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说课稿范文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1、 教材分析及处理
《戏曲脸谱》是江西美术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 课的内容,近年来,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的声音很强,而本课就是一种很有力的实践。根据美术新课标的四个维度要求,本课是一节欣赏、表现课。欣赏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欣赏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戏曲脸谱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在一节课里根本无法讲完。因此本课主要抓住脸谱这种趣味性较强的艺术形式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脸谱的独特魅力,抛砖引玉,进而让学生爱上中国戏曲艺术和传统文化。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戏曲脸谱》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脸谱艺术的特点、谱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脸谱艺术富有的图案美及其具有的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对戏曲脸谱的欣赏能力,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在当堂能进行简单的脸谱绘制。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关心热爱中国国粹脸谱艺术的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的情感。
教学难点:在老师引导下,在有限的时间内画对称或不对称式的脸谱图案,线条和谐流畅,色彩亮丽。
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有很强的欣赏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她们自由地表达心中的情感。同时他们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本课在欣赏的基础上让学生进简单的脸谱绘制。
说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选择教学方法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很重要的,根据美术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教学方法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采用了:
1.谈话法:用于介绍戏曲脸谱的谱式、色彩和人物的关系。
2.情境教学法:教学的始末创设戏曲的音乐情境,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贯穿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师生互动交流。
3.体验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视频、音频等媒体多看、多听、多想,从各方面去体验、感受戏曲脸谱的魅力。引导学生亲身制做脸谱,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教学手段:本课内容较多而课堂时间有限,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以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同时还能让学生接受大量的信息,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习兴趣,生动的舞台剧照,清晰的脸谱图片等,视听结合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清晰、更快捷地掌握脸谱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细心欣赏京剧名段《霸王别姬》,创设视频情境,引导学生观注京剧人物的面部化状。关设问:“同学们知道这种在戏曲中的化状叫什么吗?”进而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戏曲脸谱》
二、教授新课,紧凑有序
1、 生活与脸谱。教师多媒体出示多幅生活中的戏曲脸谱,每出示一张幻灯片,教师引导学
生进行指认。如面具、木偶、泥塑和邮票等。(戏曲脸谱以前在学生乃至很多人的心里认为它是阳春白雪,高不可攀的艺术。是专业人的'事,和我们没有半点干系。本环节,让学生认识到,脸谱原来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一下子拉近了高雅艺术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因此,这堂课的亲切感也由此产生。)
2、 化状与脸谱。当学生对生活中的脸谱有了了解,老师就可以使之内化为知识了。“同学
们,你知道什么叫脸谱吗?”教师这时结合前面学生的所见,总结出脸谱是脸部的化状艺术。
3、 知识拓展,认识行当。行当的知识因为难度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引导理解的方式,先介绍
简单的净丑知识点,然后出示相关的脸谱,请学生运用净丑知识进行指认。(记住知识点,这是知识的填鸭,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新课标的要求。)
4、 欣赏并了解色彩脸谱与人物关系。中国的戏曲脸谱艺术经过时间与文化的积淀,形成了它典型的色彩人物式样。为此,色彩脸谱与人物关系是本课的欣赏重点。红脸关羽、黑脸张飞,引导学生简述这此熟知的历史人物进而理解色彩。
5、 认识了丰富多彩的脸谱,学生此时一定蠢蠢欲动,此时,教师进行脸谱的示范。示范前引导学生先说出画脸谱的方法,老师接着再示范。本环节,教师示范时简单的说说脸部的比例关系。即“三停五眼”。由于教授的对象是小学生,知识点不易说的过细。
6、 课堂作业。学生的创作或临摹,教师的指导不能缺位。因此,对于作业方法和要求我都
是以多媒体形式呈现。方法指导:
第一、画圆或椭圆,确定脸谱的谱式和主色彩;
第二、画五官:注意位置、比例。
第三、装饰:在那儿装饰?怎样装饰?
