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136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2-28 18:26: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认真拟定说课稿,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精选】说课稿范文锦集9篇

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篇目是《长恨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效果预测等几个方面对这首诗歌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长恨歌》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的第一首诗歌,并且作为这一单元的赏析示例,可以说是这个单元最重要的一篇诗歌,我们应该精讲细讲,既要从诗歌本身出发,又要兼顾高考中的一些考点,并且学会运用“知人论世”来分析诗歌的主题。这篇诗歌是白居易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学习本诗,除了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语言的理解能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作者对李、杨真挚感人爱情的描写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唐代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气度。

  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必修课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和字词知识,随着认知能力的逐渐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是作为普通班的学生,全班的整体素质不高,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应该多小易、少大难。同时,虽然是普通班,还是有一些学生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应该再设置一些提高思维能力的问题,激发这些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学生之前学习过《琵琶行》,因此对于作者的经历、地位及文学主张有一定的了解。如“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三、教学目标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这既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也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丰富与人格的提升。选修课程同样指向这一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从本节课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⑴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熟读成诵《长恨歌》。⑵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⑶品味作者的语言,鉴赏诗歌句子,尤其是情景结合的句子。

  2、过程与方法⑴理解本诗情、事、景互相交融的艺术手法。⑵理解本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⑶理解鉴赏诗歌句子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诗歌中的人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⑵感受诗歌宛转动人,缠绵悱恻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了解李杨的爱情悲剧和故事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依据: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⑴把握长恨歌的思想内容及主题。依据:鉴赏一首诗歌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形式把握内容,即诗歌的主题,而本诗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论不休,因此启发学生在此处展开讨论,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并且结合这篇文章的主题了解“知人论世”的重要性。⑵鉴赏诗歌中重要的语句依据:学习一首诗歌,不但要学习其思想内容,同时应该兼顾高考,因为考试制度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要在自己的课堂中时刻融入高考。

  4、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教法学法本课我主要采用引导教学法,通过设置引导性问题,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交流,在合作中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并给予积极的评价。本课是诗歌,既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结构内容,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通过创设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中探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因此学生以诵读法、讨论法和展写法为主要学习方法。

  五、教学程序

  早读预习课

  <一>、课堂导入1、播放《长恨歌》专家朗诵录音设计意图:通过朗诵录音,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学生带着感情进入课文,因而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订正字音。2、请学生介绍作者白居易,回顾《琵琶行》中的名句(巩固复习已学知识)<二>、介绍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一>、导入:在我国,有一个君主的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多次被人们歌咏。我们先看两首小诗对此的歌咏:过华清宫绝句杜牧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问题:1、此两首诗歌咏的是谁?2、两位诗人对此事的感情倾向是什么?(此问题有助于后文中理解诗歌的主题)同样白居易也对此事进行过歌咏,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长恨歌》。

  <二>、整体感知,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1.学生速读诗歌,播放背景音乐。(播放背景音乐,创设情境)2.在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意,把不懂的句子整理出来,先小组内探讨解决,再有疑问的老师讲解。3.学生复述故事,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发展学生语言概括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本诗内容,理清思路。)4.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讨论诗歌的主题(学生自由讨论)发问:长恨歌,恨是什么意思?谁恨?恨什么?为什么恨?学生自由讨论,发表见解。教师随后总结。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诗歌主题:(1) 讽喻说。(2) 爱情说。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鸣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3) 双重主题说。通过主题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对考试中的探究题。并且学会答这种鉴赏题方法:先表明观点,再针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同时让同学们理解“知人论世”在理解诗歌主题中的作用。

  <四>、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

  <一>、课堂导入《长恨歌》不但所抒发的感情缠绵悱恻,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而且语言优美,将叙事、抒情、描写熔于一炉。我们今天重点鉴赏此诗的语言。

  <二>、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朗读,让他们加深自己对优美句子的理解。)

