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语文说课稿

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4-08-04 10:32:3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语文说课稿范文汇编十篇

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知识篇:“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穿越千年的爱国主义悲歌

  《离骚》原有372句,2464字,本文节选46句。《离骚》是我国第一首抒情长诗,屈原是我国第一位爱国诗人。《离骚》又是楚辞的巅峰之作,屈原的悲情绝唱。厅伟诡谲的想像,浪漫绮丽的传说,天马行空的表达,炽热滚烫的情感,香草美人的手法,共同缔造成了一朵光耀千古的诗歌奇葩。“其影响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之上”。因此,《离骚》是每一个中国学子必须深入学习的辉煌篇章。

  但《离骚》由于是用楚地方言写成,加之年代久远,艰涩难懂,佶屈聱牙,学习上有一定的难度,应采取“先读懂,后鉴赏”的原则。教学目标定位如下三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常识;

  2.重点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4.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确定为

  1.体会诗中丰富绚烂的文采背后蕴含的诗人的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

  2.掌握相关文言词汇和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

  二、方法程序篇:’“循序渐进,登堂入室”——走进浪漫主义的神奇之作

  本课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读懂课文。第二课时鉴赏课文。第三课时在多媒体教师观看专题片《百家讲坛——屈原》。

  在第一课时中,主要采用讲解讨论法。导入用一副对联:

  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

  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解题突出历来的两种不同理解;

  1.司马迁、班固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曹忧作辞也。”(《离骚赞序》)

  2.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 “离,别也;骚,愁也。” (《楚辞章句离骚经序》)

  整体感知诵读和自行疏通为主,要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此时,设计了以下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被后世称为“楚辞体”或“骚体”的诗歌有那些特点?

  之后,教师明确并精要讲解。分析时要启发学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义,教师的语言要唯美。

  在第二课时中,着重鉴赏文章深刻的思想感情及非凡的艺术技巧,主要采用探究研习法。在本课时,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认真钻研,通过讨论入查阅《名师一号》等相关资料理解屈原誓死报国的.装置豪情及香草美人的表现手法。教师适时要归纳梳理,并且结合练习题巩固强化。

  第三课时,观看武汉大学博导李敬一教授的讲座。教师之前要做好引导,让学生明白屈原当时所处的地位及政治环境及个性禀赋。观看时可适时停顿提问思考,之后要做好总结点评和拓展延伸。着重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后自行探究《离骚》的其余段落及《楚辞》的其他篇章。

  总之,在本课的学习中,要培养学生通过理解词句探究诗歌情感的能力,学会知人论世,准确品评。同时增强研习诗歌的浓厚兴趣,不断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简析

  《永远的歌声》是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我"和二牛、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草药的事,表达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倡导学生的履历、感觉、体验学生学习的历程,恭敬学生的奇特情绪体验。老师捉住情绪线,步步深入,让学生感悟作者的头脑情感,从而受到情绪的熏陶。因此,我订定了如下的教学目的:

  1.准确认读"淙、龇、辫、拽"等11个生字,掌握"淙淙、龇牙咧嘴、鼻涕"等词语。

  2.引导学生通过捉住人物的语言、行动、样子容貌形状来明白人物形象。

  3.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重要内容,感觉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掌握课文的重要内容,感觉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是教学的重点。

  2.学习作者通过典范变乱,捉住语言、行动和生理运动的形貌体现人物品格的要领,是教学的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课堂思维活跃,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两极分化严重,个别同学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到位,因此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重点,体现重点训练项目,遵循"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的原则,将采用导读法,情境感染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则通过"读—说—读"的方法弄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质疑探讨的方法理解本文的重难点。

  五、说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质疑课题

  同学们,走出山乡、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真的很久很久了。童年像一幅褪了色的画,贴在记忆迷离的墙壁上,好些地方都淡得看不出线条和色彩来了,而童年的一些歌却如那山间淙淙的小溪,清亮亮地流淌着,至今仍想在我的耳边,我的耳边又响起了那永远的歌声。

  板书课题:永远的歌声

  齐读课题,同学们,你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是啊,老师现在最想知道的就是为什么那永远的歌声仍在我的耳边回响呢?这里边有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童年,去感受那浓浓的深情。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板书老师学生)

  你能从文中找出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述这件事情的么?其余的段落是讲述什么的?

