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说课稿锦集五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分析
《跳绳》这节课是本册书第五单元第4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出现的。这节课主要是和学生一起探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着眼于“跳绳”这个游戏来贯穿新知,而这个游戏恰恰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儿童好玩、好奇、好胜的天性利用本班学生进行跳绳比赛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到亲切、生动、有趣。并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体验算法多样化。通过估计运算的结果,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二、说教学内容
北师大数学第二册63页第五单元跳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三、说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看图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自主探索的能力。通过和邻居说一说的方法,寻求多种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并让学生在学习中经历探索运算方法的过程,增强自信心。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能力目标:通过竖式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利用迁移规律,引导学生抽象概括笔算减法的'计算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竞争意识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探索计算方法掌握算理。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算理。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通过跳绳比赛,活跃气氛: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一分钟能跳多少下?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我们进行了激烈的跳绳比赛,跳绳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藏着许多的数学问题呢!这是我们班三个小朋友跳绳比赛时的照片和成绩表。(多媒体出示)
(三)探究新知
1、根据这个表格,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减法数学问题?继续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限制提问范围,因为要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单只是让学生面对情境提出问题,更深入的是在活动中进行质疑、交流,限制提问范围,避免偏离主题的现象,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保证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互动。
我们先来解决“小东比小红多跳多少下?”这个问题。(多媒体出示)
3、分析题意,列式: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4、估算:这个算式等于多少呢?我们先来估一估:渗透一些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过渡: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现在请小朋友们动脑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独立思考)
5、讨论算法:请你们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交流,待会儿,再看看哪一组的算法多!(学生讨论,老师巡视引导)
6、交流算法:演示计数器,指名摆小棒,重点强调笔算,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退位减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和算理,板书口 算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算法多样化。
7、优化列竖式:多数同学用到了列竖式的方法,看来列竖式确实 是一种既简单又方便的算法,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让学生体会算法多样化的同时,计算方法也需要优化。
(四)巩固练习
1、利用所学的知识,用列竖式的方法解决 课本63页的试一试。
2、接受老师的考验:100-48
(五)课堂总结
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分析
《吃西瓜》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四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分数并理解了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为学生以后学习复杂的分数计算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初步理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正确计算。
2、 能力目标:借助数形结合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创造与探索,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并进行母爱教育。 根据数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探索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其中探索用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时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学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直观演示、设疑激趣、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活动性与主体性。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得组织者、引导着和合作者,以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史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的基本理念。这一节课,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整个教学活动设置成一个个故事情节,贯穿始终。
(一) 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课一开始,我从大熊和小熊吃西瓜的故事引入(课件),通过创设这样的一个温馨有趣的情境,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明确了方向。
(二) 数形结合,学习新知
第一个知识点: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数小于10)的加法运算。 数学史,我主学生尝试列算式,重点探索82+8 3 =?"怎么算。在探索过程中我分3个阶段进行。
(1) 学生首先拿出圆形纸折一折,涂一涂,然后四个小组互相讨论,寻找答案。这个环节是 学生独立探索阶段,教学中,我除了对互相合作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外,还格外注意倾听学生们的思考方式,并对得出不同答案的学生给予大力表扬和鼓励。这样是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2) 课件演示阶段。我认为在探索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算法时,借助图形直观,算理和算法就 不难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而数形结合本身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请看我给学生演示的课件。