  <三>、鉴赏《长恨歌》中的句子。1. 告诉学生鉴赏句子的方法:1> 还原诗句意思2> 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3> 写出表达效果4> 写出感情2.鉴赏实例: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写唐玄宗面对蜀地青山绿水,朝夕不能忘情。通过美景写哀情。巧妙地写出了玄宗内心的痛苦。表达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深切思念之情。3.挑选课文中的需要鉴赏的诗句:1>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 对此如何不泪垂。2> 春风桃李花开夜,秋雨梧桐叶落时。3>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4>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5>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4.学生自己鉴赏,落实到纸上。(强调答题的规范性)5.小组讨论6.展写到黑板7.师生共同订正黑板上的不足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根据这种方法,鉴赏《蜀相》中的颔联。

  六、板书设计

  长恨歌唐·白居易主题: 讽喻说、 爱情说、 双重主题说鉴赏方法:1> 还原诗句意思2>点出诗句所运用的手法3>写出表达效果4>写出感情七、效果预测通过朗读品味掌握诗歌大意,为深一层理解诗歌奠定基础。通过学习诗歌语句的鉴赏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但是学生学过之后会很快遗忘,所以还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重复训练。以上是我对本课的一些处理方法,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指导!

说课稿 篇2

  一、明地位,说教材

  本课是福建教育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13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有一定的上网经验和已学会用QQ与好友交流的基础上,学习使用QQ空间与他人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博客的魅力,也为下一课学习发微博奠定基础。

  五年级学生已具备较好的计算机操作基础,且部分学生已开通QQ空间,因此,我将教材中“4、阅读好友日志”提前设计到任务一中,让学生同桌互助、自主探究完成,这样做也更符合课堂情境和任务的顺序性。

  二、定目标,说教法

  结合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博客的作用与应用,能进入自己博客发表图文并茂的日志,并能通过阅读好友博文写评论与他人交流。

  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在任务情境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我将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写图文并茂的博文;在博文中插入图片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因此,我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探究学习。

  三、明学情,说学法

  五年级的许多学生已有QQ账号且对QQ空间很感兴趣,部分同学已有在空间上发表日志的经历,学生具备自主探究“博客”知识的能力。

  因此,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带着任务通过实际操作,自我探索,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并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四、定措施,说过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伊始,引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博客的兴趣,我创设让学生为达埔镇申报“中国香城”作宣传的情境。神香在永春广为人知,《走近神香》还是我校的校本课程,学生对此既熟悉又感兴趣。我接着引导学生提出“建个网站、电子报刊、开博客……”等宣传方案,进而引出课题《开博客》,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

  2.初识博客

  为了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究博客的内动力,我通过课件展示一份QQ空间范例,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博客的功能和应用,并让有经验的学生说一说玩转博客的趣事,让学生对博客有初步认识,增加博客的趣味性。

  (二)步步为营,导学达标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提倡学生通过体验、参与、实践、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这个环节我分为三个步骤,每一步都设置一个不同的任务,层层推进。

  任务一:阅读好友的空间日志,登录自己博客

  由于学生原有的QQ好友中,已经有人已开通QQ空间,且本任务操作较简单,学生有能力自主完成。因此,我让学生自学课本,或独立操作,或同桌合作完成任务。再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和我的补充,巩固知识。这样做,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获得新知,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愉快。

  任务二:写日志——为“中国香城”作宣传。

  “半成品加工策略”能模拟出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引导学生表达的多样性,有益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写日志”是本课的重点,为突出这个重点,我先为学生提供一些电子版的文字素材,让学生用复制、粘贴,或再加工的方法快速地写日志,提高实践练习的效率,同时也鼓励学生输入自己想表达的文字。操作完成后,我通过展示一两个作品,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日志,鼓励学生勇敢表达,增强学生自信体验。

  任务三:图文并茂扮博客

  在完成上一个任务“写日志”后,有些学习能力高的同学,会创造性地在日志中插入一些图片。“在博文中插入图片”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分两步走:

