线的判定是作为公理出现的,在新教材中却至始至终没有出现“公理”二字,只是作为一种方法出现。它是学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得到的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这里更注重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培养。
在七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简单的说理过程。因此本节学习时,将在直观认识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 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内容、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重。由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让学生通过直观认识,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2、 会根据判定方法进行简单的推理并能写出简单的说理过程;
3、 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同时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判定方法的概括与推导.
难点:方法的归纳、提炼;
例2教学中的辅助线的添加。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布鲁纳说过:“发现包括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得知识的一切形成。”所以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同时基于八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遵循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从实例出发,让学生亲历观察、发现、探究、归纳等一系列过程,再现了知识的发生、发现及发展的过程。在新知识学习和例题的教学中,教师始终以引导者的形象出现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适当的启发。所以在本节课中我采取的教学方法是启发式引导发现法.让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发现.
教学手段上,一开始借用道具“纸带”引出问题,从而围绕着这一问题进行探索,教师边启发引导,边巡视,随时收集与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调节。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形象生动地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而且容易加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 复习旧知,承前启后
如图,直线L1与直线L2、L3相交,指出图中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继续提问:如果∠1=∠5,直线L1与L3又有何位置关系?
此问题旨在复习原来的知识,从而为新知识作好铺垫。
2、 创设情境、合作探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一个好的问题的提出,将会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发教学高潮。因此在复习好旧的知识后马上提出新问题。
问题:如何判断一条纸带的边沿是否平行?
要求:
1、小组合作(每组4人,确定组长、纪录员、汇报员等进行明确分工);
2、对工具使用不做限制。
对于要求一进行明确的分工是希望可以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参与,而在最后当汇报员进行总结的时候,可以由组内其他成员进行补充。而在要求二中明确了对工具不做任何限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会使我们的方法多样。
最后可以对学生的方法进行罗列,问其根据,由学生自己进行讲解。总结学生的各种方法,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推二画三折。
⑴.推平行线法。经过下边沿的一点作上边沿的平行线,若所画平行线与下边沿重合,则可判断上下两边沿平行;
其实我们知道这种画法的依据就是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而除这样的推法外学生也会想到用画同位角的方法来说明。就比如第2种情况中。
⑵将纸带画在练习本上,作一条直线相交于两边,如图所示,用量角器量出∠1,∠2,利用同位角相等,来判定纸带上下边缘平行;
而有些学生可能想到直接在纸带上画,直接在纸带上作一条相交于两边缘的直线,因为纸带局限了作图,因而可以利用的只有∠2、∠3、∠4。用量角器度量学生会发现∠3=∠2,∠4+∠2=1800。
⑶折的方法。
经过这样一系列的演示和归纳,学生就对平行线的新的两种判定方法有了自己直观的认识。这时候可以请学生模仿平行线判定方法一的形式请学生给出总结。应该说这时候学生的情绪会很高,通过自己的动手发现了平行线判定的其他方法,此时教师可结合多媒体利用动态再来演示这两种判定方法。同时在黑板上给出板书。在多媒体课件里可以是一句完整的表达,而在板书时,为更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只简单地记为:
内错角相等,两条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其实在教材中对这两种判定方法的编排里,它是先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教学,然后再经过例题教学让学生对这种方法巩固加深,然后再从开始的引题里让学生寻找同旁内角的关系,从而引出“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种判定方法。而我在对这节课的处理上则是直接利用“纸带问题”引导学生先得到这两种方法,而后再是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巩固、应用。
3、 初步应用,熟悉新知
“学数学而不练,犹如入宝山而空返。“适当的巩固性、应用性练习是学习新知识、巩固新知识所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给出以下两个小练习,意在对平行线的两种判定方法的理解。
找一找,说一说:
1.课本练习:如图,直线a,b被直线l所截,
⑴若∠1=750,∠2=750 ,则a与b平行吗?根据什么?
⑵若∠2=750,∠3=1050 ,则a与b平行吗?根据什么?
