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4-11-05 15:47:2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教材简析

  本内容是五年级上册新增的综合实践这一领域的内容,这是一次研究平面图形面积的专题活动,属于规律探索类课型。它安排在形成了面积概念,掌握了常用面积单位,能计算简单图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

  教材依次呈现多边形中有一颗钉子、两颗钉子的图形,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算一算、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发现多边形的面积与边上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探索、推导多边形内有3颗、4颗……钉子的情况,最后得出一般结论。

  新教材安排这一专题活动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得出一个结论,而是重在让学生经历规律探索的一般过程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眼光,科学严谨的态度,归纳概括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发现钉子板上围城的多边形的面积,与围成的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多边形内部钉子数之间的关系,并尝试用字母式子表示关系。

  2.使学生经历探索钉子板上围成的多边形面积与相关钉子数间的关系的过程,体会规律的复杂性和全面性,体会归纳思维,体会用字母表示关系的简洁性,发展观察、比较、推理、综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获得探索规律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感受数学规律的奇妙,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得出多边形的面积与边上钉子数和多边形中间钉子数的规律。

  难点:类比推导出一般规律。

  四、教学设想

  本课共设四个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由谈话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环节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加之教师的引导,推导出多边形内有1枚钉子的规律,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三个环节,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求同存异,自主探究发现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的规律,培养学生考虑问题思维的严密性;学生根据经验进行猜想,并按照第三个环节的.办法去证明自己的猜想,最终推导出一般规律。第四个环节是总结延伸环节,反思整个教学环节,查漏补缺。

  五、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用钉子图纸画出各种多边形。

  2、课堂准备:钉子图纸,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情引趣

  1、课前谈话:牛顿在看到苹果落地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见锅盖被蒸汽托起,发明了蒸汽机;皮克看到钉子板上的多边形,发现了皮克定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跟着大数学家皮克,一起探究钉子板上多边形的规律。板书:钉子板上的多边形。

  二、简单入手,探究多边形内有一枚钉子的情况

  1、初次比较体验

  (1)出示一组钉子图上的多边形。说明:每相邻的四个钉子构成一个正方形,边长是1厘米,那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

  问:这几个图形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交流:1、面积公式计算;2、分割数方格。

  (2)问:观察每个多边形,围成的多边形面积可能跟什么有关呢?(钉子数)

  跟哪里的钉子数有关?

  (3)要求:数一数,比一比。

  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指名交流: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越多,面积越大;多边形的面积等于多边形边上钉子数的一半。

  2、举例验证,明确前提

  (1)问:由刚才这四个图形,有了这样的发现,这一发现是否也适用于钉子板上的其他图形呢?我们还要举例验证。

  要求:在钉子板上画一些多边形,验证刚才的发现。

  (2)并列呈现学生资源,引导观察。

  问:看来刚才的发现并不适合钉子板上的所有图形,到底怎样的图形才具有这样的规律呢?这些不同的多边形中有什么相同的特点?

  交流:多边形里面只有1枚钉子的符合规律。

  (3)归纳概括,形成结论

  说明:要使这一发现成立,要加上前提,谁能把这条规律完整地说一说。

  同桌互说,指明说:当多边形里面只有1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等于多边形边上钉子数的一半。

  (4)如果用S表示面积单位的个数,n表示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你能用字母表达式表示这一发现吗?

  板书:a=1,S=n÷2,3、总结:钉子板上的多边形的面积不仅跟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有关,还跟多边形里面的钉子数有关。正因为面积和两个量都有关系,所以我们研究的时候要注意“里面的钉子数”。

  三、自主探究,猜想验证多边形有多枚钉子的情况

  1、探究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的情况

  (1)当形内有2枚钉子时会有怎样的规律呢?

  要求:画一些里面只有2枚钉子的多边形,算一算,数一数,多边形有几个面积单位?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有几枚?把结果填入表中,再与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提示:像刚才那样,把边上钉子数除以2,跟面积比一比后有什么发现?

  (2)交流:当多边形内有2枚钉子时,多边形的面积等于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2+1。

  (3)如果用字母表达式来表示这一规律应该怎么写?

  板书:当a=2时,S=n÷2+1

  2、推想多边形内有2枚以上钉子的情况

  (1)提问:比较这两个规律,你觉得a=3、4时会有怎样的规律?

  交流猜想:当a=3时,S=n÷2+2

  当a=4时,S=n÷2+3

  (2)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情况,合作进行研究。

  学生验证、汇报结果,发现全部成立。

  (3)思考:内部没有钉子的多边形,面积与它边上钉子数的关系是怎样的?

  操作探究、交流:当a=0时,S=n÷2-1

  3、归纳推理:观察上述不同情况下的规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如果a=m时,S是多少?

  交流:S=n÷2+m-1n和m可以表示哪些数?

  4、认识皮克和皮克定理

  四、回顾过程,交流体会

  1、回顾刚才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2、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科学发现的契机。只要你拥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也可以成为一名小科学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关于教材

  《百分数的认识》它是学生在学习整数、小数的基础上以及分数的意义和应用,特别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基础上设计的。它是进一步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基础,特别是对于以后学习百分数的应用,解决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并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组织学生探索,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

  1、依据学生学情,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发展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辅助手段。

  2、具体采用:创设情境----引导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发现----综合概括等教法。

  学法分析:

  1、基于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记忆和模仿,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具体方法: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综合概括等

  3、通过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等活动环节,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关于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由网络调查表小学生最喜爱的动画片直接给出百分数,引出课题。

  引导学生分析表格中的百分数,并教授百分数的正确读、写方法。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出示大量生活中运用百分数的实例,启发学生思考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通过四个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百分数

  其中探究活动一,回顾网络调查表小学生最喜爱的动画片,引出五洲小学四、五、六年级的调查表,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由分数推算出百分数,由学生小练笔来加深这一推算过程;

  探究活动二,这是课本上的案例,起初只给了学生三个球员罚中次数,引导学生讨论派几号球员更好,通过讨论结果启发学生考虑到另外一组罚球总数的数据,从而得出必须知道每个人罚球总数,看每人罚中的数占罚球总数的百分之几?用百分数描述每个球员的命中率;

  探究活动三,利用种子发芽实验,给出十组数据,让学生感受到分别用分数、通分后的分数和百分数表示的发芽率,哪一种能更直观的体现出发芽率的高低,进而让学生理解百分数便于比较的优势;

  探究活动四,再一次将生活中百分数的实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说出百分数在句子中的含义,理解百分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表示的是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通过板书再加强学生们的理解,最后通过趣味成语再一次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带领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和意义。

  2、通过教师寄语让学生思考99%的汗水再加上1%的灵感等于成功这句话的含义!

  四、关于板书设计

  因为运用了大量多媒体课件,因此,板书就要简洁、明了,我主要呈现出课题、由分数推算出百分数的过程和百分数的写法及意义,让学生可以通过板书了解到本课的主要内容及重难点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一个抽象的计算概念。组合图形是具有普遍特点的平面几何图形,是平面几何初步知识的总结与延伸。尤其是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理过程(不同于简单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蕴含叠加转化的数学思想,对学生今后计算复杂图形面积公式具有重要意义。听了黄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深受启发。由于黄老师能深入钻研教材,准确理解教材编写意图,跳出教材,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大胆

  的改革,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强化教学互动,对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亮点:

  一、转变教师角色,改善教学行为。

  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在“以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哪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本课教学中,黄老师更多地体现为:引导者——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导航目标,辅导者——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与支持,使学生能够比较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合作者——关注学生的学习,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与学生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二、重视自主探究,发挥学生主体性。

  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不但能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更能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黄老师先让学生跟老师一起画一个图形,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交流、验证自己的想法,看看自己没想到的方法有哪些,根据自己的能力有选择地学习其它方法。这样有序的学习,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智能,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注重兴趣的激发,找准新旧链接。

  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需要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黄老师在学习新知之前,先组织学生从自己制作的七巧板图形中找出2个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并给它取个名字,像我们生活中的什么。这样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找准新知的最佳切入点,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

  四、紧密联系生活,突出学以致用。

  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节课中,黄老师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经验,创设了让学生自由拼凑图形这一情境,向学生展示了生活中的组合图形,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地引出新课,最后又让学生计算家里楼房挑梁的侧面面积,通过联系实际,计算面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这节课充分体现了黄老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高超的教学艺术,充分体现黄老师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过程,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和借鉴。当然,黄老师能否在以下几方面再继续探究,以达更好的教学效果呢?