  3.细读课文,感受深情

  (1)学习2—5自然段

  抓住重点句子"我们老师好,样样好,天下第一好。"

  三个好,好在哪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学习6—10自然段

  过渡语:是啊,我们的.老师多好啊,可是有一天,不知为什么,老师嗓子突然嘶哑了,不但唱不出好听的歌来了,还咳嗽,一声接一声的,可急坏了孩子们,他们是怎么做的?默读6—10自然段,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抓住重点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如:

  "放学的路上,二牛拽住我,悄悄地问:"是男子汉吗?是,明天就跟我进东山去!我知道东山石沟里有样草药叫烟袋锅花,专治咳嗽,老师一吃准好。"我马上想起大人告诫的东山不能去,山里有狼,可还是立即使劲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我们背着书包在东河滨聚齐了,除了我和二牛,另有二兰和石花。我们沿着弯弯曲曲的巷子往山里走。在山阴处溪边一块湿润的地上,我们挖到了好几棵烟袋锅花;而眼尖的二兰突然又发明溪里有小鱼,她说老师是南边城里人,爱吃鱼,让我们抓。我和二牛爽性下了水,摸呀,抓呀,追呀,堵哇,一条条小鱼被甩登陆,二兰和石花就用柳条把它们一条一条地穿起来……"

  你从中领会到了什么?

  (3)过渡,走出童年真的好久好久了,童年期间的发蒙老师姓什么我都忘了,唯有她那歌声像清亮的小溪,不停润泽着我童年的梦。迎着缓缓吹来的晚风,我又哼起了___,于是,走来了___,走来了___,另有___,另有什么呢?

  (4)请同学们带着本身的明白再去朗读课文。

  4.课后作业

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地位:

  《池塘边的叫声》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语文第二册第十二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以“朋友”为主题。编选的目的是希望同学从中体会到友情的美好与可贵,培养尊重朋友、爱朋友的美德。本文共有7个自然段,1---6自然段是青蛙和小鱼的对话,而重点就在于此,着重体会青蛙小鱼说话的精神和语气,并知道小鱼离不开水。青蛙能在水里又能在岸上生活的习惯。第7自然段点出池塘边的叫声是青蛙在给小鱼讲故事。本文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富有情趣。青蛙和小鱼的对话亲切、朴实。尤其是很讲究礼貌用语,这是值得小朋友们效仿的交友之道。而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起到使小读者浮想联翩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规范》结合本单元对话的特点以和本班同学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指导同学如何抓重点词读好对话,并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想象“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小鱼看到岸上的事情?”和“青蛙给小鱼讲什么故事”两处发散同学思维和进行想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同学礼貌热情、乐于助人的美德。

  依据:同学已经具备分角色朗读对话的能力,但带有提示语的对话教材中还是第一次出现。因此把指导同学进行如何抓重点词读好对话,理解内容作为本课的知识目标。

  另外,《语文课程规范》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置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本文两处空白为培养同学的思维创新能力提供了空间。青蛙和小鱼的对话,热情礼貌,是同学获得情感体验、人文素养的好教材。因此,确立为本课的三维目标。

  (三)重、难点:

  1、重点和依据:基于本班同学在朗读课文时,对感情、语气掌握欠佳,以和同学已有的合作学习方法,把学习抓提示语引导同学读好对话,理解重点词“如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2、难点和依据:同学已经掌握了读、问、议、比的学习方法。带提示语的对话初次出现,本着阅读教学应该教给同学读书的方法为原则,把抓住提示语读好对话的方法教给同学,理解人物的神情,确立为本课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设计:

  为突破教学重点分散难点,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尤其是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应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中多处创设了情境,使同学主动参与,激发同学的兴趣,使同学始终在积极奋发的状态中进行学习。

  另外,在同学已有的读、问、议、比的学习方法之上,以重点引导同学如何抓提示语中的重点词读好对话,教给同学读书的方法,也是本课的教法之一。

  三、说学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同学是学习的主体。本课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同学读一读、问一问、议一议、比一比的学习方法,使同学在自由读、练读、指名读、小组读、评读、分角色读、扮演读、赛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进行感悟,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想象和创新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 情境导入。

  本单元的主题是“朋友”本课是第二课的主体课文,为使达到单元知识整合的目的,要站在一定的知识高度即:让同学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惯,懂得动物的叫声就是动物的语言。设计了让同学先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进行猜一猜的游戏,然后通过动画进行导课,调动同学学习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

  结合同学年龄以和认知特点,让同学先读读第一课初读课文后都知道些什么?目的是让同学对课文有初步的感知,培养提炼知识的能力。接下来再读读课文,提出问题,有意识地培养同学质疑问题的能力,同时将语言资料变成形象感知的事物,从而为合作学习,作好铺垫。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三次对话。

  本课的重点局部是三次对话。在利用第一次对 话进行方法指导的同时,让同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学习。通过自由读、小组分角色读、评读、比读、扮演读等多种方式,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读中培养语感。力求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自然亲和,体悟人性的光辉,相互感受、沟通的快乐、感受心灵契合的愉悦。培养了同学的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竞赛竞争的意识。这节低年级的语文课虽然不是地道的识字课,但低年级教学仍然是识字,因而我原则上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字的形、义学习,同时把识字也有机融合在情感悟之中,融合在读中,以读代讲,品词品句品读,以多种形式的读去充沛调动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积累去感性、去理解字词,并利用真实和模拟的情境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如“打招呼”、“连连”“好奇”和“黄昏”的理解,从而使同学体会到友情的习贵。

