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量变与质变》说课稿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

时间:2024-07-31 10:30:2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量变与质变》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量变与质变的原理这一框题既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状态,即回答“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自觉处理好这一框题与第二课,第三课及第四课各框题的关系,引导学生把握其内在联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能以正反两种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⑵能力目标:

  本课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为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

  ⑶觉悟目标: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

  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二、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充分估计学生的课堂反映情况的前提下,运用小游戏、漫画及具体事例,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提高觉悟。

  (二)学法;

  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单独学习转为合作学习,获取学习转为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改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启发思考和组织学生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乐于思考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我设置了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比赛,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开讲导入。这样,不仅使课堂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热情进入新课的学习。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2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

  前面一框讲的是量变与质变,本框是上一框的方法论意义,在上一框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在什么时候要重视量的积累,什么时候该抓住时机,促成飞跃,而何时又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从而加强能力,提高觉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能够运用本课知识分析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相关事例。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和指导自己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

  3、觉悟方面: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

  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是本框教育重点,这是全课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落脚点与归宿。

  2、难点:

  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这一原则对青年学生特别具有现实的教育、启发意义,但在现实中,又是比较难把握的。

  四、教学方法:

  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展开分析与讨论,对于重点的教学,可选用一些正反的典型事例的录像片、电视片等,增强教学效果,加强针对性,对于难点的教育,可采用一些典型的古诗、谚语等加强教育意义。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用多媒体播放《杰米扬的汤》的动画,引出一个道理,当我们不需要质变,而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的时候,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应该:

  [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板书)] 教师在此,结合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理论分析为什么要坚持适度的原则,然后,再由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坚持适度原则的相关事例加以佐证。比如学习刻苦本来是件好事,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可能变成坏事,还可以举一些现在很多的“小胖子”都与营养过剩有关加以说明。

  教师做好知识的过渡引出第二个问题:当我们不需要质变,就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而当我们需要质变时又该怎么办呢?一要[二、要视量的积累(板书)] ,结合上一框分析原因,为什么要重视量的积累,并加强人生观教育,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的重要性,再回顾上一框量变的两种情形,数量增减与排序的变化,得出量的积累同样有这样的两种情况。而当量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能不能瞻前顾后,缺乏信心而痛失良机呢。在此,由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得出。

  [三、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板书)] 分析原因,举和同学密切相关的事例证明,比如有些学生平时成绩很好,一到大考就不行等等。从正反面说明其重要性,最后教师总结。并出题:“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之善小而不为”,由学生讨论其哲学道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结束本课。

  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用量变引起质量的道理看问题

  二、要重视量的积累

  三、要不失时机地促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量变与质变》。本节课是高二《哲学常识》第四课第二节第一框的内容,课程设计为一课时,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四方面谈谈自己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从全书的结构体系来讲,量变与质变阐述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从本课《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来说,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是联结“事物发展的原因”和“事物发展的趋势”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本节“事物发展的状态”而言,本框“量变与质变”是第二框“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哲学依据。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够识记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并能用正反两方面事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举一反三,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任何成功的取得都需要长期的锲而不舍的艰苦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的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这不仅是本框的重点,也是全课的重点。重点成因:①质量互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②质量互变规律是指导学生看问题的重要方法。

  (2)教学的难点:“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难点成因:这部分内容教材没有展开,虽然普遍存在但不容易被感知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揭示。

  二、说教法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依据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规律,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方法:

  1、直观演示法:

  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比赛,让学生具体地、直观地感受气球的变化状态,在此基础上关注事物量的积累与变化。

  2、例证法:

  运用故事、漫画以及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哲理,使理论贴近生活,增强理论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3、启发式教学法:

  适时运用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景,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问题,师生“互动”交流,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理解并掌握了事物发展的原因为本框探究事物发展的状态做好了知识铺垫。通过前三课的教学学生对抽象概念、术语已经不再陌生,也初步具备了运用哲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本课的学习做好了能力铺垫。高二的学生思维活跃善于关注社会生活,课堂上更是积极动脑,乐于发言使课堂充满活力。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首先,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搜集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并能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次,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习,通过直观演示情景再现,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达到深刻领会并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再次,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民主的氛围中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设置,导入新课(2—3分钟)