  1、首先,我有针对性地选择这样的作品作为范例,让该日志的小主人上台演示“插入图片”的步骤,我适当地补充,帮助归纳“插入图片”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应插入与文字内容相协调的图片。这样做,通过同伴的示范,激发学生的好胜心,更积极主动的学习。

  2、接着,我提出分层任务:

  (1)调整的图片大小及环绕方式等,让图片更美观。

  (2)从其他路径插入图片、设置日志阅读权限。

  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任务,并在纸质文件中提供帮助。这样做,达成《课标》强调的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及个性差异,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提高了学习效率,有利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三)展评作品,体验成功

  学生完成“插入图片”的操作后,我让学生互访好友空间,欣赏好友发表的宣传神香日志,并写上自己的“评论”。 可以评一评对好友日志版面设计的看法,也可以写一写对日志的内容的感想,还可以提一提建议等等。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博客评论中进行评价、交流,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因此,在与学生交流评价情况时,我引导学生:“不仅要热爱自己的家乡,还应该注意使用网络文明用语及遵守网络守则”,渗透思想道德及文明教育。

  (四)归纳总结,升华内化

  在课即将结束时,我请学生交流学习心得:“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最喜欢课堂的哪个环节?”

  最后,我引导学生填写评价表,让学生感受成功的愉悦。

  五、深提炼,说亮点

  1.改变学习方式,主动探究。采用“半成品加工” 、“生生互助”等教学策略,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大胆探索、相互协作的精神。

  2.改变评价方式,学以致用。利用博客的“评论”功能对作品进行评价,体现信息技术课在“学中用”、在“用中学”的特点。

说课稿 篇3

  《两只小狮子》是一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有趣,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薛老师在课前充分解读了教材,考虑年段特点,围绕识字教学,朗读教学来展开,把字词的识字理解和文本感悟相结合进行。将识字,学词,积累词语,读好课文整合起来,捉住重点,分散难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这课中,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随文识字有趣,有效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头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薛老师都注重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识字,并教给孩子识字的方法,课堂氛围轻松。如,新课伊始,老师让孩子识记“狮”字,并小结“你用了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从而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在教学“滚”字时。老师巧妙地编儿歌:衣字上下分开,公字悄悄进来,左边加三点水,水就马上滚开了。形象生动地让学生记住“滚”字。在教学“滚,扑,撕,咬”时则引导学生用动作的方法来理解,并且让学生明白“扑,撕”与手有关,所以是手提旁,再次体会形声字形象表义的特点。

  二.语言文字训练扎实到位

  《语文课程标准》再三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积累,加强语感,加强体验。在薛老师的这节课中,我们能看到她时刻不忘这一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多处巧妙地捉住时机让学生进行文字的训练,引导积累语言,如教学滚,扑,撕,咬这四个动作时,老师先让学生表演,识记字形,然后引导学生想象小狮子在练习中会遇到什么困难,指导读好句子后,结合文本创没了这只小狮子长大后捕食的`情境,将四个动词准确地应用并积累语句。这一设计可谓独具匠心。又如,在理解懒洋洋一词时,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懒狮子懒洋洋的动作,让学生进行说话,之后让学生说还可以懒洋洋地干什么,既理解了词语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算是一举两得。

  三.朗读指导形式多样,有层次性,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提出;学可用音通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培养朗读能力的重要性。在课堂上,老师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层层递进,体现了朗读的层次性,第一层读准正确,第二层是读流利,第三层是读得有感情。特别是在引导学生读得有感情这一环节,老师是煞费苦心,通过指名读,老师范读,挑战读,动作表演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读得有感情,教得扎实,读得有效。

  四,写字教学扎实到位

  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记,写字和识字教学一样重要。这节课老师指导“练,习”两字,通过让学生说注意点,教师范写,学生书写,反馈评价,学生读写的教学过程,真正地把写字落到实处。