  1、能否在课堂评价方面加以改进。评价作为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全方位参与的课堂才会产生心理共鸣,充满激情,充满活力。因为学生很在乎别人,尤其是同伴对自己的肯定。本节课中我感觉在这方面稍微欠缺了一点点。

  2、我觉得学生的练习偏少了一点,是否需要增加。(可能由于课件出现了问题,黄老师临时调整了教学策略后,造成了时间紧张,才减少了练习)。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本节课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三角形的面积》。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三角形面积计算是在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及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对这一部份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加深对三角形与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理解。

  3、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方法与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探索过程,理解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操作来获得知识。引导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参与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法与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广泛参与操作实践,使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本节课运用实验操作法,引导法,讲解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演示、讨论来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小组讨论等方法获取知识,进行总结。然后收集信息并处理信息从而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与新知识联系紧密的旧知识,让学生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以及复习三角形的特征揭示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索、操作。

  2、小组展示、交流。

  3、讨论问题。

  1、分得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原图形面积的关系?

  2、分得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原图形的底和高的关系?

  4、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

  5、教师归纳总结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知识运用

  首先、运用公式解答教材例2,找中、差两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计算过程,老师集体订正。其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多媒体出示不同等级的练习题,学生练习巩固。

  (四)、教师课后小结。

  (五)、布置作业。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说课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多边形的面积》P79—81

  小学数学关于几何知识的安排,是按由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本册教材承担着让学生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的任务。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初步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长方形,并分析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再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然后通过实例验证,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公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知道推导方法,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做准备。由此可见,本节课是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扎实其几何知识学习的重要环节。

  (一)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教材的特点,充分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我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并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转化与等积变形。

  关键点:通过实践——理论——实践来突破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重点。利用知识迁移及剪、移、拼的实际操作来分解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关键是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等积转化问题的理解,通过“剪、移、拼”找出平行四边形底和高与长方形长和宽的关系,及面积始终不变的特点,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等积转化成长方形。

  (三)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直尺、细木条钉成的长方形、网格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作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的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但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丰富,对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利用好已有知识,调动他们多种感官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发展迁移原则

  运用迁移规律,注意从旧到新、引导学生在整理旧知的基础上学习新知,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打算主要采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课件演示和实践操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3、反馈教学法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性,在教学中,采用反馈教学法进行教学,给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形成和运用的机会,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学法:

  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是为了获得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本节课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培养学生初步感知和运用转化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概括等行为来解决新问题,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是学生“自己的数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寻”数学,在实践操作中“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用”数学。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能更好地凸显“自主探究”的教学理念,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如下课堂教学环节: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二)、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三)、动手实践,探究发现。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五)、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下面我就分别从这五个方面说一说:

  (一)、复习旧知,渗透转化

  新课开始,我先让学生回忆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进行反馈,以唤取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接着,我出

  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这对好朋友发生了争论了,它们都说是自己的面积要大,你们认为谁的面积要大呢?你是怎么知道谁的面积大呢?

  通过这些问题,促使学生积极动脑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大家会求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何计算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板书)

  (三)动手实践,探究发现

  1、数方格,引发猜想

  在很久以前,我们的.祖先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计算长方形的面积一样,采取了数方格的方法。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个格子图,你们来数一数它们的面积是多少?通过数格子的方法,并填写表格,从表格中学生很容易观察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这时我启发学生猜想,是不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底乘高呢?刚才我们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计算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当一个平行四边形很大很大的时候,我们也采用数格子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这就引发学生思考,是否有其他的方法来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2,剪拼法,验证猜想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知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动手操作过程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才能充分感知和建立表象,为分析和解决问题创造良好的条件。

  由于前面在数格子时已经有同学提到用割补的方法来求面积,所以我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操作之后进行汇报,交流自己的验证过程。汇报的时候,剪拼的方法有好多种,在这时,我及时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沿高剪开?”引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思考。然后我又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比较,进而讨论:拼出的长方形与原来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拼成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通过上面问题的思考,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公式的推导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得出推导过程:将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拼后转化为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等于长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用字母表示s=ah。接着我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整个操作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3、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写完整整个解题过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倡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而建构了学生头脑中新的数学模型: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整个过程是学生在实践分组讨论中,不断完善提炼出来的,这样完全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把学习数学知识彻底转化为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四)分层训练,理解内化

  对于新知需要及时组织学生巩固运用,才能得到理解与内化。我本着“重基础、验能力、拓思维”的原则,设计四个层次的练习题:

  第一层:基本练习:书本P82第1题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图形的认识,正确分清平行四边形底和高的关系。

  第二层:综合练习:

  1、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要求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先干什么?

  让学生自己动手作高,并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再计算面积,这个过程也体现了“重实践”这一理念。

  2、你会求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

  通过不同的高引起学生的混淆,在计算中让学生明确在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底要找出与它相对应的高,这样才能准确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且根据已求的面积和另一条高,求出与这条高相对应的底。

  第三层:扩展练习:

  1、下面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你还能在这里画出与这两个面积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吗?可以画几个?(图在课件中)

  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进行逻辑推理,明白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只与底和高有关,等底同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2、把平行四边形模型拉近,它们的面积发生变化了吗?

  通过这个过程的操作,让学生明白当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一定时,越拉近它的面积就越小。

  整个习题设计部分,虽然题量不大,但却涵盖了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题目呈现方式的多样,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面对挑战充满信心,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思考、发展了思维。同时练习题排列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层层深入,也有效的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巩固新知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有利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充分提高归纳和总结能力。教学是一门永远有遗憾的艺术,虽然我也很努力地想上好这节课,但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以后在教学中不断改进。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小数乘法第四框题《连乘乘加乘减》是本册教学重点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以及更复杂计算做准备。为此,要求学生必须扎扎实实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我教学本节课的主导思想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等实际状况,重视过程教学和整体性教学。引导学生从原有知识出发,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加深理解新知识。有目的地组织安排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教学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看、找、想、算的过程中学习本课的知识点,达到教学的目标,具体体现以下几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切入;

  2、主动探究,在活动中感悟;

  3、合作交流,在练习中升华。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理解《连乘乘加乘减》的意义,理解掌握《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能正确进行口算和笔算,使学生认识小数连乘与整数连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迁移类推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根据教材编排特点,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意义,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教材难点是积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尝试法,操作法,发现法,讨论法等。

  学法指导: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学法。我重视观察,比较,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里,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学环节:在新课标的倡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本节课的教学我分为六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铺路搭桥,兴趣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我让学生填写书中的表格

  因数1、21、021、0021、0002

  因数0、40、40、40、4

  积

  谁能说说,在表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让学生在各抒己见中充分感知”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一规律。

  第二环节,明确目标,巧妙设疑。

  同学们请看15×4×2=多少老师现在把这道题改成1、5×0、4×0、2,你会做吗?通过变式,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从而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然后交待本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要通过自主探究,来理解小数连乘的意义,理解掌握小数连乘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口算和笔算。

  第三环节,操作观察,发现规律。

  1、出示例六,1、3×0、2×1、1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3×0、2=0、260、26×1、1=0、286这个乘法算式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还可以用别的方法计算吗?1、3乘以0、2再乘以1、1表示什么意思呢?

