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生活情境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及与同伴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生活情境与实践操作,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难点:感受平行四边形的形成过程,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学习热情较高,易在轻松的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角和四边形中的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简单知识,能够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本节课是借助已有的知识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主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知识,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呈现出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建立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实验法: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经历平行四边形的形成过程。
探究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寻找制作的要点,进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1、师:“在之前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那么在生活中你都见过这些图形吗?那么今天就跟老师一次走进校园,看看校园里你能发现多少种图形?”
2、教师呈现校园的情景图(FOCUSKY演示校园情景)。
3、师:这些都来自我们的校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学过的图形呢?
4、学生活动:跟随全景图,找到熟悉的图形,利用白板进行突出显示,并重点展示“平行四边形”。
校园——楼梯——办公室(衣架)。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最熟悉的校园作为学习背景,增加亲切感,激发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热情,并从中提炼出本节课所学的图形直观图,感受“平行四边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认一认。
(1)。教师提出要求:“你们认识这个图形吗?”那么你认为什么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并明确“平行四边形”和“正方形”“长方形”都属于四边形的一种。有“四条边”“四个角”“倾斜的边”。
【设计意图】: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利用已有的“正方形”“长方形”的知识和“平行四边形”建立联系,学生可以从中发现“平行四边形”与它们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从而为接下来的数学活动作铺垫。
2、做一做。
(1)。教师提出要求:请小组长们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材料筐,根据所给材料,自己动手制作“平行四边形”。
(2)。教师呈现材料:木棍,皮筋,钉子板,小棒,白纸板,胶棒,七巧板,拼接学具。
(3)。预设学生活动。
预设一:用木棍和皮筋先扎成长方形,然后通过拉动,得到平行四边形。
预设二:用小棒在纸上摆成平行四边形。
预设三:用皮筋在钉子板上绑成平行四边形。
预设四:利用七巧板的相同的三角形,或者相同的平行四边形拼成新的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学生在不断尝试的制作过程中,可以强化对“平行四边形”的基本要点的理解,发现制作“成功”的方法,和“不成功”的原因,进而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必须具备的要素,以及和“长方形“直接的密切联系,做到“手脑并用”。
3、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制作情况,教师有顺序地呈现学生作品,并请制作者说一说制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有关特性。
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教师选出利用“木棍、皮筋”制作的图形小组,通过学生的自行演示,发现“平行四边形”是可以通过“长方形”拉动而得到的,而且每拉动一次,都会得到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1)。提出问题:拉动时“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学生活动:利用手中的拼接学具,实际操作,感受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3)。教师利用白板呈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教师选出利用“小棒”搭成的'平行四边形小组。
(1)。教师提出问题:在搭的过程中,你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2)。教师利用白板呈现“反例”,即对边不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并提出问题:“这个图形满足有四条边,四个角,边的倾斜要一样,为什么它不像是平行四边形呢?”
(3)。学生根据老师的疑问,反思制作过程,发现制作过程中相对的边的小棒的数量要相等,进而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1)。教师选出利用“钉子板,皮筋”制作的平行四边形。并请制作者说出制作时的注意事项。
(2)。教师提出要求,模仿做范例的同学,“你还能绑出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吗?”
(3)。学生对比在钉子板上做出的平行四边形,发现“制作成功”的图形保证“对边相等”的前提下,对边即会“倾斜的一样”,进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个特性,这也是为了以后学行”的概念做铺垫。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1)利用七巧板中的图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选出代表,介绍自己的“平行四边形”是由什么图形组成。
(2)为了强化要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随意选出两个大小不一样的三角形):“你能用这样的两个三角形组成平行四边形吗?”学生在质疑声中动手尝试,经过小组共同努力反复多次尝试后发现,要想拼成平行四边形,必须是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才可以。
(3)。通过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的拼接,学生发现相同的图形产生相同的角,所以得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的性质。进而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新的特性。
【设计意图】:二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并不是很强,所以很难仅通过“看”发现图形的特性,对于“图形性质(对边等,对角等,对边平行)”的理解也很难独立形成自己的理解,因此本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制作”中发现图形的特点,在经历不断调整自己的制作方案过程中,最终总结出成功的“秘诀“,即抓住“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也为在高年级学行”的知识作铺垫。
(三)、实践应用,拓展新知。
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教师提出要求,将发现的所有特征,归纳汇总:“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2、针对性练习。
(1)习题1:从下面的图案中,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将它们进行分类涂色。
将图片反白处理,再利用白板的喷色功能,让学生将相同的图形进行喷色分类,有助于学生根据图形的特征对图形进行区分。
(2)习题2:请你接着画出平行四边形。
通过此练习,加深学生对于平行四边形特征的理解。要想在钉子图中画出标准的平行四边形,必须保证对边的长短相同,即所穿过的点数相同,而且倾斜的两组两边必须倾斜的一样,即对边平行。白板中的数学工具,可以更便捷的呈现图形的变化。
(四)、归纳总结,巩固延伸。
1、师:“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白板呈现本节课知识大纲),也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遇见平行四边形。那么还有没有更有趣的图形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再次用你们发现美的眼睛,去和老师一起来感受下那些更加奇妙的图形吧!”