  有一点不成熟看法,课堂上老师的调控语言还是少了些,时常听到一些课桌椅的响声,老师应注意调控课堂,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内容分析:

  随着社会生活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生活给幼儿带来的潜在危险日益突出,像火灾、溺水、拐骗、突发事件等一系列危险时刻威胁着年幼的孩子。幼儿生活经验少,自我保护能力差,极易受到伤害,因此,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和学习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十分必要。与其整天把幼儿看管得紧紧的,不如教会他们必要的安全知识。鉴于此,我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随机教育外,觉得有必要组织一次专门的教育活动,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幼儿掌握正确的报警知识。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幼儿年龄小,不处在未成年期,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保护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发生意外伤害,虽然知道了一些急用电话,但还不会正确使用,我利用经常发生在孩子周边的生活经验开展有益的教育活动,从而真正体现《纲要》中提出的'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精神。

  三、说活动目标:

  通过以上教材内容分析和幼儿情况分析,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根据中班幼儿的特点,我为本活动定出了两条教育目标。第一,让幼儿知道几个常用的报急电话,并会正确拨打报急电话。第二,增强幼儿的自保护能力。

  本活动的重点是:让幼儿通过活动知道几个常用报急电话,学会保护自己。难点是:会正确拨打报急电话。

  四、说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幻灯机、幻灯片。(内容是一些突发事件的过程)

  2、三 幅有关突发事件图画。

  3、一部电话。(供幼儿学习拨打报急电话)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以新《纲要》为指导,从“认知—情感—行为”三大块,由浅入深,从感知到体验,使原有经验与新经验之间建立有机联系,让幼儿在互动式、开放式、探究式的教育活动中,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但是众所周知,这些安全知识比较抽象,光靠枯燥无味的讲解,幼儿是没有兴趣的,也更是不可能掌握的,只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每个孩子都真正动起来,使每个孩子都主动、积极地去记住这些报急电话,才能使幼儿自己遇到紧急问题时会使用这些号码。本活动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以幼儿自己探索知识,形成对安全知识的兴趣为主要内容;第二大部分,让游戏活动的知识落实到行为。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环节:放幻灯,吸引幼儿注意力。目的将幼儿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中来。

  第二环节:我让幼儿在“该怎么办”情景中,通过看、说、获取相关经验,“小明这时该怎么办,我们帮他想想办法”,幼儿相互讨论,教师、幼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形成合作学习机制。

  第三环节:学习拨打报警电话。要求幼儿不但要说出报急电话号码,而且还要正确拨打电话。这样使幼儿不但掌握知识,而且掌握正确的报警的方法。

  第四环节:游戏活动,本活动在幼儿掌握初步的报警知识的基础上,为幼儿设置一个情景,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使报警知识得到强化、内化。

  六、说活动延伸:

  幼儿年龄较小,对这些报急电话号码不一定全记住,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强化,才能牢记。我在活动室摆放一个电话,供幼儿游戏时练习拨打电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随时提醒幼儿、教育幼儿,并争取家长的配合和支持。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轴对称》。下面我从教材的内容、学情分析、教法学法的实施、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轴对称的第1节课,主要介绍轴对称图形、图形的轴对称的概念。教科书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教学活动经历,从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开始,通过不同的活动引出轴对称图形和图形的轴对称的概念,进而体会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为学习轴对称的性质、变换,等腰三角形的直观认识打下坚实基础。在探索的过程中,经历观察、实验、归纳,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体会轴对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它的文化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难点:比较观察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对将来有着美好的憧憬。在相应理论的指导下对美有着强烈的创作欲望。本班学生基础扎实,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强,且有电脑网络这一资源优势可以适当运用,在相关活动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理解轴对称图形,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概念。

  ②了解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对称轴、对应点。

  ③了解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2、数学思考

  ①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进一步认识几何图形的本质特征。

  ②通过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3、解决问题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让学生关注生活,学会观察、增强交流。

  4、情感态度

  通过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五、 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选择