第四、上色:对称(歪脸除外)
作业要求:
(1) 每人设计或临摹一个平面脸谱;
(2) 自选谱式、色彩不限;
(3) 要敢想、敢画,大胆创新;
(4) 左右要对称。学生的创作过程,不是一味的摹仿过程,而是学生想象和创造力激发的过程。
三、评价展示,体验成功
新课标提出,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作品,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教师发现学生每个人的闪光点,及时地予以表扬,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体验到成功感,进而获得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展示的环节,我采用师评和同学互评,作品粘贴黑板并评出“色彩大师”、“创意大师”等多种荣誉称号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激励。
四、最后,师生同唱《唱脸谱》歌曲,结束课堂。在一种戏曲的氛围中结束课堂,并让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耳三日不绝。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教材是沟通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桥梁,因此我会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魔幻的颜色》,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第一课的学习内容,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生通过本节课学习三原色,了解三原色之间的变化关系,认识到原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并能运用原色和间色自由创作,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已有的思维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我授课的重要依据。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还属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于新知识有着较强的求知欲望和好奇心,相比一、二年级来说,对于色彩的认识和艺术的感知能力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色彩表现方面的知识还比较缺乏,所以我将在授课过程中进一步引导,使学生对色彩感知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新课标的理念,我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原色和间色的概念,尝试运用三原色调配不同的色彩,并能够运用不同的色彩大胆表现生活和感受。
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联系生活等方法,感受三原色的色相特点;通过教师示范、自主体验、对比分析,学习色彩调配的方法,提高感受色彩、调配色彩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色彩的色相在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给人带来的美感,激发学生大胆使用色彩表达内心感受。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和本课的现有知识,我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重点:学习三原色调配色彩方法,感受色相的丰富性,并进行大胆创作。
难点:选择合适的色相,能够恰当的表现主题。
五、说教法、学法
依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结合学生的特点采用如下教学方法:观察法、启发探究法、实践练习指导法等。
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六、说教学准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PPT课件、彩色图片、烧杯、颜料等。
七、说教学过程
皮亚杰曾说:“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针对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精心设计好导入,无疑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一步,它的目的是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融入到活动中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展示了色彩丰富的自然景观系列图片和各种有着绚丽色彩的民族服装图片,引导学生寻找自己喜欢的色彩,学生抢答积极性高涨时,揭示课题《魔幻的颜色》。
通过这种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抢答的导入方式,可以营造活泼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二:观察分析,直观感知
为了让学生对色彩融合产生变化有一个直接的了解,我将采用实验展示的方式,请学生观察三原色依次滴入烧杯水中所产生的色彩变化,并提问学生:在这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色彩相互融合就会改变色相。借此时机,告诉学生刚刚滴入烧杯的色彩是三原色,它们是色彩体系中的`基础色,是无法通过调和得到的色彩,讲解三原色的概念。
通过这样有趣的实验环节,学生能够从快乐中寻找答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观察能力。
环节三:对比观察,探究学习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美术课程需要凸显视觉性。所以,我会紧接着向学生展示色卡并引导大家指出所展示的色卡颜色与刚才实验时得出的颜色有何不同?它们是怎么得来的?
学生仔细观察后得出结论:实验中的颜色纯度降低了。烧杯中的色彩是原色相互混合,产生的间色。
然后我再展示不同色相的风景图片,组织学生欣赏并思考:图片中都有哪些色相?这些色相给你怎样的感受?