  你能说出下列算式表示什么?

  2、7×1、5×0、1 5、8×0、4×1、2 3、1×1、2×0、3 1、6×1、1×0、5

  小结:

  小数连乘的意义是什么?

  小数连乘的意义与什么算式的意义相同?(小数连乘的意义与整数连乘的意义相同。)

  说明整数乘法的意义也适用于小数乘法。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采用发现法来组织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了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通过自学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

  3、填空,并讲出道理。

  4、小结,引导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观察以上题,你发现积的小数位数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为什么?(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和乘数的小数位数有关,被乘数和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2、小数乘以小数的计算方法是什么?(积的小数位数是被乘数和乘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用通过带有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大胆让学生尝试、讲解、讨论,把学生引导到算理的探究过程之中。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阅读书本,质疑问难:

  质疑是人的思维走向深刻的开始,为了加深理解所学知识,由部分理解到整体回顾,形成体系,我让学生阅读9页的内容,提出尚存的疑虑,做到及时反馈。

  五、巧设练习,发展智能:

  练是数学课的重要特征,我通过有层次的练习,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智能。

  1.说出下面各算式中积应有几位小数

  25、4×3、6×1、2 2、37×1、02×0、12 0、15×0、3×3、1

  1、032×2、4×1、013、506×2、03×0、1 0、017×2、1×0、001

  2.在积的适当位置上添上小数点

  观察:积的小数位数是多少位?为什么?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5×4×1= 18×5×1= 2、5×0、4×2=

  0、25×0、4×0、1= 0、18×0、5×0、1= 0、025×0、4×2=注意:计算的结果,小数部分的位数.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来。

  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思维过程既有展开,又有压缩,突出重点和难点,有助于学生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六、梳理概括,形成体系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归纳总结所学知识,使所学知识归结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从而培养了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上是我的说课全部内容。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1.根据以上发现,我们可概括出原小数点位移的规律是:

  2.小组熟读规律.

  3.老师有一问题,请教大家.

  (1)把0、6的小数点右移一位,为什么不写成06?板书:06

  (06是6,没有小数部分,0省略不写.)

  (2)把0、6的小数点左移一位,为什么不写成、06?板书:、06

  (因为整数部分没有数,要补0占位.)

  (四)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不但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而且还应记住在移动小数点时要注意添0去0的问题.

  四、巩固练习.

  (一)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中:

  1.把0、09扩大100倍,小数点应向

  1.左移二位

  2.右移二位

  2.把3、72缩小100倍,小数点应向

  1.左移二位

  2.右移二位

  (二)根据箭头指向,请说明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引起原数怎样的变化?

  (三)电脑出示练习

  1.师出生答:34、81→3、481 1、34→134

  2.师出生答:(可进行比赛游戏)

  3.师出生答:24、056×1000÷1000=24、056

  478、32÷100×1000=4783、2

  五、小结:

  这节课大家学得不错,下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叫——

  小数点的悲剧

  有一著名宇航员独自驾驶“连萌一号”在太空中作业,当他圆满完成任务返航途中,突然飞船发生了不可解决的'故障,原因是由于检查员的疏忽点错了重要数据的小数点.在人生最后两个小时里,这位勇敢的宇航员没有悲伤,而是坚持工作着.最后他在与女儿诀别时说:“我要告诉你,我亲爱的女儿,我也要告诉全世界的小朋友,一定要认真对待学习中每一个数,每一个小数点,不要再让小数点的悲剧发生了!”“连萌一号”消失了,这场小数点的悲剧结束了,但是请同学们牢记住这位宇航员的话吧!

  下课!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8

  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必修教材第XX单元第XX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X,这为过渡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和创造力,使学生能自主创编出一些简单、新颖的方法。

  (2)学生能熟练地掌握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以发展学生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练,体验这一系列的创新学习过程和乐趣。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学会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创新,充分体现团结协作、竞争拼搏精神,明白在相互交流的同时去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体育》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我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XX是一门培养人的XXX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X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滨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语境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由于本课题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已经具有了直观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并思考,例举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有关的经济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框题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结合课的教学实际,根据学生的对技术动作的认识、思维、形成等发展规律,设计了"引导学练—质疑解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等五个阶段的课堂结构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引导学练:(2~3分钟)

  我通过语言、问题等形式引出学习内容,向学生陈述教学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以利于刺激学生学习的动机。具体设计:

  (1)教师提问题,陈述教学目标。

  (2)编制学练小组。

  (3)学练小组讨论学练目标步骤。

  2、质疑解难(10分钟)

  这阶段,我根据各小组的学练情况,选择适当的时机,组织学生质疑解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练情况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学练体会,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然后我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以及学练过程中我对学生的观察,对问题进行一一讲解、示范,分析其中原理,找出其中的规律。使学生既能达到认识的目的,又能通过观察、思维、讨论等形式,强化其学练技能,还能使学生心理产生丰富的情感和良好的内部矛盾,进而获得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和技能能力。

  3、自主探究(15分钟)

  本阶段,首先通过语言激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并有主动探究的欲望,再按预定的活动设计方案及情境,让依据学习目标,自我组织、自我练习、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调控进行尝试性体验学练活动。对于自我探究有困难的小组,在帮助和点拨的同时给予鼓励,引导他们自我寻找问题答案,以增强努力探究的信心。

  4、合作交流(10分钟)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根据质疑解难的结果,进行小组合作验证,是对其探究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巩固深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5、总结归纳(2~3分钟)

  这一环节是"自主学练—合作应用"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主要是以此检验"自主学练—合作应用"的结果。教师首先组织开展小组交流,让各小组陈述学练活动的情况,学练效果如何?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样的希望?促进小组间的了解,发展学生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再由教师评价总结,评价采用结果性评价,针对教学目标主要是肯定学生的学练结果,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发展产生新的动力。

  七、说小结

  1、对教材内容的处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对教材内容的增有减。

  2、教学策略的选用

  (1)运用了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教材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XXX现象,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在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的过程中我进行了思考和认知,使乱放从学生的生活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交融。

  (2)组织学生探究知识形成新的知识。我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学生表达、动手、协作、等实践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力求实现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些认识来自于学生自身的体验,因此学生不仅"懂"了,而且"信"了从内心上认同这些观点,进而能主动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统一。

  八、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XX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认识负数》,它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习一些负数的知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负数的应用,拓宽数学视野。同时还能扩展对数的认识,更好地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因此《新课程标准》将负数的认识调整到第二学段“数与代数”的知识体系中。

  教材选用了“气温”和“海拔”这两个熟悉的情境,教学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初步认识负数,掌握负数的读、写法。在认真研读教材后,我认为学生对“海拔”的认识比较陌生而且有难度,所以,改变了教科书原有的编排,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水果批发市场的物品记录单引入教材,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探究负数的知识。同时将“海拔”高度等知识在练习应用中呈现出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

  我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设计本节课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负数,能认、读、写负数。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特征出发,我理解本节课的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能对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进行比较。

  四、说教法和学法:

  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如下的教法和学法:(1)合作探究法。教师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合作学习,逐步启发学生探究负数意义。增强学生探索的信心,体验成功。(2)练习巩固法。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运用知识、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验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来进行:1、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2、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3、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4、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一、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课前我设计一个热身游戏,名字叫《截然相反》。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语言,说一句相反的话。比如:上――下、哭――笑、向前走2步――向后退2步、转来了2名同学――转走两个同学、存了300元――取出300元、运进2吨――运出2吨等等。这样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又与所学的负数有直接联系,能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相反”的意义中,为负数的学习做好铺垫。