  2、课中休息。

  在同学读懂三次对话的基础上,对小鱼高兴的心情有了很深的感受,巧妙地把文章的第6自然段与课中休息融为一体。借助文章的自身特点捕获契机,让小鱼利用找朋友的方式,表达自身的快乐的心情,使整个教学不脱离主体,使三维目标的情感目标推到了实处,使同学体验以青蛙和小鱼是朋友,而不是把朋友的关系强加于同学。借此,巧妙地布置了发散思维的训练。为同学营造一个想象的情境,让同学帮小鱼想想还有什么方法能看到岸上的事情?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使课中休息达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3、拓展说话。

  在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的教学中,与课文前后照应的特点也就是青蛙答应给小鱼讲故事,看看他的`实际行动吧;渗透青蛙对朋友说到做到的好品质,另外在课文结尾又抓住教材自身价值,引发同学学习青蛙“呱、呱”的叫声,拓展说话。猜猜青蛙在给小鱼讲什么故事?充沛开掘同学的思维,大胆展示心灵自由,迸发火热的创新热情。在充溢发明性的活动中,同学的语言能力得以提高,个性得到张扬,创新潜能得以发挥,不留痕迹地把人文教育融入语言训练之中,使同学在情感态度上,又一次得到升华。

  (四)分角色读课文。

  胜利是求知的有力支柱,自信是胜利的动力,为此在学完课文后本课又布置了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的实践活动。目的是把学到的知识进行人化整合,进行再创新,使每个同学都力求在不同程度上获得胜利,享受胜利的愉悦和快乐,树立良好的信心。

  (五)总结延伸。

  在这一环节设计中,又跳出语文学科,站在一个高度进行设计,尊重同学的个性,培养同学的学习兴趣,让同学在自主的空间中选择为小鱼画画、写字、分角色读课文、提问题、谈收获等。企图在同学质疑的过程中,培养质疑探究的能力。同时开发课程资源,自编儿歌让同学阅读,目的在于把语文的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阅读,使同学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五、说板书

  本课我采用图文结合式板书,先摆好荷叶状生字卡片简笔画画出池塘,从而引导同学理解有水的地方是“池”,水四周是土围成的是“塘”。接着请出池塘里的一对好朋友青蛙和小鱼,通过送青蛙和小鱼回到池塘妈妈的家,使同学自身发现青蛙是两栖动物,学文后让同学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即青蛙在池塘边给朋友小鱼讲故事“板书”讲故事。这种板书的特点是直观形象,能够吸引同学的注意力,符合低年级同学的认知特点,协助同学将识字、学文、说话、悟情,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微型教学设计。

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编排在鲁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六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正像居里夫人所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并非易事”,进入初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也将面对种种困难,这一单元的文章告诉我们怎样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不幸,是初一新生非常需要的,从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教材中的单元导读明确指出: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关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生命生命》写的都是寻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美好的人生。这篇散文,语多不赘,尽意而止,非常简洁,向你娓娓道来生命的真谛,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可以在作文选材方面有所收获。

  本单元是初中学段第一个单元,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另一方面要注意到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要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努力形成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

  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根据本课的特点,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

  意图。

  (2)学习从平常小事中选取典型事例,以小见大的写法。

  (3)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相关课外材料,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这篇课文初读并不难懂,为了防止浅尝辄止,不但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意,而且要比较深入地研究课文,争取有更多的收获,所以把通过对三个事例的分析比较,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确定为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这个教学重点。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生命这个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可能很少或者比较肤浅,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思考人生的问题并且真正有所收获,不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调动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和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三、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依据新课程标准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指导学生朗读: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本节课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语音准确,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力求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在读的过程中辨析作者选材的精当,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启发点拨:初一新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于养成,对新的教学

  方式也不够熟悉,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和组织者应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进行学习方法的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学法

  1、朗读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

  达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大胆发言,学会围绕中心明确表达自己的思考。

  3、联系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通过各种形式获取有效信息,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开阔语文学习的思路。

  五、教学过程

语文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屈原列传》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谱写生命赞歌”为主题。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人物传记,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基于此,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判断、介宾后置等句式。

  由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有限,对于文本的写作背景生疏,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学习作者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基础上,理解作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人物传记,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朗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法使学生由读促悟,由读入境。

  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积极的思考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关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圈点读书法”为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此外,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一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关于屈原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今天,让我们走进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学习《屈原列传》,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屈原。(多媒体展示屈原简介和相关图片)