  教法

  任务型自主探究,情景教学、引导归纳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

  运用活动做载体,指导学生观察、实验、探究、归纳。

  六、教具学具

  多媒体,剪刀,手工纸,尺子等

  七、教学过程

  活动1

  1、创设情境,展示图片,学生欣赏多媒体展示的图片(附幻灯片)

  2、展示学生自带图片或物体。

  活动2 实验探究

  1、把一张纸对折剪出一个图案(折痕处不要完全剪断),再打开这张对折的纸,剪出一个美丽的图案,请同学模仿老师的方法试一试(图案不必一定相同)。

  2、观察剪出的图案,再对比刚才演示的图形,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

  3、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得出概念:

  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板书)

  活动3 一试身手

  1、联系实际举出几个轴对称图形实例,并说出对称轴。

  2、独自完成教材31页练习题。

  3、完成课件中的各种练习。数字、字母、汉字中的轴对称。

  活动4

  1、将一张纸对折后,用针尖在纸上扎出如图所示的图案,观察所得图案。位于折痕两侧的部分有什么关系?

  2、观察教材31页图12.1-3,看看每对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每一个图案是由几个图形构成的?

  3、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得出概念。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活动5

  1、观察下图中的每组图案,你能找出关于直线轴对称的图形吗?(附幻灯片)

  2、完成教材120页练习。

  活动6

  问题:结合概念看图比较图片(附幻灯片)。

  1、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成轴对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

  2、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吗?如果把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看成一个整体,它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3、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成全等的图形一定成轴对称吗?

  活动7

  1、巩固练习(幻灯片)

  (1)观察下面的国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找出它们每条对称轴。

  (2)下列几何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指出图形的对称轴。

  2、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3、布置作业

  (一)课本习题12.1─1、2、6、7题.

  (二)思考:"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的逆命题是什么?并判断它的真假。

  八、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微山县傅村街道中心小学的王福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卡罗纳》。接下来,我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向大家做个汇报。

  一、课题研究情况简介

  20xx年,我主持了《农村小学生责任心培养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内容:一是对农村小学生责任心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农村小学生责任心的现状。二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积极探索培养农村小学生责任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课题研究达成的主要目标:通过研究,探索可实践可操作的培养学生责任心的内容、目标、方法和途径。经过实践活动,唤醒并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自己、他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心。

  责任心的研究属于德育的范畴。作为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课堂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课题组很重视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并把责任心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作为培养小学生责任心的一种方法和途径。为此,我们课题组的实验教师,积极挖掘各个学科课程中蕴含的“责任心”内容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对学生责任心的培养和教育。

  现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卡罗纳》一课为例,谈谈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

  二、《卡罗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卡罗纳》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选自《爱的教育》。本文讲述的是小男孩卡罗纳在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她,默默地关爱他,课文呈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理解、互相关爱。课文情节简单,但情意深厚,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爱的气息,非常的感人。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课题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分层培养的内容及目标——对自己负责、对同伴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而《卡罗纳》一课所呈现出的“真诚理解、互相关爱”,就是责任心“对同伴负责”这一层次的培养内容和目标。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身子女,缺乏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责任意识,所以在教这一课时,我把引导学生了解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大家是怎么做的,从而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认读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为: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我运用自主合作的教学法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学,自悟,真正做到让学生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只做适当的点拨、引导。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将学生的心里感悟与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一次次深情的品读,引读和领读,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震憾。

  (六)教学流程

  因此,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我以“相互关爱”为主线,设计了五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一是创设情境,渲染爱;二是初读课文,捕捉爱;三是研读课文,感悟爱;四是拓展课文,延伸爱;五是布置作业,増强爱。

  在创设情境,渲染爱中。一开始,我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孩子们熟悉的《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用深情的话语,创设出情意浓浓的教学情景,师生共聊一个话题——爱。告诉学生,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每天都被爱包围着。询问学生你享受了哪些爱?告诉学生在这么多爱中,母爱是最伟大的。我们每个人都因为拥有它而感到