  数学来源于生活,作为教者应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给予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的开始,利用课件,创设水果批发市场的情境:运进苹果2吨,运出香梨2吨。从管理员小王的物品进出单入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运进2吨”、“运出2吨”,比比谁记录得既简洁又准确,让人看了一目了然。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的用符号“√”,“×”、相反方向的箭头;有的用“笑脸”,“哭脸”;还有的用文字说明等,当然也有学生用正数、负数尝试着区分。虽然学生的答案丰富多彩,但本质上都与正、负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适时地引出负数的数学史话,向学生展示在历史的长河中,数学家们对负数探索与研究。

  在欣赏数学史话的同时,我引导学生适时反思:在这么多方法中,你最欣赏第几种?通过反思与追问,寻求统一、简洁、通用的方法。这样的设计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学生由被动化主动,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体验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并逐步符号化,学生认识逐渐清晰。

  然后利用课件,让学生感受中国是最早认识和使用负数的国家,并描述性的介绍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它们的读法与写法。

  二、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温度计是学生认识正、负数的有效载体。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播放中央电视台某日的天气预报,介绍温度计的基本知识,提出两个问题:你认为温度计中哪个刻度最重要?温度计中的这两个5表示的温度一样吗?通过问题激起学生用正负数来表示的欲望。

  学生的智慧在指尖上。操作练习可以深化学生的'内心体验。教学时,我首先拨动温度计,让学生知道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接着,又设计了一个反向练习,让学生拨出上海5℃和北京-5℃,也就是零下5℃。如此,改变教材直接呈现三个城市的温度方法,让学生拨一拨,可以化静为动,通过小小的“拨”,唤起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也就是在温度计中0刻度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感悟到: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则用负数表示。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兴趣盎然,既将正数、负数、零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新的概念框架中,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又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突破了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教学难点。紧接着设计一个基本练习,写出三个地方的温度,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初步感知正数、负数的大小比较。

  三、回归生活,拓展运用——应用负数。

  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运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生活。在练习环节,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自己身边的问题,使练习变的既有趣又有用。我设计了三种练习:

  1.电梯中的正负数:比如去五楼开会和到地下二楼,应按哪个键?

  2.海拔中的正负数。因为学生对于海拔并不熟悉,所以,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海平面,什么是海拔高度等,既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知道高于海平面的用正数表示,低于海平面的用负数表示。

  3.存折中的正负数。让学生解释存折中的一些信息,并加以拓展练习,提出存折上还有多少钱这一问题,渗透正负数的运算,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数学。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课堂的总结和延伸可以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激发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负数,并以《生活中的负数》为题写一篇数学日记,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负数意义的理解。各位领导、老师: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理解了。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我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学生在知识性目标方面应该能够很好地落实,同时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数初步地形成知识系统,对负数的知识也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情感性目标落实到位。

  以上就是我对《认识负数》这一课的设计,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正,谢谢!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0

  本节是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的知识,使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会比较熟练的进行笔算。小数的乘法在实际生活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刚才我说了第一单元知识在教材中地位。

  一、说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教科书第二页和第三页例1和例2及做一做、练习一中1~3题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2、过程与方法: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好习惯,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教学重点

  正确的进行小数乘整数的笔算,通过利用圆角分之间的关系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来计算,还可以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小数乘整数的计算。

  三、说教学难点

  1、理解一个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2、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中小数的位数关系,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3、在理解小数乘法的算理和算法的基础上,掌握确定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点位置。

  四、学情分析

  1、在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乘法和计算方法,但因班额大,教师未能及时辅导学困生,学生学过的知识掌握不够,因此将本节课时,设计了复习整数乘法这一环节。

  2、五年级的学生求知的欲望和能力,好奇心都有所增强,对新鲜事物开始思考、追求、探索。但是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需要动手操作,理解知识需要具体的实物作支持。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种教法和学法:

  1、教学中,我将通过卖风筝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

  2、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通过动手操作,讨论了小数乘整数与整数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较大的空间,开展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具体的练习中进行独立思考,掌握所学内容。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做一做”,巩固平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1

  1.还有没有不同的移动方法?

  2.反馈:

  小数点左移一位,0、6m→0、06m,0、6m缩小10倍.

  小数点左移二位,0、6m→0、006m,0、6m缩小100倍.

  小数点左移三位,0、6m→0、0006m,0、6m缩小1000倍.

  3.你怎样看出0、6m→0、06m,缩小10倍?还可以怎样想?

  4.同组互相说其他道理.

  5.根据大家发现,请你说说小数点左移,原数怎样变化?

  左移一位,原数缩小10倍.

  左移二位,原数缩小100倍.

  左移三位,原数缩小1000倍.

  6.老师概括并板书“左移缩”.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2

  说教材:

  统计与可能性是小学数学第五册90~91页的内容,本课教学的内容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以及认识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这是学生在已进行过简单的统计和初步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基础上安排的为后面研究可能性的大小及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奠定基础。

  教材先组织学生玩摸球的游戏,袋中装有3个绿球,每次摸1个球,摸出后把球放回原处,一共摸40次,让学生在摸球活动中体念摸到红球,黄球的机会是相等的,从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同时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再次体会到统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想想做做中还通过抛小正方体装铅笔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深刻理解不确定事件。

  说教学目标:

  1、经历和体验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学会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体会统计是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

  2、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能对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

  3、培养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初步感受动手实验是获得科学结论之有效的方法,激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认识一些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教学难点:

  理解任意摸一次球摸到红球绿球的机会是相等。

  说教法学法:

  充分利用教师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的过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这部分内容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猜想、操作、比较、交流、归纳等数学活动,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老师采用了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教学形式多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迸发智慧的光芒。

  说教学流程:

  1、通过复习旧知,唤起学生对有关可能性知识的记忆,为学习新课做好心理及知识两方面的准备。

  2、用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数据的引导非常自然,产生于学生记住摸球结果的需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取于学生的生活智慧,利于学生的生活应用。

  3、就小学生而言,认识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需要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初步体会,而实验活动是学生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均等的重要步骤。为此,老师精心组织活动,明确活动的要求,再自主分工,让学生通过操作亲身经历并具体感受到摸到红绿球的次数差不多,并进而启发学生想象,继续摸下去的结果。

  4、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归纳反思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探究活动的神秘感,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实验是验证猜想、获得结论的重要策略之一。

  5、抛小正方体的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使学生继续保持探究的热情,通过活动进一步直观感受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

  6、课后学生自主总结,既能把所学知识结合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进行回顾与反思,又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综观整个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游戏贴近生活实际,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使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3

  教材分析:

  《因数》这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了解因数的概念,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知道质数、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能找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学习倍数和因数是学习质数和合数的基础,又是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教材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出因数、质数、合数的概念,从而让学生探寻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及判断质数、合数的方法。

  学情分析:

  因数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主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探索和体验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学习中的奥妙,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在自主写算式和找1-10各数的所有因数的活动中,了解因数的概念,发现一个数的因数中最大的数与最小的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2、通过列举、比较,得出质数与合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能找出100以内所有的质数。

  (二)能力目标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从多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探索学习,感知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愿意把自己发现的结果告诉他人,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概念教学的规律,从过多地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各方面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能准确找出某一个自然数的因数及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找某个自然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创设了一个情境,森林舞会马上要开始了,可是小动物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搭档,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的忙吗?