  通过设置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比赛,以学生参与课堂的形式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兴趣。采用这种直观的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事物的变化总是从点滴开始,然后积少成多最终使事物的状态和性质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自主探究,合作共进(35分钟)

  设置展示教学目标的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在教学中按顺序分步实施。

  1、什么是量变、质变?(板书)

  首先请学生背诵《荀子·劝学》同时要求学生比较“跬步”“小流”与“千里”“江海”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确如果没有“跬步”“小流”微小的,不显著的积累就没有“千里”“江海”的巨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教材比较两个概念,归纳填写下列表格。

  项目变化指向变化状态变化结果

  量变数量程度逐渐不显著性质没变,————事物仍是该事物

  质变根本性质剧烈显著性质改变,————事物变为他事物

  强调: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板书)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重点,用多媒体显示《愚人吃饼》的故事,在笑声中让学生思考愚人的做法违背了什么哲学原理?然后讨论总结出以下结论: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进而分析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有两种:

  一种是“由于事物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外延”的量变(板书)

  学生分组一组列举有关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些成语、俗语。另一组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举例论证这个观点。譬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等。

  水滴石穿(自然界)、再比如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等(人类社会)。

  最后共同学生讨论归纳以上变化的共同点——是通过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引起的。即“由于事物数量的增减而引起的质变”。教师强调事物数量的增减是“外延”的量变。

  学生思考:如果数量不变,事物能否引起质变呢?

  这部分是本课的难点,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我用多媒体展示乙醇和甲醚这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式,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图,让学生分析这里的质变是不是因数量的增加实现的?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得出结论:以上的质变事物总体数量并没有变,引起质变的原因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发生了变化。

  另一种是“由于事物的构成成分在结构上和排列顺序上发生了变化而引起质的变化”———“内涵”的量变(板书)

  为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让学生分组讨论说明这一道理。

  第一组学习生活:英文字母的组合,音乐符号的组合,圆的面积、周长的计算公式。

  第二组社会热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进行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村区域布局的调整,这些结构的调整就是在现有的生产要素,现有资源的条件下,通过优化结构,实现这些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最优化结合,从而达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上新台阶的质变。这些都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组合次序上发生变化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具体体现。

  第三组:学习、工作有何启示?学习上就要科学的运筹时间,合理安排;各种知识要融会贯通,实现知识结构的优化组合;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要全面发展。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

  a、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实现的。点拨说明:质变与发展之间既有严格区别的又有密切的联系,发展必须通过质变来实现,但质变不等于发展,上升的前进的进步的质变才是发展,否则只能是倒退。

  b、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变。

  (提问并讨论)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水滴”却不见“石穿”?有了量变不一定有质变,关键是量变只有达到(一定范围和限度)才会发生质变。(通过展示宇宙速度示意图以及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这一点)。

  提问:怎样理解这里的“一定程度”?

  教师总结:一定的程度就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的质不会因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是,一旦超过这个界限,事物的质就会发生变化。

  c、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引起质变。

  教师点拨清楚:一旦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发生质变,根本无法控制。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漫画《一切正常》透视现实生活中贪赃、贿赂犯罪都是从最初的点滴开始的,警示学生千万不可“勿以恶小而为之”。透视热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过度地向自然界索取使得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如果再不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类必将亲手毁灭自己的家园,因此中学生应从节约每一滴水做起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3、质量互变规律

  这部分内容是“量变与质变关系”的进一步扩展,重点向学生说明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而是不断地经过“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这样的两种状态的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

  (三)课堂总结与板书设计(3分钟)

  强调三个问题:一,量变与质变的含义;二,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三,量变与质变这两种状态发展的无限性。

  (四)知识拓展(课堂练习)(2分钟)

  通过精选的两道题,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2分钟)

  以一首轻松、优美、贴近学生生活的配乐哲理诗结束本课,让本课的知识得到再一次的升华,并且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洗涤,既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又注重学生品格的养成,实现政治课既教书又育人的最高目标。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4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框是第一节内容的深化,由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导致事物的变化,哪么事物变化的状态是怎样的呢?这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它的侧重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教育,为下一框的方法论,乃至全课教学目标中思想觉悟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在知识方面:要使学生认识量变、质变的含义,理解质变量变的关系。

  2、能力方面: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理论的能力,反之,本框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因此,教学中还要注意学生举一反三,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