  幸福,可一位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外国小朋友却永远失去了这份宝贵的爱。他是谁呢?他就是——卡罗纳。这样设计,不仅能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卡罗纳》,而且还能达到“课伊始,情已生”的效果。一开始,便使学生有了要认识卡罗纳、了解卡罗纳的愿望和想法。

  在初读课文,捕捉爱中。失去母亲的卡罗纳会是怎样的?我提出阅读要求,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朗读课文。通过自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感受到了失去母亲的卡罗纳的伤心、可怜与不幸,从而激发起了孩子们关爱、帮助卡罗纳的情感。

  在研读课文,感悟爱中。我以“卡罗纳是不幸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得到了大家的爱。大家都有些谁呢?又是如何关爱他的呢?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去寻找大家关爱卡罗纳的句子,通过勾画、批注、交流,自主体会大家对卡罗纳的爱。然后,再通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的阅读体会和感受,进一步感悟大家对卡罗纳的关爱之情。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将学生的心里感悟与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把爱化作可触摸的东西,通过学生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与把握,充分挖掘文字里头的情感,通过一次次深情的品读、评读及引读,去体味老师、同学、长辈对卡罗纳的关爱,最终使学生入情入境,受到情感的熏陶、心灵的震憾。

  在拓展课文,延伸爱中。我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的环节:让我们也加入到关爱卡罗纳的行列中去吧!拿起手中的笔,把鼓励的话,祝福的话,安慰的话送给卡罗纳。通过二、三教学环节的学习,已使学生更有积极性。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学重点的设定

  《方块字里探春秋》是粤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红红的中国结》的内容。本课教学分3课时。下面我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品味方块字独有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培养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

  二、说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

  1、基于我对课程标准的研读。本单元是根据课标内容“我是中国人”第3条“知道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编写的,围绕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文明展开,重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从小感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成就,培养民族自豪感。

  2、基于我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本单元以展示文明、传播文明、发扬文明的线索按排了四个教学主题,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交叉的内容。《方块字里探春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教学侧重让学生认识文化遗产,从独具魅力的方块字入手,让学生追寻汉字的历史演变,找寻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精髓,品味方块字独有的艺术魅力,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浓厚气息。

  3、基于我对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标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等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1)知道汉字的基本演变过程。(2)简单了解我国古代重要文化先贤和他们的代表著作及思想。(3)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培养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

  4、基于我对学生情况的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良好品德和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五年级的学生认识了3千多个常用汉字,对汉字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安排教学,是对汉字理解的适当提升,让学生加深对汉字艺术美的理解,领悟中华文化的伟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说解决教学重点的方法

  1、说教法

  “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也是品德与社会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我根据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采用字谜激趣、联系旧知、情境渲染、小组合作、朗诵诗歌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参与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寓教于乐,顺学而导,顺学而教。

  2、说学法

  “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本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了知识性与活动性的统一。学生主要采用搜集资料法、合作探究法、联系旧知法、活动竞赛法。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了解汉字演变的历程,学生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

  3、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破教学重点,我制作汉字字体变化的.了课件,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跟汉字相关的资料,如绕口令、对联等。

  四、说突破教学重点的过程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范例,是供师生共同创造的文本。根据教材特点,我在处理教材上做到有取有舍,围绕“品味方块字独有的艺术魅力,体会中华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浓厚气息”这一主旨,我将分三个环节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1、探究汉字的演变历程

  上课一开始,我用“字谜激趣法”组织学生猜字谜。首先出示甲骨文“鸟”字,让学生猜猜是学过的哪个字。其次组织学生用不同的体态表现不同的汉字,猜猜是哪个字。这样从关注字“象形”这一特点入手,激发学生探究的,主动有趣地参与到活动中。再结合已搜集的资料,知道汉字最初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字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演变过程,有悠久的历史,汉字不仅是表情达意、互相交流的工具,它还承载着我们祖先的思想和智慧。(板书:历史悠久)