  课件出示搭档要求:凡是两个数相乘,积为12的两个小动物,便可结为搭档参加舞会。

  此时的学生们一定争先恐后地回答,其实这样的题目学生利用已有的乘除法的相关知识非常容易解决,我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中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进而可以以最佳的状态进入下面的学习。

  随后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把刚才判断的过程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学生可能出现六种情况,如果学生没有说出,教师可做为参与者补充,通过讨论后,整合为三种情况:(课件出示算式)

  12=1×12,12=2×6,12=3×4,从而引出因数的概念,在乘法算式中,乘数也叫因数。1、2、3、4、6、12这些数都是12的因数。(课件出示):并随机板书课题:因数。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一)、理解因数的概念,探索找一个自然数因数的方法。

  (1)首先是强化“因数”的概念认识。根据以往学生在表述倍数时容易出现表述不完整的情况,我在此出示判断题:因为12=3×4,所以3和4是因数,12是倍数。()请学生思考,此时肯定引起学生的一片争议。通过反例的教学,意在强调因数和倍数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存在,因此要说明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因此,刚才的话应该完整地表述为因为12=3×4,所以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

  (2)及时练习。在这里我让学生自己出题,说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来自学生自身的材料又更加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考虑到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可能所举例子都是乘法算式,教师就需及时有效“介入”比如,因为“24÷3= 8”,我们就可以说3和8是24的因数,24是3和8的倍数。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伏笔。

  (3)自主探索,找出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方法。(教材第90页试一试)。

  在学生对因数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之后,教师提出练习要求:师:下面就请大家用自己的方法分别找出18和24的所有因数,并写出来,由学生独立完成,与此同时,我进行巡视,重点了解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待学生完成之后提问

  谁愿意汇报一下你写的结果,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找到这些因数的?

  学生交流写的结果和自己找的方法,学生找因数的方法可能有

  利用乘法找。因为18=1×18,18:2X9,18=3X6,所以18的因数有1、2、3、6、9、18;因为24=1×24,24=2×12,24=3×8,24=4×6,所以1、2、3、4、6、8、12、24是24的因数。

  利用除法找。因为18÷1=18,18÷2=9,18÷3=6,所以18的.因数有1、2、3、6、9、18;因为24÷1=24,24÷2=12,24÷3=8,24÷4=6,所以1、2、3、4、6、8、12、24是24的因数。

  一个一个找,可能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找。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做得对就要给予鼓励。学生可能还会出现说不完整的情况,也要先鼓励学生,再请其他学生补充完整。

  在学生一一说明自己的方法之后,提出问题:同学们都用自己的方法找出了18和24的所有因数。现在,大家讨论一下,要写一个数的所有因数,怎样写就不会遗漏或重复了呢?这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因此要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

  让学生在对比刚才出现的方法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想到的方法可能是:从小到大,一对一对地找。找到出现之前重复的因数为止。如果学生想不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参与讨论得出方法,从而打破难点。

  通过列举、分析、比较,探索一个数因数的特征。进而认识质数与合数。(第二个例题)

  课件出示例题二:刚才我们通过讨论得出了找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现在就清大家用这种方法,找出1~10各数的所有因数,把它们写下来。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重点指导学生找因数的方法,检查书写中是否有遗漏或重复现象。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完成的速度有快有慢,此时我提示写得快的同学同桌之间互相核对一下,以便检查是否有遗漏的因数,同时也是对速度稍慢一些的同学的等待。随后请同学们进行汇报。我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随机出示。出示时,有意识地将其排成三列,质数一列,合数一列,1单独写成一列。

  出示完成后,提问:(课件出示)观察写出的因数,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不难发现:(课件出示)

  1是每个数的因数。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就是它本身,最小的因数是1。

  1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

  此时教师要及时地做出肯定:大家说得都非常好,说明大家观察得很仔细。我们看到了不同的自然数,因数的个数是不同的。现在,我们就按照因数的个数把这些数分一分类,让学生小组之间交流讨论,进行分类,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教师板书

  像这种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质数(也叫素数。)。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他因数的数叫合数。

  学生对照板书齐读两遍,加深对质数与合数意义的认识。随后进行提问:“根据质数合数意义,你认为1是质数还是合数?”有了上面对质数与合数意义的认识,学生根据其意义进行对照,发现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便水到渠成了。这时都师也随机进行板书:“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随后,请几名学生举几个质数的例子,举几个合数的例子,学生举例的同时,让其他的同学判断,意在通过多种方法巩固、检查学生对质数和合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进而学生独立完成91页练一练的第1题,然后交流汇报。意在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了如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的方法之后,出示问题:你能找出1-50的自然数中的所有质数吗?(练一练第2题)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找质数,有问题的可以小组合作。教师巡视,重点看学生用什么方法找的,指导学生寻找一种又快又准的方法。之后进行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按照质数的概念逐个进行判断。

  根据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把2留下,把2的倍数都画去;接着把3留下,其他的3的倍数都画去;把5留下,其他的5的倍数都画去;然后再一个一个找。

  不管学生用哪种方法,只要找对就要鼓励。

  如果学生没有说出第二种方法,教师要作为参与者提出第二种方法,让学生明确质数表就是这样产生的。

  在自主找50以内的所有质数和交流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体验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优化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学会找50以内各数所有质数的方法。

  学生有了上面找50以内所有质数的过程体验,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放手让学生去找50-100所有的质数。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总结:我们找到了100以内所有质数,大家数一数共有几个。指导学生把两个题找的结果整合在一起。得出一共是25个。

  同时提出要求:这25个数十分特殊,也很重要,老师希望同学们能记住它们。还要记住我们是怎样找到它们的。

  三、变式训练,学以致用。

  习题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与提高的一个必要过程,也是学生“用数学”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本课时的习题设计时,我整合了之前几课所学到的相关知识,力求做到层层深入,步步递进,使学生能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第一题“我会填一填”,这是最为基础性的概念,学生必须理解和掌握的,在此做到了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第二题“火眼金睛”,在这道题中陷阱重重,学生如果考虑稍有不到,便会出错,因为也是培养学生仔细分析、慎重考虑的一个途径。在此又体现了习题的灵活性。

  第三题,“我是一休”。一休可以说是每个学生都喜欢的角色,喜欢一休无非是在于他的智慧,因此,在练习时我让学生以“一休”的角色去处理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个欲望,同时又给了学生展示自己智慧的平台。随后让学生把自己的电话号码也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猜一猜。这既体现了习题的创新性,又体现了其趣味性。

  四、提出要求、拓展学习

  同学们善于观察、肯于动脑,太好了。关于质数与合数的学问多着呢!你们听说过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吗?若感兴趣,就上网去查一查吧!

  提出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关于质数与合数的问题,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课下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将学习延伸到课外。介绍“歌德巴赫猜想”,不仅可以丰富课本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使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素质都得到提高。

  板书设计:

  最小:1

  因数

  最大:本身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做质数。

  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其它因数的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4

  基于对教材的认识,因此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

  (2)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3)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面积的实际问题。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

  针对五年级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掌握用割补法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计算方法,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适当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直观操作,对组合图形的认识不会很难。所以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我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方法的多样化。重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在新授部分展开过程中,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组合图形的趣味性,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所以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1、说一说已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

  2、拼一拼七巧板

  3、看一看拼出的图形像什么?有哪些图形拼成的。

  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说一说,拼一拼,看一看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知识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明确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和组合图形的面积有关、

  由此揭示课题:组合图形面积(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与小组合作交流解决组合图形面积计算问题。

  出示例题,请学生自主独立尝试解决“这面墙的面积”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在这一环节中我真正的转变们了教师的角色,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先进行独立思考,因为没有独立思考为基础的小组交流是无效的,那样只能是学优生、思维敏捷孩子表演的领地,只有建立在每个孩子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每个孩子才有话说,那样的小组合作才有效。在这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获取更多的解题方法,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2.小组汇报学习情况

  汇报时用多媒体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演示出来,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一个正方形、一个三角形。

  (2)将组合图形分割成两个梯形

  学生边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后随即板书。其他同学能清楚地与自己的思路进行比较,并及时发现错误并纠正过来。

  3.师生总结分割法。

  接下来让学生自主观察比较上面几种方法的不同之处后,再总结出求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分割法”这种计算方法、让学生明确分割图形越简洁,解题方法越简单。

  4、新授部分的练习:练习是为了学生及时巩固新知,并能用学到的新知进行迁移。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层次的练习

  a、模仿练习,以割补法为主。

  b、变式练习,渗透“添补法”。

  (三)练毕校对,及时小结。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们要考虑到分割的图形与所给条件的关系,有些图形分割后找不到相关的条件就是失败的。这样做有利于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交流多种计算方法,使学生感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选择最优的方法。

