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连加,连减》说课稿

《连加,连减》说课稿

时间:2024-08-27 12:54: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连加,连减》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连加,连减》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连加,连减》说课稿

《连加,连减》说课稿1

  说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连加、连减”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计算理解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联系学生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体验连加、连减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索能力,属于培养学生学习20以内进位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计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计算出的得数,而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就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较好的效果。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知识技能目标)

  (2)让学生按照图的有序排列,找出规律发展初步的探索意识和体验学习的乐趣。(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计算的习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

  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并说出连加、连减的含义。

  教学难点:按照图意,找出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说教法与学法的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生活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创设情景,联系生活实践,具体形象法。创设喂小鸡这一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

  2、观察讨论,探讨研究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感受生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生活劳动,进一步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观察意识。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数手指头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初步感知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果

  课时安排

  1课时

  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质疑问,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有位和你们一样的小朋友,他叫小明,他家有个农场他是个爱劳动的孩子,经常在家里干活,今天他又来帮爸妈干活了。瞧!他在干什么?(出示多媒体课件,小明在喂5只小鸡)请问:现在地上有几只小鸡在吃米?

  二、观察探索,学习连加

  出示喂小鸡的情景,教师分步操作,学生观察;

  操作一:5只小鸡在吃米,又跑来了2只。

  师:看到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一共有几只小鸡?(你是怎么计算出来的?)谁会列式?

  板书:5+2

  操作二:又来了1只

  师:这时你又想告诉大家什么?

  生:又来了1只。

  师:谁会列式?生说。师板演:5+2+1=8谁会读这个算式?读作:五加二再加一等于八。

  该怎么运算哪?

  小结:像这样把三个数合起来的算式叫连加,在计算时,要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的得数记在心里,再把记在心里的得数加上第三个数,算出结果。(这个连加的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哪?你能用手指当做小鸡来数一数,说一说吗?)

  三、学习连减

  师: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课件演示,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请学生站起来指着图说说)

  生:有8只小鸡,吃完食物后走了2只,后来又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

  列示:8—2—2=4

  师:这里的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你会读这个算是吗?

  生:读作:8减2再减2等于4。

  小结:像这样三个数用减号连起来的算式叫连减,在计算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减的得数记在心里,再把记在心里的得数剪掉第三个数,算出结果。

  四、巩固深化

  做一做:课本上的两道题,看图列式说图意,用手计算。

  强调: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减去是用划去或圈出来表示。

  反馈:你的算式是?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学生相互评价。完成练习题。

  五、课外延伸

  学生说说生活中连加、连减的例子。

  六、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

  5+2+1=88—2—2=4

  说总结反思:

  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性、创新性,对学习数学有兴趣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能积极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意见,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学生乐意学习,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初步的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连加,连减》说课稿2

  如果说正确把握教材的意图,领会新课标精神是肥沃的土壤,那么随时更新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则是源源不断的清泉。只有源源不断的“清泉“灌溉着肥沃的“土壤”,才能使土地上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一、 说教材与学生

  《连加、连减》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二、 说教学理念

  1、数学文化观。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2、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三、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游戏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4、数学素养培养目标:

  1)应用意识;

  2)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2)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五、说教学过程

  1、 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课的一开始,我就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的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教师借此让学生在同桌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预算顺序。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利用动态的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从形象向抽象过度,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2、 延续情节,学习连减爱于表现是每个儿童的天性,让孩子们有表现的机会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让学生先发挥想象编写连减的算式,再通过自己编写的算式来编题目,充分理解连减的含义。出示板书连减,因为连减的算式动态的画面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3、 观察对比,小结算法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我引导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4、寓练于乐。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一个悬念“只要猜出大脚印下的数学秘密,就能通向一个美丽的数学城堡。”学生的胃口一下子调了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六、反思

  1、在比较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时,我还可以在放手一些,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2、在练习看算式画圈中,虽然我演示了一个学生得本子,如果在这里再拿几本学生的本子上来演示,让学生自己来作一个评价,这样的话会更好。