(3) 得出结论阶段。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 82+83=8 5 的计算过程和结果,并进一步让学生解释算理,是一个既有挑战性,又很有吸引力,且能够加深学生对同分母分数加法运算理解的活动。 第二个知识点:学习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减法的运算 因为有了同分母分数加法的经验,所以这部分内容我就放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只是并理解掌握,从而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我分3个阶段进行。
1、 同桌讨论,围绕用什么方法算,怎么算进行交流。
2、 比一比,折一折。
3、 课件演示,理解算理。 这一环节中,出现了算式1- 8 5 =?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通过组织学生合作讨论,配合直观生动的课件进行演示,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是学生在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探索、感悟出1减去一个分数的运算规律,对有困难的学生,我结合情境知道他们理解1= 8 8 ,用化未知的策略解决问题。
(三) 总结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规律。
我结合板书,引导学生总结算理和算法,并鼓励学生看书质疑,使学生在吃西瓜的情境中,心情愉悦,尽情地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成功与快乐。
三、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一题(课件) 此题我采用多种直观凡事来表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并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分析线段图,是学生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中,独立进行分数加减法计算。
2、教材第64页练一练第二题。 此题是学生已经领悟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规律,初步摆脱对图形直观的依赖进行的练习。我将此题设计为破密码取宝物的游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得兴趣。
3、 抢答。(将题目做成卡片,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
四、课外延伸。
结合本课创设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样爱妈妈的。
五、教学特色及效果
新课标倡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这节课的教学,我始终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活泼、愉悦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时间去探索、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注重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和形成的过程,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强烈的求知欲,是整个课堂意浓情酣。
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圆柱的体积》。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流程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说内容。《圆柱的体积》这节课选自冀教版六年级数学第12册三单元,主要内容是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2.教材简析。
这一单元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体知识的最后部分,是几何知识的综合运用。《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已经有了把圆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很容易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今后学习复杂的形体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是后继学习的前提。
3、分析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我认真研读了人教版与冀教版两种不同版本的教材:
冀教版教材:教材由过生日的情景图和两个不易直观比较出体积的茶叶桶,呈现了问题情境。接着由“议一议”启发学生猜想怎样计算圆柱体积,在猜想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32等份拼成新的拼成长方体。然后提出“说一说”引导同学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通过例题1得以简单应用。
人教版教材:教材没有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直接奔入主题猜想怎样计算圆柱体积,直接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32份等新的拼成长方体。引导同学观察讨论: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出示例4巩固应用,出示例5应用公式计算容积。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从教材内容安排和活动设计上,主导思想是一致的,都非常重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究圆柱体积公式的全过程,在这些教学活动中,着重以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两种学习方式交替进行,让他们真正以课堂主人的身份参与全程,教师只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不同的是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引出问题的方式不同,冀教版更考虑学生年龄特点,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主动的去探究。但殊途同归,最终的学习目标是一致的。
4.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分别从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三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公式,能计算圆柱的体积。
(2)能力目标:经历认识圆柱体积,探索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探索圆柱体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5、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学会计算圆柱的体积。
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用转化的方法来考虑,推导过程要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圆柱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习惯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在学习几种多边形面积公式及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割补”的方法实现对图形的转化,在学习圆的周长有关知识及圆柱的侧面积时,他们也对“化曲为直”的思想有所体会和运用,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说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针对教学目标,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教学。
(一)口算:
1、口头答出11至20各数的平方。
2、口头答出3.14与一位数的积。
这样设计的目的除了培养口算习惯,提高口算能力外,还为本节课计算圆柱的体积做了充分的准备(涉及到底面积计算)。
(二 )创设情境 。
由多媒体播放生日快乐歌曲,谈谈听到歌声想到了什么?记得爸爸、妈妈的生日吗?然后出示亮亮和爷爷同一天过生日的情境图,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到两个蛋糕都是圆柱形的,爷爷的生日蛋糕大,就是蛋糕的体积大。初步感受认识圆柱的体积,同时进行情感教育。