2.根据下列条件,找出图中的平行线,并说明理由:
图(1)∠1=1210,∠2=1200,∠3=1200;
图(2)∠1=1200,∠2=600,∠3=620。
对这2个练习可直接由学生抢答,并说明理由,因为题目简单又由这样抢答的方式,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此时马上推出范例教学。
例2、如图∠C+∠A=∠AEC,判断AB和CD是否平行?并说明理由。
确定例题是难点,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1、 根据已有的条件与图形,无法解决问题时,要添加辅助线。
2、 将推理过程由口述转化为书面表达形式,这也会让学生感到一定困难。
因此在本例题的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引导者的地位,启发学生思考当遇到要我们说明两直线平行的时候,应该要从已知和图形中寻找什么?这时学生会总结学过的三种判定方法,然后再要求学生在本题中是否存在满足这三种判定方法的条件?当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在没有防碍题目的前提下对图形做适当的改变,然后自然而然的引出作辅助线。
4.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说一说,写一写:
1. 如图,∠1=∠2=∠3。填空:
⑴ ∵ ∠1=∠2( )
∴ ∥ ( )
⑵ ∵∠2=∠3( )
∴ ∥ ( )
2.如图,已知直线L1、L2被直线L3所截,∠1+∠2=1800。请说明L1与L2平行的理由。
练习的安排遵循了由浅入深的原则,让学生在观察后再动手。
说明:练习1由学生个别回答,其他学生更正,教师作注意点补充;练习2由3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同练,对于个别基础差的学生在巡视时可做提示,最后集体批阅。
因为我所面向的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总体的素养相比较市直属学校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我在对练习的选取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课内练习,我想教材之所以为教材总是有他一定的科学性和可取性。当然对于好的学校或者是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给学生做适当的提高,数学原本就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反过来它又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因此在编排题目的时候我也特意找了关于这方面的题目,让学生在一种实际的背景中去应用所学的知识。那么对这两道题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授课的情况随机来定,课内有时间,可以让同桌进行讨论,共同完成;假使时间不够的话可以留给学生在课后思索,但是不作强制要求。
附加题:
⑴小明和小刚分别在河两岸,每人手中各有两根表杠和一个侧角仪,他们应该怎样判断两岸是否平行(设河岸是两条直线)?你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
⑵一个合格的弯行管道,当 ∠C=600,∠B= 时,才能在经历两次拐弯后保持平行(AB∥CD)。请写出理由。
5.知识整理,归纳小结
用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索本节课的收获
提醒学生在这两方面思考:
⑴在实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我们的收获……
⑵如果要判定两直线平行时,我们可以联想到……
6.布置作业 :
结合教材上的课外练习与浙教版作业本,选择适当的作业题,避免重复。
《平行线》说课稿7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平行线的识别”。根据我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的研究以及对七年级学生的了解,我将围绕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想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行线的识别”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教科书(上)册第四章第八节的内容。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平行线的表示方法,以及过直线外一点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画法。这一节课将在学生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学平行线的识别是“平行线”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是学生学习几何的重要基础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基础。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又为下一节学习“平行线的性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识别方法;并会运用平行线的识别方法进行推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平行线识别方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3、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为:
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识别方法。
本节课的难点是:运用平行线的识别方法进行推理及推理过程中的书写格式。
二、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
在教法上我采用启发式引导发现法。在学法上: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但是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抽象概括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所以在教学手段上,我充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增强直观效果,这样不仅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同时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过程:(这个过程我设计了六个环节)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本着复习要有启发性、针对性的原则,这个环节我用多媒体出示了2个问题:
1、回顾平行线的画法。
2、在同一平面内若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正确与否?(这道题是想让学生通过判断回忆出识别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可以借助于第三条直线,我接着设问,但是除此之外,平行线的识别还有哪些方法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引出了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平行线的识别)
(二)、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平行线,在实践中探索出平行线的识别方法。
1、学生在画平行线的过程中得出,把三角尺沿着直尺的方向由原来的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三角尺紧靠直尺的一边和直线所成的角在移动前的位置和移动后的位置构成了一对同位角,并且它们的大小相等。
我接着设问:若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这时,我让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学生通过交流后归纳得出平行线的识别方法一: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接下来我用多媒体对平行线的识别方法一进行表述:并向学生讲解因为、所以的几何写法,以及推理过程。
∵∠1=∠2,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多媒体出示
待学生理解之后,我继续设问:
2、已知直线a,b被直线c所截,若∠2=∠3,则a与b什么关系?
多媒体出示
学生思考后回答:a与b平行
接着我请一个学生尝试口述:a与b平行的推理过程,我进行板书。
∵∠2=∠3,(已知)
∵∠1=∠3,(对顶角相等)
∵∠1=∠2,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由此得到平行线的识别方法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待学生理解之后,我再次提出问题:
3、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若∠1+∠2=180°,那么直线a与直线b平行吗?