2、多媒体呈现不同的图形:梯形、菱形、筝形。
3、师:其实,图形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它可以通过变化组成我们生活中各种常见的事物!接下来请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来欣赏这组用图形组成的“生活场景”(多媒体演示图形动画)。
师:“数学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生活中也处处充满了数学带来的精彩,图形也存在与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够发现大自然中更美的图形!”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课堂引入之时利用“FOCUSKY”的动画演示功能,呈现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仿佛身临其境,并学以致用,发现所学的图形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解决本节课教学难点的地方,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制作平行四边形”,并结合白板的数学工具,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由“制作的乐趣”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潜移默化的将不易于低年级学生理解的“图形性质”知识分解化简,通俗易懂,便于掌握。
本节课仍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在“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方面,鉴于课时和环境的原因,没有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在这一方面,我会努力寻找更有效的多媒体途径,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感受的机会。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九册“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教材的主要内容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好这节课同时又是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计算的基础。很显然,这节课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材编写的特征:
教材在编写时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教材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重点,先用数方格方法计算图形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提供感性材料。再是通过割补实验,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一个与它面积相等的长方形,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明确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从已经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明确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和来源。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和平移的思想,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平等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及过程。
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转化问题的理解,主要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长方形等积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六)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平行四边形课件,学生准备任意大小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三角板、剪刀。
二、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
本节课教法上最大的特点是让学生动手操作,把静态知识转化成动态,把抽象数学知识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多次讨论,使他们自主、快乐地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合作完成;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法的体现:(1)在导入部分我采用了创设生活情境,设疑引入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2)在探究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大胆放手,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熟悉的具体情境中,通过探究和体验,感受新知;联系生活经验,构建新知;小组合作交流,扩展新知;创新活动设计,超越新知。
(二)说学法
坚持“发展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和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所感受,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学习数学的终结所在。让学生感到数学的有趣和可学,我们还应注重将数学知识提升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教学教程分为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1 复习 我们前面学习了很多的平面图形,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形大家认识一下。多媒体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图形。并回答那些图形的面积会计算。
2以校园风景图为引入,绿色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引发兴趣。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DD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操作探索,推导公式
1、数方格法求面积(课件出示) 数完后,问问学生结果如何?你发现了什么?
这样设计,让学生掌握用数来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进一步证实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初步感知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它的底和高有关系,并得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分别相等,它们的面积就相等。
2、转换法
教师启发谈话,如果要求在实际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经常用数方格这种方法方便吗?这就需要寻找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我们已学过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不能根据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新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可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可能学生说得不准确)。
3、归纳:
提问:这个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什么图形?它们的面积有变化没有?拼成的这个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用字母怎样表示?S=ab
在这个环节中主要采用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这样做完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体现了活动化的数学学习过程,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三)实际应用:
1.计算停车场的面积。
2.变式练习。
3.拓展练习。
四)全课总结,质疑问难。
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有一个全盘的认识,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四、板书设计: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平行四边形面积 = 底 × 高
S=ah
课后反思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对学生的学习,必须赋予“真实性”的学习任务。这种“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可以驱动学生迅速产生学习的需要。基于这一认识,本课创设的问题情境是以校园风景图为引入,绿色文明指示牌为的图形为疑问,说说他们的面积,猜想,设疑。引发兴趣。这样设计,由生活中的问题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使学生完成了学习新知的心理准备DD成为一名探索者,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奠定了基础。
在学生探索活动开始之前,教师没有任何帮助,但正是这种没有铺垫的教学,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得到了体现,问题解决的策略不再像前述教学整齐划一,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教学过程充满了生命活力。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成长并不需要教师“迫不及待”的帮助,他们需要经历从混沌到清晰的过程、正确与错误的考验,他们需要的是探索的时空、交流的机会和心理安全的、富有激励性的学习氛围,这些才是学生需要的帮助。
在操作探索,推导公式中。先启发谈话,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让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拿出剪好的平行四边形,每四人一组,想一想,动一动,拼一拼,看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个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呢?
