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课稿1
一、课标要求及教材安排
《穷人》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小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你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是: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学习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教法学法:
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需要支架,所以教学这部分内容是我所抓的支架就是桑娜抱回孩子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和渔夫提出抱养孩子的语言描写。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习桑娜抱回孩子和渔夫同意抱养孩子的部分。
上课开始,我首先引导学生回顾旧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主要内容质疑,突出学校“问题引领”的课题模式。根据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出“渔夫和桑那是怎样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的?“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从而为引出下文和理解下文奠定了基础。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通过问题引领,自读课文,找一找描写桑娜抱孩子和渔夫作决定的句段并作批注。待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后,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了两处句子。
第一个句子是“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指名读后,让学生围绕这句话提一个问题,“桑娜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觉得非这做不可?”然后小组交流解决。让学生明白桑娜抱回孩子并不为什么,完全是发自桑娜淳朴善良的本质。并让学生读出这种体会。设计意图是使阅读更加自主,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体会。
第二个句子是“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首先让学生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然后让一位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把这些语句朗读给大家听。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评读的方式,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指导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了学生语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这一处的心理活动描写有了更完整的认识和更加深入的体会,学生明白了桑娜由担心、害怕到坚定的复杂心情及这些心情产生的根本原因----桑娜一家很穷。 再一次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并要求学生读出桑娜紧张、担心、害怕、后悔到下定决心的心理变化。学生自由练读后,再次指名读,教师加以评价。使朗读经历了由“初读到品读到感情朗读“的过程。通过悟读,进一步体会到了桑娜善良的美好心灵。
我又是这样引导学生悟读描写渔夫语言的句子的:
首先让学生找一找能够体现渔夫善良品质的句子。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句子的含义。把思维的方向指向关键词。
“熬”,让学生思考“熬”字说明什么?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了一个“熬”字,表明了渔夫收养孤儿的决心。通过这个熬,让学生想象将来渔夫和桑娜的生活将怎样?(干活会更累,生命受到威胁。)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渔夫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接着我又引导学生再读一读渔夫说这句话时的动作、神态。让学生围绕描写渔夫神态的语句提问,(想一想渔夫严肃什么?忧虑什么?“是个问题“指什么?)再一次地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接下来,通过桑娜心理活动和渔夫语言的对比,感受两个人面临的同样生活困境和两人同样的坚决举动——抱养孩子。从而感受穷人金子般的心灵。
在品读句子的同时,学习本课的表达方法,即通过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接下来,要结束课文,我引导学生将板书和题目联系起来思考,发现什么问题。学生再次思考,直击:课文讲了渔夫和桑娜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可题目为什么是《穷人》呢?下节课探讨。
这样的设计的目的是通过问题引领,拓展学习。为下文学习奠定基础。
附:
板书设计:
9、穷人
环境描写
桑娜
渔夫 美好心灵
这样设计板书,意在给学生一个认识——桑娜和渔夫面临同样的生活负担,做出同样的选择,他们同样的善良。
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学:
你们好!
我是阿城区实验小学教师黄贵舟,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人民的代表。
一、成课过程:
在开学初,我们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师到进修校听取了段老师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讲解和点播,段老师精辟的讲解和辅之多媒体的演示,给我们新学期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在会上,段老师又组织我们组成四人团队,让我们发挥团队精神,分工合作,相辅相成,完成一个主题、一课时的设计。我确定人民的代表这一课为我们的研讨课。4月10日我们四人组又来到进修校,在段老师的主持下我们对教学细节进行了逐一斟酌,几番深入的研究教材、几经修正教案,确定教学设计。
二、教材分析:
人民的代表是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是小小主人翁主题一保护集体荣誉中的第五个课题。通过对本课的内容学习将学生带入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本课从三年级学习过的居委会和村委会直接选举所带来的变化入手,认识这种选举的现实意义。然后,对于选举代表进行管理这种民主形式做初步的了解,通过教师中的人民代表为小学生的平安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实例,感受人民代表与广阔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并从这个实例开始,认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初步理解人民代表的职责、工作方式。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设计理念、课程资源请看大屏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代表〞的概念,感受到生活中处处表达民主;
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人民代表是代表人民利益为人民办事的人,能够参与讨论并决定地区、国家大事。了解人民代表的工作方式,知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分析、调查能力,提高学生建言献策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
在学习中,感受集体民主、文明、所带来的和谐气氛,唤醒学生发扬主人翁精神,为自己生活在和谐的中国而自豪。
重难点分析、设计理念
重点:认识人民代表,了解人民代表的职责,初步掌握人民代表的工作方式;
难点:人民代表怎样参与管理国家、地方事物。
设计理念: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指针,通过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受什么是代表,感受民主制度的优越性。鼓励指导学生课前做好充分调查,在校园中调查学校存在问题,把人大代表请到学校与学生面对面交流。
课前准备、课程资源
1、布置学生做“了解学校现状,为学校开展提建议“的调查并写好建议
2、选七、八名学生代表与阿城区人大代表座谈交流
3、搜集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式录像
四、课前预测:
在讲人民代表是如何履行职责的,开始是采用分小组学习书中图片及介绍知道的,通过辅导我们知道教材教材只是范例,还有更广泛的空间留给我们开拓,所以,我们带着学生深入社区访问人民代表是怎样工作的,今年的人代会提出了那些议案,解决了哪些问题。这样,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实例,耳溽目染,潜移默化受到教育,收到良好效果。也符合了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根底这一理念。
以上是我们的集体研讨过程,这一课虽然还不完美,但我们尽力了,我们也在集体研讨中受益匪浅。其中还有许多缺乏之处,恳请各位领导、同行指正。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美术下册第四课分蛋糕。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设计反思四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分蛋糕属于造型表现类型课。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欣赏各种蛋糕,使他们感受到蛋糕的造型、色彩、纹饰之美,进而展开想象,设计出新颖漂亮的蛋糕。然后再通过把蛋糕进行分割,重新拼摆组合成新的画面,使学生了解艺术创作的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从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本节课还通过模拟过生日分蛋糕的情景,以及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对学生进行珍惜同学间友情的教育,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使他们感受合作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我结合小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本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合理的用点、线、面装饰,正确的使用剪刀和粘贴的方法,能够对自己或他人作品进行点评。