  3、在上完新课后,可以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连加连减得例子。

《连加,连减》说课稿3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如果说正确把握教材的意图,领会新课标精神是肥沃的土壤,那么随时更新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理论功底则是源源不断的清泉。只有源源不断的"清泉"灌溉着肥沃的"土壤",才能使土地上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说教材与学生

  《连加,连减》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

  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含义的一个拓展,另一方面也体现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说教学理念

  数学文化观。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游戏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数学素养培养目标:1)应用意识;2)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2)掌握运算顺序。

  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强调"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一开始创设托乒乓球比赛,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产生对知识的需求。从四个大组中选出4人,其中1人为计数员,另3人为参赛对员。在老师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开始比赛。最后,当老师提问哪一组是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第四名,你怎么想的这时激活了学生对加法含义的认识基础,连加这一知识作为学生的需求应运而生。学生跃跃欲试,开始了大胆假设,一种数学的品质弥散在课堂上,一下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说应该把每一队三个人的成绩加起来或和起来,就能决定名次了。正所谓教学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问:你能不能一眼看出哪一组是第一名学生们开始仔细观察成绩记录,马上发现第二组是第一名,因为这一组第一位同学托了11下,已经超出其他组,再加上后两位同学的成绩,那就更高分了。抓住这一教育契机,教师适时启发学生:数学并不只是计算,刚才同学们一眼看出谁是第一名,这也是运用了数学的方法。这样紧扣新课标精神,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原教学做出适当的补充,将学生作为一种活的教学资源,体现数学教学的生命力!

  接着提问"如何得出第二,三,四名呢"一句问话将学生带入连加知识的学习中。学生有了前面加法含义的认知基础,马上回答出将三个数相加,就可以得出。教师板书式子(其中一组的成绩)并将这个式子与以前学的两个数相加做比较,引出课题"连加"。

  最后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了争取后继学习的时间,要求每人计算自己组的成绩并在组内说计算顺序。学生汇报时,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样就能记住。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将课本72页例题制作成课件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当停下来后,要求学生描述刚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出连加的含义,并列式解决,汇报。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听故事是每个儿童的天性,紧凑的故事情节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延续喂小鸡的情节,用课件动态展示小鸡吃饱后离开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像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数学文化观。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地存在,他们都有着各自的发展过程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

  为了突破重难点,这一环节采用逐层提问,分解重难点的教法。当课件显示走了两只鸡时,便提问:你能说说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并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回答:原来有8只小鸡,走了2只,还剩下几只列式8—2=6。课件继续演示又走了两只鸡时再次提问:接着又发生了什么事怎么列式学生回答:接着又走了2只,再减去2。教师追问:用什么来再减2呢学生回答:用8—2剩下的数来减去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8—2—2,对比连加式子,出示板书连减,并要求学生看着静态画面描述所发生的事,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

  在探讨计算顺序时,采用分层教学法,有能力的学生自主探讨,有困难的学生走上来与老师一起学习。学生汇报运算顺序时,配合课件突出运算顺序,突破难点。强调同连加一样在先运算的两个数下面划横线,并把得数写下,这样就不会忘记,能细心计算。

  在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后,出示课本74页第5题,停车场图,要求学生看课件演示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面,进一步体验连减的含义,并列式计算。

  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教师便得引导学生在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为了便于学生找到连加连减的异同,板书尽可能设计简洁,突出知识点的联系。一年级学生由于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发现关键问题需要较长时间及适当的指引,在这,我肯花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最后,学生终于抛开外在形式的干扰,找到核心问题。归纳出以下两点:1)连加连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得数,再与第三个数进行计算。2)连加是把三部分和起来得到总数,而连减是用总数来减。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老师定位的角色为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带领孩子们体会成为学习主人翁的乐趣。

  寓练于乐。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习部分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计算(专项练习,巩固运算顺序)

  计算下面各题,并想一想,你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4+1= 4+3+2= 5+0+3=

  8—5—3= 10—2—7= 10—6—2=

  结合学生的汇报演示课件,强调为了记住前两个数的得数,我们采用写下来的方法。这样可以使我们全心全意去计算,而不用担心忘记了得数,不能继续后面的计算任务。

  请你帮小动物们找到回家的路。(趣味性题目,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习的兴趣)