  2、探究汉字的艺术美

  (1)出示一段绕口令,请学生先用家乡话念,再用普通话念,最后进行比赛,比一比谁念得快,念得准。学生在绕口令活动中,感受汉语方言虽多,但都能用汉字进行交流,在领略汉字音韵美的同时,懂得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2)引导学生赏对联,知道对联的一些特点,然后对对联,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民主氛围中感受汉字的意境美。(3)运用情境渲染法:先让学生边听古典音乐,边引导从作品的点画、结构、章法、神采等方面欣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然后讨论、交流自己喜欢哪个字,为什么喜欢,感受书法家的气质、情感及其审美追求,接着出示中国印,合作探究“京”的内涵,最后让学生结合资料说说自己喜欢的字的内涵,如“龙”、“福”“虎”等字。这样有层次地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神韵美,在于传递着华夏文明独具的人文特质和优雅品格。(板书:内涵丰富、创意无限)(4)诵诗歌《赞汉字》,表达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拓展自主探究空间

  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将课内学习延至其他学科或其他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用短短的一节课了解是远远不够的。我设计了作业超市,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艺术形式,拓展自主探究的空间,为后面的学习内容做好准备。

  (1)作业超市:学习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艺术形式,制作探究活动计划表

  A、名著欣赏 B、剪纸艺术 C、茶道 D、传统戏曲

  E、饮食文化 F、国画欣赏 G、制作中国结 H、刻印章

  五、说突出教学重点的板书

  8、方块字里探春秋

  历史悠久

  形态美

  内涵丰富 意境美

  神韵美

  创意无限

  (这样板书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说课稿 篇8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有理数的加法是小学算术加法运算的拓展,是初中数学的起始部分,也是初中数学运算最重要,最基础的内容。熟练掌握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学习有理数其它运算的前提,同时,也为后继学习实数、代数式运算、方程、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奠定基础。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是建构在生产、生活实例上,有较强的生活价值,体现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就本章而言,有理数的加法是本章的一个重点。有理数这一章分为两大部分一-有理数的意义和有理数的运算,有理数的意义是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是这一章的难点,但混合运算是以各种基本运算为基础的。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加、减法可以统一成为加法,乘法、除法和乘方可以统一成乘法,因此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是本章的关键,而加法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种有理数运算,学生能否接受和形成在有理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运算的思考方式(确定结果的符合和绝对值),关键在于这一节的学习。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法的法则; (3)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准确运算;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准确运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 (2)体会有理数加法的数形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的,因此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重点是:有理数加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突破策略:?利用多媒体手段,借助于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具体.?讲清楚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方法和过程。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带有符号的两个数

  相加,必须克服小学里长期形成的算术加法的思维定势的影响,特别是异号两数相加的符号和绝对值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是:异号两数相加加法法则的理解和应用。突破策略;?精选各种有趣的题型,让学生通过训练,尝试成功. ?利用多媒体手段,借助于动画演示,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

  教学方法

  我在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法”,并借助于计算机课件,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有理数的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很牢固地掌握了正数、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因此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放在复习这些旧知识上,而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生动形象的事例,让学生充当主角,亲身参加探索发现,从而获取知识。在法则的得出过程中,我引进了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多媒体 ,让学生在多媒体演示的一种动态变化中自己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这不但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而且直接地向学生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法则的应用这一环节我又选配了一些变式练习,通过书上的基本练习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通过变式练习达到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目的。这些我将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具体体现。而且在做练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互相提问,使课堂在学生的参与下积极有序的进行。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不断克服学生学习中的被动情况,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同时、发展智力、受到教育。

  学习方法

  七年级学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猛发展。他们生性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应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幻灯图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通过小组竞赛和互举例子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探究学习法”,学生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主动探索,发现规律;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又让学生充分感受探究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且将单调的练习转换成学生互相提问,互相比赛的方式,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调动。

  采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优点是: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新热情。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后,对学生的终生学习、终生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能更多地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我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为以下五个环节:发现新知—再探新知—应用新知—深化拓展—小结巩固。

说课稿 篇9

各位领导、评委:

  早上好!