知识目标:激发学生想象并描绘出各种造型的蛋糕,引导学生采用各种分割方法,把分割后的蛋糕重新组合成新的.画面。
情感目标: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探究、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懂得珍惜同学间的友情。
教学重点: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描绘漂亮独特的蛋糕,并将分割后的蛋糕拼摆成新的画面。
教学难点:蛋糕分割后怎样摆成新颖美观的画面。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非常喜欢上美术课,且求知欲望极强。他们对本节课分蛋糕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都盼望过生日,有分蛋糕吃蛋糕的经历,所以只要老师稍加引导,到达目标并不是很难的事。本节课的侧重点不仅是要描绘蛋糕,而且要将分割后的蛋糕重新拼摆组成新的画面,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老师的示范、启发与引导,是突破难点的关键所在。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趣揭题。
课伊始,老师设问:“小朋友们,老师有一个秘密,你们想知道吗?〞用充满迷惑的语言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接着老师说出是某某小朋友的生日,并把小寿星请到前面来,老师拿出课前画的大蛋糕送给小寿星,然后,师生一起唱生日歌祝福她,模拟过生日的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过生日的快乐,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根据大家的提议,老师指定小寿星分蛋糕,并导出课题分蛋糕。然后老师把由小寿星分割的蛋糕巧妙地摆放在一张彩色的卡纸上,让漂亮的蛋糕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使学生感到变化的神奇,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紧接着老师提议所有的学生都象老师一样给小寿星送一幅由分割的生日蛋糕拼贴组成的画,以此表达对小寿星美好的祝福,这样,学生就能带着荣耀使命,兴趣盎然地开始下面的学习创作。
2、启发诱导,掌握方法。
〔1〕画蛋糕
通过老师启发,让学生知道要完成一幅蛋糕分解贴画作品,首先要画出蛋糕,老师相机板书第一步“画〞。为了让学生的创作更丰富,老师用课件出示蛋糕设计大师的作品,引导学生从形状、色彩、纹饰去欣赏,从而开拓他们的视野。之后,组织学生讨论怎样设计蛋糕。
当学生以小组汇报想法后,老师重点指导蛋糕的画法,特别强调画面中的遮挡关系、蛋糕厚度的表现,以及点、线、面的装饰方法和色彩的搭配等。
〔2〕分蛋糕
生日蛋糕画好了,接下来组织学生分割老师画的这个蛋糕,并板书第二步“分〞。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示范用剪刀剪和用手撕这两种方法,把蛋糕分成各种不同的形状,并提醒学生在分割时,为了使后面组合的画面生动些,要注意分割块面的大小形状变化,不要分成大小形状相同的块面。
〔3〕摆蛋糕
教师把蛋糕分成几块后,引导学生摆蛋糕,并相机板书第三步“摆〞。在摆时教师引导学生尽量摆得漂亮些,而且指名学生到前面去摆,摆后请大家点评,这样可以让学生看到在不断地变换拼摆的过程中产生很多新画面,使他们感受到拼摆的多样与奇妙。
〔4〕贴蛋糕
拼摆一个满意的造型后,要用胶把美丽的画面固定下来,此时相机板书第四步“贴〞。教师强调使用双面胶、胶棒方法,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卫生。
最后我又引导学生可以添加与蛋糕或者与新造型有关的背景来丰富画面。如:可以添加刀、叉、盘、饮料之类,也可以是蓝天白云或是其他,课件出示几幅添有背景的作品。
3、分工合作,共创作品。
这个环节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小组内推选一人先画出蛋糕的造型,然后大家一起装饰蛋糕,再按分、摆、贴的步骤在优美的轻音乐中共同完成作品。
4、作品展评,总结提高。
在此环节中,请全体学生评一评哪个小组的礼物最漂亮最特别。之后,老师也做出自己的评价。然后,让小寿星选出他最喜欢的生日礼物,并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个环节起到了首尾照应的作用。
5、课堂小结,体验快乐。
课尾,老师小结:“是啊,咱们每个人都有很多长辈的关心和保护,还有朋友的祝福,我们是幸福的。在今天的生日Praty里,我们一起做了蛋糕,分了蛋糕,你们快乐吗〞“来,我们一起跳个舞,看谁跳得棒!〞接着,一分钟舞蹈幸福拍手歌。通过音乐和律动将美术和其他艺术门类结合起来。
四、设计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本人认为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讨、动手探究、作品展示几个环节的安排,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合作意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当然,对于本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缺乏之处,敬请各位专家评委、老师指正。
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蒲公英》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三组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选取了三个有趣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分别告诉学生怎样正确认识自己,怎样理智看待别人,怎样拿出实际行动。《蒲公英》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采用拟人的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有不同,从而揭示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那就是做事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实事求是,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在仔细对教材进行分析解读基础上,依据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可爱”“亲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懂得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来理解课文,读好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
教学突破: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感受,并创设情景让学生敢想敢说。
二、说教法
1、信息收集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前,我让学生多渠道多途径搜集有关蒲公英传播种子、发芽生长等方面的资料进行阅读了解,这既为上课做好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情趣盎然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创设情景谈话激趣,拨动学生心中的理智的琴弦,由此“披情入文”,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课堂中,教师的谈话也必不可少,或指导、或点拔、或解疑、或释惑,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深入。
3、读书指导法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叶圣陶语)如何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感悟文本、超越文本,读书指导十分重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初读、细读、精读、综合训练”对学生的读进行四个层面的指导,让学生的读步步深入,在教材中走几个来回,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说学法
1、读书入境法
朗读是十会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尤其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学习《蒲公英》过程中,我着力于创设情境,开展多层次、多视角的读,如初读、精读、赏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等,让学生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养。
2、多元评价法
在课堂学习评价中,我尝试让自评与他评、师评与生评相结合,让评价主体多元;让总结性与商讨性评价相结合,让评价方式多元;让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让评价项目多元。通过积极、有效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评价”中成长。
四、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
刚升入三年级的学虽然已经知道课前要预习,但缺乏目标性、计划性。为了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提高预习实效,我事先为学生设计了预习卡内容:
1、我读了()遍课文,已经把课文读得流利了;
2、我已经找出了本课的生字,并在课文中标上了音节,并把它们记住了。
3、我已经找出了含有生字的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或工具书已经理解的是()这几个词语,还不理解的是();
4、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我知道本文主要的主要内容是()。对于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打上小“?”。
(二)教学流程初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回顾预习中的收获和疑惑。