  课件展示:每只小动物手上都有一把钥匙,每把钥匙对应一间屋子。只有算对钥匙上的式子,你才能帮小动物找到回家的路。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培养小朋友乐于助人的品质。

  小小邮递员。(使更多学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从面上检查学习情况。结合新课标精神渗透简单图形统计表的知识)

  0+2+5

  4+2+1

  10—3—1 6+1+0

  2+2+1 9—1—2 10—2—1

  10—3—2 2+4+0 10—0—3

  学生将算式都贴在正确的邮箱上面后,提问:哪个邮箱的信最多,哪个邮箱的新最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看着这个图,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你能举出生活中你碰到过的连加连减的问题吗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我们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现实背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同时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我的说课到这结束,谢谢大家!

《连加,连减》说课稿4

  一、说教材

  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的难点内容,它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得数作加数或者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让计算变得困难。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的计算障碍,教材安排了一幅生动的插图,用小鸡的走来和离去的过程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一方面让学生根据直观图理解连加、连减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是教材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注上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以此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也就是第一步的得数口算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应该不因难。但是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板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从这两个多月的了解,有几乎一半的学生尤其爱动,注意力很不集中,良好的听课的习惯还没有养成,有待了解的情况还很多。所以今天这节课我是怀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而上的。

  三、说教学理念

  1、数学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表现为一个结果,更加重要的是它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的一个见证。所以教学上应让学生去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注重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2、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学生必须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新的数学学习材料与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四、说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

  3、在游戏中学,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4、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及运用数学的思维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1、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2、掌握运算顺序。

  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六、说教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上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未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是他们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充分的给学生提供了观察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建构知识。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动画情境。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

  七、说学法:

  1、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践。2、观察讨论、探讨法。

  八、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给同学介绍一位朋友,他的名字叫豆豆,听说啊,豆豆在家表现可好了,经常帮妈妈干家务活,做事情,今天,他又帮妈妈做什么事呢?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探索新知

  1、学习连加

  2、揭示课题连加

  3、学习计算顺序

  4、学习连减

  5、补充课题连减

  6、学习连减算式的运算顺序

  师:这个算式又该怎么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汇报

  小结连减的计算顺序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想一想

  2、知识的应用

  3、拓展应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课外作业

《连加,连减》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内容。

  连加、连减这一知识点是我们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基本技能,是新课标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这一理念的基本体现。将它放在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的后面,一方面是对加减法概念的拓展,另一方面是对学生分析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思维的初步培养,也是学生由具象的算法向抽象的算理过渡的一块基石,对学生的知识积淀和能力提升都将起到“再上一层楼”的作用。这也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分两步进行口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计算方法和思维过程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最简单的分析、归纳掌握连加连减的基本规律,所以本课在教材中的作用和对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发展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2、学情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加减口算,而且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方式,直观的认知水平、无意识的思维方式、感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遇到困难就应付的态度导致连加连减这类具有一定抽象思维的知识点成为他们学习的难点。

  3、教学目标

  基于此,我分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

  (2)技能目标: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正确进行口算。(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克服在数

  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情境中体验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可以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享受学习数学的喜悦。

  4、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编写意图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素材、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受连加连减的数学概念,通过观察、分析、操作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根据这一主旨思想,结合本课在教材中的作用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如下定位。

  教学重点:

  ①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

  ②掌握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二、教法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主要采取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导谈让学生始终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认识和理解连加连减;依据

  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思想,我将适时采用引导讨论法,使教师的思路内化为学生的方法,达到自我构建知识的目的。

  2、学法分析

  为了达到新知自我生成,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在学法上,主要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学习等方法,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从一年级起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口算训练

  2、创设情境导入:

  本册教材编写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课的一开始,我就用课件演示小鸡吃食的图片,增强学生的兴趣。

  2、激趣学习连加:

  接着演示表现连加的课件,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当然完整地说出图意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此我设计一个模式:“原来,先,又,现在”,引导学生完整叙述图意。在这个环节的评价上要注重学科的整合,既要关注学生对数字变化过程的描述,也要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能力的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强化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列式(教师要求学生列一个算式)。教师质疑:这个加法算式与前面的加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在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连加题的特征以及与一步加法在算法上的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出算理: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得到的结果再与第三个数相加。