多媒体出示
我先请学生回答结论然后再让学生叙述推理过程:
∵∠1+∠2=180°(已知)∠1+∠3=180°(互补的定义)
∴∠2=∠3(同角的补角相等)
∴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由此得到平行线的识别方法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三)、例题讲解(略)
在这个过程中,我着重强调书写格式,讲解推理过程,并指出刚开始写几何证明过程时,要将证明依据写在后面的括号中。
(四)、课堂练习(多媒体出示)
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我用多媒体出示一个题,让同学们进行练习,我进行巡视,然后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做,并模仿老师讲给全班同学听,并板书推理过程。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有两个:一是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巩固,二是评价书写格式。
(五)、课堂小结:
识别平行线的方法:(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六)、布置作业:
这个环节我采用必做题和选做题的方式布置作业,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给基础好的学生充分的空间,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1、课本第171页的第1题、第2题为必做题
2、投影出示选做题
四、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来确定适当的起点与目标,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作业布置采用分层作业,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平行线》说课稿8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号选手,很高兴能有这次机会与大家交流。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5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一》。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学目标】
1.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是《课程标准》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主要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本节内容与已学的“相交线”、“平行线的定义”、“平行线的判定”联系紧密,同时也是以后将要学习的“多边形”、“平行四边形”、“立体几何”等内容的重要基础,第三节研究平行线性质,既是相关内容的发展,同时又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因此本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课标要求: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了解平行线性质的证明。
3.教材安排及处理:课本内容分三段,一是平行线的性质一,二是有性质一推导出性质二和性质三,三是性质一的.应用举例。在二十分钟微型课中,内容有点多,因此,略作调整,一是把性质二、三的证明作为作业,二是把应用举例作为备用练习,三是整节课让学生主要探究性质一及性质一的简单应用。
4.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对教材结构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征,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1,并会用性质1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在学习中形成符号意识,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解决:在探索中发现两直线平行时同位角之间的数量关系,从而总结概括出平行线的性质一
情感态度:在探索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在运用中感受数学价值
5.教学重点:依据教学目标和本节课内容在全章中地位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性质1
教学难点:依据教学经验和本节内容的特点平行线的性质1的灵活运用及其用符号语言表达性质一
【二、说教法】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新课程理念,我选择了“导学练动态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设置了“情景诱导----探究指导-----展示归纳----变式练习----小结作业”等五个环节。课堂开始设置了问题情景,从平行线的定义及其判定导入,由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推出线之间的平行关系,设问若已知两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之后设置了几个探究问题,学生探究后展示,教师归纳,学生练习,展示教师纠错等让学生感知、理解、深化应用平行线性质一。从而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整个教学活动各个环节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设计。在第一个环节中,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数学思考,让他们融入课堂学习。探究指导环节,通过问题串让学生经历问题的产生,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展示归纳中培养学生规范的使用数学语言能力,使他们学会自然语言、图形语言、几何语言的之间转化,初步学会与人交流,对于同学解答的质疑、评价和反思的意识。变式练习中体会数学知识应用的情境性和多变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通过小结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复习整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诱导
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定义及其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知道了可以通过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判定线之间的位置关系。那么,已知两直线平行线,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二)、探究指导
学生按照探究题纲中的问题进行探究,教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后,到学生中辅导,发现学生自学中出现的问题或者困难,为展示归纳做准备。
探究题纲:
1、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两条平行线,并任画一条截线。
2、量一量,你画的图形中的四组同位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3、猜一猜,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得同位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用一句话概括你的发现?并且用符号语言表示他们?
4、和同桌交流一下,看他是否有同样的发现?并说一说如何验证你们的猜想。
5、如图,直线a∥b,c是截线,∠1=600,那么∠2=?
(三)、展示归纳
1、找有问题或有困难的学生按照提纲逐题展示,教师配合,学生说教师板书;
2、发动全班同学评价、补充(要注意用语的规范);
3、全部展示完毕,教师对本段内容作必要的补充、梳理。
(四)、变式练习
逐题出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师做必要的板书准备后到学生中指导,及时纠错。完成练习后,教师找有问题的学生展示,发动全班学生评价补充。练习完毕后,教师做必要的强调补充。
附练习提纲:
1、如图,直线a∥b,∠1=540,求∠2、∠3、∠4各是多少度?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2、如图,△ABC中,D是AB上一点,E是AC上一点,∠ADE=600,∠B=600,∠AED=400,①、DE和BC平行吗?为什么?②、∠C的度数是多少?为什么?