  今天我上了一节教材内容为小学体育水平二(三年级)“快乐的呼啦圈”滚圈单元中的第二次课。

  为什么我选取个教材呢?因为呼啦圈娱乐性强,可以进行抛接、滚动、跳、转、爬、套等各种练习。学生十分喜爱,往往是想到哪玩到哪。

  今天我把学生组织起来,在学生玩出多种花样的基础上,结合传统体育教材滚铁环而改编的,一种器材更轻便、运动更安全,以发展学生奔跑能力为主的小游戏,以学生的心理需要为指向,在玩中学,玩中发展身体素质。

  课中“建房子”“跳房子”游戏,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活动中学会评价、自我管理,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那我的教学对象的情况又是怎样呢?

  我校三年级学生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积极性高,自信! 模仿能力强,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还存在着依赖性强、缺乏合作精神等倾向!

  因此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为本”的宗旨,以及本教材的特征、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运动参与目标:学生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2、技能目标:初步掌握滚圈技巧,发展学生的速度、协调、灵敏等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和上下肢的协调能力。

  3、心理健康目标:增强自信心,促进身体健康、正常的成长。

  4、社会适应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我认为这次课的教学重点:起动。

  难点:两圈的协调滚动。

  为了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主题式教学,示范讲解相结合,结合对比、比赛、评价等教学方法。而学生通过看、听、比较、尝试等自主学习、合作创新。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是这样设计这一次课:

  1、本课围绕呼啦圈这一器材,在教学上优化设计,体现一材多教,一物多用的教学思想。课的开始安排了呼啦圈操,目的是利用呼啦圈来加大动作幅度,达到热身效果。

  2、创造性尝试练习。首先是给每位学生一个呼啦圈,让他们自娱自乐各显神通地玩。平时我们的课中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往往对手中的器材非常感兴趣,而对教师的讲解就不太感兴趣,甚至根本无瑕顾及就迫不及待地玩开了。这正是小学生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但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总是想马上能亲自体验一下,而课中的玩圈过程正好满足了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握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珍惜他们的好奇、好动心,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创造性的遐想和创造性的空间,并让各类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大胆地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与能力在玩中求乐。

  3、滚圈是在个性玩圈基础上的延续,活动中教师先示范滚圈方法,然后让学生和同伴一起去探究怎样才能把圈滚起来。安排这一内容的用意是:游戏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和实践,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启智,拓宽思路,抓住活动特点让学生在无意注意中提高奔跑能力!通过比赛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生分小组体验、竞争,目的是让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增强对游戏规则的.认识。

  4、课的第三部分“建房子”集中展示,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也满足了三年级学生喜欢表现展示的心理,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教学活动中学会评价,自我管理、培养学生从小意识到现代社会所必须的合作,竞争意识与能力。

  5、最后以配乐舞蹈进行放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身心放松,调节大脑中枢神经,使紧张的肌体得到调节,从而使课堂的效益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结束美好的一课。

  最后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1、90%的学生初步掌握滚圈的技巧。

  2、学习情况:学生精神饱满、兴高采烈、自觉主动地参与,玩的尽情玩的尽兴!

  3、身体状态:平均心率120~130次/分,密度:50~60%(±5%)

  场地器材:篮球场1个,录音机1台,呼啦圈49个。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相关文章:

政治说课稿财产留给谁说课稿01-18

《日记》说课稿10-01

《秋思》说课稿09-26

《狼》说课稿09-14

翠鸟说课稿02-02

比长短说课稿10-07

《江南》说课稿10-11

《穷人》说课稿01-17

《推敲》说课稿01-09

掌声说课稿01-13