然后拿出两个不易直观比较出体积大小的茶叶桶,提出:你能说出哪个茶叶桶的体积大吗?用眼睛无法看出哪个茶叶筒的体积大,能不能想个办法比较两个茶叶桶体积的大小?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会计算圆柱体积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亲切、自然的课前交流,使学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出新课。
(三)、自学。
首先提出怎样求圆柱的体积呢?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大胆猜一猜,想一想该怎样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呢?引导学生回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用课件展示,同时联想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学生可能会猜出把圆柱转化为学过的长方体来计算。
猜得对不对呢?接着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把一个圆柱体等分成16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拼成的长方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关系?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组内交流,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合理猜想,独立操作,仔细观察,集体讨论,交流总结,学会用转化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
(四)、展示。
首先每个小组派代表到前面展示学习成果,得出将圆柱体等分成16份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近似长方体的底面就是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近似长方体的体积就是圆柱的体积,其他小组补充,质疑,从而归纳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
最后教师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将圆柱体等分成16份再重新组合,看看可以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印证学生的结论。
设计意图:让知识在观察、操作、比较中内化,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突破重点,化解难点。获得自主学习的快感。
(五)自学并展示2。
出示例1:一根圆柱形钢材,底面积是50平方厘米,高是1.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先由学生读题自己独立完成,请一位学生到前面用展台展示,战士时重点提问学生,在解题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自己来概括总结出:(1)单位要统一(2)求出的是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在掌握了圆柱体积计算的方法之后,安排例1进行尝试练习,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能。
(六)、反馈。
第一层次:练一练1题:直接给出底面积和高,独立计算各圆柱的体。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圆柱的体积公式。
第二层次:课件出示:口答求下列各圆柱体的体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1)底面圆的半径是3厘米,高4厘米。
(2)底面圆的直径是6分米,高是8分米。
(3)底面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
第三层次:练习第2题。作业本上完成。方钢长50厘米,底面边长12厘米,锻造成底面为90平方厘米的圆柱体,求长?优等生再完成:用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做一个最大的圆柱,圆柱的体积是多少?是两道变形题,通过反馈,巩固新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把所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能力,在练习中发展智力,培养优良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七)总结全课,深化教学目标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出本课所学的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你有什么收获?
目的在于让学生懂得新知识的得来是通过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的,希望同学们多动脑,勤思考,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望同学们能学会运用,善于用转化的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板书设计: 圆柱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 ↓ ↓
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 × 高
↓ ↓
V = S * h
回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主要体现如下设计理念: 情境生活化:通过情境的创设,以求圆柱的体积为主线,在学生熟悉喜爱的生活情境中探索数学问题。 学习自主化: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说一说,辨一辨,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凸现这一学习过程,我给予学生更多的空间,学生在相互的碰撞和交流中发现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圆满的同时,我也觉得会有一些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比如,在具体的运用和实践中一定要注意和圆柱的侧面积加以区别,这一点我在实际的教学中会多加以指导和训练。
以上是我的说课过程,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谢谢!
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旅游中的数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三年级下册第36至37页的内容。
2、说教学内容的作用、地位及意义
《旅游中的数学》是一节专题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课之前,教材已有类似内容分别编排在其他各册中,学生已有初步的活动经历、体验,因此这节课我就把出发时租车、吃饭、买门票都设计到旅游计划中,进行了有序的安排,把数与计算、统计与概率等知识也融合在解决旅游问题的过程中,这样既沟通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又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助于生成数学内部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 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2)过程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初步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难点: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法与学法
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上力求做到: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精美图片,让学生欣赏美丽动人的自然风光,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模拟旅游活动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 密切联系。
3、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根据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三、学具准备
本课程主要是以PPT形式教学,所以PPT要做的精致。