(五)、小结作业
今天你有何收获,你对同学们有何提醒?
《平行线》说课稿9
【教材分析】
(一)内容、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八章《平行线的有关证明》,这一章让学生经历探索推到的过程,体会到证明的必要性,利用学过的公理和定理解决一系列证明题目,养成用数学符号说话的好习惯。
(二)教材简介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平行公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的有关证明及应用,关于平行线的知识是学生后续学习其他平面几何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对后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证明的必要性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解题思维能
2.让学生学会运用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
3.灵活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
(三)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推论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推论的应用
【教学方法】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白板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提问
1.命题、公理与定理
2.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定理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推论
二、类型题讲解
(一)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应用
(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推论的应用
(三)能力提高
三、巩固练习:课本第119页习题4.7第1
四、课堂小结
本环节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谈谈学习的感受,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布置作业习题2题
《平行线》说课稿10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您们好!
我叫初雨,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日坛中学.很高兴有机会参加这次教学基本功的展示活动并得到您们的指导.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的5.3节《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设计这四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小学已经有所了解(结合生活情景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和相交(包括垂直)关系),本章将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研究.本节课在理解了两直线平行的判定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平行线的性质展开研究.并在探索性质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进一步学习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运算和证明;
2.能够运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基本事实证明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通过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的过程体验探索性质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让学生通过探索活动来发现结论,经历知识的“再发现”过程,可增强学生对性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基本图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且它们互为逆命题,所以学生很容易在记忆和使用时将其混淆.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明确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三、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的选择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方式为启发探究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挖掘学习潜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另外,我注意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利用几何画板制作图形,并让图形动起来,借助测量功能度量角的度数,有助于学生在观察图形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发现其中不变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从而发现图形的性质,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加快了教学节奏,扩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结构设计】
本节课的流程分五部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探究新知实验猜想;归纳性质说理证明;应用新知巩固练习;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2008年8月8日将在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承办多项比赛项目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位于北四环和安苑路之间,这两条路互相平行,现需要修建一条贯穿两条路的新干线,设计新修道路与安苑路夹角为65,那么它与北四环的夹角是多少度?
通过学生熟悉并关注的奥运道路建设问题作为引入,创设情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地图中抽象出基本图形,将问题转化为探索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二〉探究新知实验猜想
本环节设置了学生活动和教师演示两个环节.
学生活动:
1.作出两条平行直线a、b被第三条直线c所截,标出所得的8个角,你能借助你所画的图想办法解决如果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这个问题吗?如果两直线平行,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学生首先独立完成活动1,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探索,开放式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按要求正确画图并准确标记直线和角;能否准确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分别进行讨论,并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具体的帮助、鼓励和指导,使全班同学都能积极参与探索活动.
2.在小组内同伴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样吗?得到的结论相同吗?并把自己的猜想表述出来.
学生以四人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可能想到的方法:(1)用量角器进行度量;(2)通过剪纸拼图进行比较.
通过交流积累了较为充分的事实基础,为有效地进行归纳概括提供了帮
助.教师深入合作小组,倾听学生的见解,时刻关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并给予适时的指导点拨,鼓励学有困难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讨论中,注意表扬表现突出的学生.
3.展示探究过程和结论
合作小组代表上台借助投影全面展示本小组的探究过程和结果,教师注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方法,并关注学生叙述结论的语言是否准确.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他人合作交流,每个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合作交流奠定了基础,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又能弥补个人的思考有时难以全面和深入的情况,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较强的感性认识,充分体现认知过程.探究平行线的性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得出猜想的探究过程,突出重点.适当的合作交流也有利于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质.
教师演示:
平行线的性质比较抽象,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加强直观教学,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分别量出三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让学生直观验证探究的结论.然后改变截线的位置,帮助学生在运动变化中进一步明确其中不变的数量关系.
〈三〉归纳性质说理证明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在学生合作交流后,教师归纳并板演平行线的性质,规范文字语言.
2.试一试用符号语言表达上述三个性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补充,并出示准确形式.
如图:
性质1.∵a∥b,性质2.∵a∥b,性质3.∵a∥b,
∴∠1=∠2.∴∠2=∠3.∴∠5+∠6=180o.
帮助学生理解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推理打下基础.
3.你能根据平行线的性质1说出性质2、3成立的道理吗?
例如:如图,
∵a∥b,
∴∠1=∠2.()
又∵∠3=,(对顶角相等)
∴∠2=∠3.