  3、觉悟方面:侧重点是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教育,为下一框题集中进行方法论、人生观方面的'教学奠定理论观点的基础。

  三、重点难点:

  1、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既是本框重点,也是全课的重点之一。从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教育的有机结合来看,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不仅可为下一框,更重要是为下册的教学奠定基础,从实际中看,这些观点,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它更是辩证法的基本内容之一。

  2、难点: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与排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这一问题,教材没有展开,学生理解可能会有难度。

  四、教材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方法应以实际事例为依托加强理论分析为主,再由学生讨论在学习中如何体现与运用这一理论,以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在难点突破上,应以事例为主进行分析,特别应举一些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密切相关的例子,如8-1>8的学习方法,启迪学生思维。

  五、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

  以学生朗读或放录音的方法播《荀子·劝学》全文,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要“积跬步”,“积小流”,以及如何才能“至千里”、“成江海”,由此引出: [一、量变、质变的含义(板书)] 继续由学生讨论如何才能“至千里”“成江海”得出: [就不会有千里,不会有江海。进而让学生懂得:我们在平常的学习中,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思想觉悟。 教师总结: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的变化发生,所以,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 教师再由“田忌赛马”的动画的播放,引出。 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序的变化引起质变,引导学生讨论这一理论在学习中的运用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与觉悟。比如,用8小时学习的效果还不如用7小时学习,用另外的一小时锻炼身体,同样8小时,效果却不相同。

  教师通过过渡引出: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板书)]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 其一,这里可结合第三课的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来讲,做到复习旧课,提高水平,增强学习知识的系统性。 其二,要讲好量变到一定的度必然引起质变,也只有达到一定的度,能才引起质变的区别。 为下节课讲好坚持“适度”的原则和“重视量的积累”这一知识点打下基础。 最后教师总结质变不是变化的结束而是新的量变的起点,加强学生“发展观”的教育,提高觉悟,用题目练习的方式巩固新课。 1、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与质变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2、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5

  一、本框在教材中的地位:

  前面一框讲的是量变与质变,本框是上一框的方法论意义,在上一框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在什么时候要重视量的积累,什么时候该抓住时机,促成飞跃,而何时又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从而加强能力,提高觉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能够运用本课知识分析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相关事例。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思考、分析、判断和指导自己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3、觉悟方面: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三、重、难点分析:

  1、重点:把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是本框教育重点,这是全课重要的教育、教学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落脚点与归宿。2、难点: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这一原则对青年学生特别具有现实的教育、启发意义,但在现实中,又是比较难把握的。

  四、教学方法:

  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展开分析与讨论,对于重点的教学,可选用一些正反的典型事例的录像片、电视片等,增强教学效果,加强针对性,对于难点的教育,可采用一些典型的古诗、谚语等加强教育意义。

  五、教学过程与板书设计

  用多媒体播放《杰米扬的汤》的动画,引出一个道理,当我们不需要质变,而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的时候,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应该:

  [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板书)]

  教师在此,结合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理论分析为什么要坚持适度的原则,然后,再由学生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必须坚持适度原则的相关事例加以佐证。比如学习刻苦本来是件好事,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可能变成坏事,还可以举一些现在很多的“小胖子”都与营养过剩有关加以说明。教师做好知识的过渡引出第二个问题:当我们不需要质变,就要坚持适度的原则,而当我们需要质变时又该怎么办呢?

  [二、要视量的积累(板书)],结合上一框分析原因,为什么要重视量的积累,并加强人生观教育,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的重要性,再回顾上一框量变的两种情形,数量增减与排序的变化,得出量的积累同样有这样的两种情况。而当量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能不能瞻前顾后,缺乏信心而痛失良机呢。在此,由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得出。

  [三、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板书)]分析原因,举和同学密切相关的事例证明,比如有些学生平时成绩很好,一到大考就不行等等。从正反面说明其重要性,最后教师总结。并出题:“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之善小而不为”,由学生讨论其哲学道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结束本课。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上册第四课第二节第二框题。本课既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状态,回答事物怎样变化、发展。因此,与第二、三课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由于本课内容从青年学生的实际出发,内容丰富,对于青年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着非常直接、非常现实的指导作用,因而在唯物辩证法教学中历来受到格外的重视和欢迎。加之,本框是在前一框题量变与质变原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分析事物的发展,对学生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属于哲学方法论的内容。所有这些都使得本框题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2、教学目标