2、检查预习:第一步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并交流。第二步检查读课文。第三步初步了解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细读增加密度,开阔视野,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个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边读边理清文章的脉络。读第一小节时结合挂图师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谁能看图向我们介绍这种植物?从而引导读第一自然段。读第二小节时引导的问题是:可爱的降落伞们究竟会飘落到哪里去呢?在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让他们交流读懂了什么?然后指导朗读。突出:别也不要只有才等词。读第三小节听了太阳公公的嘱咐,小降落伞齐声答到:(引读第一句),再问绝大部分的种子听了太阳公公的话,到泥土中去生长了,可是,有两颗小种子却不这样想,它们是怎样想的呢?而读第四小节则过渡:种子的`选择不同,它们的结果怎么样呢?最后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精读这一环节是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读第一小节时采用图文对照的办法,首先读读课文,利用实物和课文插图理解“花托”,“洁白”,“绒球”,“降落伞”,“随风飘荡”等词语,然后利用课件演示蒲公英种子在蓝天白云下随风飘荡的动态画面,引导学生想象成熟的蒲公英种子脱离母亲的怀抱后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飞向广阔天地的愉快心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第二、三小节时,可以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理解,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读好人物的对话。第二小节中抓住“嘱咐”这个词,先联系孩子的生活实际想一想平时生活中谁嘱咐过你,从而把握太阳公公嘱咐蒲公英种子的语气。指导读太阳公公的话时先理解“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湖泊”以及“黑黝黝的泥土”,帮助学生想象画面,进入意境,从而体会太阳公公对蒲公英种子的亲切关怀。第三小节重点指导学生抓住“黑黑的泥巴”、“金光闪闪”、“波光粼粼的湖面”、“宝贝”、“百万富翁”、“得意”、“欢乐”等词语,领会两颗种子脱离实际、想入非非好自以为是的心态。通过朗读,指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蒲公英的种子,和他一起思想,一起说话,一起行动,从而实现语像同构、语情同构和语义同构。
精读第四小节时,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学习,联系上文太阳公公的嘱咐,联系蒲公英种子面对太阳公公嘱咐的不同想法和做法,来理解他们的不同结局。指导朗读时抓住“早已干死”、“早已淹死”、“茁壮成长”、“竞相开放”等词语和生动的课件展示,引导学生体会脱离实际、想入非非并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两颗小种子命运的悲惨,感受记住太阳公公嘱咐并作出正确选择“把大地装点得更加美丽”的种子的幸运和快乐。
综合训练
实践延伸:想一想,蒲公英的种子还会落在哪些地方?假如你是去过一次沙漠和湖泊的小种子,你会怎样劝告不愿落在泥土里,而要落在别处的种子呢?创设情境:如高高的楼房顶上、有趣的儿童游乐场里、平坦的高速公路上等。
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冀教版义务教育九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课,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郑振铎先生。纵览这篇写景散文,作者依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为我们逐次展现了三幅洋溢着水乡风韵的优美画面,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渔人闲憩图” 着力营造出一种恬静、悠闲的氛围。随后,作者笔锋陡转,一幅“鸬鹚捕鱼图”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最具国画意味的“渔舟唱晚图”。袅袅四起的炊烟,渐渐暗淡的天色,恢复平静的湖面,衬托着荡桨归舟的渔人,把我们再次带入了恬静、平和的意境之中。课文从等待捕鱼到捕鱼结束,写出了捕鱼的整个过程,同时描绘了湖面“静—动—静”的变化。
二、说学情
课文语言优美,通俗易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例如在识字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识字的好方法, “鸬鹚”可以看图片了解。引导学生读思结合,读说结合,读中感悟,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体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从而引导学生要珍爱生活中的一切。
三、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读与想象相结合,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画一般的美。
3 能熟读课文,以读来感悟,了解鸬鹚帮助渔民捕鱼,体会渔民的渔家乐,感受文中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动的动态美。
教学重点是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熟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是展开想象,领悟课文描写的画面,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四、说教法
在本课教学中,通过多层次的朗读,在读中融入情境。用“渔人正坐在船尾,悠然地吸着烟。”“渔人忽然站起来,拿竹篙向船舷上一抹,鸬鹚就都扑着翅膀钻进水里去了。”两个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的妙处,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课文的最后引导学生体会此刻湖面的静和捕鱼前是不一样的,来体会渔人忙碌之后洋溢着幸福的平静,来感受水乡的美,感受渔人渔家生活的乐趣。
五、说教学流程
1 课前预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预习既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地去实践,并持之以恒,最终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所以我课前布置了学生去预习这一课让学生准备预习卡并详细填写,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必须边读书边思考 ,在预习过程中他们将会发现很多疑问,上课时积极反馈预习情况及疑问,通过学习课文来解决问题,课堂上学习气氛十分浓烈。这样培养了学习搜集资料的能力,自主识字的能力,质疑问题的能力。
2 识字教学突出重点,分散难点。
本课生字识记比较困难,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阅读。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谈谈识字的好方法,既分散了识字的难度,又与课文阅读相结合,效果会较好。例如:用形近字对比“喉囊”的“喉”和“时候”的“候”,还有易错字“舷”的正确写法,这时学生经过多种形式的读写练,对课文内容已有了解,学生对文中的生字已经很熟悉,此时学习生字就不会有太大的障碍。当然,生字的教学我们还是重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在识字规律中学习记字的捷径,教学要有侧重点。
3 朗读为主线,以读促悟。
在朗读的设计上,要体现实效性,读有提高,读有收获。每一次读目标要明确,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必须做到明确怎样的语言适宜于培养怎样的语感。本课,先让学生自由练读,感受课文的基调。接着,指名朗读课文,正音,生生评价。听的同学要专心、要投入。最后,抓文章的重点句反复朗读,以达到对文本的理解。
4 品味词句,重点理解。
本课安排了两次理解重点词语的理解练习,第一次是通过理解“悠然”来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会渔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体会小湖的这份悠悠的平静和淡淡的优美。第二次为了对“一抹”一词有自己的体会而练习给“一抹“换个词语,并以小组讨论,做动作等形式丰富自己的语言,培养通过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精妙,引导学生达到对词句的品味,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积累语言。
《鸬鹚》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的是《鸬鹚》一课,这是郑振铎先生一篇散文的节选。课文很美,全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江南水乡的恬静的画面。在讲课前,我充分感受到文中所蕴含的这种美,但在教学中该怎样把这种美传达给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欠缺。
比如:没有放开手充分让学生去感受文本,而是牵引的痕迹很重。
但是我注重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搜集资料,自主识字,质疑问题的能力。我积极倡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引导学生体会“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这样能较好地体现“自主研读,享受课堂”的教学理念,以便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放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随意学习,而是应由师生合作建立宜精不宜多的富有探究价值的专题。《鸬鹚》一文中的“一抺”可谓牵一发而动全文,“一抹”是本课的文眼,这里包含了丰富的感情。这一抹里有渔人的技术娴熟,有对鸬鹚的爱护。课文内容是高度聚集在这“一抺”一词上的。所以在教学中可以以“一抺”为切入口,帮助学生确立探究专题:(1)为什么用“一抺”?(2)“一抹”好在哪里?(3)抺出了什么?而后保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探究与发现。这样确立研读专题引导自主探究,使教学走出教师繁琐提问,学生被动应答,主体的主动性失落的局面。
另外,在教学中,我觉得更应重视对学生的诵读训练,通过各种方式的反复诵读,较好的感受和领悟文中那物静人宁的静态美和鱼跃人欢的动态美。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如果说: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那么,我将会努力让我的课堂更多些美丽,少些遗憾!