类似的,对于性质3请写出推理过程.
学生观察图,独立思考填空.此处将由性质1推导性质2的过程以留白形式出现,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从而能进行简单的推理.教师关注学生独立书写性质3的推理过程中能否做到知识的合理迁移,书写是否正确.引导学生从“说点儿理”向“说清理”过渡,由模仿到独立操作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对比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和性质,你能说出它们的区别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判定与性质最大的区别在于条件和结论互逆,即从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是平行线的判定;反过来,由直线的平行得到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是学生升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判定和性质,要让学生明确它们之间的区别,防止在应用时发生混淆.为后面学习其他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作好铺垫.
〈四〉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1.现在你能解决奥运会道路建设的问题了吗?
2.已知:如图1,MN∥EF,CD分别交MN、EF于A、B,
找出图1中相等的角,并说明理由.
3.如图2,填空:
①∵ED∥AC(已知)
∴∠1=∠C(
;)
②∵AB∥DF(已知)
∴∠3=∠()
③∵AC∥ED(已知)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4.如图3,∠1+∠2=180,∠3=108,求∠4的度数.
首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引入问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并让学生体会数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第2题回归基本图形让学生充分指出相等的角(包括对顶角),从而体会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以达到转化角的效果;第3题从不同角度应用性质,强化重点知识的理解;第4题先判定平行再应用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计算,从而在解题过程中辨析判定和性质,要求学生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计算.随堂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老师从学生解题过程中了解教学效果,从简单图形到复杂图形、从单一知识到几个知识的综合运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逐步提高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条件结论
判定
性质
3.我们知道了能够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到两个角相等或互补的结论,它是后面学习中进行计算和证明的常用依据,可以用来转化角.
4.回顾发现平行线的性质所经历的环节,感受发现图形性质的方法.
师生共同对本节课进行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技能两方面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回顾平行线的性质,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说明白性质和判定的联系和区别,课下完成对比表格,下节课进行展示,从而突破难点;最后教师点明平行线的性质的作用及发现图形性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认识.
分层作业:
(1)看书P21—P23(补全书上留白,划出重点内容);
(2)书P25习题5.3第1—6题;
(3)探究题(选作)
如图1:已知AB∥DE,那么∠1+∠2+∠3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当已知条件不变,而图形变为如图2时,结论改变了吗?图3中的∠1+∠2+∠3+∠4是多少度呢?如果如图4所示,∠1+∠2+∠3+…+∠n的和为多少度?你找到了什么规律吗?
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延续,可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时的指导.看书帮助学生养成复习的好习惯;必作题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应用;选作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索空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教学的一些设想,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恳请您们的批评指正,谢谢!
《平行线》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行线的性质》是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并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经历了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及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它为今后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平行的三个性质特征。
教学难点: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
3、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刚正式接触几何知识,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仅仅记住、理解而已,中等生对该部分的综合应用很不熟练,整个推理过程很难独自完成,很难做到有理有据的推理,这一方面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关,对新知识接受快的同学能够模仿书写推理过程;另一方面与学生的思维阶段有关,七年级学生的抽象的逻辑推理能力发展刚刚起步,所以对平行线的推理过程很难规范。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选用下面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和自主探究法,作为复习课,平行线的性质及判定定理学生已经记住了,但是不能综合应用,所以在本节课上多强调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希望学生能在合作好探究中有所收获,掌握平行线的判断和平行线性质的综合运用来解决几何问题的推理过程。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讨论、分析,推理,最后能够形成合理、规范的推理过程。从本节课中让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八个教学环节:复习回顾、情境引入、探究新知、例题示范、加深理解、综合应用、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复习回顾
首先让学生复习近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理理论知识,为本节课的综合应用奠定基础。
2、情景引入
本环节在介绍有关考古知识的同时,提出一个极具趣味性的问题,学生可能通过猜测得到答案,但并不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所在,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入新课的学习。从中也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3、探究新知
通过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来说明自己猜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合情说理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4、例题示范
这是教科书中出现的练习题和本节课的'引例,目的就是通过其来落实基础,特别是学生刚刚接触到新的知识时,往往应用起来会感到比较生疏,或者说对它的感觉仍旧停留在“雾里看花”状态,这就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对新知识从熟悉到熟练的过程,无论是基本的习题,还是变化的习题,都要以透彻为最终目标。
5、加深理解
对比平行线的特征和直线平行的条件,发现其区别和联系,加深理解。
6、综合应用
综合应用部分是对初步应用的提高,是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的综合应用,是要求学生经过几次推理一会才能达到答案。本部分设计了两个题目,一个题是要求学生填空,并体会推理论证过程,使学生感悟推理的依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题目是要求学生小组讨论,综合分析、理论应用,自主提高,使学生掌握推理过程,能够灵活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定理来解决问题。
7、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并不只是课堂知识点的回顾,要尽量学生畅谈自己的切身感受,教师对于发言进行鼓励,对于两个知识点整合,更要有所思考,达到对所学知识巩固的目的。使学生真正能够灵活应用和综合应用所学的几何知识,形成严密的思维能力。
8、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是让学生补充完整解答过程,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不但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同时也让学生了接逻辑推理的步骤,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