  【教学设想:通过演示表现“连加”概念的课件,一方面使学生的注意力得以保持,另一方面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的理解;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利于知识的自我生成,在相互的启发中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借助语言交流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通过对比归纳使表象的感知上升为抽象的概念,符合学生概念知识学习的'心理特征。】

  3、延续情境,学习连减

  如果说学习连加是让学生站着摘果子,那么学习连减我就要让学生跳着摘果子。在学了连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按学习连加的方法学习连减,提高学习的起点和难度。

  从整体上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后,再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编写连加连减的算式,并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编写的算式来编题目,充分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让编写有困难的学生套用编题模式去编写,让有能力的学生自己编写。

  【教学设想:由上一环节的“带”到这一环节的“扶”,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4、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这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连加连减进行对比。为了引导一年级的学生学会讨论,我提出问题,引领学生有目的地讨论:1、连加连减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它们在计算的时候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时教师可以加入到学生中去,在帮扶的过程中掌握学生讨论的情况。通过讨论交流发现它们的共同点:有两个运算符号;要进行两次计算才能得出最终

  结果;要先算出第一步才能进行第二步的计算等。之前纵向上有加法与连加的对比,现在横向上又有连加与连减的对比,帮助学生在连加和连减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完整的、立体的知识体系,从而牢固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这时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讨论时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激发学生敢说、爱说,培养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本环节是一个难点,引导学生自己讨论总结,通过大家的智慧攻破难点,不但使学生懂得了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培养了他们从小勤于探究、乐于合作的意识,也使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的价值得以体现。】

  5、寓练于乐,巩固新知。

  因为一年级的学生大多以无意注意和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好奇、好胜,但注意的稳定性与持久性较差。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是需要很大技巧的,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富有情趣、灵活多样,更要富有挑战性。根据这些特点我在练习阶段设计了游戏:小小邮递员。让学生充当邮递员为动画王国里的卡通明星们送“信”,“信”是以连加连减算式的形式出现的,结果就是收信地址(邮箱号)。之后可以提问:谁最受欢迎?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可以通过收信的多少判断受欢迎的程度。

  【教学设想:本节课上到此时,学生已经开始倦怠,利用游戏能再次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把连加连减的练习融入到游戏中,使更多学生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中,既检查了学习情况,又渗透了简单的统计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6、解决问题,应用新知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所以我

  还将练习设计成孩子们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蓝猫开文具店的情境:我用“蓝猫在动画王国开了一家文具店,你们想去购买自己需要的学习用具吗?”将学生带入情境中,然后组织相应的活动,引导学生解决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先用10元钱买三件文具,以此复习连加;再让学生帮助蓝猫算账:卡通明星们也来买文具,该找回多少钱?这时复习的是连减。最后让学生再举例说说生活中遇到的连加连减的例子,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思维。

  【教学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学习数学的喜悦。】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微型教案”,能具体、直观地帮助学生开启思路,排疑解难,掌握新知识。所以,我的板书设计简洁、清楚、明了地展示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注重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由已知向未知的过渡;由具象的实物向抽象的数字转化;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力求体现自主化、活动化、生活化、情感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快乐。

《连加,连减》说课稿6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72页的内容《连加连减》。

  这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0以内两个数相加减后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基于以上几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教学要求,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激趣学习。

  对于连加连减这部分教学内容,教材编排了两幅小鸡图,从图上小鸡的走动方向,学生能感悟到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但解题策略过于单一。因此,我改变了例题的呈现方式,创设了去超市购物如何付款的生活情境。一开始,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玲玲去超市买了一袋旺仔QQ糖2元、一包旺仔小馒头3元、一瓶旺仔牛奶4元。你知道她一共付了多少元钱吗?学生有了前面加法含义的认知基础,马上回答出将三个数相加,就可以得出。学生可能会列出几个算式:2+3+4 、 2+4+3 、 3+2+4 、 3+4+2 、 4+2+3 、 4+3+2等。教师板书式子并将这个式子与以前学的两个数相加做比较,引出课题“连加”。这时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要求每人计算自己的算式并和同桌小朋友说说计算顺序。学生汇报时,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并提问:“要计算这道题,你得把哪个数记住?你是怎么记的?”为了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我在板书时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注上第一步算出的得数。我这样改变教学素材的目的是使例题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又使学生得到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并从这些普遍现象中抽取出了连加的计算方法。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使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也符合了新课标提出的“数学学习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这一理念。