说课稿5
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形象的指出:“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学生的不是已投入百万年动荡的现成的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一起建造大厦,教他建筑。”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国内外教育家的精辟论述,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入知识之门,带领学生上科学之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呢?下面就《荷花》一课,谈谈我的粗浅见解。
一、教材分析
《荷花》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三课,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课文写“我”在公园的荷花池边观赏荷花并展开想像的事,赞美了荷花的婀娜多姿,生机盎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课文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让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因此,这篇课文的教学,根据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的特点,要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以上特点,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
教学重难点:
感受荷花的美。
教具准备:
课件、荷花的贴画。
教法:
为了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到目标,我主要采用了以下两种主要教法:
1、图文对照法;“图”是客观事物的描绘,“文”是语言文字对客观事物的记载,具体的画面内容,可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语言文字,本文利用《荷花》的课件帮助学生学词、学句、理解、想象。
2、以读代讲法。“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荷花美、
学法: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
三、教学过程设计
我是紧扣“美”字进行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一堂好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俗话所说“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我在设计《荷花》一课导入时用课件播放采莲的'录像,让学生谈有关荷花的知识和观看荷花图后的感受,师生交流后揭题板书。
如此激趣的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视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趣,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二)自主探究,寻找美
让学生初读课文,谈读后的感受,使学生整体感知荷花的美,然后再读课文,找出具体描写荷花美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让学生相互间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汇报交流,体验美
学生们通过上述两个环节,对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定会产生一定的疑惑,这时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句子,在读中理解,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荷花的美。然后有滋有味地读出美。
如教学写荷叶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写荷叶特点的词语“挨挨挤挤”,通过看图指导有感情读,想象一池荷叶长势之美,并教给学生这一学习的方法。而 “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中冒出来”这一句紧紧抓住“冒”字进行引导。让学生理解:怎样的长才能叫冒?给“冒”换个词,再让学生说说“白荷花冒出来仿佛是想干什么”?紧接着又抓住“冒”练习有感情朗读。荷花三种姿态的句子教学时分三步走:
(1)让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
(2)图文对照,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
(3) 以“荷花是那样美,谁能读出美?”激发读的兴趣,让学生练读、指名读、评读、边读边作手势。最后,让学生配乐朗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相应画面。在感受了、体会了、读出了荷花的美后,教师还准备了贴画,要求他们在黑板上贴出荷花的美。
(四)含情诵读,释放美
在第二段读出美的基础上,第三、四段使美感进一步深化。学生饱含激情,齐读第三段,教师配乐范读第四段,学生闭眼边听边想象仿佛看到的画面,接下来课件展示动画,让学生想象说出似乎听见的语言。
(五)整体回顾,欣赏美
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欣赏优美的画面,尝试自己介绍荷花的美、
(六)拓展延伸,深化美
展示满池荷花,让学生面对大自然描绘的美丽画卷,说出此时最想说的话,接下来出示一幅带民族音乐的配图古诗,让学生在课后借助工具书去理解、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从欣赏感受到荷花的美,延伸到对大自然的爱,让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四、板书设计
板书是微型的教案,我的板书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贴画和一个“美”字组成,让荷花的美再现在学生面前。
说课稿6
一、教材分析
《比尾巴》一文抓住各种小动物的尾巴的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以对话的形式向孩子们介绍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六种小动物尾巴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和会写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朗读问句。
3、情感目标:了解一些小动物的尾巴的特点,激发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读好问句。
三、学情分析
在孩子们眼里,小动物是他们最亲近的朋友。他们天生就非常喜欢小动物,对于奇特的动物尾巴更是感到新奇和新鲜,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踏入校门,自控能力较差,表达能力还很稚嫩,语言也不丰富。因此,课堂上不能死板的进行教学,要设计灵活多样、新颖的活动,激发起学习欲望。教学中,以游戏“为动物做裁判”活动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学习,增强课堂情趣。
四、教学理念
创设情境,诱发兴趣。课堂一开始就创设情境导入,设计了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动物王国比尾巴大赛情境,把学生置于活动中,这为老师引导学生识字、诵读课文做好了准备,各教学环节都从兴趣入手,或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语境中识字具有层次性,运用多种方式复现生字。一年级学生识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认得快,忘得快。因此,识字教学要根据这一特点,对生字的认记采取多种方式,反复认记。在课堂中,要采取多种识字方式,从向生字打招呼,读拼音识字,再到去掉拼音识字,在游戏中识字,认字的识记有层次,有梯度,通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对生字的认记得到了巩固。
迁移学习成果,发展、积累学生语言。课中充分利用教材,在完成阅读、识字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通过不同句式表达同一意思的说话练习,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乐趣,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读是最古老的`方法,也是培养语感,获得情趣的重要手段。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从中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美、音律美、语言美,获得美好情感的熏陶。
五、教学流程
第一,设计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力量,是开启儿童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针对这一点,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昨天动物王国的狮子大王给李打了个电话说要邀请小朋友们到动物王国去参加一场有趣的比赛,还让我们去当裁判呢。看,小动物们早做好了准备,连牌子都竖起来了,赶快拼拼吧!课件出示森林动物大会的音乐,出示带拼音的‘比尾巴’。”鼓励学生为比尾巴动物当裁判,从而导入新课,引出课题,“比尾巴”。强调“巴”读轻声。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增强学生对识字的兴趣和信心。
第二,认识参赛选手,自主识字
在这里,我设计了在课文里面找参赛选手的环节,先读文找选手,再和动物打招呼,去掉动物图片读汉字,然后去掉拼音读字,并且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字的。
第三,认识比赛项目,朗读问句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当裁判要了解有哪些比赛项目,在了解比赛项目的时候识记生字。采用自由读——师范读——指名读等,指导学生读好问句!