  此导语力图让学生从对屈原的兴趣迁移到对文本的兴趣,又抓住了即将过端午节这一时机,具有及时性,又使学生理解了关于屈原的文学常识。

  第二环节: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由于本课含有较多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如:“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离”通罹难的“罹”,以及注释中并没有出现的“齐与楚从亲”的“从”通“纵”,合纵的意思。

  “秦虎狼之地”中的“虎狼”是名词做状语。还有判断句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等。字词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教师请数位学生通过逐段朗读结合教师的讲解,既订正了字音,又梳理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体现了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疏通字词和句子后,教师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提取圈点出关键词。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本课提纲,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板书内容见第四)此外,对于文本的第12自然段,出现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教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铺垫。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

  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历来评价屈原的重要文字,所以教师以两个问题为线索,请学生重点研读此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题目:

  问题一: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问题二: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问题一学生可以在文本中用原文回答:“盖自生怨也”和“忧思而作离骚”,使学生能够体会屈原受冷遇和排斥的痛苦,以及他面临困难时表现的高洁品质。

  问题二学生首先通过文本具体句子区分这三种写法方法,进而体会司马迁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在议论中又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

  接着,教师请学生重点研读文本4-11自然段,并出示讨论题:《屈原列传》是屈原的传记,为何却用7个自然段的大篇幅写怀王和其他人?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洁品质。

  此时,教师点拨,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经历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拓展:司马迁和屈原在人生经历上又很多相似之处,都曾遭受陷害和放逐,司马迁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史学家认为此篇可以看作二人的合传,作者在议论的过程中表达的不平之气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了。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既了解的有关司马迁的文史知识,又拓展了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历史人物,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

  文言问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实、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此我的作业为:对本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形式整理归类,并做相关练习。

  四、说板书设计

  屈原列传

  司马迁

  (1-3)任-疏-志

  (4-11)免官-放逐

  (12)屈原之死

  (13)屈原影响

语文说课稿 篇6

尊崇的老师:

  你好!我是来自古板头中学的吴璇,我本次说课的课题是《致女儿的信》。我的说课有八个内容: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课前预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致女儿的信》一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自读课文,作者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正值花季的女儿,一个对爱情充满好奇与遐想的少女,针对“爱情”这一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身为父亲的作者没有回避,没有敷衍,更没有说教,而是用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信中主要谈了人的“精神性”与“生物性”的联系,强调人类高尚的爱情应该远远超越“传宗接代”的生理需要。从而启发和培养了女儿正确的爱情观,这篇课文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学生分析:

  本文所涉及的话题“爱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但还未必真正懂得爱情。学生如果处理不当,思想认识不足,就容易踏上早恋的航船。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可由于中学生“涉世未深”,缺乏相关的生活经验,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上现实生活中对待早恋的观念。一方面使得情感内敛的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有人指点迷津。而教书育人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因此,要对学生多加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放下包袱,轻松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教学方法:

  首先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和.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增大教学的容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运用对话教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提出阅读的要求,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再与组内同学交流思考结果,对于疑难之处教师要加以点拨引导。同时围绕本文涉及的话题“爱情”,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早恋”这一讨论的话题,通过讨论,使学生的思想、观点在对话中迸溅出“火花”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积累“忐忑、繁衍”等词语和有关“爱情”的名言警句。

  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 ,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① 学习联系西方文化背景在语境中领会语句含义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②通过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和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受到启发和感悟,逐步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爱情的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①体会故事背后的寓意和运用故事阐述道理的写法的好处。

  ②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③了解爱情的真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

  ①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②了解爱情的真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六、课前预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同时搜集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警句及感人的故事。

  2、掌握本课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3、读课文,思考:上帝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作者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4、读文时,找出含义深刻的语句或本人不理解的语句。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莎士比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是怎样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是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你遇到这样的疑惑时,你会问你的父母吗?(不会)可有一个14岁的小姑娘代我们向她的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她的父亲是如何回答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她写给女儿的这封信。(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关于作者,你知道哪些?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在这里,将学生搜集到的有关文学常识进行交流,实现材料共享。)

  2、利用屏幕显示本文的生字、词,找学生读并要求在练习本上写出加点字的读音,然后对正,再交流释义遇见困难的生词。

  3、读文反馈:(用屏幕显示思考题,找生回答)

  (1)故事中的上帝在在创造了人后,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的东西?

  (2)你认为这三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把他们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

  (利用这一环节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长此以往促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对于这里的第二个思考题,学生回答起来可能困难,由此导入下一环节。)

  (三)读文感知,把握大意:

  要求边读边完成下列要求:

  1、“我”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你能为大家概述这个充满诗意的故事吗?