  学生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后,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将课本72页例题(小明喂鸡)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当例题图出示完后,我就问学生:“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地上的小鸡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你能根据这幅图的意思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要求学生描述刚才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出连加的含义,并列式解决、汇报。当学生汇报时配合课件将计算过程突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新知,也为学习连减埋下伏笔。

  (二)、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爱听故事是每个儿童的天性,紧凑的故事情节使孩子们增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因此教学设计上延续买东西的情节:玲玲的同学芳芳用了8元钱买了同样的一袋旺仔QQ糖2元、一包旺仔小馒头3元、还买了一盒方便面。你知道一盒方便面多少元钱吗?学生有过购物的经历,再加上前面学习连加的经验,可以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连减。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更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进行计算。如果学生自己列式计算有困难,可以允许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借助摆小棒来完成。接着,让学生同桌交流计算方法和计算顺序,再进行汇报。学生可能会列出:8-2-3 、 8-3-2等。如果有学生列出3+2=5,8-4=3这样的算式也加以肯定。重点研究的是连减算式,指名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汇报运算顺序时,配合板书突出运算顺序,突破难点。重点强调同连加一样在先运算的两个数下面划横线,并把得数写下,这样就不会忘记,能细心计算。

  在初步理解连减的含义后,我用课件动态展示课本中小鸡吃饱后离开的情景,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展示了知识的连续性。要求学生看图演示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画面,进一步体验连减的含义,并列式计算。

  (三) 、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通过上面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连加连减的含义及运算顺序。但在学生的知识库中这还是两个独立的知识点,有部分同学可能对连加连减的关系有模糊的认识,这时教师便得引导学生在知识点间搭建桥梁,形成联系,构建学生自己的知识王国。

  为了便于学生找到连加连减的'异同,板书尽可能设计简洁,突出知识点的联系。一年级学生由于受到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发现关键问题需要较长时间及适当的指引。为此,我先让学生比较黑板上这些算式和以前认识的加减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再让学生读一读,加深印象。最后让学生比一比,看一看,连加、连减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应该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确以下两点:1)连加连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得数,再与第三个数进行计算。 2)连加是把三部分和起来得到总数,而连减是用总数来减。

  在这个环节上我肯花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去表达,尽管学生有时表达得不到位,也给予充分的肯定,因为这是孩子们思维的萌芽,老师的肯定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家,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而教师也在其中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定位的角色为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带领孩子们体会成为学习主人翁的乐趣。

  (四) 、寓练于乐,巩固新知。

  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课堂40分钟是需要很大技巧的。不管是在新知设计环节,还是练习环节都要符合一年级孩子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征。因此在练习部分主要采用游戏形式来巩固学生刚学到的新知,重点突出运算顺序。

  (1)先摆一摆,再填数。

  这道练习题是课本做一做的练习,让学生在学具拼摆的活动中填出连加算式中的最后一个加数和连减算式中的第二个减数,同时加深理解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突出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在连加、连减计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投信箱?小鸽子,送信忙。

  小朋友们想一想,

  怎样帮助小鸽子,

  按照得数投信箱。

  我给每个学生发了每人一道连加或连减的计算卡片,在讲台上放了得数是2 、 5 、 6 、 8 、 10的五个大信箱。让学生根据卡片上的算式自己算出得数,并上台投到相应的信箱里面。上台投信的时候一组一组的小朋友上来投信,其他的小朋友注意观察有没有投错信箱的。设计这样趣味性题目,一方面使更多学生可以参与到活动中,从面上检查学习情况,另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加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小朋友乐于助人的品质,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4)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第四个练习环节,我设计了一组具有开放性的问题:用10元钱买三件文具,你能行吗?你怎么买?怎么计算?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为“如何选购”具有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所以思维空间较大。同时通过应用,使学生逐步进入到知识的“内部境界”,对知识有一种实质性的理解,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所在。这样的开放应用,使实践凸现数学的价值。