  5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关于《组合图形面积》。

  《组合图形面积》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一方面可以巩固已经学过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注重将解决问题的思考策略渗透其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5

  教材分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人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包括分数加减法的含义、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在三年级上册学过的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搭好阶梯。

  学情分析

  相对整数加减运算而言,分数的加减运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学生对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有一定基础。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并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的基础,制定学习目标如下:

  1、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的算理及加减法的含义,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计算。

  2、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难点

  能够正确地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是本节课要突出的重点;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概括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

  教法学法

  数学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我采用兴趣为导,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使教法和学法和谐地统一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目标之中。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规律,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揭示课题。

  由生日蛋糕做引子,用分数的知识来获取数学信息,进而提出数学问题,揭示出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下面学习分数的加减法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归纳方法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教学中,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的自主权放给学生,让学生在自学指导引领下自主探究知识领域。真正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通过例1例2的自学,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含义,明确算理,探索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体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思考、计算,然后再合作交流计算的过程和想法,归纳出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体会用最简分数表示结果的合理性和简约性,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在自主计算、自主说理的过程中,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功感受,逐步养成自主探索的良好习惯。另外加之交流讨论,形成一定的技能和方法正确进行计算。

  三、巩固内化、回归生活

  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此环节设计了基础题、深化题和思维训练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设计一系列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练习题,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在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力求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便于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反思:

  从课堂实施上看,大部分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时,能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与质疑,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探索计算方法时,让学生重点探究“为什么这样算”,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其处于欲言不能,欲罢不止的亢奋状态。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交流想法,互相借鉴,互相学习从而达成共识。在练习材料的选取上我以“有效性”为前提,设计体现了“密度”和“梯度”的特点。另外又注意了开放性,关注学生思维个性化的彰显,从而实现“差异性”。最后的延伸练习,让学生感受到“课已尽,意犹在”。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6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实际问题与方程》第五课时内容。

  2.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掌握行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本课教材给学生提供了“骑车”的情境,通过简单的路线图等方式呈现了速度路程等信息。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解决2个问题:

  ①让学生根据两辆车的速度信息进行估计,在哪个地方相遇。 ②用方程解决相遇问题中求相遇时间的问题。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接触了简单的行程问题,四年级上册,学生就真正的开始学习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三者的数量关系来解决行程问题。而本节课正是运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进行相遇问题的探究。

  4、教学目标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出发,制定了以下的目标:

  ①使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及特点。

  ②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建立模型的`能力。 ③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5.教学重难点

  我将本课重点制定为:会分析简单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难点制定为:找出相遇问题的等量关系。

  二、说教法:

  通过情景教学,创设最佳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紧扣教学内容,科学直观地演示两个物体相对运动的情景,这样把数学问题转化成动态的数学模型展现出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兴趣,激活思维,逐层推进,分散难点,增强感性认识,建立表象、抽象规律。

  本节课学生对相遇问题的理解也有难度,所以我想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起点上,尊重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多设计一些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所有学生通过本堂课都能有所收获。

  三、说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用手势理解关键词、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质疑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和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主性,培养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述能力。

  四、教学流程

  我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二)模拟情景,探究新知(三)巩固新知,课外延伸。(四)反思学法,总结升华第一个环节,首先出示3道复习题

  1.一辆小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2.一辆小汽车4小时行320千米,每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3.一辆小汽车每小时行80千米,行320千米要多少小时?

  分别让学生列式并写出三个关系式: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们所熟悉行程问题引出旧知,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

  第二个环节,1 .出示教材第79页例5。

  引导学生读题观察,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自主回答:已知: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50m,小云的骑车速度是每分钟200m。问题:两人何时相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题,初步理解题意】 2.你知道“相向而行”“何时”“相遇”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相向而行”就是面对面走来;“何时”就是什么时候;“相遇”就是碰到。

  【设计意图:通过对关键词语的理解进一步理解题意】

  3.活动:学生用手势模拟两人骑车的情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手势比划加深对相遇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所谓“相遇”就是两人或两个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在途中相遇这样一个过程,在学生脑袋里建立一个清晰的相遇问题的模型。】

  4、画线段图,教师讲解线段图:

  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全程,小林与小云分别从相对的方向出发,经过一段时间后相遇,也就是行完了全程。追问:从线段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汇报: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设计意图:画线段图能让学生深入理解题题意,并找出相应的等量关系】 5、质疑:现在能不能求出小林骑的路程和小云的路程呢?

  引导学生汇报:都不能求出,因为他们行驶的时间不知道。再思考:他们两个行驶的时间一样吗?为什么?学生交流后会发现:他们是同时出发,所以相遇时行驶的时间应该也是一样的,可以把他们行驶的时间都设为x 。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设哪一个量为x】 6、让学生根据分析,尝试列方程解答问题。

  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见板书设计):引导小结: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总路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 7、对比两种不同的解法,评价学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互相合作与交流,并获得成功的乐趣,理解课堂质疑的必要性,并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

  第三环节

  1、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0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让学生巩固新知,从而达到课外延伸的目的。】

  2、两列火车从相距57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开出。经过3小时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11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相遇”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不仅体现在求相

  遇时间问题上,还可以求速度】

  第四环节

  让学生说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和感受。这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又是让学生经历一个从知识的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路程=速度×时间;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小林骑的路程+小云骑的路程=总路程

  甲行的路程+乙行的路程=总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总路程六、教学反思这节课反思如下:

  1、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对相向而行掌握的很好,是因为课前复习路程、速度、时间三者关系比较到位,使知识形成明显的链接。

  2、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很好的,有足够时间理解题意,因此列方程解决此类行程问题中学生很好找出等量关系式,突出了难点

  3、通过练习可以感觉大部分学生掌握的很好,不足之处感觉最后拓展练习中个别学生解方程过程有点困难,这个问题准备个别辅导。

  让学生学会求知,永远是我数学课堂的追求!

  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永远是我作为教师的人生目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7

  教学内容: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现代小学数学》第八册).

  教学目的: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通过观察、操作、概括、总结,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3.教育学生养成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在总结、归纳“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用具:

  电脑辅教软件,实物投影,填数用表,数学卡片和一个钮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出示数位顺序表:

  问:(1)说出每个数所在数位,并表示多少?

  (2)看这个表,说明哪两个数位间进率是10,或者进率是100?

  2.注意观察(电脑演示)

  2、576<25、76<257、6

  (1)将25、76的“、”向右移一位,变成257、6.

  问:1)你看到了什么?

  2)比较25、76与257、6的大小.

  (2)将25、76的“、”向左移一位,是2、576.

  问:1)你看到了什么?

  2)比较25、76与2、576的大小.

  二、导入:

  看来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了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出示题目).

  三、新授:

  (一)下面我们以小组合作的方法研究这个问题.

  1.(每组一个学具袋一个表),请组长分工,大家一起利用学具按照表上的要求,边摆边填,并找出规律.

  2.反馈.

  3.说说填表的方法

  把0、6小数点向右移一位,0、6m→6m=600cm.

  把0、6小数点向右移二位,0、6m→60m=6000cm.

  把0、6小数点向右移三位,0、6m→600m=60000cm.

  4.独立思考:将0、6m→6m,0、6m有什么变化?

  0、6m→6m原数扩大10倍.

  0、6m→60m原数扩大100倍.

  0、6m→600m原数扩大1000倍.

  5.你怎样看出从0、6m→6m,原数扩大了10倍?还可以怎样想?

  1、因为6m的6在个位,0、6m的6在十分位,个位和十分位进率是10,所以原数扩大了10倍.

  2、还因为0、6m=60cm,6m=600cm,600cm是60cm的10倍.0、6m变成6m,原数扩大10倍.