学生通过观察,教师总结:春——绿色、夏——红色、秋——黄色、冬——蓝色。
最后出示作品《色彩的魅力》,请学生观察并讨论:作品分别运用了哪些色相?给人的视觉感受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师补充总结:在淡紫、微红、灰蓝、黄的灰色调中,色彩的运用十分丰富,表达了一种对比强烈的视觉感受。
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用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环节四:实践练习,大胆创作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所以,我设计了以三原色的色彩,画一幅自由命题的作品。创作过程中注意运用色彩要大胆丰富;可以选择多种工具和多种形式进行创新表现。
动手实践练习是巩固新知识的最好途径。通过创作可以让学生以色彩为手段,大胆尝试在艺术创作中抒发自身主观情感,从而提高色彩应用和表达能力。
环节五:讨论交流,展示评价
学生创作完成之后,鼓励学生采用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肯定学生们的表现,保护他们的积极心态和创新意识。
在这一环节我会将更多的机会给予能力较弱、性格内向的学生展示自我,找出其优点,甚至夸大其优点,并发自内心赞扬他们,使他们增强自信,摆脱自卑心理。
环节六:小结作业,拓展提高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带领学生再次领略色彩的魅力。鼓励学生课后注意观察、发现,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色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下节课与小伙伴们一起分享。
精炼的课堂结束语,能够使学生更准确的把握本课知识的重难点。开放性的作业,可以将美术课堂延伸至课外,达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
八、说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3
一、说课题名称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中班语言活动《小羊和狼》。
接下来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二、说设计意图
《小羊和狼》这则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个小羊去河边喝水,大灰狼要吃掉小羊,大象伯伯帮助了小羊,将小羊救下来的故事。图片画面色彩鲜艳,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而且篇幅短,容易理解和感受,能够发挥幼儿的想象力,符合纲要中“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要求,并且能很好的将乐于助人这一优异品质传输给幼儿,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有很大的帮助。
而且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具备主动积极的特性,思维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语言能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能基本讲清楚自己所看到的事物及其变化,因此这篇《小羊和狼》非常适合在中班进行教学,以拓展他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良好品质的养成,能在活动后服务于幼儿的生活中。
三、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阶段特点和基本动作的发展情况,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情感目标:喜爱故事活动,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乐于助人。
2.认知目标:理解故事发生的情节,明白助人为乐的道理。
3.动作技能目标: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并且能够进行角色扮演。
四、说活动重难点
在活动目标的指引下,结合本次活动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将此活动的重点设置为:幼儿经过思考后可以理解故事发生的情节,并且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故事。需要突破的难点为:理解故事中包含的寓意,体会帮助他人的快乐。
五、说教法、学法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纳曾经说过,:“要给幼儿适合的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选择了以下教学法:
教师注重轻松的教――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以下教法:
①提问法: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这也是语言教育的任务之一。
②讲述法:通过教师直观讲述,调动幼儿积极性。
③游戏法: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它具有创造性、娱乐性、教育性。在角色扮演的环节中,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更好的理解故事中包含的寓意。
幼儿注重自由地学――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采用以下学法:
①多通道参与法:《纲要》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明确的指出,“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我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学一学、做一做,使活动变得丰富,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②小组合作法:通过自由分组的方式,在游戏中体会故事蕴含的意义以及与同伴一起合作玩耍的乐趣。
这些教法学法都能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导幼儿主动、积极的去参与到活动中,极大的体现了以幼儿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有效的实现目标提供了依据。
六、说活动准备
为了能让幼儿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完成教学目的,活动前做了如下物质准备:《小羊和狼》封面和内容图片共5张,小羊、狼、大象头饰若干、教材绘本若干。
七、说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是为了实现活动目标而设计的,为了能让幼儿在快乐中学,在本次活动中采用的是一下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五个流程:
激发兴趣---整体感知---幼儿理解---角色扮演---活动创编
八、说活动延伸
根据纲要要求,教育应该与生活相结合,所以此次活动延伸教师给幼儿布置任务,将绘本拿回家与家长分享,进行亲子阅读,而且鼓励他们在别人遇到困难时进行帮助,将故事内涵进行扩展。
说课稿 篇4
现在的儿童是21世纪真正的主人。为了让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好地迎接力21纪的挑战,在幼儿阶段,教师就应关注幼儿社会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培养。
本活动以幼儿熟悉的乐器为活动主体,以“咖啡”博士出题,幼儿“闯关”的形式激起幼儿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活动过程中,以闯关的形式层层深入,通过不同要求的四项闯关内容,(第一关“听音辨乐器”;第二关“乐器分类”;第三关“乐器唱歌”;第四关“乐器搬家”),使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参与、探索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和收获。
本活动的目标是让幼儿巩固认识的乐器,教育幼儿不怕困难,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难点是要求幼儿一次把乐器都搬完,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活动既有社会性方面的教育要求,又融合了艺术、语言及科学的内容,既培养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又极具情趣性,能充分调动
幼儿的积极性。活动的延伸与幼儿的生活紧密联系,能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共同提高。
综合活动设计《搬乐器》
重点领域:艺术、社会、语言
预设目标:
1、巩固认识的乐器,要求幼儿准确说出乐器的名称。
2、教育幼儿不怕困难,提高幼儿解决困难的能力。
3、通过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打击乐器若干:鼓、铃鼓、碰铃、双响筒、沙棰等;大玩具公仔一个;空塑料篮六个;乐器卡片若干张;录音机和磁带等。
2、场地布置:“乐器乐园”。
活动预设:
一、激趣引入
以到“咖啡”博士家做客,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搬乐器
“咖啡”博士提出闯过四关,才能搬乐器的要求,激发幼儿搬乐器的`兴趣。
1、第一关——“听音辨乐器”
要求幼儿准确说出乐器的名称,并练习打简单的节奏。
2、第二关——“乐器分类”
要求幼儿在一定的时间内将乐器进行分类。
3、第三关——“乐器唱歌”
(1)提问:“小朋友们,怎样才能使乐器唱歌呢?”