  (5)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你能举出生活中你碰到过的连加连减的问题吗?提出来让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出发点,我们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现实背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同时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中处处用数学。

  在本课中,我创设了学生熟悉的购物情境,围绕如何选购、付款,把购物活动始终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一系列的实践、探索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体验成功喜悦。这是我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连加,连减》说课稿7

  一、说教材、说学生:

  1、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教材的又一难点内容,它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的计算障碍,教材安排了一幅生动的插图,用小鸡走来和离去的过程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此一方面让学生根据直观图理解连加、连减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是教材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注上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以此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

  2、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应该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极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口算。

  2、通过动手操作、游戏活动,使学生喜学乐学。

  3、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重难点:

  1、重点: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二、说教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他们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充分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故事情境,活动情景。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1、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践——具体形象法。

  2、观察讨论、探讨法。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开课伊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特别准备了学生喜欢纸玫瑰花的特点,用三种颜色不同的花朵,既复习了前面用加减法解决问题,同时又轻松的导入了新课。

  2、讲述故事激趣学习连加。

  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问题后,紧接着趁热打铁,利用动态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的感知整件事情的经过,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我借此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计算的顺序问题。

  3、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4、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5、及时鼓励与评价是小学生尤其需要的。

《连加,连减》说课稿8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72页的内容《连加连减》,下面就本节课的教学说说我的具体做法。

  一、说教材、说学生:

  1、连加和连减是本单元教材的又一难点内容,它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并克服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的计算障碍,教材安排了一幅生动的插图,用小鸡走来和离去的过程生动地反映出连加、连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此一方面让学生根据直观图理解连加、连减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连加、连减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二是教材在算式中用线标明计算顺序,并注上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以此把第一步计算的结果变成看得见的数,从而让学生克服因记不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而无法连续计算的障碍。

  2、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对10以内数的加减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应该不困难。但是一年级儿童受到年龄特点的限制,注意力极易分散,有意注意时间短,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像连加连减这样需要较强注意力的知识点,对他们来说是学习上的难点,表现在由于看不见或忘记第一步计算结果而导致第二步计算受阻的现象。尤其是我所代班级的学生,情况比较特殊,75%的学生是外地人,语言上的沟通就有困难,从这一个多月的了解,有几乎一半的学生尤其爱动,注意力很不集中,良好的听课的习惯还没有养成,有待了解的情况还很多。所以今天这节课我是怀着一种试试看的心理而上的。

  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连减的含义和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口算。

  2、通过动手操作、游戏活动,使学生喜学乐学;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并初步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加学习的动力与信心。

  重难点:

  1、重点:用自己的话表达图意,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运算顺序。

  2、难点: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

  二、说教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我充分的给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建构知识。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景。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1、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践——具体形象法。

  2、观察讨论、探讨法。

  3、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开课伊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创设了小朋友小朋友喜欢吃的水果情景图,随后进行口算练习,既复习了旧知,又为下步初步感知两步计算与一步计算的关系设下了伏笔,更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有效地突出了新知识的重点。

  2、创设情景、激趣学习连加。

  复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后,紧接着趁热打铁,利用动态课件的演示,让学生充分的感知整件事情的经过,并通过自己的感知说出图意,培养了学生理解和说的能力。而且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旧知识的迁移,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加法算式和以前的相比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连加。课题引出后,并不是死板的讲述运算的顺序,而是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算式,并自己去计算,这时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我借此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采用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的计算顺序,很自然的引出了计算的顺序问题。

  3、延续情节,学习连减。

  4、观察对比,小结算法。

  5、及时鼓励与评价是小学生尤其需要的。

【《连加,连减》说课稿】相关文章:

《连加、连减》教案04-04

连加、连减教案04-12

《连加、 连减》教学反思10-04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1-30

大班教案《连加连减》10-30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07-30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15篇)09-08

连加、连减、混合加减教学反思09-07

《连加连减》教学反思 15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