  6.从0、6m→60m,扩大100倍,道理是什么?从0、6m→600m,扩大1000倍,道理也相同.

  7.根据大家发现的,你能概括出小数点右移,原数怎样变化?

  小数点右移一位,原数扩大10倍.

  小数点右移二位,原数扩大100倍.

  小数点右移三位,原数扩大1000倍.

  8.老师板书“右移扩”.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8

  一、说教材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第五单元第节的内容。主要由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组成。

  分数的产生,通过分物引入分数,使学生感悟分数是适应客观需要而产生的,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促进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分数的意义,通过分铁钉、分硬币的实例,学生对“整体”有正确的认识,既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从而强调出单位“1”。在此基础上再给出分数单位的概念。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学习态度端正,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的思考、主动、创造性的学习,但也有部分学生基础较差,需要老师多关注、多引导,在课堂上多提问,充分的调动他们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体会分数的产生,建立单位“1”的概念,认识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

  过程与方法:通过说一说、分一分、折一折、写一写等体验活动,认识分数的产生,熟知单位“1”和分数单位。在实践中领悟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式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互相协作,积极探索的学习环境,培养学习兴趣,并渗透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思想。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分数的意义。

  难点:熟知单位“1”和分数单位。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立足点,借助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充分调动学习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眼、手、脑等感官参与认识活动,享受学习的乐趣。

  六、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回顾,激活记忆

  首先,通过谈话问学生“把一个蛋糕分成2半,每半表示多少?”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能很快回答是1/2,然后通过媒体呈现例1的几幅图,让学生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并引导学生小组间相互说一说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且学生汇报所填写的分数,预设学生在填写最后一幅图的分数时,出现“2/3、2/6、1/3”,这时肯定1/3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环节二:自主探究,概括新知

  这一环节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合作交流,理解单位“1”

  先让学生观察思考这几个分数,小组间交流这些分数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后得到的?再全班交流,预设学生能认识到这里分别是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的,这时向学生明确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表示,把它叫做“单位1”,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对单位1的理解,同桌间相互说说这几个分数分别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再指生回答。

  (二)概括分数意义,认识分数单位

  先让学生说一说把什么看作单位1,再交流这几个分数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对于第一个物体预设学生能说出把这个饼看作单位1,3/4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中间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学生能仿照第一个物体较容易的说出,对于最后一个由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向学生明确是把这若干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看作单位1,然后把单位1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1份,根据上述对4个分数的讨论,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再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结果适时总结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揭示本节课的课题并板书——分数的意义。

  全班齐读分数的意义。接着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练习六的第3题各分数表示的意义,并仿照第(1)中的.格式相互间说一说,第(3)小题,通过画直观的钟面图,让学生认识到一节课的时间与1小时的关系。在对分数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上,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分数单位,接着让学生结合例1完成试一试中的问题,小组里相互说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再说一说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期间要帮助那些对分数单位不是很理解的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探究分数意义的过程中,体会对单位1的理解以及认识分数的单位,感受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环节三:内化知识,解决问题

  为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我安排了如下的练习:

  练一练是要求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且说出每个分数单位是什么以及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使学生在例1基础上巩固了对分数单位的认识。

  练习六的第1题要求学生先读一读各个分数,再说一说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体会并知道一个分数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第2题让学生根据2/3涂一涂,由于被看作1的桃的数量不同,每次需要涂的桃的个数也不同,有利于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特别是对单位1的理解。

  练习六的4—5题作为课堂作业。第4题要告诉学生0到1这一段表示单位1,通过用直线上的点表示分数,使学生更加清楚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把握分数与整数的关系,第5题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加透彻地理解分数。

  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仅加深了对单位1的理解,进而内化了分数的意义且进一步认识了分数的单位,也为后面学习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了准备。

  环节四:课堂总结,全面升华

  课结束前,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通过总结,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进一步突出重点,我的板书注重条理清晰,易于学生理解。

  分数的意义

  1、单位“1”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的整体

  2、分数单位:单位是“1”,把它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9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二单元第一节。这节课的内容是在初步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及平行四边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行四边的面积是以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为基础的,把平行四边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面积。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平行四边的面积。这样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辨证观念,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逻辑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平行四边行的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认识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平行四边时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和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和实践第一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4)情感和态度:经历猜测,实验验证,作出结论的过程,增强肯于动脑又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因为计算物体的面积在曰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所以本节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及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的难点是如何运用迁移的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二、说教法:

  根据教材以及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制作、演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实践探究法: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启发学生主动探索规律。

  (4)渗透迁移的`思想,把新知转化成旧知解决。

  三、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方法,启发学生探索规律;注重对公式产生的全过程进行探求;让学生在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应用猜想等一环扣一环的情境中,学会观察,学会表述,学会思维。

  教学过程:

  (一)形象导入,唤起感知

  课件显示(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方格纸上画的是什么图形?其有哪些特征?谁能利用三角板作出平行四边形的高?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平行四边形上作高,并强调直角三角板的一条边与底边重合,另一条通过顶点向底边作垂线。为新课的教学作好准备。

  (二)实验操作,引导探究

  1:观察数格,提出猜想

  课件显示(P42的图形)谁能利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强调平行四边形在方格纸上不满格的,该怎么数?通过剪拼,渗透转化的思想,为后面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或正方形作铺垫。那么谁来数一数长方形的面积,并比较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启发学生说出底和长,高和宽分别相等,两者的面积也相等。如果不用数格,如果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很大你能有更好的方法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提出猜想)

  2:实验操作,验证猜想

  在实际的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能用数格得到的,因此我们利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学生的操作、探索,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学过的长方形,从而把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转化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进行剪拼:

  (1)先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下左边的直角三角形。

  (2)左手按住剩下的梯形的右部,右手拿着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

  (3)移动一段后,左手改按梯形的左部。右手再拿着直角三角形继续沿着底边慢慢向右移动,到两个斜边重合为止。

  (4)让学生把自已沿着高剪下的直角三角形按以上步骤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3:观察比较,推导公式

  课件显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并在让学生在剪拼成的长方形边上放一个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结合自已转化的图形仔细观察、比较。

  (1)这个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较,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2)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样的关系?高有什么样的关系?

  (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怎样求?转化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求?

  (4)让学生明确:任意一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转化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它的长、宽分别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

  沟通关系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以上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按“提出猜想(设疑激趣)——验证猜想(转化探索)——推导公式(分析应用)的过程,遵循了直观——抽象——应用的教学原则,充分展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尝试,激发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5)教学用字母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教师板书:s=a×h,告知s和h读音,并说明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和字母中间乘号可以记作“· ”,写成a·h,也可以省略不写,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s=a·h或s=ah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练习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1、教学课本第44页例题。

  指导读题后,引导学生思考:根据什么立式?得数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回指导,集体订正时指名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式的。

  2、完成第44页做一做的题目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共同订正。

  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后,让学生看书,质疑问难,及时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多层练习,内化新知。

  为了适应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需要,这节课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基础练习。完成练习九的第1、2、3题。(第1题,巩固新学的面积计算公式,三题底与高数值不同,图形中高的位置各不相同,让学生明确底与高必须一一对应。第3题,要求学生会根据底来找高,或根据高来找底,并能正确作高,与引入复习相互应,使整堂课前后呼应,连贯一致)

  (2)联系实际,补充练习。

  (3)动手操作,发展练习:练习十七的第10题。

  (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渗透变与不变、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思想。这样,针对性强,形式多样,难度适中的阶梯练习,使学生的学习由“理解”上升为“掌握”,难度适中的阶梯练习)

  (四)归纳整理,全课总结。

  教师启发学生归纳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目的是强化重点,形成认知结构。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0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并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2、结合学情与新课程标准对本环节的要求,分析教材编写意图: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数,以及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习打下的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二)对教材的处理意见