(2)要求幼儿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乐器一起为歌曲伴奏。
(3)放音乐,幼儿自选乐器一起为歌曲伴奏。
4、第四关——“乐器搬家”
要求
幼儿运用身边的东西一次将乐器搬完。
(1)让幼儿互相讨论,开动脑筋想办法。
(2)与同伴合作,共同尝试将乐器搬家。
启发幼儿用自己身边的东西装运,可一人拿,两人抬,多人合作搬,做到把乐器一次搬完。
三、归纳小结幼儿搬乐器的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1)让幼儿说说自己搬乐器的方法。
(2)“咖啡”博士与教师一起评价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真能干,勇敢地闯过了四关,还想出了许多好办法,终于把乐器一次搬完,如果你们以后遇到了什么问题、什么困难都不要怕,只要开动脑筋,你们一定会成功的。”
幼儿向“咖啡”博士致谢,拿着“咖啡”博士送的各种乐器,邀请“咖啡”博士到幼儿园玩,大家一起随音乐走出活动室,活动结束。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来来往往的车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美版一年级上册的“造型——表现”课,“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仅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基本态度和行为方法,为其他美术课程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而且为学生的情感和观念的表达提供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给他们带来了身心愉悦。本课的教学内容为学生逐步树立起用身边的材料创造出富有生命活力的艺术品的意识,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来来往往的车辆》的课文内容是怎样的?这节课的作用是什么?应该在这里说一说
(二)教学的目标及重难点: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标准在不同学习阶段是层层递进的,根据低年级学生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这一特点,结合低年级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依托教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撕纸拼贴各种各样的汽车,进行基本形的练习。
2.通过对来来往往的汽车的观察、分析,感受汽车造型的奇特、色彩的美丽,并在“造型——表现”活动中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发展个性。
3.在评价中,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初步懂得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
因为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低年级学习阶段,主要是为了强调体验、丰富学生的感受,再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认识各种汽车,观察、分析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外形特征,学习用撕纸拼贴的方法表现喜欢或想象中的车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概括地表现汽车的外形轮廓及将纸撕出自己想要的形状。这里的分析定位很好!
二、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直观演示能更加直观地让学生明确制作的方法和步骤,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演示拼贴汽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拼贴的步骤。
2.讨论法
讨论能进一步启发和扩散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讨论未来汽车的形态这一环节。
3.谈话法
谈话是指在教学过程学生与教师思想的交流,通过这一方法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本课中让学生说一说汽车和外形、色彩等。
三、说学法
1.自主性学习的方法
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出发,尊重学生自主性。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通过观察,自主发现汽车的外形、色彩,并结合生活实际,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感。
2.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主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自主探究未来汽车的形状动手试着拼贴。
四、说教学过程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让学生随意撕纸,即用1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蜡光纸随意撕,而且要撕出声音。设计的意图要说明
2.让学生观察撕碎了的纸的形状,即有规则的和不规则的,紧接着我便引导学生如何撕出特定的形状,抓住学生好奇的特点,通过我的示范带领学生撕出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形状,在此过程中要提醒学生如何把握好力度。很好
3.通过课件,请学生欣赏教师的范作(撕纸拼贴好的汽车作品),分析作品的表现方法,从中让学生领悟,感受撕纸作品的制作方法与步骤,进而引出本课的课题:来来往往的车辆
4.观察分析 设计的意图要说明,即为什么要让学生进行回忆,让学生进行讨论?