学生动手若干分种,教师要注意巡视,选择做得对的小组派一名学生给全班演示,说说你们的想法。然后教师再重点的演示和完善的叙述平移(可能学生说得不准确)。这样让学生凭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互评”的渐进过程进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在“亲历”和“体验”中初步感悟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这样设计,让学生经历从特殊问题到一般问题的过程,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做到重点突破,为后面进一步学习面积公式作好铺垫。当然,在这个环节中不管是操作还是汇报,感觉还不够到位。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3
内容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关于几何初步知识的安排特点是:从一年级第一册教材起逐步安排学生能够接受的几何初步知识,其中第六册教材中安排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第八册教材中安排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清楚了其特征及底和高的概念。而本册(第九册)教材中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安排的。
所以若想使学生理解掌握好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必须以长方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为基础,运用迁移和同化理论,使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一新知识,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另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这一内容学习得如何,直接与学习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着直接的关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方法),会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使学生切实理解由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
教具学具:
1、用投影片对照教材上的方格纸上画着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插图制成复合片演示教具。
2、剪成两个底为40厘米,高为30厘米的平行四边形硬纸片为教师演示教具;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纸片和一把剪刀。
针对上述内容的需要,可设计如下课堂教学环节:
一、复习迁移。
由已知到未知,即由旧知识引入新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类推,掌握新概念。这是教学抽象的数学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与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有着密切的联系,适合用这一途径进行教学。
具体做法如下:
1、板演:一长方形的长是40厘米,宽是30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出示准备好平行四边形纸片,提问:这是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什么叫平行四边形?谁能指出它的底和高?(底40厘米,高30厘米)
3、比较板题中长方形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谁大谁小?通过第1、2两道题的复习,使学生清楚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清楚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底和高的含义,为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第3题的练习,产生悬念,引起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动机与欲望,教师由此引出新课。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仅*肉眼观察是不够的,必须科学地计算出它们的面积才能正确比较。长方形的面积我们会求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略),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引导发现
1、通过数方格引导学生发现:当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它们的面积也相等。具体做法如下:
(1)出示复合幻灯片(方格网图),从中取出一个小正方形,使学生明确,每一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1厘米,面积是1平方厘米。
(2)在方格网图中出示长方形,让学生数一数,长、宽及面积各是多少?
(3)在方格网图中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数一数,它的底、高及面积各是多少?(出现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4)观察数出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略)
(5)其它的长方形也能与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2、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做法如下:
(1)引言: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很不方便,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索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一般方法,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2)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片,从平行四边形的顶点向对边做一条高,然后沿这条高线用剪刀剪开,将剪开后的两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
(3)分组观察思考:把剪拼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比较。
①面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②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③其它的平行四边形也是这样吗?
(4)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5)公式用字母表示。这一步骤需要使学生清楚每个字母的含义,并且知道s=ah也可以写s=ah、
(6)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让学生看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回答:若想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然后让学生比较新课开始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解除悬念。再让学生独立思考书中的例题,在教师的扶持下,让学生在黑板前和黑板下齐做,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三、巩固深化
此环节可安排下列练习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与深化。
1、先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再计算面积(教材中73页做一做第1题)
2、计算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材中74页第2题)
3、教材中73页做一做第2题。
4、教材中74页第3题。也可结合实际情况增删练习内容,以达到巩固深化所学内容的目的。
四、课堂总结:
总结内容主要让学生清楚: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它的底和高或量出底和高。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4
教学目标:
1、能用割补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面积不变的长方形,通过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能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操作、观察、比较中,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4、在探究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并能够运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教学准备:
课件平行四边形硬纸片剪刀透明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宁江区的江滨公园?美不美?公园还要在这里铺草坪,这是其中的两块(电脑出示草坪图),根据图中提供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1、铺长方形草坪需要多少钱?(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学生可以解决)2、铺平行四边形的草坪需要多少钱?师:需要先求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
1、猜想
那么大家猜一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可能与边有关)只与它边的长度有关?大家看老师手中这个平行四边形,(演示)还可能与什么有关?(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究竟与它的底和高有怎样的关系?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2、实验
1)独立自主探究: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些学具,有数格子用的格子纸、印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和表格、剪刀、平行四边形,想一想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研究?