第四,评比比赛结果。
首先让学生在课文里面找到各项冠军,然后给动物颁奖。用“我认为……的尾巴……”在评比中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长”、“短”、“扁”、“弯”、“好象一把伞”、“最好看”的意思。并通过颁奖,检查了生字的认读能力。出示比赛结果(六个答案和图片一起出示)
第五,给狮子大王汇报比赛结果。
采用师生演读,同桌对读,指名上台演读的方式,让学生达到巩固课文的目的。
第六,拓展训练。
为了配合学校《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在这个环节里设计了读其他动物比尾巴的儿歌。
最后,我又安排了写字的练习。“同学们各个都是出色的裁判员,胜利地完成了任务,现在该乘车回家了,咦?这儿怎么有几个迷路的字宝宝啊?我们送他们回家吧。”同时出示“长、比、巴、把”这四个字。观察这三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让学生在纸上描红,再试着写一写。从而体会规范写字带来的乐趣。
以上是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设计中我使教学内容和学生经验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动手、动脑、身心愉悦,实现儿童,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
说课稿7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本场的第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民族》,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总结语
本次说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以及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分别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几大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民族》选自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1章第3节,本节主要介绍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和分布特点。本节课既是第二节《人口》的延伸,又为以后深入的学习区域地理奠定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的基本构成及分布情况;
2、能够准确理解并记住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比不同民族的风俗,进一步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树立民族平等的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56个民族的基本构成及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
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二、说学情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掌握了我国疆域的范围和人口分布的特征,本节课重点介绍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少数民族分布的特征,八年级的学生思想逐渐成熟,思考问题比较全面,这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说教法学法
主要使用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符合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中掌握地理知识。
在整体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展示少数民族的图片,并提问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和位置分布特点,从而引入本节课。
通过展示图片,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他们对本节课知识的探究欲望。
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民族构成
自主学习书本5分钟,自学结束选取几位学生进行回答,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我的补充可归纳出我国的民族构成。
简单的知识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民族文化
展示人民币的图片,各少数民族不仅在文字上有差别其他方面也各不相同,从而进入对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内容的学习。
借助人民币既体现地理知识的生活实用性,还可以增加本节课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小组讨论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要求5分钟。讨论结束之后请各小组代表展示讨论成果。
小组讨论的形式既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民族分布特点
展示中国民族的分布图,找一找我国主要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
学生得出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读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环节四: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我以说一说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以“说一说”的形式进行课堂小结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环节五:布置课外作业
找找你身边的少数民族朋友,将他们的民族特色记录下来。
课外作业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展示了本节课两大框题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位置分布上主要位于黑板的中间位置,方便左右两侧的学生观看板书,提高板书书写的有效性。
民族
一、民族大家庭
二、民族分布
1、分布
2、特点
说课稿8
一、教材、学情分析
《坐井观天》是一篇生动有趣,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象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样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既有很强的吸引力,又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认识往往是片面的,所以不容易把握文章的情感,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多种方法来解决。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独立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的全面。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总结学习方法,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认识本课的1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话,理解寓意。
四、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本课的学习,我准备当好学生学习的伙伴,充分发挥启发、引导、辅导,促进的作用,使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能有所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
2、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本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自己认读生字,总结识字方法,自己体会揣摩如何人有感情的朗读,自己观察字形,记忆字形。同桌合作互相帮助结局识字困难,互相评价写字效果,小组合作互相帮助等等。
一、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看了“坐井观天”这个课题,会想到什么吧?学生自由猜测。这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会梳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板书在黑板上面,如“谁坐井观天?”“为什么要坐在井里?”“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等,然后在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在建议中倡导: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我在设计这一环节时,就抓住了学生急于想知道故事内容的心理,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顺势引入本课的学习中。
(二)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并主动识字
我是这样引导的:“小朋友们很聪明,这么快就知道了故事的内容,刚才读书时有没有遇到不认识的生字,用小手来指着拼音读一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都圈出来,认一认。”
学生自读后,我引导学生总结识字的方法,学生会总结出拼拼音、问同学、联系上下问猜一猜等等,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也是语文课标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学生明确了识字方法,我引导学生历经“在语文中识字——认读单个生字——认读词语这一过程,采用自读、同桌合作读、找朋友等形式把识字教学落到实处。
(三)品读课文,理解寓言
由于学生生活经历浅,阅读积累少,很难从字里揣摩出青蛙在井底目光短浅,不信小鸟说的话。我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然后用三副动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扮演小鸟和青蛙进行角色朗读。
朗读后引导学生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在回答,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这一句来谈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为进一步体会青蛙目光短浅的原因,我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亲身体验的环节,让学生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然后用纸卷成纸筒在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进一步体会青蛙的心情,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寓意。
在学生有了充分的体验后,我在让学生给动化中的小鸟和青蛙配音,这时学生会读出青蛙傲慢自信的语气,小鸟的耐心的语气。
这一环节的设计自始至终遵循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为生服务“的教育理念,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运用了只管形象恰当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入境而生情,通过亲身体验达到理解寓意,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目的。
(四)延伸
这是本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画龙点睛之笔,我准备这样安排: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说课稿9
一、说教材
《阿嚏》是幼儿园中班健康领域活动。旨在让幼儿了解感冒后有哪些症状,懂得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符合《纲要》健康领域目标中的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从而结合幼儿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建立科学的幼儿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注重幼儿身心健康的同步发展。结合《纲要》的要求以及中班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状况的发展特点,根据教材本身特点,结合本班幼儿的认知需要和能力,我将本次活动目标从认知、能力、情感三方面定位于:
1.认知目标:了解感冒后的症状,懂得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了解感冒的基本知识,知道生病了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3.情感目标: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根据三维目标的总体指导方向,我设立了如下活动重难点:
1.活动重点:通过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感冒后有哪些症状,懂得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
2.活动难点:了解感冒的基本知识,知道怎样在生活中预防感冒。
二、说幼儿情况
在活动中,我们不仅要对教材分析,更要对幼儿情况有明晰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接下来我将对幼儿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中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逐步提高,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逐步形成并且中班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一定要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的活动内容,这样有助于幼儿联系实际理解正确的健康观念,而《阿嚏》的内容就符合这一特点,孩子们能够通过这次活动内容知道什么是感冒?感冒有哪些症状?怎样做才能保护身体预防感冒,让幼儿在回顾和问答的过程中,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促进良好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
三、说活动方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以及“活动的组织应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当中。”因此,为使幼儿很快的进入活动状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提问谈话法
设计问题,引导幼儿想问题,回答问题。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直观形象法
采用直观形象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思维。在幼儿园教育中贯彻主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课件、看图片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的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在活动中我鼓励幼儿通过回顾、讨论、判断的方式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听、说以及表达的.环境下不断尝试,逐步的掌握本次活动的重难点。
四、说活动准备
中班的幼儿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只有借助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本次活动的内容与意义,为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直观性、综合性、活动性、寓教育于活动情景之中,我做了如下准备:故事课件《小猪生病了》、预防感冒宣传图片5副。
五、说活动过程
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知识掌握程度,我采用了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的方法来组织本次活动,基本流程为以下四部分: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以故事《小猪生病了》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使幼儿通过故事课件了解小猪为什么生病了,延伸至幼儿生活中。
(二)利用故事回顾和提问,初步了解感冒有哪些症状
设置提问,“故事中的小猪为什么生病了?”,“小猪究竟生的是什么病,小白怪又是怎么被赶跑的呢?”让幼儿通过回顾初步了解感冒有哪些症状。
(三)引导幼儿回顾经验并讨论,为什么会感冒?