(1)为进一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到过的车辆,它们的外形和色彩分别是怎样的?
(2)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讨论车辆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这些车辆的外形有什么不同。
5.教师示范,研究技法 这里可以改成让学生尝试撕一辆汽车,然后教师与学生进行讨论,如何进行撕纸以及撕纸需要注意的要点,这也是对学生的技法指导的关键。要把教师的示范改成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尝试。
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撕纸拼贴的方法与技巧,我主要是以一辆公交车为例:
(1)将长方形的纸撕出两个角做成本身;
(2)撕出几个小长形拼贴在上半部分做车窗;
(3)撕两个圆形纸片拼贴在下半部分做车轮;
(4)再撕一些小纸片拼贴在汽车上做装饰。
在我完成示范之后,为了进一步明确和加深拼贴汽车的方法,让学生口述我示范的过程。
6.创作表现 启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能够创造出不同的汽车关键要通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说说有什么你喜欢的地方?
(1)看现有的奇特的汽车图片,小组讨论,未来汽车会是怎样的?为了进一步拓展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我主要从汽车的外形、功能、色彩去思考。
(2)学生探讨自己的想法,依其回答进行表扬、鼓励。
(3)学生动手撕纸拼贴汽车,在教师巡视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注意卫生,不能将碎纸丢在地上。
7.评价交流
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正地判断课程目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的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而《美术课程标准》评价建议的第一条就是“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因此评价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找找优点。
《美术课程标准》的第二条建议是“注重对学生美术活动表现的评价”,因此,我又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学生相互评价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来加强对作品的理解。
8.小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交流本课的学习心得,鼓励学生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同时,教师在最后对于本课还赋予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的思想教育。
五、板书设计
来来往往的车辆
汽车的组成部分: 本身 车轮 车窗
未来汽车: 形状 功能 色彩
拼贴过程: 构思——撕——摆——拼贴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
《夹竹桃》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季羡林写的一篇散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任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表达了对含蓄内秀、执着坚韧品质的赞美。
此课是在学完《广玉兰》之后进行,是在“咏物抒情”这个大的主题背景之下的课文学习,学生对“咏物抒情”这一写作特点和主要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就为此课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在具体的情境学习中学会想象感悟的读书方法与对比反衬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目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品读,进行品析鉴读,懂得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资源整合
1、与主题学习“咏物抒情”相结合,进行学习迁移与类化
2、与助学案相关知识相配合,提高有效学习
3、与季羡林的其他名篇《槐花》相整合,进一步感悟他的“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
4、与主题阅读丛书相结合,拓展阅读面
五、教学方法
1.主题背景下的课文泛读:《广玉兰》《夹竹桃》《石灰吟》《墨梅》都同属于一个主题“咏物抒情”,因此,本课的教学起点应从属于这个大的主题背景之下,在“划分主题----概括内容”这一环节之上,通过泛读,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对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特点的描写,表达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2. 助学引导后的精读:学习本课之前,发放给学生一份“助学案”,以帮助学生了解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根据文章生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精读
3、想象悟读:以3、4自然段为范例,通过情境叙述性语言, 指导学生进入角色,想象画面,设身处地,解读课文里的语言文字,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思路。
4、对比品读:在详教第4自然段,略教第3自然段,不教第5自然段 的策略之下,在想象情境、感悟画面的基础之上,对比品读夹竹桃与其他花的'不同之处。
六、教学过程
1、感悟花之美,衬托铺垫下文
叶圣陶先生说过:“入境始于亲。” 课堂学习之前,结合课文第3段内容,我引导学生观赏春夏秋冬各种花的图片,同时相机理解“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万紫千红”的含义。
2、、以问促究,了解作者