生:我用数格子的方法。
师:数格子时,不足一格的按一格算,把得到的数据填在表格里
师:还有什么方法?
生:我用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
师:用剪拼方法上的同学请读一下操作提示。(一生读)下面你们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
2)小组内交流:
师:通过数格子或者剪拼的方法,哪位同学有收获了?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小组长组织好。一会要向全班同学汇报你们小组的方法。
3)学生汇报:
第一个小组:
(1)数格子(把表格带到前面说)
(2)剪拼
师:你们成功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这一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生: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你们小组转化的清楚,介绍的明白真了不起)
是这样吗?师课件演示解说强调平移
师:还有其他的剪拼方法吗?(你们组的方法与人不同,让同学们又学了一招啊!)生汇报后师演示
(多么巧妙的剪拼,我发现你们的思维很灵活啊。)(我只能说两个字了:“佩服!”)
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其他几个小组同学,通过动手操作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一起说(师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用a表示平行四边形的底,用h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高,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又该怎样写呢?s=ah
四、运用公式解决
师:现在我们来算一下铺这块平行四边形草坪要用多少钱?
(生口算)
五、拓展练习
1、求下列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底15厘米,高11厘米
(不仅准确计算出了结果,速度还很快,真不错。)
2、学校要建一个面积是12平方米的平行四边形花坛,请你帮学校设计一下,(要求底、高均为整米数)1)可以有几种方案?2)哪种方案更合理?(你们能从不同角度考虑,为学校选择更合理的方案,老师非常感谢大家)
六、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是怎么学习的?你有哪些收获?
(我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我用平移这种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再与平行四边形进行比较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师演示)你们很了不起,能想办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来研究它的面积。我们这节课使用的这种方法,以后在学习其它图形面积时还会用到。今天的家庭作业是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写清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推导过程,可以画、也可以剪贴。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时,我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建构,更关注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从而适时地激发学生的情感,点燃学生的智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时渗透、领悟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了解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我觉得,这节课学习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将永远铭刻在学生头脑中,将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适时引导、主动建构知识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象科学家一样经历大胆猜想、动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数”、“剪拼”都是学生的智慧,“数的过程”、“剪拼的过程”都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最后,让学生同伴互助去探究、去发现、去总结,给每个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真正的实现了自主学习。
3、适时点拨、有效进行指导
探究学习是把学生的“学”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而教师的“导”是实现学生“学”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教学中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点拨、指导,做到“放得开、收得住”。如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后无法拼成长方形。于是,我进行了个别指导。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只有沿高剪开才能拼成长方形?通过指导,使学生明白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开,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关键。
课例点评
这节课教师在教学时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转化这条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在操作、观察、比较活动中,通过孕伏、理解、强化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在情境中蕴含知识,孕伏思想方法
这节课情境的创设一方面紧紧地围绕所要探索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又充分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创设了江滨公园铺草坪的情境图,分别呈现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草坪,并提供每平方米草坪的价格,引导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这一情境中既有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又有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把这些知识都融入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既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暗含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有关。
2、在探究中体验知识,理解思想方法
这节课沿着“提出猜想思考验证方法实践验证”这个过程进行。一是独立探究。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并且提出了活动要求。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探究所研究的图形与转化后的图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从而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二是合作探究。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学生知道,任何形状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成长方形,这样,他们对图形变换的认识不再是个案的体会,而是对图形本质联系的体验。
3、在反思中提炼知识,强化思想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转化过程进行反思。第一次是在学生汇报交流之后,教师用课件呈现图形转化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重点是理解转化的思想方法;第二次是课即将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学习内容时再次回放图形转化的过程,重点是强化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时,还要用到这种方法。”这样为学生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进行了思想方法的延伸。
总之,这节课教学时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条是数学思想方法,并且把领悟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教学的要务,把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
【小学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案《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03-12
平行四边形面积说课稿11-02
五年级数学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说课稿01-08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案09-14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06-03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反思11-24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练习教案04-02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01-16
面积计算教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