  (提示:复述时应抓住关键词语:上帝、三次、人间、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伫立离去)

  3、故事中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去表现呢?在这五十多年里是什么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4、现在你明白“爱情”、“忠诚”、“心灵的追念”这三者之间的联系了吗?

  5、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该如何对待爱情?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先抛出这些要求,然后让学生有目的地读文思考,坚持以读为本的策略,让学生在自读自思中感知内容要点,在读中领悟故事的寓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

  (四)读后交流,合作探究:

  1、学生组内交流思考结果。

  2、班内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适时点拨疑难之处。

  (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本人的心得,并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体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五)品味语言:

  学生齐读结果的两段。

  师:这几句话道出了爱情的真谛,其实文中还有许多含义深刻的语句值得品味。请再读课文,找出这样的语句并揣摩其含义,也可以提出本人不理解的语句,与组内的同学交流。然后班内交流,教师点拨引导。

  (提示:结合“研讨与练习二”进行。)

  (通过品味关键语句的含义,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爱情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

  1、交流学生搜集到的歌咏爱情的诗词和名言警句。

  (通过这一环节,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加深对爱情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爱情是如此的美好,那么过早摘取爱情的果实,我们能收获甜美吗?请大家就早恋现象谈谈本人的认识。

  (在此引入对“早恋”的探讨,引导学生走好青春的第一步,别走入“早恋”的误区,从而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七)小结:

  师:爱情是美好的,可中学生不是恋爱的季节,过早的摘取恋爱的果实,品尝到的不是爱情的甜蜜,而是酸涩。正象文中所说的: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人的时候。送给大家一句话:把握应有的爱是幸福的,放弃不应有的爱是轻松的。(屏幕显示)

  课程进行到此,你应该对爱情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那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呢?请表达出本人的看法。

  (利用这一环节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爱情的认识。)

  (八)布置作业:

  1、积累有关爱情的诗词、名言和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2、把本人对爱情的认识写在日记中。

  (为了让学生将课堂的学习热情保留到课后,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设计此作业。)

  八.板书设计:

  (本着简洁、直观、醒目的原则,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爱情≠友情

  爱情=忠诚 心灵的追念

  (时间的考验)(死亡的考验)

  (利用这一等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爱情的真谛;利用这一不等式引导学生走出早恋的误区。)

语文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省编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同学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布置: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局部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同学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同学’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协助同学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同学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同学“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同学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溢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同学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同学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同学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自同学字、词。(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同学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考虑: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考虑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考虑题②,投影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同学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b.教室里真恬静啊,恬静得()。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同学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举一反三。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同学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同学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同学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同学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同学朗读全文,激发同学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同学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依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考虑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同学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语文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如梦令》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首词。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诗文精粹”。《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早期代表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途中误入藕花深处,把栖息的鸥鹭都吓飞了,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新课标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基于以上认识,结合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掌握“藕”这个生字,初步了解词的相关知识,理解、感悟词意。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有地吟诵词,掌握学习词的方法。

  情感目标:通过品读词句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意境,感悟词人快乐的心情以及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只有入境,才能悟神”,我把想象意境,诵读感悟确定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这堂课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边读、边想、边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并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

  著名古诗词评论家张中行先生曾说过:阅读古诗词的方法,最重要的是透过语句及意义而唤起诗情,走入诗境。鉴于这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渲染意境,激发情趣

  感受词与诗的不同之处就是我这堂课开始的目标,课前我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并同时出示歌词,也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让学生去感受词的特点并相机交流,学生可能会说:词可以当成歌词唱、词的句式有长有短、有的词分上阕和下阕、词有词牌名等,此时教师出示词的知识,全班齐读。教师揭示课题以及作者,并加以解释。

  在“大语文”环境下,让课外阅读走进课堂。课前播放《月满西楼》并出示歌词,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词的特别之处,渲染优美的文学意境,唤起学生阅读的期待,激发学生学习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初读体会,整体感知。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见,“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只有静下心来读进去读上心、才能有所感悟,引起情感共鸣。因此,课堂上只有引导学生充分的层层深入的读,才能达到感悟词意、词境、词情的目的。

  在初读前,我会范读词,接着,我提出自学要求:学习古诗词,就要利用全身所有的感官,用耳朵倾听,用大脑想象,用心感悟,用嘴巴吟诵。然后,我就让学生自由练读,并指名展示朗读。在这里我故意将检查自学说成展示朗读,虽然只是字眼的差别,但这样说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接着,我出示字词的注释,让学生按四人小组分组学习,尽量用自己的话讲词的大意说一说。

  中国的古诗词凝练,含蓄,你能找出这首词都是围绕哪个字来说的吗?学生会找到可能会找到“兴”、“醉”、“记”这几个字,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哪个更合适,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醉字既表示景色美,更表示诗人内心陶醉,所以最合适。此时追问:李清照为什么而醉,引导学生再读词,找出词中描绘的画面。交流的同时,相机板书:西亭日暮 藕花深处 一滩鸥鹭