“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季羡林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在感悟花美基础之上,用 这样的问题,引出对作者的关注,用一系列图片和文字拓展资料,介绍季羡林。
学到此,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感触,“这样一个大家,对夹竹桃如此衷爱,原因究竟何在呢?”这样的补充拓展,会更能激起学生对夹竹桃的好奇,引发他们深入思考。
3、一问相连,理清线索
有了相关兴趣之后,我再着重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关键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线索。
所以教学中我通过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脉络:季羡林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了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在泛读基础之上,认识到作者是从“色彩美、花期长有韧性、花影迷离”这三个方面写出了对夹竹桃的喜爱。
用这样的问题串起对整篇文章的理解,无形之中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4、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读是语文学习之法。充分的读,有效的读,有情的读,会更好地促进对课文情感的把握。于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线索之后,针对相关的2、3、4、5自然段,结合相关段落写法特点我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
(1)图文对读第2段,感受夹竹桃色彩的美
对照图片,边读边想,让学生脑海里呈现那样的色彩,那样的景象,领略作者当时的情趣。
(2)情境悟读第4段,感悟夹竹桃的韧性大,领悟对比写法:
运用情境补充式语言:如在和煦的春风里,各种花儿争相开放,他们迎着春风,伴着细雨,大门内的夹竹桃在迎风吐艳等,感悟想象夹竹桃春、夏、秋三个季节中“迎风吐艳”的风姿,从而启发学生从此段文字中体会到不论是气候和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迎风开放;花期之长,无花可比。从而理解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的可贵之处——韧性。为此段的感情朗读和感悟对比写法做好背景渲染。
(3)想象品读第5段,感受夹竹桃月光下的美
此段教学中,启发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力求获得和作者同样的感受。接着,我又带领学生由情入境,将美好的语言文字记在心里。
我想它是地图( )。……(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 ),……( )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 )。……这一幅画竟变成了活画了。
【指导学生边读边闭目想象,达到熟读背诵,在赏读中积累内化,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
5、花语相伴,内化提升
当学生对夹竹桃的特点有了完整清晰的认识之后,对作者内心的情感有了更深的体会之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为夹竹桃设计花语”这一实践形式,将感情内化为行动,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6、以点带面,拓展阅读
通过《夹竹桃》这一课,学生领悟到季羡林“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的散文风格,进而利用助学案和主题阅读丛书,让学生阅读季羡林的其他名篇,进一点体会他于平凡物中体现睿智的独特视角与写作方法。
七、板书设计
夹竹桃
最值得回忆留恋
色彩美
花期长,有韧性
花影迷离
爱上它
八、教学成效
《夹竹桃》教学设计,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以学“文”用“语”为教学理念,充分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理解升华,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充分利用问题探究,把握要点、升华情感;充分利用实践活动,拓展迁移;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实现学生自学;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学生广泛的阅读。最终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简析: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五年级的一篇新课文。文章以清新优美的笔调,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料这件小事,描述了父母之间相濡与沫的关爱如平淡无奇的茉莉,洁白纯净,素雅温馨。全文字里行间弥漫着真情,充盈着真爱,是一篇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具体语境中感受 “爱如茉莉”。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法与学法:
“生活有真爱,细节见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本课教学拟摒弃按部就班的程序和繁琐的分析,遵循“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促发展”的理念,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对内容大胆取舍,整合三个板块:①朗读词语,感受茉莉;②读悟课文,品味爱心;③仿写练习,提炼升华。从而引领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现语文课的原汁原味。
五、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一)朗读词语,感受茉莉。
1、板书课题:《爱如茉莉》
2、三读课题,导入情场:
①这是一个温暖的词,让我们齐读课题;
②这是一个博大的词,让我们大声地读;
③这是一个深情的词,让我们深情地读。
3、出示词语,读词品味。
(1)老师这儿有4个词语,哪位同学来读?