  基于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特别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本框的哲学观点,并以实例对其加以分析说明;并能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对“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名言进行解释。

  能力目标:通过本框教学,结合方法论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联系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实际,进行观察、分析、判断和指导自己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能力。

  思想觉悟目标:通过本框教学,引导学生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学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3、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以下内容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内容。

  教学重点:把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奋斗精神结合起来,即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从小事做起是本框教学的重点。因为这是全课的重要教学、教育目标之一,也是我们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其中也渗透了政治课德育教育的目标。

  教学难点:要坚持适度原则。因为这一原则对青年学生特别具有现实的启发、教育意义,但在现实生活中又是比较难把握的,正所谓“知易行难”,所以需要加以特别的分析引导。

  4、对教材的整合及处理

  前一框题在讲解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时说到既有数量的增减,还包括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因此,为了便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体现知识前后间的对应统一,我把本框教材最后部分的内容重视“优化结构”调整到前面重视量的积累这里进行讲述。

  二、说教学构思

  本框知识的逻辑思路是:怎样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即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知识容量不算多,要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时间较为充裕,但也必须作到重点突出,详略适当。所以,对于本框的难点,同时也是方法论意义的第一点“坚持适度原则”主要由教师讲解分析实例完成。对于后面的内容,为了体现哲学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便于学生理解,主要让学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来总结方法论意义,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呢?这就需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是艺术,是科学,它的本质在与创造。教育家孔子说过:“法无常法,贵在得法”,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将会有事半功倍之效。针对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种教法:

  三、说教法

  1、事例教学法。为了贯彻哲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我把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联系起来,既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问题教学法、归纳分析法。通过对比、讨论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启发式教育这一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渗透素质教育新理论。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四、说学法

  1、创造条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通过师生互动教学,把教师的教转化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防止教师进行单向信息的传递。

  2、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转变被动学习方式,在学习活动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并能创新知识,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导入设计

  课堂导入的好坏,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一堂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导入时应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此,我在一开始便向学生展示我国三位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的图片,学生兴趣大增,然后请学生讲述我国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并加以适当的补充说明。此时,让学生从哲学上来思考,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因此我们要学会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2、新课讲授

  (1) 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

  ① 对教学难点“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教学,具体说明如下:

  请学生回忆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思考飞船升空的过程中速度是否越快越好?然后通过对飞船速度快慢对飞船影响的分析,说明要保持事物稳定的性质和状态就必须把事物的量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内,所以“要坚持适度原则”,并着重分析了什么是“适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请学生联系实际讨论,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说明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性,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

  ② 关于不失时机的促成飞跃的教学

  首先提问学生思考事物为什么要从量变到质变?如果事物的变化永远维持在一定量的范围内会有什么结果?不会有发展,不会前进,所以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为了实现事物的发展我们必须使事物发生质变,发生飞跃,并且要把握时机。请学生根据神舟飞船发展历程说明抓住时机实现事物飞跃、发展的重要性。同时,请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举例说明现实生活中不失时机促成飞跃的事例。

  事物要发展,发生质变必须先有量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

  ③ 关于“重视量的积累”的教学,有一点要特别注意:

  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发生质变,因此为了实现事物的发展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请学生运用知识联系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说明这点,并对学生现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积累与以后自身的发展之间的关系联系课本知识特别加以分析,以深化学生对现在知识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生回忆前一框题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除了有数量的积累之外还有对结构的优化组合,所以在这里特别提请学生注意重视量的积累既有数量的积累变化,还有对结构的优化。并联系我国现在发展过程中的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部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的政策对优化结构的重要加以说明分析。然后请学生联系学习的实际情况说明优化结构对学习效率的重要影响。

  (2) 关于教学重点“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的教学

  请学生回忆神舟飞船的发展历程思考神舟飞船从一号到六号,实现从无人到载人的发展,其中无数次的对飞船的修改、设计,这些都与我国几代航天人的努力密不可分,才有了中国人千年飞天梦想的实现。所以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还告诉我们青年学生要学会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① 要学会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珍惜现在的学习

  ②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因为量的积累包括两个方面:好习惯、好思想、好作风的积累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修养和行为,而坏习惯、坏思想、坏作风的积累则会使我们往坏的方向变化,甚至使我们走入歧途。