  (三)、品读赏析,感悟醉意。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因此,想象意境,领会诗情,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李清照的《如梦令》向我们展现了“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这一幅幅流动的画。

  1、溪亭日暮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想象:在潺潺的小溪边,作者眼前全是美景,嘴里还品尝着美酒,甜甜的,一直流到心里。耳畔似乎听到了 _______________,还可以闻到___________________。这可真是全身心的感受啊!在这样的地方欣赏落日美景一定更加诗情画意,瞧:此时教师边出示落日精美图片,边带领学生配乐诵读《三亚落日》中的段落:活跃了一天的太阳……在描述画面的过程当中,情不自禁的吟出经典的诗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样的景色让李清照醉了,指导学生朗读,读出醉意。

  2、藕花深处

  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品尝这美酒,李清照不知不觉就醉了,直到兴致满足了才回去,一不小心就进入了藕花深处。读到这个词语,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放眼望去,荷叶___________________,荷花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有的.__________________,仿佛___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宛如_____________________。读到这儿,我不禁想起杨万里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朗读把想象到的画面展示出来,表现作者内心陶醉。

  3、一滩鸥鹭

  如果说前两个画面都是描绘了静态的迷人风光,那么这个湖面这是动态的画卷。我会这样导入:钻进了这么美丽的荷花丛中,李清照又怎么分得清哪里才是回家的路呀!于是她——(引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读到这句,你又仿佛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引导学生说话练习。学生可能会想象到能看到李清照在奋力划桨,听到哗哗的水声和李清照爽朗的笑声。最后,学生依据脑海中的画面感,自由读全词,读出美感以及李清照快乐的心情。

  这一部分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借助这些词汇想象画面,想象放飞了孩子的心灵,唤醒了孩子所有的感官,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我还注意融入一些旧知,比如《三亚落日》片段和诗句的积累,使学生旧知与新知产生联系。

  三、联系背景,升华感情。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学完词,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提出李清照为什么会这么快乐,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李清照生活背景。学生通过阅读会发现,李清照早期生活环境优越、家庭幸福,婚姻美满,使她的生活多姿多彩,充满快乐。所以她才会牢牢记得这样一次快乐郊游的经历,所以在文章一开始,就写下了“常记”。融入你的理解,再来读读这首词,读出快乐、自在、幸福的感觉。

  吟诵是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并且行之有效的教法,随着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的不断提升,朗读的要求也是由浅而深的。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题目,既然词可以唱,那么这首词就是什么样的曲调,你能用你的理解来唱一唱吗?老师也想来唱一唱,你们想听吗?

  总之,“熟读、想象、描述、体会、品味”的古诗词教学模式,以古曲、古韵、古风、国画使学生充分享受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凝炼美,将学生带入中华民族传统的、博大精神的璀璨文化之中。

  四、作业设计

  【必做题】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如梦令》。

  【选做题】

  1、搜集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读一读或唱一唱。

  2、选择词中三幅画面中的任何一幅,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 李清照

  溪亭日暮

  醉

  藕花深处 乐

  一滩鸥鹭

  好的板书应该做到紧扣中心,简洁明了,所以我这样设计围绕醉字,紧抓三个画面展开想象,表现作者内心的快乐,使学生一目了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地印象。

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学生

  计划授课的班级是高一(1)班,该班学生积极性较高,理解能力较强,但文学作品的阅读量不够,鉴赏能力有限,尤其是经过调查发现,全班64人,阅读过《红楼梦》的不到10人,而且这些学生对《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感受不深。

  根据班级的情况,我首先布置预习任务给学生,让他们阅读《红楼梦》第一回,第三十回,第三十二回,第七十四回,了解“宝玉挨打”的前因后果,同时查阅资料,掌握古代伦理、家族文化的相关知识。

  二、说教材

  《宝玉挨打》是粤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四册第三单元(小说)的第一篇,属于文学作品鉴赏的内容。

  《宝玉挨打》(节选)选自《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眈眈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宝玉挨打”这一情节是《红楼梦》中著名事件之一,有人认为是全书的第一个高潮,突出表现了封建卫道者贾政与封建叛逆者宝玉父子两代的封建思想和反封建思想不可调和的矛盾,揭露了封建文化的腐朽和丑恶。然而,通过对《红楼梦》全书的了解和对节选内容的研究,我认为没有把《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错里错以错劝哥哥”中宝玉挨打后宝钗黛玉来探望的情节节选进来是最大的遗憾,因为这一精彩的情节不仅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和思想情感,而且充分地表明宝黛的爱情已经开始超出“一见倾心”“男欢女爱”的古典的范畴,而接近具有新的理想的近代的范畴。这是教材的不足,对此,我将引导学生课后阅读文本,赏析小说。