出示: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清香 弥漫诗意
(2)这4个词概括了茉莉的特征,茉莉是什么样儿的?在同学们心中是什么样的?用上一两个词语来描述,说一句话→说两句话。
(3)小结:学课文时可以看到、学到很多词语,不但要会记,还要会运用,要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我认为这样设计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会读并能够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二是说话训练,说学生在理解词语包含的.意思的同时学习运用。从而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引领学生在不断的尝试运用中,深层次地品味语文,培养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
(二)自读课文,品味爱心。
1、描述:生活中有茉莉花,我们学习的是《爱如茉莉》,文中爸爸妈妈的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同学们要关注细节,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可能流露出茉莉般淡淡的真情,淡淡的爱;同时要感受描述的语言。语文是有温度的,是通过字或词表现出来的。要通过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感受茉莉般的温情与爱。
(板书:生活有真爱,细节见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让我们静静地去朗读课文第6小节到最后的文字。
2、要求:划出能表现爱的细节的词句。如果是词语用着重号在下面标出。在旁边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受,写写批语。
[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细节处来体会字词的冷暖,教给学生具体的学法,让语文的最佳目的和要求落实到具体的学习行为上。教师用自己的语言引导学生知道做什么与怎样做,长期以往,必将有利于促发学生真正学到语文,并且具备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体验感悟,交流深化。
1、小组交流:
从哪些细节,哪些语段中感受到爱如茉莉。在小组内,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语句,请你先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表达自己的观点,同一段有不同感受可以补充。(师巡视)
2、班级交流(预设):
预设1 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
① 在妈妈心里,生病与饺子哪一个重要?练习读。妈妈为什么不让爸爸马上来看自己?
②“爸爸直奔医院”,ben和ben有区别吗?从“直奔”这个词可以读出什么?看到这个词语,你看到了什么画面?练习读。
[从语音入手抓住对“奔”字的感受,从语义的理解感受当时父亲的心情。引导学生关注、感悟文字的温度。]
预设2 第9自然段表述了一幅画面,有没有特别留意?大声读,读完后谈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①谈谈对这段话的总体感受。
②从“恬静的微笑”、“紧握着的手”看出什么?
③轻轻柔柔的,阳光是悄悄地“探”了进来,有没有温度? “探”字有温度吗?“探”和“照”有什么不同?“照”和“射”都可以啊!一个“探”字使你想到了什么?(阳光也不愿破坏这美好的画面,阳光也是多情的。)
[语文课是教师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挥”字与“照”的比较,感受遣词造句的独具匠心,接近语言的真象]
预设3 这幅美景让作者怔住了,下面的两句话,会怔住我们的同学们。
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妈妈说:“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①从这两句话中,你们又感受到了什么?
②这一夜,爸爸睡得沉吗?从哪儿看出?爸爸为什么睡得不沉?
③妈妈睡得沉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
④他们彼此都想着对方,实际上没有睡好,却想告诉对方睡得很沉,这是为什么?
A:分角色朗读。
B:引读17小节:
为什么写幽香“钻”到心中?对“钻”有什么别样体会?为什么会钻到心里去呢?说说你是怎样体会的。
小结:幽香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打动我们的是父母之间无私的爱;“爱”温暖彼此的心,所以觉得茉莉也显得更加洁白纯净。爱如茉莉!
[通过具体文字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促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用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的含义。教师的小结,延伸了学生的理解,并通过教师的话语向学生传递教师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未曾感受或感受不深的。]
预设4 齐读最后一句,“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为什么 用了两个“爱如茉莉”?为什么不用三个?
一开始作者赞同这一说法吗?为什么后来不但赞同还写出来了?
[加深对文本意图的理解]
(四)个性理解,提炼升华。
1、写:不同的人对“爱”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在现在的年龄,如果让你打一个比方,你认为爱如什么?用一句话,写出你对爱的理解,爱如 ,
……
2、说:交流。
3、读:让我们一起朗诵老师写的《爱如茉莉》。
爱如茉莉
爱是妈妈辛劳的身影,
爱是爸爸轻轻的叮咛,
爱是恬静的微笑,
爱是美丽的谎言。
爱是真诚理解,
爱是沟通无限,
爱如茉莉,洁白纯净;
爱如茉莉,清香弥漫。
4、总结:人生的不同阶段,对待爱的看法也不同。生活中要爱,同学之爱,老师之爱,父母之爱,让我们该爱就爱。
[写感受的过程,就是梳理自己思想和思考学习所得的时间,以这样的方式,把文本中的语言温度转化为自己的文字温度。]
板书:
爱如茉莉
平淡无奇
清香弥漫
洁白纯净
【说课稿】相关文章:
政治说课稿财产留给谁说课稿01-18
《日记》说课稿10-01
《秋思》说课稿09-26
《狼》说课稿09-14
翠鸟说课稿02-02
比长短说课稿10-07
《江南》说课稿10-11
《穷人》说课稿01-17
《推敲》说课稿01-09
掌声说课稿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