本节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在各个环节的上都设计成一个个的问题,使学生能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讨论,进行学习。在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注重合作交流,让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在探究过程中进行,使他们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合理猜想,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的性质,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平行线》说课稿12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与判定的综合应用,这也是本章的重点之一。本节内容对以后研究角的大小关系有着重要作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能力打下基础。本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以及在操作过程中的思考,这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理解平行线的性质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情况分析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看,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并且对基本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已经学了平行线的判定,具备了探究平行线性质的基础,但在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我班的部分学生的基础比较差,缺乏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所以应该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培养,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强、好胜的心里特点,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知道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并会用平行线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有条理地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学会多角度探索问题的方法,学会运用类比等数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充满探索和创造。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并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2、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区别和综合运用。
五、教法与学法
借助“标准化双语教学平台”的教学优势,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探索、发现、构建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自主完成学习目标,使“一题多解”思想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充分体现。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
2、平行线的判定有哪些?
3、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性质是: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角的相等或互补.
判定是: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
(2)联系:它们都是以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为前提;
它们的条件和结论是互逆的。
4、总结:已知平行用性质,要证平行用判定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激发学生的知识经验,为学习课文的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做好准备。
(二)合作学习一:平行线性质应用
例(课本P19)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线全部分,量得∠A=100°,∠B=115°,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教师把学生情况,可启发提问:①梯形这条件如何使用?②∠A与∠D、∠B与∠C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呢?为什么?
1、讲解按课本.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课本中的解题过程不够简练,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更为简单合理的解题过程,并由各小组推荐学生上台展示解题过程。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P20).
1、如图,直线a∥b, ∠1=54°,∠2, ∠3, ∠4各是多少度?
2、已知∠ADE=60 ° ∠B=60 °∠AED=40°,(1)求证DE∥BC
(2)∠C的度数
想一想1、学生自主画图,并将已知条件标到图上,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的重要性。
2、寻找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合理的将已知和求解的内容联系起来。即如何利用已知条件来解题。
3、正确的区分和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
4、规范解题步骤,学生不仅会说,更要会写。
(四)合作学习二:拔高练习
如图,已知AB∥CD , ∠ A=40°,∠ C=35°,求∠AEC的度数。
想一想:1、题目中给了我们那些已知条件?
2、如何将这些已知条件联系起来呢?
3、你能用几种方法来解决该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添加辅助线的作用,添加的方法及要求(用虚线),并会用数学语言表述清楚。
(五)学生练习
习题5.3第5、7、8
(六)归纳小结
求角的大小或是证明两个角相等、互补的方法之一是利用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与联系。当平行线间的夹角不能直接求解时,添加适当的平行线,将要求的角转化为两个平行线间所夹的内错角、同位角或者同旁内角来解答,为了解决问题,自己添加的线叫做辅助线,用虚线表。
(七)布置作业
必做题:
习题5.3第5、6、8题
选做题:
习题5.3第14、15题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和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解答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不少学生不仅能说还能完整的书写下来,学生在课堂上能及时提出问题并主动在小组内解决问题以上情况较好。但是个别同学还是跟不上节奏,存在会说不会写的现象,课后还得加强练习。
《平行线》说课稿13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2节的第1小节《平行线》。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同时,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教材的重难点及成因:
由于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初步接触了平行线,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观察、画图和讨论,共同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从未接触过反证思想,因而对于平行公理推论的理解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二、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
(1)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体会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数学思考:
(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践、讨论、体会平行公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4、情感态度:
(1)通过对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动参与意识。
(3)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三、教法学法分析: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法和学法:
1、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动画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探: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模型,动手画图与合作讨论,共同探索出平行公理及推论。同时,通过设置拓广探索、应用延伸等练习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紧一点,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使学生的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同时,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教学,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让学生尝试“说点儿理”。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流程图如下:
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引入
课题
让学生感受一组画面,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平行线(板书课题)
通过熟悉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无处不在,也为后面的探究活动作好了情感准备。
知1、建立模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模型,并思考问题: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利用这个模型引入,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同时,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2、平行线的概念
(1)学生讨论得到: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平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吗?