  课标中关于“阅读与鉴赏”有这样的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单元导读对该单元的建议是:“学会鉴赏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和文章的思想意义”。

  根据课标、单元导读及对课文的深入研究,我首先分析出本文的如下6点教学价值:

  1、情节安排,特点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情节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高潮的出现非常自然。

  2、人物形象:贾府的主要统治者贾母、贾政、王夫人以及中心人物宝玉纷纷登场,他们的形象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3、思想主旨:封建正统思想与反封建思想之间激烈的斗争,揭露正统思想的虚伪和没落。

  4、艺术手段:学习本文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人物、塑造形象的方法。

  5、语言:符合人物性格、身份,很有特色。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站在现代教育观的立场上看这件事,提高学生认识。

  由于时间有限,上述教学价值难以在一堂课实现,为了切实落实教学目标,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学有所获,我将人物形象的分析、表现形象的艺术手段以及宝玉挨打一文所体现的思想文化意义定为本堂课教学的重点,其中挖掘思想文化意义是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一个“打”字为核心,紧扣题目“挨打”两字,以“挨打”为发散点囊括整篇内容,设计了“宝玉为什么挨打”和“宝玉该不该挨打”,两大问题,通过“了解情节”、“分析人物”和“挖掘意义”这三个环节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如里的层次进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鉴赏文学作品。让学生从文本出发,经过对文本的分析探讨,从而把握人物形象,最终发掘出隐藏在文本情节背后的思想意义,即封建文化的腐朽与丑恶。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筛选法,激思法,问题导读法,探究学习法。教师通过有意义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进行小组探究性讨论。

  四、说过程

  上述基本设想在具体操作时,主要使用了以下几个步骤:

  导入,由于学生已经阅读了部分《红楼梦》的资料,所以导入以介绍《红楼梦》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为主,同时也简要复述前后文,引发学生兴趣。

  环节一:了解情节(感性了解)

  这一环节主要围绕两大问题展开,目的是让学生疏通情节,理清情节脉络,此处可以涉及到情节设置的特点,但点到为止,不展开分析。时间应短。

  环节二:深入文本,分析人物

  这一环节围绕第二个问题“宝玉该不该打”,贾政、贾母、王夫人分别对“宝玉挨打”抱什么态度,分析他们的不同心理,体会其性格特点。“宝玉挨打”贾政的态度和心理表现在他的神态和语言上。贾政本来是无气,但看到贾宝玉垂头耷耳,神色惶悚,“应对不似往日”,语无伦次,“倒生了几分气”这是一气;忠顺王府来要人,被关系不好的人跑到门上找戏子,贾政变得“又惊又气”,“目瞪口歪”这是二气;贾环造谣中伤,贾政神色变得“面如金纸”,“眼都红了”,这是三气。在打宝玉时,贾政的理由是“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之罪孽。挨打的三个方面的原因,归结为一点,就是贾宝玉不愿意走仕途经济的老路。对于王夫人,主要通过动作和语言来表现。王夫人抱着宝玉,要求连自己也一同勒死,她说“今日越发要他死,岂不是有意绝我”,王夫人对宝玉的爱更多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宝玉是王夫人的命根子。王夫人失去宝玉也就在贾府失去了地位——母凭子贵。贾母不分青红皂白,坚决不允许贾政打儿子。她以长者的身份和在贾府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先发制人,以颤巍巍的声气说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面对贾政的辩解她神态是“冷笑”。他们三人行为的共同基础仍然是维护封建的正统思想,只不过方式略有不同罢了。宝玉在贾政的淫威之下,始终未求饶,也没有“悔改”的表示,正表现了他不屈服于封建势力的一面;然而他没有做出正面反抗,甚至不敢轻动一步,也显示了他软弱的一面。此处要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艺术手段,分析不同类型的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教师总结“贾政爱的无情,王夫人爱的无力,贾母爱的发昏”。

  环节三:挖掘思想意义

  这一环节围绕文章的中心“挨打”展开,其中父子的矛盾是核心。“挨打”本身是一种冲突,这种冲突表面看来是父子矛盾,是父亲用他认为正确的方式教导儿子。但是这又不是一般的冲突,请学生结合《红楼梦》的前后文、结合贾政对宝玉以一贯之的教育理念,来讨论这种冲突的本质,那就是思想观念的冲突,是贾政与儿子不同的人生理想、政治观念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这种思想的冲突也不仅仅是这一对父子之间的冲突,贾政和宝玉代表的是一批人,是封建文化和反封建文化的斗争,是正统文化与非正统文化的斗争,贾政举起棍棒,本身就预示着这一文化的没落,何况他最后棍棒教训的失败?