  (3) 关于本框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本框知识有个整体的把握,本框小结即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的方法论意义和对我们个人的现实指导意义,请学生归纳总结。

  3、课堂巩固练习

  巩固新知识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过程,练习应以提高学生技能、发展能力为目标。高中哲学常识的教学更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对社会政治经济等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把握前后知识间的联系能力。据此,设计以下练习:请学生运用哲学道理全面分析“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典故。

  4、布置作业

  请学生运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分析我国21世纪“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六、说媒体

  虽然目前的教学装备已有很大改善,多媒体教学已经普及。但这节课我仍然选择的是传统教学手段,因为这样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使学生集中精力学习而不会把注意力放在多媒体上面,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设计与想法,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7

  请两位同学上台做“钻木取火”的实验,让同学们亲身感受量变与质变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我再总结量变与质变的含义:(板书)

  (1)量变的含义: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2)质变的含义: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在此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①苹果腐烂 ②河流污染 ③贪官落网,从中可以看出质变不等于发展,强调它有两种趋势:

  量变是相对静止的状态,质变是一种显著的运动状态。

  3. 实例解说,分析归纳。(20分钟)

  用多媒体展示荀子的《劝学》,提出“跬步”与“千里”、“小流”与“江海”有什么关系呢?从而总结出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这是本节内容的重点。

  (1).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进一步分析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

  ① 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让同学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刚才所做实验“钻木取火”的原因,正是摩擦生热,温度上升引起的。而“跬步”与“千里”、“小流”与“江海”也正是数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

  接下来提问:除了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还有什么能引起质变呢?

  ② 构成事物的成分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引起质变。我会先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大家再一起分析得出“构成事物的成分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再列举同学们所学过的化学中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足球篮球排球等团队竞技的排兵布阵来进一步说明此结论。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对这点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讲解:

  ① 事物的发展最终都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我将用社会形态的更替和发展来解释。

  ②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提问:大家对“努力不一定成功”这句话的理解?

  总结:有了量变不一定就发生质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举例水的三种形态)

  课外知识补充:什么是度?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也就是事物的质所规定的量的'范围。

  通过以上分层逐步地讲解,既详细有深入,可以真正让学生对重难点掌握透彻,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4. 课后小结,强化认识。(3分钟)

  强调本节内容的重点及要点:

  (1)质变的两种趋势 ;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5. 布置作业,实战演练。(2分钟)

  针对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性,我布置了两道题目,让学生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做,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八、板书设计:(2分钟)

  我比较注重简练、系统的板书设计,还及时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以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是:

  量变与质变

  一、量变的含义: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二、质变的含义: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

  举例:磨擦生热、燃点沸点、学习

  量变是相对静止的状态,质变是一种显著的运动状态。

  三、两者的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①、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②、构成事物的成分和排列次序上的变化一起质变: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①、 事物的发展最终都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②、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九、结束:以上就是我今天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老师的听课,希望得到您们的指导。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量变与质变的原理这一框题既是对第二课发展观点的进一步具体和深化,又是在第三课矛盾分析方法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事物发展的状态,即回答“事物是怎样变化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自觉处理好这一框题与第二课,第三课及第四课各框题的关系,引导学生把握其内在联系,有助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识记量、质变的含义,理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能以正反两种实例,说明为什么必须坚持适度原则,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

  ⑵能力目标:本课教学,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的能力为主,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善于联系,联想的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

  ⑶觉悟目标:引导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问题,为下一框题进行正确的方法论、人生观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教学难点: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会引起质变。

  二、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在充分估计学生的课堂反映情况的前提下,运用小游戏、漫画及具体事例,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获得能力,提高觉悟。

  (二)学法;

  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单独学习转为合作学习,获取学习转为探究学习,是新一轮课改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启发思考和组织学生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乐于思考的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习动机,我设置了小游戏——请三、四位同学到讲台上“吹气球” 比赛,让学生参与课堂的开讲导入。这样,不仅使课堂充满趣味性,而且使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求知欲和参与探究的热情进入新课的学习。

【《量变与质变》说课稿】相关文章:

说课稿05-15

说课稿格式03-21

《论语》说课稿01-12

《雨后》说课稿01-02

生物说课稿04-19

《社戏》的说课稿07-07

颐和园说课稿05-26

优秀说课稿01-16

说课稿模板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