四、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本节课分四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活用资源、激发兴趣、提出问题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上课开始,我就利用春季这一旅游的季节和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主动和学生交流沟通,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模拟旅游的活动中,积极为旅游前的准备工作出谋献策,并引导学生发现与本次旅游相关的问题,如:参加这样的集体旅游应考虑好哪些方面的问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很自然地提出应考虑安全、租车、吃饭、买门票等问题。课程结束时,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为本课的学习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环节:创设情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以学生为本,模拟生活实际,逐一创设租车、吃饭、买门票3个活动情境,如:学生认为旅游首先要搭车去才行,因此,这一环节的开始,我首先创设的是租车情境,于是就运用多媒体出示租车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根据信息,先分小组讨论、设计各种租车方案,再选出最合算的.方案进行汇报,最后是小结优化解决租车的方法。
其次是创设吃饭情境,在解决吃饭问题时,要求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口味,自由选择,但要注意不得浪费还要搭配营养,口算自己一餐饭得花多少钱?旨在对小数的加、减法进行复习,同时培养学生养成节约的良好习惯。这一环节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悟到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们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掌握到一定的生活技能。最后是买门票观光。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环节:反思交流、形成技能、感受快乐
全课总结时问学生:“在这次的模拟旅游的活动中,你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学生在反思交流中感受到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懂得数学的真价值,从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形成技能,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第四环节:活用数学、课外延伸、提高能力
新课标倡导教学活动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所以让学生设计一个旅游计划。旨在灵活利用身边资源,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课外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提高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使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实践做到有机相结合,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学简析:《打电话》这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综合应用。是继“烙饼问题”、“沏茶问题”“等候时间”之后又一次向学生渗透运用运筹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的素材是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合唱队在假期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老师要打电话“尽快”通知到15名队员。让学生帮助老师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从中寻找最优的方案。通过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旨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画图的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目标应定位于:
1、让学生尝试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通过动手操作、画图模拟等方式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
2、合作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寻找最优方案的全过程;渗透“优化”、“化归”的思想,
3、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亲身经历寻找打电话以及类似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学难点:发现事物隐含的规律,运用优化的思想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表格、画图白纸、等。
二、说教法学法
1.合理使用教材,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
合理使用教材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教材采用通知15人来探究方案和规律,备课时我认为这个数据太大,学生要在课堂上从15这个数字打开缺口,探究的过程比较复杂,时间要求比较多,我想学生探究效果不会好;于是为了提高探究效果我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教学情境:“值班领导要通知7名医生,值班领导有哪些打电话的方案”为探究载体,这样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改用从通知7个人比较简单的数据入手,更符合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和可接受水平,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得到发展。铺设好7通往15的桥梁。值班领要通知7名医生,学生在用“摆”、“画”的探究中更容易发现内在规律,问题更有可操作。
2.在“比较”中“优化”规律。
本课时在寻找打电话的最优方案过程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的差异,设计的方案也不同,如有“逐个通知”的方案,有“分组通知”的方案,当然也会出现“所有人不空闲”的方案。通过对这三种方案的展示点评与纵向比较,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且体验到方法的多样性与优化思想。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通过“10 分钟能让多少人知道这个消息?”这个问题,让学生对发现的规律进行横向比较,从而体验到n个2相乘这一规律的价值所在,同时也在比较中优化了规律。
3. 多样练习,渗透“转化””思想。
本节课主要是围绕“打电话”展开,探究“打电话”过程中的最优化方案及随之而产生的规律。像这样的规律不仅蕴藏在“打电话”这一事件中,其实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有这一规律的存在,“打电话”只是这些事件的缩影。因此,在练习中,我呈现的是有关植物生长方面的练习和实际生活中“找朋友”这一游戏的练习,将这两个事件中蕴藏的规律转化到“打电话”这一事件上,让学生运用已经知道的规律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突发事件,需要用电话来通知有关人到场。例如在上个星期天,市中心医院送来一名急诊病人,情况十分的危急,值班领导要用电话通知7名还在休假的医生赶回医院。
2、提问:假如这位值班领导采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那么通知完这7名医生,需要多长时间呢?(需要7分钟)他怎样通知需要7分钟?(一个一个打)哦我们把一个一个通知的方法叫做逐一通知。板书:(逐一通知)那你们认为这个方法怎么样?(太慢)
3、揭题:既然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太慢,太费时间,那你们能不能找一个省时的方法尽快通知到每一位医生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打电话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打电话)
【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广角——》说课稿06-20
数学说课稿10-03
数学说课稿05-16
小学数学说课稿04-17
初中数学优秀说课稿05-24
小学数学说课稿09-02
数学说课稿模板06-09
初中数学说课稿06-22
(通用)数学说课稿06-09
关于数学说课稿范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