  拓展思考:请学生站在现代教育观的角度看宝玉是否该挨打,这里一方面将封建文化与现代文化作一对比,使学生对封建文化及其腐朽没落有更深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对教育问题进行思考,提高他们的认识。

  五说巩固

  小结:本文情节跌宕起伏,矛盾纷繁复杂,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思想与反封建思想不可调和的矛盾。

语文说课稿 篇10

  一、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开头课文《花钟》,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仔细观察。

  二、 教材分析与定位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单独这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理解,针对不同的年段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针对三年级上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及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们需要确定这篇课文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发挥的具体作用。根据教材的位置,结合课后的生字和练习,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通过该课的学习,学生要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争奇斗艳、芬芳迷人、艳丽、苏醒、娇嫩”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以后,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处理与定位。

  在《花钟》一文的教学中,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两个课时,我所说的是这一课的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学习了生词,课文学习的重点放到第一自然段,借文学词学句。具体的课时目标是: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会写要求“艳、内”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3、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与习惯。

  重点是:感悟到鲜花开放的不同表达方式。

  难点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三、设计理念

  “课标”指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不容置疑,众多的不必要的花样,只能虚化了语文,虚化了小学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最主要的任务还应该是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正本清源,这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魂,其他的那些形式可以做为语文学习的补充,决不能喧宾夺主。要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进行科学的“训练”,开展以课文学习为基础的真正的语文活动。在训练的同时,淡化训练的痕迹,力求达到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四、 流程与设计意图

  从这一课时的整体上看,我设计了五大环节:(1)激趣导入;(2)自主阅读,学习字词,感悟文意;(3)入境入情,自悟自得,积累语言(4)课外拓展(5)生字书写

  具体的流程与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一、 激趣导入

  1、出示“钟”字,你了解钟吗?说说你了解到的钟。那么“花钟”呢?出示“花”字。学生猜一猜。

  2、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花的世界,去了解一下奇妙的花钟。齐读课题。

  3、生活中你见过花钟吗?(多媒体展示几种花钟,学生欣赏)

  师:这种花钟不仅美观,而且还能报时。那是因为人们把钟表的机械结构设置在地下,将花卉之美与钟表的工艺结合在一起了。那么课文中的花钟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激起好奇心理。同时利用媒体课件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课外知识。

  二、自主阅读,学习字词,感悟文意

  第一遍读引导学生默读课文,读后畅谈感受,帮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遍读画出带拼音的'字,读准字音,逐步深入解决文字障碍。依次是先读准带拼音的字,再读准要求会认读的生字,然后认读本课中的词语,最后通过找一找哪些词语是描写花的,有选择性地理解词语。

  新课标指出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在初读课文后,学生所得的感受是最真切的,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交流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与成就感。

  根据新课标课文的识字特点,紧扣教学内容,逐层深入地解决文字障碍。

  三、 境入情,自悟自得,积累语言

  1、理解第一句话“鲜花朵朵,争奇斗艳,芬芳迷人。”

  出示自由读——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在音乐中欣赏各种美丽的花——交流欣赏后的感受——带着感受再读这句话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处理好想像、文本与音像材料之间的关系。2、了解各种花的样子与开花时间

  指名读第一段,其余的画出作者所描述的花——交流名字——看图识花

  ——找出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左右”一词)

  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习,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并将阅读能力的培养润物细无声似的渗透于教学中。

  3、对比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美

  (1)出示:凌晨四点,牵牛花开了;五点左右,蔷薇开了;七点,睡莲开了;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了;下午三点,万寿菊开了;傍晚六点,烟草花开了;月光花在七点左右开花;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左右开花;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开放……

  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怎样?(开了用得太多,单调,太烦了)

  (2)课文中是这样写的吗?同样写“花开了”,文中是怎样写的?读一读,画一画。

  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我们平常说的口头语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通过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读一读,画一画后。请学生挑其中一句,反复朗读,想象一下这花的样子?

  交流,可以边做动作边说,并结合进行朗读。

  通过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在知识环境中寻求生活气息和人文氛围,体现生活化教学理念。

  4、积累与运用

  积累:填填课文中的句子。

  运用:试着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说说秋天的丰收。

  积累与运用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运用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也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

  四、 课外拓展

  搜集有关花的资料,填补花钟。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将语文学习带向课外,走向生活。

  五、生字书写

  其中的七个生字,进行书写,将14个生字,分课时书写,降低难度,提高书写质量。

【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语文说课稿08-28

小学语文说课稿08-06

小学语文景阳冈说课稿10-27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说课稿12-13

语文说课稿优秀12-29

中职语文说课稿05-27

语文说课稿范文08-09

《南辕北辙》语文说课稿03-16

语文给予是快乐的说课稿03-25

小学语文新课标说课稿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