教师小结,因为我们身体被小白怪这样的病毒入侵了,小白怪它是一种我们用眼睛看,不到的感冒病毒,它不但会让我们感觉身体很不舒服,而且还会传染,它就藏在我们的阿嚏里面,所以打阿嚏的时候要用纸捂住鼻子。
(四)通过对图片的判断,进一步了解如何才能预防感冒
通过对图片的判断,进一步了解如何才能预防感冒,并告诉幼儿如果不小心得了感冒,也千万不要害怕,要听医生的话,配合医生做必要的治疗,勇敢的和小白怪斗争到底!
六、说活动延伸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课程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融合性,为了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此次课程内容,我将活动延伸到户外拓展游戏中。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说课稿10
[教材解读]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目标预设] 依据二期课改的精神,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4、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5、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你能说一下吗?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图片)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录象)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出示地图)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讨论)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景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4、赏。再次展现大潮来时的雄壮的'情景,在体会文中描绘的情景的基础上再次直观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
6、想。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看到一条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最后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你的心情又如何呢?又会说些什么呢?"想"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大潮的雄壮,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六、作业设计:
1、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搜索天下奇观和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提供网址)
后感:
可以看到,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麻雀》是小学语文S版第七册第四单元的开篇课,本文出自十九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它以新颖的构思,精炼优美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的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不仅刻画出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暴,“我”的同情怜爱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果敢形象。热情地歌颂了母爱这一种强大的力量。作者准确地运用动词,真实而具体地描写了猎狗与老麻雀的不同表现,突现了老麻雀的勇气和胆量。
《麻雀》是第四组课文中的开篇课,该组课文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麻雀》一课,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叙述顺序,还要以分段作为训练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语文新课标的中年段的目标要求和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过程目标:
抓住重点语句,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懂得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那种“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重点语句,理解、分析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使学生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动人故事中,懂得母爱的伟大。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想象体验法、情境交融法,诵读体悟法、品评赏析法,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划线、批注、朗读、讨论的方法学习课文。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五、说学情分析
我班的学生已基本认识2200个字,会写1600个字。大部分学生能做到在交谈中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意见不同时与人商讨;会使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有意识的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子与段落;能运用联系上下文或其他方式理解词语的意思;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能逐步清楚、明白地讲述一件事情。四年级学生大多处于9-11岁,这个阶段是儿童成长的关键期。此时大脑发育正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时刻;
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低年级向高年级过度的阶段,生理心理变化特别明显,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情绪控制能力、意志品质和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
六、优化结构,说过程
为达到教学目标,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自主理清文思,学习1~3自然段,了解事情的起因。
第二课时,学习4~7自然段,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体会这种为保护弱小者而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第二课时的`教学环节:
1、谈话导入,愉快课堂。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老麻雀、小麻雀、猎狗与“我”之间发生了一件非常感人的事,谁能简单说说这是一件什么事?于是学生纷纷回答事件,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设计意图:简单问题,抓住主要事件,引发学生的回答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初读质疑,整体感知。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自读、默读、齐读等方式,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课文时,我首先采用情境教学法,复习范读课文1~3自然段,把学生带入打猎归途的情境之中,拉近学生与课文、作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心底升腾起对小麻雀的怜惜之情。这时,我紧问一句:“此时,你最想知道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兴趣就会集中到探讨“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这两个问题上来了。这时,我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轻声自由朗读课文4~7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动的语句,抓住这些重点词句,有感情地去读,设身处境地去想,在感受最深的词句旁边做上批注,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让学生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产生极大的兴趣,通过轻声朗读的形式,找出令你感动的词句,为下一环节作铺垫。】
3、细细品读,体会情感。
(1)自由汇报,张扬个性:当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提问:小麻雀、猎狗、老麻雀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出示图片1、2)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从直观上把握三个主要角色的特点。然后,提出:课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它们的这些特点?为什么?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去寻找关键的词、句,然后自己分析,说明原因。通过重点语句的讲解分析,去体会猎狗的凶猛以及老麻雀的勇敢。
(2)展开辩论,深入探究:我以一个学习伙伴的身份提出:“老麻雀明明知道自己飞下去会白白地送死,可它还是毫不犹豫地飞了下去,这不是太笨了吗?”这一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就会马上展开一番激烈的辩论。我会马上提醒同学们:“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再一次地仔细研读课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来说服对方。”于是,学生就会抓住课文中描写老麻雀动作、神态等的语句深入探究,这样学生在辩论时就不会离开课文中的语言去空谈。通过创设这场辩论会,学生深入探究了老麻雀保护幼儿的急切心情和敢于与猎狗作殊死搏斗的决心和勇气,领悟到了母爱的伟大,突破了难点,老麻雀这种精神的伟大便在孩子们心中、口中凸现了出来。
(3)句子比较,激发情感:
出示课件,比较句子:(在课件上显示)
【设计意图:通过用辩论问题、句子对比等方法,抓住动作、神态的词语作比较,一次又一次突出老麻雀保护幼儿的急切心情。】
4、情感升华,联系实际。
当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生成后,我顺势启发学生:麻雀强大的母爱感动了我们,请你用笔在课题上空白的地方写出你最想对麻雀说的话。孩子们精彩纷呈的赞语,展示了他们对文本充满个性色彩的解读,同时,心中涌动着爱的激情,在心灵上再一次接受了“爱“的洗礼。最后,我鼓励学生从老麻雀的身上想到自己的妈妈,回忆妈妈对自己的爱,从中感受母爱的伟大。仿照文中学到描写老麻雀的动作、神态写一段话,体会妈妈对自己的爱,以此升华本文的情感。
【设计意图:联系课内外,深化学生对母爱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母亲对自己的爱。】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来源于学生突出本课的重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一下几点:
1、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层次顺序。
2、体现作者是怎样具体地记叙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记忆课文的重点段以突破背诵的难点。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情激情,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关注和丰富儿童情感世界的过程,成为孩子们智慧生成和人生态度、生活品位提升的过程,以促进学生的终生发展。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说课稿12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阅读教学的直接目标是培养阅读能力,间接目标是发展思维能力,潜在的陶冶思想情操。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文质优美的佳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方能领悟到文章的真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本节课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努力营造在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中培养阅读能力,发展思维,陶冶情操。
二、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雾凇》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其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学习这篇文章,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了解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能在朗读解读中了解雾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雾凇的奇异景象,并为之赞叹、陶醉。
2、激发学生探索自然景观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观,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四、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教学程序。
教学拟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进入情境赏雾凇。
1、观赏课件,说感受。多媒体,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媒体中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多媒体,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媒体中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感受认识雾凇“洁白晶莹”的色彩美和“银光闪烁”的光泽美,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这种美。
第二步:朗读探究析雾凇。
1、全班交流:
第二自然段中的一句话:“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研读,归纳形成雾凇的两大条件:(1)饱和的水汽;(2)遇冷凝结。
2、那为什么吉林松花江畔会出现这一奇观呢?交流:(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有关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要清楚地说出吉林雾凇出现奇观的两个条件:一是大量的水从水电站流出,温度在4℃左右,松花江上面有“过于饱和”的水蒸气;二是夜幕降临后,气温骤然下降到零下30℃,完全可以把过于饱和的水汽凝结。)
3、讨论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轻柔。
让学生通过一遍又一遍不同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词的分析,学生不仅很快弄清了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解决了课文难点。
第三步:个性表达赞雾凇。
1、边放录像边范读第三自然段。图像与音乐的和谐组合,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学生看着生动的动态画面,自然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会。
2、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
3、让我们一起漫步在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第三自然段)
总之,整个教学设计是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说课稿13
《掌声》一文写的是一位原本内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这样一篇感人致深的爱的课文给了我们一次出色的爱的教育机会。为此,我们设计了一堂情意交融,开放、扎实而有效的语文课,让爱的掌声响起在课堂的每个角落。
一、教什么?