(3)动手画一画,分小组讨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4)动画演示空间图形:这样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么它们平行吗?在学生认识了平行线后,举出生活中平行线的例子,进一步加深理解。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分组讨论,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通过演示空间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3、平行线的画法:
(1)过直线AB外一点P,你能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吗?能画出几条?
(2)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
(3)练习:过点
P画直线MN的平行线:
4、平行公理:
(1)讨论:在前面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如图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2)类比前面我们学过的“垂线的性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归纳平行公理。画平行线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常常会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通过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指出画平行线的关键:一放、二靠、三移、四画,加强直观教学。
这组练习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些变式图形,打破思维局限,牢固掌握画平行线这一基本技能。
通过观察、画图、讨论等探索过程,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平行公理,从而把学生的直观体验上升到理性思维。
5、平行公理的推论:
(1)讨论:过点B、C分别画直线a的平行线b和c,那么b和c平行吗?由此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2)归纳平行公理的推论。
(3)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首先从学生感兴趣且容易理解的问题入手,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然后自然过渡到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过程,让学生乐于接受。
知1、巩固练习:
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3)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通过练习,巩固平行线的概念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落实基础知识。
2、综合运用:P19、第7题。
说明:(1)学生画图、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巡回指导、集体讲评、示范。
这组练习是“基础练习”与“复习巩固”的综合。让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画法及平行公理,使学生能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
3、拓广探索: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说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并在全班交流,然后教师利用动画展示。
通过拓广探索,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学生设计不同的队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1)、如图(1)点D是AB的中点。①过点D作BC的平行线,交AC于E。②量一量AE、CE的长度,它们相等吗?③量一量DE、BC的长度,它们有何关系?
(2)、如图(2)在梯形ABCD中,AD∥BC,点E是AB的中点。①过点E作AD的平行线,交CD于点F,EF与BC平行吗?②量一量DF、CF的长度,它们相等吗?③量一量EF、AD、BC的长度,它们有何关系?
通过这组练习,既复习了平行线的画法及平行公理的推论,又以探究的形式将知识进一步延伸,拓广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为以后学习
三角形和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埋下了伏笔。
归纳
小结
整理
反思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明:学生分组小结,各组代表发言交流体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赞扬。
让学生自己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
作业
形成
技能
1、P19第8题
2、P41第12题
说明:教师鼓励学生精心设计,并将自己的得意作品装入个人成长记录袋。第1题让学生利用平行线设计一些图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平行线的美学价值。
第2题让学生利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画出自己家住房的平面图,自己设计一个户型,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教学设计说明:
纵观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三个注重:
1、注重对学生几何学习兴趣的培养。本节课利用生动的图片、动画和模型,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和现实生活,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索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节课通过设置反馈练习来巩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平行线的画法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设置探究题及图案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大胆与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平行线》说课稿1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北师大版数八学年级上册第七章第三节《平行线的判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六个环节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学过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以及三角形、四边形(特别是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学习的基础。从本节课起,培养和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同时也开始从有条理的口头表述逐渐过渡到书写自己的理由。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几何推理等内容的基础,也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四个概念已经了解,并且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辨别能力,已经具备一定知识基础和一定认知能力,而不是一张“白纸”,虽对于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这个认识是很肤浅的,仅仅处于对生活中存在的平行线现象的感知层面,对于如何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缺乏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该年龄段的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探索欲望强烈,但数学活动的经验较少,探索效率较低,合作交流能力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的过程,掌握直线平行的条件,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会用三角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能力目标:会用判定方法1得出判定方法2和3,会用判定方法1,2得出方法3,会用判定方法进行简单推理。
情感目标:体会“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数学思想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并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或与同伴交流。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平行的判定方法。
难点:会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之间的互译,理解“转化”的思想。
五、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著名西方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所以组织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可突出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也有利于师生角色转化。为体现自主学习的教改模式。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有效训练和评价。
学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六、教学过程:
为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将本课的教学过程设定如下五个环节: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独立自主,探究新知——师生互动,解决疑难——巩固训练,反思归纳——分享收获,布置作业。
(一)、创设情景,激发求知欲望现有一本书,一条彩带,我们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两边会平行呢?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平行线的判定》。意图: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是自然的。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二)、独立自主,探究新知
追问思考:
做一做:三根木条相交成∠1,∠2,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观察∠1,∠2满足什么条件时直线a与b平行?