  1、教材中铺砖对于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比较抽象,不利于建立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把“原来铺墙砖”的题目改为“找两人的共同休息日”来建立概念。原因有三:首先,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其次,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再者,课堂中最有效的时间是前15钟,做好这段时间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把这一比较难理解的环节放在后面。

  2、新授课中补充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意义的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意义。理由是: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3、课堂习题进行了有明确针对性与目的性的改变。(后述)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理由是:《标准》中要求4—6年级的学生能找出10以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上。

  3、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理由是:《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普遍较低,所以要达到《标准》中的要求这无疑是重点中的难点。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2、学法指导

  通过动手,让学生在月历纸的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给学生机会说动手之后的感悟,还可以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说法。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月历探索新知。

  学生在月历上找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

  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习、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

  四、教学具准备:

  印有月历纸、多媒体课件。

  五、具体的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利用学具,导入新课(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重点)

  1、学生在预先发放的月历纸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在上面找出4和6的倍数的日期。

  2、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日期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日历上的有特征的数,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3、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创设情境,应用知识:(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难点)

  1、出示同学排队的题目。理由是: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方法提炼。

  (三)、练习巩固(讲清练习的层次)

  1、学会用最基本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找生日。基本——拓展

  (2)铺墙砖。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隐含着求公因数与求公倍数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1

  教材分析:

  本课属“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有利于综合运用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知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再加上电脑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并借助生活经验已形成了初步的空间观念。但思维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组合图形的面积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为了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抽象到理性思考,进一步发展其空间观念,构建新知。正好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不仅解决了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和儿童思维发展具体形象性的矛盾,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学生不需要电脑操作,所以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组合图形,能将组合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图形,并通过归类比较,优化出简单的方法求出组合图形的面积。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题策略、方法的多样性,发展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结合具体的例题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产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多种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和一定的隐蔽条件,选择最简、最优的方法求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流程:

  一、拼一拼,动手操作充分感知,认识组合图形

  新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认识活动的基础,它对学生知识的获取、应用、思维发展、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态度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如何能更好的.认识“组图图形”并很好的对后面的知识进行衔接呢?在这方面网友们的建议给了我很大帮助,尤其是木秀于林和辉煌老师,他们希望我采用“直接出示外部轮廓,让孩子们从资料袋中找基本图形把它填满”的方法,其实之前我是不太赞成这样做的,一方面感觉在实际操作中比较难,同时有局限孩子思维的意思,但在我的第三次试讲中采用后发现很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感觉乐趣盎然。这样就为后面学习组合图形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分议结合,总结提炼,突出重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形成抽象的思维特点。在了解了什么是组合图形的基础之上,我提出:“这样的组合图形面积该如何计算呢?”这一问题,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先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利用老师下发的题单和图形学具,通过画、拼、摆等方式,把组合图形转化成以前所学习过的几个简单图形,再通过把这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相加得到组合图形的面积,在对组合图形进行“分分合合”的过程中展现的非常充分。那么计算组合图形面积到底有哪些方法呢?同学们在组内进行合作交流,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总结出不同的有效的计算方法。(出示课件):1、分割法2、填补法③割补法。

  前两种方法学生掌握的非常好,但在试讲中并没有出现割补法,要知道这也是解决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于是我及时调整预设,在后面“做一做”中进行弥补。这个练习很生动形象的展现出割补法的作用和优势,学生会很自然的往这个方向去思考。通过这样的讲练结合的方式这样由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到合作研究,到全体汇报,再到练习补充的形式体现了探究知识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掌握了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使教学重点得以突出。

  三、比一比,优化方法,突破难点

  新课程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但多样化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优化的基础,如何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是一个新的生长点。学生动手进行分割、填补方法探究的时候,多数学生都能把它分成两个基本图形,有的同学又继续分成了3个部分。在这个环节中究竟方法是巧是拙,渐渐让学生体验、感悟,总结出分成两个图形分法比较简单,且计算步骤少,优越性体现的比较充分,在这种认知过程中揭示了组合图形的本质;在其他的分法中,找不到可以计算的数据,合情但不合理,这样仍然不行。深刻体会利用数据时转化图形的重要方面,实际上也是以图形为载体,对学生所进行的思维训练。这样一来学生对于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入:分解图形时要尽量考虑简便的方法计算,同时也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分解。发展学生有效分析数据的能力。

  四、练读结合,巩固提升素养,拓展心灵视野

  在练习中体现基础、提升、综合等不同层次,并且在练习过后与孩子一同回顾课后练习题,在总结中让学生更加宏观的体会到不同问题要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同时通过介绍两千年前古代数学家刘徽的相关知识,让数学彰显历史文化。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一单元第二小节教学内容之一,本节课教学P20—P21的例4、例5以及第21页的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五第1-4题。

  数除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另一种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是在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不变性质”等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数除法教学的重点,也是今后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学好本节课教学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算理,掌握计算法则,渗透转化的数学方法来培养相互联系的辩证观点,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方法,从而建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法则,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简单问题和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初步基础。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可以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概括、尝试以及创新能力,提高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及事物之间互相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其中掌握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但是由于五年级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有限,理解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的算理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新课之前首先要检查学生对商不变性质的`掌握情况,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从而把新知转化为旧知,使新知旧知融为一体。本节教材适合采用“尝试教学法”。在学生已经掌握除数是整数除法和充分复习商不变性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学习例4,二次尝试例5,最后达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目的。

  学法:教学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放手让学生利用旧知迁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通过尝试经历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要使下列各小数变成整数,必须分别把它们扩大多少倍?小数点怎样移动?

  0、330、230、120、78

  2、把下面的数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是多少?

  1、582130、63、95

  3、填写下表。

  被除数252502500

  除数550500

  商

  根据上表,说说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有什么变化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二)探究算理归纳法则

  1、例5: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这里有7、65米丝绳,可以编几个

  列式0、58÷7、65

  提问:怎样才能转化为我们前面所学的整数除法

  同桌讨论(引出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然后按什么除法去算?

  2、例6:12、6÷0、28

  提问:这道题和上面例题的方法相同吗如不同该怎样扩大被除数和除数呢

  同桌讨论:引出应以除数的小数位数为标准,这里被除数和除数应扩大100倍,才能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同时教师要适时点拨: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3、分小组演算,讨论和提炼方法

  A组:6、4÷0、857、6÷4、246、8÷1、2

  B组:16、1÷0、460、093÷0、3190÷0、06

  课堂学生演算时,教师巡视,进行引导,点拨,使学生逐步领悟本节知识的要点所在、

  思考:你用哪种方法转化?为什么?

  同桌互相说说转化的方法及道理。独立计算后,订正。强调: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多少倍,由哪个数的小数位数决定?

  4、比较例4与例5有什么不同?(被除数在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在末尾用“0”补足。)

  (三)、练习:课本P21练一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归纳小结。

  对被除数小数点移位后补“0”的方法,教师可作适当点拨。学生试做后先不急于讲评,让他们对照教材中的两个例题启发学生观察、比较两道例题的不同点与计算时的注意点。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逐步抽象出移位的方法。让学生在充分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会收到水道渠成的效果。)

  (四)回顾总结

  思考: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怎样计算?讨论得出(填空):除数是小当选的除法的计算法则是: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先移动()的小数点,使它变成();除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几位,被除数的小数点也()移动()(位数不够的,在被除数的()用“0”补足);然后按照除数是()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看书P19-20,划出重点词语。

  板书例5:奶奶编"中国结",编一个要用0、85米丝绳,这里有7、65米丝绳,可以编几个

  列式7、65÷0、58=9个

  答:可以做9个。

  例6:12、6÷0、28

  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100倍,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说课稿05-29

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07-16

数学说课稿12-26

数学说课稿05-16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0

小学数学说课稿12-19

(通用)数学说课稿06-09

初中数学说课稿06-22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5-24

数学说课稿模板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