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三年级阶段学习目标,我们努力让孩子在这次互动的爱的学习活动中准确认读本课生字,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通过师生共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发散想象、主动积累等学习方法;体会人物心理,懂得且愿意主动关心、鼓励他人,并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二、怎样教?
l.转变观念,让暖暖爱意滋润学生的心田。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和学生一起学习,从读到悟,教师总能和孩子一起认、一起读、一起讨论,一起分享自己对课文的感悟。特别是在评价的时候,不再是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师评声听;教师通过师生间、生生间互相鼓励的爱的掌声,让孩子积极主动的评价;教师还总是用亲切、赞赏性的语言夸孩子:“你真会读书!”“你真懂得关心他人!”“你真是善解人意的好孩子!”正是在这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学习,让这暖暖爱意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并引导孩子把这爱意牵引到生活中去!
2.精心设计,用浓浓爱意打动学生的心灵。
为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我们精心设计了每一个教学环节。在朗读教学的设计中,我们安排了要求明确、层次清晰、形式多样的朗读,如:自读、检查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读书方法。教师还特别注重了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如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教师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你在这些同学中间,你的掌声想表达些什么?”“如果你是英子,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的生动情境帮助孩子体会人物心理;又在学完第五自然段后,教师创设了一个给英子回信的情境,孩子从想到说到写,积累语言。教师通过这两次空白点的挖掘,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学会通过人物的外在表现揣摩人物心理,激发思维,主动积累,学会读书,提高语文综合能力;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活泼的走入课堂共落到实处。
三、为何这样教?
1.树立大语文观,体现语文课程入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整个教学设计我们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以新课标理念为基础,采用媒体直观展示法,读字、读词、读句到读文的渐进式语文教学法,小组合作交流法等多种行之有效又契合语文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使本堂课生动、扎实、有效而又亮点不断闪现!
2.适应学生特点,以学定教,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为适应三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把教学落到实处。如识字教学中,学生较难区分的音近字“忧郁”和“犹豫”教师采用“小老师”读、抽读、到句子中读一读的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读准字音,朗读课文。教师更是在学完课文后,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给予爱的`掌声的人的图片,如“残疾人自强不息”、“生活、学习中同学们互相帮助”等图片,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要把你的爱的掌声献给谁,你的掌声中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们教师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说课稿14
一、说教材分析: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四组课文第15课《画风》。这篇课文以一个有趣的题目,引起了课文中小朋友的思考,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风看不见,摸不着,怎么画呢?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一起画画,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用不同的办法画出了风。课文内容浅显,学生一读即懂,塑造了三个敢想敢做、善于思考的儿童形象,所以编者将《画风》安排在了“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主题单元中。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定如下:
1、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词语,读通句子,通过指名读、男女分开读,开火车读的方法认读“宋、涛、陈、丹、赵、艺、显”这7个生字,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扩词、说句。
2、通过自读、指名读、默读、分角色读、师生合作读等不同层次的读书形式,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渐渐做到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能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感悟人物的内心想法,从而达到由浅入深,每一次读书都有不同收获的目的。
3、能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字形、结构与布局,在老师的示范和提醒下,找出左右结构生字的书写规律,并迁移到其他字体上去。
4.在充分读文的基础上,借助对图画的观察,说出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然后自己也想更多的办法画风。
三、说评价设计:
针对学习目标1,用自读,指名读,男女分开读,开火车读等形式,通过倾听,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使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孩子能准确认读生字,读通句子。
针对学习目标2,用自读感悟,指名读,默读,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读等形式,通过互评互说,取长补短,提高阅读能力,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能分角色表演读课文。
针对学习目标3,通过教师的示范引领,学生认真观察,抓住规律,总结书写方法,通过教师巡视,课堂观察的途径检测目标的达成度,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美观书写生字,百分之九十七的学生能正确端正地书写生字。
针对学习目标4,通过课堂提问,互评读课文的方式检测目标的达成度,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知道知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学习他们敢想敢做,相互协作的精神。并敢于尝试自己画风。
四、说教学环节的设计:
这篇课文的教学分两个学时完成。在第一学时里,我主要引导大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标清自然段,理清文章的层次,指导大家识字写字,扫清障碍。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猜谜: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 学生兴致勃勃猜出谜底是:风。(板书:风)
2.唱风:会唱带风字的歌吗?(风在吼,马在叫?晨风吹,阳光照等等) 吟风:会吟有风的诗句吗?(如: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等)
听风:(课件播放北风呼呼的声音)这是什么样的风?