画一画:用移动三角尺的方法画两条直线平行线。
这种方法根据什么条件去画的.?
得出:“同位角相等二直线平行”。这一基本事实。
“三线八角”有几种?其它两种在怎样的条件下可使二直线平行?
你能证明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尝试推导判定二、三。
意图: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发现、分析、推理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探究的良好习惯。
(三)、师生互动,解决疑难
让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其证明过程,师生互动,进一步修正二、三的具体证明过程,并强调步骤的书写。引导学生思考课本173页想一想。老师补充这里作平行线的道理。完成课本上的随堂练习。
在平行线的判定中,学生对三种角的观察视角上容易出问题,补充形象识别三类角的方法:同位角的形象大使“F”;内错角的形象大使“Z”;同旁内角的形象大使“U”;只不过它们有时不是很规则:倒立着、反向着、躺着的??这种方法很方便于寻找哪两条线平行。
意图:让学生学会用说理的方式展示推理的过程,感受推理论证的作用,使说理、推理作为观察、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自然延续。对推理能力的培养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以用自然语言结合图形进行说明“说点儿理”“说理”“简单推理”“用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阶段逐步提高。
(四)、巩固训练,反思归纳
1、如下图所示,填上一个适合的条件______________,可使AB∥CD。
(第一题)(第二题)
2、如图,E是AB上的一点,F是DC上的一点,G是BC延长线上的一点。(1)如果∠B=∠DCG,__ ∥根据是(2)如果∠DCG=∠D,∥根据是(3)如果∠DFE+∠D=180?,__ ∥根据是—。
(五)、分享收获,布置作业
1、你能说出几种判定平行的方法?填空:
①______________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______________两直线平行。
③______________两直线平行。
④______________两直线平行。
《平行线》说课稿15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体会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中,体会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情感态度。
(1)通过对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动参与意识。
(3)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教材分析: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同时,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教法学法:
1、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动画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探: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模型,动手画图与合作讨论,共同探索出平行公理及推论。同时,通过设置拓广探索等练习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紧一点,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使学生的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同时,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教学,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让学生尝试“说点儿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让学生感受一组画面,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平行线(板书课题)
(意图:通过熟悉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无处不在,也为后面的探究活动作好了情感准备。)
二、合作交流
1、建立模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模型,并思考问题: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意图:利用这个模型引入,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同时,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2、平行线的概念。
(1)学生讨论得到: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平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吗?
(3)动手画一画,分小组讨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
(4)动画演示空间图形:这样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么它们平行吗?
3、平行线的画法。
(1)过直线AB外一点P,你能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吗?能画出几条?
(2)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
(3)练习:过点P画直线MN的平行线。
4、平行公理。
(1)讨论:在前面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如图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2)类比前面我们学过的“垂线的性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归纳平行公理。
5、平行公理的推论。
(1)讨论:过点B、C分别画直线a的平行线b和c,那么b和c平行吗?由此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2)归纳平行公理的推论。
(3)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三、反馈练习
1、巩固练习。
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
(3)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
(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平行线的概念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落实基础知识。)
2、综合运用:P13、练习。
说明:(1)学生画图、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巡回指导、集体讲评、示范。
(意图:这组练习是“基础练习”与“复习巩固”的综合。让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画法及平行公理,使学生能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
落实新知
3、拓广探索。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
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说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并在全班交流,然后教师利用动画展示。
(意图:通过拓广探索,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学生设计不同的队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明:学生分组小结,各组代表发言交流体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赞扬。
(意图:让学生自己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作业
1、让学生利用平行线设计一些图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平行线的美学价值。
2、让学生利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画出自己家住房的平面图,自己设计一个户型,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板书设计:
5.2.1 平行线
1、平行线的概念练习书P13
2、平行线的画法
3、平行公理
4、平行公理的推论
【《平行线》说课稿】相关文章:
《平行线》教案04-11
平行线教案11-01
平行线的性质教案06-04
平行线的判定教学反思09-10
说课稿05-15
七年级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学反思07-11
四年级数学教案:平行线的认识04-07
《守株待兔》说课稿11-18
《春酒》说课稿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