谈风:你还知道什么样的风?指名自由说。(龙卷风,春风送暖,凉风习习,秋风送爽等等)
师小结:我们能唱风,能吟风,还能听到风,那风能画出来吗?(板书:画风)
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指名质疑。
设计意图:谜语导入拉近学生距离,谈风论风,架起通往文本的桥梁,很自然地带孩子们进入文本规定的情境中去。课题质疑,激起好奇心,产生读书的愿望,为新课学习做足了铺垫。
(二)读课文
过渡:小朋友们真善于思考,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孩子一定能够在课文中找到它们的答案。请大家打开书,自己读读第15课。
1、扫清生字障碍——我会认生字:
课件出示宋涛、陈丹、赵小艺的人物及其名字(带拼音),齐读。 去掉拼音,男女分开读。 给生字组词。
老师打乱顺序,指着大屏幕的字,让学生开火车组词,如:涛 波涛,艺 文艺。还可以结合班上孩子的姓名认字。
设计意图:认识生字,抓关键,结合本次生字大都是姓名的特点,设计了认识人物,练习生活姓氏识字的环节,贴近生活实际,简单易懂。
2、生字回文,自己再读课文,这一次要读得更熟练。
3、指名分段读课文(老师也读一段做示范),引导学生学会评价他人的`读书情况,学会取长补短。
4、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他们到底是怎样画风的?用笔画出答案。
设计意图:默读是课标对二年级阅读提出的新要求,必须落实。同时,我们抓住主要问题,找出答案,并随手画下来,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交流答案时安排这样的活动:课件出示三个人的画,让学生配上文中相关的句子。
设计意图:借助图画读书也是课标对低年级段的要求,这个看图配句子的活动,能达到运用图文练习达到图文互补的效果。
5、四人一组,分角色读课文。汇报展示,评价发奖。
6、喜欢文中的三个孩子吗?为什么?指名答。
你们想画风吗?你准备怎么画风?指名答。师:创意不错!下节课,把你们作品带来吧!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抓住了孩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生长点,有助于孩子的发展。
朗读环节的设计意图:课堂上要充满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低年级的朗读更为重要,是孩子们学习的重要途径,不少于5遍地通篇朗读,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要求,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提高。
(三)写字
过渡:你们的课文读得不错,画风的创意又很多,下面老师想看看你写的漂亮字了,愿不愿意展示一下。
写哪些字呢?看!(老师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陈 斜)生仔细观察。 齐读这两个字,找规律:都是左右结构,不同点:陈 左窄右宽,斜左宽右窄。
生自己写:打开书68页,找出左右结构的字,摆正姿势开始写, 师:写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什么呢?其他结构的字形呢?
设计意图:二年级下期,孩子已经积累了不少写字技巧,我们应该尝试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规律,总结方法,并且迁移到其它字的书写上,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的成长。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少,既认了生字,又读了课文,还写了那么多漂亮的字,最后老师给大家设计了这样几项作业,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项去完成吧!
小画家:用你的画笔,画出不同的风 播音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演员:和好朋友一起表演课本剧 小诗人:编一首关于风的儿歌
小巧手:做一架风车,到风中去放飞你的快乐
设计意图:这个作业设计集多样性、创造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尊重学生的个性能力差异,利于学生通过作业活动充分发挥在自己的特长和潜能。
五、说板书设计:
低年级的学生很活泼,认知水平还处于直观认识阶段,因此在板书上我没有过多的写文字,只是把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名字和他们的画简单画在黑板上,再把学生悟出的道理板书在下面,让学生一目了然。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说过:“只要能培育一朵花,何妨做那不朽的腐草”。 我热爱教师这个职业,我愿将自己最纯清的绿献给了我热爱的事业,将自己吸取的每一缕阳光毫无保留地还于孩子们。
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1、内容、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设计制作课。主要是对构成设计单元内容作一个全面的总结,使学生在巩固旧知识的分类、标志设计的基本知识作全面的了解。标志是一门实用崐性很强的设计艺术,它要求以简洁明了的图形、强烈的视觉刺激效果,给每位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课以大量的标志为主线、辅以生动的讲解,使学生从标志应用与审美双重功能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进行审美创造的愿望。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了解标志的分类和功能以及设计的创作特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创造思维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标志的强烈实用性,确定本课的重点是标志的`应用分类、形象分类和构成手段分类。它对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标志有重要意义,由于学生绘画水平不同和观察生活的感受不同,所以把难点定为创意设计。
通过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目标,我准备用下列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实例为线索,充分动用教具,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实例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运用投影、挂图现场演示,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多法并用,即培养了他们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美术课是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画,而不是其它的。
三、学法指导:
标志是实用性很强的设计艺术,需要全面的知识技能和创造思维,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标志是一件很难的事,因此本课利用大量实例和制作过程的演示,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思路前提下,启发学生发展创造思维。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穿插打出学生都熟悉的标志,增加了直观性。
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全方位的渗透到教学程序中去。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教学由导入、新授、巡回指导、小结四个环节组成。
1、导入:
上课以后,我先向学生出示印有各种标识的产品和印刷品,引起学生兴趣,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观点去分析、归类,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我再具体分析一种标志,得出标志的概念:象征性的表达事物特性和类别的一种设计形式。从而引出新课《标志设计》。
2、讲授新课:
(1)让学生掌握标志的基本分类:
结合课本30页左上角图例讲受标志分类。集团标识:最早的标志,如原始部落的图腾,现在多是各种组织、机构的徽志;商标:经过登记注册的商品标记。节庆徽志:个别传统节庆活动和大型文体活动均设置专用徽志,有以宣传号召人们积极参加。识别符号:在公共场所、道路交通中用以代替文字的简洁形象,约定俗成为民众公认的标识。
(2)标志的图形类别:
具象:有写实的、有写意的;有直观的、有指代象征的两大类别。具体如:白猫洗衣粉、稻米消费宣传;动物园、加拿大复职处。
抽象:有简单的几何形的组合,也有刻意构造的抽象形的组合。前者如:奥林匹克运动,用五个圆环表示五大洲紧密团结在一起;后者如:加利福尼亚葡萄酒,用三十个圆点表示葡萄,圆点组成的图形则表示盛满酒的酒杯。
文字符号:有中文变形组合、有英文变形组合,还有汉语拼音、阿拉伯数字和其它的图形组合。‘中国铁路’是中文工和人的组合,‘美国柯达胶卷’和‘日本制帽公司’是英文变形。
(3)标志的构成手段::
因为标志是平面设计的一个种类,几乎所有的平面构成原则都可以为标志设计所应用。如课本31页右列所示的对称、适合、反复、渐变、特异,均是标志设计的常用形式。
举例介绍中国银行设计思路和三金牌西瓜霜的标志设计整包装情况,并出示实物。
(4)标志的制作过程:
展示课前制作标志——禁止吸烟。以教师亲手制作的标志为范例向学生讲授介绍制作过程:
1)确定制作标志的大小
2)画出大体轮廓和比例
3)进行细部的加工
4)填充颜色
3、巡回指导:
学生作业:从课本中选择太阳神、三联电子等标志中的一个标志,然后按要求进行临摹练习。(教师作巡回指导)
4、课堂小结:
总结课堂所学的内容,并对学生作业做简单评述。
【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5-15
《穷人》说课稿12-01
蔬菜的说课稿06-21
《坐井观天》说课稿06-21
《麻雀》说课稿06-13
《印度》说课稿06-28
《送别》说课稿07-02
英语说课稿05-16
《劝学》说课稿06-17
《吆喝》说课稿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